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2024-08-25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精选14篇)

1.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一

学生对运动技能的认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认知, 这时学生初步学会了动作技能;另一方面, 学生在各种自主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技能来提高、巩固、发展已认知动作技能。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学会各种篮球的技术动作, 但根据遗忘曲线, 如果不常给与动作的刺激, 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大程度的遗忘。当然, 保持和遗忘的量, 因教法、时间、复习次数、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怎样使学生把所学的篮球技术动作, 有效地保持与发展, 我们在篮球课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实验:在篮球课中运用了诸如三对三“斗牛”比赛组织教学, 比较分析, 探究动作技能保持的规律, 并提出据此规律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策略。

1 研究条件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改革篮球场地与篮球架。场地:长15米, 宽10米, 罚球线至篮板距离为3.70米, 三分线距篮圈圆心投影点4.00米。篮球:用小橡皮足球代替篮球, 球圆周长为62厘米, 篮圈距离地面高度:按身高分2.80米和2.60米两个高度。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以10节体育课为一个篮球项目教学单元增设篮球课教学, 由篮球专长的体育老师任课。

2 研究对象与时间

研究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12月 (三个学期) 。

3 研究方法

对比实验法、调查问卷法、统计法、文献资料法。

3.1 实验法

为保证前后所测指标的可比性以及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以无正规篮球锻炼的三年级——对照班三 (1) 53人、实验班三 (2) 51人, 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班采用三对三“斗牛”比赛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游戏法进行教学。实验时间为三个学期。

3.2 问卷调查法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设计了《“斗牛”比赛对小学生篮球技术保持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调查问卷。研究过程中, 共发放调查问卷106份, 回收106份, 回收率为100%;其中, 有效问卷104份, 有效率为98%。问卷的回收率以及有效率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

3.3 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问卷内容以及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

3.4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利用文献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料库, 进行相关文献查阅, 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对三“斗牛”比赛, 规则简单, 场地小, 身体对抗强度适宜,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在课中可以使篮球的技术动作得到有效的连贯、综合, 也能提高学生对篮球的积极性。经过三个学期的篮球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结果如下。

4.1 学生对篮球运动兴趣的改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越浓, 动作技术学起来就越快, 保持的时间也越长。学生在初步学会动作技术后, 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的确可以增加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但是如果只进行对某个动作的游戏, 时间久了, 学生的兴趣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表1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 不论是对照班的学生, 还是实验班的学生, 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照班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从64%上升至87%, 实验班从63%上升至95%。实验班较对照班的提高更为明显。表示很喜欢的学生实验班上升至60%, 而对照班只停留在17%。

4.2 学生课余篮球活动情况的改变

在三对三“斗牛”比赛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学生主体为活动载体, 通过设置悬念, 创设探究情景, 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和渴望, 形成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 使学生在积极自信的状态下不断的“发现”, 不断“解决”。在自我思考、自我参与、自我设计、自我训练中掌握各项技术动作, 从而完成动作技能的保持与发展, 达到健身的目的。

随着三对三“斗牛”比赛教学的开展, 体育课进一步得到了延伸。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班同学课余时间参加篮球运动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班。

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实验班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参加篮球活动的人数比例从27%升至64%, 而对照班学生只从28%上升到34%。课余不参加篮球活动的学生, 实验班从52%下降到5%, 对照班从49%下降到19%。两个班级学生课余参加篮球活动的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同。

4.3 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提高

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 如能对动作技术及时的反馈以强化, 是其保持与发展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反馈与强化一般需要教师或他人进行。如当学生人数较多, 或教师的忽略, 还易出现学习时重复错误的现象。而三对三“斗牛”比赛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每个技术动作, 正确与否, 均会在实践检验中及时而准确的强化与反馈。如投篮中出手动作不对, 投篮就很难命中入篮, 而球不能命中, 则练习者会自动提醒, 自我修正动作。再加上对抗中更为突出的攻守目的性和意义, 使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掌握更深刻。这些都是使动作保持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表3和表4分别是对学生蛇形运球和篮下投篮两项篮球技术的测试结果统计。

从表3以及续表3中, 我们可以看出,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经过寒假、暑假休息后, 蛇形运球跑的平均时间均有所下降, 但对照班下降的幅度更为明显, 寒假休息后从22``56降到2 3``5 3, 暑假休息后, 从19``32降到20``46, 下降程度达到1秒之多。而实验班的下降程度则均在1秒以内。

表4以及续表4是对两个班级学生篮下投篮测试成绩的统计。与蛇形运球成绩相似, 经过寒假和暑假的休息, 两个班学生的篮下投篮成绩均有所下降, 但实验班下降程度较小, 平均下降1球以内;而对照班下降程度较大, 都在1球以上。

通过对照班和实验班同期成绩对照, 两班有明显的差距,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更加明显。

在经过假期之后的技术测试中, 成绩有明显的下降, 究其原因, “玩中学, 学中玩”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的轻松, 学的开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得以任驾驭, 在驾驭中施展才能, 满足其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 并尊重他们的意愿, 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培养自我学习, 自我锻炼能力的习惯。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三对三“斗牛”比赛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篮球课教学 (在没有投篮基础的低中年级, 可采用“端线篮球”来引导教学) , 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三对三“斗牛”比赛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通过三对三“斗牛”比赛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篮球技术, 并且有助于技术的保持与发展。

5.2 建议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有限, 本课题对三对三“斗牛”比赛教学法, 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研究。鉴于其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 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 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并得到充分的利用。学校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以学生的自主、教师参与辅导的形式, 开展课余班级、年级、校之间的三对三“斗牛”比赛。

摘要: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重视学生对技术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保持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 在篮球课中运用三对三“斗牛”比赛,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篮球技术, 并且对技术的保持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斗牛”比赛,篮球技术,保持,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萍等.高一教科书篮球“斗牛擂台”教学比赛需改进[J].体育教学, 2003 (4) .

[2]高云汉.在小学体育课中如何进行小篮球教学[J].体育教学与训练, 1984 (3) .

[3]许磊.浅析游戏法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 2011 (1) .

[4]高继科.甘南藏族高中生参与篮球运动兴趣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 2010 (6) .

[5]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实验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能力、研究实验创新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和基本实验素养。实验教学能力包括实验的讲解、运用、组织和探索教学规律等方面的能力。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培养学生实验与教学能力的模式,并进行了新的评价探索。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与评价方式是:摸底诊断(调查了解阶段, 诊断性评价)→提出要求→实验研究→讨论讲解→设问答疑→教学检查(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阶段, 形成性评价)→结果验收(考核评价阶段, 终结性评价)。

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摸底诊断。在本课程开设之前,制定一套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实验技能训练前的基本实验情况、基本实验理论和能力,以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具体操作策略以及教学中的侧重。

我们对2001级物理系12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对学生技能培养影响较大的实验类型,以及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所采取的态度,还有中学开展课外活动情况等。还调查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素养和实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之后,确立了开展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事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提出要求。在本课程开设之初,教师集中讲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概论,让学生认识到开设本课程的意义、作用,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实验教学类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明确培养提高实验教学的内涵、本课程所采用教与学的模式、评定成绩的方法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侧重地提出要求。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进行职能角色的转变,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研究和开展教学实验活动,是与已往做过的实验不同的过程。

(三)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轮换参加各课题实验和教学训练。学生根据操作前提出的要求,在预习或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预习应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着重记录没有看懂或有疑问而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测量项目、设计表格和注意事项。实验中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实施,注意解决预习时注意的问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仪器故障要尽可能自己排除。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结合模拟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讲解。一方面是指在实际过程中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共同研究讨论,提出设想,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另一方面进行互动教学演练,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互相交流实验教学体会,讲清实验教学过程或问题。

(五)设问答疑。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引导,组织讨论。对于没有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教师要设问,让学生回答。积极促使学生细致思考,认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检查。实验结束前,每个学生要准备5~10分钟实验教学内容的一个小课题,分别面对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生”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模拟教学。这其中教师、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运用此种方法来检查学生掌握实验和教学内容情况,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设计与实验教学、语言表达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按一定评分标准记载学生成绩。

(七)结果验收。针对每次课题研究和学期所做的实验进行综合成绩评定,以此确定每位学生的总成绩。

二、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实验教学模式评价分三个阶段:(1)调查了解阶段——诊断性评价;(2)实验教学训练阶段——形成性评价;(3)结果考核评价阶段——终结性评价。

(一)诊断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验基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实验能力相差较大,因此更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规范性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是此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其二,学生长期以来都是以学生身份进行验证性实验多,要让他们转变观念,参加实验与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三,加强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与仪器制作活动。其四,加强实验仪器设计理论、方法教育,研究仪器的设计方法,掌握实验关键,提高实验教学理论水平。其五,提高实验素养,养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去实验、思考的良好习惯。此阶段只对学生整体作定性评价,不给学生具体成绩。

(二)形成性评价:对于实验教学技能训练过程的评价,我们设计了如下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预习,5分;操作,10分;讨论,10分;表达,10分;实验素养,5分;报告,10分;制作仪器,10分。

以上评价除制作仪器外,各项均为n次课题研究和实验技能训练平均分。每次课每项按A、B、C三等记分。满分为10分,按A(10~9)分;B(8~6)分;C(5分以下)记录。满分5分项则按A 5分、B 4分、C 3分以下记录。这个阶段学生成绩满分60分。

(三)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整个实验教学技能训练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口试考核和笔试考核两项内容。

1.实验操作+口试考核。此项考核采用抽签方法进行,占总成绩10%。考试实验题目控制在50道左右,事先做出评分标准。学生抽到题后,进入实验室按着考题要求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边操作边按教学要求进行讲解。每人考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复习的目的,能较真实反映出学生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2.实验笔试考核。实验笔试考核是根据学生实验中的具体情况有侧重地出考试题目,其考察内容面广。考核主要内容有:基本仪器的使用与设计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方案与仪器的选取;各类教学实验特点、作用、功能与教学要求;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实验间的必然联系等。此项占学生总成绩的30%。

三、学生实验考核成绩统计分布(以2001级学生期末成绩统计为例):

实验参加人数128人,成绩优秀1人,占0.78%;良好92人,占71.88%;中等30人,占23.44%;及格5人,占3.9%。从学生成绩分数统计看,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29分,平均分81.43分。成绩分布比较集中在分数高的一侧,呈负偏态分布。分数差异较小,分数分布较集中。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达标程度较高。结果证明,学生对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重视程度高,新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是有效的。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结果统计

学期末制定学生自评量表与互评量表,发给学生作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认可程度,也为教师掌握学生水平状态作参考。

对自评量表与互评量表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126人)

1.从自评量表(见附表1)前2项看,通过本课学习,99%以上的人认为有收获和收获很大,特别是教学技能和实验教学技能提高。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占86.5%,有13.5%的人对自己不满意。第六项“你认为自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的有”主要集中在:①语言表达能力上46人,占36.5%,②实验操作能力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提高技巧43人,占34.1%。③实验教学技能24人,占19%。其次提到需进一步加强的有“创新设计实验能力”“讲课设计能力”“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应变能力”等各占3%以下。第七项“你认为对自己提高最有效的实验”主要集中在:①选静电实验80人,占63.5%,②选牛顿第二定律实验26人,占20.6%,③选光学实验25人,占19.8%。这说明学生喜欢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去探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互评量表(见附表2)主要是同一小组人给某个人的评价。从填表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准确客观给予评价,其结果与学生最终成绩基本一致。但学生互评成绩普遍较高,个别学生评价出入较大。这项内容只作为学生成绩的参考,不计入学生最终成绩。

3.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三

威信县教育科研课题暨基础教育课改实验课题

《小学高年级“四步式”习作教学实验研究》

检测报告

威信县教育局教研室课题检测小组

由威信县长安乡中心学校承研的《小学高年级“四步式”习作教学实验研究》,自2005年9月被立项为旺苍县级科研课题,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旺苍县教育局、教研室始终高度重视对该课题的领导管理,自始至终有专家亲临现场指导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在历经准备、发展、深入、总结分析后,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全过程和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现将课题的有关检测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名称:《新课改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侯彬(2007年2月前为何甫成)、吴龙先(2006年9月前为唐俊,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为王涛)

三、课题来源:学校自主研发设计,2006年报旺苍县教育局,2006年9月批准立项为旺苍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8年3月

五、课题组提供的资料:

1、课题研究报告1份(附研究成果表5份)

2、课题组工作报告1份(附研究大事纪要)

3、课题实施计划1份

4、课题研究总结1份

5、理论学习材料册

6、课题研究课案选册

7、课题研究论文集 1册

8、课题考核制度1份

9、课题过程管理1份

10、课程研究过程管理份

11、课题组外出学习资料份

12、科研书籍本

13、课题年度报告份

14、主研人员研究笔记本

15、参研人员学习笔记本

该课题研究期间,涉及参研教师56人,参研学生1500余人,专题学习20次,受训600人次,外出参加省、市、县教研活动50余人次,外出参加学习100余人次,其他过程与活动若干。

六、检测情况:

(一)检测目的检测研究过程和研究效果的真实性,检测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为成果鉴定提供翔实可靠的材料依据。

(二)检测人员:

祝荣国:旺苍县教育局副局长。

熊顺华: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旺苍县教研室主任。

熊顺琼:中学高级教师,旺苍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旺苍县教研室课题管理组成员。

李星云:中学一级教师,旺苍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旺苍县教研室课题管理组成员。

赵怀智:中学高级教师,旺苍县中学教研室物理、地理教研员。

(三)检测时间:2008年3月27日

(四)检测对象:实验班级学生、参研教师、研究试验过程、课堂管理、实验成果及相关档案资料等。

七、检测方法:

(一)查阅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管理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等及调查问卷法、统计法、定性分析法。

(二)现场检测:

1、听成果展示课3节;

2、听取课题组研究和工作汇报;

3、查阅相关资料;

八、研究过程的实效性

(一)立题论证:

该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探索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

后提出的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可靠性,课题提出后,经过旺苍县教研室有关专家论证后确立为旺苍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课题研究经历了准备、发展、深入、总结推广四个阶段,历时近3年,期间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措施和实施范围

该课题由语文、数学、外语、政史地、理化生及艺体教研组承担实施,全体教师参加,并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由唐俊、王涛、吴龙先、(赵彦修、胡太昌、赵大鹏、曹军、辜应平、张天静)等同志担任主研。近三年来有56名教师参与研究,涉及初二00七级、二00八级、二00九级、二0一0 级四个年级共1500余学生。参研教师中有省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名教师1人,校级骨干教师15人。

(三)研究力量的投放情况

1、组织理论学习情况

研究期间,课题组举办了“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师的教材与教学观”、“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20次,邀请县专家顾问组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解决理论性、方向性问题,派出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50余人次。

2、组织研究活动情况

研究期间,课题组组织召开大型筹备会议一次,开题会一次,阶段小结会一次,拟举办结题会一次,组织专题理论讲座20次,成功承办县级优质课赛课活动2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20余次,在市艺术节、科技节中大放异彩。参演教师上示范课20余堂,课题研究课100余节,汇报课20余节,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广元市优秀教研组。

3、外出培训、咨询专家情况

研究期间,一是邀请县专家来校论证2次,指导研究工作,二是派课题组成员到省市县各级培训达100余人次,三是课题主研人员对参研教师的传、帮、带培训。

九、研究成果显著

(一)促进了学校的有序发展

1、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年间教学质量明显升位,07届毕业班全A率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2、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更新跟上了形势,观念是先导,教师是关键,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3、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改建了学生食堂,建立了模式Ⅲ卫星接收教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教室、电子网络教室,配置了远程教育设施设备。

(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体参研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三)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导致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关注,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热情。参研教师有了亲身的教育科研体验和感受,认识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其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近三年来我校培养出两名副校长、一名校长,四名科室主任,省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三名,县级骨干教师10名。

十、检测结论:

(一)该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过程真实,研究思路清晰,客观规范,直到有利,各项措施具体,课题研究资料较为齐备、翔实。

(三)课题成果显著,参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特别在课题方案制作、操作能力、撰写能力、收集资料、归档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了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篇四

1、新时期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诸如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强调教育的民主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引进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效率;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保证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能否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2、对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研究的迫切性

人类社会悄然迈入21世纪,变化多元的时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竞争、合作、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理想情操、道德风貌、行为习惯、法纪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与手段滞后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庸讳言,目前很多中学德育工作采用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使学校教育在社会、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下显得苍白无力。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家长联系手册、值周生制度以及众多的德育活动,但是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渗透性不足;缺乏对德育评价手段有效性的研究等等都阻碍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要从“天上降到地上,从天边拉到身边”,要实施真正的德育,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尝试探索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创新中学德育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1) 德育的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

(2)学校德育的界定:

学校德育是德育的特征表现得最典型最显著的一种德育形式,并且这种德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世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育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室;受教育者是学生,都是经过组织的;德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的,有利于施教传道、受教修养活动的。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租金学生品德的社会性发展,

(3)学校德育的组成: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

(4)发展性评价:

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全面应用教育评价理论和最新评价理念,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制定个体发展目标和计划,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并应用多元评价方法和技术,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效果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价值判断,对其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修正,使评价在了解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让学生在受到充分尊重和取得自信的前提下,认识其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西乡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评价手段:

2、德育评价的可能性

(1)人的品德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客观存在物,有其客观的实在性、客观的社会标准、客观的结构要素,这就给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与前提。

(2)人的品德是其德育内部观念动机与外显品德行为的稳定统一、稳定特征和倾向,二这

不仅各自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彼此之间还具有相关性,这也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人的品德及其行为具有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这也为德育测评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测量和评定技术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现实的方法,手段。

3、德育评价的基本类型

(1)从时间阶段上划分,平时性和总结性评价平时性的德育评价即日常的德育效果的评价,它是在某一具体德育计划、方案适时过程中或某一具体德育活动实施时进行的德育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德育的效果和问题,及时纠偏和调空德育活动过程,以使德育活动向预定的德育目标方向发展;总结性评价使指德育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结束后,对德育对象的综合全面性的总的评价。

(2)从评价内容来划分,全面性、单项性和专题性评价全面性的德育评价使对德育对象品德全面的及德育过程总体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单项性的德育评价是对学生品德的某一方面或德育过程的某一方面与环节的效果等进行的评价。专题性德育评价是就德育对象某一专门性的品德问题或某一专题性品德教育所进行的评价。

3、德育评价手段的类型和方式

(1)绝对评价:是与目标参考性检测相联系,它指跟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预定标准进行评定,达到优的标准确定为优,达到良的标准确定为良,达到差的标准确定为差,它不管优良中差的人数和比例,一切依据达到预定目标的成度来确定等级。

(2)相对评价: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品德状况进行横向比较,按其在学生群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确定为等级程度。

(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价:将德育前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

(4)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一般以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及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为标准进行评定,凡符合要求的优良思想与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不良的则给予否定性评价。

(5)全面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的实际状况进行的综合性的总体评定,方式有教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4、关于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的研究状况

综合大量文献,对于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想法探讨多,实际操作少;

(2)手段方法介绍多,提出完善的理论建构少;

(3)手段实施过程的研究不足,如手段实施有效性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

(1)综合众多理论成果,提出适合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可能性;

(2)将假设变为实际教育活动,并在实践中验证完善理论,将理论方法等变为实际教育方法;

(3)对科学的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进行综合提炼;

(4)对评价手段实施过程中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内容

(一)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发展性评价,突出强化德育评价的激励功能;着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科学地分析处在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特有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不断探究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各种要素以及其与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索并开展系列化学生德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健康、健全的价值取向、基本道德素质和人格特征,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促进我校学生德育评价的机制,并以之来推动和促进学校校风的进一步改善,为学生可持续性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和带领我校全体班主任及广大教师逐步转变传统的学生德育评价观,并逐步由“经验性”教师向“科研性”教师转变。

3、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以学生为第一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目标”的全新评价理念,对自己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终身发展等方面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内因上感召学生,共同参与学校良好校风的建设。

(二)研究内容

借鉴德育发展评价的有关理论,根据我校学生发展特点,在我校学生中进行德育评价实验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评价手段体系。

1、研究假设:

对实验学生采用相应的德育评价手段(自变量),因变量是学生德育发展状况,本课题要考察的是什么样的评价手段以及怎样实施评价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

2、拟采用以下手段:

(1) 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 个体或群体内差评价

(4) 全面评价

四、研究对象:我校各年级学生。

五、完成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有一支势力雄厚的研究队伍

2、本课题的实验条件的优势

我校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不断创新是我校教师的特色,目前我校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在创办国家级千所示范校,并得到市教委的积极支持,所以,学校有相应的条件和需要来搞科研。

3、本课题有较强大的背景支持

校领导重视此次科研活动,亲自参与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各种调查方式,如问卷法调查现有评价手段以及实施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以探索评价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2、教育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假设的评价手段,对对照班不采用,比较学生德育发展的差异,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从而揭示实验现象后的规律。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生现状确定追踪个案,对其实施相应评价策略,以确定特殊学生德育评价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教育现象,得出规律性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及周期

1. 研究的对象:课题所涉及高初中各年级学生。

本实验在高初中各年级分别定2—4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德育评价手段,因变量为学生的德育品德发展。通过实验班级参加实验前后以及与实验对照班级的比较,探索出中学生德育发展评价各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2.研究的周期:

5月前为立项准备阶段

205月——5月为前期启动阶段

206月——9月为研究实施阶段

209月——2007年12月为研究总结阶段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为筹建课题组和各年级子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解决课题的论证,计划等问题;落实研究人员及分工研究计划;设计方案,开展课题有关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研究,可行性论证。

2.启动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自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分工,有关子课题开始起动实施。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调整课题分工情况,健全课题分工责任制。

3.实施阶段按调整后的课题分工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1)初步探索阶段。

主要任务为对实验参加教师进行课题培训,展开初步的研究工作。

(2)深入研究阶段。

采取分层方式,在各年级中进行研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

4.总结阶段

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整理,归纳和总结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文字材料;课题结题。

5.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五

武胜县万隆镇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显示出

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端的重要性。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给学生更

多自主发展空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教育现状的迫

切需要,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和考试

改革的滞后,目前“题海战术”仍然盛行,学生的课外时间几乎被作

业所占,作业似大山压在学生身上,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作业内

容也大多是机械抄写、重复套用、死记硬背,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

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调查,在语文学习过程

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透脑筋,因作业重压而产生厌恶语文、惧怕语文的心理,有36%的学生希望不要布置太多无思考价值的作业、少写老调作文和流水日记等。学生原本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被烦

琐的过量的作业打磨得无影无踪,泯灭了学生的灵性、天性和求知的欲望。过重的语文作业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厌烦怕做,作业质

量低下,教师也改得筋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

负担,不能再停留在教育理论家的口头呼吁和行政部门的一般口号,而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具体探索和实践。尤其需要基层

学校、一线教师切实改进教学,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遵循

教学规律,科学设计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轻负高效。这是

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必由之举、当务之急。

2、选题的意义: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学、合理、有度的课外作业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实践。这种实践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字词句段篇训练的同时,有机地进行“社会实践”。把知识的练习、巩固、深化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的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结合起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互为促进,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点,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广泛的实践性,具体的操作性,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实践研究价值。

3、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作业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变革传统的作业观念,树立正确的现代作业观,使作业设计与评价达到最优化,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同时,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本课题的确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为一线老师所渴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2、课题研究的目标: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过去的评价往往趋于单

一、缺少针对性,对学生鼓舞作用不大,尤其是对学生的作业,往往只关注其结果的正确与否,很少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本课题研究,着力对以往的作业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期实现五个转变:

(1)由针对个体评价向针对合作小组评价转变。

(2)由关注结论向关注过程转变。

(3)由纠错型评价向欣赏型评价转变。

(4)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5)由师生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转变。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

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遵循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差异性原则

2、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研究法。

(3)教育实验法。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实验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2009.9——-2009.12)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2010.3-2010.8)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10.9——2011.6)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2011.9-2012.7)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六、主要成果预设

1、开题、中期、结题报告各一份

2、二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汇总成册,并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3、教师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有显著成效,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至少3篇

七、课题组主要成员

领导小组:舒义明庞洪

主研人:莫静

组员:庞 洪唐先成唐蕾杨娟刘静湘谭邦君

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定

2、《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评价与测试》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杨九俊主编

5、《教育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6.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六

作为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方法, 实验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 并根据检测结果来测评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道路的实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环节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决定了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最终水平, 因此, 高速公路的质量水平必须依靠实验检测得以实现。

首先通过进行实验检测,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 并做到就地取材, 比如工程地点的砂石以及填料等, 降低了工程的造价成本。同时, 利用这种实验检测手段也可以测定出施工材料是否已经满足技术规定要求。除此之外, 及时检测工程中的新材料与新工艺技术还可以确保工程的有效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 进而为工程建设积累更多经验, 推动了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次利用实验检测还可以科学有效地评定施工成品材料的质量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法, 可以对任何材料都进行性能的检测工作, 并确定产品是否合格, 以便最大程度地提升工程的质量水平。最后, 利用实验检测手段还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施工质量, 公路工程的好坏应通过施工中以及竣工后的质量检测进行评定, 由此, 实验检测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 可以提升公路工程的质量水平, 也可以缩短工程周期, 降低施工成本, 进一步推动施工技艺的不断进步。因此, 加强公路工程的实验检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速公路工程实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2.1 过程比较形式化

当前我国各个施工单位都要求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便制定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检测流程, 并进一步统筹优化实验检测设备的养护维护机制。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很多单位在开展实验检测工作时, 却无法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制度标准, 降低了实验检测工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2 施工单位不够重视

从当前实际的高速公路工程检测现状来看, 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正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 为此所有的施工单位都希望可以在确保施工质量水平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 同时, 这也是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形势。在此阶段, 施工单位为了完成合同中的工程建设任务, 往往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方面, 忽视了公路的实验检测工作, 致使实验检测设备与专业人才都无法满足公路工程的发展需求, 甚至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尽快完成实验检测工作, 聘请非专业人员进行实验检测, 以致检测工作无法到位, 公路工程的质量水平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更过分的是, 多数施工单位在招投标工作阶段会借用其他单位的资质, 直至工程开工后才发现存在很多没有专业上岗证书的实验检测人员, 后期的实验检测数据无法满足准确性、完整性, 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而施工单位也无法发挥自身实验检测的指导作用。

2.3 检测设备不完善

在实际检验检测工作中, 实验检测设备不完善的情况时有发生, 部分施工单位的实验检测器械比较老旧, 且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以致自身的检测效率较低, 也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精准性。同时, 部分施工单位甚至没有按照操作规范控制砂浆与混凝土的温度,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检测工作的精准性。

3 强化高速公路工程实验检测工作的措施

3.1 施工前

施工前期应做好原材料的掌控工作, 任何工程项目都不能离开原材料的支持, 它们是整项工程的组成部分, 为此, 原材料的质量水平也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并鉴定所有购买的原材料, 辨别其是否可以被使用于公路建设工程中。

3.2 施工中

施工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好坏, 为此也应在施工中进行严格控制。首先, 在施工中, 应严格检查每阶段的质量水平, 做到防微杜渐。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及时向质检部门报告, 对其解决方法以书面形式呈递至施工单位, 以进一步提升施工的质量水平。其次, 对于施工过程中较为严重的问题还应强调质量首位的原则, 以充分保证工程质量水平。最后, 对于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应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充分避免其发生。同时, 在工程的竣工验收阶段也应严格遵循验收标准, 并严格处理违反规范的施工问题。除此之外, 施工单位在申请验收工作之前, 还应做好自检工作, 并及时提交自检报告。

3.3 完工后

在高速公路竣工之后, 还应做好最后的质量检测工作, 公路实验检测工作是评判公路工程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 也是竣工验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直接关系着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水平, 为此应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才可以从事此项工作, 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公平准确, 进而可以为后期的工程测评提供依据。

4 完善高速公路实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策略

4.1 建立完善的实验检测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公路工程的实验检测与质量控制工作, 相关监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实验检测制度。首先, 应根据公路项目的具体规模建立与之配套的实验检测机构与质量控制体系, 充分做到对工程负责。同时, 实验检测机构还应具备齐全的工程规范与标准技术文件, 且在实验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其次, 应建立完善的实验检测制度体系, 包括内部工作文件、技术管理文件以及检测样品的抽样管理制度等, 同时还应进一步明确实验检测的负责人员, 建立确保实验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规章制度体系, 并严格执行自检工作。同时, 还应增强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意识, 并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最后, 应制定详细规范的实验检测工作细则, 为实验检测工作提供完善可行的操作方法, 确保路基填筑以及混凝土浇筑等工作都可以有章可循。

4.2 合理分配检测人员与设备

首先应根据公路规模确定实验检测设备的数量, 确保其可以充分满足施工的基本需求, 并可以实时监测工程数据信息, 有效地控制好公路工程的质量水平。其次还应合理地分配实验检测人员, 且所有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检测人员的水平, 施工单位还应为其定期进行培训学习, 使之可以全面地接受系统的公路实验检测知识, 并做到持证上岗。最后, 完善仪器设备的配件与计量工作, 中心实验室的所有器材必须在计量检测合格之后才可使用, 且根据每项设备的使用频率进行计量检定, 以充分保障实验仪器的准确有效。

4.3 完善实验操作与数据的管理工作

首先应全面跟踪公路工程所使用的材料, 并确保在开工之前完成所有的抽样检测工作, 并将实验报告呈递至监理实验室进行抽检。其次应加强日常工程的质量检验工作, 并时刻遵循自检、抽检以及巡检的原则。在工程完工之后, 承包施工单位还应提供工程的材料检验结果, 并交由中心实验室进行备案。最后做好实验检测数据的处理工作, 并按照误差理论以及修约规则对数据进行取舍, 以便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 实验检测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实验检测是确保高速公路工程的重要质量控制手段, 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更多的客观、真实且科学有效的实验检测数据, 为此后的指导与测评公路工程质量提供了可依据的数据, 由此, 实验检测技术在公路工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检测人员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管控意识, 并强化公路施工质量的监管力度, 做到严格管控公路工程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质量水平, 这样才可以真正提升实验检测的水平。[ID:003606]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不断兴起, 但工程项目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质量水平较低。为了满足公路的发展需要, 相关交通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并针对公路工程现状提出了科学可行的质量管理办法, 以进一步规范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市场环境, 确保公路的质量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速公路实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的现状, 提出了提升高速公路实验检测与质量水平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实验检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国祥, 孙爱斌, 薛乃祯.高速公路工程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措施[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13, 28 (5) :33-36.

[2]刘启顺.高速公路工程监理的质量检测与控制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 2015, 34 (6) :243-245.

[3]莫惠兰, 姜光宗.高速公路工程监理的质量检测与控制[J].中国水运, 2010, 3 (8) :139-140.

[4]朱宏志, 薛冠超.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监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0 (7) :103-104.

7.实验教学与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研究 篇七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第一就要大胆遐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再加上物理知识抽象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耐心鼓励、勤鼓励,不管提问题的学生水平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必要时尽量结合实验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应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推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后者却能改变?还有,为什么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不少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教师根据教材一字不差地讲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对概念教学的曲解,这样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学会但并不一定能掌握,其中一部分也就是那一部分差等生只能是听“天书”。所谓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学生会在探索概念、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

例如在讲“杠杆”这一节时,引入杠杆概念前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好多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直到学生照书本上读了原句才解了围。这样引入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所谓直观的材料指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任何学生都可以看懂的材料,要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色色的现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

就拿“杠杆”概念而言,就必须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杠杆这个概念引入比较容易,一是生活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很多,二是小学课本中关于杠杆讲得比较具体。因此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两个长处,让学生摆出各种杠杆的示例,并把有代表性的杠杆示意图画出来,如撬石头、撬开饼干筒的盖、开汽水瓶盖等。这样的生活材料即直观又明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看懂看会。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用途各异的杠杆的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又如,我在讲分子的热运动时,分别给相邻座位的两个学生每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他俩同时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红色墨水。过一会儿,就观察到热水中的红色墨水很快地而且均匀地扩散开来,而冷水杯中的红色墨水却仍聚集一团,扩散缓慢,几乎没有动静。实验中,成绩好的同学可以稍加指点,对成绩不太好的应重点指点讲解,然后一起总结不足。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所有学生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理解并总结出了抽象的物质运动规律,从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8.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八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课题,经研究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展评价活动,让教师改变评价观念,重视平时评价,树立“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新观念。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国外教育评价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过程;国内也开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研究摸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的比较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中要注意总结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要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大胆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效益。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能发挥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寻找适合本学校的评价方法。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作,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建立“系统工程”“分层推进”的共识,选择最容易操作和见效快的方面,形成评价雏形,不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寻找突破口。

由于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熟悉身边的发展变化情况,评价更具真实性,不会被个别现象所迷惑,评价结果会更准确,更符合个体发展的需要。

四、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几方面的发展。重视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改变考试通过纸笔测验的唯一手段,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压力。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课堂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课堂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

2、评价方案、表格:各年级语文发展性评价方案、学生发展性评价登记表。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一年,即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

(二)研究步骤 1、2004年1月——6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立项申请及相关措施等。2、2004年6月——2005年12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4年6月——2005年1月),主要工作: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第二轮(2005年1月——2005年6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并写出阶段性小结,接受中期检查;申请结题。

第三轮(2005年6月——2005年12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04.9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9.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九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笔者分析传统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评价内容、标准和形式的.改革措施.

作 者:张海涛 刘岚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10 28(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   医学物理学   实验教学改革  

★ 大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 寄生虫影评

★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 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 全科医学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论文

★ 基于网络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 昆虫记之寄生虫100读后感

★ 教学改革

10.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十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社会呼唤创新性的人才,实验教学对于激发中小学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育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小学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没有发挥出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需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建立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1 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一方面可以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对教师的一个督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1.2 发现学生的学习盲点,提高学习质量

实验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质量和效率。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譬如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人格品质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评价信息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自我改正,而且也让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1.3 明确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状况,还可以暴露出学校在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的信息将有利于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实验室的建设等,有利于促进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反映各个方面的问题,譬如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实验设备的引进等,学校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进行适时的完善与改进,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等,因此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局限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是互动的过程,单一的评价是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

2.2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

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往往更加深刻、全面,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往往占了总成绩的很大比重,而学生平时在实验教学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上课的积极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等情况都没有在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重视,这种评价是不够全面、不够真实的。

2.3 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中小学的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已形成了统一成熟的评价模式,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还未受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包括相应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应结合实验教学自身的特点,尽快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有的评价标准,要加强修订和总结,使之不断完善。

3 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

质量评价体系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必须是全面的,即多元化的,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验教学准备情况:实验设备的准备情况;配备实验指导书;布置实验预习;检查实验预习;交代实验任务和目的。

2)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和理论相结合;实验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联系;教师备课充分,讲解清晰,操作熟练。

3)教学态度: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主动启发教学;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宽松、民主;学生掌握全部实验内容;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可以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量化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打分,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通常是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质化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话语式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多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各个方面。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克服单一评价模式的缺陷。此外,在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要遵循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对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都做好记录,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价之中,加大过程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

3.3 对学校实验教学管理的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队伍的建设和水平,实验设备,实验环境和安全,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对学校的管理评价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改善实验教学的條件,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3.4 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多种评价手段

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对这三个主体可以采用多个评价手段。

1)可以实现主体的自评,即学校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给不同的主体以反省自身的机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2)可以进行主体之间的互评。即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校和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评价,各个主体都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都与其他两个主体发生直接联系,所以他们有发言权,评价信息也是很有价值的。

3)进行同行之间的互评,即教师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评价主体在具有相同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交流,从而发现差距,改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史智平.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战春梅,李军.综合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模糊评价[J].肇庆学院学报,2008(5).

[3]李洪兵.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9).

11.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十一

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许多食品检测实验室在检测队伍建设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 仅仅强调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而忽略了原有检测人员的培训。而原有的检测人员在知识体系方面显然有待提高, 这就导致一些检测人员与现有实验室检测要求不相符。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被忽视

目前, 许多食品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 这些设备的成本与维修费用都比较高。然而一些设备由于使用频率较低, 再加上缺乏维护与保养, 导致这些设备的快速老化与损坏, 进而增加了维修成本。

过程管理不到位, 缺乏严格的检验过程控制

食品检测实验室检测的过程流程较为繁琐, 包括样品采集、贮存、流转以及检验等。而这一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管理与控制,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控制不严的问题就容易使检验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 实现检测实验室的整个检验过程的全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食品检测实验室在这一方面往往做的不到位, 导致检测质量受到影响。

实验室环境条件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就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家也逐年加大了食品检测设备的投入。然而许多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不符合新型食品检测设备的使用要求, 包括气路、电路、通风设施等。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针对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许多食品检测实验室显然不符合这些要求, 因此限制了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

如何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样品的抽取与制备

作为食品检测的第一个步骤, 做好样品抽取与制备对于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样品进行抽取时, 应从各个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取样, 不仅要保证样品数量, 同时还要做好取样的清洁工作, 以此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在取样过程中, 应最大程度的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与理化指标, 并且为了避免二次污染, 做好样品检测前的防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 应保证样品具有均匀性, 在检测检验食品的过程中, 通常会将食品分为不同的状态以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 即固态与液态。如果食品是固体, 那么就应将其粉碎, 然后进行取样, 例如大米、小麦等。如果食品是液体, 那么在检测之前应将液体样品充分摇匀, 如果是可溶性无盐固形物, 还应将其摇匀, 然后利用干滤纸过滤。此外, 相同的食品中不同的检验项目必然需要不同的检验方法。以啤酒为例, 其浊度、酒精度、总酸、原麦汁等项目的检测必然会用到不同的方法。

选择合理的仪器与试剂

选择合理的仪器设备与试剂对于食品检测数据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检测仪器能够进行自我校验, 因此为了提高仪器的准确性, 在检测之前的自校是非常必要的。此外, 不同的仪器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使用性能的维护也各有不同, 例如一些蒸馏设备的气密性。由于检测仪器对于精密度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加强其维护与保养, 对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 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其次, 作为直接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试剂, 检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的影响。因此保证化学试剂的质量与合理性也非常重要。

选择科学的检验方法

不同的食品在检测的过程中自然有着不同的检测方法, 并且有的食品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还有多种检测方法, 因此检测人员在检测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包括检测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样品待测成分含量等, 选择科学的检测方法。通常情况下, 实验室检测方法有仲裁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火焰法等, 需要根据检测食品的不同来决定这些方法的选择。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

作为检测工作的主体, 检测人员的整体水平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 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检测结果, 因此必须重视检测人员队伍的建设, 提升检测人员的整体水平。通常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 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两种误差, 即偶然误差与过失误差, 显然这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针对我国检测队伍存在的不足, 我们应加强检测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相关培训, 使检测人员学习到先进的检测知识, 确保其知识体系能够跟进不断发展的检测需求, 进而保证检测质量。

改善实验室环境

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中的规定, 对现有食品检测机构的工作环境进行改善, 以确保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包括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运转、技术档案管理、样品管理等。此外食品检测实验室还应对环境控制程序进行完善, 使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环境监控得以加强与记录, 并且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问题, 还应针对不同的检测区域进行隔离处理。

结束语

12.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十二

邗江红桥中心小学口语交际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日趋融合,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需要的基本素质。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开始经过辨声练音期(0-7个月)、声语过渡期(8-12个月)、形成发展期(1-3岁)及成熟完善期(4-6岁)四个阶段才能基本掌握母语。至六岁时,儿童已有了相当稳定的语言,能基本正确地运用语法进行交谈,能随语境与交际对象的不同调节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基本满足日常言语交际的需要,但儿童言语与成人言语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语体方面。因此从儿童基本掌握母语到形成运用母语的熟练技能,大约还需要10年的时间,小学阶段无疑成为了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确立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省教院杨九俊院长提出当前语文课改的难点和关键是:课堂教学、评价。而“口语交际课”的评价,更是未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即使偶有涉及,也只是蜻蜓点水,评价标准飘忽,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手段局限。

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管理就会落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它有利于发挥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的功能,改变以往评价的陈规陋习。

“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活动满足预期重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我们提出的发展性教学评价,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更加注重学习主体的自我发展,并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其中,尤其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实践并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口语交际教学和研究中利用系统的、全面的、多样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促进作用,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培养科研骨干老师的目标,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我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总体水平并不理想。问题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

1、自信不足,表现欲不强。这类学生通常把口语训练的机会让给别人,即使回答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也表现得神情紧张,轻声细语,支支吾吾,甚至辞不达意。

2、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的主观愿望不强。

①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骄傲自满,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或者认为与成绩不好的学生交流太贬低自己,从而形成了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现象。

②后进生经常否定自我,常充满自卑感,更无意去与他人交流。

3、未能学会倾听。没有了认真倾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内容的基础,尊重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这势必会造成恶性循环,阻碍能力发展。

4、口头语言未符合规范。学生口语表达时,用词的准确性不高,语病多,表达的意思不完整。

5、未能运用恰当的交际语体。反映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说话不够得体,没有注重礼貌,引起别人的误解,产生言语冲突,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协调。

调查的结果表明,提高我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必要的和迫切的。从口语交际能力对人终身发展的影响,公民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对社会发 展的促进,教育者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最佳时机的把握,训练载体的选择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开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性评价是必要的。

二、实验对象:

红桥中心小学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实验目标:

1、探索出一套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相适应、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有定量测试又有定性分析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工具)。

2、通过对“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实施,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具体目标是:①口语交际要自然大方、文明有礼,抵制不文明的语言。②认真听别人讲话,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③坚持说普通话,能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④参加讨论能说清自己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⑤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发言。

3、能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主动、客观地对自己和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双向互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一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二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评价方法:定量测试、情境观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4、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全面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批科研骨干教师。

四、研究内容

1、基本内容:

①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调查

②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的评价。③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探索。④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评价研究。

2、子课题:

⑴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评价 ⑵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评价 ⑶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⑷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研究。

⑸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的克服。

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五、实验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口语交际能力评价要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各种交际活动的兴趣,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全面性原则

口语交际的要素就能力而言包括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就情意而言包括兴趣、情感、态度、习惯。又由于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因此口语交际评价不仅要关注其甄别、选拔和激励等方面功能,更要关注其导向和调控的功能,使学生口语交际的各要素不断完善,并促进语文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3、过程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评价目标的规定表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又由于评价是与交际过程并行的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所以,口语交际评价应贯穿于交际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

4、合作性原则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学生是口语交际评价的主体,他们既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又是将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因此,口语交际评价要更重视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最大程度接受评价结果的基础之上。

5、多样性原则

由于口语交际评价目标、要素的多样化,必然要求评价方法、手段多样化。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去达到不同的评价目的。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系统方法、实验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等。

⑴文献信息法: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图书馆、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的途径,搜集整理关于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先导性。

⑵教育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

⑶教育实验法:实验法是该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制定一个通盘的、周密的、安排合理的、科学性强的实验设计方案,根据课题的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或变换条件,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

⑷个案研究法:从因材施教,从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高度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的“解剖麻雀”。

⑸实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七、实验因子与变量调控

1、实验的组织管理

(1)以本校教师为基础,聘请校外有关工作者作为顾问组成师资队伍成立实验研究课题组。

成员如下:

顾问:陈萍 朱建国 组长:陈志国

组员:周继发 徐立俊 王怀云 蒋晓波 邱佩玲 王声华 栾红梅 毛莉莎 张锦华 夏春萌

(2)制定课题管理制度,做好详细实验计划并分步实施,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总结。

2、改变观念,统一思想。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资料,动员语文科组全员参与,让全校语文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并明确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的做法,组织进行教材、课程指导纲要的学习研究活动。

3、课例观摩及日常性的成果分享交流。

4、提供优良的实验设备,学校的环境布置与活动场地、器材要保证实验开展的需要。完善原有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平台室,投入充足的实验经费。

5、设立实验班,以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带动全校的研究。

八、实验步骤

1、(2005.11——2005.12)调查研究,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

2、(2006.1——2006.6)现状调查,分析原因,确立子课题,课堂研讨。

3、(2006.7——2006.8)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研究形成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标准。

4、(2006.9——2007.2)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等进入实质性研究,注重对学生的随机评价、学生的互评、学生的自评、家庭评价和跟踪评价。

5、(2007.3——2007.8)进行中期总结,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方法,部署下一步研究工作。

6、(2007.9——2008.2)针对改进方法继续进行实验活动,写论文,展示教学案例,写出实验报告。

7、(20083——200810)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精选典型课例进行评价,开发口语交际校本课程,形成共性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九、实验成果

1、建立定量测试评价的题库;

2、学生作品;

3、教学案例;

13.沥青路面状况检测与评价 篇十三

沥青路面状况检测与评价

路面损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属性信息:损坏类型.损坏的`轻重程度,损坏量或范围.SSI指标计算是通过路面强度测定来实现,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评定通常采用无损试验的方法,在路表面测定路面结构的最大弯沉值和弯沉曲线,通过分析判断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根据G307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以及使用性能的实际情况,对沥青路面检测现状及方法进行分析,并对路面使用状况进行评价.

作 者:万伟国 WAN Wei-guo 作者单位:湖南工大联智桥隧技术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1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TECHNOLOGY & ECONOMY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年,卷(期):11(3)分类号:U416.217关键词:沥青路面 检测 评价

14.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 篇十四

一、项目介绍

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试验研究2011046》是由土木2008级宋夏芸负责,土木2008级史文斌、土木2008级陈谦、土木2010级张伟恒和材料2008级王建忠共同参与完成的,参与人员涉及两个专业的学生和两个年级的五名学生。项目基于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引起或诱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愈来愈严重,同时随着数字化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建设,输油输气公司、钢铁、能源、电信、城建等多行业急需土壤对钢铁腐蚀的基础数据,钢铁材料在土中的服役寿命和安全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项目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别将Na OH溶液、H2SO4溶液、洗衣粉、汽油和土体充分拌和在一起,并通过击实的方法将土的含水量与密度尽量和工程实况一致,同时将Q235钢试样埋设在污染土中,分别研究Na OH污染土、H2SO4污染土、洗衣粉污染土、汽油污染土与Q235钢腐蚀速率之间的关系,为地下埋设管线钢、电缆以及输油、气和水管等提供一定的工程参考。

二、实验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分析

1. 项目的选题是前提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选题要顺应学科的发展方向,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及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难度适中,对学科发展有意义的题目。通过综合分析,选择与土木工程专业紧密连接的交叉学科作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即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涉及到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土壤科学、化学与化工工程、生态学、卫生防护以及测试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介于这些学科边缘的交叉学科。揭示Q235钢在污染土中的腐蚀行为和腐蚀规律,研究Q235钢的腐蚀速率与污染土的腐蚀参数之间关系与规律,对污染土的研究和钢材的选材与防护有重要意义。在立足建筑地基保护,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前提下,依据目前国家科技工作的指导原则,以保护建筑地基,延长其使用寿命,缓解能源压力以及为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需要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紧跟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步伐,具有很强的学术敏感性,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主导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直接面向大学生设立的创新实践项目,大学生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主体,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要体现他们的思想,突出他们的主导地位。创新需要具备必需的知识、智力和技能等才智因素,他们要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4]。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会发现不懂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的掌握相关知识,就会举步维艰。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的团队可能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他们学习的知识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样能给实验带来更多的突破点,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院系的教学实验设,提高实验效率。由于本项目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开展此实验的学生具有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知识,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参与项目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很高,是年级的综合排名前几名,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且他们精力充沛,对学术和科研保有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相对独立的科学创新,再加上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保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

3. 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关键

指导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帮助他们释放对科学研究的畏惧和压力,要注意转变其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经常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端正态度,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5,6]。同时教师要放下姿态,多跟学生交流座谈,经常鼓励他们,使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让他们把自己看作他们的朋友,无论是实验中还是实验以外教师都应该是学生们的真正的良师益友。指导教师还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要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成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思维、探索的精神等创新型教师。

4. 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评价是保障

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开题后,整个实验项目的进行是由学生自己操作,自我管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认真填写研究活动的具体情况,做好实验记录,尤其是实验数据,不可胡编乱造,对实验数据应进行集中管理,并且要备份[7]。项目团队还应该根据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交报告。在研究活动中,如果出现内容需要变更的情况应及时提出书面报告,报学校批准。目前各高校对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评价,基本是在结题时,让参与的学生写一份研究报告或总结,更为深层的评价几乎没有。项目实行师生双向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职业选择,对本科生科研经历的看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严谨性及创造性,参加本科生科研的收获等。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也要对这次项目提出评价,内容包括: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看法,对本科生创新水平的定位,对项目成果的意见及建议,指导本科生科研的体会等。如此以来,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水平,还可以督促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指导工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5. 奖励和激励机制是动力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持续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考虑,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太原理工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每年拨出50万元,其中30万用于资助创新项目,20万资助创业项目,根据评估等级对每个获准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予以相应的研究经费[8]。同时对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并能在预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任务、提交研究报告、指导教师认定合格的学生按照我校相关规定可获得自主实践学分,也可供在奖学金评定时的参考。成果显著的项目,可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答辩。经专家评审的优秀项目给予奖励并作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参考条件;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所获得的成果(论文、软件系统、硬件实物等)可以作为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学科竞赛的作品;每年评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级优秀成果5-10项,对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根据项目的规模(资助额和持续时间等)和成果(如发表论文、专利等),每年评选出五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予以奖励。

三、实施创新实验计划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而师生关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恐惧感和自卑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研究任务。项目成员中有的善于理论分析,有的擅长动手操作,有的善于管理,所以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相互配合,通过成员的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实验项目从方案设计,准备工作,拌制污染土,埋设钢片,测量电阻率,测量氧化还原电位,取片及清洗钢片,SEM微观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到结果讨论,才得以顺利完成。这就培养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 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以在校本科生为主体,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题研究资助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本科生开始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习查阅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学会了CNKI、ASCE等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会运用资料为研究服务。在试验过程中,学习使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如SEM微观分析仪器,学会利用科学知识分析现象,解决问题,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会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通过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开展《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学科的交叉还使他们学到了很多与本专业不同但是又紧密结合的知识,如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知识的渊博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提高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3. 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验,理解并掌握了所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原理,在制备污染土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土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钢材的各种力学性质,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和各种大型的仪器设备,激发了本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能够主动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对各种实验仪器的熟练使用,尤其是对一些他们平常很少见到的大型设备,如SEM微观分析仪器,实验时他们会投入比较多的时间,集中更大的精力来学习使用这些仪器,这就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无论以后他们是参加工作还是做科学研究都会自信很多,不会再有惧怕胆怯的现象,并且可以很快地操作各种仪器,独立完成任务,尽早的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4. 主观能动性

创新实验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和研究性非常强的项目,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操作,才能发散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本项目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很多同学在课堂上没有听过,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就足以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参与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问题得以解决,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实验中测量污染土的含水率时,有几个数据相差很大,同学们不知道是哪里出现了错误,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了产生错误的几种可能,经过学生的逐个分析,最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原因是在取土时,不同学生取土的位置不一样,有的是在土的表面取土含水率就低,有的是在土的中间部分取土含水率就高。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还使学生体会了到探索的乐趣,这将会使他们大大提高对学习及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分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试验研究》的顺利实施的因素和结题后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认为项目之所以能顺利实施, 是基于如下要素:项目的选题是前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主导;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评价是保障和奖励和激励机制是动力。项目的实施, 对提升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计划,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荣佩, 史庆南, 陈扬建, 等.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4) :25-27.

[2]王波, 张学铭, 宋先亮, 等.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0) :29-31.

[3]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 :86-87.

[4]张越, 张世平, 刘林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9) :232.

[5]邓何, 明强, 刘丹丹.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0) :162.

[6]石娟, 王晓美, 常春, 等.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体会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5) :969-972.

[7]董培涛, 聂祖国, 吴学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2) :69-70.

上一篇:幽默笑话小故事下一篇:水电暖消防工程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