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

2024-10-24

习作教学(精选14篇)

1.习作教学 篇一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还原习作教学本色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还原习作教学本色

河北省滦县雷庄镇学区中心校 张双利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就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写作教学的建议中还指出: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明确要求我们,要以自主为前提,通过制定多样化的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拓宽写作的时空等措施,在“教活”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以吾手写吾心”,使写作真正成为童心、童真、童趣的流露,还习作教学的本色。鲁迅先生曾在《作文秘诀》中谈到“多看和练习”所指引的语文教学之路,至今仍是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被语文教学实践所证明着。这里的“多看”即指多阅读, “练习”则指习作。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一、激发兴趣,画画写话

美国教育家卢布姆曾经说过: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小学生们喜欢画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客观世界、独特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我们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儿童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画写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话可写。而儿童绘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

由此可见,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已之心,但不管以哪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作家秦牧也曾经说过: “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画的创作和写话是共通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仿写先导

现在的教材内容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又富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进行仿写、续写、创编,并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当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努力挖掘文本的内涵,拓展文本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想象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给故事加个结尾;说说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这些想象的拓展训练,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生通过流利的表达以后,再让他们把这些话写下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也是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内化,大大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课文语言和掌握了范文的写作章法时,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迁移到写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但有话可写,更重要的是“有章可循”。自然,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拓展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提出: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的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但是有一层最应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累的。只要是他们所积累的,从胸中拿出来的,虽与他人所做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开始的,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至九岁,其进展更为迅速,九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显而易见,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增加积累的最佳时期。下面是引导学生积累的几条途径:

1.课内阅读,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查阅相关资料,如学习《囫囵吞枣》,引导学生去读有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代的名人故事;如学习《后羿射日》,就指导学生读相关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阅读同学之间的.优秀习作,体验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3.利用在校时间,教师有意识地推荐一些接近学生生活,语句优美的文章,和学生共同阅读。如《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古诗篇70首》《上下五千年》《365个故事》等。老师可以利用上课初始的3 5分钟,让学生选其一篇文章带领大家阅读,只要坚持,积少成多,学生的积累就自然多了,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味了。

4.鼓励阅读课外读物,并在学生之间充分交流。每天早上有30-40分的阅读时间,其中用10-15分钟个人阅读,学生可以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进行早读。课外书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童话故事、科技幻想、历史小说等,只要健康,教师不加以限制,阅读过后,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要求是要讲得使大家都喜欢看这本书,谁来讲,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天3人,每人3-5分钟,讲得好的学生,大家鼓掌表示祝贺,故事讲得好的学生,班级登记在册,到期末进行评比,因此学生受到激励,阅读会有很好效果。这样的活动每周可举行两次。长此以往,他们都会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定期开展评选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活动,养成正确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

四、走进生活,积累写话素材

改变单调的课堂习作教学模式,拓宽生活的途径,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泉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如:三年级的习作《大自然中的发现》,习作前指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观察后,学生们交流:在这段时间里,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多,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到的。有的说:“我发现种大蒜先把大蒜放在水里浸泡一夜,再种到土里,大蒜长得快一点。”有的说:“我发现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上面还有一些细细的花纹,很像老人脸上的细纹。”有一个学生说他发现小蚂蚁有好多种……教师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启发学生用上学过的一些句式和合适的词语;有条理的表述出来,然后根据自己叙述的内容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观察――说话――写话的教学过程,学生们都经历了体验,写出来的作品很有自己的个性。

五、评议赏识,在对话中反思

叶圣陶曾说:“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可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师改更快,而且改得更好。其实,让学生自己该,互相改更是一种好办法。学生初步完成作品以后,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而修改的策略是评议。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学生是听众,现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评议中自我表现提高。在评议中,教师要提供帮助,要明确评议的重点,否则,大杂烩的评议会失去评议的有效性。评议重在赏识,所以,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互相赏识,要防止评议演变成批判。诚然,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应该主要看优点,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商量的语气解决。其实,赏识的评议,足以引起学生的反思,过多的挑剔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其失去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写话有很多途径,不管使用哪一种训练的途径,都要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的写话形式,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在写话的内容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才能是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2.习作教学 篇二

案例一:上课铃响之前, 语文老师把班长叫到办公室, 神秘地对他说:“老师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同学们, 你快回教室请大家坐好, 等我来宣布!”班长回到教室一传达,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猜测, 有的说下午看电影, 有的说明天春游, 还有的说这一周没有家庭作业。学生折腾了一番后, 老师姗姗来迟, 带点揶揄和神秘继续撩拨这群充满期待的急切的学生。等卖足了关子, 在学生的百般恳求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今天习作题目———好消息。”学生顿时像霜打的茄子———蔫了。老师颇为得意, 进一步交了底:今天的小闹剧, 为的是要大家写习作, 题目就叫《好消息》。

案例二:为帮助学生完成习作《感谢》, 一老师请学生先观察小区附近任意一位书报亭售货员, 看他 (她) 在卖出报纸后有没有说谢谢。如果说了, 请学生做一张感谢卡, 写明感谢他 (她) 对顾客的友好态度;如果没有说, 请学生做一张提示卡, 语气要委婉, 并将卡片亲手递给售货员, 注意礼貌用语, 同时仔细观察他 (她) 的反应, 然后回来写一篇习作。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 集中反映了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化的体验活动出现的种种偏差。在习作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化的体验活动, 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并借助外部刺激形成的反应, 激发学生的言语表现欲, 但以上二种情境的创设是值得商榷的。

一、忽视学生真实的生活

以上二则案例, 教师都别出心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 意图很明显,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案例二”中, 报亭售货员如果卖完报纸之后说声谢谢, 那还好办, 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就我们平时观察而言, 报亭售货员卖完报纸后一般不会说谢谢, 此时,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做提示卡, 并将卡片亲手递给售货员, 同时仔细观察他 (她) 的反应。这明显难为了涉世未深的孩子, 他们完成此项作业的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学生折腾了半天, 只为“一段经历”。这样创设情境, 置学生真实的生活于一旁, 学生在扮演老师安排好的角色, 在老师的一步步诱导之下去体验生活, 其行为和感受的本身早已脱离了本真的状态。写作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 任何的急功近利都有可能戕害写作的成长。

二、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

以上二则案例, 教师太过看重学生习作的成品, 为了“文”的产出而颇费心机, 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则全然不顾, 致使学生故弄玄虚、故作矫情来迎合老师的蓄意安排。习作中, 听不到孩子自己的声音, 感受不到孩子真情的流露。

当学生知道整个过程不过是个“圈套”, 如“案例一”, 谜底揭开后, 对于普遍不喜欢习作的学生来说, 所谓的“好消息”其实是个“坏消息”, 失望、沮丧溢于言表, 还有多少写作的欲望和激情呢?尽管这一段经历一波三折, 完整地记述下来也能拼凑成一篇几百字的文章, 而“真情”缺席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 也是不值得期待的。

总之, 以上案例均把写作当成一种外在的要求、一种外加的任务, 重“文”的产出, 轻“人”的发展, 忽视学生真实的生活, 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 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负担。当为习作而创设的活动情境如此“沉重”的时候, 效果适得其反。

【矫正策略】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是个体情意表达与抒发的一种物化载体。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一、让习作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真实

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个性心理上启迪学生主体萌生关注生活的自我需要。真实的写作不是生活的模拟, 而是真实的生活。

学生习作“无米下锅”, 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缺乏阅历、没有生活, 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改变这一局面, 第一要紧的是要大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运用, 做到情动于中, 文发于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应寻找那些来自他们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帮助他们摄取生活素材。

一位学生家长与教师交谈, 希望教师做做她女儿的思想工作。她女儿留着一根长辫子, 洗头、梳头颇费时间, 可怎么也不愿意剪去长头发。说者有意, 听者更有心。教师找来该学生一边与其交谈, 一边建议她把所做所想写下来, 并共同商定了一个题目———《长辫子的诱惑》。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星期天, 我常常会去我家附近的商场买彩色的牛皮筋和各式各样的小夹子。回到家后, 第一件事就是到镜子前试一试, 看看刚买的发饰哪一样更适合我。”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小作者从买头发饰品写起, 让人们看到了长辫子对于一个爱漂亮的小女孩是多么的有诱惑力。

接下来, 这位教师以她的故事和习作去“诱惑”更多的同学:“你也遭遇了怎样的诱惑?请把它写下来吧。”于是, 《巧克力的诱惑》《手机的诱惑》……一篇篇饱含学生心声的习作由是而生。教师只要蹲下身子, 与学生经常聊一聊, 交交心, 就能分享他们的许多秘密, 再抓住这些契机, 习作与做人的引导即可顺势而为。一教师建议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游戏, 他们相视而笑, 为自己的生活被关注而得意。一位学生在《咱班的“弹橡皮”潮》中款款道来:

只要一下课, 你走到我们班, 准能发现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窝在一起, 干什么呢?弹橡皮呗!

只要我一上阵, 肯定把别人杀得“片甲不留”, 这可得功归于我的“大将”———橡皮。说它是大将, 一点也不假, 它是个扁平的长方形, 块头大大的。我只要用力一弹, 它准能把别人的橡皮给压住。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吧, 我的这块橡皮还是新的, 上面有一层塑料保护膜, 滑溜溜的, 即使别人的橡皮弹到了我的橡皮上, 也会像在溜冰场上滑冰一样, 一下子就滑下去了。……

习作教学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促使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 关注身边的一切, 向生活汲取力量, 才会朝气蓬勃。

二、让习作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心灵真实

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达出来, 在自己的故事里歌唱, 这种心灵的真实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培养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有着极大的作用。真实的写作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和交流, 而不仅仅是一种写作训练。

“为什么习作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习作开始‘第一次撒谎’。” (教育家陶西平语) 每个学生, 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有独立的个性, 都有独特的经历, 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每一个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习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 不如说是想出来的, 动笔之前给学生多一些时间, 想想自己的心———我真的感受到了吗?大起天下事, 小启身边情, 我们都要重视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去理解和判断客观世界,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春雨贵如油”, 我们多数人形成的认识是春雨喜人。而对于连续20多天的连绵春雨, 习作《春雨人》, 引导学生关注寻常生活, 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有的写《春雨喜人》, 有的写《春雨迷人》, 有的写《春雨醉人》, 还有的写《春雨烦人》《春雨愁人》《春雨念人》等。

一位学生在《春雨恼人》中写道:

我要崩溃了!雨从二月初一直飘到二月末。

都说“春雨贵如油”, 看来今年的油价要大跌了。虽然我非常喜欢雨, 但也给这场雨烦死了!地上的水使得我的脚在水泥地上摩擦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这种噪音虽然不是很大, 但却尖利得让你非常难受,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能从脚底一直钻到头顶上。每次我都让自己努力地钻进冰冷的雨披里, 就这样, 我的袖口、裤腿和胸口还是湿嗒嗒的, 一股股潮湿的寒气只往身体里钻。

雨忽急忽慢地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老天爷好像在故意逗我们玩, 有时候雨刚停了一会儿, 大家的欢呼还没从嗓子缝里溜出来, 老天爷便又带着他的“雨士兵”不急不忙地掠过我们头顶的上空, 于是“雨士兵们”便接二连三地空降下来, 将人们的欢呼硬生生地堵了回去。

连续下了几天几夜, 小雨细细密密地织着一条银色的围巾, 人们差不多忘记了被阳光拥抱是一种什么感觉了。在这种没有阳光的日子里, 我觉得自己都要发霉了, 这时候的我感到有阳光就是一种幸福。

小作者一反对春雨的赞叹, 用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春雨带给他的烦恼, 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真实的感受, 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最生动的描写往往来源于最真实的感受。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 始终被生活浸泡着, 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在“模拟的生活”中去寻找生活, 而是和心灵碰撞后产生了独特体验并成为心灵中的现象和事件。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不同的成长经历, 有不同的智力结构, 有不同的热衷方向。即使面对同一事物, 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甚至大相径庭。习作可以虚构, 但不可虚假。习作就是用我的自由之笔, 抒我的自然之情。我们倡导学生写诚实的自己, 未必“言人所不能言”, 至少“言唯己所欲言”。

3.习作教学 篇三

所谓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時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叶圣陶先生指出:“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机便无从发生。”这都说明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也就越充实,学生只有对生活产生了意思情感,才会引起作文的动机。而“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谋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叶圣陶语)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应是贯穿小学生作文绐终的主线。

1 拓展空间,积累丰富多彩的真素材

我们认为拓展作文素质的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东西,但如果不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就会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他们会写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学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越宽,知识面越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充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开拓学生思想,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觉

解放心灵,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还应赋予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有这么一个教例: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在写作中,学生大多写爸爸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能手,这样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写他不喜欢爸爸,他觉得爸爸脾气粗暴,不是个好爸爸。结果,老师觉得这样的作文不好,我却认为这个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有独创性,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心话,写出了自己的真感觉。

3 自主习作,描绘生活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指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的方法的认可。”因此我们总不断地给予评价和激励,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我们还结合小练笔进行多种活动:如“小荷初绽”、“星级习作评比”、“小作家评选”等,并对有习作录选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奖励。改变单一的命题作文形式,我们开创了系列特色生活作文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笔活动中来。爱看连环画是经历过孩童时代人最深体会,边看图,边读文,图文互补,形象生动。因此,我们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鼓励自画自写进行创作连画小故事,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人爱想象,善想象也是孩子的特点,孩子的思维天地完全不同于大人,他们想飞上蓝天,他们想潜入海底;他们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舞蹈,想到昆虫的语言,他们想二十年以后的我,五十以后的世界……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翅膀,驰骋自由的想象世界,编写美丽的童话故事,创作神奇的宇宙世界……实践证明,童话小创作为生活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也让学生生命灵性不断地拓展。

4 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世界上,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为孩子的习作拓展一方广袤的天地,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心灵以充分的自由,才能让孩子在习作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学生习作的“原生态”。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 《叶圣陶教育文集》 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习作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一、习作模式:激趣引入——明确习作要求——话题交流——自主习作——典型评讲——习作修改——改后誊写——教师批改。

二、具体操作:

(一)激趣引入:结合习作要求,用故事、谜语、图片、影像、实物、积累材料等引入本次习作。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

2、解读交流。(审题、交流点拨)

(三)话题交流:

1、自主构建:内容、结构、主旨、标题、重点片断(人物特写、开头、过程、结尾等)。

2、交流(小组或集体):师生共议,点灵感火花,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3、活动类作文:要求——活动——交流——习作。(或:要求——活动、交流、习作)

(四)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掌握典型,适时点拨指导。

(五)典型评讲:

1、选择优秀和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评议。

2、在评议过程中教给修改方法。

(六)习作修改:

1、自读自改。结合习作要求,师生评议,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读自改。

2、互读互改。结合习作要求,师生评议,对同学的习作进行读、赏、改、评。

3、再自读自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七)改后誊写。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5.习作教学 篇五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自96年师范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我几乎年年教高年级,高年级教学中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刚开始几年,我也是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教,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摸索,我深切地体会到作文教学要让孩子由被动写转变为主动写,也就是《语文课标标准》中强调的学生习作要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通过实践我觉得需要在学生习作中,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调动积蓄,激发写作兴趣,使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教师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循循善诱,适时点拨。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一 引导学生巧妙选材

我常常和孩子们举例说写作文和做菜有相似之处,这就好像糖醋鱼再好吃,如果大家都做这道菜,就会让吃的人没有新鲜感,所以我们在选材的时候视角不能单一,尽量要多角度的去考虑。在平时我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只要是写了就是很不错的,让学生有一种放松的心态,这样对写作文才不会有畏惧情绪。另外,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我要寻找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为学生所熟悉,能唤起他们愉快和美好感情的事情。这类材料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有所感触,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学生乐写的题目。如:写写自己的爱好,为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写解说词等。如我班的陶翔贵很喜欢音乐,平时常常哼唱着,在《我喜欢的唱片》一文中写道:“我最喜欢周杰伦的歌曲,我家的这张周董的唱片中收藏了他的全部歌曲。静静地听着他的歌曲在那优美的旋律中,哪怕就是什么也不做,也感觉很舒服。其实唱什么我也听不懂,正如人们说的那样,他口齿不清,但是最爱的就是这样的旋律,虽然我并不是很懂音乐„„”文章写出了他的生活,写出了他最真实的感受。

二、捕捉学生思想火花

习作指导,要重视人文性,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因此,老师要善于从细微处捕捉思想火花,通过交流,正确引导。例如有段

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刘佳同学心事重重的样子,通过询问,我知道她爸爸迷上了赌博,妈妈天天和爸爸吵架,还说要离婚呢。

“爸爸是不是特喜欢打麻将呀?你见过吗?”

“嗯,我还跟他后面去过那棋牌室,爸爸打起麻将可是什么都不顾的架势。”

“那你把你看到的写下来,给爸爸写封信劝劝爸爸吧,也许你的信比妈妈的吵闹更起作用呢,好吗?”

她第二天就给我交来一篇《给爸爸的一封信》在文章里,她把爸爸打麻将的样子描写的是惟妙惟肖,写出自己的担心和苦恼。我把文章给她爸爸看了,还真起了作用,她爸爸再也不像过去那么迷赌博了作文竟然还有这样的功效?这是她以前没想到的,通过这件事,她认识到会写作还是很有作用的,对写作文兴趣就更大了。所以平时老师要多到孩子们中间去,走进他们的生活,虽然小学生生活相对还是比较单纯,但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我们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激活相关的体验,多和学生交流,以他们的眼睛看世界,当你有了一颗童心的时候,你和孩子才有共同语言,这样在做作文指导的时候才内容可说,说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听。

三、积极评价激发写作兴趣

当然经常性的训练,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成果,有可能会带给学生精神疲倦,就不愿意写了,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写作的动力,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教学实践中,我喜欢以积极的评价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

针对小学生孩子的心理特点,我用各种方式来鼓励他们写作。例如,我向其他老师学习也在班级专门开辟一块墙壁作为“作文园地”把好的作文,有进步的作文张贴展示出来。学习一些专家的经验介绍,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册、分类,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被“出版”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写作的劲头就更足了。

孩子很可爱,老师的一句赞扬的话,对他们来说很珍贵。有时候我也会随时随地采用口头表扬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如一贯写作水平很好的周悦,我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说:“你简直就是小作家啦!”对于写作不够好的学生,我很关注他们的每次作文,只要发现有进步,我就及时肯定。如一直不被大家看好的王庆杰,在他的作文里也学着运用词语,用的还很恰当,我及时地表扬,并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从他腼腆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喜

悦与自豪。

6.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六

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最大的包袱就是作文批改。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然而,“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不大理睬,无动于衷,上次作文的毛病,下次作文照犯。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视“教作”而忽视“教改”。有的教师认为,作文作文就是教学生怎样作文。学生懂得了怎样作文,自然就明白怎样修改。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检查上,又是改正错别字,又是修改病句,甚至学生作文条理不清楚也给理清了。认真批改就行了,有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大胆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在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失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作文和修改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师生主客体位置倒置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忘记了作文的学生。”以致于学生主动探究作文得失过程被剥夺。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环节由“看客”成“主角”、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我们决定在作文批改中一改过去教师独自包揽的传统做法,下放权力,对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三、研究目标:

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

2、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

3、怎样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训练学生的修改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即课题组成员搜集大量的有关文献并组织大家学习。

2、行动研究法,即课题组成员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交流总结法

六、实施步骤:

(一)探讨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1年11月)

1、收集、整理、学习文献资料。

2、探究制定学生互评、自改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首先,与学生在“面”上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分为书写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切实有效的做法是,学生联系写作知识和自身的写作实践,熟悉、掌握整体批改标准,然后由浅入深,批、练、改结合,批改主要依据每次作文训练重点,分项侧重训练突破。

其次,掌握了批改标准,互批互改具体实施可采取循序渐进、灵活多样的形式:一对一式、多对一式、四人小组式等。

第三、自我修改。学生在同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老师对习作者的修改和评价者给与评价指导。

(二)实践积累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自改。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在课题组内进行探讨、研究,商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互评自改的方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课题组成员回顾一年以来实施课题的经验及困惑,以文字形式呈现。

2、交流经验总结,并汇集成册。

七、预期成果:

1、学生习作互评、修改集

2、教师论文集

3、作文评改展示课

4、课题经验交流(录像)

7.习作教学 篇七

一、写作知识教学的困惑

习作知识教学中所指的知识不应该是逻辑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是应用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科性的语言知识转移到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已将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修订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删除了“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补充了“立意”环节,提出了“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要求,体现了习作知识是“应用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习作知识教学的重点要落实在习作知识上,否则学生习作就会成为无“工具”的习作。写作知识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如何获得写作内容的知识,如阅读积累、观察思考、体验想象等;二是处理内容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写一篇文章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性知识,这是习作知识的核心;三是文体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类等知识;四是语法修辞知识;五是思维训练知识。

而现实中的习作教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发出习作指令,“叫”学生习作。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靠的是个人多读多写的暗中摸索。自本世纪初推行的课改以来,习作教学形成的几种提法还在盛行:喜欢写比怎么写更重要,强调写作动机的激发;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侧重写作内容的自由选择;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鼓励个性的自由表达。综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习作题,绝大多数是“可以写……可以写……也可以写……或者可以写”的内容要求“;可以读给……可以读给……也可以读给……听取意见后修改”的评改要求。看上去似乎非常尊重习作主体,然而细细想想,把习作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小学生行吗?习作教学能落地生根吗?“怎样写”在习作教学中就显得那么没有必要吗?尽管有主见的教师对这些提法并不是很配合,但大势所趋,对习作教学已经造成了很大伤害。

二、习作知识教学悬置现象分析

王荣生先生说“: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这不仅缺乏支持学生完成本次习作训练所需要的写作知识,也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尽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习作内容的训练要求,但缺乏真真切切的习作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

1. 情趣激发。多年来阅读教学强调“读写结合”,然而单元习作中学生到底要从阅读中提取、积累哪些习作知识,教材是没有目标指向的,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教师随意而定,未能做到与单元习作训练“写”的有机结合,多数情况下是阅读的“写”与习作的“写”两张皮。而单元习作题多数是围绕话题,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似乎有东西可写。看似打开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但是一触及言语习作的细节,学生的表达困难则暴露无遗。

2.自由表达。在类似“喜欢写比写什么、怎么写更重要”等理念的倡导下,多数教师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活动的组织上,或课前预备,或课中预设,整堂课热热闹闹,可是一到落实静态的言语表达,一些教师怎么也搞不懂,无论怎样“引导”,就是“不具体”“不准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的关键期,习作知识是习作的工具,是学生素养提升的基石,在教学中一旦遭遇到知识被“屏蔽”,儿童的言语结构势必失去支撑,儿童言语成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缺位越位。教材中不同文体的习作题或出现在同一年级或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年级中。目的是为了遵循习作教学螺旋提升的规律。编者的意图是为了体现同一种文体的习作教学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一种文体的一次习作教学往往是悉数到场,罗列殆尽。这种习作知识越位与缺位的表现,是一种习作知识的泛滥,这完全是有教师对习作知识认识不到位、处理无方造成的。

4.概念灌输。部分教师在习作知识教学上做了不少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关键是自身对习作知识掌握不透。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尽管强调细节,但不少教师无法言明落实细节描写的知识,更不用说分年段要求。习作教学缺乏对习作知识的深度开发,习作训练中对知识要求、知识程度、知识方法及知识细节都是比较模糊的。

三、习作知识教学的转换对策

习作知识是一类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知识。而人们头脑中的习作知识主要来自书本中的概念,如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陈述性知识。了解、掌握这些知识也是必要的,在习作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但难以发挥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指令作用。陈述性知识只有在学生习作实践中转化为个性化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才能在习作中发挥作用。习作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难免的,原因是学生对习作知识的理解、感悟、运用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再说,言语表达尽管有其相对稳定的规则,而比较成功的表达往往是对“规律”灵活发挥,甚至“反叛”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习作知识把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介入性指导。

1.随堂练笔习得方法

随堂练笔已是阅读教学的“新常态”,但目前主要是练习方法还未能解决,如为什么要练笔,怎样练笔,不是很清楚。随堂练笔,一是通过练笔巩固语言文字的本身知识;二是通过练笔让学生习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随文练笔起码要落实四个层面的不同要求:文本语境的延续运用,如文本空白填补、故事续写续编等;相似语境的迁移运用,如学了游记模仿写游记等;情感抒发的灵活运用,如学了课文的好词好句从抒发情感需要及时尝试运用;为单元习作的强化练习,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有练习的目标和重点,而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多数是与习作表达有关联的,于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设计相关联的练笔要求,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和“预热”。这样的随堂练笔,不仅深化了阅读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习得表达方式和方法,为学生习作做好铺垫,减轻习作难度。

2.单项训练攻克难点

习作知识具有整体性,而其知识以“点”或“点”群的方式分散在课文中,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年段要求、教学需要,挖出课文中充满生命力的习作知识“点”,尤其是一些难点,通过单项训练后熟练掌握。如课文中出现的新语言现象,包括句式、结构、用词用句、特殊的表达等,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习作的需要穿插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强化训练,单项突破,日积月累点成串、串成片,完善学生的习作知识。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两道习题:“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要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再好好体会体会。”这两道习题看似平常,但只要慧眼识途,就会发现这两道习题同时隐含着按顺序表达的习作知识,这也是三年级上册学生表达训练的重点。为此,有教师机智地采用了把“顺序表达做到底”的教学设计。一是在学生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厘清和领悟课文是如何紧扣“担心—有些生气—紧紧地拥抱”这一母亲心情变化线索来有序表达的;二是在充分领悟课文最后一句话意蕴的基础上,用上“不但……还……以及……”进行“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句式仿写;三是教师觉得这还不够“到底”,让学生细读、重温金吉娅买圣诞礼物(棒棒糖)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找出“本来……后来……于是……”表达顺序的关联词,并带着金吉娅当时的心情练习有序表达的朗读训练。这种从“篇”到“段”再到“句”表达顺序的“一竿子到底”的教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终身记忆。

3.篇章布局深化文体

篇章是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篇章习作关键要从文体出发。其重点落实习作内容与文体的对接、文章谋篇布局和言语范式特点的显现,也就是说不同的内容要找准相适应的文体,不同文体要学会选用特定的文章结构和言语表达范式。因此,习作训练过程重点要凸显文体差异和同类文体不同文本的差异。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叙事散文。为了使学生熟知这类表达方式,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习作知识训练的对比练习。

小练笔1 :联系上下文,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补充句子。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心情( )。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然后让学生替代原文朗读,比较哪种写法好。总结课文的写法:借景抒情。好处是:引发思考,文字优美。初步让学生认识这种表达方式。

小练笔2 :联系上下文,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补充句子。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我的心头充满( )。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补充句子后与课文对照朗读,发现课文写景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对写作充满了自信)?进一步领略到借景抒情的表达艺术。

在学生充分领悟课文表达精妙的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反向练笔。

小练笔3 :自选一题,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试着描写一段景物,借以表达人物的心情。

(1)李建这次作文进步了许多,被老师好好地表扬了一番。走在回家的路上,( )。

(2)洪宇这次作文写得比较糟糕,被老师狠批了一顿。走在回家的路上,( )。

通过这一反一复的练笔训练“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教学资源在小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关键在于教师的及时捕捉、巧妙设计、有效训练。

4.评改指向内化能力

评改是习作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而多年来习作评改作用的发挥是很不够的,存在着重评轻改、重思想轻生活、重批评轻鼓励、重写的结果轻教的效果等通病。习作评改关键抓好两大环节,一是唤起写作知识的记忆。要以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进行习作的对照评改,如写人记事的习作,你写谁?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你是通过什么事来写他的?主要写了人物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特征?采用哪种结尾写法等。通过问题提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与要求,并自觉修正习作中的不足与一些常见“病”。二是优点激励,锻炼意志。要尽量从学生习作中,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找出优点,要不惜表扬,哪怕某个字写得比原来好也要表扬,通过鼓励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点点滴滴的表扬就是散落在习作中的知识点,一旦被点醒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

8.习作教学刍议 篇八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关键

怎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习作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下水作文”激趣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中说:“下水是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下水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

2.情境激趣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引起思维的情境”。受这句话的启发影响,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采用情景教学——即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习作材料,如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3.“成功者”激趣法。人都有自尊心,特别是小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赞许、羡慕,自己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指导学生把习作内容写具体是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习作内容不具体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察不够细致,归根结底是不太会观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观察方法。慢慢地,学生掌握了方法,观察起来就细致多了,写的文章自然也比以前具体了。

2.多问几个怎么样。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诸如此类的语句:“她走了”、“弟弟哭了”……那么这时,我们不妨多问几个“怎么样”:“她怎么走了”、“弟弟怎样哭了”,当学生回答完这个“怎么样”时,原来干巴巴的语句也就变得有血有肉、异常丰满了!

3.鼓励学生妙用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句式比较之类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鼓励他们在习作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明确”。

4.坚持习作课堂“指名练说,大家评议”的教学模式。俗话说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初,我曾抱着“集集体智慧于一身”的想法试着让一人练说,其他同学当评论员,评出优缺点并提出好的建议和改进意见,让人人都参与进来。没想到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得好,那些经过大家评议的习作档次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三、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很必要

1.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彼此促进。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同属语文教学这一范畴,它们之间是彼此依存的,而绝不是相互割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从侧面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2.大胆引入课外习作,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满足于课内习作,而应大胆地引入课外习作,彻底打破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习作思路。

3.鼓励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语文教育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我想习作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和电视节目。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多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出去游玩……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写作思路。只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四、学生练说必不可少

陶行知先生还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能够明显地觉察到,“说”的作用与地位已日益提升。特别是在我们习作教学中,“说”就更显重要了,它是“想”和“写”的中介,想得好就会说得好,也只有说得好才能写得好,我能深刻地体会到“说”在我们当今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我的习作教学模式中,它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第二环“课堂小练说,熟悉方法”和第三环“出示本次习作,学生练说”基本上都是各种形式的“说”,一节40分钟的习作指导课光“说”就占了将近30分钟,我要让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说出真情实感来。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使之形成更高层次上的能力——自能作文,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为此而不断求索、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励耘小学

9.《习作3》教学反思 篇九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其形式和语言都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我先让学生朗读范文,在朗读时注意观察题目,体会文章的内容。读后学生交流,总结出这样几点:题目要突出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可以分两行写;在开头要交待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比赛结果;在写作中注意不要使用第一人称、不要进行详细地描写、不要出现对话。

二、扩充内容,加深印象。

有了初步的感知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闻报道。我让学生从报纸上找了几则新闻报道,并认真读了《口语交际和写作指导中的》几篇范文,学生在阅读中加深了对新闻报道的印象,尤其是注意新闻报道的语言要简练、概括,使用书面语。

三、提供素材,下笔写作。

10.小学习作教学教案 篇十

——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语文难,教学生作文更难。”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感慨。小学生普遍有厌恶写、害怕写、不爱写、不会写的心理倾向,为什么学生会觉得作文难写?我认为主要是学生缺少习作途径的表现。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习作的途径,我相信:学生再也不会害怕习作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生的习作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活实践法、实验操作法、续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仿法。

一、生活实践法

所谓“生活实践法”,就是指让学生的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没有充实的生活,学生在习作时,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搜肠刮肚也难以写 出有价值的作文,甚至会导致“假、大、空”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变“随意”表象储备为“有意”表象储备。对小学生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他们观察:①观察亲身参加的各项活动;②观察自己家庭、学校里的事情;③观察社会中自己接触的人和事;④观察大自然的景象等等。在观察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如怎样有顺序地观察,观察时如何通过比较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观察记录,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这就是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另外,教师还可以特意创设生活实践。当然,运用生活实践法,教师首先应熟悉教材,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进行有目的的实践,以避免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总是难有生活实践经历。如我在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之前,先要求学生回家认真观察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并和他(或她)一起参加一项劳动或活动,结果,学生在习作时都感到有话可写,不仅每个学生都写得比较长,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还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的辛劳,并写下要努力学习以不辜负父母的想法。

二、多媒体演示法

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资源,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 作素材,多媒体技术又为师生提供了迅捷的图书馆和秘书式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师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果能结合习作内容,制作出多媒体演示课件,让学生观看后再进行习作,这也不失为习作的一条好途径。

三、模仿法

模仿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多了,才能“破万卷”,书读得多,知识才渊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小学教材中很多名篇是作者细致观察之作,必然烙上作家的观察方式,是学生学习观察的好例子。如我教了《莲叶青青》后,让学生模仿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语言来写自己的一位亲人,尽管他们写得不如课文的好,但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很多学生都体会到了作者为什么能写得那样生动形象的原因,他们的习作水平无疑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仿写练笔,可根据自然段去仿:如《海底世界》的总分段落,《桂林山水》的总分总,也可根据作者的思路、结构、写作方法、特点去仿,如《古井》。

四、续写法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续写前,要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 旨意透彻理解。如果原文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 伸。做到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也就是依照原来的叙述角度,围绕中心事件来续写新的情节,如果原文以写人物为主,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发展变化,也要合 情合理。续写的习作虽然不多,但作为小学生的一条习作途径,有它独特的价值,通过续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而且能较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强的学生,习作能力再怎么差也差不到哪里。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把整过实验过程 详细的写下来的方法。一般耗时较长,有的习作也可以采取现场实验 操作,然后进行习作的方法。如我在让学生写《种子发芽了》的前一个星期,就让学生每人种几颗种子(什么种子都行),然后每天浇水、观察记录,到了习作时学生种的种子都发芽了,毫无疑问,学生习作时都觉得毫不费力。又如在习作“我学会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学习制作一样东西,然后写下来,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习作也写得条理清晰、感受深刻。

11.探索习作教学新路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固定”这把枷锁一直在限制学生的习作,固定的习作题目、习作时空、习作思路、评价方式等传统的习作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固定的模式中运行的。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教师要勇于挣脱“固定”枷锁的束缚,在作文教学上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一、习作题目不再固定,学生喜欢习作

传统的作文题目大都是固定的,如“我的老师”“记寒假里的一件事”等。这样的题目不够新颖,不会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写作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固定的题目范围里写作,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而有的教师认为固定题目不好,就干脆什么题目也不布置,放手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实际上,这是肤浅地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命题开放理念,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的做法是。

1.让每位学生都参与习作题目的拟定,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乐于表达的题目,从而让题目的拟定多元化。例如,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的习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多元的命题方式,可以写“××眼中的家”“未来的家”等。

2.作文题目要体现习作的阶段性、渐进性。在习作初期,作文的题目要简单。如写小动物,教师可告诉学生想写哪种动物,就把它的名字作为题目。随着习作经验的丰富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再写小动物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小动物名字的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能体现作文内容或突出表达情感的词来做为作文的题目,如“(可爱的)小狗”“(高傲的)公鸡”等。在学生有了足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内心最想描写的情境,最想抒发的情感,确立一个个精彩的题目。如 “我和小鸟的对话”“秋天,人们富了”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对题目进行重新解构,赋予作文题目新的内涵,作文题目的灵活实效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习作时空不再固定,学生轻松习作

传统的作文课是由两节语文课拼凑而成的,教师硬性规定作文的字数和完成时间,一学期也就固定地完成8篇作文。这样,作文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模式化。学生习作时边写边数字数,还担心时间不够,为达到字数常常写“流水帐”。面对这一现象我的有效经验是。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作文时间更宽裕。

2.拓宽习作的空间,不光局限于教材习作安排。如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写情景作文;抓住防火宣传、义务劳动等写记实作文;利用电视、网络中的“献爱心”、迎奥运等写感悟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是写作的素材,时时有写作的欲望。学生的习作经验积累得多了,情感体验加深了,思维空间就更开阔,自然就写出了好文章。

3.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写的练习。例如,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写一篇《满归山水》。通过这样不失时机、切合实际的习作练习,学生的作文进步非常快,教师也时时会被学生一篇篇真挚的文章所感动。

三、习作思路不再固定,学生创新习作

在新的作文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放开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全身心去感受生活,从而让文章激发出新的气息。下面是一名学生所写的《春天来了》一文中的片段:春姑娘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冰雪慢慢地融化了,露出了平整的沙地,那几排松树的颜色更绿了,柳树枝上也鼓起了一个个小包包,里面包着的一定是叶的嫩芽。这个学生对春天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他对春天有着独特的感受。

四、习作评价不再固定,学生自信习作

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次作文,精批细改,往往要耗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是对于教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并不领情,往往只看一下分数,许多教师为自己的无效劳动感到苦恼。那么,教师如何在评价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作文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要多种多样:作文评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2.改变评价理念。教师在评价作文时要尽力用一双学生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以前的评语大都是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这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评价或是空洞的、含糊的,学生看不懂、看不明白,当然也就不愿意看。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始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来写评语,尽力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将佳句妙语圈出以示鼓励。现在,学生不但改变了对评语的态度,而且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开始喜欢教师的评语,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3.评价方式多种多样。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学生自评能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实践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别人听,并学会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其次,教师可采用小组评议的评价方式,“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小组同学按自己的认识,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的习作。教师适时引导,当被评的学生和评的学生在写作上达成一定的共识时就会产生新的习作价值观。再次,教师要采用师生共同评议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发言权,使学生畅所欲言,评价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的情趣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评价积极性,让学生既体验到习作的快乐又体验到评价的情趣。

12.习作教学 篇十二

一、动眼,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曾几何时, 在填鸭式教学通行的时代, 由于学生头脑中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习作课上不是愁字当头、眉头紧锁而无言可谈、无话可写, 就是临时抱佛脚, 找一些资料“顺手牵羊”, 敷衍塞责。新课标指出, 教学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勤观察、会观察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 教师利用影视、录像带或用多媒体播放课件, 或展示相关图片、实物, 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会大大刺激学生的眼球, 从而迸发其习作的热情。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一双慧眼, 去选书, 去看书, 学会去积累知识, 努力在班上形成以看书为乐的良好氛围。而最重要的, 新课示强调, 在习作教学中, “必须把课堂无限向外辐射和延伸”,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 贴近生活, 解放孩子的时间、空间。即根据习作需要, 带领孩子们外出, 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领悟大自然:那春之妩媚、夏之灿烂、秋之硕果、冬之瘦水, 会让学生心花怒放;鱼儿戏水、蜂儿采蜜、蝶儿翩跹、燕儿翻飞, 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而新月弯弯、繁星点点、残云片片、溪流淙淙, 更会让学生遐思联篇……五彩斑斓的大自然, 学生尽收眼底, 并在头脑中留下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再辅之以教师别具匠心的指点, 由是学生增强了对形象的感受, 寻到了新的“奶酷”, 其习作需要的素材便会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

二、动脑,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总会让人挥之不去。但凡做过的、读过的, 亲眼所见, 亲取所闻, 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把生活经验与习作融为一体, 在自然中体验, 在生活中体验, 把系统的书本知识放在自然中、生活中体验,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带到自然中、生活中体验, 不仅会提高习作的兴趣, 更能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 打开想象的大门, 如牛“反刍”一样, 效果定会不错的。同时, 教师适时提一些问题, 或者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质疑, 让学生动脑思索。当然, 教师一定要创设特定的情景, 精于提问,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勤动脑、会思考的能力。经过这样反复地持之以恒地训练, 会达到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目的的, 进而能挖掘出事物的深刻内涵, 提高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对学生以后的习作之路大有裨益的。

三、动口, 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

新课标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或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的天地。为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培养学生勤动口、会动口的能力。即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因为“合作交流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方式主要是学生上台演说和同桌互说互评。教师注意巡礼, 并适时进行思路点拨。动口说, 要求说清楚、说完整;动口问, 要求问得在理, 有深度。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个个表真观点倾真感受, 启发学生在口语交际中, 注意互相诱导, 互相补充,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去留心和注意。对学生的不同观点, 教师均给予尊重和肯定, 用欣赏的目光, 放手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于是, 课堂上会时常闪现着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或面红耳赤据理力争的精彩镜头, 形成了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样通过动口说、动口问, 互相评议, 大家补充, 体现了写作的思维活动的特点, 培养了学生与人分享习作快乐的情感体验, 增进了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为习作教学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动手,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习作教学在经历了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三环节之后, 由于学生对事物或经历已有充分的体验, 其怀之于心的真情便会如泉水般喷涌而出, 有感而发。在该环节中, 教师应把更多的习作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培养其勤习作、会习作的动手能力。当然,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自己也应多动笔, 如动手写些有针对性的下水习作, 或自己常练笔, 用收获些许“小豆腐块”的方式, 抛砖引玉。让教师成为学生无形中的样榜, 感觉习作是在乐中写、在写中乐。每当看到学生们习作中时时有创意火花时, 为人师的我, 会毫不吝啬地在其习作本上批下“你最棒!”“你进步真大呵!”“你的习作让我感动”等评语, 用欣赏的目光, 善待学生, 让学生们的童心世界里荡漾起无尽的涟漪, 欢乐的习作情愫如烈焰般闪现。

摘要:要想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 在农村实施习作教学改革, 教师只有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 让学生的眼、脑、口、手均动起来, 养成勤动眼、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四轮驱动”有序结合的好习惯, 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逐步建立起习作的乐趣, 就一定能抓好习作教学的“牛鼻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

13.习作教学设计 篇十三

习作内容解读: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习作目标:

1.与同学们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景观,讲清楚其奇特之处的形成。

2.抓住身边的自然景观或旅游景点的奇特之处,按一定顺序介绍、描写。

3.学习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重温本单元第一组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2、小朋友,你们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什么景观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呢?你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的地方?

二、学生汇报交流

汇报时抓住一处景观的奇特之处,介绍时按一定顺序。(提示:《观潮》这课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在每个部分又按照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三、品读优秀例文片段

【设计意图】精彩的习作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品读习作学生容易接受,既避免了枯燥的讲解习作方法,又使他们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向习作自然迁移。例文1《游黄山》片段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真奇啊,一座座玲珑峻峭的山峰,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一座座连绵起伏,送入云端,从山顶向下看,云在脚下飘浮,人在山上好像仙人那样,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似的;黄山可真险啊,我平生以来还从没看见过这样陡峭的山峰,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岸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似乎一失脚即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描写“云奇”的段落略

师生点评习作:

作者抓住“云奇山异”的特点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再现了黄山的云和山的奇特、俊美,给人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神奇的画面。

例文2《我爱家乡的湖》片段解读

我喜欢水。我爱欢快活泼的小溪,我爱深沉浩瀚的大海,我爱汹涌澎湃的黄河,我爱奔腾不息的长江。但是,我更爱家乡那美丽、温柔的湖哟。

(运用排比引出主题:更爱家乡的湖。)

这湖是静的,犹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绿的树、红的花、蓝的天和白的云。这湖是软的,微风习习,波纹条条,像一条迎风而起的龙,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

(把湖比成明镜,形象贴切。从静、软、活三个方面介绍湖。)细丝般的春雨轻轻地飘下来,不停地织,织出这绿色的“锦”,“锦”上漾起无穷无尽的圆环,像姑娘绣出的团团新生的莲叶……春雨来到的时候,湖面上最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光,那是开幕式的礼花上了天。听,“轰隆隆”礼炮响了,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大雨一落,联欢会开始了,你看见那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簪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告诉你……

(巧用比喻、拟人,突出了湖的美丽,静中见动。)

师生点评习作: 小作者以一种清新、优美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眼中的湖——湖是静的、软的、活的,从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湖的美丽与温柔的特点。习作层次分明,结构简洁明了。在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得贴切、自然,读来生动优美。

范文《美丽的大海》

你见过浩瀚的大海吗?大海是你的朋友,大海是你的老师,它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它会引导你长大成人。

早晨,天刚刚破晓,一轮红日徐徐上升,我来到海滩上,举目远望,无边无际的大海和蓝天相连,波涛随着海风上下起伏。巨大的海轮把海水撕成两半,勇往直前……一会儿,蔚蓝的大海被朝阳洒上了金沙,一闪一闪的,就像天空中闪烁着的小星星。几只海鸥穿过早晨的红霞,自由自在的飞翔,时而展翅高飞,时而低低滑翔,发出欢快的叫声,把黎明的海洋,又换上一片新装。海面上涌起了层层波浪,汹涌的海水冲击着岩石发出阵阵响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好似在演奏一首气势雄伟的歌曲。

我漫步在柔软的沙滩上,一朵朵浪花便追上来,挠着我的脚心拍打着我的腿,还不时往我身上、脸上撩着水花。我闭上双眼,觉得就像躺在母亲温暧的怀抱,尽情地享受着她的爱抚。

啊!大海真使人流连忘返!回家路上,我还不断回首遥望。再见了,美丽的大海,你让我悄悄地编织起金色的梦幻!

师生习作点评 :

文章抓住了大海的特点,按照时间、空间地变化来描写大海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大海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富有诗意的语句仿佛也把读者带到大海面前。例文4素材小仓库 幻灯展示精选的部分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将平时积累的语句有选择性的运用到习作中去,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语句,更引导学生运用语句的能力。

四、指点习作方法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的是身边的景物或著名的旅游景点。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呢?通过讨论、指点让学生明白:

首先,确定表达顺序。作文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①方位顺序。按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这又分两种:一是定点写景为序,即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动,既可以集中描写一处景物,又可以写几处不同的景物;二是移步换景为序,即随着作者立足点(观察点)的移动来描写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色——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后到了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色。

如我们描写市政公园的景色,就可用此方法。我们可采用这样的线路来写:永丰河----市政公园广场----音乐喷泉----金鱼池,然后对每个景点根据需要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过去、现在和将来,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景。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具体写出来,那美景自然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抓住景物特点。小朋友,你可知道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吗?从形状、颜色、姿态、气势、声音等方面可以抓住特点,首先要仔细观察描述对象,这个观察不仅是看一看,有的还要问一问,听一听,摸一摸,嗅一嗅,尝一尝,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它的特征。如写自然景观彩虹,那么就要抓住彩虹色彩、形状、姿态等特点仔细观察。然后要注意所描述的“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它的层次搞清楚,有顺序地写出来。同时要把最能表现“物”特征的部分写清楚、写具体、写详细。

最后,展开恰当联想。小朋友,写景时要带着感情去观察,去联想,努力做到情感随着景物产生。当然,我们既可以先写景后抒情,也又可以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情景交融。不论怎样写,都要注意运用比较、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所见的实在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动人心弦。

五、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尝试起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并随机点拨。

六、班级交流评改

学生完稿之后,挑选几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完成习作后,再引领学生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教学反思:

14.《习作:心愿》教学反思 篇十四

1.想一想自己的心底藏着哪些心愿,明确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写一写心中藏着的这个心愿,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社会的作用。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大家的心愿都是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各抒己见。)

(板书:心愿)

2.那心愿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心愿,就是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也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欲望、向往或强烈倾向。)

二、启发思路。

1.现代作家巴金曾在《随想录》中写道:“把想做的事都做好,把想写的作品全写出来,使自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这是我最后的愿望。”这是巴金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呢?

2.首先要学生想好自己的心愿。

3.收集可用的素材:先想一想自己都有哪些心愿。

(1)对社会的题材:科学家发明新药,治愈癌症;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人和人之间多一些理解……

(2)对别人的题材: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好朋友永不分离……

(3)对自己的题材: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大海;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让爸爸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4.老师也有一个心愿(对别人的),那是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将来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5.同学们,想好了自己最想表达的心愿后,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选择表达的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或者创作诗歌……)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要写的心愿。

2.搭建好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心中有数,在素材排列上要有逻辑性。

3.细化:拓展好层次和细节,要有亮点;要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

4.注意首尾呼应,前后连贯。

5.以自身为例,给学生讲解如何写自己的心愿。

(1)开头:开篇点题,我有一个心愿,它是……

(2)中间分三段叙述(注意详略):第一段,为什么我有这个心愿?(略写)第二段,如何去实现这个心愿?(详写)第三段,实现后的好处。(略写)(板书:详略得当)

(3)结尾呼应开头:表决心,表示一定要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6.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7.写好以后,要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心愿,为什么有这个心愿以及如何实现这个心愿。重点从这方面进行点评,另外,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是否通顺、恰当等。

2.同桌之间相互点评习作。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这次习作的练习,能将自己的心愿具体地描述和清晰地表达出来,进而让学生下定为这个美好心愿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可以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确保行文的流畅。

习作:心愿

对社会 对别人 对自己

逻辑性 亮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大家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文时要善于运用表达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上一篇:优秀青年检修能手材料下一篇:基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