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2024-09-15

陈独秀(共16篇)

1.陈独秀 篇一

陈独秀个人事迹

革命初期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其后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主要负责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革命后期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模范监狱。

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2.陈独秀 篇二

一、反对科举、提倡新教育

陈独秀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接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9岁时即能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但到了12岁, 他开始厌恶八股文, 认为那是束缚个性的呆板的东西。只是为了敷衍家人、应付县府考试他才勉为其难地看了一些八股文章。县考和府考都勉强通过以后, 在院试时, 陈独秀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将《康熙字典》和《文选》上的生僻古文字胡乱拼凑而成了一篇八股文章, 竟然出乎意料地考中了秀才。这件事并没有让陈独秀兴奋, 反而让他更加鄙视科举制[1]3。参加乡试前, 为了了却母亲对他中举人的心愿, 陈独秀不想故技重施, 还是认真准备了一番。当他于1879年8月进入乡试的考场, 目睹周围的考生作弊的丑态百出、官迷心窍, 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比此前无意中秀才时更加强烈的震撼。联想到国家民族正在遭受的深重危机, 陈独秀第一次在考场上构思着维新变法图强之举, 而首要的就是要废除对国家人才培养、选拔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科举制。

乡试结束后, 陈独秀来到安庆, 他的内心越来越强烈感觉到不堪设想的时势日非, 于是提笔撰文献策于清廷。1898年, 陈独秀入读位于浙江的中西求是书院, 在那里正式接受来自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让陈独秀抛弃了对改良运动和维新派的信仰。为了探求救亡图存的真理, 他赴日留学, 并在日本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在日本期间, 陈独秀日益感到新式教育的重要作用, 并总结提出了有关新教育的一些具体理念。例如新教育要面向社会, 注重启发式教育方式, 讲究教育的实际应用功能等。他还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民了解人生的真相、了解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了解社会与个人的经济关系、了解国家未来建设发展任务之艰巨。由此可以看出, 陈独秀敏锐地指出了以科举制为代表的旧教育摧残人才、贻害国家的严重弊端, 唯有从新教育抓起才能扭转整个中国所处的颓势。

二、推崇西学、提倡素质教育

在亲身体验过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后, 陈独秀在他的《近代西洋教育》中说道: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像一堆无用的生材, 只能摆着看看;而受过教育的人就像一件实用的器具, 可以视为工具使用;人类美好的一面完全可以借由教育来实现, 而人类邪恶的一面也可以借由教育来减少。陈独秀在此明确地提出教育对人性改造的功能, 他所说的教育是他考察过的西洋式教育, 而中国人的奴性也只能用西洋教育才能加以改造。陈独秀进一步批判国人“只知听天命, 不知尽人事;只知有家, 而不知有国”的守旧传统思想。要改变这一思想状况, 只能效法西洋和西洋教育。他认为:西洋教育是启发式的、自动的、世俗的、直观的和全身型的, 而非灌输式的、被动的、神话的、想象的和脑部单独型的。所以, 中国教育要推崇西学, 首先要做到对人的尊重和对神的抛弃, 其次是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现实主义, 唯有根植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 教育才具有了真正的教育意义, 如今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国人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即实施现实主义教育, 才能达到以教育救国的现实目的。二是唯民主义, 即是对教育中民主精神的强调, 只有培养国民稳定的政治信仰, 赢得人民拥护, 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社会革命, 建立起一个完全民主的国家。三是职业主义, 针对社会领域中经济的地位首屈一指, 陈独秀提出要在教育中培育职业主义思想, 用职业主义教育来培养可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第四是兽行主义, 即要重视个人强健身体的重要性, 用兽行主义教育来强健国人筋骨, 彻底改变清代科举教育制度中重文轻武的思想。

在具体的教育方法问题上, 陈独秀评论旧教育时说道:旧教育只会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教授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 而极少去管学生是否真心理会, 更难以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被压制, 这实则是旧教育的一种罪恶[2]。陈独秀就此提出与西洋教育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要求。陈独秀眼中的素质教育实际是一种启发式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他认为, 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 应该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位去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培养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此外, 陈独秀还主张将西洋教育中的干涉主义搬入素质教育中。在他看来, 如果不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上严厉干涉, 中华民族将堕落腐败、永无宁日。这实际上是一项以法制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主张。当然, 陈独秀也并非一概否决旧教育、机械照搬西洋的素质教育。他指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还是要通过一些旧教育手段传承下去, 而西方一些过于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教育理念也不能盲目提倡和迷信。

三、重视国语、提倡工人教育

尽管推崇西学和西方式素质教育理念, 但陈独秀始终相信, 作为一国母语的国语才是国民沟通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方言种类难免庞杂。要达到国人无障碍沟通交流的目的, 国语就必须受到所有国人的重视。而这也必须从教育工作者本身做起。在陈独秀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上, 他曾撰文指出, 有必要针对教育方法问题作仔细深入的研究, 只有将好的方法教予老师, 同时老师能自觉将好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去, 才不至误人子弟。在接下来所写的《国语教育》一篇中, 陈独秀进一步提出, 教育工作者即使手中没有类似西洋学校使用的国语读本, 也要聘请一位会说官话的老师每天在一定时间内教授官话。足见陈独秀对国语的重视。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 在任职北大文科学长期间, 陈独秀借教学改革推广和采用官话教学, 并创办了国语教导团, 规范注音字母。因此陈独秀也是我国明确提出并亲身实践国语教学的第一人。

陈独秀在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后, 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成为了信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此时, 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更新, 开始提倡工人教育。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出来的强大力量激发了陈独秀研究工人问题的强烈兴趣。《劳动界》曾刊发了陈独秀的一篇文章, 认为解放工人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又需要工人阶级具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 唯有他们以此思想作为指导, 才能取得社会革命的最终胜利。因此, 陈独秀开始将对国人教育问题的思索重点放在了工人教育上, 探索将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新道路。陈独秀工人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出发点是:如果工人运动只停留在对减少工作时间和增长工资的诉求上, 而不是为这一社会先进阶级增长科学文化知识, 那么对工人、对社会、对国家而言只能是有害而无益。

四、宣扬道德、提倡情感教育

1902年时陈独秀就曾提出过教育应德智体并重, 其中德育是居于首位的教育理念。他认为, 道德是人之根本, 无德则无以为立, 即便有智力、有身体也对个人、社会的发展无济于事。这是他针对清朝末年国将不国、世风日下的残酷现实而提出的德育思想[3]。后来陈独秀又在德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育内容。他主张, 情感教育即是要培养国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 乃至民主意识, 因为正是情感教育的落后才导致了中国国民素质低下、奴性难改。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提倡情感教育。可见陈独秀早在20世纪初就具有社会主义道德与情感教育的思想萌芽。

总而言之,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 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主要体现在反对科举、提倡新教育, 推崇西学、提倡素质教育, 重视国语、提倡工人教育和宣扬道德、提倡情感教育四个方面, 为中国近代处于十字路口的教育革新指明了方向, 为后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建树.陈独秀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朱文华.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5.

3.陈独秀的直率 篇三

1909年底,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当教员。一天,他在同窗好友刘季平家中见到一幅新挂上去的字,是一首五言古诗,落款为“沈尹默”。陈独秀就说:“这诗写得很好,字却不怎么样,流畅有余,深厚不足。”因为沈尹默也在学校任教,陈独秀翌日便去拜访。一见面,就直言不讳:“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季平那里见到你写的诗,诗写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听了,心里很不舒服。素不相识的人,相见便把自己贬一通,太不像话了吧?但沈尹默细细一想,自己的字也确实平常,连忙对陈独秀热情招呼。

陈独秀的尖锐批评如楞严棒喝,让在书海里迷茫多年的沈尹默倏然警醒。从此,沈尹默改弦易辙,发愤异常,最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陈独秀的直率由此可见一斑。而与刘师培的交往,更可见他的超逸不俗、我行我素。

早年的刘师培参加过光复会,算是一个革命人士。可屡屡受挫后,这位自诩“激烈派第一人”的书生竟然图谋改换门庭,结果“破罐子”一般地将自己摔到了清廷门下,一篇《上端方书》更是为革命党人所不齿。为了“飞黄腾达”,刘师培还干出了出卖党人机密的勾当。后来,刘师培落入革命党人手中,众人意欲严惩,更有甚者主张诛杀。而时任安徽都督府秘书的陈独秀,却不以为然,并多方营救。这可是冒革命党人之大不韪,陈独秀却一意孤行,還与人挥毫上书孙中山大总统,义保刘师培。在信中,陈独秀历数刘师培的功德,且以“神经过敏,毅力不坚,被诱佥任,坠节末路”为他开脱。这种言词的确救人有法,不久,刘师培获释脱险。

没想到,刘师培不甘“寂寞”,出狱没多久,再次“善变”。当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时,他故伎重演,堂而皇之地走进了“筹安会”,与杨度等人戴上了“筹安会六君子”的冠冕,一时臭名远扬,最后还是以丑剧收场,不得不逃往天津租界躲避风声。再后来,刘师培体虚身弱,生计维艰,便致函给蔡元培和陈独秀,希望能进北大任教。陈独秀不计前嫌,不念旧恶,再次为刘师培搭起了戏台,让他顺利当上了北大教授。面对众人的不解和抱怨,陈独秀还是那句老话:“延读书种子之传”。实际上,抛开个人道德不谈,作为经学大师的刘师培,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确实成果颇多,影响甚大。而这里面的功劳,陈独秀自然是有一份的。

无论是沈尹默、刘师培,还是与其他人士交往,在接人待物方面,陈独秀一贯的直率,以至于令鲁迅都十分推重他。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立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是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这话无疑是陈独秀直率性情的又一个佐证!

4.精选陈独秀名言11条 篇四

3、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陈独秀

4、民主不是哪一个阶级的概念,而是整个人类几百年斗争才实现的。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陈独秀

5、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6、宗教之功,胜残劝善,未尝无益于人群;然而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是所短也。——陈独秀

7、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陈独秀

8、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陈独秀

9、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

1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5.陈独秀 篇五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的革命来回答了。

然而回到现在,我们这代青年,似乎有点堕落了。我们没有了那份激情,没有了那份上进,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在游戏中找寻成功的喜悦。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我们应尽的责任?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

6.陈独秀 篇六

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

瞿秋白(陈独秀被停职、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向忠发

博古(1931年向忠发被捕后出任临时政治局常委)

张闻天(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名义上“负总责”,也常被称为总书记,但实际由毛泽东掌权)毛泽东(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后正式出任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六届七中后出任主席团主席)

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 毛泽东

华国锋(1976年10月7日-19816月28日)

胡耀邦(1981年6月29日-1987年1月15日)

赵紫阳(1987年1月16日-1987年11月1日)(代理)

赵紫阳(1987年11月2日-1989年6月23日,实际上-5月19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七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简称中共中央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正式职务称谓。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副主席。1982年宪法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和2005年4月经过了四次修正,每次都继续坚持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设置,从而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毛泽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刘少奇(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董必武(1968年10月31日—1975年1月17日)

李先念(1983年6月18日—1988年4月8日)

杨尚昆(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27日)

江泽民(1993年3月27日—2003年3月15日)

胡锦涛2003年3月15日至2012)国家主席是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对本国国家元首的称呼。目前以国家主席为国家元首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7.陈独秀 篇七

一、“为人所听闻”

首先, 知识分子“该为人所听闻”, “完全的沉寂或完全的反叛都不可取”。

陈独秀在科举依然盛行的年代, 冲破传统, 探求新知, 进行思想启蒙和解放。从骨子里来说, 他是个书生, 是个文人, 可他从没想过局限于教授的职业。1917年, 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通过《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却在保守势力的压力下被解除职位;大革命失败, 被排挤出中共中央领导中心后, 他在郁闷中依然不断关心革命发展, 即使他的信“被人当做笑话到处宣传”;四次被捕入狱, 想尽办法关心时局;出狱后尽管贫病交加, 他拒绝了外国友人邀他去国外任教的好意, 一直为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思考担忧。

他说:“你谈政治也罢, 不谈政治也罢, 除非你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 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至于政治问题, 往往关于国家民族根本的存亡, 怎应该装聋作哑呢?”

二、陈独秀与政党

在政治生活中, 在与政党的分合恩怨中, 陈独秀秉持的不是宗派观念, 而是是非对错、国家大局。参与政治就意味着面对艰难诱惑时做出选择, “不是坚持就是背叛”“不是怀着沮丧的无力感面对边缘地位, 就是选择加入体制、集团或政府的行列”。

陈独秀一生主要跟三个政党有重要的关系。

(一)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1920年, 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创建中国共产党, 从“一大”到“五大”连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下,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陈独秀成为替罪羊, 不明不白地离开了职位。自此, 陈独秀离开了中国革命的中心舞台。

1928年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六大”, 要求陈独秀参加, 陈表示, 八七会议、十一月会议没有让他参加, 也没有让他发表意见, 这是不对的, 到莫斯科也只有挨骂。但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煽动或阻挠别人, 反而极力鼓励其他人前往。

1937年, 出狱后的陈独秀曾主动向中共靠拢, 但对中共提出的“对托派分子的原则”表示“我不知过从何来, 奚有悔”。不久以后王明等人污蔑陈独秀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 这让陈独秀与中共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二) 陈独秀与中国托派

大革命失败后, 被中共中央抛弃的陈独秀, 在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那里找到了安慰。1929年, 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托派组织成立, 1931年, 中国托派组织在陈独秀的呼吁下统一, 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叛变、自首、逮捕、不告而别, 托派差不多散伙了, 陈独秀也在1932年被捕入狱。“一·二八”事变后, 陈独秀主张在民族危机面前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 与托派领导刘仁静产生分歧, 遭到托派的排挤和打击。陈批判托派“宗教的做法”, “坐在亭子间里喊抗战, 没有在实际行动上跨前一步”。

其实陈独秀始终没有全盘接受托派理论, 他与托洛茨基是有很多分歧的, 托派思想在陈独秀最黯淡的日子里出现, 更多的是带给他精神的安慰。陈独秀逐渐看清中国托派的不成熟和严重错误, 他通过托洛茨基主义实现革命抱负的理想一步步破产。但从始至终, 他在情感上与托派却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三)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

除了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大潮,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可以说大部分处于对抗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陈独秀两个从事共产事业的儿子。

1932年, 从事托派事业的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开庭审理中, 陈独秀态度自若, 巧妙应答, 四千余字的《辩诉状》措辞犀利, 文采斐然, 他被共产党逐出组织, 被国民党当作“共党要犯”, 却为中国共产党辩护, 宣传共产主义, 他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对日不抵抗的卖国行径, 对强加于己的“叛国”“危害民国”的指控给予了猛烈还击, 拒绝了好友章士钊违背自己政治立场的好意辩护, 展现了革命家的大义凛然, 让国民党审判长胡善称狼狈不堪。1934年, 国民党政府判处陈独秀八年徒刑。抗战爆发后, 局势危急, 国民党要求陈独秀写“悔过书”, 陈大怒:“我宁愿炸死在狱中, 实无过可悔”。最终国民政府自找台阶, 释放了陈独秀。

出狱后的陈独秀, 居无定所, 疾病缠身,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却丝毫不动心, 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 仍不忘爱国、革命, 把自身利益抛之脑后。

三、追求与成败

萨义德引用班达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 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他们“稀有罕见”, “支持、维护的正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理与正义的永恒标准”。

陈独秀不是某种主义的传声筒, 他用自己的头脑不断思考着周围出现的种种声音, 用心中的标准做出判断, 知识分子不是政府的终身批判者, 但是他们时刻维持着“警觉状态”, 不让别人带着走。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陈独秀感兴趣的不是物质利益, 付出的也不是常人的艰辛。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实验室, 一是监狱”。他不在乎困窘和疾病, 拒绝高官厚禄, 追求的是“非物质方面的利益”, 为此“甘冒被烧死、放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

国人以成败论英雄, 尤重世俗的权力和财富, 以此衡量, 陈独秀怕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了。殊不知,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风骨铮铮的知识分子为当时、为后人留下的是支撑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人心中不可泯灭的良知, 是为了真理不惜一切的无私和勇敢。陈独秀的观点不能说全都正确, 作为一位革命家, 也不能说是多么成功, 但他不满于中国, 却又竭尽所能为国家斗争, 东奔西走, 终其一生;他对权势毫不妥协, 是非分明, 不挟私报复, 光明磊落, 在国民党法庭上的辩诉让人不由地想起几千年前雅典法庭上伟大的苏格拉底, 他们“为自己的信念发言”, 据理力争, 毫不畏惧。“他们特殊的、个人的声音和风范”留给后人的印象“远超过他们的论点”。

“终身反对派”看似无奈之举, 不能被太多的世俗情感所羁绊, 要在利益的撕扯中洁身自好, 要忍受着不被全世界见容的孤寂, 却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陈独秀唯一的选择, 令人钦佩的选择, 是在政治风潮中, 人们对陈独秀最高的赞扬。这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狂风骤雨中的坚持, 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摘要: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的各方面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文以美国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 讨论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年代, 陈独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在政治风潮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对真理孜孜以求。

关键词:陈独秀,知识分子,政治

参考文献

[1]、祝彦.晚年陈独秀 (1927—194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

[2]、张宝明, 刘云飞.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9

8.高君宇与陈独秀 篇八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旧派人物的极端仇视和反抗。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新派人物,对那些封建文化的卫道士们展开了猛烈的抨击。高君宇坚定地站在李大钊、陈独秀的一边,加入了反封建斗争的阵营。在《新青年》的影响下,1918年10月,“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想,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的“新潮社”成立后,高君宇毅然加入这一团体,并很快成为该社的领导成员之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在北京“新世界”散发革命传单而被军警逮捕。为了营救陈独秀,高君宇协助李大钊四处奔走,做了大量的营救工作。陈独秀出狱后,李大钊化妆成北方商人模样,亲驾骡车,护送陈独秀安全离京。

在“五四”前后反帝爱国斗争中,高君宇以他卓越的才干和火一样的革命斗争精神而崭露头角,成为青年的楷模。因之,陈独秀对高君宇十分赏识和器重。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新青年》决定出一期“劳动纪念专号”。陈独秀立即想到了高君宇,并特约他撰写一篇关于太原劳动状况的文章。高君宇欣然应允后,想到“山西的劳动状况,北部、南部和中部有些不同,觉得北部大同和南部河东都有调查的必要”。可是,当他去找陈独秀陈述己见时,陈独秀已经离京外出。于是,高君宇便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过调查,撰写了长篇调查报告《山西劳动状况》这篇文章,陈独秀审阅后颇为满意,便将此文发表在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劳动纪念专号上。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等12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在会上,从莫斯科参加“远东大会”归国不久的高君宇,根据列宁关于中国革命的指示和“远东大会”决议精神,发表了许多颇具真知灼见的讲话,受到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在高君宇等代表的努力下,大会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提出了为实现这一纲领所必须采取的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的策略,以及党在联合战线工作中的政策和原则。这次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高君宇为5名中央执行委员之一。从此,高君宇与陈独秀的接触更为频繁了。

同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特别会议在杭州召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高君宇、张国焘,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在会上,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的“七月决定”,提议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组织。会议围绕采取何种方式加入国民党这一中心议题展开激烈争论。据陈独秀后来回忆说:“大会(指中共“二大”)不久,共产国际即派马林来中国,要求中共中央全体委员在西湖开会,提议加入国民党的组织……当时的中共中央五个委员李守常(李大钊)、张特立(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及我,都一致反对此提议,其主要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这与马林后来的说法大不相同,也与张国焘的回忆不尽相同。但由此可以看出,在党的“二大”之后中央一些重大决策问题上,高君宇与陈独秀是一起参与讨论和研究的。

1922年9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创刊,作为党中央5名执行委员之一的高君宇任编辑、记者。陈独秀为该刊撰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一篇关于“造国论”的文章。同年10月1日上海读者思顺读了陈独秀的“造国论”后,投书《向导》,提出许多疑问。而这时陈独秀已到安徽去了。在这种情况下,高君宇代替陈独秀撰文向读者作了回答。在这篇文章中,高君宇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高度,论证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同时在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态度之后,得出这两个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呼声同而心理不同”的结论。他还强调指出,“在国民革命当中,无产阶级是要站个主要的地位,资产阶级是被召集而参加”。这篇文章以其灼灼闪亮的思想光辉,澄清了当时人们对我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模糊认识。因此,尽管高君宇在文章开头就说,陈独秀“如有要和思顺君详细讨论的地方,待他返沪后再说”,但陈独秀返沪后,亦未撰文讨论,可见,高君宇的观点陈独秀当时是赞同的。

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后,陈独秀等人的右倾错误观点已露端倪,他们认为中国工人阶级没有力量,因之对工人运动采取了取消主义态度。但是,中国共产党犹若“中流砥柱”,依然战斗在斗争的最前列。由蔡和森、高君宇编辑的《向导》立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吴佩孚残杀京汉路工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撰写的《二七大屠杀的经过》等一系列战斗檄文。与此同时,高君宇连连撰文,揭露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和反动军阀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同工人阶级一起团结战斗,打倒军阀。他还和罗章龙合编了一本《京汉工人流血记》,并作了题为《工人们需要一个政党》的后序。在这篇序言中,高君宇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向反动军阀宣战:“我们决不灰心!我们从事的是一个很长的战争,这回失败不过是我们开场暂而且小的挫折罢了!我们决然要继续这个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这与陈独秀的右倾观点差异何等之大!1923年在党的“三大”前后,高君宇坚定地和李大钊、毛泽东等同志站在一起,同以陈独秀、张国焘为代表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从此,高君宇便和陈独秀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了。

9.独秀峰袁枚阅读答案 篇九

(1)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3分)

(2)细读本诗,说说袁枚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处境和心境。(4分)

(3)你认为诗歌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5)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分)

答案:

(1)“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和勃勃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答出“以动写静,化静为动”“插,直插云天,富有动感”之类的意思1分;谈表达效果2分。)

(2)作者的处境:像独秀峰一样孤独(孤立)。(2分)作者的心境:有恪守正直秉性,甘愿特立独行,不因孤独而伤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坚毅(积极乐观、向上进取);(1分)有对人生境遇的微微怨嗟。(1分)

(3)“插”字用的妙(1分),“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1分),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和勃勃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2分)

(4)①对独秀峰突兀挺拔、秀奇、正直独立的赞美之情(2分,只答“赞美”得1分);②虽然人生孤独(孤立),但应恪守正直秉性,不因孤独而伤感,充满了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坚毅(积极乐观、向上进取)之情。(2分)。

(5)即景抒情,直抒胸臆。(1分)表现了诗人做人也应该像青山那样秉性正直,即使是孤立也无妨的情感。(1分)

独秀峰创作背景:无

独秀峰赏析:

《独秀峰》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所作,虽然诸家选评赏析极少,几乎被人遗忘,但细读之,仍然可以从中鲜明地感受到“性灵”说的审美追求。

题名为“独秀峰”,但诗人并未平铺直叙,作一般性的平实说明,而是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这种突兀的笔触,夸饰性的语言,横空劈来。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美;也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同时,还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作者先写从远处遥望独秀峰,好似插入青天的利剑,高峻笔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奇景多多,却远不如这一峰雄伟奇特。拾级而上,俯视天下,一城烟水浩渺无边,胸襟亦为之开阔。观景生情,奇景感染着像独秀峰一般孤高傲岸清俊的诗人。前三联蓄足情势,尾联水到渠成抒发了“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豪迈感慨。

这首诗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展现了“绝无有”的“插南斗”之势。“插”字用得妙,妙在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到直冲云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

个人资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

10.陈独秀又向我们走来 篇十

这不是一件小事。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引起国际关注,引起长时期的矛盾冲突。把“侵略”一词改为“进入”,如此歪曲历史,是一切正直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发生在中国教科书上的关于陈独秀的评说,不是一词之易,而是一个长期被贬损、诬陷的人,他的荣誉和历史地位终于得以恢复。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第24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客观说明陈独秀是这一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课文中说:“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开展猛烈进攻。”接着,重点、详细介绍陈独秀其人并刊出陈的像片:

陈独秀(1879-1942)是安徽怀宁人,北京大学教授,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1917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文学,提倡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教科书上,刊出两本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并说明《新青年》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

该书第25课,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课文中说:“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不久,各地也先后建立起共产党组织……”这一课最后有练习题。第一个题目:“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者是谁?”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发问,初中的孩子们定是齐声回答:“陈独秀!”

中国教科书上的变动,和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完全相反。日本是歪曲历史,以邪恶冲击正义,我们是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恢复本来的面目,是伸张正义!

中国教科书上的这一变动,是否也可称作一个“事件”呢?纵观历史,这实在不是一件小事。

一、经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科书,不是个人著作,是用以教育全国学生的课堂读物,这当然是慎重而具有权威性的。

二、陈独秀从上世纪20年代后半叶即被打压、诬陷、贬损、迫害。几十年间,即令是权威著作中,应该提到他时,一般是付之阙如,加以避。不得不提到时,功劳是谈不到的,所说无不是贬语。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被认为是一个早已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的人了。今日,教科书上如此评说,岂不是天翻地覆!

三、教科书重新肯定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者,这是彻底拂去了历史上加于他的污泥浊水。他是党的一大到五大的总书记,这当然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四、陈独秀这样在教科书上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这些年历史学家披荆斩棘、澄清史实的成果。这是思想理论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是民族良知无以阻挡的发展,也是社会道德底线提升的重要标志。

11.陈独秀 篇十一

一、大革命时期的联共 (布) 、共产国际的对华外交策略

(一) 中苏外交关系对联共 (布) 、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影响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西欧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 为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世界革命而建立的。共产国际自成立即存在两个痼疾:第一, 共产国际的目的是世界革命;第二, 共产国际组织上的高度集中和集权。1925年洛迦诺协定签订, 标志着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式结成反苏联盟。联共 (布) 中央认为, 目前苏维埃国家和中国的主要革命力量最主要的任务是尽一切努力阻止帝国主义建立反华统一战线, 对日本采取妥协的方针, 打破帝国主义的反苏阵线。联共 (布) 从主观出发, 制定了右倾方针:“党内不要发号施令”;“共产党不应要求必须由自己党员担任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位”;“共产党应当竭力广泛吸收 (未加入共产党的) 国民党员……参加本国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的领导工作”。三二○事件的爆发, 标志着共产国际完全服从于联共 (布) 中央的指挥, 在国共合作的后期, 为了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 共产国际逐步走向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这正是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二) 苏共中央内部权力斗争对联共 (布) 共产国际的对华策略的影响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国内外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政见分歧。托洛茨基反对国共合作他否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结成暂时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他的观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必然引起斯大林的反对。中山舰事件发生后, 托洛茨基批判了联共 (布) 和共产国际的中国政策, 此时的斯大林为了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 严重申明:中共必须留在国民党内, 通过加强左派及建立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联盟的办法, 保证“左”派在中央和地方领导机构中占据多数和党对军队的领导。并且要求共产国际和联共 (布) 对中国政策的探索, 必须被框定在上一理论内, 通过理论和实践证明上一理论的正确性。从此, 共产国际、联共 (布) 的对华政策皆遵循以上教条的理论。

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

(一) 苏联对华政策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形成的影响

三二○事件之后, 陈独秀准备反蒋, 最后遭到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鲍罗廷的的批评。陈独秀的第一次努力失败了, 中共失去了发展自己的机会。

共产国际代表与苏联政府代表的心态有些许的不同, 鲍罗廷作为苏联政府的代表, 莫斯科的外交政策比共产国际利益更为重要。维经斯基曾给联共 (布) 驻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团的信中直言不讳地说, 中共发展受到国共两党既存关系的约束, 确切地说共产党是“国民党组成部分, 因此它不得不从现阶段革命利益出发, 竭力维护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来同帝国主义者和国内的军阀进行斗争”——这是所有问题之源。这一任务必然要求对阶级斗争, “特别是农村斗争进行某种约束, 而革命的胜利本身正取决于这一斗争”。但在农村, 农民竟然同地主和豪绅结成了统一战线!在具体执行这条机会主义策略过程中, 让他头疼的是如何处理当前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要加以明确, 资产阶级现实作用问题和对农民运动的策略问题也是一样, 必须发展农民运动但同时又不破坏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 陈独秀极其容易陷入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中。

(二) 大革命后期, 苏联对华政策的急剧变化使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正式形成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 而国民党右派日趋反动, 联共 (布) 多数派和反动派在国共合作的政策上的争论也达到了白热化时期。此时的多数派仍然坚守着用国共合作政策来推动苏联的外交方针, 联共 (布) 对蒋介石仍抱着“作出一些让步以保持统一和不让他完全倒向帝国主义者一边”的幻想。直到四一二实践的爆发, 反对派开始对多数派进行新一轮的斗争。此时的联共 (布) 将维护国共合作的希望转到了武汉政府的汪精卫和冯玉祥身上。反对派一再斥责联共 (布) 关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的判断错误问题, 斯大林却以更加激进的方式来维持国共合作。但是, 他的这一系列措施都是自相矛盾、毫无可实施性——苏联 (布) 指示, “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 不要触及军队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 , 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显然, 联共 (布) 是希望中共中央在国民党中执行与国民党利益相悖的政策, 并且不可破坏国共合作这一大前提, 此时的中共中央、包括鲍罗廷都感到命令难以执行。

陈独秀的思想早已经被联共 (布) 、共产国际的政策模式教条化——共产党要坚决留在国民党内, 在统一战线中协助国民党, 不能改变国民政府现行的组织机构。此时的陈独秀是一个矛盾体, 坚守着共产国际的对华总政策, 在共产国际的土地运动命令下达后后困难的难以实施, 正是他的执行不到位, 使得斯大林最后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全部归结到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身上。

(三) 陈独秀被动走上右倾机会主义道路

四一二以后, 土地问题、武装斗争和国共关系等问题越来越棘手, 此时的联共 (布) 总的策略是:国民革命革命联合阵线和农民土地革命方针的相结合。为了打击联共 (布) 内部少数派的联共 (布) 多数派始终不肯放弃对国民党的幻想, 蒋介石右翼的叛变又使联共 (布) 感到紧张, 不得不宣布中国革命已经到了由“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结盟阶段, 转入由“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之间结成联盟”的“过渡时期”, “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发展方针”, 土地问题是过渡的关键。此时的联共 (布) 完全不了解中国国民党的性质, 坚持要在国民党内部实现这一过渡。

显然莫斯科对中国政局的判断存在两个误区:对国民党组织性质的错误认识, 认为它经过改造会转向左;过高估计武汉国民政府对苏联政府的依赖, 认为苏联的援助可以使武汉政府接受共产党及激进的土地政策。斯大林为了反击反对派, 证明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统一政策的正确, 把论证话题转移到土地革命上, 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斯大林认为中共在国共合作后期土地政策执行不力, 中共对领导力一窍不通, 扼杀工人群众的积极性, 瓦解农民群众的自发行动。处于共产国际严格控制下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共产党被动的走上了右倾机会主义道路, 陈独秀这一错误也被斯大林利用作为推脱自己对华政策错误的借口, 以打击少数派、维护联共 (布) 多数派的威严。

总结

在联共 (布) 党内权力之争的背景下, 共产国际的总政策是国共统一战线, 国民党右派的一次次叛变革命, 莫斯科不得不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工农群众运动, 但是国共合作和工农群众运动是两个根本对立的政策。联共 (布) 对国民党组织性质的错误分析, 使其企图利用苏联的外交政策解决中国的阶级斗争。直到以上两个政策无法同时进行时, 当联共 (布) 利益多数派利益和中国共产党利益受到冲突时, 联共 (布) 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坚持共产党留在国民党内;为了推卸责任, 共产国际又激进的推进土地政策, 直到七一五事件的爆发, 大革命失败, 斯大林轻易地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转嫁到贯彻土地政策不力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身上, 以维护联共 (布) 对华政策的正确性, 打击联共 (布) 少数派的清算, 维护联共 (布) 多数派的威严。显然, 国共合作已经变成联共 (布) 内部权力斗争的工具, 斗争双方为了权力之争, 牺牲了中国革命, 斗争的成败都与中国革命的最大利益不相关。最终, 斯大林等多数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终于放弃了国民党这一“武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12月25日) ,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257—1258页。

[2]中共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册) ,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第221—222页。

12.独秀一枝万年长800字作文 篇十二

古人云: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其实是蕴藏了历史演义的宿命,阐述万物通今的规律。

一花一木,历经千秋万代,岁月如风般流转于每一个瞬间,从不会停下她匆匆的步伐;年华亦在时光的流逝中老去,曾经的几度东风,几度飞花;曾经的樱桃又红,芭蕉又绿,延延绵绵延延,纵然是宏伟辉煌的殿堂,是叱赫风云的英雄,甚至是博大深邃的经典文明,无不被历史的车轮辇得伤痕累累,也有此以销声灭匿的。

当然,时代从不会将历史忘切,历史也不会忽视时代的召唤:不管是斑驳绚丽的华彩,还是千年不灭的精魂。扶摇九天的你恰似媲美圣洁的千面女郎,就算“达摩克利斯剑”近在咫尺,面对挫折,你选择了微笑和从容;面对死亡,你选择了广博和坦荡。安然淡定是你处事原则;淡定中的激昂是你原则的脊梁。

你说。曾经,有一种感觉叫刻骨铭心,它为你插上了民族的翅膀。

你说,曾经,有一种感觉叫牵魂梦萦,它为你创造了精神的殿堂。

如今,你立在浩浩乾坤岿巍不屈。那时的“安能催眉折腰示权贵“的诗仙,过往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还是“永剩丹心照古今”的文天祥,隐隐辉映出那一片湛蓝而又闪耀的长空。

于是,你渴望着,幻想着那一道凝结了历史精髓的.永恒景致。

幽忧寒月,冰封蛮荒;

上古轩辕,穿越沧桑;

铁血英雄,傲视九州;

文化精髓,熠熠绽光。

然而,时过变迁,跨世轮回,你的子孙已不似当年的“笼中鸟”,摇身一变,成了非常“摩登”的唯我主义者。他们不屑于你宏伟的背后那亘古的风景,这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里,不过是闲云潭影般过眼的云烟罢了。

你懵懂:为何你的子孙,对你筚路蓝缕的付出显出“鸾鸟凤凰,日一远兮的无奈(谓)。”你感叹,“凡尘误”——这难道是天意吗?

其实冥冥中的天意,不过人心的折射罢了。有不变的道理,也有变的道理,当因改变,果也必然改变,这样就转化了——易,才是真正的天道吧?

纵观纷坛,沧海桑田,或许,历史的“进化”才是演绎“上古历史”的归宿,惟独你才能守护它们残留的悠悠魂魄。

13.宜良县水稻高产创建一枝独秀 篇十三

宜良县水稻高产创建一枝独秀

在农业部和省市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按照集中连片、技术引领、服务到位、层层联动、共同创建的要求,在行政与科技的全力推动下,突出水稻高产创建技术核心,通过抓组织领导、抓科学规划、抓优化服务、抓项目整合、抓高产创建技术、抓粮企联动“六抓”措施全面推进项目实施,在狗街和南羊两镇的8个村委会共18个自然村实施了水稻高产创建1 338.22hm2,其中在狗街镇的狗街村委会和南羊镇的福谊村委会举办了2片千亩示范样板共138.22hm2,在狗街镇的狗街村、中营村和南羊镇的上马房村举办了3片百亩核心样板黄20.48hm2.

作 者:宜良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作者单位:刊 名:云南农业英文刊名:YUNNAN AGRICULTURE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14.传媒股为何一枝独秀? 篇十四

整个6月, 中国股市一直在凄风苦雨中挣扎, 大部分板块和个股出现连续下跌的走势。

而一片阴霾中, 以浙报传媒为代表的传媒概念股却集体逆势飘红, 浙报传媒、天舟文化、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逆势创出近期新高, 成为弱市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股价飙升的同时, 传媒业亦热闹纷繁。借助互联网东风, 以浙报传媒为代表的部分传统报业正介入影视制作和游戏开发;中青宝、掌趣科技搭乘智能手机快车领跑手游市场;电影业的逆袭让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股价一飞冲天。

在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断推出的背景下, 传媒股暴涨背后有着怎样的投资逻辑?对中国经济转型探索有何启示?这是一场刚刚开启的盛宴, 还是一次短平快的炒作?

文化传媒将成支柱产业

“过去的两个月, 只有投资传媒股才能赚钱。”资深证券分析师马建军一句话开门见山。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 传媒类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之一的浙报传媒的涨幅19.17%, 而上证综指的六月份涨幅为-14%, 浙报传媒6月份跑赢指数33.17%。

浙报传媒并非个案, 沪深股市传媒类上市公司在过去两个月走出了集体飙升的走势:奥飞动漫、华谊嘉信、天舟文化等多家传媒个股的累计涨幅都超过20%, 远远跑赢大盘。统计显示, 整个传媒板块6月份仅微跌2.28%, 跑赢上证综指12%左右。

仍以浙报传媒为例:该股4月份收盘价为15.55元, 5月份收盘价为18.1元/股, 月份涨幅为16.4%, 加上6月份19.17%的涨幅, 浙报传媒两个月累计涨幅达到38.7%, 而同期上证综指下跌了8%左右。

浙报传媒为什么这么火?东北证券研究员耿云认为, 浙报传媒传统媒体广告主业收入略微下降, 但净利润还在保持增长, 并加快向新媒体转型。今年4月, 浙报传媒完成增发融资, 启动了系列进军影视业和新媒体的大动作:将基于上海浩方平台打造全国性的竞技平台, 基于杭州边锋平台推动游戏平台的媒体化, 同时将更快地切入移动端应用开发和拓展, 打造全产业链影视平台。

根据耿云的调研报告, 浙报传媒还在积极探索依托媒体资源进行影视营销、影视推广方面的工作。公司投资的影视剧《玫瑰炒肉丝》、《裸婚之后》陆续进入收获期, 参与投资的动漫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将于暑期档上映。电影相关的桌游、手游等衍生品开发也已进入操作阶段。

证券分析师马建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 以浙报传媒为代表的传媒概念逆势飙升, 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化传媒将成为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 未来前景非常可观, 受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高度重视。这是近期该板块受追捧的重要原因。其次, 以浙报传媒为代表的传统传媒集团进军新媒体, 拓展业务空间, 也给了二级市场炒作股价的理由, 才造成传媒类股票逆势飙升的现象。

国信证券近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了传媒股“古树逢春”的根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纲要, 政府已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来培养, 提出要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上,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从支持方式上, 提出培育骨干企业、扶持带动中小企业, 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预计未来10年该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需求方面, 中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 文化消费步入爆发期, 该产业已迎来发展良机。

多重利好造就传媒股飙升

自4月开始的传媒股牛市行情, 亦波及具有大传媒概念的一些公司, 如手机游戏龙头掌趣科技、中青宝, 广告业龙头华谊嘉信, 影视业龙头光线传媒, 视频业龙头乐视网等, 上述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近期创出新高。

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 传媒板块的集体上涨首先来自政策方面的“红利”释放:自6月11日以来, 新闻联播陆续推出文化体制改革专题报道, 每期约2分钟, 涉及图书、有线、报刊、影视剧和新媒体等多个行业, 肯定了过去十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 也为更深层次改革打开了想象空间, 后续可能有更多的政策红利释放。

具体到产业的角度, 要归功于传媒行业子行业的爆发, 从而引发了二级市场的炒作热情。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 今年以来, 电影、手机游戏、网络视频和IPTV等多个子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比如, 电影迎来爆发式增长, 今年一季度票房达52亿元, 同比增长40%, 清明、五一等档期票房增长达90%, 截至6月19日,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达到100亿元, 其中国产电影62亿元, 显示强劲增长势头, 预计全年突破220亿元。

报告还关注到, 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 让手机游戏市场潜力得到突然释放, 今年一季度手游市场规模达24.3亿元, 同比增长41%, 成功作品的收入远超预期, 如《我叫MT》等游戏单月流水突破5000万元, 智能手机游戏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分析师马建军认为, 中青宝和掌趣科技是手游概念股的龙头, 其在六月下旬的表现一度超越传统的传媒股表现, 成为市场的新龙头。

网络视频行业一直被资本市场认为是烧钱大户, 今年的增长也让人瞩目,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 视频行业一季度收入24.3亿元, 同比增长50%, 实现了快速增长, 客观上刺激了相关公司的股价炒作。视频行业在百度收购PPS后, 行业逐步形成梯队分明的格局, 正渐入佳境;此外, IPTV仍保持快速增长, 至2013年6月, 用户数净增310万, 已达到2485万, 预计全年突破3000万, 增长38%。

北京某私募基金投资总监燕海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 如果说新媒体给传媒板块带来了炒作由头, 而传媒板块整体业绩持续增长则是股价上行的内在动力。多家券商预测, 龙头公司中报业绩均保持高速增长, 其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中青宝、掌趣科技业绩增速超过100%, 省广股份、华谊嘉信、蓝色光标和乐视网等公司增速均超过40%。

东北证券传媒行业研究员耿云认为, 传媒板块能够大幅度跑赢市场原因首先在于上半年市场流动性较好, 但经济复苏低于预期, 市场偏好成长股、资金大量涌入中小板和创业板。其次是传媒板块抗周期性强, 影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公司业绩高增长, 顺理成章地成为市场热点。但耿云也提示了相关风险:目前传媒板块静态估值已经高达40倍PE, 动态估值约为35倍, 预计未来三年行业整体利润增速20%-30%, 估值已经处于相对高位, 相对于A股的估值溢价率也已经超过200%, 高于2010年, 创历史新高, 投资应重视高位风险。

传媒业下半年仍被资本看好

传媒行业的投资机会被诸多券商的研究报告一致持续看好。

刚刚发布的湘财证券2013年传媒行业投资策略认为, 中国内地市场文化需求爆发在即, 从而打开文化传媒产业倍增空间。

湘财证券报告指出, 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1.35万亿, 占GDP比重2.85%, 规模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30%, 产业占比存在近一倍提升空间;人均文化消费金额和文化消费占比较美国均存在较大空间;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接近3000美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 根据美国经验, 均处于文化需求爆发点, 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真正的繁荣期。

文化需求的爆发, 优质内容制作商将从中受益。我国电影票房将维持快速增长, 票房过十亿国产电影已经出现, 优质电影制作公司将不断刷新国产票房纪录;精品电视剧价格将稳步攀升, 量价齐升共同推动电视剧企业业绩高增长;卫视综艺大比评将增加对优质娱乐内容需求, 市场化竞争将倒逼制播分离进一步推进, 民营内容制作机构将充分受益。

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 下半年传媒行业投资机会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后续文化产业政策红利,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会召开,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 可以展望更多红利政策出台;二是中报业绩, 可能超预期的公司有光线传媒、省广股份、中青宝和掌趣科技等;三是IPO开闸后的传媒板块优质股票上市, 如思美传媒、金逸股份等。

针对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北京某私募基金投资总监燕海涛告诉本刊记者, 投资者应坚定看好成长股, 因为在政策、需求和业绩不断推动下, 成长股的价值不断显现。比如, 广告行业持续的兼并收购, 未来十年可能诞生千亿市值股票, 蓝色光标、省广股份和华谊嘉信有望脱颖而出;而电影需求持续爆发,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受益明显。

中投证券发布的传媒业上市公司下半年投资报告建议, 投资者可选择优质成长股进行投资布局。中投证券看好消费升级和并购扩张将带来内生及外延兴奋增长的子领域, 包括:电影、动漫、电视剧、营销广告和新媒体。建议在这些子领域中选择业绩增长确定和有较强并购能力的公司, 如奥飞动漫、华谊兄弟、华录百纳、华策影视、蓝色光标、光线传媒等。

中投证券认为, 传媒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可能在下半年展开并购, 如凤凰传媒这样一些业务稳步发展, 现金充裕且有强烈并购预期和能力的公司值得关注。此外, 转型类传媒公司也值得密切关注, 当前主业稳定发展, 且正积极向新媒体转型的公司未来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如博瑞传媒、浙报传媒等。

15.被忽视的陈独秀民主思想 篇十五

【民主导致阶级专政的消解】

“五四”时期,陈独秀批判中国传统的君臣秩序,同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格格不入。他认为,儒家的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等观念“皆一文不值”。他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把封建士大夫创造的尊民爱民的美好思想,视为统治者以我为中心的体现。“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而与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正是这一理念,使陈独秀钟爱民主自由,倾其一生为捍卫人权而奋斗。法国大革命精神和马克思等人的自由思想对他的影响深远,他认为,19世纪初,社会主义兴盛于法兰西,“其后数十年,得意志之À¬萨尔(Lassalle)及马克斯(Karl Marx)承法人之师说,发挥而光大之。”(同上)

1919年12月陈独秀在《实行民治的基础》一文中强调,建立劳动阶级的专政,是为了实现民主。他说:“我们既然是个‘自由民’不是奴隶,言论、出版、信仰、居住、集会这几种自由权,不用说都是生活必需品。”实现这些生活必需品,必须“人民自身同时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同上)他在《答柯庆施》一文中,针对俄国工人阶级政权的建立,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指出:“现在有许多人拿‘德谟克À¬西’(指民主——编者注)和‘自由’等口头禅来反对无产的劳动阶级专政,我要问问他们的是:(一)¾¬济制度革命以前,大多数的无产劳动者困苦不自由,是不是合于‘德谟克À¬西’?(二)¾¬济制度革命以后,凡劳动的人都得着自由,为什么不合乎‘德谟克À¬西’?那班得不着自由底财产家,为什么不去劳动?到了没有了不劳动的财产家,社会上都是无产的劳动者,还有什么专政不专政?”[《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陈独秀认为,只有建立劳工当政的国家,人民才能实现各种自由权利,而一旦劳工阶级取得政权,全社会都是劳动者,就没有什么无产阶级专政了。陈独秀这个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符合民主制度发展逻¼¬的。

【倡导党内讨论自由、行动统一】

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陈独秀离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处于被抛弃的境遇。闲暇之余,他对苏俄革命和恩格斯、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对党内需要平等的意见讨论深有所感。1929年7月,他先后致信中共中央,批评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拥护苏联”,“发动群众游行”支持苏联的做法,受到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严厉斥责。8月5日他给中共中央常委会再次写信,引用列宁的话强调党在报刊上开展公开讨论的重大意义。信中说:“德谟克À¬西,是各阶级为求得多数意见之一致以发展其整个的阶级力所必需之工具,他是无产阶级民主集权制之一Ô¬素,没有了他,在党内党外都只是集权而非民主,即是变成了民主集权制之反面官僚集权制。”

他在信中引用列宁的话,对党报批评和党内批评自由作了分析,他的观点在70多年后苏联解体不久,中国理论界才有人提出来。他写道:“现在中央政策,竟在反对‘极端民主化’的名义之下,把党内必需的最小限度的德谟克À¬西也根本取消,并不是什么‘相当缩小’¡¬¡¬同志们对于政策上工作方法上有不同的意见一概不许开口,从省委到支部,都不能讨论政策及工作方法问题,都成了机械的‘中央命令传达机关’¡¬¡¬同志间关于理论上政策上意见不同的争论,是党的进步的现象,决不是坏现象;反之,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这正是党之幼稚的表现,争辩之结果,理由最充足的,自然会为大众所公认:错误的意见,一¾¬公开的被大众批驳下去,以后才不至隐藏在党内,遇着机会便要发作出来。”

陈独秀告诫:“如果你们老是固执你们的偏狭性,而不顾及党内德漠克À¬西的重要性,而畏不同的意见如蛇蝎,而企图用中央威权霸蛮的造成你们意见的一致,对于不同的意见,禁止讨论,或消极的不在党报上公表出来,一听到同志中和你们有不同意见,不管他的内容如何,便简单的用‘小资产阶级观念’‘非无产阶级意识’‘观念不正确’,如此等类没有内容的抽象名词来排斥他,更或者给他戴上一顶帽子,如‘反对派’‘托洛斯基派’‘某某派’等,来镇压住他,且以暗示一般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免开尊口,这便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阻住了党的进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陈独秀的上述观点,批判了党内、包括在党的报刊上以权压制不同意见的观点,是非常深刻、正确的。

1929年底,陈独秀等人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中援引列宁的话写道:“我们曾¾¬屡次确定对于工人政党的队伍中纪律之重要与见解。行动统一,讨论和批评的自由,这就是我们的定义。只有这样的一个纪律,才配称先进阶级的民主政党。”他认为当时的中共中央不允许他的批评,对他实行铁的纪律,是违背列宁关于党内批评自由的Ô¬则的。

【对苏联集权体制的批判】

陈独秀对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应负主要责任,加上他因中东路问题公开批评中央推行“盲动路线”,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这样危难的环境中,1936年3月,他在狱中以“孔甲”为笔名,在《火花》杂志上发表了《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一文,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并非抛弃民主主义,而应扩大民主主义,无产阶级是民主主义的真正代表。斯大林不懂得这一点,抛弃了民主主义,现在应予以矫正。

出狱后,他阅读了中国托派译介的几本揭露苏联“大清洗”内幕的书籍,不断反思苏联的社会制度,渐渐形成他晚年的民主观。自 1940年3月2日至1942年5月13日,陈独秀除了写些文章宣传抗战,还发表了4篇文章和写给朋友的6封信,猛烈抨击苏联对人权和言论自由的践踏,发出严厉的质问:“资产阶级政权,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他们能允许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不怕垮台;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统治少数,竟怕这怕那,强调一党专政不允许言论自由,焉有是理。”(濮清泉:《我所知道的陈独秀》,载《陈独秀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1940年7月在《给连根的信》中,陈独秀提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观点,被称为“最后的政治见解”。他说:“我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民主之基本内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样的”(转引自王思睿:《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载《书屋》2000年第4期)

1940年9月在给朋友西流的信中,陈独秀强调,苏联的专制不能全部归罪于斯大林,而是独裁体制的逻¼¬发展,是“独裁制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产生独裁制”。 “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史大林倒了,会有无数史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针对所谓资产阶级民主制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不必为民主斗争,陈独秀痛心疾首地声明:这就“等于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晚年陈独秀坚决主张建立人民的民主制度,反对任何形式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1938年,陈独秀被王明、康生和共产国际定为托派,并被王明、康生诬为“日本间谍”,他要求恢复党籍的愿望没有实现。1942年5月,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为民主思想奋斗的战士于四川½¬津病逝。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勞。”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讲“七大”工作方针时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16.陈独秀 篇十六

从饮料行业经营状况看,呈现出两个积极的变化:一是行业亏损额虽然继续增加,但亏损企业数出现持续减少趋势。二是尽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持续下滑,但行业销售利润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行业利润总额、行业利润率在去年三季度整体呈现触底反弹特征。

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主任万东华指出,去年全球整体经济萎靡不振,中国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而饮料行业却逆势发展,十分乐观,其中有几家民族饮料企业发展势头更是如此。尤其是品牌更名后的加多宝,市场更是增长了50%。在罐装饮料方面,加多宝继续稳居罐装饮料销量第一名。

营销专家指出,加多宝能顺利完成品牌切换,卫冕“中国罐装饮料第一罐”,其快速的营销手段也十分重要。加多宝成功跨界娱乐、体育等多元化营销模式,推进加多宝品牌形象快速提升。

这次发布的报告还展望了中国饮料市场的未来: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等发展前景看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将逐步下降。

选择好文件搜索范围,如图11所示

【陈独秀】推荐阅读:

上一篇:农远工程~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三八节女教师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