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

2024-10-10

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7篇)

1.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 篇一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二、常见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3、连词,表修饰 ;(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1、的 (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

2、代词 (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1、在; 2、到 ;4、疑问代词 ;3、比 ;4、从 ;5、比; 6、被。

2.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篇二

文言实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知识是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基础。

对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在于理解。考查较多的是古今词义;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主要考查点是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要求同学们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汇总】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或借用的一种语言现象(包含古今字)。如“反”通“返”,“要”通“邀”,“内”通“纳”,“女”通“汝”,“蚤”通“早”,“惠”通“慧”等。

通假字以同音代替为最常见。但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通“性”,尤其要注意。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如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就要考虑可能是通假字。

2. 一词多义

即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是基本的义项,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义项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兵”的基本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等。理解文言实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根据上下文意准确判断出多义词的某个特定含义。

3. 古今异义词

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的“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②词义缩小

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是不得志、不显贵的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没有了。

③词义转移

如“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指偷盗。

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没有贬义,但现在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德恶劣,变成了纯粹的贬义词。

此外,古今异义词还有一些特殊现象:

①类双音词

文言中有一些类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必须分成两个词解释,而不能套用现代语意。如“祖父”(祖辈和父辈)“形容”(形体容貌)“故事”(旧事、前例)等。

②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一些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整个词语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承担。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只是衬字。

③两端词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样的词叫两端词。这类词大多是动词,理解这类词的关键是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如“待价而沽”和“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沽”,前者是“卖”,后者是“买”。

4.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比较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考查方式】

考查文言实词常用的题型有:

选择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翻译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句中的文言实词设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例1 (2012·江苏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 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 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 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解析 此题考查的重点即同学们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判断正误。一些同学们对一词多义现象理解不够透彻,把“多”理解为数量多少的形容词,或把“许”理解为“答应”,造成误选。B项中“益”为动词解释为“扩充、增强”。

答案 B

例2 (2012·江苏卷)第8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析 翻译的关键点在“尔曹”“逮”“师”“过”几个词。“尔曹”要注意平时所学知识的迁移,它和“尔曹身与名俱灭”中的“尔曹”同义,是“你们这些人”的意思。“逮”是一词多义现象,联系“才”可知“不逮”是“比不上”的意思。“师”“过”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师”解释为“学习”,“过”解释为“犯错误”。一些同学在这些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而造成错译。

答案 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方法归纳】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根本之法是积累。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知识,才能够温故知新、巧妙迁移。此外,解题的技巧在于联想以往学到的有关文言知识,最后利用经验进行推断。常用的方法有:

1. 上下语境推断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意义的断定提供帮助。如上例“士以此多公”的“多”根据上下文就不应该解释成数量的多,“称赞”是正确的。

2. 字形拆解推断法。汉字的“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应该熟悉常见形旁的词义所属: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3. 对称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以据此推断词义。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小”对应,从“足”即可大致推断为小步(实为“半步”);再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溃败”之意;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以”对应,均为“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只要确定其中一个的词义,另一个就可推断出来。

4. 词语位置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 联想迁移推断法。如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语,联想熟知的成语,对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作印证,有时能让我们“绝处逢生”。如从成语“日薄西山”中“薄”的含义可推知“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的“薄”和“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薄”都是“迫近、接近”的意思。联想课文有关词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也可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现 场 练 兵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砚 庄 记

戴名世

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①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②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

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余人,皆游手惰窳③,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④老矣。

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余,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余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

(选自《南山集》)

【注】 ①王父:祖父。②食指:家中人口。③窳:懒惰。④浸寻:渐进。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藉是以供俯仰

藉:凭借

B. 是时吾县田直甚贵

直:一直

C. 不谙种植

谙:熟悉

D. 余自维潦倒一生

维:思

2.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藉是以供俯仰 ②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B. ①聊足自给 ②聊举数人以训汝

C. ①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肥沃

D. ①所遗债负若干 ②访其遗踪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 ②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B. ①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篇三

书: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 ④书籍

请:

①请求 ②邀请:乃请宾客(信)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④表敬副词

对:

①回答: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

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

许:

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 ⑥败

立:

①站立 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廉)

交:

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②交互:叶叶相交通(孔)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

设:

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

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引退:引次江北(赤)

恐:

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

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

①步兵 ②死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士: 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

将:

①将领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抚:

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

(五)

走:

①快跑: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事:

①事情 ②侍奉:以地事秦

(六)

礼:

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秦则无礼

计:

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指)

难:(nán)困难(nàn)

①灾难:奉命于危难之时(出)②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

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

案:

①几案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廉)

方:

①方圆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

语:

(yǔ)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yù)告诉:不可不语。(鸿)

名: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②取名、命名:而此独以钟名。(石)

曰:

①说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文: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②文章:其文约(屈)

进:

①前进:其进愈难(游)②进献:相如前进缶(廉)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

奇:(qí)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jī)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好:(hǎo)美好(hào)喜好: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出:

①与“入”相对:以筒水灌之,始出(促)②出产:殚其地之出(捕)③ 超出:其出人也远矣(师)④出现、显露:水落石出(成语)

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观:(guān)

①看、观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②观察:古人之观于天地(游)③景象:非常之观(游)(guàn)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

求:

①寻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险:

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险已与我共之矣(赤)

云:

①说; ②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③云气: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

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②动,鼓动,挥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③弹奏:赵王鼓瑟(廉)④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是:

①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问)②代词:是吾剑之所从坠(刻)

遗:(yí)

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③遗留:始访其遗踪(石)(wèi)赠送:先以书遗操(赤)

得:

①得到 ②收获:往往有得(游)

谓:

①对……说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崤)③以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到,到达 察:

①细看:徐而察之(石)②考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乐:(lé)高兴,快乐 :喜闻乐见(成语)(yuè)乐曲:今王鼓乐于此(孟)

师:

①军队 ②老师 ③学习:不耻相师(师)

传:(zhuàn)

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

传:(chuán)

①传送、传递;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

道:

①道路 ②道理,规律 ③学说,思想:益慕圣贤之道(送)④说 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⑥风尚:师道之不传(师)

受:

①接受 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③传授、授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惑:

①迷惑:不亦惑乎(察)②疑惑:惑之不解(师)

贱:

①物价低:心忧炭贱愿天寒(卖)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

(五)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

圣:

①圣明、贤明:圣人之所以为圣(师)②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是故天下有七十一圣(察)③尊称皇帝:圣旨

愚:

①愚昧、愚蠢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

足:

①脚 ②足够、充足: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③值得:竖子不足与谋(鸿)

攻:

①进攻 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

经:

①经典 ②经络:技经肯綮之未尝(庖)③经过:备经年裹物之用(芙)

劝:

①勉励 ②劝说学:学习

中:zhōng

①内、里 ②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zhòng合乎:木直中绳(劝)

疾:

①病 ②痛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③通“嫉”: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子吴起列传》)④急速: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谭)⑤加强:声非加疾也(劝)致: ①达到:而致千里(劝)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

假:

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边形(潭)

绝:

①断,断绝:楚诚能绝齐(屈)②横渡:而绝江河(劝)③极: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兴:

①兴起:风雨兴焉(劝)②发动:大兴师伐秦(屈)

功:

①成绩、成效:功在不舍(劝)②功劳:以相如功大(廉)强: ①有力:筋骨之强(劝)②强盛:强国请服(过)

用:

①使用 ②资财:君子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

军:

①军队 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

击:

①敲打:为一击缶(廉)②攻打:为击破沛公军(沛)

内:(nèi)

①与“外”相对 ②内心:内怀犹豫之计(赤)(nà)接纳,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肝沥胆(王)

如:

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②赶得上:固不如也(鸿)

倍:

①加倍: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谢:

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④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孔)⑤凋落:花之既谢(芙)

意:

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赤)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

坐:

①坐 ②座位 ③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④因:停车坐爱枫林晚(山)

举:

①举起,抬起 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④全 ⑤拿:举以予人

(六)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

胜:(shèng)胜利(shēng)

①能承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五); ②尽:刑人如恐不胜(鸿)斗:(dǒu)酒器:亚父受玉斗(鸿)(dòu)斗争,争斗:钩心斗角(阿)置:放置

声:

①声音 ②伸张:为之声义

(五)

发:(fā):

①发出 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④显露:雄姿英发(念)(fà):头发

易:

①换取 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③容易 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

(五)顾: ①看,回头看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但,不过:顾吾念之(廉)加: 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

遇:

①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②相遇: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左传》)③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

记:

①记忆:不记语从何起(祭)②记载:余是以记之(石)

明:

①明亮 ②照亮:火尚足以明也(游)③证明、阐明:明死生之大

(五)④清楚、明白:谗谄之蔽明也(屈)

草:

①荒野:草行露宿(指)②草稿:文方成草(左)

良:

①美好:未为良时(梦)②优良、杰出:良剑期乎断(察)

有:

①与“无”相对 ②通“又”:邹忌修八尺有余(邹)

归:

①返回:予不得归矣(指)②归还 ③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项)

实:

①与“虚”相对: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梦)②果实 ③实际:今以实校之(赤)

虚:

①与“实”“盈”相对:有苗时采,则虚而浮(梦)成顾蟋蟀笼虚(促)②虚心

长:(cháng)

①与短相对 ②长处、优点(zhǎng)①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梦)②担当:尔翁长铨(记)③年长:孰与君少长(鸿)

定:

①安定、平安 ②规定: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③决定:计未定(廉)守: ①太守 ②守卫:战守迁皆不及施(指)

类:

①种类 ②像:俨然类画(促)

理:

①道理 ②规律:依乎天理(庖)③条理:称为政理(张)怪:奇异的,奇怪:怪石乱卧(促)

正:

①正面 ②献上:臣乃敢上壁(廉)

法:

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 ③效法:犹若不可得而法(察)

成:

①完成 ②成功: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出师表》)

持:

①治理:悖乱不可以持国(察)②拿

宜:

①应当,应该:理固宜然

(六)②适宜,合适

病:

①疾病 ②生病 ③缺点、毛病: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

动:

①与“静”相对 ②感动:感天动地窦娥冤(窦)

反:

①与“正”相对 ②反叛、谋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投:抛掷:譬若以肉投馁虎(信)

见:(jiàn)

①看见 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xiàn)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荆)②推荐,介绍:胡不见我于王(孟子)

先:

①与“后”相对 ②抢先,走在前面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③祖先 ④对已死的人的尊称:先君子尝言(左)

列:

①分、割:列缺霹雳(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论语》)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廉)

止:

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论语》)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廉)

固:

①坚固:据崤函之固(过)②一再:乃辞谢,固请(廉)③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后:

①与“前”相对 ②国君:夏后皋之墓也(崤)③王后

寡:

①少 ②老而无夫 ③国君自称 问:询问 勤:辛劳:四体不勤(《论语》)废:废弃,停止:今有其本不忍废(指)

欲:

①欲望:暴秦之欲无厌

(六)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石)

舍:(shè)

①房屋 ②住宿、居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shě)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问)

甚:

厉害,严重 恶:è:与“善”相对 wù厌恶:死亦我所恶(孟)

患:

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

(六)②担忧:不患贫而患不均(《论语》)

身:

①身体 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孟)③亲自:将军身率益州之兵(隆)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与)

游:

①游览 ②游学:游于三辅(张)③游泳 ④交往:秦时与臣游(鸿)

国:

①国家 ②国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崤)③诸侯王封地

拜:

①行礼:拜送书于庭(廉)②授官:公车特征拜郎中(张)

数:(shù)

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②旧指命运:胜负之数

(六)(shǔ)①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②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shuò)屡次:数请魏王……

目:

①眼睛 ②看: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鸿)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指)

分:(fēn)

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论荷)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fèn)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指)

忍:

①忍耐:隐忍以行(指)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茅)

间:(jiān)

①中间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jiàn)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指)②离间:谗人间之(屈)③小路:道芷阳间行(鸿)

贼:

①强盗 ②害:天下之大贼也(论)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

曲:

①弯曲 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廉)下:与“上”相对

无:

①没 ②无论:士无贤不肖(信)③不要: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

以:

①认为 ②用:贤不必以(涉)③虚词(介词,连词)

故:

①与“新”相对 ②交情:君安于项伯有故(鸿)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就:

①靠近,趋向:金就砺则利(劝)②完成: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信)

过:

①经过 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信)

待:

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论语》)

急:

①与“缓”相对 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 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

度(dù)

①量长短标准 ②衡量:度足而居(治)③限度:用之亡度(论)④制度,法度:治威严,整法度(张)⑤器度,器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duó)估计,揣测:相如度秦王虽斋(廉)

辞:

①告辞 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③言辞 ④文辞:皆好(hào)辞(屈)

存:

①生存,存在 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

独:

①单独,独自 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耶(信)

厚:

①与“薄”相对 ②厚度 ③看重: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④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⑤丰厚:欲厚遗之(信)

通:

①通行,通过 ②精通:通五经,贯六艺(张)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④全部:通计一舟(《核舟记》)

制:

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

兵:

①武器 ②兵士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

(六)

余:

①剩余 ②整数后零头 ③第一人称代词

亡:

①死亡 ②灭亡:此亡秦之续耳(鸿)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追亡逐北(过)⑤通“无”:亡何,国变(柳)

北:

①北面,北方 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③指元朝:北虽貌敬(指)

金:

①金属 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十金(《狱中杂记》)③金属制的乐器、兵器或器物:铸以为金人十二(过)

信:

①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梦)②信物:今行而无信(荆)③信用 ④信任:怀王贪而信张仪(屈)

利:

①利益 ②锋利:非兵不利

(六)③顺利: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

势:

①力量:其势弱于秦

(六)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五)

破:

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②战败:六国破灭

(六)

力:

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

(六)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

思:

①思考,想 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史记》)

起:

①站起,起来 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赤)

弱:

与“强”相对

终:

①完结,终了:惜其用武之不终也

(六)②始终:终不能加胜于赵(廉)

与:(yǔ)

①给予 ②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yù)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速:

①迅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②招致:始速祸焉

(六)

败:

①与“胜”相对 ②衰落,凋残:霜中败叶(芙)③残破:于败堵丛草处(促)

使:

①使者 ②出促 ③派遣

爱:

①爱护,爱惜 ②吝惜

君:

①对对方尊称:今为君计(赤)②道德高尚的人,做官的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③君主

适:

①适合 ②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孔)

穷:

①贫穷 ②阻塞交通:日暮途穷(成语)③穷尽: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④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孟子》)⑤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屈)

乱:

①无秩序,与“治”相对:悖乱不可以治国(察)②乐章的尾声:乱曰(屈)

遣:

①派遣 ②送走:遣去慎莫留(孔)

作:

①兴起:有圣人作

(五)②劳动:昼夜勤作息(孔)③著作:作《二京赋》)(张)④制作:作浑天仪(张)

相:

①宰相、国相 ②容貌 ③辅助或辅助的人:无物以相之(游)④互相:黄泉下相见(孔)⑤动作偏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孔)

取:

①与“舍”相对 ②取出:青取之于蓝(劝)③选择:须取无茎叶时采(梦)④通“娶”:终老不复取(孔)

结:

①构造:结庐在人境(饮)②结交:愿结友(廉)

岁:

①年:不终岁(促)②年龄:成有子九岁(促)③年成:岁恶不入(论)

令:

①命令,法令 ②县令 ③时令:群葩当令时(芙)

报:

①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廉)②报答,报复:将军之仇报(荆)③上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

靡:(mǐ)

①没有,无 ②倒下,后退(mí)浪费

纳(内):

①接纳,接受:距关勿内诸侯(鸿)②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记)

转:

①转动:转侧床头(促)②迁职:再转为太史令(张)

伏:

①趴:有虫伏棘根(促)②敬词:伏惟启阿母(孔)

复:

①再,又 ②恢复:成子精神复旧(促)③通“ ”(夹层):复道行空(阿)

气:

①自然界冷热现象 ②气息:则气断声吞(促)③人的精神状态:神气痴木(促)

木:

①树 ②木材:木直中绳(劝)③呆:但儿神气痴木(促)

冠:(guān):帽子(guàn):

①戴帽子:楚人沐猴而冠(《项羽本纪》)②古礼,男满二十岁行冠礼 ③位居第一

历:

①经过,经历:历艰难险阻(黄)②逐个: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谭)③历法,历术:犹致思于天文历算(张)

役:

①兵役,劳役 ②战役

寿:

①寿命 ②敬酒或赠礼祝人长寿:若入前为寿(鸿)

载:(zǎi)年,刊登(zài)

①装载 ②乘坐:直上载公子上坐(信)

善:

①好 ②友好 ③擅长:衡善机巧(张)④通“缮”,修治:善刀而藏之(庖)

开:

①打开,张开 ②开放:只在花开之数日(芙)③开辟:此一部开国血史(黄)

乘(chèng)

①乘坐:乘犊车,从吏卒(赤)②趁着:因利乘便(过)(shèng)①古代战车:超乘者三百乘 ②四: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轻:

①与“重”相对 ②轻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③轻佻:秦师轻而无礼

谋:

①商议,谋划: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②计谋:管仲之谋也(《史记》)

脱:

①脱身 ②疏漏:入险而脱(崤)

及:

①赶上:号呼靡及(指)②到:自古及今 ③趁着:及时相遣归(孔)

市:

①市井:谤讥于市朝(邹)②市场 ③作买卖:将市于周(崤)④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辞》)

具:

①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崤)②完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③器械:修守战之具(过)

奉:

①两手捧着: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②进献,送给:天奉我也,奉不可失(崤)③供给: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④接受:肃请得奉命 吊表二子(赤)

子:

①儿子或女儿 ②对人尊称:吾子淹久于敝邑

右:

①右边 ②明代以前的右为尊贵:位在廉颇之右(廉)③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担任警卫的叫车右

孤:

①幼年丧父 ②孤独 ③侯王谦称

辱:

①侮辱: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②受辱: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崤)③可耻:其辱人贱行(五人)

治:

①治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察)②太平:治平既久(治)

视:

①看 ②比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③看待:子孙视之不甚惜(阿)

试:

①尝试、试验:试以一家计之(治)②考试

高:

①与“低”相对 ②高尚:轻辞天子,非高也

(五)

世:

①父子相继:世以清白相承(训)②时代 ③天下、世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信)

居:

居住

敌:

①敌人,仇敌 ②匹敌:势亦足以相敌(治)

辟(bì):

①躲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②征召:连辟公府不就(张)(pì)开辟

府:

①储物之所:悉府库以赈之(治)②官府

约:

①套:约车骑百余乘(信)②盟约,订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③简要:其文约(屈)④节俭:以约失之者解矣(训)

拔:

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廉)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鸿)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

左:

方位以东为左,坐位以左为上,官位以左为下

色:

①脸色 ②颜色 :面色灰死(促)③容貌:年长色衰(琵)

言:

①说 ②言语 ③字:凡六百一十六言(琵)

命:

①性命 ②命名:命曰《琵琶行》(琵)

重:(zhòng)

①与“轻”相对 ②重视:故人重之

(五)(chóng)重复,重叠

封:

①修筑坟墓: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五)②筑土祭神:封狼居胥(永)③授予封号:封公子为信陵君(信)

老:

①年老 ②老人 ③对老人尊称:余宗老涂山(左)

从:(cóng)

①跟随 ②由:从此以往十五郡予赵(廉)(zòng)合纵:从散约败(过)(cōng)次于最亲近的亲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应(yīng)应该(yìng)①答应、回答 ②应和:天下云集响应(过)

亲:

①父母:其将归见其亲也(送)②亲人:洛阳亲友如相问(芙)③亲近: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

深:

①水深 ②时间久:夜深忽梦少年事(琵)③程度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

解:

①分割:始臣之解牛之时(庖)②消除:可以解燕国之危(荆)教:(jiāo)教育,教导(jiào)使:曲罢曾教善才服(琵)

资:

①财物 ②凭借:此帝王之资也(赤)③蓄积:如姬资之三年(信)

振:

①挥动、抖动:振长策而御宇内(过)②通“赈”救济: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③通“震”: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

图:

①地图 ②谋取:宜别图之(赤)

室:

①房屋 ②家: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捕)③刀剑的鞘:剑长,操其室(荆)

被:(bèi)

①遭受:禹汤被之矣(论)②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pī)通“披”,如被冰雪(促)

属:(shǔ)一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zhǔ)

①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 ③写文章:衡少善属文(张)

伐:

①攻打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疏:

①奏疏:论积贮疏(论)②疏远:王怒而疏 屈平(屈)

离:

①离散:约从离衡(过)②通“罹”,遭受: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本:

①草木的根茎 ②根本:人穷则反本(屈)③本来的:今归民而驱之农,皆著于本(论)

志:

①记:博闻强志(屈)②标记:寻问所志(桃)③志向:其志洁(屈)

指:

①指向:名曰《指南录》 ②通“旨”,意图: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

闻:

①听见:而闻者彰(劝)②听说:吾闻之(屈)③见闻:博闻强志(屈)

留:

①停留,留下:城入赵而璧留秦(廉)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

迁:

①迁移:战守迁,皆不及施(指)②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③官职调动:再迁为太史令(张)

父:

①(fù)父亲 ②(fǔ)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③(fǔ)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

4.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篇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5.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 篇五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再如: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汉书平帝纪》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三十年》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前后九辟公府《后汉书钟皓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如: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南史虞

愿传》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

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再如: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

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调动官职的:

1、转、调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

宝传》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降职、罢免的

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

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6.高考江苏卷文言实词考查综述 篇六

如果再加细化,在必考的120个文言实词中,江苏高考涉及的分别有:谢、辞、数、度、属、率、归、易、及、爱等11个,其他31个基本都是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大多都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基本都能从教材中找到依据。

下面谨以年份为序,逐一疏理解析十一年来的文言实词考查题。

2004年是江苏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当年的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徐勣传》,在实词考查部分,考查了“胜”“夺”“沮”“更”四个词。

该年题目要求是选择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胜”作“能承受”解,在《鸿门宴》中有“沛公不胜桮杓”,句中“胜”用法与此相同。此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等三个“胜”字的用法则作“尽”讲,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作为答案的B项中,“夺”,题中解释为“强迫”,实应为“强行改变”。在《陈情表》中,有与此一致的用法:“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有名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句中“夺”即为“强行改变”。C项“沮”,解为“阻止”,《左传》有言:“左右或沮之”;王勃《上刘右相书》:“重耕耘之务,则邪嬴之计沮矣”;又有词为“沮其成行”,其中的“沮”便作“阻止”意。D项“更”作“经过”解则较为少见,但在《史记·河渠书》中有“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句,两处“更”即作“经过”解。《捕蛇者说》中有“更若役”为“更换”意,《前赤壁赋》中的“洗盏更酌”的“更”作“重新”意,《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中的“更”,则作“轮替、更替”解。此外,“更”还有表示计时单位的“几更天”,以及本意为“离席,更换衣服”后被借为对“大小便”的婉辞的“更衣”等意。

2005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文言文文本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文言实词考查了“谢”“辞”“引”“数”四个词。

在考查形式上,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换了一种形式,采用比较式:每个选项中有两个有相同实词的句子,一句来自选文,一句来自课本,要求选出意义不相同的一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A项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鸿门宴》,“是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此处“谢”作“道歉”解,符合文中“及觉,痛咎谢”的文意。此外,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还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用法也与此相同。B项是本题的答案项,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阿房宫赋》,“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辞”作“辞别、告辞”解,在《鸿门宴》中有“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此外,选文中“强饮客,客辞”,则作“推辞”解,《陈情表》中有“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两处“辞”的意义一致。C项中,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江苏省的高中语文课本采用的是人教社的试验修订本·必修本系列教材。在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本中是没有这一篇的。不过,虽然没有这一篇,但并不影响现在的学生理解本选项中“引”的用法,因为在现在的苏教版课本中,便有用法、意义相同的句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引觞满酌”一句,其中“引”与文本中的“即自引满”一样,都作“拿、举”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赵使者蔺相如”作“引领、引见”,“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作“拉”,“相如引车避匿”中作“牵、拉”,引申为“调转”意,《孟子》有“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作“引弓”解,是“引”的本意。D项中的“数”所采用的课文选句是《史记·魏公子列传》,无论是文本还是课文都作“多次、屡次”解,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一句。

2006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宋书·董槐传》,考查形式回到了2004年的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实词考查了“遇”“责”“徇”“麾”等四个。

A项“遇槐严”中,“遇”作“对待”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这里的“遇”便作“对待”解,《鸿门宴》中“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句中的“遇”与此用法相同。B项是答案项,题中解释“吾属将责之偿”的责为“谴责”,实则应为“要求”。若作“谴责”,《陈情表》中便有“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用法。成语中有“求全责备”,可以对应此处“要求”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多处“责”的用法:“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本作“谴责”,引申为“反省”,“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则作“责任、差使”解,一如“敷衍塞责”。《促织》又有“令以责之里正”,作“索取”解。C项的“斩以徇师”一句中,学生对比此处“徇”不甚熟悉,相对熟悉的是“徇私枉法”中“徇”作“顺从”解;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一句,意义、用法与考题一致,都是表示“示众”。此外,在《太史公自序》中,“徇”还有“攻占、占领”的意思:“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不仅如此,文言中还有“徇行”一词,有“巡视、视察”之意。D项“麾妇人出”中“麾”,解为“挥手使……离去”。麾的本意有“指挥”的意思,此处作“指挥”解亦可通,指挥妇人出去,挥手是“指挥”的具体表现,离去则是结果。《离骚》中“麾蛟龙使梁津兮,招西皇使涉予”,“麾”就是“指挥”的意思。“麾”还有“用作指挥的旌旗”解,如“麾下”,指“部下”,《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八百余人”,《李将军列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2007年起,江苏高考语文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形式沿袭了2004、2006年的考查形式,并保持了长达八年的稳定期,都采取了“找出不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当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三十国春秋》,这是南朝梁元帝之子萧方组织编著的一部上起自曹魏明帝时、下至东晋安帝时,以记录两晋十六国史事为主的纪传体史书。这部书从全国语文试题文言文文本的选择几率上来说都属比较小。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爽”“刑”“伺”“趋”四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就题目来看,A项的“爽”作“差错”解,有几个常用的例子如“屡试不爽”、“毫发无爽”。《诗·卫风·氓》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中“爽”的意思,即“差错”。此外,“爽”还有表示“明朗、清亮”的意思,如“秋高气爽”;形容人“率直、痛快”用“豪爽”;说人违背约定用“爽约”;感到“舒服、畅快”的“人逢喜事精神爽”等等。B项“刑”为“宰杀”意,在《吕氏春秋·顺说》中有“甲之事,兵之事业,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高诱注:“刑,杀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刑马作誓”,也是表示“杀”的意思。C项是答案项,“伺”作“等候”解不合题意,应为“在旁边陪着”。作“等候”解的“伺”有“伺机而动”;而作“在旁边陪着”,则如“伺候”。在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句“伺候于公卿之门”,便是此意。D项“趋”作“快走”解,用法和意义与之一致的如成语“趋之若鹜”,在《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的例子,《乐羊子妻》中“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等。

2008年是江苏省进入新课改以来的第一年高考,从当年起,高考语文的题型、顺序等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这一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后汉书·吴汉传》。对文言实词,则考查了“听”“迫”“壁”“度”四个词。

A项中“听”解为“准许”,《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与此一致。“听”本意作动词,意为“用耳朵感受声音”,如《琵琶行》中的“如听仙乐耳暂明”。又有“接受、听信、接纳”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听之”、“而听细说”以及《前出师表》中的“开张圣听”。此外,还有表示“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的“听政”、“听治”、“听决”,表示“等候;等待”的“听用”、“听选”,表示“听凭,任凭”的“听其自便”。甚至还有一个比较少的“侦察”的意思,如《战国策》中“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B项“迫”的解释是“逼近”,在《〈指南录〉后序》中有“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一句与此相同。“迫”除了“强迫”“逼近”的意思之外,还有“危急”之意,如《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在《后汉书·窦融列传》中有表示“狭窄”的意思,“如西州地势局迫”。C项的“壁”解释是“营垒”,是“壁”的一个重要的意思,如成语“作壁上观”,就是“壁垒、营垒”的意思。《史记·高祖本纪》还有“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的例子。D项作为答案项,将“度”误解为“考虑”,但作为多音字的“度”在读作“dù”时,意为“限度”,如《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三驱以为度”。而当“考虑”讲时,读“du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在文中“常度”指“常态”,此处的“度”作“态度”解,应读为“dù”。

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有所调整,在文言文本选择上则突出了“江苏特色”,选择了清代汪琬的《书沈通明事》,是受到较多好评的一年。在文言实词考查上,第一次出现了双音节词,考查了“属”“引却”“魁垒”“率”四个词。

就四个选项来说,A项“属”读作“zhǔ”,解释为“托付”,“属”通“嘱”,意为“托付、委托”,如《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一例。《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则是“撰写”的意思。《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为“类似”意。《张衡传》中“衡少善属文”为“撰写”意。《赤璧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为“劝”意。《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为“相连”意。《项羽本纪》中“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骑”为“跟随”意。另外,“属”读作“shǔ”时,在《琵琶行》有“归属”意,“名属教坊第一部”。《扁鹊见蔡桓公》中有“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桃花源记》里表示“种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鸿门宴》中“表示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等用法。B项考查了“引却”,实则就是对“却”的意思的考查,“引”有“带领”的意思,《魏公子列传》“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中就是如此。而“却”作“后退”解则较为常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六国论》中的“李牧连却之”也是这样的意思。C项对“魁垒”解释为“高大”的意思考查几乎成为“孤例”,笔者一时没有找到任何与课本相关的用法或常见的例句。而且,对该词的词义理解,2009版《辞海》和《辞源》是有出入的,二书都认为此处“魁”的读音应该是“kuài”,同是引《汉书·鲍宣传》:“朝臣亡(通‘无)有大儒骨鲠,白首耆艾,魁垒之士。”《辞源》认为该词是“雄伟”的意思,《辞海》则认为是“正直磊落”的意思。按《汉书》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似应以《辞源》为是。《汉语大词典》该条引例:“明宋濂《安道堂记》:‘江淮之间豪杰魁垒之士,翕然附从。”在现代汉语中犹有“魁梧”,也是形容人的身体强壮高大的样子。D项中将“率”错解为“率领”,实则此处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和《进学解》中“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率”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都、全”的意思。此外,“率”还有表示“率领”的常见意项,如《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汉书·贾谊传》的“荩谋者率以为是”中,“率”则是“大致,一般”的意思。

2010年起的三年时间里,江苏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文本都是从名家作品中选择,如当年就选择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在文言实词的考查中,又一次出现了双音节词。共有“归”“容止”“著”“庶几”等四个词被放到了题目中。

备选答案中,A项“归”作“出嫁”解,在古文中是一个重要意项,如《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此外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归”有“归还”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返回”意,“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在《项脊轩志》中表示“女子回娘家”,“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需要说明的是,“归”“宁”常连用,表示“女子回娘家省视、看望父母,向父母问安”。“宁”本作“寍”,是“省视、看望、问安”的意思,如《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中,这位女子未必就已为人妇。还有表示男子归省父母的,如晋·陆机《思归赋》:“冀王事之暇豫,庶归宁之有时。”等。B项将“容止”解释为“形貌”实际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容止”中,“容”指“仪容、形貌”,“止”则有“居住、止息”的意思。因此,“容止”应解释为“仪容举止”较为准确。《汉语大词典》“容止”条:“仪容举止,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却要》‘湖南观察使李庾之女奴,曰却要,美容止,善辞令。”C项“著”解为“彰显”,一如现代汉语中的“著名”,杜甫《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就是“彰显”的意思。D项“庶几”解释为“希望”,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课文《〈指南录〉后序》中“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是“或许、也许”的用法。《史记·淮阴侯列传》“太史公曰”一段有“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则是“差不多”的意思。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遵)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有终者”则表示“可以(称得上)”的意思。

2011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部分,在延续了2010年的基础上又略有变化,没有再出现双音节词。文本选择了苏轼的《陈公弼传》,考查了“耸”“易”“戟”“蠲”四个词。

具体而言,A项考查了“耸”,“耸”的“震惊”意项在现代汉语中常有出现,比如“危言耸听”一词,“耸人听闻”则由此引出了“使(人)害怕”的用法。B项“易”解为“更换”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的“易”。而在选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易”应理解为“轻视、看不起”,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一例。另外在《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有“变化”的意思。《五人墓碑记》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则有“改变”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则是“替代”的意思。C项“戟”作“约束”解。“戟”在各常见辞典中多有两种意项:1.古代兵器;2.刺激。《汉语大字典》中多了两个意项:3.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点,形容愤怒或威武的形状;4.雄。但均未见“戟”有“约束”之意。此处是否是由“兵器”意引申为“约束”,抑或是有其他说法,欲在此求教于大方之家。D项“蠲”作“免除”解,古今如一,《太史公自序》中就有“蠲除肉刑”的实例,《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有“如这些无头绪、慌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的例子。

2012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中,文言文的文本选择了苏辙的《伯父墓表》,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则延续了2011年的考查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多”“益”“许”“矫”四个词的理解。

四个考查对象中,A项“多”的解释“称赞”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用法,其意为“推崇、称赞”,如《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汉书·灌夫传》也有“士亦以此多之”的例子。此意至迟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韩非子·五蠹》就有“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的用法。B项中“益”误解为“有利”,此意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联系上下文,此处当作“增加,增多,充实”解,即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诸葛亮《前出师表》中“至于斟酌损益”的用法。益本是“溢”的本字,指“水漫出,引申为涨水”,如《吕氏春秋》:“澭水暴益”之例。此外还有表示“更,愈”的,如《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在《阿房宫赋》中有表示“逐渐,渐渐”的例子,“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益”还有表示“利益、好处,引申为有益”的意思,如《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伶官传序》的“满招损,谦受益”等。C项“许”作“期望”解,一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除此以外,“许”还有多种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许君焦、瑕”和《陈情表》的“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是“答应、允许”。《愚公移山》里“杂然相许”是“赞成”。《观书有感》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是“这样”。《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是“表约数”。《五柳先生传》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则是表处所。D项中“矫”解释为“假传”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意项,如《五人墓碑记》中的“矫诏纷出”和《史记·魏公子列传》中“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就是这样的意思。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文言文本选择又回到了传统的二十五史的范围中,选择了《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魏略·李丰传》。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则显得中规中矩,“然”“及”“制”“诫”都是考查的几个词常见意项,考查难度也是历年来比较容易的。

A项“然”解释为“这样”,可见于《前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中的用法,《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是“(虽然)这样”。B项“及”的解释“等到”,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与此相同。此外“及”还有很多例子,如《〈指南录〉后序》中“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表示“接近”。《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表示“比得上”。《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表示“达到”。《促织》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表示“涉及”。C项中“制”解释为“节制”,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代入原文中根本说不通,“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就应当停发俸禄,这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此外,在《项脊轩志》中“其制稍异于前”的“制”则是“规制、格局”的意思。D项的“诫”,解释为“警告”,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诸葛亮《诫子书》,题目中的“诫”就解释为“警告、告诫”,是一个一直用到现在的用法。

2014年的江苏高考文言文,有了几点变化,首先是取材范围突破了以往一贯的“人物传记”类文章,选择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是一篇论述类的书信体文章。其次,题型在延续中也有变化,虽说对实词的考查延续了一贯的找出不正确的一项,而并没有出现此前多地模拟卷中出现的填空形式,但选择题取消了人物形象分析题,而代之以多年没有出现过的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取消了对文本的分析概括的选择,而代之以考生自己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也变客观题为主观题,与此前部分模拟卷中的题型相同;再者,文言翻译题由先前的三句10分减少为两句8分,减少的两分分别加到了对“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的概括分析和古诗词鉴赏题中。实词考查了“益”“责”“攻”“爱”等四个,是一个两旧配两新的考查方式。

A项的“益”是一个在2012年实词考查中就已经出现过的词。其意前文已述,在此不赘。B项是答案项,考查了“责”的意思,这个词在2006年的高考中也已经考查过了。在这里是“要求”的意思,和2006年的考查点是相同的。C项的“攻”是一个新词,文中意为“加固”,是对其本意“坚固”活用为动词的延伸用

法。一说此处通“功”,“指器物精好、坚固”,如《管子·七法》:“器械功则伐而不费。”此外,该词还有常见意项“攻打,进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明年,秦复攻赵,拔石城”。也有表示“指责过失,抨击”的,如《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常用语“以毒攻毒”中表示“治疗”。《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表示“学习、研究”。与之类似的还有《论语·为政》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表示“从事某事,进行某项工作”。此外,该词还有两个常见的通假用法,一通“工”,表示“善于”,如《战国策·西周策》:“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一通“共”,表示“供给”,如《韩非子》:“负任之旅,罢于内攻。”D项对“爱”的考查也是先前没有过的,但常见于各类资料须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之首。文中“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解释为“吝啬”。《孟子》中有“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与此意相同。此外,爱有表示“喜爱”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有表示“爱护”的,如《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和常见的“仁者爱人”。《左传》中有表示“友爱”的“兄爱弟敬”之说。《论语·八佾》有“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则表示“爱惜,怜惜”。而在对《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中“爱”的解释则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表示“通‘僾‘薆”,表示“隐蔽”,即如《礼记·礼运》所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马瑞辰《通释》:“爱而,犹薆然也”;还有一种即通行见解,自东汉以降,郑玄笺、孔颖达疏俱作“爱悦,喜欢”解。又由“喜爱”引申而为“情爱”,进而为“男女之爱”。

7.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 篇七

1、赶上,追上。(追张仪,不及)

2、到,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达到。(及里城)

4、涉及,牵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此其近者祸及身)

5、趁着。(而不及令今有功于国)

6、比得上,赶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7、和,并。(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52、即

1、靠近,接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立即,马上。(项伯即入见沛公)

3、当,当时。(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倘若,如果。(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5、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即使。(其伤于缚者,即幸留)

7、就,就是。(闻鸡鸣。即起盥栉)

8、登上帝位。(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53、既

1、尽,完。(言未既)

2、已经,---以后。(既克,公问其故)

3、既然。(将军既帝室之胄)

4、既----又---并列关系。(三军既惑且疑)

5、既而:不久。(既而得其尸于井)

6、全、都。(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7、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54、假

1、不真,虚伪,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弄假成真 假仁假义)

2、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凭借,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

4、犹“贷”,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5、给予。(遂乃开仓廪,假贫民《汉书•龚遂传》)

6、假如,如果。(假有人焉,举我言复我,亦必疑其诳)

55、间

1、两事物的当中。(凡天地之间)

2、中间,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4、指房屋的间数。(安得广厦千万间)

5、间隙,空隙。(彼节者有间)

6、隔离。(遂与外人间隔)

7、间或。(间以诗记所遭)

8、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9、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0、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骨微伤,病间月)

11、间关:形容鸟声宛转。(间关莺语花底滑)

12、间谍。(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

13、表时间有时、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14、表状态,从小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5、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56、见

1、看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召见。(曹刿请见)

3、拜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4、会见。(一日不见,如三秋矣)

5、见识,见解。(真知灼见 一得之见)

6、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听见,听说。(从兹耳界应清静,免见啾啾毁誉声——白居易)

8、知道,觉得。(何以见得)

57、解

1、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3、解开,使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4、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理解,懂得。(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消散、离散。(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7、分裂、涣散。(天下土崩瓦解)

8、解救、消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

9、通“懈”,松解,懈怠。(胡虏益解)

58、进

1、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2、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3、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59、尽

1、完了;没有了。

2、死。

3、全部用出。

4、竭尽;使„„完尽。(智者尽其谋)

5、尽头。

6、穷尽。

7、明白。(听其言,曰而尽。)

8、极;全。(尽善尽美)

60、就

1、接近,依靠。(金就砺则利)

2、赴任,就职。(连辟公府不就)

3、完成,达到目的。(轲自知事不就)

4、成就。(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即,随即。(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走向,走上。(若无罪而就死地)

7、上车、上路。(荆轲遂就车而去)

61、举

1、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案齐眉 举足轻重)

2、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 举一反三)

3、举行,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推举,举荐。(孙叔敖举于海)

5、攻下,占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全,尽。(杀人如不能举 举国上下)

62、绝

1、断绝。(不绝如缕 络绎不绝 韦编三绝)

2、终止,消失。(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隔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穷尽。(绝处逢生)

5、极,最,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6、到了极点。(以为妙绝)

7、完全,绝对。(绝无踪响 绝无仅有)

8、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3、堪

1、经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能够,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3、能够,可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64、克

1、能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战胜,攻破。(然操遂能克绍)

3、克制。(克已复礼为仁)

4、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子克家)

5、克制、约束。(克已奉公)

6、限定、约定。(与克期俱至)

7、通“刻”,刀刻、雕刻。(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65、类

1、种类。(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2、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3、类似,象。(中会殿阁,类兰若)

4、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条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6、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66、怜

1、怜悯,同情。(独不怜公子姊耶?)

2、可怜:可爱。(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3、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5、值得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67、临

1、从高处朝向低处,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面对。(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如临大敌)

3、到。(双喜临门 身临其境)

4、正当,将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阵磨枪 临渴掘井)68、弥 弥

1、满,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2、越,更加。(奉之弥繁,侵入愈急)

3、弥留:病危将死。(病日至秦。既弥留)

4、经、终。(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69、名

1、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2、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70、末

1、<名>树梢。《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2、<名>事情、物件的端或尾。《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名>末尾;尽头。《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4、<名>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论积贮疏》:“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5、<名>时间或顺序在后。贾思勰《树木》:“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71、莫

1、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至莫夜月明)

2、没有(谁),没有(什么)。(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3、不,不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莫如:不如。(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

5、通“漠”,广大。(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6、表测度、或许。(其事体莫须有)

72、乃

1、副词,可译为“是”“就是”,表判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你,你的。(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如此。(子无乃称。《庄子》)

4、仅。(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于是,就。(良乃入,具告沛公)

6、才。(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7、竟,竟然,居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73、内

1、里面,跟“外”相对。(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2、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内心。(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4、内室。(家有一堂二内)

5、通“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6、通“纳”,放进。(内狼于囊)

8、交纳。(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74、判

1、古代官职。

2、判词。

3、分开;分离。(遂判十二国,合为七国)

4、分辨。(强弱胜负已判)

5、裁判狱讼。

75、期

1、限定和约定的时间、时日。(名词)(道不通,度以失期 后会有期)

2、约定。(动词)(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不期而遇)

3、希望。(非相仇也,期有得耳)

4、限度。(征敛无期)

5、必,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6、jī,周,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6、奇

1、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以----为奇,惊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3、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适宜,适合。(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5、珍贵的。(此奇货可居)

6、使人不测的。(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7、佳、好、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怪物、异物。(奇生怪)

77、迁

1、迁移。(战,守,迁皆不及施)

2、改变。(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3、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

4、贬谪,放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78、请

1、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2、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3、请教,请示。(诸将请所之)

4、宴请。(乃置酒请之)

5、请命: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

6、愿意。(请献十金)

7、谒见、谒问。(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8、邀请、约请。(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79、穷

1、困窘,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2、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贫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穷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5、寻求到尽头。(复前行,欲穷其林)

6、僻、荒。(穷巷陋室穷山恶水)

7、困窘。(公孙衍穷张仪)

8、穷冬,严冬。(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80、求

1、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2、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81、去

1、离开。(欲呼张良与俱去)

2、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3、除去,除掉。(为汉家除残去秽)

4、距,距离。(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表示动作的趋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丢弃、厌弃、失掉。(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7、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

8、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82、劝

1、勉励,奖励。(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2、劝说。(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3、受到鼓励。(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必劝)83、却

1、退,退回。(相如因持壁却立)

2、使„„退,击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拒绝,推却。(却之为不恭)

4、还,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6、去掉、消除。(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7、但是、可是。(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84、如

1、依照,遵从,顺。(万事如意 如愿以偿 如法炮制)

2、好像,如同。(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如出一辙 如此而已 如饥似渴 如丧考妣)

3、及,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到„„去。(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5、若,假如。(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85、若

1、似乎,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至于,至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86、善

1、好事,好的行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友好,亲善。(素善留侯张良)

3、擅长:善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善刀而藏之)

5、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先主曰“善”)

6、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7、优点、长处。(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

8、做好、处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喜欢、羡慕。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87、稍

1、官府发给的粮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逐渐;慢慢地。稍出近之)

3、稍微。

88、少

1、数量小,不多。(少私寡欲)

2、不足,缺少。(少条失敬:缺少教养,没有规矩。)

3、轻视。(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

4、表示时间很短,不多时。(少时,一狼径去)

5、稍微,略微。(太后之色少解 少安毋躁)

6、shào,年轻,年轻人。(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89、涉

1、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楚人有涉江者)

2、进入,到。(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3、经历,经过。(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90、胜

1、能承受,胜任,禁得起。(驴不胜怒,蹄之)

2、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数 美不胜收 不胜枚举)

3、胜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百战百胜)

4、超过,胜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略胜一筹)

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引人入胜)91、识

1、懂得,认识。(相逢何必曾相识)

2、知识,见识。(鄙夫寡识)

3、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92、使

1、派遣,命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使,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出使。(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4、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6、使命。(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假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93、是

1、正确,不错,与“非”相对。(觉今是而昨非 是非分明)

2、以为是。(各行其是)

3、判断词,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作语助。(唯利是图)

94、适

1、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女子,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5、刚才。(适为虞人逐)

6、同“谪”,被流放。(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7、流放,贬职。(又以适去,竟不自得)95、书

1、写,记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书籍,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5、国书。(拜送书于庭)

6、书法、字体。(举世唯知其书)

7、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96、孰

1、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谁,哪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97、属

1、连接,连缀。(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3、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等、辈。(若属皆且为所虏)

7、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

98、数

1、数目。(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若干。(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shǔ ,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不可胜数 数九寒天 数典忘祖)

5、shǔ,列举罪状。(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6、shuò ,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见不鲜)

7、cù,密。(数罟不入洿池)

99、遂

1、水道。

2、通达。

3、成功。

4、称心。

5、于是;就。(遂逐齐师(出自《曹刿论战》)

6、终于;竟。(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100、率

1、遵循;遵从。

2、率领。

3、给„„做榜样。

4、大概;大致。

5、一概;全部。

6、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7、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8、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9、将率不能(主将)

10、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11、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上一篇:增强自律能力,培养健康人格ppt下一篇:二年级实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