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史

2024-12-14

修辞史(8篇)

1.修辞史 篇一

修辞学概论

——《修辞学发凡》评述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1932年由大江书铺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其著作《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被学术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共十二篇。第一、二篇讲述了修辞及话语辞梗概。第三篇主要讲述了修辞的两大分野。第四篇概述了消极修辞。五到八篇聚焦积极修辞中的辞格部分,具体讲述了根据组织或作用进行划分的四类辞格。第九篇从不同层面对辞趣做了介绍。第十篇讲述了修辞现象的变化及统一。第十一篇概述了文体或辞体。最后一篇为结语。下面主要对本书的前几个篇进行介绍和评论。

第一篇 引言

本篇概括地述说了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了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和修辞所可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

第一节作者通过对“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得出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词的结论,并指出无论作文或说话总以“意与言会,言随意转”为极致。

第二节作者通过叙述语词使用的三境界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柔和的境界引出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作者认为记述的境界常用的是消极手法,表现的境界常用的是积极的手法。消极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表现的意义不另含其他意义,又不为其他意义所混淆。积极手法有两种要素:①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②形式是利用字义、字音、字形的。积极修辞的使用可使语辞呈现出动人的魅力。根据与内容的贴切程度,这种魅力可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种。通过对消极手法和积极手法的分析又引出古时所谓的“文质”之争。作者指出消极手法相当于“质”的部分,积极手法相当于“文”的部分。

第三节叙述了修辞和语辞的三个阶段即收集资料、剪裁配置和写说发表。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都依赖社会实践,并受一定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影响。语辞形成的过程的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在语辞上体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质。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常有一个对语辞力加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修辞的过程,这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修辞的现象。同这现象有关系的具体事项极其复杂,可综合为:①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②修辞所须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

第四节讲述了修辞同情景和题旨的关系。作者指出虽然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同是依据题旨情景调整语辞的手法,却各有侧重。消极手法侧重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应合情景。最后总结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该是离开情景的修饰。

第五节论述了如何掌握修辞的技巧和方式。作者指出修辞技巧的来源有:①题旨和情景的洞达。这要靠生活的充实和丰富;②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的通晓,这要靠平时对于已有修辞方式的充分了解。作者建议我们平时对修辞方式颇要有精密的观察和系统的研究。

第六节指出了修辞研究的需要、进展和任务。他提出研究的注意在同,观察的注意在异,同异双方不可能同时注意,必须先要有相当的经验做基础。作者也指出了修辞研究的进展情况,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如大多不专为修辞所做,内容颇杂且所收现象多偏于古典等。修辞学的任务是告诉我们修辞现象的条理和修辞观念的系统。

第七节讲述了修辞学的功用。作者指出修辞学最大的功用是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有灵活正确的了解,其次是可做系统的练习,最后是写说。

评:第四节第二行中提出消极手法侧重在应和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和情景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积极手法对情景和题旨两者都有所侧重。原因有三:①作者本段第五行讲到“我们遇到积极现象的时候,往往只能从情景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又须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它,不能单看辞头,照辞直解”表明我们若想理解积极修辞现象不仅应注重情景方面,也强调了须从“本意”出发,这里的“本意”就是指题旨。②本节第四段首句“这种随情应景的手法,有时粗看,或许觉得同题旨并无十分关系,按实正是灌输题旨情境的必要手段”中“这种随情应景的手法”即积极修辞,这表明了题旨在积极修辞中的重要地位。③本节最后一段首句“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景的修饰”也表明不能将“题旨、情景”分立而谈,因而不能片面地认为“消极手法侧重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合情景”。

本章对修辞学概括的阐述启发我们既要充实和丰富生活,掌握题旨和情景洞达的能力,又要对目前已有修饰方式有充分的了解以通晓语言文字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表达,又可使我们自己的话语表达更好地被他人所理解。

第三篇

修辞的两大分野

本章叙述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

第一节作者指出语言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音形便是形式,意义便是内容。人类大抵都是随应意思内容的需要调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这内容是所谓意旨题旨的内容。修辞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求形式适应内容。其发展顺序为:内容过重时期;内容和形式协调时期,也就是王充所谓“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的时期;形式过重时期。

第二节作者提出写说不仅应注重形式的学习,也应注重内容上的磨练。可从一下几方面做起:积累生活经验、学问、见解和趣味。这是写说者的经常修养和储备知识才能的经常方法。总之,写说不全是椅桌间的修炼,在修辞之前少不了要有经验、学问、观察、检阅等种种内容上的准备的。

第三节讲述了两种表达方式即记述的和表现的方式。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知的。表现的表达是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其表达的法式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作者分别给出恰当的例子以示两者的区别,总结出语辞的三境界: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柔和的境界。

第四节作者由语辞的三境界引出修辞的两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的修辞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积极的修辞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例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一句“恐卒然不可为讳”的“不可为讳”就是说他死,但却不直说,便是因为感情上不忍直说或不便直说的缘故。虽这样换了一个说法,也必须以使看得人或听的人看得懂听得懂为首要任务,所以积极手法仍以消极手法做底子,使人明白其意旨为首要目的。

第五节阐述了两大分野的概观。消极修辞第一要义在能尽传达事理的责任,其价值由写说的结果同事理的实际是否切合或切合的程度而定。积极修辞价值高下全凭意境高下而定。文中作者引用了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来解释积极手法只是照我们体验的想象的真实感觉直录下来,与消极手法不能划然分开,也不能茫然混同。积极手法又包括辞格和辞趣两大部分。辞格涉及语辞和意旨,辞趣大体只是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利用。

第六节进一步讲述了两大分野的不同。

评:本篇启示我们应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使我们多知多识,也与我们的思想见解趣味有很大关系。社会实践形式应多样化,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应广泛从事其它专业实践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等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表明亲身体验社会实践可提高我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通过学问积累知识。不能亲身经历的,可借学问的力量来补充。我们应学会探求社会实践直接所要求的学问,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借鉴别人社会实践结果也是自我提高的一个好方法。例如牛顿在写给胡可的回信中提到“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可见在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胡可给他提供的一个公式的作用也不应被忽视的。总之,我们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多方面的修养。

善于形成自我独特的见解和趣味。不断积累经验和学问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自身见闻的增加,见解与趣味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扩充。作者指出“见解如果不能与时并进而化成古怪,趣味不能循向正大滋长而流为怪癖,则经验和学问,对于那人也就等于路上的尘埃和垃圾。越集聚得多,越会污染了他”。

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查看文献资料时应时刻怀有质疑的态度,从字里行间去推求事情的真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或许换个角度将轻而易举得到久思不解问题的答案。若不善于发现不留心生活的细节,许多精彩就会从我们身边悄然溜走。

第四篇 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所使用的语言是概念的、抽象的、普遍的又是质实的、平凡的,它的总纲是明白,如科学文字、法律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都以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消极修辞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方面是写说者所要表出的意思,形式方面是表出这意思的语言文字。内容部分注重意思明通的表出法,形式方面着眼点是语言文字平稳的使用法。要把意思明通地表出来,平稳地传给别人在话语文章上需具备明确、通顺、平匀和稳密四个方面。明确就是要写说者把意思分明地显现在语言文字上,可通过内容本身的明确和表出方式的明确两方面来实现。通顺是语言轮次上的事,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就称为通顺。在内容方面具备了明确通顺外还应从语言方面应注意选词造句及词句的安排是否契合内容的需要。选词造句的标准即平匀,也即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以境地论是本境的;以时代论是现代的;以性质论是普通的。但文章的传情达意究竟以密切实际为第一要义。

评:学习了消极修辞,联想到生活中我们应善于明确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首先我们自己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学会针对某一事件或评论发表自己鲜明的立场或观点,不应人云亦云,也不应对任何事都持模棱两可的观点。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差不多先生》就是讽刺了那类缺乏主见,没有自己严格原则的人。

我们应掌握一定的话语表达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后应把自己的观点平稳地传达给别人。第一篇中也已讲到“我们讲话写文章给别人听别人看便是在做宣传工作,要宣传好,必须讲究语辞的运用。极尽一切可能,力求话语文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力图影响别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话语“权力”。要实现这一“权力”,我们应善于运用语辞这一强大的“武器”。第五篇 积极修辞

积极修辞必须积极地利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素,如语言的声音、形体、意义等,带有体验性、具体性。积极修辞也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大体上基于经验的融合,尤以情景的适当为主要条项。形式方面大体是对语言文字一切感性因素的利用即语感的利用。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辞格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利用,辞趣侧重形式的利用。作者根据其组织和作用将辞格分为四类即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和章句上的辞格等共三十八格。本章详细讲解了材料上的各种辞格即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等并给出详细的例子。

评:我们加强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作者广征博引为我们列举的各种辞格的例子,其中古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可能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这无疑将会对古文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提出挑战。有些地方若不查看作者给出的解释,不能透彻理解原文具体是运用的哪种修辞格。例如在讲双关时引用的鲁迅先生《哀范君三章》中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为例。其中“鸡虫”出自杜甫诗《缚鸡行》中“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一句。若不了解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这一社会背景,怎知“鸡虫”即是“几仲”的谐音,暗指争权夺势的小人,由此而发现双关的妙处呢?所以我认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提高自己的古汉语理解运用能力很有必要。恰当引用古文也可使我们的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我们应不断培养自己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作者将辞格分为三十八格,每格又分若干式,全面概括了汉语语文的修辞格式,归纳系统,阐释详明,可见作者汉语功底之深厚。但作者没能具体解释出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这样分类标准。我个人认为此分类法有部分重叠。如按材料、意境、词语和章句四类来分,表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之间没有重叠部分吗?在之后的章节中作者自己也提出双关便是介于材料与词语中间的一种辞格,可见辞格分类之标准的难以择定。

总评:本书把存在于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趋向。在阐释和说明中,引用了丰富、切实的白话和文言文的例证。它对于掌握修辞学入门的基本知识有很大帮助,使我们对各种修辞格有了全面的了解,初步明辨了各类修辞的特点,不失为一本修辞学入门的纲领性教材。它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古今作品的理解赏析和练习写作,提高话语表达能力都有助益。

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想到的研究思路有:可从英汉辞格对比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可从英汉辞格使用的相似处或相同处着手。本书作者也提到他此类划分是同国外辞格容易对照的一种区分。但此类的研究必定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所以可选择做一些典型的辞格对比研究。这可为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学习者提供资源,使之从英汉辞格使用的相同或相异之处,更深刻地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这也可使部分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这也可为人们更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便利。

另外,可从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分析辞格的使用现象。比如日新月异电子时代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对网络话语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大意义。具体可从QQ在线交流话语或QQ留言话语中分析辞格的使用情况,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2.修辞史 篇二

关键词:夸张修辞文本;修辞客体;辞格;心理

信息的传递是由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两者共同完成的。发出者把语言编码后发送给接受者,接受者通过解码接受发送过来的信息,并发回反馈的信息。所以说言语交际的目的就是要让接受者能够最终接受发送者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是信息传递的手段之一,而修辞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地恰切和圆满。所以,修辞主体一定要适应修辞受体的需求,这样修辞才能成功。

一、好奇心的驱使

汉人王充早在《论衡·艺增篇》中就明确指出了修辞受体对夸张的接受心理:“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为了满足俗人的“好奇之心”,所以“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由此可见,夸张能够唤醒接受者的好奇心,让其产生兴趣。好奇心是人类的基本情绪,是唤醒动机的物质基础。由于修辞受体经常接触符合事理的普通的言语文本,所以“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文本对他们来说比较新异,这样引起修辞受体关注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从而唤醒他们的好奇心,让其对当前的文本产生一种追根问底的情感冲动。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和修辞主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沟通。在解读项羽的《垓下歌》时,修辞的受体首先就是被项羽“言过其实”的“力拨山”“气盖世”所吸引,从而产生对该修辞文本一探究竟的心理。在层层剥茧的过程中,修辞受体了解了作者建构这个修辞文本的原因——项羽这个天纵的英才、叱咤风云的霸主怀才不遇,深深觉得命运弄人,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一旦天时不利,即使是人世间最了不起的英雄也无能为力。在洞悉了修辞者的内心独白后,接受者就很会对修辞主体所建构的夸张修辞文本所感动,随着他的悲而悲,为他的苦而苦,让接受者深切地体会到项羽陷入绝境的悲凉心境,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英雄末路的哀痛。

二、再造性想象的运用

上文我们提到了两种想象的方式——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一般来说,夸张修辞文本的接受主要是依靠再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就是根据他人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符号的示意,经过对自己的加工、再造而再现出相应事物形象的想象。在好奇心的引发之下,人们对修辞文本产生了兴趣,在进一步探究的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就起了很大作用。首先,接受者对夸张所描绘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来想象,充分地感受、理解和体验这一形象。这样一来,修辞主体所营造的画面就会在修辞接受者的脑海里生动地重现出来。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称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笔一落,风雨为之震惊;诗一写成,连鬼神都为之哭泣。这样的句子怎能不引起读者的注意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受者步步深入,根据表达者诗中的语言描绘进行解读。李白和杜甫情谊深厚,这是杜甫在李白被放逐时写下的思念李白的诗。接受者在根据以往对李白诗词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再造性想象的心理机制,在脑海中重现出表达者所要传达的李白形象——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摇惊风雨的才华。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正因为修辞的主体和修辞的受体两者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所以当修辞主体在情感激动时运用创造性想象建构夸张修辞文本时,那么修辞的接受者也可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再造性的想象体味夸张修辞文本的韵味,双方可以在心神领会的基础上达成一种默契。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夸张修辞文本的建构心理和接受心理的探讨,加深了对夸张修辞文本的理解,认识到夸张经久不衰,被人们广泛运用和接受的生命力所在。不但知了夸张的“其然”,而且知了夸张的“所以然”。同时,夸张就是要通过这种言过其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动”。正是由于夸张这种修辞格传神的表达,因此修辞客体在接受夸张辞格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个心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骆小所,周芸.修辞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张雅娟.论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学视点[J].孝感学院学报,2003(1).

[4]朱肖一.想象与夸张修辞文本的建构和接受[J].中南大学学报,2003(5).

[5]裴利民.夸张“可接受”的心理及语用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11).

3.修辞概念及作用 篇三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真: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1]

编辑本段常见修辞手法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做、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比喻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比拟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借代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双关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衬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偶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排比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层递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错综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仿词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综合运用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修辞习题(附答案) 篇四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一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向下了火。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5、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运用反问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判断下面各句,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A.“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上升上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D.“这些人……说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7、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瓜菜半年粮”。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8、对修辞手法依次做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②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A.①排比、比喻 ②反复 ③排比 B.①拟人、反复 ②对偶 ③对偶 C.①比喻、反复 ②排比 ③比喻 D.①拟人、排比 ②反复 ③对偶

9、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B.“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这句话运用了反复修辞方法。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不过去,会后乱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段话由两组对偶句组成。

10、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B.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D.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11、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比喻)

B.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反问)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张)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对偶)

12、与例句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4、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字数50~80。

1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16、下列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议论文结构严谨,犹如铜墙铁壁—样。

B.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C.爷爷的胡子似钢针,显眼得很,看上去俨然是条硬汉子。

D.被炮弹炸翻的阵地,就像草地里长满了蘑菇。

17、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明喻

夸张

设问

B.夸张

暗喻

反问

C.明喻

夸张

反问

D.夸张

暗喻

设问

18、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在错误的一项是()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B.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对偶)

C.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19、对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A.比喻

反复

对偶 B.拟人

对偶

排比 C.比喻

对偶

排比 D.拟人

反复

排比

20、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D.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1、下面句子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城电扇,电用长城。

②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③商店和旅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④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⑤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⑤/②/③

22、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我们,友谊如,我们,24、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盼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美丽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园中普通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25、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6、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27、请你扩展联想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树影”“笛声”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并描绘出一幅画面。(50字以内)

2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词语顺序可以颠倒,不超过40字)

29、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参考答案

1、B 没用夸张

2、A3、D4、B5、D 是比喻

6、A 是借代

7、A 是引用

8、D9、C A是反复 B是排比 D排比

10、C A是拟人 B是比喻 D是比喻

11、B 是设问

12、C13、A 是比喻

14、略

15、C 是反问

16、B

17、C(提示:“心胸开阔如大海”,为明喻;“心眼儿比针鼻还小”,为夸张;“怎么能与同学相处得好呢?”,为反问。)

18、B19、D20、A21、B ①④是比喻/②是顶针/③⑤是拟人

22、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2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24、“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25、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合乎情理的感悟即可)

26、(1)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2)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27、28、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5.巧玩修辞魔方 篇五

1.结合仿写考修辞

这类题考查的重点就是修辞,是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仿”的对象就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1】(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0题)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解析】这道题融合了仿用句式与修辞两个考点,而且修辞的考查比较严格,既要做到运用比拟,又要使两个句子构成对偶。从句式上看,示例的上下两句的句式相同,基本格式是“××……,带着……,给……以……”,仿句时严格遵守这一句式的同时,还要考虑主体后面要使用两个双音节词,“带着”后面要使用一个四字词。从内容上看,“太阳与月亮”是一对相反的事物,示例把“太阳与月亮”的特点很好地展现出来了,仿句时也要把“梦想与现实”的特点表现出来。

【答案】示例:①梦想美丽、活泼,带着盈盈绿意,给失败以抚慰;现实端庄、严肃,带着巍巍赤心,给成功以警戒。 ②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2.结合扩展语句考修辞

扩展语句往往是把抽象的语句进行二度创作,使之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描述性的语句中,常常能收到形象化的表达效果。因此,扩展描写性语句,要运用到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2】(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21题)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以“走进考场”为开头扩展语句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在扩写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答案】示例:①走进考场,看着老师微笑的脸庞,我平定了紧张的心情;听着同学们相互鼓励的话语,我鼓足了勇气;想着父母的叮嘱和关爱,我坚信成功一定属于我。我一定能像雄鹰般展翅高飞。

②走进考场,我的心像鸟儿在天空飞翔,像鱼儿在水里荡漾,像花儿在春天绽放。有点儿兴奋,有点儿紧张,但更多的是奋力一搏的激情。

③走进考场,我们充满希望,面对试卷,我们书写辉煌。走进考场,我们斗志昂扬,迎接挑战,我们选择坚强。走进考场,我们热情奔放,展望未来,我们前途康庄。

3.结合语言得体考修辞

【例3】(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9题)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谈话。

树叶(感激地)说:(排比)

阳光(谦逊地)说:(比喻)

【解析】本题从考点看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的情景下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题目选取了两个不同对象的对话,首先要把握括号内内容的提示,实际是树叶对阳光的照耀表示感谢,阳光对这种感谢表示谢辞。因此,两者的话应该具有连贯性,能够相承,不能“水是水,油是油”。树叶的话中所陈述的是你给与我什么,而阳光的回答是对这种赞美表示适当的谦虚,同时表示我们都一样,在为这个环境做贡献。另外注意语言要尽量优美。

【答案】示例: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4.结合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考修辞

【例5】(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19题)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1)切合题意 (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解析】本题结合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要求考查比喻或比拟修辞手法运用能力。把题目要求看懂,表达并不是非常困难的。试题不是要考生讲道理,作议论,写出一个将“○”收进辞书的理由,而是要“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拟写上要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此外,还要切合题意。

【答案】示例:①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她有“籍”可入,有“家”可归。②“○”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③“○”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自己的家园。④无家可归的“○”字,盼望着自己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仿写一组句子。

老是把自己当作鲜花,就时时有担心凋零的痛苦,把自己当作绿叶吧,精心地把鲜花呵护。

2.请用“风”“帆”“船”三物,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你的朋友发一条祝贺生日快乐的手机短信。注意:50字以内。

3.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

4.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1.示例:

老是把自己当作太阳,就时时有担心西落的痛苦,把自己当作蓝天吧,精心地把太阳呵护。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担心被盗的恐惧,把自己当作河蚌吧,耐心地把珍珠拥抱。

老是把自己当作浪花,就时时有担心消失的苦恼,把自己当作海水吧,甘心地把浪花拥抱。

老是把自己当作花盆,就时时有担心摔碎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真心地把鲜花抚育。

老是把自己当作月亮,就夜夜有担心残缺的痛苦,把自己当星星吧,努力把月亮烘托。

2.示例: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飘向永远幸福的你。轻轻地问候一声:生日快乐!

3.示例:

爸爸:

今天是您的生日,你在千里之外为事业、为家人的生计奔波,正因为有您,我才能坐在教室中参加高考,我一定会像您一样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庭,对得起自己。祝您生日快乐!

即日

亲爱的妈妈:

您那温馨的话像春风一样,抚平我心中的伤痛;您那慈祥的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伴我成长。祝您生日快乐,青春永驻,健康永远!

您的儿子(女儿)XXX

X年X月X日

表姐:

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幸运的丝线缠绕。

祝端午节快乐!

五月初五

4.示例:

(1)“东方神鹿”王军霞像离弦之箭冲出了对手的“包围”,她将里贝罗们一一抛在了身后,在万米跑道上展现了万米红霞。

(2)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一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腾空跃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扣入篮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6.修辞手法的句子 篇六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3、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4、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5、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7、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8、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9、村子里一棵棵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

10、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1、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12、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3、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4、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15、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16、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17、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18、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19、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0、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21、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22、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24、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5、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26、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27、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8、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9、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0、这样有问题吗?

31、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32、你觉得有问题吗?

33、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34、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35、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3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7、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38、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39、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40、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41、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42、有这样的可能吗?

43、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4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5、难道不是吗?

4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47、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8、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49、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50、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5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52、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53、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54、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55、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56、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57、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58、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59、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60、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61、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62、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63、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64、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65、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66、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67、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68、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69、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70、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7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72、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7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74、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75、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76、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77、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78、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9、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80、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8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82、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83、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8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85、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86、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87、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88、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89、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90、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9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9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93、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94、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95、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96、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97、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98、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

99、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100、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101、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反问

102、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103、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104、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0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06、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107、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7.语法修辞论文 篇七

虚词,古代称虚字。清人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云:“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从词义的角度看,虚词不表示词汇意义,只表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由于“不表示词汇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虚词在句中是可有可无的。此言实误。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引《湘山野录》记:“太祖幸朱雀门,赵韩王从,上指门额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上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宋太祖不懂,能不耻下问,本是好事。但他说的虚词“助得甚事”这个话不对。“之”字在此例中确实无意义,但它又起着舒音节、缓语气的作用,有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欧阳修为韩琦作《相州昼锦堂记》,写好后,他让人送给韩琦。一会儿,他又派人急速赶去将文稿追回,原来他觉得文中有两句语气不够顺畅,这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经他思索,加上了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一改,果然节奏舒徐,语气顺畅,神韵十足了。这件事《过庭录》、《四勿斋随笔》等书中都有记载。一篇短短的《醉翁亭记》竟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造成文章旋转流畅的气势,铿锵圆润的声韵,向来为人叹服。

“君恩似海;臣节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是太奇妙了!在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名家巨匠笔下有许多巧用“虚词”的精彩范例,仔细赏析,对提高我们分析作品与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无裨益。有“人民艺术家”之美誉的老舍,他的作品《宝船》被选编进日本的汉语课本。日本出版界有人曾向老舍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莞尔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自己当时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对大伙儿说的。如果说‘开船啦!’那只是对一个人说的,没有许多人在场,而喊‘开船喽’则表示招呼大家。在拙作《宝船》中,这句话不正是对大伙儿说的吗?”语音未落,掌声四起,在座的日本朋友跷起大拇指,啧啧赞叹。“喽”字与“啦”字都是“虚词”中的语气助词,好像没多大区别,而在这里它们的表意功能竟有如此的奇妙差别!其中的学问的确不小,“虚词”的魅力可见一斑!

在写作中人们一般较为重视实词的运用,而对虚词,则有所忽视。其实,虚词用得好,不仅用助于强化作品的表情达意作用,而且照样有助于提高修辞效果。恰如清人刘大《论文偶记》所言:“文必虚字备后神态出。”唐诗宋词通过炼虚词来强化修辞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借助虚词丰富作品内涵

从数量看,虚词明显少于实词,加之意义空灵,在使用中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对于虚词,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切合使用的情境,照样能在虚词中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意蕴,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丰富。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个复音虚词,在句中有“多么”之意,用之便写出了残民以逞的官吏的凶暴,孤立无助的老妇的凄惨,分明地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老妇的同情写了出来。体味到这一层,便决不会同意“作者仅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这一类说法。又如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犹”字使全篇笼罩了浓烈悲怆的气氛。两幅画面触目惊心,一幅是白骨累累的沙场,无数男儿毙命边关,未知能否魂归故里?另一是闺中妇女盼良人罢远征回归故园,一家人过上宁馨的生活,两幅画面通过“犹”字连接起来,使读者在对照中产生联想,产生惊悸的感受,对和平的向往必成一种美好的感景。

二、借助虚词寄寓作者感慨

古代那些身遭压抑、困顿偃蹇的诗人总是“发愤以抒情”,他们的不平之声、悲愤之声响彻天地。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对抒发情感、寄寓感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李白《蜀道难》句“噫吁!危乎高哉”,声情并茂,写出了作者对蜀道艰险,重峦叠嶂阻隔前行之路的惊叹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一声长叹,写出作者于艰难竭蹶的处境中,犹自心忧天下,牵挂千千万万流离失所、衣食不继的贫寒之士,使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苏轼被贬黄州,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将之隐栝为一首《哨遍》,表达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其过片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用了个叹词强化作者的愤激情绪。作者身处逆境,朝不虑夕,说要超脱偏又超脱不了,“忘我”不易,“忘世”更难,胸中憋着一股气,用个 “噫”字,仿佛尽情地得到了释放。

三、借助虚词激荡诗情

写诗作文,最忌平铺直叙,不少作家都讲求风生浪起,一波三折,以造成深邃的意境。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味。”一些虚词的使用,极易收到这个效果。如姜夔《长亭怨慢》:“算只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只”表示让步兼假设,有 “纵使”、“即使”之意,用在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分句所言结果被排除在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料想即使有并州快刀,也难以剪断千丝万缕的离愁。并州刀剪以锋利著称,却也有它剪不断的东西。“只”字使词意陡转,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时虚词配套使用,也可产生同样的作用。司空曙《山村即事》:“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前句说一夜刮风的情况,后句说小船虽被吹走却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纵然”作了让步,“只”则突出了结果。两个虚词配套使用,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可见,“诗中虚字用得妙时,直使全篇精神涌跃而出”(郭兆麒《梅崖诗话》)。

四、借助虚词深化意境

意境是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基本范畴。在诗词作品中,由于文体本身具有鲜明强烈的抒情特征,因此这种文学形象就表现为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境。有无意境是衡量一首诗或词优劣的重要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诗词最高的艺术性和美是“意与境浑”。所以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词人以及文学评论家无不看重意境。意境的形成,既要有形象,又要有情感,若以实词来写诗填词,则容易做到形象性和情感性,而虚词由于本身缺乏实在的意义,于形象和情感都不容易体现。

换言之,运用实词,极易造成意境。如冯延已《南乡子》“细雨湿流光”句,描写雨后复斜阳,辉耀沾满水珠的春草。王国维叹为“能摄春草之魂者”;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写水面上的荷叶在晨风中亭亭玉立,犹如被擎举着。王国维对此赞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运用虚词,造成意境则较为困难。但事情决不是绝对的。若将虚词与实词恰当地搭配,作到“虚句用实字辅衬,实句用虚字点缀”(王骥德《曲律·论字法》),相辅相成,则又有利于意境的生成和深化。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境界阔大、寄托深远的作品。其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副词“共”总括范围,表示不同的人同时产生某种行动或出现某种性状,与“来”结合,写出了昔日的战友的共同遭遇;连词“犹自”同“犹”,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不变,与动词“滞”结合,写出了众人身各一方,音讯阻隔。两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凄凉激楚,充满愤郁不平之气,作品的意境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8.修辞的德育价值 篇八

[关键词]修辞;德育;价值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大师,在儿童意识中“万物有灵”,认为“它们”和“我们”一样。儿童思维的“标本”源自物我一体的原初混沌,孔德把这种人性外推和泛灵化的自然倾向称之为天赋意向。逛动物园,儿童对小狗熊会说一段,对小老虎又会编一段;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想吃小伙伴手里的饼干又不好意思要,便狡黠地说:“我给你咬个月亮吧!”拟人、比喻在儿童那里不称其为修辞,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一、修辞的定义

人类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是一种自觉行为,而非盲目行为。人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词语是事物的“影子”,人借助“影子”认识周围的客观实在。修辞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修辞的痕迹。荷马时代,修辞作为演讲艺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修辞学习蔚然成风。诡辩家蜂拥至雅典,使雅典成为修辞教育的诞生地。亚里斯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诡辩术的对应物。”汉语修辞学界从上世纪初以来,从不同的角度对修辞进行了界说。起主导地位的美辞说认为,修辞是对词句的修饰、加工与美化,追求的是文辞的艺术之美。“修辞是讲词句艺术加工的法则;”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一切修辞手段都可归结为言语形式的组合,一切修辞现象都是言语组合形式的生动表现。”中国古代修辞思想在求美之外则还讲求言辞的社会伦理效果,如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就写道,“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在近代学校中,修辞被窄化为修辞格,由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教学生辨认与使用。

修辞作为文饰手法,追求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教育学视域下的修辞是基于特定教育意图的动态性的言辞调控行为,通过字斟句酌在“蕴”的层面建构师生可理解的意义重叠区,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育”的目的。

二、修辞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大象无形”,无所不在,却难以参透。王夫之提出“道在器中”“道不离器”的命题,指出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人类绞尽脑汁借助语言描摹“道德”的能指与所指,通过给事物“贴标签”的方式来描述、表达周围世界,在消解原始世界的基础上建构了意义世界,在概念辨析的漩涡里不停地画着符号圈,把自己套进去,又拼命钻出来,对道德的解释变得比道德本身更晦涩、更难懂。人类不是僵硬地臣服于有限的语言符号,而是创造性地驾驭语言来建构、延续意义世界里的道德、修辞,通过影响话语结构与表述方式,帮,助生成道德的意义。

道德是美的,让人愉悦的,当穷尽所有言辞仍无法完美临摹心中之德时,主体便以“象”征“意”,诉诸意象代言道德,借助诗化的语言将道德提升为融入主观情愫的客观物象。语言符号变换排列组合,通过视觉、听觉进入感受体,在脑际勾画那个“你——我”共同感知的物象,来克服“你”“我”各自感知的陌生性,以引起“我们”的共鸣。在象征性的物理世界中,“如果我们看到某种关于世界的、可以顺利发挥作用的理论观点,我们就会感到满足。而有关错误的指标则是,我们未能建立和保持成功的预见所具有的这种可以发挥作用的关系。”主体既描摹道德又受制于道德,修辞渗透了道德伦理色彩,修辞的德性源自修辞主体的社会性。修辞主体会有意识地将话语置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天秤上进行掂量,词语、句式、语气、情态的选择都被主体尽力控制于社会道德规范应允之范围,口无遮拦的侮辱、谩骂则触犯了社会公德。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即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善,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康德提出“绝对命令”,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修辞,从侧面反映主体的道德修养,是道德观照下的社会关系互动,在帮助构成人际交往的同时不停地巩固(或颠覆)现有社会道德规范。

三、儿童道德教育对修辞的诉求

儿童身上常会表现出惊人的想像力,他们能从一个现实表象出发,浮想联翩,在建构想像之物的同时评价它、修正它或驱逐它,不停捕捉思维推进中的意义。教师的课堂权威只能将儿童端正地固定于板凳上,而思维里活蹦乱跳的“小问号”却牵着“我”走出课堂,在神奇的想像世界遨游。听是生理的本能,听觉器官不会抗拒教师声音的传人,但并非所有的声音都能激起“我”思想的涟漪,听到什么总是掺入了“我”的选择。当“我”全神贯注于“开小差”时,对教师是听而不闻的,教师不可能给心不在焉的“我”留下任何痕迹。

制度化的学校德育从一开始就隐藏了这样的危机——要学习的东西都储存在语言符号里,那些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更直接地附着于教师的语言。受主知主义的影响,被根深蒂固的工具理性支配的教师,将“知”奉为德育宗旨,为实现德育“速成”,惯于用独白、专断的方式胁迫儿童进行高度抽象的去情境化的逻辑推理。为让儿童“知道”,“我们把纪律、惩罚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充斥幼儿园和小学的就是对儿童的各种形式的惩罚。教人者好像在道德上永远正确和伟大,他们永远把儿童渺小化,永远不把儿童放在心上,于是,道德教育被理解成一种管束和强制,一种宣传和灌输。”孔子认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儿童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时,教师就强行启发他,以获得所谓的德育严肃性为由,强行抹去儿童愉悦的情感体验,一味蛮横地要求他们臣服于“道德指令”本身。

学前儿童的道德认知带有形象性色彩与自我中心倾向,一个道德概念的形成需要大量直观形象的积累。儿童对以抽象、线性文字表述的道德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形式的、笼统的。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既是特定形态的存在,又是达到存在的方式。道德教育需要词汇,需要逻辑,需要表达结构,更需要通过话语修辞建构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愤悱之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

‘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修辞从技术层面“感染”德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借助“像”的比照物帮助儿童破译抽象的道德概念。《学记》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明代姚舜牧认为“喻,有不言自契之意”。“喻”将刻板的道德条文蕴于自然之事物,从“悟”的角度激发主体性人格。

故事是最古老的德育载体,在这个用语言编织的意义世界里,各种物象都吸附了人性品格:善良的白蛇可以成仙,撒谎的匹诺曹会长鼻子,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爱憎分明的形象勾勒出愤悱之境,“我”仿佛置身其中,经历了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悲悯……触摸到道德的伟大力量,萌生了朴素的道德移情,“我”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无依而悲伤,为小美人鱼的善良之死而落泪。故事是一种以讲述方式来定义的语言形式。任何客体都可被主体以故事的方式描绘出来,从孤立、缄默的存在变为灵肉合一的活物,并携带主体所赋予的意向,通过情境建构,在意义世界传译道德。如果客体化的道德象征体能够激发主体的愉悦,道德便被蒙上一种喻悦的特质或属性,从游离于主体之外去情境的“自在之物”内化成“为我之物”。

四、儿童道德教育对修辞的排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肯定文饰重要性的同时,孔子又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以问答方式展开的德育教学,不但挑战了文本道德知识的先验性,更直接地威胁到教师的道德权威。课堂上,教师可能随时会面临儿童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及群体性的道德质疑,对面子的顾及无形中诱导教师成为诡辩论者,求胜不求真,被雄辩逻辑左右的德育教学思维视修辞为强词夺理的“利器”。柏拉图在《高尔斯亚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修辞术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谄媚的手段,卑鄙的技巧,只能说服没有知识的听众。”修辞对德育的“感染”让教师冷嘲热讽中夹杂的人身攻击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在教师语言暴力的高压之下,德育和谐了,学生却失语了。“开口说话总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因为当某人处于这种状态而走出无法捉摸的朦胧黑暗时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抵抗可能怀有敌意的谈话的对方的攻击。”此外,部分教师将修辞曲解为把话说“漂亮”,以提高德育的“观赏性”。在教师“浮夸”之下,德育异化为语言修辞游戏,无逻辑关联、偏离德育宗旨的繁冗信息被画蛇添足地带入德育课堂。儿童耳濡目染,将道德条文说得比唱得还动听,内心的道德“伤疤”也被修辞包裹得严严实实。

教师语言作为澄明、显示形上之道的形式,既以文本上的“必然”为根据,又隐含着当然:喻道的过程渗入了教师对客观存在的理解。当这种语言文学手法被用于德育时,将无法回避道德的审视,通过“仿真”手段来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将受到制度化学校道德教育的排斥。

五、行走于修辞之上的儿童道德教育

让儿童掌握“道德”的相关概念,“理解词语的正确使用以及对词语所提供的含义的理解,分析整个词义域,通过相互比较而剔除近义词,这些将成为教学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任务。因为对正在成长的人来说,其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都是从语言入门同时形成并划分的。”将这种类似语言教学的方式作为德育教学的方式,既是必需又难免刻板。长此以往,道德教育成为令儿童索然无味的符号记忆学习。冷漠、低调使青年教师不愿说动情的话,脱口而出的道德规训常超越儿童现有道德发展水平。儿童对规则的态度由单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过渡到包含有义务意识的行为,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由客观责任内化为主观责任,公正观念的发展由服从的公正依次过渡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都是渐进的。教师的冷处理一方面使德育不再“矫情”,获得了所谓的客观性、严肃性;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慰藉儿童,抽离了人性关怀与感动的语言,更凸显理性,却近乎强制性命令。教师本人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往往远离话题,儿童的内心世界也很少被关注。

然而,在意义世界里,修辞无孔不入。儿童的道德反思活动被惯例性地、创造和连续性地维系于修辞建构的意义世界,行走于修辞之上的道德教育无法解除与修辞的关系。德育从学的视角而言,是道德知识被发现和被内化的过程,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依赖于儿童认知环境中的原有信息和新信息在碰撞中不断磨合。当师生双方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与假设吻合时,这个重叠部分恰是德育的落脚点,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传输的有效通道,修辞的存在有助于这种相互显映的意义情境的生成。在《狮子王》中,老狮王对儿子说:“一个国王的统治期就如同太阳的起落一样。辛巴,有一天太阳将会在我统治期的最后一日下沉,并且在你成为新国王的时候和你一同上升。”用太阳比喻抽象的“权力”,在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中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享受教育。教材讲的是道德的理论,但教师讲课不应是把文本道德符号传译为声音,从书本出发原封不动地塞进儿童的大脑,而是实现道德理论的通俗化、生活化。道德教育需要教师以“文本”为导向,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相关概念、判断和推理,结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现有水平,对文本进行延伸与拓展。

上一篇:获奖感言英语演讲稿下一篇:碧桂园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