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地管理经验

2024-08-13

属地管理经验(精选8篇)

1.属地管理经验 篇一

属地管理

层级负责: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从经理到操作员工每个层面均应有自己的属地。人

人有责:每一个属地(班组、维修组、操作岗位)每一个时刻均有人负责管理,做到不空位、不越位、不错位。

1.目的

确保公司所属各单位在执行业务时, 各级直线组织的安全责任和义务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使安全责任和义务与整个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成本等各项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提升企业安全文化, 达成 “安全是我的责任” 目标

2.定义

属地主管:(1).公司组织内各级管辖范围的责任人

(2)工作或项目执行责任人

(3).承包商的项目作业所影响范围用户单位的直线责任人, 直线责任人可以是员工, 班组长, 工段长、车间主任, 部门经理.或者是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指派的现场监督, 现场管理人员。3.办法

3.1、公司组织内各级管辖范围的责任人, 须把责任范围明确分配于各个所属员工的岗位描述

3.2、项目执行责任人, 须把项目责任范围, 明确分配于各个所属监督人员

3.3、属地管理的执行请依据《属地管理实施细则》。4.职责

属地主管, 须负责所属或分配指派的责任范围内, 所有人员的作业安全督导管理, 其职责为: 4.1 公司总经理

4.1.1、全面领导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本公司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

4.1.2、亲自担任本公司安委会的主任,领导公司安委会并履行其职责,定期主持召开安委会会议,听取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公司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4.1.3、组织建立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文化),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严格考核;在其直线下属中形成强有力的、积极的安全态度。

4.1.4、在公司内组织制定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批准安全、环保考核及奖惩方案。

4.1.5、根据公司发展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合理设置公司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为公司的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4.1.6、批准必需的重要支出,包括重大安全技术措施经费计划。4.1.7、评估、批准和授权由公司或下属部门组织制定的安全相关项目。4.1.8、指导安环部经理日常工作开展。4.1.9、对公司或下属部门制定的方针、程序和计划进行评审和批准。4.1.10、不断跟踪和了解政府机构制订的安全和健康领域的政策法规;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有关安全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4.1.11、通过将安全列为日常业务讨论的一项议题,始终引起员工的关注。4.1.12、审查安全统计数据,并给安环部经理提供指导意见。4.1.13、审查外部顾问所提交的主要建议,并采取行动。

4.1.14、把安全观察作为现场巡视的一部分,对观察到的不符合或偏离安全标准的行为或状况进行讨论;定期到所负责的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听取现场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现场存在的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4.1.15、亲自参与财产损失事件及事故调查。

4.2 公司生产副总经理

4.2.1、负责所属生产系统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使其直线下属形成坚定且正确的安全态度。

4.2.2、在基层单位的计划制订上,为基层部门的经理或主任提供指导。4.2.3、将安全观察作为例行的基层单位现场巡视的一部分。

4.2.4、审查统计数据和伤害调查报告,为基层经理或主任提供指导意见。4.2.5、审查外部顾问所提交的审核报告,为基层经理或主任提供指导意见。

4.2.6、亲自参与财产损失事件及事故调查。

4.2.7、根据基层经理或主任的安全目标和行动计划来衡量其安全业绩。

4.3 部门经理

4.4.1、负责所属的车间安全,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4.2、每天同工段长就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沟通。

4.4.3、考察工段长的安全工作。

4.4.4、安排开展工作安全分析,审查所有的工作安全分析。

4.4.5、每月安排工段长参加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的测评,及时更新安全规定,执行所有的安全规章制度。

4.4.6、制订可行的工作场所现场工作管理计划,划分工段长所负责的区域;每天组织本车间现场工作的检查,将检查结果提交给主管部门,列明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

4.4.7、引导工段长识别、消除和预防不安全行为和状况。4.4.8、安排本车间培训新进或调动的员工。

4.4.9、根据岗位性质制订防护用品使用及佩戴要求;检查各工段执行情况;开展现场抽查,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满足。4.4.10、及时向部门经理汇报所属员工的病伤情况;审查本车间的事故报告;出现伤害时,及时向部门经理递交报告。

4.4.11、全面调查可记录的事故和员工在工作区内所发生的严重事故;亲自进行检查,获取初步信息。

4.4.12、落实事故报告的处理结果并对改进和预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4.4.13、每周对各工段的安全活动进行审查。4.4.14、向工段长说明具体的安全责任。4.4.15、参加指定的定期培训会议。4.4.16、按照规定参加车间安委会活动。4.5 工段长

4.5.1、负责所属工段安全,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5.2、每天同当班班组长就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沟通。

4.5.3、考察班组长的安全工作。

4.5.4、安排开展所属工段的工作安全分析。

4.5.5、制订可行的工作场所现场工作管理计划,划分班组长所负责的区域;每天抽查,将检查结果提交给车间,列明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4.5.6、引导班组长识别、消除和预防不安全行为和状况。4.5.7、安排班组长培训新进或调动的员工。

4.5.8、落实岗位防护用品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满足。4.5.9、同班组长一起检查安全情况,向车间领导汇报。

4.5.10、落实事故报告的处理结果并对改进和预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4.5.11、每天对班组长的安全活动进行检查。4.5.12、向班组长说明具体的安全责任。

4.5.13、参加指定的定期培训会议,抽查班组长的安全会议。4.5.14、按照规定参加车间安委会活动。4.6 班组长

4.6.1、负责所属班组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6.2、至少每天召开一次班组班前、班后安全会议。

4.6.3、执行安全工作程序,比如基于工作安全分析而建立的程序。4.6.4、在检查中发现薄弱环节,须主动向车间或相关部门汇报并采取整改措施。

4.6.5、报告不符合或没有安全工作程序的工作。4.6.6、检查不安全行为和状况,安排开展本班安全活动,以消除其根本原因。

4.6.7、对员工开展安全规章制度教育,保留教育记录,在任何时候都严格执行所有的安全规定。

4.6.8.每天对管辖的工作区域进行检查,迅速采取措施来纠正不安全的状况,指导员工执行现场工作的管理标准。

4.6.9.指导员工使用工具前都应进行检查,并抽查工具使用现状。4.6.10.亲自向新员工说明工作区域的安全要求。

4.6.11.执行本单位或归口的医疗部门就相关员工身体状况受限制的建议,并就此向主管报告。

4.6.12.执行个人防护装备要求,抽查员工是否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定期检查这些装备的使用状况。

4.6.13.在发生严重伤害时,确保受伤人员迅速地受到医疗护理;必要时隔离发生伤害的区域或关闭设备;迅速向车间报告与员工事故或疾病有关的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在发生严重事故时,车间主任应确定原因,迅速采取行动改进不安全的状况;必要时隔离事故区域和关闭设备电源。并迅速向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

4.6.14.对所有事故、严重事件和涉及所辖区域员工的医疗事件及时上报并进行初步调查。

4.6.15.每次交接班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4.6.16.每天进行检查,对现场工作、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况、工作程序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安全规定。4.6.17.参加所有既定的安全培训会议。

4.6.18.亲自教导或提供现场指导员工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指定工作。4.6.19.听取员工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车间或相关部门反映。4.6.20.按照相关规定指导员工管理好所辖区域内设置的安全标识和公告牌,保持整洁、清楚。4.7 员工

4.7.1.负责自身及被指派区域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7.2.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在工作中做到“三不伤害”。4.7.3.了解操作设备和环境的实际状况,并维持良好整洁的工作环境。4.7.4.时刻留意观察和迅速纠正不安全条件和习惯,对同事的不安全行为明确表示关注,或提请主管注意以采取纠正措施。

4.7.5.了解在何时、何地应该穿戴哪种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穿戴这种用品的原因。4.7.6.了解并遵守安全规章和工作程序,正确使用安全工具,始终使工具和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7.

7、积极参加安全会议,提出改善安全的合理化建议。4.7.

8、对错误或不明确的指示提出疑问。

4.7.

9、了解自己的岗位工作,包括其潜在危险和消除危险所需的安全措施,包括工艺及采取这一工艺的原因、所用物质的属性和风险。

4.7.10.所有现场发生的事故,伤害或未遂事件,不管多轻微,都必需及时上报,必要时及时联系医疗部门迅速进行处理。4.7.11.协助事故调查以找出原因,做出改进。4.8 工程项目责任人

4.8.1.负责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影响区域的安全,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8.2.督导检查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影响区域的安全。4.8.3.督导所属项目安排开展工作安全分析并审查落实。4.8.4.定期或及时更新安全规定,执行所有的安全规章制度。

4.8.5.制订可行的工作场所现场工作管理计划,每周进行现场工作的检查,将检查结果提交给主管领导,列明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4.8.6.引导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识别、消除和预防不安全行为和状况。4.8.7.根据工作性质制订防护措施;检查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满足。4.8.8.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所有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的病伤情况;开展事故调查;出现伤害时,向主管领导递交报告。4.8.9.全面调查可记录的事故和员工在工作区内所发生的严重事故;亲自进行检查,获取初步信息。4.8.10.每天对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的安全活动进行检查。4.8.11.向当班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说明具体的安全责任。4.8.12.定期参加培训会议,检查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执行情况。4.8.13.按照每个工作区的规定参加属地安全活动。

2.属地管理经验 篇二

关键词:应急管理,属地管理,属地响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急迫转型, 各种突发事件也显著增加。2003年非典后, 公共危机管理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案三制”的确立和完善, 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经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随着应急管理十余年的发展, 这些体制、法案在经历一次次突发事件的检验后, 也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属地管理原则便是其中值得商榷的一项。

1 我国应急属地管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 我国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属地管理作为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是指危机管理工作由事发地人民政府负主要责任, 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各级党政机关的危机管理责任和权限, 确立危机管理的机构,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本辖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危机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1 追根溯源

“属地管理”原则被确立之前, 对于突发事件是以权属管理为主, 例如传染病归卫生防疫部门, 洪涝灾害归防汛指挥部,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归抗震救灾指挥部、危害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部管理, 而像经济方面的突发事件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银行监管, 等等。随着权属管理暴露出的诸如部门利益保护倾向严重, 应对突发事件时势单力薄, 救援力量部门分割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时, 便有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本地化防范”。

“本地化防范”强调对于平时事故的防范不仅仅需要某个行业、部门高度重视, 更需要当地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志愿者队伍等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 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众知情与公众参与, 形成强大的防范公共安全事故的社会联动力量。突发事故发生时, 就地处理, 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响应, 把事故危害控制在局部地区。从内容上可以看出, “本地化防范”的原则与今天“属地管理”的原则已十分近似, 都强调第一时间救援对于防止事件扩散及衍生新的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1.2“属地管理”原则确立原由

突发事件的紧迫性特征, 决定了“与时间赛跑”在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地政府的迅速反应和正确、有效应对, 是有效遏止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大量突发事件统计表明, 80%死亡人员发生在事发最初2小时内, 地方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发现突发事件苗头、预防发生、实施有效救援, 防止扩散 (引发、衍生新的突发事件) 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因此, 必须赋予属地政府应急管理的第一职责, 授予其统一实施应急处置的权力。此外, 属地政府还拥有熟悉事发地情况和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优势, 这两大优势有利于指挥者正确研判, 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当然, 属地管理为主并不排斥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应对工作的指导, 以及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协同应对。

通过比较可见, 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中, 属地响应存在着绝对优势, 尤其是对于异地突发事件。

2 现有应急属地管理原则的主要弊端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 “属地管理”原则并非应对突发事件的万能钥匙 (这里仅从应急管理角度而言) , 也存在诸多弊端:

2.1 属地管理绝对化, 造成一些部门、行业“懒政”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属地管理”, 从提出这一原则的初衷来看, 是希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先有组织机构来承担救援任务, 让老百姓的事有人管, 不管是不是你的责任, 只要发生在本辖区内的一切事故, 不但要管, 还要全身心投入。但这一原则, 却让一些部门、行业钻空子、搭便车。本该部门、行业管的, 面对的棘手、复杂的问题, 为避免承担责任, 把一切问题推向“属地”。尤其是那些利润较大的行业, 为了巨额的经济利益, 铤而走险, 抱着侥幸心理, 不出事稳赚, 出了事还有政府承担。这既违背了“权、责、利”的平衡原则, 也有失公平, 同时还为疏于管理的行业、部门的“懒政”找到了借口。

2.2 属地管理权责不明, 造成“隔岸观火”、推诿、扯皮

权力、责任和利益是管理“三要素”, 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就无所谓权利, 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失衡。而现有的属地管理原则, 很难想象在达到属地政府承受力极限时, 政府不会出现从懈怠亦或是争功、漫天申报救援金的极端, 特别是对于一些跨区域的事件。比如水流域污染, 受污地不是实污地, 一边在拼命的治理污染, 而污染源头却得不到有效抑制, 钱花了, 事干了, 事情仍得不到解决。就受污地而言, 他们只有治理污染的属地职责, 对于辖区外的企业无权管理;对于水利监管部门而言, 责任更多的是受污地和排污地的属地职责;而对于排污地而言, 污染并不在本地, 更何况排污企业有可能还是当地的经济支柱、龙头企业, 这样模糊不清的“界面关系”, 恐怕哪一方都没有承担治污的积极性!

2.3 过重的财政负担, 影响当地应急工作的积极性

在我国, 从灾害的预防阶段到应急响应阶段, 再到灾害恢复、重建, 甚至还包括防不胜防的跨区域突发事件, 均由地方政府承担, 无疑这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支出。3.1晋城特大交通事故,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承担这次事故响应任务的毫无疑问是晋城市政府, 但善后阶段主要赔偿任务既没有落在盈利的高速公路部门也没有落在监管不利的货车所属公司或是危化品运输监管部门, 却依旧落在了事发地政府。或许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关键时刻承担一切责任, 但无疑重重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2.4 申请上级政府经济援助时, 存在道德风险

对于一力擎天而应急支出又捉襟见肘的政府, 面对财政保障的严重不足, 很难想象不会出现推诿、观望和坐等中央救济金的情况。根据“属地管理”原则, 中央希望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而地方政府则预知中央不会对影响巨大的公共危机事件置若罔闻, 这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就会因事件处置中所需救济金各自承担的比例展开博弈, 就会出现“不作为或少作为”等待中央财政支持, 而等待的过程恐造成危机事件事态升级。

一旦有机会申请中央财政援助时地方又不免会出现“无灾报有灾, 小灾报大灾”的现象。例如有媒体曾报道, 雅安三个重灾县公布的经济损失数值高达1693.58亿元, 而该值至少是其上年GDP总和的21倍。而对于汶川的灾后重建, 截至2010年底, 中央财政累计筹集3033亿元重建基金, 累计下拨2986.70亿元;2007年四川全省的财政收入也不过1300多亿。首先受灾的并不是四川全省, 而只是四川的一部分, 且还不是发达地区, 如若一些地方政府确存在虚报灾情“狮子大开口”套取重建资金的情况, 那就既浪费了公共资源, 又给腐败留下了隐患。

根据上图中数据可见, 中央救灾支出呈逐年增高趋势, 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

3 完善属地管理机制的有关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原则存在的问题,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成熟经验,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且更为合理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这对于今后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属地响应的应急管理原则,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突出属地响应, 确保第一时间紧急救援和一元化的决策、领导, 明确事故发生地政府在响应阶段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而对于事后恢复、补偿等则应谁家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领回, 尤其是事故类突发事件, 则应由归属地政府承担其善后等相关责任, 必要时事发地政府可以协助其完成善后工作。

3.2 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成本共担”机制, 形成全社会参与危机管理的合力

当今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 本已不堪重负, 却仍旧在很多方面独力擎天。不但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需求, 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就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应该融进更多共担主体, 摆脱对政府的多度依赖, 建立一种以政府承担为主、社会与民众广泛参与 (自愿与强制两者兼有) 大家认可的、公平的且可操作性强的“成本共担”机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筹资渠道, 使个人、企业、社会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风险分散、责任分担”, 同时再辅之激励措施, 让保险资金、银行信贷以及社会捐赠连同财政资金等可用于救灾管理的资金协同搭配、相得益彰。

3.3 设立灾害准备金

将中央与地方财政救灾金比例制度化;并从当年财政预备金中固定一定比例的用于救灾的专项准备金, 实行滚动机制,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灾害准备金的支出、结余情况, 待突发事件发生时, 用于应急响应和复建经费。

参考文献

[1]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12-15.

[2]辉.突发事故应急与本地化防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 .

[3]秦锐.财政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4]新观察.虚报灾情是“趁灾打劫”[OL].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c/sd/2013-05-16/103727140457.shtml.

3.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在班组的落实 篇三

摘 要:中石油集团公司自HSE管理体系推行至今,“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的理念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运用,制定了制度,明确了责任,划分了区域。然而,近年集团公司仍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不禁让人思考安全管理理念如何实施,才能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本文作者依据在集团公司下属基层化工厂参与HSE管理体系的实际工作的经历,结合基层员工的反馈意见,对如何落实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提出几点建议改进措施。

关键词:班组;直线责任;属地管理

0 引言

HSE管理体系中提出的“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安全管理理念,是将领导层的承诺作为一个点,直线责任作为一条线,属地化管理作为一个面,以点带线再到面,构成了安全管理组织的主要框架,体现出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是体系各要素良好运行的先决条件。“有感领导”作为安全管理的切入点,近年来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各级领导层也给出了可见的、而强有力的领导承诺,而“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作为管理的关键点,在各基层班组的落实却良莠不齐,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每一个班组的良好管理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所以,将“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在班组的有效落实,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降低风险、避免事故的关键。

1 基层班组在直线责任及属地管理落实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 班组员工对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的观念不强

班组员工,作为一个生产企业的最基层的人员,直接与生产设备及实际操作打交道的,承担较大的风险,是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最应重视的人员。由于今年来企业与媒体的安全宣传逐年加强,一线操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安全意识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步由“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但是在他们观念中,仍残留着守旧的思维,认为诸如责任与管理等事物与他们无关。某些员工没有主人翁意识,觉得一个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工作是与他们的本职无关的,企业是国家的,管理都是领导们的事情,他们应该做的无非是精心操作,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指令而已。让他们担责任,搞管理,是领导强人所难,推卸责任罢了。

1.2 各级安全检查基层班组,班组长压力大

随着HSE管理体系推进的不断进行,各级检查考核接踵而至,班组作为基层一线,自然是频频遇检查,同时基层也是最容易暴露问题和缺陷的地方,一旦属地隐患和班员的违章行为被检查到,班组长虽自己遵章守纪,但作为直线责任人,也会遭受处罚。由于每一级管理层均会对基层班组进行检查,时间一长,往往让班组长压力过大,若是伴随有考核处罚,班组长更是灰心丧气,不再愿意担任班长,希望逃避责任。

1.3 班组内部制度不健全,班员消极对待属地管理

班组作为最基层单位,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各个班组内部并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管理靠“情”多于“理”,班组长缺乏管理知识,班员责任划分及惩奖机制因人而异,造成不同班组的班员间互相攀比,从而使得部分班员消极对待自己的属地管理,并且对有争议的区域不闻不问,造成隐患。

2 如何进一步加强班组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的执行

2.1 加强对班组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强化员工区域责任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班组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多深入基层,与员工交流、谈心,用理论知识解决员工心中的顾虑和疑惑,让他们明白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让员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属地管理工作中去。

2.2 各级管理人员与班组荣辱与共

HSE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的划分,更是明确了责任主体,大家各司其职。然而班组作为企业最基层单位,有其管理经验少、人员素质低、所涉事物杂等属性,需要各级管理层给予帮助,特别是在检查时,应该批评教育为主,考核处罚为辅,同时在涉及处罚时,上级相关管理部门也应相应承担部分责任,与班组荣辱与共,给予班组长信心,强化班组长责任意识。

2.3 上级管理层明确联系人,协助班组管理

由于班组员工各方面理论素质不高,班组内部制度不完善,属地区域划分不合理或有盲点,作为班组的直接上级,车间管理层应该指明专业人员作为班组联系人,帮助班组设立和完善惩、奖制度,激发班组员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发现班组的管理问题,纠正偏差,全面提高班组管理水平。

3 结论

4.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 篇四

“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新、特的管理理念,它只是把目前大多数人都在实施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浓缩,使得管理理念更精练、更简洁而已。

“有感领导”,实际就是领导以身作则,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无论在舆论上、建章立制上、监督检查管理上,还是人员、设备、设施的投入保障上,都落到实处。通过领导的言行,使下属听到领导讲安全,看到领导实实在在做安全、管安全,感觉到领导真真正正重视安全。

“有感领导”的核心作用在于示范性和引导作用。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制定并落实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坚持安全环保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切实通过可视、可感、可悟的个人安全行为,引领全体员工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直线责任”,就是“谁的工作,谁负责”,“是谁的责任,谁负”。

更具体的说就是,“谁是第一责任人,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安排工作,谁负责安全”;“谁组织工作,谁负责”;“谁操作,谁负责”;“谁检查监督,谁负责”;“谁设计编写,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在企业界,“直线责任者”通常是指直接介入生产该组织之产品或服务者。他们身处组织各阶层,在各阶层、各阶段做成决策,也为最后成果负起当责。这些人如:研发人员、生产人员、业务人员等;幕僚人员则指不直接介入者,他们提供建议、咨询、支持、或服务,以协助直线责任者达成目标,他们如:品保人员、人资人员、资管人员等等。

“属地管理”,就是“谁的地盘,谁管理”。是谁的生产经营管理区域,谁就要对该区域内的生产安全进行管理。这实际是加重了甲方的生产安全管理责任,比如各油田的采油厂、各建设用地单位。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或者是其他相关方(包括上级检查人员、外单位参观考察人员、学习实习人员、周围可能进入本辖区的公众),在安全生产方面都要受甲方的统一协调管理,当然其他各方应当接受和配合甲方的管理。施工方在自觉接受甲方的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各自做好各自的安全管理工作,比如各修井作业单位、钻井单位、建筑施工单位。

企业“属地管理”中的“属地”,是指甲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区域。

什么是有感领导

“领导者不能将安全要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通过人力、物力上的充分保障以及自己的言行,让员工和下属体会到领导对安全的重视。”这是杜邦管理经验中对于“安全有感领导”的表述。

2、什么是直线管理

5.钻井队各岗位属地管理职责 篇五

一级主管 ⒈ 井队队长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⑶ 组织进行工作安全分析、核签或授权签发作业许可证; ⑷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⑸ 负责对井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组织班组长对岗位员工进行岗位培训; ⑹ 检查督促下级属地主管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纠正与制止作业区域内的“三违”行为;

⑺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监督与管理;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等按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验收;

⑼ 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入场培训、考核及监管,对其日常工作安全表现的考核及总体表现的评估。⒉ 指导员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⑶ 组织进行工作安全分析、核签作业许可证;

⑷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⑸ 负责对井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组织班组长对岗位员工进行岗位培训; ⑹ 检查督促下级属地主管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纠正与制止作业区域内的“三违”行为;

⑺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监督与管理;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等按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验收;

⑼ 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入场培训、考核及监管,对其日常工作安全表现的考核及总体表现的评估。⒊ 副队长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⑶ 开展工作安全分析、经授权核签各种作业许可证;

⑷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入场培训、考核及监管; ⑺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⑻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⑼ 对作业、施工、项目等按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验收; ⑽ 承包商日常工作安全表现的考核及总体表现评估。

⑾ 检查督促二级区域负责人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⑿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⒋ 技术员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⑶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开展工作安全分析。

⑷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⑸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⑹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⑺ 对作业、施工、项目进行技术性验收;

⑻ 检查督促二级区域负责人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⑼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⒌ 材料员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⑶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⑷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⑸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⑹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⑺ 检查督促二级区域负责人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⑻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⒍ 大班司钻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⑶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开展工作安全分析。

⑷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⑸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⑹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⑺ 对作业、施工、项目等进行技术性验收;

⑻ 检查督促二级区域负责人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⑼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⒎大班司机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对属地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开展工作安全分析。

⑶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⑷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⑸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⑹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⑺ 对作业、施工、项目等进行技术性验收;

⑻ 检查督促二级区域负责人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⑼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二级主管 ⒏ 司钻

(1)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3)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的安全措施和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⑷ 负责对本班岗位人员的培训; 鼓励岗位员工互相学习;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验收;

⑼ 检查督促各岗位区域负责人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

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⒐副司钻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⑵ 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⒑井架工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 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⒒内钳工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⒓外钳工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⒔场地工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⒕司机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⒖司助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⒗发电工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⒘锅炉工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⑺ 对外来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纠正与制止“三违”行为; ⑻ 对作业、施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非技术性验收; ⑼ 对所属区域进行清理、规范,确保符合安全要求。⑽ 完成其它交办事项。⒙炊事员

⑴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及工作程序;

⑵ 对作业对象进行安全处置、确认,对危害源实施排除、隔离和上锁; ⑶参加工作安全分析,对区域内作业安全措施、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检查; ⑷ 对危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护;

⑸ 对隐患、事故及时合理处置和报告,主动进行调查及整改; ⑹ 对进入井场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提示;

6.属地管理经验 篇六

近年来,建设局十分重视互联网宣传管理和舆情分析研判处置工作,明确了业务管理处室和工作责任,并配备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今年10月份,对局机关处室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工作得到进一步理顺,原来隶属局监察室的舆情处置工作职能调整到局信访法制处,主要处置“三报、两台、两网、两线”等媒体和互联网上涉及城建的社情民意、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与媒体和网友进行互动交流。截止到11月底,共处置社情民意 553条,处理率、办结率、反馈率达100%。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各种不和谐矛盾和问题,树立了建设部门的良好形象。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机构

局党委十分重视社会各界以及互联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根据《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属地(归口)责任考评办法(试行)》的具体要求,建立了局机关、局属单位两级收集舆情民声处置的相关工作制度,落实了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由各单位业务熟悉、善于沟通,能熟练操作电脑、使用互联网络的人员担当,并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要求,形成了系统上下共同关注的“舆情民声”的良好氛围。

相关职能处室及具体工作人员能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强大威力,努力学习掌握网络舆情理论,为网络舆情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保证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监控,积极促进网络舆情向有利于城建事业方向发展。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自觉站在讲政治的角度,面对应予警惕的舆情苗头,局属各单位(处室)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同时,建立了快速反应的体制机制,必要时由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亲自过问,随时监控舆情发展。注重积极主动地发布权威消息,尤其是发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予披露的信息,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系统的工作加强了解,树立信心,从源头上消灭不良舆论滋生的土壤。

二、制度明确,工作责任落实

为正确、科学、有力地做好市建设系统的网络舆情引导协作工作,促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最大程度保障和促进城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建设局制定有《市建设系统网络舆情引导协作制度》、《市建设系统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坚持分级负责,整体联动、互相协作的原则。明确局信访法制处做好本系统网上舆情的引导协作及监管工作;明确局属各单位(处室)负责做好本部门的网上舆情的引导工作;明确局办公室负责“建设局公众网站”(http://)的维护更新及该网站群众提问帖子的回复。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有关处室对属自己职责范围内网络舆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引导,不得推诿、拖拉、搪塞;对局属多部门的网络舆情局信访法制处起好协调作用。具体工作要求为:

1、加强信息公开。对于应予公开的事项要及时、保质进行公开,防止舆论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及时的公开相关信息,可以防止出现群众主观猜测,引导群众进行正确的思维,有利于城建工作额开展。同时,要处理好信息公开与遵守保密规定的关系。

2、强化网络舆情收集。要从初期的零散信息开始着力收集、科学分析,对信息进行评估。对于足以影响群众对城建工作的信心的舆情信息,要及早进行引导,用真实信息进行辟谣和干预,以正视听。

3、第一时间进行言论引导。网络舆情有极高的参与性,局属各单位(处室)积极以舆论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言论引导,要安排专人搜集网、网的舆情热点,并在第一时间根据事实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言论引导。

三、及时收集,妥善引导处置

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局属各单位坚持互相协作,积极、主动、及时地跟进涉及自身工作的相关舆情引导,多管齐下,全方位参与。针对互联网、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大等特点,局属各单位工作人员认真及时收集涉及本单位的社情民意,包括各种意见、建议、投诉、曝光、咨询等,按照“份内事尽责、份外事尽心”的工作要求,认真、及时搞好相关问题的调查、核实工作,切实做到处理问题不拖延。尤其是对反映属实的问题,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媒体和当事人(特殊、复杂的问题除外),对网站论坛上发表的涉及城建的评论、意见以及贴子等进行及时、正确地引导和回应,从而掌握了舆情发展和控制的工作主动权,收到了较好的成效。2011年,“局公众网站”共发布政务信息1004条,公告通知142条,解答网民咨询投诉帖子16个;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政务信息1146条,起到了较好的信息沟通和舆情引导作用。

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还及时总结,提高网络舆情引导预见性。在日常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局属各单位(处室)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及时归纳舆情发展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分类比较,借以提高对相关舆情的预见性,以便在今后引导和处置相类似情况时,提早判断舆情的特点,及时采取措施,发布舆情引导,充分发挥舆情引导的正确导向作用。

重视和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扎实认真地抓好舆情民声处置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建设系统的整体服务效能,也为我们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举措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上级要求精神,立足本职、服务大众,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管和沟通,切实做好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

2012年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局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处置研讨会;局属各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

加大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网络管理人员和舆情处置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工作意识和积极地工作态度。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根据《互联网宣传管理属地(归口)责任考核办法(试行)》的具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和充实《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制度》、《网络舆情引导协作制度》、《网络舆情处置应急预案》,制定考核细则,与局属各单位的党建、行政工作的考评相挂钩。

四、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局公众网站”的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及时发布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规范、办法和工作信息,正确宣传和引导舆情;二是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局属各单位安排专人做好涉及本单位舆情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及早制定应对策略;三是正确处置网络舆情,对于收集到的网、网的舆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在第一时间做好回复,并就舆情反映的具体问题结合单位实际积极开展工作;四是局属各单位建立应急措施应对突发性的网络舆情,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及时化解不稳定隐患。

五、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一是开展调研,把网络舆情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针对总结出的问题结合各单位实际做好工作落实,把突发性的相类似的问题当做常态来解决,想在前,做在前,减少网络舆情中所反映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一方面抓好管理人员和舆情处置人员电脑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另一方面抓好舆情处置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缩短处置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推行网络舆情处置任务单制度,做好网络舆情的后勤保障。

7.属地管理经验 篇七

一、国际工程劳务用工的现状

对于众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国内建筑企业, 通过劳务派遣或分包方式使用国内劳务仍然是其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主要用工模式, 即由国内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内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 或与承包商直接签订劳务分包合同, 将中国劳务安排在国际工程现场施工。但是, 该种传统用工模式经常受到项目所在国对外来劳务的准入限制, 同时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一) 各国对外来劳务准入的限制

现阶段国内建筑企业参与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主要集中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笔者发现, 多数国家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外来劳务实行准入限制: (1) 设置雇佣本国劳务的最低比例; (2) 设置外来劳务配额管理或劳动许可制度; (3) 设置居住签证的续签期限等。

以下为主要亚非拉地区劳务准入限制:

根据上述资料可见, 对于国内建筑企业参与承包国际工程的多数地区或国家, 由于其失业率常年处于较高水平,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一直是当地政府致力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 多数国家对外籍劳工的限制较多, 准入条件也较为严苛。

(二) 国内劳务输出的实践问题

在国内建筑企业向工程所在国输出国内劳务的过程中, 由于地域、文化和环境等的差异, 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比如: (1) 承包商根据当地的相关法规要求需要为国内劳工办理各种签证、纳税、保险等, 所产生的费用实际提高了承包商实际的用工成本, 而部分承包商为降低成本, 存在未给所有劳务人员办理相应证照及缴费的情况, 实际上存在违法用工的情形; (2) 由于工程所在国多为失业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大量使用国内劳务不仅未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反而带走了大量利润, 对于当地居民及政府而言, 国内企业带来的除了高耸的建筑, 没有任何切实的技术技能, 也没有任何生活水平的提升, 导致当地居民严重的反对甚至反华情绪; (3) 国内劳工无法完全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当地劳工因存在宗教信仰导致与工作存在一定的冲突 (如在穆斯林国家不能食用猪肉、穆斯林信徒需定期、定时做礼拜) ; (4) 同时在雇佣当地劳工时, 当地劳工一般不愿超出工作时间进行加班, 对于工期紧张的项目势必带来不便……这些都为国内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埋下了隐患, 不利于项目的有效开展。

二、国际工程劳务用工的属地化管理

随着国内建筑企业与工程承包所在国市场融合的不断深入, 属地化管理已经成为了许多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的常见做法, 同时也是国内建筑企业应对海外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一) 何谓劳务用工的属地化管理

所谓劳务用工的属地化管理, 即综合利用工程所在国的人力资源,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达到降低工程成本, 增加企业效益的过程。在本质上, 劳务用工的属地化管理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合理利用属地化劳务资源。由于近年来国内人力资源的逐渐短缺势必造成劳动价格的提升, 原本国内在劳务用工上的成本优势也被进一步削弱。同时随着国外劳务市场的逐渐成熟, 对于技术含量低、复杂程度不高的工作岗位, 完全可以由当地雇员担任。另外, 当地雇员具有先天的语言和文化优势, 能够与监理、居民和政府形成有效的沟通互动。

第二阶段, 有效管理属地化劳务资源。为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 发挥其自身优势, 国内承包商必须对属地化劳务资源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对当地雇员文化习俗的充分尊重, 提供全面劳动保护、技术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手段, 一方面可以做到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劳务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建筑市场的整体拓展储备资源。

(二) 属地化管理为何必要

劳务用工的属地化管理作为国际工程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在实践中已为广泛接受, 其原因包括:

第一, 如前所述, 由于各国对外来劳务用工都存在较为严格的准入限制, 国内承包企业在输出国内劳务的实际过程中也产生了与当地文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

第二, 随着国内人口的减少和国外劳务市场的逐渐成熟, 国内原本在劳务成本上的优势已被大幅削弱。同时, 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国外市场并不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相关人才。

第三, 现阶段“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推进国际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 国内建筑企业面对从单纯承接个别项目开始转向在各国际主要语言区拓展建筑市场的境遇, 而承包商如要完成市场的培育和拓展, 并发展维系好下游材料及劳务的供应, 纯粹依靠国内资源显然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战略需要。

第四, 实行属地化管理有利于克服工程所在国当地的市场壁垒、文化壁垒和信任障碍, 构建合理的劳务用工体系。同时可以通过开放的平台, 学习业内的先进管理模式, 快速提高国内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劳务用工属地化管理的重点及建议

国内承包企业在逐步实现劳务用工属地化管理的过程中,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 规范劳工聘用程序, 建立合理用工体系

目前国内众多承包企业虽然已逐步采用劳务用工属地化的管理模式, 但是属地化水平较低, 且劳务用工体系不合理。即便是针对有人员聘用比例的项目, 国内承包企业在选择当地人员时也多倾向于中低层劳务人员, 包括较低水平的施工人员、纯劳动性质的行政及辅助人员、保洁人员等等, 几乎仅仅是为达到政府或当地主管部门设定的准入限制, 对于管理层和关键岗位, 很少会聘用当地人员。从企业管理角度而言, 将重点职位掌握在国内人员的手中确实无可厚非, 这也与国内的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构架较为相像;不过从培育市场及储备资源的角度, 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样是从事海外工程的企业, 日本或德国的建筑公司在承接项目时, 大部分的建筑工人甚至技术性工人均会从当地聘用。由于整体水平落后, 当地的劳务人员最初可能无法达到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 为确保施工质量, 日德建筑公司一般会在当地建设技术培训学校, 对聘用的劳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而一般的工程项目, 工期短则两三年, 长则五年以上,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 劳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施工能力都在逐步上升, 后期基本可以达到担任培训老师的水准。这样高水平的劳务人员就可以继续培训新聘用的施工人员, 形成良性循环。而在建筑公司在当地承接新项目时, 就可以直接使用这部分已经成熟的劳务人员, 人工成本及时间成本均能够大大降低。

笔者认为, 对于属地化劳务资源的选择应针对工程所在国国家采取符合该国国情、政策以及项目需要的方式灵活处理。如果希望在当地建立市场、且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都较为稳定的, 不妨在承接第一个项目时即着手培养施工层面的当地劳务资源;在具备一定项目管理水平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提高在管理层和关键部门属地化人才的比例, 发挥其先天在语言、文化和谈判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需要注意, 对劳务资源的渠道选择和聘用程序也应遵守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的相应管理制度。

(二) 转变传统管理思想, 推进属地化的深入

在当前属地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下, 仍然用旧眼光看待劳务资源管理, 用旧思维指导劳务资源及其他项目管理, 必然导致企业在国际工程行业中行为被动、思想局限, 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国家化的目标不相匹配, 也会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 国内承包企业要打开并建设国际市场, 除了加强属地化劳务资源的配备外, 应要转变并强化管理人员的属地化管理意识, 逐步组建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项目团队, 并拓展当地下游的材料商及分包商的储备, 最终实现项目属地化管理的战略规划。

承包企业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 一般都会逐步建立起下游供应商的资源列表, 哪些材料商的资信、技术实力、产品质量更佳, 哪些分包商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质较差, 根据多次的合作或者在建筑圈内的调查, 国内承包企业必然了熟于心。而海外工程项目出于成本、海关、运输等考虑, 也不可能所有设备及材料都和劳务人员一样从国内输入, 大部分的材料均需在当地购买, 诸如土方等分包项目也需与当地的分包商进行合作。而要拓展当地的建筑市场, 国内承包商也需要在当地能有一套可以选择的优质材料商的清单, 对于分包工程而言, 一方面可以考察当地的分包单位是否合格, 另一方面, 国内承包商也可考虑与当地政府或企业进行合作经营, 自行设立发展分包, 形成自有的下游供应链。

(三) 尊重当地文化习俗, 构建良好工作氛围

国内某承包商在中东地区承接项目时, 聘用了部分当地居民, 由于当地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因此施工过程中, 居民向承包商提出, 希望承包商能够提供临时建筑供其进行礼拜。因为建设礼拜场地的成本较低、且施工人员确实存在需求, 承包商即为其建设了一间临时场所。项目施工到一半的时候, 当地发生了武装冲突, 承包商不得不停工撤离。然而由于事发突然, 大量的设备材料等无法全部妥善安置, 承包商主要人员撤出后, 项目上的当地居民将重要的设备、物资等进行了撤离及隐匿, 冲突平息后, 大部分设备及材料均完好无损。

文化差异以及宗教习俗的不同, 国内承包企业“走出去”不可避免地会与当地雇员产生摩擦甚至冲突。缺乏对当地风俗习惯、宗教礼仪、传统文化的必然认识和尊重, 也必然会引起当地雇员或民众的反对情绪, 不利于项目正常的经营活动。而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若尊重并维护当地的宗教文化习俗, 承包商在国际项目中可能会如上述案例一样, 得到当地居民的尊重与帮助。

笔者认为, 深入了解并自觉尊重当地雇员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实现文化上的相互包容是每一个国内承包企业“走出去”的一门必修课程。只有充分了解当地雇员的工作和生活所需, 并在着装规定、饮食提供和场所配备上充分考虑当地习俗, 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便于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四) 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保护意识

力图“走出去”的国内建筑企业必须了解到, 在对当地雇员的招聘解聘、薪酬福利、以及税收等问题上等都要受到项目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如果仍延续国内工程项目的管理思维模式, 会导致用工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当地的法律法规有所抵触, 甚至为企业带来许多劳资纠纷的法律风险。

国际项目所在国在劳动保障等有些方面较国内有着更为严格的法律标准, 例如员工加班时间以及加班所涉及的工资问题。另外, 不同国家在劳动保障方面的执行力度上也都有较大区别。笔者建议, 企业在承接项目前, 可借助专业资源, 深入比较法律制度上的差别, 分析项目管理制度上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趋利避害, 必将对劳务用工属地化管理的实施有所裨益。

四、结语

8.属地管理经验 篇八

关键词:企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078-02

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保险参保群体,具有人员高度流动、分散、点多线长,分支机构及职工遍布全国各地的特点。在目前医保政策不能实现全国统筹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在企业注册所在地参保,造成60%以上的人员是属地(本地)参保,异地(外地)就医,在基金收缴、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医疗费用结算、个人账户金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公司在属地医保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从2001年12月起,近6 000名职工统一参加属地市级医保统筹,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保障本企业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也为同类性质的企业参保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依据。

1 现行管理模式

1.1 医疗保险工作的启动

一是调查研究和有效沟通是决定参保的关键环节。针对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质,在决定是否参保和如何参保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二是政策解释和宣传是医保运行顺畅的群众基础。参加医疗保险地方统筹,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都是广大的职工群众,因此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非常必要。三是启动资金和基础数据是参保工作的必要准备。参保之初的启动资金包括预缴医保基金和办理证、卡、表及其他支出的工本费用。可以利用企业的自有资金或者由各基层单位分摊的形式给予解决,待工作运转正常后,由各基层单位和个人的上缴资金进行补充。

1.2 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和管理

经过有效的沟通,争取属地医保中心最大的支持,为职工就医提供便利。具体措施是:一是施工所在地的异地定点医院对所有在职人员广泛适用。考虑到施工单位流动施工的特殊性,属地医保中心允许我们在每个施工所在地选择两所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作为施工所在地的定点医院,报医保中心备案。二是常住异地职工就近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就医。三是属地定点医疗机构对全体参保职工适用。

1.3 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

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分为个人和企业两部分,考虑到建筑施工企业基层单位人员流动频繁的特殊性,在基金征缴上我们内部也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和措施。

(1)区别征收个人基金。按照人事命令,定期与属地医保中心同步变更医疗保险基本数据库的内容,把在职职工分为本地与异地管理,在个人基金征收上区别对待。

(2)定期征收企业基金。与个人基金的征收周期一样,每季计算出基层单位的企业应缴纳基金额度,书面通知各基层单位按规定的时间上缴到企业的财务部门。

(3)按时上缴医保基金。按照属地医保中心下达的《缴费通知单》,财务部门将以上个人和企业应缴的基金额度进行综合,然后开据转账支票,由企业的业务主办人员按月在规定的时限内上缴到属地医保中心。

1.4 医疗费用报销和结算

(1)属地定点医院就医直接结算。本地职工和异地职工都可以在本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凭医保IC卡和病例本直接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不涉及费用报销问题。

(2)异地定点医院就医先垫付后报销。异地职工在选定的异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需在5日内电话报告企业的业务部门,由经办人员转报属地医保中心,费用由个人先行垫付,待医疗终结后,将医疗费用票据、用药明细、医嘱单及有关检查复印件等报企业的经办部门,企业的经办部门每月的月初集中申报到医保中心,由医保中心审核后,将报销的款项返回企业,企业再发放给职工个人。

1.5 个人账户金管理

(1)本地职工个人账户金直接划入医保IC卡。由属地医保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类别规定的比例,每月将本地职工的医保个人账户金划入个人的医保IC卡,用于门诊就医、定点药店购买常用药品及支付住院治疗时个人应负担的部分。

(2)异地职工个人账户金定期以现金形式返还。属地医保中心政策规定,异地职工的个人账户金不进入个人医保IC卡,每半年集中转账到企业账户,由企业发放给个人。在处理异地职工个人账户金的问题上,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区别对待。这种办法克服了在职职工频繁流动带来的弊病,避免了因职工去向复杂而无法征收个人基金和发放个人医保金,减少了差错的发生。

1.6 医保运行的日常管理

一是企业设专人负责职工的医疗保险工作。二是异地职工的医保IC卡、病例本集中管理。由于医疗保险目前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其医保IC卡仅适用于本地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异地职工的医保个人账户金又不划入本人的医保IC卡,我们采取本地职工的医保IC卡和病例本发放给本人,方便职工就医。三是对职工进行及时合理的就医指导至关重要。针对异地职工占很大比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有关政策和规程,通过电话、书信接受职工的咨询,解答他们在就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指导所有参保职工合理就医,充分享受医保的有关待遇,最大程度地降低职工的经济负担。

2 发现的问题

2.1 职工异地就医的个人承担费用比例偏高

据统计,本公司在近几年的异地住院治疗中,职工个人人均承担费用达到医疗总费用的37.72%~44.85%,高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提出的个人总体医疗费用负担水平应控制在20%左右的总体目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①医保政策的地区差异使统筹项目出现差别[1] [3];②参保地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无法对异地的医疗机构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一些过度治疗的现象;③异地职工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对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了解不足,造成个人承担费用人为增加。

2.2 异地就医先行垫付医疗费使职工经济负担加重

铁路建筑企业职工,特别是退休职工,个人收入水平都比较有限,一旦在异地住院就医,少则几千,多则数万的医疗费用需要自己先行垫付,病情较重的职工更是负担沉重。

2.3 报销程序复杂增加了就医职工的畏难情绪[2]

由于异地就医职工的医疗费用不能直接结算,需要待医疗终结后办理一系列的手续,然后报属地医保中心进行审核后再予报销,手续的繁杂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职工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再加上某些异地医疗机构在提供这些手续上不能积极配合,设置人为的障碍,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到上报医保中心的要求,这增加了职工的畏难情绪,影响到有关待遇的落实。

3 建议和对策

3.1 企业内部要加强政策宣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企业的医保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更加耐心周到的服务做好政策的解释工作,使参保职工能够充分掌握涉及到个人具体医疗行为的医保政策,做到合理就医,力争能保则保,避免过度就医。

3.2 促进医疗制度改革更加全面,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统筹

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医疗制度的改革力度,主管部门制定更加完善的医保政策,努力实现参保人员在更大范围内的统筹,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市的狭小区域。同时规范医疗机构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行为,争取使全国各地的政策具有更多的统一性和可执行性。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总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何单生.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管理模式初探.维普资讯,2008,4:29-30

[2]田瑞.浅谈建筑企业医疗保险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科学之友,2008,7(21):151-152

[3]王虎峰.全民医保制度下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6):77-82

作者简介:冯玉强,男,1976年2月出生,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师。

Discuss the Railroa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articipates in the Medical Insurance Overall Plan the Management Pattern

Feng Yuqiang

Abstract: 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the enterprise present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pattern, discusses feasibility which and existence question the different staff insures, gives the improvement comment and the measure.

上一篇: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下一篇:《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