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业务考试试题

2024-06-25

新闻采编业务考试试题(精选6篇)

1.新闻采编业务考试试题 篇一

信息采编及新闻写作(纪检监察业务培训材料)下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8日

张学林

二、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方法

我们在报纸上最常见的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照片、新闻评论,而运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消息这一文体。下面,我就消息的写作方法作以重点介绍,其他三种简单的向大家作以说明。

(一)消息的写作方法

在了解消息的写作方法之前,我们要首先了解消息结构。消息结构,指的是消息这一文体的内部构造成分及其组合方式。所谓“内部构造成分”,通俗的讲,就是组成一篇消息的基本零部件。一般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结尾等部分。所谓“组合方式”,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各种布局形式。也就是说,怎样把导语、新闻躯干等基本零部件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它们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新闻报道。消息采用最多的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在材料安排上通常采用“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三种结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内容的新闻事件,在报纸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不同报社有时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报道,而产生的报道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主题是一篇消息的“灵魂”,具体的材料是消息的“血肉”,那么,结 构就是消息的“骨骼”。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才能生龙活虎,运动自如。同样道理,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各种零散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串联交织起来,组成一篇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

1、标题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是新闻的“眼睛”。要求“一语破的”,点明新闻精髓所在,令编辑与读者“一目了然”、“一见钟情”。标题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一般分为单行标题和多行标题。单行标题就是一句话标题,如《商南科级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多行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组成。主标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地位,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两部分。引题在主标题之上而字号较小,又称之为“肩题”或“眉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副题是置于主标题之后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新闻标题,不论是单行题还是多行题,都必须处理好实标(或称实题)与虚标(或称虚题)的关系。

单行标题必须实标,也就是说,必须以叙事为主,点明必要的新闻要素,使人一见标题,就知道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什么事情。多行标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二行题,一种是三行题。二行题,一般有“引题+主标题”或“主标题+副题”两种。不论采取何种类型,其中有一个必须实标,另一个可以实际,也可以虚标。虚标,即内容较为抽象含蓄,或者以说理为主,着重说明某个原则、道理、愿望等。例如:

老有养 病有医 伤有赔 失业有保障 生育有补偿(眉题)

鄞州为百姓撑起民生“保护伞”(主标题)天地正气 海上清风(主标题)

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展上海巡展反响强烈(副题)

三行题,是“引题+主标题+副题”的系列标题。其中有一个必须实标,其余的可以虚标。但是副题一般是实标的。引题以虚标居多。主标题可虚可实。三行标题均为实标亦不乏其例。

江苏召开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推进会(引题,实标)

着力打造阳光政府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主标题,实标)屈万祥出席并讲话(副题,实标)

制作新闻标题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传神。要从新闻中抽取精髓,使读者望题而知文意,不能题不对文,更不能歪曲、虚构。二是具体确切。新闻标题必须包含若干新闻 要素,何人何事一般应在标题上交代明白。三是简练生动。新闻标题要求字少、意明,琅琅上口,最好能使人一见就怦然心动,激发阅读兴趣。

2、消息头

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XX社XX地X月X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类。“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有所区别,其性质与作用是一样的。消息头是“版权所有” 的一种标志,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相连,它可以使读者与编辑很容易地一眼把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分开来。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

3、导语

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它担负着三项使命:第一,以省简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新闻信息;第二,一语定意,为整篇新闻 4 报道定下基调;第三,唤起读者的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导语在写法上千变万化,但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则:一是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二是抓住事件的核心与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三是简要的交代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四是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概念;五是清晰、简明、生动。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曾以其不同凡响的新闻报道而闻名全国。她说:“我有一个追求,那就是:我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我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够写出更多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新闻导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和议论型导语。

(1)叙述型导语。大多数新闻采用的都是这一类型。它又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不同的类型。直叙式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适合于快速的报道新闻。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主要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大气包举,笼罩全篇,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适用于内容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对比式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或者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相对比,便之相映成趣,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当前,讲过去是为了衬托现在,使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得以充分显露。(2)描写型导语。描写型导语是以展示事物的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的。有些新闻事实具有生动的形象或鲜明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细节,在写导语时若能抓住其中一点绘声绘色,给读者以某种现场感或生动感,那就成为一条描写型导语。描写型导语最常见的有见闻式和特写式两种。见闻式导语一般用于记叙、描绘比较大的场面,以叙事为主,穿插一些形象的描写。而特写式导语则抓住人物表情或一些事情的局部细节加以描绘,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有身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在采用描写型导语是要注意:第一,要明确描写的目的,让描写为生动地表现报道主题服务,不能为描写而描写;第二,描写要简明而传神,一般只寥寥几笔勾勒就行了,不能过多;第三,在描写时要尽力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

(3)议论型导语。新闻报道以客观叙事为主,一般不允许直接在新闻稿里大发议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一切议论。议论如果运用得巧妙,照样可以达到好的报道效果。议论型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引语式导语。就是作者不直接出面议论,而是借别人的口发议论。适当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而有新意的语言,放在新闻导语中,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二是设问式导语。作者故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某个尖锐的、读者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这就是设问式导语。设问时要注意抓住读者有共同兴趣的问题,不能无 疑而问,也不能连续提问。三是评论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实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涵含的因果关系和现实意义,这是评论式导语的主要特点。评论式导语适用于寓理于事、以小见大的报道,但要特别注意分析事物的复杂性,不能胡乱评论。

4、新闻躯干

在欧美新闻界和国内新闻学术界,把新闻导语到结尾之间的部分称之为新闻躯干。新闻躯干具有解释和深化导语以及补充新的事实两大功能。在写作新闻躯干部分时,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要围绕一个主题取材。意思就是说要紧紧围绕导语中所确立的主题思想来选择和运用材料。对于材料虽然很生动、很感人,但若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那就一定要舍得割爱。我们要知道,写得多,不一定会使新闻分量加重。二是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于我们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要围绕报道主题,以生动具体的材料进一步阐释、深化、补充、完善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三是叙述要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像园林布局一样,只有讲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转折起伏、摇曳多姿。四是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新闻躯干部分在消息中所占的篇幅较长,在表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安排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力求层次分明、环环 相扣,每一段最好只说一层意思,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含糊不清。

5、结尾

结尾对人们的阅读心理有相当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记忆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处于序列首尾位置的材料容易记住,处于序列中间材料的位置容易遗忘。为了尽可能取得好的报道效果,我们既要在导语上呕心沥血,也要仔细斟酌消息应在何处结尾为好,以何种方式结尾为好。

一般说来,消息结尾的常见方式有四种:一是自然结尾法。大多数消息采用这种方法,即按照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顺乎自然地把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新闻诸要素交代完毕,而全文已具有“水到渠成”之势,就此戛然而止,不再旁生枝蔓,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二是拾遗补缺法。这种结尾有个较为明显的“结尾段落”,它主要用于补充消息导语和躯干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可信。三是卒章见义法。这种结尾主要用以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四是别开生面法。这种结尾,不拘一格,往往“别出一层,补完题蕴”。

消息的结尾,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要特别注意:一是结尾要紧扣报道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二是结尾 要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诸如“受到众人一致好评”、“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之类的空洞套话,应该摈弃。三是结尾宜顺势而行,既不要草率结尾,不当结处不硬结;也不能拖泥带水,该戛然墨止处,应如立马断崖。四是结尾要令人留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缭绕,使人掩卷长思、回味无穷。

(二)通讯的写作方法

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是报刊、广播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具有取材范围更广、体裁容量更大、表现手法更活的特点。通讯无需在开头加“本报讯”或电头。它所报道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有故事情节;写作时要应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力求形象化;表达口吻上除了第三人称外,时常采用第二人称,有时作者进入“角色”,还用第一人称表述;在结构形式上通常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与逻辑顺序相结合等组合形式;篇幅较长,注重强调事态的发展过程及蕴含的思想性。通讯主要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四种,今天我们主要了解前三种。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有两大类:一类是先进个人和集体,如雷锋、焦裕禄、任长霞、张淑珍、“神舟七号”载人航 天英模等,这类报道往往能影响不少人,甚至感染几代人。另一类是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有争议的人物,这一类报道近几年比较多,如《仇和到底会不会做官?》,这种报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人物通讯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从人物本身特点出发,提炼主体,选择材料,寻找报道对象与众不同之处,避免 “千人一面”之流弊;二是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三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与外在气质,表现其内在性格与精神境界;四是要在特定环境中表现特定人物;五是要抓住有特色的细节,写好关键性情节;六是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重,尽可能把人物写活。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始末,形象、具体地描绘其细节,集中深刻地揭示其主题,给人们以较强的思想教育与启示。该体裁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以表扬、歌颂为题材,用以重大事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起鼓舞、激励、倡导等作用,如《问责,在强力推动中稳步前行——云南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创建新机制,择优选人才——天水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纪实》等;另一种是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用以触及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弊端,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的作用,如《中行 开平案追踪——中行开平案两主犯不愿认罪,拒绝余振东遣返模式》、《从书记到阶下囚——马晓蔷的堕落之路》等;再一种是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即通过报道某一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评说其意义,起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的作用,如《一人沉浮千夫评说——步鑫生被免职后的种种议论》、《“献血状元”甜苦记》等。根据事件通讯典型性强、突发性强、思想性强、具体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采写时一定要闻风而动、精心选材、深入挖掘、历历如绘,特别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一种较为直接地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新闻体裁。它可以通过报道各种生动、典型的事例,介绍本地、本单位贯彻党与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经验,批评和揭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工作通讯具有新闻性和理论性色彩,和一般的工作总结或理论文章是不同的,在材料选择上要突出一个“新”字,在写作手法上必须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画龙点睛的议论,不能像工作总结一样只有叙述。在报刊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类通讯,如《沃野清风劲——河南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纪实》、《向群众交一本放心账——广元市纪检监察机关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 工作纪实》等。在采写工作通讯时要特别注意:第一,题材要抓准,有现实针对性;第二,问题要抓得早,敢于说出大家普遍关心、想说而又未说出的话;第三,要 “钻进去,跳出来”,写出思想深度;第四,要利用多种表现手法,尽可能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通讯的写作手法很多,我们也不必拘泥于一格,可以用见闻式、日记式、对话式、随笔式、故事式多种形式来表现主题。当然,要写好通讯,必须多实践、多揣摩,方能行文自如。

(三)新闻照片

近年来,新闻宣传十分重视“图文并茂”,为新闻照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闻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种,同时又是新闻战线上一支独特的轻骑兵。作为一名通讯员,不仅要会写新闻文字稿,而且要熟练地掌握新闻照片的拍摄技术,这样才能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把我们的纪检监察工作报道好、宣传好。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按照新闻价值去衡量每一个事件,决定哪个该拍摄,哪个不该拍摄;二是要善于运用图片画面表现人物和事件的内涵;三是要绝对真实,绝不允许“摆布导演”和“组织加工”;四是要有艺术感染力,切忌雷同、程式化和概念化;五是要写好文字说明,文字说明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清楚地交代新闻发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内容等,使文字说明和新闻照片相得益彰;六是要有熟练掌握照相机的技能和新闻敏感性,能够在新闻现场选择拍摄对象,及时抓拍;七是具备一定的操作电脑技能,能够运用网络传送新闻照片。现在,几乎所有报刊都要求采用数码照片,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些技能,我们就落伍了。

(四)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事实,或者未见诸报端但有意义的新闻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报刊是新闻评论的生身之母,是新闻评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阵地,而新闻评论则是报刊的旗帜和灵魂。各家报刊可以发表同一条新闻,但却有很不相同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没有自己的评论,这家报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编后、署名评论五类。我们可以撰写的只有署名评论,其他四种都是代表编辑部发言的,与我们没有关系。

署名评论的思想性、理论性、艺术性、可读性很强,写好一篇评论并不容易。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一要做到论据和论点相结合。这是评论一条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实践表明,新闻评论唯有体现论据和论点的统一,才具有说服人的力量。二要做到虚和实相结合。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在评 论写作中,虚和实是矛盾的统一,只有做到虚实结合,评论才丰满匀称。三要做到破和立相结合。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与立是辩证的统一,以正面立论为主的评论需立中寓破,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四要做到严肃和生动相结合。只有做到严肃和生动相结合,才能使评论由事入理、事理相融,才能使评论平易近人、理情并茂,才能使评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

评论一般采用据事议理、比较分析、论辩交锋、算账说理等四种方法,在结构上要求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能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地阐明一个观点或道理,切忌套话连篇、啰嗦累赘、逻辑不清、拖拉冗长。

三、新闻语言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之重要。”新闻报道要打动人,认真研究和准确使用新闻语言十分重要。新闻语言的核心是“准确”,基本要求是“形象生动富有特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准确”的前提下又“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呢?一要注意词义差别,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切忌词不达意;二要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千万不能把褒义词、贬义词放错了位置;三要讲究“立言得体”,不能使用含义不清、有歧义或带有人身攻击的字眼,避免使用方言土语,更不能“添油加醋”,力求运 用书面语言;四要简洁明了,剔除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表达一层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不用复合句;五要尽力寻找有特色的字眼,尽量使用有表现力、有感染力的词句;六要注意长短句的搭配,句式太长可读性差,长句短句相搭配容易产生节奏感;七要注意刻画富有特色的细节,运用形象具体的描写突出事物最为显著的特点,解除读者心中的谜团;八要多用动词,给人以动感,让人如临其境,经久难忘;九要交替使用记叙、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产生生动活泼的报道效果;十要多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力求把一些庞杂的数字和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这十种语言技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当然,大家可能还有更多更好的语言表达形式。总之一点,只要把新闻报道写得“形象生动有特色”就达到目的了。

四、新闻报送

新闻报送参照信息报送。在这里我要说明四点:一是新闻稿件写好后,一定要按照格式进行打印并仔细校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不能有任何错误;在新闻稿件最后面要写上联系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以便于稿件见报后报社给你邮寄稿费。二是无论是那一种文体的新闻在投稿之前,必须在首页上方写上“属实”二字和当天日期,并加盖公章;如果你有熟悉的编辑,最好再写上“XX编辑或老师收”,这样 做可以让编辑在同行面前有自豪感,也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证稿件不丢失;然后最好给你熟悉的编辑打个电话,说几句客气话。三是投稿要用传真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同时进行,因为如果你的稿件被采用了,报社就要进行排版,有了电子邮件报社就更方便、更省力。四是切忌一稿重复投递,也就是说不能把同一篇稿件同时发给两个以上编辑,这样就极有可能造成多个编辑都来编你这同一篇稿件,就会造成“重稿”,那样的后果将会十分严重:一方面给报纸版面送审造成很大麻烦,编辑也会因此被处罚;另一方面,会造成你的稿件在这家报社被永远“封杀”。

信息采编和新闻写作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二者并不相等。同一个题材,如果采用信息和新闻的形式同时撰写,需要进行两次加工。但这仅仅是写作手法和技巧的不同,其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上是一样的,都需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留意,随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点和新闻点。信息采编和新闻写作是一项苦差,两项工作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只有首先当一名“写手”,并且同时又是一名“快手”,才能算是一名真正的“高手”。我想特意给大家说三点:一要围绕领导写。就是要围绕领导的决策需要和工作需要去写。有些重点信息、重大新闻、重要调研文章和署名文章,最好以主要领导的名义刊发。只有署上主要领导的姓名,文章的价值和指导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读者才能给予高 度的关注。如果署的是一般干部的姓名,文章的指导意义和读者的关注程度,肯定会大打折扣。因为,关注主要领导的人肯定比关注一般干部的人要多的多。二要围绕大局写。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大局来进行,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和新闻报道概莫能外。围绕大局写,就是要求我们运用信息采编和新闻报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更好地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因此,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决不能因一篇不恰当或者不真实的作品而破坏大局,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三要围绕工作写。宣传好、发展好纪检监察工作是我们的本职。围绕工作去写,就是要求我们时刻不能偏离反腐倡廉建设的航线,及时宣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及时报道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亮点工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建议,为推进工作、再创佳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新闻采编业务考试试题 篇二

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促进新闻业务的发展, 尤其对新闻采编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它主要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 利用网络构建传播信息的平台。融合各种媒介的过程, 也叫媒体融合, 它加速了传媒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并引发跨平台自由流动与传统媒体界限逐渐淡化。媒体融合改变了大众的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媒介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 推出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让电视新闻和观众实现真正的全方面对接, 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

(一) 媒介融合使新闻采编业务的外部环境向一体化发展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 主要指各类媒体相互结合形成整体。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动向与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新的传播媒体与方式也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威胁与影响。媒介融合使各种媒介形成新的共同的竞争市场, 这促进了媒介的一体化进程, 而这一新的市场涵盖了许多的媒介主体, 如广播、电视、报纸、新闻、数字媒体等, 它们都成为这一市场的主体。而伴随着主体的不断增加电视新闻竞争也受到了明显的威胁。与传统媒介的发展方式相比, 媒介融合背景下其发展空间明显加大, 同时也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变革, 因此电视新闻的媒介传播主体竞争越来越大, 加快了媒介融合的一体化进程。

(二) 媒介融合使新闻采编业务的内部主体向多元化过渡

当今媒介融合不断加快, 新闻电视的主体也开始发生变化, 由原本单一传统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也迎来了新载体, 观众对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新闻也能够对实现有效、及时的传播, 这改变了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观众能够利用手机和网络对实时传播与分享新闻信息, 这降低了新闻得准入门槛。普通大众能够利用手中的设备加入新闻采编过程中去, 甚至可以利用手机或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挖掘或搜索新闻并分享至网络上, 这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便利。它充实了信息来源, 弥补了在传统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的缺陷, 也使新闻采编信息量更为全面、详细、具体, 准确把握外部市场信息, 紧跟观众眼球, 紧抓大众心理特点, 从而可以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三) 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流程发生变革

传统新闻采编工作以单一媒体作为依托, 从而实现采编工作。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情况下, 新闻采编工作能够依托网路信息平台采集新闻信息, 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然而由于各类媒介对于新闻信息的叙述风格存在差异, 因此各类媒体要想获得观众关注就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所以只有创新新闻采编工作、创立独特风格才能够在庞大的新闻信息中凸显出来。通过各媒介间的相互融合整合生产新闻的流程, 利用独特风格与方式, 并传播与共享新闻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当前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四) 电视新闻报道挖掘模式更有深度与广度

媒介融合的新环境导致传统的新闻报道已无法满足大众对新闻的要求, 因此变革新闻报道模式已刻不容缓。利用多层次、多角度挖掘新闻信息, 并从结构与形式方面对新闻信息进行改革, 深度挖掘信息成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内容。 媒介融合使得新闻报道向全局化、多视角的报道形式发展, 从而不断实现其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全面剖析了新闻的价值, 深度剖析与整合了和新闻相关的资源信息, 也深入剖析了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让受众充分了解此新闻的起因与过程, 避免大众断章取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全方位报道新闻也引发受众的思考, 从而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 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整合优化信息, 完善业务进程

传统采编业务主要是将新闻信息, 如视频、音频、图像、文字资料等进行加工与整合, 而电视新闻则以音频、视频、图像资料为主, 让电视受众获取更直观的视觉信息。媒介融合把手机、笔记本、电视机有效地联系了起来, 通过无线网络、宽带网络、机顶盒等方式实现数字化电视、移动化电视和互动化电视。网络的特点是资源共享性与互动性, 而且庞大的数据库资源成为它最明显的优势, 同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采集与选择新闻类信息内容。因此信息传播方式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人员也有新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记者需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主要是信息的采集和后期的制作, 而对驻外记者要求就更加严格, 他们会同时被安排做前期与后期的信息采集工作,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意识到传媒环境的变化和传播信息的模式的变革。要对电视新闻进行准确而合理的定位, 利用新媒体与受众互动, 让新闻信息不断增值, 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 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和提升媒介的品牌影响力。准确把握与利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技巧与特点, 对电视新闻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从而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提高媒介的竞争力, 也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摘要:电视是较为传统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渠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在这一背景下, 传播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新的变化, 科技的应用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产生了新媒体, 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对电视新闻制作方式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 这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开展与理念传播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给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带来的变革, 探讨其对于传统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沈丹洪, 吴瑶, 范天怡.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联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4) :51.

[2]王庚年.顺应时代要求走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媒体融合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 (11) :21-22.

3.新闻美学视角下新闻采编工作要点 篇三

[关键词]新闻;美学视角;采编;要点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新闻美学在新时代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新闻作品的评价过程中美学的角度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闻采编是新闻的来源,为了保证在新闻从采集到播出的整个过程都具有美学的观念,所以应该从新闻采编开始变主意信息之中的美。首先,新闻工作者是整个新闻的创始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养成以美学的标准来规范采编过程的每个环节,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应该将新闻的内涵与形式二者进行创新并且融合。本文将针对新闻美学视角下的新闻采编工作进行简要介绍,并且根据其中要点给出合理建议。

1.新闻美学的简要介绍

1.1新闻美学的内涵

新闻美学是指将新闻报道归纳到美学的范畴之内进行研究,将新闻美学分开理解,新闻即对最近发生的新事件的报道,美学则是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研究内在美,通过找出美的所在,寻求其中的审美规律,而新闻美学是针对两者的综合,主要是通过对新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学现象,并且从中探求美学规律,实质上是将新闻学与美学进行结合,使彼此相互促进。在进行新闻美学探究时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在内容方面应该凸显出新闻的特征,所选内容不但要保证其真实性可靠,对社会的影响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具有代表性。新闻不但要有好的素材,针对其声音、颜色、等感官的处理也必须重视,即在形式方面要予以重视,将这些感官因素以美学的方式相结合,使所采集的新闻在形式上更加吸引人。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审美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就对新闻的采编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采编人员明确任务之后,应该对新闻整体有所规划,通过一些策略与手段提升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

1.2新闻作品的内容

为了提高观众对新闻作品的关注度,所以新闻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做到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以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些性质也是一个高品质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因素。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应该以还原社会现实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才会使新闻取得更长久的发展;另外,新闻的典型性是必须重视的,因为社会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然而新闻工作者却不能够全部报道,所以必须选取其中典型的事例,具有代表性的反应社会现状;向善性也是新闻必须具有的因素,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报道一些实际情况引导人们向善,使整个社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总结来说,新闻报道应该根据社会中近期发生的情况,通过比较有吸引力的方式,将社会现状反应给人们,最大限度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2.具有美学价值的新闻采编要点

2.1充分利用语言解说能力

对于同一个新闻画面来说如果没有语言的解说,那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语言解说对于新闻画面来说具有强烈的渲染能力。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进行叙述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新闻来说为了具有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和真正展现出其本质的内容,必须要针对新闻内容进行必要的语言解说,并且要深入、形象、透彻。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本身要充分认识理解,并且结合自己的语言展现出更加深刻、清晰和准确的新闻内容,通过语言解说可以使声音与图像相互结合,有利于提高新闻的美感。尽管一些犀利的语句会提高观众的=对新闻的关注度,但是在对新闻解说时必须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同时解说的速度不能够过快,为了使观众更好的理解解说的内容与新闻所反映的现实,要给观众足够的思考时间。

2.2新闻报道要深入

针对易见事情只有深入报道才能使这件事被充分的理解,使新闻的播出更加具有意义,所以当前深入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闻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对于一项报道来说对于观众的影响不应该只是观看的水平,一个真正有质量的新闻应该向着引导观众用辩证的思维思考的方向发展,从更加深入的层次来说应该为人们的人生价值有所指引,这不仅是新闻媒体观众人员的责任更是新闻美学的重要体现。所以就要求在新闻采编时,工作人员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一件事情,只有采编人员以辩证的思维看待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才能保证新闻传输到观众面前具有辩证的意义。从一件小事中利用辩证的思维可以观察到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而反应出社会现状。

2.3提高采编工作者的应变力与反应力

应变力与反应力同属于组织能力,对于新闻采编这来说必须做到采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这也是对他们最基本工作要求。但是对于新闻的内容通常都是具有突发性的,所以很少会有可以准备的时间,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针对突发状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于新闻信息要有快筛查,处理的能力,所以对于新闻采编者,来说要不定期的进行反应训练,主要针對一些突发事件训练他们的及时表达能力,关注是否可以准确的做出合理的表达,中心思想是否明确,评论是否切中要点,深入程度是否达到要求。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并且对于所收集信息具有高度的价值还结合了美学的观点,这样的采编人员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负责,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

3.结语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事物的欣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作为一种反应社会现状的事物必须重视这一转变,将新闻之中融合美学的观点,使其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加强大。作为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搜集者,在采编的整个过程中要加入美学的元素,使新闻内容更加吸引观众,形式作为内容的辅助同样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王俊英.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性”上下狠功夫[J].采.写.编,2012(1).

[2]耿毅,刘艳.浅谈新闻美学的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0,06.

4.新闻采编业务考试试题 篇四

考务管理手册

目录

5.新闻采编业务考试试题 篇五

新闻传播业务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考查新闻业务和传播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的有关新闻传播业务的全部内容,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采写编评业务、广告文案与公关策划的基本技能

Ⅱ.考查范围

本科目主要考查本科阶段所学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公共关系实务”共8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三、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内容结构

新闻业务(45%左右)

传播业务(35%左右)

综合运用(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

(二)简答(选做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多选不给分)

(三)论述(选做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

(四)实务(选做1题,共40分,多选不给分)

Ⅳ.试题示例

一、名词解释(任选做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计分)

1、观察采访

2、精确新闻

3、版位

4、综艺节目

5、每千人成本(CPM)

6、说服性广告

二、简答题(任选做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多选不计分)

1、为什么媒体和记者热衷于报道突发事件?

2、简述专访的特点。

3、为什么说新闻评论选题要做到上下结合?

4、举例说明中国电视观众的角色嬗变。

5、简述电视广告投放策略中的排期方法。

6、简述广告文案的类型。

三、论述题(任选做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多选不计分)

1、如何理解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重组和真相的还原”的过程。

2、联系实际,试论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以特色取胜?

3、试论网络口碑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

4、试论广告文案创作如何做到本土化元素、国际化视野?

四、实务题(任选做1小题,共40分,多选不计分)

1、消息和评论写作(共40分)

(1)请根据下列材料,改写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要求自拟标题,消息写作各要素齐备,字数不少于500字。(20分)

事件:2012年11月2日,深圳宝安区沙井学府花园小区一停车场发生了一件事:中国银行深圳蚝乡支行副行长游某因5元停车费砸晕保安。打人男子游某,30岁,现为中国银行蚝乡支行副行长,银行就在学府花园小区内。被打伤者为该停车场18岁的保安小龙。

记者昨日赶到沙井人民医院时,小龙还未苏醒,其病历单上写着“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腿部有多处淤青擦伤,院方表示目前已经对小龙做过检查,具体情况还有待观察。小龙叔叔说“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小龙只醒过一次,只说疼”。

现场目击者:目击保安小马称停车场按3小时5元收费,当时该副行长游某正要开车出去,行至保安亭处时,小龙要求其缴纳5元停车费,行长拒交,并要求小龙开门放行。小龙表示希望其配合工作,双方僵持不下。此时,游某突然关窗下车,对着小龙一拳打去,随后又拿起保安亭旁的雪糕筒对其头部、身体猛击,将小龙打倒在地,接着又抄起雪糕筒旁边的折叠铁板凳朝其身上砸去,直到小龙不能说话,周围停放的自行车摩托车也被撞击得七零八落。

“我们当时也傻眼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小龙就被打至昏迷。”与小龙一起值勤的小马说。小马称小龙是新人,做事谨慎,从来没和业主拌过嘴,大家对其评价都不错。并透露,该副行长经常停车取卡时拿两张卡,出门时又出示免费停车卡,导致停车卡无法收回,“一张卡未交钱收回,值班保安要罚款50元,我被罚过两次。”小龙晕倒后,游某随后奔至20米外的银行内。随后大约4名保安去银行讨说法,游某闭门不见,随后几名保安将游某围起踱步回物管处。随后沙井派出所抵达现场,将游某等人带走。

记者采访:3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在医院见到一群来探视小龙的人,据小龙同事透露为该行行长一行,记者上前求证,“行长”等人避而不答,快步离开。小龙的另一同事透露,银行方面已表示,愿承担所有医疗费用。记者随后前往所指银行,但该行已经下班。截至截稿前,记者仍未联系上被指打人的副行长。

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游某打人属于个人行为,鉴于其不当行为,已经撤销其副行长职务。同时待进一步查实情况后,银行将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银行称事发后,蚝乡支行行长第一时间奔赴医院探望小龙,确保人员没事,并且表示游某的个人行为将在当地派出所协调下妥善处理。打人医药费将由游某全部承担,但是银行出于人道主义会对小龙进行物质补偿。

(2)请根据下列见报稿件,配发一篇短评,要求自拟标题,内容需立意新颖、层次清晰、论证条理、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500字。(20分)

孩子,你慢慢来

——当兴趣班成为信仰

新华社杭州5月31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章苒 余靖静)

每年小升初,杭州市的顶尖初中都会为争夺两三百名“最最优质的生源”而

激战一番。

他们被称作“牛孩”。一位网名“牛爸”的家长为今年刚刚进入初一的这群新生建起了一个QQ群“杭州牛孩集中营”。顶尖的民办初中,某种程度上也是“集中营”。牛孩们来不及骄傲,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焦虑。不论孩子已经有多出色,家长们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训班,神一般的辅导老师,孩子则像神一般地学习。一些家长在恐慌和焦虑中无从依赖,于是催生了一种共同的奇特信仰——兴趣班。

在杭州有一位传得神乎其神的奥数徐老师。家长每天写博客记录自己孩子与徐老师亲密接触的过程,很多“孩子还没到年纪”的家长则每天等着看更新,为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被淘汰”捏着一把汗。

一名台北学生注意到了大陆奇特的兴趣班文化。这名中国美院的学生对两地进行了比较:台湾没有那么多专为考试服务的画室,而大陆的学生把在画室学习当作人生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问:“画画不是兴趣吗?画画应该没有压力啊!”

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据了解,杭州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兴趣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5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

据了解,2012年杭州建兰中学招生,以特长生名义报名的学生就有三四百名,其中钢琴十级的学生就有60多个,而按照学校的招生计划,钢琴特长生只招收一两个。

问题是,经过如此惨烈厮杀进入民办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会在初中比较严峻的课业压力下,放弃艺术特长。

当兴趣班成了“信仰”,这些奇特的场景才能在各地上演:周末孩子在少年宫上一天的课,家长就在外面扎帐篷,孩子睡个午觉继续上课。幼儿园也不能幸免,四五岁的孩子下了课,家长在走廊上喂饭,这些还没有解决自主吃饭问题,晚上还要抱着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饭要接着学习。

杭州市第二中学是当地重点高中的“第一梯队”,近年来挑战“轻负高效”教学,希望能“把时间空出来让孩子玩”,结果遭致家长集体反对。“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把时间利用起来给孩子补课?”校长叶翠微说。

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蒋锋也有类似苦恼,“我们这两年开始重点查违规补课,有天晚上十点多,有家长打进市长热线‘12345’投诉,我以为哪里在违规补课了,结果家长要投诉的是‘为什么不让孩子补课’!”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可怜,真的很可怜。”长期关注幼儿教育的浙江省特

级教师王芳说。即便在看似离高考指挥棒十万八千里的学前阶段,家长们“很急,很疯,很可怕。”

“家长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症。”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这种病是我们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所以大多数家长不能幸免,无法超脱。”“另外一个原因,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简单的就是说输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跟人才观、幸福观存在误区有密切关系。”

“我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很急,急着嫁人,急着找个稳定的工作,”在浙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台湾学生李伶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说,“台湾的年轻人大多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再考虑安定下来。”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说:“有一种声音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家长对孩子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有钱人家的二代拼,你怎么跟机关领导干部的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冯钢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结构开始逐渐固化了,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说一个社会所有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那么家长肯定都围着高考打转。

冯钢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疾病,并且非理性地蔓延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2.电视广告脚本写作(40分)

6.电视新闻采编 篇六

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主体—记者根据报道信息的价值,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自己对客观信息的感受、理解和认识,用电视信息符号外化出的电视节目组合形态。

第一章

电视新闻记者及其基本素质

思想素质—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首先在于记者思想认识和知识积淀,它构成了记者思考和报道的“背景”,决定了报道的质量。

1.政治素质(1)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2)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责任意识

3.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1.理论知识

(1)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电视新闻理论知识

(4)和具体报道领域、选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2.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客观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识别的判断能力,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集中

体现。

3.专业技能—电视技术技能,电视表达能力。

身心素质

全感采访(应用题)--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全感采访实质上就是全感思维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1.体验现场 2.展示过程 3.突出细节。

当代电视新闻观念

1.平等意识--(1)关注百姓生活,贴近群众情感,寻找百姓话题。

(2)平视采访对象

(3)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竞争意识--(1)时间空间的突前意识

(2)报道手法的创新意识

(3)观众意思

3.法律意识—(1)新闻外的法律意识-体现在采访报道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2)新闻内的法律意识-渗透于新闻报道中的法律意识

第二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征

1. 采集手法的先进性--(1)ENC采集方式

(2)EFP采集方式

(3)SNG采集方式

(4)多媒体数字采集方式

2.表现内容的现实性--(1)表现内容来自现实

(2)时空的同步性

3.信息形态的多样性--(1)画(2)文字(3)声音

4.采访方式的人本性--(1)人本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

(2)记者是人际交流的组织者或主导者

(3)人际交流成为大众传播的手段和形态

电视新闻采访的类型

1.确定性采访

(1)确定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为确定和掌握新闻事件的必要信息而进行的采访。

(2)确定性采访的特点

(3)案例分析

2.信息性采访

(1)信息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带有探寻性采集信息目的的采访形式,是对新闻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探

寻或对确定性新闻事件中新信息的挖掘。

(2)信息性采访的内容特点—A 新闻延伸性B信息与观点分离C内容的丰富性

(3)案例分析

3.解说性采访

(1)解说性采访的内涵—是指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表明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或者进行解释的采访形式。

(2)解说性采访的特点—A表明态度的明确性B解说主体的多元化C解说内容的专业性

(3)案例分析

4.探讨性采访

(1)探讨性采访的内涵—是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即事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可以被掩盖的真相是什么为目的的采访类型。

(2)探讨性采访的特点—A探讨性采访具有深入性B采访与探讨结合一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C探讨性采访善于

综合多方信息源,提供更多选择。

(3)案例分析

5.情绪性采访

(1)情绪化采访的内涵—也叫个性化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解释,将感情性的经历、感受与观众分享。

(2)情绪化采访的特点—A感性化B随意化C敏感化

(3)案例分析

第三章

采访线索的特征

1.电视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2.电视新闻线索的片段性

3.电视新闻线索的突现性

4.电视新闻线索的模糊性

5.电视新闻线索的可视性

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的采访到新闻事实。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采访过程进行实现的谋

划或筹划。直到采访活动的有效展开,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达到最好的传播

效果。新闻采访的策划是先于正式采访活动而实施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闻资源,从而获得更

好的传播效果。

(会考 结合自己拍摄的新闻来答题)

采访策划的内容

1. 确定选题--(1)新闻价值与报道思维的辩证统一

(2)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3)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2.论证选题--(1)论证选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节目、具体的栏目来具体分析

(2)论证选题时需要对选题的边际进行限定

(3)相关因素的考虑

3.集合信息--(1)公开渠道—专题调查 公开征集 随机捕捉

(2)隐蔽渠道—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 辗转托人搜集 乔装调查

4.策划现场--(1)策划记者的采访行为

(2)策划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3)策划现场声画的采集

5.补救措施--(1)备份策划案

(2)补救措施—A通过改换报道角度进行补救B通过告诉观众采访失败的原因进行补救C通过利用一

些已有的素材来补救对新闻信息的不足

第五章

采访的问题设计— 1.基本目标和总体设计—A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B问题的范围适度C问题与新闻的类型相适应D问

题有新意 与画面相呼应

2.向可以回答的人提问—A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的当事人 事件参与者和目击者B并非与新闻事实

直接相关 却是了解有关情况的知情者和能够发表见解的权威人士 代表

人物

3.提可以得到回答的问题—A不要提笼统 空洞的问题B不要提政治上过于敏感的问题C不要提伤

及人自尊的问题D不要提太隐私的问题

4.什么回答是足以支撑报道的要点—A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B对悬疑和疑点的解释与澄清C相关联的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5.提问要让受采访者和观众听懂、理解—A提问要简洁 让受访者和观众一听就明白B用语要简单C

必要的解释

如何使用GOSS公式(看)

美国新闻学教授 拉吕吉尔兰提出

Goal—个人或组织制造新闻事件总是出于某种目标

Obstacles—实现其目标会面临障碍

Solutions—存在可能额解决方案

Start—回到事件的开端。追问这一目标是在和时由何人的意见而开始的。

采访中的观察

观察的意义—1.有助于记者辨别真伪

2.有助于记者发现问题。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

3.有助于记者深入采访,拍摄到真实反应现场气氛的画面

第七章

五要素

什么时候 when 哪里 where 谁 who 是什么 what 为什么 why

空镜头的运用(应用题)

1.新闻常用空镜头来交代新闻发生的地点及环境特征

2.空镜头对升华主题和配合解说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标题的分类—实题:以叙事为主 和虚题 以说理为主。(分类题)

导语—是以简单的语句,突出最主要最新鲜或者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新闻开头部分。(分类题)

导语的分类—1.叙述性导语—用方式直截了当的用事实说话,真正准确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2.议论性导语—也称评述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或解释,或进行评

论,开篇就揭示事实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的导语。

3.描写性导语—在导语当中采用描写的凡事对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又特点的描绘,再现

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尾(分类题)1.电视新闻结尾的形式—(1)演播室结尾(2)节目自然结尾

2.电视新闻结尾的类型—(1)总结式结尾(2)悬念式结尾(3)展望式结尾(4)自然式结尾(5)抒

情式结尾(6)含蓄式结尾(7)呼吁式结尾

第八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

1.口语化(应用题)

(1)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2)少用同音异义词,单音词(3)合理重复,少用代词(4)少用长句和倒装句

2.简练

3.准确

(1)多用精确度高的语言(2)新闻语言要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4个特点

(1)独立的记者调查(2)无偏见的记者(3)深入的独家发现(4)用过程展示过程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指运用视听结合的电视语言作出的电视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

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书的一种报道形式。

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写作(新闻评论稿)

1.评论中的两种判断: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2.评论要有分寸

3.评论要有新意:观点新,事实新,论证新。

第十二章

结构的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1)顺序(2)倒叙(3)插叙

2.以时空为线索

(1)以空间位置的转移来安排结构,反映不同空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认识和评价。

(2)以拍摄地点,拍摄位置,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即以记者的视点变化。记者的行踪为线索,让观众跟随观众置身新闻事件之中,仿佛与记者亲临现场。

3.时空交叉式

(1)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多个事件,多条线索,交替出现,交叉推进

(2)表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线索。

第十三章

不断挖掘新的角度

1.换一个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2.发挥想象力,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3.新闻组合出新意

上一篇:青春无悔初一作文下一篇:小学学困生帮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