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认识地球

2024-10-07

教学设计认识地球(精选12篇)

1.教学设计认识地球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理解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晴朗的星空,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那么,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长啥样呢?我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呀?有谁知道的? 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

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

2、证实“地球是球体”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

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

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

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答:圆、椭圆、球体、„„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答:麦哲伦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精神的形成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平时怎么描述一个物体的大小?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地球大小把!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图中有两个不同的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极半径(6371千米)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地球的庞大感受更深刻。

思考、回答 学会描述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地球这么大,要了解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于是人们就把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仪和实体地球之间有什么区别?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是正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经纬线等。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观察地球仪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标题,尝试自己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球体

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仪 1.地轴 2.两极

2.教学设计认识地球 篇二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学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3.“认识地球”重难点突破 篇三

一、经度用左右手表示

初一新生三维空间尚未建立,如何将抽象的经度学习形象直观化。为此,可让学生伸出双手,每一个手指代表一条经线,学生举起自己的双手,学习热情和兴趣一下高涨起来。

方法:面对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逐渐增大到180°,用左手表示。大拇指为0°经线的分界线 。向左分别为西经,即20°W、40°W、60°W……180°W,注意指缝也相隔20°。向右分别为东经,即20°E、40°E、60°E……180°E。如图1、图2所示。

当双手合拢,是一个球体,既形象又直观。左手表示整个西经度,右手表示整个东经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反复观察、揣摩、思考,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当双手合拢时,两大拇指指缝,即0°经线。面对0°经线,上北下南(见图3)。左手在西,表示西经;右手在东,表示东经。

当双手合拢,旋转180°,面对的是两小指缝即180°经线。面对180°经线,上北下南(见图4)。右手在西,表示东经;左手在东,表示西经。

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尝试成功,有的不能用手演示出来,可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满足操作欲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在整个活动中讨论、思考、探索,气氛活跃,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经度这一知识难点得以落实,而且印象深刻。

二、东西经度的判读

东西经度的判读,历来是中考的重难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笔者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例题,总结出简便且行之有效的规律方法。

自西向东,即顺着箭头方向,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总结为“小W、大E”。如图5、图6。图5中经度由40°到20°、0°,图6中经度由180°到170°、160°,经度度数均变小,所以判断为西经。A:40°W;D:170°W。图5中经度由0°到20°、40°,图6中经度由160°到170°、180°,经度度数均变大,所以判断为东经。B:20°E;C:160°E。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画箭头,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即“小W、大E”。如图7、图8。

如何判读南北半球的经纬度,一直是难点,方法如下。

由极点判断方向。因图7为南极点,图8为北极点,根据北逆南顺。首先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度数大小变化判断东西经度。顺着箭头即自西向东,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即小W,大E。

如图7,判断A点经纬度,沿着A所在纬线圈的度数为30°S,从极点与A所在的经线的度数为90°,又因顺着箭头度数变大为东经,所以为90°E。即A(30°S,90°E),同理B(60°S,135°W),图8为北半球,同理判读C(30°N,135°E),D(60°N,90°W)。

通过以上讲解,配合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总结、应用,将这部分知识加以熟练掌握。

三、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本节的难点,为避免将英国和非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在不同的半球上,造成生活的诸多不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不是(0°,180°)的经线圈,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最大限度地从海洋上通过,找到(20°W,160°E)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划分,如图9。针对这部分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总结规律如图10:大部分东经在东半球。但小于20°,不论西经还是东经,都在东半球。大部分西经在西半球。但大于160°,不论西经还是东经,都在西半球。

为了更具体直观化,可用双手将东、西半球区分开来。如图2所示,左手大拇指代表20°W,右手无名指与小拇指之间代表160°E。具体做法如下:双手合十,然后掌心撑开,手指相对且弯曲,整体呈球状,从左手大拇指之右到右手小拇指之左可示意为东半球,从左手大拇指之左到右手小拇指(包括左手小拇指)之右可示意为西半球。

让学生反复演示几遍,东、西半球尽在自己手中,既有趣又形象,从而使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根植在脑海里,抽象知识具体、直观化,这一难点得以突破。endprint

经度的学习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是湘教版初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内容,这一节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发展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的重要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让学生将经度的学习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双手上表现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动手能力。

一、经度用左右手表示

初一新生三维空间尚未建立,如何将抽象的经度学习形象直观化。为此,可让学生伸出双手,每一个手指代表一条经线,学生举起自己的双手,学习热情和兴趣一下高涨起来。

方法:面对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逐渐增大到180°,用左手表示。大拇指为0°经线的分界线 。向左分别为西经,即20°W、40°W、60°W……180°W,注意指缝也相隔20°。向右分别为东经,即20°E、40°E、60°E……180°E。如图1、图2所示。

当双手合拢,是一个球体,既形象又直观。左手表示整个西经度,右手表示整个东经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反复观察、揣摩、思考,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当双手合拢时,两大拇指指缝,即0°经线。面对0°经线,上北下南(见图3)。左手在西,表示西经;右手在东,表示东经。

当双手合拢,旋转180°,面对的是两小指缝即180°经线。面对180°经线,上北下南(见图4)。右手在西,表示东经;左手在东,表示西经。

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尝试成功,有的不能用手演示出来,可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满足操作欲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在整个活动中讨论、思考、探索,气氛活跃,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经度这一知识难点得以落实,而且印象深刻。

二、东西经度的判读

东西经度的判读,历来是中考的重难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笔者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例题,总结出简便且行之有效的规律方法。

自西向东,即顺着箭头方向,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总结为“小W、大E”。如图5、图6。图5中经度由40°到20°、0°,图6中经度由180°到170°、160°,经度度数均变小,所以判断为西经。A:40°W;D:170°W。图5中经度由0°到20°、40°,图6中经度由160°到170°、180°,经度度数均变大,所以判断为东经。B:20°E;C:160°E。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画箭头,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即“小W、大E”。如图7、图8。

如何判读南北半球的经纬度,一直是难点,方法如下。

由极点判断方向。因图7为南极点,图8为北极点,根据北逆南顺。首先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度数大小变化判断东西经度。顺着箭头即自西向东,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即小W,大E。

如图7,判断A点经纬度,沿着A所在纬线圈的度数为30°S,从极点与A所在的经线的度数为90°,又因顺着箭头度数变大为东经,所以为90°E。即A(30°S,90°E),同理B(60°S,135°W),图8为北半球,同理判读C(30°N,135°E),D(60°N,90°W)。

通过以上讲解,配合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总结、应用,将这部分知识加以熟练掌握。

三、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本节的难点,为避免将英国和非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在不同的半球上,造成生活的诸多不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不是(0°,180°)的经线圈,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最大限度地从海洋上通过,找到(20°W,160°E)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划分,如图9。针对这部分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总结规律如图10:大部分东经在东半球。但小于20°,不论西经还是东经,都在东半球。大部分西经在西半球。但大于160°,不论西经还是东经,都在西半球。

为了更具体直观化,可用双手将东、西半球区分开来。如图2所示,左手大拇指代表20°W,右手无名指与小拇指之间代表160°E。具体做法如下:双手合十,然后掌心撑开,手指相对且弯曲,整体呈球状,从左手大拇指之右到右手小拇指之左可示意为东半球,从左手大拇指之左到右手小拇指(包括左手小拇指)之右可示意为西半球。

让学生反复演示几遍,东、西半球尽在自己手中,既有趣又形象,从而使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根植在脑海里,抽象知识具体、直观化,这一难点得以突破。endprint

经度的学习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是湘教版初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内容,这一节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发展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的重要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让学生将经度的学习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双手上表现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动手能力。

一、经度用左右手表示

初一新生三维空间尚未建立,如何将抽象的经度学习形象直观化。为此,可让学生伸出双手,每一个手指代表一条经线,学生举起自己的双手,学习热情和兴趣一下高涨起来。

方法:面对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逐渐增大到180°,用左手表示。大拇指为0°经线的分界线 。向左分别为西经,即20°W、40°W、60°W……180°W,注意指缝也相隔20°。向右分别为东经,即20°E、40°E、60°E……180°E。如图1、图2所示。

当双手合拢,是一个球体,既形象又直观。左手表示整个西经度,右手表示整个东经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反复观察、揣摩、思考,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当双手合拢时,两大拇指指缝,即0°经线。面对0°经线,上北下南(见图3)。左手在西,表示西经;右手在东,表示东经。

当双手合拢,旋转180°,面对的是两小指缝即180°经线。面对180°经线,上北下南(见图4)。右手在西,表示东经;左手在东,表示西经。

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尝试成功,有的不能用手演示出来,可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满足操作欲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在整个活动中讨论、思考、探索,气氛活跃,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经度这一知识难点得以落实,而且印象深刻。

二、东西经度的判读

东西经度的判读,历来是中考的重难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笔者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例题,总结出简便且行之有效的规律方法。

自西向东,即顺着箭头方向,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总结为“小W、大E”。如图5、图6。图5中经度由40°到20°、0°,图6中经度由180°到170°、160°,经度度数均变小,所以判断为西经。A:40°W;D:170°W。图5中经度由0°到20°、40°,图6中经度由160°到170°、180°,经度度数均变大,所以判断为东经。B:20°E;C:160°E。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画箭头,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即“小W、大E”。如图7、图8。

如何判读南北半球的经纬度,一直是难点,方法如下。

由极点判断方向。因图7为南极点,图8为北极点,根据北逆南顺。首先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度数大小变化判断东西经度。顺着箭头即自西向东,度数变小为西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即小W,大E。

如图7,判断A点经纬度,沿着A所在纬线圈的度数为30°S,从极点与A所在的经线的度数为90°,又因顺着箭头度数变大为东经,所以为90°E。即A(30°S,90°E),同理B(60°S,135°W),图8为北半球,同理判读C(30°N,135°E),D(60°N,90°W)。

通过以上讲解,配合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总结、应用,将这部分知识加以熟练掌握。

三、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本节的难点,为避免将英国和非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在不同的半球上,造成生活的诸多不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不是(0°,180°)的经线圈,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最大限度地从海洋上通过,找到(20°W,160°E)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划分,如图9。针对这部分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总结规律如图10:大部分东经在东半球。但小于20°,不论西经还是东经,都在东半球。大部分西经在西半球。但大于160°,不论西经还是东经,都在西半球。

为了更具体直观化,可用双手将东、西半球区分开来。如图2所示,左手大拇指代表20°W,右手无名指与小拇指之间代表160°E。具体做法如下:双手合十,然后掌心撑开,手指相对且弯曲,整体呈球状,从左手大拇指之右到右手小拇指之左可示意为东半球,从左手大拇指之左到右手小拇指(包括左手小拇指)之右可示意为西半球。

4.《第一节 认识地球》习题1 篇四

一、选择题

1.一架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终能到达()

A.北京B.赤道C.北极D.南极

2.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3.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A.两者等长

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

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4.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阳光直射现象,以北为温带,则该点的地理位置是()

A.23.5°N,160°E

B.66.5°N,160°E

C.23.5°S,180°D.23.5°N,20°W

6.一个人丛10°N的纬线上往北走1千米,往东走1千米,再往南走1千米,最后往西走1千米,他回到了()

A、原出发地的正西B、原出发地

C、原出发地的正东D、原出发地的正南

7、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因为()

A.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自转

B.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C.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自转

D.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8.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

9.以下正确表示北半球冬季的三个月是()

A.11月、12月、1月B.12月、1月、2月

C.1月、2月、3月D.10月、11月、12月

10.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11.下列节日中,唐山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

A.“五一”劳动节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D.“十一”国庆节

12.某地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北侧是北寒带,南侧是北温带,则该地的地理

坐标是()

A.20°W,23.5°NB.20°W,66.5°N

C.160°E,66.5°ND.160°E,23.5°N

13.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在五带中的()

A.热带B.南温带C.北寒带D.北温带

14.当我们开始愉快的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5.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是()

A.热带和北温带B.热带和南温带 C.北温带和南温带D.北寒带和南寒带

二、填空题

1.地球公转时,地轴是_________,而且它的空间指向_________。

2.人们根据_________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每年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________季,6、7、8三个月是南半球的________季。

4.在地球仪上,指示东西方向的是_________线,它与地轴_________,并环绕地球一圈,其长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_____________,到两极成_________。

5.在地球仪上,指示南北方向的是_________线,它是连接__________并且与_________垂直相交的半圆。

三、读图填空题

1.读图1-8,根据要求将图中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图1-8

(1)有正午太阳照在头顶现象的是_______带,有一段时间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下的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

(2)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气候终年炎热的是_______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

(3)北回归线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的分界线,南极圈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的分界线。

2.某日早晨7时2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这一天最可能是()

A.元旦B.清明节C.劳动节D.国庆节

3.右图是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

(151°E,33°S)在春分、夏至和

冬至三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下

()

A.①夏至日②春分日③冬至日

B.①冬至日②春分日③夏至日

C.①春分日②夏至日③冬至日

D.①春分日②冬至日③夏至日

4.右图示意的是北极圈以北地区为极夜,此现象有可能出现在()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列排序与图相符的是

5.读右图判断,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赤道上标出地球自转方

向的箭头。

(2)写出图中B点的经纬度。

(3)图中A、B、C、D四点,冬至日出现极昼现象的是

点。

5.教学设计认识地球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环境污染,并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

3、能积极地参与活动。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5、引导幼儿快乐的参与游戏,认真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认识地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导入活动。(地球)

(二)播放幻灯片,认识地球的外形及特点

今天我想请你们看一看这些图,想一想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请幼儿讲述对地球的认识及自己见到美的东西

总结: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唯一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却因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坏,所以地球爷爷就生病了,周末的时候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过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了什么?

(三)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请幼儿来说说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总结:原来汽车排放的废气、破坏绿化等会使地球生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地球是怎么说的?

2、出示头饰,

讲述“我是一个生病的地球爷爷,最近几年,我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我的空气中有许多的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我的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有的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难过呀!”

(四)寻找为地球爷爷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挂图)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地球爷爷的病好起来?

幼儿分两组进行比赛。

“每个人想一种,最好和前面的小朋友说得不一样,你们每说一种,老师就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看哪一组的小朋友为地球爷爷治好的病多。”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已经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但是地球上还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们不知道的,请你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让我们大家一起把地球爷爷的病治好,好吗?

活动反思

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怎样做到教师少动,学生多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这是我设计“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这节课没有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及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 1 、习题选择要与时俱进; 2 、问题衔接过渡要自然; 3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6.《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的昼夜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提高发现及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日常现象及实验,推理、想象地球自转方向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式

本节利用拟人化手法虚拟了一个贯穿整体探究过程的情境――爱运动的“地球先生”。利用画外音的方式以“地球先生”的口气设疑并贯穿整节课,促使学生始终对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与关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利用充气地球仪作为道具模拟地球自转,增强空间想象力。实验演示“昼夜更替”这一内容,因考虑到并不能完全保证在暗室中进行,故由教师参与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情境:地球先生出场(配乐:《非诚勿扰》男士出场曲)。

教师引导:你们了解这位先生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回忆旧知。

2.新课教学

活动1:区分自转与公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这是我平时和我的几位兄弟一起做运动时的视频,你们能找到我吗?观察一下我不停地在做几种运动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及地球自转、公转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思考、讨论、尝试描述并区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明确主题】“自转”运动

活动2:感受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你们能感受到我在自转吗?”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自转。

①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吗?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③每组选择1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各组的想法。④4分钟后将本组想法与大家分享。

【补充】傅科摆运行的GIF动画及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观察傅科摆奇妙的运行轨迹,思考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共同总结: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感受“地球先生”的自转。

活动3:观察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仔细观察,我怎样自转的?”

【展示】Flash动画:地球自转及弹跳球、摇摆球、足球

学生活动:判断地球自转中心。

①观察判断:判断地球自转方式与三种球体旋转方式是否相同,确认地球绕一个中心轴(地轴)旋转。

②模拟自转:1位学生用充气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地轴自转,另1位学生观察,并指出模拟是否正确。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你能在太空中看到我,请给我360°无死角的拍摄哦,仔细观察,看看我自转的方向是?”

【展示】Flash动画:地球自转(正视、俯视、仰视)

学生活动: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①在北半球某地贴黄色,在南半球某地贴上蓝色。②1位学生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另1位学生正视、俯视、仰视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自转方向,互换。③画出正视、俯视、仰视时自转方向。④推选2名代表。1名展示绘制的地球自转方向。另1名演示并说明。

教师引导:①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示范如何从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②利用钟表GIF动画解释“顺时针”“逆时针”

共同总结: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半球看,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看,顺时针旋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仔细观察,我自己旋转1圈需要花多长时间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活动反馈:地球先生:我一刻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旋转,自转1圈需要1天。

活动4: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情境承转: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我特意请朱导给我拍了一个微电影,名字叫‘我的一天’”。

(1)昼夜更替现象

【展示】微电影“我的一天”(教材活动题1模拟地球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引导:从微电影中,地球先生自转运动让地球上的人们在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微电影并思考(产生昼和夜)

【补充】晨昏线、晨线及昏线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是透明的,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透明的地球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只有昼)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像太阳一样,自己会发光,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发光的地球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只有白天没有夜晚,没有人类,没有动植物„„)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哪天累了,不想自转了,又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静止的地球

教师引导:是否有昼夜?地球任何地点是否能感受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有昼夜,但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课堂反馈:因为我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我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夜)。更因为我不停的自转,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每天都经历着昼夜更替现象。

(2)时差

【情境承转】地球先生:(画外音)跟你们说件有意思的事情哦~今年7月14日下午16:00(巴西时),巴西世界杯决赛拉开战幕。而中国球迷和“伪球迷”们却为了看这场决赛而与睡神苦苦抗争着„„

教师引导:为什么下午4:00球迷们会与睡神苦苦抗争呢?时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各地时间差异。思考(预设:因为我们和巴西存在时差);分享生活中感受到的由于时差造成影响的例子。

【展示】酒店大堂不同时间的钟;香港股市下午3:00收盘;美国纽约回来后倒时差。

教师引导:时差产生原因

【提示】经度没相差15度,时间差1个小时。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活动:①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开罗、纽约三个城市。

②将北京移动至晨线上,观察当北京为早晨6:00时,开罗和纽约的时间。

③1位学生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另1位学生观察三座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并描述所看到的。

师生共同研讨: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

【活动反馈】地球先生:因为我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差现象。东边地点要比西边地点早看到日出。

【课堂反馈】

你们已经了解了我喜爱的自转运动,下面,我来考考大家!

①从南极点仰视我,我在进行着顺时针转动。②因为我在一刻不停的自转,所以,地球上就有了昼夜。③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是8月16日20:00,那时在摩纳哥运动员的家人们正准备起床。

学生活动:思考并判断真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爱运动的“地球先生”,认识了他喜爱自转运动。我们寻找证明他自转的证据,我们探讨他自转的规律,我们感受自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持续关注爱运动的他!

【拓展延伸】

①微电影:随处可见的自转影响力(实验:感受水的漩涡)②视频:科里奥利效应

(附件)

附件1:“我的一天”微电影

第1幕:教师手拿写字板,写字板上一张张呈现以下内容

微电影“我的一天”

导演:朱玲

编剧:教科书女士

演员:地球仪先生、手电筒女士

ACTION

第2幕: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在地球仪上用红旗标注北京,以北京在晨线上为基准,进行自西向东旋转)

附件2:“随处可见的自转影响力”微电影

第1幕:教师手拿写字板,写字板上一张张呈现以下内容

微电影“我自转的影响力”

导演+编剧:朱玲

演员:水先生,小红纸片姑娘

ACTION

第2幕:水的漩涡(逆时针)

小红纸片随着水流逆时针旋转

7.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篇七

反思一: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反思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

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

第三课时,讲解经线和经度的时候,对比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找出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经线之间的关系,统同样为了区分,引出经度,从特殊经线,经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其中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和东西经的分界线(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学生记忆了解的难度,加以强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性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向刘老师、李老师、林老师请教后,加以改正,使得后面几节课效果较好,越来越顺手。以后会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积极向几位前辈学习和请教。

反思三: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第一、课堂的有趣性。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事实证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后我听一位家长说他孩子在家拿着篮球问他爸爸知道不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那些地方,时间什么的,最主要的是孩子还主动去找历史书,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所处的朝代,听到这些自己感到很高兴,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过多的专业的东西是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力求把课上的有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他们对地理的热爱。

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情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新课程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作为地理老师,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学生喜欢的素材,用相关的地理理论与这些素材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所学而骄傲,自然就会喜欢地理和地理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情感点”,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就不在话下了,教学就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能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第二、暴露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举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一个来,其中“登高望远”解释地球是球形的一个证据,同学们对此理解不了,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找同学回答,之后发现同学对此争议很大,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的思想我解释不了,这也是对我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三、学生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球大小的一些数据,我找了一个顺口溜,其中有一句是“庐山起义是半径”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就有四班的一个同学提议把“庐”换成“刘”,之后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决定改成“刘三起义是半径”。学生们还一看改的结果乐了,通过大家的参与,这么一来相信他们都记住了。

第四、在讲到地球仪和地球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举出好多的不同,比如,地球仪上没有大气层啊,还有的说地球仪上没有水啊等等,很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引导他们得出一些主要的区别。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上的可圈可点,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反思四: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节课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地理这门课,但内容都很简单且学生都刚刚已经上过了,在这上了这堂课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想,现具体>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我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较简洁,实用。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的特点,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这样不仅这个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很牢固,其他学生也印象深刻。对学生的点评得当,多鼓励性的语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课堂气氛热怀。教材的重点难点深浅度把握适中,难点的突破方法比较好,既直观,又连贯,教学效果好。特别注意学生在本节课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教学目标达成率高,学生在小组成果展示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小组多次展示,而有的小组却很消极。通过多次鼓励,终于几个学生不困难的小组的成员也愿意发面自己的看法了。也注意了把地理知识联系实际,比如:讲到在海上看帆船的时候情景,发生月食的时的情景,也培养学生持久的地理兴趣。

不足之处

一、课件所起的作用不大,我在让学生带着幻灯片上的问题预习课文时,就呈现了这张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一直展示到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后。时间过长,没有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时本来>计划给大约10分钟的时间学生预习,分组讨论。结果我发现由于学生刚刚上过,基本上都知道答案。预习没有实效,流于形式,学生也没有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而是在等待时间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匆匆结束了预习活动,进入了下一环节,这也是最后造成这节课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的的重要原因。

二、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尽管我在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这样就造成尽管知识目标暂时实现了,但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就谈不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了。

三、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这们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感觉得学生好像是为学习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学,而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为学到知识现时学。

四、没能因材施教,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今天的作业的设计就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

8.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篇八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9.教学设计认识地球 篇九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10.地球属于谁教学设计 篇十

课题.地球属于谁

课题.地球属于谁

如果其他生物全都灭绝了,地球将是一片荒凉毫无生气,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且不论人类食物的来源是其他动植物,也不谈人类需要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才能呼吸,首先要知道很多生物比人类的适应性更强,比如细菌,数量最大,分布最广泛,在有氧、无氧,常温、高温、低温,水中、土壤里、生物体内甚至放射性废弃物中都会有细菌存在并繁衍。如果连细菌都灭绝了,那肯定地球上的环境恶劣到了远远超过人类所能耐受的情形。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50--51页。教学准备

1.在课前,请全班或部分学生找一找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什么地方?除了人类,地球上还有什么? 板书:人类

其它生命 是啊,地球不光哺育着我们人类,同时还养育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那么,地球应该属于谁呢?板书:地球属于谁

二、激情导入,了解地球现状

1.很久以来,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其实,地球已经存在40多亿年了,而人类只有300万年的历史。在人类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着大到恐龙,小到蟑螂,以及银杏树、大多数蕨类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

以地球主人自居的人类,认为可以随意的对待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于是,开始随心所欲的捕杀和砍伐„„

课件演示:哭笑的地球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

看来,这些画面对同学们有很大的触动,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我们的家园已经遍体鳞伤,地球上的许多生灵已遭涂炭,我们再来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 课件演示:令人深思的数字

看到这令人深思的数字,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多么令人深思的数字啊!同学们,课前,我请大家收集关于动植物灭绝的情况及其原因,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吧。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看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3..小结过渡,讨论: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动植物灭绝的现状以及原因。

课件演示:随着人类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推向灭绝的边缘,自然界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家想一想: 那时的地球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

教师小结:我想,那时的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也不会飞翔,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你们听„„ 歌曲《地球你好吗》第一段

三、总结发言,认知食物链。

1.是啊,无论哪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将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因为,各种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食物链关系。

你们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吗? 课件演示:食物链图

像稻谷被蝗虫吃,蝗虫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这样的食物关系,把植物与动物连结起来,形成一个链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链。课件演示:食物链

2.找出图中有哪些食物链? 课件演示:食物链图 学生交流讨论。

四、激情渲染,升华主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地球究竟属于谁呢?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保护环境)(爱护其他生命)

教师相机板书:保护环境

我们和所有的生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来表达我们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吧。课件演示:

让我们郑重宣誓

珍视天空,关爱大地

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消费,绿色人生 板书设计:

人类 地球属于谁

保护环境

其它生命

你看到了什么?

1、我看到了地球以前是健康的,但后来却奄奄一息了。

2、我看到了地球上的树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

3、我看到了地球已经遍体鳞伤。

4、我看到了地球上车辆越来越多,空气变得十分浑浊。

5、我看到了地地下的资源快被人们开采光了。

你有什么感受?

1、我觉得地球已经快被我们人类糟蹋的体无完肤了。

2、我感到人类是毁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3、我感到人类现在的生活虽然很舒适,住着高楼,坐着汽车,但终有一天,会失去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4、我痛恨破地球的人类,我想让地球永远生机勃勃。

看了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1、看了这些数字,我想说,地球上的生物灭绝的越来越快了。

2、我想到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也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

3、我想说,很多种生物的灭绝都是我们人类带来的。

六年级下品社《地球属于谁》教学设计和反思

时间:2011-5-24 17:37:58

来源:

浏览:

206次

所属学校:钱头小学

作者:

李丽琼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旨是帮助学生了解关于世界的一些情况,知道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形成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做一名地球卫士”的主题学习,让学生知道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形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许多关于动物灭绝的信息,触目惊心。对于简单的食物链知识也有所了解。但没有系统的进行探究,还没能形成应有的对自然 界 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

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正确态度。

教具准备:

1、课前学生查找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什么地方?除了人类,地球上还有什么?

地球不光哺育着我们人类,同时还养育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那么地球应该属于谁呢?板书:地球属于谁。

二、了解地球现状

1、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以地球主人自居的人类,认为可以随意的对待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于是开始随心所欲的捕杀和砍伐。

演示课件:苦笑的地球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看课件之后,根据老师的提问,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我们的家园已经遍体鳞伤,地球上的许多生灵已遭涂炭,我们再来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令人深思的数字》

4、看到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请同学把课前搜集的关于动植物灭绝的情况及原因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

三、认知食物链

1、是啊,无论哪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将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因为各种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食物链关系。你们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吗?

2、课件演示食物链

学生思考,看课件什么是食物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3、找出图中有哪些食物链 学生进行食物链的寻找,交流

四、升华主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地球应该属于谁?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发表观点,总结本课的主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反思:

教学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图书、看电视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的资料,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已经造成地球的环境恶化,保护地球母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心底里萌发保护地球的意识。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接触到的资料毕竟有限,交流时,来自学生的资料还是比较不足。通过这节课,我想,要上好品社课,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学生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储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课堂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题.地球属于谁 柳赞三村小学

张俊蕊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50--51页。教学准备

1.在课前,请全班或部分学生找一找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什么地方?除了人类,地球上还有什么? 板书:人类

其它生命

是啊,地球不光哺育着我们人类,同时还养育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那么,地球应该属于谁呢?板书:地球属于谁

二、激情导入,了解地球现状

1.很久以来,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其实,地球已经存在40多亿年了,而人类只有300万年的历史。在人类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着大到恐龙,小到蟑螂,以及银杏树、大多数蕨类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

以地球主人自居的人类,认为可以随意的对待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于是,开始随心所欲的捕杀和砍伐„„

课件演示:哭笑的地球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

看来,这些画面对同学们有很大的触动,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我们的家园已经遍体鳞伤,地球上的许多生灵已遭涂炭,我们再来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 课件演示:令人深思的数字

看到这令人深思的数字,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多么令人深思的数字啊!同学们,课前,我请大家收集关于动植物灭绝的情况及其原因,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吧。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看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3..小结过渡,讨论: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动植物灭绝的现状以及原因。

课件演示:随着人类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推向灭绝的边缘,自然界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家想一想: 那时的地球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

教师小结:我想,那时的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也不会飞翔,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你们听„„ 歌曲《地球你好吗》第一段

三、总结发言,认知食物链。

1.是啊,无论哪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将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因为,各种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食物链关系。

你们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吗? 课件演示:食物链图

像稻谷被蝗虫吃,蝗虫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这样的食物关系,把植物与动物连结起来,形成一个链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链。课件演示:食物链

2.找出图中有哪些食物链? 课件演示:食物链图 学生交流讨论。

四、激情渲染,升华主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地球究竟属于谁呢?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保护环境)(爱护其他生命)

教师相机板书:保护环境

我们和所有的生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来表达我们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吧。课件演示:

让我们郑重宣誓

珍视天空,关爱大地

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消费,绿色人生 板书设计:

人类 地球属于谁

保护环境

其它生命

你看到了什么?

1、2、厦。3、4、5、你有什么感受?

1、2、我看到了地球以前是健康的,但后来却奄奄一息了。我看到了地球上的树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我看到了地球已经遍体鳞伤。我看到了地球上车辆越来越多,空气变得十分浑浊。我看到了地地下的资源快被人们开采光了。我觉得地球已经快被我们人类糟蹋的体无完肤了。我感到人类是毁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3、我感到人类现在的生活虽然很舒适,住着高楼,坐着汽车,但终有一天,会失去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4、我痛恨破地球的人类,我想让地球永远生机勃勃。

看了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1、看了这些数字,我想说,地球上的生物灭绝的越来越快了。

2、我想到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也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

11.班会《保护地球》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材简析: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学生可能浑然不觉,甚至还常有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针对这一现象,特设计《保护地球》这一班会活动,旨在让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自觉地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难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知道了地球原本是美丽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地球的破坏,地球已是满目苍夷。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果人类怙恶不悛,无异于自掘坟墓。由于学生年龄尚小,不知道具体怎样去做,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但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地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如果单纯地向学生说理,即使引经据典,学生仍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笑话、小品等一系列节目,就是为了迎合学生喜热闹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生活的环境,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自觉地用小行动来保护大地球。

四、活动准备:

1:幻灯片、竞赛题、小品、笑话、观察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

五、活动过程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班会课。主题是保护地球(幻灯片出示)

2:地球向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的给了我们人类一切生存的保证,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环保知识答题,看看同学们地球的了解程度。问答01地球日指的是哪一天?(4月22)

02世界环境日指哪一天?(6月5)03人类共有的家园是什么?(地球)

04环境污染受不受国界的限制?(不)

05地球上的空间和资源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有限的)06人们的衣食住行各种需要,都是从哪儿获取的?(地球)

3:看来,同学们对我们乃以生存的环境---地球了解的挺多,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曾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因此,地球曾被评为宇宙最佳行星。百年后的今天,宇宙评论会又将举行,因此,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在为参选忙碌着,在第一轮比赛中,金星火星冥王星和地球脱颖而出。复赛即将举行,地球还会夺得这次评论会的桂冠吗?让我们拭目以待。欣赏小品《宇宙评论日》,在评论会上,地球慷慨陈词,她对自己当选为宇宙最佳行星胜券在握。碎料火星历数地球的沧桑面貌,地球才惊觉自己已是美丽风光不在。结果地球落选,发出随来救救我的悲号。4:是呀,随来救救我们的地球母亲呢?由于人们的破坏,人类要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呢?随来说一说? 5:我们的地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其实地球的污染源于我们人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环境污染现象,让我们敲响警钟,共同拯救我们的地球妈妈。

6:人们如痴对待地球老人,她已不堪忍受孽带,最近走上了法庭,要和人类打官司呢?请看小品表演《地球老人打官司》。7:下面请欣赏环保笑话,希望大家听后能受到启发。(笑话一:顾客:服务员,你这汤里有一只死苍蝇)。服务员:难道你还想要只活苍蝇在里面呀?。。。

8:我们少年儿童,是跨世纪的建设者,21世纪的地球是属于我们的,为了让21世纪的地球天蓝地绿水长清,你打算怎样保护地球?

六、师总结:从大家的发言中我看出了同学们的志向都很远大,希望大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同时,更希望大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人。只有我们对社会负责,对地球负责,我们的地球才会永远健康、永远美丽,就让我们观看下面的照片结束这次班会吧!

板书设计:

班会

保护地球

青山绿水是我家

12.教学设计认识地球 篇十二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教学目标】

1.在地球仪或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任一点所处的半球位置。

2.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3.利用经纬度判断地球仪上任意两点的方向。

/ 8

【教学方法】

启发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2年4月,巨型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其第一次航行中就不幸的撞到了冰川,船舱进水,不断地下沉,在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41°N,51°W),刚近船只快速赶到,营救了部分落入海中的游客。

提问:茫茫大海,其他船只为什么能够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回顾一下所学经纬网的知识。

任务1 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首先明白经纬网的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教师提示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

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 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 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网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A:(40°N,40°W);B:(20°S,20°E)。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知道了如何说出地理坐标,那么能否判断某点所在的纬度带和半球呢?

通过例题进行掌握,教师出示题目,写出图中A、B、C三点的坐标及所处的纬度带,并说出A、C两点所在的半球。(教师讲解)

/ 8 学生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任务2 在经纬网图上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

现在我们来回答导入的问题,其他船只怎样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 教师指导根据坐标,在经纬网上划出某点的步骤: 1.根据纬度找出相应纬线; 2.根据经度找出相应经线;

3.纬线和经线的交叉点就要所求点。

/ 8

例题讲解,请在图中标出A、B、C三点的位置。

A(40°N,40°W)B(30°N,80°W)C(50°N,60°W)

拓展练习。

任务3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任意两点的方向。确定方向

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哦!)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8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完成以下3题。

1.甲地的经纬度大约是()A.10°N,40°E B.10°N,40°W C.10°S,40°W D.10°S,40°E 2.位于西半球的地点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丙地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4.读图,C点位于A点的()

/ 8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二、综合题

1.下图是改变“世界观”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点的地理座标。

① [__],[__]③[__],[__]④[__],[__](2)①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④位于中山站的[__]方向。

(3)①②③④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4)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上的是[__]。

上一篇:国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下一篇:一季度政工方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