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

2024-12-06

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12篇)

1.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 篇一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一门阅读古籍的工具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汉字的构造方式;具有阅读、分析、讲解文言文和分析讲解常用汉字结构(主要是繁体字)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古代汉语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要求系统讲授有关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及汉字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讲授一定数量的古代文献材料。本课程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文选部分主要讲授散文(第一至第五单元、第八至第十单元),在讲授过程中解决常用词的用法,通论部分主要讲有关词汇、汉字构造、语法、语音、古书注解,其他部分可指导学生自读。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学年144学时,中文系本科生第三、四学期(二年级)开设。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及实物参观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语感。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4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

二、本文

第一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左传》文选5—7篇,讲授《通论》(一)至(四),结合课文重点分析《常用词》

(一)。

教学内容:

一、《左传》必读篇目(12学时):

郑伯克段于鄢(4学时)齐桓公伐楚(2学时)

晋灵公不君(3学时)齐晋鞌之战(3学时)

二、必讲通论(10学时)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3学时)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3学时)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2学时)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学时)

教学时数:

[22学时]

考核要求:

1.最少背诵《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齐晋鞌之战》三篇。解释和翻

译本单元所讲其他各篇。

2.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或古今意义的差别:言语访请谏舍次如侵袭亡逐

及执免享者薦图虞勤乏贰姑女防城池田。

3.了解常用字典辞书的编排及查检方法;掌握《通论》(四)所举例字的本义和

引申义;掌握《通论》(二)所举词例古今意义的差异,能区别常用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了解有关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理论。

4.能标点、翻译较浅近的文言文。

第二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战国策》文选3~5篇;讲授《通论》(五)、(六);结合课文重点讲解《常用词》(二)。详细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讲解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一、《战国策》必讲篇目

冯谖客孟尝君(3学时)庄辛说楚襄王(3学时)

二、通论

(五)汉字的构造8学时)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4学时)

考核要求:

1.熟读、解释、翻译本单元所有文选。

2.掌握下常用词的基本意义:辞谢责属去违即就趋引却约解给会习疾病饿厌衰微强固再三后息。

3.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掌握“六书”理论;能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

4.能区分古今字和异体字。

5.会写常见汉字的繁体和异体。

6.能标点、翻译一般文言文。

第三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一定数量的《论语》和《礼记》篇目;结合课文学习重点讲读《常用词》

(三);详细讲读《通论》(七)至(十)。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12学时)

《论语》必讲篇目:《侍坐》《季氏》,其他由任课老师根据情况自定;

《礼记》必讲篇目:《教学相长》《博学》《诚意》《苛政猛于虎》。

二、通论(6学时)

(七)判断句,也字(1学时)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2学时)

(九)否定句,否定词(2学时)

(十)疑问句,疑问词(1学时)

考核要求:

1.本单元必讲篇目必须背诵;《论语》文选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一些背诵篇目,所讲篇目必须能解释、翻译。

2.结合课文学习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示见憾怒愤拱窃诛脩讲

御右盗贼社稷文质色臭。

3.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掌握“也”字的基本用法。

4.掌握古汉语双宾语句、被动句、动量表达法的特点。掌握“矣”字,“焉”字的基本用法。

5.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其语法条件。

6.掌握古汉语中否定词、疑问词的基本用法。

7.能标点、翻译一般文言文,并能解释其中有一定难度的词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第四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2篇《孟子》文选:结合课文学习重点讲读《常用词》(四);详细讲授《通论》(十一)至(十二)。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必讲篇目(6学时)

许行(5学时)舜发于畎亩之中(1学时)

二、通论(6学时)

(十一)词类的活用(3学时)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3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他篇目要能解释、翻译。

2.结合课文学习,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之适逸偪决治树艺保爱诚淫凶饑孰鍾倍数宫旅徒年岁。

3.掌握词类活用的概念、类型,并能识别一般文献中的活用现象。

4.掌握古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及所、者的基本用法;了解古汉语人称代词用得较少的原因;说明“者”字与“所”字结构的区别。

5.能标点、翻译较难的文言文,并解释其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五单元

教学重点:

讲读一定数量的诸子散文篇章,结合课文学习讲解《常用词》(五),讲解《通论》(十三)和(十四)。

教学时数:

[20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必读篇目:

《老子》四章(3学时)

《庄子》(8学时):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

《吕氏春秋·察传》(2学时)

二、通论

(十三)连词,介词(5学时)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2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老子》四章,《庄子》部分的《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其他篇章要能解释、翻译。

2.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说劝市假因为致得益完陈穷夷已必什伯晦朔世期官吏果实。

3.掌握连词而、以、且、则等的主要用法;掌握介词以、于(於)、为、与、之的主要用法。

4.掌握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唯的主要作用。

5.掌握词头有、其、于、薄及词尾然、乎、焉、尔等的主要作用。

6.能标点、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第六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能代表《诗经》常见韵例的诗6~10首,详细讲练归纳《诗经》韵类的方法,说明各大家研究的主要成果。讲明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概念,并分析一定数量的用例。

教学时数:

[20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必讲《诗经》篇目(12学时)

关睢卷耳桃夭芣苡北门静女黍离

二、通论

(十五)《诗经》的用韵(4学时)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4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所讲《诗经》篇目,并能解释其词句,分析其用韵情况。

2.能举例说明《诗经》的韵例。能简单说明前人研究《诗经》时代韵部的成果。

3.了解三十六字母和古声三十二纽。

4.能分析判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现象。掌握“联绵字”的特点。

5.能标点、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6、自读《常用词》

(六),了解其基本意义。

第七单元

教学要点:

简要说明古书注解的必要性;说明我国历代古注的大致情况;介绍《十三经注疏》中各经的注者和疏者;介绍经书注释的一般体例;介绍古代著名注释家的重要成就;简明介绍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和类型。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楚辞》必讲篇目:山鬼卜居

二、通论

(十七)古书的注解(上)(4学时)

(十六)古书的注解(下)(4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历代古书注解的大致情况。

2.记住《十三经注疏》中各经的名称,并熟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尔雅》的注者和疏者。记住《经典释文》的作者及其所注各书的名称。

3.解释下列词语:

正义传笺集解章句谓之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

4.标点、解释古文献及其较浅近的注解,并根据所给内容解释一些相关问题。

5.了解历代著名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如毛亨的《诗毛氏传》、郑玄的《三礼注》、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李善的《文选注》、朱熹的《诗集传》、《周易正义》、《四书集注》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诗毛氏传笺通释》以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阮元的《十三经校勘记》等。

6、自读《常用词》

(七),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第八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适当数量的《史记》、《汉书》文选,使学生了解记传体历史散文的特点,并结合文选学习讲解一定数量的常用词,介绍一些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必读篇目:

《史记》:淮阴侯列传(6学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4学时)

二、通论

(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课外自读)

天文历法乐律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课外自读)

地理职官科举

(二十四)古书的句读(2学时)

(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2学时)

考核目标:

1.熟读所讲文选,能解释、翻译之。

2.一般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风师、雨师、云师、日御、月御等的名称;七政(七矅)、二十八宿、天垣、北斗、十二次、分野、阴历、阳历、平年、闰年、四时、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一天之内各时段的名称、十二时辰、三正、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五音、十二律、九州、各级行政机构及官职的名称、有关科举的一般常识。

3.掌握古书句读、古代汉语修辞的基本知识。

4.自读《常用词》

(八),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吴福熙主编《古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2.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2000年3月第版。

3.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4.唐兰著《中国文学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5.王力著《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6.陆宗达著《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

7.王力著《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8.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9.赵克勤著《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10、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语法讲稿》,语文出版社2007年1 月。

11、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1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1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

15、陈鼓应 《老子译注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1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

1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18、彭铎《文言文校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文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

年11月试用稿

年4月修订稿

年12月重新修订稿

2199920032010

2.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 篇二

一、任务教学法与古代汉语

任务教学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法, 它发轫于第二语言教学, 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任务教学法更富有动态发展的特点, 它把任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习得过程, 将学生推向了教学的中心,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充满反思, 顿悟、自省等心理活动, 适当运用任务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任务教学法不仅成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语言以外的教学者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任务教学法的理念。

二、如何在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应用任务教学法

1. 任务设计兼顾古代汉语课程与对外汉语专业特点

如在进行会意字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给出会意字的定义, 接下来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会意字, 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 教师可以给出一定量的会意字, 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关材料中寻找, 比如给出会意字的释义方式, 让学生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会意字, 接下来就进入任务的主要阶段, 即让学生用一定数量的字完成一段故事, 比如《古代人的生活》、《古代的战争》、《古代的农业》等等, 每个学生或者小组完成故事以后要做成PPT, 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教师和其他学生在观看中判断这些字是否是会意字, 然后根据这个故事的正确性和趣味性进行评价,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 不但掌握了会意字的基本构造方式, 而且能够按图索骥找到一些会意字, 这是对造字规律的更深一步认识, 而且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找到的会意字进行判断的过程中, 也能够认识到会意字和象形、指事、形声等其他造字方式的差别。更重要的是, 这个任务为学生今后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严格规划任务步骤:我们以“十三经注疏”为例, 说明教师执行任务的详细步骤

任务前:教师布置任务———“阅读十三经注疏”, 然后为学生提供必须的知识, 包括十三经注疏的背景, 十三经的具体内容, 古书注解的格式、训诂术语等等。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教材的难点, 还要提示学生充分利用其它渠道获得相关知识, 如去图书馆阅览国学书籍等其他材料或者在网上获取相关材料。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在任务之前完成知识的储备, 为完成课堂任务打基础, 同时又不能花费太长时间, 避免耽误任务的进行。

任务中:分组数量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每组不超过5人, 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份资料, 请学生说明这份资料来自于十三经中的哪一经, 每一部分都出自于何人之手, 请学生串讲句意, 解释重点字词, 最后说明训诂用语的具体含义。教师一方面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其他同学也要对其作出评价。

任务后:请学生评估同伴的表现, 每组写一份关于“十三经注疏”的报告。

3. 尽量确保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任务的真实性, 即任务是真实生活中会出现的交际任务, 这一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今人不再使用古代汉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 所以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实现任务的真实性相对较难, 但只要教师巧动心思, 实现任务的真实性也并非不可能。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工具书使用的教学, 先前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将常用工具书一本一本介绍给学生, 学生起初很有热情, 但遇到“四角号码检字法”等平时接触不到, 应用性不强的知识, 兴趣很快就会下降。学生厌倦此种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距离生活太远, 缺乏真实性, 操作性不强。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简单扼要地讲解主要工具书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第二步是布置任务, 让学生去辞书中查询自己姓名的含义, 包括音、形、义及历史上姓名类似的著名人物等等, 提示学生每一项子任务都可能需要不同的辞书, 而这些辞书很多都是课堂上介绍过的。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不但教师进行评价, 学生们也要进行互评。接下来一个扩展任务是在第一项任务的基础上为自己取字, 学生大多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名和字的关系, 让学生为自己起一个合适的字。这时候学生就不仅是按图索骥查询资料, 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边思考边使用工具书, 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 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进一步的任务, 教师为学生介绍一些外国人所起的的中国名字, 提示学生给外国学生起中国名字的注意事项, 最后给定外国留学生的情况, 请学生为这个留学生设计一个中国名字, 最后在学生提供的众多名字中选择最优姓名。这个任务包含着一系列的子任务, 而几乎每个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如查阅工具书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而为外国留学生起中国姓名, 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今后教学中必定会遇到的问题, 通过完成这项任务, 学生们会认识到, 为外国人起一个具有汉语言文化特色的名字, 不仅不是简单的事, 而且还需要很多相关知识。

4. 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应得到充分的评价

首先, 教师评价应该具体, 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对于学生已经完成或者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 教师不能像对考试试卷一样, 简单地给个分数, 更不能武断地以对或错来概括, 每个学生的表现有其值得肯定之处, 也有不足, 教师应该及时肯定优点, 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如果可能, 还要为学生指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到哪里去找更多的参考资料。我们的习惯是在每一项任务结束后, 教师都会给每一组学生写一段比较长的评语, 虽然这项工作很耗时间, 但是对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 不仅教师要参与评价, 参与任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也同样需要进行评价。由于完成任务的学生常常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同一个小组中有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却有学生出工不出力的不平衡现象。其他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在任务评分阶段还可以引入学生互评的方式。让自己的伙伴评分, 一方面可以使评价更客观, 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一些老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结语

任务教学法虽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更广博的知识, 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仅仅依靠课本, 照本宣科是不可能的, 不可避免要接触一些新的知识, 在任务进行中, 由于每个学生各有特点、思路不同, 提出的问题难免五花八门, 这都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储备, 只有储备充分, 才能让学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儿”, 而如在进行会意字任务教学中, 就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会意字以及容易和会意字发生混淆的字。当然, 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完美无缺的, 对于那些拿不定主意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坦诚面对, 可以课下查资料解决, 或者邀请学生共同解答, 这就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任务。其次, 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课堂控制力, 正是因为脱离了“照本宣科”, 个别学生也就很容易“跑题”, 当学生思路发生偏离的时候, 教师也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纠正。最后, 由于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当学生的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 任务也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任务型语言教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3.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 篇三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课程 实践教学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迅速扩大,国外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由此促进了国内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1983年试办,1985年正式设立,至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400多所。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和英汉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外事、外贸、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胜任汉英双语工作及其他相关职业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的使命,但现在国内该专业课程建设几乎都是“中文加外语加教学法”这种简单的模式。古代汉语属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该专业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等同于纯中文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更进一步只是培养学生将来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的能力。国内不少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等同于纯中文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应该有该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师范性和促进对外交流的实用性特点。

尽管纯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国内已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继推出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武汉大学也从甲金篆文鉴识、繁简字转换、学音韵听方音证古音、读古书看古注、脱离古人句读为古书加标点、学训诂为古书加今注、文言教学、古典诗词吟诵、对联创作与展出等方面展开《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特点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特别是实践课程建设及具体的实践方法,目前国内鲜有人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和语言教学理论、实践教学理论,我们在《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需要的实际教学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古代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同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我们把具体实施方式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

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指按照教材《古代漢語》(1-4冊,王力主編)中的文选顺序和学生学号顺序,训练学生课下独立准备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课上进行实际教学,教师补充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态等方面予以综合讲评,以此既帮助学生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文选的学习目标,又有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及以后实习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讲授文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班级)和中国文化的能力。

2.科研实践。古代汉语课程的科研训练指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本专业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课程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选题可以是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古代汉语听课或阅读过程中及汉语国际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因为对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感兴趣而自己拟定的。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包括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课外实践。

1.校内课外实践。校内课外实践主要指结合课内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内容和文选进行校内实践。古代汉语课上系统讲授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同时精讲部分文选;学生课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以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冊,上、中、下三编各分两冊)为依托,每周深入读懂一篇(主要为先秦部分)古诗文,以此培养古代汉语知识素养及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每周熟读5篇、背诵5篇古诗文(篇目由学生任选,但要求每周不一样),这样一个学年下来,40多个周次,学生脑海里可积累400多篇古诗文,古代汉语语感迅速提高。

2.校外课外实践。校外课外实践主要指利用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利用桂林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中繁体字甚多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古代汉语课程所学的汉字造字原理和繁简字知识,以桂林市各主要景点为考察对象,对繁体字在景点或碑刻中的使用情况和中外游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以后的工作对象是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来中国不但学汉语,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希望多进行一些文化考察,旅游景点是他们了解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对繁体字的认知情况做深入调查分析,既调查已开发的主要景点,又特别注意调查有文化意蕴但未得到重视和开发的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繁转简的工作,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或编写《桂林旅游景点碑帖用字繁简对照手册》,或建立大学生创新网站(刊录各个景点的繁简对照,或每个学生最新的调查报告),或从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交流一些识繁写简的知识。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我们进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对该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拓展等方面。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之根,有了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播中国文化的的兴趣更浓厚,实习中向外国学生解释中国汉字的理据和字源等更深入浅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轮流讲课,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等初步教学能力在还未见习和实习之时已初步具备;另外,古代汉语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课外实践,大大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拓展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1-4冊).中華書局,1999,5校訂重排本.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第1版).

[3]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6冊,上、中、下三編各分兩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6(2002年6月).

4.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 篇四

国际汉语教师——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节度使】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5.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探析 篇五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8)

6.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 篇六

宋元部分

一、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2)主要作品: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

四、五句写途中所感。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2)柳永的贡献

①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④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前赤壁赋》

①这是一篇散文赋,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赤壁是指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但在本赋中他仍把这里当作当年赤壁大战之地,只不过是便于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且夫:况且。造物:指天,大自然。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满足。

句意为: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②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来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以写景为主,先交代与客人夜游,继而描写清风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然后写出主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感。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一幅恍若仙境般的明月秋江图,为以下的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设置了背景。

第二层(二、三自然段)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之中。客人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其实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在客人的议论中,上文所描绘的清风明月的江山美景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用以渲染当年曹操被周瑜所困的情景;永恒的长江、明月成了他哀叹人生短暂的对立物;江上的清风在他听来也成了“悲风”,情、理与景物融合无间。

第三层(四、五自然段)主人仍从眼前美景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为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找到了支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达观超脱的一面。听了主人的议论,“客喜而笑,洗盘更酌”,说明主人的议论胜利了。结果是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烟消云散,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达观战胜了悲观。

③本文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风格多样,尤其是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他另有一些词则表现出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二、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南宋后期的“四灵派”和“江湖派”都以反“江西诗派”的面目出现。“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江湖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文天祥是杰出代表。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地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陆游兼擅各种诗体,而以七律最为出色。

(2)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宋元之际著名的遗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量、刘辰翁等。

(3)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南宋前期能代表自己时代的散文作家当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人,满怀沉痛的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的最后光辉 ※《永遇乐》(落日熔金):

(1)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一个元宵节所作。识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体会词中的今昔对比手法和以美景反衬哀情的手法。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其词多写闺情相思。金人入主中原,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其词转为抒发内心哀痛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①感情浓烈,抒情细腻,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地反映生活感受。

②语言清新朴素,擅长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个性独具的词语,音节自然和谐,雅俗共赏。

③词风以婉约为主,又有神俊建爽的一面。※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为唐琬而作的,也有人认为与此无关。后说近是。不管怎样,其中总是包涵了作者对人生的某种真切体验,才能把一对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写得如此感人。

陆游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更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和更为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对陆游的诗歌需要注意到一点,就是:陆游虽然自号“放翁”,其实正统观念还是较强的,所以他的诗歌无论表现报国的热情还是日常生活的情趣,大体上都是相当“纯正”而很少出格的地方;换言之,陆游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显然受到理智的约制。因此,他的诗歌中的情感内容不够丰富复杂、活跃多变。这一点同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性格不那么循规蹈矩而富于豪杰气概的辛弃疾相比,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2)辛弃疾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辛弃疾满怀抗金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束缚,壮志难酬,忧愤深积,于是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词。辛词深刻反映论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抒发了希望抗金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有志难骋、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尖锐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误国。辛弃疾南渡后,有一半时间罢官闲居农村,他的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擅长于农村题材的大词人。

(3)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①辛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调。他善于创造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作品中常常充溢着奇情壮思。同时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风格的作品。

②辛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身世之感寄托在香草美人、儿女之情上,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委婉。

③辛词的语言极具创造性。他有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打破了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熔铸经史、驱谴诗文入词,使事用典,往往随手拈来。

三、金元诗词

金代文学的突出成就是出现了杰出的大诗人元好问。

四、元代散曲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四位杂剧作家。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剧曲用于剧中的曲词,用于清唱的称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联缀而成的一套曲子。无论小令或套数,一般都须句句压韵,并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散曲和词都是以曲谱填词,但散曲与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这支小令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郊夕阳图,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旅人漂泊的愁思。作者精心地将一系列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末句以人物透入物态,融合画面,振起全篇,使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五、宋元话本

话本是“说话”艺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是宋代的通俗小说。宋代话本主要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话本多是白话短篇,讲史话本多用浅显文言,初具长篇小说规模,是后代演义小说的滥觞。

六、元代杂剧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其它如《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和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私订终身故事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根据水浒故事改写的《李逵负荆》等,也都是传世佳作。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创作中心南移到临安(今杭州),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以浪漫笔调表现青年女子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斗争精神的《倩女离魂》。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

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体制特点是:

(1)结构。一般每剧四折,另可加一楔子,楔子或置剧首开场,或置折间作过场。

(2)音乐。用北曲演唱,每折的曲辞限用一个宫调。即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并须一韵到底。

(3)演出和角色。每折都包括唱、白、科。唱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或作表情动作(科)。其行当角色,最基本的末、旦、净。末扮男角,旦扮女角,净扮“花脸”和喜剧角色。

(4)每剧结尾有“题目正名”,总括全剧内容,以末句为本剧题目。※关汉卿的《单刀会》

《单刀会》有一种抒情诗剧的特点。它的剧情很简单:鲁肃设宴约关羽过江,企图强迫他交出荆州,关羽明知其意,却不肯示弱,单刀赴会,怒斥鲁肃,智退伏兵,安然归去。剧中通过描绘关羽的英雄业绩、慷慨豪情,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同时,作品也突出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如关羽过江时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对于剧情并不重要,实是作者借剧中人物来抒情: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历史的行程是惨烈的,而惨烈的历史转首成空,这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英雄也不能放弃他们在历史中的行动,而必须在历史中建树自己的业绩,这是令人感到亢奋的地方。所以,这一段唱词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王实甫《西厢记》

(1)《西厢记》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个故事曾被改编为多种文艺形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精心创作而成。《西厢记》杂剧以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故事,在体制上是一个创新。

(2)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思想感情。这折戏主要写崔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先写她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次写他在离宴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绪,次写她对张生离别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移情别恋的叮咛嘱咐,最后写张生走后她流连低徊不忍离去的悲痛心情。在表达自己的离别之痛中,莺莺对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控诉。(3)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这折戏主要刻画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作者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以暮秋天气渲染离人伤感,把离愁别恨写得层次井然,细腻感人。景物描写生动,曲词自然华美。

全折可分四层。第一层为前三曲,写莺莺在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以下八曲为第二层,写离宴上莺莺哀怨悱恻的离愁别绪。再下六曲为第三层,写莺莺即将离别的心情和对张生的叮咛嘱咐。第四层为末二曲,写莺莺与张生分别后留恋低徊不忍即去的悲痛心情。

在表现手法上,中间二层曲文侧重于直抒胸臆,开头和结尾的曲词将抒情和写景交融起来,既为全篇渲染了缠绵哀怨的气氛,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开始第一支曲子《端正好》就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蓝天白云、遍地黄花、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这些色彩斑斓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既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又能衬托出离别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经霜的枫林变成红色,这在为离别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看来,竟是被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所染红,不言而喻是血泪。客观的景物,既抹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又饱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最后一支曲子《收尾》以夕阳残照下的四围山色映衬离愁,并以夸张手法把离愁写成车载不动,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形象,耐人寻味。

全折文辞华美,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其中《端正好》、《滚绣球》、《收尾》等曲文,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语言虽经雕饰,但不失自然本色。

教学辅导(4)测试题

1、简述苏轼诗歌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苏轼《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简述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分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艺术特色。

5、简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6、分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

7、简述李清照词的成就。

8、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9、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

11、简述关汉卿《单刀会》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中关羽的形象。

12、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对莺莺心理的刻画。

7.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教学探析 篇七

关键词: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定义,辨析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同义词并不一定意义完全相同, 意义完全相同的词称为等义词。等义词由于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因此一种语言中的等义词一般数量极少, 并且不能长期共存。同义词在词义上往往是大同小异, 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对这些细微差别的辨析是同义词教学的关键之处。

在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之中, 不少学生对于什么是同义词认识比较模糊, 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 缺乏对同义词这一概念的准确认识。在阅读古籍时, 一些学生由于对于古代文献的语感不强, 对同义词之间差别往往难以把握, 造成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困难和误解。在古汉语同义词的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同义词这一概念的内涵,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一、同义词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同义词, 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不确切的, 只是简单地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

如何对同义词进行科学的界定, 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问题。张永言先生给同义词下的定义为:“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 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 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 以及用法 (包括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 上则可能有所不同。”[1]蒋绍愚先生对这一定义表示认同, 指出:“这个定义说得比较全面。它说明: (1) 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上相同, 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 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 (即理性意义) 的相同, 而在补充意义 (即隐含意义) 、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2]张永言先生对于同义词的定义科学地指出了同义词的特征, 蒋绍愚先生又为之做了详细的说明。

在古代汉语的同义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界关于同义词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同义词形成科学的正确的观点, 摒弃过去模糊的、不确切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几个多义词是同义词, 它们往往只是在一个或几个义项上相同或相近, 而不是所有的义项都相同。

例如:“良”和“善”是一对同义词。《说文》:“良, 善也。”“良”和“善”都有“好的、善良的”这一意义。如:《周礼·天官·冢宰》:“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礼记·曲礼上》:“修身践言, 谓之善行。”

“良”和“善”在“好的、善良的”这一义项上构成同义关系, 但作为多义词的“良”和“善”还有其他一些义项是不相同的, 各自所独有的。如“良”还有“甚、很”、“的确、确实”、“古代妇女称呼丈夫”等义项, “善”还有“熟悉”、“容易, 常”等义项。在这些义项上“良”和“善”就不存在同义关系。因此“良”和“善”作为一对同义词, 它们只是在“好的、善良的”这一义项上意义基本相同, 并不是它们所有的义项意义都相同。

2. 同义词只是表达的概念意义 (即理性意义) 基本相

同, 但在意义的轻重、意义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

例如:“疾”和“病”是一对同义词, 都有“病痛, 疾病”义。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说文》:“疾, 病也。”“病, 疾加也。”“疾”指一般的疾病, “病”指重病。如:《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左传·桓公十八年》:“是行也, 祭仲知之, 故称疾不往。”这两例用“疾”是指一般的疾病。《庄子·内篇·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 其妻子环而泣之。”《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 桓公往问之, 曰:‘仲父病, 不幸卒于大命, 将奚以告寡人?’”这两例用“病”指的都是得了重病将死。

“朋、友、党”是一组同义词, 都是指因具有共同的志向、情趣或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人。但感情色彩不同, “朋”和“友”是中性词, 而“党”是贬义词。“朋”和“友”指的是志趣相投的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 同志曰友。”“朋”有时也指互相勾结的朋党, 同伙。如《楚辞·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 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但由于“朋”指朋党, 同伙只是少数情况, 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因此仍属于中性词。“党”则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指同伙、党羽, 为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人。如《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 不为党。”《论语·述而》:“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

3. 应将同义词与同源词区别开来。

在古汉语教学中, 一些学生常常将同源词与同义词混淆起来, 不明白二者有何区别。

同源词是来自同一语源的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王宁先生指出:“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 因而具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3]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语音上则没有联系。

同源词和同义词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 同源词是意义相通、相关, 而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从语音上看, 同源词声音相同或相近, 而同义词在语音上没有联系;从语源看, 同源词来自同一语源, 而同义词则没有共同的语源。

例如:“卑”和“婢”是同源词, 二者在意义上有相通、相关之处, “卑”指地位低微、低贱, 而“婢”指的是女奴、使女, 是地位低微的人。“卑”和“婢”语音相近, 上古音“卑”为帮纽支部, “婢”为並纽支部, 帮並为旁纽, 支部叠韵。“卑”和“婢”由于具有相同的语源, 因而音近义通。“卑”和“贱”是同义词, 意义基本相同, 都可指地位低下, 《说文》:“卑, 贱也, 执事者。”二者在语音上没有联系, 也没有共同的语源。

二、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的概念、意义 (即理性意义) 基本相同, 但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细微的差别。学生如果不掌握这些古汉语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就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的词义特征, 从而造成古籍阅读的困难和偏差。因此, 对同义词差异的辨析是古汉语同义词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析古汉语同义词的差异。

1. 程度的轻重不同

例如:“饥”和“饿”是一对同义词, 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饥”指吃不饱, “饿”的程度比“饥”深, 是严重的饥饿。

“饥”指吃不饱, 肚子饿。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之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脏之葆。”“饿”的程度比“饥”深, 是严重的饥饿, 饿得厉害, 因长时间没有吃饭而陷入困乏的境地。如《左传·宣公二年》:“初, 宣子田于首山, 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这一例中灵辄三天没吃饭用“饿”。《韩非子·奸劫弑臣》:“古有伯夷、叔齐者, 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 二人饿死首阳之陵。”伯夷、叔齐“饿死”是指长时间绝食而死。从以下两例“饥”和“饿”的对举, 更能看出“饿”的程度比“饥”深。《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 虽饥不饿;国有常法, 虽危不亡。’”《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 无一旬饿。”

2. 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洲、渚、沚、坻”是一组同义词, 都是指“水中陆地”, 但范围、面积大小不同。《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 小洲曰陼, 小陼曰沚, 小沚曰坻。” (陼同渚) 可见“洲、渚、沚、坻”面积是递减的。

“洲”是水中的陆地, 水中可以住人的地方。《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渚”是小洲, 《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 之子归, 不我与。”毛传:“渚, 小洲也。”“沚”是小渚, 《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坻”是小沚, 《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3.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灾、难”是一对同义词, 但二者意义的侧重点不同。“灾”指自然灾害, 天灾。“难”指人为造成的灾祸。

“灾”本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 人火曰火, 天火曰灾。”《左传·桓公十四年》:“秋, 八月, 壬申, 御廪灾。”杜预注:“天火曰灾。”这一例指的是御廪 (御廪是储藏国君亲自耕种所获得的用来飨祀的粮食的仓库) 自然起火。引申指各种自然灾害。如《周礼·春官·宗伯》:“国有大故、天灾, 弥祀社稷, 祷祠。”《韩非子·难二》:“事慎阴阳之和, 种树节四时之适, 无早晚之失, 寒温之灾, 则入多。”“难”指由政变、战争等人为造成的灾祸。如《左传·哀公六年》:“国之多难, 贵宠之由, 尽去之而后君定。”《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 而美荐绅之饰。”

4. 方式、方法不同

例如:“侵、伐、袭”是一组同义词, 它们都有“进攻、出兵攻打”义, 但进攻的方式不同。《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 无曰侵, 轻曰袭。”

“有钟鼓曰伐”, 伐是公开征讨, 鸣钟鼓, 公布罪行, 去讨伐有罪者。如《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大叔段谋反, 郑庄公讨伐大叔段, 是公开讨伐谋反者, 因此用“伐”。“无曰侵”, “侵”指没有公开宣战的, 不设钟鼓的进犯。“侵”这种进攻方式往往是欺凌、侵犯他国, 因此不会公开地鸣钟鼓宣战。如《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 郑伯侵陈, 大获。”这一例中郑国入侵陈国, 是没有公开宣战的侵略行为。“轻曰袭”, “袭”是秘密地偷袭, 是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的进攻。《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5. 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杀、弑”是一对同义词, 都有“杀戮”义。二者除了概念意义略有不同外, 感情色彩也不同, “杀”是个中性词, “弑”是一个贬义词。

“杀”意义宽泛, 适用于一切有生命之物, 是一个中性词。如《老子·道经》:“杀人众多, 以悲哀泣之。”《庄子·外篇·山木》:“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弑”是以下杀上、以卑杀尊, 是一个贬义词。“弑”常指臣杀君、子杀父。《说文》:“弑, 臣杀君也。”《论语·先进》:“子曰:‘弑父与君, 亦不从也。’”《礼记·檀弓上》:“世子曰:‘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

6. 搭配关系不同

例如:“熄”、“灭”是一对同义词, 二者都指火熄灭, 又都引申出消亡、停止之义。但它们的搭配关系不同, “熄”是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 “灭”是及物动词, 可以带宾语。

《说文》:“熄, 畜火也。从火, 息声。亦曰灭火。”“熄”由“火熄灭”义引申出“消失、平息”义。上古“熄”是个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如《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 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不熄, 则谓之水不胜火。”《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固不独, 士有孤而自恃, 人主有奋而好独者, 则名号必废熄, 社稷必危殆。”

《说文》:“烕, 滅也。从火戌。”“烕”是“滅”的古字。“灭 (滅) ”的本义是火熄灭, 引申出消除、除灭义。“灭”是个及物动词, 可以带宾语。如《诗经·小雅·节南山》:“燎之方扬, 宁或灭之?”《韩非子·十过》:“五曰贪愎喜利, 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异是复杂多样的, 以上几点只是同义词差异的主要方面, 并不能概括同义词所有的差别。在古代汉语教学中, 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具体的同义词, 结合古籍中特定的语言环境, 跟学生分析讲解这些同义词的异同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108.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94.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9.

8.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 篇八

[关键词]古代汉语;壮语;对比;教学

一、引入壮汉对比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课由于其内容远离现实生活、艰深乏味使许多学生视为畏途,特别是那些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是觉得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无从下手。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难教是许多教师同仁的感受。对壮族大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也同样如此。本文所涉及的壮族大学生是指母语为壮语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是通过第二语言——现代汉语来学习和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上难度不小。有些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把古代汉语学好,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时,适当地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1.是教学对象差异的要求。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汉语教学没有能完全顾及教学对象有差异,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引入切合实际、效果明显的教学内容,使古代汉语教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方面,壮族大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汉语,但他们所接触的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较大区别,即使是那些留存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如果没有人提示,壮族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有意识地将它与所学的古代汉语内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壮族大学生的母语是壮语,对汉语或多或少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再通过他们的第二语言来对古代汉语进行学习,难度就会加大,其效果不如将古代汉语与他们的母语进行对比来得明显。因此我们在对壮族大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不一定要通过现代汉语作为中介,而是在教学中直接将古代汉语与壮语作比较,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壮族与汉族虽然是两个民族,但它们都共同生活在中国的大地上,都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壮语与汉语的接触由来已久。据《史记·南越尉佗传》记载,秦始皇遣50万大军统一岭南后,“以谪徙民五十戍五岭,与越杂处”。 民族间的接触引起了语言的接触,从而导致了语言间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现在许多人所理解的汉语对壮语的影响,壮语同样对汉语产生了影响,并且在语言中留下了印记。如壮族的稻作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巨大,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中许多与水稻有关的语言都与壮语有关。因此,在对壮族大学生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作为桥梁,消除壮族大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隔阂感和畏惧感;引入古代汉语与壮语的对比,说明壮语与古代汉语的接触,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好古代汉语的信心。

总之,在对壮族大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引入壮汉对比的可能性

壮语与汉语之间有许多相同、相似或相互联系之处。虽然《三国志》记载秦汉时期壮族地区“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迥异,重译乃通”,但语言的接触使壮语与古代汉语相互影响,并且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已经难寻踪迹,但在壮语中还可以找到古代汉语的影子。从壮语与古代汉语联系的实际情况看,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一)语音方面。

古汉语语音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时间的迁移,古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与现代汉语语音的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古汉语语音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用现代汉语语音来推测古代汉语语音,从而引起误解与疑惑。如汉语切韵音系以前没有非、敷、奉、微母,古轻重唇音不分,如《广韵》中属于非母的“贩”、“粪”,属于敷母的“拂”、“覆”,属于奉母的“肥”、“佛”在现代汉语的声母都为f,属于微母的“网”、“望”在现代汉语的声母为w,如果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学生不容易理解古今汉语的语音差异。而在壮语至今仍可以找到反映汉语古音轻重唇音不分的例子,这时候如果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就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今语音的差别,也会更容易记忆。如非母的“贩”在壮语中是buen5(贩卖)、“粪”是bwn6(粪),敷母的“拂”在壮语中是bae7(拂,扫)、“覆”是boe7(倾覆),奉母的“肥”在壮语中是biz(肥胖)、“佛”是bae8(佛台),这些词在壮语的声母都为b,属于微母的“网”在壮语中为mueng4(渔网)、“望”为mueng6(盼望),声母都是m。

由于古代汉语的入声到现代汉语已经“入派四声”,通过现代汉语理解古代汉语的入声比较困难。在粤语中,入声是保留有-p、-t、-k韵尾的,但由于这些韵尾并不发声,讲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壮语中还保留有-p、-t、-k韵尾的读音,如daep(肝)、baet(拂,扫)、uk(脑)等,这时候引入壮语的对比,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韵尾有直观的认识,可以帮助壮族大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入声。

(二)词汇方面。

在壮、汉语接触的过程中,壮语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在壮语中还保留有古代汉语的印记,这时候引入壮语-古代汉语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还原古代汉语的原貌。如《诗经》中有“王事靡盬”(《唐风·鸨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的诗句,其中的“靡”作“无”解,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已经没有了,但壮语中有一个否定词mi5与之对应,现代壮语一些方言中仍在使用。在古代汉语的一些词典里,也可以找到一些现代汉语没有但可以在壮语中找到对应词汇的词,如《康熙字典》中的“豕母”被解释为“豕母,从母得声,猪也。”这个字是形声字,左边的“豕”表义,右边“母”表音。“猪”在壮语中为mou1,音近汉字“母”音。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禾加”字,其解释为“居牙切,禾也。”这个字同样是形声字,“禾”为形旁,“加”为声旁。壮族称禾苗为gya3,其音义都与“禾加”字相近。

(三)语法方面。

有些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别较大,但联系到壮语,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在语法教学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比较,可以解决古代汉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主要由副词构成,而古代汉语有些状语是由名词、动词或量词直接作状语的,这种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构成差别较大。其中一些例子如下:

1.名词作状语: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2.动词作状语:③向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传》)④儿惧,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

3.量词作状语:⑤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收一斗,未为甚多。(《后汉书·仲长统传》)

在壮语中,也有同样的语法现象与古代汉语对应。如:

1.名词作状语:

①cag1 cug1 hwn3 daeu3用绳子捆起来②ngoen2 yaw3 song1 bae2每天看两回

绳捆 起来 天看二次

2.动词作状语:

③te1 ndwn1 gang3他站着说话 ④nin2 yaw3 saw1 mbou3 ndei1躺着看书不好

他站 说话 睡觉 看书 不 好

3.量词作状语:

⑤bi1 cieng4 song1 du2 mou1, du2 mi2 ba7 gaen1每年养两头猪,每头有一百斤

年养二头猪头 有百斤

古代汉语有“方位词+名词”的组合方式,如“步至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涉江》),“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诗经·葛覃》)。这种组合方式与现代汉语“名词+方位词”的组合方式不同。而壮语中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也是方位词在前,名词在后,如:

ndaw1 ran2屋里rog1 dou1屋外hen2 mban3村旁

里屋外门边 村

古代汉语还有“量词+名词”表示“一”的数量意义,如“地有片金”(《世说新语·德行篇》),“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世说新语·方正篇》),这里的“片金”、“尺布”、“斗粟”都是“量词+名词”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都要加上数词“一”,变成“一片金”、“一尺布”、“一斗粟”的形式。而壮语中还存在有“量词+名词”表示“一”的数量意义的形式,如:

du2 gae5一只鸡go1 byae7一棵菜aen1 ba7一个盆子

只 鸡棵 菜 个 盆

三、引入壮汉对比应注意的问题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呢?大学本科阶段的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工具课,而不是理论课,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不是系统传授研究汉语史的专门知识。因此,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也不能偏离这个目标,概括起来应该做到“三当”,即“恰当”、“适当”、“得当”。

1.恰当:引入的时间要恰当。在对壮族大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是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说在整个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都是恰当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将古代汉语与壮语的语言现象、语言规律结合起来讲授,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看到古代汉语与壮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联系,进而掌握古代汉语的种种特点,学习到古代汉语的知识。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也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教师在引入对比之前,应该对所要讲授的古代汉语内容进行分析,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引入壮语的对比。同时,在引入对比前也要对壮语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对比起来才会有条理,使学生容易掌握。如在讲授古代汉语状语相关部分时,可以引入壮语的状语的对比,但由于壮语的状语既有名词、动词、量词作状语,也有状语后置情况,教师就应该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对比。

2.适当:引入的数量要适当。在对壮族大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极有必要,但必须看到,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手段,我们不能脱离古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对比。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引入对比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但也要注意把握好引入对比的数量问题——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引入壮语的对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好“度”的问题,毕竟对比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因此要以古代汉语教学为主,壮语对比为辅。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些对比可以点到即止、一笔带过,让学生知道古代汉语和壮语有相同的语言现象;有些可以详细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情况,让学生通过壮语来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所在,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刻而准确地理解古代语言。

3.得当:引入的解释要得当。在教学中引入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误解:一种是认为壮语与古代汉语相同是偶然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另一种是认为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应都有规律可循,其结果可能是将壮语的语言现象硬套在古代汉语上。这两种结果都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有害。必须看到,壮语与古代汉语在语言上的相同原因不同,有的是在语言接触中,语言互影响造成的,有的是由于语言同源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类型相同造成的。其中的原因,有的是学术界已有定论的,有的是尚有争论的,还有的是原因不明的。可以说,壮语与古代汉语相似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教学中,需要授课教师辨明各种原因,并在进行对比的时候向学生明确说明,这样才会让学生对壮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真正达到以壮语来促进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覃晓航.壮语中的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5).

2.曹翠云.从少数民族语看上古汉语的后状语、后定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1).

3.张元生.壮汉语关系浅谈[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1).

9.00536古代汉语背诵的课文 篇九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课本上:数(cu四声,密)罟(gu三声,鱼网)不入洿(wu一声)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10.电大古代汉语 篇十

练习题

(三)一.填空:

1.韵图大约产生于 时期,盛行于 ; 的韵图属于前期,的韵图属于后期。

2. 有三十字母系统,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3.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 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到了,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 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5.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 韵系统。

6.年,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 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7.从 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代 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 定上古韵为30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诗歌押韵以及谐声字等都不能反映出介音的差别,音韵学家就凭借《切韵》音系的韵、开合、四等条件,给各韵部分出不同的韵类,再为各韵类拟测出韵母。10. 所著的 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二、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职吏切 先机切 彼役切 力至切 博怪切 之芮切 苦到切 五劳切 奴教切 敕九切 胡南切 乌感切

既剪切 卢困切 乌浪切 乌光切 于惊切 赤之切 居吏切 宜寄切 乌各切 于希切 武夫切 莫故切 三.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 解题示例:

〖 〗表示韵脚。(韵部用“冬”或冬韵均可)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冬)。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钟)。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钟)。1. 送友人东归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远,忆家兄弟贫。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2.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4. 使青夷军入居庸(之一)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5. 草阁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

6.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史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垅上羊归塞草烟。 迴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7. 玉台观杜甫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更有红颜生羽翰,便应黄发老渔樵。8.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深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部分 语音

一.填空:

1.唐末五代;宋元明清;宋元时代的;明清时代的。P364

2.唐代;宋代;三十六字母。P370 3.南北朝;自然;唐朝;《切韵》;P410 4.《广韵》《集韵》;《礼部韵略》。P410 5.106韵的平水;P411 6.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郁;刘渊。P411 7.唐代。P411 8.宋朝;清;顾炎武;王力。P434 9.韵腹、韵尾相同。P434 10.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P451 二.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P361 职吏切:zhi+li=zhi 先机切:xian+ji=xi 彼役切:bi+yi=bi 力至切:li+zhi=li博怪切:bo+guai=bai 之芮切:zhi+rui=zhui 苦到切:ku+dao=kao 五劳切:wu+lao=ao奴教切:nu+jiao=niao 敕九切:chi+jiu=chou 胡南切:hu+nan=han 乌感切:wu+gan=an 既剪切:ji+jian=jian 卢困切:lu+kun=lun 乌浪切:wu+lang=ang 乌光切:wu+guang=wang 于惊切:yu+jin=yin 赤之切:chi+zhi=chi 居吏切:ju+li=ji 宜寄切:yi+ji=yi 乌各切:wu+ge=e 于希切:yu+xi=yi 武夫切:wu+fu=wu 莫故切:mo+gu=mu 三.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P416-P418 1. 送友人东归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真)。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真)。 积梦江湖远,忆家兄弟〖贫〗(真)。 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谆)。2.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真)。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真)。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欣)。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真)。3.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元)。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元)。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魂)。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痕)。4. 使青夷军入居庸(之一)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寒)。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寒)。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寒)。 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桓)。

5. 草阁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删)。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删)。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删)。6.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史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仙)。 云边雁断胡天月,垅上羊归塞草〖烟〗(先)。 迴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仙)。7. 玉台观杜甫

中天积翠玉台〖遥〗(宵),上帝高居绛节〖朝〗(宵)。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萧)。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宵)。 更有红颜生羽翰,便应黄发老渔〖樵〗(宵)。8.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深觉微〖和〗(戈),谁送春声入棹〖Z歌〗(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歌)。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戈)。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歌)。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先韵)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寒韵)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删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先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先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先韵)

11.转型发展下的古代汉语教学探讨 篇十一

一、重新审视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

目前的大多数教材只在绪论部分简单地谈到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或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例如王力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荆贵生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根据格律写作诗、词、曲、联以及写作应用文言文的能力”;蒋冀骋版《古代汉语》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理性认识”,“提高我们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可见,古代汉语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掌握研读古籍的能力,进而可以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去探寻这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认识到这一点,很多非中文的专业如医学、建筑学、军事学、翻译学等也开设了古代汉语课。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开展得要好些,学好古代汉语至少有助于中文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但更多的院校是把古代汉语看成是一门只适合研究的理论性课程,特别在当前需进行转型发展的一些应用型本科大学。中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面临着课时削减,而文秘专业等甚至不上古代汉语课的处境,与当今社会的“国学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阅读古籍的能力不是短时期就能得到提高的,更不必谈短时期进行格律诗词曲联的创作,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当今社会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正因为看不到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有什么直接联系,因而使古代汉语越来越冷门。可见,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文献性等的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并加以挖掘。一方面,应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学习的古代汉语教材,并结合实际阐述古代汉语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古代汉语教师,应通过举办讲座,上公开课等形式切实地让学生以及非古代汉语教师了解古代汉语到底是一门怎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前,应就为学好这门课程的意义做好铺垫,强调古代汉语就在我们身边,能够用古代汉语解释、分析并欣赏我们身边的语言现象,并在授课中始终贯彻好教学目的。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古代汉语教材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通论分为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文体、文化等知识,文选部分主要是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的典范作品,内容比较繁杂。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就是认识一些繁体字以及读点文言文,要么就是认为是进行枯燥的理论,诸如一个词的词义,一个字的语音怎么从古代一步一步发展到现代这个样子的。总之就是与现实脱离,只适合做学术研究,有些学生觉得今后在工作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古代文献的阅读,更不需要进行应用文言文写作,学了没多少用处。但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入实际生活,我们能发现身边有很多的语言现象与古代汉语有关,学好了古代汉语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比如在文字部分,学习汉字形体的演变以及古书中的用字,诚如央视举办“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倡导的一样,“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领略汉字之美”。生活中,即使不阅读古籍,也还要对诸如博物馆、名胜古迹里的文字及其他书法作品等进行识别和欣赏。令人担忧的是滥用或错用古文字的事例在近几年时有发生,如毕福剑送给潘晓婷的书法作品,已悬挂近10年的北京国子监大街的门匾等。学生若学好了汉字的结构,也就能把汉字、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为人联系起来,从而领略汉字之美。例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文章道德对人家”中为何“富”字上面少一点而“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原来其有深刻寓意,分别寓“富贵无头”、“文章通天”,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再例如“夫”字,《说文解字》释为“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由“大”和“一”组成,“一”表示的是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人礼时戴的簪子,在了解“夫”的结构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成人礼之类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生活中并不一定要用《说文解字》来解释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古代汉语教师除了讲解古代的造字法外,还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还以“夫”为例,可以把它与“天”字联系起来,“夫”是顶天立地的人。

在词汇部分,王力先生认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学好了词汇,就能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了解词的构成以及词的形成过程中与文化的关系,就能理解生活中一些名称的由来。例如“元旦”,“元”本指“人首”,在时间上引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正月”、“端午”等等都有一定的理据性。再例如是“名字”而不是“字名”,就与古代的姓名文化有关系,古代的人有名有字,命名在前,取字在后,所以在构词的顺序上也是“名”在前“字”在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代的和现代的词汇量,就能提高写作的技能,同时也能看到现代的很多尊称和谦称就来自古代,也能正确看待当今网络词汇的雅与俗,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而优雅地使用词汇。许多人凭感觉认为音韵学部分理论性更强,与现实生活脱钩更严重,学起来更枯燥更难。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地名、人名还保留了古读,方言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就是古代汉语语音的保留,尤其是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音韵学知识。若没有一点音韵学知识,很难欣赏甚至撰写我们生活中需要广泛使用的对联,更有甚者,有些人连对联的上下联都分不清。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准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学习古代的文体,能应对不同文体的欣赏和创作,从历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熏陶。所以,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淡化理论教学,突出其与生活对接的内容。例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突出文选的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秘书类的学生突出应用文的写作以及怎样引用和欣赏古诗文,翻译类的学生突出古代词汇以及古代语序的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优化教学内容,还要挖掘生活中与古代汉语有关的语言现象,营造良好的古代汉语学习氛围,从而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如字典辞书的查阅、古典诗文的背诵与默写、应用文言文的写作、调查生活中的古汉字运用情况、书法作品中文字的识别程度、生活中地名、人名的特读现象、对联的撰写情况、生活中的礼仪、甚至古装电影电视剧中的语言、称呼、服饰、礼仪等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实践教学。

三、改革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

不能为了迎合转型发展而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不能因为追求功利而放弃古代汉语教学的转型,应该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前贤时人在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他们改革的成果并运用到现在的教学中,例如分层次式教学、活力课堂的创建、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文本优先式教学、联系式教学等等。古代汉语以及其他的人文类课程,集人文性、文献性、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为一身,强调为人的终身教育服务,对人产生一生的影响,因而过分地追求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里,古代汉语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内容,不改革教学方法往往会顾此失彼,更加重要的是还要在延伸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教师要示范怎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身边的语言材料,根据注释阅读文选等等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学习。可以借鉴当前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在线课堂进行自我学习,翻转课堂更像是实践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从而使学生得到不同能力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古代汉语教学必须顺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能力的提高,成为人文修养高、古汉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KJGY1405)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蒋冀骋,唐贤清.古代汉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篇十二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工具课, 在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多年的调查采访基础上我们了解到, 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印象是枯燥难懂, 知识点琐碎繁多、不易掌握, 文言翻译太过艰深, 因此学习兴趣很低。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是摆在每一位《古代汉语》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和重要研究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几个方面论述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设想。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代汉语》课程涵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涉及到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词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 同时, 还必须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演变规律, 具备现代汉语、语言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通贯古今, 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由于很多古代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往往只知道照本宣科, 把课本上的文言文翻译、通论部分基本讲完就应付了事, 内容单调、千篇一律, 完全摆脱不了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单调乏味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逐渐消失殆尽, 随之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古代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这样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比如,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挖掘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人的思想精华, 结合当今实际, 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 引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从而把这种积极的情感投注到古汉语的学习上,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 讲《论语》时, 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入世精神鼓舞学生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讲《孟子》文选时, 以孟子“舍生取义”的大丈夫精神激励学生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讲《礼记》时, 讲述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渊源, 引导学生拥有“谦恭儒雅”的君子风范;讲《墨子》则强调墨家思想的博爱平等意识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意义与现实价值;而寥寥5000字的《老子》则体现出作为“群经之首”的深邃与广博,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终极智慧, 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这些不经意间渗透进去的文化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传承民族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 授课时教师需要把相关的大量语言知识导入课程体系, 使各门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既使古汉语授课内容变得充实丰富, 又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有较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 随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他们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原有教学内容的设计

大学阶段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翻译中等难度的古文, 所以一切教学内容要围绕此目的进行。以往绝大多数的古汉语课程设计都是一半课时用来讲读文选, 另一半时间讲解古汉语通论, 文选部分学生比较有兴趣, 而古汉语通论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虚词等语法知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反感, 往往教学效果较差。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觉得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极为接近, 虚词的分类、功能、研究方法等大同小异, 没必要用大量时间反复讲类似的内容, 重复单调, 令人厌烦;二是觉得语法知识枯燥、没兴趣学;三是觉得语法知识没什么用, 会不会都行, 不太影响翻译古文。针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一部分语法虚词知识分散融合到课文解读中, 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语法现象、虚词的作用等, 这样学生就容易透彻理解虚词的重要语法作用。把大量的语法知识随文选分散开讲, 一般在一篇文章中着重强调一至两个语法点, 学生易于接受, 不觉得枯燥, 而且遇到这一语法点就及时复习巩固, 记忆扎实之后再进行新的语法教学。另外, 与现代汉语相近的古汉语语法知识略讲, 一笔带过, 不浪费太多时间讲重复的知识, 比如介词、副词、语气词的用法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加强作品解读、文字和翻译训练上,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文字和文化教学

从2008年开始, 我逐步添加了古文字教学内容, 搜集整理了甲骨文、小篆常用字650个左右, 按音序和部首整理好, 从第二学期开始, 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时间来讲读这些古文字。古文字教学包括古字字形辨析、古文字书写、文字的本义解读、结构分析、词的本义在文献中的用例等,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尝试, 发现词的本义教学对于学生翻译较有难度的古文很有帮助, 而古文字形的识记对于今后学生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意义重大。文化教学是文言训诂的组成部分, 是贯穿于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类教学内容, 或者认为介绍文化知识会偏离教学主流, 这是一种错误认识。目前多数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受课时量的限制, 使用四册的王力版教材一般只能讲到前两册或者更少, 后两册通论部分的古代汉语文化常识基本上讲不到。所以,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课文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讲给学生, 是需要仔细斟酌的。我的改革设想是一部分文化知识随着课文解读讲给学生。如讲到《齐晋鞌之战》时, 根据两军主帅军车和韩厥车辆的座次, 介绍古代战时与平时车辆的座次礼仪;根据韩厥俘获逄丑父 (假齐侯) 时的外交礼仪与典型的委婉的外交辞令, 介绍春秋时期的外交委婉语;讲解《蹇叔哭师》一课时, 则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古时的丧葬礼仪;讲解《百川灌河》, 则介绍先秦时期历法与今天历法的差异;而《诗经七月》, 则根据“七月流火”等内容介绍古代天文星象知识。另一部分文化常识的学习则通过作业形式完成, 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文化资料来了解掌握。比如, 学习《礼记》时让学生课外查阅同为十三经中的礼学经典“三礼”的差异, 查阅《礼记》中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基本礼仪, 并说明这些古时的礼仪制度在今天的沿革情况。讲《论语》《孟子》时,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差异。事实证明, 文字与文化知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方面, 不但扩展了知识面, 有助于翻译教学, 而且对于提高古代汉语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四、加强课外翻译训练

课内的教学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水平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我的教学设计是, 随着不同文选的解读进程, 适当安排课外同一作品的古文阅读任务,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所读内容并在课堂上展示评比, 或者以经典故事会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 激发大家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另外, 介绍较好的课外古文阅读资料供喜爱古文的同学阅读, 如《古文观止》《史记》《汉书》《诗经》《楚辞》等等。通过课外阅读训练,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又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作品, 积累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综合创新的能力;三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课下学习资料, 要注意到题型丰富、考察全面、难度适中, 既能复习所学的重点知识, 又能够提供一定的知识迁移性训练, 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能力。比如本学期我搜集整理了三十套练习题, 根据教学内容, 每套试题尽量包含古文字、汉字结构、词汇练习、文言翻译、语法等多方面内容。每次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套练习题, 通过做这些练习, 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

五、提高经典解读能力

古代汉语前两册主要内容为先秦文选, 先秦诸子文学和历史散文无论从语言文字角度还是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文选的学习必然包含着对古人思想的阐释, 如何正确解读经典、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继承祖先的精华思想, 对于学习古汉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传统的古代汉语课往往忽视了对文献思想的解读, 以至于课文翻译完了之后学生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教学。所以遇到内容比较深的作品, 在翻译的同时我常常会穿插进对作品思想和写作思路的精炼的诠释。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我会安排预习任务, 下一部作品讲读之前鼓励学生先自己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 同时, 一部作品允许有不同的解读, 要求学生不要囿于一家之言,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探讨, 在互相辩论的基础上得出创新性见解。同时能够结合当今实际, 发现经典思想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发掘古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提升精神境界, 以古为镜, 加强自身修养, 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流, 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提高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意义。

六、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真正地实施启发式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热爱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这是我多年来一贯追求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大学课堂中, 教师一言堂现象过于严重:水平低一点的教师照本宣科, 照着课件从头念到尾, 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水平高一点儿的教师又常常喜欢兴之所至、天马行空, 游离于课本之外, 思维跳跃性强, 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长期下来, 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而兴趣索然, 长篇大论讲解的结果是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动起来, 这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通论语法的讲解中, 我的做法是由浅入深地巧设问题, 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答案, 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做补充订正。一般来讲, 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集思广益, 遗漏的答案就不会太多了, 而且学生主动思考出来的问题会给他们留有很深的印象, 也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也激励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在翻译文选时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一段文章先请学生翻译, 然后教师说出自己的译文, 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翻译的毛病所在, 找出翻译规律, 发现古人的行文规律, 对比今天的译文找出古时语法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古汉语课堂不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的古代汉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在师生互动的轻松气氛下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 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总之, 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要本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从学生实际出发, 调整并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训练结合的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与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达到“信”“达”“雅”的文言文翻译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师《古代汉语》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乌鲁木齐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2]马丽娟.《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教学设想[J].亚太教育, 2016 (03) .

[3]朱炎炜.对外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 (03) .

上一篇:简单石材合同范本下一篇:成功简历制作投递全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