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精选7篇)
1.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 篇一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在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副主任唐仁健就刚刚公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就中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农地流转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粮食增产有潜力 进口总量不会大变动
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包括大豆在内,进口粮食突破7000万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陈锡文说,去年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接近1400万吨,进口大豆5838万吨。大豆进口近几年都在5000万吨以上。去年进口较多、引起关注的主要是谷物和谷物粉,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价格较低。
陈锡文说,去年进口大米200多万吨,增加较多,但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不到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产品,利于稳定国内价格,对于进出口双方都有利,应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陈锡文说,城镇化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粮食。
唐仁健说,总体来讲三大谷物供求基本平衡,能够实现基本自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粮食进口处于“品种串换、余缺调剂”状态,在总量上不会有很大变动。
食品安全须全程监管 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
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在目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机制下,如何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是记者们关心的问题。陈锡文表示,现阶段中国农业大部分还是家庭分散经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现实很难改变。
陈锡文说,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投入品方面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并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来。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的教育。用药不合理问题,个别农户可能出于纯粹的利益目的,但更多农民还是缺乏科学常识。
“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很多的‘速生鸡’事件,其实是两件事:一是45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饲养过程中用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陈锡文说,针对第一个问题,要对农民和媒体进行科普,白羽肉鸡45天出栏是正常的,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针对第二个问题,合理用药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科学用药,遵守用药量、休药期等规定。
大力保护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征地增值收益
一号文件确定,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陈锡文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现有承包关系要保持不变并长期稳定。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有必要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全面的确权登记颁证,以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征地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媒体关注。此次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
陈锡文说,土地管理法1984年颁布,1998年和2004年分别进行了修改。每次修改后,对农民的补偿水平都明显提高。在2004年的国务院28号文件中要求,必 1
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重。
他还指出,现在一些地方积极推行村庄拆并,主要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及未来方向还在探讨之中。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守住底线抓住关键 ——学习贯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三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伴随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兴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对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强调,土地流转不得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始终明确,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适用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又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既要建好用好“国家队”,也要培育打造“方面军”,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支持地方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大胆突破,鼓励基层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多种形态。只要有利
于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就都可以试、可以放、可以闯。现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地方积极性很高,实践发展很快,各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和推广。必须明确,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真正的主体还是农民,创新什么、怎么创新、啥时创新,都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都要让农民自己作主、自主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重点是搞好引导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强制推动,不能定任务、下指标,更不能强推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刮风搞运动。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内在要求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董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表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有27个省份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32万个村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有1.66万个村完成了改革,量化资产总额3295亿元,设立集体股东4.9万个、社员个人股东2100万个,累计股金分红达548.7亿元。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农业部于2007年制定下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以及改革的具体程序,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
下一步,农业部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林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努力做到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
同时,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多项政策扶持。这位负责人表示,力争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引导涉农项目与合作社有效对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建设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管理人员、辅导员培训。此外,还要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业务,引导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加强品牌培育和推介,提升合作社发展能力。
2.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 篇二
1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根据我国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有关部门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其实际价值和效能。例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2 中央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中央企业的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中央企业的发展方向、业务能力、产品销售等,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关系日益密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社会和民众对中央企业的关注程度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载体的中央企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理论上说,中央企业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等信息外,都应适时向社会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中央企业的信息。
首先,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
中央企业作为全民所有的大型企业,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有责任有义务公开企业相关信息,以便公众知情和监督。而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传达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可以使广大民众知晓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中央企业的发展目标,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为国企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可以引导舆论、协调中央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而作为改革开放中坚力量、掌握大量国家资源和产品的中央企业,它的经营模式、市场规模、盈利能力、利润分配方式、中央企业高管薪酬等,都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中央企业各类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可以协调中央企业保守核心商业秘密的工作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寻求充分披露企业信息之间的冲突。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最后,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形象建设,提高中央企业在公众中的社会美誉度。
近期以来,不少中央企业遭新闻媒体曝光,如中化方兴天价拿地、中石油“团购门”、中海油等多家国企卷入“受贿门”、中石化“天价吊灯事件”等负面新闻让中央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大受影响。面对这些曝光事件,相关中央企业并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往往陷于被动。而新闻发言人制度则能够帮助中央企业提高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还能增强公众与中央企业的互动,消除公众与中央企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央企业对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坦率。自然,社会舆论对中央企业的评价也就更趋客观和真实,中央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也会随之提高。
3 创设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几点设想
既然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该如何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怎样让中央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及时顺利地实现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应以中央企业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企业信息和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来实现中央企业与社会的沟通,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第一,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
中央企业信息公开,不是无原则的全盘托出,也不是将依照相关规定应该公开的信息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遮着盖着不予公开。像中央企业高管的收入及公务消费、中央企业的利润流向、产品成本等舆论高度关切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公开;对公众的点滴质疑,尤其是与商业秘密无关的诸如“团购门”事件等,必须毫不隐瞒地公开,积极回应舆论质疑,不让问题“躲猫猫”,做到“有一说一”,不讲空话、套话。但信息公开的同时,必须做好中央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保密工作,做到涉密信息不公开,公开信息不涉密。
第二,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系统的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
系统的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地保证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制定出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拟发布信息的确定、信息公开的程序、拟公开信息涉密监督和审查、新闻发布的时机、公众媒体平台搭建等。其次,要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把新闻发布工作作为中央企业年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中央企业年度考核范围内;将其在新闻发布、信息公开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社会反映效果、民众舆论评价、企业社会形象提升度和美誉度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到中央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第三,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新闻发言人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中央企业如何培养和选拔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除必须具有全面、丰富的知识,见多识广,综合素质强,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外,还必须对企业业务精通、对国情国策、市场内外环境非常熟悉,有非常丰富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有适合企业本身特点的新闻媒介管理经验,有自己独特的新闻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新闻发布流程和方式。具备这种素质的新闻发言人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和造就的,也无法从外部输入,只能在中央企业自己的土壤中培育。因此,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注重新闻发言人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媒介素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是新闻发言人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注重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大局观念的培养。最后,要注重新闻发言人相应业务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拥有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能够清晰表述危机信息,掌握和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应变能力强,对复杂的情况应对自如。
只有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之下,新闻发言人才能真正地以动态的信息发布,以适应社会公众和民意舆论的需要,为中央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搭建顺畅的发展平台,和谐上进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曹林.央企唯有坦诚发言才能告别丑闻缠身[N].检察日报,2009-09-02.
3.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 篇三
原新闻出版总署领导邬书林、阎晓宏、孙寿山、宋明昌,原国家广电总局领导聂辰席、王莉莉、李秋芳、张丕民、李伟、童刚、胡占凡、王庚年、王求等出席会议。
潘立刚指出,这次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负责同志的调整配备,是中央根据总局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通盘考虑、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稳步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总局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精神上来,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团结一致,恪尽职守,全力支持赴朝和建国两位同志的工作,尽快建立工作机制,制定措施,排出时间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定,实现组建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
雒树刚指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国务院主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直属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责,肩负着重要使命。希望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要求上来,正确对待机构改革,积极支持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完成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要着力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工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切实把好关,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确保文化安全、宣传安全、传播安全。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从严治局,从严管干部,严格按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办事,确保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努力开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新局面,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柳斌杰指出,中央决定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不再保留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这个决定从全局看、长远看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有利于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广电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他说,这次转到全国人大工作,按照法律规定不能在政府任职,但仍会一如既往地心系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积极主动地做好团结稳定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交接,为新机构尽快运行创造好的条件。在全国人大工作中,会积极推动新闻出版广电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工作,为大家更好地做好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支持新闻出版广电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同时,他希望能充分利用国家版权局的职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内容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促进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大发展。
蔡赴朝表示,感谢中央的信任,拥护中央的决定,坚决落实和执行好中央的决策部署。他指出,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机构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清醒认识,牢牢把握新组建机构的政治责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宣部的部署,坚持抓好导向,管好媒体,把好关口,守好阵地。要坚定不移以改革为动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努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做大做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好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建设风清气正、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他强调,当前,既要抓好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又要抓好日常工作,做好两手抓、两不误,确保改革中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和同志们一起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的发展。
4.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 篇四
四、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考研真题(回忆版)
652历史学科基础
二、名词解释:
1、关陇集团
2、陈桥兵变
3、乾嘉学派
4、清末预备立宪
5、采邑制
6、拿破仑法典
7、亚洲觉醒
8、古巴导弹危机
三、分析题 中国史:材料略
第一问:从汉代到南宋,江南地区的经济变化 第二问: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三问:这种变化的影响
世界史:材料是关于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对于欧共体的看法 问题:英国60年代对欧洲的政策转变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记得不是特别清晰了,但大概是这)
四、论述题:
1、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原因、经过、影响
2、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
3、训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架构,以及KMT、国民ZF和人民的关系
一、民大相关信息:
民大属于985和211,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所以真题是从09年开始的。民大特色是“1+2+X”的培养模式:“1”为第一学年的在校学习;“2”为两个暑假的教学与实习;“X”为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可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海内外学习、套读美国高校硕士学位、申请教师执照等。学费是两年三万。
今年民大分数线:总分320,专业课100,英语60,政治国家线45。推免生3人,提前面试5人;参加复试人数80人,录取49人,复试差额比例约1:1.8。
二、关于英语:
民大是很重视英语的,建议有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托福,因为托福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大了,民大英语分数线今年要求不低于60分,但托福达到80或者80以上,英语则可以不低于45分;要求均不低于100分,但托福80以及80以上可以均不低于90分。但是精力不足的话当然可以先不考,因为每年可能只有四五个考过托福的,扎扎实实准备考研公共课和专业课也是可取的。
复试考察英语作文和英语口语,会在第五部分详细提到各个细节。所以民大是很重视英语的,在备考的时候也建议多花些精力在英语上,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各位宝宝们更要加油!
三、关于才艺:
民大对才艺的看重想各位宝宝们也知道了吧?有一些学弟学妹们问是不是要童子功的那种?当然你是童子功会更好,但是也不要担心,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严苛。
5.中央财经大学 新闻网 篇五
“理论与实务大融合,正本清源何谓PPP”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表时间]:2014-11-02 [来源]:财经研究院 [浏览次数]: 163
10月26日,由中央财经大学PPP实验室(PPPLab)和中国公私合作网(PPP china)合办的“理论与实务大融合,正本清源何谓PPP”研讨会在学术会堂604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世界资源研究院、中国城建研究院、金州集团、中远物流、北京环境交易所、平安证券、法律出版社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等业界、学界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是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自今年4月设立PPPLab后举办的第一次线下“拍案会”,以经典案例深度剖析和现场专家答疑形式进行。
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PPPLab研究人员主持。在专家主题演讲环节,PPP领域的权威学者、清华大学王守清教授首先以“BOT/TOT/PFI→PPP概念、框架和要点”为主题做了讲解。王教授讲解了项目融资、特许经营、政企合作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区分了BOT、PFI、PPP的概念并从结构、参与度与获益等对三者进行比较;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梳理了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PPP的各种定义;全面透彻地从PPP的广义狭义、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两种PPP模式的比较、PPP四个关联的核心原则、PPP对各类项目的适用性等多个方面对PPP进行讲解,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使大家对PPP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化和透彻。
随后,PPP实务专家、北京资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徐向东律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对PPP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享交流。徐律师主要就国家体育馆项目为案例进行全面解读,详细讲解从资格预审与意向征集到最终签约的整个过程。同时,结合其他多个案例对三种公司合作类型的基本内容、特点进行详细说明、对PPP项目过程进行分析,为大家今后的PPP项目实施提供了经验。
两位主讲嘉宾发言结束之后,会议进入了现场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积极主动向两位嘉宾进行咨询,现场气氛热烈。
此前,为推动PPP领域的学术与实践知识交流,PPPLab与中国公私合作网以微信群为载体,共举办了9次双周线上“拍砖会”,每次邀请一名业内专家进行线上主题演讲以及答疑;此外,还以微信群为载体进行了若干次随机“拍题会”,了解业内最感兴趣的PPP领域的难点及问题。拍题会、拍砖会和拍案会的“三拍会”活动形式,促进了对PPP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企事业成员之间的学习交流。
6.运动会新闻稿大全 篇六
运动会新闻稿
老何,名次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喜欢你健康,快乐的样子。你奔跑时候的英姿是最帅的身影,你努力的样子是最酷的动作,我们一班爱你。你要听见我们的爱!
运动会新闻稿
以秒速的瞬间,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一切都仿佛凝滞,你们是学习上的智者,体育上永不言弃的胜者。
不管你们是否能取得名次,重要的是我们一个集体。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永远支持你们的高一2班。
汗水是青春,努力就是成功。天边有颗闪烁着汗水,成功的星。那颗星星叫做高一五班!
年轻的心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运动员们。驶向彼岸吧!你们永远再我们的视线里
冬日的操场 竟是如此美丽。
美丽地几乎令人绝望。
运动会新闻稿
高二五班的运动员在100米中比赛中虽然没有得到名词。
但我们想说的是你们在我们的心中是最棒的!
两个字叫做努力。有一句话叫做: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范文网】
也许高二五不是最棒的,也许毫无信心,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拼搏。终点就在眼前!
奋斗吧!展示我们疾驰的英姿!
运动会新闻稿
在阳光的照耀下,
跳高的比赛场地也格外的辉煌。
运动的健儿们。
用那矫健的身躯,
冲刺着一个个的高度,
没有尝试,
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为强者,
超越自己。
也许会创造一番新天地!
运动健儿们加油吧,
去创造一份份奇迹,
7.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 篇七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视角
电视新闻杂志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 已经成为美国电视晚间黄金时间的一种固定的节目。在美国三大广播网中都有各自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如CBS的《60分钟》, NBC的《日期线》以及ABC的《20/20》。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 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但一出现就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 并培养了大批喜爱收看的观众。其中最具历史性意义的要数创办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 随着它的诞生, 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大量仿效开播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虽然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数量众多, 但真正在我国有影响、收视率较高的并不多。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 雷同的多, 有个性的很少,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 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原名《中国周刊》, 开播于2003年5月, 2006年元旦更名为《新闻周刊》, 每周六晚22:15首播。节目时长45分钟, 共有五个版块构成, 由白岩松主持, 回顾与点评过去一周所发生的重要的新闻。其中《新闻回顾》、《人物回顾》、《本周特写》三个版块的新闻节奏明快, 分别约占15分钟、8分钟、7分钟, 共占《新闻周刊》总时长的约2/3;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节奏相对较慢, 各约4分钟, 共占节目总时长的约1/3。在编排中, 长短交错, 深浅协调, 给观众一种张弛有致的感觉, 这些无疑都与节目的叙事学策略有着密切联系。
一、叙事题材———深度和角度
选题, 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选题准, 事半功倍。但在当下媒体时代, 一方面是大量重复性的新闻选题报道, 好选题越来越难以姓“独”, 但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亟待报道的选题无人问津, 这种矛盾性换句话说, 新闻媒体常常陷入“选题困境”。而化解“选题困境”有效的手段更主要的是靠独特的视角和对话题的深入挖掘, 而不是靠垄断。这个论断放在当下显得尤为精辟。
《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 变化剧烈, 选择什么样的新闻, 以什么样的眼光, 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 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1]应该说, 做周新闻属于“慢”新闻的处理, 必须以深度和角度来重新破题、立题。《新闻周刊》选取一周内发生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内最重要的新闻事件, 进行再梳理加工, 让观众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内把握一周发生的大事。以下, 笔者统计2011年1月至6月的节目, 分析节目选题的具体特点。
从表一, 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在“新闻回顾”和“视点”版块主要选择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领域的题材, 党政新闻和文体新闻虽然也有涉及, 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这样就提升了节目的收视共鸣;从表二, 可以看出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 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的比重基本持平, 虽然公众人物中的政界人物更容易受到关注, 但普通人物也可以因为不平凡的事件而得到关注;最后表三中, 选材主要以人物为主, 特别是涉及群体的题材更容易被采纳。通过对《新闻周刊》的选题分析, 可以看出节目更倾向于选择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 并且对普通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极大的关注。总而言之, “人”始终是《新闻周刊》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叙事结构———一个“推”镜头
作为一档深度报道的新闻杂志节目, 《新闻周刊》的结构很有特点, 主要由“视点”、“人物”、“特写”三个版块构成, 又细分为如下串联环节:
第一版块———开场白、“新闻回顾”、“视点”, 内容是对本周重要新闻的盘点和回顾;
第二版块———“人物回顾”和“人物”, 评点本周重要新闻中的新闻人物及其事件;
第三版块———“特写”, 聚焦本周中的特别事件或新闻主题。
我们可以看到节目的整体架构类似一个“推”镜头, 引领观众由点到面, 逐步深入, 因为对于深度报道来说, 对单点的着力打造, 加深观众记忆往往胜过通盘记流水账。而这个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故事韵味的有序排列。
不仅如此, 在每个版块的节目内部也同样使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改变了新闻以往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的面孔, 它不仅仅关注事件的结果, 更重视事件的过程, 注意展现新闻中的细节与情节, 加深人情味让新闻故事不同于以往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 更符合观众的收视喜好。在“视点”版块中善于抓住和建构事件的冲突点, 使整个事件的叙述更具故事性和悬念感。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解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且注重新闻背景的报道, 全面剖析事件的整个过程。而在“人物回顾”版块中主持人会找出其中三个人共性的地方———矛盾。然后通过这个“矛盾”, 关联性地回顾一周内的几个人物, 巧妙地串联到下一版块“本周人物”。如2011年6月25日节目《钱热与钱荒》的电视新闻报道, 围绕物价大幅度上涨和民众“钱不够花”的矛盾冲突展开, 通过报道当前物价全面上涨、民众生活成本提高以及面对这种状况各方采取的措施, 对物价上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报道,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不但关心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 更关注结果, 形成对这一事件的持续兴趣。然后在“本周人物”中, 巧妙地用线索将数位新闻人物的事迹串联起来, 用发生在微观个人身上的事情来解读宏大的时代背景, 把重点仍然放在人物的命运上, 使节目呈现张力, 从而提升新闻的关注度, 同时一些典型的细节镜头, 也是体现新闻故事化的元素。这样的串联方式和结构, 使观众更容易辨识节目特色和每期内容。
三、叙事视角———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一) 主述视角———精英解读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从2005年《岩松看台湾》到2007年《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 再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岩松看美国》, 这四档系列节目形成了“岩松看”系列报道, 也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岩松体”。他擅长的是以一个参与者、调查者、经历者的“记者”身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民生情况进行深度观察, 将其真实、客观、思辨、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在《新闻周刊》中, 白岩松是以演播厅主持人的身份出现, 但其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思辨, 精辟且富有力度的新闻评论语言仍然是节目成功的法宝。这个主述视角既是节目的线索和串线, 更是新闻事件的解读者, 这个形式类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说书”, 有一定的故事寓意, 但比起说书人白岩松更思辨也更客观, 他代表了媒体的解读视角, 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知的精英解读视角。精英角度是对节目品质的提升, 丰富了新闻解读的层次感, 但也容易与受众品读脱节, 在这一点上《新闻周刊》着力把握“真”。比如“人物”版块中, 一方面, 侧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和个性面的塑造, 塑造平凡人的伟大形象;另一方面, 尽量以平常之心看待先进人物, 以平等角度写先进人物, 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先进人物, 从中受益。
节目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演播厅画面中, 主持人的姿态选择正面坐姿, 画面取景由近景改为中近景。坐姿让主持人的状态看起来更为放松, 保留了更多的主持人身体信息, 更重要的让整个节目的形式离“Talk”更近, 离“播”更远。同时, 匹配的中近景也不像近景那么咄咄逼人, 能够让观众收视状态更宽松, 感受到周新闻的愉悦轻松。
(二) 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限知视角又称为“内焦点叙事”, 原指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作为叙事者, 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一切事物, 但故事中的人物只能了解部分情况, 受到视角的限制。对于视客观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而言, 通常使用上帝一般的全知视角和隐藏身份的纯客观视角, 但过多地采用全知视角却可能破坏新闻的客观性, 千篇一律来自记者或主持人的主观解读, 还可能让观众反感新闻, 这无疑破坏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在新闻节目中巧妙使用限知视角, 主张新闻叙事者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 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 更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再现新闻事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限知视角不及全知视角, 但由于信息来自新闻事件主人翁, 所以在新闻真实感表现力度上, 限知型视角反而比全知或者冷峻的纯客观具有更大的优势, 只是要秉承新闻的职业道德操作。
《新闻周刊》在节目题材的选择上侧重软新闻, 一直将“关注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主要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 会议、经济、科技新闻等严肃类新闻比例大大降低。正是这一价值取向使它将大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作为报道的选题出发点, 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系列关于公众利益的话题, 如《房子的保障》、《春运:以公平的名义》、《民生·幸福》、《身边的安全》、《公共资源的“抢”与“让”》等, 这些话题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形式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或具体事件的调查采访来反映问题, 以期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在《公共资源的“抢”与“让”》中, 记者亲自坐上北京的公交车, 对乘客进行采访, 并由交通拥堵的现状引申到诸如饮用水、电力等资源的稀缺问题, 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论。在表现方法上, 对应使用纪录式手法将目光聚焦普通新闻人物, 并重视同期声记录, 力求新闻事件真实感的还原和新闻的质朴气质。这样一来, 在节目中就把节目主体全知型视角 (表现手段通常是解说、旁白) 和新闻人物的限知型视角 (表现手段通常是同期声采访、纪录) 结合起来使用。
“《新闻周刊》搭起了这样一个话语平台, 让百姓说话, 让更多的声音传递出来, 让不同的利益, 不同的立场在这个平台得到释放。有专家的解读, 有百姓的感受, 有普通人的呼吁和建议, 同期声给观众以极强的影响和震撼。用独特而多样的叙述视角增加了新闻传播的亲和力, 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
四、一些辅助叙事技巧的使用
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 它能表达出一些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加视觉美感, 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推动叙事。作为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周新闻节目更要重视一定的节目包装, 提升节目的可视性。好的音乐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新闻主题、渲染情感, 还可以凸显节目定位、塑造节目形象, 比如在《新闻周刊》的片头部分, 激越的音乐中夹杂着音效的铿锵声, 让人很容易和沉稳、大气的节目形象联系在一起。另外, 节目整体始终贯穿背景音乐, “新闻回顾”与“人物回顾”的背景音乐节奏较明快, 和解说词相辅相成;“本周视点”与“本周人物”则按照情绪的不同适时插入不同的音乐;而“本周特写”因为题材多是社会软新闻, 所以音乐也相应活泼轻松。音乐的加入呈现广播化的特点, 既解决了新闻单调性, 提升节目的趣味性, 更紧致了节目的一体感, 明快新闻节奏。
除音乐外《新闻周刊》还特别重视新闻标题、字幕等文字信息的传播和艺术效果的表达。一方面, 强调新闻信息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特别提示和强调, 加深观众印象;另一方面, 追求文字的视觉效果, 对文字进行精心设计:楷体和宋体字为主, 有时加底线表示强调;颜色主要是纯白色, 以便从蓝色背景中区分出来;文字周围制作出发光或者阴影效果, 增加美感;入屏方式上运用划入、逐入、渐入等特技来增加画面动感。将文字图片化的思路, 不但突出新闻的重点信息, 还增加新闻画面观赏性, 弥补了视觉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
讲叙事就是讲故事, 显然讲故事已经不再是当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方面的新鲜话题, 但无论何时, 对富有特色的优秀者的分析和借鉴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参见新闻周刊官方网站[EB/OL].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xinwenzhoukan.
【中央新闻纪录片大全】推荐阅读:
运动会新闻稿范文大全11-08
中央高官背景06-27
中央厨房发展08-31
中央厨房文化09-22
三位中央巡视组组长谈《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12-06
中央电大英语08-07
中央厨房配送方案08-17
中央纪委监察部08-30
中央检查组09-07
中国中央电视台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