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财务指标分析

2024-07-13

银行贷款财务指标分析(共8篇)

1.银行贷款财务指标分析 篇一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

由于分析的主体、角度和侧面的不同,商业银行经营分析的财务指标纷繁庞杂。在这纷繁庞杂的指标中选择出一套切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精当而综合的、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的指标体系,同时提供分析的标准区间值,既有助于分析者抓住分析的重点,又具有可操作性。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也是经营分析指标选择的基本依据。

商业银行是一种高风险的特殊行业。高风险的突出表现在“硬负债”与“软资产”的矛盾上。即:银行必须无条件支付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而贷款本息收回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此,安全经营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尤以信贷资产的安全经营为重,银行是否稳健经营,可选择以下指标分析:

1、资本充足程序指标

资本充足程序是维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因素。我国按照“巴塞尔协议”,采用资本与权重风险资产相比分析资本充足程度。并规定资本充足率低限值为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选择这一指标是因为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各国银行来说是唯一相同的部分,具有资本价值相对稳定,其数据能在公开发表帐目中查找等特点。

商业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来满足资本充足率:其一是增加资本总额,称为“分子对策”,包括按要求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二是缩小资产规模和调整不同风险权重的资产结构,称为“分母对策”。当然,资本充足率也不能过高。比率过高,也许表明银行经营保守,不善于吸收外部资金转化为盈利资产。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是总分支行制,资本金绝大部分集中在总行,故这项经济指标主要考核总行。对总行以下的基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序分析,可选择“资本/总资产”指标。

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是各国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传统指标,它既反映资本与整体资产风险的联系,也反映银行对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最低清偿保障。(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权重风险资产总额是一个间接和概略的指标,反映银行潜在风险和资本抵挡的联系,资产风险加权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大,技术处理环节多,具有较大的弹性。而资本/总资产比率则是一个直接和精确的指标。直接表明出银行可以为自身的债权人提供的最低清偿保障。美国银行法第18条规定,资本/总资产指标的法定低极值为3%。

2、贷款风险度指标

贷款风险度是综合评价商业银行贷款风程序的指标。商业银行贷款的综合风险度是按以下方法计算的。贷款风险度=∑贷款余额。其中:贷款加权权重额=贷款加权风险权重×贷款余额;贷款加权风险权重=贷款对象风险系数×贷款方式风险系数×贷款形态风险系数。从以上计算方法可以看出,贷款风险度指标综合了贷款对象、方式、形态三个因素,能从整体上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在资产负债风险比例管理中要求综合贷款风险度不得大于0.4。

3、“一逾两呆”贷款率指标。

一逾两呆贷款率也是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指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占贷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的比例分别8%,5%和2%,即总的不良贷款不得超过15%。

4、单个贷款率指标

单个贷款率可分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散的程度。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客户放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总额的15%,对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其资本总额的50%。在我国商业银行总分支行体制下,这个指标主要考核总行。为防止基层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分集中,可用以下两个指标分析考核。一是:对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总额的3%,二是:对同一行业最大十家客户发放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的15%。

商业银行是一个“资金池”。经营的流动性表现为能源源不断地筹集资金,使资金流入“资金池”,又能保证存款的支取及贷款的需求,使资金流出“资金池”。资金流入、流出的顺畅,既是安全的保证,又是盈利的手段。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中可运用如下指标:

5、人均存款余额指标

人均存款余额反映商业银行职工人平吸收存款的绝对量。尽管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不同,人均存款余额会存在差异,但千方百计地组织存款,提高人均存款余额是各商业银行立行的根本。

6、存款市场占有率指标

存款市场占有率反映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将自身吸收的存款余额与所在地区金融机构吸收的全部存款余额相比较,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存款业务竞争能力越强,发展前景看好。

7、存贷款比率指标

存贷款比率指标是用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来计算的,用以反映商业银行保持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在吸收的存款总额中,必须缴存13%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留足5—7%的业务备付金,因此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

8、备付金比率指标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率应保持在5%-7%之间,以“保开门、保清算”。计算的方法是:(在人民银行备付金存+库存现金)日平均余额/各项存款日平均余额。因为存款的波动性很大,以存款作为分母来考核备付金比例。难以稳定和控制。因此,可以选择这样一种口径计算备付金比率。即:现金资产/总资产。这个方法能反映商业银行头寸除了满足提存、支付和清算要求外,还要满足客户正常贷款的需求。从我国银行历史经验数据看,这个指标的低限值定为3%。

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和动力,也是安全、流动经营的结果。由于利润形成的基本关系式是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支出。所以盈利分析可选择如下指标:

9、盈利资产率指标

盈利资产率又称盈利基础,反映商业银行总资产中用于直接营利资产的比重。盈利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营业收入就越高。在盈利资产中以贷款为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用贷款对总资产比率来分析。贷款占的比例越大,非生息资产就越少,利息收入就越多,长、短期贷款对总资产的比率调整变化,可以体现商业银行对流动性与盈利性的侧重。

10、贷款收息率指标

贷款收息是贷款利息收入与贷款平均占用额的比例关系,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收息率越高,收入额越多。但不能用此单独说明贷款效益的好坏,理由之一,贷款利息收入的高低,不能完全说明贷款投向和周转的正常和合理,如逾期贷款罚息可增加利息收入,但不能说明信贷效益好,必须结合贷款风险指标一起分析;理由之二,这里的贷款利息收入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计算的应收利息,是否能按期收回,应结合贷款利息收回率指标以考核分析实收利息和应收利息的关系。

11、存款成本率指标

存款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成本,存款成本包括存款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以上存款成本与所吸收的存款相比较,比率越低,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在非自由利率条件下,降低存款成本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优化存款结构,加大活期存款的比重,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认为在现在的利率和费用条件下,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不得少于35%。之二是:节约手续费、业务宣传费的开支。我国《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规定:代办储蓄手续费按代办储蓄存款年平均余额控制在1.2%开支,业务宣传费开支标

准,按营业收入扣除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计算,银行业2‰,保险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企业5‰。由于存款成本、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项目和收入项目,因此,把贷款收息率与存款成本率相比较,可揭示出商业银行主营业务的盈利状况。

12、成本率指标

成本率是指商业银行的总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在营业成本中除了存款成本外,还包括营业费用,即使存贷款利差大,如果不节约营业费用,商业银行还有亏损的可能,因此降低成本率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的重要途径。

13、人均利润指标

人均利润反映商业银行职工人平创造利润的绝对量,尽管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难能可比,但这一指标比较直观地表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14、资产收益率指标

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它是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指标相比较,以及资产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表现出商业银行每百元资产可获得的利润。一般经营效益好的银行,资产收益率在0.8—1.4%之间。

上述三类14项指标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既相互矛盾,但又是统一的。之间的关系是安全为前提,流动是条件,盈利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性”之间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点和准则就是盈利力求最大。

各项指标都客观存在着“适宜度”问题。并非凡要求大于多少的指标就越高越好,也不是凡要求小于多少的指标就越低越好。即各项指标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弄清各项指标运动变化的合理区间,把握好它们运动变化的度,才能正常、充分发挥所选择各项指标的分析作用。

2.银行贷款财务指标分析 篇二

近两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攀升,根据我国银监会官方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67%,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00%,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3季末,国内部分主要商业银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数据如表1所示:

二、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影响的辩证分析

对于不良贷款“双升”的主要原因,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的普遍说法是: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的敏感期,市场需求下滑,去杠杆、去库存的压力增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导致贷款违约。笔者也认可这种说法,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确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因素。

但抛开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因素,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审计,大量审计案例表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机制存在缺陷、银行内部管理环节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借款企业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造成资金体外循环,银行无法监管的原因所致,这种情况在银行的批发、零售业客户中表现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从违约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贷款资金体外循环情况并未如实在报表中得以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失真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在客户准入、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各环节,对企业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情况不作认真核实,信贷人员普遍仅是在调查报告中,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是在虚假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银行内部分析模板对相关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财务指标比率分析,再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结论;鉴于该部分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已经失真,因此财务数据比率分析结果自然缺乏参考价值。

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某地级市的钢贸类企业贷款出现大面积不良,主要原因是企业违约前的早几年贷款资金已经被借款人陆续挪用至房地产、矿业等投资回收期较长的行业,但企业并未将上述贷款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在财务报表中如实反映,银行信贷部门在客户准入、贷款调查、审查以及贷后管理环节也未采取有效手段,核实出企业财务报表的虚假程度。在经济景气度上升的前些年,贷款风险都因经济繁荣而被掩盖,以致当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下行,企业盲目对外投资风险方逐渐暴露,到期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资金面临巨大风险,银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分析不良成因,才逐步指出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实的问题,揭示贷款资金出现挪用的风险。倘若银行在客户准入或早期放贷期间,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虚假,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补救措施,调整信贷政策,压降、退出风险客户,那么相信银行信贷风险将会较当前大大降低。

针对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现象,既要从宏观经济层面找原因,更要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社会中介的职业操守、融资企业的诚信经营、银行的自身管理等方面找原因,为什么在大力提倡诚信的当今社会,部分企业仍然会千方百计的通过财务报表数据粉饰造假来套取银行信用?而造假的财务报表为什么又能顺利通过社会中介机构的认定?商业银行为什么又屡屡“栽在”粉饰造假的财务报表上?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三、企业财务舞弊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诚信的因素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诚信也面临多元冲击,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领域甚至存在较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诚信缺失,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加大社会运行成本,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当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企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少企业刻意套取银行信用,不择手段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的信任关系缺失;企业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拖欠货款成为常态,信用交易骤减,营运成本上升。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关爱,相互提防,受利益驱动,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介机构的因素

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基本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但在现实中,部分中介为了揽业务,忘记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只做纸上文章了事,对企业的虚假财务报表非但不予指正,甚至和客户一起编造虚假报表,将客户不按财务制度签订协议、核算收益等问题在审计报告中统统隐去,直接导致审计报告不客观、不公正。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就曾接触过这样的案列,当地某个行业的企业财务做账基本上是外聘该地区一两家的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而每年企业的财务报表外审又是由上述会所审计,其审计报告质量可想而知,事实上当该地区这个行业的银行贷款出现大面积违约时,企业外审财务报表的数据依旧非常漂亮。

(三)贷款企业的因素

在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下,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粉饰造假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往往有两套甚至多套财务报表,分别应付税务机关、银行贷款、对外宣传等多个用途。一些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流程非常熟悉,在提供给银行的财务报表,普遍存在做大报表资产科目数据的问题,往往通过虚增注册资本,重估资产、虚增应收账款、存货,做大销售收入,隐瞒民间负债等方式,调节银行关注的若干个主要财务报表科目数据,调节财务比例数值,以迎合、满足银行对财务报表的要求,从而达到向银行大额融资的目的。

(四)银行自身的因素

(1)银行自身信贷模型工具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商业银行在客户准入、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用信等主要环节,普遍建立了相关的数据模型,而数据的来源则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银行在信贷数据模型的设计上对企业财务报表依赖程度较高,而模型自身对虚假财务报表又无法做到有效识别;如果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则依据财务报表数据得出的企业授信用信额度、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自然不准确,直接导致了客户准入把关不严、信用等级评定不准确、授用信规模与企业经营规模不匹配的后果,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隐患。社会上一些不良企业也正是借助银行自身信贷模型工具设计上的缺陷,通过低成本的财务粉饰造假,大量套取银行信用。

(2)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目前商业银行都建立自己的调查、审查、审批信贷流程,在形式上上述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独立的,相互制衡,互不干扰;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基层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贷款企业的准入、调查等环节更多的是参考分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很多情况下,上级领导介绍一个潜在信贷客户交由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客户经理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揣摩领导的意图,参考领导的意见,即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企业财务报表粉饰造假的疑点,但为了自身职业的发展,也会普遍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因此,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虚假财务报表能过“顺利过关”。

(3)银行考核机制倒逼放松对财务报表把关。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从上到下都面临着年度、季度、月度经营考核任务的压力,随着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银行信贷业务早已进入买方市场,经营压力空前加大,面对日益强势的客户群体,从某种角度上讲,现在的银行不失为“弱势群体”;为了争夺客户,特别是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客户,银行普遍采用跟进营销策略,只要有其他银行进入,便会有“从众”的心理,在准入、调查环节不得不降低准入门槛、放松监管条件,打一些擦边球,忽视了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审核,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缺乏深入调查,反而想尽办法对企业增加授信,力争企业在本行多用信。

(4)银行信贷人员自身财务经验知识较为欠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普遍较为年青,社会经验、信贷经验明显不足,多数信贷人员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也非财会类,财务知识较为欠缺,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异样性缺乏敏感性,更多的是借助银行信贷部门开发的财务分析模板,将报表数据导入模板,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比例结果,然后参照年度行业财务数据平均水平粗糙分析,而对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缺乏审核,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如果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是不真实的,那么得出的财务比率结果是毫无真实可言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就缺乏参考意义。同时,在目前情况下,银行信贷人员核实财务报表数据的手段也较为有限,很难像会计事务所那样采取多种手段核实企业财务报表数据。

四、企业虚假财务报表识别方法

(一)通过核查企业财务报表主要科目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审计人员在核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应将企业资产状况与其经营模式进行比对,采用实地查看、向产权登记机关查证、向交易对手查询等手段核实主要资产科目。

(1)固定资产核实的核实,审计人员应首先确认资产权属,然后核查固定资产增长是否合理,其资金来源是否来自银行贷款,是否存在以租代购的现象,是否按规定计提折旧费用,是否存在短贷长用的现象。

(2)存货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主要查看借款人账簿记载的存货数量、单价、品种是否与实际购买凭证一致,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比例是否合理,存货有无积压、损毁情况,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3)对外股权投资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主要分析长期投资增长是否合理,其资金来源是否来自银行贷款,是否存在以长期投资方式逃避银行监管、甚至逃废银行债务的倾向,大额投资项目是否属于国家政策限制或禁止的项目,大额投资项目的收益和主要风险情况,新增的大额投资项目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

(4)所有者权益的核实,审计人员应分析其实收资本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到位后有无通过其他应收款等方式抽逃;分析实收资本的构成类别,各种资产形态的占比,分析判断实物出资的价值是否合理,股东是否具备出资能力,其资金是否来自各类负债;分析所有者权益中的其他项目是否合理,如资本公积的来源是否合理。

(5)应收应付、其他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实,对应收应付账款(含预付预收账款)等科目,审计人员应主要分析相对其销售、采购规模、结算方式交易对手对象是否合理;应收应付账款的账龄是否真实,以往应收应付账款的履约记录是否良好;是否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关联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占比情况;是否具有真实交易背景,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净资产)、收入、利润或虚减负债、成本等现象。对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的核实,主要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抽逃实收资本和未分配利润;或通过关联企业的资金占用进行长期投资等现象。

(6)负债类科目真实性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侧重了解债务的债权人,债务偿还条件和期限,是否提供了资产抵押以及是否存在正在生效的约束该公司的贷款协议;对负债进行评估,有助于帮助银行人员判断企业向银行融资需求的合理性及贷款金额;分析客户是否存在其他隐性负债,特别是民间融资情况;年度报表及报告期报表中的各类融资数据与单个客户人行征信系统、调查提供的集团整体融资情况的年度数据及时点数据是否吻合;贷款投放后,分析对应增加资产的明细、金额和期限与贷款是否匹配,判断贷款资金用途是否合规及资本金是否到位等。

(二)通过财务比率指标异常变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企业财务报表各个科目都有着其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企业企图刻意粉饰会计报表,只能采取拆东补西的办法,很容易露出破绽。因此,审计人员在查阅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可以利用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一些有对应关系的报表科目、财务比率或财务指标,大致判断出公司会计报告的水分,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1)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流动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实际经营中,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企业常常通过赊销的方式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售额,但当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过高或过低时,就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警惕。如果该指标过高,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方式虚增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的可能性;如果该指标过低,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恶意虚增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同时还应关注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重,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几个比例关系。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的比较厉害,审计人员应认真分析,排除企业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增加销售额的可能性,无论是哪种情况,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可能性都会增大。

(2)经营性现金流入/主营业务收入。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中: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采取收付实现制,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包括本期现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收到的现金以及上期的应收账款所回笼的现金等。一般情况下,经营正常周转的企业,该指标应大于1,如果该指标较低,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关联交易较大或虚构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如果该指标过低,审计人员要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存在不断恶化的问题,要分析排除企业是否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营运资金。

(3)企业支付的所得税/利润总额。审计人员翻阅企业财务报表时,如果发现企业实际税负与其主营业务收入不匹配时,就应该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额的真实性产生合理的怀疑。审计人员可根据“应交税金期末金额=应交税金期初金额+本期计提税额-本期缴纳税额”计算公司期末应交所得税余额,看其与实际缴纳金额是否相差甚远。若支付的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与公司所得税率相比小很多,就表明公司的利润总额存在造假。可以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财务指标组合还有很多,有同向变动的,例如销售指标、利润指标的增长与税收指标等相应指标的同方向联动关系;有因果关系的,例如销售指标与资产周转率,高额销售收入是建立在资产周转加快基础之上的。

(三)通过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贷款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无非是从银行获得融资,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贷款企业对商业银行内部贷款客户评价体系都略知一二,因此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会刻意满足银行贷款企业财务指标的要求,会把报表数据粉饰的很漂亮,这种情况在一些民营企业更为突出。审计人员在信贷业务审计时,应抓住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善于发现粉饰财务报表的线索,有效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提高审计质量。

(1)获得贷款前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在贷款前,企业为通过银行的准入,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总体包括:虚增资产、减少负债、虚增收入、虚减费用,在虚增资产方面,主要是利用资产评估增值入账,不良资产或潜亏资产长期挂账,违反普遍原则延长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少计提折旧、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调节资产;在减少负债方面,主要是一些隐性负债,特别是民间融资情况,该部分未在企业人行征信报告显示,因此需特别留意;在虚增收入方面,主要是利用关联交易虚增销售收入,变造销售发票、按虚高价格确认收入,利用售后回购或售后退回方式虚增当年销售收入等;在虚减成本费用方面,主要是包括少计或硬性压低成本,少计或不计期间费用,无合理原由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及改变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从而导致当年应计费用减少。

(2)获得贷款后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贷款发放后,要防止企业通过转移、隐匿、掏空等手段减少企业资产,逃避银行债务;要通过分析对应增加资产的明细、金额和期限与贷款是否匹配,判断贷款资金用途是否合规及资本金是否到位;要防止企业以投资、抵债等名义转移资产,或是以分立企业的名义将资产转移至分立企业;要防止企业以经营亏损或自然损耗为由,以低价变卖资产或隐藏实物的手段,扩大资产损失、隐匿资产;要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免去对拆借对象的其他应收款,掏空企业的做法。

除以上几种分析识别方法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将会计报表、审计报告、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相关的财务资料相互核对,并结合趋势分析和行业对比,对财务比例指标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或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比较,则更有可能发现企业会计报告数据的异常变动。

摘要:近两年,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攀升,宏观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因素,但在审计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粉饰报表数据,套取银行信用,以致贷款资金体外循环失去监管成为不良贷款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如果银行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补救措施,及时压降贷款、退出客户,相信银行的信贷质量风险无疑较当前会大大降低。

关键词:不良贷款,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廖东声、李庆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防范分析》,《学术论坛》2013年第11期。

[2]陈佳声:《上市公司、审计师与监管机构的财务舞弊博弈分析》,《审计研究》2014年第4期。

[3]唐翠华:《对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的探讨》,《金融经济》2015年第18期。

3.银行贷款财务指标分析 篇三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指标;商业银行;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18-03

一、引言

一国经济的繁荣和强大必将带动该国金融业的兴起和腾飞,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 是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作为社会金融体系的核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本文将从财务指标角度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评价,以期找出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结果前5名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2009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前五位是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而在我国的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连续两年被《亚洲银行家》评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及“中国最佳股份制零售银行”,被《亚洲货币》评为“中国本土最佳现金管理银行”称号,是国内惟一获评最佳的商业银行,获得了大量机构投资者的重点关注。但是在综合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等因素之后,到底哪一家的发展态势更好呢?

二、几大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分析与比较

(一)银行的选择

目前,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繁多,本文只选取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10家在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银行进行分析比较。

(二)具体财务指标的分析与比较

1、最基本经营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商业银行经营分析的财务指标纷繁庞杂,在复杂的财务指标体系中挑选出一套切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准确、合理、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准则,也是具体指标选择的基本依据。

(1)盈利性。在考虑银行的盈利能力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非利息收入比率3个指标,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招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是较好的,其非利息收入是同行业中最高的,这样的数据很符合招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的称号,同时也说明招行的竞争策略取得的成绩,这也是招行与同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2)安全性。资本充足程度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因素。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最低限制值为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选择这一指标是因为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各国银行来说是唯一相同的部分,具有资本价值相对稳定,其数据可以在其公开账目中查找等特点。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低则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工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招行,但从其发展的时间及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来看,这也是不足为奇的。而从数据的相差不多来看,更可以说明招行的发展速度之快,且招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低于工行,说明招行在寻求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安全性较高。

(3)流动性。流动性比率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例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在降低。良好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提高降低经营风险防范的保证,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不得低于25%。

存贷款比率指标是用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来计算的,用以反映商业银行保持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

从银行的流动性来看,招行依旧位于前三甲,这与招行的经营策略密切相关。

2、市价比率分析

(1)市盈率

(2)市净率

(3)市盈率增长比率

3、理财能力分析比较

4、商业银行综合成长性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研究所得构建以下的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总资产收益率(X1)、净资产收益率(X2)、净利息收益率(X3)、成本收入比(X4)、不良贷款率(X5)、拨备覆盖率(X6)、贷款总额准备金率(X7)、核心资本充足率(X8)、资本充足率(X9)、总权益对总资产比率(X10)、总资产增长率(X11)、净资产增长率(X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3)、每股收益增长率(X14)、资产流动性比例(X15) 、拆入资金比(X16)、拆出资金比(X17)。该指标体系共1 7 个指标,只要考察商业银行以下几个方面: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成长能力、资产流动性,以上5个方面的指标完全可以反映商业银行的成长性状况。根据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成长性的分级排名如表8所示。

由上述表8、表9、表10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发展潜力一直位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前列,且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招商银行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且发展态势良好。

三、总结

如前所述,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实力较强、排名最靠前的两家,但从上述数据来看,这两家银行缺乏发展潜力,落后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关数据显示,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的发展潜力较大。且在综合考虑以上10家银行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总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市价比率等财务指标,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之后,可以看出,我国最好的商业银行为招商银行。

同时,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工商银行位列87位,中国建设银行位列116位,中国招商银行位居121位。这更是对招商银行为我国最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招商银行可以超过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财务实力,更加坚定其作为中国基于财务指标的最好的商业银行的位置。其人性化的服务,会为其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胡观林.基于财务分析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探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09,(02).

[2] 董岩.如何利用经济增加值评价商业银行绩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1) .

[3] 郑明川、金漫.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会计,2002,(06).

[4] 周波.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01).

[5] 徐建斌.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J].金融论坛,2001,(03).

[6] 徐为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贫困化增长的成因分析[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院报,2001,(01).

[7] 戎志温、李德海、减玉青.实行定量分析 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经营业绩[J].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9,(01).

[8] 傅胜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比较[J].上海金融,1999,(09).

[9] 王明华、黄治峰.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简介[J].财会通讯,1996,(09).

[10] 陈成富、梅宙本.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的四类指标[J].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1]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指标选择[J].湘潭金融,1996-4:16-18.

4.银行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篇四

到20XX年12月份,闻喜联社新调增不良贷款7134笔33068万元,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够严谨,未能严格执行贷款管理制度,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造成贷款质量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关停、停产、限产,使全县经济处于下滑状态,造成企业效益不佳,城乡居民收入减少,贷款清收难度加大。不良贷款的大量反弹,致使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加大,为深化改革、转型跨越、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认真分析并采取对策。
一、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截至20XX年12月31日,该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12782万元,其中正常类30217万元,关注类404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78519万元。在不良贷款中,次级类23121万元,可疑类53943万元,损失类1455万元,不良贷款当年共增加7134笔33068万元。
二、不良贷款反弹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主要包括:借冒名贷款、跨区贷款、越权贷款、无效担保贷款、涉案贷款、以贷结息贷款等类型。这部分新增不良贷款共涉及2712笔14201万元。
1、借冒名贷款:
该县新调增不良贷款中,包括“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工作中排查出的借冒名贷款96 笔379万元。例如:借款人赵伟林,桐城镇乔庄人,属城关信用社辖区客户,于20XX年8月30日在城关信用社借款39万元,用途为购硅铁,而实际用资人为中法实业有限公司,该企业现已停产,造成该贷款无法收回;原华通信用社主任张旭生为掩盖其担任主任期间的相关问题,于20XX年12月28日在石门信用社由原主任张庆生冒用他人之名分5笔借款10万元,现张旭生正在服刑,造成贷款涉案难收。
2、跨区贷款:
由于贷款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对贷款风险理解认识不足,对只要能够及时结清利息的贷款人就大力支持,形成贷款发放盲目性较大,未考虑贷户是否本区域支持对象,导致了人情贷款、跨区贷款过多现象,全县共有571笔3605万元。例如:借款人魏文阁,礼元镇礼元村人,20XX年2月15日在侯村信用社借款55万元,到期日为20XX年2月15日,因借款人经营不善,还本结息非常困难。
3、越权放款:
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贷款管理把关不严,贷款发放中存在“越权放款”现象,共涉及贷款39笔 520万元。例如:借款人华远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方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分别于20XX年10月17日、20XX年10月31日在阳隅信用社借款65万元、130万元,到期日分别为2010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30日,属于越权发放形成风险。
4、无效担保贷款:
部分信贷人员法律知识贫乏,业务知识欠缺,工作不务实,贷款调查不认真,违反《担保法》相关条款,此类贷款共计218笔1980万元。例如:借款人张文艺,于20XX年12月23日用股金证质押方式在岭西东信用社借款5.4万元,形成风险;借款人德鑫精密铸造厂于20XX年5月18日在东镇信用社借款50万元,担保人为闻喜县强盛健身器材铸造厂,现担保企业已经破产,该笔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5、以贷结息贷款:
在历年贷款清收中,一些信贷员为了完成任务搞“以贷结息”,导致贷款余额越垒越大,借款人无力偿还,共有273笔983万元。例如:借款人管根全,于20XX年6月6日在礼元信用社借款5万元,实际用于结算以前的借款利息,后因借款金额过大难以偿还。借款人刘三师,于20XX年6月30日、20XX年8月1日分别在薛店信用社借款8.6万元和2.5万元,此两笔贷款均用于结算以前的借款利息无力归还。
6、涉案贷款:
过去贷款“三查”把关不严,调查、审核、审批未能严格分离,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腐化,无视法律法规违法发放贷款。例如:阳隅信用社原主任张理合在职期间违法违规发放贷款44笔966万元,阳隅信用社原主任贾鹏明在职期间违法违规发放贷款9笔300万元等。目前他们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造成此类贷款债务不清无法落实。
(二)客观原因
因部分借款企业受“金融风暴”、环保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受自然灾害、养殖业投资过热等因素的影响;借款期限与借款人实际资金周转周期不符;借款人死亡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新增不良贷款共4422笔,18867万元。其中:
1、受“金融风暴”影响,市场价格降幅过大,产品大量积压,经营亏损困难。全县37家金属镁企业,关停倒闭的有9家,全面停产的有22家,开工不足勉强生产的仅有6家;全县原有的86家玻璃制品企业,关停倒闭的29家,全面停产的49家,开工不足勉强生产的仅有8家;全县原有的13家采选矿行业,全面停产的有6家,关停倒闭的有6家,开工不足勉强生产的仅有1家。
2、根据省政府环保治理的精神要求,在环保治理中部分企业停产或限产。例如:闻喜县白玉镁业有限公司,20XX年5月在我县信用社办理社团贷款8笔400万元,加上历年贷款2笔140万元,共计10笔540万元,9月份因投资过大扩张过快宣布破产,目前仍处于重组阶段,无力归还540万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3、农户种植业受自然灾害影响,生产收入减产,形成信用社不良贷款增加。20XX年底和20XX年上半年,该县连受严重霜冻和冰雹侵袭,造成粮食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对林果、温室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影响尤为突出,农民收入普遍减少。全县信用社因农户种植业受自然灾害影响不能归还20XX年以来到期贷款的163笔506万元。
三、清收不良的计划及措施
对于已形成的五级不良贷款,联社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盘活不良贷款的新路子,专门成立了不良资产管理部和收贷大队,积极采取了17种措施办法,落实了清收目标责任制,推行了分类清收、明责自清、责任追究等手段,组织开展了内部职工和国家公职人员集中清理活动,力求更新观念、鼓足干劲、多措并举、盘活不良,实现五级不良贷款“双降”目标。

5.银行贷款财务指标分析 篇五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随着规模的逐渐壮大,伴随而来的便是信用风险的存在。本文笔者通过专业的研究调查,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目录

目 录

绪 论..............................................................1 1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2

1.1基本理论简介................................................2 1.2特点及分类..................................................3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3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3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4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5

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5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6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6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6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7 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7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7

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7 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9 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9 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9 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9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绪 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市场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如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此产生的便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的推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帮助私营企业稳固地位、提升产业利润,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惊人的业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特别是信用方面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信用风险的长期存在,这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展业务的同时,一定要建立起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机制,这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具有深刻、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的有效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防范的策略和依据,其目的在于帮助商业银行度过难关,取得更大的收益。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

1.1基本理论简介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基本理论包含了信用脆弱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下面对这四种理论分别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是信用脆弱理论,现阶段,对于此种理论的阐述,能够利用信用运行状况加以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用机制不可缺失,信用机制能够衔接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信赖。然而,信用机制的缺失势必会打破整个系统的平衡,会让很多诚信的行业牵扯进来。所以,信用脆弱将是导致贷款风险的一大主观因素。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不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如此一来,事情预期的结果将会与实际结果大庭相径,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信息不对称作为一个主要宏观因素而长期存在。

其次是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学者普鲁克所提出,那个时期正是经济复苏的大好时机,很多企业都需要获取资金的帮助。因此,商业银行开始面对个人进行经营性贷款,由此便产生了预期收入这一理论。商业银行通过预期收入理论对客户进行贷款期限的划分,在通过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给予放款,如此一来,便降低了信息风险出现的概率。

最后便是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在个人信用体系中,包含了个人的品德、资本情况、债务偿还能力以及生存条件等因素。由于个人信用的缺失,个人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信誉资本损失高于个人维持信誉支出的时候,表明他的诚实度越高;相反,他的诚信度将会很低。此种效应我们将通过图1向大家做一展示: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图1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分析示图

上图中,我们利用Y轴来表示个人信誉资本损失,用X轴表示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OP线作为划分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线。可以看出,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完全相同;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高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当Y轴数据小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低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

1.2特点及分类

1.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相比于其他贷款而言,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贷款人具备强烈的还款意识;二是贷款的时间比较短暂,导致风险性加大;三是款项的利用途径较多,导致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四是要求贷款人能够一次还清所贷资金;五是银行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严格。

2.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具体分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分别为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后者风险类别主要包含了抵押物、操作、外汇以及个人信用风险等。本文重点针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政策推出比较晚,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个人经营性贷款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局势,增幅相对较大。与此同时,商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下面图2是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图3是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

图2近几年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单位:亿元)

图3 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单位:亿元)

由图

2、图3可以看出,银行业巨额利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近年来,即便是小额贷款机构不断疯长,但是也依旧没有停止商业银行扩展的步伐,众多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在银行利润疯长的背后,其实也藏着让众多人心惊胆寒的一件事,那就是不良贷款的整体攀升。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1.落后的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产业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十分之大,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微乎甚为,也就是说投资成本与所得收益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有效风险识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别机制,出现信息不对称、数据冗余等不良现象;同时,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衡量的时候,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技术,这将直接导致风险衡量的不准确和不合理。主观能动性过于强烈,引发权重和指标确定的不合理,对集中风险也没有做好科学的识别与衡量。总之,这一系列不科学的因素都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和衡量技术的落后所造成的[1]。

2.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

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放款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后期风险的应对策略,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没有积极采取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决策,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寻求补救措施,这种被动处理信用风险的方式显得陈旧而又过时。信用风险一旦发生之后,补救措施极有可能是于事无补,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发生亏损的后果。由此看来,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也将是信用风险长期存在的一大主要因素。

3.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急剧扩大市场,从而没有及时注意风险防范机制的创建,也没有对风险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在风险防范方面显得一穷二白。在授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采取分散和多头授信的方式,这样一来,授信活动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控制方案,出现授信失控的局面。在信息沟通方式上,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独树一帜,平时没有做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使得信息传递受阻,信息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导致信息的遗漏和误差[2]。在监管上面,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没有树立起权威性和震慑性,因而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效果。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采用的法律法规包含了《担保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然而,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重点针对一般性的贷款,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行为的规定并未涉及,特别是对于贷款主体的失信、违约等行为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制约,这将阻碍着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良性发展。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没有具体的参考依据,更没有具体的惩治和制约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与防范。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

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来自于银行与贷款人间信息方面的不协调,从而使得贷款人产生道德方面的风险。贷款人要想保证诚信,及时足额的还清银行贷款,首先就是自己的资金来源,如果贷款人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那么将会导致违约情况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投入的力度并不大,也就是说缺失个人信用机制,这将导致事情的难度扩大、复杂程度过高,从而贷款人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将随之提高。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同时,不断的投入资本以获得技术性支撑,并且通过学习国外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以满足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然而,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静态因素分析的能力较强,也特别重视,而忽略了动态因素的有效分析,特别是仅仅针对局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整体因素的分析和管理[3]。例如:目前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违约率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索,而对于违约贷款人资产、所在区域以及违约原因并没有做到行之有效的分析和掌控,与此同时,对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没有做到详细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缺失有效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分析个人信用风险的水平有待提升。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

在我国乃至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风险评估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具体涵盖了贷款人征信的查询、抵押物质的调查以及抵押权的分配等。由此可见,需要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团队作为支撑,然而,现阶段,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没有资深的信用风险技术专业评估团队,这将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的一大客观因素,此因素将长期存在。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

抵押贷款作为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此种方式长期的发展,已经显露出很大的缺陷与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的缺陷包含了抵押手续的繁杂、抵押产品的难以抉择、抵押产品价值的难以评估以及抵押产品的后期处理与维护等[4]。除此之外,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之下的抵押贷款将抵押产品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变现的价值少之又少。同时,抵押贷款模式逐渐占据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很大比例,这样一来,导致管理模式的混乱,甚至将资信高的客户排除在外,让银行失去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利润,也为套取银行资金的非法分子创造了条件。

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的时间并不长,可以用短暂来形容。那么如何在扩大这条业务线的同时而又轻松的规避与之而来的信用风险,这就需要银行参照贷款人的本质特征,特别要强化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因素的有效组合。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必须要突出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并没有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和依据,没有加大资金力度的投入去实现创新。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环境的快速变化,没有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很难适应行业的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之下的客户层出不穷,客户与银行、客户与客户之间的风险无处不在[5]。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就需要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相对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这项新业务的时候,大多时候的利率都是固定不变的。面对竞争日益增强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必须要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研制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要强化浮动利率的创新与研制,唯有此,方可规避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方面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

在我国,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所采取的方式大致包含了四类,四种信用风险模型分别为:KMV模型、JP摩根的VAR模型、RORAC模型和EVA模型,此四类模型具有一定的特殊代表意义。商业银行在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同样选用了这四类基本模型[6]。然而,实践发现,此四类基本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模型的设置并不是十分合理。与此同时,四类基本模型是国外发达国家经常所选用的风险管理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某些方面、某些业务存在一定的冲突,实际上并没有参考的价值。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使用四类信用风险模型的时候,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用的模型惊醒信用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此外,我国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自身实际的考察,做好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和防范,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和实施的业务之一。下面通过信用评级、证券市场有效性、数据资料、模型假设前提四个方面,对四种信用风险模型的实际意义做一探讨:

1.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在我国发展起来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截至目前,其收获相当之大。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完善,这也是直接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7]。究其原因,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或多或少受到当地政府的干涉与影响,导致缺失真实性和合理性。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借款人,很多都是家族连锁产业,他们之间互相作证,所提供的证据、信息材料相对而言缺失诚信,这将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信用评级体制的不完整、标准的不统一、法律体系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四种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数据资料

由于国际市场体制的不断转型和快速发展,给予我国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时间并不长,对于数据资料的获取和收集显得比较迟缓,特别是一些历史性数据资料的收集,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发展时间较短,收集数据资料的经验不足,导致数据资料信息的失真。这一系列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几率的升高,也将导致四种信用风险模型难以做好信用风险量化工作。

3.利率市场化

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潮流席卷全球,我国在此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距离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通过对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利率与市场货币利率并不存在直接关系。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可谓是既艰巨又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四种信用风险模型的有效利用[8]。

4.模型的假设前提

模型假设前提作为四大模型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部分假设前提,然而,这些模型的假设前提根本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阻碍性的作用。

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

当前,在商业银行中,个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其目的主要是针对贷款人行为的一种监督,查询贷款人的征信等问题。通过个人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强化贷款人的诚信意识,为整个市场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时刻掌握贷款人的征信情况,以此来提高信贷质量和盈利水平,并且能够有效规避个人信用风险。

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

基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贷款实施办法和可行性方案,这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贷款人的具体情况,包含了贷款人的收入来源、偿债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能够降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办法的有序进行。

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

所谓中介服务实质上就是作为商业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中间人,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贷款人能够获得资金帮助,商业银行能够实现更大的收益。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规避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创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然而,我国众多中介服务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后备人才比较短缺,对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担保过程中出现缩手缩脚的现象,生怕被连带,责任意识尚不强烈。基于此现状,国家应该扩大中介服务体系,以便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能够服务于广大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9]。

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应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信用机制和信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用意识的创建,与此同时,要强化信用环境的有效创建。唯有此,方可规避和防范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具体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信用机制的宣传与教育,让人们从心底里去接受信用和遵守信用,这就是要强化借款人的信用意识,让借款人能够恪守承诺,不做违约的事情;其次,要借助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创建借款人违约惩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制度雷厉风行的实施,严格控制个人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结 论

现阶段,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发展处于开端时期,任何一个环节的有效控制都将是控制信用风险产生的概率,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将长期作为商业银行获利的根本性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内外部力量,全面创建有效规避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将违约行为遏制在萌芽之内[10]。本文通过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通过文章的详细表述,让我们对商业银行规避个人信用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因此,这项艰巨的任务将会持续性的研究下去,也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和著作应运而生,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预防和控制的焦点问题之一。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石新中.论信用概念的历史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张欣,张卫平,曹志鹏.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杜蓝玲.论个人经营贷款的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2期 [4]陈红霞.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D].浙江大学,2008年

[5]崔世明,郜更跃,吴志广.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操作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2008年12期 [6]陈钢,王满四.个人经营性贷款中银行贷前监控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6期 [7]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财务指标分析报告 篇六

(一)一、资产规模及结构

1、总资产增长率

2009年期末总资产10,868,761.48元,比2008年期末总资产10,270,927.98元增加597,833.50元,总资产增长率为6%。说明公司总资产规模有一定的增长,主要是本期新增固定资产比较多;与上期11%的总资产增长率相比,本期增长比率较慢。

2、经营资产增长率

2009年期末经营性资产为10,868,761.48元,比2008年期末经营性资产10,270,927.98元增加597,833.50元,经营资产增长率为6%。说明公司经营资产规模有一定的增长;但与上期11%的经营资产增长率相比,本期增长比率较低。因全部资产皆为经营性资产,故经营资产比率为100%,说明所有资产都参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流动资产比率

2009年期末流动资产总额为7,548,061.95元,期末总资产10,868,761.48元,流动资产比率为69%,与上流动资产比率76%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说明公司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有所下降,资产的变现能力减弱,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

二、资产周转能力

1、应收账款周转率

2009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7次,比2008应收账款周转率38次上升了9次;说明贵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及时,资产运营效率提高。

2、经营资产周转率

2009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4次,比2008应收账款周转率1.6次下降了0.2次;经营资产周转次数降低,资产运营效率下降。主要原因是2009资产增加的同时、收入和利润却在下降,导致资产运营效率低下。

三、资产收益能力

1、营业利润率

2009营业利润为2,195,558.09元、销售净额为14,680,787.75元,营业利润率为15%,比2008的营业利润率19%减少了4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公司收入在减少的同时营业费用却大幅提升;管理费用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远低与收入的下降幅度。在收入降低的同时,营业费用不但不能缩减,反而有所提高;未开源却增流,导致营业利润率降低。

2、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2009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15%,比2008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19%降低了4个百分点,说明总资产获利能力在逐步降低。

3、经营资产利润率

2009经营资产利润率为21%,比2008经营资产利润率30%降低了9个百分点;说明经营资产获利能力较弱且逐年下降,公司应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压缩成本,节省开支,以提高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能力,确保公司的持续经营。

四、资产获取现金流能力

1、销售现金比率

200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64,275.35元、销售净额为14,680,787.75元,销售现金比率为29%,比2008销售现金比率21%上升了8个百分点。公司每100元销售净额只能获取29元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说明从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强。

2、经营资产现金回收率

2009经营资产现金回收率为40%,比2008经营资产现金回收率33%上升了7个百分点。公司每100元经营资产只能产生40元的现金,需约2.5年的时间,就能从营业收入收回全部经营资产;说明公司从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强,不会因资产需更新换代而发生资金短缺问题。

3、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比率

2009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比率为51%,比2008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比率91%下降了40个百分点,说明公司从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2008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总体获取现金还是很强的。

财务指标分析报告

(二)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公司实收资本为万元,其中:万元,占93.43%;万元,占5.75%;万元,占0.82%。

2、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情况我公司主要承担等业务。上半年产品产量:

3、公司的组织结构 公司本部的组织架构根据企业实际,公司按照精简、高效,保证信息畅通、传递及时,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的原则,现企业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如下图:

4、财务部职能及各岗位职责

(1)、财务部职能(略)

(2)、财务部的人员及分工情况财务部共有x人,副总兼财务部部长x人、财务处处长x人、财务处副处长x人、成本价格处副处长x人、会计员x人。

(3)、财务部各岗位职责(略)

二、主要会计政策、税收政策

1、主要会计政策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会计1月1日—12月31日,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本公司业务。坏账准备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0.5%计提;存货按永续盘存制;长期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借款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成本结转采用先进先出法。

2、主要税收政策

(1)、主要税种、税率主要税种、税率:增值税17%、企业所得税33%、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x元/每平方米、城建税按应交增值税的x%。

(2)、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车桥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

三、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

(一)财务管理制度(略)

(二)内部控制制度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

3、物资管理制度

4、产成品管理制度

5、关于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的若干规定

四、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项目分析

(1)、“银行存款”分析银行存款期末xx7万元,其中保证金x万元,基本账户开户行:;账号:

(2)、“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余额:年初x万元,期末x万元,余额构成:一年以下x万元、一年以上两年以下x万元、两年以上三年以下x万元、三年以上x万元。预计回收额x万元。

(3)、“其他应收款”分析其他应收款余额:年初x万元,期末x万元。余额构成:一年以下x万元、一年以上两年以下x万元、三年以上x万元。预计回收额x万元。

(4)、“预付账款”(无)

(5)、“存货”分析期末构成:原材料x万元、低值易耗品x万元、在制品x万元、库存商品x万元,年初构成:原材料万元、低值易耗品x万元、在制品x万元、库存商品x万元。原材料增加x万元,低值易耗品减少x万元,在制品增加x万元,库存商品减少x万元。

(6)、“长期债权投资”(无)

7.事业单位财务指标分析 篇七

1.分析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主要是分析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规定、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是否贯彻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预算编制的计算依据是否充分可靠;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则要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与事业计划进度是否一致,与以前各期相比,有无特殊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分析资产、负债的构成及资产使用情况

主要是分析单位的资产构成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是否恰当,账实是否相符,各种材料有无超定额储备,有无资产流失等问题;分析单位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分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负债来源是否符合规定,负债水平是否合理以及负债构成情况等。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

3.分析收入、支出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

一方面要了解掌握单位的各项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执行了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是否完成了核定的收入计划,各项应缴收入收费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超收或短收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是否有能力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了解掌握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标准使用,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等,找出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以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分析了收入、支出有关情况的同时,还要分析单位经费自给水平,以及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分析经费自给率和变化情况及原因。

4.分析定员定额情况

主要分析单位人员是否控制在国家核定的编制以内,有无超编人员,超编的原因是什么,内部人员安排是否合理;分析单位各项支出定额是否完善,是否先进合理,定额执行情况如何等。

5.分析财务管理情况

8.小微企业贷款中的财务分析技巧 篇八

对于银行的信贷决策来讲,由于有较为标准的抵押物作风险保障,使得信贷评审过程中的财务分析沦为辅助手段。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决策,尤其是额度较大的贷款决策,却不得不倚重系统性的财务分析。所以,财务分析在小微企业信贷评审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但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尤其财务管理更为甚。通常小微企业出于避税、逃税的目的,致使财务信息不完善、不健全。此外,企业家的财务管理理念通常表现为“锅里烂”,加之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差距,使得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表现为不健全、不规范。这样给外部机构评估其财务状况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难就难在弄不清楚财务状况。所以才有基于逻辑检验的IPC审贷技术,所以才有基于银行流水的授信技术。近年来由于这两种审贷技术较容易掌握,故此以这两种审贷技术为评审工具的微贷(50万以下)模式大行其道,本质上两种审贷技术都属于模糊授信模式,因为看不透,所以不能给予较大额度授信。而大额信用贷款模式则要求评审人员必须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审慎的给予较大额度的授信支持。本文根据多年小微企业大额信用贷款实践经验,结合银行授信理念与微贷审贷技术,创新性提出大额信贷财务评审框架与方 1 法,为小微企业大额信用贷款商业模式财务评审提供解决方案,欢迎同业达人互动交流。

一、大额信用贷款本质对财务评审的要求

笔者在其他文章曾系统论述,小微企业大额信用贷款本质上是基于企业经营能力发放的贷款,是略带投资色彩的贷款,因为信用无抵押,所以还款保证本质上来源于未来的经营成果,所以授信决策依赖于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判断,严格的讲,甚至是依赖未来的经营能力,所以必须判断企业历史的经营能力和当前的经营能力。历史的经营能力通过净资产累积情况加以反映,当前的经营能力通过当前的净利润水平加以反映。这样大额信用贷款的授信决策就必须要求评审人员基本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按照重要顺序来讲,要通过财务评审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的利润状况怎么样?利润规模和利润率如何?信贷资金是否帮助客户创造了增量价值进而获得合理的回报。

(2)企业的净资产有多少?历年经营利润累积表现在哪里?由于具体的授信决策总是依赖于净资产判断和净利润判断进行权衡的,所以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系统性、有依据的回答成为授信决策的核心。

2(3)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如何?是否有充足和及时的还款来源作保障。相对于前两个核心问题,对流动性的考查成为了辅助问题。

一笔信用贷款的授信决策基本上依赖于上述三个问题的系统性回答。

第一,对于净资产的评估,需要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家个人的资产负债情况,实际上是汇总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个人资产负债表之后得出的结论。显然净资产越高的企业越值得信赖。

第二对于净利润的评估,需要了解企业近年与当期利润状况,进而预测未来的利润状况,从授信边界的角度讲,就是要判断在没有足够的净资产作保障的前提下,依赖净利润状况是否可以给予授信呢?当然要系统的回答净利润问题,静态上我们需要了解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动态上我们需要了解企业有多少营运资本,以什么样的速度和效率在进行周转,即动态解读净利润的生成过程。显然利润状况越好,或者获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值得授信。

第三,对于现金流的评估,需要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从筹资性和经营性现金流入手分析在预期期限内贷款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流动性支撑。显然经营性现金流入比融资性现金流入更好,流动越快信贷越安全。

尽管一笔贷款是否授予还要考察业务营运状况和企业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财务分析的要求则至少要回答上述三个问题。现实中,系统的财务分析发挥的作用并非只在贷前决策,在贷后管理中动态监控企业的财务变动情况更为关键。所以在大额信用贷款商业模式的风控框架内,甚至还可以依据上述财务判断将企业进行风险评级,进而采用不同的风控措施与监控手段。关于小微企业风险评级以及贷后管理相关内容将另文阐述。

二、对净资产的评估

对净资产评估的目的之一是了解企业净资产的规模与构成;目的之二是排查企业隐瞒负债以及资产抽离的风险。由于小微企业股权单一性和家族性,小微企业的资产既包括企业资产又包括企业家个人资产。因此财务上必须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个人资产负债状况结合评价。

要看企业的总资产有哪些?多少土地、厂房、设备、在建工程?多少存货、应收与应付?多少银行负债?多少非银行负债等?个人的房产、车产以及其他大额资产及其附带的负债状况如何?

在上述信息综合后给出企业的净资产状况,结合大致的企业利润进行权益检验,如果历年经营利润累积与负债总和大于总 4 资产,那么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资本抽离,或者进行其他项目投资,或者经营中曾有过大额亏损。如果历年经营利润累积与负债总和小于总资产,则说明企业还有其他负债没有公开,这种隐瞒负债是信用贷款最忌讳的风险根源。上述信息通常不会从一张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全部答案,所以需要财务评审人员结合资产负债表与相关凭证或实物全面收集、综合分析。财务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分析与推理能力才能逐渐把握企业资产全貌,涉及工作技巧的内容不在本文详细阐述。

这里只强调一点的是,静态的分析通常只是基础分析,动态的分析才能得出更有力的结论,所以结合资产负债生成时间解读资产的累积情况极为重要,往往可以解释企业大额资产运用与资金缺口的产生,使综合结论更有说服力。例如,如果发现企业近期有大额负债增加,而企业资产的购置时点与负债时点不匹配,说明负债资金并未用于相关资产的投资,那么资金很可能被挪作他用,并且不愿意公开具体用途,或负债资金被用于偿还其他隐瞒的负债了。净资产对授信的正相关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情况下是要加以修正的。首先,净资产规模大小是相对于负债规模而言的,这是从相对的角度评估净资产的风险保障作用。例如权益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很可能已经达到负债边界,这时净资产虽然达到一定额度,但高额负债总是授信决策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其次,还要看企业的再融资能力,以此作为衡量负债是否达到边界的标准。通常随着负债率增加企业的再融资能力逐渐减 弱。此外,还要对净资产进行流动性修正,显然净资产表现为应收、库存性质的流动资产比沉淀在厂房和设备中的固定资产具有更好的债权保障作用。尤其对于净资产形态主要表现为在押土地、厂房的残值时,其流动变现性较差,因此净资产的保证作用是要打较大折扣的。当然,在净资产具有信贷支撑的条件下,授信通常可以放松对净利润的要求,但这通常是需要企业具有较好流动性作为辅助条件的。通俗的讲,对于有一定经营历史的企业,如果历史经营成果清晰可见,即使短期内赢利状况不是很理想,只要企业流动性有保障,可以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

三、对净利润的评估

对净利润评估的目的是了解企业近期与当期的经营成果。按照评估顺序,首先是营业收入验证,其次是成本、税费验证,最后得出企业大致的经营利润。小微企业的业务按照是否开具发票划分为开票收入和非票收入,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验证,非票业务则需要结合相关业务单据和银行对账单加以核实验证。小微企业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因此在短时间内结合经验数据可以得出企业大致成本,这里通常需要评审人员了解企业成本结构,依据主材采购量进行推算。至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则需财务评审人员结合损益表与原始单据查验核实。验证上述数据之后,财务人员大致可以掌握企业的实际利润状况。

对小微企业利润的验证还要考虑到小微企业不进账的隐性收入,比如加工行业的废料收入、商贸行业厂家的政策支持等,这样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利润水平。上述思维是正向的分析思维,此外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考察企业近期大额支出具体流向逆向验证企业经营利润,例如企业购置土地、厂房、关键设备或个人房产等等,都可以部分反映企业利润的情况。

具体授信决策中净利润评估结论通常作为企业的准入门槛。净利润水平可以分为净利润绝对规模和净利润的相对比率两层含义。两层含义相结合才能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原则上,我们希望对那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进行授信,即我们希望信贷最终能够带来双赢结果。所以评审人员要大致测算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比较净资产收益率和贷款利息高低,并期望能够得出收益可以覆盖成本并有可观剩余的结论。盈利能力是判断一个小微企业是否能够成为长期合作客户的重要依据。授信前提是可以允许企业短期内经营状况不佳,不能容忍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下滑。所以企业经营持续下滑也是实际工作中需要重点监控的风险点。

当期净利润通常还可以作为考量企业信用贷款总体授信量的一个参考指标。当信用贷款总量超过企业当年净利润时,意味着企业资金计划已经处于寅吃卯粮的状态。对小微企业而言这已经是通常意义上的信贷边界了。因为小贷公司主营业务通常都是短期流动性贷款,企业一旦开始寅吃卯粮,意味着短期流动性危 机。尤其是对于净资产较小的企业,如果利润状况恶化,短期流动性危机意味着整体性经营危机已经为期不远了!

四、经营情境细分与授信决策

基于两个核心的财务判断,可以将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境进行细分。给定净资产与净利润的基本定义,结合行业平均水平,大致可以划分净资产和净利润的高低情境。这样可以以净资产和净利润为横纵坐标划分出四种细分的经营情境。

情境一:“高净资产和高净利润情境”简称“双高净情境”,通常是有一定经营历史的企业,主营业务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这类企业进入稳定期,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情境二:“低净资产和高净利润情境”简称“低资高利”情境,创业时间较短,净资产累积较少,但是主营业务利润情况较好,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情境三:“高净资产和低净利润情境”简称“高资低利”情境,通常是成熟期或者刚刚走入衰退期的企业,伴随着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弱,利润水平随见走低,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已经度过鼎盛时期的昨日黄花;

情境四:“低净资产和低净利润情境”简称“双低净”情境,典型的衰败末期的企业,企业盈利能力已经严重弱化,甚至亏损,企业净资产也在负债攀升过程中消散殆尽。如图一所示。

小微企业大额信用贷款本质上就是基于经营能力的贷款,因此将授信决策纳入到经营情境细分框架下进行考量,使得授信决策过程更加有的放矢。

(1)对双高净的企业授信,面临的约束条件就相对较为宽松,风险把控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监控,如果投资达预期可以适当加大授信额度,反之则逐步缩小授信额度;

(2)对高资低利情境的企业授信,则要高度关注企业的经营状态以及资金流动性,因为企业虽然有历史累积,但是已经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对授信额度控制不住,容易被企业绑架为投资者角色,所以对高资低利企业的授信应该谨慎控制额度,确保企业流动性能够支撑授信额度得到安全性保障。值得强调的是,大多数小微企业都逃不过终将衰败的宿命,这也符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的企业成长规律,从这个角度讲,风控人员必须建立较强的离场意识,一旦发现企业正在步入难易逆转的衰败进程,应及时采取风控措施并逐步撤出。

(3)对低资高利的企业授信,由于没有较多的净资产作风险缓释,所以必须严格依据企业经营现状进行谨慎授信,授信额度密切关联企业短期经营利润,同时要求流动性可以提供支撑。对这类企业更为谨慎的授信依据是企业的净营运资本。只要企业的净营运资本相对信贷额度有一定安全保障,加上缩短授信期限的控制,信贷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企业也会有较强的守约意愿,因为这种没有较多资产累积且经营期限较短的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几乎拿不到传统性质的信贷融资。

(4)对双低净的企业来讲,信用贷款就面临较为严格的约束条件,通常的建议是不应对这类企业进行授信,即使授信也必须增加其他风控手段,增加保证人或者控制资金专款专用、专款专回。

上述基于经营情境细分的授信逻辑并非是全息的授信指南,其中四种情境的细分也只是描述了企业经营状态中的四种常态,大多数产生借款需求的企业都是处于两种常态中的过渡情境,因此授信决策就应该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不应过于强调授信模型导致决策僵化。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投资行为可以按照投资额度大小划分为稳健型滚动投资和激进型集聚投资。无法僵化的评价两种投资行为哪种更佳,从信贷角度讲当然偏好稳健的滚动投资,但从企业家角度讲,没有激进型集聚投资行为企业又很难有跨越式成长,这一点可以用“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逻辑加以解释。例如低资高利的企业如果不能抓住一两次机遇进行跨越式成长是很难成为高资高利的企业的。现实中又恰恰是在企业进行激进型集聚投资阶段,企业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就要求评审人员必须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给出能够平衡风险性和收益性的信贷决策,这也是信用贷款的竞争优势和魅力所在。

四、更为谨慎的授信依据---净营运资本

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几乎全部是一年内的短期贷款,所以对小微企业来讲营运资本减去所有负债就是财务意义上的净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本,因此净营运资本成为对短期流动性贷款最佳的风险缓释标的。企业净营运资本较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净营运资本较小甚至小于零则说 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如果没有筹资性资金流入,必将面临短期流动性危机。实践中应以信用贷款总额不超过净营运资本1/3或1/2为宜。

净营运资本是一种更为谨慎的授信决策依据,通常不应应用在高资情境中,不应应用在经济形势上行区间。所以实践中将净营运资本定义为偏于谨慎的修正指标更为合理。在常规的净资产和净利润评估较为纠结难以给出明确结论的情境下,应用净营运资本进行最终的授信决策,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此外,对于不能全面考察的企业或者初次合作的企业,也适用净营运资本作为决策依据。

值得强调的是,对净营运资本的评估与验证是建立在流动性匹配度前提上的。如果企业的库存中有历史形成的呆滞库存,要通过有效的库龄分析加以剔除;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中有长期不能回收的坏账,要通过审慎的账龄分析加以剔除;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中也要剔除长期挂账的金额,尤其是关联公司或者股东借款,不应计算在负债之内;其他应付款中属于借款性质的要归集到负债总额中。总之要回归净营运资本流动属性上验证其确切数额,进而制定科学的授信决策。

五、对资金流动性的评估

对企业流动性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可靠的还款来源,通常的做法是从银行对账单分析开始,结合企业业务与融资发生的时点,进行大额资金流动查验分析。对银行对账单的查验即是验证营业收入、发现隐瞒负债的常规手段,又是评估企业资金流动性强弱,确定还款来源的主要依据。首先,小微企业几乎没有投资性现金流入,多数只有投资性现金流出,所以从评估流动性和确定还款来源的目的出发无需更多关注投资性现金流入,但是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投资行为将授信期内必须支出的投资资金纳入到流动性分析中。其次,结合企业的业务计划、进度与上下游结算规律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性净现金流入。再次,结合企业短期的融资计划、进度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授信放款规律分析筹资性现金流,尤其是筹资性净现金流入。最后将三种现金流综合评估,明确信贷的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偏于谨慎的授信要做到:第一还款来源相对充足,第二还款来源有保障。对债权人来讲,流动性是安全性的前兆属性。反映在授信企业身上就表现为企业流动性紧张、恶化是带有预兆性的现象,应该给予及时关注和针对性措施调整,在安全性得到保障前提下讨论流动性。对高资情境企业流动性的信贷意义较弱,但对低资情境企业流动性则具有较强的风险前兆警示意义。过于强调流动性会降低收益性,弱化流动性约束会危机安全性,所以评估人员应该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同样将流动性评估作为授信决策的一个修正指标,在合适的情境下加以应用。此外企业流动 性评估受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大,流动性分析作为授信决策的修正性指标,其衡量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总体流动性变化趋势及时进行调整。

六、财务评价与业务评价的有机结合

财务和业务从来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财务评估过程中要有机的结合业务实际状况进行查验。结合资产实物查验负债;结合销售、交货工作进展查验应收账款;结合采购和销售查验库存;结合主材采购推算成本与营业收入;结合客户与渠道评价流动性。财务评价与业务评价既是高效评审的技术要求,也是综合授信决策的整体性要求。企业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小微企业因为企业家与企业之不可分割性尤为如此,因此即便是单一维度的财务分析,若要结论确凿,必须结合业务与企业家等其他主要线索综合分析。

七、结束语

上一篇:学习焦裕禄精神总结下一篇:关于微表情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