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状况(共11篇)
1.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状况 篇一
美国期货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美国期货行业现状概述
现代期货交易发源于美国,自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以来,全球期货市场已走过了160年,期货交易日趋活跃。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近期对全球各主要期货交易所的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球期货与期权合约成交43亿张,同比增长22.2%。其中,期货合约成交21.15亿张,同比增长33.4%;期权合约成交21.8亿张,同比增长13.0%。相对于全球低迷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一季度,美国期货和期权市场共成交合约18.68亿张,同比增长36%,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占到全球期货和期权总交易量的43.4%。
2008年一季度全球期货期权成交量分布
今年一季度,美国期货和期权交易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的欧洲美元期货、10年期美国长期国债期货、迷你型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等主要期货合约交易量的强劲增长。其中,欧洲美元期货、10 年期美国长期国债期货位居利率期货和期权合约成交量前两名,迷你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位列股指期货和期权合约成交量的第二位。
从各国和各地区的表现来看,美国是今年一季度全球期货交易最活跃、成交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今年一季度,在期货和期权交易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期货交易所中,美国的期货交易所有8家,CME集团排名第一。
总的来说,美国期货业仍是当前全球最为成熟的期货市场,其发展也处在稳健的扩展之中。
美国期货行业组织结构
对于美国期货行业的组织结构,我们主要从其所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市场、行业参与者、行业发展规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美国期货行业产品和市场服务
美国期货公司提供的经纪服务和结算服务囊括了场内场外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场外市场。此外,他们还在非衍生品市场或现货市场提供经纪交易服务。
衍生产品和现货产品交易服务分别在证券期货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所提供标准化合约进行交易,而场外交易市场提供便利的涉及双方私下谈判的合约,并为买卖双方之间的特殊约定服务。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合约,通过中央结算所进行结算,而场外交易一般是通过配对交易进行。但是近几年来,中央结算所也开始逐渐为场外交易市场提供结算服
务。结算所一般每天都要对市场中买卖双方交易的合约进行登记结算,并由各方的结算经纪
人根据合约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整保证金,直至交割期,这可能需几天、几个月或几年时间
才能完成。
近些年来,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和OTC衍生品交易量得到了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
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兴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也使得许多交易所开始逐渐向商业导向型的公
司化转变。随着金融风险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交易方式也逐步转向电子化交易。此外,管
制和规章制度的放松、市场的衔接、交易所产品的创新以及从OTC市场转移到交易所层面的交易等,都大大拓展了市场的参与者数量。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2001年12月3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全球衍生品交易
中,场内交易量以年复合增长率21.6%的速度增长,衍生品交易突出的场外市场(OTC)衍生
品名义交易额以年复合增长率30.1%的速度增长。
1.衍生品市场
衍生产品是根据一个或多个潜在的金融或实物资产来确定价值表现的一种标准合约,如
利率、股本证券、汇率、能源、金属和农产品等期货产品以及以这些产品为标的的指数(如
伦敦银行同业拆借期货指数、迷你型标准普尔500指数、单一股票期权和欧元/美元交换分
期期权)。商品类衍生品主要包括能源产品、农产品和贵金属等(如WTI原油期货、乙醇互
换合约、铜期权等)。每一个衍生品合约都会详细指定是现金交割还是实物交割,大多数衍
生产品通过现金形式交割,但有一些衍生产品(多数商品期货)最终以实物交割。与现货市场
上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交割不同,衍生品合约经常需要延期,往往在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进入交
割。同时,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通常会导致各方提供担保或增加保证金,以确保履行其义
务,如是否可能会继续延长交易等。
(1)衍生工具的类型
在交易所进行买卖的衍生工具,最常见的是期货和期货期权。其它几种类型衍生工具在OTC市场交易,包括互换、远期合约及期权。下表列举了我们常见的不同类型的衍生工具。
交易所交易衍生品(非场外)OTC
优先资产期货期权交换期货交易期权
利率欧元期货欧元期权利率互换远期
利率合约利率期权
股票指数道琼斯期货指数道琼斯指数期权 指数互换远期指数合约指数期权
单个股票单个股票期货单个股票期权指数互换重购买协议股票期权或凭证
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货币远期外汇外汇期权
商品WTI原油期货WTI原油期权互换天然气债券 北美远期能源原油期权
衍生品市场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有效机制来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其被广泛应用于风险
管理、资产配置、投机买卖、套利和潜在资产实物交付。一般来说,衍生品市场为交易者提
供两种类型交易:一是套期保值交易,满足那些寻求尽量减少风险并积极管理风险的投资者的需要;二是投机交易,满足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希望赚取利润的投资者的需要。通过买卖
衍生产品,套期保值者使自己免受了价格不利波动的影响,而投机者进行衍生品交易,主要
是希望从潜在商品价格的变动中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套期保值者与投机者在交易所买卖衍
生产品,有助于提高这一市场的流动性、活跃性和竞争力。
(2)交易所和OTC市场
在衍生品交易和现货经纪业中有两种类型市场结构:合规的交易所和OTC市场。这两
种市场结构在监管、参与、报告和业务经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衍生品交易所
衍生品交易所是一个提供标准化衍生产品合约交易并进行监管的实体组织。目前,有超
过100多个监管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分设在40多个国家。从历史上看,在这些市场上进行的交易曾受制于传统的标准化合约、实物商品如农产品的限制,但现在已扩大到了不同市场
部门拥有各种类型的标准化合约交易,如利率、外汇产品和股票指数等。在一个综合性的衍
生品市场中,参与者不仅可以交易期货合约,还可以参与期货期权合约交易。
从历史上看,早期买卖期货合约是在实物交易大堂,双方通过面对面的互动来确定价格,这一过程被称为“公开喊价”。在当时的市场中,价格是通过参与者的竞买价格和竞卖价格确
定的。通常情况下,衍生品交易所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和数量有限的会员。非交易所会员参与
交易必须通过中介机构进行。
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的加快以及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和采
纳电子交易。许多期货和衍生品交易所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范围,开始采用电子市场来取代
公开喊价的交易制度,或者采用以电子交易市场为主、公开喊价为补充的交易制度。
4)OTC衍生品市场
OTC是用来指那些不发生在受管制的交易所内的活跃的交易活动。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OTC市场衍生产品的名义交易额已是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额的5倍
多。历史上,在OTC衍生品市场,交易者曾对非标准化的双边合约进行私下协商,而近年
来交易者已开始通过中央结算所进行OTC合约的结算。
与交易所期货合约交易范围有限不同,在OTC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一个无限制的范
围内与合约对方进行私下协商交易。因此,OTC衍生品市场涵盖的范围更广,要比在交易
所交易的衍生产品更多、更专业。另外,与衍生品交易所不同,OTC衍生品市场交易几乎
没有时间限制和成员数量限制。
由于交易者在OTC市场进行的是一个传统的对双边合约的个别谈判,因此OTC市场的特点是零散的流动性和缺乏透明的价格。由于对某一合约缺乏集中的、全方位权威信息来源的定价数据以及实时的观测数据,很可能使市场参与者难以确定最好的交易价格。
2.现货市场
在现货市场上,股票、债券可在证券交易所和OTC市场进行交易,而现货外汇交易只能在OTC市场进行交易,主要是在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进行。股本证券主要是通过证券交易提供的交易通道进行交易。如果券商是交易所的会员,那么它必须直接或间接地遵守会员公司的规定。此外,股本证券的现货交易也可能出现在OTC衍生品市场。债务证券主要由交易商和在OTC市场上大型机构掌控。
市场的参与者总是在寻找能实现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链接,而且也已开始开发将衍生产品和现货产品相结合起来的产品。比如,期货交易中的实物交割是,其对应的一订约方购买现货产品和销售期货合约,而相对应的另一订约方销售现货产品和购买期货合约。各方交易现货产品,并同时进行对冲期货的交易。在OTC市场进行实物交割,以直接或通过经纪人向结算会员公司提交给结算所的方式进行。
对交易所实物交割的诉请,交易各方谈判价格、数量和其他交易条款都是免费的。因此,基金经理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经常使用实物交易的方法进入或退出期货市场位置的合法条款,来进行交易或规避现货和衍生产品市场之间的风险。
二、美国期货行业参与者
就美国期货市场而言,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业内人士、投资者、期货(期权)经纪商、经纪人、交易所及结算所等。下面我们分别进行阐述。
1.业内人士
在衍生品和现货经纪行业中主要的服务供应商是经纪商、交易所和结算所,他们组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为参与者提供交易经纪或结算服务的组织体系。
2.投资者
在衍生品交易中有各种各样的客户,包括金融机构、现货企业、对冲基金和其他资产管理者、专业投资者及私人客户等。基于风险管理、资产配置、投机和套利等需要,投资者在衍生品市场购买和出售衍生品合约。
3.期货及期权经纪商
期货及期权经纪商为投资者提供场内市场和OTC市场的交易活动,一些期货及期权经纪商申请成为交易所的结算会员并为投资者提供结算服务。作为交易所的结算会员,经纪商接受监管机构监管,其必须满足关于维护客户保证金最低资本额及有关事项的要求。目前,数以百计的经纪商在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一部分期货及期权经纪商是大型商业机构或投资银行的子公司,而另一部分则是独立经纪商。
4.介绍经纪人(IB)
期货及期权经纪商能够通过介绍经纪人获得客户资源,介绍经纪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介绍经纪人除了不直接接收客户资金、只能通过经纪商下单外,其他主要功能与经纪商一样。介绍经纪人听取所委托客户的直接指令,交给经纪商进行交易和结算。在这里,有两种典型的介绍经纪人:受保护的介绍经纪人和独立的介绍经纪人。受保护的介绍经纪人与经纪商签订保证协议书,根据该协议,经纪商同意承担介绍经纪人的连带责任,并承担各自的所有介绍经纪的义务和责任,同时遵守他们的要求,以换取介绍经纪人为其提供的期货介绍业务。相比之下,一个独立的介绍经纪人可在多家经纪商进行结算。鉴于这一特性,独立的介绍经纪人必须保持自己一定的净资本额,以满足适用的最低财务要求。
5.交易所
目前,有将近100多个监管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分布在40多个国家里。美国主要期货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纽约商业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国际证券交易和纽约商品交易所。
6.结算所
如上文所述,交易所的衍生产品和OTC市场的交易产品,都是通过中央结算所进行结算的。中央结算所可以作为期货交易所某一独特的附属组织来行使其结算职责,也可以是独立的清算所。虽然历史上看,OTC交易不需结算,但由于近年来OTC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结算所开始为日益增长的OTC交易提供结算服务。此外,纽约商业交易所结算公司通过其中央结算所为OTC衍生品市场交易提供交易结算服务。
三、美国期货业产业规模与增长
1.交易所衍生产品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合约交易量从2001年12月31日的大约45亿张发展到2006年12月31日的约119亿张的规模,以相当于年复合增长率21.6%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日益增加的风险管理需求、其他交易工具的创新、先进的交易策略以及日益增多的市场参与者。针对这种不断扩大的需求,衍生品市场已在开发新的衍生产品,以利于大量的市场参与者能够通过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从而主动积极地减少或消除某些潜在金融和实物资产价格的不明朗因素。特别是标准化的合约条款、透明的市场价格、较好的流动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使得衍生品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增长。
2.OTC衍生产品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球场内衍生品名义交易额为70.5万亿美元,OTC衍生产品名义交易额为415.2万亿美元。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OTC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增长情况。
3.现货市场
近年来,股票市场交易量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但没有交易所和OTC的衍生品市场增长那么迅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政治等因素,特别是去年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影响、日益高企的油价和粮价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美国和欧洲证券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并不稳定。全球股票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增长不平衡,其中新兴市场如亚太地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那些更加成熟的市场。近几年,非衍生性外汇市场产品的交易也有了显著增长。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产业层面上的增长,现货市场参与者正日益扩大其交易范围,并调整其风险管理战略,以便逐步纳入金融衍生工具体系之中。美国期货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美国期货业的发展,美国衍生品交易额大幅增长,这种增长也为美国期货公司提供了扩大业务的机会。
一、新兴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带来发展机遇
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日益跨越国界、地区和资产类别,或突破传统交易方式直接进行交易。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和新兴市场中投资机会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跨境交易和资本流动出现。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四国”,这些在历史上并没有衍生品市场的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国内衍生品市场和交易所,以尽快融入全球衍生品市场中。由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存在市场管制壁垒,限制了美国期货公司在当地建立办事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可能会逐步放开市场管制,允许国际期货公司进入他们本地的市场,这将为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机会。
二、交易所逐步走向公司化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国际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商业交易所等都逐渐成为了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制交易所。因此,他们的经
营日益侧重于为股东创造价值,均采用了以商业为导向的经营手法。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使这些交易所通过引入电子交易系统、增加透明度和可用性、积极引进新产品等手段,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他们的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另外,美国的一些交易所也降低了在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上的结算及交易费用。一些交易所还通过收购或合并其它交易所来提高跨境交易的能力,扩大自身产品种类。比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收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洲际交易所收购纽约商品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和泛欧证交所合并归属于纽约证交所。此外,国际证券交易所也签订了与德意志证券交易股份合并的协定。
2.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状况 篇二
1 股指期货背景介绍
股指期货是指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基础变量的期货交易, 是为了适应人们控制股市风险, 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从1982年, 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首先推出价值线指数期货以来, 股指期货品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 覆盖了全球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基准指数。例如, 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系列、道琼斯指数期货系列、金融时报证券交易所100种股票价格指数等。由于股指期货具有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职能, 逐渐发展为资本市场交易的主流, 成为全球第二大金融衍生工具。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试点。成功的案例包括上证所与深证所的权证产品、人民币的远期交易等。但是也不乏失败的教训, 特别是以1995年的“327” 国债期货崩盘事件为代表。“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 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 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1995年2月23日, 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 最后8分钟内共砸出1056万口卖单, 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 最终因政府干预, 以万国亏损16亿元人民币而结束, 国债期货因此夭折。股指期货在期望和疑惑中萌芽, 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2 分析当前股指期货推出的有利条件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推出, 当时中国股市正处于3100点上下。笔者认为, 首先, 这个点位属于较为中性的, 如果在比较低的股指点推出属于重大利好, 会促使股指非理性上扬, 而点数过高推出又特别利于做空。在这个中性的点位推出, 显然是比较恰当的时机。其次, 2010 年是中国最后的解禁年。2007—2009 年期间属于大小非 (股改后比例或大或小的非流通股) 解禁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来推出显然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利空消息。而2010 年作为最后的解禁年, 正好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形成了一个契机。最后, 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最好有融资融券的推出, 这样会有做空的机制。就现在的中国股民还没有很多的做空意识, 而融资融券推出后, 可以为股指期货推出起到一个铺垫和缓冲的作用。从以上三点来看, 目前推出股指期货是明智的选择, 其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投资者投资的多元化, 丰富了期货市场的品种
就各方面的利益而言, 股指期货的推出都能带来益处。首先就普通投资者而言, 它的出现增加了新的投资品种和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券商而言, 股指期货的推出既可以增加其自营品种, 也可以拓展业务领域, 增加了新的利润来源;对基金来说, 股指期货的推出既增加了投资品种, 也能通过投资组合提高其资产配置的效率;对保险公司而言, 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使其资金管理得到更好的风险控制。从整体上来看, 推出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丰富了期货市场的品种, 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 促进了资本的流通与发展。
2.2 结束了单边市场的格局, 有效规避和分散风险
股指期货将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连接在了一起, 改变了两个市场割裂的状态。同时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只能做多的股市运作模式, 给证券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操作上, 投资者可以通过做空来平衡做多的股市运作模式, 通过期货和现货的组合投资来规避系统性风险, 改变了过去只能以单一卖出现货股票的方式。在途径上, 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的杠杆性以小搏大来获取利润, 也可以买其看好的股票产品同时做空股指期货来实现风险对冲取得套期保值。所以说, 股指期货的推出把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 结束了单边市场的状态, 同时也通过这种做多做空的方式有效地规避和分散了市场风险。
2.3 稳定市场和增强流动性
当股票市场价格和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偏离时, 市场中的投机者、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能够敏锐地衡量出两个市场一方或两方的错误定价程度, 通过比较交易成本, 进行各种策略的交易操作, 从而起到纠正市场的错误定价, 平抑市场波动, 防止暴涨暴跌的影响。这种发现职能促使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 增加了市场的需求, 增强了流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的作用, 从而稳定了市场的秩序。
2.4 促进股价的合理性波动, 充分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2008年的中国股市大跌了65%, 而在随后的2009年又飙升了80%, 这种价格波动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和不稳定性。而股指期货推出后, 可以适当的促进股市股价的合理性波动。因为其交易活动可以反映各种经济信息, 有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透明度。如果股市与期货市场价差增大, 将会引来两个市场间的大量套利行为, 从而抑制股票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 同时期货市场也可以给股市提供可靠的价格波动信息。股指期货通过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促进股价在合理范围波动。
2.5 增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影响日益甚远, 使得全球证券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证券市场呈现一体化的特征。股指期货的推出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不仅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 规范了资本市场, 同时增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3 股指期货应规避的风险
股指期货的推出顺应了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 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失败的经验来看, 还需要规避以下风险:
3.1 金融杠杆性下的高风险投资
股指期货交易保证金为合约金的5%。这就意味着交易者可以通过控制所投资金额20倍的合约资产, 来实现以小搏大的效果。由于收益和风险呈正相关, 收益成倍放大的同时, 也会使风险与损失成倍放大。基础工具价格的微小变动会引起投资者的大盈大亏, 这种杠杆性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就反映了它的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又由于金融衍生品存在着跨期性质和与基础工具产品的联动性特征, 要求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变动趋势准确把握, 因为判断准确与否, 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盈亏。
3.2 合约到期可能引起价格变动, 而价格变动又会助涨助跌现货市场价格
股指期货的合约一旦临近交易日的时候, 价格必然会呈现波动性的增长, 那么在到期日的时候, 现货交易和期货的交易量也会同时放大, 这样就很有可能引起价格变动。以基金管理人为代表的组合管理人, 因为其管理的资产往往非常庞大, 所以他们在进行投资组合时, 会购买一些风险对冲的产品。在股市不利的条件下, 他们必然会做空股指期货或卖掉股票, 这样会引起其他投资者的跟风现象, 对现货市场会起到助涨助跌的作用。
3.3 可能促使标的指数成分股价波动增加
在期货价格明显波动的情况下, 标的指数成分股价的波动广度也会明显增大, 甚至可能出现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从1982年—1987年的美国股指期货市场来看, S&P500成分股股票的加权平均日回报率上升了88%, 而非S&P500成分股股票的加权平均日回报率只上升了38%。
4 股指期货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积极规范期货市场, 完善法律法规, 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美国期货交易市场发达, 管理规范, 而且投资者大多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在这样的客观前提下, 对高效的避险品种有很高的需求, 从而交易市场也更加规范、公平和透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开展股指期货的最重要的前提, 决定了市场风险的控制力。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起点较低, 市场相对来说不完善, 所以笔者建议要健全相关的监管职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交易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
4.2 发挥熔断机制, 促进市场平稳
纽约证券交易所通过每季度调整一次熔断幅度, 来发挥熔断机制对市场的作用。我国需根据市场的变化,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调整熔断的幅度, 即使在市场出现了异动的情况下, 也可以及时调整。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熔断机制的作用, 促进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
4.3 加强投资门槛设置, 加强投资者风险投资意识
此次沪深300推出的门槛条件为:有知识, 有资金, 有经验。首先50万元的资金门槛设置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资金抗风险能力;其次需要通过专业的股指期货测试和仿真交易实践, 这些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股指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今后在向大众投资者推开的过程中, 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风险认知水平, 才能促进股指期货的长远发展。所以, 通过对投资门槛进行设置和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是股指期货推出后长期需要考虑的问题。
5 总结
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里程碑事件, 同时也为中国的期货交易的重新振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不仅是单纯的发展股票市场, 期货市场也是进行投资活动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市场。从长远来看, 股指期货的推出为今后开展其他的金融期货交易铺平道路, 同时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做好了准备。本文首先对股指期货的背景进行介绍, 然后分析了目前推出的有利条件和应规避的风险, 最后提出股指期货健康发展的对策。但仅仅从理论角度来进行探讨还远远不够,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结合实践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摘要:在市场机制日益健全, 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金融衍生品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中国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在此之前, 我国对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试行的实践中, 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发生过失败的案例。所以, 这次股指期货的推出, 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本文在介绍股指期货的背景后, 分析了目前股指期货推出的有利条件, 以及股指期货应规避的风险, 并对如何促进股指期货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股指期货,风险,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协会.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12-26.
[2]迟美华.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J].内江科技, 2007 (12) :46-48.
3.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三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期货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专业市场人士通常在投资组合管理策略中使用股指期货以规避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平均波动幅度是成熟市场国家的2到3倍。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QFⅡ下的外资等不断进入证券市场,为保证大资金的安全运作,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股指期货等有效的避险工具,适时推出交易量巨大的股指期货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减少股市的泡沫,从而有利于在对商品价格和汇率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稳定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为此。我们需要对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一、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指数波动性影响
从股指期货与现货股指波动性的大量实证分析结果看。股指期货的存在通常情况下不影
响股指价格的波动。但我国的情况与国外不同,引入股票指数期货后,可能会增加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但这种波动性增加可能是良性的。因为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能改善现货市场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股市的有效性。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透明度低的问题,而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加快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原先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期货市场得以迅速公开,同时也使很多信息得到了提前消化,减少了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未知性,这样,一方面方便了投资者分析预测,另一方面打破了投资机构和大户在消息取得上的优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庄家的市场操纵,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影响
通常,股指期货交易将会导致股市资金的分流,对股票现货市场形成冲击。从整体与长期角度看,股指期货的开展只会促进股市交易的活跃与价格合理波动,从而推动股市更加健康发展。在目前我国缺乏股指期货之类对冲工具的情况下,一旦股票指数处于相对低位。场内投资者人人自危,争相出逃,场外投资者持币观望,不敢入市。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进入,特别是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外资等大资金的入市。股票市场上资金充裕,股票需求旺盛,必然会推动股票指数,由于吸引了一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规模和流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使股市走出“熊多牛少”的怪圈。
三、股指期货与股灾的关系
东南亚的金融风波及其它股市风险事件使一些人把股指期货与股灾联系起来,认为股指期货会造成股灾。而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股指期货与股灾没有必然联系。造成股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国内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存在严重隐患所致,东南亚的金融风波及其它股市风险事件与股指期货交易无必然的联系。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期货价格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反映较现货市场价格更为敏感和超前,故股市风险很有可能首先在期货市场上显示,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可见期货市场是危机的信号而不是根源,防止股市风险事件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经济泡沫与制度完善。由此可见,引入股指期货并不是导致股灾发生的原因,我国引入股指期货并不能必然导致股灾的发生。
四、我国发展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的建议
股指期货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因此设定有关风险控制(价格稳定)措施尤为重要,我国应重点设计以下风险控制措施:
1、保证金机制。如果保证金水平定得太低,违约风险将会增加。这些违约风险将造成大量强行平仓现象的发生,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但是高额的保证金使使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和持仓量下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应制定并及时调整合适的保证金水平以支持股指期货的稳健发展。
2、逐日盯市制度。逐日盯市制度是指结算机构在每日闭市之后结算、检查交易者保证金账户余额,使保证金余额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防止负债现象发生的一种结算制度。逐日盯市制度实际上降低了合约的违约风险。
3、涨跌幅限制制度。自1987年10月全球性股灾以后,不少交易所对衍生品合约规定了每日价格涨跌限制,涨跌幅及断路措施有助于信息的传播,交易者将有较多的时间重新思考、评估有关信息。从而可避免恐慌及过度反应,能使市场暂时保持平静。对我国而言,为抑制过度投机,涨跌幅限制不可缺少。
4、限仓制度。限仓制度是交易所为了防止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少数交易者,及防范操纵市场行为,对会员和客户的持仓数量进行限制的制度。根据不同的目的,限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根据保证金的数量规定持仓限额;(2)对会员的持仓量限制;(3)对客户的持仓量限制。
5、大户报告制度。与限仓制度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控制交易风险,防止大户操纵市场行为的制度就是大户报告制度。在交易所建立限仓制度后,若会员或客户持有的头寸达到交易所规定的数量时,则必须向交易所申报。
参考文献:
[1]常清,期货市场前沿理论探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3]徐国祥、吴泽智金融指数产品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叶德磊,我国开设股指期贷交易的理论论证与运作设计,管理世界,2006,5
4.中国期货行业 篇四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的期货市场还有待欠缺。
文章研究了中国主要的几个交易所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主要的交易品种和现状分析。
关键词:中国期货;交易品种;比较;现状分析
期货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又可以分为工业品、农产品等。
金融期货主要是传统的金融期货如股指、利率、汇率等。
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越来越收到市场调节作用的影响,农场品价格不稳定和粮食企业缺乏保值机制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如何建立一种可以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防范因价格波动而造成市场风险的机制成为了赎回关注的焦点。
1988年3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正式确定了中国期货市场研究和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应运而生。
中国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家期货交易所,其上市期货品种的价格对国内外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于国外期货的市场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从研究到试点,再到推广,整个过程中多多少少带点“舶来品”的烙印。
交易所期货品种:
上海期货交易所铜、铝、天然橡胶、燃料油、锌、黄金、螺纹钢、线材、铅
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豆粕、豆油、黄大豆2号、玉米、LLDPE、棕榈油、PVC、聚乙烯
郑州商品交易所硬冬小麦、优质强筋小麦、棉花、白糖、PTA、菜籽油、早籼稻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
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交易期货种类较多。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市场功能及影响能力较大。
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价格是世界铜市场三大定价中心之一;其中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在国际上有相当高的权威性;燃料油期货的上市交易拉开了我国能源期货的发展序幕。
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2月,是中国最大的农场品期货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期货交易所。
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品种有玉米、黄大豆、豆粕、豆油等。
在这十八多年来,大商所发展稳定,惨淡经营,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近几年来,大商所发展十分迅速,到,成交量由2.41亿手增长到8.06亿手,成交额由5.22亿元增长至41.71万亿元。
20,在全球交易所期货期权交易量排名中,大商所位列13名。
郑州商品交易所是经过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内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成立于1990年10月。
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隶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垂直管理。
到郑商所期货交易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份额约占50%。
到目前为止,郑州小麦和棉花期货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郑交所小麦期货和棉花期货的价格成为了全球小麦和棉花的重要指标。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成立的交易所,五家股东共斥资5亿人民币,上市品种为沪深300期货指数。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有效地发挥了资本市场的功能。
同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作为国内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专注于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金融期货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日渐加快,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下,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流动性增强。
从期货市场的监督机制的角度看,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督体系虽然不完善,但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现阶段,期货市场上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不断更新,保证了交易数据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中国的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良好。
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期货市场不同的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是由政府一手引导的。
政府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这样做虽然有利于节约成本,但是也导致了政府对市场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从而使期货市场呈现较强的行政特性。
中国期货市场的规模有限,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不多。
中国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货商品仅有52种,金融期货更是屈指可数,中国期货市场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克服这个障碍。
金融期货品种的稀缺不但使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削减,还限制的投资资金的注入,限制的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
另外,交易所经营惨淡,竞争力削减,行业竞争同质化,无法与众多的国际大型期货交易所竞争,面临压力较大。
我国的期货种类主要集中在农场品和生产原料上,市场结构不合理。
与国际期货市场260多种期货商品相比,中国期货行业的辐射十分有限。
而且当今国际期货市场90%的交易属于金融期货,而中国期货市场在这一方面相当滞后。
期货市场的投机者所占的比重较大,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国内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
根据现代经济学分析,期货市场是属于不完全市场的范畴。
在这种市场,商品的价格一般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估计,因此违背了期货产品的基本作用,这就可能违反价格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就极易往极端发展。
而正因为期货市场的品种稀少,不仅使大量需要规避风险的企业没有合适的规避场所,也成为了不理性投资的根源。
我国的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很弱。
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使市场的参与者必须支付更高的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期货市场这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主动学习期货只是与相关的法律,增加自身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强化法制观念,避免非理性投资与经济犯罪。
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消除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如有必要,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出台《期货法》。
另外,建立期货市场的主管监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如财政、税收、国资、银行、保险等经济领域各主体的协调机制,促进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真正把期货市场作为“大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管理风险的有效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军峰,基于协整理论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长期均衡关系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
[2] 曹廷求;中国期货市场: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
[3] 周雪梅;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D]; 浙江大学;年。
中外期货业行业结构比较【2】
[提要] 国外期货市场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其市场结构已经相当完备。
本文将中、美、日三国期货行业结构进行比较,希望对我国期货业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期货业;行业结构;股指期货
一、美国期货业行业结构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
欧美期货市场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其市场体系与结构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
期货市场中介机构是期货行业的主体。
美国于1936年颁布的《商品交易法》将美国期货市场的中介机构划分为代理业务型、客户开发型和管理服务型。
代理业务型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期货佣金商(简称FCM)、场内经纪商(简称FB)和场内交易商(简称FT)等,其中期货佣金商是主体。
FCM和我国的期货公司类似,可以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并收取交易佣金,也可以为其他中介提供下单通道和结算指令。
美国的FCM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全能型金融服务公司,如高盛,期货经纪业务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二是专业期货公司,如瑞福期货。
专业型期货公司又可分为市场专业型和品种专业型。
前者以特定顾客为服务对象,而后者专注于特定的期货品种;三是贸易型期货公司,即商品现货商设立的期货公司。
一些大型的商品现货生产商、加工商、贸易商为了套期保值便利设立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子公司,如嘉吉公司便承担了其母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
客户开发型中介机构主要有介绍经纪商(简称IB)和助理中介人(简称AP)。
介绍经纪商一般以机构形式存在,主要业务是为期货佣金商开发客户,但不能接受客户的资金,且必须通过期货佣金商进行结算。
助理中介人是为期货佣金商、介绍经纪商介绍客源的个人。
管理服务型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品基金经理(简称CPO)和商品交易顾问(简称CTA)等。
金融期货最初就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产生的。
1972年5月,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在所内设立专门从事金融期货业务的部门,并推出英镑等7个外汇期货品种,这是金融期货合约首次在交易所内上市交易。
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市交易所首次推出以价值综合指数为合约基础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上市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
接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也纷纷推出了股指期货品种。
股指期货在美国诞生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到1984年股指期货一个品种的交易量已经占到美国所有期货合约交易量的20%以上。
可见,股指期货由于其可以规避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巨大功能,得到了各类投资者的认同和欢迎,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日本期货业行业结构
日本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期货公司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金融公司兼营期货经纪业务,主要是一些证券公司或有投资银行背景的公司,如小林洋行等;二是一些拥有商品现货背景的大企业,它们因为对通过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有较为强烈的需求,而下设了专门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子公司,如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三井商事等,这类似于美国的贸易型期货公司;三是专业型期货公司,以1958年创立的日商联贸期货公司为代表。
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等期货业较为发达和成熟的国家,日本期货业多年来发展缓慢、体制陈旧、市场封闭、交易费用偏高,被称为“一个落后于时代变化的现代产业”,已经屡屡引起投资者的抱怨和批评。
对于日本来说,商品期货交易量占据了期货交易额的绝大部分,金融期货交易量只占期货市场交易量很小的一部分。
三、中外期货行业结构比较
我国期货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仅有十多年时间,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还处在需要不断探索和向国外取得借鉴的阶段。
国内期货行业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期货公司和介绍经纪商。
我国的期货公司类似于美国的期货佣金商FCM。
美国的FCM分为全能型、专业型和贸易型。
我国现在由于期货业发展时间短暂和国家对期货公司经营业务种类的限制,还没有出现全能型的期货公司。
我国非商品现货企业设立的期货公司,即相当于美国的专业型期货公司,然而这些期货公司现在很多都被券商收购,成为券商背景的期货公司。
截至底,全国共有63家券商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占现有163家期货公司的38.65%。
我国多数大型期货公司由商品现货商设立。
5.关于我国水务行业的发展研究 篇五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务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务行业主要包括供水和污水处理两大业务板块。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水务行业是从城市供水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供水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供水产能规模3.69亿吨/日,供水管网规模103万公里,供水能力与经济和.发展的需求基本匹配。与供水相比,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起步相对较晚。随着2021年以来市场化改革推进,我国污水处理产能扩张开始提速。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为17036.70万立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为63.03万公里,自2021年以来年均增速分别为11.79%和17.62%;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4.54%和90%,污水处理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供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发展都已经相对成熟,所以现阶段水务行业资本开支的方向已经从“规模增长”转变为“提质增效”。供水方面,主要是水厂设备设施更新和老旧管网改造,以及城市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相关的工程和服务。污水处理方面,根据国家《“.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污泥处理设施建造投资规模,其中污水提标改造规划投资约432亿元,远超“十二五”规划的137亿元。另外,“.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控源截污涉及的设施建设投资约1700亿元,并作为分项计入规划重点建设任务投资中。
水务行业在投资主体方面,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但地方政府下属的区域性水务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早期,水务行业被视为公益性行业,一直处于行政垄断之下,完全依赖政府投资。且由于自来水不适合远距离运输,水务企业具有明显的区域垄断性。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21年以来,国家政策明确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水务行业,大量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投资主体逐渐开始多元化。但从整体来看,由于自来水管网等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水务行业尤其是供水领域,地方政府下属的区域性水务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相对应,水务行业在融资模式方面,也具有多样性。目前主要的融资模式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及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
1、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部门与企业(项目公司)就特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允许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从事该设施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并获取相应利润,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将该设施无条件转交给政府部门。BOT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基础设施类项目的融资运营模式,在我国自1997年首次应用于成都自来水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水务和垃圾焚烧等行业。BOT模式中,更加侧重于项目经营服务端的收益。
2、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部门和.资本合作,全程共同参与到项目运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2021年7月,国家财政部、环保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明确了部分开展PPP模式强制试点。根据财政部PPP库中截止2021年底的环保类项目情况,其中水环境综合治理类项目合计6954亿元,占环保类PPP总投资额的52%;供排水类项目合计5143亿元,占环保类PPP总投资额的38%。但是由于2021年国家融资环境全面收紧,PPP在之前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诸多问题,包括明股实债、融资结构不规范等,也开始逐渐暴露,市场对于PPP的态度也转变为谨慎和担忧。财政部92号文严格把控新项目的入库标准,并对之前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了集中清理。另外国家也提出获取PPP项目将不单纯比拼报价,技术、模式、资源整合等将成为获取项目的考察因素,要更加注重实际治理效果,避免重工程轻运营的现象。
3、股权融资。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地方国资控股的水务公司通过A股或H股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例如xx国资委控股的北控水务集团、首创股份,重庆国资委控股的重庆水务,天津国资委控股的创业环保等。
4、债权融资。根据WIND数据,截止2021年9月29日,水务行业存量债券395只。从发行规模来看,2021年至今,累计超过2021亿元,其中2021年发行规模最大,超过800亿元。
此外,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供水领域,也是我们之前文章《如何看国常会信号——专项债额度提升》提到,可将政府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十领域中的两大领域,未来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政策导向,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到水务行业“提质增效”的基础设施建设。
水务行业之所以可以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踊跃介入,主要在于项目稳定期良好的现金流和盈利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21年7月底,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为2079个,其中亏损企业556个,占26.74%。以下,我们将重点对北控水务集团(全国扩张型)和重庆水务(区域垄断型)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清晰的展现微观企业全貌。
北控水务集团
北控水务集团是xx国资委旗下的水务上市平台,公司从2021年开始快速扩张,并通过开展新项目以及并购手段,成为全国扩张型行业龙头。截止2021年底,公司水厂已覆盖全国21个省、5个自治区及2个直辖市。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海外业务,目前已在葡萄牙、澳门、新加坡、澳洲、新西兰拥有37座污水处理厂、4座再生水厂、33座供水厂和1座海水淡化厂。
公司业务包括水处理服务、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以及水环境治理技术服务及设备销售三大板块,其中水处理服务中的污水及再生水处理服务,以及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占公司收入和利润比重较高。
由于北控水务集团持续的外延性业务扩张,所以在财务指标上,表现为收入的快速增长、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较差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公司未来随着新建项目的逐渐投放运营,以及PPP项目的收缩,现金流情况有望得到好转。
重庆水务
重庆水务是重庆市最大的供排水一体化经营企业,实际控制人是重庆市国资委。公司拥有重庆市政府授予的供排水特许经营权,公司及合营联营企业共同占有重庆市主城区约95%的自来水市场和重庆市约93%的污水处理市场,具有绝对区域垄断优势。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供水业务、污水处理业务、工程施工及安装等。供水业务方面,公司于2021年被重庆市政府授予供水特许经营权,期限30年。公司享有向愿意并且已经接受本公司供水服务的用户直接收取水费的权利,水费价格调整按照一定程序,经重庆市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污水处理业务方面,公司于2021年被重庆市政府授予排水特许经营权,期限30年。污水处理服务费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污水处理服务结算价格由重庆市政府部门每3年核定一次。此外,公司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及重庆市大足区、璧山区等地的污水处理项目亦享有当地政府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从公司收入和毛利构成情况来看,污水处理业务占比较高。
对于区域性垄断的水务企业来说,产能扩张节奏具有一定的脉冲性。地方政府一般会超前建设,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提升。因此在财务指标上的表现,则是收入经过脉冲增长进入平稳期。在平稳期,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低,同时具有良好现金流。重庆水务近几年股息率基本保持在5%左右。
通过以上对北控水务集团和重庆水务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相关业务,是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水务企业收入增长更多依赖于外延性扩张;水务企业在资本开支收缩的业绩平台期具有良好的现金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以及高股息的特征,但收入增长缓慢。那么,水务企业内生增长的动力主要在哪?从收入拆分来看,水务行业收入取决于水价、供水量和污水处理量,因此水价提升是内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我国目前现行水价机制为阶梯式水价及两部制水价。由于我国水务行业仍处于市场化过渡期,水价采用由政府主导下的听证会制度,企业对水价缺乏定价权。但从趋势上来看,当前各个城市自来水价格已进入上升通道,调整周期为3-5年,提价幅度在15%-40%。从提价空间来看,我国现行水价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国内水价最贵的城市xx,其水价仍不及全球水价最贵城市的10%。世界银行曾提出发展中国家可承受水价的上限为家庭水费支出不超过家庭收入的5%,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远低于2%(天津市目前仅为0.4%)。对于区域性水务公司来说,水价上涨将全部转化为利润,大幅提升其盈利能力和业绩弹性。
结语
天津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水源长期依赖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导致原水供应调度及处理难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而近些年由于财政约束、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划分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天津水务行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低于其他直辖市及发达地区。
1、天津水厂规模偏小、供水能力、水处理能力相对落后。目前,xx2021年已经实现深度处理全覆盖,供水保障率达120%;无锡2021年实现深度处理全覆盖,供水保障率100%;天津2021年津滨水厂才有深度处理,供水保障率仅20%左右。
2、天津水务行业以公益性为主,虽然水价在全国各省市中相对较高,但由于原水供应难度、水处理及环保隐形成本等因素叠加导致成本背负压力大,实行政府定价的原水价格、自来水价格以及淡化海水价格长期处于成本倒挂状态,需要进一步理顺供水价格体系。
3、老旧管网改造及二供改造难度大。以前天津建委统一协调推动供水、热、电、气、道路改造,现在由各直属部门分别管理,供水没有主管部门,从企业角度推动改造协调难度大。
4、企业建设、改造项目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单一。除财政支持外,旧管网改造,天津水务集团作为天津市核心水务基础设施所有者需要自主配置近70%的资金;二供改造,需要配置50%的资金;集团还需承担二供设施运营维护费及发展深度处理业务的全部资金;此外近几年地方财政约束导致的补贴缩减和资金拖延也加大了集团的经营压力。融资渠道有限进一步影响集团在水处理等市场化程较高、盈利能力较强的领域扩张,整个产业链反哺机制无法形成。
6.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篇六
报告人:唐思静学号:201054080306
我国的通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进入到现在业务种类丰富多彩、服务质量节节高升的时代。回顾了我国通信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电报到无线电话,从人工控制到程控交换,从架空明线到光纤传输,从固定通信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中国通信产业这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1949年以前—通信产业萌芽阶段
解放前我国通信的发展还停留在电报和无线电机的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电报设备到自行开办磁石式电话局,再到成立沈阳国际无线电台。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通信一步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的腾飞式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开办了磁石式电话局。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20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8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新建了27个短波无线电台。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46年,中国开始建设特高频(超短波)电路。
二、1949年—1978年通信行业起步阶段
这期间我国通信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服务于党政军各部门的通信需求展开的,普及范围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1970年,960路微波通信系统Ⅰ型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8年,当时约占世界1/5人中的中国拥有的电话机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电话普及率仅0.38%,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在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第一的中国居然排在了161位,甚至不如一些非洲国家。
三、1979年—1985年改革开放,通信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但由于我国通信建设起步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对通信历史定位不准的错误思想认识,导致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在当时形成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当时对通信的建设大多采取的是查漏补缺式的应急建设。在此期间,我国从上到下对通信高度重视,掀起了以“通信定位”为主题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深层次的讨论研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邮电通信是社会生产力”,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通信的政策、措施,奠定了我国通信产业“高起点、大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发展经济、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信入手,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1979年4月1日,第十七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提出了“邮电通信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这次会议标志着通信开始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向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手段的转变。
1980年,64路自动转报系统(DJ5-131型)研制成功
1982年,首次在市内电话局间使用短波长局间中继光纤通信系统。-256线程控用户电报自动交换系统研制成功并投户使用。-我国自行设计的8频道公用移动电话系统在上海投入运营。
1983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438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84年4月8日,我国的DFH-2(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定点高度为35786公里,4月16日定点于东经125°E赤道上空。通过该星进行了电视传输、声音广播、电话传送等试验。我国开始在长途通信线路上使用单模光纤,进入了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
1984年5月1日,广州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程控中文电报译码机通过鉴定并推广使用。首次具备国际直拨功能的编码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HJ09型)研制成功。
1985年,上海贝尔公司组装第一批S-1240程控交换机,广州与香港、深圳、珠海开通电子邮件。深圳发行了我国第一套电话卡,共3枚,面值87元。我国正式经国际卫星组织的C频段全球波束转发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北京至南极无线电话通话成功。这是我国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
四、1986年—1995年通信产业快速发展阶段
这期间是我国通信产业快速起飞发展的阶段,也是变化最大的阶段,几乎所有的通信基础设施都来自于这期间的建设和发展。
至1995年底,全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510万门,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通信网之一;数字微波线路超过7万公里,卫星通信地球站21座;移动通信网发展迅速,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63万户,无线寻呼用户数达到1743万户,基本实现全国联网、漫游;数据通信网初具规模,公用分组交换网、公用数字数据网的端口容量已达到15万个, 可通达700多个城市。
我国电信网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基本实现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长途干线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的光缆干线建设,建成投产了南沿海、郑西成、西兰乌、京汉广、京沈哈、(杭)福贵成、京呼银
兰、京太西、汉渝等长途光缆22条,达到3.7万公里。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八纵八横”中“三纵五横”规划目标。到“八五”末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和局用电话程控化比重分别达到了94%和99%。
1987年11月,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
1988年3月27日,我国分别发射了实用通信卫星。
1989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通过鉴定,并于11月正式投产使用。
1991年3月,第一个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模型网在北京完成联网试验,并于通过了技术鉴定。
1993年9月19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于在浙江省嘉兴市首先开通。
1994年10月,我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
五、1996年后通信业务发展百花齐放
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进行试点。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邮电部在全国推行邮政、电信分营,成立了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
1998年3月,国务院撤销邮电部,将其并入电子工业部重组为信息产业部。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为随后一系列的电信产业改革奠定了最基本的体制基础。
1999年2月,信产部开始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同时,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和铁通公司获得了电信运营许可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中国卫星通信7雄初立,也形成了电信市场分层竞争的基本格局。
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网通前身)
1999年4 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挂牌。
2000年4月20 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国铁通)。中国电信市场七雄争霸格局初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是市场中三个大玩家,而网通、吉通、铁通则一直扮演着陪练的角色。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正式成立,掀开了中国通信业新的一页。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标志着我国通信业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台。拆分重组后形成新的5+1格局,包括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方案确定,新中国电信集团(南)及中国网通集团(北)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6月吉通并入网通集团。
2004年1月29日,国务院正式决定,铁通由铁道部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并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至此,终于形成了电信六强争锋的局面。
2006年9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国家邮政局下属各省级机构纷纷实行政企分开,预示着困扰人们多年的邮政政企不分格局彻底告终,成立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2008年5月,运营商重组正式公布
2008年5月23日,运营商重组方案正式公布。中国联通的CDMA网与GSM网被拆分,前者并入中国电信,组建为新电信,后者吸纳中国网通成立新联通,铁通则并入中国移动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将并入中国电信。
2008年6月2日,中国电信1100亿收购联通CDMA网络。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订立相关转让协议,分别以438亿元和662亿元的价格向中电信出售旗下的CDMA网络及业务。同日,中国联通上市公司宣布将以换股方式与中国网通合并,交易价值240亿美元。
2008年7月27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签订最终协议。两家运营商就C网出售签署最终协议,总价1100亿元维持不变。而后者旗下的两家公司澳门联通与联通华盛也将并入中国电信。
2008年9月16日,中国联通股东特别大会批准与中国电信就有关CDMA业务出售而订立的CDMA业务出售协议以及合并中国网通集团的议案。中国电信也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了所有有关并购联通CDMA业务的决议案。
2008年10月1日,中电信10月1日全面接收CDMA网络。中国电信全面透露了接收C网的安排,并表示,已经制定了详尽的从联通搬迁C的方案,保障CDMA通信服务不受影响,预计C网的迁移工作会在3个月左右全部完成。
2008年10月15日,新联通正式成立,网通推出历史舞台。新公司定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香港上市公司名称由“中国联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月7日14:30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2009年11月12日,铁道部与中国移动正式签署了资产划拨协议,将铁通公司的铁路通信的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剥离,成建制划转给铁道部进行管理。
2013年12月,通信部发放4G网络牌照。
六、小结
7.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简述 篇七
从19世纪中叶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产生开始, 期货市场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也已经有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期货市场自产生以来, 不断发展壮大, 并逐渐成为现代市场体系和居民投资品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职能, 即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 对于弥补现货市场缺陷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系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目前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的情况下, 大力发展期货市场, 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国民经济的稳定, 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主导权。但在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功能日益显现的背后, 期货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期货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货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就此进行详细论述是本人主旨所在。
二、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规范整顿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一) 初步探索阶段 (1990年底—1993年)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 以现货为主, 首次引入期货交易机制, 标志着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诞生。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示范效应下, 全国各地纷纷效仿, 大量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相继创办。截止1993年底, 国内各类期货交易所达50多家, 期货经纪机构也近千家。由于缺乏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 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 而且一些市场参与者盲目参与期货交易, 造成严重的损失, 引发了一些恶性事件和社会问题, 市场秩序亟待治理整顿。
(二) 规范整顿阶段 (1993年底—2000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国内期货市场的第一轮治理整顿开始。交易所从50余家减为15家, 经纪公司数量也减至330家。1998年8月开始, 期货市场进行第二轮整顿, 交易所数量再次精简合并至3家, 分别是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与此同时, 钢材、国债等一些期货品种先后停止交易, 至2000年真正上市交易的品种只有6个, 而且, 期货代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治理整顿。在这个阶段, 《期货交易暂行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相继颁布, 期货市场法律法规逐渐健全。2000年12月, 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 标志着新的自律机制开始进入监管体系。经过两轮整顿后, 我国期货市场开始步入平稳发展阶段。
(三) 稳步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 期货市场规范化程度和市场规模继续提高, 期货品种和交易量逐步增长。在该阶段, 2006年5月, 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成立, 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 并于2010年4月适时推出了沪深300指数期货, 同时, 黄金等其他商品期货品种也在有序增加和完善, 期货品种体系逐渐完备,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 这些现象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开始进入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共同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4月15日, 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开始施行, 此外, 《期货经纪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应的法规和自律性文件相继发布, 三级监管体制开始形成, 我国期货市场逐渐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
三、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期货品种不够丰富, 市场规模和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 我国四个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品种总计仅有32种, 还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避险需求, 导致一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现货商品和金融产品尚没有对应的期货品种来进行套期保值。在市场规模方面, 虽然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迈进世界一流行列, 但相对于我国实体经济, 期货市场规模依然偏小, 对实体经济的补充和服务作用尚待提升。此外, 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低,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期货市场和国际商品定价的影响力小, 在国际市场中难以形成较大的话语权。这种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严重不符, 影响了期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 也是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交易者结构不合理, 市场投机性强
长久以来,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 个人投资者所占比重过大, 而机构投资者和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所占比重过小。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 偏好短期投机, 而且, 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较弱, 因此, 期货市场容易出现过度的投机。目前, 我国期货市场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限制依然存在。一方面, 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QFII、证券公司等机构投投资者尚不能全方位的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投资、套利和避险;另一方面, 期货投资基金和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尚未得到实际发展, 也是市场中机构力量的一大损失。此外, 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相关企业数量和规模都较小, 也是目前期货市场投机性较强以及与现货市场关联性不太理想的重要体现。
(三) 监管力度较弱,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充实
随着期货市场的逐步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逐渐形成目前的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三级管理体制的模式。该监管体制对于维护和形成良好的期货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 《证券法》对于期货监管方面的惩罚规定不够具体, 造成目前监管方式以采取行政手段为主, 而且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 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 严重阻碍了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 强化风险监视和期货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也亟待完善。此外, 在监管制度的国际化和开展投资者教育、健全公众监管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
(四) 期货公司实力不足, 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强化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但我国期货经营机构“散、小、弱”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公司规模方面, 与国际大型期货公司相比, 我国期货公司在公司注册资本金、客户保证金、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全行业来看, 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期货公司仍然数量不多。在专业化和创新技能方面, 期货公司提供的相关专业化服务较为单一, 大多数期货公司仅充当一个交易代理机构也就是通道服务商角色, 仅小部分期货公司可以承担起信息咨询、客户账户管理和交割服务等职能, 而且, 期货公司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还不完全匹配, 战略定位仍较不明晰, 核心盈利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此外, 期货公司人才仍然严重缺乏, 人才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总结语
回顾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在经过早期坎坷曲折的探索之后, 我国期货市场已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金融市场和服务国民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但就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面而言, 国内期货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需要完善的地方仍然大量存在。与发达国家较成熟期货市场相比, 我国期货市场具有后发优势, 在保持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符合国情的前提下, 合理的借鉴较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 全面推进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的成熟, 从而完成建设一个成熟、完善的期货市场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祝合良, 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2007 (02) .
8.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状况 篇八
【关键词】 农产品期货;农业波动;农民收入
一、引言
关于农村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理解:
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认为农产品期货的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关于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较为丰富。其中:夏天、程细玉证明了大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市场与国产大豆现货市场三者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引导关系;大连期货市场具备了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居于长期价格发现的主导地位。王健、黄祖辉证明大连大豆期货市场的期、现货价格关系已较为紧密,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期货市场价格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明显,体现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吕东辉、杨印生、吕洪建发现我国小麦期货市场存在着投机者认知与行为偏差。关于规避风险,可以从微观经济体的套期保值分析,也可考察其对市场的宏观影响即波动性。
我国农产品期货规避风险功能的研究,特别是市场波动性的实证研究十分有限。主要代表性观点有:王国敏、张琳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转移农业风险,要使我国农业走出供求和生产超常波动的局面,必须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但其结论缺乏证据支持,使其观点的说服力不强;王丽娅,王忠钦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不完善,现货市场没有蛛网理论所描述描述的弹性问题,价格波动很小,导致我国现货和期货几乎是相互独立运行模式,所以,期货市场并没有发挥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功能,自然起不到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的作用。但他们只分析了小麦价格的波动情况,并没有涉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期货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讨论的是农产品期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安毅认为,健康成熟的期货市场发展应该在配置国民经济资源、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引导社会投融资方面具有很强的提升功能,可以从市场结构和功能方面改变经济增长中的要素贡献率,增加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力,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优化增长。但是关于我国农产品期货对农业发展推动作用的实证研究成果却很少,其中:曲三省通过理论层面分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成熟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既能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分散风险,又能引导农业结构优化,是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该分析结论正确与否尚没有获得实证检验;冉华虽然通过分析1977~2002美国GDP和其衍生品成交总量的关系,认为GDP的增长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衍生品成交量和持仓量的增长,但并没有具体到农产品期货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的分析,不仅理论研究就不足,而且实证分析缺乏,关于农产品期货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更是存在真空地带。
总体而言,实证考察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波动性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不丰富,并且实证检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实证方法从两个方面考察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大豆农业、小麦农业波动性的影响;(2)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二、数据与方法
(一)农业波动性
因为大豆、小麦作为期货品种时间较长,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故本文选取二者作为考察对象。对两种农作物近30年的价格、种植面积、总产量做差分处理后分别考察其标准差在1993年前后的变化。标准差能表明数据的波动状况,越大则波动越剧烈,风险就越大。差分可以消除趋势性,得到数据的变化量。价格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代替,环比值已消除趋势性,不需差分。虽然我国从1990年已开展实验性期货交易,但成交量极小,影响不大。1993年开始正式期货交易,选择以1993年为界线,对比此前后的变化。为了更全面的反映情况,同时用了未差分的原数据做了计算,并分别以1990年为界限做计算。
自《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7年、2008年数据选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0年(含)之前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2001年后改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1年数据缺,插值处理。
资料来源:小麦生产价格指数,1978年到1982年数据选自《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到2006年数据选自《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7年、2008年数据选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0年(含)之前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2001年后改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1年数据缺,插值处理。
图3、图4已经能够表明,1993年后大豆和小麦的相关数据波动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更加剧烈。
(二)农民收入
成交量可作为期货市场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成交量越大,说明此市场参与度高、融会信息广、流动性强,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就越大。这里选择我国大豆期货、小麦期货的年成交总额。
常用的经济发展量化指标可以是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因为关心的是期货对农业的影响,选择我国大豆和小麦的主产省份分别为黑龙江和河南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而且人均收入相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更直接反映农民生活质量。
对上述两个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依次考察它们的相关关系、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线性相关关系,用数据证明农产品期货成交额是否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资料来源:黑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93年到1996年数据选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到1999年数据选自《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到2003年数据选自《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到2007年数据选自《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选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大豆期货成交额,选自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其中,2002年之前为大豆品种数据,2002年到2003年为大豆与黄大豆一号两个品种数据之和,2004年为大豆、黄大豆一号与黄大豆二号三个品种数据之和,2004年后为黄大豆一号、黄大豆二号两个品种数据之和。
资料来源:河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93年到1996年数据选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到1999年数据选自《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到2003年数据选自《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到2007年数据选自《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选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小麦期货成交额,选自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其中2003年之前为小麦品种数据,2003年(含)后为普通小麦与强筋小麦两个品种数据之和。
三、实证分析
(一)农业波动性
表1、表2数据显示,1993年后,也就是大豆、小麦期货市场正式建立之后,只有大豆的价格波动情况略有改善,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小麦价格、种植面积、产量非但没有减小波动,反而显著加剧了。
用未差分的原数据做计算,以及分别以1990年为界限做计算,结果与上述相同。
(二)农民收入
1.相关关系
数列间相关系数能初步反映数列的相互关系。(表3中可以看到)黑龙江农民收入与大豆期货成交额当期的相关性最大,正相关0.81,显著相关。同样,河南农民收入与小麦期货成交额当期相关性最大,正相关0.86,相关性更明显。
2.协整关系
进一步考察收入与成交额的平稳性和协整关系。平稳性描述数列的变化规律即数列统计特性是否随时间变化。若数列平稳,则其变化遵循某种确定的规则,这样的数列才能用于预测。协整关系则说明,对于若干不平稳数列,存在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就是说,几个数列的变化的规律会随时间而变化,但将他们进行某种组合之后,形成的数列,其变化的规律是稳定的。协整关系是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若数列存在线性关系或者Granger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们是否协整。
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前提是它们必须为同阶单整。N阶单整就是非平稳数列进行N次差分后变平稳。若两数列非同阶单整,比如一个平稳数列和一个1阶单整数列,它们的线性组合残差依然非平稳,或者不能长期均衡。平稳数列残差的波动会自我抵消,而非平稳数列的波动特性会保留,这样新数列的波动仍然无规律,这种数列用于预测是无意义的。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这里选择ADF检验来考察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
注:检验类型中,I表示有截距,T表示有截距和趋势,N表示差分阶数。
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黑龙江农民收入2阶单整,大豆期货成交额平稳,两者不是同阶单整;河南农民收入2阶单整,小麦期货成交额1阶单整,两者不是同阶单整。因此可以说,黑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我国大豆期货成交额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河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我国小麦期货成交额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因为时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已经可以得出收入与成交额之间无因果关系,但为了更加确认这个结论,依然尝试做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线性回归。如果无Granger因果关系和线性关系,则进一步确认了无因果关系的结论;如果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或者线性关系,则这些关系无意义,因为它们不协整。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后,结果说明大豆期货成交额是黑龙江农民收入的原因,但不是它的结果;河南农民收入与小麦期货成交额互相不为因果。
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大豆期货成交额的系数很小,可以认为其对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改变不能做出解释。小麦期货成交额系数同样很小,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几乎没有影响。
四、结论与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建立并没有改善我国大豆农业的波动情况,反而有所加剧,至少从波动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也许没有发挥规避风险的功能。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发展也不能解释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或者说黑龙江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大豆期货市场无关。小麦期货市场对小麦农业与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与大豆类似。对于这种结论,可能的原因有: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并非需求引致
期货市场建立之前,我国农业市场并没有强烈的抑制市场波动的需求。我国农业市场供给弹性并不高,特别是主要粮食类作物的供给一直以来波动并不剧烈,不符合发散式蛛网模型。虽然我国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改革需要长期的探索过程,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农业市场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深远。我国农业仍然长时间处于低效率水平下的平稳状态,对期货这样用于控制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需求不足,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本身也是“自上而下”行政结果。
(二)我国农业的“小农”特点使期货市场对农民的影响有限
简单说,就是农民多、耕地少、生产经营分散、技术知识不高、信息渠道不畅。这使得中国农民不可能参与期货市场,除了大量投机者,参与期货交易的是中间商、贸易商、加工商等,所以期货市场对农民的直接影响很有限。由于这种国情,甚至在现货市场,农民的利益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宠儿”,他们在与各方博弈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通过“订单”农业或者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类似方式解决中国农民的诸多问题,这已经不只是关系期货的事。
(三)我国期货市场有待进一步发展
让期货成为有需要的人避险和增收的工具,而不要让它成为投机客的投机工具。有投机的金融才有意义,但如何有控制地利用投机成分,是我国期货业相关各方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并且我们的期货市场是个舶来品,是否适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比如市场规范、交易规则、期货品种、合约设计、交割程序等等还需要不断实践摸索。中国期货市场的成长任重道远。
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我国期货的相关数据还十分有限,结果可能会偏差。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对这方面问题做一些尝试性研究,提出一些初步性看法。最终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和更多学者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天,程细玉.国内外期货价格与国产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6(2):110~117
[2]王健,黄祖辉.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农村技术经济.2006(3):42~46
[3]吕东辉,杨印生,吕洪建.投机力量主导下的粮价波动:来自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J].农村技术经济.2009(2):92~95
9.浅谈直饮水行业在我国的发展 篇九
浅谈直饮水行业在我国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直饮水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本文对直饮水进行了简介,并对直饮水的发展历程与直饮水净化流程进行了阐述,对直饮水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薛峰 孔生 刘兴秀 作者单位:济宁供水集团总公司,山东济宁,2721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25) 分类号:P33 关键词:直饮水 发展 前景10.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十
1.1宏观状况
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1.2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1)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方面: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我国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4)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1.3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2)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6)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1.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我国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其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迄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我国当前的物流发展环境。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外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认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
1.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1)传统外包型物流运营模式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商或经销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不仅能够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2)战略联盟型物流运营模式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就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方面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以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以及服务内容。
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共同建立、整合信息平台。
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
(3)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该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1发展一体化物流
现代物流业涉及到众多部门,像一张横竖交错的网,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综合体。物流网络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条件就是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将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整合优势资源,运用现有成熟经验,共享市场,进而分享更大份额的商业利润。同时,先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牵手中小型物流企业结成市场同盟,利用已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营销体系,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基于此,竞争对手便成为同盟军,物流网络就成为一个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多方位、纵横交叉、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
2.2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应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新要求,实施电子商务物流,改变传统的物流作业运作方式,在物流作业的各个方面体现电子商务的要求,为社会提供高速和一流的物流服务。
2.3发展绿色物流
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各国政府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也是日趋重视,提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策略,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重头。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长久、健康发展也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一个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与环境共存的和谐状态。绿色物流是指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总目标,利用科学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展物流活动。这一举措既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也减少了物流成本,一举两得。
2.4发展国际化物流
11.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园林;发展;现状;优势;管理趋势;前景分析
一、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1.1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1.2 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容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突飞猛进。1991年12月,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提出,“九五”期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应有总体的量化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并提出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设想。至2006年末,全国655个设市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38%,建成区绿地率30.27%,人均公共绿地7.94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6.01%和3.38平方米。建设部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各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2个,命名了国家园林城市97个、园林城区4个。
1.3 行业产值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城市化建设催生园林绿化大市场,园林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园林行业每年产值1500亿元左右。据城市建设统计公报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650余个设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升,平均每年投资4741亿元,以平均20.55%的速度增长,其中城市园林绿化平均每年投351亿元,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达16.42%,2006年城市园林绿化投资达427亿元。
二、园林行业的发展优势
2.1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7%左右。今后20年,中国经济仍将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园林植物材料和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
2.2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是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当前,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房地产环境质量好坏是房地产项目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十五"计划规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目前很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该指标,需要大量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和城市建成区拉动了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
2.3 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拉动配套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项目发展。近年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庞大,固定資产投资增长强劲。在公路建设方面,到2000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6万公里。到"十五"期末,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5万公里以上。道路绿化和配套景观建设规模扩大、要求提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强有力地拉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在民航运输建设方面,大规模扩建、新建民航机场,配套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上升。"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4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网。铁路、公路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需要大量的园林植物材料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
2.4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园林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有49.2%的城市居民将环境问题列为其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环保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将大大促进了环境建设和园林建设的发展,从而拉动园林产业。每年都有城市园林建设项目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或重点建设工程,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将进入起跑和起飞阶段,估计今后5-10年,中国园林产业将以25%至3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三、园林行业目前的管理现状及未来管理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目前,园林行业的管理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改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园林管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觉得园林管理主要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方面入手。
从技术管理方面讲,园林管理主要从设计、施工、绿化养护等方面展开。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设计到位,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以后重新设计、改造、维修的费用,对业主负责,对广大居民负责,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公司赢得荣誉。施工方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方的意愿,遇到问题时多与设计方沟通,坚决抵制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保证工程的质量。绿化管理在园林景观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园林景观与其他场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门活的艺术,随着植物的生长,其景观效果会不断变化,因此,绿化养护管理就显得相当重要。
从人力资源管理来讲,园林行业管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其管理有些紊乱。人力资源是公司运作的核心资源,拥有、保持一支合格的管理者与员工队伍是公司管理系统能否高效运作的关键。工作是复杂组织的基本细胞,每个人则拥有一种涉及具体责任、任务和活动的工作,经过合理的安排后,所有的人各尽其能,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长久不衰。目前,园林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从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到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随着这种转变的进行,园林行业的发展必定会踏上新的台阶。社会在发展,园林行业同样也在发展。园林行业正在朝着正规化、市场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燕. 校园景观设计与施工组织方案初探. 郑州大学.2010
【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状况】推荐阅读:
我国股指期货制度06-14
我国期货交易所合约规格06-20
期货行业发展10-23
我国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06-14
期货行业分析报告09-06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0-09
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09-23
2023年预测我国净水器行业发展的可能性10-03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06-26
我国圆件定制行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