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风俗与节日

2024-10-15

德国风俗与节日(10篇)

1.德国风俗与节日 篇一

驱除鬼邪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

节日中的驱邪实质是祛灾活动在民间鬼神信仰中的反映,所谓鬼邪、恶气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灾害或不吉的事物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道教既吸收了某些民间鬼神信仰,又反过来对节日驱邪风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驱邪风俗相对集中的时间是在新年旧岁交替之际,比较盛行的是元日治鬼风俗。《荆楚岁时记》讲:元日“服桃汤”,“桃者五行之精,厌服邪气,制百鬼”啦。元日治鬼的风俗在道教文化中也有反映,《女青鬼律》讲:“书六十日鬼名著乌囊贮之,常以正月一日日中时以身诣师家受之,系著左右臂,以此行来鬼不敢干”四。所谓治“百鬼”、“六十日鬼”都表现出新年之初厌服众邪、辞旧迎新的心态,实质是古人消除疾病、灾祸的心理需求在鬼神信仰上的反映。关于桃汤驱邪,《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也有记载,“初觉似瘟病,便作桃汤服此符,令汗出”蜘,在服桃汤的同时还要用道符,以为对预防、治疗疫病有功效。

早期道教还广泛吸收了民间岁时节令文化中的驱邪风俗,并进行了发挥。早期道经已将甲子六十日以及十二个月份均配以鬼神名号,如“甲子日鬼名元光,乙丑日鬼名邴彰……”,“正月温鬼名惟,二月温鬼名肿……”关于在特定时日中驱邪,早期道教文化中有多种方式,有的是知鬼神名号将其降伏,“随日忆知其名,鬼不敢近人”田;有的是画符役鬼,如八节日分别以“青蒸班符”、“赤霖班符”、“白霖班符”、“玄暴班符”役使鬼神;有的是请天神、鬼官治鬼,如《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讲五帝杀鬼都伯吏分别于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为学道成仙者杀鬼,防止被鬼邪干试田。

节日驱邪风俗反映的以居住生活为背景的民间鬼神信仰和治鬼文化,也被道教吸收和发挥。如元日门前驱鬼。“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用桃板驱邪是道教治鬼的一种法术,道经讲“厌用桃刺长尺二,朱书又悬门户上”,并作道符以制百鬼。也就是说民间以桃板驱邪的节日风俗是道教镇厌术的一种生活化的应用。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2.德国风俗与节日 篇二

《行记》中有关风俗节日方面的描写甚多,《行记》中所涉及的近十年中,提及风俗节日的共有二十六处(第一卷有五处;第二卷有八处;第三卷有十处,第四卷有一处)。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关于此方面的描写,很大可能缘于日本人历来对风俗节令,风土习俗等深为关注。《行记》中提到的风俗节日共有11个,像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盂兰盆节等这类到现在还保存的节日外,有一些是唐代独有的节日。如破阵乐之日、射的之节等。

本文就《行记》中言及的特殊的风俗节日按时间的先后作具体的分析:

(一)破阵乐之日

破阵乐来源于《秦王破阵乐》。据《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和《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等记载: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后编入乐府。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是从唐代才开始出现的。作为唐朝宫廷乐舞,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从《行记》中可以看出,破阵乐之日出现在寒食节的后一天,“用于祭祀”这一点正好得到了印证。

(二)降诞日

也叫诞节。就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节日,在唐玄宗之前并没有过诞节的习俗,开源十七年始置诞节。在皇帝生日设立节日并在全国范围举行庆祝活动,就成为唐五代的一项惯例。它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当时民间盛行庆祝生日习俗的影响,同时也是封建皇帝个人崇拜强化的一种表现。 唐武宗李瀍生于元和九年六月十一日。故《行记》中云:“六月十一日,今上降诞日,于内里设斋(P152)。”这个节日是唐代所独有的,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三)八月十五之节

引正文:“十五日,……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画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P67)。”从圆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唐时八月十五日这个节日,并非起源于我国,而是新罗国。

(2)庆祝方式是“作节乐而喜舞”,“设百种饮食”等。

(3)这个节日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秋节。《礼记》中提到了这个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都是是异与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但中秋节的一些节俗活动在周代已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周礼.春宫.等章》:“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到唐宋时期,中秋节业已成为一系列的节俗活动,诸如祭月,拜月,玩月,赏月,吃月饼,观潮等,蔚成规模。并于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秋节。

(四)射的之节

《行记》中第一次提到的节日。引正文:“二十三日,扬府大节,骑马军二百来,步军六百来,总计骑步合千人。事当本国五月五日‘射的之节’。(P14)” 此节日据圆仁所记载可以推断“射的之节”应是日本的节日,但据资料显示日本国五月五日的传统节日是男孩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端午节。跟书中提到的“射的之节”没有什么联系。故我们只能得出这个节日可能是跟射箭,田猎有关的一个节日。但“射的之节”与中国的“射侯”之礼很相似。射侯之礼从周代已有之。据《礼记.射义》记载:一处是“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土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另一处是“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综上所述,唐代的风俗节日因其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对以后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风俗逐渐淡化、消亡,但其总体得到了新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新的风俗,这是风俗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行记》以日本人的视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风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风俗节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北海节日风俗礼仪 篇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历代政府定为夏节,它的来由很多,相传是凭吊屈原(屈原投汨罗江溺死)。民间惯做黍角(粽)抛落水中使鱼吃粽不吃屈原尸骸,举行龙舟赛是抢救屈原。

北海逢端午节民间剧社惯弄出一套龙舟赛,首先敲下了一笔奖金,有烧猪、洋酒、锦旗。参加比赛的有地角、外沙、高德各处的龙舟。那天红男绿女绕游海边穿来插去,盛况一时。

中元节──七月十四日,摆设了盂兰会,要拜祭祖先,施祭饿鬼,俗称施幽。焚烧纸宝、纸衣服、纸鞋帽等,晚上惯将饭菜(葛薯、豆芽……)在拜祭后撒遍路途。庙堂借口又做功德,弄出更妖怪的一套,用纸做个花面大汉,称山大人,专施济饿鬼,还有许多鬼样之类欺骗愚弄的把戏。

北海的春节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5.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元宵风俗

吃元宵

吃元宵,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多在元宵节吃,也有当点心吃,一般有多种馅料,其中黑芝麻馅的最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还有酒酿小圆子等种类。

挂花灯

此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有不少灯会灯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驱魔祈福、期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辟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之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借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平安顺利。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婚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偷青

《北海杂录》记载,北海古代的元宵有“偷青”的习俗,沿袭至今。

4.家乡节日风俗作文 篇四

我们温州过年的十大习俗是:1冬至吃汤圆2晒酱油肉和鳗鲞5捣年糕4祭灶5掸新6贴春联7分岁酒8开门炮9拜年10穿新衣

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1、正月初一 春节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5、二月十五 花朝节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 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5.家乡的节日风俗作文 篇五

我家有所不同,一到过年我和弟弟都要为自己做一盏“猪蹄灯”,有了这个猪蹄灯,就预示着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临了。

一回到老家,家人们就会准备开始“杀猪。这好像是北方的一种习俗,白白胖胖的猪躺在板子上,我先会把猪蹄儿壳弄下来,这个很好操作。可是猪蹄上的猪油很难弄干净,我们会向家长请求帮忙,每当这时总能听到爷爷熟悉的话语:“这些猪油都够炒好几道菜的了”!接下来就是制作的过程了,把猪油放到猪蹄儿壳上。选择一根不粗不细结实的`线绳,在线绳的一头栓上一根粗树枝,线绳的另一头栓上猪蹄灯,最后在猪蹄灯里放上一根红色的蜡烛,就这样精美的猪蹄灯就做好了!别人的小灯笼也许只能照出一小块的光亮,而我做的猪蹄灯,可以明晃晃的照亮爷爷的大羊圈。哈哈……

6.我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篇六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的风俗习惯

1、挂春联

2、粘福字

3、贴年画

4、祭灶王

5、迎财神

6、逛花市

7、(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逛庙会

8、舞龙舞狮

9、门神

10、放鞭炮春节食俗蒸

年糕,元 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

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

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

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1.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

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

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

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

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

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

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4.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7.关于藏族的节日风俗作文 篇七

每年藏历六月底至七月初是藏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就是吃,所以又叫酸奶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为了感谢僧人们在雪顿节不出门,百姓们便在这一天送给僧人们酸奶、表演藏戏……

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雪顿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8.家乡节日的风俗作文600字 篇八

这种风俗的规定是凡是六岁儿童,不论男女,都要举行这个仪式,在举行剪辫子这个习俗前,不能剪头发,否则,就剪断了孩子的福气。因为今年姑姑家的孩子满6岁了,所以要举行剪辫子仪式,举行仪式前,还要买两个水壶、两个毛巾、两个书包和两个洗脸盆,买完东西后,我们来到姑姑家,看到门外贴着“童”“喜”两个字,表达对儿童的祝福。进入堂屋,只见被剪辫子的孩子,每只脚各踩三块板砖和三个装在包装盒里的名为“步步糕”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糖和黑芝麻做成的糕点,吃起来既清甜又可口,寓意着每一年都步步高升,开始剪辫子了,由亲戚一人剪一节,剪完后将红包放入孩子胸前的盆中,接着将“步步糕”分给在场的所有人,寓意是将幸福和平安分给在场的人。收到祝福的我心里甜丝丝的,那个举行仪式的孩子脸上也笑开了花,看起来十分开心。

剪辫子这个仪式算是结束,接下来便是开宴的时刻了别看吃饭那么简单,这里面的讲究还多着呢,比如,上的肉菜一定要比素菜多,羊肉、牛肉、鱼肉、猪肉缺一不可,孩子一桌,青年人一桌,老年人一桌,由年长者先吃,先上凉菜、汤,后上热菜,煎饼,每道菜口味偏辣,家乡的许多菜都会放许多的盐和红辣椒,这是江苏地区的一种特色。

9.寒衣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篇九

汉族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于是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山东寒衣节是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江苏人在“寒衣节”这天,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

陕西人在寒衣节这天则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寒衣节怎么祭祀祭祖

寒衣节用的纸

1、打孔黄纸,一般都会做成元宝孔,元宝形状可大可小;

2、锡箔做的元宝;

3、方形的黄纸正中间贴上一小片方形锡箔纸。

寒衣节祭奠注意事项

1、不能为突然死亡的人(横死的人)祭拜。

2、在祠堂或牌位前祭拜时并无太多其他流程,上香三支,烧纸时呼唤祖先并许愿庇佑家人即可。

10.蒙古族的节日风俗 篇十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个。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上一篇:小学春季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入团申请书的老团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