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精选8篇)
1.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一
厦门大学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强化冲刺
题库
2019年厦门大学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强化冲刺题库(共四册)由群贤厦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厦门大学考研同学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厦大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强化冲刺题库》全书编排根据厦门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1、《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版
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主编,人大版
4、《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本书旨在帮助报考厦门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配套的相关985、211名校真题、经典教材各章节的习题详细解答,冲刺模拟练习与解答,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的考点内容、考试要求、考题命题特征。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扎实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点、把握教材重难点、提高答题技巧和考研应对能力的目的。
适用院系: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
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推广
适用科目:
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Part 1 名校考研真题汇编:
结合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名校考研真题研读与测试,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把握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的重难点内容。
Part 2 课后习题与解答:
梳理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内在的课后习题,并配备详细的参考答案,以供考生加深教材考查的知识点理解掌握。
Part 3 教材各章节题库:
国新闻传播史导论》、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按章节形式编排海量的各校考研真题、教材相关的习题,通过大量不同题型、题源的演练考查,巩固考生对于教材基础及延伸知识点的复习。
Part 4 应试模拟题与解答:
结合真题考查方式,模拟测试考生的总体复习效果,把握自身的学习程度,查缺补漏更上一层,为接下来的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此冲刺题库由群贤厦大考研网发布
2.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二
“80 年代为正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90 年代为反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清华十年为合 (重又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 李彬如此评价自己的学术人生, 可谓有反思超越而并不孤立割裂, 有持之以恒而并不故步自封。 他知道“不亲历, 有些东西化不成自己的”, 所以在他娓娓道来的文风中流淌的既是忧深思远的学术洞见, 更是他几十载博观约取的心路凝萃。 他认为,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 归根结底有赖于对中国历史实践与思想理论的系统观照与深切把握, 并奠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而在他自己的学术人生从西土回归中土、从借鉴走向开创的正反合三部曲之间, 又何尝不是完成了一段从“自发”迈向“自觉”, 从“彷徨”抵达 “自信”的跋涉路途……
教书育人, 亦师亦友
今年春季学期某个周一的上午, 在李彬的学院办公室, 我与几位清华博士生一道同他进行了一番学术访谈, 这也是他为博士生开设《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 课程的时间。 李彬不愿多谈个人的阅历, 说自己一介书生, 无非读书、教学、写书而已。 但从他的《清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一书可知, 他心中神往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钦佩左宗棠的“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 在我们两个小时的交谈中, 除了师友、学生、学问, 他谈得较多的个人经历就是“知青”。
“回忆起来,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 还是在农村的那段经历。 我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上山下乡的, 就在豫南的淮河边上, 加上县乡中学待过的一两年, 总共三四年的样子。 说起来也不长, 但后来梦中最常浮现的就是那段时光, 对我的影响现在好像越来越大, 如本期专栏文章《立足中国土》 (注:李彬于2013 年4 月起在《新闻爱好者》主持专栏《新闻与文化书谭》) 所表达的。 人文社会科学说到底离不开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了解和把握, 即所谓知人论世, 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没有家国天下的情怀, 学问也就难免苍白贫血, 少气无力———气是气象, 力是力度。 ”
李彬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1982 年大学毕业后, 在新疆公安厅政治部工作了两年, 1984 年调入新组建的郑州大学新闻系任教, 如今已经整整30 年了。 提起30 年的教研经历, 他觉得郑大一半, 清华一半。 “在郑州大学期间更多的还是在积累, 读书、思索、练笔, 当然还有备课、教书。 ”李彬回忆道, “第一次开课是在1986 年春季学期, 课程是外国新闻事业史, 而听课的学生中就有现任《新闻爱好者》主编的郭玲玲, 比她低一届的王君超现在已是我的同事,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我那时候就很热爱教学, 喜欢学生, ‘好为人师’, 将一点读书心得与学生分享, 而学生对我也比较认可。 按照当年的授课要求, 上课前首先得写出讲义, 少则十多万字, 多则二三十万字, 为此给我一个学期的时间备课, 这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因为现在的年轻老师刚一工作就同时开几门课, 还没有足够的备课时间。 外国新闻事业史的课程讲义我是用钢笔一字一字写出来的, 而且三易其稿, 而这部讲义就是20 年后付梓的 《全球新闻传播史》。 ”
“1995年, 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师从方汉奇先生攻读中国新闻史的博士学位。这个转向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 等于让我从外国转入中国, 从理论转入历史, 成为我人生与学问的一次重大转机。没有这个转机, 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学术自觉, 所以现在想来觉得非常庆幸。1998年博士毕业后, 我调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任系主任。2001年又有幸调入清华大学, 5月18日来人事处报道, 办完一应手续后, 工作人员将校徽与工作证交到我手上, 那一刻终生难忘。想起小时候玩无线电, 装收音机, 自学清华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编写的《集成电路》一书, 还曾幻想将来就上这所大学, 尽管那时根本不知道清华是什么地方。而如今, 自己真的成为这里的一员, 怎觉得人生如梦, 而且美梦成真了。”
30年来, 世事沧桑, 白云苍狗, 而李彬正如他自己在一部书稿的后记里所写的:“不变的是书生本色, 坚守的是人间正道。”作为他自谦的一介书生与中才之人, 李彬不愿多谈个人的阅历, 而更乐意谈师长、谈学生、谈学问。谈到各路学子, 他总是压抑不住欣悦之情, “清华的学生确实不一般, 很不容易对付, 他们给你摆下一盘盘高难度的思想棋局, 要想赢过他们, 让他们心服口服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为此, 清华十余年, 我读了上千种书吧, 许多也是重温, 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鲁迅全集》《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 同时开了十来门新课, 还吭哧吭哧写了几本小书, 可以说都是在回应各路学生的问题, 也算是教学相长”。李彬聊起了一段令他记忆犹深的教学经历, “当年9班 (99级) 有位学生。我是他们的班主任, 也给他们上中国新闻史, 课程上完后, 期末按照常规出卷子、考试, 这个学生正经的试卷没怎么答, 而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几千字的一封信, 说我们背这些报刊名称、记这些新闻事件有什么用?字里行间不无激愤和尖锐, 这对我刺激很大, 也激发了我重新探索和思考新闻史的授课思路与体例, 从而有了今天的这门国家精品课”。
作者与李彬(右)合影
在新中国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新闻传播学者中, 李彬的著述无疑是别具一格的, 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便是他的文字从无佶屈聱牙的生涩之感, 反而每每予人含英咀华的酣畅愉悦, 其文深入浅出, 其势举重若轻, 往往将学问轻松点化于诗意之间。而这种读起来犹如耳畔叮咛抑或促膝谈心的对话感, 恰恰得益于他的著述多源于直面学子的传道授业。30年教坛上下答疑释惑, 诲人不倦, 竟聚沙成塔, 蔚为大观。不过对此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认为相较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长河, 自己没有什么能够“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的东西,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话, 那就是一直青睐并力图追寻一种有思想的学问和有学问的思想。
“三史”“三论”, 更上层楼
谈及30 年来的教学科研, 李彬用“三史”“三论” 概括了自己呕心沥血的治学所得。 “三史”是指他的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全球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社会史》, “三论” 是 《传播学引论》《传播符号论》 《新中国新闻论》 (即出) 。
李彬说道:“1993 年, 我出版了处女作《传播学引论》, 这得归功于郑州大学新闻系老主任项德生教授, 因为他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播研究的学术意义, 鼓励我开设这门课, 才有了一点研究及成果。 引论的初稿有40 万字, 也是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 出版的时候压缩了一半, 基本上都是自己理解和消化的东西, 而自己不甚理解、也未消化的东西就删去了。 十年后出了增补版, 再过十年即2013 年, 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三版。《全球新闻传播史》虽然出版于2005 年, 2007 年还荣膺国家精品教材, 但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与核心思路还是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开设的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讲稿, 初稿约有二三十万字。 每一轮讲下来, 我都又重写一遍, 出版之前还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修改和增删。 从80 年代的著述看, 我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传播理论, 由此兼及西方新闻传播业, 这种为人作嫁的理论移植或经验照搬, 后来无法满足自己的探索兴趣, 于是90 年代初, 我的思想触角开始从经验学派延伸到了更具历史人文气象的批判学派, 《传播符号论》一书就是这种思路的余波。 ”
“90 年代末的博士论文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是自己学术人生的一个翻转。 因为在方汉奇先生门下受业后, 思想与学术发生了根本性转向, 一方面自西徂东转向中国, 开始关注安身立命的这方土地;另一方面聚焦社会历史, 思考文化政治。 不过, 当时还处于一种自为状态, 后来才达到某种自觉状态。 ”李彬说道。 “如果说博士阶段还只是初步理解静态层面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那么动态层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在清华大学才豁然洞明的。《中国新闻社会史》和《新中国新闻论》两本书, 就是以上认识的阶段性成果。 前者是基于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 更是一部授课内容的记录整理稿, 先后出了三个版本, 反反复复修改了不下十几二十遍。 ”李彬补充道。
数易其稿, 一版再版, 一方面可见李彬的著述在读者与学子心中的口碑, 另一方面也足见其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他承认, 自己的文稿一般都得经过十来遍打磨才敢出手, 有时二三十遍修改也不足为奇。 他觉得自己这方面有点像贝多芬, 莫扎特谱曲是一挥而就, 而贝多芬则是改来改去, 世人听贝多芬好似行云流水、一泻汪洋, 殊不知他孜孜矻矻像个苦行僧。 他继续说道:“尽管‘三史’‘三论’是在不同情况下, 由于种种因缘际会而自然形成的序列, 但其中又存在一以贯之的共通之处: 它们均属新闻传播的史论领域。 如果说变化, 主要是这些年日益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新闻传播。 作为中国学者, 你的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 最终还得体现在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把握与认识上。 清华大学有‘行胜于言’以及‘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 只唯实’等传统, 这些也带给了自己境界的洞开与认识的飞跃。 ”
作为出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 起步于80 年代的学者, 他感受到的是不同于前一代学者和后一代学者的时代机遇。 “在没有前一代学者遭遇的政治运动和后一代学者面临的学术压力之下, 我们这一代人更需要学术的纯粹和学术的定力。 像方汉奇先生、 丁淦林先生这一代学者, 一方面做学问有大家气象, 一方面他们的人格魅力、 他们的人生境界更值得我们这代人去认真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
吾爱吾师, 心念旧恩
提到老师, 李彬难掩真情。 “我走上新闻学之路, 有三位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 一位是我在郑州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彭正普, 一位是我在暨南大学进修时的导师梁洪浩, 再一位就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时的导师方汉奇。 尽管新闻学的这条路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 很坚定, 其中各种各样的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在所难免, 但是回想起来, 正是这三位老师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
“彭正普老师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 ‘文化大革命’前被分配到洛阳的一所中学教书, 1976 年郑州大学开办新闻专业方向, 调来了一批师资, 彭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新闻科班出身, 对我们这些当时有志于或无志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影响很大。 比如, 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带我们去郊区拍照片、学摄影, 我的一张照片还获得学校首届摄影大赛的一等奖。 再如, 彭老师特别喜欢和学生交流, 我上学时还是毛孩子, 懵懵懂懂, 在班里算是小字辈, 时不时被他邀请去家里做客。那时住房很紧张, 彭老师的书房很小, 他坐在椅子上, 我坐在床边, 师生俩几乎膝盖挨着膝盖, 他开玩笑说, ‘这就叫促膝谈心’, 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李彬笑道, “更重要的是, 当时新闻学学术研究开始活跃起来,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过一个内部刊物, 叫做《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彭老师因为是复旦大学毕业的, 有条件搞到这些资料, 就很慷慨地借给我们看。 如今有很多书刊看不过来, 而那时候是没什么东西可看, 能参考的资料非常少。 也许因为这些缘故, 我最早对外国新闻事业产生了兴趣, 后来成为外国新闻事业史的主讲老师。 ”
“1984 年, 我作为郑州大学新闻系的青年教师被派往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进修, 负责指导我的就是梁洪浩先生。 梁先生今年九十高龄, 春节前还给我寄来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字体依然刚健有力, 其中附有一首诗, 第一句是:‘少年流亡路, 一生两从戎。 ’”李彬介绍道, “梁老师曾经两次携笔从戎, 一次是抗战时期, 给中国远征军的美国顾问当翻译;一次是抗美援朝时期, 作为新华社记者奔赴前线。 这让我想起清华学子、 也曾是远征军将士的赖钟声在给友人信里的一番话:‘此生最大的慰藉, 便是国难当头, 日寇猖獗之时, 我能够挺身而出, 愿以血肉之躯, 报效国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 梁先生参与翻译的名作《光荣与梦想》, 在新闻界和读书界提起来都是脍炙人口的。 ”李彬说:“在暨南大学进修一年, 梁老师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专业方面的系统训练和严格要求。 他当时专门为我制订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进修计划, 有一二十页之多, 其中还包括百余种参考书目。 他对我说, ‘我是按照中国社科院新闻系研究生的标准来要求你的’。 我自来读书最集中的有那么几段时间, 其中一段就是这一年。 ”除了专业方面的影响外, 李彬还谈到, “老一代知识分子那种强烈的爱国意识、家国情怀, 对我的影响可能是更重要、更潜移默化的。 这种鲜明的精神烙印不可避免地会对你产生辐射, 所以我后来的研究也好, 著述也好, 关注的问题也好, 都自然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 ”
“第三位老师就是方汉奇先生, 我在其他地方和文字里多次谈过。 方先生和人大的校风、学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实事求是’, 关注真问题, 研究真学问。 此外还有一点对我也是潜移默化, 那就是朴实自然的文风。 你看看方先生的文字, 很干净、很朴实, 既明白如话, 又耐人寻味,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毕业已十多年了, 方先生依然关注我的学业, 不时给以提点, 就像日前发表在《新闻爱好者》上的拙文《边疆, 边疆! 》, 方先生看到后不仅高度称许, 而且还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 如文中尚可提及茅盾的《白杨礼赞》 和蒙古族报人萨空了的名作 《从香港到新疆》等。 ”除了三位授业恩师, 让李彬感念的还有郑州大学原新闻系颇具政治眼光的项德生主任和暨南大学对他关照有加的原主任吴文虎。 “出身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项老师是那种大气、朴实的气象, 而出身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吴老师则是那种灵动、机敏的风格。 他们颇能代表新闻学的京派与海派。 我在专业上的成长, 正是受惠于这样一批师长前辈的教诲与提携。 ”
如果说彭正普带给李彬的是专业视野的开拓与启蒙, 梁洪浩带给李彬的是家国情怀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方汉奇带给李彬的是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清通朴实的学术风格, 那么李彬从三位恩师身上所汲取的营养也恰恰印证了他在学术人生之路的不同时期所完成的自我突破与拾阶而上。 他曾说过,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 每一代也有每一代的作为, 而每一代人的学问人生都跟他的成长、 经历和背景息息相关。 ”这话中或许既包含了他对恩师们学术性情与治学风范习得养成的敬意和理解, 也包含了他对自己学术成长路途中曾经对他扶携点化过的人事时空透彻的接纳与感恩。
学问化境, 两个“统一”
当我让他用一句话来概括30 年的治学所得时, 李彬提到了马克思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的化境在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改变世界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在方先生门下读书时, 我逐渐体味出一个道理: 学问不在于引经据典、学富五车, 也不在于构建浑然一体的自洽理论, 而在于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 历史是指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古往今来实际存在或发生的现象, 均可归入历史;逻辑则是指林林总总的理论体系、思想认识、观点主张等。 换言之, 历史是事物或社会的演变过程, 而逻辑是对这一过程的思想再现、理性把握和价值判断。 单纯讲述历史与单纯阐述理论已属不易, 而将两者高度统一起来则更难。”
确如李彬所言, 恩格斯有段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 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时, 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且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一句话, 历史是特殊的经验, 逻辑是普遍的抽象, 有历史而无逻辑是鸡零狗碎, 有逻辑而无历史则是凌空蹈虚。 李彬继续说道:“追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乃是天下学问的共性, 有抱负、有建树的学者无不孜孜于逻辑层面的事理与历史层面的事实相互吻合, 区别仅仅在于吻合的程度。 ”
经年累月的沉淀与思考, 让李彬后来又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 “2001 年调入清华, 我的学术生涯渐入佳境。 这十年既是收获渐丰的十年, 又是眼界洞开的十年。 我逐渐认识到, 除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静态层面的意义, 学问还有另一方面的价值, 就是动态层面的功能。 如果说静态层面的意义在于解释世界的话, 那么动态层面的功能则在于能动地改变世界, 也就是说, 好的学问还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而谈到这里, 李彬几度凝思, 追忆起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故的首任院长范敬宜。
“为什么我对老院长心有戚戚, 惺惺相惜? 就是因为他的那种情怀、那种情结。 我们可谓忘年之交, 相见恨晚……”李彬语调缓慢, 若有所思。 “当年农村基层的那段经历使我对社会人生, 对中国的国情、民情有一种感同身受。 这种感情几十年一直延续, 潜意识也好, 无意识也好, 成为治学研究的一个底色。 而范院长写过一首诗, 里面有一句我很欣赏:‘念白云深处千万家, 情难抑’, 他心心念念的也是千家万户的普通百姓、寻常人家。 正如清华大礼堂旁边闻一多塑像上镌刻的那句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 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人民。 ”李彬停顿一下继续说道, “从2001 年我邀请他为清华第一个新闻本科班做开学讲座, 到2002 年他正式出任院长, 再到2010 年溘然长逝, 我觉得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信有朝一日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成为新闻传播的普遍共识, 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传播成为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鲜明事实, 我们会对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更多真切的领会与认同。 ”
李彬对范敬宜院长的情感不仅源于院长放眼天下的闳放情怀与冲淡平和的处世心境,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为清华新闻学院留下的精神遗产: 如果有来生, 还是做记者;离基层越近, 离真理越近;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 而不是天安门周边巴掌大的地盘;多吃文化的五谷杂粮, 少服精神的维生素……李彬说: “半生荣辱, 历尽磨难, 可他从不将个人得失挂在嘴边, 而总以先祖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自我砥砺。 ”
“实事求是”, 是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言行一致”, 是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时至今日, 两个“统一”成为李彬治学处世念兹在兹的向往之境, 并将其化作了一种更深远的支撑与期许:“学问不是敲门砖, 用它来图个名、谋个利什么的, 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一直记得清华新闻9 班的一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说过的三句话: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 我想, 这也是身为学者的我们应该心无旁骛去信守的。 ”
“十个关系”, 正本清源
除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些普遍意义上的领悟之外, 李彬对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使命以及当下的研究前沿和学术环境还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于两个关键词———文化政治与文化自觉。 ”他强调道。
“什么是文化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家黄平有个很生动的说法:新中国前三十年解决了挨打问题, 后三十年解决了挨饿问题, 未来三十年则应致力于解决挨骂问题。 而挨骂问题涉及的正是文化政治以及相应的文化领导权问题。 简言之, 文化政治是关乎人心的东西, 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举例来说, 眼下网络、微博、新媒体什么的貌似火爆异常, 但也乱象丛生, 上上下下普遍认为这是高科技、新技术问题,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 纷纷扰扰的表象下面乃是文化政治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这一点看看美国就清楚了。 新媒体、高科技本来最早缘起于美国, 而且目前最发达的也是美国, 可美国怎么没有这些一惊一乍的事情呢? 归根结底就在于美国有强大的文化政治作支撑, 有高度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所谓众志成城。 ”李彬讲到, “如果说文化政治是现代国家的现实形态以及正当性根基, 那么文化自觉就是谋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政治共同体的精神状态。 这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思想概念, 他指出,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 对其文化具有的自知之明, 对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持清醒的定位与认同, 从而既不妄自尊大, 也不妄自菲薄。 ”
谈及这一点, 李彬对当下学术界的现状不无忧虑。 “中国经过了近现代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风风雨雨、曲曲折折走到现在, 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比较自觉的、清醒的理解和认识了。 包括我们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我们自己的道路、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等等, 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的话语体系。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没有一套自觉的意识, 没有相应的文化体系作为支撑, 怎么可能呢? 近代以来, 我们先以中国为问题, 以西方为方法, 也就是所谓中体西用;后来又以西方为中心, 以西方为方法, 也就是胡适一路的全盘西化和当下的普世价值;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觉醒, 如今我们应当并且也可以立足自己的历史实践走自己的路, 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模式与经验等, 也就是所谓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 ”
李彬举例说道:“19 世纪上半叶, 美国立国还不到半个世纪, 美国文化之父、思想家爱默生就以一篇里程碑式的《美国学者》 (The American Scholar) , 揭橥了美国文化的‘独立宣言’, 表示不再影随欧洲, 照搬照抄, 由此拉开了文化自觉以及民族文化复兴的序幕。 相比之下, 当代中国貌似学术的普世情怀其实更多映射着一种自我殖民的文化心态。 读书人本来应该最是一批先知先觉者, 就像数千年来那些‘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先贤。 ”有鉴于此, 李彬屡屡提到当代中国的“两次思想解放”:一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 从而回归实事求是的传统;一次是新世纪以来日渐涌动的文化自觉以及相应的学术自觉, 用费孝通的话说, “自觉的目的在于自主”。 毋庸讳言, 无论自觉还是自主, 新闻传播研究还任重道远, 有些状况与趋势甚至南辕北辙。 当年王明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话语逻辑是, 马列主义如此如此, 所以中国革命就该如此如此;而如今时兴的话语逻辑是, 西方或美国如此如此, 所以中国实践以及新闻传播就该如此如此。 今年, 赵月枝在接受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社会学刊》访谈中论及的一些问题同李彬不谋而合, 更是值得深思, 令人警醒: “最可怕的是传播研究中‘去政治化’的政治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集体政治无意识’, 即把西方反共意识形态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态, 把美国冷战时期的传播学当作‘客观’的社会科学, 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有关市场和国家的一系列假设及其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宪政理想国和与之匹配、但被隐去了其 (资产) 阶级性质的、事实上也只是个 ‘历史范畴 ’的 ‘公共领域’———当作规范性研究前提。 ” (《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 年总第28 期)
正因如此, 李彬开始了“以中国为中心, 以中国为方法”的尝试, 致力于探究中国社会与新闻传播问题, 尤其关注新中国的新闻业与新闻学。 在他看来, 新中国不仅成为不可忽略、无所不在的历史存在, 而且由于承袭五千年文明史、 一两百年近现代史而实际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现实。 为此, 他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 包括为《新闻爱好者》开的专栏“新闻与文化书谭”, 2014 年又在《山西大学学报》发表了8 万言的《试谈新中国新闻业的十个关系》, 对60 年来的新闻业做了一次正本清源的辨析与解读,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部书稿《新中国新闻论》。 “我现在正在打磨《新中国新闻论》, 想从总体格局与宏阔背景上厘清一些结构性命题, 破解单一化或教条化的认识框架, 特别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思想桎梏。 由此透视新中国纵横交错的新闻脉络及其层峦叠嶂的社会动因, 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新闻业60 年来的风雨历程, 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业与新闻学提供一点思考与思路。 ”李彬介绍到, 在这部新著中, 他以“正编十论:理论与实践的十个关系”和“副编十论:历史与现实的十个话题”为框架, 并在“正编”中对“变革与延续”“新闻与社会” “现代与传统”“中国与世界”“政治与业务”“新闻与宣传”“内宣与外宣”“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史实与史观” 这十对既宏富又微妙的重大问题分别进行阐发, 以期厘清新闻传播事业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相互勾连的复杂图景。
“这可以说是我在清华的一个思想结晶, 也是30 年来教学、研究、著述中不断求索的核心问题。 而这些问题既源于现实世界与新闻实践的激发, 也来自各路学子与学者的砥砺。 当然, 历史实践还在深入, 历史反思也在延续, 我对新中国新闻业‘十个关系’ 的探究, 也只能说是‘以中国为中心, 以中国为方法’ 的一次尝试。 ”对此, 李彬显得慎重, 字斟句酌。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将20 世纪70 年代末进入高校读书, 80 年代初进入学界的这批人称为 “80 学人”。 在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三联书店2009) 一书写的序言中, 他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 “在过去的30 年间, 这批人在人文社科的各个学科领域内, 不仅是其中最生动的力量, 起到了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角色, 而且许多人已成为各自学科的中坚———甚至已达15 年之久。 因此, 这批人无论如何都应当对过去30 年人文社科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这批学人在下一个10-15 年间仍可能继续在中国人文社科学界占据支配地位, 由于人文社科学术人才和影响力发生的相对滞后以及中国人迷信的‘姜还是老的辣’, 不论这批人还有无学术潜力, 或有, 又能有多大的实际表现, 其影响力都还可能继续上升, 并通过他们的学生对中国未来更长期的人文社科学术的研究产生影响。 ”
不用说, 20 世纪50 年代末出生, 70 年代末求学, 80 年代从教的李彬也是“80 学人”中的一员。 而他在过去30 年间为中国新闻传播学所做的努力, 也暗合了朱苏力对“这批人”的群体判断, 包括其光荣与梦想、局限与缺憾。 如果说30 年前的李彬还是站在新闻传播领域左顾右盼,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那么今天他已是登高望远, 站立中国社会巨流变迁的潮头, 俯瞰新闻传播的潮起潮落, 希图洞悉其与天下大势有机勾连的知名学者了。
在学问之境中, 有时毫厘之差, 已然宵壤千里。
【李彬简介】
3.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三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与影响
自媒体的来临,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造成的一定的影响[1]。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现在网络的普遍化,自媒体主要是利用高端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了“新闻发布”的空间,其具有“快速、时效”等相关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关注。但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部分用户可以24小时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所看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极力地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自媒体作为一种当下的新兴媒体,其的多功能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厚,加强了观众对新闻全方面的感知度。在这样的形式下,更需要去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统的有机结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来源都是经过挑选的,并且是在某种约束下的新闻才可以呈现出来[2]。自媒体时代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闻内容更是“随性”,所牵涉到的内容也更宽,所谓的“开放”是体现在新闻制作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还是在“撰写”等相关流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特点都对传统媒体的制作有影响,囊括内容。自媒体是因为依靠在社会群众的加入才会有极强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自媒体环境相互融合,其后面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其的发展与内容方面,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更能引起更多的共鸣,且也与社会的舆论导向相适宜。对于民众来书,具有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传播更多的发展平台。而传统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很多的情况下重要新闻得不到立即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的民众会及时拥有一些丰厚的现场素材,倘若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媒体的时代素材,那么毋庸置疑,会增强新闻的内容价值性及可读性。不管是从新闻的真实度还是从“时效性”来讲,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宽泛性”都是在自媒体的时代喜爱的新闻传播创新,这必然会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传播对象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度,使得让传统媒体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与“挑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传播对象及传播者的所扮演的角色。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是需要经过很多层次的审核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比如有“电视”等方式才能够传播出去,但是现在的新闻传播者与以前所谓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不同的,他们既可以是受众充当用户,也可以是新闻传播人。当然,新闻传播者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传播人”与“受众”进行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堂新闻传播的范畴也越为广泛,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都扩宽了,与此同时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度与冲击力度。不管是作为一名传播者还是属于一位受众,都可去监查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及传播进度,进而还能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度。
(三)社会舆论
相比较而言,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封闭”的环境中去进行的,新闻的传播仅此只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而受众也只能一味地接受信息,即使是对于所看见的新闻有意见或者是感受也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空间来进行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为了能够坚定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接受大局的思想引导,因此会存在受众只能看到一种关于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对于其他方面却毫无所知,倘若是重大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事件,一般传统新闻会选择“不播报”的形式,那么这样一来,受众也只能了解到正面的消息,而对负面新闻一无所知。因此,有人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被称为“垄断式”的传播方式,一旦是传播的主体没有考虑将新闻播报出来,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信息来源。其实这对广大民众在接接受消息的时候限制了其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引发了受众的厌恶心理。而随着当下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的新闻方式也就自然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也就不清晰化,更有可能会出现角色互相变换的可能,社会的舆论方面也更有自由性,受众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闻类型来源,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这在丰厚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新闻的涵盖范围,并且给予了每一个受众平等的参与权。作为新闻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丰富化,还可以对新闻质量进行监管,对不真实的新闻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及批评。人们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进行评析,让新闻参与人都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另外,因为社会各种人氏的关注,很多小事情可以被扩大,也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查效果。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结合的策略
(一)将新的技能与方法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到来并不只是冲击与影响,还有“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需要当下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更时新的技术和途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第一,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法,利用新的技能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有“网络”或“无线传播”。且选择一些适宜的网络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在我们当下的社交网站中,“微博”与“微信”是一些比较时新的软件,用户越来越多,影响力也随之越强,那么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可以利用这些新的形式,比如申请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账号等相关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当然还可以考虑与微博大V进行合作,通过它们来对新闻进行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传播方式多样化,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影响范畴也随之越宽。
(二)培养符合新媒体素养的专业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作为一名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团队后备军,而强大的团队是来自于每一位成员的高职高专。而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紧缺的更是人才。特别是技术在被广泛地使用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变。第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并且把控先进的技能;其次,要清晰大众及用户的喜好,运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时代的“敏感度”及市场的“敏感度”。新闻传播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满足当代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善及创新。另外,网络的普及造成新闻传播的改变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倘若新闻的发展能够将“冲击”作为改变的机遇,借使网络的推进及社会媒体的昌盛,将自媒体更好地植入到新闻媒体传播中,那会对将来得新闻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薇薇.剖析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戏剧之家, 2015(10):278-279.
4.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目前按三个大方向招生,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入学后再细分。专硕的话必须要有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并且集中上课,和应届毕业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新闻学和传播学初试试题一样,在今年复试时也几乎是完全一样,面试是一组老师所以初期大家不用在传播和新闻之间纠结太久,可以等报名的时候再决定,因为到了报名的时候大家都复习了几个月了,对新闻和传播会有初步的认识,那时候决定就不会这么困难了。
考试科目: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参考书目: 史论:
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理论性很强,慢慢看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力推,写的很棒,对于入门理解很有帮助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必看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五颗星,必看,很多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都可以借鉴里面的内容
《传播学引论》 李彬,很适合入门,语言很生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坦卡德,清华之前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书单中的一本,这本我看了还单独做了笔记
《传播学精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绿皮的,我当时是借助这本书把传播学所有的要记忆的东西串联起来的,它很适合概念梳理和记忆,需要自己不断补充。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对传播学流派、范式的介绍非常棒,对于概念厘清非常有用(借用四月姐姐的话)《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璐,帮助你厘清传播学中的概念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麦奎尔,看了一遍,没有细致做笔记以及背诵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感觉网络传播是传播学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了,清新的考题也频繁涉及,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当时就看了,还做了一点笔记。
新闻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知识性更强,适合梳理知识点和记忆 《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 陈昌凤,内容如书名,从另一个视角来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史,很重要的一本书吧 《全球新闻传播史》 李彬
研究方法:自己在网上查找的资料,比如定量定性的区别、调查方法的区别、信度效度等等,可以通过真题来查找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考研经验:
清新近几年出题的风格一直都是非常灵活,不禁锢书本,我觉得今年是在灵活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比如前两道简答题和最后的两道论述题以及复试时的一道大题,都不难,可以用纯理论来解释,但是清新的目的肯定不是要你用干巴巴的理论去答题,它考察的是融会贯通。我觉得融会贯通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理论的运用,看到这个题能不能想起来这个理论,怎么用这个理论;二是对语言的运用,你会不会组织语言,比如名词解释中的几道题,抛开真理电影、无知之幕这些可能确实不会的,像新闻客户端这种的,人人都知道,可很少有人在复习中会去想该怎么对它进行名词解释,这就考察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了,新闻客户端的特征和性质,你能不能get到那个得分点,这才是最关键的。而这个能力是在平常就可以积累起来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你都会复习到,考到不会的是必然,重要的是如何在不会的题中拿到分。另外,清新今年最后两道论述考的都是与新闻传播学著作有关的题目,《传媒的四种理论》和《乌合之众》,这两本书非常经典也可以说是必读的,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经典著作的阅读。
清新从13年开始改革业务题,所以我也就是按照13、14这两年的真题来复习的。在这里还要再一次强调真题的重要性。我通过对这两年真题的分析,大致锁定了老师出题的偏好和风格,出题内容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涉及老师论文、传媒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和实务操作,这个分析并不准确,老师心海底针,但学会分析真题和找规律,避免盲人摸象是很重要的。其实如果有人领导自己的话也会省很多时间,所以辅导班的问题如果入门不深的话是建议报班,但是如果觉得自己学习没问题,也不用报班。
有很多小伙伴问怎么看老师的论文以及期刊杂志。其实我觉得不要泛泛地去看杂志期刊和老师的论文,阅读重点要放在你所报考院校的专业的老师的论文上。看看你所报考专业的老师在近一年发表的论文以及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摘抄与归纳,最后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答题时都可以用上。总之,有针对性的看才是最有效的。拿清华新传院来说,陈昌凤、金兼斌、史安斌、曾繁旭、周庆安等老师的论文都可以看。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具体该看哪些老师的,但陈昌凤老师的论文肯定是很重要的,我在初试时将这些老师的论文看了一部分,后来复试的时候把所有老师近一年的论文全部看了一遍,可复试竟然没有发挥出来,光被戳软肋,伤感……..推荐几个微信账号:刺猬公社 全媒派
新闻与写作
新闻记者
考新闻
今日话题
新京报评论
复习时间安排:
我觉得现在就开始准备清新考研的盆友是幸运的,战线不宜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拉的太长,也不宜太短。但对于复习来说,没有一个固定模板,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你可以参照复习的步骤来计划自己的复习,比如专业课复习一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看很多书,需要做笔记,需要背诵,需要做真题,把这些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计划好,就可以了。我觉得前期把书越早看完越好,比如9月份开学前看完,然后就开始精读并做笔记,对书本进行深入理解,书读多少遍这个没有一定之规,重在理解。同时十月份可以开始做真题,到十一月的时候可以适当再添一两本课外书扩展视野,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复习的积累,对新闻传播相关的学术著作也能够理解,但这里要根据自身情况,不要舍本逐末了。背诵不宜太早,背太早会忘,也不可能只背一遍,所以自己需要计划好什么时候开始背,我是从十月底开始背诵第一遍的。
至于每天的复习时间,因为我不太习惯早起,所以就是七点半起床,八点半到图书馆准时开始,然后一直复习到晚上十点,中间午休吃饭都照常,偶尔还会出去吃顿好的犒劳下自己,注意劳逸结合很重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就可以啦。
政治:
我从9月中旬考纲出来开始复习政治,用的参考书有考研政治大纲+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8套卷+考研政治真题(买有解析的,文都有本好像只要15RMB左右)+肖秀荣时政小册子+肖秀荣背诵小册子+肖秀荣4套卷,同时关注了肖秀荣的微博,他经常会在微博上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发布一些消息和视频。但是面对我的政治分数,我觉得当时花在政治上的精力有点多。今年肖爷爷的预测不准了,至于他下一年会不会预测准这个谁也说不清,但考题确实是越来越活了,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学的太死,还是多看看真题,找一下真题的感觉。
英语一:
英语算是我考的比较成功的一门(80),英语真题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新东方的真题解析我也有做,可感觉还是张剑的解析更贴合真题并且更详细,黄皮书建议买试卷成册那种,可以做实战训练。英语真题是非常重要的,我做了三遍,第一遍是八九月份做的,做完后除了作文外,每篇文章我都进行了精读,新题型和翻译题亦是如此,把每个长难句都读懂,翻译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读不懂的句子就去问老师或者英语好的同学。然后十一月份开始做第二遍,到了十二月份考前做第三遍来练手。单词可以用新东方或者红宝书,单词建议多频率看,而不是老盯着一个单词发呆,并且要将单词的每个意思都记下来,不能只记一个。作文我买了何凯文的考研作文书,并且就着黄皮书里的作文讲解一起看。小作文自己归纳了一些模板,大作文自己写了六七篇的样子。除此之外还关注了何凯文考研英语的微信公共账号,他每天都会推送一则消息。总之,我觉得单词和真题应当放在第一位,不要盲目刷题,弄懂一个句子比做十篇阅读都有效。如果英语基础不太好,现在可以开始先做黄皮书的基础阅读150篇,背背单词,然后做冲刺阅读,同时可以买一本何凯文的长难句解析来看。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5.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五
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一、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019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9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1.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3.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
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4.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以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三)报名参加经教育部批准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四)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 ”(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截止规定日期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五)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六)报考我校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学硕士学位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各专业(专业代码以1002开头)招生对象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学专业应届和往届全日制统招本科毕业的考生;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学专业考生只能报考对应的专业或专业研究方向。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各专业(专业代码以1051开头)招生对象为5年制全日制统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专业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考生;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专业考生只能报考对应的专业或专业研究方向。
4.中医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105700)招生对象为5年制全日制统招或3年制全日制普通专接本(要求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专业相同)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考生。
5.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考生,不得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以1051开头)和中医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105700)。
6.护理学学术学位硕士(专业代码101100)招生对象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
二、招生专业与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与考试科目详见2019年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招生计划。
三、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
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和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8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8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
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7.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当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当事先与招生单位联系。
8.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9.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
考生本人承担。
(二)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2.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四、学习方式和学制
(一)学习方式:硕士研究生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须将个人档案调入我校,全日制(定向)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须提交定向培养协议书。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日制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
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二)学制: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或3年,其中法律硕士(非法学)、艺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药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中医硕士学制为3年,其他专业硕士学制为2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3年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5年,2年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年。
五、奖助学金及学费
(一)奖助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学校设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每生每年8000元,二等每生每年4000元,三等每生每年2000元;所有推免生一年级按照学业奖学金一等认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享受国家奖、助学金。
(二)学费: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8000元/生、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专业除外)7000元/生、年,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18000元/生、年,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16500元/生、年。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12000元/生、年,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11000元/生、年,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工程硕士10000元/生、年,非全日制教育硕士7000元/生、年,非全日制金融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16000元/生、年,非全日制翻译硕士、图书情报硕士13000元/生、年。
六、其他
(一)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考生应当在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4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二)考生必须如实填写个人基本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与实际不符,无论招生培养工作进行到任何环节,都将被取消资格。
(三)考生网报时,下列项目必须确保准确无误,否则,责任考生自负。1.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等一定确保准确、有效,从报名到录取结束(即从2018年10月—2019年7月)。
2.“学历证书编号”应为毕业证书“姓名”一侧下方的学校编号,证书另一侧的号码为流水号,并非学历证书编号。
3.填写数字必须用“半角”字符。4.“出生日期”必须与身份证一致。
5.“毕业年月”必须与毕业证书上的日期一致。
(四)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须上网查看本人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须再次核实本人报名信息并进行修改。仍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须在复试前提交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在2019年9月1日前可取得
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复试前提交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
(五)考生报名时只需填写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录取后再确定指导教师。
(六)2019年各专业统考招生计划均不包含推免生计划。各专业实际接收推免生人数10月25日后登陆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网站查看。未完成的推免生招生计划归入该专业统考招生计划。
(七)后期因国家正式招生计划下达或实际录取推免硕士研究生,可能导致各专业拟考试招生人数发生变化。
(八)初试阶段学校不提供答题纸,初试答案一律答在考点提供的统一答题纸上,答在试卷纸及其他纸上无效。
(九)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社会需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201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独考试计划共计8人,具体通知请登录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网站,查看招生管理栏目内“河北大学2019年招收单独考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现场资格审核的通知”。
(十)根据教育部教学厅[2018]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9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2019年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共计15人,报考条件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十一)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须随时登录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查询有关通知,学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
(十二)本简章内容与教育部文件不一致的地方以教育部文件为准,解释权在河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河北大学!
学校名称: 河北大学 单位代码: 10075 通讯地址: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研招办 邮政编码: 071002
6.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六
【盛世清北】201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盛世清北考研分享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品行端正。
2、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年 9 月 1 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工作满 6 年(到录取年的 9 月 1 日),按照同等学力身份申请。(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的申请者,须已在申请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申请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3、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4、申请不转档的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为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二、考博时间及方式
报名方式:申请-考核制 报名费每人次 200 元
报名时间:2018 年 10 月 15 日 12:00-12 月 7 日 12:00 纸质材料接收截止时间为 2018 年 1 月9 日 17:00 复试学科笔试时间:2019 年 3 月上旬(具体时间以中文系网页的通知为准)。复试综合面试时间:2019 年 3 月下旬(具体时间以中文系网页的通知为准)。复试学术水平考核:学科笔试一门(满分 100 分,60 分及格。考试内容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面试(满分 100 分)。
录取:根据按一定比重计算的总成绩择优录取。总成绩的构成及比重为: 学科笔试成绩 50%+面试成绩 50% 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申请者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的考核等。
1、学术水平复试
(1)各教研室组织不少于五人的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申请者进行学术水平审查。
专注清北保研考研考博的辅导机构
(2)申请者须参加复试学科笔试。学科笔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长 3 小时,按学科不同由各教研室分别命题。专家组根据学科笔试成绩确定面试名单,学科笔试成绩不及格(少于 60 分)者不得录取。
(3)专家组对进入面试的申请者进行综合面试,面试分数满分 100 分,面试成绩不及 格(少于 60 分)者不得录取。综合面试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试题难度相当,避免问题的
随意性和偶然性。每人的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30 分钟。综合面试须有现场记录,参与面试的专家组成员和记录员要签字。综合面试记录系“申请-考核”过程的重要存档资料,由院系妥善保存备查。
(4)专家组成员必须分别独立给分,不允许议分。综合测评的评价体系要科学,对同专业申请者要标准统一。
(5)同等学力申请者加试(笔试)思想政治理论和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2、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审核
(1)复试阶段还应重视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审核,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
(2)此项工作可结合调档政审进行,申请者人事档案和本人学习(工作)表现材料等需加盖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公章。复试中相关职能部门和导师组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面谈,直接了解申请者的思想品德状况。
三、申请材料
1、北京大学 2019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请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admission.pku.edu.cn/applications/)进行网上报名,上传相关材料,并打印“北京大学 2019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录取后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身份证复印件。
4、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和其他代表性学术论文(发表与否不限)。
专注清北保研考研考博的辅导机构
5、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原件。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 字左右,下载网址: https://admission.pku.edu.cn/zsxx/bszs/bssqkh/index.htm)。
7、两封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下载网址:https://admission.pku.edu.cn/zsxx/bszs/bssqkh/index.htm)。8.三年内的合格外语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参见“要点”)证明复印件,复试时携带原件进行确认。
9、外语要求:
外语语种限定在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五种语言。英语成绩要求为(以下三种中任选一种):
(1)北京大学组织的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 60 分以上(2)托福 90 分以上
(3)雅思(学术类)6.0 分以上
申请者所持英语考试成绩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以材料接收截止日往前三年推算)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要求:参加北京大学于 2019 年 1 月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小语种考试,成绩合格,合格标准另定,该考试成绩仅当次有效。
7.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七
自工业革命以来, 使人类社会发生特征性转型的强大动力是信息革命。其中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 可以说是新媒介。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轮子上奔驰的人类”的话, 那么则可以说, 信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新媒介上腾飞的人类”。
当今世界, 堪称新媒体竞争与决胜的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凝聚及辐射的信息科技不仅以网络传播、移动传播、互动传播、公民传播引发了既往世界信息传播格局的剧烈振荡;也不仅以电子商务、淘宝购物、手机支付、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改变了人们既往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条件;还不仅以上述种种创造了新的产业形态及经济增长方式, 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而且, 国家间的网络渗透、网络煽动、网络攻击、电子战争等, 还成为决定国家命运及国际安全的重要利器。[1]同时, 决定当今人类能力提升及整体发展趋势的四大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认知科学”还呈现聚合、关联发挥效能的特征。即便是近来议论火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实质上, 也是与上述四大科技密切关联的产业升级。可以说, 新媒体大赛是每一个国家、民族都面临的一场新的竞赛。谁跑在最前面, 谁就拥有了对未来世界发展更大的主导权与主动权!
用激情与智慧实现超越
新媒体今天如此深刻、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与生活, 而且, 数字化的魔盒还在不断变幻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新媒体”, 都注定使人们对新媒体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体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 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记得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上智大学初涉新媒体研究的时候, “新媒体 (New Media) ”还是一个国人极少知晓的概念。所以, 归国后以迫切的心情, 写了《世界大众传播新潮》一书, 传递了西方传播界的“新媒介”的诸种信息, 并在《序》中寄语:“我们所处的/无疑是传播的世界。我们所知的/未必是世界的传播。愿本书成为一扇/新知的窗口, 透进/秋的信息, 启迪/春的思索。”[2]
今天的世界已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已经使我们深深懂得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智慧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产生的珍贵价值。当今世界, 人类的智慧、各国的智慧, 无不在向新媒体集聚, 希冀尽可能开发新媒体的潜能, 创造过去未曾有过的今日, 再创造今日未曾有过的明天。为此, 我们尤其需要放眼世界。
放眼全球, 在新媒体的万国超级大赛中, 我们看到, 目前我国已被拉开了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 产生新媒体巨大效能的诸多核心元素——原创技术、原创产品、原创内容、原创服务, 是掌控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不过, 我们也要有信心地看到, 与工业革命的社会历史阶段相比, 新媒体时代各国的起跑滞后相差不算太远。这对中华民族无疑也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值得庆幸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和国家的有力倡导下, “创新”“原创”已经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
在新媒体的全球竞赛中, 中国能折桂几何?而要想缩短现存的差距, 并有所超越, 每一个有志之士都应奋发进取。为此, 它要求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智慧, 站在这场竞赛的最前沿去瞭望、观察、思考, 激发创新的灵感!
作为努力之一, 我们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大学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基地,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吴信训工作室的研究团队, 在持续推出了《新媒体与传媒经济》《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全球新媒体的发展动向》《新媒体蓝皮书》等论著外, 还历经4年时间, 策划推出了一套“国际新媒体产业瞭望丛书”, 首期出版了《美国新媒体产业》 (已两次修订出版) 《日本新媒体产业》《印度新媒体产业》《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数字出版产业》。该丛书以大量第一手资料, 对相关国家、地区的新媒体产业发展, 首次在国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每一位作者也都具有在该国家实地访学与调研的经历。同时主持出版了“新媒体系列译丛”, 首期已出版《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新媒体研究手册》《新媒体理论 (第二版) 》。我们推出这一系列书籍, 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在实践原创中寻求突破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个高校的新媒体研究者, 能否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上的原创探索设想, 推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层面、产业层面转化,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 既使我们团队师生得到切身的锻炼, 也希望给学界业界的实际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这是我们的努力之二。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网科技发展的进程, 我们的团队努力运用新媒体科技手段, 在原创内容、原创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
学术资源数据库创建探索。2007年开始创建了“传媒经济·中国http://www.mediaeconomy.com.cn/”数据库网站, 全面实时收录反映世界各国在传统媒体领域 (含出版、报刊、广播、电视、电影) 、新媒体领域 (含互联网、数字电视、IPTV、手机、新媒体与文化艺术) 等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网站在技术上也不断升级, 并可实现全网站用52国语言实时翻译。2011年更名为“新媒体经济·中国http://www.newmediaeconomy.com.cn/”。
实验性视频网站创建探索。2008年在我主持的《“数字电视新闻博览台”传播新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研究中, 首次站在数字化传播的高度上, 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并指出了电视新闻的传统传播模式存在的三大不足 (这即便从当时国际电视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来看, 也具有前沿性、领先性) :
一是播出方式是顺时性、一次性的, 常常体现为一播而过。这对于电视新闻产品的制作来说, 无疑造成了加速浪费。而且在这种播出模式下, 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收视往往是不可选择和不可逆转的, 完全是被动式的接收, 这与现代传播的“互动”理念及追求是颇不适应的。
二是对电视新闻节目资源再利用不足。人们历来认为“新闻是易碎品”, 今日新闻转眼就成为明日黄花, 电视新闻似乎尤甚, 因为报纸尚可重新翻翻, 电视新闻却一播而过不便保存。但是, 电视新闻依托人类最先进的传播科技手段, 快速、敏锐, 尤其是形声并茂地真实反映、记载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内容涉猎广泛, 而且播出密度高、节奏快, 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资讯的需要, 同时, 这些海量的新闻内容业已形成了一笔宝贵而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财富。首先, 从信息和文化积淀的角度来看, 电视新闻书写了一部无可比拟的生动可视的宏大历史教科书。其次, 由于某些电视新闻节目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以及教育等特有领域的深度报道、专题报道, 客观上还提供了难得的专业资料, 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相关领域部门开展科研、交流和学习。并且, 由于其形声并茂、图文结合, 不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利用得当, 还可以使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如多维论文 (综合运用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语言书写的学术论文) 等。最后, 对于学校而言, 是开展电化教育的丰富资源。无论是哪一个学科、专业, 可以说都能从大量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找到生动的案例, 用于教学和研究。但是, 这些价值在传统播出形态下并没有很好地再开发利用, 堪称浪费。
三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渠道有限。电视新闻节目的传统盈利模式, 还基本局限于通过吸引观众换取广告商青睐的局面。在现代传媒已呈现多元盈利模式的今天,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统盈利模式就显得颇为单一了, 尚有待开发新的途径。
我们创见性地阐明了数字化时代网络电视新闻传播形态与增值模式创新路径的理念。倡导推进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运用“库传播”原理, 创建“数字电视新闻博览台”。
率先提出利用IPTV平台, 把“库传播”模型应用到电视新闻的传播上, 就是把原始的电视新闻节目资源按照一定标准筛选、上传到“电视新闻库”中, 再巧妙地通过N级经营和加工, 如经过重新编排或再次加工形成新的版面形态或新的节目形态, 传输到各个电视、电脑、手机等传播终端, 提供个性服务, 形成规模效益, 就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增值。[3]
同时, 创建了实验性视频网站“新视界新闻博览台 (http://www.nvtv.net.cn/) ”。在这一视频网站上, 我们率先利用2000年至2007年全国获奖电视新闻节目资料, 重新编排成“时政”“经济”“社会”“文化”栏目, 构成“经典新闻博览频道”, 观众可以随时随心点播其中的节目;运用电视新闻资料, 构建“史上今日”频道, 可以点播查看共和国历史上发生在“当日”的重大事件。推而广之, 如能不断整合丰富完善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影像节目资料, 就能构成一部具有长效的、十分有利于普通大众方便应用的、形声并茂的人类社会文化史巨著。
为有利于培养适合未来手机视频传播新规律需要的人才, 我们在网站上别具匠心地开辟了“120′”频道, 组织培养学生建构、表达视频题材内容的能力。联合持有国家首张手机电视拍照的上海SMG东方龙新媒体公司和中国移动, 发动国内近20家著名新闻传播院校, 相继开展了“‘迎世博’手机祝福视频短片大赛”、创办手机电视栏目《职场》等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有关栏目也逐步演进为手机电视频道中正式运营的栏目。
学生作品数字公共交易平台创建探索。综观当今世界, 中国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比较,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软肋就在于缺乏原创力, 缺乏原创作品!其中的主要原因, 一是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二是原创作品的社会价值认可与激励机制不力, 三是原创力与原创作品源泉的开掘不力。那么, 原创力与原创作品的源泉又在哪里?毋庸置疑, 重要的源泉来自千百万大学生。于是, 我们尝试用新媒体科技, 充分开掘大学生的原创力与原创作品。
2012年新年伊始, 我带领团队自主开发创建了“菜鸟创意市场”网站。“菜鸟创意市场”网 (www.ideayes.net) 是我国首个主要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综合类创意作品的网上交易平台, 涵盖了书画类、设计类、影视类、音乐类、剧本类等多种艺术作品范畴。每个大学生都可以给自己的原创作品进行自主定价, 接受市场的检验;“菜鸟创意市场”将会为每个上传作品的大学生颁发作品认证书, 以有利于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 菜鸟创意市场还会不断策划各种活动, 联合社会媒体等机构, 用多种方式推介优秀作品, 促进社会充分认识大学生原创作品的价值, 让优秀作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助力菜鸟腾飞变凤凰的摇篮, 以有利于尽情释放中华民族的创意才能。同时, 也推进了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创新。
2012年6月14日, “菜鸟创意市场”在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亮相。网站发布时, 还同时揭幕了以“汇聚百万大学生, 开创高校原创新时代”为主题的“2012全国高校艺术类毕业作品拍卖大赛”。以“菜鸟创意市场”网站为平台, 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征集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影视类四大类毕业作品。“菜鸟创意市场”的发布, 引起了场内媒体记者和听众的一片掌声。中国日报、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做了相关报道。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迅速把该平台运用到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中。策划了“大爱上海”学生微电影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 在全系范围内, 通过以指导老师带队, 学生分团队拍摄系列剧情短片的方式, 紧贴“大爱上海”这个主题, 注重创新、深入生活、以小见大, 向社会传达富有特色的上海精神。师生们以高昂的创作激情, 创作出近百个短片脚本, 投入拍摄。一些在网上展销的大学生作品已经开始得到有关专业机构的青睐。如我校有一名学生的原创歌曲已被中国移动音乐基地相中并签约购买。
上海大学校领导还组织相关学院、部处领导召开了“公共艺术建设的大学生参与推进工作会”, 进一步凝炼了“菜鸟创意市场”的宗旨与价值、理念与措施、艺术表现形式、题材规划等内涵。
国内一些相关院校闻讯后, 均表达了愿意共享该平台开展合作的意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媒体融合的专家教授在来访中观摩了该平台后, 也给予了高度赞赏, 并建议能同时做成英文版, 以便国外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此次大赛至2012年11月中旬止, 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近20所高校参赛作品400余件, 经过学生评审团、专家评审团两轮评审, 共产生了59件获奖作品。2012年12月18日晚, 2012全国高校艺术类毕业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许洁同学凭借公益短片《与爱同行》荣获“大爱上海”最佳短片奖。该片用朴实而感人的镜头记录了一名大学生暑假时在上海某社区做义工的经历和感受。
北京大学周圣葳同学凭借其作品《独生子》荣获全国影视短片类一等奖。该片通过艺术化的情感表达和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 以及成熟的场面调度, 生动地描述了当代90后独生子怎样面对家长溺爱时的控制欲与对自由独立向往的冲突。
以上种种, 只是我们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人, 面对新媒体全球大赛,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做的一点探索。我们期望和各兄弟院校的同仁共同不懈努力, 充分利用、开发新媒体的巨大潜能, 不断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信训.国际新媒体产业瞭望丛书·总序[M].中国广播出版社, 2012.
[2]吴信训.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新媒体系列总序[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8.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八
【关键词】后新闻传播时代 媒体 政府 疏导
一、“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内涵
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发生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将新闻传播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领域,人类进入了“后新闻传播时代”。
“后新闻传播时代”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后新闻传播业中的“后”,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所谓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主要是指人类新闻传播业已经跨入网络传播时代,进入多媒介形态的融合时代。我们把在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上的所有媒介的融合时代,既看作是新闻传播业时代的高峰时期,也看作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时代。其次,是一种新闻传播观念上的概念。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是一个多元新闻思潮、多元新闻观念勃兴的时代。什么是新闻,谁是新闻传播者,新闻以什么方式传播才是正当的,这些问题内涵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念、实践操作观念,都与传统传播业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①
后新闻传播时代下,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方式、渠道等的变化,促使新闻报道活动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从报道内容上看,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采集具备了新的方式,信息采集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化;从传播者上看,后新闻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发布者,传播者的价值观念、传播能力等都在改变;从接受者上看,接收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收受者,他们可以主动地选择新闻信息并进行反馈,甚至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从报道载体上看,新媒体的出现,与传统媒体实现着优势互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信息能够及时、快速地被报道,也为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创造了条件。
二、“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在变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1、新闻报道价值观多元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为国家机器中最为敏感的媒体与新闻人,上传政声,下达民意,中间沟通知识分子的思想库与信息链,使社会在整体开放中,又保持着适应一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严谨秩序”。②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媒体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都要秉持对党和政府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价值观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时遵循的是市场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为了博得受众眼球,获取利益,个别新闻媒体出现价值观的偏离,给受众、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与政府倡导的公众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给政府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带来了难度。
2、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
把关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随后,怀特又将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的传播者。
在后新闻传播时代,其一,由于传播的双向性造成了传播者的泛化,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和发布者。传播者良莠不齐,专业背景、思想素质、个人能力等的差异,造成了发布者主观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其二,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播渠道和工具大为改善,新闻信息报道时效性显著提高,易造成信息审核的不全面乃至缺失。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传统新闻把关人作用弱化,部分新闻报道的选取、审核片面甚至虚假,容易引发失当甚至错误的舆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3、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
新闻媒体有为大众提供娱乐的职能。新闻报道方式的娱乐化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给与其心灵慰藉和精神愉悦。但是,如果报道方式呈现过度的娱乐化,甚至当低俗、无聊、媚俗的新闻节目和内容大行其道时,就难免会引发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价值观、市场化等因素,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愈发呈现过度娱乐化的态势。尽管娱乐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软化硬新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获得高收视率和点击率等效果,但过度娱乐化却营造了一种“全民狂欢”的局面。在过度娱乐化的态势下,受众的精神意识受到麻痹,他们于各种刺激、渲染中不能自拔,进而导致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考验。
4、新闻信息量过载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信息量显著提高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新闻信息呈现海量化,甚至出现信息冗余、过载、泛滥的现象。
新闻报道信息量过载泛滥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泛滥的新闻信息大大高于受众的信息消费能力,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分析,耗费了受众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泛滥也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鱼目混杂的信息,混淆众人视听,使人难辨真假,影响了真实新闻信息的传递和人们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
三、“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的“疏”与“导”
后新闻传播时代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活动,新闻报道中负面问题的出现,既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如何妥善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从媒体的角度,加强“疏”的工作;从政府角度,加强“导”的作用,实现新闻报道的“疏”与“导”内外结合。
1、媒体的“疏”
媒体要加强自身的疏通,保持内部的通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疏”的工作:
(1)媒体行业加强自律。行业自律的缺失,易导致媒体运作的失范。要规避、克服新闻报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整个媒体行业就应当加强自律和规范意识,抵制不良信息、低俗文化的传播。媒体行业及组织要有正确的新闻传播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鼓励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净化从业者队伍,为整个行业正常运转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氛围和环境。
(2)倡导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实践道德规范应当为媒体所倡导和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独立地报道新闻,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内核和要求,也是新闻报道活动需要遵守的原则。后新闻传播时代下,新闻传播者应当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片面追求新闻效应、受众关注率及利益,毫无偏颇、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信息,传播者只有保持这样的新闻态度,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高效,才能确保新闻传播活动有序地进行。
(3)利用新技术堵漏。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推动新闻传播方式的改进,同时也可以丰富新闻信息的堵漏手段。新媒体由于互动性强,信息传播海量的特点,信息监管的难度较大。新闻行业要加强信息屏蔽等技术的运用,使用关键字等手段筛选、屏蔽、过滤掉失真、失当及失德言论,实现传统新闻报道的把关作用,维护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2、政府的“导”
政府作为规范新闻报道活动的外部力量,对新闻报道工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的工作:
(1)加强新闻立法。法律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本保障,它不仅可充分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秩序,更能确保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信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对新兴媒体以及新闻信息的规范不够深入和具体,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律以规范各类新闻传播活动。政府应从传播理念、责任、职能等多发面加以规定,明确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惩处措施。例如,建立新闻的溯源责任制度,对虚假新闻要查处新闻源头并严厉打击。
(2)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机制,既是政府发布官方信息,通报社会工作进展的渠道,也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流言和猜想的有力武器。后新闻传播时代,为应对新闻报道活动中的虚假信息及不当言论的传播,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及其他配套体制,创建基于多媒体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公布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进展,从官方角度彻底击碎流言、谣言的传播和发展,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3)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作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和宝贵资源,不仅是社会各类公益活动的中坚支柱,还可成为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有力帮手。政府可以招募一定的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参与到新闻行业的监管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的优势,通过志愿者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有关部门,促进新闻行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志愿者参与新闻监管活动,必将缓解政府社会治理的压力。
(4)加强公众教育。受众的新闻需求,深刻影响着传播者的新闻报道活动,可以说,受众对新闻报道起着关键作用。政府要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水平,崇尚高尚情操,反对低俗丑恶,从精神、素质的层面加强公众教育,促进新闻报道活动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6)
②宋新军,《论媒体与新闻人的道德担当》,《新闻记者》,2010(10)
(作者:吴菲,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麻保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11-07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10-20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1-10章)08-22
中国移动4g传播方案11-10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考研方法06-14
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09-02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简章07-04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11-16
中国最近新闻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