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文化调查(10篇)
1.山西经济文化调查 篇一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在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通过网络看了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作者从多个污染源寻求雾霾出现的根源。引起广大网友对环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为了深入了解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吕梁市兴县2,晋中市灵石县,朔州市应县三地的国土,林业等部门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后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三晋大水网”的决策部署,把山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农业、手工业、重工业均有较大发展。近年来,省委在贯彻党中央及水利部的战略决策,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省委、省政府计划在5——10年中建成“两纵十横,大河联通”的十大骨干供水系统,覆盖全省十一个中心城市,供水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从此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到2015年引黄入晋地表水达61亿立方米,地下水总体得到保护,由目前地下供水35亿立方米减少至25亿立方米,全省总体供水达85亿立方米。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去年九月,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全省开展了包括优化规划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流域治理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矿山整治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在内的十大工程。这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黄河支流的环保效果,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的节能减排活动。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全省有29处全市性公园,27处区域性公园,125处社区公园,全市综合公园面积10公顷至160公顷,服务半径2000米,区域综合公园面积5公顷至10公顷,服务半径1000米。森林覆盖率68.2%,万元地区总产值下降3.8%,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8.8%。如今三晋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地生活环境已成为我省的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的矛盾:
在可肯定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发现当下存在的环境治理矛盾也不少。
1、可持续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抢抓机遇发展不顾当地生态状况的观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吕梁市兴县晋中市灵石县的许多矿山仍是先开发,后办证客观程序混乱。况且有很多企业只开发,不恢复。给生态带来极大地污染。化工原料不加以处理直接向河道倾泻,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利用,也还是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
2、集约化发展与粗放经营间存在的矛盾。在经吕梁晋中两市的考察得知:许多煤矿,铝矾矿的开采仍处在初级采掘变卖原矿的阶段,在经过煤矿资源整合的大潮过后,铝矿的开采显得越发难以治理。在旅欧资源产品开发中,晋中市的旅游已成规模化,集成化模式,而应县木塔景区的一些开发者中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产品开发中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产业链不完整,长期停滞在观光旅游的阶段,难聚人气、财气,不能大限度的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矛盾。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矿山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和成效。林业方面重造轻管问题严重,出现“年种树不见树”现象。
三、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要求”缔在风景旅游区内的采矿点,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复垦,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而受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补救措施,履行赔偿责任。加快科技进度。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开发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要引导企业进园发展,实行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管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全面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储备,统一出让。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明确用地导向,新增用地计划要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倾斜。通过依法回收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耕地要占补平衡。
4、加大宣教力度,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省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高效利用,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最大化配置市场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团体肩头的责任,完善相关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三晋大地的碧水蓝天有进一步的改善。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太原)造价13312班 2015年3月9日
2.山西经济文化调查 篇二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山西的煤、电、铝全国飘红, 而山西的农业, 特别是粮食安全则鲜为人关注。其实山西既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也是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省份。这里有曾经全国闻名的“大寨”经验, 有运城临汾的“晋南粮仓”, 有晋西北的“杂粮王国”。但由于复杂的地理和气候关系, 山西十年九旱, 年年春旱, 粮食生产条件十分脆弱, 农民难以走出成本高、卖出低的“高进低出”的怪圈。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 全省粮食产量已从70亿公斤迈上了100亿公斤的台阶, 2004年到2008年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 但因品种和地区失衡、耕地缩减、农资涨价, 山西的城乡居民口粮自给率只有50%, 远低于国家坚守的95%的红线, 全省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最近, 笔者因工作关系, 较为详细地对山西省的粮食产量问题进行了调查。
山西的粮食安全最突出的几个问题是:
一个不足:粮食产不足需
山西粮食消费年缺口为10到20亿公斤。其中口粮消费呈递减状, 减幅为3.6亿公斤;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则增幅为8.3亿公斤和6亿公斤, 食品副食及酿造用粮基本稳定在4.5亿公斤。在其品种中, 稻谷、小麦缺口大, 玉米则富余。
从未来趋势看, 山西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而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较大, 粮食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两个失衡: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失衡
山西的粮食产需品种严重不平衡, 产粗吃细, 小麦不足, 稻谷、食油几乎全部靠外调, 而玉米有余 (玉米年平均产量为60.2亿公斤, 占粮食总产量的59%) 。由于小麦、稻谷主要用于口粮消费, 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 玉米产量的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粮食供需间的矛盾。
从地区结构看, 全省11个市粮食产量由南到北呈由高向低明显变化趋势, 尤其是小麦主要分布在南部, 中部有一部分, 北部几乎为零。而这几年南部的运城和临汾产麦区小麦产量连年减少, 全省35个固定贫困县, 其中有14个县人均产量不足175公斤, 属贫困地区中的基本都是缺粮县。
三个偏高: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价格水平偏高
山西省粮食生产条件脆弱, 浇灌费用高, 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 一定程度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使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山西省的粮食外采购量大, 采购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造成粮食流通领域成本偏高。据统计, 每年光小麦、稻谷和食用油的外采就增加流通成本7亿元以上。
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偏高必然导致粮油价格水平整体偏高, 这就不仅削弱了山西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四个滞后:基础设施、流通方式、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粮食供需矛盾突出, 通过流通调剂余缺, 保障有效供给的任务很重。2003年到2007年, 全省年均调入粮油36.7亿公斤, 调出粮食20亿公斤, 省际间粮油流通量很大。但山西的粮食基础设施和流通方式发展滞后, 以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为特征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缓慢, 运行效率低, 流通成本高, 已很难适应保障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粮库迫切需要维修改造。信息化水平低, 全省没有形成网络, 信息渠道不畅通, 粮食流通有很大的盲目性。全省现代网上交易方式才开始起步, 多数地方和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 交易效率低, 成本高。
山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起步较晚, 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一些企业存在以减代改、以卖代改的问题, 触及深层问题、配套性强的改制工作刚刚起步, 国有粮食企业整体效益欠佳。现全省共有粮油加工企业178个, 这些企业科技含量低, 名牌产品少, 总产值仅为21亿元, 利润总额才5113万元, 在全国排名20多位。
两个堪忧:农户存粮和粮食质量卫生状况堪忧
近年来山西省农户存粮总量虽有所增加, 但口粮储存急剧下降。在农户储粮总量中, 种子、饲料和商品粮占大多数, 呈上升趋势。另外, 传统产粮县的存粮也明显下降, 临猗县2007年农民人均储存小麦仅62.5公斤, 只能满足3个月的需要。从粮油质量卫生状况看, 一些隐患已经渗透到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等各个方面。据2007年山西原粮卫生调查结果显示, 小麦质量卫生状况较好, 玉米质量卫生合格率较低。玉米185个样品合格的仅为102个, 合格率为55.1%;另据2008年12月山西省储粮检测中心对部分市县成品粮油抽样检测, 351个采集样品合格率为64.9%。小麦粉、大米的主要问题是水分指标超标严重, 部分小麦过氧化苯甲酰 (增白剂) 超国家卫生标准4倍, 部分食用油溶剂残留超国家卫生标准6.7倍。
加强山西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 对山西的粮食安全, 必须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一手抓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一手抓粮食供给数量保障, 一手抓粮食质量卫生保证;一手抓粮食市场完善, 一手抓粮食宏观调控强化, 着力构建“供给稳定, 储备充足, 调控有力, 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总体要求, 山西要继续强化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领导,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粮食市长负责制, 明确和分解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目标。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油质量卫生、粮食储备、粮食现代物流、粮食总量平衡、粮食流通秩序、粮食企业改革等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目标责任主体。
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实现粮食自给是基本方针。这就必须大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加强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还必须深化粮食企业改革, 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 实施“放心粮油”工程, 健全粮油质量保障体系。
3.山西运城苹果产业状况调查 篇三
1品种结构
根据这次调查,苹果品种中,富士品种面积最大,占调查总面积的85%,其他品种面积较小,主要是嘎拉系、华冠、红星、凉香、美八、华硕等。富士品系繁多,良莠不齐;果实品质因品系栽培技术、立地条件而差异较大。乔化果园多,矮化果园少,乔化果园树龄基本在12~25年,果园存在郁闭、病虫害严重、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尤其是腐烂病、轮纹病、早期落叶病等,严重影响树体的健康发展。矮化果园采用的砧木以M26、SH系居多。调查发现,一是目前市场急需富士品系的优种。应立足运城生产实际,筛选适合当地发展的最佳砧穗组合;二是中早熟苹果品质普遍不高,需进一步提升。
2病虫害防控
2.1矿物源农药使用较少当前,在苹果病虫害防治上,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使用较少,以往用石硫合剂清园,现在用腐必清、氟硅唑等,石硫合剂具有杀菌、杀虫卵的作用,在发芽前7 d使用,效果最佳,大大减轻病虫源基数。在6-8月份使用波尔多液的果园,早期落叶病都能得到很好的预防,不会出现大面积落叶的问题。但果农普遍认为矿物源农药存在配制麻烦、使用起来不方便等问题。
2.2药剂使用盲目性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果农容易受个别农资经销商蛊惑,不能按照果园实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治,盲目性较大,看到别人打药,自己也开始打。没有选对针对性的农药和防治的关键期,没有采用适宜的浓度和剂量进行防治,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抗药性增强等问题。另外,果农对生产调节剂的使用有误区,存在大量滥用果实膨大剂、增糖剂、增色剂、高桩素、防落素等调节剂的现象。
3土壤与营养
相当一部分果园存在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污染严重等问题。施化肥多,有机肥少;施大量元素肥多,中微量元素肥少;果园打除草剂的多,生草的少。调查统计,农民使用的各类果树专用肥高达68种,哪种肥料好,果农无所适从,只凭商家推介。个别不法分子,利用培训推销劣质肥料,使果农上当受骗,打除草剂的多,造成土壤的严重污染;施肥量不足、营养不全面,负载量大,造成土壤营养匮乏。
4苗木
矮化大苗短缺,建园成本大。矮化苗木以矮化中间砧苗居多,矮化自根砧较少。矮化苗木本身成本高,价格较乔化苗贵。现在建园为了提早结果,提倡栽3年生大苗,价格更贵,3年生的矮化大苗株价在20元左右。建矮化密植苹果园时要用架材,投资较大,果农大多数投资不起。另外,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果树存在花叶病,个别植株存在锈果病等病毒性病害,生产中急需栽植脱毒苗,但目前脱毒苗木紧缺且价格昂贵,果农难以承受。
5果园机械
所调查果农中,每家每户都有一台三轮车配打药泵用于病虫害防治,70%的果农都有小型旋耕机,有2户果农有开沟机。果农都知道弥雾机打药效果好,但因价位高而放弃,一台国产弥雾机9万元左右,进口弥雾机在20万元左右。调查表明,果农对果园小型机械,特别是小型低价弥雾机(价格小于1万元)、开沟施肥一体机有较高的需求。同时,不少果农表示,果园有套袋机、采果机更好。
6产后
调查中发现,果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果品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大多企业只是单纯收贮苹果,以赚取果农冷藏费为主,开拓市场能力不足。恒温冷库保鲜剂稀缺,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聪明袋,另一种是户县的,但成本较高,使用后每1 kg苹果附加值提高0.3~0.32元。苹果的深加工商品较少,主要以鲜食为主,市场上有一些果脯、果酱、苹果醋,但没有苹果酒的生产。近年来苹果生产成本逐年加大,肥料、农药、膜袋、纸袋、农机、水电、辅助设施、劳力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苹果价格每年波动较大,尤其是2014年,开始果价高,但年后,一路下坡,卖的早的果农,企业把钱挣了,卖的晚的,损失很大。成本加大,价格不稳,产品深加工不发达等严重影响了运城苹果业的健康发展。
山西省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044000)
4.山西经济文化调查 篇四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出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2015年山西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529.4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4.45%,其中: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为333.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10%。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山西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是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我国与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先富后老”特征最大的区别在于“未富先老”,突出表现为人口“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并存。山西的情况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两种情况也是并存。
近年来,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山西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加快推进山西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并对此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发展对策。为政府决策部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为完善山西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政策顺利实施提供建议,推动山西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在静乐、临猗、小店、榆次、平陆五县区开展了专题调查。
一、山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1.主要养老方式
按照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养老方式划分为三类:一是由子女或主要赡养人提供相应赡养义务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二是由家庭、社区和政府共同负责,由社区提供上门服务或日托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居家养老”模式;三是由政府或NGO(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组织机构提供“机构或社会养老”模式。通过调查发现:山西省农村老年人现有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比60%-70%;居家养老、社会养老方式为补充和辅助;且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更趋单一,对子女依赖性更高。
2.身体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调查发现: 被调查的农村老年人中有70%以上或多或少都有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与关节病等慢性病。老年人身体状况随着年龄增长每况愈下,一方面增加了家庭成员的赡养负担;另一方面给老年人身心造成压力,身体的病痛导致其无法分担一些家务,会使其感觉自己“不中用了”,心理更加脆弱和敏感。身体状况越差的老年人越无法独立,越依赖子女,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不愿选择“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养老模式。
2.经济收入状况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山西省农村老年人收入较低,甚至没有收入。此外,被调查的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具有不稳定性,对家庭成员依赖性较强,养老支出较受局限。
4.医疗保健状况
医疗保健是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一项刚性需求,也是衡量老年人养老服务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仅集中在陪同看病、定期体检、医疗常识讲座等项目上。
5.休闲娱乐活动状况
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及参与度能够较直观地反映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也是评价老年人养老服务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仍以 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为主,即主要为打牌、散步、谝闲传等,消费型休闲活动项目还比较少。此外,很大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因忙于家务和照顾家人而没有休闲时间,不参加任何休闲娱乐活动。
三、山西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方式单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 据调查表明,有近七成的农村老人仍旧依靠家庭养 老,尽管有些农村人在这种养老模式中遇到了困境或问 题,甚至有些孤寡老人生活无依,但依然不愿改变现状,仍选择家庭养老,农村养老方式呈现一头独大、单一化发 展现状。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和社会习俗根深蒂固,子女承担起老年人全部的赡养义 务视为对家长的报答和尽孝,这一观念束缚、禁锢了新型 养老模式的发展;二是中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大环 境,决定了绝大部分老年人必须依靠家庭来养老;三是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健全,只能广覆盖、低水平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
(二)经济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对子女依赖性较强 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缺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的下降,农村老年人劳动所得逐渐消失,对子女依 赖程度日益加深。而农村除了对孤寡老人提供社会救济 外,缺乏对老人的社会保障,基本上靠家庭承担养老责 任,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农村老年人的照 护体系不完善,可选择的生活照料方式较少,老年人照料 主要依靠子女,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人缺 乏照料的现象也将日趋严重。
(三)社会养老服务严重滞后 本次调查从“经济扶持、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四个层面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项目现状,研究发 现老年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身和子女扶持;生活照顾 也基本依赖自身、子女和邻里;看病买药基本靠家庭负担,精神文化娱乐项目更是严重匮乏。由此表明,山西省现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严重滞后。
四、促进山西农村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村老年人 真正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 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福利水平,提高医 疗报销比例,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问题提供制度 保障。(二)巩固家庭养老服务的主体地位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大 环境中,传统家庭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通 过分析调查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山西省农村现有经济发 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及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家 庭养老仍会在山西省农村养老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此,可在巩固家庭养老主体地位的同时,引进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辅助养老模式。
(三)加大敬老养老宣传教育力度调查研究发现,除能从社会养老金制度中取得一定 的收入外,农村老年人自身劳动所得及其他财产收入皆 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子女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政府 应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抓好敬老养老 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传统赡养文化美德,切实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损害老年人养老权益的行为予以惩处。
(四)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机构等新型养老服务方式 在做好传统家庭养老服务的同时,针对不同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方式,即社区、机构、社会化养老等方式。可以先从最容易让老年人接 受的居家养老方式开始,即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在得 到家人养老照料的同时,由社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身患重病、残疾,家庭无力负担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方式,由政府买单,聘请专业人士替这些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无偿、抵偿服务。同时,要注重加强老年人思想教育,引导其转变传统养老观念,使其更容易接纳新型的养老服务方式。
(五)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首先,大力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其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定点合作医院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定期开展老年人常见病的预防与保健讲座、免费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切实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第三,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殊老年群体,定期开展上门 医疗服务。
5.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
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239家,总资产达33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16.4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带动农户235.7万户。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87家,其中加工型企业955家,基地型企业347家,贸易型企业182家,市场型企业203家。在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1687家企业中,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共计683家,占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总数的40.49%。其中5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亿元以上的企业76家,5000~10000万元的企业74家。中介组织1552个,主要集中在畜牧、干鲜果、蔬菜三个行业。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469个,农民专业协会53个。
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及品牌建设现状
据调查,全省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中,只有37.83%的企业设置有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63.5%的企业设置有产品检测检验机构。截止2006年底,山西省农畜产品未注册和注册商标总数达584个,山西省著名商标110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商标4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1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2个。
八大产业链发展现状
乳品产业链
奶牛养殖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2006年底,全省良种奶牛及改良奶牛存栏33.03万头,其中成母牛存栏21.40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59%和13.42%。目前全省已建成常年饲养奶牛500头(成年母牛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60余个,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年均递增33%,大大超过全省奶牛增长速度。全省有乳品加工企业63家,省内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3150吨,实际日处理量为2171吨。全省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17.4万吨,实际加工量60.5万吨。
乳业产业链发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在运转机制上各个参与主体没有实现以利益为纽带形成一种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2、在奶业生产环节,生产成本增加,奶农收入大幅度下降;
3、乳品加工能力已经饱和,加工能力利用率不足。
肉类产业链
2006年底,全省肉牛出栏78.0万头,肉羊出栏682.8万只,生猪出栏821.3万头;肉类总产量93.55万吨,其中牛肉10.67万吨,羊肉10.02万吨,猪肉62.49万吨。
畜禽养殖的区域优势日趋明显。中南部肉牛主产区牛肉产量占到全省的67.8%;东西两山肉羊优势产区羊肉产量占到全省的46.2%;34个瘦肉型猪主产区猪肉产量占到全省的66.6%。全省已有各类养殖小区3459个,生猪、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9.6%、64.7%,羊舍饲养殖数量达到230多万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全省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建成以高平、泽州为代表的瘦肉型猪基地,以永济粟海、平遥龙海、文水大象为龙头的肉鸡肉鸡生产基地;以和顺县为核心区的肉牛繁育基地和以祁县为核心区的肉牛育肥基地;以神池、五寨、宁武、河曲、代县、繁峙为重点的肉羊生产基地。
全省现有的157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07家,其中禽类屠宰加工18家,肉牛、肉羊屠宰加工60家,生猪屠宰加工29家。全省发展畜牧养殖类中介组织408个,参与中介组织的会(社)员34706人。全省共有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35个,正式登记注册的畜产品商标51个。
肉类产业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优质畜禽产品原料供应不足;疫病防治依然是薄弱环节;品牌建设滞后。
玉米产业链
2006年,全省玉种植总面积1838.42万亩,总产量647.6万吨,平均亩产352公斤。全省玉米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粮食总面积、总产量的40%和60%。
我省的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刚刚起步。长治市建立了4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总面积达57万亩;临汾市建成1.5万亩优质玉米基地,分别比非基地田亩均增产10% 和15%以上;忻州市建成甜糯、高油、高蛋白饲用及高淀粉等优质特用玉米生产基地共50万亩,占该市玉米播种总面积的15.6%。
全省有规模以上玉米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玉米80多万吨。在600万吨玉米总产量中,加工量约为210万吨(含工业饲料),加工率在35%;加上传统直接饲用玉米,总的加工转化率在56%左右。目前,全省共有年产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65家,饲料实际产量120万吨,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约195万吨)的61.5%。
玉米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种多乱杂,专用品种少;二是生产条件差,全省1800万亩玉米面积中旱地占2/3,旱地玉米中中低产田又占2/3;三是标准化基地建设刚刚起步,示范区的作用有限;四是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有待继续延伸。
高粱产业链
我省有80%以上的高粱用于酿造。随着酿造业的迅速发展,高粱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已供不应求。针对北方酿酒原料的需求,山西农科院高粱所已育成国际上淀粉含量最高的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作为饲料,高粱在国内用量较少,在国外是重要的饲用原料。美国有36%的高粱用于饲料,我国只有12%。作为优质饲草,高粱研究所已选育出刈割再生性强,生物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茎叶鲜嫩适口性好新型饲草高粱品种。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提升,能源紧缺状况日盛,发展生物能源已成为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有15%的高粱用于生产酒精,巴西已将甜高粱列入生物乙醇计划,印度正在示范用甜高粱生产燃料乙醇,菲律宾新近颁布了《生物燃油法》,甜高粱成为了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出于粮食安全的原因叫停了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针对这一现实,山西农科院高粱所育成了能源高粱——晋甜1号,在替代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05年世界高粱种植面积4250万公顷,总产5780万吨。同期,高粱在全国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0.81%,降至2005年的0.37%。1971年是山西省高粱生产的最高年份,总产达118.06万吨。随着高粱用途转向酿造为主,种植面积和产量一路下滑。高粱在全省粮食总产中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5.66%降至2005年的1.14%。
目前,高粱生产基本集中在太原、忻州、晋中、吕梁四市的部分县区。主干品种有晋杂101、晋杂18号、晋杂15号、晋杂12号等。酿造专用高粱生产基地建设在省内已取得进展。高粱研究所与山西省汾酒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在汾阳市、沁县建设酿造专用高粱生产基地13万亩,其中沁县8万亩(核心基地2.5万亩),汾阳5万亩。饲草高粱生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能源高粱生产基地建设尚未起步。
山西是酿造业大省,酿造的主要原料是高粱。2006年全省高粱面积56.52万亩,总产仅11.70万吨,其中约80%左右用于酿造业(9.36万吨)。据报道,目前我省的白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和10%。按照现有酿造产出水平,省内现有高粱产量远远无法满足省内酿造业发展的需求。
干鲜果产业链
2006年,全省核桃、红枣种植面积分别为450.00万亩和550.00万亩,总产量分别为8.4万吨和65万吨(鲜枣)。以东西两山优势区域为主的核桃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2%和65%;以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为主的红枣基地面积占全省红枣面积的66%。
2006年,全省苹果、梨的栽培面积分别为502.2万亩和132.00万亩,总产量分别为467.04万吨和47.32万吨,葡萄总产量为27.0万吨。五个优质苹果优势产区30个基地县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总面积、总产量的72.2%和88.6%。三个优质梨优势产区15个基地县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3%和71%。
2006年,全省有干果加工企业92个,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7个,年加工干果制品33万吨;鲜果加工、贮藏企业74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个,年销售收入16.9亿元;总贮藏能力150万吨,实际贮藏量124万吨;现有苹果汁加工龙头企业9个,年加工能力40.99万吨,年实际加工量30.77万吨,年转化苹果170万吨左右,转化率41.1%。现有梨加工企业13个,年加工梨汁及系列产品6.6万吨。
2006年,全省共发展干鲜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45个,专业经纪人24.29万人,其中鲜果经纪人22.02万人,干果经纪人2.27万人;全省共有市场型流通企业203个,其中水果兼营批发市场27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25个。
干鲜果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符合标准化生产规程的优质果园比重低;二是干果加工仍以原果和初加工产品居多,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偏低。水果加工原料仍以普通品种的残次果为主,果汁品质指标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三是鲜果产后处理滞后,严重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蔬菜产业链
2006年,全省蔬菜总面积598万亩,产量1609万吨,总产值122.59亿元,占到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22.6%。同期,全省设施蔬菜的总面积(113.8万亩)、总产量(426.7万吨)和总产值(51.4亿元),占全省蔬菜播种总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9%、26%和42%。全省芦笋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8万多吨,其中99.5%经加工后出口,在创汇农业中位居首位。
蔬菜基地建设呈现出高集中度发展态势。2006年种植规模在1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17个,蔬菜播种面积(包括瓜类)280万亩,占全省的47%;总产量828万吨,占全省的52%。全省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面积分别为278万亩和19万亩。全省有15个蔬菜品牌通过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
目前,全省共有蔬菜加工企业114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个。已建成投产的芦笋加工企业共20个,年设计加工能力8.2万吨。全省共有产地蔬菜常年性和季节性批发市场711个,蔬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12个。从事蔬菜中介服务的人数达4.91万人;年销售蔬菜量1102.55万吨。
山西蔬菜产业的优势在于:一是中南部设施蔬菜在河南、陕西市场占有优势;二是中北部露地茄果类蔬菜在南方市场具有反季节优势;三是山西芦笋产品已实现系列化国际达标,产业拥有较高安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受水浇地面积所限,基地面积扩大将受到制约;二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质量问题不容忽视;三是加工转化率低,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四是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冷藏、预冷等设施不配套。
小杂粮产业链
多年来,小杂粮占山西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0%,总产量的20%左右。谷子是小杂粮中的主要品种。2004~2006年,谷子面积占全省小杂粮种植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4.3%、22.6%和22.9%;荞麦是小杂粮中的特色作物。2006年面积、总产都有较大增长。2006年,荞麦播种面积、总产量占全省小杂粮的比重分别为1.9%和1.4%;2006年,全省杂豆类播种面积、总产量占小杂粮播种总面积、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7%和25.6%,产量所占比重明显低于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全省共有181个小杂粮原料产品通过绿色认证,其中谷子30个,荞麦18个,杂豆系列62个。谷子、荞麦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沁县、汾阳、寿阳、左云等地已经起步,沁县、汾阳市被我省列为优质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寿阳、左云、灵丘等地苦荞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全省有小杂粮加工企业120个,带动18.68万农户。小杂粮商品率在10%左右,加工转化率只有2%。小米加工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苦荞加工技术水平领先世界,但实现产业化生产尚需时日。全省小杂粮行业农民经纪人有50090人,占全省农民经纪人总数的9.29%。其中优势产区从事小杂粮营销的农民经纪人占全省的66.82%。小杂粮中苦荞市场开拓获较大突破。苦荞米开始销往日本、乌克兰、马来西亚;苦荞面粉主要销往韩国,作为韩国苦荞凉面的原料。
薯类产业链
2004~2006年全省马铃薯平均种植面积为460.49万亩,分别占全省粮食、薯类、蔬菜种植面积的10.1%、88%和57%。马铃薯鲜薯三年平均总量258.70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粮食、薯类总产量的5%和78%。新建成的薯类脱毒中心,满负荷运转年可供给35万亩良种繁殖用种,可满足全省60%种植面积的生产用种。2006年,全省马铃薯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中晚熟鲜食品种约占75%左右,淀粉加工品种约占15%,早熟及油炸食品加工品种约占10%。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20个,其中,5~10万亩的县有15个,10~15万亩的县有3个,20万亩以上的有2个。
目前,我省已建成薯类加工企业21个,其中马铃薯加工企业18个,红薯加工企业3个,在建马铃薯企业2个。规模以上企业10个,各类产品年设计生产规模为18万吨,全部投产后可转化马铃薯鲜薯8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0%。目前已有7家企业投产,年可加工转化鲜薯12.6万吨,加工转化率4.8%。
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单产低而不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二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病毒性退化仍制约着产量的提高;三是专用加工品种少。马铃薯专用品种所占比重我省约为5%,我国为15%,国外在70%以上;四是可供加工的优质原料严重不足。已投产的7家大中型加工企业,实际生产量仅为设计能力的19%。
中药材产业链
2006年全省中药材播种面积达123万亩,总产量达到15.6万吨,产值达到9.7亿元。全省有基地型中药材企业7个,北京同仁堂一些知名药品生产企业以“企业+农户”等形式在我省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山西农科院等一些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我省的中药材GAP的研究与建设,在药源地与企业联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区,开展和探索中药材大田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全省中药材种植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新绛、闻喜、绛县、万荣四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到运城全市的75%以上。晋城市重点发展了3个GMP基地认证,建设了10个道地中药材基地,其中陵川县的同仁堂党参基地已成为我省首个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17个,年加工转化中药材3.3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21.1%。在道地中药材优势产区,中药材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中药材专业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社、农民中药材经纪人等中介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省中药材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药材种植缺乏科学规划,盲目种植、管理粗放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滥用农药和病虫害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品质;三是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品选育等工作滞后,造成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四是加工环节薄弱,难以带动药材种植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着力发展保健醋、醋饮料和果醋加工项目,整合小型制醋企业群体,建立食醋生产园区,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整理、保护和发展传统制醋工艺,通过品牌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现代技术,解决老陈醋沉淀等问题,提高质量及附加值。
重点工程
“十一”期五间,我省要根据区域资源分布、市场前景及现有基础条件,突出区域特色,区别轻重缓急,在继续抓好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基础上,以八大产业链打造为载体,重点发展玉米增量工程、设施蔬菜、标准化果园、规模化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整体提升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肉类产业链
重点发展肉羊、肉牛加工,稳步发展猪、禽加工,适度发展特种动物加工。肉羊加工以北部和东西两山为重点,肉牛加工以中南部为重点,生猪加工以商品猪基地县为重点,禽类加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发展规模化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提高中西式肉制品总量。依托冷却肉、分割肉等屠宰加工项目,在稳步提高猪肉商品率的基础上,提高牛羊肉、禽肉加工比例。畜禽基地建设是打造肉类产业链的重点,要围绕加工,在优势产区积极推进养殖园区建设,同时要把品种改良放在首位,把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作为重点,要保证加工企业有充足、优质的原料,农户也能因此获得最大收益。
乳品产业链
发挥我省乳业强势,在稳定发展奶粉生产的基础上,依托液态奶和乳饮料项目,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向品牌知名度高、规模大的企业聚合,促进骨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中小企业特色化。以大型乳品加工骨干企业为主体,抓好北部、中部奶牛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建设,加快贫奶区乳业发展步伐。支持企业和农户围绕乳品加工需求,合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改善饲养条件,提高奶牛单产,稳定奶源质量,推进乳品产业化进程,做到乳品加工业与奶牛养殖同步协调发展。
玉米、高粱产业链
要在发展饲料工业的同时,推进玉米淀粉、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及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重点培育和完善省内已有的大型深加工项目。围绕玉米深加工重点抓好玉米增量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并千方百计提高玉米单产。在玉米主产区要积极推广高淀粉、高油、甜糯玉米专用品种,建设一批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高粱是山西醋加工的主要原料,要努力提高高粱深加工的水平,推进山西醋产业的发展,以太原、晋中为重点,积极发展老陈醋,着力发展保健醋、醋饮料和果醋加工项目,整合小型制醋企业群体,建立食醋生产园区,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整理、保护和发展传统制醋工艺,通过品牌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现代技术,解决老陈醋沉淀等问题,提高质量及附加值。
干鲜果产业链
干鲜果产业要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标准化果园建设工程。加大外向型企业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大型加工企业的建设,带动干鲜果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干果要在扩大红枣、核桃初加工及出口的基础上,依托系列休闲食品、保健食品、食品配料和枣汁、核桃露、核桃粉等深加工项目,重点抓好东西两山红枣、核桃加工企业群及优质红枣、核桃等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干果深加工上重点突破。鲜果要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果汁、果酒等深加工项目,在中南部重点抓好苹果、梨、葡萄等加工企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加工型品种推广和苹果出口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要依托沙棘、桑葚、山茱萸、仁用杏、柿子等区域特色资源,加快特色果品加工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链
充分发挥我省茄果类、根茎类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蔬菜的产后处理能力,推行净菜上市。依托芦笋等蔬菜罐头、冻干菜、脱水菜、蔬菜汁等深加工项目,扩大出口规模。要积极推进南部设施栽培蔬菜区,中、东部越夏延秋蔬菜区,太原城郊精特蔬菜区的建设,根据加工需求发展绿色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建设。
小杂粮产业链
要围绕我省小杂粮区域资源优势,推进小米、荞麦、莜麦、杂豆等系列杂粮加工。在继续抓好杂粮初加工及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杂粮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重点发展杂粮分解开发及功能成分提取项目,提高杂粮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在杂粮深加工的产品创新及规模上重点突破。要根据加工需求,在重点产区抓好优质小杂粮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名特优品种种植规模,搞好优质产品产地认证。
薯类产业链
要立足于我省马铃薯、甘薯资源优势,以淀粉深加工为主体,在稳定发展粗淀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颗粒全粉、精淀粉及淀粉深加工项目,开发薯类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加工马铃薯颗粒全粉的难题,搞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要围绕薯类加工,积极引进、推广优质加工专用品种,推进北部马铃薯、南部甘薯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马铃薯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
中药材产业链
6.山西省临汾市鞋业市场调查报告 篇六
当地鞋业市场主要分布在鼓楼东大街、财神楼街、平阳南街、平阳北街、解放路、体育北街、贡院路等街道,以专卖店、商场为主要业态。市中心还集聚了各大银行、大中专院校等,人流量巨大。根据记者的走访,当地皮鞋、休闲运动品牌多以专卖为主,部分品牌同时进驻商场、鞋城,形成多渠道经营。
1、专卖店
专卖店是当地最重要的销售渠道,目前多数品牌已开设多家店铺,逐步形成规模经营。从品牌分布来看,各品牌都在排兵布阵,力图占据有利地形,为未来竞争做好准备。店铺以直营为主,为了抢占市场,促销活动频繁,形式多样。
目前进驻的品牌有,皮鞋类:意尔康、哈森、接吻猫、木林森、杰豪、日泰、红蜻蜓、百丽、奥康、康奈、兽霸、佰纳等;革鞋类:卓诗尼、珂卡芙、依思Q、名典、达芙妮等;运动类:安踏、李宁、特步、贵人鸟、匹克、阿迪达斯、耐克、361°等。
2、鞋城
由贡源鞋城、圣源鞋业广场组成的贡院街鞋业超市是当地最大的鞋城,采用租赁、鞋城统一管理的模式与品牌合作,但目前鞋城经营不善,有待改善。此外,当地还有手拉手鞋服超市,二楼经营鞋类,模式与贡源鞋城相似,经营状况也欠佳。
3、百货
当地有世纪百悦购物中心、利特尔购物中心、安达圣购物中心、百货大楼、丽柏银泰购物中心等百货。其中,世纪百悦在当地影响力最大,定位中高端,进驻鞋类品牌以百丽系为主。
丽柏银泰是2011年9月新开的,位于五一西路的黄金地段,规划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总投资额8000万元,集购物、休闲、娱乐、观光、商务、餐饮、酒店于一体。作为当地硬件档次最高、服务功能最完善的百货企业,相信将对临汾市零售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概况
7.山西经济文化调查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4年1-12月经长治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病的住院患者(实验组或病患组)及当地社区健康常住居民(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50份,收回问卷535份,回收率97.3%,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93.6%。
1.2 方法
采用自制“长治地区饮食习惯调查问卷”。经由培训的消化内科护士以访谈和自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能读写者,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对于无读写能力者,由调查员以访谈的形式完成[2]。
1.3 调查内容
个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等),饮食口味(喜食烫食、肉食、凉食、素食、甜食、咸食、干硬食物、汤水食物),就餐情况(三餐规律、经常路边摊就餐、经常饭店就餐),不同食物的食用频率(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炖肉、煲汤),当地饮食情况(米汤、米粥、稠饭、醋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data3.1双份录入,用SPSS19.0进行处理,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构成
本次共调查长治地区20岁以上常住居民501人,其中男性265人(52.9%),女性236人(47.19%),平均年龄50.8岁(男性51.9岁,女性49.7岁)。501人中,胃病患者301人(60%),健康居民200人(40%)。两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注:a平均50.813.2岁
2.2 调查人群的饮食口味喜好比较
患病组与健康组人群比较,在喜食凉食、素食、甜食、咸食、汤水食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调查人群的就餐情况比较
在三餐规律、经常路边摊就餐、经常饭店就餐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调查人群对不同食物的食用频率比较
患病组与健康组人群在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炖肉、煲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调查人群当地饮食情况比较
食用米汤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用米粥、稠饭、调和(一种当地食品)和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基本无差异的基础上,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经常路边摊就餐、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食用米粥、稠饭、调和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而三餐规律、煲汤、食用醋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
[n(%)]
[n(%)]
[n(%)]
[n(%)]
长期服药史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因为药物有破坏胃黏膜的副作用。有研究指出,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药物具有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的副作用[3],这与本次调查结果是相符的。胃病患者多数有胃病家族史,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导致的。有研究发现胃炎患者同一家庭成员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4]。对于喜食烫食、干硬食物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很多研究已证实这点,可能与这些强烈的化学和物理刺激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有关。喜食肉食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由于食肉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这些高脂肪食物可破坏胃黏膜屏障,损伤胃组织[5]。经常路边摊就餐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因为路边摊卫生条件差,食物处理不干净,食材不新鲜,所用油和调味品质量差,经常食用会损伤胃黏膜。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都是高盐食品,高盐食品可引起胃黏膜屏障损伤,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对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6]。炸、烤烹制的食物含有致癌的杂环胺、苯并芘等物质[7],在胃中消化吸收时损伤胃黏膜。米粥、稠饭、调和是长治地区当地人日常偏爱的饮食,这三种食物的共同点是都比较黏稠,不易散热,一旦变凉就粘固在一起难以食用,因此当地人都比较喜欢吃偏热的,而热的食物对胃黏膜的物理性刺激使胃黏膜屏障破坏、黏膜细胞结构发生某些病理改变[8],从而引发胃病。
三餐规律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可能是定时三餐保证了胃酸分泌的规律性,对胃正常活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煲汤将原料和配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溶到鲜美的汤中,有易消化健脾胃的功效,这与本次研究煲汤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是相符的。醋里含有多酚等抗氧化物质[9],食用醋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从而保护了胃黏膜,这与本次研究食用醋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胃病是慢性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膳食是预防治疗胃病的有效手段。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少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腌制食物、油炸食物和烧烤食物,减少路边摊就餐的次数、食用米粥、稠饭、调和时要放成温的再食用,养成三餐规律,平常饮食中适量食用醋,有空时煲汤养生的良好饮食习惯。
摘要:目的 找出长治地区胃病患者饮食习惯中存在的胃病危险性因素,为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自填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长治地区胃病患者(实验组)与健康成年人(对照组)饮食习惯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喜食凉食、素食、甜食、咸食、汤水及米汤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三餐规律,经常路边摊就餐,经常饭店就餐,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炖肉、煲汤、食用醋、食用米粥、稠饭、调和(一种当地食品)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经常路边摊就餐、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食用米粥、稠饭和“调和”等12项饮食习惯是胃病危险因素。而三餐规律、煲汤、食用醋的饮食习惯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
关键词:胃病患者,健康居民,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兰雄华.基层医院慢性胃病的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37-139.
[2]李海朋,何帅,王慧,等.胃癌患者直系亲属饮食行为习惯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3):2410-2411.
[3]Furuta K,Kinoshita Y.Relationship of acid-related diseases with lifestyle habit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J].Nihon Rinsho.2015,Jul;73(7):1086-92.
[4]张俊红,李学,王晓燕,等.河南地区胃镜下确诊慢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248-249.
[5]Somi MH,Mousavi SM,Naghashi S,et al.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habit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gastric cancer in NorthWestern Iran[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5,16(1):283-290.
[6]Yan S,Li B,Bai ZZ,et al.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in Hehuang valley of China:a 10-ye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Aug 14;20(30):10486-94.
[7]丹若.预防胃癌,少吃烧烤[J].食品与健康,2015,1(5):36-38.
[8]罗艺珍,甘耀.胃癌患病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9-10.
8.山西经济文化调查 篇八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类;判读区划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133-02
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服务,2011年山西省启动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山西省对国土范围内包括面积为8hm2以上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全部进行了调查,工作中3S技术的应用使得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本文着重从遥感判读区划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判读区划过程中容易出错、难以界定的湿地类型在影像上的显示特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调查规划中的遥感解译及判读区划等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1 数据准备
根据规程要求,山西采用CBERS-CCD数据进行全覆盖调查,重点区域采用SPOT5进行调查,数据时相选择2009-2010年丰水期。数据经过几何校正、融合、增强、镶嵌等处理。另外包括一些基础数据,包括全省1∶5万地形图、DEM,以及SPOT5数据覆盖范围的1∶1万地形图;调查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湿地专题图、流域专题图等;以及行政边界、水系、道路、国家及省级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边界等。
2 解译标志与判读分类系统建立
依据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基本原理,采用遥感信息与地学资料相结合、现地调查与现有资料、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各湿地类型与影像的色调、纹理和形状等特征的相应关系,确定不同数据源不同时相、不同类型的解译标志。判读分类系统根据规程要求并结合山西实际共分为4大湿地类12个湿地型,分别为:(1)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2)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3)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森林沼泽;(4)人工湿地。包括运河、输水河(干渠)、水产养殖场(鱼池、鱼塘)、稻田/冬水田(莲藕池)、盐田、库塘。
3 判读区划
3.1 河流湿地 永久性河流水体的光谱特征和其余地物的光谱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在CBERS影像中河流(水体)影像常呈暗绿色或深蓝色,根据水体深浅不同呈现颜色深浅不一,河流(水体)纹理局部细腻一致。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丰水期影像特征与永久性河流相似,但断流期河道影像难于分辨,利用CBERS数据进行判读区划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现有的地形数据、历史参考资料和实地调查等进行验证,一般呈灰白色。洪泛平原湿地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如一些大面积的三角洲,对于这种三角洲,不能笼统的全部划为洪泛平原湿地类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划。
3.2 湖泊湿地 永久性湖泊湿地在CBERS影像上的色调一般为蓝色或蓝绿色,跟周边其他地类影像纹理和色调差异较大,比较容易区分。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区分从影像上表现特征差异不明显,需要借助参考资料或者外业验证。季节性湖泊有水季节部分在影像特征上与永久性淡水湖或永久性咸水湖十分相似,干枯部分由于湖床裸露在外使影像呈蓝灰色或白色。湖泊湿地区划难点在于边界线确定的问题,如果湖泊周围有堤坝的,则将堤坝周围内的水域、洲滩等统计为湖泊湿地,如果湖泊周围无堤坝的,将湖泊在调查期内的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所覆盖的范围统计为湖泊湿地。首先需通过遥感内业判读得出初步的湖泊湿地边界,然后通过外业实地调查对湖泊湿地边界进行修正。
3.3 沼泽湿地 草本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平原上的低洼地,有时与陆地以及湖泊、河流的水体无明显界线,常常渐变过渡。图像上形状不规则,斑块状纹理,芦苇等水生植物呈毛绒状纹理,颜色为深粉色、粉红色。往往因水过饱和而较周围颜色深,水浸状、斑杂状。森林沼泽往往界限不明显,形状不规则,因植被种类和郁闭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质地的纹理,蓝绿色基色(反映水的光谱特性)中泛淡红色或红色(反映植物的光谱特性)。如果洪泛平原湿地中的沼泽湿地斑块面积以及湖泊周围水深不超过2m的挺水植物区面积不小于8hm2,则单独作为沼泽湿地斑块进行区划。
3.4 人工湿地 库塘湿地如水体比较干净,则一般呈现深蓝色,如污染较重则为偏绿;运河、输水河在色调上与永久性河流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河流的形状大多是不规则的线状或面状,而运河、输水河的形状一般是规则的;水产养殖场与库塘、湖泊湿地容易混淆,可通过其它资料或外业调查进行核实;稻田、冬水田在影像上跟草本沼泽类似,但可通过土地利用图等其它资料区分。人工湿地的利用方式的转变较快,由于卫星影像的时效性等原因,在初步遥感判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实际调查和收集的资料予以修正。
4 结语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湿地资源进行判读区划,是一项经验、技术、外业核实相结合的工作,只有对遥感影像解译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对遥感影像分析有了一定的经验,对调查区域的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植被等背景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再结合野外调查等多种方式,才能够在判读区划中不会遗漏,减少出错,提高效率,才能使判读准确,区划合理,进而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极大的提高调查规划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特点和成果应用前景[J].湿地科学,2011,9(3):56-57.
[2]王建强.基于3S 技术湿地遥感信息分类方法的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10):718-720.
[3]肖锐,王学雷,王慧亮.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洪湖市湿地钉螺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湿地科学,2009(02):45-46.
[4]杨建鹏,韩晨,王龙,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滑坡及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2(04):67-68.
9.山西经济文化调查 篇九
在调查初期首先听到的声音是,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又如何呢?挣钱是第一位的。谁投入都要产出,这是天经地义的。只要能挣钱,矿上死几个人算啥呢?本来四块石头夹一块肉,死人是正常的!由此不难发现山西小煤矿业主安全意识淡薄基本的现状。事实上,导致矿难频发的内外因素是多方面的。谁都知晓搞煤矿开采属高危行业,这点我们是最清楚不过的。殊不知,山西地方小煤矿的成分构成上就存在很多环节上的问题。诸如人为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情况兼而有之。我们应从讲政治的高度,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从纷繁的事务中理出头绪。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开展工作,积极而慎审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
一、山西中小煤矿长期积淀的内因外患到了集中暴发时期。
山西是资源大省,而煤炭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90%以上的经济份额这个现实山西人最清楚不过了。从能源上寻找出路、依托煤炭这根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来造福后代,这是山西上下一致的共识。因此,从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发之际,从南到北全省上下都盯住遍地都是黑金的煤炭开展了近似掠夺性的挖掘,有煤的村庄、乡、镇、县、市一齐上。就单个的一个村而言,村庄周围都是煤,那就一批五、六个主井,再上通风井、配采井、接替井,这样一来,光一个主井就至少有三个井口同时出煤,大好的煤田就这样通过尽三十年来掠夺性的挖掘破坏的满目疮痍、不堪入目。那个煤矿都是十几层煤同时出,根本不按规化搞开采,煤田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等现实问题根本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导致凡是有小煤窑的地方生态环境得到毁灭性的破坏,地表出现严重裂缝,遍地都是采空区,地质灾害频发不断,严重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连人带房坍塌下去。地下情况更遭糕,地下水渗漏或被污染。有煤村镇没水吃,人畜饮水问题成了严重问题。地下水患、火灾、各种有害气体非常严重。当时煤价偏低,每吨十几不到二十元一吨,近似疯狂地挖出来卖不掉,到处都像山一样的煤山,时间一长就自燃起来。既严重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更要命的是没有造福后代,现实可悲的结局当然是严重危害了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家园。粗放式的乱采乱挖行为应得到坚决彻底的扼制,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小煤矿,由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够沉重的了。兼并转型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其次是由于长期乱挖乱采,山西各地井下条件非常恶劣,各种安全隐患长期积淀,导致现阶段山西各地中小煤矿大小事故频发不断。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根由是我们只顾眼前利
03108111 薛超
益,不顾生态环境治理,无序地掠夺性开采地下煤炭所致。诚然,如果八十年代初期我们能够一贯地采取科学集约的经营理念,若能够适度注意些许的安全生产观念,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致于处于现在山西血煤安全事故频发这个被动局面。
当初的煤矿虽说是以集体名义经营但真正用于井下安全生产的投入少的可怜。本该用在井下安全生产的有限资金却用于跑关系、批新井口、配采或接替井,根本不把安全放在心上,当回事予以重视,久而久之,各种安全隐患(火、水、气等灾害)积聚而之。再加之现时情况下,国民经济各行业得以长足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巨增,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已日趋紧缺,从而凸显能源老大煤炭之价格飙涨。中小煤矿经营方式上的由公变私,环节上的层层转包,近年来新的小煤矿业主真正没有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投入多少资金,而是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多出煤,在煤矿本以处于严重隐患积聚的状态下疯狂地挖掘,矿难频发在所难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窑主们近求最大化的利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山西中小煤矿本身已百患缠身、各种安全隐患长期积淀成型,可以讲到了岌岌可危、集中暴发之际。所以,近年来山西中小煤矿矿难频频暴发,深刻根由自然是由客观现实和历史必然所致。这些实质性问题又有谁深究过呢?
二、地方涉煤行业形不成合力,以煤养业是主题,辅以煤业却少之。
多少年来,山西作为一个能源大省,一直靠煤来谋求发展、谋求变化、谋求进步。诚然,人们平素讲的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人靠的是遍地的煤也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文明一点讲这叫资源优势,发挥资源优势,带领百姓发家致富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山西多少年来过分地依赖老祖宗留下的财富,而几乎让现时人及后代的心智颓废了。从山西南数到北,有煤的县份似乎很富,但发展的后劲根本无从谈起。虽然产煤大县眼下看似繁荣。地方小而全,有煤众人吃。凡是个行政部门几乎都是煤矿养着。据调查统计,县区有27%之多的行业部门都有权管到煤矿。不是去了收这费就是收那费,煤矿自然苦不堪言。矿上不出事谁都好过,一旦有事,谁都懒的去,而安检部门得首当其责,而那些国土呀等只要涉煤部门却尽可能避而远之。平时该尽的不尽责,明知越层穿界却视而不见,不作为。有好处就来出来捞。出事了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反正有煤管老大顶着,可高枕无忧。久而久之,县区部门间形不成真正的合力。若平时都能各司其职,恪尽所能,矿难虽然会发生,但不至于发生的哪么大、那么惨啊!生命是可贵的,年年岁岁,难道那么多的血的教训还不能使我们警醒吗?公安等司法部门的严重腐败更像是重磅炸弹让你不寒而栗。停产整顿是山西等地一旦发生矿难的一贯做法,而有个别公安部门等派说专人化装倒运非法火工品,与黑心窑主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停产整顿成了一句空话。监管形不成真正的合力。光凭某一行政部门就是孙行者再世,又能怎样?
三、官煤勾结,真正的官僚主义保护伞大行其道。
一直以来,官煤勾结、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在煤炭行业行政管理层面上挡路。这一现象在山西煤炭行业可谓司空见惯,若某矿一旦出事,煤矿业主不是集中精力抢险救难,而是扛
上巨款去找当地市区县当局政要往上跑,寻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一来既纵容了黑心矿主肆无忌惮的嚣张气焰,更可怕的是扰乱了国家章法,肥了那些既不入股又不往矿上投资的地方政要大贪们(这样一次至少能捞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这些隐形的大贪才是最可怕的,无形给全省安全生产埋下了无法估量的真正安全隐患其危害之大,无法估量。而这些大贪和那些行业部门的驻矿人员相比真可谓是大巫见小巫,可窥其一般啊!事实上,煤矿在生产或停产整顿过程中,有的驻矿人员让矿主施以小恩小惠,睁一眼、闭一眼,无形中纵容了其非法生产行为,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他们的不作为应严肃对待。但那些真正可怕的官僚大贪们又有几个受到法律的严惩呢?
官煤勾结、以黑养黑大行其道,人们深恶痛绝。所以,在当今法制社会背景下,只有各方面形成真正合力,尽早铲除那些官僚大贪毒瘤才是治本之道,彻底从源头上扭转山西煤矿行业被动局面才有希望!
四、司法腐败、税费严重流失是困扰山西煤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又一桎梏。
煤炭行业的发展在实践中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执政为民,秉公执法天经地义。可是有些行政执法部门在日常实践中借执法务公之际,大搞违法乱纪行径。据了解有些地方执法部门人员在以往的特大矿难事故处理过程中严重收受贿赂,本认定涉案的主犯花重金上下打点,无期改有期,甚至想方设法把主要罪责转嫁到所谓“死命矿长”身上。这样以来,真正的黑心大窑主即可脱罪而逍遥法外,使庄严公正的法律失去尊严。试问诸如此类的严重知法违法的严重行为又怎样能交待天下百姓呢?
煤矿是生产煤炭这样一种生产要素的地方,而世风日下似乎所涉煤的人员大都人性嬗变了,良心变得比煤都黑。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只要是与煤炭这个行业上沾边的人想方设法就去捞钱。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无孔不入。某些产煤大县公安人员则利用维护秩序,管理火工品为由,正当的行不通。就在停产整顿期间化装便衣,仗枪持械、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与那些制售黑炸药业主以及黑心窑勾结在一起,把黑炸药押运到矿上,存放到井下,方便纵容黑心窑主非法生产,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要知道这时候生产出来的煤什么费税都不上缴,纯粹是十足的暴利。一天少则产煤几千吨,多则七、八层煤同时生产,一整夜能产煤上万吨。吨煤价能达到七八百元,偷生产一天至少能赚几百万元,难怪矿主们谁都动心。诸如此种腐败谁能奈何呢?搞煤运的却利用工作之便私下放煤车,或者低开票,甚至干脆不开票,或用假票大捞黑钱。据了解某产煤大县出省口一土路设卡点,去内蒙方向的车流当地路霸参与进来。光煤检费此路霸一年就收入640多万元。小煤检站工作人员每人每年黑色收入也高达几十万不等。其他大型要道出省口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也不必详叙了。
搞财税的也与矿主同流合污,本来煤矿年产90万吨,却在税务登记上做文章,开成9万吨,一下子少交多少税谁都清楚。即使是登记成为9万吨,还想方设法再行偷逃税,最终损失的是国家。肥了那些涉煤税务和矿主,这些问题又能说明什么呢?
10.山西的文化作文 篇十
——题记
有些地方,此生是注定要去的,只有亲历过山西的风景,才能感动于山西的致独特风致。
感动——壶口
放长假时,适逢雨季,于是一家驱车来到久仰的壶口,我们还在山路上行驶时,瀑布震天已为两侧云波倾泻的青黑色山峦平天了无边威严。到了壶口,我们都在远观,不敢上前半步。只见那利刃般的黄浪咆哮翻滚着插入深深谷底,砸起一团团有力的水花,又在半空里升起一片扑面的白雾,更加注了壶口的壮观。都说上善若水,水绕指柔,可我却感动于黄河水冲过壶口那的伟大,刚强,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坚韧。感动在山西。
感动——云冈
暑假,同外公去了神秘的云冈石窟。夏日的晴空,展开一片白苍,洗净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绿,我登上石阶,辗转一番,看到了大佛,虽然对于佛家我不了解。但我的心仍被那一种庄严而肃穆拂过,消融。那尊大佛淌过了千年时光,淡若轻痕的微笑挂在面上,见证无数悲欢离合。我心中再一涌动起萧萧禅意。佛祖来自远古的柔和目光将我的灵魂漂洗得透亮。而它依旧平和地接受着人亘古不变地膜拜,外公告诉我,这便是清茶淡饭,我以为去。我便感动于云冈大佛平和的心态。正如山西的独特的风致,淡泊简约。感动在山西
感动——晋祠
踏春时,携父母去了离家不远的晋祠。我刚一走近,苍莽的悬腕山迎我而来,两颗古木相望在缥缈的云端,宁静地立着,枝叶无声。我向前走去,起伏的浅绿如美人的胸脯,摩荡出静默的骚音。我轻轻走到圣母殿,宁静如一,只有丝雅致气息从枯朽门板上,斑驳门柱里透出牵引着我对古老的纯粹向往。我不由感动于晋祠的一身古意。而中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宁静,古老。感动在山西。
【山西经济文化调查】推荐阅读:
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西方经济学试题10-27
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11-21
导游词山西的历史文化10-23
山西东庄煤业有限公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06-28
山西中北大学10-04
山西高考条例10-26
山西价格调节基金06-12
山西历史教案06-22
山西志愿填报06-28
山西能源产业基金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