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岁月里的故事(精选16篇)
1.那段岁月里的故事 篇一
青葱岁月里的书香故事作文
守株篇
我每天在这里守株待书。怎么,你不信我能等到书来?有一次我在树下打盹,醒来的时候身边就有可一本书。书是好东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决心等到书来,书不来,我不走。
我就倚在树下,孔老头子走过,“逝者如斯头,不含昼夜。你为何在树下,坐等时光流逝?”我不屑一顾:“孰为汝多知乎。”孔老头子叹而远去。
欧公又近,“书虫之意不在书,而在天地之间也。”我忿然,“你懂个屁。”他也无奈而去。
一会儿,见培根老先生徐步而来,我十分敬畏他,便欣然走上前去。谁知他对我怒目圆睁,“读书可以增才干,而增才干并不全靠读书。”
我似懂非懂,常言道生活处处是书,我真不该守株待“书”。
刻舟篇
昨日考试“满江红”,父亲“怒发冲冠”,母亲“潇潇雨歇”,我也“仰天长啸”,感叹一声“无人知我”,即手持一书,离开家门。我坐在“遗忘号”的小船里,船漂泊在江心上,谁知那心爱的《精品散文》也耐不住一江出春水的诱惑,扑通一声跳进江里无情的舍我而去。我痛心疾首,在船上它跳下去的地方刻下一道深深的痕,整天对它日思夜想。
原来书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哪怕我考不好,哪怕有人为了它要“怒发冲冠,潇潇雨歇”,我也心甘情愿。
愚公篇
我坚信若持之以恒,终将有所成。于是请求天神将棋盘第一格摆一本书,第二格摆两本书,第三格摆四本书,这样摆六十四个格子送给我。天神高兴地说:“小意思。”于是一挥手,把二十多位数字的书全给了我。
我读书不止,任凭那智叟的嘲讽,年且九十,终于将那些书读完,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另一半――读书要持之以恒。
终结篇
墨水爱上钢笔,钢笔爱上稿纸,稿纸又钟情于订书机。他们一起找到了我。我听他们倾诉,不耐烦了,干脆将他们合成一本书,慢慢讲述这些青葱岁月里的书香故事。
2.那段岁月里的故事 篇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些坚持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所吓倒, 他们“擦干了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体”, 又投入到了武装反抗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自“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也相继爆发。起义成功之处, 迅速建立起了红色苏维埃政权。从1927年秋天到1928年,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起了大小根据地15个。为了更好地发动民众、凝聚人心、团结力量, 各个根据地都办起了自己的报刊。据统计大约有100多种, 其中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有34种[1], 是红色报刊发展最为迅速而又集中的地区。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为了更好地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12月11日, 由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办了《红色中华》报。这是中国红色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实际上起着中央党政机关报的作用。第一任主笔周以栗, 继任负责人先后有王观澜、杨尚昆、谢然之、瞿秋白、任质斌等, 社论多为中央党政各部门负责人撰写。该报为铅印四开报纸, 平时出4-6版, 有时增至8-10版。初为周刊, 49期起改为三日刊, 148期起改出双日刊。发行量初期仅数千份, 后最多时增至4万份, 超过了当时国统区有名的《大公报》发行数。《红色中华》先后辟有社论、要闻、专电, 苏维埃建设、中央苏区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突击队等专栏[2]。发行对象主要是中央苏区军民, 发行方法主要靠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 也有零售发行。在国民党大军压境、敌强我弱、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艰难岁月里, 《红色中华》成为党进行战时舆论宣传, 动员人民投入革命斗争和苏区建设的重要武器,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走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坎坷之路。
二
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高度紧张和戒备。1933年2月, 蒋介石调集了40万兵力, 分左、中、右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并采取“三分军事, 七分政治”的“总体战”方针。蒋介石曾训示:“将匪区严密封锁, 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以后对匪区封锁的种种方法, 一定要密切实行, 这一点比和匪区作战还重要。”[3]在蒋介石的指令下, 国民党政府在与苏区相通之关津卡隘, 水陆要道, 均成立“封锁办事处”, 断绝一切物资流入苏区。与苏区相邻的群众, 则依靠保甲制度, 对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按人头计划供应。蒋介石企图用扼杀苏区经济, 配合军事围剿来消灭红军。年轻的红色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挽救危局, 《红色中华》报从多方面动员人民群众投入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 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熬盐方法、力行勤俭节约、整顿财政工作、开垦荒地荒田等宣传活动。还以“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红军等着粮食吃”等口号, 发起了一场“节省开支, 认购公债, 筹措战争经费, 支援红军”的运动。为了及时通报各地开展这项运动的成绩, 还特地开辟了《经济动员统计》一栏, 每三天公布一次节省和认购公债的统计数字, 以推动运动的发展。到1933年9月, 所提出的节省和认购计划全部实现。在动员人民群众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的过程中, 《红色中华》报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搞好廉政建设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红色中华》直接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具在反腐败中的监督作用。《红色中华》于第13期始设“突击队”栏目, 后来更名为“铁棍”、“铁锤”、“铁帚”, 刊登了不少文字犀利的批评性稿件, 还有一个栏目干脆叫“可耻的黑板”, 专门揭露各种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现象。如《好阔气的江西政治保卫分局》一文曝光了江西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分局铺张浪费现象:“做一面旗就花了9块多大洋, 两根手枪丝带用了1.24元, 买日历一买十本, 用去3块多大洋, 一个月点洋烛就点了30包。”1934年3月8日, 《红色中华》发表《检举于都县营私贪污官僚》一文, 指出于都县苏维埃主席熊仙壁, 以权谋私, 挪用公款50元做私人生意;于都县委书记刘洪清包庇熊仙壁, 拉股经商, 谋取私利;县苏维埃军事部长刘个祥等冒领、贪污公款410元, 在群众中影响很坏。对于中央机关的贪污腐化现象, 《红色中华》的揭露也毫不留情。中央互济会财务部长谢开松的贪污案, 就是由该报揭露出来的。1934年3月27日, 《红色中华》于第167期发表了《关于中央一级反贪污斗争的总结》一文, 披露“所检举的机关有中央总务厅、招待所、财政、劳动、土地三部;被检举的分子, 会计科长与科员10个, 管理科长及科员8个, 总务处长3个, 司务长4个。共查出贪污款项大洋2053元6角6分……贪污分子送法庭制裁的29人, 开除工作的3人, 包庇贪污与官僚主义者送法庭的1人, 建议行政机关撤职改调工作的7人, 给严重警告的2人, 警告的4人。”这类公开报道对当时党和政府工作中的腐败、渎职的行为, 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犯和野蛮暴行, 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殊死抗争。围绕反“围剿”和准备反“围剿”, 《红色中华》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报道。主要有: (1) 宣传抗敌壮举。其中《赤色战士通讯》和《革命的捷报》专栏刊登了许多红军重大战斗经过的通讯。很多通讯的作者, 既是前线的战士, 又是战地记者。他们一面持枪杀敌, 一面挥笔写稿, 写出来的稿件很真实, 所以很受红军指战员的欢迎。 (2) 揭露敌方暴行。如《惊人!广昌的白色恐怖》、《国民党军阀暴行的写真———烧杀政策》等报道真实地展示了国民党军占领下民众的悲惨境地。 (3) 宣传“扩红”运动。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 红军伤亡惨重。为配合临时中央开展的“扩红”运动, 《红色中华》报多次集中版面予以报导。如1934年5月, 临时中央决定在三个月内扩大红军五万名《红色中华》报派出记者, 从7月7日开始对这一活动做了追踪报道, 扩红突破六万余人。虽然不能说这样的结果完全是《红色中华》报舆论宣传的效果所带来的, 但它所营造的特有的气氛及所产生的激励作用, 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
当然, 由于《红色中华》报创办于艰难的革命战争年月, 中间又经历了王明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所以在它身上也就难免带上了一些不正确宣传的印记。如曾一度宣传过“武装保卫苏联”、“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一些“左”倾错误的口号。“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期, 一味宣传“两个拳头打人”、“御强敌于国门之外”等军事冒险主义政策;在报道战况时, 只讲胜利, 不讲敌情, 鼓动不断出击。据任质斌回忆, 由于当时“散布了以王明为首的教条宗派主义‘左’的错误路线, 对革命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不好的影响。”[4]
三
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主力被迫撤出苏区, 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长征是秘密进行的军事行动, 《红色中华》上没有进行任何报道。长征前, 《红色中华》报社原有五个编委委员, 即瞿秋白、任质斌、徐明正、谢然之、韩进。长征时, 任质斌、徐明正跟随部队一起出发, 谢然之兼任中央政府办事处秘书长, 被安排在附近农村养病, 不久便投靠了国民党。《红色中华》报的编委实际上只剩下瞿秋白和韩进两人。他们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 带领着编印人员在敌后坚持出版数十期, 直到1935年1月瞿秋白不幸被俘后停刊。
1935年11月, 《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 由于当时中央机关失去了与江西苏区的联系, 不知道瞿秋白等同志继续出版《红色中华》的情况, 因而复刊号为241期, 连接长征前的期码。此时, 蒋介石正调集中央军及陕、甘、宁、晋、绥五省的军阀部队, 分五路对陕甘苏区进行“围剿”。而红军总人数不超过四万。虽然这时《红色中华》的物质条件、采编力量及版面印刷都不如中央苏区, 只是一份油印四开两版的小报, 但却在红色中华通讯社的配合下迅速开展了“扩红”宣传, 从1936年1月至7月, 相继发表有关组织和动员文章100多篇。与以往不同的是, 这一时期的《红色中华》在宣传中既注意到动员群众积极参加红军, 同时又用较多的篇幅号召群众做好优红工作, 及时宣传苏区优红政策。如:1935年12月26日, 该报发表了《红色战士又多了一重保证, 抚恤委员会成立了》, 报道了政府对红军的抚恤办法, 同期还配发了《秀延第六区热烈慰劳红军》的消息。这类报道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参军者的后顾之忧, 激发了群众参军的积极性。经过《红色中华》的宣传动员, 以及陕甘苏区各级组织的努力,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 扩大红军7000多人, 并在地方上组建起赤卫队, 为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提供了军事上的保证。
在突出“扩红”重点的同时, 《红色中华》还围绕着红军东征、西征、动员群众开展春耕生产以及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当时报社的工作人员既要组织、编辑稿件, 又要外出采访。任质斌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油印科忙不过来时, 西北办事处的总务处长黄祖炎同志就亲自参加刻写钢板。”[5]其任务之繁重、工作之紧张, 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国内“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国民党内部也动荡不定。面对时局变化, 《红色中华》报把宣传瓦窑堡会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主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而中央又没有对《红色中华》报给予具体指示的情况下, 该报也能以机动灵活的方式对党的政策进行准确的宣传。1936年9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将以往“抗日反蒋”政策改为“逼蒋抗日”, 《红色中华》报在所有的文章和宣传报道中都取消了对蒋介石的斥骂, 不再称之为“卖国贼”;在报道有关沦陷区和国统区的消息时, 也基本上不再采用以往那种“改编”国统区报纸上消息的做法。如在对日军侵略绥远、策动福建自治军事件进行报道时, 均直接采用国统区报纸的消息, 并标有“白区报载”的消息头。这种方法既扩大了信息来源, 又增强了客观真实性。另外, 在有关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报道中, 既有关于红军抗日先遣队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消息, 也客观报道了国民党军队在内蒙、绥远等地抗击日寇进犯, 取得胜利的消息。上述做法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36年12月12日,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发生第二天, 《红色中华》报就用醒目的标题发表了《西安抗日起义蒋介石被扣留》的文章, 如实报道这一事变的经过,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旗帜鲜明地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行动。同时, 为了避免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 该报还对张、杨的三点要求、八项主张作了详细报道。后经多方努力, 蒋介石勉强接受了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蒋介石回到南京后, 遂调兵遣将, 以大兵威逼西安。面对这一严峻局势, 《红色中华》于1937年1月16日在头版显著位置, 连发两条消息:《内战形势甚严重南京准备向西安进攻》、《南京将以飞机二百架轰炸西安一带》, 详细描述了南京在西安附近的庞大军事力量和向西安进逼的军事布置, 同时还配发社论《为和平为停止内战而奋斗》, 要求蒋介石遵守离西安时“担保中国内战不再发生”的允诺。南京方面扣留张学良, 逼走杨虎城, 撤销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主要将领的职务, 兵发西安等倒行逆施, 使西安方面义愤填膺, 同蒋介石决一死战的呼声响彻军营。面对南京和西安如此尖锐的军事对峙, 《红色中华》在宣传报道中一再告诫南京政府应从大局着想, “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应采取爱护政策, 万不可以兵力相强迫, 否则人心不服军心亦不服”。同时, 反复分析时局, 向西安方面怒不可遏的将士们指出, 应相信中央军中大部分人是不愿打内战的, 要看到和平并非没有一线生机。在全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 南京、西安军事对垒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由国内战争转变为全民的抗日战争阶段, 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业已成熟。1937年1月29日, 基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共联合抗日的需要, 中央决定把《红色中华》报停刊而改出《新中华报》。至此, 《红色中华》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倪延年, 吴强.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红色中华[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3]苏区国计民生事[EB/OL].http://www.red-soil.com/redShow2.asp?ArticleID=991.
[4]任全胜.任质斌与红色中华[J].百年潮, 2004 (6) .
3.那段摇滚的青葱岁月 篇三
有些爱,是放在心底,彼此明了就好,即使永隔天涯,也了无遗憾,因为只是为了爱所以爱,没有犹豫也无从后悔,好像花开花落,自然而笃定。有的爱,只有远离烟火,才能达到永恒,像挂在夜空中的星星,晶莹,闪亮,相距甚远,相契以心。都明白,都了解,让要走的走吧,让想哭的哭吧,淋漓尽致就好。
只是,如果,有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亲爱的,你愿意停下来,和我一起望星斗吗?
20年前,黑豹、唐朝、天堂……一个个摇滚青年背上刻着“摇滚不死”,胸前写着“摇滚是一种态度”,他们留着长发,放肆地活在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和啤酒的世界。如今,已年近不惑的他们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着那些摇滚光辉岁月里的激情体验和对摇滚与生命的爱。
周小寒,一个崇尚自由的普通女孩,曾经为摇滚和摇滚男孩儿狂,更因此与原天堂乐队的鼓手王勇喜结连理。在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时,小寒决定把流淌在文字里的那段属于摇滚的青春年華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于是便有了这本《爱在摇滚的岁月》。在小寒看来,摇滚中流淌的是他们的爱与恨,欢笑与悲伤,她要用文字祭奠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
即便是对摇滚再不感冒的文艺青年,相信也会被小寒笔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动。这里有着无数热血青年的璀璨年华,那样的激情澎湃,那样的纯粹坦荡,那样的纯美自然,那样的真挚洒脱,文字中流淌的不仅仅是青春的无悔,更是生命的光华,如熊熊烈火,燃烧掉所有的孤寂与落寞,迷茫与困惑。那些曾经的音乐伴随着辉煌和伤感,走过了我们的青春,走进了我们的生命。
昂扬的音乐把凄凉荒芜社会的每一处黑暗堕落聚焦到乐手们的心灵深处,轰地燃烧,化为灰烬。激动的节拍、强有力的鼓点肆意地敲击着时代的强音。在摇滚的世界里,人们重拾就算想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承诺,从容、深刻地睥睨天下,美好与丑恶在他们眼中绝不可能沆瀣一气,真实、纯朴地记录这个时代才是摇滚乐手们心中不变的追逐。
整个新书发布会更像是一个摇滚大PARTY,多年不见的挚友共同分享着摇滚带给他们的极致快乐,极致美好。听着再熟悉不过的《花房姑娘》、《赵家老哥》、《坦白》……看着一张张不再青涩的面庞,我们不得不慨叹时光荏苒,摇滚向左,而我们已经向右,唯一不变的是那段摇滚中的青葱岁月。
摇滚依旧不死,岁月却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无情的印记,爱也好、恨也罢,唯一不变的是心中那段无悔而难忘的青春。
《80后自己的老照片》
作者 李维莉
出版 新华出版社
时间 2010年1月
定价 32元
本书是80后的集体自传,记述了80后小时候的童趣:棉花糖、跳房子、一休哥……;漫漫求学路上的乐与痛:求知的渴望、升学的压力、不公的竞争……;大学校园里的精彩生活:丰富的知识、相知的好友、甜蜜的恋爱……;走向社会后的不同境遇:或许意气风发、事业有成,或许在迷茫中追寻,但依旧坚持梦想,或许在蚁居中挣扎,但仍旧积蓄腾飞的力量……记录了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灵史”。
《重新发现社会》
作者 熊培云
出版 新星出版社
时间 2010年1月
定价 36元
一本叫做《重新发现社会》的书引起媒体和读者的热切关注,该书涉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既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焕发社会的创造力,扶正个体的价值,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梁文道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该书准确地捕捉了近年来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及过去30年社会变化的要点。
《诈道》
作者 熊培云
出版 新星出版社
时间 2010年1月
定价 36元
作为商业圈初来乍到的新人,对商业规则和潜规则的陌生与迷茫,常常让年轻的创业者陷入莫名的猜忌、恐慌和躁动之中。诈道,不是简单的欺诈与被欺诈之路,而是记录了一个创业者的必经征程。
未创业者,无法体验创业之路是怎样的险峻,风景秀丽处固然让每个人神往,而一路上的险象环生却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极限。《诈道》是让你旁观这一路风景的绝佳视角,献给那些刚刚走出校门和正在逃离职场的创业热血青年。
4.那段“红日”岁月的日记 篇四
洗完了澡我和老姐,还有大姐,哥哥他们红日大桥下我们知道只有那里的有宽阔的草地显然我们不是来晒太阳的,我们还有正是要做,沿河边有许多的湿地,只见发现一块泥窝,一只手直接地就伸进了泥巴地不一会一只螃蟹就顺利地扣出来了,大姐告诉我有弯弯曲曲线的地方就有泥鳅爬过,果然只见一条泥鳅的头从泥巴里面探了出来,正在懒洋洋地晒太阳呢!还没来得及反应只见老姐叫:“又抓到一只,还是只虾子呢”可是哥哥的手确被夹伤了。原来红日大桥拱桥下有两个桥洞,也成了我们那时的经常玩耍的地方,据说我哥的一位伙伴还从红日大桥上跳下来事后安然无恙,最后还是被黄金条子伺候了一个下午。
来到桥洞他们一跃就能轻松地进去,而我太矮了跳不上,最后还是被我哥抱了上去,桥洞还有些干柴,二哥带了打火机点燃了,随后把虾子,螃蟹拿来烤,虽然是白味,但是那时我们却莫名地觉得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了,随后我们冲上桥洞顶,坐着有说有笑,无忧无虑,不一会红日就照透了整个大桥,我们才各自回家吃饭了。要说我哥和我姐的关系那是不一般的好,至今以来她们俩还是在一个地方。有一次我哥在黄果山山下骑自行车当时姐姐也在车尾坐到着,突然一不留神自行车就向环溪河冲过去,把旁边路过的大姨妈吓得遭不住,把刚刚买得菜都提落了,后来跑去采野桑葚他们就高兴地不得了,可是晚了一步大部分被别个先折起走了,害得我们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河边上的树子上挨到挨到地去折,结果好多都是酸的,然后去姐姐家看电视了。我前面提到我哥的那个小伙伴,现在与我哥很少见面了,原谅经常一起耍,是要好的兄弟,摘鸟窝,但是那个兄弟不太有爱,那天爬到和尚破悬崖边的一棵柏树上取下了一笼鸟窝直接把里头的鸟蛋捏来耍,把鸟仔仔揉成一团叔来扔,相比我哥只是把鸟窝拿下来看看,事后又放上去,他说鸟跟人一样是有感情的。过后有一次他们俩在公路旁发现了一棵硕果累累的樱桃树,随后我哥的那位兄弟先爬上了樱桃树,先吃起了樱桃,我哥叫他扔下来分享他不理会,我哥莫法只好在樱桃树下摘了几棵酸桃子来吃,哪晓得那棵樱桃树上面是打了药得,而树下完全没事,我哥就幸运了撒,天天看到他兄弟去打针吃药,呛声不开,只是在想兄弟有福不同享,你娃这下子晓得厉害了撒!说起好玩那是五花八门,平时就喜欢一起去爬山,有一次就在承天寺蛮子洞里钻洞耍,乘凉,如今和尚坡的蛮子洞已经被二家公凿来做房子了,还更有人才拿来做棺材洞。还有一次爬过和尚破,接着又登上了官山还在泥巴坑里发现了好些死人骨头,我们还扣来耍,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吓人,过了就一直走到街上。说起我哥当年那脾气暴躁,霉运滚滚,有一次在去往乌龟山的路上突然一直狗蹿出来向他奔来,吓得他纵身跃起,一把抓住了树干,一抓就是几个钟头,当时他也不晓得自己一下就有那么大的能力,还有一次一家子在乌龟山搞野餐(当时我不在)哥哥将将把火点燃,突然狂风四起把火吹得是把四面八方的干草点燃了,当时大家一下就慌乱了有手持饮料来扑的,有手握树丫来打的,还是不行我哥和他的伙伴直接撒尿一场拯救自然的火灾行动才得以结束,有一次不知是我妈想看星星,看月亮,把板凳,椅子拼起做成一张床,我外公说“硬是没得事情做了,有床不睡”我和我哥开个玩笑他刚刚躺下要睡觉的时候,突然将飞雪喷在了他的脸上,他却很不耐烦的说道“你是神经病哇,这如果东西喷到眼睛里!”当时我就哭了,看见正在哭泣的我,我哥的心开始软了,说“对不起哈,刚才是我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绪”就这样望着天空整个夏天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2008年地震那一天,让世间震惊,当时我正在上学的路上,突然感觉地面在晃动,我以为是哪个在修路,看见路人全部都跑到街中央把头捂起,还有个只穿着火炮裤就下来的,我的同学都吓哭了。到了第二天我们在施家坝自己建立了一座账篷,还把床搬了出来,可是家公偏不睡账篷非常固执地进屋里看电视了。翻开我老姐的日记本,里面写得最多的还是我,其中有一篇那是在09年的一个春天,我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辆摩托车,向冲来,很明显我是出交通事故了,可是到医院检查只是个皮外伤。那天我姐正在为获得全班第一感到沾沾自喜,突然大姨妈说“你弟弟出车祸了,我们得赶紧下去看看!”姐姐那喜悦的面庞刷得一下就白了,说“怎么可能,我不相信”,因为老姐看了偶像剧的原因,眼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到了简阳才知道我只是个小伤,他意外地抱着我哭说“弟弟你没事就好,我好担心”这一抱姐姐却慢慢在张大,最后她日记本成为了她最宝贵的记忆,就在日记本旁还有当年用过的步步高复读机里面还夹着当年没有听完的磁带,停留在隐形的翅膀旁边……
5.走过那段青葱岁月随笔 篇五
“7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都有着那段被烙印在脑海里的记忆——青葱岁月,都会感触过这样或那样的忧伤,说不定会被哪一架藤蔓缠绕于心,或在哪一簇荆棘上感受到了疼痛。时光荏苒,总以为自己还年少轻狂,不经意间,数十年过去,于我是有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潜居我的大脑沟回里,无法抹去,那一段段五味杂陈的往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风终于吹到了东北。全村老百姓齐聚生产队大院里,生产队老队长主持着分家大会。这个“老倌”,在村里还是很有威望的。他提出的想法几乎都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人反对。
村里的马匹、耕牛、手扶拖拉机等都贴了标签,基本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父亲从小不喜欢牛马,他在生产队宁可干农活,也不去当车老板子使唤牲畜。
自小看的露天电影,经常有主角骑着高头大马英姿飒爽的镜头,又酷又帅的影视形象,让很多人心里痒痒。很多人都想靠近这些高头大马,甚至有骑上马跑上一圈的奢望。
我在内心里对牛马也是极其恐惧的。在村里,和我同岁的一个伙伴非常喜欢牛马,他很小就泡在生产队队部,整日和饲养员混在一起,帮助人家喂草料,饮水,放牧。有一天,他被一头发怒的老黄牛用犄角在下颌处豁开一道口子,好险要了他的小命。
父亲如愿以偿地和叔叔合伙抓阄,抓到了村里最先进的农耕工具——手扶拖拉机。它是一度被村民认可的小“铁马”,能趟地、翻地、运输等,功能齐全,无需草料,无需日夜伺候,相比牛马大牲畜的管理要省心得多了。
土地分了,农具、生产资料甚至一草一木,所有的家底都分了,分了个彻彻底底,分了个干干净净,分了个凄凄凉凉。昔日的生产队队部,会聚集很多村民,唠家常,侃大山,打扑克……生产队的剃头匠,会不收一分钱地为村里的老少爷们理发,刮脸,边给小孩剪着发,边和孩子逗着乐子……
随着时光的流转,人们开始使用农药,劳动力逐步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有的人开始走出村庄到城里打工,有的人买了私家运输车,甚至还有人买了大卡车。村里李老三的表舅哥就买了一台解放牌大卡车。李老三就跟着表舅哥到不远的镇里搞运输,因为他舅哥家离镇里远,每天回来都住在李老三家。
时间久了,村民又开始滋生出那种狭隘的仇富思想,看着人家忙得风风火火的,看着人家大卡车嘀嘀嘀地开着,心里就不是滋味。于是有人就没头没脑地造谣:李老三的媳妇长得漂亮,和她有钱的表哥搞破鞋。这一传扬可是不得了,立马成了村里的头号新闻,而且,大家都信以为真!
一些村民像是揪斗犯人一样,把李老三的表舅哥按在地下,非得逼着人家承认和他的表妹有不正当关系,扑上去一顿拳打脚踢,打得李老三的表舅哥鼻口蹿血,满头是包。李老三的老婆吓得在炕上号啕大哭,李老三一次次冲上去阻止那些打人的村民,都被一次次拖走,他嘴里不住地喊着:“我是他妹夫,有没有那回事,我还不知道吗?你们快住手吧,要出人命的,你们这是听谁造的谣啊……”好事儿的村民打完了人不算,还把人家用绳子五花大绑,说是送往镇里公安局处理。自此,村里的大卡车消失了,李老三家在村里也没住多久,就窝窝囊囊地举家搬迁了。
父亲见养车挣钱,就买回了一台农用28拖拉机。因为这车马力大,车身大,不但能满足我们自家的使用,还能在村里代耕一些土地,并且能到镇里搞运输。
算盘子打得倒是不错。然而,事与愿违。在那个万元户还没有的年代。父亲投入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贷了款,信誓旦旦地指望着车轱辘一转,钱就挣来。自从父亲的这头“铁牛”买回来,不是换零件,就是出事故,让我家欠债累累,立刻由村里的“富裕户”变成了贫困户。父亲脑子一根筋地坚持:就不信翻不了身!最后,年年奢望着发财,债务就愈来愈多。
母亲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多次劝说父亲把车卖掉,都无济于事。父亲每次出车,无论再晚,母亲都要等他回来,直到看见车影心才算落了地。有时候听见风声,误以为是车声,会条件反射像弹簧一样猛地从炕上跳下地来,然后,发现是错误后,便唠唠叨叨地:都几点了还不回来,都几点了还不回来……
母亲是给吓怕了。那年,母亲正在地里干农活,父亲出车搞运输,从镇里传来信,说父亲的拖拉机撞到人了,出了事故。母亲天生胆小,当时吓得背过气去,身边的人掐着人中穴把母亲唤醒。这个事故对那个本来就煎熬的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父母心里都有抹不开的阴霾,日子过得一日不如一日,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债主不离家门,母亲有时候被逼得直哭,恨不得要给人家下跪。父亲有时候借酒消愁,可是愁更愁,酒喝多了,开始欺负孱弱的母亲和两个躲在外边不敢回家的孩子。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是酸酸的,让人难以释怀。
因为贫困,所以我和弟弟就到村里有钱人家看电视。村里能买得起电视的人家还不是很多,我们看电视的这户人家,每天都要拥挤很多人,当时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让大伙儿废寝忘食。人最多的时候,甚至踩翻了人家的锅台。
慢慢地,村里的电视愈来愈多,红砖房也多了起来。我家仍住着低矮的茅草房,还是没有电视,父亲还是经营他的大破车,过年的年货钱还得父亲厚着脸皮出去借,父母还要苦口婆心地应付着络绎不绝的债主。
直到毕业后,我分配到了农场工作,不但挣了工资,还利用闲暇之余承包了几百亩水稻田。妻子开了一个珠脑算幼儿园,家境逐年变好。我把参加工作的第一笔工资,邮寄给了母校小吃部的善良的阿姨,不但还清了欠款,而且故意多寄了几百元钱,以表谢意。这一份恩情,我会一辈子铭记于心的。
去年,我回了老家,目睹了眼前的一切:村里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养猪的猪粪堆积在各家门口,无人清理,粪污横流,蛆虫乱爬,臭气熏天;老屋几乎房倒屋塌,满院荒草;村里一半的房屋成了空巢,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儿童;村里原来的自来水管全部报废,因为多年的恣意养殖,地下水严重污染,各家的小井水,已经危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据村里人介绍,小小的村庄,每年都会有人死于癌症、血栓、心梗等疾病。我的叔叔至今生活在这个村子,婶子也得了癌症,一家人是悲痛不已。
看到这些,我的内心情不自禁地泛起一阵阵凄凉……
6.初三那段岁月的作文 篇六
天阴沉沉的,看样子要下雨了。可是昨天把书包洗了,雨伞此时正懒洋洋的躺在家里面呢。糟糕,今天回去要淋湿了呢。这是一位同学走过来,热情的邀请我和她一起走,可是不一会,她的妈妈就来接她了,雨还在下,没有半分想要停下来的意思,她决定把伞给我,明天在还给她。那天好冷,可我的心口是那么的温暖。
我从小就粗心大意,做事马马虎虎。这一点经常在考试中体现出来,这里少个横,那里点写在一起了,高分就与我擦肩而过。这次重要的考试我居然又忘记带黑笔了。这时同学们又向我伸出援手,纷纷把他们的黑笔递过来。大概是受了同学们热心友善的影响,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记得上次的运动会,我们班的运动员上场了。原本还兴致勃勃的我们一下子就泄了气。因为我们在名单上还看见了一位八年级学姐的名字,那是个极擅长长跑的女孩。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可我们班却与第一名的距离逐渐拉大。“加油!”不知道是谁起的头,我们都站起来为她加油。可还是与第一名擦肩而过,我们纷纷跑过去安慰她。“人家还比我们大一岁呢。”“就是,第二名也不错啦。”于是原本难过的气氛再一次被欢乐取代。
或许以后,我们在一次初中的同学聚会上,谈到这些也会忍不住大笑,忍不住怀念这些岁月吧?
7.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篇七
也许您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您也许知道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水电站和中国第二汽车厂这些中国响当当的企事业单位名字。这些,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也许您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您也许看过《青红》,看过《我11》,看过《山楂树之恋》。这三部电影的背景,就是三线建设。其中《青红》和《我11》的编导王小帅,出生5个月后随父母从上海搬迁到位于贵阳的三线建设企业的贵阳光学仪器厂。他在那里长大,俗称三线二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线建设,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一度神秘的话题。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地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年,进行了一场鲜为人知但规模极其浩大的建设。
在备战的要求和“文革”的冲击下,三线建设的历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犹如一场激烈的战争。最后,在三线地区拔地而起了1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50年后的今天,三线建设走进了历史博物馆(2013年8月,全国第一家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开馆),但作为几代人的特殊记忆,却始终挥之不去。在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三线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
8.难忘专业实习的那段岁月 篇八
--赴大余超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实习心得体会
8月18日至28日,第一次走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期间,我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28名大学生被以跟班学习、顶岗上位等方式分配到了LED发光二极管生产的各道工序中,其中包括固晶、焊线、封胶、一切、检测等,而我,被随机地分配到了自动一切的生产车间,在这里完成了自己跟班学习的实习工作生活。
那些天,那段学习历程
10天的时间很短,感觉还未开始便已悄然结束。站在这最后两天的分隔线上,回忆这段即将过往的实习生涯,心中感慨万千,有过新鲜与兴奋,也有过枯燥与失落。不过,对长期被拘束于象牙塔的我们来说,这样的生产实习还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不小的,至少,享受到了走向毕业年前的难得轻松时光。
前面的五天,我是在自动一切车间,自动一切是整个发光二极管生产中的第四道工序,在它的前面还有自动固晶、自动焊线、自动封胶,而在它的后面还有检测、二切及最后的包装、出厂等。进入车间后,我就跟着车间里的肖大姐学习,在肖大姐的手把手教授下,我很快便熟悉了分料、送料、冲切、收料的方式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却需要认真、细致与耐心,如果不小心出错了,就会导致机台卡死、发光二极管的正负脚切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危险,对自己造成身体伤害。
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自动一切的工作是挺反感的,因为不仅要忍受一直站着的痛苦以及那可恶机器“吐出”的噪声,而且还没有涉及自己的专业知识,颇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不过,错误的想法总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在一切的时间一长,才知道了不是没有专业,而是自己开始的时候没有发现。在这道工序得以正常生产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传感器、单片机、PLC程序等的应用,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过,相比较而言,我们所懂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慢慢地,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一线工人生活中去。正是这种专注的精神,让我对公司的生产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会研究机台中的原理,遇到不懂的就会问问领班、问学长、问技术师傅,或者而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其中的奥秘,还记得公司的技术师傅给我们上的那堂“课”,着实让自己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为以前在学校时自己在专业学习放慢的碌碌无为而后悔,不过我想这也及时的让自己认清了自己的水平。
不仅是在自动一切,在后面去其他几个车间里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被这深奥的学问所打击,感受最深的就是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特别是理论与实践间那段遥不可及的距离。我想,即使我们在学校会接触到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但一直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比如在工厂实习的这段时间内,就发现了很多平时学习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光电传感器”、“气缸”、单片机等在机台中发挥的作用,在对机器的认真研究中总算是与专业“对口”后,心里也算是“舒适”了许多。当然,超出了传统的理论说教,转而用实际的工作程序来实现其功能,也让自己心里别是一番滋味。
其实,在超弦的这段日子里,让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个企业所拥有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只要细心留意,你就会发现,不论是在办公区、各生产车间,还是在走廊、楼梯间,随处可见的“格言警句”犹如一面面指引前行的旗帜,点缀着这个六岁的年轻企业,激励着这里的员工奋发向上,为着企业的发展而贡献力量。当然,这其中的许多句子,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企业的潜力。而这些公司里随处可见的格言警句,也教会了自己很多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每一条都被记录到了自己的.笔记本里,因为有用所以珍藏,因为珍藏所以学习。
还记得在室友小顺的一个记事本上,他甚至清楚地记录着这个企业的机构设置、管理阶层、LED生产制造的各道工序。我想,对于他来说,这种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他所学习的吧。在超弦这样的一个企业,我们来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学学专业,应该还有一种提前接触社会的目的,通过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学习,为自己将来的路找准方向,更好正确地前行。
那些人,那段往事
来到超弦,很高兴认识了我们专业05级的学长郑德仁,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两年,已经升到了管理生产的主管助理的位置。听学长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专业来了5个学长在这里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有他坚守到了现在,而正是这种默默的坚守,也使他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升到了助理的位置。在超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聆听学长讲述那些过往的岁月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不想过多的去发表见解,只是想静静的聆听,期待从中学到点东西。其实,也确实学到了,那晚学长请我们几个到大余的河边喝酒聊天,说了很多,我觉得像在听一个长辈的人生,不带任何功利心,只是一个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一点忠告与指引。而这,也着实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各自的方向,让我们坚定信心继续前行。
除了学长,和我聊天最多的当属自动一切车间的肖大姐,被分配到和肖大姐一起干活是一件愉快的事,因为肖大姐的和蔼可亲,因为肖大姐的平易近人。每天,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我会和肖大姐聊一些产里的事,一些关于我们实习生的事,当然,聊天时彼此的,肖大姐也会和我分享她在这个产里所见到的一些趣闻趣事。在交谈中,我知道肖大姐是本地人,有两个小孩,一个读初中,一个才上幼儿园,就目前的情况下,这样的家庭应该压力不是太大,不过若干年后,可能压力就会接踵而至吧,所以肖大姐不辞辛苦地工作。而对于我们,肖大姐说我们将来肯定能找一个好的工作。对此,我并没有过多的去辩解,但其实自己心里很清楚,现在的我们想找一个好工作真的很难,“大学生”的光环已经没有多少的含金量,而就业在近年来也是大打折扣了。
公司里有一个袁师傅,虽然并没有和他聊过,只是听他为我们讲过一堂“课”,但心底却是由衷的佩服这样的人才,据说袁师傅是公司从湖南请来的,负责公司里机械设备的技术维修与指导工作。我想这正是应证了“只要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的那句话吧!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优越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殊不知却被人视作了“爱的天堂”、“游戏的家园”,最后落得一个“无所作为”、“腹中空空”的尴尬局面,相比于袁师傅,我们只能自惭形秽了。
知道吴姐是从刚开始进入公司园区里看到的那一排宣传栏知道的,因为有点“同行”的味道,所以或多或少的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宣传栏里喷绘的海报内同很齐全,公司新闻、人生哲理、幽默笑话样样俱全,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课余阅读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我想吴姐应该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吧。而后是在她的笑容中认识她的,她在公司里主管人事,这种笑容或许就是一种职业笑容,我们都说她的80%时间里应该都是笑着地,这种笑容让人心里感觉很舒适、暖暖的,这样的人应该是非常受欢迎的。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人,还有许多似聊过但又似没聊过的人,认识又似不认识的人,他们也或多或少的留在了自己记忆的深处,比如实为师傅却被叫做的“小妹”的小妹、给我们进行实习鉴定的领班“小弟”、批评过我戴帽子不规范的生产主管、固晶车间那一排被我们称赞为“靓丽风景线”的美女姐姐妹妹、那个让我们忍不住不掏腰包买冰棍小吃的小卖部老板、那个和我们住在一个宿舍的保安大叔、那两个每天起得最早的保洁员阿姨、那个调皮又可爱聪明的小孩袁时雨、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打菜阿姨等等,我想,实习过后,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永远珍藏心底,虽然走过之后就会恕不相识,但至少,我们大家曾经相遇过。
那段岁月,那段永远的记忆
相比于公司里的正式员工,我们的上班生活着实逊色很多,每天只上班工作7个小时,同他们“两班倒”的10多个相比简直没法抗衡。每天早晨7点,大家起床、洗漱,然后到食堂集中就餐。睡眠“有余”的当然不忘记早起出去溜达散步,呼吸一下这乡村所特有的新鲜空气;而更有用功努力者会手捧一本“考研英语”来回踱步,朗读背诵,着实给这里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用餐完毕后,大家抓紧时间,尽情享受早晨所特有的清爽与舒适,在草地旁围绕而坐,尽情畅聊,有上班时的喜与悲,有对未来的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当然也有对公司美女如云所打造的“美丽风景线”的趣谈。之后,佩戴上企业下发的实习证,打好手指纹,穿上工作鞋,带好工作帽,深入到各自所在的车间,在车间外听完各班长的早会,依次走入各自的车间,开始了大家一天的“工作”生活。
当然,上班之余,我们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篮球,是绝大多数积极分子的最佳选择,大家你拼我凑,合资买了一个篮球,然后就把工作之余的绝大多数时间贡献在上面。每天下午下班吃过饭后,大家就在篮球上尽情的驰骋疯狂,会的,不会的,厉害的,不厉害的,此时此刻,不分技术水平的高低上下,不分懂不懂规则,只为在一起的狂欢与喜悦,你追我赶,你传我拦,嘻哈声,追捧声,掌声,笑声,在这个花园式的公司园区内尽情散开,增添了许多的青春活力;而与此同时,另外的一些人就三五成群,玩起了扑克牌,我玩升级,他玩斗地主,大家都有着各自消遣的方法,都在体味属于自己圈子里的乐趣。
9.童年记忆那段难忘的岁月散文 篇九
一根又黑又长的粗辫子,一身说灰不灰说黑不黑的土布衣服,一双手工做的圆口布鞋,胸前系着一个象《红灯记》里铁梅系的那种围襟,闪着一双怯怯的眼睛,躲在人群的后面窥视村里新娶的媳妇,那新媳妇倒是看见了这个怯怯的女孩,用手指点着,对旁边的伴娘说:“你看那个女娃子……”从此,这个女孩便拥有了太多太多的自卑!那个女孩就是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降生在西安一个深深的小巷里。父母抱着才出生的我,一定是充满了怨气而不是欢喜。因为我已经有了两个姐姐,他们期待的,一定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我却让他们失望了。加上母亲还要上班,他们把才出生四十天的我,送回了山西老家——峨嵋岭下的一个村庄。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两个人,父亲是他们唯一的儿子,父亲在四十年代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的一个朋友去了西安“熬相公”。后来,父亲在西安成家立业。他们把我送回家的时候,对爷爷奶奶说,你们要是养不了,就送人吧。因为当时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人们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爷爷奶奶没有舍得把我送人,从此以后,家里不但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我,还多了一个给我提供乳汁的奶羊。每天,都是爷爷出去放羊,奶奶在家照看我,我幼小的生命就在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中渐渐长大。
一年后,我的弟弟也降生了,虽然遂了父母的愿,但因为他们都要工作,就将出生四个月弟弟也送回了爷爷奶奶的身边。
弟弟来到后,爷爷奶奶的担子更重了,一个奶羊要供两个孩子吃奶。为了我们吃的能饱一点,爷爷每天都去放羊。当时能吃顿饱饭,已成了人们一个最大的奢望,为了抚育我们姐弟两个幼小的生命,爷爷奶奶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我六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奶奶一人拉扯着我们俩。父母虽然都有工作,但我还有两个姐姐,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几乎没给奶奶家里捎过钱。弟弟到上学的年龄,就被父母接到身边上学了,我没去的原因,是父母考虑到奶奶一人在家,我以后可以替父母在家照顾她老人家的生活起居。那时在村里,虽然我父母都在大城市工作,但我家的生活标准在村里是最低的,没人挣工分,年年都是超支户。
从我记事起到开始上学,几乎没见到过父母。记得有一次父亲回到家,我不认识,奶奶说这是你爸,但我和他太生疏了,就老是躲着不见他,也不叫他,他走的那天早上,我正准备上学,父亲叫住我说:我今天就要走了,你还不和我说一句话吗?我低着头就是不吭声,父亲有点恼怒,用手推了我一下,我就哭着跑开了,当时的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每年到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伙伴们都穿着买来花布做的衣服,非常漂亮,我穿的`是奶奶织的粗布做的衣服,还是奶奶用手缝制的。我当时特别羡慕伙伴们穿的两边都有手插口袋的制服裤,我也想穿那样的裤子,就偷偷的将我的裤子两边用剪刀剪开,按我的想象做裤口袋,被奶奶发现了,还挨了一顿打。每每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和我们当年比,何止天上地下!那时我上学的全部费用,都是奶奶给给人纺线挣来的钱,我清楚的记得,纺一斤棉花两元钱,我每天放学后,也会帮奶奶纺棉花。虽然那时生活困苦,但我的童年也是快乐的,那时的功课没有现在这么重,我们每天放学后,几个小伙伴都把纺车搬到一块纺棉花,看谁纺出的线细、匀称,看谁纺得快,看谁纺的棉穗好看。大多时候,是我们在一起玩耍,玩到不知回家吃饭,听到大人们叫喊,才一个个跑回家。
10.那段岁月里的故事 篇十
当北漂住地下室,因屋里太潮胸口长满湿疹
曹云金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于是母亲成为了这个小男子汉最想保护的人。为了儿子的成长,曹云金的母亲把他送到了北京,在这里,他尝试着、学习着,希望能早日担当起家庭的重担。可是“北漂”并不容易,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住过“水帘洞”一样阴冷潮湿的地下室。
他说,自己十五六岁就入行,登台表演节目,行话叫需要压点,站在舞台上,要显着成熟。你如果是一个小孩,一个年轻人,你站在这儿讲,观众不容易相信,而且不信服你,就需要把自己打扮得很老气。
他2002年到的北京,当时作为学生跟老师学艺,住在师傅郭德纲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就像上学一样,住店给店钱,吃饭给饭钱。在师傅家住了三年。然后就自己单过了。从那时开始,曹云金作为一个艺人在北京过着北漂的生活,他说,艺人尤其是不成功的艺人,搬家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时他也在不停地在搬家。他说:不是每一次搬家都是向上走的,不是的,每一次搬家都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过不下去了,因为你没钱嘛,所以你就得住得更差,原来住在二环,现在没有原来过得好了,你就住四环去,四环没地儿住了,您就五环去,实在不行了,您就回天津住去。
那几年曹云金住过很多地方,包括大兴、丰台五里店、西三旗等。但是在这么多年当中,他搬家最要感谢的一个人就是一位相声演员叫张德武,因为有一度他从师傅家出来以后,没有地方住,也没有任何收入,不想太多地靠家里。各种窘境之下,张德武让他住到了五里店的一个地下室,那里环境极其恶劣,屋里搁一盆仙人掌,但仙人掌很快就死了。
屋里顺着墙都哗哗流水,衣服只要洗完了,搁在外边拿太阳晾干了之后,拿到屋里就马上潮了。皮衣搁四天准发霉。屋里头的写字台,他每天早晨起来出门要擦一下,否则晚上回来就长毛,再拿白的毛巾擦就是绿的,每天都有小绒毛,比头发长得快。在那边住了半年,他胸口长的全都是湿疹。尽管条件如此恶劣,但对于曹云金来说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他不奢求住得多好,关键问题住这地儿不花钱,这是最重要的。
搬家时雇不起搬家公司,与何云伟一起坐公交末班车搬
后来曹云金跟同门师兄弟何云伟一块住,他租过何云伟家的储物间。350元一个月。何云伟家在昌平区,路途很远,从剧场到他住的地方得倒三趟公共汽车。那阵儿他也没钱啊,就办一月票,因为何云伟当时是学生,学生月票二十。那阵儿坐公交不像现在,还有好多小公共,两块多。而两块曹云金也觉得贵,坐不起。坐公交车得坐那三字头的,那个都不收费,随便坐。于是让何云伟帮他盖一章,他也买学生月票,因为成人得花四十,他觉得省二十是二十。
曹云金回忆说:那时我跟何云伟俩人演一个礼拜,一个礼拜演八场。两人俩礼拜挣40块钱。那是在2002年。我们两人最幸福的是什么呢?头半个月一人挣二十,买张月票,后半个月一人挣二十,到月底的时候一人找一大排挡撮一顿,吃点毛豆、花生的,可劲造。平时还要靠家里接济,我没想着出名,我也没想着发财,我也没想着别的,我就想着说相声能养活我自己,不指着家里边儿,一个月我要是能挣着2000块钱,我就算了不得了。我那阵儿是靠说相声活不下去,我的梦想是靠说相声能够活下去。我能吃饱就行,能穿暧就行,所以就很容易满足,就很容易能坚持下去。那时曹云金搬家时雇不起搬家公司,他就撺掇何云伟帮着搬家。刚好有一辆819路能直达何云伟的家,于是他们俩坐819最后一班,几块钱就搬了。因为最后一班末班车没人啊,他们就扛着被窝卷,拿着洗脸盆,提溜着各种水壶,反正就全拿上。从那个公交车下来之后呢,还得再走个三四站地才能到他们家。搬西三旗后曹云金在何云伟家储物间住。那屋里能搁一单人床,能搁一个写字台,搁一把凳子,就没地儿了,屋里还能站两人,就满了。他形容说,躺在那个床上能找到一种躺在棺材里的感觉。
自立门户变身少当家,自信受到观众喜欢
苦尽甘来,曹云金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坚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青年相声演员,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不到而立之年,他就自立门户,当上了“掌柜的”。“二月二,龙抬头”,就在去年的这个日子,“听云轩”正式成立了。曹云金说,这是为了图个好彩头,因为“一切都是新的”。他有了自己的徒弟,还进军影视界、演话剧,饰演了不少有特点的角色。其实相声圈里面的很多人都在跨界发展,比如贾玲开始演喜剧了,白凯南也做起了演员,那郭德纲更是很少说相声,做起了主持人。
《星夜故事》节目主持人问曹云金介不介意有人拿他们在做比较?他说:我才不在乎比。因为我觉得我不需要靠和谁比来证明自己。艺人不就应该茶余饭后是大家谈论的一个话题吗?只要观众认可自己就行。
干爹于谦借钱给他促他买房,现在有能力好好孝顺母亲了
近几年日子好了,他也开始回报母亲了。早在2006年的时候曹云金就买房了,他没从家里拿一分钱,也没有任何人帮助他。他干爹于谦慷慨地借了他八万块钱,他自己手里还有八万。2006年的时候,买房16万就能交首付,于是在大兴买了一个一百一十平方米的房子。他说:我干爹非要借给我,所以我到现在也特别感谢他。他看得出来我那阵儿刚挣点钱。那时我刚十九岁,买房没告诉母亲。买完了,过了好几个月我跟我妈说,我买了套房。我妈说,哦,行,行,好事。特淡定。
曹云金说,要说我现在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孝顺的人,我刚带我母亲出去旅行回来,带她上海边吃吃海鲜,玩玩摩托艇什么的,挺高兴的。我是希望我能陪着她一起享受,她才会更加快乐。今年她五十多岁了,我不能等到她六十多、七十,走不动的时候,我拿着轮椅推着上海边,那不叫我曹云金孝顺。
本刊记者马丽根据BTV文艺频道《星夜故事》资料整理(该节目每周四19:35播出)
11.怀念青春的随笔:那段青春的岁月 篇十一
这里不正是我们上体育课经常来休息的地方嘛!明晃晃的阳光照射在我的眼睛里,出现一阵眩晕。等我再睁开眼睛时,那排整齐的树下出现了我们当年瘦小的身影。几个年轻的少年坐在树底下的长凳上窃窃私语,似乎在谈论着隔壁班的那个漂亮女孩,昨天又经过了我教室的窗前。夏日的蝉鸣,永远无法影响到少年之间的聊天,他们的话题永远都不会枯竭。
还记得初三那段时光,每次上体育课,都要训练跑步。五人一组,体育老师的红旗一放下,拼尽全力地奔跑在四百米的跑道上。那终点似乎很远,跑到一半就感觉力不从心了,咬着牙继续跑下去,永远不服输的精神在支持着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又似乎很近,跑到了终点,我们就毕业了,从此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联系。跑到终点以后,整个人都感觉虚脱了,就这样倒在了那草坪上。望着天上的白云和蓝天,感觉离长大还那么的远,还有这么多的青春可以挥霍!
体育中考那天,我的准考证不知道掉哪里去了。我去找我初三的数学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政教处主任,她帮我开了一张丢失证明。到后来才知道,那张白纸黑字的准考证在体育委员手上。为了考试,走遍县城的每一家服装店,挑了一条打折的黑色运动短裤,仅需十五元。穿着这条运动短裤,在朋友的加油声中,我跑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四百米冲刺!是最后一次拼尽全力跑的四百米,以后就再也没有了!跑完以后,腿都是酸的。我在朋友的搀扶下,离开了这人声鼎沸的操场。我们坐在小卖部的凳子上,喝着运动饮料,谈论着初中毕业以后,要去哪所高中就读!手上的诺基亚键盘机,还播放着夏天的那首《不再联系》和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我们哼唱着这歌曲的旋律,初中那几年的时光又在脑海里放电影般播放过去。七八年过去了,那条中考穿的运动短裤,还放在我房间的衣架上,回家的时候还会再穿上!
我们初中毕业后,各奔东西。成绩差的人选择出去打拼,成绩好的人就继续在学校读书。曾经口口声声说的兄弟,在毕业几年后,就再也没联系过了。曾经加的QQ,也没有亮过了。可能是重新换了一个,怕加回来又没话题聊,干脆就不加了,就这样交给岁月,有缘会再相见!
愿那些和我曾经一起并肩走过青春岁月的人们,等我们再次在人海中相遇时,可以说出那句:“好久不见!”愿远在天涯的你们,各自安好!
12.毕业主持词忆那段充满青春的岁月 篇十二
乙: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会让我们永远珍惜!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让我们为之欢呼!这是一个即将载入学校发展史册的时刻,让我们永远铭记!
甲:虽然我们没有相同的血液,但我们更像一家人 乙:虽然我们没有相同的爱好,但我们更像亲兄妹。甲:愿我们重逢在硕果满枝头的季节。乙:愿我们相会时也忘不了美丽的校园。
甲:像不愿告别亲人的儿女紧紧牵挂着母亲的衣衫,我们也不愿离开母校,但我们不得不离开!
乙:让我们满怀感恩,说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吧!请欣赏诗朗诵《 》
甲:我们张开艺术的翅膀,施展各自的才华。乙:歌声嘹亮,舞姿翩翩,挥毫泼墨,画笔飞扬。
甲:校园成了艺术的世界,艺术的海洋。乙:请欣赏舞蹈《 》
甲:每天我们都会在喜怒哀乐之间停留 乙:每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烦心事 甲: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处处顺心
乙:抢凳子,游戏规则,选8名同学围绕7个凳子,主持人喊停的时候,没坐到凳子上的人将被淘汰,赢了的同学奖励 甲:下面进行第二个游戏,脑筋急转弯,每个人有1分钟的时间,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后迅速做出回答,答对的越多的将有奖励
甲:听啊,又响起了一阵阵美丽的歌声 乙:看啊,又看见每一个难忘的回忆
甲:离开了老师,同学,母校,让我们依然放心去飞 乙:请同学们一起跟着音乐唱:放心去飞 甲:歌曲,是人生美妙的一页,乙:也是触动人的心灵
甲:已经毕业的我们,请大家谈谈自己的心声
乙:有什么没有说出来的话,就在此时让我们痛快畅饮吧 甲:转眼间,毕业典礼已到尾声,下面就请我们的老师说几句话吧!
乙:谢谢老师们,相信以后,虽然没有老师陪伴,我们依然会努力学习,也谢谢母校送给我们这个难忘的六年!
甲:校园内,每一条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乙:校园内,每一朵花,都变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合:今天,我们毕业了,就像风中的蒲公英,奔向各自的前程。
甲:离别的那一刻,我们默默地祝愿 乙:愿你的梦想,早日实现。
合:愿我们能相逢在不久后的某一天。甲:毕业了,我们即将各奔东西。
乙:在这所校园里,给我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合:不知何时还会再相见? 何时才能再次返回这可爱的校园?
甲:忘不了共同学习的日子。乙:忘不了我们欢乐的时光。
合:在各自奔向未来的时候,祝福大家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甲:老师们、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并不仅仅是用眼泪替代也是说我们的小学生活的结束,更应该是欢呼新的追求的开始!
13.那段健美操里的蜜味缠绵 篇十三
看这段健美操动作不繁复,但夸张有力,外国美女甩头都似喊节奏,我忍不住跟在后面开始学习。撅起屁股,挺起小腹,朝着正前方,一收一提,一提一收。天!我的脸旋即红成天边的艳霞,这不是夫妻欢爱时的迎送动作嘛。再一联想它的名字,果真不凡。
这段健美操动作连贯且富美感,从站立到垫上动作一气呵成。结束时,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自然贴合到了一起……我的脸一直涨红着,感觉蛰伏在体内的某种情绪正在被渐渐唤醒。我按照视频上的动作,换了身衣服重新跳起来。这次我选的地点在浴室的落地镜前,衣服也换成夏天的泳装,如此再看镜子里那个随着音乐起舞的人,让我熟悉又陌生。
做到那个在垫上掀胯踢腿的动作时,我想象着,要是他在一边,是不是出腿的方向刚好和我相反?这么一想,心就兀自跳个不停,忙按着自己的心口随着音乐再次直立起来。这时,老公电话打了过来:“你在家做什么呢?”我口齿不清地应着:“想你呢!”
晚上,老公一进门,抱着我就大叫:“老婆,你电话里的那个声音实在太暧昧了,你的前戏也太超前了吧?”我捂嘴偷笑,掩上窗帘,拉他到电脑前,老公不解地看着我。健美操视频开始播放,一群男男女女走向舞蹈房。
我把他按坐在椅子上,只几分钟的时间,我就泳装出镜了。他瞠目结舌地盯着我看,那个他熟悉得如同左手握右手的老婆已经变得朝气蓬勃、神采奕奕了。我夸张地用两只手抚向自己的胸前,老公再也坐不住了,一把拉过我。我示意他别动,我指着一旁空着的位置,让他跟我一起来跳。他笑着摆手,但还是被我拽了过来。
动作很简单,他只试着跟在我后面出了几次脚,就立即跟上了。接下来就是垫上动作了,我半趴在地上,前臂尽量地向前伸。快要贴在地板上了。他笑着拍拍我的后背,我则乐得滚向他的怀里。那个经典动作又出现了,他在我耳边喘着粗气:“天,那么熟悉的一个动作,稍加改变怎么就不一样了?老婆,我招架不住了!”
视频还在播放,我们已经无暇顾及,现在我们是视频的主角,我是女一号,他是男一号。变换了环境和角色的我们,都很疯狂,那个性感画面一直在我脑子里闪现,老公拍打着我穿着清凉的身体:“老婆,你今天性感极了。”
我又来了,十指涂上艳红的丹蔻,握着鼠标,老公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不要理他,不要理他,音乐声起,张开臂,蹲下身子,前倾,再前倾,对!拉着他一起做,我出左臂,他出右臂,如果合起来,我们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圆,但现在不是,我不能和他合在一起,我要操练得魅惑万分。他也一样,我们同一个动作,挺起小腹,朝着正前一收一提,一提一收,老公乐得再也跳不下去,这不是明明在做“床上运动”吗?老公大声抗议。抗议无效,我们继续随着视频里跳。
又到那个垫上动作了,照着那个女教练的样子,仰躺下去,小腹收起,胯部朝上一收一放,一放一收。老公大笑着扑过来:“不来了不来了,今天前戏到此,演出正式开始。”我还想说些什么,可嘴已经被老公的唇封上了。
这是一段简单的体操,却从此改变了我们一成不变日渐乏味的夫妻生活。因为我们从中找到了许多可以提升双方性趣的良方。这都是些平时的寻常动作,却被拿出来堂皇地操练,并且和着教练的口令,一二三、二二三,那是一种何等促狭而惊喜的快乐。
这时你会发现,那个日益审美疲倦的爱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床上用品”,而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玩伴,是个随时伺机向你发起进攻的“坏男人”。
编辑/李建华 weixiao731023@163.com
14.冗长岁月里的痕迹 篇十四
渐淅的,淅淅的,那些冗长岁月里的痕迹伴随着回忆偶然重视。像4万条虫子从心间钻出来,将每个细胞咬碎溶解在血液里,流遍全身,隐隐作痛。追忆过去,是深深浅浅烙在岁月里的印迹。那些印迹,填充在人生的旅程里。
9月,阳光很好,我们还是陌生人,融入新的班级,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谁知道,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成为了最亲密的伙伴,最知心的朋友,最懂彼此的同学。我们曾经在黑板上留下我们青涩的字迹,曾经在楼道里留下我们嬉闹的剪影,曾经在操场里留下我们拼搏的汗水。我们用彼此不同的友谊填充着彼此不同的人生。在彼此人生里留下痕迹,小小的,浅浅的,平淡而甜蜜。
我们从来不相信电影里那些轰轰烈烈的人生,不相信电视剧里那么复杂多变的命运。所有人都沉醉在平淡却又快乐的人生里,日子如流水一样缓慢注入大海,惊不起一丝涟漪。然而,越是平静,越是酝酿好了一场暴风雨,只等哪天我们不留意,将平淡快乐的日子轰然冲塌。原来,生活比电影远远复杂得多。我们才懂,生活其实是电影的素材。
我们曾约定,要成为一辈子永不分开的朋友,后来才发现,只是我们太天真。我们彼此连成一个整体,却想不到有一天也会缺失了一块棱角。
那年初二,她要离开,从此离开我们的世界。我一直记得那天送你的场景,我们所有人在车站沉默了,没有人哭,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打破这场寂静。直到你上车,直到车开动,我们才回忆起那二年来的种种,你比我们大两岁,你很沉默也很叛逆,我们叫你云兰,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车已开出好远好远,逐渐变成一个黑点,至此,消失找不到一丝痕迹。我的泪水终于落下来,此刻,我不敢抬头看其它人,但我知道,他们也像我一样,喉咙里有一样奇怪的东西,卡在那里,沉重无比,唯有大哭才能释怀。可是,我们不能,我们要让她笑着离开,忘记我们,别让悲伤围绕着她回到她的家乡。对不起,我们连互道再见的勇气都没有。
第一次,我的人生里烙下了那样一个深深的,不在浅的小的痕迹,如果呼吸,它会痛。
如果说那三年是一场梦,那么,至少我认为,初一是冗长而平凡的梦,我们沉浸在漫长甜蜜的岁月里。初二是曲折出奇的梦,我们还活在云兰的回忆中。初三?我不知道,或许它是噩梦,或许它告诉我,梦该醒了,一切都结束了。我们以为日子就这样,一些东西随着时间淡忘,一此痕迹随着时间扶平,谁知曾经还在回忆,而如今却已悄然来访。
那年初三,“5〃10”爆炸案轰然冲塌他的人生,他的至亲在事件中逝去,电视频道上新闻主播用冰冷的声音播报着这段新闻。我们所有人顿时崩溃了,像是心上冒先一些小泡,随即,小泡破裂,形成一个个空洞,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这些小洞中将氧气抽干,呼吸不过来。我不知道,我们、他,该怎样面对。他的表现让我们失望。他开始自甘堕落,颓废、甚至,学会用香烟来麻痹自己。那天,我将你手中的烟扯掉,用革底踩碎,踩碎燃着的烟,踩碎我们的友谊,踩碎我们的曾经。我开始疯狂的大哭,流着所谓徒劳的液体。你口了,我从来没有那样哭过,那是我三年来最哭得无可救药的一次。我在想,原来悲痛真的可以变坏一个人吗?那些痕迹,深深的,不偏不倚的印在心头最软弱的地方,大股大股的鲜血从痕迹里冒出来,晕开成一朵鲜红的血莲花,开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很庆幸,你还是单纯善良的孩子,曾经的你回来了,还像曾经那个没有经历过悲痛的孩子。你说,你要保护妈妈,你哭过那一次之后就再也不会哭了,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你要坚强,你不能让大家失望。当老师哽咽着把你写的这些话读出来时,我们所有人都已泣不成声了。也许,我只是一个平凡而懦弱的女生,泪水是我唯一的发泄方式。可是,在我的岁月里,至少有你们给我勇气,我们大家会一直坚强的向前,我们的友谊已在彼此心中根深蒂固,即使山河改观,也摧不毁我们三年来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些浅小的细节。
那年六月,下了一场大雨,淋得我们睁不开双眼,我们在雨中互相追逐嬉戏,我们彼此笑得很大声,很开心,所有的一切溶解在了那场大雨里。笑着笑着每个人眼圈都红了,泪水滴成了一条小河,流经我们身上每个部分,融合在雨水里,就像我们早已融在了彼此的人生里,留下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痕迹。
那年夏天,我们毕业了。
大雨过后,便是彩虹,阳光从云层是钻出来,一丝一丝,晃在耀眼的友谊里。所有人都是山河改观后的变化,所有人都是经历暴风雨后的平静。阳光明媚,毕业照上,微笑!正好!
流年终将逝去,友谊永驻长存,即使有一天命运的大树会再次分叉,会将我们强行分离。会将我们拉得越来越远,会把一切变得荡然无存。我们还是会在那些岁月痕迹里找回曾经,找回过去,找回彼此。
15.我与中行的那段青葱岁月 篇十五
还记得那个夏天,傻傻的我,满怀憧憬的步入了职业生涯之中——中行。从象牙塔出来的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各方面的问题,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是手忙脚乱的,而后,总是在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下完成工作,于是在黄昏的某个时刻,呼吸着黄昏独有的气息,带着一天的感悟,细细体味。在中行的日子里,快快乐乐、肆无忌惮的嬉笑,那笑的灿烂。中行给了我家的温馨。有的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有些事,一恍惚,就定格为记忆。总有那么些人,这么些事,让我暖暖的,一辈子到老。
生命在继续,我选择了继续,只顾风雨兼程,哪管对顾客贴心服务,这是我的不足,年少的我不懂得人生的际遇,是中行,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行为举止上的不足,在工作中我渐渐地做到了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的贴心服务。在生活中也秉承着谦虚礼让,耐心周到、恪守信用的职业精神。谢谢你——中行,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在于接受。因为有你,这个“我”变得文明、大方而又健康发展。
慢慢地我抛却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岁月,在中行的工作中,我最大的感悟是理解了、实践了、落实了对团结这个词儿的刻画。我知道即使再艰难的担子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会义无反顾的面对,我们的勇气是来自团队的力量。俗话说:“兄弟一心,其利断金。”中行的兄弟姐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无数个漫漫的夏天„„冬天„„,风雨无阻的顶着狂风、暴雨、骄阳,挺立着笔直的身躯,匆匆地进入那座高耸 1的建筑。然后,打着十二分的精神昂扬着脑袋,无限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内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做好、做优本职工作。在这个大家庭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帮互助,用辛勤的汗水,共同为中行的建设,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尽着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一份贡献。我们总是怀着这么个想法:“我们不是最棒,但我们最团结。”
尽管被湮灭在人潮中,但我仍然在努力的活着丰盛、美好。对做事,我总会很豪迈地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秉承着义无反顾的姿态,努力做事,不断提升自己。地狱铸就坚强,我总是那么上进,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激情。我将把握好以后在中行的流金岁月,一笔一画地书写着中行梦。
有太多的话,懂,但说不出口,有点不知所措,还是鼓起勇气,大声地对着天空喊:
16.岁月里的风铃 篇十六
后来,就像电视剧里俗套的剧情一样,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前途,于是娶了个有钱人的千金。结婚那天,新欢为了炫耀,特地打造了一串纯金的大风铃,挂在宴会门口。躲在远处的她,看着他灿烂的笑容,心里针扎似的疼。
她渐渐习惯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带回各地的风铃。她把它们满满地挂在自己的房间里,作为一段又一段岁月的纪念。风铃声依旧清脆,但不知为何,在她听来总少了点熟悉的感觉。
几年来,她任由自己的心长满了荒草,无法接纳其他的男子。可最终,还是有一名男子慢慢接近了她,眷恋着她,义无反顾地为她拔去心中的荒草,注入温暖的源泉。她多年来第一次重新拥有了接纳爱情的愿望。
有一天,她挽着男友的手,漫步在海边。温暖的阳光里,她听到远处传来了风铃的声音,寂寞又熟悉。她顺着声音寻去,远远看见了一家风铃店,店主是他。她惊呆了,她记得他们的约定,如果哪天他还爱着她,便会在海边开一家风铃店,等着她回来。
她知道,他和蛮横的妻子感情不好,结婚不久便离婚了。但她没想到,不喜欢风铃的他,还记着风铃的誓言,等她回来。
她在远处静静地坐着。身边的男友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只是紧紧拥着她,不说一句话。许久,她突然松了口气,站起身,挽着男友的手,朝着另一个方向渐行渐远,没有再回头。
回到家,她把他送的风铃重新挂上,那声音依旧清脆空灵,像在海边听到的一样。只是,她终于明白,这几年总觉得这些声音陌生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已经无法像当初他送她的时候那样,给她以温暖。
原来,风铃也需要人间情感的滋润,才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她要的,从始至终都不是风铃那华丽的外表,而是那坚硬的壳中所蕴含的温暖力量。
【那段岁月里的故事】推荐阅读:
童话里的岁月王子08-29
岁月里的歌 800字话题作文11-26
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暖作文10-30
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作文700字09-06
尘封的那段时光作文09-29
那段温暖的时光作文10-06
怀念那段温暖的时光10-13
那段英语补习的日子11-19
那段难忘的情散文11-12
那段爱遗落在春季诗歌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