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2024-10-25

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精选11篇)

1.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一

期刊文献

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赵庆华 单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作者简介] 赵庆华,男,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讲师,从事医学教育和骨科临床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和地址: 上海市海宁路100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赵庆华(收), 电话:***,邮箱:sawboneszhao@sohu.com [摘要] 如何加强医学临床本科生的教育与管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基于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临床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历史及现状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1],并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走向世界各地。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生临床能力。另一方面,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医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本课题的取样范围为纳入该带教模式的交大06级五年制的同学,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实施时间为3个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提高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与2周的临床带教方式结合在一起,达到临床、科研的同步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市一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对临床教学医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层次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均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临床实习模式,在基础学习中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经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和理解,使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会贯通,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而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时,由于与学校学分学年制度大相径庭,同时前方又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学生可能会因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改变而影响实习效果。此外,由于在校期间临床各门课程是分开教授的,临床实习也是在各个科室分别轮转的,在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医学生普遍存在医学知识缺乏连贯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均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医学生第五年实习阶段,临床教学医院如何制定与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制度,这种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如何,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三、我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面的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145年历史的全国百佳医院,长期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结合我院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一方面,我们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开展本科实习轮转的临床科室,试行实习生导师带教模式;另一方面,各科室的实习之余,我们亦为每名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通过导师带教模式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3-4个月。科室轮转带教与科研带教共同组成了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带教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老师的业务能力。

1.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我院甄选的本科生导师均为5年以上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均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及严谨的治学风格。科室轮转带教导师为医院指派,专注于教授与示范相应科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带教导师则实行双向选择制度,由学生填报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科室乃至具体研究方向,再由教务科及导师组共同决定导师的指派,导师与学生1:1或1:2配对进行科研创新的带教。

2.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导师主要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四、五年级学生为服务对,学生从四年级进入临床见习开始由各科室轮转带教导师指导,每位临床实习导师带教1-2名实习学生,转科到本专业时进行重点、全面辅导,时间为2周左右,导师带教的重点是临床技能操作要点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每日临床工作中对学生各方面临床技能进行培训,力求使实习生做到动作规范、娴熟有序,思路清晰,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科研带教导师则从五年级开始进行带教,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结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平均每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科研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学习任务进行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评价

为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我们对06级本院123名本科生及其导师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该制度表示满意(65%)及赞同(74%),希望通过导师引导自身的全面发展,并认为导师在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学生愿意在自身毕业设计之余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87%)和学术活动(78%),52%的学生并认为导师带教对自己接受创新的科研思维有帮助,并愿意延续与导师间的导学关系。导师方面,许多导师认为该模式给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带来了提升(62%),并对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的提高有帮助(81%)。本次调查中同样揭示了现行导师制的一些问题,如52%学生表示在选择导师时对导师的科研背景了解不足,70%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与导师间的交流辅导次数,33%导师表示带教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并对具体带教的内容与职责了解不够等。因此,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需医院管理层与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以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与体会 1.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它需要通过导师在引导学生从事学习、科研的过程中逐步增长。本科生导师制在广泛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方向出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和科研实践,从而促进“T”型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科研创新的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本院06级申报并顺利完成创新性课题2项,且均为自主立项课题。截止到2011年9月下旬,有13名学生的科研论文及综述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占学生总数的10.2%。

2.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目标

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及兴趣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即使在导师制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适合本科室的工作,亦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又不乏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出更具社会竞争能力的人才。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本科生导师制明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的交流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外,办公室、图书馆、病房甚至食堂都可以是师生沟通的场所,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亦从专业教学和科研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个人素养等作用与专业及科研能力提升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体现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

临床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则是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教育教学职能,既是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社会职责[3]。随着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加紧致力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成为临床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导师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4]。一方面,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设计、课件制作、科学研究等过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两者互为主客体,建立起一种“导师爱生重教,学生尊师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报告会,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5]。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特定环境中,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此时,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本科生的导师,从而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学与学交叉互动的新型教学环境。

4.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本次研究亦暴露出了本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不足,沟通不足及导师工作压力较大等方面。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应由导师、学生及医院管理层三者共同努力构建。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提供完善的规划和监管,以解决前文提及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

五、总结

如今,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临床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没有现成的完善模式可以参照,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商榷。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对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仍需建立相应的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供相应的政策、管理方面的支持,以更好地完善和指导临床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2.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3.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10-111. 4.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等.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2005(3):89-91.

5.蒋晓荣,杨水利,林筠.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2.6.田谋利,李永华,傅海龙等,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西北医学教育[J],2009,17(4):66

期刊文献

2.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二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是指能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 运用已知的信息, 不断突破常规, 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现有知识为基础, 结合当前实践, 大胆探究, 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而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科研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 通过参与科研活动, 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技能。所以, 科研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有效提升创新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

2.衔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当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考核, 基本以课堂授课和课程考试为主, 在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及创新思维考核上未有深入体现, 而研究生的成绩考核方式则比较多元化, 且主要以科研成绩和论文发表的考核方式为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差异, 使得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读研后的科研能力后劲不足。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使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及思路, 可使得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接轨。

3.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的教学过程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但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 学生会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 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 也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7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 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的意见, 各新建本科院校开始重视在人才培养中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许多大学生参加了诸如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赛和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等一些科技竞赛活动, 部分学生的科研意识已经得到激发, 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但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科技工作仍需大力推进。

(一)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水平现状分析

1. 大学生科研有了一定进步,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设立了学生专项科研经费, 用于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学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等科研项目, 学生科研有所起步, 但尚未进入正常轨道, 无论是项目申报数量、参与人数、研究成果质量, 还是学校经费投入、学校研究管理等均与全国高水平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 处于起步阶段。

2. 大多数学生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素质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长久以来持有“教学型大学无需搞科研”的思想, 也很少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科研思想, 致使很多学生不清楚何为科研、为何做科研, 将科研认为是老师的事情, 自己只需做好课堂学习, 从而始终无法意识到科研也是大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一客观事实。此外, 由于课程设置的缺陷以及针对性学术讲座的缺乏等一些原因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培养, 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意识不足。

3. 大学生科研成果总体质量不高, 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明显。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由于科研条件、学生素质与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存在, 实际上, 一些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从立项到结题的过程中, 热情逐渐递减, 经常会造成项目延期结题或无法结题。此外, 大多数学生科研项目成果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水平现状原因分析

学生科研是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现了高校教学特征,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可从三方面寻找其原因。

1. 学校方面。

(1) 软硬件条件不足, 使得学生丧失了一些参加实践的机会。 (2) 学校对于学生科研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引起学生广泛关注。 (3) 学校对学生科研管理松散, 没有形成包含目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机制、引导激励机制等多级机制在内的成熟管理制度。 (4)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上尚有待完善之处, 无法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上述原因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科研氛围不浓厚, 无法影响学生自主进行科研活动。

2. 教师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营造学术气氛, 或者无法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或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甚至有少数教师陷入了教学型大学无需做科研的误区, 未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及引导学生科研。

3. 学生方面。

学生科研素质不足及在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追星热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 大学生很难静心下来关注科学研究, 对科技的热情与追求明显不足。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策略

1.加快教学改革, 修订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设置。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 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本科教育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研究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 响应国家号召, 适应时代需求, 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要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对传统的“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比重, 把社会调查、实践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其次要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科研训练”模块, 并可按照“分年级、分层次”模式操作, 对大一年级, 可在下学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大二、大三年级, 可开设“科研方法”必修课, 同时可开设“科研思维”、“学术论文撰写”等选修课, 而对于大四年级, 可在上学期开设一些专题研究课程, 例如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了“环洞庭湖区域发展专题研究”课程, 系统地向大家讲授相关研究理念、技术与成果, 有效地加深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理解。通过课程调整与这种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科研课堂学习训练。可逐步加深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并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

2.加大宣传力度, 多种措施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作者在对所任教学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科研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调研时发现, 由于宣传不力的原因, 相当部分同学对学生科研不熟悉, 不清楚如何开展科研、如何申请学生科研项目, 故而科研兴趣不高涨。本文认为通过下列一些措施, 加大学生科研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科研气氛让大学生意识到学生科研与上课考试同样重要, 对于激发其科研兴趣与提升其研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具有开阔视野, 启发思路, 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相对于专业教师, 大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或者聆听学术报告的机会要少很多,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学生科研兴趣的过程中, 除了需要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外, 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开设博士论坛的形式,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 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前沿科学成果。 (2) 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交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 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科研。 (3) 宣传表彰大学生科研明星, 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身边找到学生科研的楷模, 让科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尊重。 (4) 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 建立大学生自己的科技组织, 通过经验交流与社团活动组织的形式, 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科研, 尝试科研。

3.加大资助力度, 完善学生科研管理体制。目前普通高校中设立的学生科研项目类别较少, 多以社团形式管理, 资助力度较小, 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项目资助率和结题率双低。要改变着这种情形, 除了拓宽资助项目类型外, 尚需提高资助力度, 若在经费确实紧张的情形下, 可将每年度贫困生津贴的一部分以项目科研经费的形式资助贫困生开展学生科研, 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双赢探索。当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尚未纳入学校科技管理体系中, 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奖励等环节均亟待完善。完善学生科研管理体制, 需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 学校可对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对取得突出成绩者则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学生的科技成果也可作为评定奖学金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二要成立学生科研管理机构, 由学生工作部负责管理, 该机构负责组织学生科研项目申报与评审、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及科研服务等工作。

4.加强学校实验室及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有经费的校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可设立部分开放基金, 资助部分学生科研项目。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野外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 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为其提供科技实践、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 帮助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

5.建立导师制, 充分发挥老师的传帮带作用。老师是大学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 老师的创新思想和科学素养极易影响到学生, 老师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着重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培养其文献检索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与创新, 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采取分组讨论、提交研习报告、科技作品等多种形式, 把考试和培养综合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此外, 要更好地发挥老师对学生科研的传帮带作用, 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研究, 通过建立导师制的模式, 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几的高效帮扶作用。在此过程中, 导师可就如何选取课题、收集文献资料、确定科学命题、设计技术路线、撰写学术论文等环节进行详细讲解, 通过对学生科研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实行例会制度等途径对学生科研进行全程指导, 学生在参与老师项目研究的过程中, 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更贴近科研一线, 对科研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听说环节中, 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结束语

3.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有效途径

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手段,在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能否有效的获取信息,直接影响到能否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语文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不管是传统教学中还是现代教学中,阅读都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阅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探析,希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想要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还需要建立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需要建立在整体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之上,鉴于此本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学科,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目前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归纳总结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应该积极的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不强,同时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十分关键。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进行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使自身的眼界变得更加广阔,进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还要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阅读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适应语文阅读,教师应该留出一部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活动。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耐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并要鼓励学生坚持将资料读完,使学生有更多进行有效阅读的体验,进而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同时还要使学生的阅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将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语文基础之上,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自主归纳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能力不足,而且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应用于阅读过程中的能力也不强,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呢?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够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时,如果仅仅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诉说,那么学生势必难以真正理解相关阅读方法的妙处,更难以应用到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去。如果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阅读例子,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方法的妙处,教师最好能够及时给出与相关方法应用有关的阅读资料,使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练习,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基础与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学生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掌握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难以灵敏、快捷的将知识点与阅读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了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理解;还有的学生在语文考试的过程中会出现阅读题目力不从心的情况,文章中涉及的知识点及题目学生都会做,然而在考场上却难以及时、有效的完成任务。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次数不够,学生的阅读量较小,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灵活应用知识点,不能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与实际的阅读活动结合起来。这就提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不管教师在进行哪一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引起重视。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就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就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人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愉快的获取知识,同时眼界也得以开阔。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在小学阶段打好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性,本文结合本人实际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几种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

4.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四

1、个案研究法: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李中健负责典型学生的交流谈话。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罗小霞负责学生、老师、家长问卷调查制定及问卷调查。

3、分类、比较研究法: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按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黎孝江负责学生、老师、家长问卷调查分析。

4、评价研究法:对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验,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俞华平负责对每阶段研究工作进行评价。

5、对比实验法:跟进个案的变化,探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途径,作横向、纵向的比较,不断改进方法。余维蓉负责此项工作。

研究对象:天河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组织机构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组成员:

师培中心 罗大文主任。

市师培中心科研室 代志荣主任

市师培中心科研室研究人员 范俊

2、课题核心领导组成员

组 长:王琴 学校校长

副组长:

张杰先 学校副校长

尹显华 学校副校长

主研人员:

李忠建 学校学生处主任

杨广军 学校办公室主任

俞华平学校教导主任

黎孝江 学校教导副主任

罗小霞 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

3、参研人员:

1――6年级班主任。各年级具体负责人:低段(佘映堂)中段(张建玲)高段(陈明宇)

(二)课题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全校性课题实施规划;

2、确定课题研究重点,人员分工;

3、指导项目组科研工作;

4、监督各项目组按计划如期完成阶段成果;,

5、做好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成果汇编工作;

6、及时矫正研究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建立课题保障系统,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8、及时与上级科研部门沟通,汇报研究情况;

9、按期结题,按期完成各项成果总结编撰工作。

(三)课题研究小组工作职责:

1、确定研究项目,向领导组申报、批复;

2、制定研究计划,分步实施;

3、积累案例,分工协作、深化研究;

4、按期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5、定期发表、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6、及时向领导组汇报研究中的问题,请示解决办法;

7、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研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8、如期结题,汇总成果及时上报。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计划在我校本部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和教师中开展研究,研究周期为3年。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认知阶段(.09―.9)

此阶段目标:初步了解灾区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能力现状,达成对“灾后小学生生活能力培养”的共识。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调查班级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及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2、立项申报课题,得到课题组审批。

3、分工研究专题。

4、邀请专家讲座,召开开题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课题践行阶段 (2009.09- .11)

此阶段目标:行动探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途径,与《城乡结合小学学生生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联系,和学校德育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2、先培养习惯,再学会自理,然后形成能力,最后落实到实践,帮助别人。

3、细化实施实验措施,通过多项工作布置,深入调查、收集有关实验资料,使课题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庭教育现状、学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联系;发现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

4、以安全为先导。在各项活动尤其是动手、校外实践活动中切实进行安全教育。

5、分工明确,合作共进。李中健、罗小霞、陈明宇主要负责学生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杨广军、俞华平、佘映堂主要负责家长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黎孝江、张建玲、余维蓉主要负责老师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

6、进行中期论证,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11―.09)

此阶段目标:总结灾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的途径,撰写结题报告。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在基本完成各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进行全面总结,使研究课题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

3、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组织结题评估。接受验收,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表现方式

1、努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发展人际交往,初步养成合作品质。相信在3――5年后,重建的不仅仅是新的家园,还有我们这一批灾难健康成长的孩子。

预期研究成果:

1、各年级段有关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面较为详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

2、学校关于交通、食品、生活能力方面开展活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家长、教师关于此课题的文章及原始资料。

4、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总结。

5、中期研究报告。

6、经验总结、论文、案例集。

7、《我能行》学生主题活动集。

8、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体系

1、人力保障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多次主持、参与德育的项目研究。课题组多数成员发表过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近的论文,研究起点较高。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学校的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及相关骨干教师,受过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或训练,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流程,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制度保障

课题采取分层管理,逐层负责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课题总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筹规划和全面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阶段反馈会议,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与进程。组员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工作进程与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组同时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督导,促使课题项目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有效开展和完成。

3、资源保障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教育,教科研等方面的资料,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文摘,剪辑等资料,以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制订奖励办法,按课题进度予以奖励,提供课题经费,同时充分依托天河小学优质资源推进课题有效开展。

4、措施保障

我校鲜明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办学思路,高度重视科研室的建设,科研资料配备齐全,并且配备了专用电脑。5.12地震后,在紧张的抗震救灾和校园重建过程中,申报课题《灾区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已在全校引起了共识,得到了家长、社区的强烈反响。

同时,我校拥有重科研,具有多年科研领导经验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支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充满科研热情的教师队伍。我校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省级课题《中国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生德育素质培养途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市级课题《赏识教育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策略研究》,有着充分的精力、知识与时间准备。

5、经费保障

5.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五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们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这就是使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了,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求知愿望就表现的越明显,这样的学生思维就越敏锐。依据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目标,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

根据高二、高三的教材特点,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的化学课要求时就明确指出,高二《醛》、《酯》、《石油和煤》四节为自学的内容,高三的《中和滴定》、《化学反应速率》两节为自学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公布后,使学生心理有了自学的准备,在自学这些节前采取了布置自学作业,如《醛》一节布置的作业是:

1.醛基与羟基的`不同点;

2.醛基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醛基的检验方法;

4.乙醛的性质,制法,用途;

5.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醛类结构特征及分类;

7.通过实验证明醛基的特征;

8.醛类的通性,命名;

9.小结或网络图。

学生们根据布置的自学作业与自己亲手做探索性实验(教师精心的布置好探索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选择三组学生上讲台,分别写出本节的笔记,用投影片打出实验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网络图及规律。最后由教师评价,表扬自学好的和笔记认真的及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学生,并把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这样

6.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六

内容提要:作文是最富个性化的创作活动,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以情境教学论、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以“创意”为核心,以“想像”为纽带,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以“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学生作文时的想像、灵感、迁移、变通思维,努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作意识,在发现中体现创作灵感,在求异中学习创作方法,在想像中丰富创作内涵。

关键词: 情境 思维 想像 视点 创造力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很少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他们常常有畏难情绪,觉得无事可写,常有类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的苦衷,因而在每单元的习作训练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在发展性学力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素材雷同,构思不够新颖,结构过于程式化,想像力不够丰富,儿童情趣不足,表达矫揉造作,平淡单调,感受苍白,感情贫乏„„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惑?如何使学生对生活世界萌生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产生喜、怒、哀、乐、爱等多种情绪体验?如何使学生感知的敏捷性带来情感的丰富性及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作文训练中,笔者以多视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所谓的“以多视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是指在创设具有“有形”、“有情”且“意境广远”而“理寓其中”的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以情境教学论、直观教学原理、暗示教学理论、情感驱动原理为理论依据,遵循作文情境教学的四大基本规律(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以“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为视点,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以“创意”为核心,以“想像”为纽带,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激活学生作文时的想像、灵感、迁移、变通思维,力求引导学生既敢于大胆想像,异想天开,又能合乎情理,自圆其说,从而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多视点培养作文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想像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神奇的想像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的契机,想像包含着、孕育着创造性。的确,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像的民族。他们的想像超地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想像超时间,“思接千载,祝通万里”;他们凭借想像,“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他们依靠想像,“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袁牧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锡禹诗句)。想像出才子,想像出诗人,想像孕育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郭沫若、鲁迅等。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如果不培养他们的想像力,我们的民族将何以“贻厥未来”[3]!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以“想像”为纽带,以“创意”为核心,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以多视点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为视点,激活形象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资源,那就是人的潜在智慧,“沉睡着”的力量[4]。而小学阶段是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想像和梦幻是孩子们的专利。他们的心灵会因梦想而得以充分的舒展,他们的精神获得极大的自由。对新异事物充满探究的渴望与热情如同创新的翅膀,让学生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

1、情境内容

朱熹曾说:“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确,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只有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才能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

学生虽然年少,生活阅历也不丰富,但毕竟他们也有一个生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中,他们对生活 1 都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也从家庭、学校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1)家庭生活情境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各具特色。如有学生写到,退休的奶奶很想赶时代潮流,却又怕家人笑话。她趁子孙上班上学之时,在家里对着镜子学跳迪斯科。这一天,“我”临时回家拿“

六、一”节演出的道具,从门缝中偷看到奶奶竟然头顶上架着一副太阳镜,腰系一件鲜艳的红上衣,合着音乐节奏在房间里摇摇摆摆,“真是酷毙了!”有学生写到,以前全家人年年到饭店吃年夜饭,今年他们家来个“辞旧迎新”的创新法:举行“除夕家庭自助餐”、“除夕家庭篝火晚会”。小舅在篝火晚会上表演“空穴来风”,“简直帅呆了!”(2)学校生活情境

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校生活很让学生心动:“

六、一”儿童节的“玩具超市”、“赛车王国”一直到现在还是孩子们心中念念不忘的主题:玩具超市内,波比娃娃“鹤立鸡群”。她用各种“手段”展示自己的魅力:一会儿甜甜地笑,吸引许多小朋友的目光;一会儿娇娇地哭,引起许多小顾客的关注„„游园会上的那一幕幕镜头孩子们一直“舍不得”忘记:“瞧那小胖,正在玩小熊凑尾巴节目。他那胖乎乎的脸上戴着小熊的面具,手上举着一条小熊尾巴,举棋不定,不知该往哪凑。哎,对了,小胖,就差一点,再往右移一厘米就对了。哎呀,往右呀,你怎么老往左呀?嗨,方向性错误!眼看着小胖那双‘目的性不明确’的手,我心里急得直想大喝一声:‘小胖,听我指挥,往右10厘米!’可我能急不能言啊!哎呀,我的妈呀,小胖竟然在这最后一秒钟内‘果断’决定再往左10厘米,把尾巴凑在小熊的嘴巴上,‘惨不忍睹’啊„„”

家庭和学校生活情境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2、教学策略

运用“直观教学理论”和“情境教学论”中“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材料的真切感”、“以广远意境激发学生的拓展想像力”的原理,针对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想像力不够丰富、缺乏儿童情趣等薄弱环节,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密切联系生活,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触景生情,从而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1)感知情境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的品位,“关注环保”已被提到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在“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口号响彻杭城各个角落时,如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利用便利的地理条件,带领学生到运河公园欣赏古运河美丽的风光。两岸纤柔、翠绿的柳枝,河中缓缓驶过的小舟,使学生赞叹不已。“运河”这一鲜明的形象强化了学生感知材料的真切性。(2)丰富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心,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学生感知情境基础上,向学生讲述古运河的历史。当讲到近几年来古运河的巨大变化时,学生纷纷接过话茬:“对,对,几年前,我家就住在运河边的破房里。一到夏天,运河里就发出那股臭味,真难闻啊!”“记得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江涨桥又窄又旧,运河的东岸上垃圾成堆„„”“听爷爷说,他小时侯经常在河里钓鱼、游泳。要是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运河中钓鱼、游泳,那该有多好!”“今年九月初,清理运河工程一开始,挖土机把河里的淤泥一车一车地吊上来„„”“对,对,上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杭州人多年不见的水鸟又回来了!”因为有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所以学生饶有兴趣。(3)感悟情境

在唤起学生的回忆之后,可以趁机引出“环保”这个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绿树成荫的运河公园里,看着身边这一片片绿色的树叶,一棵棵绿色的小草,真是心旷神怡啊!这时候你们在想些什么呢?”因为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提供他们一些材料展开想像。学生受到启迪,找到了生活情境与想像的结合点,如同给想象装上翅膀,思路畅通,各抒己见:“如果不关注环保,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肮脏的世界中。”“如果不关注环保,西湖将会逐渐失去它的魅力,杭州将会失去很多游客。”“如果不关注环保,至少北京申办奥运会难以成功。”“有一句话说得好:谁毁弃了家园,谁就失去了未来;谁保护好环境,谁就赢得了明天。”学生们激动得脸都涨红了,讨论更热烈了。笔者欣喜地 2 看到,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激活了形象思维。再让学生利用休息天作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各种有关环保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想像,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以童话、小小说、寓言、诗歌等不同形式完成习作。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人人有所感悟。

又如金秋十月的西博会,已成为新杭州的一个象征。它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杭州。我利用双休日时间带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西博会,了解西博会,宣传西博会。回校后,我让学生说西博会的见闻,谈西博会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遐想《孙悟空翱游西博会》。因为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很多高科技产品,如电话、电脑、智能防盗门等。学生所接受的文化也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的。学生的想像力真是让人惊叹。在文中借孙悟空之口抒发感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俺老孙一跳!嗨,俺老孙得快快回花果山召开紧急会议,通知小猴们赶紧报名参加科技培训„„”“西博会让这个古老的美丽城市变得更年轻,让那个天堂一样的湖泊更美丽,让越来越多的人为它自豪为它骄傲。看来,俺老孙也该另眼看世界,不该再留恋花果山了!”

想像使学生的心理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欣赏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学生身上常涌动着一种天然的颖悟、纯真质朴,这是成人刻意追求也无法达到的。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注重作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拓宽学生作文训练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以生活情境为视点,激活学生形象思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激发思考,启发学生,极大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以社会情境为视点,激活灵感思维

博大的宏观世界,深邃的微观世界,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信息发展无极限,创新创造无止境。

1、情境内容

现代社会的信息面广量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主动收集有关信息,丰富自己的信息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1)国内社会情境

如军民齐心与洪魔作斗争的历史让每一个中国人铭心刻骨,那种“人在堤在”的精神与气势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报道使学生获得了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把抗洪内容编成剧本《再见了,亲人》,让学生表演,然后让学生以不同的思路写感想。钱江观潮、西博会、中国男足进入十强赛、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上海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人飞船“神州二号”发射成功都是学生关注的主题。(2)国际社会情境

在关注国内社会情境的同时,国际社会情境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时事是学生每日必看的节目: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菲律宾绑架中国人质事件、日本首相小泉来华道歉、美国“9.11”事件、本•拉登其人其事、美国对阿富汗战争„„

社会情境给学生展开广阔的智力背景,使他们爱憎分明,褒贬恰当,道德文章,情操高尚,有助于激活灵感思维。

2、教学策略

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这一内在因素和信息社会这一外在因素为契机,运用情境教学论中“以蕴涵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力”的原理,针对学生在发展性学力方面构思不够新颖这一薄弱环节,为了实现信息时代的作文教学由平面向立体,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为了开阔学生的视眼,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将目前影视中受学生欢迎的系列栏目巧妙移植到学生的日常作文训练中,设法沟通作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关心的焦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系统,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活跃学生的内在语言[5]。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栏目一直深受学生喜爱。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进行选取,捕捉情景中的某些特写镜头。引导学生尝试着当一回栏目记者,透过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用自己的言语去描绘。(1)提供情境

如有学生在写作指导课上提供新闻线索:某饭店门口发生一起因骑车违章而引起的车祸。肇事司机逃离现场,伤者向路人求救,路人纷纷围观却无人相救。饭店老板因人群影响自家生意而出来疏散围观者:“哎,让一让,让一让,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撞了个人吗,来,让一让„„”针对这则新闻,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那司机也太不像话了!”“打电话报警,抓住那个司机!”“我痛恨那个肇事司机,把人撞成这样,却逃之夭夭,真是太没有责任心和道义感了!难道他的良心不会受到谴责吗?!”(2)关注情境

当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同一个角度时,我适时点拨:“除了司机该受到强烈的谴责外,还有谁也该受到谴责?”学生一经点拨,茅塞顿开:“对,还有路人和饭店老板也该受到谴责!”“还有这骑车人本身也该受到批评。如果他不违章骑车,那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3)深化情境

当学生的思维由平面转为立体时,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我让他们往不同的层面挖掘。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结合仇保兴市长救人、社会各界给希望工程捐款等事件展开联想和想像。因为有了社会生活这一客观基础,这些学生有感而发:“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每个生命都是同样重要的。不管谁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伸手帮助。”“今天我们不肯帮助别人,万一明天我们遇到困难,谁来帮助我们?”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我让他们再往深处挖掘。

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也。”鲜明的形象伴随着抒发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的意境,使得理寓其中,从而使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这样的作文训练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社会化,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激活了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理解,整体判断,从而迸发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

(三)以模拟情境为视点,激活迁移思维

1、情境内容

(1)模拟现实情境

如学校提倡学生轻声慢步,可有学生常忘记。在语文活动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小品《今天我当中队长》,让学生模拟现实情境,从而使大家受到教育。(2)模拟剧中情境

如在上《笋芽儿》时,可结合一个训练点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先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成春姑娘、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然后上台表演。文中没有雷公公的语言描写,只是写道:“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也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因为有了精彩而富有童趣的表演,学生的兴趣陡然大增,纷纷运用迁移功能,上台表演起雷公公„„

2、教学策略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厌恶模式化,喜欢多样化;厌恶呆板、静止,喜欢变化、发展[6]。”而大多数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的文章时,往往套用程式化的结构,在表达上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很难写出新意。针对学生在发展性学力方面的这些弱点,我在作文教学时,运用情感驱动原理和情境教学论中“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主动性”的原理,根据习作要求创设情境,仿照“人生AB剧”形式,让学生续写。(1)再现情境

如因现在的孩子家庭中,父母离异的较多,父母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和影响也各有不同。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作文训练课。我先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电视连续剧《单亲家庭》的片段:小主人公的爸爸和妈妈由于种种原因闹矛盾了,小主人心里很担忧„„一个个活动而又连续的画面再现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很有真实感和亲切感。(2)体会情境

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矛盾紧扣学生心弦,我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因为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镜头:“丁华自父母离异后一直随奶奶生活。父母各自重组家庭。一天,丁华突遇车祸,医院开出病危通知单并请父母马上到医院„„”剧情将会如何发展?我请学生续写。(3)拓展情境

因每个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不一样,父母关爱的程度也不一样。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有着切深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通过观看、体验、思考把这种已有的经验、情感积累迁移到剧情中,从而激活了迁移思维,使表达具有真情实感。因此,各个不同的版本的结局出现:A、父亲立即取出存款送到医院并请医生全力以赴治好儿子的病。出院这天,父母同时来接,父亲递给母亲一张费用清单和一张条子:“请支付一半费用。”„„B、为救儿子,为寻求名医,父母向新闻媒体求助(热线寻呼、媒体报道、网上求医),竭尽全力;为筹集医药费,父母相互瞒着对方和儿子到献血中心去献血,结果在那儿相遇。看着对方因担忧和疲惫而红肿的眼睛,他们的眼眶湿润了„„C、父母赶到医院,从血液报告中得知丁华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如同晴天霹雳,父母都被惊得差点晕倒,但十年的养育之情难以割舍,父母瞒住实情,精心照顾丁华。同时,父母找到当年负责接生的医院,要求院方帮助查寻自己的亲骨肉„„

我欣赏于学生理解的多义化、灵感的闪现、情感的迸发。我在上此类作文训练课时,尝试运用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理论,奉信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以一个信息为中心,结合它的原型及相关事物,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让真实的生活在虚拟的镜头中延展升华,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以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变通思维

作文教学,应力求唤醒、激励学生去“自我体悟”,让学生在“悟”中提高自己,挖掘和发展自己独立的观察并在心灵中得以蕴藏,生发为敏感性,并能以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变通思维,作变换角度思考,表现出新观念、新题材,从而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

1、情境内容

学生都爱看动画片,虚构与科幻的世界让他们着迷。他们爱看也爱想,于是,我让他们作了一些尝试:《左手和右手》、《UFO与小河》、《电脑与恐龙》„„

(一)教学谋略

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我让学生写《西游记》的故事新编时,学生苦恼的不是“怎么写”而是“没啥写”。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因为我知道:写作心理学认为动笔之前是写作过程中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期,一篇文章有无创新多半取决于动笔之前的思考。而思考就要跳出既定的框框和模式,它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思维空间。教师应充当一个点火者,让学生自己燃烧起思想的火焰。

既然是情境,就不可能是平面的,它就有一定的广度,由许多不同的侧面构成,是多维的。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写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再动笔,就有话可写了。(2)拓宽情境

变通思路是指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将思维飞快地发散,又迅速地变通,能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的思维活动。从已知的经验中抉择,挑选适合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案[7]。

当学生的思维都沿着正向发展时,我举了个例子:“如果让我们写《武松打虎新编》,我们可以怎么写?”学生都按《武松打虎》的思路续编。我在肯定了他们的长处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武松举起拳头,正要挥手的时候,突然看到老虎头上戴着一顶小黄帽,帽上写着‘保护国家一级动物’八个大字„„”一经启迪,学生豁然顿悟:“老师,我会编„„”(3)驾驭情境

在激活了学生的变通思维之后,我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西游记》的故事新编并鼓励学生求异,倡导学生作文时的“心灵自由”和“思维自由”。学生的想像奇特而新颖:“凡事要讲效率,孙悟空既然那么聪明,又会七十二变,那他就应该有超前意识,想到变电话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以免师父既费精力又费财力去西天取经。”“唐僧„„”“大家都谴责猪八戒好吃懒做。我却欣赏他的健康心态。„„

虽然学生有些想法还比较幼稚,但字里行间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他们能用自己的手写下有新意的东西,在标新立异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设置以下情境为视点,进行思维训练。

1、直观情境

它可通过实物、物象、语言直观。

如在结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作文训练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催人泪下的画面,激动人心的言语,低旋哀鸣的乐曲,震撼着学生的灵魂。在这样的氛围中,身着深色西服、胸前佩带着白花的我开始诵读课文。我用言语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深受感染。当我读完课文时,我发现许多孩子的眼里噙着泪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抓住文中的那一串省略号开始提问:“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许多手从不同方向举起„„

2、推理情境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进行的过程,可以促成学生巧妙地用已知信息,推导出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敏捷性。

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文训练点:“黄盖究竟在信中写些什么,足以让老谋深算的曹操欢喜得了不得?”为了写好这封信,我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前因后果及各部分联系。让学生明白:两军相战,勇者胜;勇者相战,智者胜。而智就体现在这封信上。于是,学生运用推理,把以往学过的知识巧妙地迁移过来,把人物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3、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

我曾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当然,在作文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作文教学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2、因为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是创造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评价每 一个学生,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灵自由”和“思维自由”。

3、因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异于常规、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思维过程中,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和限制。

著名的作家冰心曾经说过,作文绝对是创造的、个性化的,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给人以感染,引起共鸣。的确,学生的习作中折射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世界。童心的自由飞翔和创意的无所顾忌是这一代学生的特点,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努力去言别人所未言是他们为文的一大特色。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多思出智慧,善思泣鬼神,奇思有新意,巧思创天地,努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新意识,在发现中体现创新灵感,在求异中学习创作方法,在想像中丰富创作内涵。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1999.3.第3次印刷 [2]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Z].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第一版,2001.1第1次印刷 [3]袁 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出版

7.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七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动脑筋, 勇于实践, 大胆思维的科研训练场所, 本科生提前接触科学研究, 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更能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创造氛围, 使本科生热爱并积极参与到科研训练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展露自己的科研能力。

一构建多元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当前, 由于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一般高校的教师数量及资源条件受到了一定限制, 本科生基本接触不到科学研究训练, 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此外, 由于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科研训练不能作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训练缺乏有机的组合, 科研创新活动并没有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之中, 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科学研究训练活动, 也局限于少数学生, 并且停滞于浅层形式[3]。因此, 高校需紧紧围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宗旨, 关注本科生早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构建适合多元模式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能力, 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素质、理论学习与创新性科研知识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只依赖于开设某些课程, 而是要体现一种精神的培养, 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本科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随着年级增长, 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具有差异性的, 为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高校应构建多元的科研创新培养体系, 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根据教学体系、科研现状、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等, 我们应设计基于学科平台、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具备这些平台条件, 不仅会将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条件进行整合, 还会在建设中加大投入进行完善。基地将会提供基础知识学习、实验验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及应用科学研究等多项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元的培养模式教育系统, 增强了对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前沿的了解, 开阔了科研视野, 提高了科研兴趣, 从而受到启发, 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

早期的科研训练可以为本科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当前本科生学习主要是由教师引导“被动式”的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 我们会发现学生一般都是在飞快的记着笔记, 他们的大脑已经不再思考, 只是盲目的记着书本的重点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途径是科研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再受课堂的教学模式制约, 他们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科研问题。另外, 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项目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 是具有有很大差异的, 有些学生擅长理论知识, 有些学生擅长动手操作, 有些学生富有极强的创新思维, 这些可能是天生的, 很难由教师来改变, 也不应该改变它[4]。教师要负责挖掘人才, 并给他们提供场地、资金和一定的专业指导,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念和能力[4]。

此外, 大学里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 他们从小在家庭的宠爱下长大, 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 都比较自我, 在与人交流和相处时都不会先考虑他人, 缺乏团队意识。而科研训练基本是以几个学生为团队开展的, 他们需要一起探讨、学习、钻研进行科学研究, 这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为今后走向社会, 学会团队协作精神打下基础。

实践基地能够为本科生提供多元的训练场所, 锻炼他们的文献查阅、写作与表达等基本技能, 更提供了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 训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营造科研氛围, 启发创新能力

目前, 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 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能充分发挥识别人才的优势, 利于开展各类各项科学研究、创新训练活动, 保障了科研训练的设备、仪器等软硬件设施, 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吸引本科生也参与到科学研究队伍中。

不仅如此, 基地定期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博士做一些学术研究报告, 让本科生提前接触当今社会热门的科学研究项目, 掌握学术发展的相关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当代知识前沿。这种浓厚的科研氛围, 可以激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当中, 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 使他们突破书本、课堂及专业知识的禁锢, 逐步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对于知识结构也更加完善合理, 有利于启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长期观察, 改变传统评价体系

本科生在校期间, 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复杂性, 因此学校应该多视角、长期观察、全面分析的识别科研创新人才。本科教育阶段对大学生的评价, 依然是考试成绩、老师的评语, 现行的考试方法很难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各个层面。虽然也有对大学生的综合测评与考核, 但也只是对文体特长、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政治表现等进行评价, 注重了学生的才艺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潜质, 心理素质的评价等[5]。如果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或者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但到最终的评价时, 仍然是成绩或才艺, 这样既不能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异, 也不能描述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5]。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 本科生在校期间对于科学研究并不了解, 比如文献的检索、实验的方法确定、动手操作等, 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也不规范, 只有通过科研方面的训练, 才能弥补他们缺乏的基本科研常识。

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 我们也要摒弃传统模式, 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一般一个科研项目都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 在实践基地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是需要老师长期观察的, 从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创新性及论文书写等多方面角度, 全面分析, 进行正确的评价。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 所以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学校挖掘科研创新人才, 也利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

五培养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

在本科生参与科研学习、训练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转变, 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中必须得有一个复合型的指导教师。

学校鼓励年轻教师、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间与本科生一同进行科学研究, 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适当的本科生也可以参与有科研课题的教师的课题组。本科生尽早的接触科学研究实验, 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增强了动手能力, 也可为科学研究队伍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 亦可锻炼年轻教师, 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指导教师明白教育观念创新最大的问题, 是对学生宽容, 允许科学研究失败, 客服认识上的误区。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时, 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 并耐心的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术水平进行提高的过程, 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 他们也要查资料进行学习, 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另外通过参加各类的科研训练、竞赛等活动, 与专业指导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本科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基地会聘任那些责任心强, 有热情并且积极向上的指导教师, 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拟定科研选题与步骤后, 着重培养本科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推进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研究氛围, 开展各类科研训练活动, 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 培养他们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高校提供了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肖敏“.基地班”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4) :100-102.

[2]申天恩, 邓长辉, 桑田成.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8) :65-66.

[3]彭文博, 尹新明.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形式、内涵及地方高校的创新性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4) :78-80.

[4]万剑峰, 刘俊利, 刘秀芳.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探索[J].大学教育, 2012, 1 (8) :123.

8.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八

【摘 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并且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重视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本科生实验实践教育体系,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挖掘本科生科研创新潜力,对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科学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2015JXGG01)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2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he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in the undergraduates bas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terests in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al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in-depth exca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Anim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model of cultivation.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思维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传统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迅猛发展的研究性学科,原创与创新则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生产实践经验则成为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1.培养科研创新兴趣,夯实科研创新基础,革新课程教育体系

1.1 以兴趣培养为基点,启发本科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本科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创新兴趣,增强科研创新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宣讲、科研实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科研选题和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了解相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知识并查阅专业文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科研热情[2],从而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科研创新思维。

1.2 以专业训练为核心,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

1.2.1 文献检索及阅读训练

文献检索是科研创新准备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获取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文献资料中涵盖了国内外相关课题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本科生快速了解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科研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评价研究成果的依据。中外文献阅读、文献检索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从新生入学起,依托各种教学环节并开设相关课程,着手于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及科研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提升其科研能力。

1.2.2 实验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只能为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奠定理论基础,而支撑研究课题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实验数据[3]。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实证资料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学院非常重视对本科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设有开放性实验室,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为我院学子搭建一个真正能够参与科研设计与实践的平台。

1.2.3 论文撰写能力训练

科研能力的体现、成果的展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及所有科研过程,最终都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人员想要有效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书面的学术论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本科生来说,论文的撰写不仅要注重内容,还应注重形式,论文内容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形式则规范论文格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治学态度。本专业设有论文撰写的专业课程,并有严格的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幅度提升了本科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1.2.4 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素质不仅是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本科生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为其科研能力训练创造条件和氛围,如按期举办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及科研学术交流等。通过良好地科研素质训练,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3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设置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主体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以及其所掌握知识面的宽窄对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借此拓展学生知识面。其次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促进学科交流,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4]。

2.立足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实验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 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际生产实验中,基础实验属于认知验证性实验,侧重本科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实验及基本技能实验。专业实验是综合模仿性实验,注重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包含专业综合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创新实验又称为创新实战性实验,包括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创新实验,强调研究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5]。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和实践[6],动物科学专业通过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组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对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了全面培养,使本科生科研实验水平得到提升。

2.2 以“产学研”关系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平台

我国本科生虽有较为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其创新水平及实践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7]。学院应切实开展与企业实践技术、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关系及其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育更多社会所需的的创新型人才[8],加速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孵化培育,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实战”平台。

2.2.1 携手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在这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人员技术需求及畜牧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

2.2.2 创办企业助学班并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为品学兼优、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现金奖励并开办企业助学班,极大地激励本专业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这不仅对校企深度合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3 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

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带着导师的部分课题任务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完成导师所交付的科研任务及生产任务,从而熟悉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中,激发其科研创新的灵感。

3.因材施教,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3.1 本科生导师制在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9],导师会因材施教,并依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对其培养,其培养模式的开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动物科学学院校作为畜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导师带教模式,可组织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为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等方面的同时,保证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力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2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3.2.1 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动物科学专业对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品德要高尚,再者专业知识必须渊博深厚,能够对本科生有一个合适的培养计划。选择导师时是双向选择制,由学生自愿填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导师与学院商议决定。导师与学生以1:1或1:2的比例进行帮辅带教。

3.2.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导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辅带教,为其个性化发展制定个性化修读计划并提供可行的培养方案,注重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

3.3 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互带互助模式

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本科生的科研实验由研究生辅导开展,此举既可充分发挥和巩固研究生的实操技能,也可以使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10]。本科生在这种互带互助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在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科研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及科研实验操作水平,最终达到最大幅度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了自主探索、研究、发现。这不仅提升了本科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本科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大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能激发起其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近几年,畢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逐年上升,不得不说,本科生时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吉,侯鑫,刘明秋,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78-181.

[2]姜从盛.对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1):25.

[3]屈锋,程火焰,阳国峰.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19-121.

[4]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6.

[5]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5-110.

[6]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

[7]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8]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北京教育,2007,(5):31-33.

[9]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

[10]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4-146.

作者简介:

孟 军(1986—),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通讯作者:

9.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九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0.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十

摘要: 随着职业学校招生竞争的激烈,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和发展各专业,以期吸引更多的生源。现在社会上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在大形势下呈逐年萎缩的势态,而笔者院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却是以...随着职业学校招生竞争的激烈,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和发展各专业,以期吸引更多的生源。现在社会上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在大形势下呈逐年萎缩的势态,而笔者院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却是以逐年增长的势头在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在校生1400多人,这与笔者院校近年来在探索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系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笔者就本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进行以下阐述。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要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教育要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近年来,从社会反馈的就业信息看,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学生就不了业,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有关。大量的事实表明,要增强就业竞争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点,中职教育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应掌握从事计算机或计算机相关工作必

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拥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适应用工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创新教学手段

(1)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体现职业能力教育。计算机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首先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近年来,我校引入德国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面为

基点,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笔者院校结合该课程模式的特点和实情对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课程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是在对计算机人才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在对岗位所需技能、知识、资源、工作成果、效果评价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整理后,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论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组新课程。新课程主要依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另外在新课程组中除了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外也适当地开设了像《体育》《职业指导》《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与法律》等文化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保障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2)创设仿真的职业教育实训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强调实用,还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才,转岗能较快适应。要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教学中要构建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熏陶。

笔者院校计算机专业全部在一体化教室中授课,所谓一体化教室就是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以此构建一个学习、开发项目所需的教、学、练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

融为一体,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手段上笔者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是案例分析法。结合企业项目或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利用企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结合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点,详细给以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基本知识、设计步骤以及企业运作等。

二是分组讨论法。假如现在要建设一个小型的局域网,要求学生接受该任务,设计一套最科学最优的建设方案。那么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内部研讨形成建设方案,然后采用分组汇报的形式,讲解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听取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后教师总结和点评解决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意识,同时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不仅培养了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职业素养。

三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法。按照企业开发项目的流程和要求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就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在老师的引导、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吸取项目涉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师生共同努力实现项目的开发,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构建团结协作意识及讲求工作效率的风气,为适应就业铺平道路。

四是角色扮演法。假如现在要建设一个服饰电子商务网站,教学可以采用虚拟顶岗操作的方式,教师是本项目开发经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是项目组成员,上学即上班,上课转换为做项目,一体化教学基地采用企业化管理,让学生逐渐适应企业员工的角色,角色的转换和扮演为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在仿真的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环境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将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达到育人目标。2.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专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但若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活动,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计算机专业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进行培养。笔者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成立专业协会。针对专业特点,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协会,规范与专业有关的能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协会活动内容,广泛接纳专业学生参与协会的相关活动。协会由本系或外系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都有协会成员负责,教师仅进行指导。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针对专业特点,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类似工作室),以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为主开展活动。例如网页设计工作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校内其他各职能部门维护部门网站等等。

(3)搭建科技艺术节平台,开好技能运动会。每年的5-6月是笔者院校的科技艺术节,开展活动丰富多样,有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优秀学生作品展示、校企合作、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等。借助这个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技能、赛技能的氛围中。

(4)“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举办各类讲座,与其沟通、交流,以增强对企业职业活动及岗位的认识。建设一支既有企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学校制定了教师三年轮换制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师培养方案,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全员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校外三导师制的顶岗实习,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强调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我校学生需完成教学计划内统一安排的为期一年的校外专业实习活动。学生走进工作岗位,在“真枪实战”的环境中,由企业配备师傅有针对性地负责岗位技能学习和训练,同时学校根据企业、实习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

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由校内配备的专业导师对实习学生普遍性缺乏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由校外实习职业导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心态、实习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以及择业观等进行指导,使学校的办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零距离”就业、企业“零距离”选人创造条件。其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与社会接触,在实际岗位中将校内所学进行运用,积累工作经验,使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

11.试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篇十一

国外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远早于我国。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维克姆在15世纪首创“导师制人才培育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高校积极倡导本科生选课制和学分制 (吕埃格著, 张斌贤等译, 2008) , 牛津、剑桥等高校将导师制移植到本科生的培养。Alan∙B∙Cobban (1988) 研究指出, 这些大学的导师不仅帮助学生正确地选课, 而且会从思想、学业、生活各方面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比如, 牛津大学导师制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导师教学的进行以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基础, 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杜智萍, 2006) 。近一个世纪以来,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充分发展, 并形成了全面的理论体系 (David Warner, etal, 2001) 。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 国外很多高校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 德国学者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时就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作为办学原则。法国1984年制订的《高教指导法案》中提出“培养学生研究与革新能力”。而美国一些大学则提倡大学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参与到科研之中, 并且提供相应经费 (张峥, 2010) 。

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导师制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高校如何发挥大学生创新潜能, 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予以引导,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是当今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颜廷丽, 2013) 。有学者指出, 应让富有研究经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导师, 对本科生在科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必要的答疑和辅导, 从而实现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全面接轨 (王根顺等, 2008) 。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教学相长,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黄锁义等, 2011) 。有研究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常见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郭翔, 2014) , 也有少数文献对国内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问题开展了研究 (曹强等, 2014) 。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分别涵盖了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 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相对薄弱。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探讨将两种机制有机协调的问题, 旨在为高校推进两种制度时提供参考。

二、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协调构建的可行性

无论是从理论成果还是从现阶段各大学实际工作看, 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主要是希望本科生的导师围绕学生学习、科研、生活、感情等方面给予其帮助和指导,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 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办法里规定,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包括“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 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厦门理工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试行办法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及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教书育人, 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作为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之一。这些规定毫无疑问都是希望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 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是, 多数学校都单独规定了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 要加强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比如, 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办法规定“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 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主动接纳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 原则上应承担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工作”。厦门理工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试行办法规定“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 完成专题文献综述与相关科研论文, 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 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 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系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说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且这项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课本学习、生活与感情等相剥离, 但是又可以借助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平台强化其培养效果。因此, 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协调构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协调构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 身份问题:导师与其他老师

本科生导师制里面所谓的“导师”, 其指导的内容, 更系统化。事实上, 在现阶段的大学实际工作中, 本科生需要“指导”的多个方面, 都已经有其他老师做了工作, 比如,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主要由讲授马列理论的政治课老师、团 (党) 总支书记等来教育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法和成绩等主要由任课老师和班主任 (或辅导员) 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困难由学生处、班主任等帮助解决;学生的感情问题等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等引导解决。有些大学甚至在此基础上, 还有专门的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 再综合性地协助管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 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下的当事老师如何进行自身定位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2. 目标问题:多元与一元

本科生导师制中往往将导师定位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管家婆”, 无论是学习、科研, 还是日常生活等, 原则上来说, 导师都要进行关心和指导, 具备典型的多元化特征。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目标则非常单一。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协调构建中很可能出现目标定位凌乱的情况, 本科生导师制将多大比例的精力用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 也是可能遇到的问题之一。

3. 转化问题:单向与双向

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当事老师能不能是同一个或同一组老师?负责本科生导师制的当事老师, 能否转化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当事老师?后者能否转化为前者?这种转化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在身份转化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指导内容和思路趋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避免重复工作和无用功, 有助于两种制度的协调构建和开展。

四、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协调构建政策建议

1. 将本科生导师制、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当事老师定位为辅助性老师

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推崇和大力开展的关于学生培养的两项重要工作, 但是由于当事老师身份的重叠性、其他老师对学生管理的长期性和经验的丰富性, 不宜将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作为强制性、主导性的工作, 而是应该将两者都定位于一种辅助性的工作, 将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定位于现阶段多数高校实行的本科生班主任制和辅导员制的重要的补充, 强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徐志峰, 2011) 。比如, 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和项目调研、论文写作等兴趣很浓厚, 本科生导师就应该联合负责该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老师进行重点培养。当然很多情况下, 导师本人就扮演了这两种角色, 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更为顺畅。

2. 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目标

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都包含有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很明显的不同点是前者除了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还有其他目标, 后者则将其作为唯一目标。通过考察现阶段多数高校导师制开展情况, 本科生导师制效果较好的做法, 主要集中在导师通过带领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和项目调研等, 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 并取得一定学术成果, 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而其他方面, 比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课题学习兴趣、生活和感情中遇到的难题等, 本科生导师制的当事老师很难提供给学生很明显的帮助。因此, 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目标, 既能很好地将两种制度结合, 又符合实际需要。

3. 将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逐步融化为一体

上一篇:编辑审稿题下一篇:最牛小故事: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