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2024-09-30

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1.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篇一

口腔医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设想

作者:漆明,刘英,牛文辉,何琴

【关键词】口腔 医学生 实习临床实践 新模式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等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所以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的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与过去的教学有很大不同,过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临床操作技能上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病人身上完成的。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出台,由于医学生未获得合法的医师资格,临床实践中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术操作是不合法的[1]。这就限制了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国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提出,五年制口腔医学教育仍是我国较长时间内培养口腔医师的主体[2]。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患者信赖的口腔医师,完成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对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下设想:

1整合口腔临床医学课程群

目前对本科口腔医学生讲授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其中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临床药物学及口腔正畸学等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有些实验学时不够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学时,节约教学成本,我们设想整合口腔临床医学课程群,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使各门课程相互联系、交叉融合、相互补充,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遗漏,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充分拓展仿真头模在实验技能操作中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仿真头模系统主要用于牙体牙髓病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实验课教学。为了配合临床口腔医学课程群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想充分拓展仿真头模系统的使用,让学生在仿真头模上进行牙体牙髓、牙周、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等各种口腔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模拟病人口腔环境进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通过练习各种口腔诊疗器械的正确握持和使用、就诊时医患体位等,熟练掌握牙体预备充填、根管治疗、洁治术、印模制取、拔牙术、矫治器制作等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实验课操

作更贴近于临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避免进入临床实习后出现恐惧心理和束手无策的窘境。

3实行实验室开放

设想课余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主要是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进行口腔基本操作技能练习等,在实践中锻练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动手能力。

4组织口腔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设想学生三年级进入口腔临床课程后,动员和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轮流到口腔门诊学习,安排他们预诊、协助拍X线片、做牙医助手、练习书写病历等。让他们早期接触患者,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利于学生增加感性知识,提高临床理论教学的效果,对未来的临床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并利用“920爱牙日”、“科普宣传周”等活动积极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敬老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与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5构建口腔医学生实习前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教学新模式

临床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人们根据医学发展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义的,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临床操作能力,即对临床技能的应用,包括病历文件的书写、手术及各类临床操作等,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2)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3)人文关爱及沟通技巧。因为医疗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体,所以医生必须善于沟通,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上述能力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获得,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同样的内容,由于临床思维以及医患关系等不同,可以在对病例的分析速度、结论的准确性以及预后的判断方面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更应注重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3]。因此,我们在学生完成了口腔临床课程理论及实验室技能操作学习后,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训练。具体设想如下:

5.1临床实习前教育

设想安排教师为学生进行8学时的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教育;常见医疗法律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医患沟通交流的技巧;口腔专业医疗纠纷的特点及防范;口腔各专业学科的专业特点;无菌观念及无菌操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即将充当的角色,并对医疗环境、医疗仪器设备、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特点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做好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充分准备。

2.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临床护理实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护理的起点,是从课堂走入临床的重要过渡期,实习学员缺乏护患沟通和临床护理的实践经验,所以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尤其学员开始实习时只重视语言沟通的学习,而忽视非语言的沟通,所以常常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伊尔等人的研究认为,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因而指导教师应努力提高医学生在护患沟通过程中的非语言沟通能力。

1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护患沟通时,首先要向学员强调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一句话说错了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甚至出现拒绝治疗、失眠。在强调语言沟通重要的同时,也要教育学员不可忽视非语言沟通的正面效应。这就是说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时的一言(语言沟通)一行(非语言沟通)都会对病人的治疗起着或好或坏的作用。应向学员强调指出:非语言沟通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1非语言沟通可以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从其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思想的作用;2可以对语言沟通起到辅助作用,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有力、生动和具体;3非语言沟通可调控语言,借助非语言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意向变化的信息;4在许多情境下,非语言行为要比语言更具有显示力,如高兴时和悲痛时面部的不同表情,比语言显示的更明确。所以佛洛依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若他的嘴唇不说话,则他会用指尖说话[2]。非语言沟通在特定环境下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出现的负性心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交流更加顺畅,有助于患者的尽早康复[3]。这些内容应提前讲给学员,使他们意识到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接触病人时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是有很大帮助的。

2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总的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包括容貌修饰、衣着打扮、风度仪表等。动态又称“体态语言”,包括手势、体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方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在闲谈或会议讲座,向实习生传授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同时以身作则,使实习生乐于学习和接受。

面部表情:护患非语言沟通时,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并细心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通过病人的面部表情,推断病人的心理状况,以保证交流的有的放矢。护士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有时微微一笑所起到的作用比说多少话都有效果。它可以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强彼此信任,缩短双方心理距离。所以有学者说微笑是护患沟通的润滑剂。当病人心理烦躁、恐惧时,护士从容不迫、平静的笑容可以起到镇静病人的情绪,再加上简练而有说服力的语言,常使病人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而树立生活的信心,并使治疗得到积极的配合。

目光接触: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患者可以从护理人员的目光眼神中获取到自己的疾病是否被重视,自己的人格是否被尊重等信息,因而谈话时目光的接触时间最好长一点,有学者提出目光停留以5-15秒为宜[4],同时要避免以下几种目光:从头到脚看患者,好似在审查患者,这会使患者感到不安;也不要面无悦色地斜视患者,好似对患者鄙视;或听患者倾诉时,不专注,目光在整个病房不停移动,显示出自己还在考虑着别的工作,这是对病人的不尊重,会使病人对护理人员失去信任。其次,在作护理或治疗时,眼神一定要集中在操作的工作上,并要眼神坚定专一,反映出自身工作的熟练和对患者的负责,这样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接触和距离:接触包括触摸、拍肩、握手、搀扶等动作,这些动作若用得恰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同时对病人心理也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如病人做完手术并从ICU病房转回普通病房,可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选择拍拍肩或握手或举拇指表示病人手术成功,度过了难关回到了普通病房,这样的动作会很快拉近护患关系并起到思想沟通的作用。

护患之间的接触距离,也有不少著述进行了讨论,认为对缩短护患关系,密切护患交往,增进感情沟通,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康复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学者还提出具体接触距离,认为给病人做皮肤护理时一般为15cm左右;和病人讨论一件他不愿意让别人听到的事情时,采用个人距离一般为50cm;若交谈较为公开时,一般为1.2-3.7m[5]。自然还要根据具体病人、环境、病情等去决定接触距离,如老人、儿童、同性、异性等等。

其它:非语言沟通涉及的面很大,如护士着装的整洁、仪表、气质的纯厚、说话、行动姿势的稳重严谨、治疗技术操作的娴熟等都会给病人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3非语言沟通在一些科室的应用

手术室的护患非语言沟通: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在术前产生紧张和焦虑,严重者可干扰麻醉和手术的正常进行,而有效的护患沟通可改善患者术前的心理障碍,提高手术耐受力。在手术室,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因为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无菌操作需要许多方面的隔离,以及紧张的手术过程,限制了过多的语言交流,此时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显得更加重要。患者进入手术,护士庄重温和的仪表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的信任,这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开端。护士在手术室和手术台周围忙碌的往来穿梭,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技术娴熟、镇定,从而给患者战胜疾病,增强手术成功的信念。病人在躺到手术台上的一刹那,心理是极其恐惧和不安的,这时护士对患者头部以及肢体的轻轻触摸,尤其在操作和摆体位时注意关心体贴患者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沟通信息,触动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手术室里医护人员面部都戴着大口罩,露在外面的只有眼睛,许多情感信息都用眼睛传递,所以此时尤显眼神的重要,无论手术台上发现了多少疑难和复杂问题,但护士面对患者的目光都不能惊慌,而要显示出平静、坚毅,表示一切困难都会过去,通过目光接触增进与手术者的情感交流,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主动自觉配合手术。总之,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若能将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两者巧妙、紧密结合,能最大限度对患者起到安抚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的心理、生理在手术前受到的不良刺激降至最低,引导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保证手术与麻醉的顺利进行。

传染病科的护患非语言沟通:近十年,我国发生过几次急性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SARS)和近年的 禽流感 (H7N9)。尤其前 者SARS是呼吸道传染,发病率高,在我国流行期间震动较大,对病人的心理影响也较大。因为要隔离,在病房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从头“武装”到脚,只露出一双眼睛,此时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护理就占了重要位置。有参加过北京SARS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后来回忆当时涉及心理护理的情况时说:北京在抗SARS流行时,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进行了心理干预以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有一位专家在培训中建议我们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语打招呼。抗SARS时,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大家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1轻轻拍背;2扶肩说话;3向患者伸大拇指;4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况良好,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要离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等患者有 表示回应 时再转身。大家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大部分的患者当医护轻轻拍打他的背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他们说医护的触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线,把SA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一多半的患者当天就增加了食欲。为什么这些微小的动作会对患者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这是因为SARS患者对来自医护人员的各种信息特别敏感,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分析、揣摩、加工、放大。因此,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正面信息至关重要。在隔着厚厚的防护衣和口罩,病人看不见医生护士表情的情况下,非语言沟通就成了更有效的表达手段。

精神心理科的护患非语言沟通:这一个科室的病人,心理特别敏感,非语言沟通就更为重要。如在精神心理科的护士常会遇到烦躁言辞或行为过激的患者,这种行为多是一种健康应激反应,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尽量让患者表达和发泄焦虑或不满,并适时给予反馈,了解其真实需求,并合理运用沟通技巧缓解其心理压力,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身心尽快恢复平衡。当病人想哭或哭泣时,应使之完全发泄而不要阻止,应表示理解,用温和的态度进行倾听并鼓励病人说出流泪的原因。对待抑郁的病人要做到多接触,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倾听患者的烦恼。在此过程中要尊重患者,不可中途打断患者的话语,不可对患者的偏激行为强行制止,护理人员以眼神面部表情予以温和的鼓励。与患者交谈时的语速要缓慢、平和,使患者情绪得到松弛,而且感到有人在关心他、照顾他。与抑郁症的情感沟通可由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共同完成。

对于因疾病(如绝症)心理打击较大的病人,往往表现出失落、沮丧、悲哀等负性心态,此时护士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触和感受,运用倾听、鼓励、沉默等技巧,理解、支持和关怀患者,多陪伴患者,使其尽快渡过悲哀,自觉接受治疗。

护患沟通无论是语言沟通或非语言沟通,在医院各科护理过程中都是重要的,也可以说,病人走进医院大门,从挂号、看病、检查或住院,看到的都是医护人员微笑和关怀的目光,这对他们的治疗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心理影响。心理学家赫拉别恩认为,信息传递过程中表情和动作占55%,语调语速占38%,语言作用仅占7%。可见,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甚至会超过语言沟通[3]。

3.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篇三

[摘要]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是否能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对医学生的实习效果相当重要。本文主要讨论实习生医际关系和医患关系的处理,从多方面提出建议和指导性意见,以便于实习生能更好的处理相关人际关系,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 临床实习 人际关系处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51-01

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要经历各种人际关系,怎样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各种关系,对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至关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实习生对医际关系和医患关系的处理。

一、医际交往

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首先要面对的老师、同学的相处相融。在这里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老师”其实是包含了医院所有的已经工作的医生、护士、工作人员等。之所以这么分类,是秉承医学院对学生临床实习前一贯的教育思想,即“先工作一天就是老师,不管他(她)的身份、角色和职务”,在医院里面,他们都比实习生先到医院工作,至少在某些方面都懂得比实习生多,也值得实习生学习,所有都是“老师”。

在实习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实习生应客服胆小和自卑心理,克服不喜欢或不敢大胆向老师问问题和不敢在病案讨论中发言的弱点。实习期间的学习不能只寄希望于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主要还是靠自己把教科书和病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收获更大。实习中若能经常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交换经验,一起翻阅文献学习一些典型和特殊的病例,既轻松,印象又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习中,很多同学比较在乎老师对自己的印象,甚至一些同学因此还处于应激状态,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应该平常心、放轻松去对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下面几点是实习生在处理医际交往的几点基本原则:

(一)学会尊重人、关心人获得尊重和关心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实习生在临床上无论对带习老师还是护理人员、进修医生以及服务的工人均应从内心尊重他们,叫他们老师,均应以和善和谦虚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即使有时在具体问题有矛盾冲突,实习生也应摆在自己的位置,不和他们顶撞,更不能有任何过激言行。当然实习生之间理应互相尊重和关心,尤其是对兄弟院校的实习生,应和他们保持友好,互相学习。要诚恳待人,注意对他人进行诚意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言而有信,不要虚伪做作,待人以诚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升华的保证,真诚是友谊的基石。实习生各有优点和缺点,应承认和学习别人的优点,认识和客服自己的缺点,相互鼓励和帮助,不断增强自己的协作精神。

(二)在交往中要善于自我暴露,消除封闭心理,多和别人沟通意见有些实习生一天中很少和老师以及同学说几句话,整天埋头干自己的事。其实,有时和同学、老师一起聊天,对一些话题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是师生和同学问一种很好的沟通方法。

(三)把握交往适度的原则即要遵循人际交往中暴露的安全性和对等率。医院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很多科室老师间存在一些矛盾,为了不被卷入进去,此时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度,敏于思而慎于言就很重要了。

(四)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豁达的风度实习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时,保持自尊、自重、自信的同时,但对一些问题的观点,不应固执已见,白以为是,也不应与别人发生争执。对别人的缺点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要正确对待。

(五)保持良好的仪表实习生应衣着整洁大方,白大褂应经常保持整洁,而有的实习生的白大褂常懒于洗而太脏。这对实习生的形象的影响应引起实习生的重视。

二、处理医患间交往关系

实习生能与病人较好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实习期间应努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能力,也是巩固和深化基本理论和技能、锻炼临床思维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实践中,最适用的方法有:

(一)耐心倾听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技巧。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的倾听病人的倾诉,并有所反应。饱受各种痛苦折磨的病人常担心医生没听清他的病情而不能给他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时,病人可能答非所问,说跑了题,这时医生可以礼貌的引导病人回到主题上来,医务人员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这样不仅能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对治疗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医患关系。总之,医生不要干扰病人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尤其是不要武断、突然的打断病人的说话。

(二)善于肯定、解释这是指医务人员应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即理解病人痛苦,不对病人的感受妄加否定。假如医生轻易否定病人的感受,病人会认为医生不理解他的痛苦,对自己缺乏同情心。医学对病人的多种奇异的感受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即使病人想法是明显的病态,也不可采取否定的态度,更不要与病人争论。医生应努力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内心痛苦体验,并流露同情。否则,很难与患者进行顺利的沟通。

(三)乐于接受即不分病人贵贱、美丑、职业、群体及信仰等都应无条件的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绝、嫌弃和不耐烦的表现,医生要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尤其是对一些现在社会上因缺乏道德约束而患病的人或残疾的病人,医生切不可对他们有歧视态度,不仅要作为病人同等的对待他们,而且还要更加的关注他们,因为他们的心理扭曲往往比一般病人还严重些;所以切忌不能因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对他们产生情绪化偏见,否则更易酿成严重的医患冲突。

(四)鼓励病人表达这种技巧与病人沟通有多种方法。(1)用未完成的句子,意在使病人接着说下去;(2)用正面的叙述启动病人进一步发挥以解除压抑在心理的情绪;(3)与病人产生共鸣。努力与病人产生共鸣,可以继续与病人沟通、交流,如此等等。只要医生能捕捉病人某些烦恼、顾虑的苗头,便可以不同方式鼓励病人表达。

(五)代述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或不便说出来,而憋在心理却是一种不快,对此医生可试探的问病人,若病人表示同意,这就使病人内心的顾虑或隐忧等到了表达和理解,当然医生就可以就此对病人作出适当解释,以缓解或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月32卷1期

[2]李成田,医学生临床实习需要处理好的三种关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篇四

1.1肿瘤学课程缺乏系统性

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临床专业学生大多缺乏系统的肿瘤学知识。肿瘤学课程分散,相关内容分别在病理、影像、内科、外科、妇科等学科中讲授,学习跨度过大,时间分散,学生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

1.2诊治要点把握不准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肿瘤患者可以出现各种合并症。这些合并症,有些与肿瘤相关,有些与肿瘤无关。各种症状交织在一起,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能把握诊治的要点。

1.3理论与实践不符

肿瘤学近年发展迅速,新的药物、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指南内容不断更新。由于教科书内容往往落后临床进展,当出现书本与临床实践不一致时,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査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

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

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

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4参加患者健康宣教活动

参加健康宣教活动,是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流的绝好机会。通过给患者及家属举行健康宣教活动,例如提供“癌痛治疗”的用药指导,消除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评估疼痛,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及时处理爆发事件,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预防。通过患者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行医之初就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2.5重视人文关

怀坚持安排学生下午巡视病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现对诊疗有提示意义的、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生活状况,感受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伤害,在工作中关注和践行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数据和影像资料,而是具体的患者,学生在决策时需要更多地结合患者的家庭及生活背景,形成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个体化方案。

5.医学生临床实习自我鉴定 篇五

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各科室的情况,介绍一些规章制度、各级医师的职责等,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临床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技能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我们在内、外、妇、儿各个科室里,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能较正确地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临床常用诊疗技能。本着三基、三严的精神,培养和提高了我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6.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实习小结 篇六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我竟我逐

转眼为期一年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为下面的二级轮转打好基础。在这里,我不仅真正学到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些道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

在医院实习期间在带教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自己较快地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临床医学实习后,感想诸多。

实习了一段时间,需要学会了处理各种的人际关系。科室里面,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医生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和病人及家属的关系,下级医生和上级医生的关系...最大的体会就是低调——别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三人行,必有我师’,上级医生当然不用说,护士老师也相当棒。病人也非常值得尊敬,需要我们的关心,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

作为医生,为患者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医院对于居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我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并以此来扩大我院的知名度。参加工作以后,我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竭尽全能地为患者服务;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管自己多累,都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沟通,争取将两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实处。

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我仍然会坚持学习,争取掌握本专业的各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进行,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

7.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篇七

1 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导致了学生喜欢死记硬背, 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 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微生物这门课程, 这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但内容比较枯燥, 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师上课的模式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将需要掌握的内容一一向学生仔细讲解, 尽管老师们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 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也不好。举个实例,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课程中结核分枝杆菌这章内容时, 很多老师几乎是统一的授课模式, 从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检查以及防治原则都按照书本一一进行详细讲解, 其实很多最基本的内容书本上都有详细讲解, 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听老师的讲课。这造成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 总觉得知识点很多、很乱, 但还是没有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结核分枝杆菌?学习结核分枝杆菌能解决哪些临床问题?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是他们喜欢讨论的话题。任课老师其实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临床结核病实例, 设计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然后让同学查阅书籍资料, 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临床案列, 有助于学生早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则很少采用这种模式, 这也造成很多学生进入医学院后, 早期很少接触临床案例, 直到临床实习期间才能接触, 中间存在很大的脱节, 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入实习时临床思维能力缺乏, 影响实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对好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并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当前, 案例教学法一直受许多医学院校的关注, 那么怎样进行案例教学法, 才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呢?

2 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成功实施, 选择案例是重中之重, 因此需要任课老师对案例进行精心编制。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和临床病例紧密联系, 同时病例又要和授课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以典型病例引出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等。比如在讲授医学寄生虫这门课程丝虫病这章内容时, 任课老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典型的下肢象皮肿的临床病例, 并配合一些相关图片和影像, 然后结合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展开进行讲解讨论[3]。

3 典型临床案例选择

还是以医学微生物这门基础课程为例, 在讲授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 这章内容时, 授课老师通过查阅资料, 精心准备了一个关于艾滋病人临床案列,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案例:某医院一名男性患者, 来自农村, 自述不明原因腹泻三个月, 高烧一周, 伴咳嗽, 近几个月体重呈进行性下降, 口服抗生素效果不佳, 以往有过肺部感染住院史。 查体, 体温39℃, P78 次/分, R18 次/分, BP125/78mmHg, 嘴角溃疡明显, 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多发性结节, 纵膈淋巴结肿大。痰培养有白假丝酵母菌生长, 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明显降低 (CD4+T细胞) , 经过临床常规治疗, 该病人一直未得到好转。后了解该男性十几年前有过非法卖血史, 在HIV确认实验检测中, 发现gp41、gp160、gp120、gp17、gp55 等特征性条带明显, 确认HIV阳性。

围绕该病例, 老师提出了相关问题:1 什么是HIV, 什么是ARDS、HIV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2HIV的致病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该病人会出现CD4+T细胞明显降低?3出现哪些临床症状时, 如果常规治疗方法无效, 应高度怀疑HIV感染?4该病人为什么嘴角溃疡严重,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5HIV的传播途径有哪些?6 在平时生活中, 应该怎样防治HIV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抽象、枯燥、难于学习的课程,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通过设置上述艾滋病病人案例进行授课, 首先这种授课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普遍对临床典型病例感兴趣;其次, 案例和所学课程重要的知识点紧密联系, 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也掌握了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其实也是一个临床思维的过程。通过长期的临床案例分析, 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功效[4]。

4 案例教学过程的掌控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最大程度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 但老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正确引导, 否则, 就会出现放羊式教学, 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首先, 任课老师需要精心设置临床案例及问题, 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预习及查阅相关资料, 准备上课讨论资料。其次, 小组讨论阶段, 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由每个小组组长做中心发言, 其他同学可以在组长的基础上做补充性发言。任课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引导, 鼓励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讨, 同时及时纠正讨论中出现的偏差。最后, 总结归纳阶段, 任课老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临床案例过程中作出的思考和努力, 同时也应该对临床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5 讨论

临床医生要想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具备很强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诊治各种疾病的核心, 同时也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学者统计分析, 临床上误诊病例有70%是由于医生临床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医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 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并非只限于临床实习阶段, 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5]。西方一些国家医学教育的理念是让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就接触临床, 接触病人, 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但中国目前还无法将此理念全面应用于医学教育中, 这也是和中国的医学生招生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 平均每所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在130人左右, 而中国平均每所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在1, 000人左右, 有些学校甚至能达到3, 000人左右[6], 由于教学医院的数量以及师资方面的限制, 学生也就无法在早期接触临床, 接触病人。因此, 中国的医学教育要想在早期就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任课老师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 就要精心设置相应的临床案例, 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 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当前学习的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 会让自己懂得很多临床疾病是和当前学习的这些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当遇到一些临床疾病时, 自己会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学生通过长期的案例教学培养, 参与临床案例的思考和分析, 在早期就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临床的病例进行紧密的联系, 这无疑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基础医学课程实行案例教学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运用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案例教学不仅要求任课老师要对自己本专业、本课程内容要掌握的相当熟练, 同时要求任课老师对临床知识要有相当多的了解。然而当前有一部分基础医学课程任课老师并不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出身, 对临床知识不是特别了解, 这对于临床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的分析, 都提出了挑战。其次, 由于案例教学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 需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这使得教学进程与课时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 对于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课时的限制, 很难深入的进行展开讨论。此外, 高校连年扩招, 很多课程都是实行大班教学, 学生较多, 分组也多, 在案例讨论时, 任课老师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参与讨论[4]。

总之, 基础医学课程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 还面临一些困难, 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 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国内各个高校中广泛开展, 努力提高我国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惠玲, 张桂荣, 于泉, 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教育论坛, 2010, 7 (7) :102-103.

[2]焦玉萌, 夏惠, 孙新, 等.案例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验[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2) :964-965.

[3]徐敬东, 王跃秀, 侯晓莉, 等.案例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6) :413-415.

[4]吴培诚, 傅强.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5) :468-469.

[5]罗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11, 10 (8) :91-93.

8.试论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9-02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而成功因素的7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因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然而,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多数医学生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为此,医学院校要想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抓住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大好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一、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言不顺,则事不成。”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说医者有“三宝”,就是“语言、药物、手术刀”。由此可见,语言在医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服务实践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就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又将“沟通技能”作为全球培养本科医学生教育最基本的七项要求之一。由此可见,医学院校要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按照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工作的需要

科技的进步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日益先进和繁多的诊断设备、诊断技术及方法,然而要想获得更准确、及时、全面的病史资料,做出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离不开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的病史采集。而病史采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医患语言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既往病史,向患者及其家属反馈诊疗信息、治疗方案、医疗风险等,从而增进他们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让其接受、理解,并按照要求去做。此外,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鼓励性的语言沟通,还能够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有利于减轻病痛和促进康复,这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三)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医疗纠纷也都与医生和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密切相关性。据统计,有80%的医疗纠纷是由双方沟通不畅所致,其余20%与医疗技术有关。当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心理活动也会有所改变。病人会因为疾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失望等情绪,导致病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表现得特别敏感。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通过对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这将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从而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医疗纠纷。

二、医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大方、不大胆。虽然大部分医学生在“熟人”环境中可以做到侃侃而谈,但在公共场合回答或与患者进行交流时,缺乏自信,语音发颤,说话声音很小,不能做到落落大方。

(二)语言表达不清晰、不流畅,逻辑性不强。很多医学生语言含糊不清,没有条理,主次不分,内容不连贯,往往不能将其所要陈述的中心内容讲解清晰。

(三)语言表达生硬,不够得体,缺乏亲和力。现在很多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流中,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说话过于随意,没有分寸,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缺乏同情心和亲和力。

(四)职业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由于医学名词专业性强,导致医学生对医学术语理解不深,运用不熟,加之缺乏临床经验和自信,导致其在与患者沟通时表述不明,不能有效沟通,甚至出现乱用专业术语等现象。

(五)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由于受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医学生往往忽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部分医学生的习题、实验报告、实习病历等,不仅内容杂乱无章,表述不清,文句不通,词不达意,而且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缺乏规范。

三、医学院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医学院校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许多学校已经把沟通能力纳入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开设相关课程,普及沟通交流的理论知识,如“沟通的艺术”、“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等,使医学生掌握一般人际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根据医疗实践学习医患沟通技能。

(二)改变授课模式,积极引导医学生发言,给予医学生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机会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组织小组谈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对于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在下课前的小结中,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以免造成医学生的心理紧张。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拓展、提升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由于医学生的语言沟通是一种职业性的语言沟通,比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医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沟通实践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国家对医疗卫生采取的改革及社会出现医患纠纷的讨论、分析,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也可增强医学生依法行医的意识。对于高年级医学生,可通过开展有关医患关系的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医患矛盾的本质,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实习阶段,通过病例讨论、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自身临床经验的积累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临床带教工作

古人云:“親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及其培养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临床带教老师。由于在临床教学中,医学生将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全天候接待患者,亲自参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是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技巧的最佳时机。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培养意识,将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贯穿于临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医患沟通工作,并意识到有效的医患沟通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自觉地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言沟通方式。

(五)重视医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任何一次沟通都是由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共同完成的。非语言沟通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医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要让医学生能够真诚地目视患者,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机敏地交谈,热情地鼓励,认真地解释,使患者充分地感受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爱和体贴。

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加强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并在学习、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琳涵,余占海.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30-31.

[2]邵燕.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语言亲和度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2-33.

[3]夏欧东,邱学文,余喜.医学生医患沟通交流技能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22-123.

[4]李静.浅析医患沟通中的语言表达技能[J].医学与社会,2009(22):57-58.

[责任编辑:覃侣冰]

上一篇:老舍散文之诗人下一篇: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