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开题报告(9篇)
1.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敏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黄
静
夏
涛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集(包括课堂实录)等。
2.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 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 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 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 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 但不同种族,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在医学上, 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 课题题目应适中, 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 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 论文选题范围太大, 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 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 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 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 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 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 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 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 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 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 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 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 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 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 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 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 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 避免大段引用原文, 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 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 (约200字) 应具有独立性, 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 尽量避免“本文”、“我们”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 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 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 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 主谓语搭配得当, 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 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 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 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般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三个部分, 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 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所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具体化。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 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医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 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 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 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 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 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 尤其要认真推敲,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 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 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就是整个研究的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 多从基础问题开始, 分阶段进行, 比较分析时还会出现两条或多条路线同时进行, 医学中多采用图表的方式表现, 使之更加简明、清楚。先进可行的技术路线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科研课题的价值, 也关系到研究的时效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包括目前课题所处的研究阶段, 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 (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 医学课题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要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 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 能够对整个科研课题的远期目标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也主要是综合上述两点对整个科研课题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 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完成课题的技术支持、软硬件保障等。
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这方面主要涉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 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判断, 提出拟采用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 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时限, 不同阶段 (开始和结束时间都要有规定) 的研究任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果, 不同学期的研究日程安排等。最后还应要求研究生在开题答辩考核过程中对本课题做出经费预算。
4 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是整个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毕业论文答辩能否成功通过的重要保证, 因此, 必须对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部规定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的统一格式, 在开题考核前一周, 研究生必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向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开题考核申请, 并上交文献综述。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学专业和指导教师推荐, 组建开题考核专家小组并组织开题。开题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人, 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组成, 其中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不得少于2人, 考核组长1名, 导师不担任组长。开题考核程序分为:开题报告陈述、考核专家提问、考核专家评分三个环节。考核小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书、文献综述、综合能力三方面进行总体考核和评价。学院安排答辩秘书1名, 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记录, 并对所有专家的评分进行汇总, 最后由考核小组组长填写考核意见并签字。开题考核未通过者, 半年内须重新开题, 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和审核工作。开题报告书和文献综述一式两份, 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封存保管。
总之, 要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1], 增强研究生对所参加科研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整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摘要:开题报告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论文水平, 必须进行开题考核, 并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
关键词: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3.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4.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时间:5月10日
立项号XKT--ZXSX210
课题名称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负责人张传敏
所在单位西安交大附中13届数学笃行学科组
课题研究的背景
初中学生年龄小,心理不成熟,思维和生理发展较快,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障碍并举,如何在教和学两个层面上使初中数学的全过程教学,在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学习体验过程、课后的深化提高,及课后学习的延伸等过程卓有成效,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得到发展,如何重新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行为,如何在创新高效教育策略,改革教与学的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全过程质量?如何高效提升全过程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学策略和行为,就是我们着力追求和研究的一种教育
就网上调查情况反馈:
(1)双峰青树坪中学开展“小组合作有效性校本教研月”活动;(2)甘州区新墩镇双堡小学举行“有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盱眙县黄花塘镇新街中学召开了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会议;
(3)眉山市小学校本教研共同体音乐、美术研讨活动“如何提升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全国专家在蓉研讨高中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校长作用”为主题,举办中外八国校长论坛。
就数学教学而言,还未有进行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的案例。
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习罗增儒老师《数学教学论》---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材,使我们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有效性,因其而受益。学课程与教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既有教师培养过程中融入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又要求一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教学的具体方法、过程,展现是多层次的、多种类的设计和方案,如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有效性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根据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势,对中学数学教育方面的教材加以充实、更新。就社会责任而言,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且要在理论上、在对中学教师的教育中发挥出推动或牵引的作用。实现我们对数学学科教育转型的自觉启动。
本次申请小课题《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这种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总结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既在操作层面上介绍初中数学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又在理论层面上提供现代教育学、数学学习心理学的依据。
(2)在努力继承数学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着力吸收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新成果,特别要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框架,反映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视野。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关键词界定:
1、全过程是指:
在教和学两个层面上使初中数学的全过程教学,在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学习体验过程、课后的深化提高,及课后学习的延伸等过程卓有成效,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各个全过程的学习中得到发展。
2有效性是指:
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至关重要。这种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的理解性、应用性、活动的可操作性、评价的激励性等过程中有效性,教师因其而受益,学生因其而受益。如何重新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组内成员共同参与,研究各有侧重。
张传敏、郭琳靖(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陈文涵(课前教学学法指导的有效性)
李整社、熊敏(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耿艳萍、赵方(精选例题习题的有效性)
贾金博(学生数学思想引导的有效性)
白小朋柴璐(课后学习延伸、拓展的有效性)
2、阶段划分
初一第二学期结束:
第一阶段小结,成文《初一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初二第二学期结束:
第二阶段小结,成文《初二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初三第二学期结束:
第三阶段小结,成文《初三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3、总结《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的主体部分:分类一:用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学法指导
分类二:用于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教法法指导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5.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完成作业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
松
立 项 单 位: 沿河县教育局
2014年10月10日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根据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将我的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名称: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完成作业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们农村学校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无人监管,整天“自由自在”。加上小学生天生有贪玩的天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些非留守儿童虽然父母在家,但由于知识成面有限,加之一天忙于工作、农活或生意,根本没有精力或能力辅导。还有部分孩子是寄住在学校周边农户家里,大部分学生的管理、监督跟不上,学生的基础又差,学习习惯也不好,独立完成作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总结所学知识,检验其掌握知识巩固程度的过程,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做作业有什么用,只因为是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做,很多学生课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这样,即使做了作业,也没有多大效果,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做作业往往就会去抄袭别人的。更重要的是学生长期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后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与日俱增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就会更加不理想。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预计解决的问题。
解决学生独立有效完成作业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教学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不同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课后作业布置要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分层对待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完成作业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爱上学习,从而喜欢做作业,并能独立有效完成作业。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与家长协调沟通形成合力
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必须独立完成,只有独立完成,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可是有的学生拿到题目,一碰到困难不动脑想一想就去翻阅答案或抄袭别人的作业,甚至就纯粹不做,而家长也置之不理。因此学校与家长要建立信息平台,将每天的作业和其它一些学习信息通过短信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明确每天学生的作业任务并按时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并独立检查。
2、因人而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推进,让学生根据不同需要选择,让学生逐渐对学习感兴趣。
3、精选习题,让学生走出题海
精选习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以及课外读物资料中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知识认真精选,或教师根据已有经验自行精心设计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以巩固和发展。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
2、成立课题究小组。
3、做好课申报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5月)课题实施阶段。
1、确定实验班级和学科教师。
2、做好研究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调研工作。
3、做好每次作业的收集和汇编。
4、每位实验教师每月做一次课题实施小结。
5、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并作及时调整。
6、进行作业展示对比。
7、每学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并向领导汇报开展情况。第三阶段(2015年6月)总结阶段。
1、拟写好结题报告。
2、撰写出研究论文。
3、做好教师培训讲座。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预计。教学科研论文 形成教案例
七、课题成员分工
张松:负责对课题申报、阶段小结、开结题报告、研究结果的论文撰写。以及人员的分工和协调,资料的收集整理。
杨叶:负责对六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冉霞:负责对五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
陈蓉:负责对五年级学生数学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
张永碧:负责对四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
胡年学:负责对四年级学生数学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
姚廷艳:负责对三年级学生语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
王强:负责对三年级学生数学学科的作业研究和实施、资料收集,拟写本年级相关学科的月小结和阶段小结。刘正刚:负责过程图片的采集和整理收集。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不少教师的关心和指导,同时学校以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大家!
6.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状调查。
2、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3、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4、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6月——2013.8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13.9月——2014.6月)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14.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魏祥珍、吕维鼎,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武海洋、陈坤,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肖博、蒋倩雯,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吕建军、金欽,负责联系实验学校的课堂观摩、送教下乡等。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经费
7.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篇七
广东省梅州市是广东省客家人聚居的地区, 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话, 是客家方言的“标准语”。梅县话有六个声调, 其中两个入声完整地保留了[pt k]三种塞尾。本文基于EGG信号从发声和调音音质两方面研究梅县方言声调, 分析梅县方言的声调系统, 并初步分析其发声类型。
1. 实验介绍
1.1 语料采集
(1) 录音设备
录音设备有IBM笔记本电脑, Creative外接声卡, Sony话筒, 调音台, 美国KAY公司生产的CSL-4300B电子声门仪 (EGG) 。
(3) 录音软件及参数设置
录音软件为Adobe Audition 1.5。录音采样率44100Hz, 为双声道:左声道用SONY-ECM话筒采集语音信号, 右声道用美国KAY公司的喉头仪采集EGG信号, 解析度为32位。录音在南京师范大学综合语音实验室的录音间进行。
1.2 语音分析软件
(1) 用美国KAY公司的Real-Time EGG Analysis软件提取EGG信号的基频、开商、速度商等数据。
(2) Praat5.2.02语音分析软件, 用于语音标注。
(3) Matlab7.01, 用于小波降噪和数据处理。
(4) Excel2003和SPSS17.0, 用于统计分析和制作各类图表。
1.3 EGG信号的滤波和降噪
采集的声门阻抗信号, 是声带振动的高频信号和喉头相对运动的低频信号的叠加, 需要在提取有用参数之前进行滤波和降噪。本文采取傅里叶变换方法滤除与语言学研究无关的低频信号, 借助软件Adobe Auditon 1.5进行滤波。本次实验降噪采用小波变换分析。
1.4 语音标注和数据处理
(1) 语音标注
实验使用Praat5.2.02软件进行语音样本标注。标注分为三层:第一层汉字音标层 (HY) , 以声波图上语音的开始为音节的前边界, F2的终点为音节的后边界[文献8]。第二层为声韵层 (SY) , 声母段和韵母段的切分以韵母段F2的出现为标准[文献8]。第三层为声调层 (SD) 。梅县方言音节末尾的鼻音音段所占时长较长, 具有调位意义, 我们视其为载调段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保留韵尾, 以主要元音和韵尾作为声调负载段。
(2) 数据处理
(1) 提取声调段的数据。根据Praat标注提取的声调段的时间点即起点时间和末点时间, 提取该时间段内EGG信号的基频、开商、速度商等参数, 相关参数由Real-Time EGG Analysis软件提取。
(2) 时间归一化处理。在Matlab中将提取的原始数据规整为等距离的20个点, 进行时间归一化处理。
(3) 内插三倍。
(4) 统计分析和作图。在Excel中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作图。
1.5 发音合作人
古祥生, 男, 生于1950年10月, 农民, 初中文化, 从小生活在广东梅县, 主要说梅县话, 也会说普通话。录音时间为2011年7月。
1.6 实验词表
2. 梅县方言声调音高与时长实验研究
2.1 音高研究
(1) 单字调基频数据及T值曲线图
表2给出了梅县发音人的单字调基频均值 (m) 和标准差 (s) , 单位Hz, P表示采样点, 每个调类的样本为12个。
本文采用T值法归一基频数据, 公式如下。[文献3, 10页]计算结果见表3。
(x、a、b分别为测点值、最大值、最小值)
根据表3制作梅县方言T值曲线图, 见图1。
(2) 五度值
为解决T值转换成五度值时在临界点上的归属问题, 我们采用刘俐李师提出的界域理论。[文献3, 15-18页]阴平的T值除了末点是2.97, 整体在4度内, 根据界域的上下0.1的波动范围, 规整为高平调44。阳平从1.38降到0.41, 定为低降调21。上声从2.05略升至3.05后降到0.03, 根据界域理论, 规整为中降调31。去声从最高点降到1.63, 为高降调52。阴入的降幅比上声要小, 根据界域理论, 最高点3.02可归入3度, 末点0.94可归入2度, 故为32。促声阳入在5度内, 促而平, 定为5。
实验结果与传统描写有一些差异, 但是和吕建国 (2006) 的实验分析结果很接近:阴平44, 阳平21, 上声31, 去声52, 阴入31, 阳入5/55。
2.2 时长研究
我们对梅县声调的绝对时长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文献3, 3页]
式中NDi是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对调长, Di是绝对调长值, mD是所有调类时长的均值, n是方言中调类的个数。表5是经过归一化处理后梅县单字调相对时长。梅县方言的单字调时长模式可归纳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3. 梅县方言声调发声类型研究
孔江平对五种不同发声类型的音调 (基频) 、开商、速度商及抖动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 见表6。[文献2, 187页]表中的数值表示每种参数大小的序列号, 从1到5依次增大。
在语言学中, 开商=开相/周期, 用于描述声门的松紧度。开商值越大表明声门的打开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速度商=开启相/关闭相, 是声门打开和关闭的速度比。在嗓音分析和语音合成上, 开商可作为区别发声类型的主要变量。嗓音研究对开商的定义因声门评估方法的不同而异。[文献7, 46-47页]
孔江平测得紧喉音的开商均值为47.56, 高音调嗓音的开商均值是54.41, 正常嗓音的开商均值为54.55, 气嗓音的开商值均为56.62, 气泡音的开商均值为65.86。[文献2, 185页]这些具体数值不是绝对值, 在不同方言、不同人群中会有变化。但以上发声类型的对比序列应该具有普适性。即以正常嗓音的开商为基准, 其两侧值为非正常嗓音。开商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紧喉音〈高音调嗓音〈正常嗓音〈气嗓音〈气泡音。
尹基德 (2010) 通过开商、速度商、基频及基频抖动四个参数综合判断语流中的发声类型。[文献7, 60页]
表7是本文提取的梅县6个单字调的开商、速度商、基频及基频抖动均值。
表中6个声调的开商值分三类, 舒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为一类, 整数均为53;去声与阳入为一类, 整数为50;阴入为一类, 整数55。如果按以上开商值由小到大的序列计, 三个舒声调的开商值居中;去声与阳入小于53, 在三个舒声调的左侧, 可谓左离中;阴入大于53, 在三个舒声调的右侧, 可谓右离中。再观察基频抖动值, 可分为两类:四个舒声调比较小, 在0.6以下, 两个入声调比较大, 在0.7以上。将开商和基频抖动数据综合聚类, 梅县6个单字调可分为三类:1) 阴平、阳平、上声:开商值居中, 基频抖动小;2) 阴入、阳入:开商值离中, 基频抖动大;3) 去声开商离中, 基频抖动小。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 舒声的阴平、阳平、上声与两个入声形成对立。由此我们判断:阴平、阳平、上声属于正常嗓音, 两个入声可能属于其他发声类型。去声的发声类型还不能判断。无论入声还是去声的发声类型, 需要更详细的数据分析模型才能准确判断。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EGG信号的开商、速度商、基频和基频抖动参数, 研究梅县方言的单字调及其发声类型。梅县的单字调系统为阴平44, 阳平21, 上声31, 去声52, 阴入32, 阳入5。单字调时长模式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根据已有数据, 判定梅县阴平、阳平、上声的发声类型为正常嗓音, 阴入、阳入可能为其他发声类型。根据现有分析模型, 尚不能判断去声的发声类型, 也还不能确定阴入、阳入的具体发声类型。我们正在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志, 余啸海.MATLAB小波分析与应用 (2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2]孔江平.论语言发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俐李.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度分析.巴蜀书社, 2007.
[4]刘俐李.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中国语文, 2005-3.
[5]吕建国.梅县客家方言单字调和连续变调实验分析.嘉应学院学报, 2006-8-4.
[6]宋益丹.基于EGG的吴语阻塞音发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9.
[7]尹基德.汉语韵律的嗓音发声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010.
8.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 装备标准; 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教育的论述中提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开门上课,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有校舍,有老师,再还要有教学设备,只要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开学上课。因此,学校建设的标准化,首先得有教育装备的标准化。因此早在2014年,我们都已经将修订装备标准列入我们的工作计划。为了能更好的将我省标准修订好,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是我们收集了国内外的教育装备标准,同时做了大量的调研,收集了很多这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我们也对许多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教育装备升级换代的频率大大加快了,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等,特别是一些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对我们的装备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项目的由来
我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1984年、1985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和电教器材配备目录》,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教备[1993]19号),1995年又根据新的情况下发了补充目录,同时发布的还有《小学思想品德、语文、社会、英语、健康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教备[1995]36号),2000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又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进行了调整。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调查,2006年7月,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正式编制发布了《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仪器配备标准》。
我省装备标准:2006年教育部四个教育行业标准发布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根据多年调查了解的我省情况,制定了于2006年10月由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实施《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教技装[2006])706号)。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结合本地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标准。也是多年来我省正式发布的第一部教育技术装备标准。2006年标准一直是指导全省中小学校进行配备的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们又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根据教育部文件印发《中小学实验室规程》、《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河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备配置标准(试行)》、《河南省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使用制度》等。
我省装备标准从发布至今刚好10年,这些年来《标准》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对支撑课程改革,推动实验教学,保障办学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室建设工作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轨道。但是,随着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技术装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原来的装备标准已经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和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全面启动,因此重新制订和修订我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已迫在眉睫。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教育装备是中小学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要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实现4%的。这个目标在2012年已顺利实现。特别是从2010年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面改薄项目等几个国家投资项目开始,仅“十二五”期间国家就对我省教育投入就有100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投入,用在教育装备上的资金约50亿。
经过这些年来全省广大装备人的不懈努力,我省的装备工作已形成了“建、配、管、用、研”比较完善体系,基本适应我省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极大的促进了我省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大好局面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制订符合我省中小学实际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的教育技术装备,为学校的装备建设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
通过对我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研究,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装备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装备”。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要求理科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设备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而且要求各类功能教室的建设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的教育装备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验室、图书馆两个方面,也不再分常规装备与现代技术两个层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已经从过去的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和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发展为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涵盖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各个方面的“大装备”。
(2)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技术问题是标准涉及多个领域、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不能凭经验、想当然;教育问题是强调装备标准是有关学校、为了教育的标准,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为根本目的。
(3)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感。装备标准要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前瞻性,必定要超出一部分学校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然而装备标准现实性要求则意味着装备标准的出台要以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装备标准应是务实和行之有效的,而不能成为“可望而不可及”或“中看不中用”。[1]
三、研究思路
教育技术装备应立足于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下,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个属于硬件范畴的条件与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四、研究目标
根据对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研究,制订和修订出适合我省中小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方案,以更好地指导、推动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五、研究内容
包括中小学实验室、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体音美卫、书法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小学图书馆(室)、幼儿园玩教具标准、课桌椅标准、食堂、宿舍、饮水、照明等。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①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我国学校装备标准的相关政策及规范性的文件,以及目前我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为我省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学校的装备现状,发现和感知现行标准的问题;③运用行动研究完成标准的修订,并探索出我省装备工作的新路子,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装备工作机制。
具体过程:
第一步:收集整理装备标准,调研各地市学校装备现状,对我省装备标准进行修订;
第二步:组织专家对装备标准进行论证;
第三步: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征求意见;
第四步:对各地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再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五步:由省教育厅进行公布,并提交结题报告。
七、课题预期成果
(1)將修订《标准》过程中编制依据、原则、具体做法以及推广的价值等加以整理,形成论文进行交流;
(2)提交课题结题报告;
(3)最终形成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由教育厅发布。
参考文献:
9.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九
1、论文的研究意义: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小说创作链条上一个独异的文本,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其文体归属问题、油滑问题以及评价问题在学术界成为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相对于《呐喊》、《彷徨》和《野草》的研究的造诣和深度,《故事新编》在鲁迅研究系统中一直处于研究的薄弱环节。
重返《故事新编》的研究的历史现场,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忽视了《故事新编》的独异性,试图把《故事新编》机械地纳入《呐喊》《彷徨》的研究系统,从而消解了《故事新编》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同时,在《故事新编》的研究系统中,研究者把视角定位在思想文化研究即内容的层面,而对于《故事新编》独具特色的形式研究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研究本体的叙事迷宫拒绝谨严的文学理论框架,从而给阐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忙于照搬外国理论,生硬套在文本之上而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如何找到一条佳径坦途锲入《故事新编》文本,在阐释之中既贴近文本,又不消解文本本身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这是《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和难题。
鲁迅《故事新编》的反讽,是一个显而易见却往往被人忽视的诗学问题。而且相对于《呐喊》《彷徨》二小说集的“反讽”研究,《故事新编》的反讽阐释明显处于滞后状态,而且研究者忽略了《故事新编》创作中反讽维度(广度和深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事实。我们认为,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更是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是一种更高的世界观系统的外延性展示,是一种能够联通文本与作家精神视阈的手段。因此,对《故事新编》的反讽作一番梳理,进而更深层次探究这种话语体式与作家心理、精神结构的对应性特征,从而打通文体演变与精神、文化关联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鲁迅晚年个体精神结构与文体创造、生成之间的关系,这将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故事新编》研究现状:
《故事新编》自问世起,就一直以其异质性成为争论的焦点:
1936年1月《出关》在《海燕月刊》发表,即形成一股评论热潮。有以为是攻击某人的,如上海一小报说:“这好像是在讽刺傅东华,然而又不是。”有以为是作者自况的,丘韵铎称,读了《出关》,“脑海里”“只是一个全身心浸淫着孤独感的老人的身影”。鲁迅也加入了评论的行列,他在致徐憋庸的信中称邱韵铎“曲解之后,作了搭题,比太阳社时代毫无长进”“,后来又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反驳了上述说法,称《出关》是写“孔老之争”了。应当指出的是,关于《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影射谁、寓指何种势力,种种猜测和推断在《故事新编》的研究史上从未中断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有人解读出了《起死》的“现实意义”。
对《故事新编》的文类归属,即是“讽刺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也争论得沸沸扬扬。持前论者如徐懋庸认为,“《故事新编》其实都是现代的故事,对于历史而言,真是信口开河的,所以这到底总该是一种新式的讽刺小说”,冯雪峰也说《故事新编》是“寓言式的短篇小说”。“李桑牧认为,“作者虽然写着历史题材,但从作品的具体内容考察,这样的作品却不能归入历史小说中去。”持后论者如常风,“鲁迅先生是想将过去的圣贤还他们一个是有血肉和我们凡人一样的本来面目”,说明鲁迅是作历史小说。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如此评价:“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雪苇的论文《关于<故事新编>》,在疏理《故事新编》的史料来源上作了开创性的工作,指出《故事新编》“所描写的事物从故事的内容甚至细节大都有古籍底根据,而且杂采傍搜,被综合的材料很不少。”“吴颖则重申:“《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一部杰出的历史小一说集”。
此外,《故事新编》的“油滑”问题也一直困绕着研究者。因为鲁迅对“油滑”的态度暧昧,却又坚持了十三年,所以相关研究也纷繁复杂。大致说来,对油滑的态度分为三种,一是心折派;二是臧否交加派;三是批斥派。心折派认为“油滑”是鲁迅的独特艺术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周凡英就认为“所谓‘油滑之处’,完全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或任意羼杂进去的,而是与人物的塑造,与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环境关系的描写,紧密联系着的。”而对“油滑”褒贬交加则占了多大数,如常风、茅盾、冯雪峰、唐|和王瑶等人,认为“油滑”有其独特的功用,但同时又伤害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批评的杀伤力。值得一提的是,王瑶把“油滑”同戏曲中的“二丑”艺术联系起来解读,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对“油滑”进行批驳进而否定《故事新编》的价值的言论,也散乱地存在。近年来,对“油滑”作价值定性的言论偏移到对“油滑”作理性认知的阶段,郑家建认为“要理解、分析‘油滑’问题,就必须从本质上重建对作品的世界观尝试和艺术意识的把握方式,即必须把‘油滑’理解成是一种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是一种对社会、历史、文化独特的认识方式;必须把‘油滑’同作家主体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和无限丰富性联系在一起;必须把‘油滑’同艺术想象力的异常自由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必须看到‘油滑’同中国发间诙谐文化的内在关系。”
当然,进入新时期后的《故事新编》研究已经进入多元并存的研究态势,思想文化、民族学、人类学视角下的《故事新编》研究欣欣向荣,而且出现了很多很有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对整体认识鲁迅思想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鲁迅小说及其《故事新编》的反讽研究现状:
西方的反讽理论系统性地介绍到中国,还是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事情,所以在中国本土,把反讽独立于讽刺这一理论范畴来观照鲁迅小说的研究还是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自《故事新编》发表以来,对其讽刺性一面无任何争议,只是在体裁分类时就其情感指向和题材选取等二方面的分野出现了差别。对鲁迅的讽刺艺术,研究者都有大致相当的认识,大概缘于鲁迅自己有专文如《论讽刺》、《什么是讽刺》、《从讽刺到幽默》等对讽刺进行拟定,许多研究者都发现鲁迅的讽刺的真实性、日常性和夸张性的特征,但往往出于系统整合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需要,对三部小说集进行了概览式的描述与认定,从而否认了《故事新编》独具的异质性的特点。就《故事新编》的讽刺而谈的专著还未见,但是 篇章却散见地存在。
把反讽剥离出“讽刺”来观照鲁迅《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相对于《故事新编》研究,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研究最为系统,研究方法最为科学,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这种“偏科”研究的现象影响了《故事新编》研究的广度和厚度,使得其成为一种有待研究界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的研究课题。对鲁迅小说的反讽研究,也出现了这种研究不均衡现象。研究者大多数把反讽研究对象定位于鲁迅《呐喊》和《彷徨》二部小说集上,帕特里克・哈南对鲁迅这二部小说集的反讽(中文本翻译为“反语”,其实是“反讽”的误译)技巧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勘探,用比较文学的眼光细读式地对《呐喊》《彷徨》逐篇进行了分析,并分离出鲁迅和其他日俄作家的内在性的影响性关联。他剥离出“情境性反讽”、“描述性反讽”、“并列性反讽(即结构反讽)”这三个维度,对这二部小说集进行了细致地扫描,但可惜的是,他只从技巧性层面对鲁迅小说进行了解读,并未探索其技巧后面的精神性因素,这应该是缘于其对鲁迅的偏见,他说道,“鲁迅各种反语技巧都属于一种艺术观念,而非哲学观念――它们都不构成任何‘反语的人生观’。”;最为可惜的是,他对《故事新编》的讽刺艺术在篇末的`注解中零星提及,却并未把笔触放到更远的鲁迅晚年的这部小说集子。
九十年代初,朱寿桐就鲁迅与契诃夫小说的反语技巧从三个方面(叙述反语、情境反语和效应反语)进行了比较,从而发现了植根于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作家,因其思想上的本源性差异所产生的技巧上的不同,对很好的认识鲁迅的反讽技巧有着独到的阐释。而温儒敏则就《狂人日记》中的反讽结构,即小说的“序”在全篇中的结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篇小说是“鲁迅反讽结构最为复杂,而且运用得最为精密巧妙和扑朔迷离”。并就反讽所获得的审美效果进行了精到的评价,认为是导致多层意义交织,营造了悲愤冷峻美学风格和悲剧性反讽的意味。
奥地利学者特拉普则用专文对《故事新编》的反讽问题之一――“历史自反性讽刺”问题进行探讨,即”由讽刺通过时代距离而形成的一种“元反讽”现象和“元反讽化过程”进行研究”。文章从时代性的反讽这一过程中,发现“鲁迅《故事新编》对传统神话的移植,构造出精神史、历史和语言层面的时代性叠化”,从而形成了反讽,意在表明“处于现实中的我们永远隐遁在荒谬之中”。汪晖在《反抗绝望》第六章中多次提及鲁迅小说中的反讽,可惜的是,这些 篇章文章只是从具体艺术手法上或者是具体的作品解读上来发现反讽的技巧性和意义性,还远未发展到用一种统筹的反讽眼光去统括鲁迅小说的野心,即用反讽整体解读鲁迅及其作品意蕴。
九十年代中期,叶世祥提出用一种新的角度解读鲁迅小说,这便是反讽。他尝试着从修辞学、美学、哲学这三个层面谨慎地运用反讽概念,以《故事新编》的“油滑”为起点,对鲁迅小说的反讽进行了二个方面的观照,即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并对鲁迅作为反讽家的形象进行了定位,认为鲁迅《故事新编》的反讽狂欢是鲁迅思想、精神极度痛苦的一种外在渲泄。叶文因此通过反讽把作为文体家的鲁迅和思想家的鲁迅进行了深层次上的对接。只是对《故事新编》的反讽狂欢仅用语言层面的反讽来取代“油滑”有欠妥的一面。
杨剑龙则用反讽观照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中关于乡土小说的部分,他从宏观的角度即性格的反讽、结构的反讽、描述的反讽和主题的反讽四个方面探讨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反讽艺术。他认为,鲁迅是一位充满了反讽精神的作家,他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充满了真诚的悲悯和同情,哀其不幸;同时也为他们的精神麻木愚昧而不满和愤懑,怒其不争。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去思考民族命运的,去探索国民性弱点的,鲁迅对下层社会的人们是以一种俯视的、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予以观照描写的,他与他作品中的人物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讽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语言表达的艺术张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家的情感更为含蓄深沉。他细细地剥离了鲁迅反讽艺术的影响源,认为鲁迅受到果戈理、显克微支、森欧外、夏目漱石、安特莱夫、契诃夫以及中国晚清小说《儒林外史》《镜花缘》的影响。他认为反讽手法作为一种从容冷静深沉的针砭手法是与鲁迅对乡土的爱憎交织相矛盾的情感色彩相关联的,也是鲁迅使作品中展示的人和事不至于过于凄惨悲哀和给人以过多的重压之感的艺术手段,反讽手法在悲哀的与幽默的、凄惨的与谐趣的、沉重的与轻松的等等因素中调和平衡,它是作为启蒙者鲁迅复杂内心和矛盾心理的反映。
新世纪初,张雪莲在《反讽的意义――对<故事新编>的现代再评价》中,条分缕析地对《故事新编》的反讽类型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直接矛盾式反讽、天真质朴式反讽、自我暴露式反讽、事件反讽、浪漫反讽、言语反讽等六个方面逐一检视,认为,鲁迅是运用了反讽手法来敷陈历史,从而将历史、现实与个人的主观态度结合在一起,表现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态度。《故事新编》的表层意义在于颠覆历史显文本,深层意义便在于通过对历史显文本的颠覆,解构中国传统文化,解构人心中的历史,解构“由于岁月的迁移以及语言和习俗的变化,流传到我们的原来的事实真相已被虚伪的传说遮掩起来了”的历史。其对《故事新编》的反讽诠释对接米克的《论反讽》中的理论范式,在一定程序上拆解了《故事新编》反讽运用的复杂性和鲜活性。
近年来,对反讽诗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热门趋势。龚敏律则在梳理西方反讽诗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影响一文中,认为学界在反讽诗学对现代作家影响的研究方面仍然停留在反讽诗学的修辞意义上,没有对现代作家与反讽诗学的关系进行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探讨,他认为有关西方反讽诗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仍然是一个富有拓展意义的理论课题。他认为鲁迅的作品中反讽源流植根于存在主义哲学鼻祖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而且反讽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气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精神境界。而这种精神质素三个核心命题即否定性、自由感和悖论性都在鲁迅思想精神深处弥漫着。因此他认为鲁迅的每一部单个作品通过反讽构成一个圆浑的整体,而他的整个生存状态、心灵结构、人格主体通过反讽构成一个完满的整体。
张芸则把鲁迅推到反讽者的高度,她认为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作为人生态度的反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其二、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鲁迅的创作过程是审慎的过程,创作主体意识时刻在场,因而其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创作者的主体性;鲁迅身处的现实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性、实体性,现实对他而言已成为一个荒谬的世界,鲁迅以他所身处的现实来反抗这个现实本身,因而他对现实的否定是彻底而绝对的,这正是反讽的人生态度。她从鲁迅的创作实践中仔细地寻找出反讽修辞与鲁迅思维结构、精神特质相对应的部分,从而很好地在文本与创作主体之间互动阐释中,整体诠释了作为反讽者鲁迅所具有的人生态度。
二、论文大纲
引论
《故事新编》的写作历时十三年,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先锋性”的艺术表现而受到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鲁迅所谓的“只取一点因由而随意点染”而成的“非文学概论”之类的历史小说,却成为鲁迅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对《故事新编》的伟大创新意义,早在六十年代唐|先生就指出:“任何属于传统形式的凝固概念,都不能约束它,绊住它。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创造。”无独有偶,钱理群、吴晓东也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无可仿效、无法重复的“现代奇书”。既然《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小说创作链条上一个独异的文本,那么谨严的文学理论是无法容纳这种开放性文本的,因此需要阐释者不断地变更视角与立场,去重新打量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引入反讽介入鲁迅《故事新编》是一种新的方法观的尝试。
1. 反讽理论的鲜活性
反讽概念是个西方语用词汇,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至今仍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的延伸性概念。传统观念的反讽涵盖了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体良以来反讽观念的混合,主要还停留在修辞学层面“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为褒扬而责备”、“说与本意相反的事”是其基本内涵。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并列对举,成为反讽得以形成的前提。
在反讽超越传统修辞学界限向形而上扩展方面,弗・施勒格尔的浪漫反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弗・施勒格尔那里,反讽由于与其力图拯救人类灵魂的主张相联系,成为人生与诗合一的重要手段,所以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哲学是反讽的真正故乡,人们可以把反讽定义为逻辑的美: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日头的还是书面的交谈中,只要是还没有变成体系,还没有进行哲学思辨的地方,人们都应当进行反讽”。
而在克尔凯郭尔那里,反讽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哲学的殿堂,他在《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中从反讽主体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反讽者的主体认知,并将反讽定义为“无限绝对的否定”,并提出了反讽者的“世界反讽”的世界观,它否定现实存在的有效性,完全体现着与现实的相矛盾相冲突的过程。 “新批评”派把反讽作为诗歌的结构原则,瑞恰兹便提出了诗歌必须经得起“反讽式观照”的理论主张,也就是说,在诗歌中“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布鲁克斯认为,诗歌应被当作一个由对立面构成的、具有张力的、矛盾和反讽的结构来加以分析因为反讽不仅能表明对异质因素的承认,而且还能表明异质因素的统一。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更为明确、详细的界定,他认为反讽即“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韦恩・布斯、华莱士・马丁则从叙事学层面对反讽进行了重新界定。他们深入分析了反讽所造成的距离效果。“所谓反讽,意指作者选取的叙事角度,是一个与作者自己信念和规范完全不同的截然对立的‘不可信’叙述者,这个叙述者身身有明显的缺陷,他冷嘲热讽,着意欺骗,但他表面上所要否定的东西,恰恰就是作者要肯定的东西。”
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米勒则从语言的反讽角度,认为反讽悬置意义线条,而且悬置任何中心,甚至包括无穷远处的中心。在反讽的作用下,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不复存在。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罗蒂在后现代语境下发展了反讽哲学,并把它视为接近“真理”、“自由”的必然过程。
2.反讽在《故事新编》研究中的适用性
2.1反讽理论的多重视阈与《故事新编》的复杂性相契合
《故事新编》的复杂性与前瞻性,无法用经典的现代性理论或者单一的后现代理论去观照,也无法脱离其特定的时代语境与鲁迅创作心理去超然的品评《故事新编》的内涵与价值。反讽,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从文学批评的容量上看,其涵盖了从文本修辞、叙事学到哲学等三个方面的层次,而且各层次之间能够互相打通包融,互动阐释;从其跨越的文学批评的形态上看,其经历了现代与后现代二个阐释维度,二种思维模式的跨越实则是一种互为补充和丰富的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阐释作为“先锋性”很强的《故事新编》。
2.2反讽是鲁迅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手法
2.2.1鲁迅的反讽认知
“反讽”是一个舶来品,没有资料表明鲁迅接触过反讽理论,但对鲁迅对广义的反讽即讽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认知体系,专门谈讽刺的文章包括:《论讽刺》、《什么是讽刺》、《从讽刺到幽默》等对讽刺进行拟定。而对漫画和版画的讽刺艺术,鲁迅也有比较多的真知灼见。在与林语堂等人关于小品文的论战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鲁迅对“幽默”的相关的认知。
2.2.2反讽: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
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反讽作为鲁迅创作手法,一直贯穿于鲁迅的创作过程中。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精神气质”:描述性言语的反讽、冷静的叙述笔调、悲喜剧的审美风格等等。但前后期小说创作明显呈现出一种嬗变的态势:1、叙述人的退隐,《呐喊》、《彷徨》的第一人称叙事完全让位于《故事新编》中第三人称叙事,鲁迅作为隐含作者在《故事新编》中俯视剧中人物,必然导致反讽距离的生成;2、反讽的广度:从《呐喊》、《彷徨》和描述性言语反讽、情节反讽中侧重于人物性格反讽,个别 篇章的结构反讽到《故事新编》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反讽语境、反讽主题的构造,作为反讽人的作者身份开始明确;3、反讽者主体精神向度演变:由《呐喊》、《彷徨》期“听将令”,用“曲笔”到《故事新编》时期的“游戏之作”中的真我流露,主体的自由精神在小说中得到极致散发,鲁迅的戏谑天才得到真实的展现,从而为《故事新编》“反讽场”的形成提供了主体精神的保证。
(一)、《故事新编》反讽的文本分析
1.言语层面的反讽:
反讽修辞学认为言语反讽即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分裂而形成的一种效果,其最为原始的表现方式为“言在此而意在彼”。在《故事新编》中言语反讽表现在:鲁迅往往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夸大陈述、克制陈述、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谐谑调侃等方式)对所描述对象形成反讽;戏拟古代典籍、历史传说、方言、外语、口语和不同阶层人物的标志性语言,甚至现实中某一类型人的真实嘴脸等方式构造反讽;悖论性语言的运用等手段形成反讽。
在《故事新编》文本中,言语反讽更表现在不同语言形态在文本中形成不同的碰撞和对话,从而构造出一种多声部多维视境对立并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为方言和白话、官话和俚语、外语和方言等不同语言形态的存在,在不同意义折面上互相拆解意义而形成的一种反讽效果。
2.叙事层面的反讽
叙事层面的反讽定位于人物塑造、情境生成和文本结构等层面的反讽叙事。《故事新编》的中突出的表现在三点:
2.1人物反讽:人物塑造中具有对立性质的人物双双出场,在《故事新编》中八篇文章中往往是建构者/破坏者、英雄/小人、复仇者/昏君、先驱者/庸众、进取者/退隐者双双登场,从而在二种对立的人物行为的冲撞中,互相消解各自存在的价值意义确定性,从而形成二元互衬又互相解构的结局。同时,《故事新编》中擅长于扁平人物的塑造以及类型人物的塑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讽效果。
2.2情境反讽:情境反讽也称非故意反讽和无意识反讽,它不像言语反讽那样让人明显感觉到反讽者的存在,它主要指存在地叙事结构之中的事态或事件本身呈现出的反讽性。鲁迅《故事新编》小说中的情境反讽主要产生于人物行为本身的悖谬。女娲、后羿、叔齐伯夷、禹太太、文化山上的学者们以及庄子在面对汉子的难题时等等行为都是一种悖谬性的展示。
2.3结构反讽:这里的结构仅指狭义的文本结构,主要指作品的材料组织、布局谋篇、情节安排、叙述线索、叙事模式等,而不是指文本的思想结构、精神图式或文本中事件、人物的具体情境。结构反讽就是设置对立或背离的结构图式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反差,以此凸显故事深层的反讽意蕴。简言之,就是结构上存在直接意诣和隐含意诣两个相异的结构系统,深层意诣指向表层意诣的裸露处并形成反讽悖反。《故事新编》的结构反讽源于二种:一是历史隐文本对《故事新编》显文本的反讽;二是《故事新编》文本结构内部的结构之间的对立与消解,篇头与篇尾的对照中,否定型叙事模式嵌入其中。
3. 主题层面的反讽
3.1颠覆英雄叙事模式,向日常叙事推进
作为历史文本中《故事新编》的主人公,大都是古籍文献和大众文化传播中文明起源时代的精神象征,不管是女娲、后羿、黑衣人、大禹,还是叔齐、伯夷、老子、墨子、庄子等,均是以某一文明精神的开创者而进入史传典籍。中国传统的写作方式则在一种道德观的烛照下,把他们奉为救世主和先贤圣哲,从而在不断地历史叙述中使其神化或者非人化,从而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神性。传统叙事模式则在此种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叙事的宏大性,是一种大叙事,也是一种元叙事。鲁迅则超脱这种大叙述模式,是一种小叙事,是一种日常叙事。主要表现在:鲁迅不关注于叙事的道德性,摆脱了单纯的伦理教条的感化与宣传;日常事物和俗事进入叙事,使得传说中的神、英雄和先贤遭遇了现代普通人所遭遇的一切烦恼和忧愁,神成了人;神圣的、宏大的价值系统被零碎的、琐碎的小系统置换,从而褪去了神、英雄和圣贤赖以立命的语境。
3.2削平时空深度,质疑意义的完整性、连续性
现代性理论表明,意义的存在必须在一条时空递进的链条上才能给予证明。但《故事新编》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已经完全杂揉,这是一个并不具有实体性存在的陌生语境。在这里,没有时空的标示,所以意义便失去了依托的价值基础。《故事新编》采用大量的拼贴手法,取消了神话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过去、现在、将来被置于同一平面上,在古今杂揉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被抹平了。意义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被人为的断裂,导致意义悬浮、价值虚无。
3.3对人存在的反讽性审视
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生存不同,《故事新编》所展示的是另一种生存景观。鲁迅着力描写的是人生存中的“烦”,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始祖克尔凯郭尔那里就是一个关于人生存的关键词,它把“烦”上升到人生哲学高度给予观照,而鲁迅则在具体文本上具像化了这种描写。另外,鲁迅着力于人生存的荒谬性状态的描写,《故事新编》的主人公被无缘无故地抛掷到一个被改变了以往生存环境的语境,绝对地孤独无助,从根本上没有存在的理由,但又不得不把已经“在世”这一事实承担起来,独自肩负起自己的命运,这正是其存在的荒诞性之所在。即使肩挑重担,并最后取得了成功,但最后或者是消失了自己的精神力(如禹);或者是与昏君的头融为一处,并成人众人观赏的对象(如黑色人)、或者反被人利用,宏大的劳动成为庸众的天下(如女娲)。这种崇高与卑下、理想与虚妄、伟大与渺小之间的对抗中,总是前者让位于后者,总是前者被后者同化,从而抹平了二者之间的距离鸿沟,消解了奋斗的价值与意义,这构成了《故事新编》人物荒谬性存在。反讽性审视最终化解了人生存在的意义深度。
(二)、《故事新编》反讽与鲁迅深层思想
1.鲁迅的反讽世界观
其一,作为世界观的反讽是主体对所存在的现实世界呈批判和对抗的姿态的,作为主体的作家否定那个时代,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他自己也属于他所否定的那个时代,而在他否定他自己时代的同时,也否定了自我,认为自己应当同自己所处的时代一同消亡。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恰恰是属于这样一种反讽世界观价值系统的。“有我不乐意的在天堂,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鲁迅更愿意在死火里速朽,连同他的作品一起。这种历史中间物意识的衍化构成了鲁迅生命中最重要的世界观体系。
其二,鲁迅思想中常常缠绕着二种想到对立的概念范畴,生和死、有和无、光明与黑暗、进取与退走、希望与绝望等在一种对立转化的过程中构成意义的张力,这种无法拆解的二元恰恰成了鲁迅思想深处不断纠结的矛盾源泉。在鲁迅这里,二二对抗之后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归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你你的。这种不可能解决的冲突在鲁迅内心不断冲撞和抗争,恰恰成了鲁迅所以复杂情感的来源。这种悖论性渗透在鲁迅对传统文化、现实人生和内心体验之间,从而构成了鲁迅反讽的世界观。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现实批判的理性选择
作为国学修养深厚的鲁迅,对传统文化自有一番情感上的认同,从鲁迅藏书、鲁迅旧体诗创作和其学术研究的旨趣上,都可以发现鲁迅心理上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以老庄儒墨等传统价值观的情感上的体认与归附。但是,在现实的斗争层面上,理性选择批判态度并激烈对抗。二者价值立场的天渊之别反映了文学创作上,便发生了有趣的现象,比如鲁迅笔下有二个庄子形象,一个是《汉文学史纲要》中史人物存在的庄子,那个“其文则江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以及“蔑诗礼,贵虚无,尤以文辞,陵栋诸子的“超世抗俗”的先秦哲人;一个则是作为共时现实参与社会文化进程、与中国国民劣根性有着深刻因果关系、堪称现代“伪士”鼻祖的负面思想形象。而对把老子的送出关,作者立意与作者文字间的情感指向之间存在明显分裂,情感上同情老子但在价值立场上仍然把它送出关去。这种矛盾也反映在《采薇》中,当阿金姐用流言击打伯夷叔齐的语境里,分明后面站着一位隐含作者对其进行批驳,但对于伯夷叔齐的迂腐和死守僵死论条的“笨牛”劲的批判态度,也同样存在于文本中。这二种情感的缠绕和交织恰恰够成了《故事新编》反讽因素的生成,相辅相成的二种对立情感并没有在文中得已有效解决,而仍然以一种“对话”方式和谐共存于《故事新编》文本内部。
3.鲁迅虚无的人生体验与绝望抗争的人生态度
鲁迅对自我的审视和自我存在状态的体悟是现代作家中少有的,他对自我存在的虚无感的述写散见于他的《野草》诸 篇章中,这种对自我存在状态的自觉抒写是经过双重过滤之后的产物,一是现实斗争中主体对现实客体不断审视中生产出来的虚无体验;二是自我有意识对人的存在作形而上思考的结果。而在这种体认中,鲁迅困扰于人生荒诞性的悖论描绘,疑虑于启蒙者之于被启蒙者的意义,然而终究只是延长“醉虾”的苦痛;过客明知前路没有终点,但仍然却要不断的走;“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仍然是空虚的暗夜”,战士举起了投抢,但终于陷入无物之阵的境地。而这种体验在《故事新编》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鲁迅在现实层面上,对这种虚无的人生进行了绝望的抗争,他向文坛怪象、复古逆流和丑恶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包围他的世界投掷匕首和投抢。他一生致力于“立人”思想和“中华民族的脊梁”式人物的寻找,从而在《故事新编》中树立了墨家的实干精神作为现时的良剂,同时在民间文化中寻找到“黑衣人”式的侠气充实民族精神肌体。
(三)、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技法探源
1.中外反讽艺术的吸纳与转化
鲁迅曾谈及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曾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并说“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欧外。对于反讽这一艺术技法,并没有固有的反讽技法的借鉴与整体的位移,鲁迅对于其的技法吸纳完全在潜在的隐暗的层面上进行,鲁迅冷静的叙述笔调、轻松戏谑的讽刺策略等等都与果戈理、显克微支、森欧外、夏目漱石、安特莱夫、契诃夫以及中国晚清小说《儒林外史》《镜花缘》的深层的联系。但在鲁迅这里,反讽技法经过特殊的认知后转化为鲁迅的“创造”,外国作家大多仅限于人物反讽,或者是反讽近乎于隐在的讽刺,鲁迅有意识地继承了这些因子,并把反讽扩展到叙事情境与文章结构层面,在《故事新编》中已经弥漫到整个文本;同时,鲁迅的反讽更隐秘,很难把握隐含作者真实的情感走向,这与鲁迅“忧愤深广”的情感指向和多疑、尖刻的思维特征是分不开的。
2.杂文意识和杂文笔法的渗透与转化
《故事新编》后期五篇小说的反讽维度较之于前期更为自觉也更为丰富,与鲁迅长时间经营于杂文创作所形成的杂文意识和杂文笔法是分不开的。就鲁迅杂文来说,《申报・自由谈》时期的鲁迅杂文更为成熟,其杂文意识和杂文笔法自然有一条渐进发展的路线,不同文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是可能的也是真实存在的。在五十年代关于《故事新编》文体归属的大讨论中,伊凡认为“《故事新编》是杂文化的小说。”这是有一定依据意义的,《故事新编》与鲁迅杂文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别一个窍火者》就有相似的情节构造和笔法端倪。《故事新编》明显受到鲁迅杂文意识和杂文笔法的渗透与转化,表现在:作为文体越界的二种文体,都是不能被正统的文学理论所能涵盖的,鲁迅并不想把“杂文”和“故事新编”抬进文苑,这样“无体”杂文天马行空思想艺术出入于各种学科门类,杂揉各种艺术形式,而《故事新编》受到这种天马行空的思想力和包容力的影响,成了鲁迅又一个文体园地内的实验场。鲁迅杂文思维中擅长于刻划“个”与“类”,而《故事新编》中充斥着大量类型形象,从而与杂文系统产生了共鸣效应。杂文笔法上庄谐并用、雅俗并用的语言形态也转化成《故事新编》“油滑”语言的生成。
3.鲁迅个人调适与文体变异的结果
鲁迅对历史和现实的相似性有着深刻的体会,《故事新编》在二个方面进行了批判的努力,一个是传统文化中仍然在当今发挥效用的过时思想,一个是现今人仍然残留的历时久远的国民劣根性。历史和当下,过去和现时都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与观照,鲁迅必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着眼去打量这种关联互动,而这二种互相缠绕着的矛盾如何辨析?作为主体的介入者必须在二者的临界点之上给予批判性观照,才能更为正确而合理的剥离出其荒谬性。这种临界点上的主体必须有一种眼光,即反讽式的眼光。这种反讽式的眼光需要主体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脑力,同时也要有更为自由的心态。这种反讽式的眼光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中便演化为一种“油滑”笔调,它也是鲁迅自觉选择文体变异的结果。
三、参考资料:
文献类:
[1]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上海:三联书店,版
[2]朱祟科: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上海:三联书店版
[3]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
[5]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6]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版
[8]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0]柳鸣九: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
[12]皇甫积庆。情结?文本――鲁迅的世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3]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5]W・C・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冯雪峰。雪峰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17]丸山升著 王俊文译。鲁迅・革命・历史――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戴卫・赫尔曼 主编 马海良 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申丹 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理查德・罗蒂 著。偶然、反讽与团结。北京:商务印书馆,
[21]王宏志。鲁迅与“左联”。北京:新星出版社,
[22]J・希利斯・米勒 著。申丹 译。解读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马丁 著 伍晓明 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D・C・米克。论反讽。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25]克尔凯廓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克尔凯廓尔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
[27]张中行。文言和白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8]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29][英]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0]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1]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论文类:
[1]王际兵。“反讽”与“真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反讽精神。文艺争鸣,2006,(5)。
[2]朱寿桐,姚公涛。试论鲁迅与契诃夫小说的反语技巧。鲁迅研究月刊,1990,(10)。
[3]杨剑龙。反讽:鲁迅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学术月刊,1994,(10)。
[4]张芸。反讽者鲁迅。东方论坛,2006,(6)。
[5]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学评论,2007(3)。
[6]叶世祥。反讽:从一个新角度解读鲁迅小说,鲁迅研究月刊,1995,(5)。
[7]魏继州。质疑意义――《故事新编》的思维与言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8]李允经。鲁迅与漫画,鲁迅研究动态,1987,(10)。
[9]陈平原。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鲁迅研究动态,1984(2)。
[10][奥地利]R・特拉普 曹卫东译 时代性的反讽――对《故事新编》的接受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1992,(9)。
[11]汪正龙。说反讽――对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的考察,人文杂志,2007,(3)。
[12]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鲁迅研究月刊,1989,(1)。
[13]蒋济永。《奔月》的“故事”构造与意义生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14][德]W・顾彬 著 曹卫东译。少女与恶魔――论《**》中反讽的功能,鲁迅研究月刊,1992,(2)。
[15]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对该小说“序”在全篇中结构意义的探讨,鲁迅研究月刊,1990,(10)。
[16]张雪莲。反讽的意义―《故事新编》的现代性再评价,鲁迅研究月刊,,(7)。
[17]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煌逻辑起点,涪陵师范学院,2003,(1)、(3)
[18]高远东。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以《故事新编》相关小说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19]倪玉联:对古老文化思想的深刻反思:《故事新编》本休意义新探,中州学刊,1994,(5)。
[20]高远东。论鲁迅与墨子的思想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
[21]钱振纲。对儒、道、墨三家“显学”的扬弃―从文化角度解读鲁迅后期五篇历史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2]严家炎。鲁迅与表现主义:兼论《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5, (2)。
[23]姚新勇。鲁迅《铸剑》新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I)。
[24]秦林芳。奔月:中间物意识的历史寓言,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25]余志平、吕浩。《补天》新论,湖北大学学报,1997,(3)。
[26]孙刚。文化寓言:《故事新编》文类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3. (5)。
[27]徐麟。无治主义・油滑・杂文:鲁迅研究札记,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7, (3)。
[28]钱理群。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鲁迅研究月刊,1995,(10)。
[29]周海波。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关于《奔月》与《铸剑》的重新解读,鲁迅研究月刊,,(12)。
[30]片山智行。《故事新编》论。鲁迅研究月刊,2000,(8)。
[31]刘延红。历史的穿透力与感受力―论《故事新编》的文化批判和生命体验,鲁迅研究月刊,,(4)。
[32]皇甫积庆。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鲁迅研究月刊,1995,(2)
[33]李怡。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3)
[34]丸尾常喜。复仇与埋葬―关于鲁迅的《铸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
[35]彭波。从《理水》看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借鉴与发展,北方论丛,1994,(6)。
[36]姜振昌。《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中国社会科学,2001,(3)。
[37]吴秀明。论《故事新编》在历史文学类型学上的拓新意义,。鲁迅研究月刊,1994,(3)。
[38]江胜清。论《故事新编》的荒诞感,江西社会科学,2004, (6)。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学习上海方言06-13
方言简介07-22
吴江方言学习09-05
说说家乡方言散文10-13
电视方言节目的发展09-28
幽默的重庆方言歇后语10-04
学困生研究开题报告08-02
研究生开题报告 秘籍09-23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09-28
中科大研究生开题报告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