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言论文(共13篇)
1.交际语言论文 篇一
听的技巧
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用心去听,而不是只用耳去听。
要暂时忘却自己的想法和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去回顾体验,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等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对方表达的自信心,使他乐于讲下去。
聆听时要耐心不要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不高兴的神情。
聆听时还要虚心,不要轻易打断他,要善于发现对方思想中的闪光点。
目光技巧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
在交往中通过眼神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
正视表示尊重,斜视表示轻蔑,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
柔和、热诚的目光会流露出对别人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目光东移西转,会让人感到是心不在焉。
交往中,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彼此的关注。
说的技巧
说是自我表达的最佳手段。
说是要给别人听的,所以要使别人对自己说的内容感兴趣,就得做到:一、说得明白,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易懂。
二、还要善用敬语,对上级,要谦恭有礼,多用亲切友好的词语。
三、适当赞扬别人。
适时适度、发自内心地赞扬别人,可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强化人际吸引力。
但赞扬要真诚适度,不要乱戴高帽。
体态技巧
体态包括身体的动作、手势。
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特定的态度和含义。
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侧转或背向对方,表示不屑一顾。
不同的手势也具有各种含义,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拍脑袋表示自责或醒悟;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
声调技巧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和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保证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友情;缓慢、低沉的声调表示同情和关注对方;用鼻音则显示傲慢、冷漠、鄙视,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青年警察在人际交往中要细心体会声调的微妙,学会正确运用声调,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距离技巧
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需要。
个人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交往的对象、内容、场合和情境有关。
一般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人际空间距离就越。
2.交际语言论文 篇二
在职场交际中,哪些话如刺在喉,如芒在背?哪些话儿可以优雅如兰,盛吐芬芳呢?
和领导说话
职场上,每位职场人几乎每天都要和领导见面、汇报或者是沟通,“说话”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想要让领导满意,把“话”说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你不想加班
带刺的话:领导,我加班没问题啊,但节日加班是要按照《劳动法》付我三倍工资。
潜意识:你不给我三倍工资我就不加班,我是懂法的。
开花的话:因为我们公司的情况特殊,假日一定要人值班是没有办法的事,您把加班这个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无条件支持您的工作。如果我节日后有事请假,也请您多给我几天假。
启示:职场人加班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逃不掉的。如果很不情愿执行,还不如痛痛快快说“好”。这样让领导高兴,也让自己在以后的请假中让领导痛痛快快放行。
你想加薪
带刺的话:领导,人家公司每年都加薪,我们公司三年都没加薪了,干得真没劲。
潜意识:你不加薪我就怠工,甚至我会跳槽。
开花的话:领导,今年我制定了几个拓展方案,年底一定让我们部门的业绩翻番。我们业绩翻番以后,也希望得到公司的奖励。
启示:要让领导主动给你加薪,不是嘴巴动动就可以的,最关键的是用你的业绩说话。
和同事说话
职场上,同事关系不同于情同手足的兄弟级关系,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包容、兼容关系,而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又要合作的微妙关系。
不想与你不喜欢的人合作
带刺的话:我们性格不合,没有共同语言。
潜意识:想和我合作?没门!
开花的话:我们性格不同但能互补,你具备的特长和优势是我没有的,只是有人提前邀我了,期待下次合作愉快。
启示:不要认为你不喜欢的人就是别人也不喜欢的人,就是你受大多数人喜欢,也有不喜欢你的人。
这件事不是你的责任
带刺的话:我已经按照领导的要求配合你了,也在这件事上提醒过你,可是你不听,这不是我的错……
潜意识:这是你的问题和责任,凭什么扯上我?
开花的话:这件事是我们两个第一次负责的项目,配合稍有生疏,我有责任。如果我们再次联手,就不会出了这样的错误。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要把错误纠正过来,把损失降到最低。
启示:责任不是共同推卸,而是要共同承担。这样的话会温暖人的心房。
和下属说话
下属,一般是执行命令,并把命令转化为结果的人。所以,和下属说话,要给下属动力而不是压力。
你不太信任下属
带刺的话:你没有这个项目的经验,到底行不行啊?
潜意识:你可千万别做砸了,否则扣掉你的奖金,炒你的鱿鱼。
开花的话:这件事你虽然没有经验,但以你的能力应该没问题,我期待你的佳音!
启示:下属不是你的绊脚石,而是你的垫脚石,只有他的工作出色,你才有可能更加出色。
结果不是很如意
带刺的话:你怎么搞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会做什么?
潜意识:这次你死定了!
开花的话:这件事只有你来做,才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你这么个幸运的下属,是我的福气!虽然下一次不会有这么幸运,但我依然相信你会给我带来好运!
启示:责骂只会让两个人都不如意,赞美却使两个人都心情愉快。
职场上,让好话开花吧!
3.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篇三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1 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Samovar和Porter认为,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而Malandro和Baker把非语言交际界定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再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即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式有很多。最早的分类是由Ruesch和Kees指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三类: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
此外,Knapp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提出非语言交际应分为以下七类: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body motion and kinesic behavior)、身体特征(physical characteristics)、体触行为(touching behavior)、副语言(paralanguage)、近体距离(proxemics)、化妆用品(artifacts)、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另外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对非语言交际进行了分类,比如Jensen基于“无声语言”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分类以及Canden的分类,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若从第二语言教学出发,通过西方学者的大致分类,我们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即非语言交际所涵盖的四个方面: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1)体态语(Body Language)。体态语也称身势语和身体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指的是用以同外界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动作,包括基本姿势(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拥抱、微笑、女士优先的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动作、面部动作、手部动作、腿部动作、臀部动作、目光交流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Para Language)。副语言也称类语言和伴随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是言词信息表达的方式,而非言语表达的内容。包括沉默、话论转接和各种非语言声音。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一般指人工用品(artifacts),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家具及其他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具备实用性和交际性的双重功能。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环境语可以说是客体语的一种,但是环境语与个人的结合不那么紧密,更具持久性。环境语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时间、空间(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信号、建筑和室内装修等。
3 非语言交际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只是重视准确使用语言的交际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也是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比言语交际更加细腻敏感。这是因为非言语交际行为不仅仅潜在于整个对外汉语课堂的交际过程中,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最能反映学生的内心活动、真实想法和价值态度,可以辅助言语交际,起着吸引、调节、鼓励、启发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所谓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仪态举止、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课外师生之间非语言交际关系等方面所遵循的规则。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其他几个方面笔者就不再详细赘述。
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体态语等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学生也能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二语教学方法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肢体反应故事教学法,TPRS是199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班牙语老师Blaine Ray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其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第一,介绍与练习新字汇(教师使用TPR来教导新字汇,并使用新的命令句或祈使句)。第二,在故事中使用新字匯(将新字汇加入简短故事中,使其赋予内容、情境等,帮助学生在语言上的习得),说故事时可使用辅助教材。例如,小道具、玩偶、幻灯片、大型的图解、当场人物示范等。第三,故事的讲解要不断地重复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详尽,直到学生也能朗朗上口。例如:
T:The boy wanted to rent a green car.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S:Yes.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or a blue car?
S:Green.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blue car?
S:No.
T:No,the boy did not want to rent a blue car. He wanted to rent a green car.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S:Yes.
由此可见,TPRS教学法在教师问故事,学生猜故事中自然习得大量词汇和语法结构。学生戏剧化的表演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另外,教室桌椅的排列也是可以体现出师生关系和地位上的差异,反映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教师应当根据课型的不同而设定教室桌椅的排列方式。根据调查,学生在上必修课时,倾向于传统式,即教师站在讲台上,桌椅在台下一排一排整齐排列。这是由于传统式有利于师生进行交谈,教师可以控制整个课堂,而学生之间不易交流;学生在上选修课时,倾向于马蹄式和模块式,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便于交流和讨论,教师教学更灵活多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上,非言语交际行为还可以表现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步态、服饰和饰品的选择与搭配等这些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使用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的仪表、体态和气质应时时散发着美的信息。整洁而颇为讲究的穿着,大方而富有质感的化装,潇洒而从容若定的体态,得体而极合时宜的发式,高雅而不失真诚、朴素而沉稳的气质是现代学生所欣赏、所效仿的形象。具有这样形象的教师所组织和参与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教学无形中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虽然非语言交际不能替代语言交际教学,但是假如它与语言交际行为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可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非语言交际运用在语言教学中,并且积极优化与完善自身的教学语言系统,那么则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无声语言交流,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然、生动、有趣,以便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课堂效益。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然、恰當地运用手势、目光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等,以得体合理地辅助课堂语言进行教学。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作为直接接触外国学生的人群,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比一般的教师更加应该注意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中的使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晓玲.非语言交际形式与第二语言教学[J].吉林: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
[4] 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贾祎. TPRS教学法初探[J].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2).
[6]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 徐蓓蓓.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扬州大学,2014.
[9] 谢勋琪.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成都: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9).
[10] 田倩.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4.交际语言论文 篇四
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所谓“非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脱离口语,使用其他方式如肢体动作、表情状态、情绪表现及体态、形象、空间、首语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据统计,一个普通人的面部表情接近26 万种,不同的情绪、心境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影响“脸”部的表情;手势更容易表达情感,仅仅“手动”就可以表达 1000 多种含义。因此光是面部表情和手势就可以胜任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体态的交流主要集中于交流双方的姿态和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空间的交流主要是指交流双方之间间隔的距离和身体接触程度等。形象方面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外貌打扮和行为举止来传递信息,这些受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影响。首语的含义非常简单,指的就是头部的点、摇和转动方式,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标志。很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体察对方的人,可以根据对方的交谈语气、表情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来调整自己的承接方式,成功的沟通者也一定是熟捻心理学的人。
二、非语言交际方式对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适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商务礼节是促成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环节,对于交流双方的情感意图表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商务沟通交际过程中,不管是眼神、姿态还是手势,都要先于语言传递给对方,即使沟通中语言交流非常顺利,但是不当的行为方式也会对商务沟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交流双方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暗示。所以积极适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会让交流他方感到轻松愉快,为随之而来的商务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不管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力度适中的握手,都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沟通气氛,对于商务沟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商务沟通过程中捕捉和把握细微之处,从交流他方的情绪入手,也有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所以商务人士在平日里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素质培养,熟练运用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
三、非语言交际方式的类型
1.面部表情
这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交流情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部表情,这要受到相貌、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心境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的面部表情受到同一种生理特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人类某种面部表情表达的是同一种含义和情绪,比如皱眉表达的是厌倦、不赞同,嘴角下垂可能包含恐惧、忧郁等情绪,而咬嘴唇一般是忍耐、克制的意思。但是社会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的层次不同也会造成同一表情的不同含义,很多小表情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都代表着不一样的含义,如女孩对男朋友撅嘴多数是撒娇,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是蔑视。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欧美人士喜欢直来直去,对于目光不能与人相接的人会认为是缺乏交流的诚意或者是有潜在的某种犯罪意图;而亚洲地区的人,对于自己尊敬的长者或是上级,会主动避免目光接触,这种交流习惯上的不同对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商务文化沟通就很容易产生歧义,甚至造成商务谈判的失败。另外欧美人士比较外露的情感表达也是令亚洲商务人士非常头疼的地方,他们喜欢和下属开玩笑甚至勾肩搭背,其夸张的面部表情让亚洲人常常误解他们对于商务问题的认真程度。而亚洲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又让欧美人士抱怨不已,例如亚洲社会等级严格,同一句话由不同级别的人说出来很可能是不同的含义。
在和亚洲人进行跨国商务洽谈时他们往往猜不透对方在想什么,因此生意很难做成。所以,早期的跨国合作失败的原因不见得是技术和资金问题,很多时候很可能是沟通障碍造成的,即使跨国商业交往频繁发生的现在,涉及到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商务往来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2.手势表达
人类在情绪激动或是紧张的时候,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也会不自觉地带出手势,心理学上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鼓舞自己、安慰自己、给自己表达的内容添加说服力的方式。手势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是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如果事先沟通不好会对商务洽谈造成消极的影响。亚洲地区对于握手的理解就是见面时的一种礼貌,略微表达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握手方式在美国男人看来是轻视的意思,只有重重有力的握手才是礼貌的表达。而在德国去主人家做客时才与主人握手,法国人却要进门和离开时握手。一个简单的动作,涉及这么多不同的习俗,虽然我们在商务沟通之前可以提前预热这些知识,但是因为不属于自己生活里的常识,很可能忘记或带出本国特色。由此可见,握手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一定要引起沟通双方的重视,不要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冲撞和误会。
3.体态动作
同一种姿势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幅度和速度,表达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从体态动作的幅度上来说,亚洲地区以及欧洲北部、美国、英国等地,幅度都比较小,而南欧、拉美以及中东地区,幅度则很大。语言学家认为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欧洲人最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至高无上,必须尊重;亚洲地区由于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习惯于把个人行为划归到集体当中,等级观念非常清晰。在商务沟通当中因这样的差异造成误会的案例非常多,举例来说,假如阿拉伯人和英国人谈生意,阿拉伯人喜欢亲近自己喜欢的人,会一直向英国人靠近,而英国人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也要和其保持距离,所以就会看到阿拉伯人一直前进,英国人一直后退的情景。阿拉伯人会因英国人的难以接近而伤心,英国人又会因阿拉伯人的过分亲密而感到不能忍受。所以在进行不同国家的商务洽谈之前,谈判者一定要了解各自的交流习惯,有心理准备,而且出于对交流他方的尊重,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
4.空间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对于“亲疏”的理解。亚洲人群体观念非常强烈,认为集体才是单位,个人要融入到集体当中,这种“聚合式”的行为方式让亚洲人认为关系亲近的人在空间上要拉近距离;而欧美地区的人则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即使关系非常密切的亲人之间也不会过分靠近。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在商务沟通中会主动靠近交流他方来表示友好,而如果交流他方是欧美人士的话,对于奉行“离散型”行为模式,强调独立自主和重视私人领域的他们而言,中国人的刻意靠近就显得非常不合适,欧美人的第一反应是向后躲避,而这又会使中国人感到很不舒服。空间概念和体态语言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民族之间进行商务交流时,如果不掌握这种空间概念,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5.形象和首语
修饰物的情感表达在远古初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类对于佩戴兽骨、身着草裙有着天然的审美情趣,发展到现代,得体的穿着也是商务洽谈成功的关键。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代表美丽,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以及对于交流他方尊重程度的标志。
欧美国家的公务人员、律师以及正规的大公司职员,其衣饰穿着非常正规正式,而在中国的企业里没有将着正装作为硬性规定,很多单位的员工穿着都很随意。如果这种随意的装束带入到跨国商务会谈中,可以肯定,商务会谈会终止在第一次见面时。恰当的、适合国际交流的服饰和礼仪都是商务洽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际商务洽谈中,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穿着符合国际惯例就可以了,当然有一些地区比如阿拉伯人喜欢穿自己民族的服饰参加谈判,所以沟通双方对于穿着的规定一定要事先商定,以免造成误会。除了着装形象外,首语的表达含义也受到重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对于肯定都是点头,否定都是摇头,例如在日本点头的含义只是对于说话方的一种尊敬,表示聆听的意思,如果把这种点头当做认可,那么中日商务交流基本上就要终结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任何人都无法囿于一时一地,跨文化的商务沟通已经成为世界商务交流的重要环节。对于参与国际商务交流的人士而言,非语言交际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解和认可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是跨国交流沟通的第一步,而非语言交际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包容和学习这些差异,不仅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以达到商务沟通的完美效果。
参考文献:
5.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准确理解称谓语,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心理。2.点燃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了解谦辞和敬辞。3.学会恰当运用称谓语,营造良好人际环境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得体的称谓语进行交际 教学难点 掌握常见谦辞敬辞
教学方法:交流学习,梳理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有个知县好巴结上司。在一次宴会上,知县一边劝酒,一边套近乎。“大人几位公子呀?”知府伸出两个指头回答,“有两个犬子。”说完反问知县:“大人有令郎几位呀?”知县心想:知府大人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我该怎么称呼我的儿子呢?他想了好半天,才毕恭毕敬的回答说:“回禀大人,卑职只有一个5岁的王八羔子!”知县因为不了解语言常识闹了笑话,可见在交际中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非常重要。交际双方是融合还是神离在很的程度上取决于言语艺术。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用语言交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在这里仅探究学习其中的称谓语。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准确理解称谓语,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心理。
2.点燃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了解谦辞和敬辞。
3.学会恰当运用称谓语,营造良好人际环境
三、梳理探究
1。正确理解称谓语 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2给下列谦辞和敬辞分类,你从中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①鄙人乃山东人也
②请问您尊姓大名 ③欢迎您到寒舍来
④借您宝地一用 ⑤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⑥仁兄高见 ⑦晚生这厢有礼了
⑧荷蓧丈人
总结: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尊人卑己的文化观念,谦和礼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现代称谓语
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
四、称谓语的选择
1、对象
性别、身份、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价值观念等
2、心理世界
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
3、场合、环境
4、书面语与口语
五、回归课本
下面这些称谓语你理解吗?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3.“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4.“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又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
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巴金《小狗包弟》 6.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艾青
六、语言冲关
1.请根据语境选择得体的一项()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的时候,作为一名志愿者,当你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时,一位中学生骑着自行车硬闯红灯,这时,你迎上去说:()
A.喂,你想干吗?想找死吗?
B.下来!你已经违反交通规则了。
C.同学,请你不要闯红灯!
D.你这家伙,懂不懂交通规则?
2.润扬大桥开通了。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如果你将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扬州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江苏扬州市)
①采访市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访旅游局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4年高考题:礼貌称谓正确的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时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1995年高考第30题)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帮他修改。
金馆长:
你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
5月18日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古代谦辞敬辞 2.中国妇女称谓变迁
八、板书
称谓语
古代
谦辞敬辞
现代
亲属社交
文化
6.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篇六
中方
有亲属 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
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 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 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 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老
中方
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西方
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
如西方人用 B. 0. 代 替狐臭 Body Odor;用 C. C 代替癌症 cancer;V. D 代替性病 venereal disease;a slow learner 代替愚笨的学生(a stupid student);a special student 代 替 有 残 疾 的 学 生(a disable student);a 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 指 盲 学 生(a blind student);the handicapped 代替跛子(the crippled)等等。He doesn’t feel well(He is ill)死亡
中方
死亡是人们最不喜欢涉及的事情。亲戚
朋友去世后,人们在与死者关系亲近的人面前,不方便用“死 亡”一词直接提到死者。中国和西方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我们中国人往往用“安息”、“仙逝”、“夭折”、“长眠”、“作 古”、“永别”、“辞世”、“逝世”、“过世”、“走了”、“老了”、“不 在了”、“出远门了”、“没了”等说法来代替“死亡”一词。
在中国,丧葬和死亡密切相连是有诸多禁忌的,寿衣,寿材是带有委婉意义的词汇,用来代替人们不愿说出的词语,人们特意加“寿”字以破不祥。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
西方
pass away, go to another world, go to sleep forever, return to dust, be with God, expire, decease, perish, cut off
性,分泌以及排泄
性
中方
由于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性行为是充满邪恶让人羞耻的事,即使是正常的两性关系也是极其私密不便直说的,在公共场合谈及“性”很容易让人面红耳赤,感到难堪。平常说话人们在提到“性”时,常用“房事”“同床”等词语代替,至于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汉语中有“有外遇”“走野路”等代替说法。现代社会,人们通常用“发生关系”“做爱”指代性行为,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下体”“阴部”等代替。
西方
make love, in a state of nature
my friend, little sister, number three 分泌以及排泄
中方
分泌及排泄涉及到人的隐私部位又与性器官联系紧密,所以也被视为禁忌直 说的词语,而且这些行为本身有些污浊,实在不算是一件雅事,与人交谈中随便
提及此类词语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中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改称为解手、方便一下、去卫生间、去洗手间,这反映了人们鄙弃粗俗,崇尚文雅的心理除此之外,这类禁忌还包含妇女的月经。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用好朋友,特殊期,来事,见习等委婉方式表 示。
西方
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 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不过,小孩多半用 to pee.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如果看病医生常问 “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 ”而小孩多半用to make a poo poo go to the bathroom/restroom, powder her room 诅咒语(日常生活中禁忌使用,除非在骂人的时候使用)
中方
现代社会,人们在交流
时都提倡“文明,礼貌”,辱骂性词语在交际中是要完全禁止使用的,“笨蛋、懒蛋、混蛋、滚蛋、扯蛋、王八蛋、完蛋、捣蛋”这些都是咒骂人的话,在汉语中有些动物如鸡、狗、驴等也常常被用来咒骂人,现代社会用“鸡”指代女性是让人难以容忍的,很有可能会激怒对方。因“鸡” 与 “妓” 谐音,所以“鸡”被赋予了另一种 意义,用来指代从事不良职业的女性。此外,与和尚说话,不能说出“驴”字,因为“秃驴”是和尚最忌讳的字眼。
西方
shit, hell, damn, cunt, fuck(four-words)动物
中方
鸡是吉祥的动物(吉祥如意),狗含贬义(狗急跳墙,疯狗咬人)
西方
chicken is not brave,and afraid to do something,妓女,cock(男性生殖器)数字
中方
好事成双,“六”“禄”同音,六六大顺
四”和“七”,也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对“四”的避讳是因为它的读音与汉语中的“死”相似。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时都会尽量避过“四”。在台湾的医院里没有四号楼或四号病房;公共汽车没有四路;四月忌婚嫁的习俗这些都出于对“四”的禁忌。数字“七”因为和中国的丧葬习俗有关,也被列入忌讳的数字之列。在中国人死后每隔七天要做一次佛事,称为“作七”直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所以在有些场合,人们是要避过数字七,比如人们选择良辰吉日一般避过逢七的日子。
西方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耶稣正是由于犹大的出卖才被钉在十字架上,而
犹大正是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位客人,所以十三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西方,受最后的晚餐的影响,对十三个人同桌进餐有很大禁忌,常常有招之即 来的十四号宾客。所以座
位、房间、街道、车牌、楼层,房间等一般都不会出现 13 这个号码,重大活动都 不适宜在 13 日举行。如果“十三”号又逢星期五,那就更加不祥了,因为星期五 也是凶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都是星期五,因此 这一天被认为是罪恶之日,结婚、旅行、乔迁等都不适宜在这一天进行。
十三,星期五(凶日)
关于生理缺陷的语言禁忌汉语英语中都有。具有生理缺陷是人的一种不幸,没有人希望自己有无法改变的缺陷。如果直接跟他们谈论缺陷,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出于礼貌和尊重,有很多委婉的表达方式。人们当着跛腿的人不 说“瘸”,而说“腿脚不灵便”,“腿脚不好”。当着失聪的人不说聋,可以说“耳 朵背”,“耳朵不好使”。同理,身体的很多部位的缺陷人们都用“„„不好”来委 婉表达。“残废”在汉语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词,“废”是一个很让人伤心的字眼,人们对“废”字有很大的忌讳,现在用“残疾人”不用“残废人”。
隐私
中方
家丑不可外扬,团结,友好 西方
在中国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寒喧方式是问“你吃了么?”为了表示 关心,人们喜欢问一些诸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没?”、“有小孩没?”、“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等等,但在英美人看来却 是很无礼的。因为英美人强调独立的个性,他们认为这属于他们的 Privacy(隐私),是绝对不能让别人干涉的。在英语中有这样一种说 法:“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完全 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不要询问一个外国人有关年龄辈分、个人经 济、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话题。
私人财产,年龄,收入,婚姻,工作,住址,经历,信仰,健康
Mind your own business.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贫穷
西方
poor
needy, unserpriviliged,disadvantaged 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词语毫无疑问应当被禁止 使用。
如 nigger, niggruh, negro, boy.毫无疑
7.交际语言论文 篇七
[示例1]《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游戏快乐多”
针对本课中“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 上课时,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 到操场中开展游戏活动。有的小组玩荡秋千, 有的小组玩滑滑梯, 有的小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 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 能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
生5:我们小组的同学玩游戏时都非常遵守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可我觉得, 不遵守游戏规则, 也能玩得开心呀!玩滑梯的时候, 我就不排队, 抢着玩那才叫过瘾呢!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生6:这一次你是过瘾, 可万一哪一次, 你抢的时候不注意从滑梯上摔下来, 就来不及后悔了。
师:那我就把他们全赶走, 我一个人玩。
生7:虽然这一次你玩得很愉快, 可你只顾自己玩得开心, 以后同学们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 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你不觉得寂寞吗?
[评析]在教学中, 当师生达成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的共识后, 教师没有急于肯定或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而是抛出了相反的话题, 这些话题不仅可以使一些学生反观自己的错误行为, 还把学生引入了积极的思考当中, 学生在与教师的“交际冲突”中对遵守规则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示例2]《规则有什么用》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主题二)
当大家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展开评论时, 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规则有什么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 排队打水, 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教师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有的同学排队排了很长时间, 可是还没排到, 上课铃就响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一声不响, 似乎在等老师的批评。老师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 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 想想解决方法。教室一下子炸开了, 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每个同学一次少打一点, 够喝就行了, 这样既节约时间, 又节约了用水。老师又问刚才那个学生:“你同意吗?”他高兴地点了点头。
[评析]学生的一句看似不和谐的话成了对话的起点, 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 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 同时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在师生的交际中得出结论证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以上两位教师在教学的交际中灵活地运用交际语言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使学生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使他们学会了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学语言, 使交际目标有效地达成。
首先, 根据年龄特征灵活使用语言。针对《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这两个阶段教学语言要各有侧重。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对抽象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所以本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地使用形象、活泼、充满情趣, 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 语言应以短句为主, 但要避免“娃娃腔”。不能把一粒种子说成“小种种”, 而应说成“种子娃娃”或“种子宝宝”,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正确语言和丰富的词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认识能力及语言能力的提高, 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则应使用表义更严谨、更丰富、富于逻辑性的语言, 尽量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句子。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师必须用规范的口语给予他们良好的影响。
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类教学语言, 如情感性语言、趣味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议论性语言等。
对于历史性教学内容, 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 通晓历史进程, 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 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 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 在学生了解事件后, 要重点引领学生感悟林则徐的民族精神, 从活生生的人物身上体会爱国情感, 从当时的鸦片联系到的当今的毒品, 认识毒品的危害,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所以, 这一类型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更多的要体现情感性, 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 用富于情感性的语言体悟历史、以史育人、陶冶情操。地理性教学内容中涉及地理知识时语言要准确、精练, 介绍自然风光时语言要使用流畅优美的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对于日常生活类教学内容, 如《安全的生活》、《花钱的学问》等课, 教师可使用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生活化语言以及趣味性语言。
总之, 在教学中使用具有什么特点的语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学生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等生成, 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固守成规。
第三, 注意突发事件的生成。对于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这门课程来说, 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教师要因势利导, 灵活及时地运用应变的语言驾驭课堂,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机智的教学语言中体悟到语言的魅力, 学会机智、幽默与智慧地使用语言。
[示例1]某教师在执教《家人关怀我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当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后, 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家人关怀我成长”的故事, 全班学生都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并说起了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哭了, 老师怔了一下, 但马上面带微笑, 走到这位学生身旁, 并请这个学生站了起来, 边摸着学生的头, 边弯腰亲切地问到:“你为什么哭啊?你能说说父母关爱你的故事吗?”可是学生不作声, 继续抽泣着。教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 但学生依旧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尴尬地笑了笑, 就让学生坐了下去, 继续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评析]这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事件, 学生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充满了期待, 面对这样的“节外生枝”, 教师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但显然教师的反应使学生的期待落空, 老师不仅没有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使课堂失色很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动态的交际过程, 这个不断成长推动的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又具有不可预测性, 教师应用机智的语言将其化解, 使课堂教学转危为安。
[示例2]《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二)
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时, 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 怎样关爱自己, 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 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时, 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来这位学生在他两岁的时候, 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 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各自的家庭, 就再没有管过他, 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老师走了过去, 轻轻地抚摩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 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 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 亲切地说:“孩子, 以后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 有什么困难, 有什么委屈, 你都可以找我说, 好吗?”这时,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当课堂出现不同的声音时, 这位教师并没有逃避, 而是用自己的饱含真情的语言融化孩子的心,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只支言片语就升华了师生的感情。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灵活善诱, 积极引导, 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灵动的课堂。在该课堂中, 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还在教师灵活的教学语言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 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学生才有望获得如坐春风, 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
8.交际语言论文 篇八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09-02
Bachman的研究將交际能力划分为广义的概念“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语法和篇章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备的,也是克服文化障碍所必须的。[1]尽管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已经提上日程,然而,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非语言交际差异,仍然是很多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难以涉及的部分。
一、非语言交际的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言语之外的传递信息的所有人际沟通方式,包括手势、眼神、姿态、面部表情、气息、服装、发型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
研究人员指出,有时候非语言信号比语言信息对交流的效果起着更决定性的作用。比如,玩笑或者嘲讽取决于讲话同时的面部表情和语调。
虽然各地人们都同时无意识的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觉,非语言行为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的彼此理解和交流,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行为却任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交流双方来自不同文化,拥有不同非语言符号时,必然产生误解。所以对非语言交流中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容低估。“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2]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却常被忽视。而事实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会造成更大的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非语言交际应该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能放弃的一部分。
二、非语言行为的种类
非语言行为可以大体上分为四类:身体语、时空语、辅助语和客体语。
身体语,又称体态语(body 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学家Birdwhistell(1970)最先提出。David Abercrombie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讲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这一类非语言行为包括姿势(posture)、手势(gesture)、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及目光语(eye contact)和接触语(haptic)。身势语可以理解为交际过程中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们具有象征、说明、情感表露、调节与适应性等功能[3]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时空语即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E. T. Hall在他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中指出,“时间讲话”、“空间讲话”,这就是非语言行为所谓的时空行为(temporal and special behavior)。是研究时间在交际行为中的使用,它是交际文化中最大而最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失误的因素。
辅助语,或称副语言(paralanguage)。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丰富多彩但各有交际含义。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语调对交际意义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像语调一样,音高、音质、语气,叹气、沉默、咳嗽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影响。副语言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它贯穿语言交际的始终,伴随语言所表达的真正意义。
客体语则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表达。比如交际者的衣着、饰物及那些源于文化而相对稳定的环境或客观存在的因素,都能被交际双方所感知,因而也可以提供文化特性等交际信息,往往也能揭示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特定情况下,能传递出比有声语言更多的意义。
三、跨文化英语交际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教学
对文化背景、对整体社会形态的认知是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基础。非语言交际训练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先期可以开设文化基础、文化比较等课程。在文化教学中除设置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国家基础知识外,还要多把东西方国家的习俗传统、价值观、社会形态进行对比,体会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案例教学贯穿非语言交际案例可以是文字案例、视频案例、演示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文字案例目标明确,直接易懂。视频案例直观、真实,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演示案例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从而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产生的各种情景。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和理解。
与语言教学相结合非语言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语言行为而存在,在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文字、视频或情景演示,语言都可以为其设置一定语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4]。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HYPERLINK“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BookSources/978-0-19-437003-5”\o “Special:BookSources/978-0-19-437003-5”978-0-19-437003-5
[2][美]杰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任务式学习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篇九
牛津英语是一套以语言教学思想为体系的教材,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任务学习,有效展开语言交际活动,使语言技能得到充分训练,从而加深了语言知识,语言概念的理解,它借鉴了母语教学的相似之处,通过自然的语言,耳濡目染渐渐成形语言能力。
一、任务学习教学模式
任务学习教学模式把教材分为三个阶段,前学习任务(Pre-task Preparation)学习任务(While-task Procedure)任务学习(Post-task activities)这三个阶段又为三个教学步骤,导入(Presentation)巩固 (Practice)和运用(Production)。导入基于复习的基础,巩固基于练习的基础, 每个步骤相互紧密,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但是他们之间又相互交织,步步紧跟,即从复习旧课到呈现新课,从机械操练到交际或半交际活用,从口头练习到书面巩固,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建立递进和螺旋升级的意识,把教学引向深入推向高潮,在多信息,勤反复,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学习,最终达到学以用的目的。
二、任务式学习模式,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Tasks 和 Activities 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及多样化的练习方法,使学生有效地、大量地获取和接受语言信息,有充分地练习机会,从而达到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这些活动的设置出现在学生用书,语法练习,练习册,活页资料中的各项习题里,牛津英语教材中每个“part”都标有该活动的方法。如:Look and learn ,Look and say, look and read, Look, speak and write, point and match, about you, survey 等任务,目标明确,能让教师和学生一看见标题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这些练习,丰富新颖,贴近生活,感情真实,容易操作。大家围绕一个具体任务开展活动(task based activities)即每一个练习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或做成一个事,例如调查问卷,制作三名治,画一个family tree ,这些活动由于任务具体,时间明确,有材料,(表格、食物、图画)可操作,学生特别有兴趣,吸引力强,气氛活跃,到达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任务学习重在交际能力的培养
任务学习重视语言结构的`交际功能和实际使用,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用”字鲜明地突出了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交际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交际语言教学思想认为,交际是语言最本质的特性,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不是一个知识体系,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用语言,用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大堆不会用的语言知识,任务式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突出交际,重视学生使用英语能力。
1、任务学习,为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实践机会,从表面上看前任务学习是语言知识和语言的结构学习,任务学习和后任务学习才是培养交际能力,事实上,从语言的输入到语言的输出始终在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借助直观教学,借助情景,图片、食物、开展师生、生生的互动,是活用语言,用语言表达信息,用语言表达思想,用语言去做一系列的事情,这就是交际能力的培养。每一个教学步骤离不开一个“练”字,复习旧课是温故知新的“练”,呈现新课是
10.身势语与非语言交际刍议 篇十
身势语与非语言交际刍议
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方式有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本文从文化角度对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含义作了介绍,探讨了东西方人在空间砸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与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作 者:刘晶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9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11.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篇十一
关键词:语言形式; 交际风格; 性别差异; 跨性别交际
性别语言差异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以及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男女两性间普遍存在着由于生理及在社会原因产生的对语言的使用不同现象,不同性别间的交往常常也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作为最能体现跨性别交际中两性特点的差异之一,本文将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加以探讨。
一、两性语言形式差异在交际中的体现
(一)语音方面
较之男性,女性说话时,音高普遍更高,音质偏细,音强更弱,主要体现出娇柔的特点。例如“女国音”,可以说就是其中较极端的例子。“女国音”简单来说是指女性在说话时常把j、q、x发成z、c、s的特殊语音现象,一般出现在北京地区的青年女性之中,随着年龄增长现象逐渐减弱至消失。实际上,这种发音方式并不符合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但长期以来,“女国音”都被认为是“更有女性气质”的柔美的发音方式,因此,在今天的北京,“女国音”仍在年轻女子中广泛流行。
而男性在语音方面则体现出了音高更低,发音时音强更强,音质较浑厚的特点,有时还存在吞音现象,更多地展现出所谓 “阳刚气质”。比如,与“女国音”相对,在北京男性青年中广泛存在把舌辅音发成卷舌元音的现象,比如把“玩意”发成“玩儿”,把“保证”发成“保儿”;或直接将两字词语或短语中一字的声母或韵母不发音,如“干嘛”发成“g嘛”,“别闹”发成“别ao”等。尤其在非正式场合,这种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给人以更加直率硬朗的感觉。
(二)词汇方面
女性在词汇使用上往往更注重委婉含蓄。如在表示惊叹时,女性更多选用轻度较轻的弱感叹词。此外,模糊语在女性语言中也有更高的出现频率。如在表达观点时,女性通常加上“大概”、“基本上”等;在叙述或描述时,则通常会加上“听说”、“据说”等表示消息来源的,或“几乎、“有些”等表示程度的模糊语。模糊语可以使女性的表达更显严谨客观,语气和缓。同时,委婉语在女性中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提出要求时,女性言语中“请”,“能否”等词出现的频次远高于男性,使女性容易给人以礼貌周全,但更缺少权威的感觉。
而男性在用词上常常更直接,对语言礼貌和严谨性的注重也稍逊于女性。表达较强烈的感受时,男性更多使用强感叹词甚至诅咒语;而在描述事件或事物时,男性更多选择“绝对”、“肯定”等表示确定性的词,以及“很”、“特别”等表示程度高的词,且男性更多地直接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开头,而非像女性一样指出消息来源。在提出要求时,男性更少使用委婉语和礼貌用语,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说出目标。此外,相比于女性,男性对俚语有着更高的使用频次。总的来说,男性言语更多地给人以直截了当,简洁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权威性,但有时也难免显得粗鲁或不严谨。
(三)句法方面
句法结构上,女性较多运用情态结构减少生硬感,尤其是在英语中,女性常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组成情态结构。如:“I couldnt say its a good idea.”或“I think this might be true.”在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你可以换个方法试试”。这类句子多以试探性的语气表达看法或要求,显得更加客气。同时,女性也更多使用疑问句显示委婉,体现在英语中,则尤以反义疑问句的使用较为典型,调查显示,女性英语使用者使用反义疑问句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对以上这些结构的使用,显示出女性说话者考虑到其主张需要听话者加以确认,以避免语气过于直接。
男性则倾向于选择更直接的句式,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如在表达看法时,他们多使用陈述句,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显得自信和可靠;而在表示要求时,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如“拿杯水来。”或“把门关上。”等。一般说来,男性大多采用简单、直接的命令形式提出请求,而女性则更喜欢使用迂回的结构来避免显得生硬无礼。
二、两性言语交际风格差异在交际中的体现
(一)交际中的竞争与合作
男性通常在谈话中常表现出乐于竞争,喜欢占有支配权的特征;相反,女性在交际中则更多倾向于建立平等的对话模式,乐于维系和谐的关系。可以说,在多数情况下,男性的交际风格为竞争型,女性则通常是合作型。
一些学者的调查表明,在同性别交际中,话语的重叠与打断几乎是平均分配,对话中每方出现这种情况的次数也基本一致。但是在跨性别交际中,大部分重叠和打断都是男性作出的。男性对于话题有更强的控制欲,他们希望领导谈话的走向,在被打断时,男性也表现出更多不满,并试图重新左右话题。与之相反,女性打断对话的情况在交际中很少发生,她们更多表现出加强对话各方联系的倾向,对于说话者更多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以期与他人加强或维系联系,最终达成一致。直接表现在语言上,女性在交谈中更多地使用“我们”、“咱们”等代词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在倾听中使用“然后呢?”等引导性语言使对话得以继续,乐于对说话者给予积极的反馈。
(二)表达的礼貌与婉转
女性通常会通过使用礼貌用语等使自己的语气更加委婉。在提出要求或表达意见的时候,女性多先抑降自己,然后用疑问句显示商量的语气表现尊重,减少不礼貌。在日语、韩语等存在敬语的语言中,同样的语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敬语。男性更强调对话的目的性,他们将交谈当作一种手段, 因此多言语直接,目的明确,较少顾及言语的委婉或礼貌。男性较之女性极少使用情态动词等,即使有所使用,也多为:“shall”、”must”等表示命令语气的词,在句式选择上,他们也多使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要求,而非委婉地提出。
女性在谈话过程中大多尽量由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语言运用上也多注意礼貌与委婉,以表示尊重;男性在这方面则多从自身出发,注意显示权威性,对礼貌更少顾忌,言语难免稍显生硬,因此,男性在交际中有时更易出现矛盾甚至交际失败。
(三)赞美与恭维
在交际中,女性更倾向于拉近距离,实现一致性,通过合作达到目的,因此对恭维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男性。恭维语是一种用来加强恭维者和被恭维者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通过使用恭维语,女性得以更轻易地得到对方认可,达成与对方的合作。提出恭维时,女性多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开头或第二人称代词“你”开头,如“你今天看起来很漂亮。”、“我喜欢你这种做法。”等,明确表明自己的赞赏态度,使恭维语的使用更直接,从而达到拉近关系,维系感情的目的。在接受恭维方面,女性也更多地表现出了欢迎、感谢的态度。
男性相对更喜欢用言语表明自己的权威,属于成就型,较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对话中他们更喜欢占有支配权。这直接导致在相同语境下,男性更少使用恭维语,尤其是对于同性的恭维频率更低。即使使用恭维语,男性也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倾向于客观地就赞赏的对象发表意见,如“这辆车看起来不错”,“这是个好办法。” ,更少从主观上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对对方的认可。在对恭维的接受上,男性也是更愿意接受对自己财富、能力等的赞许,对外貌和穿着的赞许有时反而会被认为是对他们其他能力的贬低。
三、当代交际中性别语言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别平等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社会对女性温柔具有依附性的特质和男性阳刚独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减弱,男性和女性都在交际中受到的限制更小。因此,在当代交际中,性别语言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女性进入职场,在交际中,她们除了要表现出合作外,有时也需要竞争性的风格,女性也会更多运用陈述句等表现自信或突出优势。尤其是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需要更多展现自己的权威性,有时她们甚至会有意识地降低说话的音高,以显得更加稳重。随着女性地位提高,她们对祈使句等较为强硬的表达的使用频率也随之提高,对恭维语的使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一些情况下,在需要做出决策时,女性不再只考虑意见的一致性,她们也会使用独立性的交际语言控制对话走向,以达到目的。此外,由于社会束缚的减少,在非正式场合中,俚语也不再是男性专属,女性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诅咒语等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点在青年女性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对于男性,女性语言运用的优点也逐渐为他们所接受和借鉴。传统文化往往要求男性具有个人英雄气质,在现代社会,随着这种束缚的减弱,男性对拉近距离,维系关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交际中,他们也会使用疑问句等表示商量的语气,甚至会根据情况降低自己对控制对话主导权的需求,以寻求一致性,通过平等的讨论达到交际各方都满意的结果。男性他们不再一味强调自己的地位,对交际各方的合作也越发重视,他们会相应地减少对生硬的命令性语句的使用,通过使用礼貌用语和恭维语等,让自己意见更能为对方所接受,对模糊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增加,以规避过于武断的表达。
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同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的反映,要更好地理解性别语言差异, 就必须把这些差异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长期来看,由于历史积累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传统不会立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性别差异在当今仍然适用。同时,在性别平等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的根源,减少两性在语言上存在的不合理特点,使两性最终达到语言上的和谐平等。
参考文献:
[1]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03:24-27.
[2]乔春华.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09-111.
[3]严丹.英汉性别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
[4]兰玉.论语言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的互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18-12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80.
[6]曹越明.语言与性别问题的语言文化和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7]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01:73-77.
12.交际语言论文 篇十二
一、创设动态语言环境, 语言与主题教学相结合
“墙饰的布置应体现幼儿感兴趣且与教育内容相适宜的主题, 使之成为幼儿表达自己的空间, 并能与幼儿不断地对话。”为此, 我们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静态墙饰布置, 使它成为一种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不断更换、增加, 幼儿也能参与其中的动态语言环境, 帮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不断感知和积累日常语言词汇、中心话题交流等方面的语言材料。
借助“主题墙”的方式,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差异性, 我们选择了不同层次的主题活动, 如小班的“我们的朋友在哪里”“我的一家”“打电话”;中班的“我爱我家”“我多想”“热闹的马路”等;大班的“春天的电话”“美丽的家园”等内容, 依据教学阶段的安排, 在进行不同的主题活动时, 创设出与主题内容相符的主题墙饰, 帮助幼儿充分感知主题内容, 并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经验, 展开想象, 大胆表述。
例如在中班进行“我多想”的主题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主要故事情节用画面形象生动的连环画贴在主题墙上, 以表现“我”的多种创想,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幼儿在观赏和聆听的过程中, 反复感知, 对故事中所展示的情节、人物性格、行为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能够促进他们主动地用完整的句子说故事, 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这样,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 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二、创设语言阅读环境, 将情景与语言相结合
班级环境的营造应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 尽可能地让每一个角落发挥教育功能。而图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它应成为幼儿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 我们在活动室内选择一个较宁静的角落, 因地制宜地制作了小书架, 并将一些经典幼儿读物摆放在上面, 供幼儿在小组活动、自由活动时随时翻阅。每当集体活动时, 幼儿便会三三两两地进入到这个“图书角”中,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 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或独自或结伴地进行阅读, 当他们看到熟知的画面时, 便会情不自禁地朗读书里的内容。总之, 创设阅读环境, 培养幼儿阅读习惯, 不仅使幼儿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可以表达人们的想法, 而且萌发了“说”的欲望。
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对于幼儿自然习得语言是十分重要的。生动形象、有趣动态的各类情境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 它营造的宽松和谐、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于是, 我们通过直观教具、现场实境及教师的表情、形体动作, 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实物和交际情境, 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 参与各种情境活动, 多感官地感知理解语言, 并自然运用到生活中去。
如在“热闹的……”主题活动教学中, 我们创设了“热闹的超市”场景:整齐的货架, 各式各样的货物, 使孩子置身于“超市”的热闹场景中……结合师幼活灵活现、声情并茂的互动表演, 不仅使孩子迅速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很快理解并掌握了生活中买卖的语言, 同时他们身临其境参与, 忘掉了自己, 全身心投入角色, 自由想象与发挥, 真正达到了情、景、人的融合与统一, 从而扩大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刺激和强化了幼儿主动参与、自主习得, 提高了幼儿熟练运用评议的能力。
13.交际语言论文 篇十三
邱娟飞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上虞312300)摘要:口语交际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儿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儿童进 行口语交际教学要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要明确规范D语交际的特点,并据此按低、中、高=个学段各有侧 重地安排训练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儿童;口语交际教学;特点;内容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67— 03
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幼儿掌握的词为800〜1000个左 右,5〜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量发展到3000个左右,他们基 本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闻。因此有人认为,学龄初期儿童的口头语f已经发展到了相 当的水平,他们入学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书面语言 水平,没有必要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周士魁在《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一文中指出,汉语 是我们的母语,小孩子7〜8岁,基本能说完整的话,基本符 合汉语规律。他们学语文应着重于读写,把听说读写作为 语文教学四大能力目标提出来,未必科学。所以,认为语文 教学大纲能力目标中关于听说的陈述有失妥当,不该将听 说读写同等视之。
事情真的如此吗?
一、学龄儿童(6〜12岁)口语交际水平现状
首先从学龄初期儿童(指6〜12岁)的言语表达的质量 来看0上世纪80年代,戴宝云曾对初入学的31名儿童进行 口语测试。在儿童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回答 ‚你家里有几R人?有那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f等几个 问题。测试结果显示:甲类占10%,乙类占70%,丙类占 20%。乙丙两类的主要问题,一是用词不确切,语句不够恰 当;二是层次不清楚;H是语t不规范,方t 土语、口头禅很 多。2003年上海市教育局对上海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口语交际态度、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调查,情况也不容乐观。说得连贯与流畅达到满分的,一年级为58.3%,在涉及‚安 [2]
[1]收稿日期:2007— 04— 02 基金项目:浙江省绍兴市教育科学2005学年规划课题(XK05001)作者简介:邱娟飞(1965 —),女,浙江余姚人,讲师,硕士,从 事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研宄。慰别人、交新朋友、在商店买东西、请求别人帮助‛等主题 时,学生普遍存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缺乏的问题,80%的 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打断别人说话。由此可见,学龄儿童的 口语交际水平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他们的口语交际虽有 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习惯 于用简单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不能用连贯的句子 来表达。
这是因为儿童进校前的语言是在自然的语境中无意识 掌握的,‚惯于说他感兴趣的东西,说话时随心所欲,要说什 么就说什么‛。他们的大部分谈话属于‚自我中心语‛,‚在‘自我中心’的言语中,只谈论他自己,对他的对话者不 感兴趣;并不设法交流,不期待任何回答,而且甚至不关心 是否有人在听他讲话‛。在与成人进行言语交际时,一般 只是向成人提出问题或要求的简单的对话言语,很少有表 达式的独白言语。因此这一时期的言语在文法结构、逻辑 系统和得体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4]
[3]当今国外的S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 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t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 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 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 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 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cmsl^)为代表的‚ I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 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 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 机制开始工作。‚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 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 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 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 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 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 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 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 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 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 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 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 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 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他对当今国外存在着的H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即后天环 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做了客观的分 析,并对三理论作了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尤其是对伦 内伯格的理论作了继承与发展。语觉论在继承儿童言语能 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 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 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同时又发展了‚关键期‛理论。语觉论提出:
(1)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能力,即对 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寶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 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 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 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2 所示。
语觉敏感度
从上图不难看出,‚语觉敏感度曲线‛比伦内伯格的‚语 言发展关键期‛(2〜12岁)的描述更为翔实。儿童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不是呈现水平状态的,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 期是在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 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0左右,已经进入了儿童语言发 展的末期,而且在8〜12岁的学龄阶段,他们的语觉敏感度 随年岁增加而迅速下降。、三、口语交际教学
学龄儿童(6〜12岁)口语交际水平现状不容乐观。这 种现状对学龄儿童的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众所周 知,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按‚听一说一读一写‛的基本顺序发 展的,听说也是形成与发展读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 个前提也就谈不上形成书面语言能力。张志公说:‚ 一个人 口头上词句妥帖,干净利落,写下来就不会残缺错乱,拖沓 累赘;口语上有条理,细致严密,写下来就不会颠三倒四,矛 盾百出。基本上照着所说的去写,写出来当然还需加以润 饰,然而不费力。说话支离破碎,语无伦次,到了提起笔来 才去选词造句,调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写出来再去修改,也十分艰难。‛^费根和法伦1982年也说过,‚(如果)没有足 够的交际技能,那么,他们在整个受教育的时间里成绩会很 差。除非他们迅速掌握大多数儿童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口语交际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发展。
儿童进入学龄阶段,开始了正规的、有序的语言学习,它的目的和任务、质量和规格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与学龄 前都不^样。这时的口语表达教学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 纲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非常 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学龄前儿童在自然的语境中掌 握口语,它的随意性很强,成人(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 长)一般不会给幼儿指出他们的错误,更不会帮他们纠正。而有序的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指出他们的错误,还要求儿童 t语的发音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求儿童掌握的口头语言 词汇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精确,要求在口语交际时注 意文明、自信,使学生根据各种前后关系说话,说的时候注 意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听众并随时调整语言,说得得体,等 等。这种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教学能让学龄儿童的语言(不单指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向规范、健康、得体的 方向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认为,对学龄儿童开展口语交际 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更 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因为学龄前儿童虽然处在儿童语言 发展关键期的黄金阶段,掌握了简单的日常交谈,但由于这 一阶段语言发展处在无意识状态中,他们的语貪在文法结 构、逻辑系统和得体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儿童进 入学龄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对他们的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他们的语言由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由‚自我 为中心‛的语言向社会化语言过渡,由不规范的语言向规范 的语言发展。如下图所示i
上图所示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的年龄为8 〜12岁,这时语言发展虽然已处在关键期的末期,但在语言 关键期末期进行规范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有 选择的行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与学习能更有效、更深入地 促进学龄儿童的口语进一步规范化。如果错过了这个阶 段,再训练学生的规范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很难有效果。各 地先后出现的‚狼孩‛、‚熊孩‛、‚羊孩‛、‚猪孩‛都是证明。
无论从学龄儿童口语交际水平的现状,还是从学龄儿 童语言获得的理论角度,对学龄儿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都 是必要的,它符合学龄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那么在学龄 阶段如何有序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规范口语交际的特点。规范口语交际是 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不仅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 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和机敏。口语交际具有动态性、复合 性、临场性和简散性等特点。1)动态性:口语交际不仅包括 单向表述,也包括双向交流。在单向表述时,学生要考虑如 何组织词句和言之有理,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听话人的反应 调整话题。于是,话题在交互式的交流中,在双方的配合下 被逐步推进。2)复合性:复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 学生个体来说,在交际过程中他是发话者,同时也极可能是 受话者;其次,对于言语行为来说,完成口语交际必须有多 种系统参匈,如思维、语言、情感、态势、语境等,各种系统互 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完成交际任务。3)临场性:所有口语 交际活动都是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的,因此交际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根据具体 语境进行貪语交流,说话要看人、地、时,要合乎分寸;第二,交流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灵活采用各种交 际策略,如解释、重复、停顿、迂回、猜测、转换话题等。4)简 散性:‚简‛为用语简略,‚散‛为结构松散。在P语交际尤其 是双向交流活动中,这两点尤为明显。其原因一方面是因 为受时空限制,交际者来不及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另外一 方面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交际双方往往可以依赖体态、表 情、语境等因素会意,无需多费口舌。
其次,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范口语交际特点,按学段低、中、高三阶段进行各有侧重的内容训练和形式 训练。其中低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口语水平高于 书面语言,但U语规范性较鑛,该阶段应重视学生表达能 力、模仿能力、良好的交际习惯、文明的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从口语交际的内容看,可以是介绍类,介绍自己、介绍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动、植物,花鸟草虫等)、介绍旅游景 点等;也可以是简单的访友待客类,如做客、待客、祝贺、问 路、打电话、接电话等。从口语交际的形式看,在小学一年 级多采用看图说话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形式。中年段学生 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口语水平与书面语言水平持平,并开 始反超,应开始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法,锻炼学生交际 的能力,并重视体态语的教学。从口语交际的内容看,可以 是表演类、说小笑话、说故事、说说自己的愿望、说读后感观 后感、说经验教训、演童话剧、演小剧本、主持节目等,更可 以是商量、请教、赞美等内容。从口语交际的形式看,在这 个阶段要多注重交谈这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的 训练,设计贴近生活的交际内容,营造多样化的情境。高年 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此时他们的书面 语言水平已远远超过了口语水平,学生的生活圈子已日渐 成人化。高年段重点训练学生的表达和调节的能力,不仅 要学生能听、敢说,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做到大方、得体,学会如何适当地回应他人。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是 演讲、访谈、辩论,也可以是劝说、沟通、协商、对话。从口语 交际的形式看,既有对话形式,也有较高层次的独白形式。
【交际语言论文】推荐阅读: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10-07
跨文化交际中论文07-20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08-02
英语跨文化交际论文10-03
动态语境和言语交际行为研究论文09-28
交际法教学交际教学法06-15
口语交际概述07-24
口语交际.习作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