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2024-06-20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精选15篇)

1.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一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义龙试验区雨樟镇交乐学校郝飞,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在的学校位于雨樟镇东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乐方圆几公里内居住着很多苗族、布依族村寨。那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汉墓群,先后出土了8件一级文物,其中“抚琴俑”、“摇钱树”、“连枝灯”,曾参加了北京“中国文物精品展”。文化底蕴浓厚、人性纯朴、热情好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电脑、广播、电视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农村,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由于这种改变,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山歌对唱、舞蹈娱乐、捻线刺绣逐渐被看电视、上网等替代,纯朴的山歌、民族舞蹈逐渐被遗忘,被丢弃,从而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优秀文化,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失传。因此,拯救、保护和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导,整理,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就会被慢慢的遗忘,就像前几天雨樟镇镇政府举办的“魅力义龙,美丽之城”文艺汇演活动,村里面组织的参赛队伍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凭着自己的舞蹈天赋,自编、自演了他们民族的舞蹈,可是不是太规范,有穿高跟鞋去表演的,发型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村里没有专业的人指导他们,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难道就让这些纯朴的民俗民风和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吗?因此,我就叫我们学校的老师去指导他们。

在交乐除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古文化。在交乐村汉墓群里,出土了抚琴俑、摇钱树、连枝灯、带盖提梁铜壶、铜镜、铜车马、镇墓兽、陶鸡、陶灶、水田模型等1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在14号汉墓出土了一枚鎏金的“巴郡守丞”印。由此可见,交乐汉墓是考察汉代军事、政治、农耕、文化的重要处所,很多考古学者把交乐和古夜郎连系在一起。交乐汉墓时期虽晚于夜郎灭国约100年左右,在当时条件下,一个拥有如此先进的农耕技术、发达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巴郡守丞”印所表明的政治中心,没有三两百年是不能形成的,因此可以小心推测的是,在夜郎时代,这里便应当已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夜郎灭国后,经济、文化没有断裂,才有可能在东汉墓中保留下如此精美的文化。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学校可以做的有:在宣传栏进行宣传,让学生都了解他们优秀的文化,编写成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校课程上进行学习,录成视频资料保存等,学校可以组成校本教材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就需要深入农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渊源、现状、分布、结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具体情况,再编写成乡土教材。因此,这些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我认为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上历史课的时候可以说说身边的文化,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出土的文物了解以前的历史的,教师如能对其有效开发和利用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能激活历史课堂活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会想我们的祖先也有这么牛,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有了自信才有好的人生观。

(我们开展的活动,宣传,学生的收获,心情,爱家乡)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是古老的,也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民间传统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它的广博才让我们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它。

作为一名边远山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我也要呼吁同学们一起关注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将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发扬光大!

2.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二

一.京剧进课堂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音乐的多元发展下, 许多不同种类的音乐冲击着校园, 像《香水有毒》、《老鼠爱大米》之类的流行歌曲大行其道, 许多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中熏陶着长大, 家长都很忧虑。而外国文化在中国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占据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不少孩子开始染头发、参加偶像秀、迷恋于洋文化。他们对流行歌曲、日韩文化如数家珍, 却从来不看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长此下去,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弃。在这种时候加强美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美育是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对于净化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 铸造人的灵魂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京剧艺术教育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 把京剧演出和京剧知识讲座引进学校, 对提高学生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 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流失、艺术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甚至有的曲种已显示出消亡的征兆。如何使这份厚重的文化艺术遗产薪火相传, 使传统的表演技艺和优秀的剧目得以保存呢?走进学校课堂是一条重要的新途径。而有人要问为什么要推京剧呢?其他曲种不可以吗?这一点很明白, 京剧是戏曲品种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剧种, 有“国剧”之称, 也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从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算起,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二百多年中, 京剧艺术不断地演变, 完善, 尤其是经过特别是经过梅兰芳等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改革和发展, 京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表演剧种。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等各方面构成了一套相互制约又相得益彰的规范程式。解放后, 京剧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又经历了一次全面的革新。京剧这朵奇花异葩, 用典雅的艺术形式和雅俗共赏的表现方式, 塑造了许许多多面貌一新、独具风采的艺术形象, 从而散发出独特而又浓厚的艺术韵味, 体现了京剧艺术的极高价值。京剧艺术凝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纵观两发面, 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中小学课程是非常之必要的, 这既是对西方腐朽文化的抵制, 又是对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通过以上分析, 京剧进课堂是必要的, 那么, 如何实施呢?

二.京剧进课堂的实施办法

教育部在修订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京剧成为小学到初中所有年级音乐课内容的一部分, 而京剧内容只是音乐课的部分内容, 不是在中小学另外增加一门课程, 也不会增加音乐学时, 也不进行考试, 因此, 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教育部的明确规定, 音乐教师有了明确的方向, 实施开展起来会更顺利,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 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有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京剧教学曲目如下:

1年级《报灯名》

2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3年级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4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夕浙》

5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6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侧寺同志亲如一家》

初中1年级《JL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初中2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初中3年级《智斗》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说:“我觉得这些曲目非常好, 既有传统的, 也有现代的, 有唱的也有念的, 而且我发现低年级的以现代剧为主, 离时代不远, 而且琅琅上口、不难学习, 比如一年级的《报灯名》, 可能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 年级越高, 曲目就偏向复杂和传统。这种安排很适当。”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具体曲目的安排是比较合适的, 为这项举措的长远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此外, 要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必须在青少年中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引导和学习。现在的许多孩子对京剧几乎没什么概念, 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不能怪我们的学生, 不是他们不喜欢京剧, 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京剧的机会, 没有给他们创造欣赏的条件。他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奥特曼、猫和老鼠、……而京剧又是博大精深的, 即使仅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存在, 他们也许看不懂, 也听不懂。把京剧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中, 通过老师的演唱、对曲目背后故事分析和介绍及提供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 在与京剧零距离接触中逐渐改变青少年一代对京剧的无知状态, 培养他们的兴趣。把京剧进课堂作为一种普及教育不需要太深入, 还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避免硬性的教、反复的唱等。这只能导致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厌恶。因此,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顺利开展京剧课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京剧唱腔, 学唱京剧选段, 赏析、设计戏剧脸谱、服装和头饰, 模仿京剧身段等立体的、通俗的方式, 让生在“看、听、唱、演、画”中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京剧, 体验京剧, 走近京剧, 从而亲近京剧。

当然, 京剧进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去关注, 探讨。只要我们肯为之努力, 相信各个方面都会完善起来, 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漫长, 道路可能会有曲折, 但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 我相信这一举措完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定会为京剧艺术培养青年观众, 注入青春的气息, 同时也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

摘要:2008年自教育部关于在全国10个省市20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堂”的决定发布以来, 在各种质疑与争议声中京剧已开始走进了校园, 走近了学生, 京剧进入课堂正是为青少年架起了一座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本人认为这一过程可能会漫长, 道路可能会有曲折, 但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 相信这一举措完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也真诚希望京剧这朵奇葩在校园文化的百花园中越开越艳。文章就京剧进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办法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京剧,进课堂,必要性,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敬.由京剧进课堂所想到的[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07

3.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篇三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第二,把传统节日文化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背诵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举行有关传统诗词的背诵比赛,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性认识。

4.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篇四

2011-06-07

今年(2008年)两会,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名人故居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很多人文资源,是历史文明积淀的载体和象征,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大批的故居、还有风情独特的古村落以及其他遗址正在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名人故居就是物质的史书,如果我们没有足够重视,不好好地保护,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将不复存在,那时再意识到故居、文化场所的重要性可就为时已晚了。

从我们对待名人故居的态度扩散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重视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刚开幕的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就以典雅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妙: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主题:“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也切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馆的正面的墙壁上面有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图案,侧面的墙壁上是百家姓的浮雕。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突出了中国的特征。

中心展区的生命之树是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溅起的优美姿态和植物叶脉舒展生长的形态,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利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投放技术而形成。营造出万物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国礼品售卖厅,设计取自具有中国意象的植物——竹,以竹竿的造型围合而成。接待室的外观和内景都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意境和韵味。

中国馆的设计自始至终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就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要在服从社会群体中去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需要服从自然。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和谐意识,强化了人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强调了人的奉献精神。同学们可以细细地领悟“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你悟透了,作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那你的实践离成功就不远了!

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日本皇太子其乐融融的的长女取名:爱子,称号:敬宫,其“爱”和“敬”出典于中国古籍“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爱之”一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几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博大精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俄罗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我们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也面临挑战,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了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对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应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思想根基。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谐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团结海内外同胞,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前提。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魂就是一个“和”字。“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等。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就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两条鱼的内边天衣无缝,外边为正圆,黑的鱼眼跑到白的上面去了,白的鱼眼跑到黑的上面去了,它揭示的是阴阳对立而又互补的原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哲学上讲三层意思: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用这个“太极图”道理去观察世界,可谓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时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从而今天民族精神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还有诸子百家的丰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现实的思想体系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它对个人的文明养成、健康成长有很现实的意义。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我就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头,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

在台湾、新加坡等地,他们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比我们大陆深得多,所以从文明的总体程度上讲,他们比我们更讲礼仪、仁和。现在我们要重新培育、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个人的文明成长、健康发展服务。

综上三条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在同学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一项针对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所以现在提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紧要。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精华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维志趣与情感心理的集中体现。

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将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统一的民族,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的是英勇抵御异族的侵扰,保卫本民族的家园和生命财产;有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这种精神汇合成一种核心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也是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是我们全面推动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依托。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渗透传统文化的魅力。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他们身上的侠气,最令人神往。什么是侠气?就是既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又能冲破各种名利,笑傲江湖,独立于天地之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我觉得中他达到了侠的最高境界,在他身上正是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剪辑了一段电视剧《天龙八部》的片段,请大家领会一下萧峰身上存在的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侠的最高境界。

刚才这一段是萧峰自杀的场景,萧峰念念于心的,是苍生百姓的安危幸福,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宋辽两国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乐业。辽国百姓也免去征战之苦,天下苍生得以平安,他是为了民族的利益,也是为民造福。

金庸笔下侠义英雄的民族大义,是秉承汉魏以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的。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汉民族和周边民族互相争斗、交融的历史。民族间的矛盾来源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也源于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民族气节从来都是放在首位的。天下为怀,苍生为念,这是侠的最高理想,这也是金庸的侠意识。萧峰这个人物,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做了一个最好的注释,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前面讲了在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以及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接下来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从而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实现统一,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更多地强调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应该包括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的责任感,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的使命感。只有在国家利益为上的道德观基础上,面临各种诱惑时,才能毅然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国家也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增强文化认同

认同是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要回答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它包括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养料,“文以载道”,我国民族精神的内容大量地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要多看,从中多吸取养料,还要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中学习。在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

民族语言——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母语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礼貌用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民族历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近现代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高度认同党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这些精神都以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人文传统——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自身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重视“做人”的准则。弘扬民族精神,要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与道德伦理紧密结合的精华,完善人格。

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要把承担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承担责任——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明确自身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诚信守法——养成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平等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勤奋自强——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快、勤劳、勤奋、勤俭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盲目攀比;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联系到我们学校,重点中学是文明的高地,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文化意识、文明程度、完善人格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做得不够好的情况,从小处而言比如礼貌不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你看待世界的一种心态,你是友善热情的,还是冷漠孤立的,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五

一、长征精神篇

【时事材料】

1、2006年10月22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70年前,中国*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专题训练】

一、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历史探究〗

1、长征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假如我们重走长征路,你会经过哪些地点,并说明理由。

江西瑞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转移开始长征;陕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甘肃会宁,1936年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

3、红军开始逐步改变长征被动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4、长征经过了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我国共有多少省级行政单位? 34个。

5、长征起点、终点分别属于第几极阶梯?其分界线是什么?

第三极阶梯和第二极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理论探究〗

1、长征精神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长征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长征精神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教育广大于部群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3、长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中学生应如何在实际中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中国*的正确领导,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怕艰难困苦、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坚定信念,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有坚强意志,要培养坚强意志。

4、弘扬长征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哪个方面内容?该内容的核心、重点、原则分别是什么?

思想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重点是诚实守信;原则是集体主义。

5、我国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实践探究〗

1、为了发扬长征精神,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活动形式?

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

2、红军在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启示我们,面对挫折和逆境该怎么办?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学会自我疏导。

3、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有坚强意志,要培养坚强意志。我们如何磨砺坚强意志?

树立明确目标;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请你以宣传长征精神为主题拟定宣传标语?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弘扬长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5、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6、红军长征途中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顺利经过少数民族地区,请问: ①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③现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在民族问题上,我们要履行什么义务,具体该怎么做?

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我们要尊重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⑤说出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

云南。

⑥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平等、团结、互助。

二、感动中国2006年篇

【时事材料】

1、感动中国2006人物颁奖盛典于2007年2月26日隆重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06人物”荣誉的是:独臂英雄丁晓兵、蓝领专家孔祥瑞、排爆专家王百姓、气象学家叶笃正、好军医华益慰、著名学者季羡林、爱心大姐林秀贞、阳光少年黄舸、青岛爱心群体微尘、慈善家霍英东入选。“感动中国2006人物”颁奖典礼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最终将集体奖授予老红军代表。

【专题训练】

一、获得“感动中国2006人物”荣誉的孔祥瑞: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1、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证明了课文中的哪些观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孔祥瑞事迹告诉我们,成功创业应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坚强意志、创新精神等

3、我国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多家媒体组织感动中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二、“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1、“微尘”的事迹体现了什么中国传统美德?

乐于助人。

2、学习“微尘”的事迹有什么意义?(从国家和个人角度)

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利于提高我们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3、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树立“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

4、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

三、2006年8月16日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1、在你身边,你发现有哪些不文明行为?

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

2、针对诸多不文明行为,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从自身做起,监督他人;组织各种文艺活动积极宣传公约;树立主人翁意识,敢于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3、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方面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

4、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6.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六

书 法 比 赛 策 划 书

机电工程系团总支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促进传统书法的传播。

2.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对书法理论知识的认识,增强个人修养,展现个人魅力。

3.增强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三、参赛对象 机电工程系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

4月25日—4月26日 系部宣传及报名工作 4月27日晚 现场比赛

五、活动地点

报名地点:机电工程系学生会办公室80312 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比赛前期准备

(一)组织宣传

1.在有效时间内利用展板等形式对比赛进行宣传。2.团总支确定参赛选手及联系方式。3.决定比赛人员名单。

(二)物品筹备

1.硬笔书法纸

2、多媒体教室

七、比赛流程 1、2011年4月26日前推选出参赛选手。2.作品收集及要求(1)只比赛硬笔书法。

(2)硬笔作品用所发纸张书写,参赛选手不得自行准备。(3)作品右下角注明参赛人员班级、姓名和联系电话(4)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 3.比赛

(1)采用现场书写的形式,内容以宏扬“五四”精神为主题。

(2)比赛时长1个小时。

(3)书写格式不限,参赛选手可以根据给定的纸张自行设计。

(4)比赛时间:2011年4月27日晚上19:00-20:00 4.作品展出及点评

2011年4月28日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参赛作品

八、活动后期工作

1.收集关于本次活动的所有资料,整理、存档。2.将活动的图片与文字材料一并上传至系部网站,进行宣传。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 二等奖6名 三等奖9名

机电工程系团总支

7.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七

一、何香凝绘画的“意象美”体现“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即所谓山苍树秀, 水活石润, 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1其中所说的“意象观”就是对国画艺术进行评判的主要美学思想之一。“意象观”概括来说就是以意摄象, 以象表意。在当代中国有关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诠释, 其实就是以“情景交融”, 也就是景与情的统一, 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种诠释。受老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根本思想, 古人对自然有某种特殊的崇拜之情。这种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推崇, 导致了人对自然的顺应态度, 符合自然。由于这种对自然的崇敬态度, 使得艺术创作在精神上追求一种自由的表现。

何香凝的一生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在抗日期间鼓动全国人民海外侨胞为抗日而捐款捐物, 何香凝为了表示答谢和鼓励, 在每收到一份款项或者物资都会以一副画作为礼品回赠, 创作的主要题材由早期从日本回来以猛虎醒狮题材为主, 到晚期偏爱梅、兰、菊、竹等题材, 其中晚年画的梅非常独到, 她在处理梅花的枝干部分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将笔触向上延伸, 在主枝干的旁边没有别的装饰枝干, 就像一把坚挺的利剑, 预示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一种革命的精神。何香凝的作品从不以花哨的画面去表达主题物, 在艺术的表现上总是以一种宏伟、庞大的气势, 体现了一种革命领导者的气度, 中国画讲究的就是“气”, 气贯则神通。而只有自然万物能和谐汇合一体, 这样才能产生大气。何香凝的作品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一个自然规律。所以拥有了自然方能拥有大气, 自然可达美境。故:自然为上。

作品《醒狮》同样也寓意着中国人民觉醒, 奋起反抗的爱国精神。从这些创作题材中不难发现何香凝先生对中国画传统的偏爱与尊重, 她的作品遵循自然规律, 将大自然的生命力与革命年代下创作的精神完美的实现了合二为一, 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印证了李德仁的观点:“中国画主张艺术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作者主体精神表现二者的高度合一”2。这也是何香凝先生在绘画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所在。

二、何香凝绘画中的“太极”美学

“太极”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之一,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太极图”来源于天体运行以及自然与事物的变化规律, 表现了天、地、人集于一体的哲学思想, 代表中国古人的哲学观。受到太极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人对美的认识主张“曲径生幽”, 过去人们所谓的“一波三折”都是出于中国人以“曲”为美的美学思想, 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美学思想。这种以“曲”为美的审美观, 正是来自于“太极”学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与统一的思想理论。在何香凝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所运用的构图及表现手法将太极学说中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哲学运用在了画面之中, 也就是“太极”中所说的“一阴一阳”“有虚有实”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哲学思想。她的多数作品在用笔上虽显柔和, 但是从画面的内部精神来看能够体会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像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何香凝先生创作的作品《猛虎下山》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作品, 作品以一张正在下山的猛虎作为主要创作元素, 画面正是运用了太极中的对角曲线, 将虎下山的态势比喻成中国人奋起反抗的爱国精神, 其画面虽柔, 但力量却十足。从这张作品中就能体会到何香凝先生的一种“匹妇而肩责国家之大事业”的爱国情怀。

三、受儒家传统“比德”思想下的何香凝绘画

“比德”说源自儒家美学, “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3是将“仁政”“礼教”的思想渗透到对自然的审美中。他主要是将人的道德品质 (如“仁”、“知”“礼”等) 赋予原本没有道德属性的物质 (如松、竹、梅等) 之上。何香凝先生爱花卉题材, 她的花卉多是松、竹、梅等耐寒植物, 她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些题材来创作, 非偶然之选择, 而是体现了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借儒家的“比德”思想来弘扬革命救国的高尚气节。“松、竹、梅”在宋代就被称作“岁寒三友”的艺术形象, 用画来揭示其比物以德的审美特征。宋人创造的“岁寒三友”的艺术形象, 其实是借这三种植物来表现人的高洁品行。在何香凝先生笔下的“岁寒三友”中同样也表达出了岁寒不凋、百年常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严冬不屈、挺而正直的绿竹。从这一点来看何香凝先生不仅是继承传统, 同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

四、何香凝的民族文化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有广泛的意义和有严格的意义。从广泛的意义讲, 凡是民族的思想意识都可以说属于民族精神。一个民族, 作为一个整体, 总有共同的心理, 即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些共同的思想倾向, 总起来称为民族精神。4《周易大传》中有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这只是用最简括的词句来表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两句话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含义, 《易经》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表现为刚健的属性, 人应该效法天, 自强不息, 积极向上, 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表现为一种人格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有此人格, 必能固守正道, 浩气长存。

在祖国最动荡不安的20世纪20年代到抗战胜利这段时间里, 何香凝的绘画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 画风较为冷峻和孤傲感。虽然此其间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 无法保证绘画的延续性, 但她创作的热情高昂, 从她的作品中能体现出那种气度。在廖仲恺、孙中山相继去世后, 蒋和汪背叛革命。没有让她消沉下去, 反而使她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感表现在了绘画中。何香凝为艺术、为革命而奋斗的步伐铿锵有力, 她为广州“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亲自作画参加义卖, 组织筹款。在上海发起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 尽自己能力, 利用绘画义卖, 筹集善款, 为的是在革命中能通过绘画的方式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 她还组织同行挚友共同创作, 将作品进行义卖, 最终通过朋友同行的努力。筹到177550余元的善款, 全部捐给抗日组织, 这种顾大局、舍私利的精神正说明了她慷慨救国大的气度与富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结语

何香凝先生拥有强烈的民族爱国精神, 在抗战年代她不仅为抗战作画举办义捐, 同时她将这种抗战的热情与毅力表现在了她的作品中。在她的绘画中继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创作题材上来看她以画言志, 将传统“比德”思想下的创作元素进行再创作, 不仅表达了她对抗战时期的革命同胞们的高度赞扬与敬意, 同时也表达出她内心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决心与持久抗战的毅力;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她将传统美学思想运用“适度、有序、均衡”的表现原则, 利用虚实、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的处理营造出一种虚虚实实, 柔中有刚, 刚中见毅的“意象美”。完美的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苏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的关系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一版.

[2]王旭东.《中国画传统观念初探》.齐鲁艺苑, 1993 (3) .

[3]周兴.《何香凝的绘画艺术与革命生涯》.文史哲, 2004 (2) .

[4]郭宝成.《女中豪杰丹青妙手——何香凝绘画艺术及其市场价格》, 书画鉴藏, 2010 (03) .

[5]尚明轩.《何香凝传》.民族出版社, 2004.

[6]王伟生.《论中国画传统的继承》.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1) .

8.弘扬崇高风范 传承民族文化 篇八

保护传承 满腔热情

目前,黔东南州离退休干部有34600余人,80%以上离退休干部都是少数民族。部分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前一直做着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离退休以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丹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王凤刚,退休前就发现《贾》是丹寨县境内苗族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一种诗歌体文学形式,具有文学、历史、宗教祭祀、习惯法等各方面功能。退休后,王凤刚全身心投入到《贾》的记录整理中。2008年苗族经典《贾》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苗汉对照书稿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创造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史上的奇迹。

黎平县肇兴乡退休教师、民间侗族歌师陆海安退休后,免费提供场所,以侗族传统的“口口相传”方式,培训了38名当地男女青年,组建了一支中寨村民族文艺表演队。1997年建队至今,平均每月大约有15场接待外国友人的表演,每场收入350至500元。十余年来,为中寨村部分群众家庭创外汇收入50余万元,陆海安还经常到学校去教授侗歌和民族舞蹈,为侗族文化进课堂做出积极贡献。黎平县退休干部黄友云,受聘老年大学教授侗族大歌,5年来,学员达1000余人次。

黔东南州大多数老干部离退休前就對民族文化非常热爱,虽然没有从事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但离退休后怀着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执着,用满腔的热情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做着积极的贡献。

发挥余热 奉献社会

黔东南州不少老同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教材编写,并多次进入机关、校园、社区、农村言传身教。

雷山县苗学会中,退休干部就有30余人,2005年来,大力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先后申报成功“芦笙制作技艺”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吃新节”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黔东南州离退休干部参与组织策划多个苗侗文化大型歌舞表演活动,使黔东南形成品牌,有力推动了该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州离退休干部自发组建多个以苗族、侗族民族歌舞为主的老干部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机关、学校、部队进行义演,并积极组织身体好的老干部赴州内外、省外各地参加各种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各地各苗族、侗族支系的文化搭建携手搞好民族文化研究平台,既宣传了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加深了地区和地区、省与省之间老干部的感情。

9.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篇九

“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自幼父母就这样教育我们。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中求知欲最旺盛,同时也是性格、品行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会在我们 的心灵中产生受用终生的影响。

“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是古代人们对学习的态度。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时会遇到困难,有的同学会因一次的失利而选择了放弃。司马光小时候并不聪明,背课文记生词总比别人慢,他为了多学些知识,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别人在玩耍,他却在津津有味地读书。就这样,司马光无论春夏秋冬,都始终如一地学习,从未间断过。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曾经向我们介绍过屈原对祖国的忠心耿耿,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大壮国威。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当我读到《中国小姑娘梁帆找国旗》这篇文章时,十分深切地感受到“爱国”其实与我们密切相关,“爱国”在我们青少年身上同样可以得到体现。一位普通的北京中学生,在国外参加活动时,发现没有中国国旗,她礼貌而坚定地找到负责人,要求升起中国国旗,小梁帆几次询问国旗的事,负责人最后被她感动了,她说:“请相信,我一定会找到你们中国的国旗,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东亚病夫”是几十年前外国人对中国人身体素质的一种评价,在他们的蔑视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拥有强健体魄的重要。建国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枚枚金牌就是最好的印证。时下篮球成了体育新热点,同时“姚明”这个名字也响彻了世界。姚明9岁进体校练习打篮球,经历过无数的伤痛与超越自我的努力,他于2002年6月27日,在NBA选秀中成为新秀状元。如今的姚明以在NBA入选全明星赛的首发阵容当中,成为火箭队不可或缺的首发主力。YAOMING这个很多外国人能发出的中文词,代表的不仅是体育,它甚至代表了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姚明凭借着他令人信服的球技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赏与肯定。

10.弘扬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篇十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金塔县建新路小学芮雪玲

邮编:735300手机:***

【内容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样,内容博大精深,在启蒙教育中通过经典诗文的诵读可以启迪心智,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提高文化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与教学实践从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等四个方面阐述自己对经典诗文诵读的理解与探索,以供借鉴与斧正。

【关键词】经典诗文 诵读 探索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古诗文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枝奇葩。它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社会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融汇在古诗文里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操守、风骨, 是做人、做现代人的必备条件,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阅读训练有一定启迪和帮助。

一、重视经典诗文诵读的目的意义

重视经典诗文诵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凝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正确引导,科学安排,切实抓住经典诵读的关键

1、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在每天的学校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既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各班教室环境也力求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展等方式方法力求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使学生感到读书活动就在身边,形成人人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

2、措施具体,见缝插针。一是精选诵读内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年龄段

选择诵读内容,内容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二是规定诵读时间,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诵读形式多样化,我们要求各学校要不断创新诵读形式,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增强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采取个人读与集体诵相结合、吟诵与表演相结合等形式让学生爱读乐诵。学校每学期按年级组织不同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三、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组织骨干力量,精心研究制定样本课程,为在学校比较规范地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我们结合现行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制定校本教材,为强化诵读创作条件。利用样本教材,落实课时诵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课堂教学渗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四、科学指导,激发兴趣。

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开展多种活动促进诵读。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等多种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通过反复吟诵,引领了师生的思想,净化了师生的灵魂,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明水准。同时,同学们汲取了许多历史的、文化的精髓,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作文水平。

11.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十一

“那天演出结束后,汪洋副总理走到台上向我们道贺。他握着我的手说:‘茸芭莘那,今天晚上你唱得非常好!我从青歌赛开始就关注你了,你很有个性、有特色。总书记都说知道你,以后要好好唱,多为民族文化做贡献!’”茸芭莘那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说,“那一刻我真的,无比兴奋,无比荣耀。”

为传播故乡文化而歌唱

茸芭莘那出生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普米族人。1998年,她从云南省艺术学校音乐科毕业后,进入怒江州民族歌舞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怒江州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在州民族歌舞团的几年里,茸芭莘那扎根民族文化土壤,不断吸收养分,除了钻研声乐外,还潜心学习舞蹈表演和民间乐器。

2004年8月,茸芭莘那参加了怒江州首届民族歌手大赛,获第一名,还进入了第十一届青歌赛“云南选手培训班”。2005年,茸芭莘那参加了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三等奖,并赴京参加了“云南音乐创作研讨会”。一次次历练,不仅充分展现了茸芭莘那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而且使她的演唱技艺和音乐修养日臻纯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6年,茸芭莘那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歌赛,也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八年前参加青歌赛的经历,茸芭莘那至今仍历历在目。团体赛中,当晚茸芭莘那第一个出场,全场15名选手中拿到了98.44的第一高分,场外观众人气指数高居第一,还是所有民族唱法选手中唯一穿民族服饰比赛的选手。7月31日晚,个人单项民族组决赛迎来12强的金银铜争夺战,茸芭莘那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地方的少数民族歌手,最终以193.03的总分摘得铜奖。

整个赛事中,茸芭莘那火红的毡帽、绚烂的大裙、悠扬的歌声、真诚的笑脸、奔放的舞姿、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成了专属于她的符号,令专家评委和全国观众如痴如醉。歌唱家郭颂评价茸芭莘那“用最好的发声方法歌唱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歌唱家范竞马盛赞茸芭莘那“纯真的演唱、纯真的表演,是每个学习美声的演员的典范”,余秋雨点评茸芭莘那“每次走过来,都一路带着阳光”……

这些特质在茸芭莘那随后的演艺道路上越发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同年9月30日,《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诞生之夜,以神秘挑战者身份参与竞技的茸芭莘那,倾情演绎了《怒江大小调》,翻唱了《天路》《站在高岗上》和百老汇音乐剧《猫》的主题曲《Memory》,并即兴演奏了口弦等民族乐器,令全场观众和评委为之倾倒,顺利摘得年度总冠军的桂冠,并拿到2007年央视春晚的入场券。

2007年7月,茸芭莘那由国家四级演员破格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2008年6月,她正式签约中国歌剧舞剧院,并于年底制作出版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大怒江》。2013年,在随习主席出访俄罗斯后,茸芭莘那又先后赴意法参加“西南少数民族欧洲之旅”演出,以及日内瓦万国宫“感知中国·美丽云南”的演出。“能把我们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云南的、怒江的音乐,一次次唱响国际舞台,我特别自豪。我一定不会让关心我支持我的观众失望,一定竭尽全力圆满完成一个个使命!”茸芭莘那说。

为保护民族文化提提案

2014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茸芭莘那第二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连续第二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力度的提案》。

“从青歌赛到《星光大道》,再到随主席出访俄罗斯——包括其他各个场合的演出,我之所以受大家喜爱,不是因为个人才能怎么样,而是因为我唱的是家乡的民歌,是因为我身上反映出的民族特色。”茸芭莘那话锋一转,“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正遭受破坏。如果不通过立法方式进行保护,一些民族文化可能在十几年、数十年内面临无人传承,甚至完全消失的局面。”

基于此,2013年全国“两会”上,茸芭莘那就针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提出提案。此后一年,茸芭莘那利用闲暇时间不断调整、细化、完善提案内容,全面分析了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具体提出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建立新型民族文化馆等六个方面的建议,并在今年“两会”上再次提交。

“以前一直生活在怒江,一切都习以为常。这几年回头看,才发觉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独特、珍贵,又多么脆弱。”茸芭莘那举例说,普米族每年春节都要举行拜龙潭仪式,主持祭祀活动的程序要求严谨,唱、念、跳的技艺要求也高。兰坪能顺利主持整个仪式的人才稀缺,曾经一直由她外公主持,然而五年前,外公突然辞世,没有保留下任何的音视频资料。如今,她的舅舅继承衣钵,主持起了仪式,但舅舅也年逾古稀。把舅舅擅长的各类民族歌舞、器乐、仪式等,通过现代科技完整地留存下来,已刻不容缓。

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提案的同时,茸芭莘那正积极筹备普米族活态传承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工作。从去年开始,她就不断寄钱到老家,叮嘱父亲和兄弟走村串寨去踅摸回购老物件,还把亲戚们准备推倒另址新建的传统木楞房买了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我就可以请专业人员去老家把这些物件一一电子存档。再然后,真建起一个博物馆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点东西。这是我的心愿。”茸芭莘那说,“我希望我能成为我们家乡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歌者!”

把爱传下去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茸芭莘那歌唱艺术的灵魂和人生的精神支柱,都深深地根植于她对故土家园、对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眷恋。

“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怒江的普米族歌手茸芭莘那。”这句将近十年未变的开场白,成了她的标签。犹记得2006年青歌赛茸芭莘那第一场比赛结束来到第二现场后,也是这样一句开场白,紧接着犹如开机关枪一样说道:“我们怒江一共有四个世居民族,除了普米族还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一大段话一气呵成,让一旁的主持人根本没机会插话。“那时候我抱定了一辈子就这一次机会来中央电视台的想法,所以要把介绍家乡的话,一下子全部说完。因为怕主持人随时打断,所以说得特别快。”后来认真准备参加《星光大道》获年度冠军,也是因为有“家乡美”的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家乡民族风情和文化风采的缘故。

土生土长的怒江人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猛然间听闻一个20出头的姑娘要远赴千里之外的祖国首都去参加比赛,全村的人都沸腾了。因为收看不到央视3套,村里的年轻人自发去镇上吃住几天,只为看茸芭莘那比赛。团体比赛那晚,茸芭莘那得了本场第一,喜讯传到村里,全村人沸腾了,像过节一样连夜开席,畅饮庆祝通宵达旦。消息传来,茸芭莘那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可爱可敬的父老乡亲,是我竭尽全力参加比赛的动力和始终坚定必胜信念的坚强后盾。”茸芭莘那说。

和父老乡亲血浓于水的情怀,使茸芭莘那和故土家园的一草一木、风俗传统、精神文化融为一体。小时候的贫苦生活锻炼了她自立自强、勤奋刻苦的品质,淳朴的民风熏陶了她单纯善良、质朴谦和的品格,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培育了她善待一切、感恩报恩的美德。每念及过往,她总深深感恩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青歌赛的重视,感恩为她量身打造作品的万里老师、蒋明初老师;感恩青歌赛的平台,大赛的每位评委和支持她的每位观众;感恩在比赛过程中给予她无私帮助的同行;甚至感恩曾经为她指路如何去中央电视台的一位陌生大爷……正因为她始终心怀感恩、不忘报恩,积极回馈家乡,201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她被评为怒江州劳动模范。

“那些无私帮我的人,不求任何回报,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家乡有才华却缺少机会的乡亲。”茸芭莘那说,“我希望通过把爱传下去的方式,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一代代传承好、发扬好!”

责任编辑 吴军涛

12.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十二

一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

1. 民族文化建设是响应党号召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时, 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胡锦涛同志指出,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和学校教育是以对人的文化造就, 以文化传承、创造为主要任务, 并以文化为机制建立的文明实体, 是以文化贡献为基本使命的文明存在。”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传递的中心, 日益影响着民族的进化和进程。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党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引导各族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2. 民族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和谐相互融洽的美好社会。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民族和谐, 需要弘扬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既包括民族物质文化的内容, 也包括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 (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 的文化, 如中华民族文化。狭义的民族文化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 如藏族或回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构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 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文化内容, 同时也都有接纳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来自于不同的民族, 民族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促进高职院校院校的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民族文化建设是抵抗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

国际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 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 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 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 甚至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 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在民族文化建设中, 要通过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参与到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去, 以有效抵抗西方文化渗透。

4. 民族文化建设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具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 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资金大力扶持下,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 促进了社会民族经济向前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城乡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 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的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 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 而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在告别过去的时候, 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 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建设, 培育技术型人才, 同时也应该注重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二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

1. 进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 构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文化建设, 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 即对全体民族学生 (包括主体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 进行多元一体文化 (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的教育和学习, 并以主流文化的教育为主体, 规范、改造、吸纳其他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非主流文化教育, 使之纳入统一的教育体系的过程, 使大学生在有鉴别、有选择地接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基础上, 接受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教育, 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2. 进行跨文化情感熏陶, 培养师生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

民族文化传承关键是情感的熏陶。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各项措施, 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自觉实践, 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中, 既能领悟民族文化的真谛, 升华爱国情感, 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建设能使各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粹的同时, 也具有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宽容与接纳意识, 既不沉醉于本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 也不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 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

3. 组织系列实践活动, 培育师生掌握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和理解能力

在多民族的高职院校中, 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师生难免存在冲突。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在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多元的民族文化建设活动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参与意识, 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增强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 培育他们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在民族文化建设活动中可组织一系列体现多元文化且学生自主性的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群体意识, 陶冶情操, 提升素质;提高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局面下调整自身观念与行为的全面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和理解能力, 逐渐克服文化封闭, 融入民族的大家庭中。

4.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塑造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而且是唯一一个文明发展未曾中断的国家。但19世纪, 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全方位落后于西方, 以一种耻辱的姿态进入近代社会。自此, 民族复兴成为每一个深爱自己祖国的中国人萦绕不去的伟大梦想。胡锦涛曾说:“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族复兴这支火炬, 目前正要传递到身负历史使命的高职院校各民族大学生手上。文化是民族的向心力, 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设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进行。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论述认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式。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建设, 使学生胸怀民族精神, 培育他们的民族品格, 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概而言之, 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包括: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权益;二是维护民族团结, 反对民主分裂, 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 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为目的的精神特征。团结统一既是中华各族人民精神追求的共同理想, 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团结统一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但是目前, 国际敌对势力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 处心积虑的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 加紧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内团结各民族、对外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长远大计。

第三, 爱好和平。历史证明,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 对内重视社会道德教化, 主张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对外重视睦邻友好, 主张各个国家和平共处。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外, 主要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弘扬和培育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依然非常必要。我国一向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反对狭隘民主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和平崛起。但是同时要教育学生, 我们爱好和平, 并不是惧怕战争。在迫不得已时, 动用武力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安全和利益, 一定能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民族的支持和同情。

第四, 勤劳勇敢。勤劳勇敢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 体现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部中华文明史, 就是中华民族用勤劳勇敢写成的一部艰苦奋斗史。首先, 要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 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其次, 要加强对大学生质朴俭约的教育, 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

第五, 不息精神。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 激发了民族斗志, 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竞争、开拓、进取、创新。今天, 高职院校要通过民族文化建设, 培育大学生继承并发扬自强不息精神, 使其成为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

三结束语

“文化发展离不开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在全球化浪潮迅猛扑来的今天, 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不仅担负着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 还要担负起传递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高职院校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 通过民族文化建设, 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加强对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育, 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大学生, 从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 招生规模扩大, 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增多, 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校园文化局面。各民族大学生,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其民族中的精英, 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须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对民族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构建。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意义,目标

参考文献

[1]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张正芳.浅析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9 (4)

[3][美]法里德·扎卡里亚.文化决定命运——李光耀访谈录[A].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210

13.传承精英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 篇十三

(本报讯)11月12日周五19点整由宜宾学院团委主办体育素质拓展部协办的武术比赛在体育场隆重开幕。本次武术比赛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同时强健体魄。

据了解,除体育学院专业组选手外,外国语学院等9个学院挑选出来的精英选手也踊跃的参加了本次比赛。非专业组的选手主要参加了太极和三路长拳的比赛,专业组的选手在参加太极和三路长拳的同时也参加了棍法、刀法和剑法的比赛。比赛过程精彩万分,长拳的气势恢宏让人拍手叫绝,太极的游刃有余让人如痴如醉。参赛选手的好身手体现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坚定执着,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强劲的棍法流畅的书写了正直不屈,巧妙的剑法描绘了智慧敏锐。参赛选手熟练地表现赢得了一波又一波如潮的掌声。参加双截棍比赛项目的参赛者的挥洒自如更是赢得阵阵叫好。全场比赛热火朝天,现场火热,气氛灼人。

比赛在笑声中取得了圆满的结束。经过专业评审的专业评定,外语学院取得了非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比赛是短暂的,但是比赛传达的武术精神则是永恒的。

外语学院新闻编辑部

14.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十四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体会1

雷锋,这个每个人都点头称赞的名字。雷锋,像一缕阳光、一滴水、一颗粮食、一本书,滋润我们每个人的肉体与心灵。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却无比伟岸。

有人会说:“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真得离开了我们吗?不!从来都没有!他的崇高精神与高尚灵魂永远都伴随着我们左右,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

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许多小雷锋。学校要求班级有些小盆栽,美化教室环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搬来家里最漂亮的花;班上新设了图书角,老师让同学们带些书来存放在图书角互相交换着看,大家纷纷拿来自己最宝贝的书籍。

其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一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子告近站牌,一个老人挎着大篮子摇摇晃晃上了车,当时车上已“座无虚席”,老太太艰难地抓住扶手,这时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主动站起身来,扶着老太太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看着老太太笑了笑,自己抓住扶手,承受着汽车的颠簸。老太太高兴地对小伙子说:“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你这样就好喽!谢谢你啊!”老奶奶的笑容很灿烂!

光阴似箭,雷锋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数不清的“活雷锋”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让这个世界披上了五彩的霞光,变得无比温暖。那跳动的仁心欢呼着、跳跃着,行走在路上,一个个“活雷锋”随处可见。

请为自己的一颗心付出吧!仁爱的情感,拨动心中最温暖的那根弦,发扬、学习雷锋可敬的精神,让世界充满无数个“活雷锋”吧。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体会2

不知不觉间,这次的活动也已经落下的帷幕。在这次的“学雷锋”活动中,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劳动能力,在街道和社区中给各位社区的居民们带来了便利和帮助。这次的活动中,我作为其中的一名队员,同样积极的参与到了做好事的活动环节中去。尽管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的队伍中却又不少的人,也许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团队的力量面前,许多的困难就变得非常的简单。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尽管只是短短的活动,但是却让我在学习中收获非凡!现在,我对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的心得做简述如下:

一、个人想法

在这次的活动开始前,自己本着为多出去走走,以及为社区做出一些贡献的想法来参加这次的活动。但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大家满怀的热情渐渐的鼓舞了我,让我一时到,既然是来做好事,那么就要带着一颗奉献的心!在大家热情的影响下,我也渐渐的改变了当初那种只为了参与体验的看法。并且开始真正的,热情的投入到这次的活动中来。

二、活动中的体验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跟随着我们小队的进程,不断的为周边的社区进行一些打扫和帮助居民的小事情。尽管大家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每个被帮助的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而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后,自己的心中也引出了一股浓浓的幸福感。

队伍里的大家并不都是在做着一样的事情,有经验的队员们在进行一些安全和卫生的宣传工作,有能力和优势的同学们在做着一些辛苦一些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在这次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为周围的社区做出了一份自己的努力。并且当我们余生困难的时候,还会聚集在一起,当我们在一起努力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没法解决的事情!

三、活动的收获

这次的活动,大大的激励了我的自信心。尽管自己在队伍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是我也用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收获!并且,我还学会了团结和协作,也许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情,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四、结束语

这样的活动体验是我过去所没有体会到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能为身边的人们,做出更多的贡献!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体会3

雷锋,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他的行为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缅怀他,他的奉献更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他。

每一年的学雷锋活动都会使我们对“雷锋精神”有新一层的认识,今年也不例外。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被我们记住,因为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准则,使每一个中国人所崇尚的。

响应学院团委“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青年志愿者”号召,3月10日下午,__农业大学__级____班团支部组织了“学雷锋——走进敬老院”的活动。这天天气很好,我班学雷锋活动小组第一组的十一名男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__敬老院。一幕幕感人的场面绽放眼前:有的拿扫帚打扫院子,有的抄铁锨清理杂草,但主要还是为敬老院扫除残雪。而第二组20名女同学在团支书的带领下细心的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拖地,有陪伴老人聊天,还分头擦起了窗玻璃和楼梯扶手、栏杆,连墙壁上的浮尘、蜘蛛网都一丝不苟的一一清理干净,给老人们营造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与老人拉家常的过程中,同学们活泼天真、谈笑风生、嘘寒问暖,都流露出对老人的敬意,使孤寡老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真情。此次敬老院之行,以与老人们依依惜别的一张合照精彩落幕。活动充分传播了学生的尊老思想,宣传了社会的敬老风尚,渗透了国家的爱老美德。

雷锋生前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多么伟大的情操啊!雷锋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英雄主义、社会文明的结合。雷锋精神反映的是人民的精神追求,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具有永恒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雷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表现的出的是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奋斗的精神。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这些荡气回肠的歌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逐渐消失了。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去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传统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们更应该捡起这些不该丢的宝贵财富…。

雷锋这个熟悉的名字,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必将不断的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明星般耀眼的光芒,但我们要用真诚和热心,用雷锋精神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

我们更不能忘了他的螺丝钉精神,还记得那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那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这是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到的一句话。作为在雷锋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加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伟大。雷锋用他暂短的一生能够激励几代人的成长,是因为他所具有的高尚品质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雷锋精神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向前。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体会4

虽然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我觉得社会上的“雷锋”越来越多了。

周末那天,我去公交站等车,远远的就看见站牌下站了许多人。看来,这次得买站票喽。公交车好像在睡懒觉似的,迟迟不来。春寒乍退,天气骤然变暖,太阳卖力地散发着他的热量。

人们没想到天这么热,穿的还都是厚厚的毛呢衣。有些人头上已经渗下汗珠来,可公交车还没来。有一个小伙子等不及了,打的走了。这一走,许多人也都打的了。这时剩下一个奶奶,她手里拎着菜,等着车。这时一辆公交车终于来了,司机看就我们俩,而车上又挤得满满的,就没停。我和奶奶一起向公交车追了几步,可是也望尘莫及!

很快,又来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得意地问我们:“上车不?十块!”奶奶摇摇头。“傻老太太,有车你不坐。你站着去吧!”司机喊道。奶奶好像要说些什么,可她没说,只是叹了口气。我问奶奶为什么不坐,她说:“唉。公交车三块,打的十块呢!今天才又涨了,买完菜我兜里就剩下四块钱了。”我兜里也只有三块,无奈啊,只能等啊!可他是个奶奶啊!天气这么热,她哪受得了啊!

太阳被白云遮住了点,但那露出的阳光似乎更刺眼了。奶奶还在路边站着,苍老的面孔中露出一丝疲惫。

“嘀嘀”,又一辆出租车开了过来。奶奶摇摇头,兜里的钢蹦儿响了几下。司机好像猜出了奶奶的意思:“呃,大娘,今天高中放假,车难打,我白搭你一路!还有小伙子,带你一个!”“我……我也只有三块!”“不收了!”

我们上了车,那司机笑呵呵地给他白搭的客人开车。几分钟后,奶奶到家了,司机搀扶她下了车。我偷偷地把三块钱放到了座椅上,下了车。出租车开走了,我目送出租车驶向远方,把雷锋精神带向远方。

雷锋虽然已经不再,可雷锋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体会5

这次的学雷锋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我感觉自己在这次活动当中体会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时刻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份,学雷锋活动让我更加的清楚了自己,让我更加的看到了一些温暖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做这些事情,学习雷锋是我们一名学生,应该有的美德,在学雷锋的过程当中,我也体会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相信这会伴随着我一直到未来的生活当中,也会影响到我,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有了一些心得。

首先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学习雷锋精神,不应该是坐坐而已,我们应该主动的打心眼里的去认可这些去做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雷锋精神,每次到了学习雷锋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深入到这么一个活动当中,但是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有一些感受,这些感受是非常珍贵的,我认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这样的精神,助人为乐,应该有奉献精神,在未来的时间当中,我们是要承担起这个社会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些精神,不忘初心,记得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在未来不如社会之后,就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应该知道自己曾经做过这么一些事情,感觉真的非常会很美好。

活动结束后,我从自己的心态上面发现了一些变化,自己不再像是以前那样,只考虑自己了,我认为能够帮助到别人就非常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满意,我也感觉得到别人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自己,一味的觉得自己很优秀,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通过学习雷锋精神,我自己在这次活动当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接触的东西,一向都认为自己做好了,但是事实上我感觉自己做的还是不够,在一些事情上面处理的不够好,学习雷锋精神,让我弥补了这些,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未来应该怎么去落实,应该怎么去做?有些事情本来就是自己应该主动去做好的,不应该别人来说,也不应该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就去做,应该时刻保持这种精神。

15.肩负历史使命,弘扬民族精神 篇十五

所谓使命, 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 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不仅要走过自己的人生历程, 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 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29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使命的含义。苏武牧羊, 几十年忠心不改, 勇敢地肩负起了君王交给他的使命。岳飞背起母亲“精忠报国”的嘱托征战沙场, 不仅将孝心和忠心统一得完美无瑕, 而且担负起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1919年5月4日, 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使历史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自此, 年轻人站在了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 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所以历史使命还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给社会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

在不同时代, 人们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年代, 党和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未来的建设者就是青年朋友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就在中华少年。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故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 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国民族精神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古有愚公移山的故事, 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红旗渠的建造体现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 炎黄子孙团结、勇敢、爱国、敢为人先的精神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精神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历史使命, 拯中华于危难, 救国民于水火, 巍巍百年历史, 泱泱中华精神, 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一直在升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它是解答经济全球化推进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 它是坚持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作风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丢掉民族精神就是忘本忘根, 就是丢掉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三、肩负历史生命, 弘扬民族精神

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全球化使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和商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先进意识的大发展。很多人认为在如今时代我们没有历史使命, 没必要弘扬民族精神。因为人生活富足, 无忧无虑;或者一直注视着生活得比自己好的人, 总觉得社会对不起自己, 很多人对不起自己, 太注重个人幸福;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力量太小, 没能力担当起历史使命;或者自己年龄太小, 历史使命应该由年长的人担任。总之, 他们可以找到千千万万条理由推脱责任。

梁启超说:“老年人如夕照, 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 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 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 老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 少年人如白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 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1]自古英雄出少年, 国家、民族是少年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如果少年人不担起历史使命, 谁来担呢? 老年人如夕阳, 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能量照耀这个世界了, 能照亮这个世界的只有少年人。

在当今时代, 肩负历史使命, 弘扬民族精神有以下必要性。

(一) 这是重拾中国道德良心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 人们的精神食粮却严重匮乏, 人们渐渐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道德沦丧, 正义缺失,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冷漠、麻木、背叛、诈骗……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 从“我爸是李刚”到“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从拿刀刺向自己的妈妈到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我想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民怎么了?我们的心灵怎么了?种种事件都在说着人们道德良心的丧失。我们有责任重拾中国的良心, 小悦悦最后被一个拾荒者拾起送到医院, 这个拾荒者在拾起小悦悦的同时也拾起了中华民族的良心, 而这个良心本不应该丢掉。每一个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使命重建我们的道德体系, 有责任、有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二)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现在的经济是知识经济, 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 商品在全世界销售, 资本跨国界流动, 信息得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更需要我们明白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持爱国主义精神。

(三) 这是建立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 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 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多少人遵循, 或者说我们正在丢失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这个民族就会乱成一团糟, 这个民族就不能长久存在。现阶段, 在社会转型期间,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考虑怎样重新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强大。

最后, 用一段《少年中国说》里的话与大家共勉: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

上一篇:商务礼仪培训心得、总结。下一篇:思想汇报(6)---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