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共11篇)(共11篇)
1.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一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有关知识
1、“三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简称?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
2、什么是“三生教育”?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3、什么是生命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
4、什么是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5、什么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6、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7、“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为什么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9、为什么说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10、为什么说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1、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2、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
13、开设“三生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什么? 初中必修地方课程七年级 ≥32 节/年。
珍爱生命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来来往往那一颗颗跳动的心灵,那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散发着智慧气息的森林里,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树,伟岸而祥和的参天古树,是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生命;在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无忧无虑畅游的小鱼,婀娜多姿的珊瑚,是无数灵动而美丽的生命。
当你看到一位母亲怀胎十月,在经历无数痛苦的煎熬和漫长等待的焦急后,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时,你是否会感叹于生命的来之不易? 当你看到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看到他在生死边缘上痛苦地挣扎,无数次昏迷,无数次命悬一线„„他对生命的渴望,又是否让你叹惋生命的脆弱?
当你看到一株嫩绿的草芽在早春的寒冷中萌发,经历无数次雷电风暴的严峻考验后仍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书写着它生长的执着时,你是否会为生命的顽强而惊诧?
当你看到一只慈祥的鸡妈妈带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小鸡在小院里玩耍的其乐融融时,看到一队美丽的天鹅情侣在夕阳下的湖里静静漫游的唯美宁静的画面时,你是否会感动于生命的美丽?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美好的生命。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还能在明媚的天空下自由地舞动,让生的快乐和我们一起跳舞;我们还能够把生的希望惬意地撒在每一个角落,让每个角落都是阳光灿烂„„生命因为脆弱和来之不易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生命,这世界上才会充满爱与关怀;因为生命,世界上才会充满希望和未来,珍惜所拥有的生命吧!
学会生存
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健康的身体是生命发展的基础人类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生命季节里的徘徊,开始了新长征路上的生存。
学会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气的孕育滋养。但只有水和空气保持这唇上热气的呼出,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虚而渺小的。”所以人不能做天上的风筝,盲目无目标地被线牵着走,要为追求而生存。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坚强。人的生存受环境的制约,但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们不能谈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尽了自己,我们要战胜脆弱。
学会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鱼儿不能超越,怎能进化为较为进步的两栖动物呢?陆地脊椎动物不能超越,也不能变成鸟类。佛家俗语“超度”也是要人类学会生存,发掘人类的超能力。上天永远不会偏爱那些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的人。而把机遇留给勇于超越的人。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因为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世上最可怜的奴隶。
太阳的生存,为人类提供火与热,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针的生存,为人类指点方向,引航导航。花儿的生存,为化作春泥给果实的成长输送营养。它们的生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千丝万缕的爱献给人间。于是,我懂得了,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奉献。人生在世,生存的是否长久,获得的是多是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人类为社会奉献过,真切动人地生存过。
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文明,这是乐活生活方式的行动准则:1、2、3、4、5、6、7、8、9、坚持自然温和的轻慢运动。不吸烟,也尽量不吸二手烟。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以节约能源。
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避免高盐、高油、高糖。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亲近自然,选择“有机”旅行。
注重自我,终身学习,关怀他人,分享快乐。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等。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或捐款。
10、节约用水,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一水多用。
11、向家人、朋友推荐对环境有利的产品。
12、减少一次性筷子和纸张的使用,珍惜森林资源。
13、减少对手机的使用。
2.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二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3.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三
应试教育的“三苦”精神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那只是没办法的办法,将使教育陷入死胡同。素质教育是教育观念的新解放,它要求“乐学乐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学生的生理要求。“乐学乐教”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怎么样方便怎么样来,它有更高的要求标准,有更高的组织形式,是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活,“巧”教是它的精髓。
二、改“高分者先”为“多能者胜”,在“长”字上多研究
應试教育的衡量标准“一张试卷定优劣”,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高分低能时有发生,低分多能也屡见不鲜。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转变的根本措施。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多能者胜而无高分者先,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更多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三、改“要你学”为“你要学”,在“欲”字上寻捷径
应试教育是一种“解题教育”,是为了应试而解题,无休无止要你学,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发挥“三苦”精神。素质教育是教育方法的新创造,要求学生自觉学习,不学习则无立足之地。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走向成功彼岸的最佳捷径。
四、改“默守陈规”为“勇敢创新”,在“新”字上求发展
4.学校社区教育计划 篇四
2006-2007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南,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社会经验,进一步延伸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工作,提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活动目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校内外知识有机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三、活动主体
面向全体学生,以少先队、班级为具体落实单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条理、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四、领导机构
组长:王飞华
副 组 长;刘存森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五、工作内容简介:
1、爱国主义系列教育:
⑴纪律教育:利用班会、升旗仪式和其他各种场合途径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
⑵革命传统教育:请老红军、老党员等革命老前辈作报告,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并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⑶形势教育:积极学习关工委等做的有关形势报告,组织学生参观农村、工厂、开发区,认清形势,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镇的巨大变化,更加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2、进行法制教育:
⑴法制法规:宣传、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也为普法教育尽一份力。
⑵法制征文:举办“12·4”法制征文系列活动,各班出板报,年段、学校出宣传栏,“新荷”文学社举行普法征文活动,各渠道、多层次地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的政策。
3)禁毒教育:进行“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育,举办“禁毒”图防展览,各班还召开“禁毒主题班会”,让学生远离毒品,自觉树立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3、科技创作活动:
⑴科普宣传:结合“科普征文”活动,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科教兴国意识,破除迷信,抵制一切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主义的歪理邪说。
(2)科技活动: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验证科学道理,做出科学分析和推论,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4、劳动教育
⑴校内劳动:学生每学期参加一周时间的劳动,整治美化校园环境,让学生树立“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思想,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⑵校外劳动:参加植树造林、清洗非法广告、整治公共场所卫生,通过劳动,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巩固劳动光荣的想法,并争当文明市民,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习惯。
5、素质教育:
学校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选修课(电脑、舞蹈、合唱、手风琴、摄影等)和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各类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6、“青年志愿者”工作:
继续招募“青年志愿者”,壮大服务队伍,继续对街道孤寡老人、五保户、军烈属和敬老院进行服务,并做如定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项目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而奉献。
7、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合唱赛等,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实了校园文化气息,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发展。
良繁场小学
5.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篇五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发挥着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是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感情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陶冶以及思想品质培养。诚然,家庭教育是具有先天的相对封闭性,但家庭教育活动本身就属于社会范畴,家庭教育的内容、观念、途径均是社会现实的折射。社会文化传统,大众传媒正在对家长观念和行为产生着影响。而学校为实现预期教育目标也会争取各种方式对家庭教育进行影响、指导和规范,通过沟通交流共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说实在的,孩子能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能否快乐成长,特别是好的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
一、给孩子一个成长的锻炼机会。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有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曾向我讲述了他应聘工作的经过:他去一家大公司面试,经过交谈,老板觉得他并不适合这个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站起来和老板道别。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他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然后和老板再见。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留下了这个学生。事后这位老板对他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你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你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你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这位学生很感激我,他告诉我,这多亏于小学阶段我对他的教育,让他一生受用。
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学期,我刚接手一个新班,对学生还不太熟悉,一天,我在教室门口检查学生到校情况,等上课铃声一响,我就看见有几个孩子慌慌张张地往教室外跑,我拦住他们问他们干什么去。其中一个小男生说:“我妈妈没把我的语文书装进我书包里,我得回家取书。”我又问另外一个:“你干吗去?”他回答:“今天有体育课,我妈妈忘记提醒我换运动鞋了。”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独立自理,还要靠父母。我告诉他们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们自己应该准备好的。你们早应该在一、二年级就养成这个习惯。
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有一次,我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字词,当学习到“中”这个字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中”字组词,有的学生说“中国”、“中间”、“中华”,我都说好,有一个小朋友也用“中”字组成了一个词语:红中,我就问,“红中”是什么呀,他说“红中”就是麻将牌啊,这你都不知道啊。我说你怎么这么熟悉啊?他说,我妈我爸特爱打麻将,天天打到半夜。我说这影响你学习吗?他说当然影响我学习了,后来我学不进去的时候就在旁边看,现在他们“三缺一”的时候,我还能补缺。大家想想,这样的父母还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吗?另外,同龄伙伴的榜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也要注意让孩子向同龄人中优秀典型的伙伴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维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走遍天下都让人放心;有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别人不得安宁。一个人能不能担重任,会不会办事,办得如何,恐怕都跟习惯有关。可我们有的家长,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才更重要。总之,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项健康须重视。具体来说,一是孩子生活习惯及是否有好的休息与睡眠。二是心理习惯,处世态度是否积极乐观,有没有爱心,肯不肯承担责任,能否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三是行为健康,是否有集体和纪律认同感,是否合群。
我们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我们是否真正地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就能理解孩子们了。我曾开过若干次学生座谈会,他们集中的.意见最不喜欢父母唠叨、蛮横、苛刻、莫名其妙的发火、翻老账、说话不算话、不以身作则、过多干涉学习、疑心太重。更有一个同学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母亲过生日那天,他买了蛋糕和礼物,本来以为母亲会很高兴,会夸他,没想到母亲的三句话让他心里很难过,“有这个时间,你不如多看会书。”“有这个钱,不如买点学习用品。”“有这个孝心,不如给我考班里前几名的好成绩。”还有一个学生,语文第一次考了90多分的好成绩,做梦都想着让父母表扬一回。父母拿着卷子却毫无表情,“你怎么还会写错别字?”为人父母,你可知道,孩子在选择生日礼物时,他是多么激动,心存多少美好的东西,被你一句话,一个举动就灭掉了。其实,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如果退到最后的距点,保留孩子的发言权,在他最困惑、最难过、最兴奋的时候,想到告诉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平时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一语千钧”的教育名言。今天的孩子,不是不行,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于是,担心代替了放心,指责代替了赞扬,挑剔代替了赏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在他们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教师的最大智慧,是对每一位学生潜能的挖掘,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有成功的体验,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父母的也要有一个神圣的职责,就是帮孩子开发“真棒”之处,哪怕是深藏不漏、点点滴滴。建议你们改变一下方法,今天回去就找出孩子的五条优点(优点总比缺点多),并告诉他。以后要变着法多表扬他。①提前表扬。比如孩子来到厨房,你可以这样说,孩子帮妈妈做饭来了,并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本来孩子并没有想到要帮忙,可经你这样一夸,孩子就点头默认了。②间接表扬。你发现孩子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可以说妈妈真高兴,言外之意就是你进步了。③动作表扬。一张充满笑容的脸,一个肯定的点头,拍一拍肩膀,亲一亲脸蛋儿等所表达的肯定信息都会使孩子受到鼓舞。④借力表扬。如:见到你们老师了,老师们都夸你进步很大,你爸爸说,这些天,妈妈不在家,这孩子特别自觉。一句话,表达了别人的夸赞,效果倍增。
自古英雄多磨难,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羽翼,走向社会,面向人生。所以我们还要预先对他们进行一些挫折性教育。首先是批评,现在的学生承受能力极差,听不得一点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我们经常遇到父母袒护孩子,自己认错的现象。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其次是必要的惩罚,让他们体会到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最后是忽视,我们总是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吃、穿、用,甚至看孩子脸色),无论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事实上,一旦环境变化,他就可能成为配角,甚至不被重视。所以我们应适时转移重心点,让孩子适应新的变化。以便他进入社会后,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及时调整心态。
6.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六
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A.制定者的哲学观念B.制定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者的理想人格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说明()A.国家的教育目的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 B.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没有影响
C.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7.培养劳动者是()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11.“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规定的教育目的。A.壬演学制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1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培养人的智力 B.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观点。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属于普通中学在()方面的要求。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6.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能水平为目标属于()的内容。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7.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方面的要求。A.劳动技术教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18.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1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A.学制 B.学校教育 C.正规教育 D.制度化教育 20.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A.京师大学堂
B.学堂的出现
C.废科举,兴学校
D.壬寅学制 21.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A.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B.学堂的出现 C.大学的出现
D.义务教育的普及 22.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23.()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2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25.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新学制 26.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为()A.园长负责制 B.园长责任制 C.园长职级制 D.园长级别制
27.在《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目标的范畴。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28.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相一致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福禄贝尔 D.裴斯泰洛齐 29.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A.经济发展水平B.环境因素
C.社会文化水平D.社会政治制度
30.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A.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B.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C.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D.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31.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时应注重()A.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训练 B.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
C.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活动来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D.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活动来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 32.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的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新学制 3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不包括()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C.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D.缩短义务教育年限
34.编织学校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它是由()牧师奥柏林创设的。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35.我国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A.学前教育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D.中等教育 36.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体现的幼儿情感是()A.理智感B.美感C.道德感D.实践感
37.以下对保育工作的认识正确的是()
A.保育者的工作是帮助教师做好一些教学辅助工作 B.保育者的工作是搞好卫生
C.保育者的工作是保证在园儿童吃好、穿好 D.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实现的。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强制功能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社会的价值取向 E.教师的教学目标
3.癸卯学制明文规定的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A.忠君 B.尊孔 C.尚公 D.尚武
E.尚实
4.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两者关系的看法错误的是()A.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B.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C.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
D.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E.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 5.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A.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B.培养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技能
C.发展学生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6.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有()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 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7.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A.德育 B.智育 C.体育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8.下列关于“应试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A.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分数
B.应试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C.应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D.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负担
E.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9.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C.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三、填空题
1.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3.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6.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教育。7.1949年我国确定的教育目标是。
8.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9.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0.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11.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
1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13.“癸卯学制”分为三段级。14.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与相结合。
四、判断题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只有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素质教育。()3.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4.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5.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是法国的朗格朗。()6.美育即美术教育。()7.智育等于教学。()8.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9.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10.《教学与发展》的作者是凯洛夫。()11.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12.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巴格莱等。()13.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五、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智育3.培养目标4.学校教育制度5.美育
六、简答题
1.德育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4.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6.简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
7.幼儿园环境创设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8.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9.简述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10.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七、论述题
1.《中长期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试述其主要内容。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3.试述你对体、智、德、美、劳“五育”的认识。4.试述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5.试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八、案例分析
1.不久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联系案例,谈谈你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2.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中国父母现在唯一要做的不是帮助学生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到学校的侵害!”
7.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七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 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 片面追求学业化, 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 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 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 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 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 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 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 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的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 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 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 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 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 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 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 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 此外, 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 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 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 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 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 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 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 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 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 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 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 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 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 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 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 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 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3) :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马玉芳, 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5) :171-172.
8.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八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影响。我们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在各个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家庭教育也不断地变换着内容和形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家庭的血缘关系使任何教育动机和措施都带上浓厚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性可以加强家长的责任心和影响力,但也容易让情感蒙蔽家长和子女的理智,导致家长的溺爱、子女的任性。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子女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家庭教育中经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解答疑难。(2)指导读书。(3)树立榜样。(4)游戏。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方法科学——家长教育子女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3)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4)爱严相济——家长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5)要求一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统一,前后一贯;(6)全面关心——要对孩子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等多方面给予全面关心,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三)对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些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优点,也是主流。但是,我国家庭教育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长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
2.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3.不能全面关心独生子女的成长
主要体现在:(1)重视孩子的营养,忽视孩子的身体锻炼;(2)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3)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4)过分照顾孩子,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特别是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形式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和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各种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少年宫、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学校等。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由于报刊、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灵活性、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等特点,它们深受儿童和青少年的喜爱,并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师和家长在指导青少年儿童接受宣传教育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构,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同时,学校具有青少年学生集中、学习环境好、规章制度健全、育人周期长等明显教育优势,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容易得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可以通过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主要有:
(1)一般性指导,指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和建议;
(2)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3)分类指导,即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分别要求、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即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的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校外教育组织的任务是:(1)相互交换情况,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表现;(2)宣传好人好事;(3)制订转变后进生的计划和具体措施;(4)共同协商一些主要问题,如学生勤工俭学、校外文体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指导教师和场地等问题。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学校应与宣传部门、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及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及实践能力。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社会各界可以指有关工矿、企业和部队等单位。学校可以请这些部门的优秀同志到学校作报告或聘请他们为校外辅导员,也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参观、访问和劳动。
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学校应成为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家庭和社会应大力支持学校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贤利. 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2] 刘清晓.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9.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亮点 篇九
库车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以培智为主的学校,培智领域面向的主要是智力发育残疾的孩子,而个别化教育是培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一、认真落实两个常规,加强教学管理。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建立各种常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下的领导分工把关制,认真落实《库车特校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常规管理办法。
二、要求全体教师因材施教,不但要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实现教学技能多样化,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特殊孩子们的“生活语文”课
特殊教育的“生活语文”课程,是要求老师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这门课程总体来看有2个亮点。
亮点一:主题突出,课程内容生活化。根据《新课程实验方案》的精神,培智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应突出其内容的生活化,使儿童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能将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
亮点二:图文结合,教材编排情境化。
2、特殊孩子们的“生活数学”课
特殊教育的“生活数学”课程,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特殊孩子们的“生活适应”课
(1)、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习锻炼,生活中成长(2)、重视个别化教学
(3)、重视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4)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
三、积极开展“比教学”活动,以练兵、比武促教师能力提升。学校先后开展了全体教师基本功训练、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讲课和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
四、加大教研力度,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鼓励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
10.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十
按照各级关于学校安全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镇中心校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开展了“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和“安全教育月”活动。下面将活动开展情况
作阶段性小结。1、2010年元月放假前,对学生进行了假期间及“春节”的安全知识教育,开展安全知识问答竞赛,采取落实责任制度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由于措施得力,方法有效,寒假期间师生一切平安,按时全部安全收假
到校。2、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初对学校的校舍、教室、食堂及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排查,做到安全无隐患,校舍无危险,使学生进入学校后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3、开学的第一周利用开学典礼会议对学生进行在学校的各种安全教育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特别对上下楼梯间,防火及消防知识认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了防火灾、地震等安全撤离疏散演练活
动。
4、每日实行晨检制度,注重学生到校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班主任与学校领导密切联系,信息畅通,确保
学生到校安全。
5、每周利用升降旗活动开展安全教育。做到每周星期一升旗必讲安全,查找隐患,布置任务;每周星期五降旗进行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克服不足,并强调双休日的安全防范知识。特别是因干旱,教育学生严禁野外用火,严防森林火灾。
6、认真开展“三月安全教育”活动,结合“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对学生开展礼貌侍
人、礼让车辆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促进了校园的安全和谐发展。总之,我校认真按要求、按计划开展“三个安全”教育活动,由于措施有力,落实到位,学校一切平安,开局良好,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今后应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学校安全工作抓好、抓实,为促进“平安校园”的巩固发展,构建和谐稳定
校园而努力奋斗。
董干镇马崩小学 2010年3月10日
马崩小学开展“安全教育日、教育
周、教育月”活动小结
董干镇马崩小学
11.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终身教育 中职教育 社区教育 融入
一、相关概念阐述
1、终身教育、中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内涵
终身教育指的是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提供知识和能力辅导的教育,以使得受教育个体能够不断地顺应时代,提升自我,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发展当中去。终身教育的理念肯定了教育本身是公民不可分割的一种需求,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并不局限与特定年龄段的学校教育,而是涵盖了各种正规、非正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也从一般的贮备知识进化到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中职教育,既中等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劳动者,担负着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的从认识,准备,确立,到走上岗位的人生蜕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更是链接教育与职业的最直接的桥梁。中职教育最初的布局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改革开放后经历了逐步而全面的改革,降低了参与中职教育的成本,进一步提升了教育质量。
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社区教育便是地理上一定的区域内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可用资源来满足参受教育人的需求。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强调教育的地缘因素,目的在于在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该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教养水平和整体基本素质。以此类教育活动提升整个社区内居民的生活品质,进而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
2、社区教育的特征
1)平民化教育。社区内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都面对全体居民开放,所有居民不管什么职业什么学历什么出身都能参加,社区教育不设置任何门槛,对大家一视同仁,教育内容也贴近平民,大众化,普及化。
2)主体化教育。社区居民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社区教育活动的主体。居民在活动的决策和进行过程中可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也可以选出代表在活动计划阶段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因此,社区教育是一种自主型的教育活动。
3)市场经济教育。社区教育本身就是应运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而诞生的,其不同于学校普及性的教育,是一种带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在诞生之初就是为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有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驱动的,因此市场化色彩非常明显。
4)非围墙式教育。不同于学校的填鸭式、应试式教育,社区教育是一种服务,而不是把学生固定在学校的院墙之中集中进行培训,相对而言社区教育的自由度很高,没有固定的要求,社区居民在多种公共场所都可以进行教育活动。
5)非传统教育的新特点。除却以上特点以外,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受体本身的文化水平,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和时间安排并不一致等特殊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社区教育的现状。因此蓬勃发展的社区教育填补了传统教育鞭长莫及的空缺,展现了现代非传统式教育的新特点。
3、社区教育的作用
1)道德教化及稳定社会管理。当今社会经历着从工业型社会向知识型的转型,每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需要社会的公民紧跟前进的步伐,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伦理准则。社区本身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为受教育者进行再“充电”,为社会转型助力,稳定公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心态转型”。
2)提供终身学习。公民本身长期居住于某个固定区域,因此社区内具有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天然条件。在社区教育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提升社区内居民的素养,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使全社会重视并参与终身学习。
3)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及变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教育普及全社会,社会个体可以自主的在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网络强调的“网络-终端”关系使得用户远离甚至不能融入现实社会。社区教育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门口”的教育环境可以完美弥补网络的缺陷。
二、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地方环境缺乏重视
大环境上普遍存在不重视、不正视中职教育的观念。政府不注意培养重视劳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气。加之部分企业招聘时推崇“唯学历论”,使得学生家长在风气的影响下千方百计安排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盲目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进而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导致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滑。加上各级领导片面重视高校扩招,忽视中职学校的发展问题,教育改革后不注重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舆论引导。
2、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社会范围内的不重视积弊难返,使得中职教育的资金支持相当匮乏,面临很大的财务障碍。中职教育的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落后,长期得不到更新,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职业学校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的扩张,这些全都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设备与基地的短缺使得学校教授和训练的技能和社会上实用的主流技能脱节,学生本身缺少训练,学到的多是过时稀松的技术,不足以安身立命。目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类学校共计14000所,能够达到职业教育基本条件的学校不足 7000 所。总体看来,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制约职业学校的生存和中职教育的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之势。
3、教学模式缺少创新
目前中职教育仍沿用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已不能充分适应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方式,较为枯燥,很难符合当代学生的要求,学生多通过填鸭式的教育学习,缺少亲自动手操作、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职业岗位以及提升工作能力。近年来虽然学校中大都设有实训课程,但教学模式陈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缺乏实践与创新,且课程数量较少,使得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中职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新型职业教育观念
如前文所述,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不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者和政府部门推行中职教育的政策措施和宣传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都不够。加之目前尚未形成重视技术和技术型人才的社会风气。同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考虑到现在人们对社区教育的适应和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将不受重视的职业教育和人气见长的社区教育相结合是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看法的契机。所以,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职教育学生要主动走出校园,融入到社区周围,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一方面自己所学能够为社区教育活动出力,另一方面能够用社区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学到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
2、帮助中职教育走出困境
要完善终身教育系统,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要将中职教育充分和其他教育板块结合起来,消除不同教育板块之间的缝隙。如此才能保证任何社会阶层的人在任何人生阶段够获得合适的教育。另外,还要改变中职教育孤立保守的现状,打通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板块之间的隔阂,促进中职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交流。以保证各级教育机构能够无缝衔接,避免出现授课内容夸多过大或者重叠的尴尬情况。现在中职教育并校和扩招造成了一部分学校达不到学校规模的平均水平,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教育还不能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育活动。以上的情况违背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和中职教育相结合,既能够拓宽中职教育的生存空间,又能够充分提升社区教育的物质水平。
3、建立完善社区教育功能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新的行业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每天都在出现。新的岗位则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更替。这些变化都要求当代的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水平和文化涵养,以适应社会范围内的产业升级。而涵盖范围最广的社区教育目前还难以完成此类任务,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是一种非盈利的教育活动,兼顾一定的盈利性教育效果,与人们真正的文化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社区教育硬件上的短板,也是社区教育者能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将中职教育引入社区教育,中职教育的专业化硬件和专业教师的教育水平能够大大改善社区教育力有不逮的尴尬境地,更好的升级社区教育的功能。
4、开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本身是为了支撑社会的发展而培养人才,而社会的繁荣发展则能为教育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和社会始终密不可分。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变化,教育业的发展也势必面临新的挑战。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的迫切人才需求,中职教育应当主动介入社区教育,探索社区教育这一新的发展方向。中职教育应当主动接纳社区中需要却得不到获得专业指导的公民,主动为其提供教育机会,适当降低中职教育的踏入门槛,为真正需要获得职业教育的人随时敞开大门。这也是我国终身教育的理念所在。
四、中职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可行性
1、双方在服务对象上基本一致
我国的中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初级中级技术工人,培养从事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的技术性从业人员。一般来说,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从事社会中低层工作的、社会各方面地位都不是很高的从业者。而社区教育主要面向全社区内的居民,追求全社区成员的普遍教育效果。考虑到社区教育在硬件和物质上的无偿性,以及社区居民这一庞大切水平与情况参差不齐的受教育群体,必然造成教育水平难以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档次上。所以社区教育也只能关注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满足这些人相对较低的学习要求,以此实现社会不同人群的相对平等。因此中职教育和社区教育在服务对象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中职教育介入社区教育存在其他教育模式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通过中职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可以满足那些没受过基础教育,文化水平不够,又有多元化受教育需求的社会群体。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往往缺少足够立足社会的技能,中职学校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常规学校所涵盖不到的地方。
2、双方投资能够保障教育资金
社区教育在定位上就有多元化特征,因此经常要开展相当多样式丰富,形式多彩的宣传、娱乐等活动。除却宣传,为提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以及教育活动的质量,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后盾来保证。中职教育相比下有较多的硬件设施,但却缺乏资金注入,呈现一种后劲不足的态势,这与社区教育后来居上但先天软弱的形式刚好互补。中职教育介入社区教育,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闲置的资源,提升利用率,降低重复建设产生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将社区教育节省下来的经费投入发展中职教育,二者扬长避短,实现经费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此既能保证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中职教育突破恶性循环困局,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3、双方都能实现长远发展
社会的转型带动教育也在进行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也要响应社会发展,积极探索自身的出路和未来,探索适合将来社会结构的新机制、新模式来服务社区居民,助力小康社会。中职教育融入社区教育后势必能为社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社区教育台上更高的层面。而中职教育也能借此机会与社区教育相互借鉴,借社区教育的开放性来打破中职教育的封闭性,推动中职教育实现长远发展。中职教育与社区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弥补自身固有的缺陷,两者结合后,能够强化优势,依托政策优势和发展潜力可以实现更大的飞跃。
五、结论
基于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社区教育模式的功能和模式的研究,中职教育介入社区教育,既中职教育接受当地社区教育工作的委托,通过合作展开教育活动(例如:开办社区学院)应当注意:首先,整合现有各自为营、相互独立的教育资源;在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构筑全方位终身教育的同时打破社区教育科普和娱乐的限制,扩大社区教育的范围,并已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切入当地社区教育。其次,建立垂直管理工作模式,以职业学校的形式强力入驻社区,建立社区学院,并形成由政府主导,从区县一级开始,到社区的专属管理体系和学习模式。以此充分整合社区范围内的教育资源,提升利用率。最后,运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城市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刺激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推动二者在相互学习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茂林,石伟平. 基于人生发展阶段的社区中职教育普及机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53-56.
[2]廖晓衡. 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曹慧.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D].南开大学,2009.
[4]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席春玲.我国中职教育从输出到融入的发展类型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34:13-17.
[6]曾茂林. 新型城镇化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投入机制[J]. 教育与职业,2016,03:21-24.
[7]邹建文.浅谈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97.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推荐阅读: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读书体会08-31
学校生命教育06-18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08-22
学校三创教育活动06-14
学校养成教育活动06-17
教育学校公函范文07-14
学校促进教育公平07-30
学校学生安全教育09-08
学校安全教育免费11-21
特殊教育学校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