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精选10篇)
1.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一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
【调查时间】2005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调查对象】所调查村庄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农业发
展以外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在调查 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也显得尤其重要。相比过去,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前进的步伐的确有些缓慢。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如何凭借地区自身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各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地区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应该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如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寻找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传统产业之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张忠根的《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一文中就明确的提出,农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模式选择: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质量农业。这实质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面对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中国农业整体地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
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此全面的宏观性的规划也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即所谓的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有着诸多契机。旅游与农业都是对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或风土人情,让他人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民俗、开阔人的视野。不同地方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各自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农业的区域性由此可见一斑。观光农业正是这两种地区特色相结合的结晶。发展观光农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型观光农业
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为很多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也可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赏,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二、都市型观光农业
面对城市化的噪音等污染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城市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在城内的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还可提倡发展家庭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利用屋顶、空地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
三、科技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日本东京郊曾建有一座蔬菜工场,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从空中悬吊的到地面栽培的,水、肥、供给都由电脑控制,每天可吸引大量游人前往参观。
美国俄勒冈市郊建有一处微生物工场,专门用石油废渣年产一万吨单细胞蛋白,这相当于用6万公顷耕地种植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游览的人可以品赏这种蛋白质制成食品的品味。
另外,基因农业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生产的马铃薯、蕃茄又大又好,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额相当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科技型观光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最快、也最吸引人的。
四、奇异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奇特的而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建立起来的观光型农业,例如:特殊的香稻、特殊品种的瓜果产地都可以建立奇异型的观光农业,来满足人们寻求离奇的心理。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中心地带的村庄,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还可以在那里做沙疗(一种把身体埋在热沙里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旅客,其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奇异农产品和风土民俗都不一样,开发奇异型观光农业的潜力最大。
休闲体验农业则重点强调了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真正的作物产出并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农户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以及游客亲身体验过程中的乐趣。这实际是观光农业的另外一种延伸,将农业与服务业联系的更加紧密。台湾大学农经系江荣吉教授把休闲体验农业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农业加工业加服务业,包涵前后两业容易理解,其中工业,大部分是食品加工和陶艺等手工艺,因此1+2+3=6;二是效益大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故称之谓第六产业。
三、休闲体验农业的模式构建(以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为例)
(一)背景材料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公里处,是岐山臊子面的发源地。自1998年以来,北郭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至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118户,年接待能力达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3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根据调查,以占大约80%的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户为例,其启动资金为5-6万元,其资金来源以家庭积蓄为主,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借助以及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补助。作为农家乐中民宿的主要设施,经营用房的数量大约在5-8 间,接待能力可达30人左右。日接待人数淡季约为10-20人,旺季约为30-50人,这一数字较两年以前有较大的减少,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业人员主要为家庭成员,并且几乎集中了家中所有的劳力,而经营也以各家户为单位展开。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景点观光,但休闲娱乐仅限于较为简单的麻将扑克、电视及卡拉OK等。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农家乐及其相关项目年收入约为3-5万元,而这也几乎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全部。另外,从访谈中还得知,走访的接待户普遍感到,近年来,由于从事这一经营的家户的增加,以及周边的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新鲜感的逐步减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政府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宣传上,而对农家乐接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缺少相应的安排与规划。因此,尽管收入远高于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但不少接待户已经在思考未来的规划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郭村在依据本地区特色资源即风味小吃以及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这种休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这从民俗旅游每年带来的过千万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证明。同时,也告诉我们,发展这一类的民俗旅游业,一定要紧紧扣住自身的卖点,以此有效地吸引消费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农家乐的发展也应当有分工的存在。经营方式并不一定必须固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让每一家都成为“全能型”。通过家庭联营,分工合作,每个家庭承担整个服务流程中某几个环节的任务,既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效率。甚至还可以让一些家户专为接待户提供服务,如专为接待户提供干洗服务。实现“顾客←农家乐接待户←为接待户提供服务的家户”这样的专业化链,将更多的农村家庭纳入到这一产业中,拓宽致富面。但这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安排。其次,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恒发展,即使是新兴的农家乐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农家乐的发展应当放眼长远,在抓住现有的主要卖点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卖点,防止游客在新鲜感消失后,后续发展难以为继。这也是当地政府需要为农民做的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忠根 《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 载于《农业经济》(2)王远路等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载于《现代化农业》(3)钱啸风 《关于台湾休闲体验农业的考察报告》
2.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二
1. 大力挖掘整理乡土体育项目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农村的广大地区传承下来的体育项目是极为丰富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赛龙舟、舞狮子、打马球、踢花毽等等, 很多项目都是要在农村特定的地理文化条件下才能进行, 所以我们应该让这些项目得到继承和发扬, 同时也能使农村居民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更高。另外, 再通过农村地区地域广阔, 户外运动资源丰富的优势, 结合与生产劳动, 文化活动相对应的方式, 开展登山、野营、拓展训练、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 进一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农村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整理研究, 深入了解不同项目的功效, 科学筛选适合农民开展的运动项目, 结合经常性、普遍性、民族性、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的特点, 以业余为原则, 从小型、多样的发展思想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政府领导下的体育部门以及民间的体育组织应该对当地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力的宣传和扶持, 多开展一些交流和比赛, 可以放在如农运会等比赛里面作为比赛项目, 使农村的老百姓认识这个项目, 了解这个项目, 并且参与这个项目, 使传统的体育项目能得以推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村体育活动红红火火的练起来。
2. 全面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 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传统的体育项目也不例外。这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 由自己的文化、观念、认知, 而积淀下来的心灵世界。结合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才以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由于地域分布原因, 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是有着鲜明的特点。例如在重庆地区就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民间体育项目, 像土家族的摆手舞、赶年、花灯, 苗族的芦笙舞、赶秋节、踩山节, 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如今这些民族特色项目已经成为重庆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可见, 传统的民族体育是农村体育的发展的重要资源, 必须要充分的利用。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协调各种民间组织, 挖掘、整理、推广传统民族体育文化, 按照不同民族的习俗和节日,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竞赛, 可以分性别、分年龄组、分水平高低, 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在我国体育进入后奥运时代的今天, 民族传统体育在市场大潮中容易失去经济基础, 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但如果能找好切入点, 传统体育产业就是个巨大的“金矿”, 这个“金矿”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包括人文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产品资源、技术资源、旅游资源等, 它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众和巨大的商业市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对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合本地区文化地理特征开展体育竞赛与表演活动
农民对事物讲究的是实用, 对体育健身的观念依然如此, 看不清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好处。因此, 要想转变农民的观念, 让他们明白体育锻炼和生产劳动的区别,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农村地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结合当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 具有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特色且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人们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乐趣, 同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使广大农村居民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季节的不同, 选择合适的体育竞赛项目, 带动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以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例如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 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 除了有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表演外, 还有划龙舟、放高升、斗鸡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 这些比赛项目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带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时, 也让当地的经济收益大幅度提高, 形成了稳定的市场经济来源, 体现了民族传统项目的商业价值。泼水节在澜沧江上举行的划龙舟比赛, 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被吸引到这里, 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由此可见在开展各项活动时, 必须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 建设的形式要多元化, 内容要体现当地农村与农民的特点。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民俗特点, 多挖掘整理具有浓厚当地气息的民俗体育, 开展农民百姓易于接受的特色体育项目, 才能使农村体育得到深入的发展, 使农村的体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农村特色体育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 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经济实效性, 它可以缓解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解决农村体育的重要性与发展速度缓慢之间的矛盾, 促进农民的交往以及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所以, 特色农村体育的开发, 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主流, 根据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农民的社会需求, 改造和创造出更适应现代化农村发展及农民需求的特色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金涛.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 2004.12:35-37.
[2]江亮.我国群众体育有关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3 (3) :39-42.
3.农村中学特色发展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骨干教师;优秀生源;校本课程
一、造成农村与城市学校差距大的原因
1.学校骨干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非常严重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和落后,参加更高等级的教研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青年教师在成为学校骨干教师之后,也转投到市区学校麾下,人才的流失是农村学校最大的损失。农村学校优秀生源的流失也很严重,农村富裕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市区的学校读书,以我校为例,每年初一新生报到时,优秀生源的流失率最少在30%以上,甚至更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我校升学质量的程度。
2.由于农村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强,往往不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太多的投入
市區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小学一年级时就能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背诵几十首诗词,掌握单词和句子的拼读,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望尘莫及的,所以农村学校教师感慨道:农村教育是只见付出难见回报。
二、面对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必须寻找到一条符合农村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道路
1.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郊区学校同步发展联盟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各校也纷纷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如138中学的“六步四生三清”模式,148中学的“自主学习,有效引领,当堂训练”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引领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
2.探索“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道路
近些年来,省市重点高中配额生的比例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升入重点高中,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升入高中就读,而我们的职业高中又在为生源不足而发愁,社会也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道里区教育局又提出了“做大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是否可以探索一条着眼于就业需要、立足于农村实际、升学与就业相结合、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是摆在面前的重大问题。在征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在结业考试之后,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为升入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机构做好准备,也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在社会上游荡,最终放弃了原本有意继续升学的想法。
3.开发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校本课程
初中毕业后,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同学中毕竟还有一部分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劳动,然而他们的方法大部分来源于父辈的经验,而不是依靠科学和捕捉市场信息,是否可以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利用劳技课来为学生讲授用科学的方法来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的知识,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当然现在初中的教师队伍中还不具备这样的教师,但我们可以探索合作办学或者外聘专业人士,同时选派教师到专业学校学习深造,为今后学校可以独立开展这项课程做好人才贮备。
参考文献:
刘盛华.辽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3):164-165.
4.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特色论文摘要 篇四
毕业论文
摘 要
农村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发展相对落后,除了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原因以外,教育科研也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的音乐教育往往是步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后尘,照搬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结果由于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而收效甚微。这就给我们提出了1个迫切的`课题,要求我们针对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对音乐教育的观念、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探索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体系,让我们的农村音乐教育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特色
ABSTRACT
Rural development has lagged behind that music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educational concep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ducation input reasons, education is no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search needs. Music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are often urban music-education footsteps and imitate urban school music education model, the results because of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the results are minimal. This gives us a pressing issue, we address our own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s of mu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content, methods, means of a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ed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rural music edu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education system, let us take our own rural music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route。
5.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五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桂电飞笛”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团队队员:罗武剑0700380215
潘虹任0700370107
龙也0700380204
刘洋0700320120
摘要:
“因地制宜”即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既需要天时地利,也需要人能政通,这不仅仅涉及到一个地方先天的资源基础,也涉及到一个地方的后天人为因素。
“因地制宜”即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中国古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指出:“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地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如在农业生产中指从各地区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拓展,特色种植业产品、特有园艺产品、草业和草地畜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些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特色农业产品的泛化,市场需求与市场风险对农产品的制约作用,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经营过程中的缺失和断接问题,使得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向西部农村特色产业,把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我们必须从以下各方面考虑。
一先天的资源条件,这是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基础。
特色农业首先是要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是由西部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所决定的,是得天独厚的,是其它区域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时,首先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即该地区生产的该种农产品,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品质上与其它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品质上具有优势。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独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了一大批中部和东部地区所无法替代、仿造与迁移的优质农产品,构成了西部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特征。例如新疆的气候特征和土地资源,决定新疆南疆的长绒棉、吐鲁番的葡萄在质量和产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广西陆川县,“陆川猪”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早自明朝万历已卯(1579)年编纂的《陆川县志》中已有关于陆川猪的记载。陆川猪因其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抗逆性强、肉嫩味鲜、体型紧凑、遗传力稳定等优点,是我国八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目前陆川猪每年养殖量达300万头,年出栏量达200万头,主要销往广东珠三角、香港一带。全县养猪农户约有46000户,养猪产值达18.16亿元人民币。养猪行业生产总值占了大农业生产总值的63%,已经成为陆川农业的支柱产业。单单就养猪行业来说,全县每年可以带动2000多人就业,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陆川县矿泉水资源也相当丰富,闻名区内外的茶花山矿泉水,是第一个获国家矿泉水天然绿色食品和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鉴定的产品。陆川铁锅、陆川汽车货运等也是陆川文明区内外的传统资源。
桂林荔浦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土壤方面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好,宜发展水稻、蔬菜、旱地作物和林业。荔浦县总人口37万,人均年收入4598元,其中农业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5%,水田面积32.8万亩,平均每人0.886亩,人多地少。荔浦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柑橘,芋头,马蹄,食用菌等,其中水田有一半以上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以水稻和经济作物轮换耕种的方式来耕作,荔浦人民的收入在桂林位列前三,农业方面很多地方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在调查荔浦县修仁镇版纳村时,就发现该村98%土地都是用来种植橙子,连基本的大米都是整批购买的,可见种植橙子所取得的巨大收益。
二后天的人为因素,这是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关键。
后天的人为因素包括很多,从一个地区领导者的决策,到一个地区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从一个地区采取的各种软件环境措施,到一个地区启动的各种硬件环境配置,这一切无一例外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诞生、延续和发展。
领导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特色产业之所以成为特色产业,是因为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产业,有的做大做强了,有的却依然不见声色,这就关系到如何把本地的特色产业作出规模,作出品质,作出品牌,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并且让消费者产生满意连锁宣传反应。从本质上来说,做强做大一项产业需要以下几项要求。
第一,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要有规模,就必须走集约化生产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然经济区域的特点,在建立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特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统分结合型生产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区。在产业区内,要建立生产基地。陆川猪在发展方面就做出了规模,全县每年养猪量达300万头,年出栏量达200万头,养猪产值达18.16亿元人民币。全县共有五个大规模的养猪场,产猪大都销往珠江三角洲、香港一带。荔浦县则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在荔浦县农业局经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服务下,荔浦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据统计,截止今年6月,荔浦县共组建了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专业协会6个,这种“短、平、快”的农业合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服务好当地农民生产与销售的同时,也为生产基地顺利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较好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发展。
第二,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的命根子。首先,特色农业产品应该是绿色产品,严格禁止使用农药,残毒量过高。其次,特色农业产品应该是按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要按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时,西部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生态农业、阳光农业、旱作农业的道路。陆川猪培育方面,该县就有一个系统的陆川猪疾病防控三级措施,全县从县级到乡镇级再到村级,每村有1到2名技术人员,村里的技术人员共有412人,乡一级的技术人员共有132人,县一级的技术人员共有80多人。通过每一级的技术传授,有效的控制了各种疾病的传染发生,从而保证了陆川猪肉质的鲜美卫生。荔浦县则通过开展“三促进,三服务”活动,促使广大农业技术服务干部近千村入万户推广农业技术,通过培育水稻、蔬菜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着手魔芋示范点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带动农民群众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公害化出发,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连片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荔浦芋、大棚香瓜、茭白、早莲藕等农产品。至今年4月中旬,全荔浦县引导建立各种新型和高产的农作物实验、示范区18个,建立起荔浦芋、大棚香瓜、茭白、早莲藕和无病苗木基地8个,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这不仅为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打了基础,也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了伏笔。
第三,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品牌效应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愈为显著。目前,要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品种,培育名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在保证陆川猪品种优良,不受外来猪种杂交的情况下,陆川出台了各种措施,建立品种资源保护、研究、监测、加工体系,建成年产40万头优质种猪苗和商品乳猪35万头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系列饲料5万吨加工厂和年产6000吨猪系列产品加工厂各一座,将陆川猪选育成提高瘦肉率的新品种。而同样在陆川,茶花山矿泉水在玉林可谓是家喻户晓,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茶花山矿泉水口感良好,是中国名牌产品,全国第一家优质天然矿泉绿色食品,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产品,现已形成年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其富含偏硅酸、锶、硒等2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纯天然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老少饮用皆宜。但是为什么后来出道的哇哈哈纯净水却以绝对的优势把全国的大小饮用水品牌给几乎压倒?这就是靠宣传方面功夫了。然而在这方面,陆川马坡镇的茶花山矿泉水却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没有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市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限制在本乡土而已,不能够完全走出广西,面向全国!
当然,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归根到底还是靠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却又可以人为地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去渐渐接受、喜爱和消费某种产品。荔浦县双江镇的兰花产业就是因为兰花产业属于一种高级消费,在广西目前没多少人可以玩赏得起,所以兰花产业受到了一定的消费群约束。在这一方面,当地的相关决策者得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能够把局限于本土的特色产业推销出去,做强做大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在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工作。
首先,通过不断的探索试点工作,找出适合在本村发展并可能扩大的产业。这就得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因素。地理位置影响到运输出口等问题,环境决定了能够发展什么产业。例如就高山地带,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种植农作物一方面不能很好的运输下山,且高山上的气候也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这样天然的环境,若设置旅游景点,在交通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对外宣传,对内不断改进,这也不失为促进该地区发展的方法;其它生活方
面照常进行,只是另外把旅游作为一个促进发展的手段。
其次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一要鼓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还要实施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二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三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另外,必须长期坚持以教育为本,科技兴邦的长远人才策略,全面提升人们的知识、道德水平,这也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然要求。农村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应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农民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人的道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各种行为。因此,对农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本地农民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6.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六
——赴庆阳培训心得体会
邵寨学区白崖小学田 强
2012年5月,县局组织中小学校长及中学骨干教师赴陇东学院培训。带着渴望,怀着激动,也带着对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些困惑,我参加了为期10天的学习培训活动,聆听了陇东学院基础教育培训中心教授、学院外聘专家、庆阳一线中小学校长的专题讲座和经验介绍,实地参观了齐楼中学、黄官寨实验学校、庆师附小等庆阳名校。整个培训活动组织安排周密、课程设置合理、管理规范严格、内容精细精致,使我不由得惊叹庆阳教育发展的快速,各级校长教师潜心教育的事业心使我折服。通过培训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受益非浅,感受颇深。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校长观念是学校发展的先决因素
1、校长要善于学习。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更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养其根而俟其实”,只有“根深了”,“实”才能“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2、校长要善于思考。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校长要有这种善于思考的特殊敏感性。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校长的管理核心在于课程与课堂。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3、校长要利用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校长等几个人编制的,一定要使所有教师达成的共识。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当一个组织者,负责与家长学生沟通,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学校的发展目标应来自于教职工,“发展规划”一经制定,就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应该逐步落实,用师生对“规划”的认同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规划”去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要指导教师编写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发展目标,使学生、教师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4、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最终教育目标的实
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要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校长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要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目标高远,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要对学生心理行为要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教育的力量在于久而久之,通过德育的实践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6、校长应该是个细心人。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
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1.创造学习条件。学校要积极争取机遇、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以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野,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制度不,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设备,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激发教师在较高层次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养成学习的习惯。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完善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将教
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评价工作放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虽然是“草根式”的研究,但问题来源于教学,能解决活生生的问题,这种源源不断地真实的素材实践探索,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而过于专业化、规范化的硬性规定会使不少一线教师望而生畏,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学术标准和规范操作模式生硬地进行约束。
3.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目标激励,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建立不同的研究目标,对教师的发展既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又进行群体的横向比较,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行精神激励,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加大学习研究的考察比重,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4、积极组织观摩活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不是赴庆阳学习培训我根本不相信西部地区有学校教改力度这样大,成效这样显著。学校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观摩学习的支出要进一步加大,要让我们的教师用自己的慧眼去认知教育的春天。
三、创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中,特色都十分突出。正是这些特色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校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农村小学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为升学而读书”的传统观念,结合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编撰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适时给学生传授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师提供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运作平台。有利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
四、改善育人环境是学校发展必要的保障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设施建设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发育和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现下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用品的配备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关键是要开足开齐并上好这些科目,只有在教学中更多的组织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动肢体起来、思维活起来,学校教育无论是育人还是启智才能最大化发挥其效能。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小学要想得到生存和更好发展,要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办出学校的特色,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农村小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始终谨记教育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理念、真抓实干是立足之本,也是必须的抉择。
“
以人为本做表率创建特色求生存
——赴庆阳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邵寨学区白崖小学田强
7.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七
在我国农村发展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生态游的意义
1. 发展农村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生态游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导向已从原来的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目的而忽略环境治理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生态经济之路。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尤其在建设生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综合意义, 而开展乡村种植观光生态旅游便是一条恰当之路。它不但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农村实现生态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同时为中国广大农村走向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并起到良好的载体作用。
2.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走上城镇化的道路。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生态游的发展必然会满足旅游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尤其是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 这样将会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 在客观上也会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 改善农村环境, 从而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从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 我们就必须着眼农村城镇化。随着这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而且乡村生态旅游必然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 起到加速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的作用, 有利于农村产业聚集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3.发展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生态游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我国农村资源粗放利用, 生态破坏严重, 第二、第三产业落后, 新兴产业缺乏。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无疑会带动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的发展, 形成“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 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我国农村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生态游产业
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观光采摘园设计方面缺乏艺术性和美感。
目前我国观光采摘园的主要产品为果树, 其景观规划是建立在果树科学基础上, 属于风景园林的范畴, 必须依据风景区典型的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来规划布局。但大部分的观光采摘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 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 多是原果园改成的采摘园, 没有优雅的环境景观。其“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即使有规划设计, 但缺乏艺术性, 美学观。缺少建筑、小品、园路、植被的和谐统一协调规划。
2. 种植产品的季节搭配不佳, 使得观光采摘游的季节性过强。
由于农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 目前我国观光采摘园的季节性很强, 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 这是观光农业与其它景区景点, 尤其与其它人文景点相比最明显的区别。由于气温的缘故, 春季和秋季是观光农业园的黄金旺季, 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接待几千人, 但是夏季和冬季的情况就不是很好, 有的时候甚至只及旺季时的1/3, 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特别短, 游客的数量比较少, 旅游收入也就相应减少, 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因此, 如何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换是观光农业研究的重要问题。当务之急是在通盘规划下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 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 延长可观赏期。
3. 大部分的观光采摘园经营品种和模式单一, 缺乏特色。
由于观光采摘园投资不大、见效较快, 致使前一段时间各式形式单一、规模狭小的各种观光采摘园遍地开花。有关专家指出, 农业旅游区的半径应为29.5公里才可以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 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 它的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和发展规划, 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有的地区没有把观光采摘园看做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 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
4.农民对发展观光采摘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氛围和经营管理经验。
对观光采摘生态旅游农业这一新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社会舆论氛围方面还比较欠缺。在群众和社会团体还不能充分认识的阶段, 需要政府大量资金支持来启动项目的实施。观光休闲农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 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来说, 由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较低, 更谈不上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一时尚难以适应和迎合游客的兴趣要求, 对观光采摘生态旅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在我国发展农村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生态游的
建议和策略
1.强化采摘观光园的科学规划。
旅游村镇既要面向常住居民, 又要面向流动的游客。因此, 规划既要考虑游客的旅游需求, 又要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 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旅游村镇的科学建设、有序管理、和谐发展。观光采摘园区在建设中, 景观规划应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 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 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 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
2.开发富有特色的观光采摘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的特色和吸引源泉是特色农业, 离开特色农业就没有吸引力, 没有竞争力。因此, 要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 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 优化特色果树菜蔬, 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外地品种相结合。在大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 适宜本地栽培的本土品种的同时, 不断引进外地新品种, 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 确定一些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 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丰富的品种资源。并认真分析各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特点, 注重吸引游客参与, 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建立专业培训体系, 加大旅游农民的培训力度。
由于不懂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 掌握不了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 多数农民仍然采用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浅层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表现得力不从心, 使农村经济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相对下降。所以在加强旅游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培训的同时, 也要加强农民的科技素养。政府也应把培养培训农业旅游人才的工作纳入农业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享受相关优惠, 基本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旅游开发管理人员队伍和导游服务人员队伍。
4. 开发多种旅游项目, 丰富园区内涵。
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建设, 不仅需要继续完善各种果园生产的基础设施, 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 更要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 以满足游客的观光、体验需要, 丰富休闲娱乐内容。采摘园筹建者可以依托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景观和景点, 营建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丰富和发展农业旅游的内容。
5. 建立强有力的宣传促销体系, 扩大经营。
8.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八
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县级职教中心高举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旗帜,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既加快了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也壮大了自身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水平。2005年后,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各地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由于多重原因,县级职教中心出现分化趋势,一批县级职教中心进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另有一批县级职教中心则困难重重,办学规模日渐萎缩,有的已经濒临荒芜,陷入困境。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议论,特别是对于生存艰难的县级职教中心,有的认为应当依靠政府,突出公益性质,加强政策倾斜;有的认为应当面向市场,办得成就办,办不成就散。孰是孰非,何去何从,令人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任何一个县级行政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当地从业者及外来农民工的任务。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下大力气办好县级职教中心,走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对于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劳动力转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9.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九
关键词 特色林果业;问题;对策;新疆伊犁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8-03 伊犁州林果业发展现状
1.1 林果业种植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伊犁州直各类林果总面积4.60万hm2。其中:苹果1.62万hm2,葡萄8 260.0 hm2,树上干杏8 813.3 hm2,核桃3 873.3 hm2,桃、李、西梅、鲜食杏2 400.0 hm2,其他(红枣、榛子、樱桃李、梨、文冠果等)6 486.7 hm2,已初步形成以苹果、葡萄、树上干杏和桃、西梅等时令果品为主的四大产业基地格局。2015年结果面积为18 640.0 hm2,其中:苹果7 086.7 hm2,葡萄6 013.3 hm2,树上干杏3 406.7 hm2,桃李西梅1 013.3 hm2,其他1 120.0 hm2。产量29.41万t,其中:苹果9.47万t,葡萄12.88万t,树上干杏2.92万t,桃李西梅2.94万t,其他1.20万t。林果总产值13.25亿元,拉动农牧民人均收入701元,较上年增收32元。
1.2 保鲜库、专业合作社、出口备案基地
州直(不含奎屯市)已建成投入使用低温保鲜库16.9万t,共有林果专业合作社65个,各类果品出口备案基地共有20个,州直共注册林果产品商标25个,审核认定州级特色林果示范园35个(表1)。
1.3 林果加工企业情况
州直现有大型林果加工企业6个,主营产品涉及葡萄、野酸梅、树上干杏等。固定从业人员292人,带动农户数7 050人,年销售额18 350万元,年利润3 260万元。
存在的问题
2.1 林果基地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
低温冻害、倒春寒、霜冻、雪灾、冰雹、大风、暴雨、洪水等极端灾害天气连年给州直林果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州直林果重点县市近几年造林基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防护、灌溉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或者严重缺乏,致使部分县市新造林基地的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退耕还林基地的毁林重造、四荒造林基地的嫁接改造、未达验收标准造林基地的补植补造、受灾受损基地的更新抚育尚存在较大的缺口等。
2.2 林果业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林果基地的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促农增收致富贡献率不稳。科技攻关投入力度不够,培训指导任务繁重,实用技术推广维艰,技术人员较为缺乏。
2.3 林果业加工转化能力,不能适应州直林果产业发展的实际
伊犁州果以销售鲜果为主,采后贮藏、保鲜技术落后,州直已建和在建的冷藏保鲜库容量仅为16.9万t。对上市期集中的果品只能优质果贱卖,等外果、残次果几乎没有销路。林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薄弱,现有的几家林果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林果仅2万余t,果品的收购、加工、转化率低,企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果农的利益连接机制缺乏,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州直特色林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形势。
2.4 林果业市场开拓能力亟待加强
各类林果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层次还较普遍低,内部运作还不规范,组织引导能力还很薄弱,销售市场集中在本地,对区内外、国内外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大,导致果品销售难的问题严重。
2.5 果园投入产出低,效益不高
2014年伊犁州直苹果生产投入为31 755元/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 790元/hm2。2015年由于伊犁河谷受早春低温冻害影响,平均投入更低,苹果生产环节物质费用平均为16 408.35元/hm2,人工费用平均为5 191.5元/hm2,平均总成本为21 599.85元/hm2。树上干杏的投入更低,尚不足15 000元/hm2。如此低的投入带来的是低产出,果品产量和品质不高,难以发挥林果业较高的经济效益。
2.6 林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少,且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州直各类林果专业合作社共有65个,拥有种植基地规模518.0 hm2,占州直林果种植总面积的11.26%;各类林果专业合作社年产果品0.16万t,仅占州直林果总产量的0.54%,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合作社的规模来看,成员在50人以上的合作社不到合作社总数的50%,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薄弱。
合作社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极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生产的效益无法发挥。由于果农分散生产,农业投入品、果树管理、采摘运输等环节不能统一开展,导致果品质量、上市时间等千差万别,无法充分发挥果树集中生产的规模化效应。二是合作社内部的规章制度缺乏,或是组织松散,或是由负责人说了算,没有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缺乏凝聚力和带动力,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三是缺少管理和技能培训。新技术和新方法是果品高产高效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受合作社成员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不足、人员不够等因素的制约,合作社的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大。三是对农民合作社的认识不足。虽然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很多农户对合作社的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少,对合作社的性质认识模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容及好处不知情、不了解,致使有些农民对加入合作组织有顾虑,积极性不高。四是年二次返利额比例低,调查中发现年二次返利的合作社仅占合作社总数的18.6%。2.7 精品园、高标准示范园少,示范效果不明显
2009年以来,州林业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州直一个特色林果县(霍城县)、10个特色林果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伊宁县多浪农场等)、22个特色林果村(霍城县莫乎尔牧场一村、特克斯县四乡阿克铁热克村等)、30个特色林果示范园。总的来看,林果示范园数量还是太少,覆盖范围不足,且具有较高科技管理水平的精品示范园缺乏,示范带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2.8 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不够
由于果农对病虫害的防控意识不够,苹果棉蚜、苹果小吉丁虫、苹果蠹蛾、苹果黑心病、腐烂病以及树上干杏细菌性穿孔病危害严重。
对策
3.1 完善规划,科学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林果业发展规划。依托规划区的水土光热资源,选定主栽树种的适生栽培区,合理确定发展优势树(品)种的最佳区域布局。发挥特色,实行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不仅规划区内,树种、品种搭配要科学合理,更要考虑株行距和单位面积的适宜保留的有效株数,便于间作套种和机械作业[2]。
3.2 强化林果业实用技术培训
要强化对各级业务干部的培训,提高水平,增强能力,使其尽快成为林果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服务者,重点是强化州、县(市)、乡(镇)、村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科技服务水平;在州、县(市)业务部门建立二级技术培训基地(中心),建立完善县(市)林果技术服务机构,保证经费积极举办特色林果专项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技术上门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百名专家技术服务团”的功能作用,为广大果农和林果基地提供培训教材、指导、服务;要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种林果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林果技术服务网络,解决林果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和素质偏低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非专业人员的转型培训、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定三挂”等措施加强现有技术干部队伍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沟通协作,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3.3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
在州直各县建立一批高标准精品示范园,这些示范基地严格按照标准建园、定植、修剪、改造、技术管理、培训服务等,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4 产品认证,打造品牌
要占有市场,解决好果品的销售工作,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就要重视品牌发展,打造知名品牌。要做好出口基地备案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组织建立营销队伍,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特色林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强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动力和信心[1-2]。
3.5 招商引资,加工促销
目前,州直特色林果业大型加工、销售企业少,仅有的新疆农夫基地霍城果业公司、伊犁特野生果业投资开发公司等几家企业也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不能正常加工、订单生产,难以保障果农收益。必须依托伊犁地缘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扶持一批基地建设、收贮加工、冷藏保鲜、运输配送、销售服务型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各种经济组织参与林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和市场营销,形成辐射拉动基地的快速扩张和提质增效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群体,从而在根本上解除广大果农的后顾之忧。
3.6 减灾防灾,安全生产
采取多方面积极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林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损失,是确保林果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要继续加大国家援疆、林业援疆、对口援疆等多项优惠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在有条件的县市先行进行试点,尽快争取将林果业保险纳入国家政策补贴保险范畴,尽快实施全覆盖、低费率、广受益的林果业政策保险。多措并举,综合防控,确保州直特色林果产品的绿色生产、安全生产。
3.7 促进林果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林果业专业合作社在促进林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果品的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林果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真正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一是规范专业合作社内部林果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合作社投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社员的合作热情;三是扩大规模,促进合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联姻,实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用足用好银行信贷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力度,针对一些运作规范、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积极协助其与金融部门沟通,用足用活现有信贷政策,利用联保贷款和保证贷款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的灵活度,合理谋划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还款时间。鼓励信誉好、有经营实力的林果专业合作社申报林业贴息贷款,保证收购资金,提高果品质量,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发展[3-4]。
3.8 科学生产,提质增效
10.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篇十
李成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内陆省份和农业大省的湖南,虽然文化建设在区位、政策、资本及技术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但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湖南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从2006年到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7个千亿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比重5.2%。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达31个,占14%。2011年10月20日,在省委召开的湖南传达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省委书记周强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是湖南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全省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时一步明确了当前湖南文化强省的重任。但由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省会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发展还没有延伸到乡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湖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文化事业正在逐步发展,如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地方文化部门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等。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尚未形成产业,但已出现文化产业的萌芽因素,这些萌芽因素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也应运而生,走向市场。如洞口县黄桥镇文化广播站乐队是在该镇文化广播站的支持下建立的乐队,近年来该乐队平均每年外出表演近百次,成员人均收入近7000多元。隆回县文化局提供的一份最新资料表明,该县当前有各种业余艺术表演队366支,其中乐队279个,秧歌队37支,业余小剧团25个,民俗表演队25支,从业人员达3158人。而在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仅县城沱江镇就有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表演团队60余个。二是农村文化娱乐休闲场所陆续涌现。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一些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在农村逐渐出现。2004年,浏阳市沿溪镇大光村就出现了私人建设的休闲农庄,农庄里设有歌舞厅、茶座、棋牌室、餐厅、住宿等设施,歌舞厅向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其他项目收费也不高,因此很受当地居民喜欢,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据了解,浏阳市已有不少农村建有这类“农家乐”式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农村文化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点。民俗文化已逐步开始转化为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提到的盈利性农村文化团体,其中不少就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如凤凰县的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隆回县的滩头年画、花瑶挑花两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工艺,商家对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合作开发已在初步进行。四是农村文化市场初现端倪。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所有的乡镇基本上都有网吧、音响店、录像厅、电游店、书店等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一般都由个人自主经营,已形成初步的农村文化经营市场。当然,目前的这些农村文化市场还很分散,尚未形成规模,经营也不够规范。
但是,虽然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已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产业发展迹象,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农村文化的产业形态并未形成。目前,湖南的农村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事业为主体,农村文化产业刚刚开始萌芽,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当前湖南农村文化中的一些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都完全处于自
发状态,只算得上是带有产业特点的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其次,各地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各地在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位置及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不平衡。如衡阳市南岳区,依靠南岳衡山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更多的农村地区,文化未能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从湖南省城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差距日益拉大,湖南的文化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第三,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混乱。当前乡镇文化广播站拥有的职权非常有限,既没有审批权,也没有执法权,对乡镇文化娱乐场所无法进行管理,形成了“县里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文化管理状况,农村文化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局面。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既不要登记,也无人监管,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演出质量不高,有的演出活动内容违法也无人制止。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缺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没有制定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许多基层政府的负责人看来,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投钱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公共事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乡镇以致县一级文化部门都只是将农村文化单纯作为公共事业进行建设,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想法和打算,更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计划和政策。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物质生活的贫乏必然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质生活欠富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意识不强,文化消费能力不高,文化市场不活跃。三是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不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文化土壤。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精神。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养成了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洞口县杨林乡联盟村的一位“秀才”农民开玩笑地表示,“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同时,由于封建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盛行,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文化事业建设,也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二者不可偏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并举,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补充。
第一,迅速转变观念,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目前,许多县(市)及乡镇等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缺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农村只可能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不可能发展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二,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发产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农村文化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农村文化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开发,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途径。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时,应该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方式,应从以往的“观光游”、“体验游”的单纯而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提升旅游景点的高文化含量,增加旅游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将潜在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要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必须要大力开
发和生产农村文化产品。产品是产业形成的基础,有产品才能形成市场,也才能进而形成产业。不少农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内涵,开发和生产出相关的文化产品,从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效益。隆回县开发并走向市场的“滩头年画”,就是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产品和效益的很好的实例。要积极创新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纺织等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积极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戏曲、音乐、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积极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进而形成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品牌。
第三,招揽和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之一,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首先必须招揽和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湖南省政府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和各市、县等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相关政策,如保留他们的城市户口,按城市标准提供薪酬等,对自愿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此举可收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双重功效。
第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当前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要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体系,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定不移地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未来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奠定基础。要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强化农民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既是农村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同是又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重要力量。
第五,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
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通过现代流通手段,把农村文化产品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改善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从当前湖南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来看,文化商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至关重要的农村文化要素市场还基本上处于未开垦状态。如农村的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与设备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劳务市场等尚未形成。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根据其需求创造有效供给。
第六,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建设农村文化产业集团。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是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要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集团。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必然会步入“网络”、“数字化”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将促使农村文化产业内部或地域之间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我们发现尽管当前农村的民间文化团体逐步增多,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化团体存在着规模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问题,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要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组建综合性的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是一条可供选择的策略,通过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既明确专业分工,又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效益。另外,这种农村文化产业集团的筹建和运营,也将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07-25
挖掘习作资源 写出农村特色07-19
各具特色的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10-10
关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11-13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09-02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6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08-20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08-31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09-08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