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2024-10-07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共14篇)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一

执教者:陈全

地点:明光市紫阳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会用列表法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打印好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生:遇到过。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想办法。

师:对,你们真爱动脑筋!今天我给办法取个新名字:策略。

ppt出示三(1)班英语两次单元考试成绩分数图片,让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宗加豪同学两次考试成绩。学生紧张寻找终于找到。最后ppt出示通过表格做好全班同学的成绩,找到宗加豪的名单,就出现他的两次成绩了。

提问:老师是怎样做到的?你得到什么启发?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2、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1) 课件出示情境图:1、Mike哭泣的照片:俺的试卷、、、、、、这次就考这么点,回到家,俺的屁股、、、、、2、Mike考的31分试卷。3、陈老师上课图片:没关系的,第一次考的少,以后每次比上一次多考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80分)。

(2) 问题1:假设迈克如果按照老师要求的进步,那么他第三次考多少分?第五次呢?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提出什么的问题?

要求:小组讨论,说出你的思路与方法。

(3) 你会用列表法或列式法计算出答案吗?

同学们自主交流,分组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小组选代表回答。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4)问题2:迈克第几次能考试及格,分数是多少?

举手汇报,交流方法。

发问:如果没有前面的表格作铺垫,你能不列表很快算出第几次及格,及格时的分数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问题3:从陈老师对迈克教诲中,我们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人文教学,各抒己见,鼓励成绩薄弱同学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6)小结。

看来“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次和第五次Mike考试的分数。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出每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二、巩固练习

(1)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这列火车行驶了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你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吗?

a你是怎样列表的?

指名回答。老师出示自己的表格。

2小时 100千米

5小时

b你是如何求出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的?说出你的思路?

(2)某种细菌的繁殖是每过一天数量翻一番(即后一天数量是前一天的2倍),这种细菌第四天共有32个,前三天各有多少个?

a你是怎样列表的?

指名回答,老师出示自己做的表格。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32个

b师: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一天的细菌数量?生:不能。师:哪天的细菌数量好求?生:第三天。师:你是怎样求得,根据怎样关系列式?生:后一天是前一天的两倍。列式:322=16(个)师:然后再求哪天的?生:第二天的、、、、、、

c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解题方式。

引导:从后往前,一步步计算,像我们走路倒退差不多啊。(学生可能回答不那么准确,可能有部分学生回答“倒推”。)

(3)建筑工地有三堆水泥,第一堆有72包,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第三堆再用去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第三堆有多少包?

a你会列表格吗?点名回答,出示老师表格。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72包

b师:本题的问题是什么?生:求第三堆水泥的包数。师: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生: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师:你能直接求出第三堆码?生:不能。要求出第二堆。师:怎样求出第二堆?生:根据条件列式:722=144(包)师:那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是怎样理解的?生:第二堆得包数加上12就是第三堆的数量。列式:144+12=156(包)

c你会填表了吗?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吗?如果列表,那么表格要列多长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课后反思

1、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的价值,能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3、由于本题的侧重点如何通过列表法整理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由于侧重点、以及时间关系本节课没有传授如何列表,而是老师打印好的表格,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二

小学数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在第二学段每学期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不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安排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一、“解决问题策略”设置的必要性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从小学就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苏教版的教材在四年级到六年级就设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如,画图、枚举、替换和假设转化等,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策略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策略的选择,提高学生认知识别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呼唤。苏教版小学数学在这方面的安排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是一项有益的补充。掌握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不仅能让问题直接化和简单化,还能减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以及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涉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画图、假设和转化等,方法不同则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1.巧借画图明晰问题,理顺思路

画图和列表解题策略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的方法将数学问题直观化,从表中的对比中获取所有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明确问题的脉络,帮助学生理清问题中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环节,这样才能够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2.替换假设,提升解题技巧

替换假设虽然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提到了一小部分,仅仅属于入门的知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如,在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中,就可以借助替换假设的方法降低题目的难度,将看似很难的问题简单化,不仅简化了问题解决的流程,还使得题目中一些抽象的条件和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3.灵活转化,锻炼思维

转化法被广泛地运用到逆运算和求和的题型中,有助于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如:“5+3=8”通过转化就是:“8-3=5”,又如:“5×4=20”通过转化就是:“20÷4=5”。在比较复杂的运算式中:“6×3+7×3=?”通常学生就会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整个过程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转化将式子变成“:(6+7)×3”,仅仅通经过两步就能得出结果,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建议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应知应会的解决策略,还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哪一种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实施运用,并从学生的内在动力上激发学生掌握策略的运用技巧,训练学生对策略的实际运用能力,让策略的实施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教师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每次教授策略要少而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策略的应用条件;其次,教师在教授策略的同时注重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策略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到位,及时发现学生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策略的本质。

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三

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63~64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设计理念: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为达成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重视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在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因此本课需重点强调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在教学时处理好策略的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学会有序思考。

二、灵活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符号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教学难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火柴,练习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1)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应是多少米?

2.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不同,围法就不同,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先要求出什么?(长与宽的和)你能把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吗?在表中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火柴棒围一围。也可以画图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周长是一定的,长和宽不同,围法就不同之后,让学生开展第一次探究活动,虽然学生各自选择的探究方法不一定相同,结果也可能是无序的,但这是学生真实的发现,是有效的经历过程。)

3.全班交流。(1)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4种)每种围法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随机出示)(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摆火柴棒,画图,列表等),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如果是8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你会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觉得摆小棒和画图比较浪费时间)(3)大家都认为列表的方法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列的表。(各拿几份有序和无序列举的表格展示)

问:哪一份表格列举的清楚?为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表一

指出: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是将结果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并且是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的,我们把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序”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感悟对“无序”到“有序”的理解,在活动中理解“一一列举”。)

我们已经帮王大叔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学生计算后填写表格)比较每种围法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表二

小组讨论交流后,指名口答。

小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相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4.巩固运用。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我们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填写表格

(2)学生汇报1路车分别于几时发车,2路车分别于同时发车。提问:从表格中你能看出1路车和2路车几时几分第一次同时发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提问:这道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订阅1本,也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2.我们可以分订一本,两本,三本三种情况分加紧进行考虑。每种情况有几种订法,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生独立填写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1)你是从订几本开始考虑的?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3种)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3种)如果订阅3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一共:7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订阅2本有几种方法的解决策略上,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列举时注意引导学生不重复,不遗漏。)

(2)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是什么杂志,我们还可以列一张表,划“√”表示订法。

①出示表格

②指导学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先指导只订1本的,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集体订正。提问: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能正确的在表格中用划√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订阅方法。)

4.如果不画表,要简洁的把每一种订法订的是什么杂志表示出来,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会说用书名的第一个字代替,或者用不同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等表示三种杂志,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1.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都是用了什么策略?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出: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

五、巩固知识,运用策略

1.课件出示练一练,读题。

(1)从“小华投中两次”,你想到什么?应怎样分类?

(2)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举在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种答案)

(3)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方法,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有序思考。

2.出示练习十第二题。根据时间间隔,计算以后发出铃声的时间,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3.练习十第三题。为学生提供表格,让学生在表格里划√表示不同的信号。

六、总结反思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4.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四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

5.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五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和练习八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复习引入策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练习(多媒体出示)

(1)、一个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长是多少?

(3)、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多少? 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仔细看,说一说。

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学生观察变化。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板书课题)

(二)激发需求

感受策略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 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课件出示:18÷3×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灵活运用 体验策略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在图中表示增加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宽?

同样你能在图中表示减少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长?

师:同桌交流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师小结。

2、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小结: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师:你能在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解题思路,并解题。

集体订正。教师小结

(五)课堂总结

提升策略

6.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六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形象地突出“三味”,即:情趣味、数学味、文化味。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各个问题为目的,注重由“技”的教学上升到“道”的感悟,在学生感悟中初步渗透转化的意识,培养灵活转化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动物王国里正在评选“最美的村庄”,(课件加一张宣传画——“最美村庄”评选了)为了美化羊村的环境,慢羊羊把两块空地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种鲜花,请看(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可是喜羊羊和美羊羊却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争执不休。(录音:我的面积大。我的面积比你的大)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二、引导发现

(一)猜想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生2:左边的图形面积大。

生3:右边的图形面积大。

(二)探究

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到底谁的面积大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如果学生一言堂说一样大。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大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生1: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进行验证。

师:对,这是一种验证的方法,你打算怎么数?你们觉得这种数方格方法怎么样?

生2:不方便,不精确,它只是一种估算,当两个图形的面积非常接近的时候,容易出错。

师: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很快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呢?

生3: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图形来进行比较。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动手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画好的同学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交流)

生1:(到讲台前面指给学生看)我是这么想的。将它上面的半圆平移8格到对应的下方,这样它就变成了一个长8格宽6格的长方形。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课件动态演示)哦,通过平移(语气重点)真的把原来不规则的图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你真善于思考,请上位。那右边这个图形呢?

生2:我将这个图形的左右两个半圆转上去,也能变成一个长8格宽6格的长方形。

师:你的意思是把这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是吗?(演示)通过旋转它也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你真善于观察。他发现这两个半圆旋转后变成了一个长方形。你们发现了吗?这两个图形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形状变了,大小不变)那现在我们能告诉喜羊羊和美羊羊谁的面积比较大了吗?

师:因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所以在变化过程中要抓住面积不能改变,只因为抓住了变与不变,才能很快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反思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吗?

生1:有些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图形。

生2:图形转化时可以运用平移、旋转等方法。

生3: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形状变了,大小没有变。

师:这种能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的方法就叫转化。(引出课题)

师板书:

复杂

简单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借助方格图很难直观地分出了大小。然后提问:“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方便吗?”学生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三、回顾整理

师:其实,转化的策略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早有应用。请同学们回顾整理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一)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方面的应用

师:讨论好了吗?谁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以前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应用过转化的。

师:谁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详细的说一说。

生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

师:就面积公式的推导,谁还有补充的?

生2: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

师:那梯形的面积又是怎样推导的呢?

生: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

(二)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学习数学就是一个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到转化,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学习认数和计算时,哪些地方也用到过转化的策略呢?

生1: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

生2: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进行计算。

生3:在计算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

(三)图形周长、内角和方面的应用。

师:除了在推导面积公式和计算时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在以前的学习中还用到转化的策略吗?

生1:我记得在求树叶的周长时,用线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好像也是转化。

师:这的确是转化,它是用化曲为直的办法,把曲线转化成直线段来进行测量周长。还有补充了吗?

生: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通过拼一拼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角,从而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通过我们的回顾和整理,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来解决的。

师板书:

未知

已知

[设计意图]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层面的转化策略,思维含量是不一样的,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四、拓展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周长中的转化:

出示练习1:观察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动态演示转化过程)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形状变了,周长不变。)

师:如果每个方格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右边的图形周长是多少?

生:(略)

2.面积中的转化:

(1)一块草坪被1条1米宽的小路分成了2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三种情形)

师:不管是移动小路,还是移动草坪,我们都可以把草坪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你能用自己刚才发现的方法,求这四块草坪的面积吗?

(2)一块草坪被2条1米宽的小路分成了4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现在的小路更多了,那这道题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一块草坪被4条1米宽的小路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书109页第3题)

生: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了有关小路方面的问题,下面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3.图形中的转化

出示练习3:(书109页第2题,重点分析第3个图形)

重点分析第3个

生①:旋转

生②:我将空白部分合在一起,正好是6小格。那么涂色部分就是10小格,以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5/8)。

师:这位同学将问题转化为先求空白部分,这想法不错。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ƒ:我将涂色部分分成5块,通过移一移,就能求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了。

师:通过将涂色部分移一移,确实能很快地看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在实践应用环节,呈现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生活问题。这些鲜活的素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需要,丰富了对转化策略的认知,培养了应用转化策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生活故事

师:转化策略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其他领域应用也很广泛。

1.曹冲称象的故事:7岁的曹冲将称大象的体重转化为称同样重的一堆石子的重量。

2.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救人不仅仅是将人离开水,也可以是水离开人。

师:看样子,转化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故事,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六、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师相机指着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生①:复杂

简单

生②:未知

已知

生③:略。

师: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转化的过程,不断地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的过程!

7.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七

以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整理条件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经验,因此,在这节课教学程序上我采取了“先学后导”“小研究”这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探究的有效呈现,让学生充满创新力

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小研究的形式作为学生自学的资料,让学生回家先自行研究,同时把瞬间思维有意识地记录下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

课前,加强前置性学习,有效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究,这个过程必将使学生充满创新的欲望,必将为后面课堂上的有效生成设伏,从而积极转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凸显学生的主体定位。

【呈现1】收敛知识思维,使学生思维状态有效转变。

教师:(1)想办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2)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要知道答案是否正确,你会怎样验算?

学生:(1)分析数量关系。

(桃树有3棵,每行7棵)+(梨树有4行,每行5棵)=一共有多少棵?

(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每行7棵)=桃树多少棵?

(小芳家栽了4行梨树,每行5课)=梨树多少棵?

梨树的棵 数 + 桃树的棵 数 = 一共多少棵。

(2)要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验算),我是这样知道答案正确的:(再算一遍),要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换一下想),我是这样知道答案正确的:(从问题想)。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都习惯从条件入手来分析数量关系,这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学情。检验方法不仅多样而且注重效果,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研究”环节真正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创造意识,并使其思维由最近发展区转变为“最近学习工作区”。

【呈现2】总结思维经验,使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凸显。

教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整理条件太烦,我不想整理,因为我已经会了。(2)我会做题了,为什么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的疑问真实有效,也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入、主动,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建设者。

从学生完成的课前小研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有思考,而且想法、创意还不少呢!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一目了然,教学的着力点也就格外分明。课前小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开始,如此精彩纷呈的研究记录单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提供了充足的准备。

二、课上资源的有效呈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是课堂教学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设计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按需施教”“师生协同”的要义。课前研究单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学生呈现的资源丰富了课堂生活,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建设者,学习的权利真正交还学生,这样的教学能避免盲目性,增强实效性。

课上有选择地展示了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思维脉络展开教学。由于这些资源来自身边的、真实的,所以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神情更加专注、兴趣更加浓厚、投入更加持久、思考更加深入。

【呈现1】读懂“小研究”,以学定教。

学生先学后教,教师更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为学生研究会带来哪些学习资源,会发现哪些问题,教师都需要事先“学习”,读懂学生,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教学时才能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比起照本宣科,更有挑战性与创造性,这就是学与教协同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当然也是高效的课堂,因为有价值的教学决策是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研究单中得知,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习惯从条件出发分析。那么,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经历从问题出发分析呢?如何能灵活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下面的思路图,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构建出形象的思维模型。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结合教学让学生自主回答。“整理条件太烦,我不想整理,因为我已经会了”,在展示完学生的整理方法后提出,让学生思考,学生经讨论得出:当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时,不是不整理,而是可以在头脑中整理。“为什么要用策略来解决问题”,整合教学环节回顾与反思,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既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同时又进行了整堂课的回顾反思,一举两得。

“教”是因为“学”的需求,只有正视“学”的起点、需求,才有“教”的丰厚与高效。

【呈现2】分享“小研究”,质疑答疑。

由于学生第一次经历“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学生没有小组互学的经验,因此我采取了小组分享、全班互学的模式。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全班进行质疑与答疑,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发现和问题。

比如,整理条件:示意图与列表整理分歧、按果树的种类来整理条件和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的分歧,学生展开了质疑与答疑,各自分别阐述了这样整理的优势,对方则指出其劣势,有理有据,让对方信服。

又如,检验:大部分学生都赞同再算一遍的方法,有学生提出质疑:这种检验只能检出计算是否正确,不能检验该题的解题是否正确。于是全班、组、同桌展开讨论、答疑:还需要看看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是否符合题意、换种思路再想想……看,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多么严谨,教师还需要多讲吗?

交流、质疑、答疑,课堂上不断闪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顺利构建各自的思维模块,让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

以上只是对这节课的一些简单反思,当然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困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激励措施的实施、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有待以后的不断完善。课前学习单,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课上充分展示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的思维脉络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按需施教原则。

8.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八

一、 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的典范

名家名篇,无疑是语言文字的典范,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靠积累与模仿,靠内化和积淀。因此,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苏教版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的选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编辑们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以改编,奉献给孩子们。”选文从孩子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语言规范平实,易读易懂,精彩亲切。

二、 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的礼赞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苏教版名家名篇课文赏心悦目,含英咀华。《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名家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信笔写来,却尽显大家风范。《师恩难忘》表达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与怀念之情,催人泪下。冰心笔下的海棠花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春天里最美丽、最永恒的风景。打开窗口看世界,对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赏与追求是穿越时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种族的。教材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从中获得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意识。读了《船长》,维克多·雨果与哈尔威船长的身影将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并明白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责任。《爱之链》则穿就了人与人之间不断付出与收获的真情真爱……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字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

三、 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的基石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课文为学生的阅读人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都指引着天真的孩子去阅读,去追寻,去品味,去思考,去积淀,去成长……用一生的时间。

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 把握名篇全貌

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了解事件梗概,概括主要意思”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概括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审视全篇,立足内容,把握全貌,无论对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今天课堂上的品读以及今后更深层次的研读都是扎实的铺垫与基础。

2. 聚焦精思妙语

名家名篇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与人文精神的礼赞,或谋篇布局缜密,或写作手法精妙,或语言叙述经典,或精神力量巨大,或风格氛围独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均用力,是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体验与由衷的钦叹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虔诚“三读”。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将目光、心思、感悟聚焦到名篇最精、最妙、最实之处。像《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该聚焦于游记在交代顺序上的自然准确,在描述感受时的贴切真实;《船长》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力刻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草原》的优美语言、灵动画面,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关注与欣赏。

3. 共享真情对话

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对文字、对世界、对未来、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情感,这种理解与情感借助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与诠释。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积极、投入的对话过程中,才能达到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文字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是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是人在精神中的“自由徜徉”,是人与自我的“真诚交流”。

(1) 渐次推进对话流程。学生与名篇的对话主要分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与文本的三次亲密接触:第一次,学生整体感受,获得的是直感。第二次,学生融入作品之中,获得美感。第三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远视效应,获得回味感。通过与名篇的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释放心灵之歌的无边牧场。

(2) 有效地运用对话方式,学生与名篇的主要对话方式有自读、品悟、入境、诵记等。

自读。这是最主要、最自然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通过自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作者、学生彼此间的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心理场,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的语文素养。名家名篇更要安排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多平台的自读,让学生静下神来,沉下心来,自由、尽情地朗读某一个语段,某一个句子,甚至某一个词语;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不断增强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

品悟。这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需要“品悟”的往往是名篇的精华,是最能显现语言文字魅力的地方,大到段落,小到词语,微到标点,都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之笔,甚至达到了“多一字嫌溢”“少一字则嫌欠”的境界,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到:“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美的文字呀!细细地品一品“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一群接着一群”“小天使”,渐渐的,味儿读出来了,孩子们的多、乐、欢,儿童如春色般丰盈的生机与活力,冰心对孩子纯洁深沉的爱都透过文字渗出来、溢出来,这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入境。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果你此时就是哈尔威船长,你就屹立在舰桥之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望着得救的人们,你会想些什么?”伴随着低沉的音乐,聆听海浪的拍击,阅读沉甸甸的文字,享受思维的张力,伟大的“船长”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屹立,撼动灵魂。

诵记。诵记语段,回味对话,孩子们将文本的、文本深处的,自我的、自我心灵深处的信息和情感汇聚成语言及精神的脉动久久回味……

(3) 充分尊重对话结果。文学作品有其解读的现实性、个别性,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作为蕴含着丰富文字、文化的名家名篇更是给予读者无限的解读与遐想的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带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造。

(4) 真诚共享对话收获。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构成了教学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师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名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释放着自己生命意识的能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图式解读、同构文本,引起共鸣,这样,就以生命意识的流动为轴心,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变成“不断地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课堂成为共享真情的舞台。

4. 拨动情感之弦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每一篇名家名作都是“情动之作”“情深之作”,教师必须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努力做到“心中有情”,以“师情”启“生情”,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因此,在名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共鸣,以情动人,以情入文。激发真情的音乐,烘托真情的投影挂图,点燃真情的课件资料……学生迅速“身临其境”,“情”在文中,“人”在文中。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已经点燃,但他们此时的情感是模糊的、粗浅的、暂时的。随着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的情感才逐渐清晰、深入、持久,才会最终达到“与文共鸣”的理想境界。而对话的过程也应是情感深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积聚的刹那,点一点、拨一拨。这样,稚嫩的情感就会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名篇、学生、教师、名家、共同感动,共同震撼。

5. 链接名家人生

翻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文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们延展着名家们不平凡的文学与人生之路,为学生们提供着与文本共振的立体背景。课前读着《作家卡片——巴金》中的诗句“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孩子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与作品充满虔诚与向往。课后再次读起这深情的诗句,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蕴含的爱与真情在孩子们心中久久波动。小小的“作家卡片”把恢弘敛于平静,把华美收在简洁。名家成长的故事,代表作品的情节,人生遭遇的挫折,伟大人格的展现……都可以通过课堂链接、撒播与传递。

6. 徜徉真诚阅读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这一切导引着我们的孩子踏着名家的足迹,循着名篇的芬芳,去追寻、去积淀、去成长,去用一生的时间阅读。阅读因为真诚而自然,阅读因为真诚而持久,阅读因为真诚而美丽。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了解他们的成长,品味他们的人生,感动他们的力量;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的作品,收获多样精彩,汲取文学甘霖,享受精神华章;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徜徉完整情节,丰厚人性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名篇中链接的相关知识,整合阅读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同题作品,感受独特视角,提高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有丰富趣味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9.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九

教学内容: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 师:大家去过农场吗?见过栅栏吗?你知道栅栏有什么作用吗?生:我们可以用栅栏把一块地围起来 ,在里面可以养羊,养牛等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大叔的农场吧 噫 大家来看我们的王大叔 正在发愁,到底他碰到什么问题了呢?(出示问题)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来围成一个长方行羊圈,问: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大家愿意想办法来帮助王大叔吗?(引导学生用牙签当作栅栏来摆一摆) 预计:学生的摆法可能多种多样,有宽是1米长8米,宽2米长7米的。。。(估计学生有可能回答会有遗漏或是重复,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感到要按一定的程序来一一列举出来,那就是只能从长方形的周长来考虑,)根据意思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定的等于18 再根据长方形的公式: 周长=(长+宽)×2即 18=(长+宽)×2 得出:长+宽=9也就是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列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列举的好处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可以列出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8765长方形的宽/米1234根据表格我们很容易看出,能有4种不同的围法 师:大家做的真棒,你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好[明确“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小结:在我们解决问题时,有时会碰到一下子难以 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将所有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最终获得成功,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法 。师: 现在大家能帮王大叔算出那种围法的面积最大吗?学生对照列表分别计算长方形的长8765长方形的宽1234长方形的面积8141820 生:我通过分别计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后再进行比较发现当长是5米宽是4米的时候,围出来的面积最大 师:通过比较每组中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长和宽差距越大 ,面积越小,长和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师:你观察的很仔细、二、教学例、2现在这里有3本书可以、订阅,我呢想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同学们 你能帮我想想我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听]生1:我通过列举法来做1]我先考虑只订阅1本有3种不同 的订阅方法(1、2、3)2]再考虑订阅2本,也有3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 ] [2 ] /[ 1] [3 ]/[2] [3])3]最后3本全订阅,只有1种方法[1][2][3]综合考虑加起来3+3+1=7种不同的订阅方法生2: 我通过列表法来做 ,列一 张表,画“√”表示订法 订阅方法只订1本订2本订3本《科学世界》 √ √√ √《七彩文学》 √ √ √√《数字乐园》 √ √√√ (列表做注意要让学生理解表格的意义了,了解在做的时候要照着看)最终也得到一共有7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师: 同学们真棒,帮我们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玩个飞镖游戏吧 。(出示飞镖盘) 师 : 现在这个盘上共有3 圈,如果你投中内圈,就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 ,现在我告诉大家我投中了两次,你估计我可能得到多少环?[学生独立思考]生:可能得到的环数有6种。(即是:10+10=20,10+8=18,10+6=16,8+8=16,8+6=14,6+6=12。)

 

1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十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到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的理念,运用多种方法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下获取新知。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独立思考等新的学习方式,独立探索出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于教材难点的处理。教师首先让学生试一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计算出经过的时间,然后介绍了两种方法:推算和线段图,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说一说。这样的处理,对于班级基础较差的班级,确实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2、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3、层次清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楚,由易到难,先从整时到整时,再从几时半到几时,最后是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样的设计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同时我也想提出几个建议:

第 1 页

1、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是按照时减时,分减分的方法来计算的,可能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学生的意思,当一位学生说出了这样的方法后,没有作任何评价,只是介绍了用线段图的方法。这涉及到算法多样化的问题,即学生没想到的方法是否要提,书上介绍的方法是否一定要讲。我的观点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最好的方法。

2、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由于教学时间较紧,那么最后一题是否可以不讲,而直接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一节课的时间,这样的处理是否更好。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认真倾听,抓了其中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控好教学环节。

1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 篇十二

1、学校买21个热水瓶,每个23元,一共要用( )元钱。

2、一年中相邻的两个大月是( )月和( )月,共有( )天,是( )年(平年或闰年)。

3、35×63的积最高位是( )位,50×40积的末尾有( )个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 )月( )日,中国教师节是( )月( )日。

5、6千米=( )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0千克=( )吨 2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6、一盘桃有15个,小明吃了这盘桃的 ,一共吃了( )个桃。

7、一辆货车3小时行驶99千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行驶( )千米。

8、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3米,面积是( )平方米。

二、选择(每题2分,共计10分)

1、一节课从9:25开始10:05下课,这节课共上了( )。

A、40分钟 B、35分钟 C、45分钟

2、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它的 ,用去( )米。

A、2 B、3 C、1

3、( )最接近1平方厘米。

A、数学书课本面 B、课桌面 C、大拇指指甲面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家的楼房面积是105平方分米

B 、3.9读作三点九

C、小强的生日是1993年2月29日

5、每箱迷你西瓜24个,53箱一共( )个。

A、1356 B、1471 C、1272

三、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计5分)

1、像1、2、3、4......是自然数,0不是自然数。 ( )

2、单月是大月,双月是小月。 ( )

3、和0.5同样大。 ( )

4、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只能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 )

5、200-100×2的结果等于200。 ( )

四、计算(共计38分)

1、口算。(每题1分,共计8分)

80×10= + = 10×55= - =

42×2= 0.9-0.5= 0.5+0.3= 800×5=

2、用竖式计算,有 的要验算。(每题3分,共计12分)

78×49= 60×54= 47×36= 3.9+2.7=

3、脱式计算。(每个3分,共计12分)

95÷5+127 (708+258)÷6 800-16×9 18×(537-448)

4、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每题3分,共计6分)

25m 37cm

18cm

五、解决问题(第4小题6分,其余每题5分,共计31分)

1、一台磨面机每小时加工面粉82千克。3台这样的磨面机8小时加工面粉多少千克?

2、玩具熊的价格是3.6元,玩具车的价格是4.9元。小明购买一个玩具熊和一辆玩具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3筐苹果,连筐称一共85千克。如果每个空筐重5千克,这些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4、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2米,宽27米。

(1)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分)

(2)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3分)

5、小红帮妈妈挖土豆,从上午8时到11时一共挖了102千克。平均每小时挖多少千克?

1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中心小学

执教者:梁好华

第一单元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1.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第6页想想做做。2.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4.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等。5. 学生情况:

三年级学生要对乘法口诀熟练;掌握有关乘除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2个4是()

8里面有()个2 20里面有()个5

.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2)○○

○○

○○ 3个2(3)□□□□□□ 1个5或者5个1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练习第1题口答和第 2题看图说有几个几,在练习中复习了乘法口诀,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3个2)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4个2)所以:8是2的4倍。(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收集信息,为新知做铺垫。接着就是挂图呈现教学本节课的例题3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汇报结果为学生深入体会“倍”的意义。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设计意图:结合小学中年级情况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9岁,老师今年27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今天所学的重点知识点,首先是让学生进行课本上第4题,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巩固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掌握的程度。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回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今天所学的重难点和知识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课后反思:

本课我设计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自主学习。我利用挂图,出示例题3 等图片,学生在真实生活当中接受数学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我还设计了《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不足的地方有:

少数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还不能较快地说出用除法解决。生思维不能较快地反应过来。

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

1、上课要遵守纪律,听从老师指挥,体育课、活动课上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2、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14.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十四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上一篇:人大选举简报下一篇:草房子艾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