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共14篇)
1.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一
开题报告,指的是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就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的一种文体。然后再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他们可能会采用德尔菲法评分的方法,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来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大方面。由于开题报告是体现论文总构想的文字,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但是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得清楚明了。
开题报告一般是表格式,需要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地把握要点。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题目、理论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开题报告作为科研课题的说明文章,很多人都以为可有可无,或者干脆敷衍了事,往往就是因为此才造成了科研论题不被批准或者基金申请不被许可等结果。那么关于开题报告,究竟有哪些误区呢?
第一、认为开题报告可有可无。不少人认为写开题报告不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一个例行公事,其意义不大,这种想法很常见,但实在要不得。实际上,写开题报告是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跨入科研领域的一块“敲门砖”。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现场调研和文献调研,如何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设计项目、确定方案,如何设定目标、实现目标,如何预估困难、制订计划,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对一个短期项目进行规划。这些年来,我为校内外的朋友们评审(或预审)了数以千计的基金项目申请书,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凡是毕业于名校的或师出名门的`博士生,写的申请书的质量要高得多,这可能与他们认真写过开题报告和看过导师的申请书有关。
第二、认为开题报告可以率性而为。由于对开题报告不够重视,不少人把开题报告写得浮皮潦草,无法指导自己日后的科研攻关。特别是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重视预估困难及采取相应对策的考虑,一旦遇到困难缺乏思想准备,从一开始的豪情万丈到后来的垂头丧气,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我身边的许多聪明的研究生干得很认真,捞到了实际的好处:论文进展有条不紊,遇到困难胸有成竹,而且,所写的“立项依据”可以部分地吸纳到自己的学位论文的第一章(绪论),真是一举多得。因此,要写好开题报告必须从这两个认识误区中走出来。只有通过审核的论题才能继续下面的基金申请、科研试验、论文撰写等内容。
2.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二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3.课外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篇三
关键词:课外 学习方法
对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堂学习只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课外学习是学生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升华的过程,因此课外学习也是小容忽视的问题。那课外学习到底有哪些学习方法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题小组专门对在校的高三学生和部分大一的学生进行了问卷凋查,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得出了如下的高中的学生课外常用的学习方法。
一、能够自己当小老师
这个是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外消化老师讲解的知识内容常用的方法。听懂了不等于你会了,你会了不等于你能够做的对,只有你自己能够给自己或者别人讲明白才叫你真正掌握了。老师比学生数学水平高,小仪是解题能力高,数学素养也高。因为他们天天给学生讲题,讲的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知识点高度系统化。如果同学们也经常给他人讲题,尽量给人讲清楚,讲明白,那么就能进入数学老师的思维,在做考题时,就能很容易明白出题者的意图。
二、制作一个高质量的“改错本”和“整理本”
这是几乎所有的有经验的老师都侣导也是几乎所有的优秀的学生都在实行的方法。很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同学们经常错同样或同类的题,而考试时,往往就考这样的题。只要在平时作业、测验当中,筛选出这样的易错的题目,加以归纳整理,将错误的解法和正确的解法对比的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反思或体会,天天看,加深印象,这样考试就能少丢分,也能得高分。
“整理本”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构建知识框架,让知识能够更加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只要在每一章结束之后,同学们能够用“树形图”将基本的概念定理和一些典型的题目整理完整,经常地拿出来看一看,那么学生们就会对知识更加的明了系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三、跳跃学习法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我们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所谓跳跃学习法,就是用跳跃的方式跳跃到“目前所学的地方”.其道理是只要把目前所学的部分弄清楚,前面小懂的地方也就会了解。我们很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误解“基础很重要”,那就要从基础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从头开始回到基础上来。这么想就很容易放弃学习数学。但是高中数学的特点是各个章节既是相互关联,又是相互独立,例如立体几何,解析几何都是相对来说独立性比较大的章节。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倾尽全力把目前所学的部分弄懂,因为只要把这个地方弄懂,前面那些疑难之处,届时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例如解析几何中的曲线与方程,我们如果能够把这章学习好了,那么对我们前面的函数的理解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因此,对于基础小好的同学,应该利用“空降学习法”的思想,集中力量弄懂每一个面临的问题,若的确遇到了以前知识小理解的困惑,那就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或查阅相关资料,跳跃在所需基础知识的层次上,将这一基础随时补上即可。
四、借助电子产品辅助学习
随着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网络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逐步的应用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最初的电子词典到现在的平板电脑,电子产品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功能越来越齐仝。特别是现在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以后,电脑让远程教学成为了一种常态。现在的很多的学生平板电脑公司与一些名校合作,在网上学生小仪可以听到整堂整堂的课,而且还可以问问题,一些小会做的题目还可以在网上找到非常详实的答案,学生用起来非常方便。许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完全可以依靠电子产品进行查漏补缺。
五、增强数学能力.提高考试分数
我们这里所说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指会的题一定要做对的能力,它包括数字计算的能力、习惯、准确性、自信心等。很多学生考后讲:“题目很简单,考的还不错”,但结果出来分数却不高。什么原因呢?“着急了”“不仔细了”“马虎了”原因有很多种,如何解决,大多数人不清楚。
经过分析学生做的选择题的结果,我们发现,在相等难度的情况下每个学生每次考试错的题目数量都是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还是归咎于学生的“思维定势”。
分析会的错了的原因有一下几种:
(1)心态。很多同学考试的时候心态很急躁,生怕考不完。做题时,一看会做,就快做,省点时问去做不太会做的,一着急就容易错。
(2)小喜欢用草稿纸。可能是小学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小少的学生喜欢用心算,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步骤比较多,计算量比较大,特别容易错。这类计算错误在考试的失分中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3)思维的跳度大。很多同学平时做题时跳步太多。小用草稿纸,使劲跳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小跳步难受,不出错就怪了。
(4)考试的一些解题的技巧非常的缺乏。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考试失误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平叫的训练不到位。“功夫在平叫”,因此学生在平时做题目时,就要养成好的解题习惯,做题时在心里强迫自己“不动笔就小动笔,只要动笔,做题题目就要做对”,并且有计划的做一些专项的训练题,比如选择题,填空题,定时定量,规范答题。久而久之就可以慢慢的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了。
六、记忆习惯的培养
记忆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永久记忆。
爱宾浩斯遗忘规律:一个人的记忆,经过一晚后,会忘掉80%。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因为它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用的知识,除非我们特意加强的记忆。
(1)睡觉前10分钟,把当天的重要事情梳理一遍,起床后5分钟,再重复一次,那么你的记忆将会得到有效巩固。
4.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简述 篇四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5月-20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年9月-2017年1月,开发软件
2017年2月-2017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7年9月-2017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5.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五
开题报告
唐河县城关镇星江中学语文课题组
市、县、校各级领导:
我课题组于2010年元月申报的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经你们批准已经立项。课题组全体同志经过查找资料,反复讨论,精心策划,做好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充分准备,相信本课题的研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题的提出
努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义务,也是全体教师应尽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型人才,而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学习、阅读的春天才会百花齐放。
二、课题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老师同步认识、深入理解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
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我们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10年元月-2010年4月
12010年元月1日-2010年2月28日:(1)组建课题组(2)分散学习、钻研《教学大纲》和《新课标》,对各年级学习要求及学生特点做到心中有数。(3)集中学校《新课程学校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为开展课题研究做好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4)确定三个实验班,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语文测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学生在试验前的实际水平。
2010年3月1日-2010年4月31日:(1)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实际,根据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确定研究思路、目标、内容,起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2)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宣传动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3)广泛征求主管领导、同事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以上文件。
2、实施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12月
本阶段为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要按计划认真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召开课题组会议,集思广益,采取最佳方案解决:对研究中出现的同性问题,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汇总课题组成员实际情况,择优淘劣,随时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以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2010年5月1日-2010年5月31日
(1)在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中分别找出两个语文成绩相当的班级,确立
对照班。(2)在明确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学习前人关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论述,整理自己以往的经验,用继承、改革、发展的观点,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课堂模式最佳实施方案。集思广益,确定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方法。(3)组织实验班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渗透“增强中学语文阅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思想,了解课堂改革的意义,引导学生更改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教师同步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开始实践。
2010年5月1日-2010年7月1日
(1)在实验班中坚持采用“自主化、个性化”的课堂模式进行语文教学。
(2)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自主化、个性化”的课堂模式:首先要向学生阐明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在认真阅读所要预习的材料,把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围绕“探究性阅读”,查阅工具书、参考书以及所学的相关内容,明确知识重点、难点,记录心得,写好预习笔记。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增大“探究性阅读”的知识含量,开阔视野、培养语感,锻炼表达能力。明确“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学会创造的重要形式,它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方面的作用,了解“探究性阅读”的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机动灵活地加以实施和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及时复习,感悟知识,寻找不足,感悟学法,有的放矢,培养能力。(3)组织集体说课、听评课,组内教师交换意见,上好每一节课。每周召开一次课题组教研会,针对本周上课情况及时总结,对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对出现的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4)召开“小课题”研究,集中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5)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阶段性测试,对成绩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及时查漏补缺。
2010年9月1日-2010年11月30日
(1)对实验班研究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操作方案。
(2)开展“同课异构”擂台赛。让老师们同读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在读、听、评中相互取长补短,大面积实现以好代差,资源共享。(3)课题组成员将自己的教学所得,听课所得,平时教育教学的心得感触分类撰写成优秀教案,说课评课材料及教学反思。(4)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将实验班与对
照班进行比较,找出规律,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
2010年12月1日-2010年12月底
本阶段为结题阶段,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并呈报结题报告、论文等。
三、课题实验的原则
实效性原则:实验中,每位老师要精心备课,为学生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力争使每节课都有收获,力争使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原则:即结合每位学生的成绩状况、智力情况、学习愿望、抽象思维和定向思维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力争使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循序渐进原则:打破思维定势本身就有一定难度,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学习是不能操之过急的。心得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再加以培养,才能收到一定效果。
创新性原则:实验中,教师要勇于创新,学生也要勇于创新,要根据班级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自主性原则: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要适时适度的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其独创精神。
四、研究基础
我们学校是南阳校本教研先进学校,从2005年就已开始了课程改革,在专家引领下,老师们勤奋学习,钻研探索,以终身学习为目标,有浓厚的科研气氛,是进行课题研究的沃土。我们学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能与因特网相连,还能自成局域体系,有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所教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多次执教过市、县、镇级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我们语文课题组同志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课题的研究和实施。
五、课题组成员
组长:苏卫东
6.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时代在发展,好多学校的生源都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弟,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普遍薄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课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得教学互动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所以学生必须掌握预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打造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初一语文课本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六、研究计划
准备阶段 (.12月—-.1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科研前沿动向。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实施阶段 (2015.1月——2015.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初一年级四班进行实验。
2、请本学科教师配合听课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堂预习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4、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改进语文预习方法的策略
5、布置预习内容任务,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总结阶段(2015.5月――2015.6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7.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关系到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进一步说, 它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研究计划。现对各研究课题的开题情况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被十分尖锐地提了出来。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的基础上, 实行了对外开放, 高等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含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 使高等教育体制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大力推进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 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由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 提升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 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些使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有了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 开展“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又是整个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 它将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牵头负责研究。该研究课题首先将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和阶段性使命;还将从政府、社会、高等学校等行为主体的特点出发, 分析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该研究课题中, 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研究将主要从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维护执政党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角度,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分析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环境, 以此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等重要指标分析和测算高等教育对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论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研究课题还将选择部分大国崛起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发挥的作用为案例,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 论证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研究都是以往研究成果提及甚少的内容。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 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 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意义重大而特殊。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述来看, 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似乎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有关, 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 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 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应该说, 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然而, 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 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因此, 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 又要不断扩大研究视角, 丰富研究内容。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在研究项目中预设为两大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
“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研究课题由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承担。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该研究课题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特征”这一部分。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主要以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移为线索, 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轨迹和规律。在史学研究领域提出的“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说”, 将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说, 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就是今天高等教育强国的“代名词”, 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也将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实证方面的研究将围绕七个国家进行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凝练,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为保证七个国家的切入点相对一致, 并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课题将从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关系、高等教育法律和政策、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人类发展指数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等几个纬度进行分析, 用可比较的、有一定公认度的统计数据说话, 目的是为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进行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研究。
适宜的背景和条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得以达到的基础和前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共同承担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研究。该研究课题将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人力资源状况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强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财政能力与高等教育强国、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与高等教育强国。通过考察人力资源现状, 构建多维度、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 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存量和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和基本判断;研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 主要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其差距进行分析;分析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旨在建立一个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比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的差距, 找出应对策略;通过考察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分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条件;最后, 还将以高等教育强国 (比如美国) 和与中国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 (比如印度和俄罗斯) 为案例, 研究并比较其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条件, 并期望提出对我国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变革和有关政策的建议。
三、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既要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一一对应地选择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也要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 选择和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 共预设了九大研究课题开展“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
(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一:教育理念创新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 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移, 在每次转移的过程中, 无不得益于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 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 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因此,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就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教育学院刘献君教授共同负责承担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课题, 将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若干发达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探讨, 尝试提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
对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二者关系的研究, 将既考察历史, 又立足现状, 既面向国际, 又立足国内,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通过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探讨这一过程中国家出台的主要高等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 归纳各个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并探讨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在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进行研究的同时, 还将关注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探讨一流大学成功的内在逻辑;通过对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演变发展过程的分析, 着重探讨我国教育理念的现状, 分析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探索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方向,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系。
(二)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二: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高等教育既面临内部压力, 需要从数量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更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入世以来,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强劲势头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人才竞争的全面挑战。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压力, 也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及其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为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研究课题, 从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该研究课题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卢铁城和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谢安邦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背景之下, 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之间的关系, 将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怎样的?如何评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自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 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如何?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建设一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对于高等教育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何种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之间是何种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该研究课题的理论研究部分。
除理论研究外, 本课题还将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 总结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 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 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归国服务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竞争力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办学的现状, 重点选择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为研究个案, 分析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评估其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所做出的贡献;还将对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国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数据和文本分析, 揭示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模式。
(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是许多国家政府与大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 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指导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变, 实施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又如, 日本90年代初开始的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导入了大学评价制度, 实行了大学教师任期制, 实施了“国立大学法人化”, 对日本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以制度与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为重要内容。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 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因此, 我国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是最为核心的条件之一。鉴于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体制与机制”这一研究课题, 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 将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性, 并以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体制与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微观层面上, 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相关性, 并以此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财务体制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等问题。
该研究课题作为一项应用性基础研究, 案例分析与比较是重要的工具。在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层面,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为案例, 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详细情况, 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参照系。在微观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层面上,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的一流大学为案例, 深入地分析这些一流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我国高校内部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将在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中选取部分代表性院校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 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这一辉煌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问题, 如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问题, 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问题, 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周期性、滞后性等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大学、政府、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此, 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预设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研究课题, 由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牵头负责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将着重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必需的“结构优化”问题, 以“质量、水平提升”为核心, 探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之道。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个案研究;社会系统发展预测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原则与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与优化政策。该研究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研究视角方面,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各项以高等教育为根本对象的研究工作, 都应该具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该研究课题将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 将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考察。
在研究的时间跨度方面, 目前已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成果, 或者系统性较强, 但年代久远, 缺乏对当前情况的适切分析, 或者针对当前问题集中于短期研究, 缺少纵向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该研究课题将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内外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机制。
(五)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五: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要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还需要紧紧抓住“质量与水平”这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 相比世界其他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因此, 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 由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和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项目“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将对这一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线, 通过系统分析过去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 分析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立足高等学校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 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和全面提升的办学关系;研究与“质量和水平提升”密切相关的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大学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等主要问题。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 回答人们关心的“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是什么”等重大问题, 从而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战略以及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从整体上来看, 该研究课题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采用解释型研究以分析原因, 采用规范型研究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力求得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六:建设高水平大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20年, 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 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我国提出的用10多年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的战略选择, 其中快速拥有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覆盖科学技术前沿、鼓励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大学既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有效的政策选择。“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预设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课题, 就是力图探讨高水平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整体发展。该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孙禹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高水平大学主要规定性和评价体系;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投资体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选择。研究的目标是:在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困难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提出2020年以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建设方案,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支持。
由于该研究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研究课题, 因此, 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包括政策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在运用政策分析法时, 将在了解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全面认识该政策的目标、手段、工具和类型, 以此作为正确分析与预测的基础;对现行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价, 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多少成效, 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 在哪些领域失灵等, 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在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 除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 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需要各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 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 也有别于职业技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如何去做, 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牵头承担的该研究课题, 将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案例, 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该研究课题主要从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出发, 通过案例研究, 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系统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分析国外同类大学的办学经验, 找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资借鉴的启示, 梳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 展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 通过区域案例研究, 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该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在于,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深入探讨如何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新体系, 在实践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等相关问题, 为面向地方的院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也有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八)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八: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如何, 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局。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新的历史任务, 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战略思考, 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 探索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 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课题, 召集了近2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将共同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该研究课题将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 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维度、社会区域维度、时代精神维度和文化担当维度, 从而不断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该研究课题将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立足本土, 既聚焦现实, 又面向未来。研究课题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过程设计既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分析, 又注意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阶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逻辑性和实现性相结合的战略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为平台, 结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转变和历史使命, 揭示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策略, 努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开放的视野和新思路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该研究课题将充分利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这个平台, 收集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 还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平台, 收集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把握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动态和主要研究内容, 为最终的研究成果提供参考。
(九)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九: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在我国正在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在建设和谐社会、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全国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 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之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这样的战略问题,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内容。这也是“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课题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和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力争在以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一, 在厘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与权限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为主的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 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建设区域性大学群的战略思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三, 在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角度, 谋划和设计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战略, 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
第四, 在深入研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2008年12月19日, 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提出, 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 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科学谋划未来,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对我们的研究项目来说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情, 也使我们备感责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希望各研究课题负责人抓紧工作, 精心组织研究, 尽早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并能够及时拓展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在相关期刊和媒体上发表有关文章和论文。
8.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八
首先,看字体。由于字体是书籍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字体是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变化的,因此通过辨别字体特征是鉴别古籍版本最主要的方法。抄本自不必说,印本无论是活字本还是雕版本都是由专人书写,后经由刻匠刊刻印刷而成,刻匠的“刀法”虽有差异,但总体还是服从于书写字体的。除时代外,宋元时期的字体还有地区差异,出现了诸如浙江杭州(浙本)、四川眉山(蜀本)、福建建阳(建本)及山西平阳(平水本)等多个刻书中心,如以浙本为例,宋多用欧(欧阳修)体,元明多用赵(赵孟頫)体,清前期多用万历传下来的方字体,也有用天启时期创制的长方体字及汲古阁创制的扁方体字。
其次,看版式。中国古籍版式分为单页版式和成册线装书版式两种,单页版式多由天头、地脚、牌记、鱼尾、象鼻等组成,成册书版式多由书衣、书签、书脊、书根等组成。使用何种版式虽多出于实际刻印的需要,但积久也会形成风气,这种风气与字体一样也会随着时代、地区的变化而变化。如以宋朝为例,浙本多用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无书耳牌记,蜀本多用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无书耳;宋建本前期沿浙本多白口,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平水本多白口,黑鱼尾,或单或双,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行字比较密。因此,通过古籍版式是鉴别古籍版本的又一尺标。
再次,看纸张。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纸张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其多由手工业作坊生产,由于书写习惯、地区造纸原料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各时代所用的纸张也有较大的差异。如以元朝为例,元渐本纸张多用白麻纸、黄麻纸,后期纸纹较窄,只有一指宽,也有用白棉纸的,元建本主要用麻纱纸,也用竹纸;元平水本近于浙本而不同于建本。由于我国古代的纸张名称多是由工匠口头传承,或是仅用纸张俗名,通过此法鉴别古籍版本需要对纸张原料、生产技艺等有细致了解,故此法较通过字体、版式鉴别难度较大。
9.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九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透过自我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状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信息研究方法
10.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十
开题报告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yzjy131201
1河南省禹州市钧台办东街小学
张会阁
《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但是指掌握基础,而是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作激情,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在教学中如何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充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提高美术教学水平和美术作品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教学的能力与水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方式、解决教师一刀切,能够结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指导,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注意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注意力的发展,重点研究怎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有利于提升研究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科研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美术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的变化。
2.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论。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或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美术作品。
2.目的性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3.自主性原则。要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独立创造的需要和欲望。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发展性原则。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原则,教师才能改变观念、优化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
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5.差异性原则。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然也会不同,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指导与评价中要正确看待,多采取纵向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时间、人员、场所及经费,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研究资料,并能保证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参与各种研究活动。
2.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六、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课题研究周期内所有研究成员及所担任班级的所有学生。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张会阁:课题组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设计等工作。课题实施的计划性和时间性,确保课题组人员的稳定性。
王秋珍,席娜娜:课题组成员。实验过程的参与者,开展课题实验的主要教师。
十一、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
河南省禹州市钧台街道办事处东街小学
11.前列腺炎有哪些治疗方法等 篇十一
一、对前列腺炎的认识误区
第一,前列腺炎都具有传染性。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临床上,大多数前列腺炎患者,是查不出致病菌的,是属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这一类型的前列腺炎,是没有传染性的。还有一部分细菌感染性前列腺炎患者,所患的属于非特异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也不具有传染性。
第二,前列腺炎是性病,而且与前列腺增生症是一回事。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临床上,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系统最为常见的炎症疾病,尽管很难彻底治愈,但绝对不是性病。有些前列腺炎患者把前列腺炎跟前列腺增生症当作一回事,甚至认为前列腺炎会直接引起前列腺增生症,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病因、病理各异,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临床上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药物疗法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使用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治愈前列腺炎的目的,而且长期服用药物会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甚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前列腺炎患者在选择药物疗法时,一定要特别慎重。
2.物理治疗。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人体自身微循环,通过排毒利尿等物理方式,对前列腺炎患者进行自我理疗。采用物理疗法治疗前列腺炎,可以迅速改善体内微循环,活血化瘀,消炎杀菌,达到排毒、利尿、补肾,进而治疗前列腺炎的目的。
(本刊综合)
怎样认识和对待发烧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烧是常有的事,但怎样认识和对待发烧并非人人清楚。
健康人的体温为36℃—37℃。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日常机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体温也会稍有波动。一般来说,在一天24小时内,下午人的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微升高,但其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平时,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人。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也会略微升高。
临床上把发烧分为4档,即:低烧(37.3℃~38.0℃)、中度发烧(38.1℃—39.0℃)、高烧(39.1℃—41.0℃)、超高烧(41.0℃以上)。发烧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从根本上说,发烧是人机体的一种免疫反应,是机体与外来入侵者(病原体)作战的表现。所以,当发烧不超过39℃时,一般不要急于吃退烧药,可采取一些物理性的降温措施。例如:①降低环境温度,不要穿得太厚,不要盖得太多、太严实等;②多喝水,及时补充机体丢失的水分,也有利于通过排尿排出一些毒素;③用温水擦浴;④用冷湿毛巾或冰袋放在额头、腋窝、腹股沟处冷敷,每3—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或冰袋。一般情况下,采取这些措施后,发烧情况会有所好转。但若持续高烧,就应服退烧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如果机体长期低烧,那就不能按日常一般发烧对待,而要警惕大病的发生,尽早到医院检查,查明低烧原因,并做相关治疗。
12.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十二
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四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十三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众多研究,特别是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办法与措施研究成果很多。然而农村小学目前仍面临着教学质量不高这一严重问题。教学点、村小与中心校之间教学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渐拉开距离。农村小学生在语文、数学及其他综合科目的平均成绩、合格率、优秀率等方面都明显地低于城市学校,没有完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着实令人担忧。总之,提高教学质量从有学校教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研究,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对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而我市目前推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围绕顺阳小学的现状,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各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研究,最终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精细化管理局面。
2.形成一支乐于学习、乐于奉献、善于反思的学科教研团队,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3.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语数学科成绩得到提高。
4.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质量监控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易于操作、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操作体系,在政策层面上为我校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
(二)研究内容
1.顺阳小学管理、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
2.制约顺阳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因素分析。
3.顺阳小学教师素质提高途径。
4.顺阳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途径与方法。5.顺阳小学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途径与方法。6.顺阳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念知识,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及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诊断,并提出有效教学建议。寻找制约教师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绩效考评方案。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专家引领、课例研讨、课堂教学评优、师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研究。建立以优秀教师带动下的全体教师发展机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目标考核,以教师示范,学生监督方式,遏制学生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经验总结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报告、论文、心得体会。
2、研究思路
影响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与社会环境等。课题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考虑,围绕困扰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如下:
1、通过不断修订绩效考评方案中的教学质量奖发放方法,以此带动、促进教师提高语、数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2、通过改革传统备课方式,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地进行备课与教学,摒弃过多形式上的制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了解学生,培优辅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会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高中教学质量。
4、通过定期的语、数教学质量监控、分析、诊断过程,及时了解各年段在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完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5、通过校讯通、家访,特别是下村家访的形式,多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家长监督、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辅导方法与辅导能力,提高语数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组采取集中学习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加深对本课题研究方向的认识。同时,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创造条件,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行动
1、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结合市课题“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改活动的开展,诊断课堂教学效果,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有效教学改进意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业质量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业质量,通过竞赛活动的结果分析诊断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如开展“小学生作文比赛”、“小学生写字比赛”,“小学生演讲比赛”,“优秀作业展”、“小学生口算比赛”、“小学生经典诵读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有效作业为平台,保证学生作业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作业设计单一枯燥,机械重复作业,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发挥作业的复习、巩固作用。为此,教研组开展“作业有效性问题”研究活动,通过对教师作业设计与批改方面抽查,开展“作业有效性问题”专题研讨活动,对当前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性作业的方案。改变单一的作业评估方式,建构多元评价方式;每天的语数作业要及时批改,次日反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错题,保证学生的作业质量,为语数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与基本的保证。
4、以质量监测为监督手段,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为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以月考为教学监督手段,通过对学生月考成绩的分析、诊断,为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安排提供可靠的信息,使教学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月考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相应学科的骨干教师,对每次的质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提交任课教师加以整改,发挥质量监测的监督、激励与导向的作用。
六、研究周期及步骤
(一)研究周期:两年(2014.9---2016.8)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为课题的论证、开题、研究对象确定和对象现状调研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制定调查量表和访谈提纲,分析调查结果,完成各样本的现状调查数据收集。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反思学校管理,总结管理得失,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略,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措施。反思教师课堂,整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组织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第三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为课题深化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提升。
第四阶段(2016年7月至2016年8月),为成果推广阶段。总结研究经验,提炼研究成果,把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加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益。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课题预期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环境、管理、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家长、社会对学校评价明显好转。
二、教师精神面貌、敬业精神发生改变,学校教研、科研氛围浓厚,教师教学成果(文章发表、获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明显增加。
三、领导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试成绩跃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
五、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能反映学校办学经验有价值的文献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
王兰珍:课题负责人,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同时负责整个课题的全面协调工作。
魏生全:负责课题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李彩珍、魏巧珍、范春卿、何生婢: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教师,按课题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所任教的班级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实验班。
九、存在的困难:
1、师资队伍薄弱
现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过去的民办教师,年龄大、身体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是这些教师的共性。而部分年轻教师分配到农村小学工作后又纷纷调往城区学校,这样使得不少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区小学明显弱化。
2、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教师职业道德下滑,敬业思想缺乏。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耐心,工作方法简单。
(2)职业倦怠,漠视问题的存在。绝大多数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工作、生活在农村偏远的学校,很少走出去观摩、学习。长期偏安一隅,使得农村教师的思维逐渐迟钝,激情逐渐冷却,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熟视无睹。(3)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不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了,每位教师只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低下,妨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哪里谈得上创新呢?这样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3、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逃学、旷课、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家长赚钱的脚步走得更快了,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放心了。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他们对孩子缺少督促,而孩子们的自觉性往往较差,这样就造成孩子懒散习气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也缺少耐心,动辄打骂,更谈不上什么激励了。因此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我们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
14.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十四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目标:(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5)促进学校全面发展;(6)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7)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 我校现状及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现状:我校6个语文教师,5个第一学历是中专,1个是大专,为了学历达标,通过自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等形式达标,现我校语文教师6个中,有2个是中文系毕业,占30%;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占60%。由此可见,科班生少,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体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做为一个从教17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放眼语文教学要研究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多,语文教学艺术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范围,专之愈深愈有趣,亦愈艰难。就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积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怎样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中的三维目标怎样确立;怎样实现;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涉及的范围之广之多,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网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沉浮,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而老师们也会以研究的心志工作学习,享受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走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從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收山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教学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正是我校语文老师迫切解决的问题,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忙于备课,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缺乏教研氛围,工作处于低效状态。我深切地希望通过小课题研究不但能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而且能使我校的语文老师以研究的心态工作学习,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享受的乐趣!
2.小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大、空”等不良现象,效果自然不理想。中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小课题“课堂小测的意义”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开展,区域推进差异教育实验)使我们的教学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相比较于5年一个周期的规划课题,小课题研究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与个人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也是我们有切身体验的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明确一点说,小课题研究就是“自己研究,研究‘自己’,最后在创造新的自己”。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我们有着潜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
小课题研究者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教师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感受科研的能量,为将来进行省、地、市(县)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思维想问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三、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研究者选题时要考虑到小课题的选择,强调“以我为本”,也就是直接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小而精”,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搞得好的具体实在的题目。
四、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经验总结、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最常见,最适用的小课题研究方法有: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又称实地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上午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基础
【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推荐阅读: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的书写格式10-05
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文档10-24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09-10
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和开题报告的写法11-11
体育科研方法开题报告08-11
金融现状研究开题报告11-21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开题报告06-19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08-03
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