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例(14篇)
1.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例 篇一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就一定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摘自人民日报)
2.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例 篇二
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民居、民生、民俗特点突出, 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 兼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行政村。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包括什么?
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 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村庄规划
规定了村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系统规划要求。
·村庄建设
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
·生态环境
规定了水、土、气等环境质量要求, 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 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 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
·经济发展
规定了美丽乡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求。
·公共服务
规定了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乡风文明
提出了弘扬文明风尚、开展文明建设、提升文明素养的要求。
·基层组织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村级组织, 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长效管理
规定了制定标准体系、拓宽村级财源、强化公众参与、建立管护机制等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 依照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应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
近三年内无重大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较大 (Ⅲ级) 以上环境污染事件;无人为破坏性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数据
《指南》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了21项量化指标。从今以后, “美丽乡村”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拥有了一套量化指标明确的国家标准。
路面硬化率达100%;
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
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以上;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达70%以上;
平原林草覆盖率达20%以上;
山区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
丘陵林草覆盖率达50%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70%以上, 卫生公厕拥有率不低于1座/600户;
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村卫生室建筑面积大于60平方米;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 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以上;
3.“美丽乡村”建设安阳持续推进 篇三
本刊讯 从安阳市文明办获悉,近两年,安阳市强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积极谋划,强化措施,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1454余万元,在全市展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在推进“清洁家园行动”中,安阳市着力抓点、带线、促面,做到点上靓丽、线上出彩、面上洁净,梯次推进清洁家园全覆盖,力争达到保洁范围全面覆盖、设施设备全面到位、日常管理全面加强。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环境保洁、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洁机制,根据乡镇、村庄分布情况及经济状况,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对“乡村清洁工程”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定期督导检查,对上报台账每月一汇总、一通报,每季一考核、一排名,对落后乡镇下发督办通知单,确保工作进度。
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1454余万元,出动人力15.9万人次,出动机械车辆7061台次,清理垃圾3.26亿千克;新增绿化面积110.5万平方米,粉刷墙壁230.2万平方米,涂白树木19万株;通自来水2.2万户,硬化道路1686千米,安路灯2503盏,新建、整修下水道32000米;建成游园文化广场18处,建成农村超市8个。全市农村环卫队伍共聘用保洁人员4298余人,新建垃圾中转站28个、垃圾场(点)739个,公厕29座,垃圾池6067个,配置垃圾桶984个,新购垃圾清运车辆2779辆。
4.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四
一、创建美丽乡村的目标定位
打造美丽乡村必须因地制宜,创造特色。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村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民俗文化特点,创建美丽乡村本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理念,将岳家圈村着力打造成“乡村休闲,文化体验,人居和谐,民俗旅游”的“四美”村庄。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风文明素质美”。
二、创建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
1、村巷道路硬化工程
为使村民彻底告别“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士”的生活状况,对村内巷道7500平方米路面彻底硬化。每平方米50元,共需资金37.5万元。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启动。同时,结合黄水河河道的整治工程,对黄水河河边的环村路长900米、宽8米的路面进行硬化。总面积72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元,需投资57.6万元。此项工程可为岳家圈村东山开发旅游奠定基础。
2、黄水河河道整治工程
岳家圈村三面环绕黄水河,黄水河河道整治是今年山东省水利厅的计划项目,整治过程中可浆砌黄水河500米两侧河道。这个项目上级投资380万元,现已招投标完毕,近期可动工。
3、村内巷道、庭院绿化工程
为实现“林在村中,村在林中,路在绿化带中,人在风景中”的目标,家家户户进行门前房后绿化、庭院绿化、村巷道路两侧绿化带绿化,共需资金20万元。
4、村庄亮化工程
按照“节俭、大方、美观”的原则,村巷道路硬化竣工后,路两边安装路灯,亮化共需资金20万元。
5、村巷、庭院净化工程
彻底清理村内巷道、农户门前屋后各类垃圾和堆积物,并建立健全保洁长效机制。在村内主干道设置小型垃圾箱,通过公益性岗位或安排低保人员,配置垃圾清运车,对村内垃圾及时清运,集中处理,使村内环境卫生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清洁化,彻底解决村内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到处流、苍蝇满天飞、禽畜跟人跑、垃圾到处丢的现象。
6、村容村貌美化工程
目前,村东河边的猪棚、鸡棚等养殖大棚,由于离村较近,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污染环境,与美丽乡村既不协调,又影响村容村貌。村委决定全部拆除,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在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重新选址新建一处高标准的养殖基地。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在目前村东河边养殖大棚的地方投资20万元新建一处垂钓园。人们可以在这里看着袅袅炊烟、碧绿青山、潺潺流水,休闲垂钓。投资15万元在村委大院新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为农服务设施;按照“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标准对村内主要巷道两侧墙体进行装饰粉刷,并利用装饰墙面制作“基层党建、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墙。
7、东山景点开发工程
岳家圈村东山有着很多奇特得天独厚的地貌景观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民俗文化,爪鬏山、王母娘娘洞、金鱼缸、老虎洞、仙人泉、仙人脚等,每一个景观地方都有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尤其王母娘娘洞,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去每年的三月三日,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到东山赶庙会,规模非常大,并在王母娘娘洞前搭戏台,唱戏能唱三天三夜。现在虽然没有庙会了,但每年的三月三日、正月初一和十五,周围的群众还是有来王母娘娘洞祭拜王母娘娘、烧香烧纸磕头、半夜挂红的。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来自久远的民俗文化,经过一定的包装、策划和营销,完成可以打造成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景点。目前,村委会已经与蓬莱民生置业有限公司签约立项,同意利用爪鬏山、王母娘娘洞等民俗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同时为岳家圈村兴建苹果、樱桃、葡萄、大枣等观光采摘园,开展无公害水果采摘特色旅游项目,从而打造岳家圈村的乡村农家乐。
8、农户农家乐样板房打造工程
计划投资40万元本着“农户自愿、条件相当、诚信可靠”的原则,在现有农户住房的基础上,按照渔(农)家乐客房设施设备配备、配套标准,经稍加改造,先期打造20户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农家乐样板房,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接待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特色旅游的游客,开发农家乐项目,以此达到先让一部分人先期致富的目的。
三、资金来源
5.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构建村民民主参与机制、自治机制等,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监督主体、维护主体。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外来资本投入、社会捐赠捐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统一规划管理与差异设计的关系 统一规划管理是指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般性的统一顶层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鼓励特色设计,发挥各村优势。
(四)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一组织协调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力量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效益。
三、加强崇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
1、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好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全力为各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2、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企业和市场去运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
1、建立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村务公开机制,使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参与建立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出台一些奖励制度,加大对五星级文明户等奖励力度,适时推出“美丽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增加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可通过“村规民约”等载体,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乱倒垃圾、乱建坟墓等违反规定的家庭予以经济和精神处罚。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监督和惩戒措施,逐步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建立村民督察队,通过群众管群众的方法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家园建设。
3、探索村民参股运作机制。探索引导村民股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把土地、资金、劳力这三个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做到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农民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使美丽乡村真正变成老百姓共同的奋斗目标、致富家园。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立足乡村特色,进行分类制度设计。在中央对美丽乡村提出的“五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要求基础上,注重规划引领,立足乡村特色,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分为特色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等类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议在已有专项资金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并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专项基金,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纳入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完善专款专用、专户拨付、专户报帐的核算体系,切实规范报账制度,严禁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以乡镇报账为主体,建立健全县级专户拨付、镇级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并规范总账、明细账、分户账和凭证管理制度,做到账证一致、合法有效。
6.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篇六
关键词:村庄;规划;思考
1村庄状况与问题
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原因,导致旧村庄存在破旧房、老损房、空置房屋多,存在无修、翻、改建资金和能力等状况及问题。一是长期居住的旧村庄存在脏、乱、差、破,不规范等问题;二是人畜禽粪便、灰土、垃圾、柴草、秸秆等乱倒乱堆,无人制止;三是旧村庄道路“弯曲道、羊肠道、毛毛道”“暖天恶臭味,风天扬灰土,雨天满道泥”;四是旧村庄内道路无规划,宽窄不一,无花草树绿化;五是村庄存在缺失建设规划,房屋建筑南北宽度不同,院落长短不齐的问题;六是无划定收集、处理、存放、管控生活垃圾的统一点位和柴草秸秆等垛存区域,给人居生活环境带来污染和危险;七是对新建和改造的村庄或部分较好的老村庄,缺乏统一管控的长效机制和措施等状况及问题。
2村庄规划的主要原则
2.1村庄规划与自然结合原则
在村庄规划中,要重视现有风土风貌,乡土民俗。利用好现有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坡地平地互用,宜山、岗坡阳面,忌山、岗、坡背面和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大的地域。根据土地利用价值、利用率与自然现状结合,依地块区域所有权属确定村庄用地。遵循规划与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
2.2村庄规划整体性原则
村庄整体性规划是村庄建设的关键,也是协调村庄各业发展,建设美丽村庄的基础。因此,要把整个村庄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和生态条件进行整体整合运用。把建设用地、规划、格局、内容、标准,纳入村庄总体平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中,并对村庄的总体、定位、公共事业、村级私人工商业、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功能统筹规划布局,力争整体、完美,宜居住、宜生活、宜发展。
2.3村庄规划复合性原则
在新村庄建设前和旧村庄改造时,要把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用地规划、建设内容之间的混合、布局、空间与地面利用、合并建设情况,进行合理布置,有序整合。努力打造规划设计,优化居住生活环境和空间配用的村庄复合性规划。
3村庄规划的重点
经综合归纳,村庄规划重点为:一是重点考虑村庄文化规划。充分利用或挖掘历史文化、人物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现代文化、远古或近代科技等,作为村庄规划的重点,实施村庄文化建设;二是重点考虑村庄自然现状规划。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平地、生态资源等因素,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宜园则园,宜商则商,宜花木果则花木果等自然现状,重点考虑村庄规划和建设。打造居住与游玩、社会服务、休闲庄园等民宿式的自然圣地,提高乡村居住生活品位;三是重点考虑村庄模式品牌规划。要充分考虑村庄多功能模式,把居住生活式、田园农家乐式、商企运营式、农业耕作式等功能规划项目进行重点融合,搞好模式品牌规划,打造知名品牌经济;四是重点考虑村庄活动节规划。要重点打造民风民俗活动节、农村庆典活动节、民间名人、名物、名景活动节,名优特农产品宣传节等规划;五是重点考虑村庄美化规划。要充分考虑各项有效易实施的综合措施,重点搞好村庄美化规划。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净化、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广场建设等村庄美化,打造形成长效的村庄美化规划和建设。
4村庄功能结构规划
4.1实地状况
山区半山区域选山川地、岗坡地;平原地区,选择地势较高地带;有河流的选距河流500百米以外地块,有湖泊水库的择距湖、库千米以外地块,尽量用荒地、废地,不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做到不影响河湖库水的景色,不破坏或污染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结构规划和建设特色村庄。
4.2村庄建设情况
整理土地后再建设,先通地下给排水、供电、热、气、配置消防、电视、网络等隐形工程主管道规划设计;进行地上通路、建筑物主体规划设计;减少或杜绝地表明管明线,地上建筑物外主体悬挂管、线,或各种管、线交叉成网的问题;搞好村庄功能结构规划,并顺次建设村庄。
4.3村庄地块的地势、地貌、地形、位置和发展方向
要从实际出发,宜仿古型则仿古,宜现代型则现代,宜大型村则大村,宜多村(屯)合并型则多村(屯)合并,宜园区型则园区,要有前瞻性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村庄。
4.4村庄建设风格
7.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 篇七
培训共安排了7个专题讲座、2次现场教学以及1次小组研讨。培训内容全面, 师资雄厚, 从政治形势、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到农村治理, 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理清思路, 纠正观念, 使我们开拓视野、找到了差距, 并且见识到了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的精彩和北京老宋瓜王的创意。
经过此次培训, 大家对新常态下的句容市农民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尽快把句容市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明事理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职业农民刻不容缓。目前句容市已形成优质粮油和特色蔬菜为主导, 应时鲜果、优质茶叶、花木草业、特种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14年句容统计年鉴显示, 句容农牧渔业从业人员8.03万, 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6.52万。全市农业人口数量45.40万, 耕地面积5.92万hm2;高效农业面积3.79万hm2;认证的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个数为335个, 认定面积占比达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0.20%, 根据句容市的实际情况, 以后的培训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农业必须转型
传统农业是种养模式, 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现代农业不仅解决温饱问题, 还要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部分就是要研究食品、市场、人,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计要开辟新领域, 重视二、三产业课程设计, 把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引到句容, 做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是地、人、物。首先土地流转要稳定, 要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然后形成多元新型经营主体, 最后形成农产品。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刻不容缓,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句容的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的培训重点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 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培训关键是要提高其质量, 抓规范、抓创新;要培训引领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训鼓励成立农业社会服务化组织。我们要把国家保障政策及时地传给农民, 引导有志青年、大学生村官加入到职业农民队伍, 总结经验, 建立健全农民扶持政策。
3 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2015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由“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 增加“绿色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我国未来的最大创新是绿色创新, 最大的变革是绿色变革。目前我国氮肥效率及利用率仅是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农药利用率仅有35%左右, 其余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 造成生态环境的有机污染。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17日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 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据环保部门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 200万t,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那么如何改进呢?首先技术改进 (如测土配方技术) 、然后系统优化 (发展生态农业) 、最后制度设计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今后的培训任重道远, 培训内容由以前单纯的种养技术培训逐步转化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主的培训。
4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目前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肥、农药、农膜用量大, 利用率低, 50%地下水硝酸盐超标, 大面积耕地受污染,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此, 我们要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提升传统农业,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生产环节, 农业信息化主要以精准农业的形式体现;在流通环节, 将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 农业信息化在中枢决策、网络连接、农用设施和现代化流通方式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现在是句容农业发展的软肋, 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不高是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短板所在。带动大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产品来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5 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
尊祖宗、讲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这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体现, 现在的农村面临着人为拆迁、自然消失、文化丧失。传统道德与诚信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监督功能弱化、民俗失去载体、地方知识与农村手工艺丧失。农民的大本营还在农村, 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80%, 还有超过1/3的农民生活在农村, 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 无处寄放的乡愁。城镇化是趋势但千万不能否定美丽乡村。句容, 离生态很近, 离都市不远,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把乡村建设成有利于生产的乡村、适合生活的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有文化的乡村及和谐的乡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事业无止境、需求不停在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凝聚力等无形的软实力。”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对一些超前理念更是难以接受, 所以我们的培训要调查摸底, 明确遴选培训对象标准, 创新培育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 将实训教学安排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围绕主导产业, 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训基地, 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既要培训专业知识, 又要注重公共知识基础知识。注重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队伍将有助于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有益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有利于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培训工作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通过全面、扎实、创新等培训, 为句容的现代农业建设尽早迈上新台阶而尽微薄之力。
6 建议
6.1句容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
6.2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句容绿水青山,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
8.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靓丽五头 篇八
五头镇地处秦岭余脉新安县东部,南邻涧水,北倚邙山,总人口超过6万,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发展沃土。近年来,五头镇党委、镇政府精心组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型农业富民兴镇
五头镇是农业大镇。近年,该镇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趋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目前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分散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其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广泛分布在养殖、种植、苗木、旅游观光等领域。
以五正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养殖业,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带动全镇养殖业蓬勃发展。
种植业形成了大洼、马头、独树3个樱桃种植专业村,辐射带动全镇17个村发展樱桃种植2万余亩;形成了以洛阳宝贞观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除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外,还可带动农民劳务收入。此外,新安县锦心樱桃园、新安县红樱桃园、新安县海达种植专业合作社优良核桃种植业、洛阳绿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玫瑰种植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农资供应、技术服务、销售一体化的一条龙服务,也都成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基地。
该镇还积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五头镇借助千年樱桃沟和万亩无公害樱桃的独特资源,强力开发新安樱桃沟,成功举办4届新安樱桃节,形成了以林山溪谷农家乐和金马山庄为代表的乡村观光游企业,正在沿金水河建设洛阳宝贞观园农业综合开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着力打造中国樱桃之乡和城市近郊休闲观光的首选地。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名片”
不仅要让村民致富有门路,还要让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舒心。五头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五头镇地处豫西丘陵浅山区,水源成为制约村民生产生活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该镇投入资金850余万元新建、修复了一批水库、水塘、机井、渠道等设施;筹资250余万元实施的寺上、北沟、独树等村和3所中小学的安全饮水项目已经投用,涉及梁村、河北、马头、大洼等9个村的安全饮水项目正在加快施工。
农村电网改造不断升级。投资1500万元的35千伏变电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21个村的电网改造,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
农村路网架构不断完善。五头镇投入财政补贴资金2500余万元,新修通组通户道路35公里,完成镇区新老街干道的维修工程、汛期水毁道路等。
新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五头镇中心社区8栋住宅楼已交付使用,整合包沟、胡沟、亮坪、寺上4个行政村的舜王万人社区和城镇西社区都正在加紧建设。
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成效显著。五头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对主干道两侧及各村的生活垃圾、废弃物进行彻底清理、清运;加强重点地段日常垃圾清运,对郭五路、五大路、磁五仓路沿线80余个垃圾池日产日清;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各村按5‰的比例成立卫生保洁队伍,负责各村日常保洁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池40个,购置垃圾箱200余个等。此外,该镇还强化督促检查,镇政府和各村、各有关单位签订责任书,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五头镇耕地面积6万余亩,禁烧任务非常繁重。近年,该镇立足镇情积极主动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今年,该镇没有发生大面积秸秆焚烧的现象。连霍高速公路贯穿该镇9个行政村,两侧全部是丘陵山地。今年以来,该镇对高速公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树木的补植补栽,对磁五仓公路、郭五路等主干道、村道两侧各10米进行廊道绿化,种植常绿树大叶女贞近5.5万株、杨树近8.3万株,发展樱桃种植3000亩、核桃种植2000亩,成为五头镇一张崭新的“生态名片”。
依托综合优势,争创文明乡镇
美丽乡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推动五头镇发展增添新的强劲动力。
目前,五头镇工业项目集中区正迅速崛起,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余家。2013年全镇工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亿元,年产值达5亿元,提供了1000余个就业岗位。不久的将来,五头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将吸引来更多客商。
今年,五头镇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放招商力度,强化乡风文明培训与引导,以成功创建市级文明乡镇为契机,争创省级文明乡镇。
采访中,镇党委书记刘保卫表示,建设美丽乡村远不是刷刷墙、盖盖楼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建设农民喜爱的有山有水的美好环境、和谐家园。
9.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接壤,面积 **平方公里,辖**村**社区,人口**万余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位于我乡南部,是一个竹产业支撑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405人。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以“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乡、打造最宜居住乡村”统揽全局,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各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三新一带动”,即全村竹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导组织实施;二是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三是明确了村两委人
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村组户三级网络。现我乡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发展要求,结合**村的村情,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和调查研究,并带领经充分论证后明确**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争创全省一流,打造4A旅游景区”,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抓。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村文化生态资源的优势,先后编制了三个层次的规划:首先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尔后聘请专家编制了具体的景观节点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围绕打造“三A”旅游景区目标,组织编制《**村旅游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中转站,聘请十名卫生保洁员和一名垃圾清运员,购置150个垃圾桶和十辆垃圾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购置200个小垃圾桶、10000多个垃圾袋,发放农户家中,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 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二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
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清洁示范户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召开动员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组长做好示范;二是召开座谈会,邀请“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三是上门入户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四是做好“三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指导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乡政府抽调了由乡国土、城建、水务、林业、供电、环保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分成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五个小组,采取“3+1”工作法,驻村开展指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
(二)项目支持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源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由项目支持。我们先后争取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塘坝、河道治理项目;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项目;沼气池项目;改水改厕项目;污水处理项目。正是借助于这些好项目、大项目,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
(三)社会参与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补充。坚持市场机制,引导各类民间资金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热情,都想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力量。在我们多方沟通协调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1000万元兴建观景平台、****为主题的高端休闲产业项目,现已初显雏形。另外,还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现代农业展示园,让“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安排
(一)针对资金保障不足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继续争取项目扶持;二是乡、村自筹资金加大投入;三是社会集资提升品位;四是压缩开支开源节流。
(二)针对整体推进进度不快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实行乡村干部包保负责联系户,健全网络化责任体系;二是严格按照“3+1”工作法倒排时间表,推行逆向责任机制;三是做好周调度,试行党政领导督查暗访机制。
(三)针对建设中群众个人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党员干部率先做个“吃亏人”(在个人利益受损时做好榜样),树好榜样当个“干净人”(在个人利益受损时要已集体为重);二是继续做好宣传引导,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三是继续坚持“以奖代补”,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
10.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篇十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记者 胡松
“一样的土地,建设不一样的美丽乡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加快美丽乡村串珠成线、连片成线,规划至2016年,全县培育15个中心村、打造30个精品村、3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16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如今,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开花结果,我县乡村面貌悄然蝶变,一批美丽乡村特色村、示范村、精品村在绿谷深处吸引着无数目光。11月16—17日,在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我县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
多重保障书写美丽篇章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项目实施指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促一级落实的工作格局,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同时,我县还建立“5+2+X”帮扶联系制度及美丽乡村风景线段长制度,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农业、城建副县长联系帮扶连线成片美丽乡村建设,其他副县级领导也联系帮扶1到2个精品村。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杜光旻先后51次走访黄田镇黄坞村、隆宫乡莲湖村;县长叶青先后71次到联系竹口镇平岭岗村、举水乡月山村;其他“5+2”领导联系先后共150余次到所帮扶的项目村进行调研指导。截止目前,“5+2”县领导共协调解决问题300余个。
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要达到什么标准?我县注重实际、突出重点,制定相关政策,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心村培育、村庄整治、六边三化三美、农村危旧房改造及农村环境整治等系列政策,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举措、政策扶持和工作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县还多渠道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14年安排4760万元特扶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安排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400万元用于农家乐培育及综合体建设项目;2014年县财政安排资金24540万元,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资金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一村一景打造美丽乡村
从龙庆高速公路的黄田出口下来,一条238米的瓜果长廊接进了黄坞村,村里正在搞村庄建设,环境大变样。瓜果长廊过后,顺着村道,新建了一个公园,右边有一个凉亭,左边正在搭建新亭子和小广场,可供村民休憩。
还有一帮画家来到黄坞,在色彩统一的房屋外墙上,画上各式各样的3D艺术画,依托山水人和的独特风光,融入乡土文化,塑造特色景观墙,统一的外立面又披上“新衣”。
这些是黄坞开展精品村建设以来发生的新变化。今年,黄坞立足生态、古居、产业等禀赋,做好“幽、闲、净、美、富”五篇文章,以“古树村边合,坦途新黄坞”为基础,致力打造美丽“桥头堡”。
美丽乡村,贵在独具特色。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要求,结合各村特色和实际,选择较适合、能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风格和样式,因地制宜,因利势导,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我县还注重村庄“小景”植入,大到村庄、道路、河流、森林,小到一亭一台,一楼一阁、一窗一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努力做到统一与变化、和谐与韵律的完美结合。
黄坞村依托幽静的古树林,规划建设园林小景;平岭岗村建设一条“桃红柳绿”多彩廊道,打造一批“花样农家、果香庭院”;崔家田村立足驿道古村定位,致力打造竹海人家„„这些小景的点缀,与大景遥相呼应,使得美丽乡村锦上添花、生机盎然。
产业支撑发展美丽业态
美丽乡村,基础在于村美,目的在于民富。我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依靠村民的力量加快绿色生态产业、休闲养生产业、生态精品农业等“美丽业态”转型升级。
近年来,位于青山之中的莲湖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还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
村民吴益民也瞅准时机,建了一个家庭农场,发展山鸡、孔雀等特种养殖,并将特种养殖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办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让游客既可以欣赏村中的自然风景,又能品尝到美味珍禽。
如今,莲湖已成为市民周末游玩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到莲湖体验采摘提子、葡萄的快乐,感受划船、戏水的惬意。随着人气的攀升,莲湖农家乐也越开越多,目前已有农家乐17家。
另外,莲湖村还流转土地2620亩,在全市首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观光农业5000余亩,实现了村庄的二次创业。201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人均实现增收2000元,村庄发展又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的典型。
11.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 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郭世松,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和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3;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11-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由农业部发起、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个性、记住游子乡愁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和有效形式。
党中央非常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李克强总理对“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作出批示,强调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创建。
一、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1.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
乡村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单元,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必然是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环境、资源和人的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单元,通过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实现,从而满足人的需求,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正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更加凸显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它强调的是生态与人、文化与人以及生态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以说是建设文化中的生态,也可以说是建设生态中的文化。文化生态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生态是美丽乡村的载体和外显,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和精髓,也是美丽乡村创建最重要的功能。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不仅仅表现为人的文化追求、文化活动、文化涵养,而且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文化取向、文化价值、文化品牌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2. 文化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作为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自然景观的外部展现,正彰显着一个乡村生态单元的独特审美与个性品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欢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彰显文化生态价值,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的新期待。
目前,我国各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文化生态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文化生态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盲目模仿城市、大拆大建、“被上楼”、千村一面等等,失去了乡村应有的特色与文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的需求,更是与乡村的历史传承、人文风格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3.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是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文化是一个乡村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乡村与乡村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因和灵魂。可以这样讲,一个缺乏文化个性的乡村,纵然经济再富裕,也不可能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乡村;一个没有文化韵味的乡村,纵然生态环境再漂亮,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美丽乡村创建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巨大的精神物质财富和重要保障力量。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个有文化生态价值的乡村,是美丽乡村的自然符号与文化个性,总是孕育着一种散发着历史和地域荣光的文化与文明。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首先在于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乡土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强烈的历史和人文信息,使人们认同、感动和赞叹,使乡村成为一个有梦想、有活力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让人们留住历史的根脉,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还在于通过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文明示范村、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多种方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媒体报道,江西省婺源县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县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从旅游发展中人均收益每年增收达1500元。
二、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1. 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生态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改善人居环境,而是注重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既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文化建设,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建设,也包括人与伦理关系中社会资源的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求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环境形象入手,从乡村固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包括青草荷塘、古道夕阳、绿地广场、石碑雕塑、建筑陈设、村规民约等)着力,追求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的价值和品牌。说到底,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建设一个充满文化元素的生态世界,打造一个充满生态活力的文化业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彰显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承美丽乡村的人文历史、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省安吉县,就是一个“以文化推进生态立县”的典型。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一个拥有70%的森林覆盖率和百万亩竹林的生态资源大县,安吉从2013年初开始,按照“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在26座地域文化展示馆基础上,发动当地农民自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涉及孝文化、商埠文化、移民文化、畲民文化、书画文化等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已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乡村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从未间断和撕裂的一种文化,它的根深深扎在每一座宗庙祠堂、每一首童谣歌赋、每一片乡野土地。乡村民间遗产与景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文化寄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文化支持。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保护好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尊重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挖掘传承乡村文化的根脉,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精髓,使农村永远不要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生态文化植根于亿万农民的“乡愁”记忆之中,努力营造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良性氛围,推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永嘉县让传统文化、古村落和生态乡村环境成为“特色竞争力”,为美丽乡村创建积累了宝贵经验。苍坡村凭借古建筑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展馆,大力宣传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等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
3. 注重形成鲜明的乡村个性特征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发展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乡村景观风格和个性特征。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托固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并且形成文化生态乡村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是立足这种个性特征,有效防止外来强势文化、低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同化、污染与冲淡,从而保持乡村“文化植被”的生态平衡,增强文化生态自信,处处展现出美丽乡村的文明与进步。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依托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了一份“江宁样本”。如江宁街道黄龙岘村发展成为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杨柳村发挥历史文化名村优势,发展成为乡村休闲度假基地;汤岗村发挥汤山旅游优势,建设温泉文化特色乡村等,都是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范例。
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相统一。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规划,不仅是空间形式与功能设计,而且是整个乡村个性特征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着眼于文化生态的视角,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元素,充分发挥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功能。大到乡村标志性建筑、绿化广场、空间走道、田园风光的总体风格,小到具体文化设施,如雕塑、小亭、绿径、橱窗,乃至村名、楼名、路名、桥名等,都要做好文化生态规划,并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
要合理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美丽乡村文化生态规划,肩负着统筹安排乡村空间及土地资源、彰显乡村个性特征、提升乡村文化品位的使命。要尊重自然、科学布局,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民族有民族的风韵。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与经济水平,合理地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将农耕、孝廉、儒学、书画、饮食、休闲、养生、太极、民俗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内涵和品质。
2. 丰富内涵,彰显特色
要善于化“无形”为“有形”。美丽乡村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于一体,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要赋予美丽乡村创建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从乡村的山水、田园、屋宇、道路、花木等入手,塑造乡村的文化生态形象,将“无声”的乡村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到“有形”的自然环境和物质设施中来。
要彰显乡村建设的个性与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要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目标,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而立、因村而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决不能盲目模仿城市,照搬照抄,更不能“千村一面”,泯灭个性。
3. 传承历史,记住“乡愁”
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每一个乡村都有一部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和荣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开掘、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把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要保护和修复完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民俗价值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民居及其生态环境,尽可能修旧如旧,保持原貌,避免大拆大建,让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乡村生态景观之中。
要营造“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乡愁”是游子对乡土的一份依恋,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历史烙印。美丽乡村创建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通过打造“乡愁记忆工程”,着重保护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尊重乡村历史传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室和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要强化文化传播、教化功能,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形成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4. 借景造势,打造品牌
要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文化生态价值的彰显,不仅是一个乡村生态形象的宣传,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展示。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用好名村、名山、名水、名桥、名园、名亭、名宅、名人等文化生态资源,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大篷车”、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充分展示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亮点,彰显文化生态价值。
要打造乡村文化生态品牌。围绕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到文化生态建设的结合点,分门别类地制定各个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进行精准定位,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要注重“点、线、面”结合,着眼长远,打造精品,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要做实美丽乡村品牌与内涵,利用人物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自然品牌等,做深做精做透经营乡村文章,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放大品牌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办公室.落实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R].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
[2] 周遐光.旅游文化融合,打造“婺源模式”[N].学习时报,2015-01-05.
[3]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安吉文化品牌扫描:镌刻在青山秀水间的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4-03-13.
[4] 美丽乡村,打造美丽浙江的生动实践[N].浙江日报,2014-08-08.
[5] 紫金草.美丽乡村美在文化特色[J].名镇世界,2014,(4).
12.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例 篇十二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热潮为乡村地理学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政策辅助, 浙江所出台的《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在提出浙江需要不断强化水、农、牧、林、渔等产业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性的同时, 要求本地各级政府立足本区域红色旅游优势, 因地制宜尝试推进多形态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 并实施美丽乡村规划战略。此要求提出之后, 依托中心城市的浙江环城乡村旅游带建设项目逐步开展起来, 而乡村地理学理论在融入此项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重要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
1 乡村地理学运用基础上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定位
1) 乡村建设基本要求。
乡村治理和城乡规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需要遵循的乡村地理学理论实际是需要以区域发展为切入点, 着力就乡村区域的景观、资源、人文、社会、经济所形成的条件、地域结构、基本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乡村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自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着眼点从单一的农业向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工业等领域的多项、系统化发展后, 乡村地理学理论和视角在乡村现阶段建设中的应用也日渐深入, 其应用切入点主要表现在乡村聚落、乡村经济、乡村土地使用、乡村城市化、乡村文化、乡村景观、乡村空间、乡村规划的基础理论应用几个方面。
2)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现阶段乡村地理理论运用下, 浙江乡村的治理过程已经反映出浙江农村的治理和改革, 必须遵从立足当前发展现状, 实施逐步有序战略推进原则。民众的意愿和农民的支持与认同感, 需要融入到浙江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 并以其实际变动性作为整体规划的基本数据。只有充分尊重本区域农民自主性, 并适时引导和发挥本区域民间的创造力, 才有可能做到农民、政府、规划局等各方力量的聚合, 实现浙江美丽农村的超前建设。
首先,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需要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而农田作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行的基本保障, 需要在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 以农业现阶段生产的高效益性和高效率性的融合要求为前提, 在保证现阶段土地承包权力的稳固性的基础上, 进行浙江农村土地使用权适度流转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等的筹划。
其次, 实施农村各项的综合改革, 并建立起县镇合作机制可作为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实践性操作保障。
政策协调机制的构建和强化、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建立和落实可作为政策资源优化整合, 强化政策协调配套指令运作的基础, 而依托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要求, 来筹划强镇、强县对应体制的创新, 则可辅助理顺两级政府之间的行政运作关系, 规避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的行政拖延、工作重合、落实效率低等问题。这同样也是乡村地理学视角下,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的乡村空间建设、乡村规划、乡村聚落等良好运作的预备工作。
第三, 农村公共产品的大力供应是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及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
以乡村地理学的区域性统筹要求为先导,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地理结构调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开展、基础设施的配套、乡村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城乡反射型运用等, 都需要充沛的农村公共产品及对应的便捷现代物流体系、快捷便利的交通体系等来给予推动。从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本质而言, 乡村建设同样需要立足在城乡交通一体化需要下, 因此对应的作为乡村财政收入提升所需硬件设施, 也应该同期、同步建立并按照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战略推进时, 各个环节的动态变化加以调整。
2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优化
针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 应该从战略设计者的思维优化方面入手, 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优化布局, 实施城乡统筹。
按照乡村地理学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安排需要覆盖到公共设施、人口、城乡产业等多项领域, 深入调查和挖掘乡村现有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产业经济、乡土建筑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将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社区统一建设成居民就业充分、环境优美整洁、社会文明和谐的节点。
2)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
绿色生态管理理念应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程理念。正如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所存在的矛盾, 大力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以生态家园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为抓手, 立足各村特有的资源和文化优势, 建立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战略, 并坚持以宜游、宜业、宜居为建设目标。战略计划的层层推进可有效应对当前建设中过度开发、建设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等做法, 以基层组织和村民为主, 邀请村民共同进行战略筹划, 鼓励村民献计献策, 以精品村建设和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村居为目标, 科学定位节点村、精品村、景观带的规模和功能, 提升战略规划的品位和品质, 突出村建特色, 串点成线并连线成片,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全面推广, 努力建设整体风貌协调、乡土气息浓郁、区域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3) 坚持分统结合, 发掘资源创新机制。
当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即缺乏人本为思想, 政府投入过大, 社会资源被忽视。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的执行在于民众, 引导村民自觉建设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有助于辅助政府改善单一化资金筹划渠道的现状。将农业两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建设、“四边三化”、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整合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的各界力量, 增强合力、创新机制、强化协调, 汇聚力量, 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优化
1) 重新筹划战略布局, 因地制宜发挥示范效应。
坚持“富设计、富规划、穷建设”的筹划理念, 从村庄整体风貌和建筑布局入手优化, 突破原有规划设计思维和模式, 提升村庄的规划水平。一方面需要调整现有规划设计思维, 以自然环境现状为基础, 以新农村特色建设为目标, 尊重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空间生长机理, 努力营造新旧自然、和谐统一的农村风貌。
因地制宜的进行乡村设计并发挥其示范效应,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也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 在战略布局的重新规划时, 还需要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 督促各村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和标准执行, 建设团队方面则使用筛选和验收淘汰机制。
2)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 深挖内涵拓展建设思路。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农耕文化多样、山水风光秀奇的优势, 就需要从农村人居环境、农林特色产业处入手, 大力开展村乡整洁活动, 结合村民意愿和财政实际, 在彰显特色因地制宜的理念下, 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可尝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并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策略, 这就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不断挖掘和体现农村特色文化。重视农村传统孝德文化、耕读文化的重建和整理, 丰富乡村建设的传统文化之魂, 深谙乡村建设内涵, 使之成为市民和农民共同的精神宝库。
建设思路的拓展, 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规划, 由于村庄的整体规划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 因此规划方案编制时, 需要以村庄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生态发展规律为基础, 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 广泛听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和建议, 兼顾到村庄近期和远期利益, 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借助环境整治和规划引导使得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生产等共同和谐统一发展。
3) 强化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建设管理和创新机制并举。
整合资源注重财政支持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稳步进行的动力。这就需要财政方面优先足额地进行专项建设资金的安排, 实施融资模式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注入。努力整合联合公路、农业两区、乡村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资源和资金, 侧重向乡村建设项目方向倾斜, 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相关政策完善方面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基础建设设施方面, 需要考虑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住房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和对应的政策性支持。
此外, 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需要注重村容村貌的规划和治理,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生活和生产环境, 强化对环境的维护和管理, 另一方面要强化广大干部, 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将当地重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结合, 利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千百工程”等项目, 多方借力, 建立领导小组定期统筹协调, 已形成各方资源及力量的整合合力。为保障管理效果, 可实施村、街道、镇、市多级联动的考核制度, 使用月通报、月考核、月督查、年终考核的方式, 丰富奖惩措施, 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摘要:根据乡村地理学理论, 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调整设计思维、挖掘特色文化、注重财政支持等策略, 以提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乡村地理学,乡村建设,城乡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郑健雄, 吕伟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77-79.
13.建设美丽乡村宣传标语 篇十三
1. 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 同心同德建设美好乡村,群策群力共创秀美建设!
3. 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乡村!
4. 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5. 人人,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6. 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好乡村。
7. 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
8. 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9. 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
10. 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提升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
11. 走科学发展之路,促循环经济发展,建乡村生态文明。
12. 着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
1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4. 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切实把全市美好乡村建设抓实抓出成效。
15. 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16. 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切实把美好乡村建设抓出成效。
17. 同心同德建设美好乡村,群策群力共创秀美建设。
18. 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19. 突出地域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彰显乡村魅力。
20.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
21.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扎实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22.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23. 努力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
24. 全民参与,人人动手,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
25. 全市动员,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建设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美好乡村。
26. 改水改厕改不良习惯,林绿地绿有绿色心情。
27. 全民动员,人人参与,齐心协力建设美好乡村。
28. 崇尚科学,抑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29. 扎实推进“三化”同步,加快建设美好乡村。
30. 评议完善乡规民约,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努力构建美好和-谐乡村。
14.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突出乡镇及星级村改造升级,沿线重点村提档达标,点线面结合、以点带面、连片逐步推进,初步构建以乡(镇)直村和示范村为引领,重点村为骨干,达标村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打造精品,努力建成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布局结构,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上进行完善,杜绝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同时还要防止千村一面。
——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度,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县直各相关部门牵头,各乡镇配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上下联动,建管并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总体目标
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大美丽乡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整治村屯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建管质量,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乡村。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打造示范村16个、重点村48个、达标村22个。其中:2015年建设示范村4个、重点村16个,达标村6个。示范村,主要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在安全饮水、村内道路、护屯绿化、住房庭院、致富产业等方面实现全面提档升级。重点村,经过三年建设,在主要民生项目上取得明显进展。达标村,主要对地处偏远、基础较差的村,经过改造提升,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四、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抓好大齐辅路、林肇路、林长路、明龙路、林四路、林新路、林依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村屯的道路绿化、垃圾处理、边沟硬化、庭院围墙建设、规范柴草堆放、景观设置、墙面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面貌、打造亮点,辐射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提升乡村“美丽指数”。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完成22项任务。
(一)美丽乡村规划
1.编制美丽乡村规划。遵循“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原则,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足乡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加快编制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并细化住房、道路、污水垃圾处理、庭院围栏、绿化、美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时序和要求。(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2.改造农村住房。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消灭D级危房。2015年计划改造泥草房1238户,力争到2017年泥草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示范村要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发展新型节能住宅;重点村要实施住房更新改造工程,通过更换砖瓦房屋顶和保暖门窗等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实现房屋整齐美观。(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3.硬化村内道路。加快改善村屯出行条件,着力提高硬化水平。示范村主街、辅街和巷道全部硬化,主街路肩实行砖砌、砂石铺筑硬化;重点村主街和辅街做到硬化,辅街巷道平整维修,夯实硬化基础;达标村主街做到硬化,辅街全面平整改造。(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住建局)
4.改造升级通村路。强化通村道路建设,改造完善通村路,中心村公路通村率达到100%。2015年,重点对破损严重的通村路全面改造维修,实现入村道路顺畅通行。(责任单位:县交通局)
5.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人畜饮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5年建设农村饮水工程46处,新建水源井32眼,配套水处理设备41台套,管网铺设46处,解决69个屯2.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到2017年,力争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检测中心1处,实施定时定点检测,并对既有管线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各乡镇场)
(三)村容环境整治
6.搞好垃圾处理。成立专业清扫队伍,配备运送车辆,并采用集中填埋方式就近处理,垃圾定期清运填埋。力争到2017年,示范村内垃圾箱设置率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其中:2015年,在林甸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连片收运工程,10个村、2.1万人受益。采取沉淀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力争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环保局)
7.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鼓励企业、有条件的行政村发展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等项目。示范村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村实现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有条件的村要引导农户建设室内厕所,鼓励原有房屋进行室内改厕;重点村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引导农户建设室外卫生厕所;达标村引导农民利用清洁能源,室外厕所基本标准化。(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场)
8.推广规模化养殖。加快“三进三退”步伐,引导畜禽退出庭院、退出村屯、退出散养。积极推进改圈工作,鼓励养殖大户在生活区外规划建设养殖小区,改善村内居住环境。力争到2017年,建设规模养殖场100处,配建畜禽无害化处理100个,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其中:2015年计划建设规模养殖场15处,配建畜禽无害化处理15个。(责任单位:县畜牧局、各乡镇场)
9.规范柴草堆放。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外指定地点集中规范存放柴草垛,支持村民在院内建设封闭柴草存放设施,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住建局、农业局)
10.改造庭院围墙。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墙。示范村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花园式”庭院;重点村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入户通道实现硬化;达标村主街建设外形统一、标准一致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农业局)
11.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重点对村旁、宅旁、路旁及零星闲置地块进行绿化美化,示范村屯注重合理搭配树种,突出绿化美化效果,庭院栽植果树、花卉或种植绿篱;重点村屯内主要道路全部绿化,村屯内及四周零星闲置地块全部植树绿化。力争到2017年,造林1.8万亩、绿化中心村80个,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其中:2015年造林0.8万亩,绿化中心村16个。(责任单位:县林业总站、各乡镇场)
12.村内亮化工程。根据村内道路硬化基础,重点改善村屯主要街路和公共场所照明条件。力争村内主街和公共活动场所安装新型节能路灯,方便农民出行,定期检验维修,保证完好使用。(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住建局)
(四)完善公共服务
13.提升完善卫生设施。推进乡村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对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升级,中心村卫生室设置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场)
14.强化公共文化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家书屋,2015年重点完善83个农家书屋,配齐配全各类图书,力争到2017年88个农家书屋全部达标。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2015年完善40个村级活动室,到2017年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率达到80%以上。利用村边空地建设农村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完善25处文体广场,力争到2017年文体广场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其中:2015年建设7处文体广场。(责任单位:县文广体局、各乡镇场)
15.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利用好国家、省、市扶持政策,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中心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通信村村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宽带网络。力争到2017年,中心村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均达100%,其中:2015年完成2354户,至2017年完成3354户。(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文广体局)
(五)农业产业发展
16.推进农业产业建设。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力争到2017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绿色标识达15个,原料基地达6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45万亩。其中:2015年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绿色标识12个,建设原料基地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40万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行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加大对设施农业投入,鼓励果蔬、水稻、畜禽制品就地加工,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增强乡村就业带动力,2015年计划转移劳动力7.08万人,力争到2017年转移劳动力8万人。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畜牧局、各乡镇场)
17.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度挖掘温泉、湿地、草原、黑土等资源优势和满族、秽秣族、关东文化、乡村文化等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温泉湿地游、民俗风情游、农家采摘游、草原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农业观光、农家乐、田园饭桌、乡村住宿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苇编、根雕、蛋雕、剪纸、牛初乳等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逐步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力争到2020年,特色农家院、大小餐饮企业达到500家,农业旅游观光及温泉果蔬采摘基地突破5处,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各乡镇场)
18.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转化升级。引导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入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农业科技网络,开创网络商务,农产品质量信息精确到户,实现农业生产园区精准生产,经营管理、监督追溯、社会服务智能化、网络化。(责任单位: 县农业局、各乡镇场)
1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拉动土地规模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2015年,发展各类合作组织30个、家庭农场10个、500亩以上大户70户,土地流转面积增加5万亩。力争到2017年,各类合作组织发展到30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00个,1000亩以上大户达到200户,实现土地流转6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各乡镇场)
(六)精神文明创建
20.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2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专门治安队伍,促进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适应信访新常态,严格落实信访责任,有效化解新案积案,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县文明办、县信访局、各乡镇场)
22.着力提升乡风文明。以乡村文明提升为抓手,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示范村、重点村、达标村文明户比重分别达到70%、60%和50%;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弘扬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县文明办)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实施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推进,具体实施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定期向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领导小组上报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责任分工,主动落实建设任务,整合资金项目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按照目标时序,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加快整乡整村推进。充分调动和挖掘现有基础较好乡镇场及村的积极性和潜力,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全县至少集中推进一至两个乡镇场,做到整村规划、整乡建设、整体推进,统筹区域内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协调建设,打造一批建设标准高、影响作用大的示范区域,提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水平。
(三)加大投入力度。推广四合合胜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原则,逐步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多渠道、多角度解决美丽乡村“筹资”难题。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统筹使用农牧业、水利、林业、道路、扶贫、环保、文化卫生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例】推荐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发言06-27
海南美丽乡村规划07-07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07-07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07-16
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环保12-17
村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07-24
美丽乡村光电网建设方案11-21
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12-10
建设美丽乡村的宣传标语条幅11-07
群众路线教育,推动美丽乡村建设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