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2024-06-16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共10篇)(共10篇)

1.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篇一

佛教感悟人生的句子

1、任何事任何人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顺境要心安,逆境更要安心。

2、痛而不言。话,妙在说与不说之间。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

3、淡定,不是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它是经过岁月磨砺后的沉稳含蓄;淡定,不是不屑一切,不顾一切,它是历经世事变迁后的从容淡薄。淡定的人,善待生命,沉稳而不缺少热情;淡定的人,处事不惊,安详而不缺乏快意。淡定的人生,历尽沧桑,却依然呈现随遇而安的美丽淡然。

4、真正的快乐是知足。

5、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6、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7、不进责任不进义务,是罪过;乐于进责任尽义务,是功德,也是一种修行。

8、觉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9、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能得失随缘,则心地泰然。

10、事情本身没有好和坏,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

11、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

12、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一个人若长期抱怨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出问题的也包括他自己的内心。毕竟,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13、心的开放程度越大,可以接纳的人就越多。如果只是活在自己的感觉中,就会注意不到他人的存在,结果成了孤家寡人。

14、看到了阴暗,那是因为背对太阳。站在光明里,看什么都畅亮。

15、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16、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值得我们记忆的东西,也有一些必须要放弃的东西。放弃与坚持,是每个人面对人生问题的一种态度。勇于放弃是一种大气,敢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孰是孰非,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

17、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18、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处都是好处,这才是解脱。

19、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大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不要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我们应该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20、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21、从佛法角度看,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22、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变命运的方法。

23、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

24、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25、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6、戒“气”是修养的功夫,戒“贪”是人格的表现。微笑是人生百病的`良药。

27、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千军万马。

28、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高潮和低潮,应该以开怀的心态来看待无常,所以我很开心地面对着等待着失败。但这不是被动或消极,而是不理会结果不执着结果。

29、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30、面对生活的纷扰,不是追究伤痛有多深,更不是追随内心的纠结去选择和判断,生活的智慧在于能够沉静下来,拓宽一种思维方式,安静的观察烦恼的发展过程,清醒的清楚烦恼的动态存在。古语这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用一份宽阔的心地去安顿烦恼,在于一种大度的态度和承担。

31、能让自己快乐自在,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才是真智慧真慈悲。

32、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

33、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浮华,却看不透其下涌动的暗流;有些人表面很幸福,是他掩藏了难言的苦;有些人脸上挂着笑,心里满是无声的泪。

34、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去争取。人生中,处处皆有“气”,事事都有“气”。

2.佛教人生禅语 篇二

2. .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

4. 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5.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6.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7.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8. 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9. 禅师:胃与脚谁力气大?弟子:脚,脚能搬动肚子。禅师:若胃不提供营养,脚搬得动吗?事物各有所长,没绝对一说。

10.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11. 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12.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3.平常心是道。(《传灯录》释义:平常心没有造作,没有是非,没有取舍,没有断常,也没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14.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15.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

16. 人生活于世上当然要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懂得生命,但人由于过度的自我觉知,乃至发展出“有我”的自我意识。

17. .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18. 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19. 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20. 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向悬崖,禅师紧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21. 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22.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23.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4. 欲杜绝*佞之徒的跋扈,须为其留条去路,若其无逃遁之处,便如堵塞鼠穴,老鼠无去路会将所有重要器物咬碎,灾害更大。

25. 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26. 母鸡拿着游泳文凭要求享受游泳健将待遇,凤凰:此证无用。母鸡说:可它是钱买的!凤凰:凡钱买不来的东西买到了,便失去了价值。

27. 求教者问药山禅师:怎样才能不被外境迷惑?药山:任由外境来去,有什么关系?求教者:不会。药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28. 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29.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3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1.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32.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33. 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不会放松自我,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34. .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3.佛教与人生(济群法师) 篇三

——在定慧寺为苏州信徒开示

济 群 法师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做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地、积极地到这里来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修行从广义来讲,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高尚,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象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要象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有的人诵经,每天要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的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声、几万声佛号;有的人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所诵的经典或念的佛号象银行里的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地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却微不足道!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的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还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以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好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要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相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当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佛法具有悲和智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闻思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象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闻思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着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制定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还应遵循五戒的标准: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

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方面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张扬我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们杀生,一定有被杀的对象;我们偷盗,一定有被盗的对象;我们邪淫,一定有被淫的对象;我们妄语,一定有被欺骗的对象。同时,造恶带来的果报还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命,杀生会导致短命和多病的果报,因为杀生使动物们不能终其天年;妄语则会使我们被人欺骗或不能取信于人;盗窃和邪淫也是同样,只要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恶因,最后,也一定由我们自己来品尝它所结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助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当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知道职业仅仅能够保障暂时的生存。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来,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从眼前利益出发。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要为更长远的生命着想,眼前的几十年毕竟是短暂的,而未来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殃及未来,岂非舍本逐末?

如何才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要严格地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我们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又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着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会做,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原有的情绪式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quot;,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请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象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增多。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执着压迫着。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来看好自己的念头。禅宗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地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天天都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象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象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象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著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象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象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时常要观照它。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现在在想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的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4.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篇四

在正式写论文之前,我想先对秦瑜老师说一声:“谢谢您。”如果没上您的课,我想我对佛教误解只会一直错下去。说心中没有信佛吧,很多佛偈我都很信奉。要说心中有信佛吧,我对佛的了解不过九牛一毛,甚至只是一些错误的认识。

如果没有上《佛教与人生》这门课,我还真的不知道我们中国的佛教文化是起源于印度的。如果没有上《佛教与人生》这门课,我还真的不知道佛教在中国是怎么个分布传播法。如果没有上《佛教与人生》这门课,我还真的不知道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佛教智慧。

认真听了课,才知道佛教诞生于印度北部,现归于尼泊尔;寺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神圣的意思;塔里供奉着的是大师们的舍利„„

细细听了课,才知道印度佛教原来被那么广泛地传播,在中国的佛教分为四个地域:新疆、甘肃敦煌——西域佛教,汉文化圈——汉传佛教(大乘),西藏、四川——藏传佛教(显、密),云南——南传佛教(小乘)。

专心听了课,才知道生活中的佛教词汇形形色色。刹那、生生世世、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事不登三宝殿„„

可多少原本富有深刻意义的佛门术语被人们单纯愚昧地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导致错误流传,失去了原本的意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由来,那是一个多么让人揪心的故事。在此就不再赘述。当时听完了老师的解说,我们都震惊了。我们一直都只遵照字面去理解这句话,仅仅以为是“放下作恶伤人的大刀,改过自新,遁入佛门修行”的意思。

原来,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指他一放下屠刀就成佛了。而是他开始悔过以往的恶业,发愿走上成佛的道路。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

还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句佛偈。其实“红尘”不是世人仅仅理解的爱情的羁绊,尘实际上包括了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个方面。其实寺庙的正面一般有三扇门,中间那扇大门谓之 “空门”,遁入空门就是出家的意思。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其实是觉悟者的指导。而为佛的最根本精神是智慧和慈悲。我们以前看《西游记》经常听到唐僧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慈悲。”之类的话,其实他就是在传达给我们佛家的根本精神。

欧阳竟无曾说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佛门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痴。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即使并非佛门中人,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戒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强。我个人认为,口业最应该得到人们的注意。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应当不要口出狂言,自大自夸;不欺骗他人,心口不一;不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慎恶言,不粗口伤人;不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这些至理名言,是我们在跟别人相处时尤其要注意的。这无论是对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相处还是在工作上和同事客户打交道都是非常有益的。只要你谨遵上述箴言,工作、生活中必定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是非不和与妒忌猜疑等负面境遇。

人之烦恼:三毒————贪嗔痴 对治之法:三学————戒定慧

这简单的六个字,给了我多珍贵的生活指导,让我明白到再多的烦恼也有它的治本之道。再烦的烦恼也不过是庸人自扰之。只要你放开心看开看清,一切都清净明了。即使烦恼有108种,我们也能像佛门敲晨钟那样,一下一个把烦恼一一敲击掉。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要相信,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我们要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微笑面对一切艰难困苦。

法鼓山圣严法师教给我们至真至善的人生态度:面对他,接受他,处理他,放下他。这句话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它成为了我生活中的百宝锦囊。

法师还送过世人一份很实在的祝福:和敬平安。这四个字蕴含的真理,是我们生活追求的最满足。

佛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我们心中能想到的那仅仅的一些。佛教的学问博大精深,这史上能参透的人有多少?我心底还深深地埋着一句奉之至宝的话语:懂得宽恕,懂得感恩,懂得爱。我们首先要好好爱自己,才能懂得如何好好爱别人。连自己都不爱,如何爱人?

最后,我想以弥勒菩萨·契此和尚的一首诗结束我的论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5.人生态度的感悟 篇五

1.糊涂---有时糊涂难能可贵

糊涂,其实就是一种胸怀一个人在小是小非前学会糊涂,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智慧,这样的人才能在大事面前透悟,毫不糊涂.

2.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强大

恶劣的环境只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珍惜你的对手,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会让你不断进步,不断强大.在面对其他的对手时,你回发现,你从你的对手身上得到了许多.

3.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所有的幸运都值得高兴,并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难以忍受.吃亏往往是珍藏在心中的至宝.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

4.文凭---文凭不等于能力

一个人拥有高学历确实就拥有了不错的就业资本,但并不是有了文凭就说明一切,并不是有了文凭就有了能力,一个人前途多大,起决定因素的不是文凭而是能力.

5.长相差---容貌不能代表全部

一个人长相差并不是过错,每个人都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终被别人认可是实力而非容貌

6.处境---只有虚实,没有好坏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是好是坏,那就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或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个人的处境也同样如此,是好是坏,全在你的心间.

7.吃苦---吃苦不吃亏

常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吃过苦头的人,多是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人.

8.哭泣---不是脆弱而是释怀

不要顽固地把哭泣当作一个人脆弱的标签,当你累了,苦了,受伤了的时候哭泣是一种精神的良药,能让你哭过之后重振精神面对生活.人需要坚强也需要释放.

9.面子---随意,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

随意,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10.等待---等待是一种幸福

等待是一种过程,就像冬天里的万物期盼春暖花开.等待是一种幸福,它让生命里充满最真实的未来.学会等待,你回发现生命中每一刻都很精彩.

11.低头---学会低头是一种昂首的智慧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回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他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精彩.

12.房子---住房可以改变,情感需要恒久

什么事情是需要恒久?什么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凡事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生苦短,人活着应当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13.放弃---放下就是快乐

放弃是一种选择.放弃一种累赘,也就选择了另一种轻松自如.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人生只要有了前进的智慧,放弃或拥有对于人生都是一种精彩,

14.病痛---坚强能战胜一切

只有具备乐观和坚强的品质,一个人才能更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乐观和坚强是掌握人生航向的舵手,把握命运之船的动力桨.

15.不合理的批评---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6.苏轼人生态度的诗句 篇六

苏轼人生态度的诗句

读一首词就是在品味历史文化的厚重,读一首词就是在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一首词就是在享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忙于复习准备考试的我们,在闲暇时候更应该读一些诗词歌赋以作消遣。或许大多数人喜欢带着耳塞,听听流行歌曲,迷恋在听着情歌流眼泪中。而我却喜欢在轩窗下、书桌旁,陶醉于青灯黄卷的陪伴。而且我认为越忙于复习,压力越大,就越需要这些课外读物来放松自己。翻开《宋词三百首》,苏轼的词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亦或是他的高尚的道德操守,无不吸引我为之驻足咏唱。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简单思考,自己还是有些对人生态度的感悟的。

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那种正确认识自然,正确把握客观规律的思想。把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高度的契合在一起,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平平坦坦的,波折可谓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勇于面对挫折,便会度过难关踏上坦途,去享受那丰富多彩的生活。

宋词者,专门附乐、以便歌唱者也;类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作词。古代的歌曲无法向现代这样广泛传播,它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不是青楼妓院、便是家中养有歌舞姬妾的官宦。这就给宋词造成了一种很大的氛围局限,大家翻开任意一本宋词的精选集,都会看到很多诗词的创作地点是在类似场合,而且有很多都是赠给姬妾的。这样所做诗篇很多都千篇一律——赠妓、思乡、柔情、灰色的醉酒景象与环境。但苏轼的词构思巧妙、刻画精致、咏物和拟人浑成一体。苏轼的词格调高远,遣词用字精炼,意境清丽优美,怀古而不拘泥于古,借古伤今,探索人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耸入云端,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可以看出作者面对着奔腾浩荡的大江东流去,面对如画的大好河山,在感叹古往英雄豪杰的时候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在作者的大笔之下。字里行间昭示着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词中虽然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作者对人生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虽然千古风流人物身名俱灭,但江山长在,江月长留!

宋词的写作风格有婉约和豪放之分。其实可以知道其实宋词大多是婉约的,豪放派词曲少。那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苏轼所写的诗词都属于豪放的吗?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翻看苏轼的词,可以看出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写作风格转变的历程:年轻时代的东坡先生也是写婉约词的,不论是写景、思妻还是欢场作乐,都写得相当不错。苏轼成年入仕后在经历着几遭贬遣的艰辛历程中,那种面对现实很无奈的豁达,而并非真的豁达,写词风格随之转变成以写豪放的为主。看来豪放是需要现实磨练的,不论是政治斗争的胜败,还是忧国忧民的抗争,都可以给宋词带来豪放的风格,从而改变一贯的婉约。从词的婉约到豪放,可以了解苏轼的人生历程,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每个阶段的态度与思考。

苏轼还首开以悼亡题材填词的先河,这首词就是《江城子》夜记梦,其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描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生与死阴阳相隔的十年,苏轼心中充满的思念和凄凉终究忘不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到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十年的岁月流转,作者自己体态与内心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爱妻见了面也不会认出自己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到了夫妻生活的幸福,而现在见了面却一句话也没有,只有脸庞滑落的千行泪水。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苏轼对妻子的这种真挚情感,如此的高尚品格在妻为夫纲的封建社会甚为少见。

7.积极的人生态度作文 篇七

人生的三大价值:经验、创造、态度。

经验价值,就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种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像学开车,从不会处理紧急情况,到能及时避免事故发生,就是经验发生了作用。熟能生巧,当你有了几年的驾龄,你就不会把刹车当油门,或把油门当刹车了。当你驾车在小巷中,突然滚出一个皮球,你的经验会告诉你,即将有个小孩要跑出,你就要作好刹车的准备了。

因此,生活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对于领导干部也好,或者普通公务员也罢,更需要去积累工作的经验,否则你就不会提高。

创造价值是人活着的源泉,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创造财富、创造精神食粮、创造艺术,以及创造自我等,人如果没有了创造的欲望,也就没有梦想,没有了梦想,也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生活的激情,生活还有意义吗?

创造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方式,由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有创新,哪怕是工作方法的改进,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

而人最重要的价值,却在于态度价值。这是人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成就,也决定人生的命运。人生是一个单程旅行,是没有回返的,生老及死,人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规律,这就看你对活着的态度。

人生的三大终极目标:自由、平等、和谐

追求自由和享受自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天生的愿望,多少文人墨客写过这方面的诗词,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对许多人而言,也许自由比生命还重要,有多少人为自由洒尽热血。

在当今世界,惩罚犯法的人,最普通最常用的就是让他坐牢,坐牢就是剥夺犯人的自由。这就是利用人性中最薄弱的环节——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因此,至今还没找到比监狱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来惩罚犯人的罪行。

所以,当你正享受着自由的时候,你应该学会珍惜,一旦因为失足而失去自由,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即使有,也很难买到。当然,你要想自己获得自由,充分的享受,在生活中,你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不能掠夺别人的自由来满足自己,大家一起去拥有和享受自由。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价值取向的一个标志。“平起平坐”,千百年来,这曾是人们的期待和梦想。于是,渴望财富平等、地位名望平等、爱情平等,甚至于人格平等等,成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和人生目标。所以,当你拥有物质财富,做着“人上人”的时候,在自我满足的同时,更应该想想与你平等的人,施以善举,伸出爱心之手,都是情理之中,想别人分享你的幸福同时,你或许得到更多的幸福。

“和”字拆开看,就是“人人有饭吃”的意思;“谐”字拆看理解,其义为“人人都可以说话”。“有饭吃”、“能讲话”这就是所谓和谐的内涵和本质。虽然,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但其中的道理是很硬的。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从人的本质出发,人与人之间讲究和睦相处,也是大家的终极目标,而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要想人人和谐,每个人要先懂得“顺气”;“顺气”就是心平气和,面对现实中许多不平等,先学会自我满足,不要一味地去怨恨,或者去做极端的事情。和谐社会从自我做起,从和谐家庭出发,你喜欢在家里和老婆吵架,你在单位里也不会和别人和谐的,你的目标也实现不了。

正确的幸福观:积极、健康、快乐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到底在哪里?也许永远没有一致的答案。欲望无止境,对幸福的追求,谁都不会停歇,总在不停的跋涉。

可是,一旦发现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或者遥遥无期,许多人会产生悲观、失望,甚至绝望的心里,以至走向自我毁灭。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积极、健康、快乐的幸福观,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消极、肮脏和不切实际的欲望,会带给你沉重的包袱,最终也改变不了你的人生,也实现不了你的梦想。

8.正确的人生态度作文 篇八

世上许多事,只要肯动手做,就并不难。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必居于劣势。假如某人暗中对你做了坏事,你最好佯装不知。否则,只会增加他对于你的敌意。他因为推测到你会恨他而愈益恨你了。其时你并没有在意这些,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

9.积极的人生态度故事 篇九

大师说;“你们两位的作品我都看了,难分伯仲。现在我只有看你们各自的天赋了。”大师让他们各自为对方画一张像,两个年轻人立刻支好画板,迅速观察对方画起来。乡村来的这个年轻画家想,画人,一定要抓住一个人美的形态,把一个人外在的美和心神的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他就仔细观察对方所具有的美的特质,一笔一画地谨慎地给对方画像。对方的额头较窄,他就把他画饱满些,对方的眼睛较小,他尽可能把它画大些,使它更具熠熠神采。

而从美院刚毕业的这位年轻画家就不同了,他暗暗思索:对方现在是我唯一的竞争对手,把他画得太美,无疑对自己不利,不如略微把他画得丑一些,这样对于向来喜欢洁净、纯美的大师来说,自己就不知不觉中多了一份胜算,于是,他就着意渲染对方脸盘的粗糙,着意渲染对方脸上那个不太明显的痞子。

两个年轻人很快画好了,应该说,这两幅作品都是他们难得的得意之作。他们把各自的作品交给大师,等待大师的评判。大师拿起两幅画,又再三瞧了瞧这两个实力都不俗的年轻人,最后大师对从美院刚刚毕业的那个年轻人说:“很遗憾我们两个没有师生缘。”这个年轻的画家很不解。

大师叹了一口气说:“从事美术创作需要一种天赋,那就是从平凡中发现美,渲染美,不管他是你的敌人还是你的竞争对手,你都要观察和着意表达他的美,不能因为其他的因素而掩盖对方的美。画出你的对手美,画出你的敌人美,这才是一个人作为杰出画家所必需的天赋和胸怀,这样的画家才会有前途,才具有成为画坛大师的天赋。”这个年轻人明白了,惭愧地背起自己的画板走了。

是的,不管他是你的对手或朋友。也不管他对你有什么潜在的敌意,用你宽容的心去客观地看待他,用你的善良去仔细发觉和渲染他那一点点的美。那么你就拥有了一种生命博大的气度,你就拥有了一种成为伟人的天赋。

10.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十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行为倾向。人生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例如,光明与黑暗、真善美与假丑恶、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荣与辱、顺境与逆境等等。对待这些矛盾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就是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多种多样,总体上可分为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也无益于自身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类型: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能以国家、民族、人民为重,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有理想、有志气、有道德,艰苦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他们把时间与精力主要用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上,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无私奉献。他们把困难、挫折、逆境当作磨练意志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风帆。这种人生态度显然是正确的、积极的。

(2)追逐私利的人生态度。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总是把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为了一己私利,拉关系、开后门、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甚至置国格和人格于不顾,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出卖肉体、灵魂。

(3)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也许有过美好的人生憧憬,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未能如愿以偿,因此,在体验不到人生乐趣时,便视人生为痛苦,从而萌发看破“红尘”、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无疑,这也是一种消极、错误、有害的人生态度。

(4)碌碌无为的人生态度。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认为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人生的理想价值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无所牵挂、麻木空虚、醉生梦死。这种人生态度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上一篇:创新精神征文下一篇:大学生基层工作的实习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