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理论(共8篇)
1.文化互动理论 篇一
内容提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改革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更加重视顶层设计的作用,同时仍然重视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对社会主义改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模式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深刻理解并运用好这一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回看走过的路,可以明确地说: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就不可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同志严肃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他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改革开放由此启航。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说有必然性,是“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说有偶然性,是指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形式上突破,并不是事先设计的。此后,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农村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样是那些土地,同样是那些农民,同样种的是庄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到5年时间就解决了农村温饱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农村改革把8亿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在总结农村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适时把改革推向城市,在城市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一直是通过总结经验、采取新的措施而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我国5个经济特区就是在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后的那个时期先后建立的。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重大理论创新。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是我们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澄清和回答了当时思想理论上很多大是大非问题,也把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征途上披荆斩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实践证明,正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使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开放,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这条宝贵经验。
鲜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之初必须强调解放思想,改革改到今天越来越难,应该求稳,不必那么强调解放思想。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前提,思想不解放,改革就无从谈起。习近平同志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更加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改革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这个总目标,就明确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其次,强调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能因为好改的都改完了,剩下都是难改的,就产生畏难情绪,停滞不前。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虽然不可能做到对改革认识完全一致,但要追求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统筹谋划,就是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领域,要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进行改革决策。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新时代新起点上的改革,只有注重协同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再次,更加重视顶层设计的作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个顶层设计机构,并在党的十九大后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作用。
继续强调并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年我们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就是把它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今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仍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出台的支持有关省市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决定中,仍然提倡要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按照已经认识的规律办事,并且要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提炼新的规律。当然,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需要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这与摸着石头过河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良性互动的典范。
中国在改革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改革是所有国家在发展中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改革;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改革,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这一宝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是在改革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对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独创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过深刻论述。恩格斯有句名言:“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没有遇到过社会主义囯家改革所面临的大量复杂矛盾和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去世了,尽管他生前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些政策举措如新经济政策,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和实践。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搞改革开放,是异常艰巨的事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方面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现代化是世界潮流。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近2之久,还由于制度和价值观的原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其现代化模式是最成功的,世界各国现代化都应效法“西方模式”。然而,人们看到的现实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如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结果陷入社会**,人民流离失所。历史、现实和理论都告诉人们,现代化决不是只有西方现代化一种模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照搬别人的道路不会有好结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成功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国家改革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中央纪委恢复重建40年来,共召开了64次中央纪委全会,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40年的恢弘 篇章。回首砥砺奋进的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检查机关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护航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自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措施新办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就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探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立场、目标任务、治理结构和战略布局等重大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正风肃纪、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等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观点。这是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遵循、行动指南和根本保证。
形成了科学的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制度优势。1982年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11月,《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颁布实施,规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十九大党章总纲规定“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从“领导责任”到“主体责任”,体现了党中央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各级党委必须责无旁贷地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确定每个历史阶段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从形势和任务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立目标、突出重点,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重要特点。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遭受严重破坏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强调,纪律检查工作“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1980年11月,时任中央纪委书记陈云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抓作风建设是当时纪检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四大提出坚持“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战略,纪律检查工作提出重点抓“三项工作格局”,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十五大以后,党中央逐步加大治本和预防工作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纪检监察工作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明确了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纠正“四风”的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新的形势,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夺取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机构设置几经变化,反腐败工作力量不断增强。1979年下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经济检察厅,开展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的打击。1987年7月监察部重建。针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在监督对象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以及职责不清、办事重复、相互脱节、不够协调等问题,1993年2月党中央作出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的重大决定,极大地增强了监督合力。但是我国反腐败机构众多,职能分散,难以形成监督合力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十八大以后,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任务新要求,为进一步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党中央决定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探索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国家、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相继组建,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这是推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反腐败的重大里程碑。
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机制。深化规律性认识,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党的十五大强调,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动方法创新,要求把纪律挺在前面,克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状况,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要求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求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擘画了我们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战略路径。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制度保证。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如何解决少数人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问题时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提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这是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是管党治党的理念创新。在法规建设方面,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廉洁行为规范制度、违纪行为惩戒制度、纪律检查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在法律建设方面,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监察法颁布实施;刑事法律体系完善了惩治腐败犯罪的法律规定;行政法律体系约束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公务员法等明确了公职人员行为准则及惩戒规定……由此,一系列基础性、主干性法规制度基本建立。
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证党中央权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是纪律检查工作的天然职责。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各级党组织,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规定,一切行动服从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这一点现在特别重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要把这一点作为当前的重点”。党的十二大将“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作为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写入党章。自党的十四大以来,党的历任总书记每年参加中央纪委全会,共26次,向全党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纪律检查工作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履行监督责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保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全党贯彻落实,汇聚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员党性观念薄弱的严峻形势,1979年1月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会就拟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归根结底在于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再部署再出发。纪检监察工作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十九大党章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鲜明提出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就要求纪检机关切实担负“助手”职责,当好党章党规“守护者”、政治生态“护林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和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问题,十八届五年间共立案审查违反政治纪律案件1.5万件,处分1.5万人,其中中管干部112人。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党的建设的重大创新。
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持之以恒严明党纪。纪律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二大将“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作为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写入党章。十八大报告在党内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纪律建设”概念,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中央纪委历年全会工作报告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纪律检查机关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上亿件。1979年至20上半年,共给予党纪政纪(政务)处分600多万人,其中2018年上半年处分24万人(党纪处分20.1万人);自党的十三大以来至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21.01万人,其中2018年上半年处分1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有8500万党员,全国查办案件15.5万件次,处分16.1万名党员;到底,全国党员人数为8900多万,立案52.7万件次,处分党员人数44.3万人。在党员基数不断增长背景下,党员受处分率从1.8‰上升到5‰,深刻体现中央严明党纪、纯洁干部队伍的坚定决心。
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始终是纪律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将纪律检查机关“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作风建设从立规、践行推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54808起,处理党员干部34955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06428人。作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探索了成功经验,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变化。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腐败是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反腐败斗争”作为重大战略写入工作报告,“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写进党章。1993年8月召开的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概念,并作出“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重大判断。中央多次强调,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以力挽狂澜的气魄和胆识,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了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硬仗的战略决断,“打虎”“拍蝇”“猎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败力度最大的时期,书写了一个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崭新 篇章。
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
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惩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人民群众痛恨“四风”,我们揪住“四风”不放;人民群众痛恨腐败,我们就与腐败作坚决斗争;人民群众痛恨“苍蝇”,我们就“老虎”“苍蝇”一起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感受是真切的,获得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从20到20,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满意度分别为75%、81%、88.4%、91.5%、92.9%、93.9%,实现了“六连升”。上行的曲线背后,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了不起的政治成就。
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纪律检查工作坚守责任担当,维护社会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动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财力也用于民生公益,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履行职责,保障中央决策贯彻实施。
重塑社会价值观。优良的党风政风对社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和家风。十八届中央纪委多次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弘扬传统文化。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写入2017年工作部署。中央纪委所属网报刊相继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廉洁文化公开课》《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历史文化源流》等专栏。干部戒奢以俭,社会兴起了“光盘行动”,一些高端餐饮纷纷转型平民化。公款节礼被禁,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正常。清正廉洁、公平正义等理念逐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为改革开放除淤浚污。1980年召开的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纪律检查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转移到保证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四化建设上来”。针对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坚持的“经济要搞活,纪律得松绑”等错误思想,中央纪委及时进行了批评和纠正。1984年10月,陈云同志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40年来,纪律检查工作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维护者和捍卫者,保证了改革大船破浪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2012年到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48.25亿元、43.6亿元,实现了“六连降”。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1993年8月,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把反腐败寓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来进行,起到维护政治稳定,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作用”。实践充分表明,反腐败工作不仅没有影响改革和建设,而且保证了中国经济40年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反腐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能量已越来越显著。反腐败净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激发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使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正、阳光、透明。一个廉洁的政府和风清气正、规则公平的市场,是最好的投资软环境。美国彭博社的调查亦显示,17位经济学家认为反腐将在使中国GDP提高0.1%至0.5%。
为深化改革推波助力。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中华大地的蓬勃生机,纪律检查工作犹如一台强劲的引擎,为助推改革提供了持久而澎湃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纪检监察工作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用机制创新推动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纪检监察工作越来越成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的一把利剑。
【思想宣传范文】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理论,是由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就包括了党内监督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期间,强调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加强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理论的探讨。关于党内监督重要性、必要性的论述主要有:一是加强党内监督,是避免重犯党的历史上出现的个人专断、背离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党组织和党员之上的错误所必需的,是新时期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规党法的需要。二是为了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实现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三是为了预防和纠正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滋长的特权思想,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和违法违纪行为,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四是加强党内监督,是健全社会监督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五是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端正党风、廉洁从政,加强组织纪律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加强党内监督。
关于怎样加强党内监督论述主要有:一是要靠教育靠制度,搞制度靠得住些。要逐步完善党规党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党内监督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依靠群众。“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三是党内监督要从高级干部抓起。“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四是在各种监督形式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五是必须使党内组织生活正常化、民主化、制度化,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期间,强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内监督体制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一系列有关党内监督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管理的措施相继出台,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三项任务工作格局。关于党内监督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一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监督是关键,越是改革开放,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加强监督,越要把权力运行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二是抓住突出问题,加强党内监督。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遵守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和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摆正自己在党内生活中的位置,绝不允许自视特殊,违反党章。三是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领导集体内部的监督作用。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责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四是把党组织的严格监督与党员干部的认真自律结合起来。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想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党章和党内的各项规定对照检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五是把注重制度建设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政治觉悟来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六是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
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期间,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党内监督理论。其主要论述有:一是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监督在各种监督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党内监督搞不好,党外监督就很难展开。二是党内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模范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是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监督的基础。努力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五是把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六是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新时代党建工作实际,深入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党内监督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制度措施,为新时期强化党内监督指明了方向。其重要论述有:一是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强化党内监督,就是要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以党内监督引领和带动国家监察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监督体系,促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得益彰,提高党和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坚持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让日常管理监督与党员领导干部如影随形、不留空当。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党内监督是全党的任务,第一位的是党委监督。四是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五是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内部监督。六是不断创新党内监督制度和方式,加强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特别是党委监督和纪委监督,推进巡视全覆盖和派驻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不断增强党内监督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监督,一方面,坚持了我们党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党内监督好理论、好制度、好方法;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给党内监督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活力,使之更加适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经验。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体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党内监督就越有成效。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党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党,不论是党的建设的哪一个方面,还是党的事业的哪一步发展,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我们党近百年来一贯的传统,也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在党统一领导之下。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统一领导,党内监督才能在党的建设大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正确确定监督的方针、政策、策略和重点对象、重点内容,才能使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正确进行组织、协调工作,也才能使党内监督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保证作用。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监督工作之所以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4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大理论成果,系统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党内监督,怎样加强党内监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理论。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来进行。党内监督的根本任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目标。40年来,党内监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就党内监督的重要方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说,坚持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都以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经济建设统筹谋划,将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要决策和措施之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的确定、各项措施的实施,都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步骤相一致,与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相配套;正确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既旗帜鲜明地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违纪违法行为,有力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持教育先行,增强党员干部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思想教育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中心环节。40年来,不断加大党内监督重要性、紧迫性教育,使全党同志认识到,监督是对党的爱护、对党员干部的爱护;只有加强监督,才能使党不犯或少犯错误,才能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致力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不能用阶级斗争,必须在党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制度,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其中尤其要注重法规制度建设。重在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要从决策和执行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的作用。纪委是我们党内专责监督机关。40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纪委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从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监督党内组织生活,从查办各种违纪案件到保护党员权利,从纠正党内不良风气到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从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到制定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独特的、其他监督难以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在体制转换、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时期,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统一。党内监督既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离开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党内监督就会软弱乏力;离开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党内监督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和生机活力。在两者关系中,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处于主要方面,重视和发挥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和干部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正确处理自上而下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关系,应该坚持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的内在统一,突出自上而下组织监督的主导地位,坚持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同党外各种监督形式相互配合。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情况下,搞好党内监督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极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原则,积极发展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并使之与党内监督紧密配合,更加有效地加强了对党的监督和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为党内监督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创新,是推动一切工作包括党内监督的强大力量。40年来,我们党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治优势、优良传统不变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改革那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思想观念、领导体制、执政方式以及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办法等。正是因为坚持改革创新,我们党才有效地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使党内监督力量日益强大。
【思想宣传范文】四
在管党治党中,我们党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图为至2018年8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情况。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党的纪律和党内监督工作。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纲领和路线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党内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监督,是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展开的。
党内监督受到高度重视,并把它列入党的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党内监督作为建国以来的十大经验教训之一加以强调。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制定党内监督条例。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党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担负何种领导职务,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
加强专责机构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党内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党内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地方各级纪委和各部门纪检机关相继建立。纪检机关在全党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从中央直到基层的完整系统,做到凡有党组织的地方、单位和部门都有纪检机构或纪检干部。从党的十二大开始,改变了八大党章关于“党的监察委员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的规定,决定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其报告工作,这就增强了纪检机关监督的权威性。1993年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实行合署办公。党的十八大后,各级纪委实行两个“以上级纪委为主”,即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与此同时,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创新,落实“两个全覆盖”,即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2018年,中央和地方纪委与依照宪法、监察法成立的同级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40年来,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党内监督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轨道。
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党内监督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健全
40年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把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放在突出位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了《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了党内纪律监督的任务、原则、对象、内容和途径等。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等一系列有关监督体制、机制、政策的法规制度和措施相继出台。,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规定,旨在对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加强监督。19底,党中央颁布《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在全党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体制。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规范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法规。它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遵守党章,遵守宪法、法律,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等七项内容,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制定或重新修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在监督原则上更加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在监督内容上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等情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着眼于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今后5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施行;2018年8月,党中央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时至今日,以党章为核心、以党内监督条例为主干、以配套规定和其他监督规范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加大党内监督工作力度,党内监督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党内监督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顺利实现。各级纪委始终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党内监督的首位。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毫不动摇。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坚决反对任何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抵制各种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想倾向,坚定不移地查处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案件,有效地保证全党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重要工作部署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领导干部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结合不同时期改革开放的实际,大力开展理想信念和党性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廉洁从政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有机结合,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既注重解决思想问题、拧紧“总开关”,固本培元,又注重解决制度问题,上紧制度规矩发条,释放制度蕴含的力量,强化刚性约束。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体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腐败案件增长的势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查办案件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对查办大案要案的组织协调,提高依纪依法查办重大案件和复杂案件的能力。重点查办了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的案件,查办官商勾结、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总共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约400多万件,给予600多万人以党纪政纪(政务)处分,其中一批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通过查办案件,为一批受到诬告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了是非。
下大力气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有效地保护了群众利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和领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开展一系列集中清理和专项整治,把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纳入监督和治理范围,有力地纯洁了党的组织,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从作风建设入手为全面从严治党破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党的十八大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作风方面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明确根本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纪委的职责权限、产生方式、领导体制等作出重大修改,明确职责范围从“检查处理违纪案件和受理党员控告、申诉”扩展到“维护党章党规,协助党委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1986年,党中央决定恢复并确立行政监察体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99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党中央作出关于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的决定,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把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修改为“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经常性工作从三项增加到五项。党的十七大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将派驻机构领导体制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中央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领导,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开展试点基础上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坚持内涵发展,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调整内设机构,推进巡视和派驻监督全覆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把稳中求进作为基本方针,聚焦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现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
4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对于执政党来说,依靠自身力量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机制越健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措施越有力,党的生机和活力就越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始于解放思想。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理论发展的动力在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党的创新理论都是在敏锐把握、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实践标准与人民标准、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让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新形态,蕴含着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逻辑脉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解决思想落后于实际、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矛盾。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真正统一。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破除教条主义、僵化思想的束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始于解放思想,基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由此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其中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所要克服的阻力障碍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既没有现成道路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理论可以照搬;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敢于说新话,必须以开创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言前人之所未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等创新成果,都是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8个明确”“14个坚持”的核心内容,既是理论跟上时代、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的理论创新,也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坚持实践标准,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
一个哲学命题承载一段壮阔历史,一场哲学讨论改变一个国家命运。改革开放从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局,从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入手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开辟了一条理论创新道路。这条道路坚持实践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先导,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改革开放新颖、丰富、深刻、复杂的实践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日益彰显,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开拓前进。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标准的确立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源泉,赋予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这保证了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强劲的实践动力、科学的实践标准和高度的科学性真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活动,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源泉,彰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现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思想罗盘。
坚持问题导向,在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
理论发展的动力在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围绕问题,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这就要求理论创新从具体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从解决矛盾和问题出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都是在敏锐把握、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事实证明,正是在提出和回答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
新时代产生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科学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思考和筹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基本方略、战略安排、重大部署等重大问题的基石与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展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辉煌成就。
坚持人民立场,确立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追求和评价准则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理论创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理论与人民的关系看理论创新,理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创新上的重要体现。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贯彻到理论创新整个过程之中。理论创新依据实践标准,而社会实践标准的根本原则是人民认同不认同、支持不支持、践行不践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实践标准与人民标准、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到建成全面小康,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其中包含着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提出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针对的就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等现实问题。谋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实质上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文化互动理论 篇二
一、符号互动理论概述
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熟悉世界的新的视角、新的眼光, 向我们展示了超越直接经验的更为广阔的世界图景。在以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为代表的一些社会学家看来, 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 我们的外部世界不仅是实体的, 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充满着符号象征物。比如, 点头象征着同意或赞许;而十字路口上的红绿灯或是交通警察的手势则意味着“可以通行”或“禁止通行”。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总是不断学习和运用各种象征性意义, 而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性符号为基础的行为过程。人们运用符号彼此沟通, 运用符号来指示客体, 这些客体反过来又塑造他们在社会情境下的定义, 从而决定某种行动的方式。
符号互动理论还认为, 人们往往是在对各种象征性的符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环境赋予同样意义的前提下, 从事大多数日常活动的。而且, 许多这样的共有定义或环境定义都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取得的。当然, 在有些情况下, 社会环境的定义并不清楚, 人们便通过社会相互作用形成他们所需要的定义。
符号互动理论流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欧文·戈夫曼在研究人类相互作用时, 提出了拟剧理论。这种观点认为, 人类的相互作用就好比剧院, 而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这个剧院里的演员, 他们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表演在不同的场次。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 就按照剧本表演;如果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 他们就随机应变, 临时发挥, 即席创作。戈夫曼认为, 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人们总是按照社会的期待来呈现自我的。
二、管理沟通的障碍分析
依据符号互动理论观察管理沟通活动, 我们可以发现, 管理沟通是管理工作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 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互动载体与其他相关的人进行信息交流, 取得受众的正确理解的一种策略性过程。作为驻外经理人员, 其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的不适应。
跨国公司驻外经理大多选自公司总部所在国的国民, 这些经理人员通常都较熟悉母公司的政策方针和经营情况。但同时, 他们通常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文化, 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他们在语言、服饰、卫生以及对待事物 (比如时间观念) 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 这种差异可能会带来麻烦。他们必须要经历文化冲击。新的环境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做出许多调整。这对人们的观念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实际上, 人们对新的文化经历产生的冲击反应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迷惑, 是因为他们误解或者不能识别重要的文化符号, 按照符号互动理论的说法, 是他们无法找到或建立与当地人一致的符号系统。
2. 角色的二重性。
跨国公司驻外经理人员同时活跃在两个沟通舞台, 面对两个不同的角色伴侣:一是母公司高层, 其角色期望是准确无误地理解并完成其负责的子公司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子公司下级员工。两个舞台, 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 经理人员的角色地位、角色期望、角色规范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
3. 印象控制的影响。
对于东道国员工而言, 员工在角色互动中, 处于被支配地位, 上级的权威性使他们更愿意在“前台”展示自我。因此, 常出现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有“打埋伏”的现象, 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等。而上级向下级传达指示, 下级往往不是如实地理解这些指示, 而是猜测这种指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等。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过程中, 这种人们在传递和接受信息时, 加入自己主观态度的情况更为常见。
4. 知觉的选择性和个性不相容。
选择性知觉是指信息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兴趣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的接受信息。东道国员工身在外企, 在与自己社会化的环境相异的公司中, 很容易产生文化排斥。与驻外经理人员的文化不适应不同的是, 由于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相对剥夺感就会加重, 对个人利益也更为计较和敏感。因此, 在他们接受信息时, 符合自己需要的又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容易听进去, 而对自己不利的则不容易听进去。这样就会在不经意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造成沟通障碍。
5. 对参照群体定位不当。
跨国公司中的东道国员工, 对参照群体的定位通常是跨国公司总部的母国员工。因此, 对薪酬、福利等有比较高的期望。当公司实际达不到其期望值时, 就会出现互动惰性, 影响沟通的反馈。
三、管理沟通的障碍疏导
1. 做好赴任前的文化培训。
接受跨文化培训是防止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接受文化冲突的知识培训、学习所在国的语言、熟悉所在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和行为举止、与所在国的本地人交朋友、和祖国的至爱亲朋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与侨居国外的同胞和自己的象征成员交流文化冲突经历, 从实践中学习文化冲突的知识等等, 都能帮助驻外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轻和防止文化冲突。
2. 锻炼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首先, 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灵魂。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和谁沟通, 要取得成功, 我们就应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其次, 要开放心灵, 积极倾听。驻外人员容易形成文化中心主义, 认为本国的文化是最优秀的, 总部的政策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思想严重地妨碍了沟通。在这个阶段就要求经理们把封闭的视角转化为开放的视角, 打开心灵的窗户, 让思想和观念接纳到自己的大脑中, 要以向每个人学习的勇气去与他人沟通。最后, 要自我超越, 积极应对。在自我沟通过程中, 具有自我超越理念的经理们把管理目标看作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 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3. 重视管理符号。
由于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元性, 驻外经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还应注意整合符号意义, 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符号沟通系统。这些符号以实现管理功能为目的, 但又不局限于管理功能本身, 它的涵义要广泛的多。符号的意义可能是荣誉、心情、价值观、个性等等。如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理的办公桌上同时放置中国和他母国的国旗;在每间办公室都帖一幅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画 (如长城、故宫、黄山等) , 都会营造出“中国味”, 中国员工就有了归属感。另外, 由于驻外经理人员面对的是多样的文化和多样的符号系统, 所以还要做好符号管理工作, 警惕非主流符号的冲击。成功的符号沟通系统有助于帮助驻外经理人员赢得员工的认同和信任, 提高沟通的效率, 激发员工的干劲, 增强子公司的竞争力。
4. 进行文化整合。
企业的员工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企业要求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文化整合方面的培训, 营造一种和谐宽容、积极进取的氛围。制度建设是文化整合的基础。制定富有刚性和弹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整合企业文化的初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统一着装以培养集体意识;严格考勤以培养时间观念;把态度引进绩效考核指标, 以培养踏实的工作作风;定期举行职业技能大赛, 以形成学习型组织导向等等。
5. 遵循角色期望, 共建心理契约。
3.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思考 篇三
一、课堂互动教学的基本特点
“课堂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有意识的精心策划、组织、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积极主动的双向信息交流,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的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相比,课堂互动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师生关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往往 自己定位为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发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心,平等的,一方面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师生双方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
2、学习方式的参与性和合作性。互动教学的本质在于“活动”,而活动的特点就是参与合作。因此,互动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不同,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互动教学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塑造学生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由于“互动”本身就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在实施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堂氛围以及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教师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自己预先的教学方法,而必须根据课堂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况,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4、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由于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促进学生民主平等公民意识的养成,还由于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说,互动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塑造、情操的陶冶等全面而又和谐发展。
二、课堂互动教学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互动教学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堂互动教学的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交流,乐于实践。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性,相反,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互动环节的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在互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是互动的启动者,教师要积极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在互动教学的展开阶段,教师是互动内容的引导者、互动节奏的调节者以及互动秩序的协调者,有时候还是互动角色的参与者;在互动结束之后,教师是互动结果的总结者和评价者,对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和小组提出善意的批评。
2、教学目标规定性与教学方法灵活性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必须辩证统一。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服务目标,教师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首先应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的,一经颁布便具有权威性和规定性,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修改,但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互动教学法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中必须做到目标与方法的有效结合。要防止一进追求方法的灵活多样而搞各种脱离教学目标的“花架子”互动,又要防止借口教学目标的不可更改而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3、教学要求统一性与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关系。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全国中小学的统一要求。
4.文化互动理论 篇四
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进行教学的,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英语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和技能培养的首要来源。因此,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无疑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开放、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作为教师教育中重要一环的在职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首要课题。
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师在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交流与互动缺失、教师的认知与反思关注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后续跟进等弊端,以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为目标的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并以这一模式在一项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的具体运用为个案,探讨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模式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中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拓宽教师教育的研究思路,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英语教师在职教育途径。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1.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含哪些互动形式?各种互动形式对于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有何作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2.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
3.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括自我反思、师生互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四种互动形式,其中自我反思是核心,是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反馈,同伴互助构建载体,专业引领创设支架,四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成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运用于一项为期三年的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以探讨这一模式在实践中运用的具体途径及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者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分三个阶段(平台创设阶段、支架创设阶段和组织创设阶段)对模式进行了具体实施。从实验教师的教学日志和工作总结、实验班学生的周记、研究者与实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访谈可以看出,三年的校本教师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探究与专业学习两方面的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者将这些成绩归于多元合力教育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求与情感的关注和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四个主要因素。
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并对其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四大主要问题—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和自我反思四种互动形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尽管本研究只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一次特定的校本教师教育中进行了运用,研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会为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后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提供经验与启示,从而更好地完善与充实这一模式,改善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提升我国各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如何7天轻松搞定论文之经验谈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硕士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主要需要说明的东西。这样下来,很快就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了。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这样下来,对论文更加了解。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我在写论文时候要特别感谢一个陶宝店铺—哈哈文献陶宝店(陶宝搜“哈哈文献”即可,他们家QO: 4 7 9 3 5 5 2 5),这家店铺帮了我特别大的忙,它主要业务有两个:
1、花费一百多块,只要你给出想要写的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你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两三百篇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然后会让你挑选出最相关的数十篇硕博士论文给你,而就是这些论文后来基本上构成了我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的。
而且在他们家店铺还有一个附带的特别棒的业务,就是能够将这些特殊格式的知网万方维普硕博士论文CAJ、NH、KDH、PDF文件转换成可以编辑,可以复制的完美Word格式哦,不管是哪一国语言(英日俄语等),其中的文字、图形、表格都能拷贝的,让我后来的写作只要复制下来修改文字就行了。
5.文化互动理论 篇五
摘 要: 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基于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以师生共同参与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促使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课堂讨论教学法作为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诸多因素,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高校思政课 课堂讨论 有效性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统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1]。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流碰撞,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互动式教学以教学问题为基本教育媒介,以互动情境的创设为重要前提,以增进教学互动为核心,以促进教学信息内化为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领者,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学结果的体现者,是互动式教学的主体。互动式教学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思政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的一种积极状态,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所谓“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合作功能的教学方式[2]。课堂讨论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种种因素,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为深入了解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选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调查样本,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开展了《概论》课课堂讨论有效性问卷调查,并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就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问题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
1.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多数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及其有效性的评价积极。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学生对《概论》课的课堂讨论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其中有20.16%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的课堂讨论新颖有效,应继续保持;58.67%的学生对于《概论》课课堂讨论的评价是比较满意,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1.01%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应予取消。这说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还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口才和胆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并且表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数据显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比例高达93.36%,只有6.6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
2.影响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是某些学生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率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本来缺乏主动性。少数学生把思政课当成自习课,在课堂上做作业或者看别的书;一些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认识不足;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的“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这样可以不动老筋,因为要想参与课堂讨论就必须听课,就得跟着老师走,还得开动老筋思考问题,课前还要有所准备。论题选择与设计没有贴近学生实际,离现实太远,缺乏时代感,或是论题理论性太强,或是缺乏可辨性和思考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对论题不感兴趣,不愿发言。
二是课堂讨论质量不高。一个高质量的课堂讨论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从学生方面看,课前要按照老师布置的论题和指定的阅读书目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编写讨论提纲,开展小组讨论,等等,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做准备,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面面相觑、无话可说,要么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从教师方面看,每次讨论课前都应预先布置讨论主题、指定参考书目,并加强对学生课外准备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则势必影响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参与讨论的学生覆盖面不广。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整体学时有限,供讨论的时间不足,讨论的频次偏少。只有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发言。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其结果是课堂讨论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秀,多数学生要么漠不关心、置身事外,要么就是闲聊发呆,盼着早点下课。
四是普遍大班授课,课堂讨论组织难度大。思政课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人以上,这对课堂讨论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有时教师也想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但囿于人数太多,组织起来难度大而选择放弃。即便是有过组织效果也不理想。
五是讨论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讨论试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课堂集中讨论模式,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熟悉,容易操作,所以经常采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因此也就不愿意参与其中。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对策思考与路径选择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一是树立“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问题导向意识,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变原来教师“传道者”、“授业者”角色为“释疑者”、“解惑者”。二是树立“双主体”教学理念。“双主体”教学理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发动者与指导者,而且是直接参与者,是教学关系中的平等一员。正如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在灵魂深处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三是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变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单向知识传授过程为“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双向知识、思想和情感交流过程。
2.科学选择、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首先,讨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讨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讨论的主题选择应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内容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论题的选择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要密切跟踪时事热点、焦点,如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系问题、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南海问题等。大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论题的来源还应该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尤其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解教育对象、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永恒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在于是否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实际[4]。大学生最反感的是那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又大又空、虚无缥缈的问题。再次,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变“一讲到底”为“问题”引领[5]。大学生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关注,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原理来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认清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深刻根源。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往往在思想上存在疑问和困惑,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让大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交锋,教师实时加以正确引导,释疑解惑,最后求得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
3.改革讨论方式和讨论方法。
改革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至关重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为此,在讨论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集中讨论模式,实行课内讨论与课外讨论、线上讨论与线下讨论、集中讨论与自由分散讨论、口头讨论与书面讨论、重点讨论和一般讨论、随堂即兴讨论和有准备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在讨论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主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探究式讨论法、案例讨论法、视频教学讨论法、现场教学讨论法、时事热点讨论法、课堂辩论法等。
4.引入合作学习理念,破解大班教学难题。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都实行大班化教学,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给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和互动交流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课堂组织管理难度大,课堂纪律不易控制,师生有效沟通少等。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提倡“合作学习”就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肯定和倡导这一学习方式,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6]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分配策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在明确任务后,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彼此交流研讨、分享资源、共享成果,形成报告。然后指导合作小组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选派一名成员在班级作重点发言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交流。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5.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变原来教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考核和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教学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公平性。健全激励机制,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其表现都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且作为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依据,且在等级考核上从优评定。引进当下电视竞赛和网络上流行的评价方式和语言如“出彩”、“点赞”使课堂考核评价具有时代感和时尚化,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课前准备充分、参与次数多、分析问题有深度有创见的学生,或者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除了给予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之外,还采取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措施。思政课作为通识课重在学生的过程参与,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们在成绩评定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由原来占总成绩的30%调高到40%,其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学生只重期末不重平时的状况,把更多学生吸引到课堂讨论中。
参考文献:
6.英文文化艺术节 互动方案策划. 篇六
项目1:英美国家知识竞答
参加人员:2010级英文学院全体同学(各班推选一个代表)
道具:先前准备涉及英美国家地理 历史 文化 风俗 娱乐等各类问题小卡片供主持人快速发问 椅子一把 秒表
项目规则:
1:各班推选一人参加 作为参赛选手
2:在提前准备好的15个问题包里 按班级顺序 让代表上前抽取
3: 主持人现场拆封 每个问题包里有20个涉及各类型的问题 4:主持人快速对选手进行提问 选手进行判断 YES NO or PASS 由另一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回答正确+1分 错误—1 PASS不计分)5:总结各班成绩 分数高的获胜
项目2:007游戏
规则:
1、大家站成一圈,5-10人为佳。
2:A任意指一个人(B)说“0”,B接着任意指一个人(C)说“0”,C接着任意指一个人(D)说“7”。D则需要表现出被枪打中的神态,最少要大叫“啊”,D旁边的两个人需要举起手来,表示惊吓投降。
3:D不能举手,需要发声,而旁边2人只能举手,不能发声,否则都是错。
4:一次错误产生后,由错误人重新开始。可多次重复。5:一般错误的最多的那个人有“奖”或罚了。总结:这个游戏也是考验反应能力。笑声比较多 奖励: 一等奖:一名 专业相关工具书一本 班级奖状
二等奖:两名 班级奖状 本子
三等奖:三名 班级奖状
备用游戏: 1:踩气球猜谜
在每只脚上绑着3个气球 其中有3个中有问题(脑筋急转弯 灯谜 谚语对接)两个人互相踩 回答正确的加分 得分高者获胜 2:听歌写歌词
顾名思义 挑选3首英文歌 放2遍 匹配度高的获胜 3:一人比划一人猜
在大白纸上事先准备各类英文词汇 一人比划 一人猜
4:记忆力考验
挑选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宣读 参赛选手根据台词 说出电影名称 5.游戏小九九
7.文化互动理论 篇七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德育,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符号互动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 互动论者探讨了个体通过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互动, 并对社会化产生主动影响的双向过程[1]。一直以来我们在用辩证观点对待这些新式的教育理念, 而不适合的原因基本都是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下, 这些新式理念由于受到学校升学压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理念的抵制不能得到广泛的开展。但是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目前这些“新式理念”都是在智育工作的贯彻落实中表现出的诸多障碍。在我们重智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往往忽视这些理念在德育中是否行的通?
一、符号互动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分析
符号互动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从理论的视角来看, 符号互动理论中的“符号”即有意义的姿势, 强调学生互动的力量。而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而言, 部分德育认知和情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或者说不是所有德育命题都是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因此在符号互动论的指导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实践的视角来看, 符号互动理论的在德育工作中主要强调社会过程的教育, 通过互动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理解。这些将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注重从现实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出发, 培养学生互动讨论学习, 不断加强学生对日常的行为的反省。因此, 强调在符号互动论的指导下开展德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
(一) 学校德育工作观念的创新
1.主体性的学生观
近年来主体性的学生观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很多学者纷纷都提到这一点, 孙鹤娟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学生属于“反应型文化”即学生依靠听老师的讲授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 换句话说在道德认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特别少。在新形势下互动论者倡导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 在学校德育中这对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以及对即将发生的行为结果进行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当前学生自主能力差的现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也与我们强调的主体性的学生观有着一致性。
2.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有人说学校是一座象牙塔, 但是这座象牙塔困住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当今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和速度迅猛化的前提下, 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的权威遭到了挑战。互动论者也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 而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接收者, 良好的教育需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以及生生间的互动来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当然了,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之前教师首先应对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有着清楚的认识。余保华学者认为:“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了解, 都根源于对自己的认识, 而这一点往往被忽略”[2]。因此教师在确定自己的角色过程中一定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认识。在德育过程当中教师的自我定位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只有保证师生的平等、和谐的关系才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德育认知的提高。
(二) 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1.德育内容及方式的更新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 传统的讲授式、教师主导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下日益变化的纷繁复杂的德育内容以及德育实践, 单纯的依靠教师陈旧的讲义以及灌输式的讲授方式, 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需要。尤其是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传统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面对所学的德育内容不能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德育问题时, 使得学生在道德两难问题中经常茫然不知所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德育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都是必修课, 而我们收到的效果却少之又少。互动论者提倡“社会过程的教育”即现行学校德育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书本以及普世价值观的传授, 这将忽视社会中新出现的道德两难问题, 因此在德育内容加入社会中的选材, 这对学生而言将辩论式的现实问题代替那些枯燥的、不便于理解和实施大道理将会大大的激发学生德育认知和德育实践的自觉性。互动论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精确的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人过一种有效的生活。因此, 德育内容从社会过程中取材就变的异常重要。这使得德育内容突破了教材的局限, 扩大了教师个学生学习的空间及视野。
2.创造德育情境及时施教
一切德育活动的进行都需要在一定的德育情境的支持。互动论者也强调:“情境、意义、理解”的作用, 因此创造恰当的德育情境或者抓住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就显得异常重要。情境文本是师生交往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同时进一步要求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然了除了学校和社会环境外, 家庭这一伴随学生一生的环境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讲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过程中务必要创造优良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一起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的实践创造机会。
(二)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方式的创新
1.建立统一的德育管理体制
德育的管理体制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善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将促使德育工作从开始到评价都能顺利有效的进行。目前我国学校实行德育的三级管理模式:党委—德育处—班主任;其中德育处和班主任主要是对突出的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管理, 再由主管德育的校党委统筹管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弊端也是很明显, 会形成“党支部抓德育、校长抓智育”,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德育与智育相分离的“两张皮”局面,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3].此外这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他任课教师在学生德育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互动论者认为人是相互作用的积极参与者, 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获得的意义,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都是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因此调动任课教师在传授其他文化课程中适时加入德育影响, 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力量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组织的互动讨论来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
2.德育导师制
一切理念的正确与否适应与否都要通过德育实践来检验。近年来一些新的德育方法不断涌入, 此处笔者将集中笔墨分析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整合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将德育工作以德育知识的传授进行传递, 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德育需求的德育模式[4]。互动论者认为人是相互作用的积极参与者, 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获得意义的。德育导师制就是在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频繁的积极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在建立统一的德育管理体制中, 德育导师制能够为全面了解学生, 帮助学生德育认知、德育情感的成长提供更全面的平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上我通过运用符号互动论对学校德育工作在观念上和方式上的创新, 但是, 符号互动论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互动论者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主观因素, 忽视社会结果对人们之间互动的影响。忽视情绪甚至对人们社会互动过程的影响[5]。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还应充分利用其好的一方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个别差异性。发挥德育教师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互动。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有秩序、动态的评价体系, 最终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9) :50—56
[2]余保华.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2)
[3]吴剑波.新时期初中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6)
[4]杨姝.德育导师制的推行:积极并审慎的视角[J].德育纵横, 2013 (9)
8.高校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理论探讨 篇八
[摘要]文章提出了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概念,并且分析了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特点——互动性、体验性、分享性和成长性,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新平台,是发展学生多元智力的新途径,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载体,能够与学校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形成有机整体。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与传统主题班会的内容不同,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弥补一般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班会 心理 互动
[作者简介]张文海(1969- ),男,山西大同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工作。(江苏盐城224051)卢家楣(1948- ),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SY2009YB327)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73-0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无疑,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毫不夸张地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程,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自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以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日趋完善,取得了显著效果。主题班会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学生互动的重要载体,已经逐步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概念
一般来说,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传统的主题班会在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道德素质、政治品质和开展班级管理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主题班会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计划随意而缺乏事先精心准备,显得盲目零散,系统性和整体性无从谈起;班会课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学生感到空洞无味;形式单一,呈现包办模式,大多数情况下是班主任或班委在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表达的兴趣、热情不高,主动参与不足;班会的目的往往局限于完成任务,根本谈不上促进学生发展。①因此,为了增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改进传统主题班会的开展方式,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主阵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此提出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概念。
所谓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就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全班学生参加,经过精心准备策划,充分发挥团体互动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
二、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作用
(一)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新平台
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符合脑科学研究成果。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搜寻意义对人脑具有生存定向,是人脑的基本功能。大脑随时自动登记熟悉的事物,同时搜寻新奇刺激并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在清醒时的每一刻都在发生,甚至对有些内容在睡眠时也如此。②人类是意义建构者。搜寻意义只能引导和集中,但永不停止。而且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身意义的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③。在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过程中,每个学生随时都在搜寻意义,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且,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聆听其他学生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互动式主题班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意义重构,不断地调整自我。而这一点在传统的主题班会中难以实现,因为在传统主题班会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状态,无法将分散的信息和以往知识、体验形成有机整体,也无法满足学生天生的求知需要,造成班会走过场,效果难以保证。
(二)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是发展学生多元智力的新途径
在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主题班会由少数人包办的模式,可以根据主题,选择多种模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音乐、舞蹈、小品、游戏、小组讨论、运动等,促进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这样能够满足具有不同学习学习风格的学生需要,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并且提出了人类具有7种智力:言语—语言、数理逻辑、肢体运动、视觉空间、音乐、人际交往、内省④。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而且每一位学生又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别人),表现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数学来表达,有的喜欢运用运动来表达。因此,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机会,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智力长项的同时,将自己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得到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看来,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就可以变成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对于发展学生多种智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载体
“情绪智力”首次由德国人柳纳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提出,之后经巴昂、迈耶、迪巴洛和沙洛维、高尔曼等人努力,情绪智力理论获得了飞速发展,在社会和教育界引起轰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智力和教育的看法。国内学者卢家楣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并从操作和对象两个维度的结合上来确定情绪智力的成分。第一,从情绪智力的操作维度上分析,用以操作情感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观察、理解、评价、预见、体验、表达、调控等。第二,从情绪智力的对象维度上分析,这里可被操作的情感对象主要包括个体自己的情感、他人的情感、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他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等⑤。将这两个维度上的变量结合起来,情绪智力的外延就可包括28种情绪智力。在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不仅传递认知信息(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等),而且同时也传递着情绪情感信息,呈现各种表情和情绪行为。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可以运用多种活动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测、理解、评价、预见、体验、表达、调控等情感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同时,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也能去除威胁,使学生沉浸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我探索,将所学知识和身体体验与过去知识记忆及体验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和谐自我,充分发挥情感的组织功能。
(四)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式
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级网络,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这项措施无论是对于预防突发心理事件还是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工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委员往往难以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也很难获得与其他班委同等的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可以在互动式心理班会中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如果情况允许,可以让心理委员担任主角,而其他班委担任配角,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的组织、策划、活动设计乃至主题班会的实施。这样,心理委员容易获得成就感,不仅自身得到了锻炼,也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接触沟通,更容易获得同学们的认可,为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而且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能够与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有机整体,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不足,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新台阶具有重要作用。
三、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特征
(一)互动性
与传统主题班会的包办模式不同,互动式主题班会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特征。互动式主题班会由班级中的所有同学参加,他们一般年龄相近,专业相同,基本属于同质群体,在很多方面呈现相似性,面临基本相同的发展问题。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亚文化地区,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存在不同的看法。学生们往往对同辈的观点比较感兴趣,更容易接纳同辈的看法。通过互动,可以使更多学生摆脱日常小群体的束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大群体并触及其他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互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观点,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测自己和他人,重新认识生活,从而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
(二)体验性
与传统主题班会的说教模式不同,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重在学生的体验,属于体验式学习。互动式主题班会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不是传统班会中只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班级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而且,学生除了受到视觉和听觉刺激之外,还可以通过触觉、运动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可以说,在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过程中,学生是整个身心都在进行学习,能满足学生5个自然学习系统——情绪、社会、认知、身体和反思系统的需要⑥,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容易形成积极的体验,增强归属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分享性
与传统主题班会的权威强制模式不同,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重在学生之间的分享。分享就意味着互动过程注重不同观点,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不同于传统主题班会中更多地利用团体压力的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观点,需要建立安全接纳的气氛,不让学生感到威胁,特别是一些观点在没有获得大多数学生及社会认可的时候,更需要全体学生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表达者畅所欲言。同时,主持人更要善于观察,去发现不同观点的表达者,尤其是一些沉默者。当然,互动时,要容许学生保持沉默或保留自己的看法,要相信他们在感到时机适合时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一些活动结束之前增加一个专门的分享阶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很多情况下,分享阶段对于心理主题班会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对于引起部分学生顿悟、升华主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成长性
传统主题班会课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如班风班纪、班级形象、达标创优、维护集体利益等,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绿化祖国及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重在发挥教育作用。而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重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四、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形式
与传统主题班会内容不同,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的内容通常限定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如校园生活适应、压力应对、职业规划发展、情感困惑(友谊和爱情等)、人际关系管理等。主题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如大一可以主要以生活适应、职业规划为主,大二、大三以人际关系发展为主,大四以就业心理为主,也可以根据一些节日、热点来选择适宜的题目,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活动模式可以是模拟扮演、讨论式、辩论竞赛式、体验交流式、娱乐表演式等多种模式,也可以根据主题进行选择,并形成各种组合。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能使学生立刻进入情绪的方式,包括鼓掌、喝彩、歌唱、运动;庆祝方式,举办答谢会、聚会、音乐表演等来,展示学生的成长;游戏方式,使用简单的道具满足学生的挑战需要;角色扮演方式,由学生根据班内情况自行设计情景,挑选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演示、头脑风暴、田野旅行、配对、制作、演讲、朗诵、小品、才艺展示、小型室外运动会、讲故事等形式。当然,在班会召开之前,必须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进行认真准备和筛选符合主题与班内学生心理特点的模式及活动形式。同时,也要避免走过场,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随便应付。如果是那样,心理主题班会就很难达到帮助学生成长的目的。
总之,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这一新形式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要根据学校整体学期计划或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认真策划,形成系列活动,做到长期坚持,避免一次性走过场。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会选择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来开辟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已有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柴庆龄.主题班会的误区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7(6):19.
②R.N.Caine,G.Caine.Making Connections: Teaching and the Human Brain[M].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1:81.
③余胜泉,杨小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
④H.Gardener.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60.
⑤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28(5):224.
【文化互动理论】推荐阅读:
谈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文化对经济与政治有效结合的中介作用09-27
社会互动理论的运用07-29
基于“互动式教学”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10-05
“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合作互动08-26
互动模式09-02
互动手指游戏09-11
互动日记作文09-23
天文互动科普展品07-05
和谐互动互相促进07-13
室内互动游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