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2024-11-25

认知语言学(共11篇)(共11篇)

1.认知语言学 篇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缺陷

本文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在如下三方面的理论缺陷:1)心理表征与心理现实性问题;2)身体化特征与意象图式理论;3)隐喻理论.这些缺陷是例证性的,而不是穷尽性的.文章指出,尽管存在诸多的`理论缺陷,认知语言学仍是充满理论魅力的学科.

作 者:刘宇红 LIU Yu-hong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H0-0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缺陷   心理表征   心理现实性   身体化特征   意象图式理论   隐喻  

 

2.认知语言学 篇二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 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 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5,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 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 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 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 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 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著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 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 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 bribe, fee, honorarium, taxes, 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 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 (或句法) 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 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 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 (conventional symbolization) ;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句法 (和词法) 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 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 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 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 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 语义单位, 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 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 英语单词cat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 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 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 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 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 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 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 , 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Johnson, Langacker及Talmy等。Lakoff&Johnson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Talmy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Lakoff在1987年出版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基础。Wikipedia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否定传统形式语言学的语音、句法及语用模式,将语义学视为有意义结构的认知表示法。

根据Talmy的论述[13],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 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意义结构是概念化的,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而概念与感知经验和世界经验相关,不同的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 也不是完全主观的。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传统语义学词典“单身汉”指“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特定的文化下,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语义概念与此定义并不完全吻合,因为像“和尚”、“道士”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尽管和尚、道士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我们几乎不把他们称为“单身汉”。

三、对认知语言学不足之处的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所有语言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提出了许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 对语言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同时它也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的合理的地方,而且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语言学中的一切问题。认知语言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语言世界及其规律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认知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认知是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但语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样,那么就会影响语言使用者观察、认知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法中有单复数标记,复数在名词后加-s,单数为零标记不加-s。以英语为母语者,他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认知世界时候就会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因此他们在单复数的使用上可以完全不犯错误,而我们中国学生却经常在这上面犯错误,原因是我们的语法中没有这个数量范畴,所以在认知世界时,就不会去关注数量的多少。

在家族相似性上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有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14],其他非中心义项则是依据这一中心义项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在一个范畴中,特别是在有多个义项的范畴中,如何确定一个中心义项?应该是概念形成时的最初义项,还是后来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心义项?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中心义项是中心意义、基本意义、或者原始意义,也就说不上其它成员都是以一个原型义项为中心向外延伸而成的。各语言中都有很多同义词,它们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属于有相同原型义项的不同范畴?另外,在语言中有反义同词现象例如twilight(曙光;也可意为:暮色),overhear(无意听到;也可意为:有意偷听),sanction(批准,授权,支持;也可意为: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相反的义项一般说来不可能置于同一范畴中,那么在反义同词语言现象中,相反的义项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不同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似乎对此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极具挑战性,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语言学者所认同。随着研究的深人,理论体系的完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规律的揭示会更加全面,人类语言的奥秘会一点一点地被揭示出来。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 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 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3.英语熟语学习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篇三

一传统的熟语观

1熟语意义的不可组构性

很多学者认为熟语具有不可组构性,因为整个熟语的意义不是构成该熟语的单个单词意义叠加而来。如构成熟语kick the bucket各个单词的语义与该熟语整体意义毫不相关。另外熟语的不可组构性还表现为一旦对熟语进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会失去其非字面意义。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变成被动结构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John,它的语义就不再是“约翰死了”[1]。

2熟语意义的任意性

从熟语意义具有不可组构性出发,我们无法从构成该熟语的单词的意义来猜测该熟语的意义。也就是说其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正如单词与词义之间具有任意性一样,熟语作为一个整体就好像是一个较长的单词,其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因此熟语的意义独立于概念系统,储存于人的心智词库中,像一个单词的意义被列入词典中一样,我们见到一个熟悉的熟语,头脑中就能自然地反映出它的意义[2]。

3熟语为死隐喻观

学者们认为熟语曾经是隐喻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其隐喻性。把熟语看作是死隐喻的观点似乎与认为熟语不可组构的观点相一致,因为熟语似乎在词汇层面上具有凝固性,具体表现为一旦对熟语进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会失去其非字面意义,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kick the bucket(实际上这个熟语来源于转喻),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变成John kicked the pail就无法保持其比喻意义。因此频繁地用熟语表达非组构性的比喻意义,使对于熟语进行非字面解释高度规约化、凝固化,似乎熟语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这就使人们似乎可以不去分析字面意义而直接理解熟语[1]。

二传统熟语观的不足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很多学者之所以持有上述观点是因为他们把研究限定在少量的熟语上,不能对熟语特征进行全面的理论概括。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很多熟语的单个单词对于解释整个熟语的意义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正好与熟语意义的非组构观相反。如心理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对语言分析的结果显示,人们认为熟语spill the beans是可分析的,因为beans指“想法”或“秘密”,spill指“泄漏”秘密。再如熟语lay down the law也是可以分解的,因为构成它的单词的意义可以用来解释整个熟语的比喻意义。所以,熟语意义并非是任意的、不可组构的,而是有理据的、可分析的。当然也有部分熟语是不可分解的,如kick the bucket和shoot the breeze等[3]。认为熟语为死隐喻的观点,混淆了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和历史隐喻(historical metaphor)的概念。常规隐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而历史隐喻则是指已经长时间消亡的隐喻。认为熟语为死隐喻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把认知中最活跃的事物看成是那些有意识的事物。反之,那些真正活跃、强大的隐喻是那些自动到无意识的隐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把“爱情”看作是“旅程”,因而在理解LOVE IS A JOURNEY这一隐喻时几乎是无意识的[4]。

三熟语的理据

与传统上认为熟语的形式与其特殊的整体意义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的观点正好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熟语的意义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熟语不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表达式,而是人概念系统的产物,产生于人们概念系统中对于世界的一般知识。换句话说,多数熟语具有概念性,熟语的理据来自于人的概念系统中的认知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隐喻、转喻和常规知识等[5]。毫无疑问,掌握熟语的认知机制有助于熟语的教学与学习。

1隐喻

概念隐喻可以把两个不同知识域联系起来,那么概念隐喻是如何为熟语提供理据的呢?以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为例,这里fire(火)这一知识域被用来理解anger(愤怒)这一知识域。也就是说,anger这一抽象概念用ANGER IS FIRE的概念隐喻来理解。句子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中概念隐喻LOVE IS FIRE在起作用,这里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之火已经熄灭,标示着他们之间爱情的终结。再如,在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一句中的概念隐喻IMAGINATION IS FIRE,作曲家的想象力是火被画点燃;在The killing sparked off riots.一句中CONFLICT IS FIRE,冲突(暴乱)是火由杀人事件而引发;在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中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人的精力被喻为燃料因两端燃烧而过渡消耗,所以本句意思是“不要过渡操劳”;在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中ENTHUSIAM IS FIRE,球队打得好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仅从字面意义上,上述各句中熟语的意义难于理解。而在概念层面上,上述各句中不同的抽象概念如愤怒、爱情、想象力、冲突、精力、激情等通过人们的概念系统与“火”联系在一起,这样概念隐喻把本来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使人们可以用一个概念域(如“火”)来谈论另外一个概念域(如“爱情”、“想象力”等)。因此,许多熟语(尽管不是所有的熟语)的整体含义取决于概念系统,也就是说在概念层面上是有理据的,理解它们时需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

2常规知识

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常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文化中人们关于一个概念域(如“手”)的共有知识。这种共有的常规知识既包括由它所构成的比它更大的部分(手是胳膊的一部分),还包括手的组成部分,形状,大小,使用,和功能等在内的标准信息。以have one’s hands full(忙[得腾不出手])为例,他的熟语意义应如何解释呢?如果我们的手里在拿着东西,我们就无法再拿其他的东西或用手从事其他的活动。熟语with an open hand的意思是“慷慨地”,如在She gives her love to people with an open hand.一句中一个人张开手把东西给他人的形象所隐含的知识是“对任何事物都毫无保留,可以随意获取”。这一形象与一个人在给他人东西是却握紧拳头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够给出任何东西,因为with an open hand表明愿意付出,而tight-fisted则意味着不愿付出。这里主要是常规知识为熟语意义提供了理据。

3转喻

下面以与手相关的熟语为例来探讨转喻如何成为熟语意义的认知理据。为下列熟语提供理据的转喻是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动)这一概念转喻的基础是许多典型的人类活动都是用手来做的。如put one’s hand in one’s pockets的意思是“有意地什么也不做”;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的意思是“做某事很轻松”;join hands with somebody的意思是“与某人合作”。THE HAND STANDS FOR THE PERSON是关于转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转喻THE PART STANDS FOR THE WHOLE的一个例子,在“We need more hands”中“hands”指的是“人(手)”。这一转喻同样适用于“a factory hand”(工厂的工人)、“from hand to hand”(直接、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等。“手”既可“代表活动”,又可代表“人”,因此有些涉及到“手”的熟语具有“控制”或“权威”之意。如“gain the upper hand”(较某人有优势,占某人上风)、“rule with an iron hand”(以高压手段[铁腕]统治[人或国家])、“keep a strict hand upon a person”(完全掌控某人)等。因此这些熟语的概念转喻基础是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它又是由THE INSTRUMENT STANDS FOR CONTROL(工具代表控制)这一转喻而来。

4多重理据

实际上,很多时候熟语的理据不仅仅是某一种认知机制,而是多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gain the upper hand为例,这里hand一词用于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而upper一词的理据却是概念隐喻CONTROL IS UP(“控制”为“上”,如I’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一句中on top of表示控制的意思)。再如熟语have clean hands中hand用于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动”),clean可以从隐喻的角度理解为ETHICAL IS CLEAN(“道德的”为“干净”),因此这一熟语的意义为“清白;行事磊落”。而在熟语have blood on one’s hand中,hand被转喻为activity,根据常规知识blood(血液)被看做unclean substance(不干净的事物),又因为从隐喻的角度而言MORAL/ETHICAL IS CLEAN,故unclean(不干净)意为immoral/unethical(不道德的),因此在转喻、常规关系和隐喻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熟语的意思是“手上染血,导致他人死亡或不幸”。

总之,传统的观点认为熟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构成,其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预测,因此熟语意义具有任意性。认知语言学承认熟语的意义并非可以完全预测,但是认为熟语意义大部分是有理据的,熟语的认知理据主要有隐喻、转喻和常规关系等认知机制。因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时能弄清楚所学熟语的意义是由某种或某几种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就能提高熟语学习的速度和熟语运用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Gibbs, R. Why idioms are not dead metaphors. In C. Cacciari & P. Tabossi (Eds.), Idioms: Processing,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2]Nunberg, Geoffrey, Ivan A. Sag, & Thoma Wasow. Idioms. Language, 1994(3).

[3]Gibbs, R., Nayak, N., & Cutting, C.. 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 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9(28).

[4]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4.认知语言学 篇四

一、网络语言的分类

(一)中文形式

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以普通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其实是通过和当下的某些时事新闻相结合而“赋予”了其一种衍生的意思,不单单是代表其字面的意思。其中一部分网络语言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汇,被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偶”指的是“我”,“稀饭”表示“喜欢”的意思,“吃瓜群众”表示不知真相的围观者。还有一部分中文网络语言是网友自创的,例如“菜鸟”的意思是“初学者”等等。

(二)英文字母形式

在网络中人们也常常会运用一些英文字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快速的回复信息,人们常常会选择将一些词语用单词缩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GG”是中文单词“哥哥”的缩写;“DIY”则是英文短语“Do it yourself”的缩写,指自己动手制作;“Zzz…”表示睡觉的意思。

(三)数字形式

数字在网络语言中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一些是根据数字发音的谐音来表达意思,例如“88”是“拜拜”,“9494”代表“就是就是”,除此之外任意的阿拉伯数字都有各自不同的网络语言含义,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自由组合。

(四)符号形式

在网络中人们还常常会用一些符号和标点等组成一些特殊意义的符号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况,不仅能简化打字过程,而且这些符号也更为形象生动,如一些表示心情的笑脸符号、愁眉苦脸符号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中的语音变异与认知隐喻

根据对网络语言分类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一些谐音词语,例如“3Q”是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谐音,这种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更为简洁、便于拼写,所以很多网民都更喜欢使用,这种谐音网络语言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是一种隐喻的形式,而且是语音方面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利用二者语音之间的相似性,来模拟原文的声响,从而表达与原文相同的含义,“粉丝”常用来表达“fans”的意思,也是这种语音隐喻的表现。这些词汇的来源与产生并不复杂,并且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性,容易被理解并接受。

(二)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与概念隐喻

网络语言中还有一部分是旧词新意,赋予一些原有的词语以一些新的、不同的含义,同一词语在网络语言中的含义常常会与其普通含义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例如,在一些网络论坛中,首先发表帖子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楼主”,上一个回帖的人则被称为“楼上”等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这种情况是利用词语含义方面的相似性来表达观点,尽管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但是所描述的物品含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词汇的共同之处,在于文字与现实意义的虚拟化,通过一些普通的字眼,既能体现一定的新潮化,又能使得其赋予一定的幽默性。

(三)网络语言中的语法变异与认知动因

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并不合乎语法使用规范的.词语,例如“开心ing”、“严重同意”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这一种概念合成理论,这个理论中指出了语言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将各个构成元素的单独含义进行累加,而是应该根据其特点和语境等来确定其含义。例如,网络语言中的“严重同意”这个词,可以分解为“严重”和“同意”两个词语,其中“严重”是一个表达程度的副词,“同意”则是一个表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表示为“同意”的程度较深,更能体现发言者当时的心情。

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同时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程度、心理因素、使用语言的语境等都会引起语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网络语言就是在互联网语言表达环境下,在无数互联网使用者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显示出其使用者的认知水平。尽管网络语言与一般语言在语法方面、表_方式方面、含义方面等都有较大的不同,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所以不能对网络语言一味的排斥,而是应该在对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有选择的使用,而且也不能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而忽视传统语法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熊希,王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的影响[J].戏剧之家,(16).

5.认知语言学 篇五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意义的百科性指的是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汇sports所激活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项目,如badminton,cycling,swimming,football,squash等,还有其相关的百科知识,如运动的分类,anaerobicexercises和aerobicexercises,以及运动对身体的影响:tokeep fit,tomakeyour musclesstrong,tomakeyourbodyflexible,toimproveyour bloodcirculation 等等。

在认知视角下,语言学习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范例学习体系,所以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讲,语言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能否接触到真实有意义、体现语言意义的概念性和百科性的目标语文本语料输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外语学习者构建自己中介语词汇概念框架或知识域,丰富他们的络知识。

三、语言意义的“涉身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能力是内嵌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之中,语言知识的形成基于语言的使用和人与外界世界的涉身体验,任何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都是源于人类与各种物理和社会涉身体验中的认知产物。Langacker指出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认知同一事物或事件,Langacker将人类的这种能力定义为识解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决定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Langacke从概念的识解角度,以运动路径方式,重新构建介词所表征空间意像图式:

(1)Heranacrossthefield.(2)Heranthroughthefield.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的不同使用对英语学习者,即便是高级语言学习者来讲也是最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不同介词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和意义,其难点就在于介词是如何被用来表征由空间关系隐喻映射出的概念与相关运动之间的抽象关系。Lan-gacker(1987)指出,across假设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观察整个行动过程;through 则把穿过的空间视为一个具有潜在阻力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过。在教学中,Holme(2010)尝试让学生手放平,手心向下从书桌一侧移向另一侧,来体会across的语义;并让学生双手做用力向前推的动作来体会through的语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介词背后的意象图式结构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介词的各种拓展意义。所以,对学习者来讲就不难理解通过介词through的概念隐喻来识解抽象的运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外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习者追溯语言形式及其所表达意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起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意义及功能之间建立起匹配关系。

四、语法的意义

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它记录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认知某个情境的方式。如在英语中,由于对事件描述的主观角度不同,说话者通过语义相同名词和动词的不同使用来进行表征。

(3)Thekingfell frompower

(4)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5)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plunged thecountryintochaos

句(3)中的动词“fell”体现的是顺序扫面,传递的是一个逐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的动态场景;而句(4)中的名词“fall”的使用仿佛是从高处来把握整个事件,感知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界限。可见,正是由于名词“fall”的运用,才使得我们可以把事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能够引发其他行为的现象,正如例句(5)所体现的:国王的下台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为了传递特定的交际意图,我们有时会把某一特定情境感知为动态的,有时会感知为静态的,从而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是运用动词来扫描一个过程,还是使用名词把它界定为一个整体事件,从而决定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使用。

6.认知语言学 篇六

通过对不同儿童学习语言所采用的细微的不同方式方法, 我们进行对比,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语言学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来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行为和语句语法。从而探索对于认知语言学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由乔治·雷可夫、郎奴·兰盖克以及马克·约翰逊创立的。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 以第二代体验哲学和认知科学为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这是一门比较年青的科学研究学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开始, 认知语言学是跨越语言学、系统学、人工智能等等传统学科的一门新型学科。由认知语言学基础上而产生了语言学天赋论, 该言论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根本, 同样, 对于语言的认知学习也是认知能力的体现, 人类语言的形成、传播、学习、应用都是需要通过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加以解读的。

2.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

探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就必须抓住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 这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必要条件。下面就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的原则:

a.语义概念:主要是表明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与到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派的研究者认为一个表达性的语言它所传达的意义是用于激活人们在自身脑海中对于该语言意思或者物化的表达, 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方式、解释以及意义都是人们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抽象的认识的具象化。这个原则所表达的就是语言或者词语与大脑的关系, 与世界的联系是间接性的, 以大脑为媒介。

b.句意与词义的关联性。认知语言学认为, 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达能够只是用一个单纯的词能够解释的, 而是通过不能的词和意义的词组成的一个以自身对于世界认识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或者认识, 需要人们通过大脑检索不同词组组成一个句意进行一个完整符合意境的解释。

c.范围性。这个原则就是对于近义词或者一个表达同种意思句子的规范和归类。

二、用认知语言学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

1.儿童词汇学习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语言, 对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开始于对于词汇的学习。很多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最开始是从“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类型的单音节的名词组开始的。从一岁开始进行一个词汇量的积累和汇聚, 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一般来说是先从名次开始积累和学习的, 然后再开始接触动词, 再然后就是动名词结合的短句, 最后就是一个连贯性的句,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儿童最开始学习的名词, 是因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这些现实存在的人或者事情。然后儿童慢慢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和接触, 对于词句进行不断的纠正。

2.句式的组成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对于句子的学习, 犹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他最开始学习的是名词, 所以儿童在进行句子组合的学习最开始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主宾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比如说, 在小孩学会了“我”和“吃”、“饭”这两个简单词语后, 他们在生活中经过对于大人的模仿, 得出, 他们饿了就要说这两个字。成人饿了就会说“我饿了”, “我要吃饭”, “我饿了, 想吃饭了”, 但是在儿童最初的句式结构中就会是“我吃”“, 我饭”, “吃饭”等等一些简单的结构。随着, 对于周围语言环境的不断熟悉和学习, 以及成人对于儿童说话的教学和纠正, 他们就开始不断积累和掌握一些很复杂的句式。慢慢的他们就对于自己饿了要吃饭, 就用了一些复杂的但是更加清晰的表达句式, “哎呀, 我饿了, 要吃饭”, “快呀, 我要吃饭, 很饿”等等一些句式。随着句式参照的越来越多, 他们学习的就越来越多, 就会有更多的句式表达。

3.互动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儿童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很早就认识到了互动学习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与儿童的互动在儿童的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 我们会发现儿童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非常专注, 能够通过动画片学习到很多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 因为, 动画片有一个对孩子潜意识的沟通作用, 能够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与动画片互动, 形成一个互动学习的局面。

三、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在我们的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作用, 对于我们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和语言习惯的形成有一个比完善的解释和理解。所以, 加大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就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儿童早期语言学的方式方法, 帮助我们认识到儿童语言学习也是遵循了认知语言学的规律。

摘要:现阶段我们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但是我们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研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个问题症结的关键在于是没有对于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进行结合的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本文笔者就是结合认知语言学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特点与儿童早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本身的行为特点和思维特点的具体特征相结合, 探究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通过对于将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方式方法的探究, 为我国幼教甚至对于世界儿童语言学做出贡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儿童教学,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姝.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D].吉林大学, 2015

[2]谢翠平.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个体发生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 2015

[3]孟繁旭, 佟晓辉.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1:157-158

7.小议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 篇七

关键词:认知范畴化层次

一、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

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生成语法学和功能语言学两在流派,而上个世纪80-90年代日趋成熟的认知语言学则可称作是相并列的第三派。这主要是就其产生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于语言的解释力而言的。生成语言学这一名称太过笼统,涵盖的东西也太多。而现在更倾向使用的,用来指 “主流生成语法”(Mainstream Generative Grammar),而其与功能学派的最大区别则在于,如名所示,功能学派走的是功能路线,更注重语言功能意义的研究,而MGG则注重结构、形式研究(focus on form)。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是试图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的理解,既从语义角度出发解释了意义,也从根本的认知上解释了交际的问题。这使语言不再只是在理论的大框架上盘旋,而也回到了日常语言上,使语言学更加有魅力。

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陷喻》,以及1987年Lakoff发表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范畴揭示了心智的什么奥秘》。认知语言学才真正有了夯实详尽的理论基础,尤其是Lakoff在他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范畴揭示了心智的什么奥秘》一书中最早地使用了认知语义学这一术语, 对解释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取向画出了基本的框架。而认知语言学正是在生成语义学和句法结构之间的界面产生的,也就是说,如何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概念和结构的结合,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方法。

二、范畴和范畴化

“范畴化”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就是“分类”,而“分类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陈治安&文旭,2001:F25)。这的产物就是“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ies)(Ungerer&Schmid, 2001:2)。那么人们的大脑运行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或原则呢?在颜色的分类上大脑的运行有两种完全同的观点:一是颜色分类的任意性,并由此认为不同的语言对于不同事物的描写,刻画是完全不同的。二是通过光谱结构分析认为颜色分类标准是普遍统一的。这一观点则认为在光谱上的颜色分列上我们会取其中几个比较突出的点作为分类的参照点。Berlin&Kay(1969)在实验中调查了98种语言对于颜色的划分,引用“焦点颜色” (focal color)的概念,得出了这一结论,而这一观点与上一种观点完全相反。

范畴化的对象是世界上存在的万千种类的物体、物质和现象等,这个分类的过程为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提供了很好的解释,但人们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把“柜子”算作“家具”,但外形相似的“冰箱”却划分到“电器”这一范畴中的呢?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中典型(prototype)和界限(category boundary)所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典型。对于某一范畴的定位,我们当然是根据世界上所存在物体的相似或不同程度等因素,但为说明在一个范畴内典型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Rosch在她的原形试验中所应用的几组相似的不规则四边形(trapezium)(Rosch, 1973)。每组第一个图形作为典型,那么后面的图形则作为这一范畴中的其他物体。那么我们会发现典型后面的图形都是在典型的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的变化,而非前一图形的变化,但在就与典型的相似程度上来说,离典型越近相似度越高。这组图形当然不如现实生活中的桌椅等物来得实际,但却更好地说明了典型的概念和作用。

既然已经说清了界限和过渡区的问题,那么又如何来研究有着模糊界限的不同范畴呢?这里不得不提的是Labov关于杯子的实验。实验对象要对两排由同一个杯子变形的图片进行命名,并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实验的结果很说明问题。

1) 范畴是基于人脑的认知能力进行的

2) 在各种事物现象(颜色、开头等)的范畴化过程中,典型物体起了重要的作用。

3) 认知范畴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果存在相邻范畴,那么二者不是区别明显而是有相交处的(即过渡区,如上文中提及的红色和紫色)。

4) 在典型与界限的问题上, 认知范畴包括从典型到边缘的物体或现象。

另外Labov在实验中还让受试者在不同情况下为杯子(及其变形)命名,结果也有较大不同。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在认知过程中文化及环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环境的作用非常大。

三、范畴的层次

首先是“基本范畴”这一概念,举例说明,“椅子”是“家具”这一范畴中的成员,但“桌子”同样也是。也就是说“家具”是“桌子”和“椅子”的上位范畴,而“桌子”和“椅子”是基本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

什么是基本范畴?其实基本范畴这一概念来自心理学,也就是经试验人类最易区分的一种范畴种类,这也是最重要的。这类范畴也是人们了解最多的,比如“小汽车”,人们知道有什么样的外形,不同颜色,大小,厂商、品牌等,但如果问到“法拉利牌敞篷两座跑车”,不了解的人可能想象不出。那么 “家具”是“椅子”的上位范畴,而“靠椅”则是“椅子”的下位范畴。如果对全部基本范畴而言,包含进去的就是整个世界,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作“等级”(hierarchy)。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从下位范畴出发基本上可以走一条“路线”,即“下位范畴”→“基本范畴”→“上位范畴”。但这也并不是一定的,有时也会有新的路线,这是因为有时同一物体,作为基本范畴可以包含有不同作用的下位(当然这是比较少的情况),这时其中某一下位,就有可能有新的基本范畴,如“充气小沙发”,它既可以是沙发,又可以是玩具,那么就有了两个基本范畴的出现。但从上位范畴出发的话,就种类万千了,只能画出尽可能全面的网状图,抓住如“植物”这一点,花草树木;再向下撒网,抓住花或树一直向下延伸。

四、小结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是整个学科重点中的重点,在其层次上下位的辨析中对语言的习得和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Ungerer &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陈治安&文旭.2001,《认知语言学入门(导读)》,北京:外研社.

8.认知语言学 篇八

通过阅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文,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一文,我了解到: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一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文由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语五个部分组成。

首先,让我们走进引言。从引言者部分我们知道: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同时,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一些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其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在这一部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那么,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其次,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同时,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同时,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结合起来。最后,通过论述得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在这一部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首先,兰格克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其次,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他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承诺:第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理论。第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最后,作者得出六个基本原则可以将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他们是:(1)概念语义原则,(2)百科语义原则,(3)典型范畴原则,(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6)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则。

第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不同学派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也不同。总的可分为五种:(1)框架语义学,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方法。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2)认知语法,认知语法认为,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统,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并且所有语法成分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3)认知语义学。狭义的认知语义学主要是指雷科夫、约翰逊等人的语义学理论。雷科夫等认为,语义并不反映客观实体,它在本质上是主观的。(4)句式语法。句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句式语法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要对语言中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解释,就是要弄清楚语法的能产部分与非能产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式是如何与投影在词汇上的语法部分相互作用的。(5)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即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以及人们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此外,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第二,心智或大脑中语义表征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第三,范畴结构的研究方法。认知语义学认为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通常称为“典型结构”。第四,隐喻和转喻在生成语言学中被看成是语言的偏离现象,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第五,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它们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同时,还可知句法的主要目标是:对语言中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解释,就是要弄清楚语法的能产部分与非能产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式是如何与投影在词汇上的语法部分相互作用的。

最后,结束语,在这一部分,我们知道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本质在于认知的主体“人”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施动者;人类经验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认知范式中的各种理论方法虽有一定差别,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

通过阅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文,我受益匪浅。首先,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及其相关知识,最后,人类智能的奥秘是当今科学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正以其崭新的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丰富和支持着一门以智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的发展。因此,在随着历史车轮缓缓向前迈进的进程中,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学习好语言,运用好语言,并让其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增彩。同时,也希望认知语言学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让语言文化展现其博大精深之彩!

9.认知语言学 篇九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10.认知语言学 篇十

关键词 罗素悖论 认知语言学 悖论解析

罗素悖论长久以来对不少学者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不少数学家、哲学家们对罗素悖论给出了深入的解释。目前,尚且无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罗素悖论进行解析。与数学家、哲学家的解析不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析罗素悖论能够让更多的人从更生活化角度去理解这一悖论,并且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自身思维的方式,避免今后陷入相同的逻辑错误。

罗素全名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当时西方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与人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罗素悖论是罗素在1901年提出来的。1901年5月,他发现了这个现在广为大家所知的著名悖论,并于1902年8月写信告诉了他的朋友弗雷格,其大意如下:集合分成两类:一类是集合不是它本身的元素,一类是集合是它本身的元素,考虑所有前一种的集合类A,那么A应该属于哪一类呢?如果A属于后一种集合,根据定义,A的元素不该属于A,也就是A是前一种集合;反过来,如果A是前一种集合,那么根据定义,所有不是它自身元素的集合应该属于A,所以它又属于后一种,所以A是前一种集合当且仅当A是后一种集合,这毫无疑问,显然是一个无可协调的矛盾。罗素悖论的提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带来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的数学描述如下:“把所有集合分为两类,第一类中的集合以其自身为元素,第二类中的集合不以自身为元素,假令第一类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为P,第二类所组成的集合为Q,于是有: P={A∣A∈A} Q={A∣A A} 问,Q∈P 还是 Q∈Q? 若Q∈P,那么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Q,但是Q中任何集合都有A A的性质,因为Q∈Q,所以Q¢Q,引出矛盾。若Q∈Q,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P,而显然P∩Q= ,所以Q Q,还是矛盾。”

罗素悖论是一个经典悖论,无论是数学家、哲学家还是语言学者都不乏热衷于其中的。罗素悖论的存在,真的是客观世界自身矛盾的反映,还是人类的认知方式使然呢?

解答悖论前先大家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假想地球上所有的瓶子都有且只有两种颜色,第一种是白色,第二种是黑色。上帝拿来两个无限大的瓶子,一个是红色P瓶,用来装所有白瓶,一个是蓝色Q瓶,用来装所有黑瓶。于是有P={A∣A∈白瓶} Q={A∣A 白瓶} 问,既然所有的瓶子不是白瓶就是黑瓶,那么Q瓶是白瓶还是黑瓶?

很显然,P瓶和Q瓶是最初定义的所有瓶子概念之外的两个瓶子,并不在黑色或白色之列。因此并不能由所有瓶子不是白瓶就是黑瓶来推论P瓶Q瓶不是白瓶就是黑瓶。就如同你不可以从“一班所有同学都穿了校服”推论既然所有同学都穿了校服,那二班同学肯定穿的也是校服。因为这里的“所有”概念只是在指定的范围内成立,不可以超出其最初定义的范围。不能因为其是所有,就将其范围无限扩大。我们用同样的逻辑来看这个罗素集合悖论,如果说所有的集合已经在P,Q之中,显然,虽然P,Q也是集合,但并不在题干的所有集合的“所有”概念之中。第一类集合加上第二类集合已经是所有集合了,那么第一类所有集合的集合或第二类所有集合的集合,就已经不再是原所有集合范畴之列了。也就是,上帝的Q瓶不包括在题干中所有的瓶子这个所有概念之中。此“所有”也非彼”所有”。虽然是同一个概念,其所指并不是同一个范畴。

人类认知的过程中,相同的语言概念常常用来指相同的事物或状态。而概念的有效性范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如果和具体事物相关,尚且容易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一些逻辑上的概念,就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了。罗素悖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同的逻辑,从具体事物上来看就很容易明白,从数学集合的角度去阐述,很多人就难以理解。有人认为,罗素悖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定义不够严谨而造成的,从而通过修改定义加以避免。目前尚且无人直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这里,我们所探讨的罗素悖论的产生归结起来就是那个“所有”概念范围的扩大,在小概念范围内寻找大概念内的事物或状态,最终矛盾无果。

悖论形式多种多样,认知并总结悖论的原理,可以为我们今后的认知和思考提供参考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讨悖论能够让我们从更深一层次上了解了人类的认知行为与思维。愿通过对悖论原理的解析与思考,我们能够不断地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陈波著.逻辑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芬]冯·赖特著,陈波编选/译.知识之树[M].三联书店, 2003.

[3]张建军著.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清宇主编.逻辑哲学九章[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5]王习胜.芝诺悖论与秃头悖论比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02).

[6]陈保亚,陈樾.悖论的语言结构:递归否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

[7]钱广荣.逻辑悖论矛盾的误用与缺位[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04) .

11.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维度 篇十一

委婉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 委婉语的研究也一直是诸多语言学者的重要课题。从陈望道先生开始,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的 (束定芳、徐金元, 1995) 。陈原 (1983) 在其专著中辟专章探讨委婉语。束定芳 (1989) 运用语用学理论较全面论述委婉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 并提出构造委婉语三原则。李国南 (2001) 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之间关系来说明委婉语是怎样达到委婉语效果。进入21世纪后, 国内涌现出许多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文章, 如:王永忠 (2003) 的《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邵军航、樊葳葳 (2004) 的《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谌莉文 (2006) 的《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及其2007年发表的《汉英委婉语跨空间映射认知对比考察》, 以及刘越莲 (2010) 的《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等等。卢卫中、孔淑娟 (2006) 在其论文《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中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 委婉语构成机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转喻认知, 并把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与语言的词汇、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探讨委婉语的生成。总之, 以往的委婉语认知研究只是从认知的某一方面对委婉语作出阐释。但是, 转喻和隐喻并非孤立地起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 它们是互动结合, 共同起作用 (周福娟、汤定军, 2008) 。不管哪种认知语言学理论都不可能把委婉语的方方面面解释得很透彻, 因为委婉语的产生及其运作是各种客观因素合力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相互联系, 又相互有别, 各有侧重, 是对客观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为了对委婉语作出更深入的解读, 我们不妨以委婉语的产生与运作为主线, 充分运用各种认知理论对其作出阐释;同时, 我们也从另外一方面以委婉语为范例阐述了各认知理论之间的关系。

1 委婉语的定义

要知道委婉语, 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委婉语。早在16世纪80年代初, 英国作家Gorge Blunt就在英语中首次引用了“euphemism”这一词, 并给了这样一个定义:“ (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潘正华, 2004) Wardhaugh (2000) 认为, 委婉语与禁忌紧密联系, 并认为禁忌大都会涉及性、死亡、排泄、身体功能、宗教、政治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 委婉语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坏话好说的说话方式”。

Gorge Blunt对委婉语的理解更多的是从听话者的角度来下定义。其实, 委婉语的产生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 是一个从说话者到听话者的动态过程。说话者在不能避开禁忌的情况下而有意向使用另外的词来达到礼貌和维护面子的目的, 当这种意向被成功传达到听话者时, 这个另外的词语便是委婉语。

2 委婉语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的, 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观点:体验观 (e x p e r i e n t i a l v i e w) 、凸显观 (prominence view) 和注意观 (attentional view) (Ungerer&Schmid, 1996) 。这三大观点相互区别、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互有倚重。经验观认为, 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客观的描写, 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凸显观则认为, 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来决定的;注意观则认为, 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比如, 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和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 但是因为凸显程度和注意角度不同导致表达不一样。在这三个观点中, 笔者认为体验观统领凸显观和注意观, 而凸显观与注意观相关联但不同:凸显观更多是从客观的角度来描述, 而注意观则更多的是从主观的角度描述。三者对立统一, 融为一体。

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认知规律理所当然会起到作用。因此, 认知理论对委婉语的本质也是有解释力的。委婉语作为语言的客观事实, 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包括禁忌语的存在, 也传达了主观的情感, 遮掩了禁忌, 表达了美好。这就是体验观中的内容。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碰到禁忌而又不得不面对时, 为了不因为使用禁忌语而导致交际失败甚至关系破裂时, 必然会转移自己对所描述对象不好成分的注意力的意向, 而达到凸显其语义中或与其语义相关的积极的成分, 从而进一步吸引听话者的注意力, 使其领会说话者凸显出来的委婉意义的效果。其运作模式可以以图1图示 (其中I代表Intentionality, E代表Effect) :

在中国, “厕所”的称呼从古至今有很多, 如:茅坑、茅厕、卫生间、洗手间WC、Toilet等等。至于这些称呼出现的先后顺序, 我们无从考证。我们暂且拿其中的“洗手间”为例来分析。

厕所本来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如果说话者在交际的过程中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其肮脏的特征上, 肯定会让人不快, 达不到应有的交际效果。所以, 说话者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上厕所“洗手”的细节中, 凸显了雅的一面, 隐藏了不雅的一面, 达到了委婉的效果。

3 委婉语的认知构成

从关联理论角度讲, 委婉语的使用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明示行为。也就是说, 说话者在说话时有指向客观事物的意向性。因此, 为了达到委婉目的, 说话者会选择那种与禁忌语意义关联但需耗费一定努力的词来作为委婉语。在相关的前提下, 所耗费的努力越大, 表达就越委婉。当耗费的努力与所取得的认知委婉效果相当时, 委婉语与禁忌语几近重叠, 无限靠近。因此, 说话者会在交际的始端、认知的起始阶段来谋划委婉语的构成, 以期达到委婉的认知语用效果。所以, 我们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构成也必须从说话者的一方考虑。

传统语言研究将委婉语的构成归结为四种手段:语音、语法、语用、语义,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 说话者可能在无意识中使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认知理论来构建委婉语。反过来, 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理论来洞悉或解释委婉语的生成。

3.1 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 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其特征是二分的, 范畴可由一组特征簇 (the clusters of features) 或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 因此其边界是确定的, 其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王寅, 2007) 。而认知的原型 (prototype) 范畴理论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的, 以原型为心理参照, 其内部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理论。因此, 其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 其内部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具有开放性 (王寅, 2007) 。因此, 我们可以把禁忌语看成是原型, 而委婉语可以被看成是与禁忌语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同一范畴内的不同层级的表达。委婉表达和禁忌语之间是一个连续统。因此, 说话者在交际时, 为了表达委婉, 会尽量使用范畴中离禁忌语远的表达, 越远就越委婉。但是, 不能超过以禁忌语为原型的范畴。如:女人的“月经”, 如果直接表达会让人觉得不雅、尴尬, 于是说话者便使用了以“月经”为原型的范畴中的边缘成分来指“月经”, 如:例假、大姨妈、好事、那个等等。英语中也不直接使用menstruation, 而是使用monthly或者period等等来替代。

3.2 隐喻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以至于Lakoff&Johnson (1980) 认为没有隐喻我们不能生存。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是一种思维系统中跨域映射。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会把较容易认知、熟知的事物的特性投射到不熟悉的、难以认知的事物上。前者是始源域 (source) 或者目标域 (target) 。它们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ta) 或框架 (frame) 。委婉语本质上是隐喻的。委婉语处在始源域, 禁忌语处在目标域。也就是说, 说话者会把委婉语中的特征系统地投射到禁忌语中, 让禁忌语或与禁忌语相关的积极的成分得到凸显而消极的成分得到隐藏。我们还是拿语言中委婉语比较多的“死”来作为例子。“死”的委婉语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如:

(1) 死是休息 (Death Is Rest) 。

关于“死是休息”的委婉语的例子有很多。英语中有:to be at rest, to go to his long home, to have found rest, 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汉语也不乏这些例子, 如:“安息”、“长眠”、“正寝”等等。这些例子中, 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中的始源域是休息 (rest) , 目标域则是死 (death) 。在这两个概念中, 休息的特征是闭眼睛、躺在床上, 是人劳累后的一种轮换, 休息好后会醒来, 而死的特征也是闭眼睛、躺在床上, 但不会再醒来, 会让人悲伤。于是, 把“休息”的特征系统的投射到“死”上会掩盖死亡的悲伤成分, 起到委婉的效果。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一样, 对同一禁忌语可能有不同的隐喻, 因此也就得到不同的委婉语。如:

(2) 死亡是旅行 (D e a t h I s Journey) 。

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达, 如:the last sent-off, the last voyage, to take a one-way ride, to buy a oneway ticket, to hop the last rattler, Our grandma has departed, He has gone to the west/heaven, He has gone to a better world等等。而汉语中也有“走了”、“上西天了”、“见阎王去了”等等。

“死亡是旅行”其实是“生活是旅行” (Life Is Journey) 的次生隐喻。在“旅行”域中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旅行开始、旅行过程中、旅行结束。通过映射 (mapping) , “旅行”的这个结果特征被映射到“生活”上。于是, “生活”也就有了这些特征。如:“孩子的出生”在英语中表达为:the baby has arrived;人生活的过程则被表达成:“She is still with us”, “He went through his life with a good heart”等等。我们从“旅行”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就凸显了生活的三个步骤, “死”既是一个“旅行”的结束也是另外一个“旅行”的开始。这样, “死”给人带来消极的、悲伤的感受的方面被隐藏了, 起到了委婉的效果。

另外一个关于“死”的隐喻是:

(3) 死是与上帝同在 (Death is to be with God) 。

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有:t o b e in heaven, to be with the God/the angels/their father, to be among/join the immortals。

谈到委婉语, 我们不得不谈的另一个话题是“性”。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也存在大量与隐喻有关的例子。如:

(4) Sex is eating/sex is work/sex is a battle/sex is a journey等等 (Fernández, 2008) 。

我们取其中的Sex is eating (性就是饮食) 为例来做分析。在男的看来, 妻子应该满足他的性欲, 丈夫则是一个坐在桌旁如饥似渴的汉子。所以, 英语中有:Marcia is a little cookie的说法。

3.3 转喻

隐喻和转喻在本质上都是概念的 (conceptual)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是隐喻涉及两个域的映射, 而转喻只是在一个模型 (model) 内的映射 (Ungerer&Schmid, 1996) 。Lakoff (1987) 认为, 转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选取事物易理解 (wellunderstood) 或易感知 (easy-to-perceive) 的方面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转喻有几种模式, 它们也可以成为构成委婉语的模式。

(1) 整体事件代替子事件 (Whole event for subevent)

英语中的例子有:“They did it last night.”和“She went to bed with John last night.”这两个句子都可以用来指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但是发生性关系只是“do”和“to go to bed”中的一个子事件。说话者通过用整体事件代替其中的子事件将难于启齿的“性交”委婉的表达了出来。

(2) 同一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子事件代替整体事件 (Subevent for another subevent within the same ICM)

“to go to the bathroom”和“to wash one's hands”指“尿尿”或者“排便”。上厕所的整个事件包含三步:去厕所、尿尿或排便、洗手。不管是去厕所还是洗手仅仅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子事件。在这两个例子中, 一个子事件代替另一个子事件, 起到了掩盖不雅的委婉作用。

(3) 一个形式的部分代替整体 (Part of a form for the whole form)

英语中厕所会被说成:Ladies/Gents, Women/Men or Women's/Men's。这些缩写形式突出了使用者, 而隐藏了使用目的。但是和使用者相关的因素很多, 因此听话者需要花费更多努力才能推理出意义所指。这样, 听话者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 起到了委婉的效果。像这样的委婉语还有如:Big C, T.B., lav等等。

以上我们涉及的更多是从语义的角度, 传统中所说的语音、语法、语用手段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凸显观和注意观下或者可以放在原型范畴理论下来解释。因此, 我们也可以把凸显观和注意观下的方法作为一种委婉语的认知构成手段。由于在上文中已作论述, 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委婉语生成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会变得不再委婉。这是为什么呢?对委婉语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委婉语的本质。委婉语的变化如何从认知来解释就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4 委婉语的变化

其实, 委婉语生成以后, 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委婉语向禁忌语的移动, 另一方面则是禁忌语向委婉语的移动。我们可用图2来表示。

图2中委婉语和禁忌语的位置并不代表先后顺序, 只是表明其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 它们不一定指同一委婉语或禁忌语, 它们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因此, 我们把它们用黑体标记。双箭头表明禁忌语和委婉语相互转化, 同时也表明从禁忌语到委婉语有一个度的问题, 它们是一个连续统 (continuum) 。对待委婉语, 我们必须动态地予以观察。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 我们可以把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关系看作是在相关性 (Relevance) 和不相关性 (Irrelevance) 之间的连续统。相关性和不相关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我们用图3来表示。

R代表相关性, I代表不相关性。当表达向R移动时, 表达向禁忌语无限接近, 当表达向I移动时, 表达越委婉, 但是不能超过I, 超过了I, 完全不相关, 就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交际规律。但随着表达向I移动, 在一定时期后, R也会相对向I移动成为R', 当R'与委婉表达重合时, 委婉语就变成了禁忌语, 而原来的R处的表达则有可能成为委婉语。

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从原型范畴的角度来看待委婉语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委婉语看作是处于投入水中石子激起的波中的外缘部分的表达, 表达越靠近外缘就越委婉 (图4所示大圆的圆心可以视为石子投入之处, 即禁忌语所在之处) 。波止之处以外的部分则不属于委婉语。而有些委婉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变成禁忌语可以理解成该波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遇到某种阻力而产生了以其为中心的另外一个波 (即图4所示的小圆) 。于是该阻力点上的委婉语成为了一个禁忌语, 而原先的禁忌语若在第二个波的波及范围内则有可能成为新的委婉语。

从委婉语到禁忌语变化的例子很多, 大多数的委婉语由于注意力从禁忌语转移到委婉语后而凸显, 长此以往会使语言使用者将委婉语等同于禁忌语所指而成为新的禁忌语, 这样说话者就会寻求新的委婉语。反过来, 那些由于注意力的转移而被淡化甚至隐藏的禁忌语成为了禁忌语所指的范畴的边缘成员, 而原来替代它的委婉语成为了禁忌语所指的原型。如:“怀孕”这个词在很久以前说起来觉得很不雅, 因为它会很自然地使人联系到性。所以, 人们往往会用“她有喜了”“她快要当妈妈了”等等来替代。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 “怀孕”这个词逐渐被人接受而成为雅的词, 并成为“她把肚子搞大了”的委婉语。

5 结语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观察。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理论都是统一的, 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语言问题。因此, 我们既可以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委婉语, 也可以用这些理论来构建委婉语。

摘要: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中大量存在, 但现存文献更多的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或者从认知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凸显观、注意观以及原型范畴化和隐喻、转喻理论的角度对委婉语的构建与变化进行阐释以期克服单个认知理论解释委婉语的不足。

上一篇: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馀字,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馀字萧至忠,奉下一篇:工作落实定期汇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