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语文复习

2024-07-01

苏教版八下语文复习(精选10篇)

1.苏教版八下语文复习 篇一

14、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

15、 从众心理的含义、表现和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

含义: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表现:心理从众、行为从众

影响:(1)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2)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思想,扼杀想象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16、 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17、 如何克服盲目从众?

①提高知识水平,扩大视野;

②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提高自制性和独立性;

④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各尽其责,用恰当的方法引导未成年人;

⑤慎重考虑他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

⑥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18、 好奇心的含义及其对人的影响?

含义:与惊奇情绪相联系的,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的心理状态。

影响:(1)使人对感兴趣的新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2)不当的好奇心,会让我们染上不良嗜好,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严重者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9、 怎样正确对待好奇心?

一方面,我们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难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20、 好奇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和利用。

21、 嗜好的分类。

(1)本身属于不良嗜好 (2)本身没错,但把握不住“度”,而成为不良嗜好。

22、 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前途。

23、 青少年吸烟和酗酒的危害有哪些?拒绝烟酒我们应该怎么做?

吸烟:①可能导致早衰、早亡以及影响下一代的发育。②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能力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失,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③吸烟还会助长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④增加经济负担、促成不良交往、诱发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⑤破坏环境,引起火灾,影响人际关系及文明生活。

酗酒:①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②影响家庭和谐,破坏家庭关系;③破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治安;④荒废青少年学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做法:①学习宣传有关健康知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②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制力,正确对待好奇心和从众心理;③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④慎重交友,不把友情建立在吃喝玩乐上;⑤规劝亲友少喝酒、不喝酒、少吸烟、不吸烟。

24、 网络的利弊分别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网络文明公约)

利:①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②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③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④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弊端:

一、 生理:

①引起人的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②导致紧张性头痛、情绪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③导致视力下降、青光眼、脊椎病神经造成损害;

二、心理:

①忽视现实生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畸形不满;②耽误学习、影响学习成绩;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④促成不良交往,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正确对待: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利身心健康,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5、 网络成瘾的危害。

① 影响身体健康,如:„„

② 影响心理健康,如:„„

③ 影响学习成绩,可能导致学习退步;

④ 甚至是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6、 诱惑的分类。

(1)积极向上 (2)本身无对错 (3)具有危害性

27、 吸毒违法、贩毒犯罪。

28、 简述吸食毒品、赌博、“黄毒”及邪教的危害。

毒品:消耗巨额财富,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疾病,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引发各种违法犯罪行动。

赌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害人害己害家害国;毒化人的灵魂,泯灭人的良知。 黄毒:使人萎靡不振,无心学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邪教: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2)敛财害命,消磨人的意志;(3)挑动制造事端,具有将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29、 拒绝毒品我们应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专心学习,培养高雅情趣,不盲目追求享受,不以好奇心为由侥幸去尝试,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2)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3)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30、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黄毒”和邪教?

黄毒: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坚决抵制这些有害物品的侵蚀,拒一切“黄毒”于千里之外。 邪教: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

31、 邪教的特征。

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

32、 如何拒绝不良诱惑?

善于鉴别身边的不良诱惑,鼓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2.苏教版八下语文复习 篇二

一.关注传统文化的影响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课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心理。苏教版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引入与关注。

课本选入了屈原的作品《离骚》。尽管章节很短, 但是其蕴含的精神———屈骚精神, 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帝高阳之苗裔兮”对自我的品性和价值做了高度的肯定。“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在君王不信任自己、奸人围攻自己、弟子背叛自己、众人不理解自己的艰难处境中, 仍在忧患国家、君王和人民, 而并不为自己的荣辱担忧。屈原最终纵身汨罗江, 这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 但正是从这局限中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感悟到后人在得到屈骚精神浸润的同时又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 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如果仕途得志就将恩泽加于百姓, 匡世救民, 不得志就加强自身修养, 完善自己品行。这是古人面对不同人生际遇做出的选择与内化, 是很多人的处世观念, 在今时今日而言仍然有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 课本里还体现古人重仁义以德服人的政治文化内涵。如贾谊的《过秦论》总结说, 秦朝“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他指出秦如此短暂的关键原因是不懂取国之道与守国之道的不同, 治理国家要靠仁义之道, 只有推行仁政与德治才能赢得天下之心, 才能长治久安。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又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逐渐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 积淀起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拓宽选文的文化视野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的客观事实,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 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 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文化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 必须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 理解国际社会, 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精神, 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 从全人类、全世界进步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缓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矛盾或冲突的能力等。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必修三中皆有7篇外国作家的文章, 均占全部文章的1/3强。这些作家以美国与西欧居多,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世界级大师居多, 如肖洛霍夫、伯尔、高尔斯华绥以及欧亨·利、普希金、惠特曼、雨果等。这些作家的作品,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 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吸收多元文化的思想营养, 有助于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对祖国与人类文明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重视古典诗文的熏陶

孔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中华古典诗文博大精深, 包含无比丰富的美的元素, 沉浸其中, 欣赏其表现的缤纷自然美, 体验其高尚的情操美, 感受其丰富的生活美, 它对陶冶中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大有裨益。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学生能够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 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 倾听“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 聆听“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可以鉴赏古诗文外在的形象美, 可以欣赏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清空骚雅的语言美, 还可以赏析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技巧美。学生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 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3.苏教版小学语文与“大语文观” 篇三

学习做诗是这样,学习语言文字也是这样。

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课内、轻课外,重应试、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语文教学受到考试的严重干扰,已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去练一些与提高语言能力关系不大的东西,如抄背解词,抄背标准答案。背课文也要连标点一块儿背,因为默写课文标点错了是要扣分的。学习查字典要学生背部首目录,为的是对付“某字查某部几画”之类的试题。这些练习除了应付考试,可以说是百无一用。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怎么才能“化”得起来呢?这就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等语言实践活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语文教学局限在小课堂里,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考试转;课外时间又被繁重的作业塞得满满的,学生根本无暇去读课外书,去写日记,去看电视……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效率可言呢!

为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工作启动之初,我们便确立了语文教学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这一指导思想,力求形成一种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格局。

这一指导思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在阅读训练方面,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每册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级。《学会查“无字词典”》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体验准确理解词语的方法。《煮书》意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莫放“拦路虎”》则是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勤查字典的习惯……七册课本安排了七篇这样的课文,有关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几乎全涉及到了。学了方法,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请李吉林老师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为课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机制。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力图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就是这种类型的课文。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一石”而中“三鸟”,所以叫做“多功能课文”。如《第一次汇款》,讲的是“我”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汇给了山区失学的儿童。在汇款过程中,“我”在邮局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填写汇款单。课文将汇款的手续讲得很具体,并出现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大写数字,还附了汇款单的样式要学生练习填写。学生读了这样的课文,不仅学得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到邮局汇款,而且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挂起钩来。此种类型的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你的”,并“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

在说写训练方面,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第八册“作文2”便是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春天的风光,然后选一处景物写下来”。“作文7”则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参加过的劳动,如大扫除、浇花、洗衣服、拔草、放羊等等,先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再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显而易见,学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就必须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就必须经常参加集体劳动、家务劳动和农业辅助劳动。否则,胸中没有这样的积蓄,即使是“巧妇”也难做出“无米之炊”来。

在说写训练中,我们还编入了大量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随着通讯工具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及,口头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这一需要,苏教版小语教材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说话训练贯穿始终。说话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不再是清一色的“看图说话”,而是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来安排的。如第八册的说话训练,就安排了讨论发言、推荐或自我推荐、学习“赞美”与“安慰”、做节目主持人等内容。此外,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讲解、演讲、辩论、导游等,事先都要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因此,学会搜集资料、使用资料,也是言语交际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材安排了“话说香港”这一训练课题,学生要向大家介绍香港,就得事先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如香港的历史变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的有关情况等。当然,在小学阶段,这种训练是极其初步的,要求不能太高。

在习惯培养方面,强调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必须老师与家长配合,全方位地抓。就拿第八册“学习习惯篇”安排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来说,就远不是仅在课内便可以养成的。要写好日记,教师要在课内给予指导,要教给他们方法,如要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要天天写,坚持不懈。然而这些观察活动主要是在课外进行的,又主要是在家庭动笔写成的。要使写日记每天坚持不辍,形成习惯,家长的督促检查就更是必不可少。

不光是写日记,所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齐抓共管。

总之,苏教版小语教材昭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语文教学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而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

教材的编写意图必须转化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取得具体的教学效益。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体现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思想,实现语文教学课内外的衔接呢?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这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他们经历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倾吐,一句话,由课内到课外。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比较好,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背会了其中的精彩段落,这只是经历了感知、领悟和积累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去,才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迁移运用阶段。虽然我们在课堂内也进行了迁移运用的练习,如学过一篇课文之后就进行“小练笔”,但其分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将范文语言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要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强调抓好课外阅读,提倡学生写日记,积极参与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这一学习语文的过程。然而,有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宁可给学生多订几套毫无用处的练习册,也不给学生订课外读物,还美其名曰“减轻负担”。其实,课外的阅读、写作等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须进行的,并非可有可无。

其次,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一些支配课余时间的主动权。

减轻课业负担,首先要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繁琐分析依然相当普遍。分析一段课文,必问“这段有几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什么意思?”逐句讲解,不厌其碎,一问一答,贯穿始终。一篇课文,好比是一只漂亮的花瓶,整个看上去感觉很好,如果打成了一堆碎片,还有什么漂亮可言!繁琐分析,源远流长,陈陈相因,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积非成是。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大,事实上却无大用处!将一篇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事实证明其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凡是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硬塞给学生的东西,大抵是僵死的,无用的;只有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出来的东西,才是鲜活的,有用的。我们果真在教学中摈弃了繁琐分析,加强了语言训练,就能够保证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作业。这么一来,就可以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第三,要搞好考试改革。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不超越“大纲”、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考查学生识别错别字的能力,便可从大街上的商业广告中搜集一些错别字让学生改正。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可出示一份说明书,让学生读读,看他们能不能理解上面的内容。要考查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便可提供一段采访实录,让学生采撷实录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板报稿。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4.苏教版八下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篇四

提问: 摸到黑棋的次数是多少?摸到白棋的次数是多少?为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顺利地导入了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研究。通过学生回答,很自然地引出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

第二个活动环节:任意抛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吗? 分析:任意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有两种可能①正面朝上②反面朝上,因为它们出现的机会均等,所以出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小明认为: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朝上一面只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全是正面;2、一正一负;3、全是反面,因此这三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若不同意,你认为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朝上一面有4种可能:①正、正 ②正、反③反、正 ④反、反。

一次正面朝上,另一次正朝面下发生的可能性大。

第三个活动环节:小小设计家

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

5.苏教版一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篇五

我们班有47名学生,整体水平很差,在学习方法上欠缺,再加上教学时间紧张,字词和课文朗读掌握还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上没有自觉性,上课听不牢,作业拖拉,因此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对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上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复习的内容:

本学期主要有如下几块教学内容:汉语拼音:学习目标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识字和写字:学习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阅读:学习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口语交际:学习目标是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复习重点:1、要让学生能够认读《生字表(一)》中的550个汉字,能分清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掌握《生字表(二)》中的250个汉字,能用常用字组词或者说话。2、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和规律。3、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同偏旁的字,复习本册要求的反义词,能用部分生字口头或书面组词。复习难点:1、帮助学生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2、指导学生能够用部分生字进行口头或书面的组词,从而达到积累语汇的目的。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性与灵活性。4、审题能力的培养。

四、复习措施:(1)是互帮互学,优化组合。课内,我们主要采用互帮互学的形式,优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发挥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课外,主要采用优优组合的形式,让同一层次的学生自由配对,发挥学生之间的竞争、激励机制。(2)是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让学生质疑问题,摸清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矫正或查漏补缺。(3)是情绪的保持。复习期间合理安排一些调节,通过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五、培优扶差措施:

1、是互帮互学,优化组合。课内,我们主要采用互帮互学的形式,优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发挥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课外,主要采用优优组合的形式,让同一层次的学生自由配对,发挥学生之间的竞争、激励机制。2、是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让学生质疑问题,摸清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矫正或查漏补缺。3、是情绪的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复习质量的保证。复习期间合理安排一些调节,通过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4、对于优生:让他们进行一些新题型的训练,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5、对于学困生:组成“一帮一”小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本册要求掌握的250个四会字,尽量全部过关。综合练习面批面改,及时改正错漏。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六、复习安排:

一、汉语拼音(3课时)

1、复习汉语拼音,基本上能做到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根据拼音写出要求学会的汉字。3、复习巩固大写字母。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字词(3课时)

1、复习认读《生字表(一)》中的550个汉字,复习掌握《生字表(二)》中的250个汉字。2、复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3、复习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复习本册要求的反义词、近义词,能用部分生字口头或书面组词。4、进一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及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句子(3课时)

1、认识句子,能正确地抄写或听写句子。2、正确判断句子是否完整,能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3、复习本册要求学会的句式,学会用这些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全册共有以下7种练习句式。1、谁替/给/帮/为谁。2、()正()呢!3、()渐渐()。4、()一边()一边()。5、“把”字句改成“被”字句。6、()那么(),那么()。7、()已经()。复习时,请学生进行一些句子的补充练习,让他们知道完整的句子应该具有哪些内容;可以提供几个词语,让他们给词语排队,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培养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以请学生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还要进行恰当的补充;还可以做一做趣味性的组句游戏。

四、积累(渗透在整个复习过程)

1、复习理解或掌握课文中的词语,不断丰富、积累词汇,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部分词语。2、复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和优秀段篇。3、正确背诵指定的课文。

五、阅读(3课时)

1、复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2、复习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逗号和感叹号。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4、复习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六、朗读(渗透在平时读书的时候)

1、复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朗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3、学会分角色朗读,展开合理的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七、写字(渗透在平时书写的时候)

1、掌握不同结构汉字书写的规律,把握各种笔画书写的特点。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基本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3、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八、说话写话(2课时)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2、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想法。3、与别人交谈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并能对别人的发言做出简单的评价。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6.苏教版八下语文复习 篇六

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学习习惯。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1、本文通过植树活动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我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3月22日是中国水周。

3、积累相关的公益用语。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天空是小鸟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2、《暖流》

本文讲了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和学生谈心的事,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3、《只拣儿童多处行》

一、多音字:

解:jiě(理解)

jiâ(押解)

xiâ(浑身解数)

二、解释:

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

成千盈百:盈,满。形容人很多。

三、填空:

1、走进玉兰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含的精神、力量,都尽情的释放出来了!

3、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4、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生机勃勃,欢畅活泼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5、原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改编: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6、在本文中,儿童先后被比喻为小天使、繁花、春光。

7、作家卡片: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代表作《寄小读者》,这是她在赴美留学期间,将旅途和国外的见闻及感受,陆续写了二十多封信。她的主要作品还有:《春水》《繁星》《小桔灯》等。

4、《早》

一、多音字:

正:zhēng(正月)

zhâng(正义)

二、解释:冰清玉洁:比喻人的品质高尚、纯洁。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中的四样。

三、填空。

1、本文是按照方位的顺序来写的。通过写三味书屋,告诉我们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时间,珍惜春天,珍惜早晨,争做“东风第一枝”。本文的作者是吴伯箫。

2、作者写蜡梅的用意:借花喻人(鲁迅),用梅花开得早比喻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用梅花的冰清玉洁比喻鲁迅先生品德高尚。

3、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乡拾》《阿Q正传》《祝福》等就是他的主要作品。他笔下的著名人物形象: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

4、鲁迅先生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5、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及上面第2句)

5、《古诗两首》

一、解释。

游园不值:去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值:逢、遇到。

应:应该。怜:爱惜。苍苔:青苔。小扣 : 轻轻地敲。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疏疏:稀疏。径:小路。

深:深远。树头:树梢。急走:快速奔跑。

二、填空: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遇主人,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美好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意:大概是园子主人爱惜这里的青苔,不想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所以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却久久无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春天安逸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风光的赞美。

题意:在新市一位姓徐的人开的旅店里住宿。

三、拓展:

1、关于描写春色的诗:(本课)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南春》《春夜喜雨》

2、关于描写儿童的诗句: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5、《梦圆飞天》

一、多音字: 划huá(划破)huà(计划)

二、填空:

1、神州五号发射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间是在2003年10月15日。

2、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时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3、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发射(首次载人:杨利伟);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发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发射。(出舱行走:翟志刚)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内容的方法,激发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2、中心句: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3、引号的用法:

a.引用

(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词语)b.特定称谓

(“九一八”事变)

c.特殊含义

(学会用“手指”说话)d.强调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7、《神奇的克隆》

1、本文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

2、克隆的历史:1952年克隆蝌蚪成功,1972年基因复制成功,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1996年克隆羊“多利”出生,批量克隆老鼠成功,2000年克隆猴子成功。

练习2 表示看的词语:

(1个字):瞅、瞪、瞧、视

(2个字):浏览、瞻仰、远眺、俯视

(4个字):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一览无余、睹物思人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8、《海伦·凯勒》

一、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2、名著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海伦自传)

9、《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强:jiàng(倔强)

qiáng(强大)

二、填空

1、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4、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10、《郑和远航》

一、多音字:载:zài(满载而归)zǎi(一年半载)

二、重点解释

严阵以待:待,等待。惊涛骇浪:骇,令人害怕。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惊叹不已:已:停止。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写的郑和第一次远航。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多音字:横hâng(飞来横祸)hãng(横竖)血xuâ(血溅墙头)xiě(鸡血)

二、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如何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如雷锋、王二小、屈原等;“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2、本文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13年的时间,才写成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12、《精读与略读》

1、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

2、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与略读两种读书方法,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略读的方法:①读提要、前言、章节目录;②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13、《秦兵马俑》

一、多音字:乘(shâng):战车千乘

乘(chãng):乘车 肖:姓肖(xiāo)

惟妙惟肖(xiào)

三、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举)世无双:全(若)有所思:好像

所向披(靡):顺风倒下

跃跃(欲)试 :将要 微微(颔首):点头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这里是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本文具体介绍了: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3、《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4、《埃及的金字塔》

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夸张的修辞方法)

3、《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重点词语解释

摇篮:文中指发源地。

掺和:指悠扬的乐声与花草的芬芳混和在一起。

星罗棋布:像群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罗,罗列;布,分布。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2、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3、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②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③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④维也纳的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

三、拓展:

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父”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大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雅号:春城——昆明

对称的古都-北京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狮城-新加坡 圣城-耶路撒冷

水都-威尼斯

花都(浪漫之都)-巴黎

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16、《爱如茉莉》

1、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2、记两个词语:真爱无痕、至爱无声

3、练习2的答案:“掏”“咽”“钻”三个词都是指具体的动作,而“秘密”“话”“幽香”又都是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掏”,不能“咽”,也不能“钻”的,似乎有了矛盾。其实这是通过隐喻,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因而也就使语句更生动形象了。

17、《月光启蒙》

一、多音字:

落:lào(落枕)

luò(落叶)

là(落队)散:sǎn(散文)

sàn(散步)混:hùn(混沌)

hún(混球)

累:lěi(积累)lâi(劳累)lãi(累赘)

二、填空:

1、本文的中心思想: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2、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3、以《月光启蒙》为题的原因:

①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

②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而“月光”往往能够营造美好的记忆,以此为题目,与全文的情境相吻合;

③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

4、练习2的答案:①“长”从“生长”的意思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②这里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

5、积累民谣一首:《拉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也要去。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我们从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祖父的爱、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我”心目中,园子——

1.是样样都有的;2.是充满生机的;3.是自由快乐的;

4、是五彩缤纷的。

20、《谈礼貌》

一、多音字:

校:jiào(校场)

xiào(学校)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所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礼节周到,就会让人感到温暖,没有礼貌,就会让人感到讨厌。

3、关于礼貌的名言(课外)(课内2句见上一题)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

4、关于礼貌的成语:

彬彬有礼

文质彬彬平易近人

谦谦君子 以礼相待

礼贤下士

练习5

1、与语言表达有关的四字词语:(12个)

头头是道 娓娓而谈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理直气壮 侃侃而谈 胡编乱造 无稽之谈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 拾人牙慧 老生常谈

2、新词儿:外卖 神马 浮云 下岗 粉丝 海选 沙发 菜鸟 驴友

21、《七律 长征》

一、重点解释:

难: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连绵不断。磅礴: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填空:

1、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全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对仗。

3、“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全诗总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漫漫长途),再也看不见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中:“(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了,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2、本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达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彭德怀的性格特点: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23、《大江保卫战》

一、背诵: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二、课文通过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三、1反映英勇的成语:奋不顾身

冲锋陷阵 2反映团结的成语:齐心协力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练习6

1、《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词选自《长征组歌》,歌词雄壮,歌颂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期中“敌重兵”中“重”(zhòng),意思:力量雄厚;“重飞渡”中“重”(chóng),意思为:重新。

2、《清平乐 六盘山》是本册我们所学的毛泽东的另一首词(还有他的诗《七律 长征》),是一首有关长征的诗词,抒发了乐观而积极的豪情。

长城:长征的目的地。

长缨:长绳子。词中指革命武装。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第七单元复习资料

24、《古诗两首》

一、重点解释

翻墨:打翻了的墨水。跳珠:跳动的珍珠。毕竟:到底。四时:指四季。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艳。整首诗解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洒落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下往上看,湖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时相同。莲叶于天连接,无边无际,碧绿碧绿,荷花于日相映,谁曾见过这样的鲜红?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苏轼,写夏天西湖雨天的景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宋】杨万里,写夏天西湖晴天的景色。三:拓展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5、《望月》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写月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6、中心思想: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7、课外拓展:描写月亮的成语:披星戴月 清风明月

8、描写月亮的诗句: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9、本文描写了“江中之月”“诗中之月”“心中之月”。

26、《灰椋鸟》

一、多音字

qiào(翘辫子)qiáo(翘首)和 hã(和平)

hâ(应和)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作者:徐秀娟。

2、中心思想:课文写了我和同伴第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栋鸟的经过。重点描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自己爱鸟的心情,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3、拓展:与“鸟”有关的古诗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

26、《水》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母亲会把“渴”说成“饿”可以表现出水的奇缺,缺水的痛苦,人们渴望水的强烈欲望。

2、本文通过写孩子们在雨中的表现反衬出村上水的缺乏与珍贵。在此作者使用了以乐衬苦的写作方法。说明当时水的重要,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3、节水的成语:滴水成河 积水成渊 细水长流 饮水思源

4、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练习7

一、描写四季的成语:

春季: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桃红柳绿 百花齐放 草长莺飞

夏季: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 烈日炎炎 汗流浃背 骄阳似火 大雨倾盆 秋季: 金风送爽 万里无云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秋色宜人 秋高气爽

冬季: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寒气袭人 天寒地冻 天寒地冻 瑞雪纷飞

二、描写勤奋学习的成语:

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三、描写时间快的成语: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风驰电掣 雷厉风行 一日千里

课文知识连连串

1、“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同学们怀着欢乐的心情向荒山野岭进军。“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植树造林让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春光染绿了植树孩子们的双脚,孩子们多的地方春光最美,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儿童和春光一样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早》记叙了吴伯箫爷爷访问了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书屋后园的腊梅清香纯净疏淡,花瓣润泽透明,由这报春的梅花作者想到了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美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说到春天,古诗中的春天灿若繁花,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千古流传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彭德怀总司令与战士同甘共苦,走出了草地。凭借着这种乐观顽强的精神,红军取得了长征胜利。回首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表现的大无畏精神,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如今长征精神已成了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勇敢地和困难做斗争。看!1998年夏天,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战洪水,保人民,显现了军人的本色。三宝太监郑和,凭借顽强不屈的精神,七下西洋,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播扬到了全世界。盲人音乐家阿炳不屈服于命运,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和理想,创作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之际,勇敢地告诫自己“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3、爱是一个永恒的东西。《爱如茉莉》中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就像茉莉一样芳香怡人。《月光启蒙》里母亲将家乡的歌谣、童谣、故事、谜语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水》中母亲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用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冲凉,让我们感受到了无水的快乐。《望月》时,小外甥的调皮可爱,以及有关月亮的奇特动人的想象。还有沙利文老师、萨勒老师对海伦的无私的爱和奉献,都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个个感人而温馨的画面。

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瑕疵 篇七

一、解释模糊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名句“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族”译为灭族, 从大方向上是对的, 但给学生翻译句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灭族秦国是不合适的, 意译为灭掉秦国倒是可以的。“族”在这里不仅是名词作动词, 准确地说是使动用法,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王自己, 不是天下的百姓。同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此处把鄙当作动词来处理也是模糊的, 因为整个句子理解为越过邻国把远处的国家当成它的疆界, 所以“鄙”字是意动用法。诸如此类, 新教材在处理时可以更严谨些, 如能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用法, 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轻松不少, 因为平时练习中意动、使动、为动等都被视为不同的用法。

二、自相矛盾

《师说》中“吾师道也”, 文下的注释是“以道为师, 即学道”。从严格意义和解题技巧上, 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用法, 前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者解释为学习, 是动词。从语境来讲, 课文要说的意思是不管比我年长的人还是年少的人, 只要他有学识, 他都是我的老师。显而易见, 知识渊博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怎么能把道理当作老师呢?所以, 我认为应该删掉前者用法, 保留后者。“师”, 即学习, “吾师道也”, 也就是我学习道理。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且尔言过矣”, 对“过”的注释是错, 犯错。“错, 犯错”, 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性吗?“错”是形容词, “犯错”则是动词, 而在文中应该理解成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应毫不犹豫地去掉犯错这个解释。同样的情况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视徒隶则心惕息”, 文本右边把它理解为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 而下面对“惕息”的注释却是因恐惧而喘息。学生就提出疑问, 那到底是不喘气还是喘气呢?虽然都是强调恐惧的程度, 但这两种解释不能不说是有天渊之别的。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虽无大碍, 但却是原则性的错误, 难免会削弱教材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

三、前后重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对“其”的注释是公务之暇, 把它替代进句子中就是公务之暇的间隙。一目了然, 意思是不流畅的, 暇和隙是前后重复的, 个人觉得“其”就解释为公务, “隙”解释为闲暇。

四、落实不准

《指南录》后序里有个句子“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后带身份的, 我们一向处理为凭……的身份, 可是它解释为用。再如《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这个函字一直解释成用木匣子装, 但它翻译成用棺材收殓。虽可能为表尊敬之意, 但小小的头颅用大大的棺材, 实在不符合常情。在我们教授课文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 总是会很模棱两可地先肯定这个, 后又承认那个。最后只能说, 两种理解皆可打上特殊符号, 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些不好的误导。

五、用法不当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此处的幸是非常典型的实词。课文给予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这个义项也很常见, 比如“始皇帝幸梁山宫”, 但此处是指阿房宫的嫔妃望穿秋水时心中的想法。我想她们希望的不只是皇帝过来陪她们谈天说地、喝茶听曲, 她们每个人想尽办法都想得到的是皇帝的宠幸, 因此, “幸”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解释为宠幸。最近学的《渔父》中, 也有一个句子令大家都很头疼,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其中的“汶汶”翻译为玷辱, 所以对这个“之”就有了“的, 取独”两种理解。许多人在那里争论不休, 但我还是觉得前后两个句子形式相对, 用法相同不是最好的处理吗?因而以前把“汶汶”解释成污浊, “之”同前, 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最准确的用法。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 把“阙”注音为“jué”, 注义为侵损。而在古汉语字典中注音为“jué”的解释为挖掘, 典型的例句是《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而读“quē”的时候才解释为侵损, 因此此处应读“quē”。学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及掌握各种用法的基础上向课外文言文段落延伸拓展, 如果记忆的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不仅会影响对本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更会大大削弱鉴赏课外文言作品的能力。

当然, 也有一些修改, 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字, 以前解释为夸耀, 现在修改成顾惜, 顾惜自己的名节就要比夸耀名节更合情合理。《劝学》中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兴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其中的“焉”, 以前前两个理解成兼词, 后一个是语气助词, 而现在下文翻译为圣心的心境由此具备, 显然第三个焉也调整为兼词了, 从排比句的统一形式出发, 这样修改更加合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8.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探讨二题 篇八

【关键词】商榷 质疑 高中语文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补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见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2008年5月第4版,同年11月第2次印刷,文题系编者所加)的作者朱正系鲁迅研究专家。他从鲁迅手稿与发表稿的比较对照中,揣摩作家的修改意图,体味其修改妙处。这样品评的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它在使我们明白文章不惮千遍改的道理的同时,也非常直观地让我们看到修改前后的情况,以及修改的好处,便于我们大家对照学习。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的品评,笔者以为就有美中不足之处,至少有两点“缺憾”——一处品评不完全,没有做到全部评品;一处体味属于误解、臆解。下面不避浅陋,试分别评述。

一处是作者对“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的评析还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做到全评。为了评述的方便,现把相关句子抄录如下:

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背脊,便会×的一声,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作者在这里一一指出了鲁迅的修改之处,且对“如果”改为“倘若”,“后身”改为“后窍”,“一股”改为“一阵”作了点评,但对“背脊”改为“脊梁”未作点评。笔者在这里不妨“狗尾续貂”——这两个词是同义词,改与不改均可,推想鲁迅这样改,应当是从语体的角度来考虑的,是为了语言的规范。注文⑤对“×”的解说是“这里被涂去的一字无法辨认”。笔者从《鲁迅手稿选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上的文本影印手迹上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出鲁迅是把“剥”字涂掉而改成“拍”字的,并非无法辨认。“剥”与“拍”都是双唇音,“剥”是不送气音,而“拍”是送气音。作为象声词,“拍”读起来比“剥”响亮;改“剥”为“拍”,则更为准确地描摹出斑蝥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的声响,能更好地表现其童真童趣。

另一处值得商榷的是作者对鲁迅写摘覆盆子的一段的评析。原文是这样的:

如果不怕刺,就可以摘到角×角婆……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好得远。[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一段文字,作者在注文⑩对“就”改为“还”作了精当的点评,这里不再赘言。对“角×角婆”处的修改,朱文的注文{11}则是误解了鲁迅的修改意图,是没能体会到鲁迅修改的匠心,因此有说一说的必要,否则就容易产生误导。

注文{11}是这样写的:“写着‘覆盆子的地方原来是五个什么字,涂掉了,看不十分清楚。推想起来,原来大约是打算先写上一句描写覆盆子的话的。像现在这样,先明写覆盆子,跟着再来描写它,就可以把句子造得短些,更符合汉语的习惯。如果写‘还可以摘到什么什么样的覆盆子,句子就长了,也更‘欧化了。”

作者的这些“推想”与鲁迅修改的意图相距甚远。笔者以为,这是由于作者没有分辨出删去的文字是“角公角婆”,也没有想到“角公角婆”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的就是“覆盆子”所致。

覆盆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長有倒钩刺。它有很多别名,如:悬钩子、覆盆、覆盆莓、树梅、野莓等。鲁迅二弟周作人说:“覆盆子的形状,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句话形容得真像,它同洋莓那么整块的不同,长在绿叶白花中间,的确是又中吃又好看,俗名‘各公各婆,不晓得什么意思,字应当怎么写的。”(《百草园·园里的植物》)同为浙江籍的作家胡兰成在散文《桃花》里提到“初夏在庭前,听见夹公鸟叫,夹公即覆盆子,母亲教我学鸟语:‘夹公夹婆,摘颗吃颗!”这样看来,在浙江角与各和夹同音。因为是方言,作家们据己理解,只是在具体写法上略有不同而已,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角公角婆”就是“覆盆子”无疑。因此笔者认为对“角公角婆”处的修改,应作这样的理解:“‘角公角婆是当地方言,指的就是‘覆盆子。作者改方言词为规范学名,是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像在这一段的前半部分,鲁迅对“叫天子”(云雀)就用括注的形式作了说明,而在随后不到200来字之后,又来了一个方言——“角公角婆”,作者大约觉得不妥而改动,因为他一向主张“太僻的土语,是不必用的”(《答曹聚仁先生信》)。笔者以为,这才是鲁迅修改此处的初衷,虽然这也是推想。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教材第133页题注中说“节选自《鲁迅手稿管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有误。事实上,该书(由叶圣陶题写书名)是1981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1年印了6300本之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重印”。上面引用文字是作者以新书名《跟鲁迅学改文章》(岳麓书社2005年2月第1版)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言,应该是可信的,故“1987”系“1981”的误植无疑。

二、对“东犬西吠”注解的质疑

对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中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一句中的“东犬西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005年6月第1版注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2006年6月第2版的课本把这一句的注释改为“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笔者以为,这两种解释都是不妥当的。

从文意来看,这两种解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一段是紧承过渡段,“多可喜”承上(第1段),“亦多可悲”启下(第3段)。这一段(即第3段)是重点写悲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然余居于此……亦多可悲”。作者写“悲”,从“诸父异爨”——分家写起。正由于分家,因而“墙往往而是”,导致了庭院由一个整体分成了若干小块,这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大家庭的零落衰败、分崩离析。“东犬西吠”正是这个大家庭分裂后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叔伯们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细节描写,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大家庭“瓦解”、败落的无限伤感。如果按照第1版的注释来理解,“东”是“犬”的定语,意思是“东家的”,“西”作“吠”的状语,是指“对着西家”,整个句子解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似乎顺理成章。至于第2版的解释,又引申为“跑到”,笔者以为这纯粹是想当然。假如依照上面的两种解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既然“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那么西家的狗难道就那样“友好”,不对着东家的狗叫吗?既然“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那么西家的狗难道就那么“老实”,不跑到东家叫吗?不要忘了古谚所揭示的“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生活常理啊。很明显,这两个注释的解释都是不合生活逻辑的。

这两个注释的错误是源于理解太机械了,太拘泥于字面意思了,只是想当然,只是“自由”引申。“东犬西吠”应当从“互文见义”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互文(互辞)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也就是说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得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它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结构特征是互省,“文省而意存”。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它的语义特征是互补,“互文相足”(钱钟书语)。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意思是:“(木兰)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帖在脸上。”也就是说“理”和“贴”这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对这类句子,我们理解时应注意瞻前顾后,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同理,“东犬西吠”亦属此类,需要前后补充而“见义”——前半部分只讲“犬”,动作义由后半句的“吠”补出;后半部分只讲“吠”,主语义由前半句的“犬”补出。也就是说“东犬西吠”即“东犬(吠)西(犬)吠”的省略形式而已。前面说过,这句话是大家庭分裂后所出现的犬声相闻而不往来的真实记录。作者不言伤感而感伤寓于其中。

因此无论是从文意的方面来理解,还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准确的解释应当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也对着东家叫。即犬声相闻之意。看来对于古诗文中的这类互文句,我们阅读时万万不可自以为是,以免闹出望文生义的笑话来。

9.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 篇九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名,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强,具有良好的书写和预习习惯。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也有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本班的优生在平时作业、测查中审题细心答题认真、能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答案准确。中间部分学生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所在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遇到课死记硬背的知识能应答,遇到独立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拓展练习的题无从下手。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潜能生”有5人。这些学生主要是智力相对较差,学习习惯差,十分粗心,记不住前边学后面忘,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但我还是有信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160个生字,会认的7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32个词语,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多音字;

(4)选字填空;

(5)改正错别字;

(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

(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读读背背: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读背背的词语、1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4、句子。

(1)懂得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能运用常用词和关键词造句。

(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

(3)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4)按课文内容或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填空;

(5)根据提示语默写语段;

(6)补足词语;

(7)词语搭配;

(8)会修改病句;

(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语言感悟:a、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b、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c、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d、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

e、根据要求写句子。

5、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6、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7、阅读: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

(2)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4)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8)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8、习作。

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整洁。40分钟不少于400字。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三、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潜能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优生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四、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书信及常见的应用文。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

五、复习方法:

归类复习法、练习法、讲解法相结合。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多读:运用语言要求多读利用晨读、发动小组间的竞争,把所有的课文都读熟,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背熟并能默写。

2.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多写:对于各种作业要注意形式,激发学生的需要和动机,让所有的学生愿意做,乐于做。

3.以教科书为本,并适当向课外拓展多练:复习过程就是重复练习的过程,但又不能简单的重复,要把握住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平时教学中的未知领域,有的放矢的进行练习。只要练习务必全部掌握。

4.以测促练:复习过程要结合时间和进度对复习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检测结果,总结复习情况,以利于更进一步的复习。

5.重点突破:抓住差生不放松,促进他们的书写、练习、应试能力的提高首先从思想上引起他们的重视,抓住课间和其他有利时机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鼓励和心理疏导,从思想上改变懒惰和不求上进的毛病。

六、复习安排:

1、单元复习(15课时)

2、分类复习(15课时)

10.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十

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化石鱼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3、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式:

诵读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化石鱼,英文名称[ichthyolite]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几亿年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②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③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

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化石鱼”。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

四、作家作品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é)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五、新课学习

艾青的《化石鱼》是一首哲理诗。艾青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

1、全诗共7个段落,在诗意上可分为几部分?

全诗共七节,在诗意上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层(第1节)写鱼的生命之舞

第二层(2节)写鱼生命毁灭的悲剧。

第二部分(3、4、5节)写鱼化石的形态。

第三部分(6、7节)写诗人从鱼化石获得的领悟并提示的人生的哲理。

2 、研讨

第1节:找出诗中描绘鱼在形成化石之前的形象的词语,这与下文有何关系?

第2节:采用“你”的第二人称,诗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如何理解“失去自由”?

第3节:鱼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

第4节:后两句该如何理解?“沉默”“不能动弹”鱼的感受?

第5节:简析“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第6节:凝视中感悟到什么?

第7节: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

3、总结,同时简介写作背景。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因为鱼化石的形象能极贴切地表达诗人的思绪。当然,要通过鱼化石来表达自己的思绪,要表达得生动感人,不仅要对自己内心的思绪有准确把握,还要对鱼化石的形象有准确把握,并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而诗人正是具有这种把握能力的高手。

六、课堂总结

1、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本诗则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2、借物喻人 3对比手法

七、课堂巩固

八、布置作业

教学巩固:

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

2.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 ,不得一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 ,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

3.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4.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5.全篇写法怎样?

上一篇:第三次英语演讲原文及译文下一篇:淮北师范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环保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