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2024-08-21

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精选11篇)

1.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篇一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单亲家庭子女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单亲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大杨树是个边陲小镇,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大多数居民都是以种地、养殖为生,在就业渠道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许多家庭通过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时间久了,随之家庭结构也有了变化,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单亲、留守”家庭,也由此引发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爱抚,普遍产生心理扭曲现象,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错,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展开“单亲、留守”学生教育实验,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确立了《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组主要对《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的形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摸清我校 “单亲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健康情况,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与班主任建立互通单亲学生情况的长效机制,随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和心理变化情况;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找到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和有效解决的策略,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研究活动中总结出了解决单亲学生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厌学、自卑、内心孤独、性格孤僻,甚至有的逃学、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等现象,使全校的单亲家庭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使他们能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切实有效的开展 “单亲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矫正与预防“单亲学生” 嫉妒、自卑、任性、逆反、孤僻、厌学、逃课等心理及行为问题,使他们学会宽容、尊重、忍让、理解,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态度,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不但能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确保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总结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的得与失,有助于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单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促进单亲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并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增强义务教育的实效性,有效预防了青少年的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缺损一边或两边都是不健全的,就会导致家庭结构破裂,家庭关系失调,家教功能弱化,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损家庭往往是影响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心理危机是绝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的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出:忧郁、惶恐不安和焦虑,失群、冲动好斗,不正当的越轨行为也常一触即发,甚至酿成违法犯罪的苦果。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转化,这是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研究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

2、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此类学生重点进行心理疏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解与适应能力。

4、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解决单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料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干预。

(二)研究途径

从调研入手,摸清我校单亲家庭学生家境现状,心理变化特点、心理问题的表现,建立相关档案。针对各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确立研究着力点、突破点,进行有计划、有措施的跟踪辅导。通过对这些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行为训练,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从典型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到普通的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寻求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探究不同类型的最佳教育方法。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育的基本原则、策略,对典型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边探索、边交流、边完善。

(三)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研究准备选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心理学方面书籍的学习,了解单亲孩子的心理变化因素。依据调研分析,确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途径。

2、个案分析法:对于典型的个案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和目的。由指导教师介入家庭,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通过电话、捎字条、手机短信、网络沟通等方式开展指导工作,并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并作好跟踪指导记录,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要上交一份典型案例,形成指导和研究成果,最后,把每位教师的案例结集整理,整理成案例集。

3、行动研究法:

运用心理访谈、问卷调查、手拉手、一帮

一、联谊活动等方式,摸清我校单亲家庭中各类型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课题组教师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检验指导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或改变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因此,指导老师要付出行动,与家长、子女互动,共同进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跟踪问效,逐步形成对各种类型单亲家庭子女心育活动的策略,为今后较大范围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5、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调查,达到对其深入了解的目的。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1年6月起至2013年6月止,为期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

学校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审批表,报送上级科研部门,审批后,召开开题会,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研究小组,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落实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及要求,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3月),明确分工,进行实验,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谈心等多种形式,探索单亲及留守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

具体实施手段如下:

1)、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和其班主任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2)、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老师将和单亲的孩子结成“对子”,并跟踪辅导,力求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与关怀。

3)、举行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举行了“过桥”、“小火车”等联谊活动。我们邀请了班主任老师、部分家长代表、健全家庭的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玩得越开心,我们的教育就越容易进行。

4)、开展心理访谈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每星期对辅导对象在“心语室”进行一次心理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成绩在直线上升。在学校、地区举行的各类比赛中,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获得殊荣,这是每一个课题组教师的骄傲。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全面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将疏导策略汇总。

七、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关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应对策略等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2.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坚持每学年对各班级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3.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采取了帮扶措施,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4.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八、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缺少亲情母爱,有的缺少亲情父爱,如何弥补缺失的爱。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单亲无亲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我们要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通过实验研究,解决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办法就是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课题组的每个老师经常同自己指导的个案孩子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与愿望,也想和老师谈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的性格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当然包含着老师付出的心血。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课题组老师和家长通过密切的交流沟通,彼此已经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特别是家长发自内心地感谢学校和老师的真诚帮助,这样就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最好的实施土壤,非常自然地密切了家、校联系,沟通了彼此的关系。

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三年未回家一次,他就一个人在外住宿。刚来到学校时,由于环境的陌生,他经常会想父母,甚至动了不读书的念头。帮扶教师得到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为他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已经由入学时的30多分逐渐上升到了90多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电话里,学生家长激动地向老师表示感谢。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4.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所以希望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2.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篇二

1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 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 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 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 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 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学习成绩日益下降, 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 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 给学生“贴标签”, 小题大做, 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 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 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 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 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暴自弃, 不屑一顾, 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 逃避责任, 避免失败和挫折, 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 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 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 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 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 给他们辅导功课, 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 在这些情况下, 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如故意不听讲, 交头接耳, 心不在焉, 左顾右盼, 摆弄书包等以示不满。

1.4 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中学生好好学习, 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 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 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 嗤之以鼻, 甚至故意作对。

1.5 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 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 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 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 而禁止理由不充分, 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奇装异服, 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 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 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 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 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 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 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 从而维护心理平衡, 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 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 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 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 以抵制教师, 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 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 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 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 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 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 产生逆反心理。

2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 家庭教育

2.1.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一致, 以身作则, 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 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 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 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 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 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 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时候, 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 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 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不干涉孩子的人际交往, 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 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 真诚地与他们沟通, 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 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 各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爱护, 家庭分工明确, 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 学校教育

2.2.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 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 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 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 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也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 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 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 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 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善于与中学生沟通, 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反心理。

2.3 社会教育

社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 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 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 启发中学生思考, 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 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2.4 自我教育

要发挥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中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已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控能力, 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使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内省和自我教育, 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缺点, 努力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只有中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泛化。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90) .

[2]郑确.青春期“逆反综合症”[J].中国青年研究, 2002 (6) .

[3]王鹰.谈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家教对策[J].集宁师专学报, 2000 (2) .

[4]王维勋等.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4) .

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四是教学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予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3.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多。学校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还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4. 进行自我教育

要发挥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中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已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控能力,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使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内省和自我教育,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缺点,努力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只有中学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泛化。

4.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篇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人文关怀是关心、爱护、尊重人,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

对一个企业而言,一方面,迫切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来保障发展,需要凝聚员工智慧力量来推动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力度加大,以及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都可能会激发一些不利于发展的矛盾和隐患,这就要求在员工队伍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如何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实现员工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员工队伍建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新课题。

为此,在员工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必须把“人”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要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的认可,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的诉求,也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而“心理疏导”则是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所以,在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中,要适当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做好热点引导工作,真正围绕员工关心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解疑释惑,从而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与企业和谐。

从客户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来看,“10060”的200余名一线生产人员全部是劳务派遣的年轻员工,而中心正式工人数仅有27人,因此在员工结构的比例上劳务派遣人员占了总人数的近90%。在这样一个比较特殊员工队伍里,无论是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理论意义上讲,还是从人员结构情况,保证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的实践意义上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出了努力:

一是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帮助人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保持员工情绪交流渠道的畅通,加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我们尝试建立了个别沟通、包班管理、问卷调查等不同层面的三级机制,以更加全面和真实地了解员工队伍的现状,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

私下沟通是指领导与员工之间、管理人员与业务代表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排解和疏导方式,因为这种沟通中能够听到员工最困惑最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但这种沟通关系相对私密,需要日常积累的彼此信任的关系;

包班管理是由业务管理人员每人对1-2个平台班组进行包班管理,负责对所承包班组各项工作和员工的管理和支撑;使平台每个班组、每位员工的工作都由专人进行跟踪、指导和督促,管理人员随时会与员工沟通,尤其是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时,更会重点进行关注,找出影响员工工作的原因,帮助解决问题。这种沟通方式涉及到的面相对则比较广,能够保证每位员工都在其中。

制度化的问卷调查我们一季度进行一次,都是针对当时企业的重点工作或是员工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这种方式使得受众面几乎能够百分之百覆盖,而且由于是采取无记名的调查,员工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也可以从中分析出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整体状况,作为调整思路的依据。

二是尊重员工个性化爱好,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经常组织员工踏春游、户外休闲一日游、“全家总动员”、员工集体生日、卡拉OK歌手赛、中秋联欢会、新年联欢会等休闲娱乐活动,使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有效放松,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理解和感情,促进了员工队伍的团结与和谐。

针对单位女职工比例大的特点,我们在“妇女节”期间开展了“服装秀”、“便装周”、“温馨礼物”等系列活动,满足女性爱美的天性,让大家有一个充分展示美丽,展现魅力的机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员工不但报名积极踊跃,观看比赛的热情更是高涨,虽然选手们的动作表演并不标准规范,但无论是评委还是一旁的观众都给予了最热情洋溢的掌声和鼓励,现场始终充满了欢声笑语,不但让女职工在自己节日收获了快乐的心情,也为紧张的工作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气氛。我们还将三月八日起的一周时间设为“女员工便装周”,允许女员工可以不穿工装而穿着自己喜爱的便装上岗,这项措施深受女员工的喜爱和欢迎。

为庆祝“五.四”青年节,丰富和活跃青年员工业余生活,我们举办了迎“五四”青年联欢活动,许多员工自编自演了歌舞、相声、时装表演、小品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并踊跃参与火爆激烈的趣味游戏,大家不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自己的节日,也增强了青年员工的自我展示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地调节员工的情感和心理,消除不良情绪,让员工从精神上感到愉快。

三是完善工作方法,引导员工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引导员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争先创优”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树立标杆效应。每季度评选奖励业绩工作突出的星级员工,每月进行平台班组排名和服务明星评选,每季度、年度进行团员青年文明示范岗评选;季度工作会还对季度优秀服务明星、营销能手、最佳新人等先进个人、先进班组进行评选表彰。对于获奖的先进个和和集体,我们都会进行公开的表彰和宣传,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近年来我们中心的员工频频在公司乃至集团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获得荣誉,近期还有员工在集团公司组织的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金奖和铜奖。这些荣誉不但使获奖员工极大的感受到其人生价值和工作意义的充分体现,也带动了员工队伍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随着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中国北京的召开,我们今年还组织开展了“迎奥运,保优质岗位练功比武活动”以及“优质服务迎奥运”短途劳动竞赛活动。为突出此次劳动竞赛的“奥运”色彩,还将各奖项分别以奥运福娃的名字命名为贝贝杯、晶晶杯、欢欢杯、迎迎杯、妮妮杯。对获奖的个人和班组都并为其颁发小奖品进行鼓励,以更好地激发业务代表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公司“奥运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开展了“金牌服务迎奥运,争创服务明星和班组”活动,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除选拔出优秀员工入围公司“奥运服务明星”之外,还特意设置了中心级的评选活动,对获得中心级“奥运服务明星”的员工和班组同样给予荣誉和奖励,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员工的爱国激情和工作热情,为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很多员工牺牲了休息时间,以无私奉献精神帮助客户切实解决问题,确保10060服务窗口以高超的服务技能、优质

的服务水平、金牌的服务标准来迎接奥运、服务奥运。员工们还提出了许多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口号:如:“客户急 我不急 全心全意解难题”、“客户来电一分钟,微笑服务60秒”、“网”住来电客户、“通”享亲情之惠、“100%心态、100%服务”、“置身奥运、服务奥运、拥抱奥运、享受奥运”、“满怀喜悦迎接奥运,满怀信心服务奥运”、“优质服务迎奥运 我们一起来加油”等。

5.论聋哑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五

内容摘要 通过与聋哑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他们存在很多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偏激、焦虑、自私、社会适应性差,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和问题调整策略的探讨,找到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以实现较理想的聋哑学生教育。

关 键 词 聋生心理问题 成因 解决策略

本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时间很短,但在与聋哑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认识到聋哑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孤僻、自卑、多疑、偏激、自私、仇视、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容易焦虑、容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等等。我以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同聋哑学生有着正常的语言和心理交流,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有较理想的聋哑学生教育的实现。本文主要从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问题的成因和问题的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同仁。

一、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1、自卑、孤僻、不合群。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全,他们表现得非常悲观、孤僻、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愿意与正常人交往、交流,甚至感到害怕、恐惧,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只愿意生活在聋哑人的很小的圈子里,非常不自信,久而久之产生不合群现象,表现出心理紧张不安,不敢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认知的恐惧和陌生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

2、偏激、自私、仇视。

相对正常人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多数反应为品行障碍,看问题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对正常人世界存在着抵触、防御,甚至仇视,表现出较强的攻击心理、破坏心理和报复心理。

3、误解、焦虑、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他们往往对正常人甚至对老师、他们的父母、亲属对他们的关爱、帮助、要求,产生相当的误解,不予理睬,给予曲解,表现出极度的反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情绪极端不稳定,非常焦虑,非常容易发脾气。

4、缺乏感恩之心。

面对聋哑学生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全社会给予了相当的同情、关注和帮助,希望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共享阳光,能够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生活的机会和权利,但是,面对社会给予的无私帮助,很多聋哑学生有一种泰然受之的心理,觉得他们是残疾人,健全人给予他们同情、关注和帮助,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他们只知享用,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知感恩的心理,不会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人人应该有爱心地生活的道理。

5、社会适应性差。

由于学龄前聋儿无法和普通孩子一样,在很小的时候不能够去幼儿园、培训中心等接受学前教育;在学校中,聋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圈子同样很窄很窄,缺少与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造成他们在言行上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陌生人,出现学校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不良。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家庭的原因。

1、聋哑孩子是家庭的不幸,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恐慌和灾难。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晃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许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对这样的孩子感情淡漠,认为抚育聋哑的孩子,让他们吃好穿好,有书念,就已经不错了,更有甚者,对他们死活不顾的也不乏之。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成才与否,家长往往不会去关注,甚至认为他们不可能成才。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与正常孩子相比,能不使聋哑孩子的心理产生怨恨和扭曲吗?

2、家庭教育的欠缺是造成聋哑孩子不正常心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觉得孩子残疾很可怜,家长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庭中常常是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聋生家长视他们是家庭的负担,还要无时不面对邻居、同事、亲戚形形色色的议论,在心里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等与聋人必须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对聋儿教育沟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聋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往往当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长迅速和积极的回应、理解和满足的时候,就产生强烈的不满、怨恨、以及对抗情绪,常常以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现为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

(二)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

1、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聋哑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远远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程度,在许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这还是个盲点。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类残疾人相应很多,政府财力有限,对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贫困地区,社会慈善氛围又很差,聋哑学生的义务教育只能维持在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或者对学校有“不出事就可以了”的非常低的心理期许,学校的功能已经被有意无意中降低、弱化为社会福利院性质,不要说聋哑学生学前康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聋哑学生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是一种奢望,就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阶段所急需和必备的条件都无法满足。

2、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歧视,使聋哑学生严重缺乏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不能否认,有少数不讲道德的人,专门用他人的生理缺陷来恶作剧,聋哑学生一次又一次在社会上感受的是社会对他们的鄙视与嘲讽,加上聋哑儿童本身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用语言去与人沟通,因此对有声世界充满着警惕,对正常人的言行缺乏信任,人际关系十分敏感,充满着怀疑心理,往往致使聋哑学生产生严重的品行障碍。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原因。

1、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手段的匮乏,严重阻碍了聋哑学生心智发展。

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经费连保证学校最基本的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根本没有余钱来购置和更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教学的实施,几十年如一日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条件的落后,无法满足聋哑学生教育教学的需要。

2、聋校教育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封闭状态或半封闭状态的。

这就限制了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学校存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现象,学生心理的种种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这无疑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3、聋校教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深入的关注、研究十分欠缺。

对聋哑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不正常的言行,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采取训斥、堵、禁、抱怨、听之认之等态度,而不去思考、探究深层次的心理上的原因,不去研究如何疏导、引导、矫正的方法与途径。

三、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有了对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其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和策略。

1、政府进一步重视,财政加大经费投入,解决聋校办学经费匮乏的问题,是办好聋校前提保证,使聋校办学难不再成为难题。

一个地区充其量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只占地区人口的极少数,只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聋哑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从地方事业发展费、教育费附加、残疾人教育就业保障金、福利彩票的收益金等经费中拿出很小一部分经费,投入到聋哑学生的教育中(《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很多法律、法规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聋校发展的经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引导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深切关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

慈善氛围,内地不如沿海,沿海不如欧美发达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内地特别是经济贫困地区,尚未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大力倡导慈善之风,引导社会特别是成功的企业家等行善事,主动地向弱势群体伸出关爱的援手,回报社会的意识,是否行善事,要成为对个人良心的拷问。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使残疾人享受均等的受教育和生活的机会和权利,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应该明确的做出肯定的承诺。当然完善的法律法规,良好、宽容的社会氛围是让聋生感受人间温暖,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保障,当然这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形成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不懈努力。

3、改进和完善我们聋校教育。学校生活是聋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将直接影响聋生健康心理和优良人格地形成。如果我们忽视了,将会严重地妨碍聋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而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培养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是卡尔﹒威特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正是今天我们的特殊教育所缺少的灵魂。

(1)教师要紧握三大武器,做好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爱心。用真心、真情,融化聋哑学生的心理坚冰,让每一名聋哑学生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下,让每一名聋哑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呵护,形成正常的心理沟通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聋生逐步丢弃不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二是微笑。微笑是无声的语言,是艺术,微笑对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哑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微笑,能很好地缓解聋生情绪和思想压力,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因生理缺陷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是平等与尊重。聋哑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因而更需要别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这也是促使他们自尊自爱的催化剂。特校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聋生,从心底里关爱他们,不厌恶,不歧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尊重,这十分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

(2)教育聋生正视生理缺陷,学会与人交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针对聋哑学生心理状况,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缺陷,知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也正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告诉学生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关心聋哑人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胆的与人交往,了解社会,学习与人交往,与人相处。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总能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3)教育学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有爱心地生活。

在面对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必须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领受,并把它化作积极健康生活的动力,化作帮助更弱小的人的动力,要树立在学校好好学习,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地溶入社会,参与社会,回报社会。

(4)加强对聋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聋生在认识情感上往往产生偏差,容易冲动,急躁,行为表现比较过激。比较自私,偏激,不愿意为他人着想,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反复性大。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专题教育讲座、各种形式的活动、建立阳光心理辅导室、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等,教育聋生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而形成真诚、善良的良好品质,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总之,解决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特教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支持下,只有在全面、客观的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把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抓好,才能使聋哑学生真正地以阳光的心态,阳光地学习、生活在我们中间。

参考文献:

1、《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李文娟主编,2006年1月九州出版社。

2、《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Carolyn Orange 著,吴海玲译,2006年6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全国聋校课程计划》。

4、《学校管理心理学》,熊川武著,1996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2005年3月教育科学出版社。

6、湖北省2006年全省特教工作年会相关会议资料。

7、《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上、下),李志宏、王晓文主编,2003年4月新华出版社。

6.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与调适论文 篇六

根据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年明显出现,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人日益显现出来的。如不及时进行咨询、疏导、调适,就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其它心理疾患。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生人学就开始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和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

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人对环境适应不良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发生后,如不及时进行疏导调适,不仅危害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阶段的理想与大学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失望情绪。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他们唯一的理想,仿佛大学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开始,把大学想得超越现实的美好。花园般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服务配套的宿舍、色香味俱全的餐饮等……到大学后才发现:合班课的大教室、多至七八个人的宿舍、季节轮回的饭菜等,与理想相差甚远,一时出现适应困难,就产生失望、苦闷、厌倦情绪,原有的热情、激情开始消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出现一切无所谓、挤饭、缺课、上网聊天、去录像厅看碟等不良行为。

(二)、素质的缺欠与个人能力的影响,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心理出现不平衡。由于很多中学教育,以考大学为终极目标,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个人成长中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在优秀成绩的光环下被忽视。进人大学,加强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等,全面发展替代了原来学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同学,有特长的、素质高的、能力强的、佼佼者应有尽有。一些同学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未能显示出个人原有的优势,什么竞选学生干部、评三好、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常常与自己无缘,原本引以自豪的东西逐渐消失,于是,一种落伍感、自卑感、自愧感开始产生,心理开始倾斜,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感到生活失去意义。

(三)、节奏紧张的学习与竞争的压力感。很多同学为了能考上大学,十年寒窗奋发苦读,搞得身心疲惫,本想到大学能得以缓解。可是,来到大学却发现,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教学质量的强化(重修、降级等),现在的大学再也不是“60分万岁”了,面对学习“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形势,原来在中学小天地里的尖子失去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位。特别是学期末统一考试后,很多认为自己不会比别人学习差的同学竟然挂科重修。因此,从已经做过的调查看,自己经常感到学习有压力感的同学占68%,担心还要挂科重修的‘占11。5%。尽管人没压力不进步,但当紧张和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负荷时,就会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

(四)、强烈的交往欲望与社交闭锁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来到大学后的同学,主观上都希望通过与同学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从陌生和孤独中走出来。可是,又苦于找不到机遇和切人点,很不得法,于是,表现出戒备、观望、内隐的心理,结果时常使交往不顺。个别的又采取极端做法,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与集体生活很难融洽。但心理又感到阵阵的孤独与不安,精神抑郁、心情烦躁。尤其是那些具有反抗性,多疑性的同学,由于古怪不合群,在同学中几乎处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自己心理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是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社会文化、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在个体上积淀、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社会仍处在转型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大量涌人,使敏感活跃的青年学生首先感到这种冲击,毕竟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时期,心理、生理、正处在逐渐成熟期,形形色色的变化和冲击,使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的学生们感到扑朔迷离,产生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价值观念上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行为上无所适从等等。时间久了,超过精神上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便出现心理失衡。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对社会变革的困惑、人生追求的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误导和影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或做法是否合理,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导致他们长期不能从父母溺爱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个性心理脆弱。对不能以自我为核心的变化和环境,不仅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差,稍有冲突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少数单亲家庭子女要么自卑、痛苦、沉默寡言、缺乏进取的勇气;要么嫉妒、怨恨、逆反心理强,其中不乏玩世不恭者、破罐破摔者,这是长期潜在的心理障碍所致。

(三)、学校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在中学阶段,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顾学习。单一升学的追求,使学校和学生都无暇顾及学生个体情绪、情感、性格、适应能力、自制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到大学后,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已不局限于教学大纲之内,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课,也要侧重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无选择地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和程序员考试。因此,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学习差的为专业学习成绩担心,学习好的为考证、保持竞争优势担自,持久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用脑过度、身心疲劳、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那些忽视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同学,这种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患。

(四)、学生个体心理素质作用。有些同学在中学的小环境里存在很多优势,学习好,可“一俊,遮百丑”,感到一切都是顺利的。顺利和成功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主要靠自主,结果受挫一多,就心理不平衡,感到什么倒霉的事都能摊上。又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的形成中,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差,当心理矛盾冲突过大、时间较长调节不好,就会导致内在的心理矛盾加剧或失去理智,将本可以处理好的矛盾搞的更糟。有的同学个性发展不够完善,把过于内向认为有度,把过于孤僻看作一尘不染、严格自律,把自卑看作严格反省自己。结果表现出处理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给人一种变态感。还有的同学从熟悉的家庭走向陌生的社会感到一切都不适应,紧张而又恐惧,甚至不知所措。个别心理不成熟者,情绪化严重,一遇成功的事欣喜若狂,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惆怅满腹。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很差,对事情不成功不是从主观找原因,认真反省自己的不足,而总想找客观理由。凡此种种,当不能及时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去或从中解脱出来,必然会出现心理倾斜,积压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障碍疏导调适工作

(一)、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改善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历来为我党所重视。如何着手改善?除了使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以外,把心理健康工作引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内涵加深,而且更加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大学生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适应困难,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和行为上的适应障碍、人格变态、心理障碍,形成客观适应与行为挫折综合症,潜意识精神问题。这些理健康问题,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仅靠说教疏导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注意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特点,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异常心理表现。必须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矫正学生心理,调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精神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对于出现错误又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无效时,必须请心理医生协助,做好心理调节工作。绝不能靠硬性批评或处分解决问题,这样做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我们必须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新问题,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把政治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效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科学。

(二)、深人学生,深人实际,掌握学生心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高校的学生思想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经常深入学生班级,深人学生宿舍和各项活动中,通过具体接触,才能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争取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及时有效地防止各类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班级开展有益的、照顾一些学生个性差异的、让众多人能参与进去的群体活动,让个人的素质得到充分展示,潜能价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生对个体和整体的认识,锻炼心理素质,融洽同学关系,促使他们理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工作。学生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只有具有专业知识或熟悉心理知识、懂得学生心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通过讲座、板报、报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利用网络媒体定时跟学生进行网上远距离交流,其效果比面对面交流更好。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适,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和障碍及时调节和控制,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避免大学生中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问题的出现。

(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内在心理矛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要教育学生尊重现实,适应社会,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正视现实,科学的分析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改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正确的目的。树立勤奋学习、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对待身边和个人所发生的事情,客观冷静的分析和认识事物,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避免自理失衡,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恰当的价值目标,凡事量力而行,要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创造理想中的自我。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理倾斜。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锻炼个人坚强意志、培养对困难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人生自古无直路,只要有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培养个性的坚强志向和心理品质,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有助于心理调适,防止障碍的发生。解决心理矛盾时,要善于转移不良情绪,转移心中的不快,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并借机多与外界或他人交往,解除自我封闭的烦恼,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障碍中解脱出来。

7.浅论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心理疏导 篇七

大部分职业中学在学生毕业前半年或一年都会结束常规教学, 转而进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习阶段。大部分职业学校从学生三年级时就开始安排实习。进入实习阶段后, 我们发现学生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 毕业前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减小, 就业压力增大;其次, 由于学生初次步入社会, 心理准备相对不足, 普遍表现出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 不能长期留在一个用人单位;最后, 由于实习的需要, 学生流动性较大, 心理不稳定。

一毕业前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减小, 就业压力增大

职业中学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 往往临近毕业时年龄都还不大, 许多人心智还不够成熟, 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对他们来说, 两年的学习时光稍纵即逝, 马上面临就业, 会使一些人出现心理问题。比如, 有的同学一看到身边的很多同学被实习单位挑走, 而自己的实习单位还没有着落, 内心就十分焦虑。例如女生甲, 她是从农村来市里学习的, 因为实习单位几次面试没有通过, 而家长又迫切希望她能在市里找个好工作, 导致她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同学在经过几次不太顺利的实习后, 会产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下降、灰心失望等情绪, 甚至会对面试与实习产生恐惧心理。这个时候, 辅导老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例如, 我通过班会给包括女生甲在内的所有面试失败的同学进行了分析:其实大家在实习阶段, 即便遇到这类面试或实习的困难与挫折, 也不应该太灰心失望, 因为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工作所需的专业要求相比, 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实习单位千差万别, 对实习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 几次面试都没被挑中, 或实习遇到挫折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辅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况分析与心理疏导的同时, 应该鼓励学生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 努力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努力使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 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习阶段, 辅导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争取通过多方面努力来帮学生排解压力。

在三年级实习阶段, 学生除了要面对不同的挫折外, 还表现出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在实习阶段, 学校不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而是要求学生待岗期间在学校能够自己主动学习, 并能够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但是许多学生由于不习惯这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导致他们一方面对需要学习的知识感到无从下手, 另一方面又会为自己的不足感到焦虑, 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实习工作。例如, 我所任教的班级, 学生的学习方向是“图形图像处理与数码技术”。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任务是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软件知识和设计知识, 以真实案例为主导进行实用性设计。许多学生开始时很不适应这种综合实用性的训练, 还有些同学在平时不太注意积累设计类的资料, 一遇到设计任务脑子里就没有东西, 因此设计效果很不理想。这些同学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总达不到设计案例的要求, 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灰心、烦躁等情绪。此时, 辅导老师应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 进行单独辅导, 尽量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同时竭力寻找学生设计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学生, 增强其自信心, 帮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

二实习阶段学生心理准备相对不足, 不能较长时间留在一个用人单位

由于学生初次步入社会, 普遍表现出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 因此学生在实习阶段不能长期留在一个用人单位。分析起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学生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管理方式。因为平时老师们对做错事的学生总是相对宽容, 把学生当孩子看待, 先做思想工作并以说服教育为主, 较少严厉地直接批评。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同对普通员工一样, 并不把他们当孩子看, 一般谁犯了错就直接批评。许多学生初次步入社会, 在这方面很不习惯。例如我班女生乙, 她通过了面试, 在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司实习, 她的专业水平较高, 平时也很勤快, 但她实习了不到三个月就回到了学校。她在实习单位待不住的原因就是公司主管平时对她说话态度很生硬, 一旦她出了小错就很严厉地教训她, 她受不了这种气就回到了学校。针对这种情况, 我帮她分析:能得到大公司的实习机会比较难得, 实习阶段在公司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要珍惜在公司学习的机会;同时, 要学会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学会为人处世与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其实是同样重要的, 如果自己犯了错就要虚心求教、努力改正, 只要态度严谨、工作认真, 随着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别人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 这样我们才能在实习公司站住脚, 也才能让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总之, 在这个阶段, 辅导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这样的道理:“先成人, 再成才”, 只有做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也才能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并留在实习单位。

习惯了学校的象牙塔, 有的同学对工作时需要面对的困难准备不足。个别同学平时养成了做事拖沓、不守时的坏习惯, 一旦带着这些坏习惯进入公司, 就不免遭到严厉的批评, 也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的同学由于不了解专业特点, 对所在设计公司经常加班的现状一时难以适应, 觉得自己的实习工资低, 和其他普通员工一起加班太亏, 干了一段时间后就嫌累不干了。针对这些情况, 老师就要在如何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如何对待事业、工作的问题上教导学生, 要让他们明白, 工作与学习其实有很大不同, 工作就意味着总是要做同样的事, 与学习相比, 工作虽然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但意味着同学们作为逐渐成熟的个体, 终于能够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了, 而能够自食其力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我们还要使学生明白, 挣钱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经过了实习的重重困难, 要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也应该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实习机会。

另外, 许多学生在面对众多的实习单位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在面临实习时, 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有的实习单位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 但实习工资较低;有的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不太沾边, 但实习待遇较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就需要辅导教师帮助学生们分析利弊, 要使学生们明白:如果自己喜欢本专业, 就应该能够耐得住寂寞和接受较低的工资, 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 将来总会成为专业能手, 那时工资就会有一定提高, 因此不应该总是根据眼前的利益来选择实习单位, 而且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就会错失许多在专业方面成长的机会;相反的, 如果发现自己并不太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 就不妨找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自己最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才是最理想的。

三实习阶段学生流动性较大, 心理不稳定

在实习期间, 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相对不足, 导致学生心理普遍不稳定, 需要学校及相关教师加强日常管理和心理疏导。目前, 根据我校的情况, 学生的实习单位既有学校提供的, 也有自己寻找的。由于本专业的特性, 我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分散在许多个实习单位。另外, 许多同学在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 不能够适应工作, 往往会暂时回到学校, 一旦有了新的实习机会, 又再离开, 因此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 导致学生的心理不易稳定下来。人员的反复流动, 不仅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还会给那些因为面试未能通过而留下的同学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尽管存在种种不利影响, 但这都是三年级的同学和辅导老师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在这一时期, 学校在管理上应加大力度, 辅导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做非常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要努力使学生克服浮躁心理、调整好个人的心态, 要稳定住学生们的情绪。在思想教育方面, 相比“学会做事”, 我们应先强调学生要“学会做人”, 只有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 才能使其和周围的领导与同事和谐相处。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服从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努力使学生克服困难、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8.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篇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及原因分析

基于社会生活环境、生理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可总结为以下六个层面:

1.社会层面的压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从原来“统包统配”转变到了“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学生成了就业责任的主体,从被动地等待分配转向主动就职择业,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快速增加,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大学生要与同学竞争,还要与其他人员去争“饭碗”。在当前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新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之际,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些家境一般,成绩、能力平平的学生,压力就更大了。

2.学校层面的压力

近十年,高职院校在量的扩张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据了普通高校招生数量的半壁江山。但高职院校因为办学历史不长,尤其是在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上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一方面要招收大量的学生,而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学生充分就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不仅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而且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上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条件与师资队伍。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明显的优势,造成“上不及本科生有知识,下不及中职生有用处”的困境。但学校为了应付政府在就业率、签约率上的要求,在有困难的情况下把大学生就业的责任推给了学生与家长,有的学校还把学生是否“就业”与学生的毕业证、荣誉证及各种费用挂钩,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去签假协议,甚至伪造、夸大毕业生推荐表中的内容。

3.用人单位的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实在。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员工是直接可以上岗,能够给单位直接带来效益的人。大量的企业要么花重金引进稀缺人才,要么招收成本低廉的城乡劳动力,在目前产品尚未完全升级,设备还没达到先进性的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只是流水线操作人员,稍作培训就可使用。因此,高职大学生在上有本科生、下有中职生的夹缝中生存,就业压力显然是很大的,假如定位不准、期望过高是很难就业的。

4.家庭层面的压力

家长总是对孩子投入了许多并寄予无限期待,希望孩子毕业时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家长的期望往往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学生觉得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尤其一些下岗家庭和经济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因为家长付出了巨大代价供自己读书,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早日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境,然而在找工作时又屡屡碰壁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种矛盾也给毕业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5.同学层面的压力

每个大学生的经历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因此毕业时来自同学层面的竞争也是十分强烈的。那些成绩好、品质优、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优越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的学生同样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强势。因此,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在竞聘岗位时要凭着自己的力量与同伴去比拼,一旦遇到困难或在多次竞聘失败后,容易陷入强烈的挫折感中,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6.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压力

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业问题,思想准备不足,但到了毕业之际才突然感觉一切是那样的无奈,眼看着其他同学签好了协议,找到了工作,自己的内心很复杂,后悔自己成绩不如别人,感叹在校期间的虚度光阴,责怪父母没有本事,叹息自己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等等。更有不少毕业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偏差,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影响了就业定位的准确度,增加了就业阻力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在就业时盲目追求大城市、好职位、高薪水,但又难以实现,因此应聘多以失败告终,多次失败后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连一份理想的工作都找不到,非常无能,会失去信心。甚至有些学生在极端重压下走向了绝路,令亲人、师友痛心。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正确择业观的大学生,往往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1.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主要是指由于担心自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我认知偏差(自卑和自负)等原因,导致就业受挫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是心理冲突的复杂情绪反映。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担心自己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找不到既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又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工作单位。既担心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正确,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愿, 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行为。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择业时想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一些大学生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

3.攀比心理

攀比实际上是在从众心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加盲目的从众行为。在择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如果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4.依赖心理

产生依赖心理的主要是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群体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去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5.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在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对一切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6.急功近利心理

这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趋“利”性的发展趋势,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只是一味地把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地域环境以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职业的首选目标,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的前景。结果造成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屡遭拒绝,在心理和预期上的强烈反差,造成大学生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怀才不遇的负面情绪。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疏导途径

1.纠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偏差,提升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对毕业生多年的跟踪调查显示,72%的毕业生对就业的地域环境、条件、收入、单位性质有过高的期望,只有28%的毕业生认为应该调整就业观念和期待。在每年的招聘会上,都会发现岗位数量完全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不少学生不想一开始就去企业或基层上班,他们宁可放弃或等待。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正确把握自身的能力和兴趣,也不完全了解工作岗位的要求,常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或存在“高材低用”的错觉。因此,只有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才能使人职匹配,实现自己理想的就业目标。

2.拓展大学生就业必备的素质

结合近几年来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大多数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对口并不过分计较。学校在培养一个大学生品学兼优的同时,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职业应变与创新能力。只有拥有开拓精神的大学生才能勇于面对困难,敢于进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相信自己会在新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良好的素质教育也能充分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多渠道就业,最终实现顺利就业目标,缓解就业压力。

3.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长效的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要开放办学,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政府牵线搭台,校企紧密合作的格局和长期的合作关系。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工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成为“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使学生较好地适应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更好地立足本职,坚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4.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果。高校可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面谈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也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辅导,如针对毕业生的择业焦虑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在心理干预工作中,仍然要以预防为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为目的,开展小组训练、模拟双选市场、模拟面试考场等活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9.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篇九

尚志市逸夫学校于扬

忙碌的高三生活已近半。本学期我担任高三

(七)、(八)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三教学工作让我都感到紧张、辛苦、但也有很多收获。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在宋立慧老师,侯国范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现将本学期我是如何协助宋老师和侯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的情况总结如下:

进入高三以来,学生们直接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由于学生对学校环境、任课教师都已十分熟悉,学习负担比以前增加了,心理状况也较以前复杂,原先没有的种种问题接而连三的冒出来,问题学生也开始难以对付。作为高三

(七)、(八)班的科任我积极协助宋老师、侯老师管理班级。但我知道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给予高三学生充分的信任。

高三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岁左右,他们内心的“成人感”逐渐增强,他们在潜意识中希望与父母、老师平等交往,希望自己的观念、主张、兴趣等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甚至是赞同和肯定。如果老师、家长仅以絮絮叨叨的限制约束,或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责骂来管理高三学生,那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 1

反感,从而产生消极、烦躁的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对高三学生应该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正面指导,少一些训斥;多一些信任和尊重,少一些挖苦讽刺,帮助他们正确地完善自我。

第二,要对高三学生的进步适时予以肯定。

作为高三的地理教师,我适时予以肯定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某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能激励着新的行为和新的期待。班级中有不少同学基础薄弱,每一次作业总是敷衍了事,考试时常常影响总分,缺乏全局意识。我不断做思想工作下,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上有了些兴趣,在看到这些细微的变化给予及时肯定,并提出合理的目标,使学生更加充满信心。

第三,通过科学的地理学习指导进行心理调节。

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任务重了,往往会引起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学生学习上的心理一旦有了不良的现象,不加调整必将步人恶性循环的境地。作为班级的地理教师,通过日常一些“闲聊”式的交谈,了解并帮助他改正错误认识,摆准了位置,明确了目标,心理问题解决了,学习自然有明显进步。另外,地理学习方法的好坏,是影响地理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而造成的成绩不理想,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大大超过其它因素。与其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不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把自己一些学习地理的好方法和好经验传授给他们,并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和改进。当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突飞猛进时,心情自然愉悦,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第四,适时改变师生现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应认可老师。师生间一切相斥的,不相融洽的因素,都会让心理调节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往往有其隐秘性,如果教师不善于从生活细节中观察学生,很难从表面了解学生心理。只有主动走进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才能了解到第一手材料,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及时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总之,在高三充满竞争的压力下,我通过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努力防止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的行为发生,促进学生形成初步完善的人格,协助宋老师、侯老师对高三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帮助班任做好高三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尚志市逸夫学校

10.小学生心理疏导(故事版) 篇十

大家早上好,我是张宝亮。你们那可以管我叫亮哥哥。今天非常高兴我们能够一起聊一聊心理学这个话题。提起心理学啊,我想在座的孩子们一定觉得很好奇这个心理学是什么?也都想知道心理学能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压力和困惑?

我啊先卖个关子,给你们讲几个小故事: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这第一个故事啊和小毛驴有关。有一天,农夫赶着一头小毛驴去赶集。可这走着走着这个小毛驴一不小心掉进枯井里了,井挺深,农夫绞尽脑汁想要救出驴子,因为这可是家里的重要资产啊,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哀号着,农夫也没有把这只毛驴救上来。最后,农夫决定不行放弃吧,但是他想不能让小毛驴在井里面遭罪啊,他把心一横心想干脆就埋了吧,以免小毛驴痛苦。

于是他找来大伙儿,你一锹他一铲,开始将泥土铲进井里埋这个可怜的小毛驴。刚开始这小毛驴哭得很凄惨,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这不是要挂了嘛。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过一会儿它安静下来不哭不闹了。大家好奇地往井底一看哎呀怎么回事,出现在眼前的情形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当铲进的泥土落到驴子的背上时,它将泥土抖落一旁,用自己的蹄子把泥土一点点踩实,然后站到泥土堆上面继续等下一铲土呢。这时大家明白了小毛驴的意图啦,原来这个小毛驴是个“有土就是任性”的家伙,赶紧弄上来别耽误人家赶集啊,就这样在小毛驴自己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努力下,驴子一步一步地上升到井口得救了。

孩子们你们一定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吧。其实在座的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的路上是不是也遇到过像这只小毛驴一样的情景啊,比如遇到了学习的压力、遇到了考试压力、遇到了成长的压力,我们该怎么做呢?是像农夫想的那样,等着被活埋?还是自己想办法寻找出路,我想我们都要像小毛驴学习,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更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想方设法主动把压力变成动力,点燃我们内心的小宇宙,在老师的教导、家长的引导下下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走出困境啊。

正确对待考试过程。不过孩子们,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取得好成绩需要在心理状态稳定的前提下。因为这个太重要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叫埃蒙斯。他是一位美国射击运动员,这个人在平时训练中很努力很刻苦,可以说实力很强,可是却连续在两届奥运会痛失金牌。在雅典奥运会上,埃蒙斯在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不可思议的打出脱靶,孩子们啥叫脱靶了,这就相当于我们最后一课考试没写名字,没成绩一样,拱手让出了最后的金牌。4年之后在北京奥运会上,这个埃蒙斯在最后一枪前又领先了3.3环,按理说他这回肯定得吸取上次的教训了吧,不能再脱靶了,只要他打出平常的一枪就可以拿走冠军,结果这个坑教练、坑自己埃蒙斯的心理上再次崩溃,他不可思议的打出了4.4环,这就相当于他用脚趾头打出来的成绩,他又一次成功的把金牌送给了别人,所以很多选手都愿意和埃蒙斯比赛,为啥,因为这是对手眼中的好同志。

孩子们我们在考试中怎么避免出现埃蒙斯这种紧张状态呢?我在这里交给你们一种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情况。怎么做呢?记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深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感觉再也吸不进去的时候,坚持几秒钟,然后逐渐用嘴呼出来。这么反复几次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那么紧张了。

所以说,在竞技场上,选手之间的较量不单纯是实力水平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一到比赛的时候就紧张,那么选手的真正实力就很难发挥出来。我们在座的孩子准备考试的时候也是一样,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那么怎么去做呢?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在考试前,甲同学想“考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吧”,乙同学想“我要努力争取考第一”,丙同学想“我一定要考第一”。这就是对考试所持有的三种不同程度的期望,那么,哪个人考试效果会更好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我们把考试比喻成比吃早餐,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没有了动力,自然会放松自己,明知道要吃三个包子就能饱,可是连个包子都不愿意往嘴里送,那何谈吃饱;丙要自己一定成功,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容易焦躁不安,就好像明明就能吃三个包子非要吃五个挣个第一,不撑坏肚子才怪,给自己留下心理阴影;只有乙才会以坦然的心态,尽自己所能地去复习,考试时心态状态最稳定,因为他了解自己饭量,又能吃适合自己饭量的包子,所以只有他才最从容面对比吃早餐这件事。所以孩子们每次考试之前,综合评价一下自己的水平,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切忌好高鹜远和不思进取。这样既有信心迎考,又不至于有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做才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分数。可是如果分数不理想怎么办呢?说到这孩子肯定会有疑惑啦,说努力克服困难我也做了,期望值也都调整好了,怎么还会有分数不理想一说,因为做事情都会有偶然因素,虽然都是叫比吃早餐,有的时候比的是吃包子的数量谁吃的多谁第一,有的时候比吃包子的速度谁吃的快谁赢,有的时候甚至会比谁吃包子不说话谁是第一名啊,那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我先大家读一个人简历,然后再说说我的建议: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二十一岁时,做生意失败;二十二岁时,角逐美国州议员落选;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二十七岁时,一度精神崩溃;三十四岁时,角逐美国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四十五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落选;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四十九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人,在他五十二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

从这个例子我们告诉我们一次的结果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一时成败不能定英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过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谁笑到最后才是赢家。比吃早餐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热身,将来还会比吃午饭、比吃晚饭、甚至还有比宵夜呢。所以说一次考试成绩,或者说一个阶段的考试不理想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要记住:分数只是暂时的,表面的,水平才是永恒的,真正的!

11.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 篇十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造成城乡结合型学校的学生心理障碍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自卑、厌学、不求上进、城乡学生相互排斥心理,这些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其它学生同一心理的成因有区别,对这些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自信心、上进心,让这些孩子就能走出心理障碍,阳光健康地成长。

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大量郊区(农村)学生随之涌入市区中学就读,学生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城市学生。特别是新办中学,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大多建于市郊学生源有来自城市,有来自郊区,形成城乡学生混合体。

由于城乡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居住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形成的心理状况也就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相处后,这些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优势的互补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加剧和新增了一些心理障碍。在“城乡结合型”中学学生中,常见的、突出的心理障碍有:

一、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中有的是因为自己某方面欠缺,而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别人比较,往往又习惯找优于自己的人,相比之下感到自己无能。如城乡学生之间的对比,无形中加剧了一些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沉默寡言,不合群。有的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尽管也作过努力,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如意,特别是来自郊区的学生在学习上自卑心理比较突出;有的是由于自己表现不好,经常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取笑,而自暴自弃。

二、不思进取心理

这一心理在郊区学生中比较突出,随着城市扩展,郊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开发,郊区农民因此而突然“脱贫致富”。生活的富裕,一部分农民难免产生满足现状、小富而安的心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子女。还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意,忙于自己的事,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小孩的学习不闻不问,加上这些学生生活在相对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又缺乏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自然使一部分学生胸无大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三、厌学心理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不识一字的“大款”腰缠万贯,父辈们没知识没文化,一样过着富足的生活,著作等身的教授却过清贫生活,难免使部分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不学文化照样赚大钱。在家里,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学习上过高要求自己的小孩,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完整的家庭温暖,都容易造成精神恍惚,无心学习。自身缺乏学习动机、贪玩、自控能力差,无法抵挡校外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的诱惑,而厌学、逃学。

四、排斥心理由于城乡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爱好志趣等方面不同,同时,一些学生受家长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学生的家长出于种种担心、顾虑,告诫自己子女不要与郊区(农村)学生在一起,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城市学生群体、郊区学生群体,他们之间很少交往,“和平共处”时,“井水不犯河水”,矛盾升级时,相互蔑视,甚至发生冲突。

除此之外,“城乡结合型”中学的学生也存在嫉妒、逆反心理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往往是收效甚微。如果能根据具体分析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多从心理角度,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方能取得实效。疏导措施有:

(一)以爱结情,促进师生心理相容

师爱是了解学生心理的“金钥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是孤独和冷漠的,他们需要爱心,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无私、博大的师爱能使学生激动不已,感到老师亲切,从而启开心灵的窗户,把心里话告诉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些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师爱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施以博大的师爱,激励他们自尊、自爱、进取,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思想上多沟通,学习上多指导,生活上多关心,会使学生渐渐地被感化,渐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爱师”“信师”的心理效应,并把得到师爱的情感延伸到学习中、生活中。努力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点燃自信之火,与自卑道别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聪明的人无非是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尽可能抑制自己的缺点。要使学生恢复自信心,应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按座位分组,让学生互相找出其它同学的优点,把收集到的优点及时反馈学生,使学生得到中肯的评价,更重要是得到同伴的认可,老师的承认、同伴的认可,由此而产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是充实的、强烈的。

“战胜自我”是告别自卑的起点,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困难就难以克服。要战胜学习上的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自卑的学生,常常是低着头走路的,老师应开导和鼓励他们抛开心理包袱,读书要高声朗读;回答问题要大胆、大声,走路要挺胸抬头;当学生能挺起胸膛、抬起头来走路,迎来的将是自信的阳光。

提高能力是根治自卑的最佳方法。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参观访问、体育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一定工作或角色,尽可能充分表现他们的才能,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在学习上,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一个人具有一定能力,就能找到自信,从而与自卑道别。

(三)展望未来,开拓进取

唤起学生学习上新的需要是开拓进取的动力。消除不思进取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能解决的,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心理内部矛盾的斗争现实现。如,进行社会调查,看看经济发展的形势,让学生了解社会人才招聘的动向,感受就业的竞争压力;参观科技成果展览,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引导他们科技时代和未来社会对新知识、新生活的渴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大大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去迎接挑战。

(四)培养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

让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需要他们树立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燃起上进之火,张开前进风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进步与成长才会有长久的源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重要的是在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并及时地表扬,产生的愉悦是持久和强烈的,从而激励着学生快乐地学习。

(五)积极引导促交流,共同进步

针对城乡学生之间的排斥现象,老师应该搭建城乡学生交流的平台,有意识地让城乡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接触,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城乡学生的各自优点,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此外,还通过家长会等活动,通过图片、音像等方式展示向家长们介绍学校或者班上城乡学生团结促进步的事例,消除学生家长们的思想顾虑。

上一篇:买卖合同纠纷案民事判决书样本(2011)下一篇:数学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