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精选16篇)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三义庙小学
李建峰
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落实了素质教育,我认为主要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注重思维,探索创新”这十六个字。
一、发展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这一点,要把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思想品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看一堂数学课,其教学是否具有发展性,对这一条的评价,一看其课堂教学中是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关系。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发展能力和智力的基础,而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加快理解、掌握系统的知识。其中,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是通过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来完成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而且必须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统一,三者不可偏废。改革知识积累为取向转为构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再看是否重视学法的指导,是否做到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
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素质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发展。这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有这么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数学老师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嘴巴,学生的知识不是讲出来的,是他自己学会的”。对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的结果,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在如何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做到给学生一杯水,并不是教师有一桶水的问题和常流水的问题,要教育学生怎样要一杯水怎样取水。
评价数学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看主体地位的三大特征即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体现。即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让教师外在的动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例题的教学一定让学生参与,可用尝试解答,在练习中一定要有层次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看教师是否体现主体参与的策略:
1、多向沟通。
2、重视分层指导。
3、加强操作(内部语言悄悄展开)。
4、加强巩固练习。做到层次性(练习的生命)、针对性。
5、及时评价,激励评价。
6、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化到学法的研究。
7、重视“扶”。要在四个环节中给予“扶”: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转化为能力时;在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要体现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要做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让其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注重思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和方法的程度,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是否注重思维,就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注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逐渐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向他们提出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为中,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掌握初步的思维方法;二是初步学会运用基本的思维形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而自然提高的,而要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教程中,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长期训练方能形成。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而且要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
注重思维不仅仅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还要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探索创新。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如何体现探索创新呢?我们认为要从数学的课堂结构上来看,一堂新授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贯彻,探索创新要体现在准备练习、例题教学及巩固练习中。要做到:准备练习中,营造引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环境。一堂数学课,没有适当的准备,就凭空让学生去创新,这是浪费时间和一句空话。要上一堂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情感准备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度,要在鼓励青少年主动发展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引导和指导上下功夫。因此,数学新授课中的准备练习,既要作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情感上的准备,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才会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这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好起点工作。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题教学是一堂新授课的主要部分。这部分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情感。因此,对例题教学的创新评价,要体现在看任课教师是满足于让学生“听懂、学会”呢?还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有创新意识,这其实也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发展性功能。“发展、创新”应放在数学教学的首位。“想象力、创造力”是可发展的标志。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沦为教材和教参的工具,要灵活运用教材,一般要先由学生自己尝试(有指导下的尝试),自己探索,自己得出初步结论,并与同桌、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要鼓励学生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就是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地方。在巩固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巩固练习中,教师要充分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通过一题多练、变式练、深化练、开放性练习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及创造性,要抓住契机,启发学生想象,要发展他们的想象。因此说,巩固练习更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机。
在对探索创新的这一条的评价,作为评价者也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因为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只是初步的,关键是培养一种意识,我们并不是让小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创新和发明。因为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或数学家、科学家所发现、证明的一种客观规律。我们只是在教育中,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探索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为其今后走上社会有一种“创新意识”作准备。当然,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要全面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这是很难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授课者必须努力去体现以上的十六个字,这也正是符合全教会所提出的:智育工作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入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我们认为,要把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就是把以上精神落实于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三义庙小学
李建峰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篇二
一味表扬、乱戴高帽还是明察秋毫、点出不足
相当多的语文公开课带有表演成分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曾听过一节《船长》观摩课, 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课文后, 张口就是“你真行”“你真棒”“读得很流利”“说得真好”等。有些学生读得实在一般, 所谈观点也游离于文本之外, 该老师却依然是不假思索地表扬, 飞向学生的高帽一顶接着一顶, 学生被捧得晕乎乎的。评课时该老师先谈设计意图, 美其名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感觉”。笔者还听过一些比赛课, 整节课教师都在笑容可掬地表扬着学生, 诸如“好、不错、真伟大、表扬他、为他鼓掌……”之类的词语频频出现, 课堂上热闹非凡, 掌声、笑声、叫好声, 声声入耳。
赏识教育在一定条件下是成立的, 适当体验未尝不可, 但凡事“过犹不及”。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 对正确的行为每次均加以褒奖, 只能导致强化的效果越来越差。不假思考地表扬学生, 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有些老师担心批评会让公开课没有人情味, 不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不然, 如张康桥老师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 学生齐读课题, 张老师说:“太规矩, 没有野性, 再读一遍。”当头一棒!学生却一下子明白了:既然是棒打, 就要有野性, 于是再读时效果截然不同。而孙双金老师执教同一课时, 针对学生读洪教头的话, 他评价说:“哦, 你这个洪教头不狠, 太温柔了。”学生加大音量, 读出了一个恶狠狠的洪教头。
在苏州叶圣陶小学举行的“江苏省名师名校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中, 薛法根老师点名就近的一个小男孩读乌鸦的话——“九色鹿, 九色鹿, 快醒一醒吧, 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小男孩的脾气实在是慢, 一个字一个字地哼出来, 对是对了, 但从头至尾都是有气无力的唱腔。薛老师提示他, 这样喊九色鹿根本醒不了, 要大声喊。小男孩再读, 分贝提高了, 拖腔依旧。薛老师说:“哎呀, 国王的军队是捉你来了, 不是看你来了。”听课老师笑声一片。那孩子倒很从容, 再读, 还是不慌不忙的那个调。怎一个“急”字得了!无奈之下, 薛老师只好让另一个学生读, 让该小男孩评价, 同时也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个小男孩和以前比是否有了进步。此情此境, 如何在济济一堂的听课老师及专家学者的眼皮下引导孩子读得更好, 绝不是一味表扬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反对课堂即时评价中的粗暴冷漠和急功近利, 比如“答错了”“你真笨”“这个想法简直荒唐透顶”等, 因为这些语言会伤害学生, 消减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但我们也反对一味地泛泛表扬。我们建议老师们学点打“糖衣炮弹”的诀窍, 以鼓励为主, 但更提倡老师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引领, “苦”后长功力才是评价目的之所在。
绕开“地雷”、不置可否还是尊重多元、正确引领
语文课蕴涵的信息量很大,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有些老师本身文学素养不高或者知识面狭窄, 还有的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只停留在课文本身, 没有掌握更丰富的背景资料, 当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说出的答案出乎老师的意料时, 被“将军”便在所难免了。有的老师会灵机一动, 让其他学生来评价, 也有的老师干脆不接招, 小心绕开“地雷”或者干脆继续下一个程序, 上自己的课。
一位老师在执教公开课《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谈对文中角色的看法, 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白骨精也很了不起, 她把唐僧骗得团团转, 几次失败了都不气馁。”老师说:“这是他的看法。”另外一位学生受到这个学生的启发, 举手说:“唐僧太傻了, 这样的人怎么配做孙悟空的师傅?”老师不置可否, 继续问是否还有其他看法。一个学生挺身而出:“孙悟空也真是的,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到了西天就把经取回来了, 佛祖不给就变个蜜蜂进去偷出来, 干吗费那么大劲?”老师评价说:“你说出了心里话。不过作者要是这样写, 就没有这么好看的故事了。”学生呵呵一笑, 老师于是转入下一个环节——分角色读课文。
课后我跟这个老师探讨该细节, 她很为难地说:“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西游记》是名著, 可这并不代表只能有一种理解, 孩子的话也有道理, 我不敢随便说学生错。”学生这样理解是正常的, 但老师没主见恰恰显出了她在作为主导者时的无能:本来就误解文本的学生会因此更加找不着北——白骨精真的那么让人敬佩吗?既然唐僧那么傻, 孙悟空还死心塌地跟着他, 不是更傻?名著被解读成这样, 还是为师的孤陋寡闻、缺少常识了。
同样这篇课文, 同样有学生发言说白骨精很了不起, 老师没说对与错, 但紧跟着追问:“她的了不起是体现在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上?”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已经理解了白骨精本领越大祸害也越大的道理。此刻, 老师是一位高明的“排雷兵”, 一句“四两拨千斤”的追问, 帮助学生明辨了是非,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错误评价、主观武断还是准确判断、留有余地
错误的判断是课堂即时评价之大忌。有些老师即时评价快是快了, 但易信口开河, 往往缺乏科学性。而错误的评价除了向学生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误人子弟”之外, 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一旦学生发现老师煞有介事讲出来的话是错误的, 这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
再来看一个课例。老师讲的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课末提问:“你还能从哪些水果里发现五角星?”这个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而学生的回答更糟:“我横切了梨子, 发现了五角星。”“我横切了香蕉, 发现了五角星。”“我横切了橘子, 发现了五角星。”“我横切了石榴, 发现了五角星。”……可见, 学生事前并没有实际动手操作, 只是任凭想象而已。本来是提倡创造力的文本, 被“举一反三”演绎成了无效教学, 更要命的是老师听了后, 除了告诉学生“石榴里大概不是五角星”之外, 对其他的答案都点头表示赞同。如此“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如此主观武断的即时评价, 不仅无效, 当属超级“负效”了。
当然, 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 它丰富的知识蕴涵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真正能够样样精通、所向披靡的老师确实不多。信息时代, 靠装“大尾巴狼”肯定吓不住人, 那就不妨承认自己的“欠缺无知”和“孤陋寡闻”, 我们有义务用一种真实的面目对待孩子:“这个问题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 等我课后去查阅资料, 你们也去向别人请教, 咱们下节课再讨论可以吗?”这是在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每个人都处于学习之中。就本案例来说, 切开其他水果, 里面究竟是什么, 老师需事前亲自尝试。假如暂时无法验证, 那不妨留个尾巴, 把问题抛给学生:“香蕉、橘子横切开真的是五角星吗?事实胜于雄辩, 咱们还是回去亲自试一把再做结论。”这不叫踢皮球, 而是缓冲策略, “软着陆”总比“硬着地”后碰得狼狈不堪要高明许多。
即时评价时教师除了给自己留有余地,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唱独角戏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 只有老师评价、没有学生评价的课堂是不精彩、不完整的。那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费力不讨好, 老师忙得像法官像警察又像保姆, 学生却不买账。“你对他的回答有何看法?”“他的想法是这样, 你是否有不同意见?”“你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吗?”“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 好在哪里?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诸如此类的课堂用语, 轻轻一抛, 绣球就到了孩子手里, 需要他们去主动思考、判断和评价。聪明的老师要不时把即时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提高判断能力。课堂评价还应尽可能地成为双向甚至多项互动的活动, 例如, 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形成了, 课堂便更易被“盘”成一池活水。
千人一面、有失公正还是一视同仁、形成个性
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肯定指点和同学的观点意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依据, 它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强调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常见的如朗读评价, 教师只用“读得好, 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 哪怕重复一千遍, 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好依然是雾里看花。我们来看窦桂梅老师在《晏子使楚》一课上的即时评价。师 (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 :“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 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 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了不起!”“是我听错了, 还是——, 我觉得这里应该——”“音色也好, 读得也顺, 这几个字音应该——, 不信你自己再读, 一定会更好。”……至于眼神、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 窦老师更是灵活自然地加以运用, 所以整节课浑然天成, 师生和谐自如。正如她所说:“课堂要有温度……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 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 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老师时时有温度, 堂堂见温度, 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果老师们践行“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理念, 课堂即时评价是可以逐渐变得精彩起来的。如在阅读教学中, 有些学生习惯于边阅读边圈画批注, 老师可表扬一个, 带动一批。而当学生反复阅读后找到了答案, 老师可以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人的话又再次被你们验证了。”平日教学里, 因材施教同样可以在即时评价中充分实施:对那些灵活聪明而草率粗心的学生, 应侧重对他们的学习习惯进行评判指点;对那些反应不快、羞于开口的孩子, 应多鼓舞多激励;对能够深思熟虑后再发言的孩子, 则要注重评价他思维的方法、广度、深度……在一视同仁的前提下, 课堂即时评价宜精不宜粗, 宜具体不宜抽象, 宜准确不宜大概, 宜丰富不宜单调, 宜风趣不宜呆板。
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我见 篇三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言不准﹑方言迭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要戒免的。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我认为语文教学语言应有以下特点:
一﹑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能说普通话,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由于方言的影响,不少教师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在生活中使用方言,两种语言的交错使用,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
语文教师课堂上要以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动,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语言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学生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学生在大饱耳福的同时,其文学修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染。
二﹑语言富有艺术感染力
语文课应给人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但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比较贫乏,缺少优美的﹑感人的﹑充满深情的语言,语调也是平缓的,不够抑扬顿挫,学生容易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教师应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是精炼的语言;应该是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丰富隽永的语言:即能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或典雅,或现代,或深刻,或清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魅力;应该是张弛有度,富有节奏的语言,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语言,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你的语言默默的滋润学生的心田。
实践证明:教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感染着学生,使学生随着作品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同时,教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也是一种无形的榜样,熏陶影响着学生的语言。
三﹑语言要充满激情
现在的语文课,仍没有摆脱机械的讲读课文,很多教师缺少激情,久而久之,师生间的情感也似乎日渐暗淡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渐渐消失了。
曾经听过一位年轻非语文专业语文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甜甜的泥土》,该老师充满激情地上了这节课,她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用激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听课教师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教师里不时响起抽泣声。由于受到老师的影响,学生在表述时也非常感人,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执教老师虽不是专业语文老师,但她用激情赢得了这节课。不要认为激情是年轻人的 “专利”,它更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专利”。因为语文课的人文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特别需要激情,美文朗读需要激情,甚至对学生的点评也需要激情,
四、语言要幽默、风趣
语文教学中幽默的语言是语文教师思想、品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像一个精灵,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的火花。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受到周围人欢迎的,那么一个不懂幽默的语文教师也是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幽默艺术来点缀课堂,必定能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并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幽默的语言在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加深理解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有人总结说,在教学中,幽默是风姿绰约的智慧之花,令学生赏心悦目;幽默是自然纯正的精神元素,让学生觉得教学有滋有味;幽默是快乐的添加剂,使学生笑口常开。
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对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课堂上教师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
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四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从小学中年级才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的。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通顺完整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作文时经常是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达意。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应该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课后,就让学生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二)写日记来积累。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听到的,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比如:每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教师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情况及时指导。大家都知道《一株紫丁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应该举行一次“我最喜欢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人(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别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但有写的,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能吸引读者,同时,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颜色很多的“五彩缤纷”,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你今天作文里用的五彩缤纷一词用的真好,希望你在今后写作文时,能像今天这样多用好词,你的作文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在学生无法让作文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从而积累作文的素材,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将作文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力求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掘写作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
六、要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要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动人的、深刻的材料,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忍放手的好文章来。
七、注重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锤炼能力
5.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篇五
———观摩习作课有感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小学张红
2012年4月23日—4月26日,我有幸倾听了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小学语文专委会举办的重庆市第7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之习作比赛,本次赛课活动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来自全市主城区和各区县的15位老师参赛。本次参赛的课型为习作指导和点评,我将从以下五个方
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情景再现
璧山县五里小学的张敏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照片里的故事>,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也让我重温了对童年的记忆。在教学前,她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看着自己的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是在哪里照的?有什么意义?自然而然将学生带到照片当中,引起他们对往事的追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爬天都峰》中把故事写清楚的方法看照片,想故事,并试着讲故事,最后让学生把刚才所讲的故事用笔写下来,教师相机指导。在讲评课上,张老师始终围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具体,写清楚”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用“问一问”的方式把有问题的习作修改具体、清楚,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
来自荣昌的杨明月老师,更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颖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一件令我感动的事”,首先她让学生伸出双手鼓鼓掌,然后问学生:你最想把你这响亮的掌声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他做的什么事令你如此感动?将学生带进感动的情感世界中。然后引导学生选择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课件展示《金色的鱼钩》片段,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让学生将学到的表达方法充分运用到习作当中!在习作讲评课上,杨老师紧紧围绕两个教学目标:1.抓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把内容写具体;2.感情真实。在讲评课上,杨老师善于表扬学生,表扬学生写得好的句子、段落以及篇章,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获得本次赛课一等奖的是来自长寿的雷红老师,她为我们演示了一堂《父母之爱》作文示范课。首先雷老师将本堂课分成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向学生交代了本课时的任务:用语言文字来传达父母之爱,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第二板块她用视频唤起真情,让学生选定本次习作素材。在第三板块中,雷老师引导学生从《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两课中,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写法来表达父母之爱的?并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第四板块时,出示习作要求,让学
生选定素材,运用方法进行习作,并提醒学生可以在“父母之爱”为主题下给习作起一个情味十足的题目。在讲评课上,雷老师放手让学生互评作文,互批评语,充分将课堂教给学生,并通过案例点评,引出“让细节说话”的方法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精彩点评
来自重庆市南岸区进修学院的专家,针对本次赛课,采取了追问式的点评:
1、课标的大方向和概念的描述清不清?
2、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追问:这节课学生必须知道哪些?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
3、符号化、概念化的写作知识解决了没有?
4、怎样用语言的操练去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
5、最近我在干什么?我干了些什么?我这样做值得吗?
6、人生不经历一件关键事件,你的专业素质何以提升?
三、我的感言
经过三天的观摩,听了15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以及专家的点评,我感慨颇多,终身受益。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在作文教学之前,几位老师都为学生创造了习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不是为了作文才作文。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几位老师都引导学生选好了素材,都联系了课本中的文章,选择了材料。
然后,在引导学生习作时,几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最后,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几位老师都采用了多表扬,多鼓励。
四、习作教学的误区
(一)透过现象的叩问
变味的“引导”
在教学《我的收藏》这篇作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在你的抽屉里,可能珍藏着许多“宝贝”,或许是几颗美丽的雨花石,或许是一个自制的校模型,或许是一张精致的贺卡„„选择你最珍爱的收藏,把它写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想一想:你最心爱的收藏是什么?你能介绍一下它的颜色、形状、种类以及有关的知识吗?
它有什么来历?
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
师:同学们,这次习作,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
生:写我的收藏。
师:请同学们读读书中的这几段话,看看这次习作提了哪些要求?
生:选择我最珍爱的收藏写出来。
师:从哪些方面写呢?有谁补充?
生:首先要交代自己收藏的东西。
师:对。(边说边板书“收藏”)你们都收藏了哪些东西?
生:照片(发卡、图书、日记本„„)
(学生边说物件的时候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真多,那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介绍这些收藏呢?
生:介绍它的颜色、形状、种类等。
生:还有它的来历。
生:最关键的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及自己喜欢的原因。
(在学生叙述的时候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1、点明“我”的收藏是什么?(颜色形状)
2、具体介绍“我”的收藏(种类来历)
3、交代“我”喜爱的原因。(与众不同之处)
师:对,这次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方面来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一件收藏物品,从颜色、形状、种类、来历等方面说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围绕这些方面说的。
师: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想说的,请同学们拿起笔,将你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听了5位教师的示范课,让我深知:这种教学只是在告诉学生习作“写什么”这个大的方向,却缺失具体的引导如何唤醒学生对个性的“自我”以及鲜活的“生活”的回忆。类似的只“指”不“导”的还有以下几种方式:以审题代替指导;以念范文代替指导;以列提纲代替指导;以提供关键的词语代替指导。
(二)理想课堂的憧憬
“写”的联想:
有写的欲望与激情;有写的内容;有写的方法;有写的过程。
理想的习作课堂应做到:
1、情趣的诱发。
2、经历的唤醒。
3、方法的点拨。
4、个性的抒写。
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诱发情趣,让学生喜欢写作。
教师课前应与习作对好话,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一颗童心看习作,看看习
作要求与学生的生活有什么距离,想想如何拉近这之间的距离,化解习作的难点。当然,让学生喜欢习作,不仅仅是在习作教学指导时要做到的,更应让学生始终保持这种对习作喜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
——用童心看学生的习作,激励学生“喜作”。
——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喜作”。
——命儿童喜欢的题目,吸引学生“喜作”。
——用多种形式展示,强化学生“喜作”。
注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评改,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要及时,不要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二)唤醒回忆,让学生有“作”。
理想的习作课堂坚持从内容入手,应有学生生活经历的唤醒,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在习作时调动学生的积累,让学生的各种积累“呈于眼前,浮于笔端”。我们可以创一个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提一个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一个例子,让学生联想翩翩;加一个词语,让学生思维多变。教师要不仅仅满足于习作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积累,还应引导养成习惯,坚持不断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走进生活,扩大学生观察生活的视野。
2、制造生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3、盘点生活,指导学生叙述生活的方法。
4、言传身教,引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无痕指导,让学生会“作”。
1、全方位解读习作的“导”。①说真话,表真情。②多角度,细思考。③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2、指导训练有层次,有梯度,选材贴近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来写,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比如写亲情,这是学生易于体会到的素材,学生有很多话可说。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去习作,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那么难于下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强化修改,让学生善“作”。
1.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评改作文。
2.训练学生评改作文须把握好几个要点:
一是教给评改文章的方法。
二是将个人评改与小组互相评改、教师评改相结合。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精选例文,品中学“写”。
(2)、用多种形式展示,强化学生“喜作”。
(3)、即时点评,评中巧“拨”。
作文评改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喧宾夺主,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几节课恰好体现了这个特点,让学生自主地评改,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自主评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在小组内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做到了资源共享,提升自己的最佳效果。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作为老师,我们要毫不吝啬地行走于学生之间,及时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只要符合要求的,老师总是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会说出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又委婉地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特别是在小组内选取优秀作文交流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与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6.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六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永安路校区 郭桂萍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崇文小学教育集团致力于打造高效的课堂,促进课堂上的生成。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自己的努力摸索实践,我觉得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所以我们要过好第一关,及“目标关”。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简单的说,就是要学生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我在讲解《检阅》这课时,就是依据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既有知识面的,也有积累面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检阅》第一课时时,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检阅时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检阅时各方阵的整齐气势,又出示本文中的插图,目光聚焦在第一排拄拐的博莱克身上,突出其的与众不同,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又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必要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在《检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加强对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在文章中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情朗读、在文章的空白处合理想象的指导。在理解“这些小伙子真棒”时,我把重点词语都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被分解但是并不破碎,使较难的问题容易化,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教给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方法,理解后再读自然而然做到有感情。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段落,连续使用五个问句来描写儿童队员们为难的心理活动,要读好这段话很难,不仅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关键是要把握人物的心理,所以在读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中自己感到为难时候的心情,在做好这些充足准备的时候,再让学生来读这些句子,感情就水到渠成了。我通过朗读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又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四、讲究提问技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得主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则完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认真思考,深刻钻研,相互讨论,主动提问,质疑解疑,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灵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时,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活跃起来,一下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小姑娘那么小,为什么胆量那么大?”“世界上没有神仙,但小姑娘为什么会得到神仙的帮助?”听了学生的提问,我深刻地理解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要蹲下来和学生作朋友,共同去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语文之美。
六、优化练习巩固,训练到位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是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7.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树立“开发、调整、融合”课程资源的意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体例已经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 这就打通了小学和初中界限, 有效地保证了语文基础教育的连贯性。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教材已经用“主题单元”取代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自然而然, 也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
新课标意义下的“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纯文本课程”了, 而是既有文本的也有活动的, 既有音频图像的也有舞蹈器乐的, 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 等等。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教书育人的资源载体均可成为“课程”。面对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 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思维显然是不行的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对教材 (课程) 进行“二度开发”、学科融合、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调整等意识。惟其如此, 才能抓住肯綮,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强化科学编写单元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
课程标准变了, 教材变了, 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要随之改变, 教师的备课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除了应有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意识, 还得结合学段目标 (当然能贯通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好) , 科学编写每个单元课程教学目标, 做到对“主题单元教学”心中有数。
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主题”时, 就可编写如下的单元课程教学目标:本主题安排了3篇课文, 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 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 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 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 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本组教材以“人”为主, 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 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 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 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 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 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 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 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4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三、科学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过程
下面, 以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管窥一下“主题单元教学”的过程和范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学单元。我将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 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 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 最后, 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 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 并回报他们的爱。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 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 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 最后再回到课文, 升华情感。具体可设计为: (1) 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 (2)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学习课文, 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展开教学, 抓住重点词句, 认真赏析, 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鸣。 (3) 联系单元整组, 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 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 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 就能加深体验, 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 (4) 练笔悟文, 体会主旨——通过感悟, 正当学生的情感在最高潮时, 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 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 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 (5) 熟读课文, 加深情感——站在课文上, 再次回到课文中, 用心朗读课文, 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
“主题单元教学”以其多元整合、均衡协调的特点, 首先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 即明确本单元要带学生去哪儿、怎么带学生去以及怎么判断学生已经到哪儿的问题;还要明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文章的表述。若想明确这一系列问题, 老师们需要充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并提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一个单元中的单元导语、课文练习题以及一些思考问题都需要考虑周全。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容易拉近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 将阅读与零敲碎打变成整体教学, 变成高效、广博、精深的厚积薄发。
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落实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维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维目标的完成,正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实现的。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样,本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同仁共侃。
一、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抓好总体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提高等。因此,抓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应当着重抓好下列几个方面:
1、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教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学生是否能理解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体系。
2、是否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等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
3、课堂教学是否体现“认识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程度如何,发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查结合。
二、课堂教学中要重点抓好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维目标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也不是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而又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怎样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呢?
1、从“感知、理解新知”方面讲,可以重点评价以下几点:第一、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含新知的本质属性;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第二、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从“抽象、概括新知”方面讲,主要评价三个方面:
第一、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第二、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3、从“发展能力”方面讲,由于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轨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我认为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的再现。学生运用新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本阶段课时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第二、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组织学生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篇九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后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又极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引导变为代劳,把学生自我突破变为全部告知。殊不知,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土壤,是培养学生由课内转为课外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在学习之初传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氛围 兴趣 教学策略
一、注重氛围的营造,使学生乐于阅读
(一)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时候,教师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把本应属于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来进行大量的讲解,使得学生听得疲倦,学得费劲。一堂合理的教学应当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尽情展现内心的所思所想。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当表露出应有的热情,用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文章给予的角色和状态之中,让他们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体会阅读内容的语言美。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以此缩短差生和优生、差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话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学生阅读中的失误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失误,教师不应当过多的指责,而应当用平和的语言进行激励、用默许的眼神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失误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一旦获得了一次成功的心理体验,就会变得更加自信,阅读的勇气也就更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涨了。教师能原谅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作用在于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生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打消内心的畏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更勇于展现自我。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阅读内容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或者对文章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比如,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在阅读内容中播放适当的音乐,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以或者通过绘画、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等等。总之,教师的每一步精心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带着兴趣走入阅读的情景之中。
二、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读
(一)读是阅读的根本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把对课文的阅读建立在理解之上,读出它的韵味,读出隐含在文本中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更好地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心理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在师生互动中悟情、悟意。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分清各篇课文的特点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如:小组齐读、组员朗读、默读、有表演的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可以相互交叉,1 相互补充,其作用也就超越了单一的阅读形式。
(二)读写相互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阅读教学也应当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只强调读而忽视写,会使学生茫然;相反,会使学生失去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读了文章之后受到许多情感的熏陶,难免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并以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学习《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说:读了《有趣的汉字》一课,你想对有趣的汉字说些什么?它那无穷的魅力究竟有哪些?通过学生的认真阅读,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找到了理想的答案,情感受到了熏陶,从而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成功的喜悦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阅读须有目标,才能使学生抓住方向
(一)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声音最好是采用普通话朗读,朗读时教师要加强语气、语调、轻重音、抑扬顿挫等的指导,多给学生朗诵、表演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寻求朗诵时的快乐,以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质量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主题快速阅读课文,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也要给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空间,能让他们自学自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与收获,也可以师生交流、互动,反复尝试快速阅读,感受速度与质量统一的高效阅读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深情朗读课文,尝试陶醉和欣赏
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把真情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起感受作者的情绪、情感、态度及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学生情感的生成并不是随叫随到的,而是需要教师采取手段去激发的,如欣赏配乐诗、朗读表演、同桌互读、生活互引等等。总之,学生学会欣赏课文并不简单,能陶醉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更不容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以点带面,以书本论书本。而应当以读为主线,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萌动,才能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才能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0.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
古城区束河中海完小
赵福娣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事实上,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使听说读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其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宝贵时间。失去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在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太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应注意几点:
一选择阅读材料要适当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阅读,由此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黑格尔曾经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即使他对这句话理解的完全正确)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光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针对各自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因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四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阅读,要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有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
五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和
11.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艺术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58-01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的教师甚至不惜以学生的自尊换取“杀一儆百”的效果,效果不佳。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素质教育之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确有必要,课堂教学评价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小学生的意义
1、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教学评价时必须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自信心。合理的教学评价就是要帮助小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性评价极易引发小学生的满足感,从而使其更加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帮助每一位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尽可能的改掉坏毛病。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认真审视自我。
3、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合理的教学评价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可以鼓励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分类》时,不仅要让小学生学会分类整理房间和书包,更重要的是将有序的行为运用到生活中来。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艺术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为了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最优化,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评价语言要注重激励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注重激励性。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特别注意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如,班上一位数学学困生,平时上课时不爱发言,在学习《有趣的图形》时,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鼓励他:“图形做的非常标准!同学们给他鼓掌!”一句鼓励性话语大大增强了该同学的自信心,从此之后越来越勇敢的表达自己了。
2、评价内容要注重全面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时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综合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观察与测量》这节课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课桌、黑板、铅笔、教室等,在观察中测量,在测量中学会计算,在计算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3-5个人,分组测量所在班级教室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让小学生们自己观察测量需要什么器材,并自行准备测量器材,最终得出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可以选出一组测量最准确的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测量经验,并给以适当奖励。这样,在对小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融合了知识层面的东西,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3、评价方式要注重多样化。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等[3]。如,在学习完《方向与位置》后,可以设置以下考核内容:1、以笔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方向与位置的内容掌握;2、给出一个带有方向性的路线,要求学生根据该路线找到准确位置。这样,多样化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能够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数学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在学习《周长》时,可以列出以下练习题:有一个长为5米、宽为2米的栅栏,1、用一种方法求出该栅栏的周长;2、用两种方法求出该栅栏的周长,并比较这两种方法,那种更为简便一些。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解法:一是2+5+2+5=14(米),二是利用周长的公式5×2+2×2=14(米)。对于数学学困生,可以要求只做第一题,当他们正确完成第一题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则可以要求两道题都做,同时也要给予激励性评价。这样,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的起点上获得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教育的快乐。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从评价语言、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林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探讨[J].吉林教育.2013(10).
[2] 朱艳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评价[J].学周刊.2012(12).
1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加深对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正确认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方法等, 从而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在全面实施教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实现语文人才质量的新飞跃。
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观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旧教育理念, 和学生一起进行教学过程的探索, 逐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去, 给学生大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形成师生间的一种教学亲和力。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在学习中倡导相互合作,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才能成为生命生长与健康成长的沃土, 创新教育才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和正确实施。
三、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发展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才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 并能真实地展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潜能。”由此可见,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轻松愉快的氛围是发挥想象力, 产生创造灵感的催化剂。要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和实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试想, 如果忽视学生这个主体,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的任何活动都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努力学习, 认真探究, 大胆创新,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投入情感
课堂中,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 要以爱为前提,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真正把课堂变成情感的乐园。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 学生的创新才能充分体现, 课堂也会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沃土和生长智慧的殿堂。如在课堂中展开文字接龙比赛, 开童话故事会, 课文分角色表演等课堂活动, 这些都能增进师生情感, 增强创新兴趣。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创新艺术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自主合作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千方百计地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艺术, 精心设计, 努力探求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展示新课标的闪光点。
首先, 教师要设计许多说练结合的课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课文内容, 说自己的见解, 说新奇想法,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能力。与此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追求新异的好奇心, 诱导学生质疑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
其次,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和内容, 设计讨论的焦点和重难点, 注重发现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 力争做好对学生创新思维问题的及时点拨, 起到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
第三, 在学生对问题讨论后, 教师要进行总结, 通过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可以让教师寻求一种具有体验感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找到一种具有亲身体验的良好学习方法。
1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篇十三
杜少飞陈仓区李家崖小学0917—629539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利用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当前教育改革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使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也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1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
二、有利于创设意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荷花》一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荷花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花没有有多少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花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公园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请大家闭上眼睛。然后,我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听这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梦一般的画面,仿佛来到了荷花池边,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荷花,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那准确简练而又美得像诗一般的语言,其后再展示影像让学生听读课文,使优美的画面与精美的语句一起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了,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运用信息技术,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学习呢?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
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何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既要讲求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可以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节课也肯定是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
五、教学体会和引发的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还应该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
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4、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高考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5、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1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篇十四
桂林市龙胜县瓢里小学梁海凤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如同春潮涌动,让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实践。现结合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关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享受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渐进性、综合实践性、开放性、交流性等特点。现结合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和
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开发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能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效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显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巧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多渠道信息交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彩池》一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四川松潘藏龙山上各种各样神奇的五彩池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边眼观画面,边陶醉于五彩缤纷的池水及形状,对千姿百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它成为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的辅助手段,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关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节好课必须关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抓住教学的侧重点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许多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正如这学期我们语文组在开展“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时,六年级(2)班的吴老师在教学《平分生命》这一课时,在大家都认为文中的哥哥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时,她却话题一转问道: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勇敢的男孩,在妹妹患重病需要输血的危急时刻,当医生征求他能否为妹妹输血时,男孩却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这又是为什么?在这时,她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三、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享受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
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何谓“三环五步阅读教学法”? 概括而言就是通过三个环节,五个步骤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三个环节就是预习课文,超前链接;精读课文,应用内化;拓展课文,延伸主题。每个环节设计环节主题,三个环节形成一个阅读系列,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逐一完成每一个环节的阅读主题,环环相扣,完成阅读系列教学。五个步骤是教学中第二个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内化阅读,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一、围绕课文,超前链接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要分解课文主题,设计系列主题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至少两个主题问题,自主预习课文,通过上网、查资料、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整合自己认为与主题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以期在集中学习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切磋。例如,在预习《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教师要明白邓小平虽然是我国的第二代领导人,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距离“00后”的学生有一段时间,学生对邓小平还不太了解,所以设计预习主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老前辈的多元了解,以类似“邓小平其人其事”等开放性的主题设置系列问题, 问题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有阶梯性,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初步了解其人其事,并引发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和好奇。
二、精读课文,应用内化
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展示预习成果,一方面增加学生自主预习的成就感,促进自主学习的自信和自觉;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深化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了浓厚的兴趣时,要抓住时机深化阅读,通过五环节教学法引申阅读,强化阅读感悟,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优化课程目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就是交流共享预习,整体感知;丰盈充实背景,加深理解;问题导向阅读,释疑解惑;品读鉴赏主题,积累体验;概括升华主题,内化阅读等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五个重要的步骤。在问题导向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集体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要先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上下文以及课外搜集到的资源来展开讨论,综合处理有关信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搜集的资源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就要适时地提供自己掌握的素材,让学生联系素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处理问题。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交流展示预习成果,学习了解骆驼的相关知识,其次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骆驼身体的各部分虽然不好看,但在沙漠中的用途很大。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骆驼妈妈和小骆驼一起进行沙漠旅行时,除文本中呈现的脚掌、驼峰、两层睫毛的用途之外,还应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如骆驼的身体很高,脖子很长,在沙漠里能看得很远;骆驼的鼻孔很大,对于水的嗅觉特别灵敏,哪儿有水,老远就能嗅到;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让这些补充资源充实课堂,充实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明白骆驼为什么会有“沙漠之舟”这样的美称。从而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小骆驼内心“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那种自豪感和那份身为骆驼的骄傲自信,懂得“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于其有没有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课文,延伸主题
当阅读教 学接近尾 声时 ,教师要适 时归纳本 课的相关知识点、主题和写作方法。 同时延伸阅读,深化主题。在延伸阅读中,将课内知识潜移到课外,应用于课外,熟练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由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在研读阿联酋人如何克服困难,精心管理花草树木,在茫茫沙漠中建成绿洲的壮举后,我们设立几个专题供学生课外浏览,关注沙漠中绿洲的重要性:如设计“疯狂的迪拜”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迪拜人民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生存意识和生活习惯;设计“地球的危机”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植被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带给地球人的灾难,以此唤醒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主自觉意识,呼吁学生主动加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志愿者队伍;设计“阅读小报”展示专题、开展主题阅读交流会等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等,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1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六
第一,重视“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会感受到中国语言的文字美。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就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第二,学会“思”
课标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意识,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这也是学生、文本、教师的一个互动过程。
第三,勤于“问”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延续了学生“思”的过程。
第四,善于“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知识,有描写壮丽景色的,有歌颂人物品质的,在这些文章中,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同时,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例如《三克镭》讲述的是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即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做出的另一种贡献。在这里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搜集资料的方式去找一找居里夫人的故事,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来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也锻炼了学生搜集、积累资料的能力。
第五,经常“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推荐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10-29
语文课堂互动之我见09-13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我见07-18
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10-23
中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之我见11-27
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10-26
如何上好语文课之我见10-29
《语文学习实践之我见》01-12
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