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24-10-07

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9篇)

1.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一

„“百村、百企、百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

成因及对策

——遵义县松林中学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为此,我校认真组织了一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交心谈心,梳理出了我校教师目前的思想政治状况,现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学校因素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2、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服务对象特殊化因素

(1)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

(2)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有的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4、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1、广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

2、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让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确面对对和共同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3、给教师“减负”,即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创新和改进检查、评比的方式,尽量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使事业发展人、和谐留住人、感情温暖人。

5、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养心理素质内容的学习,让教师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信方面的训练,切实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和能竞争、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师。

6、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8、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渐升级增强的。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诸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追逐先进教育理念,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引用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德洛夫斯基强调,你必须先在头脑中跨出决定性的一步。他说:“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拨开遮住心灵阳光的那层乌云,撇开劳顿的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倦意,在灿烂的晴空下快乐地飞翔。

执笔:马小松

2010年4月18日

2.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二

一、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 学校因素

!!!!!!!!!!!!!!!!!!!其一, 当前中职生中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使教师感到非常棘手。如有的狂躁易冲动, 攻击性强, !!!!!!!!!!!!!!!!!!!课堂上学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影响课堂纪律;有的对学习了无兴趣, 上课不听讲, 下课不做作业, 纪律涣散;有的性格怪异、偏执, 听不进老师的教导, 动辄顶撞老师, 对老师动手者屡见不鲜。其二, 教学设施不完善, 实验、实训基地极度缺乏。如有的学校开有化工专业, 却连一般的化学实验都做不了, 更不要说专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了;有的学校畜牧专业的学生只能在废弃的硬纸板上练习打针。现在大多数农村中职校还是一块黑板加一根粉笔的教学模式, “黑板上开工场”、“黑板上种田”的现象相当普遍, 这些都使中职教师感到无奈与疲倦。其三, 工作负荷大。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中职学校课程门类繁杂, 平行班很少, 经常会出现一个教师要承担两三门课的教学任务、每周上30多节课程的情况, 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超负荷运转使中职教师感到任务繁重喘不过气来。

2. 社会环境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三流学校”、“杂牌军”, 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眼中地位很低, 职业学校的教师都被认为是普通高中不要的二、三流教师。社会偏见、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挫伤了中职教师, 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有些中职教师认为投入再大的也不会被社会认可而心生倦怠。二是中职教师感到工作不被理解、不被重视, 工作成绩不被肯定。如普通高中每年考取的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政府又是表扬又是奖励, 而中职培养出的实用性人才不易被社会所认可。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把中职当成赚钱的机构, 有的地方规定职业学校每年要向地方财政上交部分所得收入, 而经济落后地区又想甩包袱, 有的甚至借改革之名将职业学校推向市场, 这样学校一旦招不到学生, 将面临倒闭, 其直接后果就是教师面临下岗的命运,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

3. 个人方面

在同样的压力和环境下, 并非所有的中职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倦怠, 这与每个人的素质、认识、性格特点等个人因素相关。应该看到, 有些中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面临的困境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 特别是教学中缺乏创新与风格, 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死气沉沉。另外, 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 目标不切实际, 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 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 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而有些中职教师在高级职称评到后, 心中产生“革命到头”的想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这也是教师因在主观上缺乏与时俱进精神而导致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策略

1. 学校方面

(1) 学校要以人为本, 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体现人文关怀。学校管理者应多与教师接触, 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困难;而且还要有一双“慧眼”, 能够“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及时发现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开心理症结;同时注意满足他们施展才华和创造才能的需要, 让教师在学校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注重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随着中职教师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 他们的积极性也将不断提高, 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2)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现在大多数中职校都采用“德育考核”量化办法, 学生往往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要根据中职生的性格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如开设心理咨询、法律讲座等。要充分发挥德育处、团委、班主任的作用, 耐心细致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中职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 跑项目、引资金, 努力改善中职学校当前实验、实训基地极度缺乏的困境, 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 要确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学校领导者要想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避免职业倦怠, 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采用科学的考评办法使教师的工作能得到学校及全体教师的认可, 真正体现“优胜劣汰”, 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使其产生强大而又持久的奋发向上的行为动力, 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2. 社会方面

当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 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职业学校。中职教师处于矛盾的焦点, 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无疑加剧了中职教师的职业负担。给中职教师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地位, 给中职教师一个正确的评价, 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 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给广大中职教师提供考察和研修的条件和机会, 这样他们就能及时地了解、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所有这些无疑是有利于中职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 及时地防止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 自身方面

(1) 培养正确的认识。有关专家指出:“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作为中职教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校就是我们奋斗的阵地,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坎坷, 也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境, 我们都必须以敬业的精神、开阔的心境、积极的心态去走好每一步, 从而形成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支持下, 工作中才能做到开拓前进, 努力寻找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实现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淡泊名利, 全心全意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 并从教育教学中得到应有的职业享受。

(2) 保持不懈的追求。要克服“职业倦怠”, 就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要在对目标的追求中体会奋斗的乐趣, 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 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教的情感。试想, 一位在事业上有所追求的教师, 他还甘做平庸、无所事事的“教书匠”吗?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因此, 中职教师应加强个性修养,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教育交往,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

(3) 悦纳自己。不悦纳自己是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首先, 悦纳自己的中职教师身份, 有身为人师的自豪感。作为中职教师, 既要了解中职教师职业神圣光荣的一面, 也要了解这一职业难以满足自己某些需求、难以发挥自己某些特长的一面。认识到既然选择了神圣光荣的一面, 我们就得同时接受其不如人意的一面。其次, 悦纳自己的缺点。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而且有些缺点是难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坦然接受;对于自己的不足不一味过分自责, 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克服;自己已尽全力但由于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目的时, 不自我折磨而坦然处之。其三, 悦纳现实中的自己。即喜欢自己, 愉快地接受自己, 这是保持愉快心境的情感基础。我们不能只接受自己的长处, 而不接受自己的缺陷;更不能只接受理想中的自己, 不能接受现实中的自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 能够完整地、一贯地、无条件地接受自己。

(4) 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准。作为中职教师需要有理想、抱负、激情和责任。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的中职教师, 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中职教师。但是对自己的抱负水准要适度。抱负水准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自我悦纳, 过高, 往往造成挫折、焦虑, 产生失败体验, 损害自信心;过低, 则没有激励作用, 更谈不上满足感。

(5) 进行积极的比较。中职教师要多进行积极的比较, 避免消极的比较。积极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鞭策自己,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但不能把和别人的比较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尺度。一个人若把超过别人作为自己终身的努力目标, 那他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他绝不可能超过所有的人, 也不可能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超过另一人。认真做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 宽容乐观。当工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时, 需要宽容和忍耐, 这能让我们持之以恒, 获得最终成功。乐观是指超脱豁达的心态, 中职教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应保持乐观的品质, 它可使我们在工作中充满信心, 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我们要相信天道酬勤, 努力终有回报, 那些冷漠、那些轻视终将在我们炽热的事业心和不懈的追求中融化与消退。我们更应坚信随着党和政府的不断重视, 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 职业教育各项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落实, 职业学校必将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7) 积极进行情绪调适。当不良情绪产生以后,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自嘲幽默、自我安慰等方法调适自己的情绪。如可以向朋友或周围的人倾诉, 这样既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 又可从外界得到帮助;也可有意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可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缓解, 如打球、跑步会使你很快变得无忧无虑, 看电影、听音乐、散步、写作等会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采取一定的对策。当前, 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中职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调整。而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影响他们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倦怠对每一个中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是, 只要我们高举理想之火, 保持奋斗之志,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那么, 我们就一定能克服职业倦怠, 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2:20~22.

[2]杨自朋.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1) .

[3]赵红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班主任, 2003 (3) .

[4]薛文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J].职教通讯, 2004 (10) .

[5]郭竹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4) .

[6]王珂.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6) .

[7]李超平, 梁莹.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 2005-10-16.

3.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三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华丽的“高帽”,也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要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一人之力,还受到所在地区社区和家庭环境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格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教师有时需要一点适度的超脱情怀,不要一味强调自己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社会责任感,不要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如何感化,班级有些学生就是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教育现实而产生耗竭感和幻灭感。因为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不是圣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责任统统归咎于自己头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那样会经常在心理上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矛盾,使自己长期感受到压力,自信心不断下挫,进而产生倦怠感。教师应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感。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磨炼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篇四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追根溯源。

教育管理方式不合理让教师身心俱疲。事实上,大部分中国学校目前的管理还停留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模式阶段,即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阶段,搞严格科层制、坐班制,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待岗制等;教师评级晋职等也要按学生考绩和各种证书来评选,很多时候还要讲背景关系;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远未形成,教师管理行政化色彩十分突出。教师流动很不合理。上述这些问题都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许多学校迫于社会和上级压力,在一手抓好分数和升学的同时,还要一手抓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教师在忙于教学等常规工作和参加教研活动的同时,还要组织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如同陀螺一般在学校忙个不停,终年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每天工作时间为十小时,尤其是任教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牺牲节假日等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不停劳作,如此一来怎能不产生倦怠心理呢?

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加剧教师心理失衡。在社会中,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虽然不再被人唤为“臭老九”,但就平均收入而言,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历来居于各行业后列。《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这一目标表面上实现了,但公务员实际收入却远远大于教师收入。低微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社会政治地位的低下,教师成为弱势群体也就不足为奇。为此。有的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在工作中心绪不宁,很多教师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心理不平衡,对所从事工作也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服务对象复杂化加大教师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服务对象也呈现出复杂化趋势。首先,家庭结构复杂化导致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外出务工农民工逐年增加,留守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加;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或组合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学习、行为、思想上大都暴露出不少问题,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颠覆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师的期望目标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子女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有的家长对学校教师指手画脚,干扰教师个性教育手段的正常发挥:有的家长则对学校教育吹毛求疵,因为孩子学习和安全问题动辄闹到学校,给教师增加了不少工作外的麻烦。

教育理想不纯造成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够。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理想和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雅恩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经验等表层因素和外部行为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教师在教育理想信念和专业热情度方面的关注却不多,而后者同样是教师发展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教师还是充满着教育理想和工作热情。但也有少数教师把教育工作仅仅视为谋生饭碗。正因如此,这部分教师不能做到满腔热情、斗志昂扬地忘我工作,天长日久,他们更仿若失去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的经师,有时还对教师职业前景倍感灰暗,于是就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耗去生命。而这部分少数教师的心态和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涟漪效应,给其他教师带来负面影响。

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根据上述对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把改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不仅要呼吁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和有效配合。更重要的是政府和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待遇,适当减轻教师过重负担。并加强对教师的疏导和教育。

创造人文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与学校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客观上为教师减压创造条件。集中表现在:第一。优化管理。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学校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并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常规管理上要去繁就简,让教师有张有弛。比如常规检查可以删繁就简。尤其不要让教师再做那种为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的无效劳动。当学校为教师工作和成长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时,教师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进行教学得失、苦乐的品味。第二,开展文体活动。释放教师紧张情绪。学校管理中要适当开展活动,帮助教师放松紧张心理。如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师有交流的舞台、情绪宣泄的平台,培养出教师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让教师在体味工作之余的快乐中,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第三,合理安排工作,注重教师情感需求。学校管理过程中,上级领导要更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实际状况,要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当教师出现各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情绪时,领导要善于交心、谈心,帮助教师走出心理困境。当教师取得成绩时,要给予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从口号上落实到行动上,改变教师处于弱势群体的现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功劳归政府,责任归教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处理教育事故时,要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做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明确中小学教师公务员身份。以后当《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时,要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教师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待遇是否提高。日本教育质量不断攀升。也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的作法,当时教师职业很快成为热门,竞争激烈。政府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教师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能够把更多激情用到教育事业中来。

5.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五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调查显示,教师这一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中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在我国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应对职业倦怠上,一部分教师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自身心理状态来应付压力,另一部分教师则由于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逐渐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并最终导致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形成职业倦怠。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首先,在情绪方面,教师表现为持续的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对教学体验倦怠,情绪低落、易怒,内心时感空虚,自我评价低,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对他人容忍度降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

其次,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再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首先,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的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大多数教师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其次,教师职业活动具有多重角色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

再次,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最后,教师职业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大业,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3.教学情境的影响

首先,研究证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熏染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分溺爱,当代学生往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漠视课堂纪律,对师长持对立态度等,所以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使得部分教师有较大的挫折感。

其次,作为教师工作主阵地的学校,其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的心理也有较大影响。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关心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办事无效率,对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回复,片面把薪水待遇、住房分配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使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之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再次,教育事业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但其实际待遇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与其他知识分子阶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从国家到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仍主要来源于其对社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对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关注较少。研究证明,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已成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得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更为悲观。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

6.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篇六

韩国勇

摘要: 当今社会就业、生存压力巨大,竞争惨烈,使的处于助人行业的教师身心俱疲,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各种社会因素也都能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损害严重,对学校、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深远而长久,对学生的身心伤害可能伴随终生。作者通过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的种种言行表现,论证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措施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它是一种由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2.1 对教师身心造成影响。

当教师出现倦怠时,生理上表现为身体能量有一种耗竭感、疲劳感,食欲不振,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出现一些身心症状,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才智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够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情感上主要表现为没有工作热情,心情烦燥、易发脾气,容忍度低,敏感紧张,易迁怒于他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没有爱心,表现出悲观、沮丧、抑郁、无助、无望、消沉的特点,躲避困难,不愿钻研,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来上班,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不愿意接受,对要求撰写的业务学习笔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下载敷衍,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往往会将精力转移,搞第二职业,去商海搏杀,对教师职业完全没有了自豪感,少数教师甚至选择自杀,是职业倦怠最严重最极端的表现。

2.2 对学生的影响

对学生冷漠、暴躁,缺少最基本的忍耐,爱心、用心、信心缺失,师德丧失,对待文化课差、或是比较调皮的学生,轻则讽刺挖苦,重则动手打人。不仅违反规定,自毁崇高形象,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叛逆、敏感、自卑,孤僻、内向等多种不良心理,对教师的憎恶转变为厌学,厌世,给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伤害。

2.3 对学校的影响 对于学校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降低工作士气,破坏学校组织氛围,怀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无视学校的发展建设,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4 对国家的影响

一支疲惫不堪,纪律涣散,意志消沉的教师队伍会扼杀家庭的希望,毁掉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是对科教育兴国战略最直接的危胁。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教师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部分教师自身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如自私狭隘、孤僻内向、暴躁、自卑,自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价值判断较低,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

3.2 社会压力的影响

现代商业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唯利是图的世俗空间,使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我国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红烛”、“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看到别人有房有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面对微薄的工资,繁重的工作,沉重的社会责任、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教书育人渐失信心。

虽然教师收入微薄,但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学历、高技能、懂教学、善教育,而且要求有理想、有道德。另一方面,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庭的厚望,一旦教育中出现问题,人们自然地将责任归咎于教师,教师压力巨大。

3.3 学校环境对于教师的影响

学校环境小气候对教师影响也很大。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术氛围,发展大方向和长久的奋斗目标、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是否合理,校长的领导风格是否是民主型的,学校对于教师是否关心爱护,对教学工作是否摆到了第一位,能否让教师学以致用,人尽其材,调级、评优、晋升是否客观公正,都对教师有很大影响。专制型的校长,只重视基建,对教学不重视,对教师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严重,作风腐败,乃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3.4 工作压力的原因

教师工作看起来轻松,上课风不吹着、雨淋不着,工资稳定,还有寒暑长假,其实不然,教师课前课后付出的劳动几乎无法统计,根本不能用八小时工作制来衡量。一堂课的准备和讲授是一位教师多年的知识、经验的积淀。课后批改作业、查资料、做课件、自习辅导不胜其烦,课堂上要维护课堂纪律,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当了班主任工作更多更细,要在班里做警察破案,做主持人,做调解员解决班级出现的一切问题。此外还有辅导兴趣小组、补课、编资料、监考、学习、进修、管理仪器、开会、应付各类检查„„。除了教书育人,教师的职称、职务的评聘、岗位的竞争、绩效工资的发放、论文发表、学历提升、教改、搞课题研究,出科研成果等都给教师形成巨大压力。

3.5 教学对象的原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今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巨大,他们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相当多的学生内部矛盾、不端的品行、不良言行举止、厌学情绪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中职学生,上述问题更多,他们大多文化课基础差,学习意识差,存在明显的自卑情绪,自律意识不强,这样,为了掩饰自卑,他们习惯于和别人对抗,出风头,扰乱课堂秩序,面对这样的学生,更是对中职教师们爱心、耐心的长期考验。环境封闭枯燥,工作繁杂琐碎,教师费尽心力而体验不到成就感,困惑无法及时得到疏导和帮助,无助感不断强化,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3.6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学校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思想,最终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校里存在的溜须拍马,通过贿赂评聘职称、晋升职务、评优评奖等歪风邪气,使踏实肯干、勤勤恳恳的人倍受打击,这种违背“三公”原则的现象使广大教师内心充满愤懑,不能安心教学,对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倦,和朋友交流缺乏真诚,且怨天尤人、固执己见,拒绝换位思考,缺少双向交流,性格变的更加内向,极易发展成抑郁症,对待家人也漠不关心,缺少温情,有的变得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常迁怒于爱人孩子。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4.1 坚决彻底贯彻《教师法》,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教师法》,其中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条法律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切实提高教师收入,使教师职业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成为社会上有尊严的人,才会使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坚决贯彻执行,才能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为此,首先要落实《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工资达到《教师法》的规定,维护法律的尊严,并且要按时发放,决不拖欠。

4.2 学校要创立民主、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民主、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工作和成长的沃土,学校管理者要坚决实施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思想,努力创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人尽其材,赏罚分明,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职称评聘、职务升迁、外出进修、工资福利等方面都能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真诚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放手让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学校重大事项上实行公开投票表决,切实参与学校的管理,体现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学校的管理层要运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感情投资、等多种方法,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使学校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3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4.3.1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人生中总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具有的良好学习能力的优势,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失意时不失志,在逆境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于身心大有益处。

4.3.2 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锻炼坚强意志,而且可以释放工作压力,愉悦心情,体育锻炼具有综合调整人体的功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信条。

4.3.3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结识不同领域、层次的朋友,培养友谊,沟通信息,认识社会。要培养自己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以宽容、诚信之心待人,才能受人欢迎。

4.3.4家庭生活的调节。

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既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对夫妻双方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矛盾、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师毕生的追求。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家庭健身、家庭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方法调节家庭生活。

4.3.5 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享受生活。

7.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七

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1.1 职业因素

(1) 社会期望过高。传统观念认为,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高校教师就应该不求索取, 只讲奉献。认为高校教师不仅应博学多才, 传授知识, 为人师表, 还应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但是学生的老师, 还是学生的朋友, 甚至还要担当起学生家长的责任。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 大部分还担任了班主任, 他们担当着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色, 在社会过高的期望之下, 青年教师压力颇大。

(2) 社会地位、待遇低。和社会过高的期望相比,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 他们发现自己同学或朋友有的创办企业当老板, 有的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相比之下自己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不高, 心理产生挫折感, 使得青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情大大降低。

1.2 学校因素

(1) 学校管理和制度带来的压抑。高校相对于中学来说, 应该是一个思想更为开放、管理形式更为灵活的地方,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有的高校仍然采取的是中学的管理方法, “家长制”、“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各种针对教师的规章制度、学校对教学的监控将教师束缚在规则的框架之内, 给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青年教师由此怕上课, 但是又不得不去上课,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 学校以科研为导向带来的压力。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不断提升, 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备课。但是大部分高校期望在短期内提升名气, 科研要求较高, 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在高校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下, 青年教师不得不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科研耗费的时间多了, 不得不压缩备课时间, 上课效果不好, 学生不喜欢, 学校评价不高, 顾此失彼, 导致青年教师对上课产生厌烦情绪。

1.3 学生因素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招收的学生数量增加, 相应地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受社会因素影响, 学生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 厌学逃课现象严重。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 学生可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多, 青年教师感觉教学生越来越难。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个性突出, 对高校老师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敬畏, 难以管理。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 对学生难教难管的现象感到力不从心。

1.4 青年教师个人因素

(1) 性别。研究表明, 青年女教师比青年男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通常条件下, 高校对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任务是一样的, 不会对女性教师降低标准。但是女教师受到特有生理特点的影响以及怀孕、生育、哺乳等方面又占用了她们不少精力, 因此她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如果学校没有特殊政策加以照顾, 她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职称。由于高校采取的“评聘分开”的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热情, 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高校以科研为主的导向使得青年教师逼迫自己发表论文、申报课题, 这样才能有评更高一级职称的资格。但即使评上了职称, 由于“评聘分开”, 也不一定能够被学校聘用。由于职称与工资以及绩效奖挂钩, 青年教师由于年纪轻、职称低、资历浅, 在大多情况下“干的多, 拿的少”。所以职称给青年教师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

(3) 个人期望值。青年教师在加入到教师队伍之前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等真正走上教师岗位才发现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参加工作以前, 认为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稳定, 受改革、破产等冲击较小, 高校教师不坐班, “有课就上, 没课就逛”, 工作轻松, 而且福利好, 而且有寒暑假两个假期, 甚至还有其他收入。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认为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比其他很多企事业单位要强得多, 却忽视了高校教师需要付出的艰辛劳动。对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以至于遇到种种问题后便对职业产生了厌倦情绪。

(4) 性格特征。研究表明, A型性格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人格的坚韧性越高, 工作中的应激反应越低, 职业倦怠的程度也越低。这一类型的青年教师一般工作积极性较高, 当遇到一些困难不能获得成功或必须暂且退让时, 他们就容易生气而产

在应用中优化解决EPKS系统AI卡件

有源通道不足的问题

金富强

(河南开封龙宇化工有限公司, 河南开封475200)

要]本文主要针对聚甲醛项目中现场仪表有源信号较多, EPKS DCS系统的AI卡件有源通道不足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克服了用添加卡件的方法来弥补有源信号不足的弊端, 不但保证了聚甲醛项目的正常工期, 而且还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AI卡件;有源信号;EPKS;现场仪表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1系统概况

聚甲醛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 有“夺钢”、“超钢”“赛钢”之称, 可替代钢铁、铜、锌和铝等金属材料做许多部件, 是煤化工产品链中极其重要的碳一化工下游产品。

聚甲醛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由4个主工序和公用工程系统辅助组成, 其中4个主工序为:甲醛工序, 以甲醇为起始原料采用银法催化剂、尾气循环工艺, 甲醇与空气反应生成甲醛;三聚甲醛工序, 由浓度为60%的甲醛在硫酸催化作用下生成三聚甲醛

[收稿日期]2011-11-25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2) 01-0046-02

(简称:TOX) ;二氧五环工序, 由浓度为60%的甲醛与乙二醇在硫酸催化作用下生成二氧五环 (简称:DOX) ;聚甲醛工序, 由共聚单体三聚甲醛和二氧五环在三氟化硼催化作用下, 2种单体共同聚合生成聚甲醛 (简称:POM) 。公用工程系统主要由两台45T/h的流化床锅炉、外水源井、除盐水、循环水、煤储运系统组成, 其中, 流化床锅炉采用DCS控制系统, 其他采用西门子的S7系列PLC控制系统。

聚甲醛项目的DCS控制系统采用的是美国霍尼维尔公司产的Experion PKS过程知识系统控制, 系统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操作方便”的原则进行设计。

!!!!!!!!!!!!!!!!!!!!!!!!!!!!!!!!!!!!!!!!!!!

生倦怠。

2 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弱化期望。一方面要弱化社会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期望, 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 社会公众又要求教师充当模范公民, 又要代理家长的职责管理学生。青年教师背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太多太重, 有些是他们承受不起的。因此, 社会应该对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家长对青年教师多一些尊重和配合, 让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轻松一些, 便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本人要弱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个人期望, 青年教师要对自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未来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不能好高骛远, 避免挫折感。

(2) 改善学校管理。高校要彻底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在管理决策的过程中, 应当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 建立领导与一线教师沟通机制, 创造必要的条件让一线教师包括青年教师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

(3) 制定青年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青年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当独立制定, 而不应当与老教师的标准一致。青年教师有自己的特点, 有其特有的优势和不足, 他们无法和有几十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如果评估体系设计不合理, 会打消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产生消极情绪, 不利于教学的合理开展。

(4) 提高青年教师待遇。青年教师年纪轻、教龄短, 职称低, 因此收入不高。但是他们面临着结婚生子、购房、赡养父母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学校能够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 将对青年教师消除职业倦怠产生巨大的作用。

(5) 减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量。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 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精力所限, 再加上经验不足, 不可能让他们再从事大量的科研活动。高校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体系, 平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来引导并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6) 青年教师自我适应和调节。青年教师要及时自我调节、自我适应, 遇到问题和困难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 即使当前解决不了, 也不要气馁, 不能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同时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要对未来做好规划, 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培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 (4) :84-85.

[2]史金联.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73-175.

[3]陆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26) :42-44.

[4]孙启隆, 于萍.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 :101-103.

[5]李雪营.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110-113.

8.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据“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有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有重度的工作倦怠。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未来,探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社会的高期望与教师地位低下引发的心理失衡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小学老师,从事基础教育,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使其压力越来越大。但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没有达到社会期望时,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把责任都推给学校,无端指责甚至侮辱教师。老师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工作上的劳累,还有情感上的不被理解,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辛酸,许多无奈也不足为外人道。久而久之,工作带给他们的烦恼多于光荣,成就感随之降低,导致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但同其它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待遇远远低于付出的努力。低微的经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教师成为弱势群体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有的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感到焦虑、心绪不宁。社会的高期望高要求和地位的低微势必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对所从事的工作也逐渐产生了厌倦。

2.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合理造成教师身心俱疲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方式上的简单、不科学、不合理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惫,极度压抑。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再者,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使得教师不得不拿出许多精力抓学生的分数,同时还要应付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考核等,至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兴趣爱好等都让位于硬性指标和规定。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长时间的劳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不少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3.知识能力的欠缺导致教师工作力不从心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新一轮课改和新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使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新的理念和方式没接受没学会,旧的经验又不能沿用。特别是年龄大的教师,坦言自己不会教了,心理也常处于纠结和矛盾中。加上部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整天忙于事务,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客观上,有的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不够重视,对正当的培训和进修不予鼓励和支持,也导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及时更新与完善。比如近年开展的国培计划项目,多是采用遠程培训的方式,许多农村教师从未接触网络,不懂得相关知识,但又不得不完成,虽然被动的学习也有收获,但也加剧了教师的力不从心之感,从而对工作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

4.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况且近年来,教师的工作对象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首先,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导致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如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都给教师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其次,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加重了教师负担。有的把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有的不配合老师工作,甚至有的家长因为一点小事动辄迁怒于学校,使得教师工作起来畏首畏尾,倍感苦恼和压抑。

二、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解除后顾之忧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实到行动上,改变教师弱势群体的现状。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不仅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还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注入新鲜血液。

2.创设科学合理的人文环境,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与学校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客观上创造科学合理、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减少无效劳动,关心教师生活,注重情感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这样,教师不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反思、感悟、提高,也能做到张弛有度,有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和宣泄,有助于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3.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自我成长不但是工作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的需求。上级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便利。一方面开展和选择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既“接地气”又“解渴”。另一方面为教师的进修“开绿灯”“保驾护航”,使每个教师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工作的成就感。

4.教师自身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并经常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增进自信,增强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其次,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和谐能使人获得社会支持,精神愉悦,有利于减缓压力。

参考文献:

[1]高竟玉,余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9.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九

摘 要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本文从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压力、付出与回报的比例阐述了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着手于工作对象、教师职业特点、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初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最后从教师自身、学校领导管理与社会环境舆论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初级中学;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

一、引 言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工作导致的职业流行病,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因为工作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而不幸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就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美国学者Maslach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

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非人性化或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

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经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如工作量过大、学生难于管理、学校提供的支持匮乏等校园环境中的因素,又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是引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教师人群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大量活跃于一线的教师从教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

二、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一)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普遍偏低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现在加上交报表、迎检查、师培、开会,变成了“八面受敌”,俨然成了“事务型”教师。

在一组调查中显示,教师身患各种疾病的教师所占人数达到96.84%,其中危害教师健康的十大病症为:

1、咽喉炎占81.90%;

2、胃炎占50.3%;

3、脊、颈椎病占50.08%;

4、妇科病占35.38%(女教师);

5、神经衰弱占28%;

6、心脏病占13.61%;

7、胆囊炎、胆结石占10.02%;

8、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占7.53%;

9、肾炎占4.76%;

10、肿瘤占3.38%;其它疾病占20.42%。教师的身体状况令人堪忧

(二)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而当身体不舒服且医生建议治疗休息时,大多数的教师认为一般毛病不会请假占60.53%;想休息,但迫于压力还是撑着上课占50.42%;请假休息的只占2.10%。长期的工作压力教师会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过度的疲劳使老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情绪上的波动,很多老师会不自觉地在工作中流露出”来,老师感觉到上课也很烦,无疑这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三)教师工作时间与回报不成比例

备课,上课,改作业,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那么,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调查显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的占27.95%,50.80%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9个小时左右占40.95%。而只有4.43%的教师工作时间8个小时左右。教师普遍感觉“工作太累”。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教师的工资,一篇报道中是这样的“工作8年了,工资才620,其他基本上没有!相比之下,我们这的教师是最惨的了!”如此待遇,给教师的家庭与生活带来的过大过多的困难。

二、初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分析

(一)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为教师带来了压力

现在的中学生多数都是90年代的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容易养成其性格上的特异性。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如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而相比而言,中考的压力,对学生的责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师的工作更加复杂与多变,大大的增加了教育学生的难度,随时会面临着对学生管理上无奈与无力,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大,教师身上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也就越来越重。新课程改革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增强,对教师能力进一步提高,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每天对着几十名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既要解决可能出现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又要搞好教学,压力不小。”而工作上的繁忙也会给家庭带许多不良影响,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之音的矛盾给教师带来了过多的压力。如教师往往因为忙于教育别人的孩子而疏忽了自己了孩子,光这一点就足够让很多教师烦恼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与烦恼,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师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教师职业的多角色冲突导致教师身心问题产生

教师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在与学生交往中也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教师角色冲突与重叠,由于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紧密地联系的特殊原因,教师处理一些有关学生的问题时就不仅是在其工作时间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及家访也就大多数用到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进行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工作在教师休息时间内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研究者统计发现,教师日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有些学校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更长达15个小时,劳动强度之大令人不可思议。在一些农村初中,教师只有工作日而没有休息日,一周上满七天是正常的,如果休息了一天,反而就不正常了。过大的劳动强度,不但侵犯了中小学教师应该享有的休息权,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问题。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应对家长的咨询等。即便是在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一系列繁重的任务,造成教师精神疲惫、情绪紧张、体力不支。当前社会一致要求教师要做因材施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教育,而且目前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教师更加注重满足学校、家长们的要求,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不能不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引起各种情绪波动和精神打击的产生。

近年来,基础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各种制度纷纷出现,在改革进程中,在给学生减的同时也给每位教师都增加了压力。检查、评比等从新的学期开始就接踵而至。而教育局频繁的论文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活动也让教师们应接不暇,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对教师的生活带来了过大的压力。这些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适应改革需要的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往往因压力太大而导致心理危机。有的教师甚至把这种危机转嫁到学生身上,导致各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发生。

(三)欠客观的社会舆论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公众大多数想法: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教师的罪过。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对教师提出全新的要求,很多媒体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校和教师身上,关注教育事业,本来是好事,但是我们也遗憾地发现,部分新闻媒体在有关报道中存在“扬生贬师”的现象,这不但不会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不利于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和社会声誉,不利于社会公众客观地认识教师的劳动价值,冲击着教师心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导致教师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因为社会出现多种问题而谴责教师的现象,并可能影响社会对教师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这必将妨害教师正常心态的保持,从而产生压力。

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被夹在升学率与“减负”之间,应试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探索之间、社会和媒体的捧杀之间,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和冲突,从而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职业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处于全社会舆论的焦点当中,于是许多教师不得不努力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长此以往心理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仍然较低,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压力。

三、初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据有关数据统计,教师英年早逝、重病缠身、长期住院的事情等等在近几年特别的多,尤以中老年教师得腰椎、颈椎病的特别的多,这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在其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也就尤为重要。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因而,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亟待解决,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要认识、掌握、改变自己的劳动对象,承担着把人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历史重担。只有认识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才有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有良好的情绪和心情。

只有当自己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时,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努力来实现预期的目标。目标实现可以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并且在失败时也不至于被失败所压倒。相反,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不能对自己正确定位,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遭到失败,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和降低抱负水平,妨碍今后的努力程度。因而,教师要学会了解自己,学会恰当的自我评价,才能让成功多于失败,才能产生乐观的情绪,工作也才会有成效。

有健全的人格,品德高尚、为人师表。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要稳定、乐观、积极,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生活要有情趣、动机纯正高尚、兴趣丰富稳定、性格开朗、襟怀坦白,有同情心有道义感。要与周围的人们建立稳定、持久的良好关系,人际交往要积极和谐,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教师承担着社会的多种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角色间因责任和任务而矛盾重重,常会使教师深陷多种困惑之中,就会急躁、烦闷、恐惧、失去自信,引起多种的情绪不良反应。这时就应该去找同事、朋友、同学等去倾吐、去正当的宣泄,这样自己苦闷的心情会得到缓解和减轻,失衡的心理也可能逐步地得到恢复。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能正视压力和挫折,不自暴自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理上的负面情绪的产生。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如:接受别人的劝告、迅速离开现场、先冷静一会儿再做处理、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等。这些都是调节情绪的有效的方法。如果不快的情绪得不到排解和释放,不但对工作学习不利,而且对心理健康十分有害因一时的冲动,往往会说出过激的语言、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损失。因而。

每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负面情绪立刻会增长。此时,可以听听轻音乐、打打球、跑跑步、到野外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风光等。这样也能减轻压力,缓解情绪。能不断地自我学习,并能迅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应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

(二)学校要教对师应对压力的提供帮助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内在环境,校领导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有针对性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与工作上的各种难题。要为教师创建一个合理竞争与评价机制,保证教师稳定与积极的工作热情;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帮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尽快的融入到教育这个行业中;积极解决教师的生活上的困难,如子女上学教育问题,家人的工作等等,体现对教职工的关心爱护,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合理协调学校与社会以及上级领导部门等各方面关系,为教师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其次,在改革措施中,都要考虑到“教师心理”,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底线,目前而言,无论是新课改还是教育法规的出台,大多数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学生的身上,对教师的承受能力有所忽视。在课改或教育法规的实施中,不但为其实施带来了阻力,更是给教师更大的压力。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提高教师工作待遇,给教师一个物质上的公平评价。才能有利于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更解决教师的职业压力;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全面的评价一个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勿使考核干扰了教师工作的大方向,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简单的机械性劳动。

最后,要联合相关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心理测验与调查,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及时的了解教师的当前状况,时刻把握教师的心理变化。学校可以定期将教师的心理状况与相关机构进行联系,保证有问题能及时发现、解决。定期开展各种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从正面对教师进行帮助,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改变领导方式过于单一化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

总之,“教师心理”是教学的另一个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的层面。有关专家呼吁,当务之急,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学校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同时并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三)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无产阶级取得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和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教育在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创设与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整体性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我国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训诫。在现代,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尊师重教的楷模。1937年1月,他写信为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徐特立祝寿,其尊师情谊溢于言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陆续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多部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定了人民教师的地位。

就当前就社会中对教师不利因素,笔者认为:

在学校中开展多种学科与科研活动扩大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探索教师补充和提高的新机制,加大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力度,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加强农村教师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和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知识更新机制,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加强编制管理,及时了解编制余缺情况,要继续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清理,该清退的坚决清退,对学校有空缺编制,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及时通过公开招聘或引进优秀教师等方式补充合格教师。另外在相关的节日,政府部门加大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以巩固与提高。

上一篇:感动的初三作文800字左右下一篇:于小学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