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

2024-09-17

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共16篇)(共16篇)

1.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 篇一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高一物理实验总结

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加之近年高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有增无减,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两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前有所增强。这对提高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期将进结束,为了更好的让实验为教学服务,现将上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对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都做到精心准备,预先试做,对少数实验进行改进,补充,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现象明显达到99%。

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2、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增加了学生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

二、认真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及业务素质,我们还经常组织教学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课堂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大教研力度,促进实验教学的提高。多次组织实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相互学习实验通知单及实验记录的填写情况,组织实验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活动,使实验教学全面开花结果,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艺术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请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他们规范操作,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得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做好示范工作。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物理实验。

新课程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与锻炼。

五、实验工作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一学期以来,全体物理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严格按照实验教学的程序及规章制度进行。特别是实验教学管理规范,无论是实验教学备课、课前准备、实验通知单、记录及课后反馈等方面工作扎实,实验开出率很高,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学生探究与质疑的能力。但教学中也存有不少问题,如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学习成绩差别较大,学困生较多等。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不断改正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使物理组的实验教学工作不断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2012年6月25号

2.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 篇二

一、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有所不同。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对物理现象过程的阐述基本上是属于定性的,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而高中物理不仅内容多、难度大, 而且使用定量的方法去研究探索比较复杂而抽象的物理现象及过程。高一新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基本上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上, 一下子不能有大的改变。

“攻城不怕坚, 攻书莫畏难”,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中初始阶段, 特别是在学期伊始, 必须指导学生区别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容的要求、方法的不同, 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应该正视物理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认识到, 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努力, 就一定能学好物理。

二、循序渐进, 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 因此, 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应妥善过渡, 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开始时, 适当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 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 注意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三、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实践物理, 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 现象直观, 容易理解, 篇幅少, 容易记住, 题型简单, 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一公式, 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到答案。”进入高中后, 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 题型花样多, 加之科目多, 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 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 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 因不解其意, 不注意适用条件, 乱代公式, 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 更是束手无策, 望而生畏, 失去了信心。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 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 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 却要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 觉得物理好像真的无章可循。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必须在高一时, 就尽最大努力去培养。

四、讲究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了其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 设法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生动风趣,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 在讲势能时, 可向学生说, 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 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 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用手盖住头顶, “那还不快跑”, 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与质量有关。

“万事开头难”, 我们在高一教学中, 除传授知识外, 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好物理, 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疏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架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桥梁, 共同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难的问题较为普遍, 直接影响着高中物理教学。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态度。

3.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 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通病

1、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题;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是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对实验设计能力有待于提高。

(4)、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5)、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仔细,粗心大意;

(2)、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3)、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4)、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原因分析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他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地弄懂,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高一新生在这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有关:

高一新生还未能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

(2)、图像结合物理情境的想像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3)、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还未养成;

(4)、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新生的适应能力有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注意到高一新生棉队着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少学生感觉不适应,心理波动很大,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一般为一个学期乃至一年)。本人曾对高一新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对考试成绩的满意程度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阶段持续时间越长越严重,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厉害。

高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适应的现象呢?我认为这种不适应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是他们进入高中后受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高一新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初中,面对崭新而有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集体,需要有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他们迫切需要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可是对旧有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回忆和依恋,又制约和延缓了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其次是高中的课程及教学方法与初中大不相同。

高中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主课就有九科还有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不但课程增多,而且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快,知识原理抽象,各学科的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也不可能像初中时那样仔仔细细的讲,手把手地教。

另外,由于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一新生都沿袭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来对付高中的学习,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初中的学习方法在高中也一定适合,实际上是事与愿违,考试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总之,高一新生物理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外因来讲,教材的剃度正大,对学生的要求上了一个台阶,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会对高一新生造成影响,但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降低了对新生的要求。然而,主观方面,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解决办法——给高一新生的建议: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科目之一,它经典而抽象,虽来源与生活和实验却很难理解,因此许多同学望而却步,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门课呢?我建议:

(1)、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

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叠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查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4.高一物理功教案 篇四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主要内容:

一、功

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1. 功的定义:

2. 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

【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 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C. 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 功的大小:

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

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③应用公式注意:

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4.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 J等于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 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5.功是过程量,反映力对位移的累积效果。

6.功是标量,虽有正负之分,但却无方向,功的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

【例二】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移动了距离s,如果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μ,则推力做的功为()

A.Fssinθ

B.Fscosθ

C.μmgscosθ

D.mg(sinθ+μcosθ)s

二、正功和负功

1.对公式w=Fscosa讨论得知:

①当o≤a<π/2时,cosa>0,w>o,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a=π/2时,cosa=0,w=0,表示力对物体不做功(力与位移方向垂直)。③当π/2<a≤π时,cosa<0,w<0,表示为对物体做负功。

可见,一个力作用于物体,可以对物体做正功,做负功,也可能不做功。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正负既不表示功有方向,也不表示功的数量的大小。既不能说“正功和负功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正功和负功只表示两种相反的做功效果。

②力对物体做正功,说明物体在发生该段位移的过程中,该力是动力,使物体的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说明物体在发生该段位移的过程中,该力是阻力,使物体的能量减少。

③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这两种说法在意义上是等同的。

【例三】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α的斜面体上,物体和斜面体间的摩擦系数为μ,在外力作用下斜面体以加速度a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运动过程中物体与斜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体对物体m的支持力一定做正功。B.斜面体对物体m的摩擦力一定做正功。C.斜面体对物体所的摩擦力可能不做功。D.斜面体对物体m的摩擦力可能做负功。

【例四】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

B.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D.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做正功。

三、功能关系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理解:

四、几个力的总功

∑W=W1+W2+W3+„

∑W=∑Fs=∑F·s 当合力F为恒力时W=Fscosα,α是合力F与物体位移s的夹角。

变力的功无法用公式W=Fscosα计算。

【例五】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2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求:(1)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2)摩擦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3)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例六】一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升l米,这时物体的速度

22米/秒,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g取10米/秒)()(A)手对物体作功12焦。(B)合外力对物体作功12焦。(C)合外力对物体作功2焦。(D)物体克服重力作功10焦。

课堂训练:

1. 绳子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物体,当它做稳定的圆锥摆运动时()A. 重力对物体做功,绳子的拉力不做功。B. 重力对物体不做功,绳子的拉力做功。C. 重力和拉力都对物体做功。

D.重力和拉力都对物体不做功。2.如图所示两物体与水平地面间摩擦系数相同,它们的质量相等,在甲图用力F1拉物体,在乙图用力F2推物体,两种情况下两物体都作匀速运动,经相同位移,则比较两种情况下合力所做的功,那么正确答案又是哪一个?()A.W1=W2 B.W1>W2 C.W1<W2 D.无法比较

3.一物体在力F作用下,在粗糙水平桌面上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物体作匀加速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B.如果物体作匀减速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负功。C.如果物体作匀减速运动,F可能对物体做正功。D.如果物体作匀减速运动,F可能对物体不做功。4.关于力对物体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B.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必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一定大小相等,一正一负。D.滑动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

课后作业:

l.如图小物块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从地面上看,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2.质量为m的物体,沿水平面滑动了s的距离,则它作功的情况正确的说法是()A.重力做正功,支持力做负功。B.重力做负功,支持力做正功。C.重力和支持力都做正功,大小为mgS。D.重力和支持力对物体都不做功。3.如图所示,物体由静止开始分别沿不同斜面由顶端A滑至底端B,两次下滑的路径分别为图中的I和II,两次物体与斜面的摩擦系数相同,且不计路径II中转折处的能量损失,则两次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A.第一次小B.第二次小 C.两次一样大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绳的一端通过滑轮沿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施一恒力F,使木块水平向右移动s距离,在此过程中,恒力F做功为()A.FScosθ B.Fs(1+cosθ)C.2Fs D.2Fscosθ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体M上,运动过程中滑块与斜面体始终相对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斜面体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没有做功。B.若斜面体向上匀速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做功mgs。

C.斜面体向左以加速度a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做的功为mas。

D.斜面体以加速度a匀加速向下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做的功为m(g+a)s。

6.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来吊起质量为20千克的物体,已知拉力F=140牛,滑轮与绳的质量以及摩擦均不计,则当物体由静止开始升高l米时,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A.40焦;B.80焦:C.140焦:D.280焦.

5.高一物理教案 篇五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 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牐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 ; 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 P43-3

七. 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 声速(15℃)340m/s

3.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6.高一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2.了解电功和电热的关系。了解公式Q=I2Rt(P=I2R)、Q=U2t/R(P=U2/R)的适应条件。

3.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关系,电功大于电热。4.能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决简单的含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电路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实例,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区别并掌握电功和电热的计算。

难点:主要在学生对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缺乏感性认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内容

要点: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欧姆定律及综合运用。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可知导体内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做功吗?(做功,而且做正功)

2.电场力做功将引起能量的转化,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举出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电能→机械能,如电动机。电能→内能,如电热器。电能→化学能,如电解槽。本节课将重点研究电路中的能量问题。

(二)新课讲解-----第五节、焦耳定律 1.电功和电功率

(1).电功

定义:电路中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所做的功,简称电功,通常也说成是电流的功。用W表示。

实质: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体现。即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即有多少电能减少,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注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减少而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即电功等于电路中电能的减少,这是电路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键。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过电场力对电荷的功,若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搬至B,AB两点间电势差为UAB,则电场力做功W=qUAB。

对于一段导体而言,两端电势差为U,把电荷q从一端搬至另一端,电场力的功W=qU,在导体中形成电流,且q=It,(在时间间隔t内搬运的电量为q,则通过导体截面电量为q,I=q/t),所以W=qU=IUt。这就是电路中电场力做功即电功的表达式。

表达式:W = Iut ① 【说明】:①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上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电路中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适用条件:I、U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电流。单位:焦耳(J)。1J=1V·A·s(2)电功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

②表达式:P=W/t=UI(对任何电路都适用)② 上式表明:电流在一段电路上做功的功率P,和等于电流I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U的乘积。

③单位:为瓦特(W)。1W=1J/s 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电压叫额定电压,在这个电压下消耗的功率称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实际功率P实=IU,U、I分别为用电器两端实际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实际电流。

这里应强调说明:推导过程中没用到任何特殊电路或用电器的性质,电功和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任何电压、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都适用。再者,这里W=IUt是电场力做功,是消耗的总电能,也是电能所转化的其他形式能量的总和。

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导体要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描述它的定量规律是焦耳定律。

学生一般认为,W=IUt,又由欧姆定律,U=IR,所以得出W=I2Rt,电流做这么多功,放出热量Q=W=I2Rt。这里有一个错误,可让学生思考并找出来。

错在Q=W,何以见得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内能增量?有无可能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后提出焦耳定律。2.焦耳定律——电流热效应(1)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 Q=I2Rt ③

【说明】:对纯电阻电路(只含白炽灯、电炉等电热器的电路)中电流做功完全用于产生热,电能转化为内能,故电功W等于电热Q;这时W= Q=UIt=I2Rt(2)热功率: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即P=Q/t=I2R ④

【注意】②和④都是电流的功率的表达式,但物理意义不同。②对所有的电路都适用,而④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非纯电阻电路(含有电动机、电解槽的电路)不适用。

关于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这时W 》Q。即W=Q+E其它

或P =P 热+ P其它、UI = I2R + P其它

引导学生分析P56例题(从能量转化和守恒入手)如图 再增补两个问题(1)电动机的效率。(2)若由于某种原因电动机被卡住,这时电动机消耗的功率为多少?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以加深认识。注意,在非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已不适用。

(三)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小结。并比较UIt和IRt的区别和联系,从能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解释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中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电热,故电功W等于电热Q;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电热,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化学能),故电功W大于电热Q。

(四)巩固新课:

1、复习课本内容

2、完成P57问题与练习

3、作业纸

2教后记:

7.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 篇七

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大, 难易程度加深, 结构复杂, 知识范围相比初中要大很多。仅以力学部分为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等都是学生在高中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也是最难理解的内容, 还是每逢考试必考尤其是高考当中必考的热点考题。所以要学好高中物理, 必须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 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 如力和运动的关系、能量观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面对这样高难度、大容量的要求, 很多高一学生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 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 这是最主要的特点。但是即使是再难学的知识, 总是有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这又如何解释呢?总不能一概地都用“聪明学生的智商高”来解释吧?其实有的学生的智商并不一定就低, 但是在物理的学习上同样束手无策。

笔者在教学中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的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 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失误所导致的。高中物理更加注重学生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 物理情境的再现和理解。在分析过程中, 必然要用到很多思维方法, 诸如类比、归纳、分析推理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 初中的物理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 教师都是作为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是时至今日, 教师也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不能再继续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而要做一个引导者, 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仔细观察和严谨推理之后再作出认真的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在初中能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上到高中也就不会感觉物理是那么难学, 因为高中物理正需要这样严谨求实的思维方法。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进行及时而适当的指导, 这种指导只能是启发式的, 所起到的作用应“点到为止”。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较为独立的条件下完成课题研究, 在情感上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培养他们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2. 学习理科的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增大, 理论性增强, 系统性增强, 综合性增强, 更加概括化、抽象化, 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很多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 只作定性研究, 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 作定量研究, 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 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 根据一定的逻辑, 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 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 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加深了学生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 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和方程组等知识技能。所以高中对物理学习的能力要求更高, 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这也为以后的高等教育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 在高一新生刚一入学的最初阶段, 教师就应当给予他们及时指导, 为他们的积极主动思维和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3. 研究问题的一系列变化

研究层次的变化:初中物理定性研究多且简单, 高中不仅要求定性而且要求定量计算;研究对象的变化:初中多数研究单一物体, 高中物理则研究多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变化;物理过程的变化:初中多数只研究单一运动过程, 高中则向更为复杂的整体时间过程看齐, 有的还可能研究瞬间前后, 这是初中物理从未研究过的问题。在初中物理的力学中, 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至于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都不作要求, 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物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更加深入, 更加复杂, 无论因果关系还是量值关系都不会很直接, 很难一下找到突破点, 总有点“雾里看花”, 似是而非的感觉。而在初中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直接, 条件和问题一目了然, 因此一般很容易解决。

总之,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 在研究方法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在此时也表现出很明显的不适应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要注意多开展“启发式教学”, 多与学生互动, 及时让学生发现问题, 及时交流, 多听听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想法, 哪怕是错误的也要等学生说完再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 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迎接这一系列应接不暇的变化。因为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致力于向学生展示结构完整、知识完备的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养成了依赖、等待的惰性, 进入高中后, 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 教师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不可能安排、呈现好所有的细节, 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 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追寻、探究其解决方案。

8.高一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篇八

一、教师要对自身及学生做一个正确的定位

新形势下的教师就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言,称为“导师”更为恰当,因为现代的高中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而且接受的也比较快,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就是在自制力和持久性上有所欠缺,加之学不得法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文化和品质修养,因为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品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服气,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力”才是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高一的学生都是“90后”的一代,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且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事事不需用心,遇到问题自然有人为他们解决,加之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新鲜的事物不断出现,使这一代的孩子往往想法很多,但动手实践很少,自然就无法验证其想法的可行性,同时也不能体验到实施过程的艰辛和快乐,自然也无法感受到失败的苦恼和成功的喜悦;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缺乏独立性、自制力和持久性,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的现象比较普遍。刚上高中的学生,情绪激荡,易动感情,对周围的人或事感到满意时,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劲,“外因”有时可以使他们忘记“惧学”心态。教师应当将有新意的事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断思考,惊讶、不解、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状态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头脑的灵活程度。

三、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差异及教学方法的调整

从初中到高中,在物理学知识上是一个很大的台阶。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物理很难,甚至比外语还要难于掌握,以至于在初中物理成绩不错的学生,到高中学习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致使成绩一再下降。究其原因:一个是心理作用,在没有学物理之前,就有一种惧怕心理,“我一定学不好”的心理前提下,没有自信就没有了原动力,就像无源之水一样,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放弃了之;第二个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高中物理知认的掌握方法与初中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从某个角度来说,初中拼的是“体力”,而高中学生拼的是“脑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学生从初二开始接触物理,而初中物理知识较少且相对简单,大部分知识的认知都是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而且都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知识的原型应用,学生往往对现象观察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物理规律;初中的物理知识内容较少,有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可以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用大量的习题来巩固,“时间,反复”是初中物理学习的法宝。但升入高中后,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则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因为高中物理知识量大且抽象,单靠“记忆”和表层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高中物理中要求的五种能力为:1. 理解能力。2. 推理能力。3. 分析综合能力。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 实验能力。在突出这五种能力的前提下,就会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太抽象了,难于理解。比方说:矢量的提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质点的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等,物理矢量的运算不再是加、减法那么简单,往往这些定理、公式、定义学生感到掌握得很好了,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并不能顺利地得出正确的结论。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初中的感性认识层面上,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一次错,二次错……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思维上的偏差,还会不断出现重复的错误,久而久之,物理难学的惧怕心理就形成了。针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强化课堂教学。应做好初高中思维的衔接,不能一下就过渡到抽象的理论思维。可以利用教学用具,例如:实物展示、挂图、电脑模拟动画、实际操做等方法,从学生的感观入手。教师不能用“讲”的形式传授知识,要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要将主动权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由教师逐步加以引导。实际教学中发现,由学生得出的结论再经过集体讨论、往往是学生记忆最深、应用最得心应手的。

2. 优化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目前高一学生学习科目繁多,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业量很大,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因此,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收效较大。我们在选题时,最好是在每节课后选择2~3个相关知识习题,难度不易过大,前提是每位学生可以跟自身的理解能力,选做1~3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往往能主动地多完成,自主、自愿地认真对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的品质。

3. 教师总结作业。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每位学生的习题解答情况。讲评时以鼓励为主,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特别是当他们认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这时适当地鼓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讲评中可以利用数学中常用的反证法说明,由“错点结论”推导出明显不合乎逻辑的结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并得出完全正确的理论,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主动感知”与“被动灌输”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4. 做好章节小结。可以换一种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本章开始时就布置下去,最后学生来总结本章知识点、主线、知识面。每章节结束时,每位学生可以写一篇小论文性质的总结,提高整体构思能力的同时,还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久而久之,学生自觉地养成了独立思考、分析综合推理能力,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有序开放的知识系统,使孤立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序化,这种方法可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有序,逐步走上良性的循环轨道。

9.高一下学期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篇九

xx高级中学物理组 xx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重要能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搞好物理实验的教学,摸清实验中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在担任高17级10班和18班的物理教学这一学年里,通过上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问题,使大多数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但总体来说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还很薄弱,而实验综合能力如此之重要,为此我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强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学期我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习

在必修2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我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学生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让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学习态度,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实际问题。

2、理清实验原理,能够动手操作,学会处理实验数据

10.高一物理电池组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相同电池串联,并联组成的电池组的特性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和组成电池组。

引 入:我们知道,用电器要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下才能正常工作。任何一个电池都有一定的电动势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如果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低于电池的电动势,额定电流也小于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我们可以用单个电池来给电器供电。实际上,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常常高于电池的电动势,额定电流也常常大于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把几个电池连成电池组,以便提高供电的电压或者增大提供的电流。如:手电照明的电源就是两节电池的组合。若干个相同电池连接成电池组的基本方法有两种:①串联;②并联。

设 问:若干个相同电池怎样串联(并联)成电池组?

串联(并联)后的电池组相当于一个新电池,这个新电池有什么特点?即电池组的电动势,内电阻,电流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内电阻,电流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

新课教学:

1. 串联电池组:

连接:把电池的正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串联电池组。

特点:设串联电池组是由n个电动势都是ε,内阻都是r的电池组成

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

由于开路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故可用电压表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ε串

ε串﹦nε

串联电池组的内电阻:

由于电池是串联的,电池的内电阻也是串联的,故串联电池组的内电阻r串

r串=nr 故: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等于各个电池电动势之和,串联电池组的内电阻等于各个电池内电阻之和。

说明:(1)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比单个电池的电动势高,当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高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时,可以串联电池组供电。而用电器的额定电流必须小于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2)用几个相同电池组成串联电池组时,注意正确识别每个电池的正负极,不要把某些电池接反。2.并联电池组:(阅读教材)

连接:把n个电池的正极和正极连在一起,负极和负极连在一起,就构成并联电池组 特点:设并联电池组是由n个电动势都是ε,内电阻都是r的电池组成的 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

ε并=ε

并联电池组的内电阻:

r并=r/n 故:由n个电动势和内电阻都相同的电池连接成的并联电池组,它的电动势等于一个电池的电动势,它的内电阻等于一个电池的内电阻的n分之一。

说明:(1)并联电池组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大于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当用电器的额定电流比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大时,可以采用并联电池组供电。

思考:当电池的电动势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小于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时,可以怎样连接n个相同的电池呢?

例题分析:

例1:将4只相同的电池串联起来,给一只电阻R供电。已知每个电池电动势为1.5伏,内电阻为0.2欧,电阻R=5.2欧.求(1)R两端的电压;(2)每节电池的内电阻消耗的功率.(5.2V;0.2W)

例2:将4个电动势均为1.5V,内阻均为0.25欧的电池串联起来对外供电,要使此电池组输出功率为8W,则输出电流可能为(A.C)A.2A B.1.5A C.4A D.2.5A

说明:电源总功率=输出功率+电源消耗的功率

例3:有两个相同的电池,每个电池的电动势为1.5V,内电阻为1.0欧.把这两个电池接成并联电池组,外接电阻为9.5欧.求通过外电路的电流和电池组两端的电压.《高二物理》P59(4)

例4:现有电动势为1.5V,内电阻为1欧的电池若干,每个电池允许输出的电流为0.05A,又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可作为分压电阻,设计一种电路.使额定电压为6V,额定电流为0.1A的用电器正常工作,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分压电阻的阻值.☆

例5:如图所示的盒内有导线和三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ABCD是四个接线柱,用电压表测量任意两点间的电压,测得结果如下:UAC=0 UBD=UAB=UCB=1.5V;UAD=UCD=3V.试判断盒内电池是怎样连接的?《高二物理》P59

作 业:(1)《高二物理》P59(1)~(5)

11.浅析高一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篇十一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物理教材

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既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些概念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们是在重点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概念,如简谐振动、交流电等,它们只能算一般的物理概念。还有一些概念,如雷达、激光等只能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重点概念来说,也应进一步研究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例如,电场强度和电势是电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是按教材要求,必修课中电场强度的要求更高些,应重点教学,但在选修教材中,由于电势对理解电荷的能量的转化规律和学好整个电学的作用更大,因此就必须把电势作为重点概念加以重视。

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学习,关系到对某些知识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就是关键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现的重点概念,一般都是关键性概念,但有些关键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点概念,这就要靠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去挖掘。应当在明确重点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弄清关键性概念。例如"单摆"一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单摆振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是否是简谐振动,从而掌握分析简谐振动的基本方法。这样,简谐振动的特征式F=-kx中k的概念就是关键。正确理解了k的物理意义,就能为学好有关"单摆"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大纲,领会大纲的要求,并且用大纲的精神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搞好概念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编辑本段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或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的引入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例如:讲授惯性概念时,首先,从外力停止作用后的标枪、小车等物体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这些事实出发,逐个分析,然后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作用,仍能保持直线运动。摒弃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这一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进入毛巾铺着的水平面上时,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来了;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车运动的愈远。对这一事实比较分析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分析结果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这一本质,而摒弃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速度会自动减小"这一习惯看法。再在小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冲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由于不受任何阻碍和牵引作用,可以判断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既做匀速直线运动。突出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的联系,而摒弃了"物体要受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力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观点。最后举例说明:不仅小车是这样,其它物体也是这样,提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防止认为"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把上面个别现象所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出"惯性"的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对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12.浅探高一新生物理学习障碍 篇十二

一、知识阶梯的跨越造成的障碍

知识阶梯表现在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1.概念性阶梯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标量到矢量;二是从速度到加速度

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性要求使学生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学生的主要困难在于判断某一个矢量是否变化, 再有矢量计算本身就有别于标量计算。例如:某一运动员在400 m跑道上跑步, 跑完一圈所用的时间为54 s, 求该运动员的平均速度?部分同学的解答是:平均速度v=400/54=7.4 m/s。其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矢量概念 (速度、位移) 的含义。

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阶梯。它的前一阶梯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自然、直观的, 学生容易跨上去。但是面对加速度这个阶梯, 学生必须经受由具体到抽象, 又由抽象到具体的科学化能力的巨大考验。首先, 困难在于对加速度含义的理解;其次, 就是对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与速度之间关系及大小的计算。这些概念上的高台阶必然导致规律上的高台阶, 也必然要求学生去跨越这样的高台阶, 当然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 教师在对矢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举例说明什么是位移 (是指初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和矢量计算所遵循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 帮助学生加深对矢量的理解。

2.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讨论的障碍

初中物理教学是属于启蒙教育, 其教学是以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 浅显易懂的物理现象为前提, 教给学生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最初步的物理知识。加上初中教学中, 对许多问题大多数是重在定性分析, 而高中物理学习, 不仅要做定性分析, 而且还要做大量的定量讨论。如高一物理运动学中的三大基本公式的变换与动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的计算, 以及联系方程的求解, 一下子把物理问题由定性的描述推向定量的讨论, 难度增加了许多。加上数学上的矢量、三角知识、极值、图像、代数运算, 大部分学生深感爬坡太陡, 其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 出现了学科脱节,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与怯惧心理。

若要变高中物理教学之难为不难, 就要在高、初中教学衔接过程中, 第一, 要认真钻研高、初中教材, 切实找准两段教学的衔接点, 做到对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应心中有数。第二, 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择最佳的教学衔接方法, 并对初中知识进行适当地复习、补漏、纠错以及学习方法指导。例如, 在高中第一册第一章中讲“弹力”时, 开始就给学生指出, 初中教材曾经分别提到过“拉力”、“支持力”、“压力”, 这四种力都是“弹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再去研究弹力的一般概念以及产生条件和方向、大小等, 学生就不会觉得弹力是一个难于捉摸的抽象概念了。第三, 要恰当地选择教学“起点”, 严格控制课堂容量与标高。应该根据学生在初中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学习能力来决定教学起点。比如, 在学生数学基础不太好的情况下, 讲例题时, 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 而且还要细致地讲明计算方法。必要时还应给学生补讲一些基础数学, 帮助学生跨越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障碍。课堂提问应有易有难, 布置作业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 对基础较好且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增加一至两题具有一定难度或灵活度的选做题, 以便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 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温故”必须服务于“知新”, “温”的方法与程度, 要服从“新”的需要。例如, 在讲授完《功率》这一节内容后, 问: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向心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引导学生从公式P=Fv出发, 分析向心力不做功的原因;在讲授完《动能定理》这一节内容后, 再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证明向心力不做功 (Fs=Ek, 且Ek=0, Fs=0) , 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 又掌握了新知识。

二、思维定式造成的障碍

1.先入为主产生的思维障碍

先入为主是指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和经验出发, 想当然地对物理事件进行判断得出错误结论的现象。例如, 用力使物体运动, 从而得出“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总起阻碍作用”等类似错误的结论。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对新生事物的由来有较准确的理解, 帮助他们从想当然中解脱出来。

2.消极的思维定式造成的障碍

思维定式是人们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它指的是人们在思维中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它表现的是人们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不适当地生搬硬套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 不善于改变认识问题的角度, 不善于替换处理问题的方法, 因而给物理学习带来障碍。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 以速度v=40 m/s竖直向上抛出, 求物体在3s内动量的改变量 (不计空气的阻力) 。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应有两条:一是根据p=mv2—mv1;二是根据P=Ft来计算。但由于受顺向思维定式的影响, 只要一提到求动量的改变量, 绝大多数学生就会顺应这一思维过程而应用p=mv2—mv1来求解, 但往往容易出错。如果打破这一思维定式而采用P=Ft这一逆向思维来求解, 就显得简单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 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认清其本质。这种能力的培养集中于习题课, 上讲时, 应做到精讲精练,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障碍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学习方法的好坏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关键。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而造成知识缺陷不断增多,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以致花了较长的时间去努力也学不好功课, 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和力量。若一旦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就能很快地提高学习效率, 振奋学习精神,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由此可见, 学习方法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初中, 学习, 习惯由教师传授知识, 而到了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让学生学习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 对物体的运动, 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再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就是从最简单的、便于研究的问题入手, 层层深入, 逐步揭示出比较复杂的规律, 得出惯性定律, 然后再去研究物体受力后其运动情况如何变化, 一步一步地揭露出力学的基本规律。二是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基本规律的适用条件。如, 在讲基本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时, 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交代每个符号、每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讲例题时, 则应多作文字说明而少依靠数学手段, 多做分步计算而少用符号推演、综合计算。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尊重科学, 运用科学。

13.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十三

(5)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解析:(1)高速飞行的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不一定也很大,甚至可能为0(当飞机高速匀速飞行时);

(2)子弹在枪膛里刚被激发时,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3)一切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0而速度不为0;

(4)刚启动时刻的汽车、火车,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在最高点时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

(5)汽车刹车后停止运动前作减速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拓展:由例1可知,速度和加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大小不成比例,方向不一定相同。

例2.篮球以6m/s的速度竖直向下碰地面,然后以4m/s速度竖直向上反弹,碰地的时间为0.2秒。

(1)求篮球在这0.2秒内的速度变化Δv。

(2)有的同学这样计算球的加速度:a =(v2-v1)/ t=(4-6)/0.2m/s2=-10m/s2。他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是多少?

解析:(1)Δv =v2— v1= —10m/s

(2)不对。他没有注意速度的方向。正确解法为:

以向下为正方向,v1=+6m/s,v2=-4m/s,加速度为

a =(v2-v1)/ t=(-4-6)/0.2m/s2=-50m/s2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向上。

拓展:加速度的定义式为矢量式,只要规定正方向,速度和加速度均可以用带有正负号的代数量表示,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各个量正负号的确定。已知量代入公式时必须冠以符号,未知量一般可先假设为正,求解后再作出判断说明。

例3 .如图1-5-1所示,是一电梯由底楼上升到顶楼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电梯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的?各段时间内电梯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解析: 电梯从底楼到顶楼总的运动时间为10s,这10s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到4s末,速度由0增大到8m/s,是一个加速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从4s末到8s末,速度保持8m/s不变,是一个匀速运动阶段。

第三阶段:从8s末到10s末,速度由8m/s减小到0,是一个减速运动阶段。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Δt可求得:第一阶段的加速度

a1=(8-0)/(8-4)m/s2=2m/s2,第二阶段的加速度a2=(8-8)/(8-4)m/s2=0,第三阶段

的加速度a3=(0-8)/(10-8)m/s2=-4m/s2,—号表示电梯在做减速运动,表示加速

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拓展:第三阶段的加速度与第一阶段的加速度哪个大呢?很多同学可能会说,当然是a1大了!因为a3是负的,a1是正的。但是这个看法却是错的。

14.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 篇十四

(师生活动,请几个学生参与活动,谁能捏住书签就送给谁,由于书签比较短,少有学生能捏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捏不住书签?,它与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密切相关。同学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我们来看,从同一高度释放小石头和羽毛,很显然石头比羽毛先落地(教师演示)。

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板书)

(1)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利用面积相等的金属片和纸片,设计小实验,动手做一做,并对看到的现象进行说明。(学生的实验方案可能有:将纸片团成纸团,纸团、金属片同时释放;将纸片团成纸团,纸团、纸片同时释放;金属片、纸片呈竖直同时释放;纸片放在金属片上,释放等等。)

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说说,小组成员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两物体落地的前后的次序,将其原因暂时搁置)

(2)师生合作研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概念。

学生的实验方法可能各种各样,为了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明确概念。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并归纳总结。

步骤①:先让金属片和一张等面积的薄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结果: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步骤②:把薄纸片揉成纸团再和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让同学用耳朵听声音,结果:只有一个声音,说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

步骤③:把金属片和一张面积较大的薄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桌面。(观察结果: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师生结合实验探讨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生活中看到的物体下落有快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

提出问题: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再把牛顿管放气,重复实验,构成强烈的对比。

知识介绍:

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自由落体运动下一个定义:

1.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点评:此环节,让学生自己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体验中突破与原有认识的冲突,在教师引导下可以从以上实验中总结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的设想。另外,学生可能会提出关于下一环节的一些问题,教师也要做出适当评价,并为下面作铺垫。

教师:在认识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新的问题就产生了,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它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师:结合前面物体下落的现象,你觉得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2.实验探究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1)回味现象,进行猜想。

让学生回忆上面实验现象,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变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

(2)组内讨论验证

小组内成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讨论主题:可以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用你们的实验方式操作、记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可能有多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

(1)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A.轨迹──直线 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初步实验结论: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到是加速运动,(此时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吗?要是该多好呀?鼓励学生去探究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处理方法:

Ⅰ.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Δs是一个常数

Ⅱ.速度均匀增大(利用v-t图像)

15.做好高一物理教学的衔接与过渡 篇十五

一、心理上的衔接与过渡

升入高中, 学生的心理发生了许多变化, 其中, 有放松的想法;有感觉物理难学的想法;有初中物理没学好, 高中物理也学不好的想法;有坚持初中学习方法的想法;有认为学物理靠的是智力因素, 而非非智力因素的想法……就是这些不正确的想法, 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高一物理教师要阶段性、经常性地坚持集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为学生做好学习物理的心理辅导工作,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和观念。

二、知识上的衔接与过渡

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 是从生活中来、从实验中来等,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实验, 告诉学生这是正确的规律总结, 然后运用一般的物理知识, 去解决“基本”符合条件的特殊情况下的问题和现象。而高中物理从知识范围上说逐渐趋于一般情况;从知识来源来看, 在保持实验科学特点的基础上, 强调了思维推理和逻辑的力量。在知识的学习中, 教学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有梯度、有递进、连续性地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点对点”顺利建构。

三、思维上的衔接与过渡

高中物理在思维上更加强调归纳和类比思维, 在归纳和类比中形成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正确认识, 尤其强调学生参与到对“双基”的探究过程中, 然后再应用演绎思维去解决问题;更加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尤其是注重物理条件、适用范围与物理结论的对应思维关系;更加强调程序性思维的形成。因此, 教师要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类比思维和逻辑思维。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过渡

初、高中在知识和思维上的要求不同, 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中物理课的容量、难度对比思维的要求等的加大与提高, 学习物理的方法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怎么样学好高中物理, 我想强调的几点是:

1. 勤于思考。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要参与到物理学习的全过程中, 参与到物理知识形成发展的历史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现实中, 在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在过程中思考“双基”的物理意义、对应关系、逻辑关系、条件范围等;在过程中思考思维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等;在过程中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思考贯穿于高中物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2. 归纳总结。

“千金难买回头看”, 回头看, 在学习上就是归纳总结。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对不对”, 在思考“对与不对”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回头看看对比归纳我们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或引以为戒的方面;回头看看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地方;回头看看我们建构了什么, 建构得如何, 今后怎么建构。

3. 贵在坚持。

高中物理的学习, 不论是知识、方法能力还是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解决等都需要在学习上坚持。成绩滞后于坚持;能力的提高滞后于坚持;坚持是条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树立坚持的思想, 落实坚持的行动, 具有坚持的信心。

4. 经历错误。

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重视错误、感谢错误, 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五、教学方法的衔接与过渡

以学法定教法。学生的学法, 一方面决定了教师的教法, 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的学习。

参与过程。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 对于概念和规律, 不是教定义, 而是让学生经历“定义化”的过程。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学生参与的情景, 创设展示“定义化”思维过程的情景。创设诱导学生思维发展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物理情景, 是解决好初、高中衔接和过渡的桥梁。不能为了衔接和过渡, 重参与而放松对思维发展的要求, 更应该侧重思维的过渡。

做好实验。目前在学习中有这么一种倾向, 重实验但不重视理性的分析, 即做好实验前的分析预测、可能判断、原理演绎、步骤设计等;实验中的严密程序、严谨操作、认真观察、详尽记录等;实验后的理性剖析和反思、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特别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细微处、意想不到处、容易忽略处、步骤环节处详细剖析, 使学生体会“思维的力量”,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全面提高。

方法指导。有效地促进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和过渡,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使学生经历不同的错误 (知识上的错误、思维上的错误、方法上的错误、心理上的错误、思想上的错误等) ,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要注意“错误问题”的基础性、层次性、递进性、发展性等, 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 处理好学生阶段性成功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注重思维的方向性和逻辑性。

16.谈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正确引导;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高中物理是我们公认的比较难学的科目,特别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一物理的学习更难。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适用于高中,这就形成了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种种障碍。我们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呢?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上一篇:如何看待并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篇:部门公务员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