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

2024-09-12

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共10篇)

1.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 篇一

教学反思: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为什么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差?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海渊中学黄运松

说起我国的教育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弊端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最致命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在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过程中,对诸如诚信守法,对社会、对个人负责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比较忽视。境外媒体曾经刊出一个对比的例子:当日本广岛亚运会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而中国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他们这样评论:中国现在要同日本比,差得远呢!

明摆着,这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当然也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我们教育出来的许多学生,已逐渐成为不会生活、没有激情、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法律观念、缺乏诚信、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不强、无定位、不会创造的人。

问题在哪里?是教师不努力?是政府不关心?抑或人的“素质”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很多人总是认为,政府对教育投资不够、学校设备简陋、教师待遇低下、教师素质差等是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这些也是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恐怕是我们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多年的从教经验和教育探索使我看到,学生的素质与我们教育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严重失衡”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实施

“权利与义务对等”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妥,《教育法》也立法规定了。

然而,很少有人懂得(或是想一想),孩子“有权”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他还需要履行什么样的“义务”?这是教育问题“症结”之所在!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四十三条中早有明文规定,并且规定了权利应该和义务对等:“一是没有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承担的义务。二是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满足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受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要靠履行义务来创造,如果没有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它存在和实现的基础。”

本来法律的规定是公平的!然而,现在社会上下,对《教育法》只承认学生的“权利”而不承认其中要履行“义务”的条款!

放眼看看,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体”报导“教育的事”,大多是某校、某老师被学生或家长“告”而“输”“官司”的令人“称快”的“新闻”,哪怕老师批评学生几句或罚学生站立几分钟都是老师的错,都是“侵害”学生的“权利”了,都是可以告的,都是可以“赢”的!社会从上到下,也认为这样的看法是“对”的!

这种一边倒的只讲究“权利”而不谈任何“义务”的倾向,使得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免瘸脚

难行了!

学生没有履行他的义务怎么办?面对不交作业、作弊抄袭、掏乱课堂、旷课缺课、打架斗殴等等,你学校你老师又能怎样?不得开除学生!不得惩罚学生!什么都不得!社会确有一些人都在“好心地”袒护着学生!好像学生的一切错都是老师的错!

这种缺损的教育制度,结果是使学校及老师对无视纪律、不思学习、不交作业、考试作弊、随便侮辱同学和老师等行为无计可施,当然也无法执行教室里贴着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在教师无尊严、学生不受约束,不用负责任的“教育”状态下,再好的老师、教授都等于零!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不知礼义道德、不负责任、任意践踏规章制度、胡作非为,只知我行我素、灵魂空虚、冷漠自私的“冷血”学生!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下贱”的教师是绝对培养不出“高尚”的学生的!

其实,只要摆平教育之中教与学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使学生明白,“得到学习机会是自己的权利,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则是自己必须应尽的义务!”这样,中国的教育也就有些希望了。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圣人就提出了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的教育:“人者仁也”!只有从心里教他知“仁”而来遵守典章制度,那怕贵为“天子”也要如此,这样社会才能“和谐”,进而有“自由创作”“百家争鸣”的生机出现。

然而,“五四”运动后,有人提出了“礼教吃人”的口号,而这

又恰好符合当时“革命”的思想潮流,从而歪曲并全盘否认了“礼教”;到了“文革”时红卫兵造反,“礼教”更是被“破除”贻尽!到如今的教育,就变成了“重技”而“轻德”了。试想一想,一个连最基本的“仁义礼仪”都不知的人,即使学得一身技术(一般也不会学得很好)又有何益?也无非是一个无灵魂的空壳,对已、对民族、对社会又有何用呢?

那么,学校又如何真正实施“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教育?国外的一些学校管理可以借鉴。

比如,黄全俞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里,就介绍了美国中小学校园里的“没商量的天条”:每人一册的校规,学生要严格按照校规上学,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天条”!校规里明细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并从出勤、补作业和补考、迟到、扰乱秩序、家庭作业——直至所穿的外衣等等都具体作出明文规范要求和违规相应的处罚规定(第126-148页)。

反观我们的中小学校,教室里也张贴有《中(小)学生守则》十条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但却没有一字规定对“违规”如何处罚的“可实际操作”之处,这对规范学生的行为难有制约:在一次又一次地“违规”而不受应有的处罚后,他们就把“法律、法规”认为是儿戏,把“违规”当作“时尚”来表现。而更多的“守法”学生,也对习以为常的发生在身边的“违规而不受罚现象”见多不怪,逐步地在灵魂深处种上了“无视规矩”的潜意识了!就比如,像现在城市里的不断加高的交通围栏,是拦不住那些想攀越而过的市民的。

对此警察也只能无奈感叹:“如果人们心中无“法规”围栏,再筑多高的围栏也无用啊!”

“没有规矩”的社会是相当可怕的。看看现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许多单位、许多部门墙上到处贴有“各种规章制度”,但真正能像“老外”那样“严格遵守”的又有几人?再举个例子:前几年南京大学校庆大会后,上万名的“社会名流”涌上街头,集体闯红灯,致使交通一度瘫痪——难道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都还不懂得“交通规则”?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制定我们的“神圣”的“校规”,从小就培养教育学生知道一定要“守法”:在他们入学之时,学校就应与学生、家长“协议”“签约”双方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应的违规处罚条例。学校管理也要规范化。这不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自觉自律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也能使教师依法执教,不至于“随意”处罚学生;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灵魂深处自然地种植“遵纪守法”之种子,并逐渐转化为习惯。那利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若“不知负责任是何物”,“把法律和道德当儿戏”的状况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

一提到“处罚”学生,很多人就敏感起来,就跟“体罚”相联系,担心学校老师“伤害”学生。其实,“校规”也可以像其它法律一样,对于未成年人的“处罚”,可间接由其家长(监护人)来承担(双重管罚)。比如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则责成其家长在周末(或课余时间)“监护”(陪同)其孩子到校来补课完成;学生屡次捣乱课堂,可

罚其家长到校陪坐监督等等。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古语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也。你有权利生他出来,你就有责任管教他!更何况,一个“人”出生后,他的生命不但属于他本人,还属于其家庭,更属于整个社会,他的一举一动,要影响到别人,影响到社会,搞不好就危害到别人,危害到社会。所以社会各界要协力培养下一代成为“负责任”的“人”,其中首当其责的是其父母(监护人)!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好有违这个“天理”:父母把小孩送到学校后,管教小孩的事,好像全都是老师的事了,非但整年都不回访学校过问其子女,更有甚者,老师去家访时,还有不少家长竟是闭门不见!这是把学生个人的一切错误行为全部都推到老师的身上的不负责任行为!这又如何能培养好学生?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进步,而依法治教正是它的基础!我们的教育是该“立规矩”的时候了。千万不要认为立了严格的校规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美国的法律法规多如牛毛,但它却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这是因为“法规”能使人走向“有序”的相互敬重的“人道”,明确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共生”关系,人的心中就有了为自己为人类共荣的精神动力、就会产生克服创新学习之中的层层阻力的坚强毅力。所以,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研究制定可行的“校规”,使学校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法治育人环境”。不这样做,国家花再多的力气实行“普九”、“普十二”教育又有何意义?

2.20年中国市场经济巡礼与反思 篇二

直来直去的货币调控

当前,不断升级的调控政策与随之而来的质疑,已经日益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管理学的理论当中,直线制的组织机构是最具执行效率的,但同时牺牲掉的是民主和公平公正。类似的,中国当前自上而下直线式的调控也存在着如此的弊端。

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央行连续两年投放了总量达18万亿的超量货币信贷。近两年又为收购大量增加的外汇资产而新增5.5万亿外汇。这使得我国国内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进入2011年,央行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然而CPI上涨的趋势却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收紧,银行缺钱、中小企业缺钱的报道层出不穷,实体经济增速也出现了逐月下滑,无论是PMI指数还是月度工业增加值,二季度以来均在逐月回落,宏观经济出现了整体流动性过多和民营企业流动性匮乏的矛盾场面,未来运行的不确定性不减反增。

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该国物价稳定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即中央银行越独立,物价越容易稳定。德国在1980年代,不屈从于美国为了使美元贬值而要求其降低国内利率的压力,保持了德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避免了日本1990年代初地产泡沫崩溃所引发的危机,就是最好的范例。

相反,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其实是不太尊重市场的做法,往往以长期不稳定来换得短期繁荣,其代价是高昂的。

没找到病根儿的地产调控

还有房地产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出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2011年更是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限购、限贷和商品房价格明码标价等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政策效果并不太理想。

人们更担心的是,政府当前的调控主要着眼于抑制商品房的供给和投资需求,这只能压得住一时,因为紧绷的政策早晚有放松的一天,待到那时,资本力量必定会重新伺机而动,势必造成资产价格暴涨。

事实上,中国高房价的根源正在于市场化不足。一是在于政府对于土地的垄断造成供给紧缺,二是在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缺少合理的投资渠道,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很多实业公司都放弃本行转而投资房地产、股市,甚至是普通的日用商品。

谏言市场化进程

从上述内容可见一斑,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其实还远远没有到位,宏观管理也需要更加完善。只有做到了这些,中国经济方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一是要注意防范市场经济走回头路的危险;

二是货币政策要考虑有更多的独立;

三是要加快中国经济的全面市场化转型,特别要真正重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注重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主导的创新;

四是要加快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和拓展资金融通渠道,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

五是要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强社会保障,真正实现政府调节国民收入、转移支付的职能;

六是要在各级经济管理机构和部门引入民主决策机制,逐步消除权利垄断。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市场化发展的人,我谨以此文恭贺同样致力于推进中国市场化发展的《中外管理》杂志20岁生日。

3.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三

肖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教学,由于算式的枯燥,智障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在计算减法时是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做减法想加法,这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计算教学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这是教师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探索,强化学习过程

我在课上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每2人一组小棒,一个摆总数,另一个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小棒,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即时巩固了课上所学的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渗透了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

学生回答:算10-9=1。

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

学生回答;算1+3=4。

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

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

1、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2、评价语言不够准确。

4.《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四

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所以在教例1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比如第一种拿法,引导学生说出:“从10根里拿掉了9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3根,等于4根”就可以了,第二种拿法则是:“先拿走右边的3根,再从10根里拿走6根,还剩4根”。对照自己摆的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结合“想想做做”的练习,让学生看图说说思考过程,继续巩固思路,逐步认同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

5.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篇五

(2013秋)

xxxx特殊教育学校

xxx

《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通过实际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置还是比较恰当的。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比较完整,我采用了分组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复习环节

最初设计了三个检复内容,包括20以内各数的认识;看图写数;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这三部分内容,但在复习过程中由于紧张而忘记了第三部分的检复内容,因为这一内容和本节课的新授内容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是检复内容中的重点。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误之处。

2、新授环节

我利用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喜羊羊、美羊羊的动物形象导入新课,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教学验证了这种语言和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过渡语言还有待完善和提高。比如新授和练习部分就缺少“同学们,例题我们都会做了,那谁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帮懒羊羊解决它遇到的难题呢?”这样的过渡语言,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比较简单明了的,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渡语言,会使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明了,学生听、学起来也能容易很多。

例题的教学是一个讲、扶、放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放还不够,例如讲完例题10+3=13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列出另外一个加法算式3+10=?接下来的第二个例题应该在扶的基础上完成10+5=(),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完成5+()=(),不要担心学生不会、做错,要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每道算式都要让学生完整的读一遍,充分理解算式的意义。

3、练习环节

练习部分我设计了超市购物算一算、数一数(一生拿10元,一生拿5元,一共是多少元?)列出加法算式;分组摆一摆,算一算(一捆小棒和几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列出加法算式;看图列式计算(书上习题1);找朋友(一生拿答案,其他学生拿算式);口算(书上练习题2)这五部分练习内容。通过教学发现第二部分动手摆一摆再算,这部分内容可以省略直接完成看图列式计算(书上练习题1)。口算题部分要充分结合新授重点——十加几就等于十几这部分内容来进行,这样既能强调了重点又强化了新知,还能教给学生一个简单易懂的计算方法。

4、小结谈收获环节

这一部分是对整节课重点的一个强调,也是对学生本节课收获的一个验收。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会了什么的同时,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例如发给学生一些小红旗、小笑脸、小粘贴等奖励,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存在问题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缺少比较严密的过渡性语言,个别环节语言组织的也不够严密。

2、课题没有板书,应该把“不进位加法”这一课题板书出来。

3、复习部分出示的数字条用毛笔等粗一点的笔写出来会更好,原来用细笔写的内容给人的感觉不过大气,不够美观,视觉上也很累。

4、课间缺少一些小律动和小奖励,没有给学生休息和重新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5、教师放的还不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话。

四、改进措施

1、教学过程中语言的使用要更严密、谨慎,过渡语言要恰到好处。

2、课题是一节课的重点之一,一定要克服紧张心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

3、端正教学态度,重视每一节课,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思学。

4、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小游戏、小律动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相信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6.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 篇六

摘 要: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进行了两轮幼儿园课程改革,其争论的主要问题经历了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层面的转变。这两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了指导思想科学化,愈发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等趋势,同时也存在探索多种课程模式时盲目从外,改革实施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1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推进不但为这一时期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背景,而且直接催发了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旧《纲要》),标志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儿童心理和教育理论涌入我国,对我国原有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这一期间我国陆续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其中《规程》将试行稿总则中“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改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的性质,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属性,明确了幼儿园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将幼儿园纳入我国的学制体系。保教目标也更多关注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而不只是聚焦在认知、技能方面。至此,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理念层面的争论基本结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基本达成共识。

直到世纪之交,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的自身问题催发了我国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应运而生,首次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倡导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新《纲要》颁布后的十年中,全国各地再次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幼儿园课改实践,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按照新《纲要》的要求指导教育活动;农村幼儿园资金和师资严重缺乏,课程建设举步维艰……由此,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所争论的主要问题,从教育理念层面转变到了实践操作层面。2012年发布的《3-7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五大领域的目标设置层次也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明确,同时附有详细的教育建议。这充分考虑到了幼儿教师、保育人员在实施保教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搭建了新《纲要》中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1.广泛吸收先进理论,指导思想科学化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交流增加,广泛吸收、借鉴了许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对我国原有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引发了其的重大转变,使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泰勒的课程理论及杜威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等。这些理论对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我国儿童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儿童发展观、主体观、整体观、活动观等的转变。

2.愈发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在旧《纲要》中,国家对幼儿园的课程模式进行了一刀切、齐步走式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造成的地区差异。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因为资金有限、师资严重不足,统一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根本无法达到。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单一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后来的文件中没有再对幼儿园课程模式和教育内容等进行硬性规定。就文本而言,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都体现了对区域、城乡差异的关注和对农村学前教育及其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倾斜和重视。

(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探索课程模式过程中,有盲目从外的倾向

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几乎每个时期都从国外吸收各种新的课程模式——从仿日、苏、美,到引进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高瞻课程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无可厚非,但若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国外的、流行的就是好的而盲目从外,那么就失去了意义。以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瞻课程为例,在美国实施这种课程模式主要以4-5人的小组进行,幼儿的高度参与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其精髓。而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每班至少20人,如此,幼儿的参与度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国外的课程模式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吗?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加之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堪忧,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条件做到真正的小组教学。因此,在探索多种课程模式和引进国外课程理念及模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我国国情与需要,将新的理念和模式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探寻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2.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常常出现政策或文件中的理念与幼儿园中具体的操作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总体不高所致。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念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他们往往无法知晓国家所发布的政策及文件背后真正的理论依据和意图,这造成了两种结果——教师对文件中某些语句要么机械理解,要么视而不见,最终不能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其次,体现在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课程改革期望幼儿园教师能改变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而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但课程创生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实践智慧要求非常高,并不是每一名幼儿园教师都能够胜任课程的创生,达到政策或理论的要求。综上两点,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达标,势必造成课程改革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1] 孟丽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审视[D].西南大学,2007.

[2] 胡娟.幼儿园课程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7.《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篇七

教材编排中这部分知识分为三节新授课教学,第一节学习《9加几》,在这节课中学生会初步接触“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在这节课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凑十法”,会熟练用“凑十法”计算大数加小数;第三节课学习《、4、3、2加几》,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大数,还可以用交换加位的位置,变成大数加小数来计算,也为以后学生加法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合适的凑十法进行计算,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凑十法”,只有少数孩子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来计算。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期间,我组织很多、各式各样的口算练习,有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自制的口算课件、有自制的口算练习题卡,分小组口算比赛、请学生当小老师自已出题来考考其他的孩子、同桌互相出题练习口算。多形式、大剂量的练习,让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这一知识重点的把握效果较好,口算的准确性和迅速性得到大幅提高。在期末考试中,16分的口算题,1.5班的口算准确率达到97.98%,1.6班的口算准确率达到96.06%,(试题中还出现了较多的超纲题目)。

8.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 篇八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如在马路上数数等。同时,设计了“考眼力”、“帮小弟弟补尺子上的数”、“按要求上讲台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数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特别是我拿出鲜艳形象的水果时,教室里只听到“我要,我要”的声音,学生简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只知道我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拿到水果。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数组成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9.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 篇九

关键词:体育教学;因材施教;西部农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尤其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逐年增加,使得西部各中小学在软硬件建设方面有了质的变化。以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现有室外标准篮球场、足球场和室内乒乓球馆,各类体育器材能基本满足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要求。然而很多农村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兴趣和爱好上显得格外不足,大部分学生无体育兴趣、爱好,又无项目特长。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匮乏、体育教师观念滞后的现象,导致较多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水平低,这使得体育教学既达不到通过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以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求,更达不到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以及在体育教学中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和培养文明行为的要求。如何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克服那些重知識、轻体育的教学弊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利因素着手,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很多农村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在家经常劳动、玩耍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所以认为学生上不上体育无所谓,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农村学生由于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在学习上本来就比城市学生就落后,若再爱好体育则容易造成小孩贪玩心理影响学习,以上都是体育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体育教师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来改善这一现状。

一是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教育教学为先导,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二是加强农村体育教育的宣传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在农村进行体育锻炼的宣传,加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三是要把学生体质监测的优劣表现出来,要让学生重视体育教学。四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学生的年龄、年级、性别等因素都不同,学校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最适合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很多农村学生在体育兴趣、爱好培养方面显得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缺少相关体育设施和相应的体育器材;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思想严重。为此,教师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常用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剪子、跳绳、陀螺等。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按学生兴趣小组分类,告诉学生各种器材的玩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在学校及学校以外的场合进行体育器材锻炼。另外,体育教师也可以把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列入体育课的教学中,如青海海东乐都地区的北山赛马、南山射箭项目等,以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从而让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三是教师要跟学生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能接受到来自平常生活中的锻炼,不能单纯只依靠体育教学。另外,要让家长调节孩子的膳食结构,不能因为生活条件、升学压力等因素改变他们的健康生活规律。

在最新的体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体育课是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是学校体育是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依托新课标的要求,让体育课正常地运转,根据不同的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来组织特色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唐君玲.湘鄂渝黔边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蕾.城乡统筹背景下陕西农村学校建筑空间改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 篇十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这次是我上班三个月以来第一次正式的讲课,讲课的课题是《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先夸夸我自己:第一,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授课,重点学习了11和20的认识,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数位“个位”和“十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突破重难点。第二,注重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歌曲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等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喜欢的方式中完成学习。第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展示交流,学生自己发现高效的方法、有效的知识,进一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教师语言需要进一步规范,数学语言要严谨,比如在学习10个一是1个十的时候,在拨一拨的环节中,不是珠子拨完十个没有了,而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第二,教师的评价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具体。评价语言要丰富,不能仅仅是干瘪瘪的,要让学生感觉到在真心的夸奖他。评价要具体,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什么夸奖他,对以后的行为有指导作用。第三,不能对小学教材的整个体系很好的把握,不能很好的对章节知识很好的定位,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长远的发展,不会为以后的学习做出合理的铺垫。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加倍努力的提高自己,第一,认真做好备课,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仔细斟酌,如何去说、如何去讲、如何达到教学目标,这些都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和自己慢慢实践摸索。第二,通研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把握各年级之间的知识关系,更好的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三,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表达,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进一步丰富评价语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大小和顺序,通过摆小棒,学生感知了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本单元最成功之处是运用数的组成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反复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最后大约有半数学生会说。这一过程对今后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是,学生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算,但速度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口算。在后一段时间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口算中来,使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本学段目标。

本单元检测: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存在的问题是:口算不熟练;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年龄太小,不知何为考试。通过这次检测,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凸现出来,两级分化相当严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数概念教学中整数部分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美丽的三亚,选取了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三亚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学生有如来到美丽的三亚,有如亲身经历过马路,使学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让学生直观地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技能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在本节课中第一次接触计数单位“十”,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本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这一理念,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计数单位“十”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捆一捆、说一说,把操作、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认识11-- 20 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让学生摆一摆,并想办法使别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摆的小棒是十几根,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数出是十几,进一步体验到“1个十”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数数、看看、比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我让学生分别数数教室里的人和物,以及课后数一数身边的数,让学生“触摸”了数学,培养了数感。

(2)数数、排数序、找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填数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的摘苹果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较好地体现了数感培养。

不足之处: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较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太会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到“1个十和1个4组成14”,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 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11-20各数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二、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三、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淘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水平有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案例背景:

我多次设计并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来越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十进制。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数感”为主题,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研讨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

一、课前谈话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时,学生却遇到新问题:不会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执教前,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为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

2.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3.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运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日常行为规范20条,一盒水彩笔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你抓一把糖大约有( )颗,抓一把铅笔大约( )枝,你的红花本上大约有( )朵红花等问题的设计,在估测中,促使学生运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红花?”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

五、课堂总结

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金苹果和红花之间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1根。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笔筒里有几枝铅笔?”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枝,红花本上大约有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此,教研员沈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特别是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讲解不够透彻。我想如果能像上同题课的沈琦老师一样处理,让学生经历从“1个一到10个一”的过程,学生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结论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了。课后反思了一下,我觉得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加简单明了一些。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1月9号,我们举行了有效课堂的教学活动。这次个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页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在上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经过了试上再试上,吸取了师傅和其他数学老师的一些建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导致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小棒和学具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接受新知,对此,吴老师页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吴老师提出,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并且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吴老师建议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因而教学时我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首先,导入比较自然,让学生在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学会数数,导入本课,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就是本课中设计的一些练习和游戏很大的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并且培养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

最后,就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摆小棒,如摆十几,并讨论,这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学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很轻松。

不足之处:

有成功之处,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课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几名同学还是没有掌握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了十几这样的题,说明在上课时,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的方法还是不够恰当没有让同学们都掌握了,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还为下节课教授数位做基础。所以我又单独对几名同学进行了辅导,究其原因,还是在我课前备课时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没有考虑全面。

另外,在课上,我设计一个摘苹果并让学生计算的游戏环节,在引入这个游戏时,我想说同学们,你们相不想吃苹果啊?可是到了做这个游戏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同学们,农民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可是他们忙不过来,你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同学们一下子很高兴,情绪都很激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学会了助人为乐。

如果让我再来重新设计这一课,我一会在备课时把各种在课上出现的状况都想全面了,备课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透彻。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显的个人反思,作为初为人师又初次教低年级的我来说,还需不断的探索学习。不过,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很深刻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生知识时,没有什么比爱更好的方式了,你责备他十遍也不如耐心的教他一遍这样收到的效果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上一篇:因为有我六年级作文下一篇:让心灵在书中放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