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初中诗歌(11篇)
1.想你-初中诗歌 篇一
想你,
是山坡上的一缕斜阳,是山脚下的那汪清泉。
是村口的那条弯弯小路,是门前那老槐树下的阴凉。
想你,是房顶上飘动的袅袅炊烟,是村头老槐树上的老鸹窝。
是田埂上牧童手里的竹笛,是村边小河里的那叶扁舟。
想你,是祖父手里的烟锅,是祖母手里的团扇。
是父亲手里长长的井绳,是母亲纺纱挂在墙上的油灯。
想你,是祖父讲那小的时候,是祖母脸上慈祥的笑容。
是父亲严厉的责骂呵斥,是母亲没完了的唠叨声。
想你,是姐姐手里的那颗苹果,是哥哥手里的那串蚂蚱。
是父亲吃不完的那片薄饼,是母亲碗里不想吃的那点肉丁。
想你,是房檐上的那挂冰柱,是山坡上那红红的酸枣。
是村头泥泞中的雨伞,是窗口永远响着的风铃
想你……
想你……
2.想你-初中诗歌 篇二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这种文学体裁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诗歌阅读的方法, 诗歌教学应重点围绕吟咏诵读、赏析品味、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品析和鉴赏。
吟咏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诗歌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语感, 读出意味。朗读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可默读、可朗读, 可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可划节奏读, 可配乐朗读, 可范读, 可竞赛读, 可背读等。朗读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 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
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析, 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讲究炼字, 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和体味, 体会关键词的深刻含义, 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联系生活。生活即语文, 在赏析诗歌时, 可以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验,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 可以让学生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生活体验领悟诗歌阐释的人生哲理, 树立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让学生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两句的深刻含义。诗人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即当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 不要心急, 不要悲伤, 苦恼时要善于忍耐, 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 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 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要善待生活, 善待人生。然后让学生仿照诗作第一节中作者的思路, 假如生活再次欺骗了你, 我们不要怎样, 应该怎样, 坚信什么?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说一说、写一写, 表达读诗后的心灵感悟, 写出对诗人的回应。运用这种仿写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 加深对人生的思考, 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联想想象。在鉴赏诗歌的多种手段中, 联想想象是最主要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 欣赏诗歌一定要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 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因此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联想想象的特点和优势, 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启发和引领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丰富、补充作品中的情感和内容, 深层次地理解诗意, 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深邃的意境与丰富的形象。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诗,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里的想象世界, 可以允许学生做合理的补充和发挥, 目的是重现或再造诗中的景象与事物, 加深学生感受, 培养其联想、想象能力。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仿照示例, 发挥联想和想象, 续写下边的句子。例: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迎春花开放了……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发挥联想、想象续写句子, 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诗歌正是因为有了联想与想象, 才使得创作者与鉴赏者能够“视通万里”、“心骛八极”, 实现审美愉悦与精神熏陶, 所以在赏析诗歌时, 一定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将诗歌的内容还原、扩展、升华, 以达到读懂、读通、理解、超越的目的。
3.诗歌:《想你》 篇三
黑夜伴着风慢慢熬过
一杯茶,温了又温
也品不出清香的滋味
一首歌,听了又听
却听不出你的心声
一盏墨,研了又研
碾出了心酸
却找不到续写的韵篇
想念一座城
只因城里住着一个人
爱上了你的诗
因为诗里有我们的交集
想你的时候
我轻轻翻开你为我写的诗
用心触摸
你留下的每一个字意
任随泪滴
把思念洇开在心里
好想变成你喜欢的雨
滴滴洒落在你的心里
为你冲去所有的愁绪
好想变成春天的风
痴缠在你的岁月里
为你扶去所有的疲惫
与满脸的沧桑
好想变成一缕阳光
暖暖的披在你的身上
沸腾你冰凉的目光
轩窗外
那弯弯的白月光
依旧那么忧伤
我多想
用一首诗的深情
挽留你的脚步
陪我走进春天里
醉一场花开得美丽
我多想
用一生的时间
伴你走进生命里
你说,十里桃花盛开时
等我在桃源的深深处
我为了寻你
踏遍了所有的墨路
翻遍了每一个韵脚
所以风经过的路口
都留下了泪迹
却找不到你的踪迹
孤寂的夜色里
我只能坐在你的诗里
含着泪水在想你
4.想你优秀诗歌 篇四
有此岸对彼岸的守望,
就有星星对月亮的牵引。
每当满天繁星眨眼的时候,
会想起你牵着我微凉的手放在你暖和的心窝里,
温暖装满思念的心房。
今晚没有星星,
也没有月亮,
可我一样想你。
你听,
想你的夜,
那颗跳动的心不愿睡去,
它发出的`光和星星一样耀眼
和月亮一样洁白,
和思念一样的长。
对着深沉的黑夜说:
好想你!
想起你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故事好美,好美!
听着,听着——
我在你的故事里睡着了。
做了一个很香很甜的梦。
梦里,
星星把月亮从头吻到脚,
星星对月亮说:
喜欢你明亮迷离皎洁的柔和,
就连你圆缺的本质都是一种自然美。
每一次都能在你迷离里找到我的影子,
我把灵魂沉醉在你妖娆而迷离的梦幻里游走。
每次看着你进入我的梦里,
那颗心就随着地球绕着月亮转一圈,
思念开始蔓延,
眼睛慢慢模糊了视线。
月亮睡在星星的心上,
星星睡在月亮的梦里,
向夜空送去深深的思念,
5.诗歌:想你,在这个雨季 篇五
在微风中优雅地飘落
如烟似雾,缠绵不已
随风儿起舞的绿植
尽情地舒展着并不婀娜的腰肢
茂密的枝叶,倾情沐浴
饱沾清新
苍翠欲滴
雨脚如麻未断绝……
伴随着滴滴答答、不绝于耳的雨滴
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
在这样细雨的季节
不知,这位老人的思绪又飞向哪里
而我的思念
悄然穿越地域的限制
被你牢牢的占据
以光速的快意
在你的北疆流离
于你的窗前低语
你,还好吗
是否已将我忘记
还是品一杯香茗
随缭绕的雾气
将哪一场缘回溯,品酌
6.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调控策略 篇六
1.把握时机,以诗歌激趣。根据笔者多年的外语教学经验,许多学生可能对大量的词汇、繁杂的语法、无尽的习题了无兴趣甚至深恶痛绝,但几乎所有的同学却都对诗歌——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汉语的还是英语的——情有独钟,乐“歌”不疲。每每学到英语歌曲,听唱多遍,再往下进行时,学生们依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巧妙利用、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欲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对诗歌听、学、读、唱等综合能力。英语诗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可操作性强,在听、学、读、唱等多种活动中,学生即可学到其中的语言知识,又可使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JEFC和新目标英语教师用书都在是诗歌教学方面提出了合理、有效、实用、操作性强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执行和借鉴。
3.拓宽学用渠道,提高诗歌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搜集整理教材中的英文诗歌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可设计成诗歌教学单元或诗歌专题,名诗名句可以让学生背诵一部分。②将英文诗歌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里,延伸到课堂外、生活中,如课前一只歌或课后一只歌;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业余或专题活动,如诗歌演唱会、诗歌朗诵会、仿唱英文歌曲、歌咏party;成立英语诗歌兴趣小组等。③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如借助录音带、录像带、VCD、电影、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因特网等多种资源,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和有效性。很多英语学习、教学网站都有英语诗歌栏目;书店、网上也有大量的含有诗歌的教学材料,如洪恩Google学英语教材,其中一个板块就是将所有教学材料都编成了歌曲,再加上卡通化的人物形象、动作,学生能不感兴趣吗?④阅读简单的英语诗歌理论著作、诗集,留意收藏、补充教材外的英文诗歌,丰富诗歌文化底蕴,增强诗歌鉴赏能力。⑤尝试诗歌的简单写作,如仿写歌词、即兴“谱曲”、随口“作诗”。其目的不在于“流芳百世”,成“名”成“星”,只要活跃气氛觉得有趣即可。⑥让诗歌与测试适当相结合。中高考语文卷中尚有诗歌填空、诗歌鉴赏等题型,英语为何不可略有涉及?这也算是摆在英语教师、英语教研人员、中高考命题人员的一项新课题吧。新目标英语配套教材同步阅读八年级上册Unit 6练习3就是一道任务型的诗歌教学题。它以诗歌为依托,将读诗品味、试译中文、读给父母、观察句子结构、词语连线等多个方面的任务融合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凸显编者的匠心之处。今将原题抄录如下,以资印证、欣赏。
Read the following poem (诗).Underline those most touching (令人感动的) lines and then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Then you may read it to your parents.(读下面的小诗,在一些令人感动的诗句下划线,尽量将诗译成中文,并读给他人听。)
If I had…I’d do…如果我…,我将会…(表示与现实相反的假设。)
If I Had My Child to Raise All Over Again
If I had my child to raise all over again,
I’d finger-paint more and point the finger less.I’d do less correcting and more connecting.
I’d take my eyes off my watch,and watch with myeyes.
I would care to know less and know to care more.
I’d take more hikes and fly more kites.
I’d stop playing serious,and seriously play.
1’d run through more fields and gaze at more stars.
I’d do more hugging and less tugging.
I would be firm less often,and affirm much more.
I’d build self-esteem first,and the house later.
I’d teach less about the love of power,and moreabout the power of love.
Diane Loomans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meanings (use your dictionary):(将词语与其相对应的意思连线,必要时可使用词典。)
7.我想你了诗歌 篇七
每天你都要去迎接霞光
去发前的准备
有序中多少会略显慌张
我记得
去年年末的那个冬季
同样的上午 还是在这个地方
我在网上陪着你坐车
你说有点累 一个人显得孤单
我说我借肩膀给你靠靠
你说如果我真的在身旁就好了
我说很久以前就想告诉你了 想做你的臂膀
就这样 聊着、开心着到站了
就这样 我触摸到了你的心境
一如我的情怀在荡漾
我想你了
很自然地想你
你知道吗
从那时到今天 虽然时间已久
在我这里却晃如昨
从隔几米远的桌距到相距几百里
在我这里却只是微米
思念潮水依然
我想你了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担心你心思撒开一瓣瓣把它拾起又放直到天亮
惦记着夏虫在气流着火的空气里怒唱而把你的睡意赶光
我知道一个人的心思
需有灵犀的另一个人来陪伴
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一半
有人说
心与心的距离不是数字几何上的远近
而是你站在我对面 你在我身边
既无语也不对望
都各自望着天花板
然现在与你相隔这么远的时空
8.谈初中古代诗歌的赏析教学 篇八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 学生实际, 以及诗歌自身的特点, 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古代诗歌赏析教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赏析
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 是说诗歌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 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诗歌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 形象是表现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工具, 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外化;反过来, 这种外化的工具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象入手去赏析诗歌。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几个孤立物象的集合。这种文学上的形象, 不仅包括人、事、物、景等具体可感的形象, 而且包括情感、氛围、情境等较为抽象但可以感知的形象。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很多古诗中的形象描绘有时并不是有具体形态的, 如陆游的《示儿》, 诗中并没有描绘什么具体有形的东西, 主要是表达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感, 是一种情感意绪, 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悲壮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因此, 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时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明白了以上这些, 我们就可以知道, 在赏析诗歌时, 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另外, 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的表现上还有一个虽然称不上规律但也并不少见的现象:结尾处往往有那么一两句是直接抒情或言志的, 它对前面的形象描绘 (即写景、状物、叙事等)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明该诗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这对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实践中, 根据古代汉语的表意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采用先局部入手后整体把握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内容, 进而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及其意义, 是赏析诗歌的基础。所谓先从局部入手, 是说当面对一首古诗时, 不要急于从整体上去感知它写了些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情感思想, 而要先把每一句拆分成若干表意单位的词或词组, 在弄清了每一表意单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把握该句所传达出的信息。所谓后整体把握, 是说在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的基础上, 对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从而在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 这种表意单位和诗歌的平仄规律是两码事, 表意单位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 平仄规律强调的是诗歌的韵律;第二, 表意单位的大小划分并不固定, 以易于理解为原则, 可以是一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也可以是多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下面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方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将每一句分解成若干个表意单位后结果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一句中:“烟”———烟雾;“笼”———笼罩;“寒水”———寒冷的水面;“月”———月光;“笼”———笼罩, 这里引申为“照着”;“沙”———沙滩。这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 月光照着水边的沙滩。这一句是写景, 描绘了一幅月下江边迷蒙寒凉的景象。第二句中:“夜”———夜晚、夜里;“泊”———船停泊;“秦淮”———秦淮河;“近”———靠近、临近;“酒家”———酒店。这句的意思是:夜里船停在秦淮河边, 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这一句是叙事, 交代了泊船的时间、地点, 也暗示了上句景象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正是因为离酒家近, 才有可能听到歌女唱歌。第三句中:“商女”———歌女;“不知”———不知道;“亡国恨”———亡国之恨, 国家灭亡的怨恨。这句诗的意思是: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这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议论了, 但这句诗的意思看起来有些唐突, 怎么好端端的就突然指责歌女没有爱国之情呢?当时唐王朝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也还并未亡国, 又何来“亡国恨”的说法呢?这里就存在疑问了。第四句中:“隔江”———隔着秦淮河;“犹唱”———还在唱;“《后庭花》”———南朝陈后主 (陈叔宝) 所作的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因其后不久陈为隋灭, 这首歌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称。这句的意思是:歌女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读到这里, 第三句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作者是因为隔江听到酒楼里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这首亡国之音才说歌女“不知亡国恨”的。显然, 这里的“亡国”就是指南朝陈的灭亡, 因此, 第三句更确切地讲应是“歌女不知道南朝陈亡国的怨恨”之意。三四两句综合起来看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字面上看是在指责歌女不知亡国之恨, 还在这里唱亡国之音, 但实际上应当是另有所指。“商女”只是卖唱的歌女, 她们不是想唱什么就能唱什么的, 而是要完全听凭在座的官僚豪绅的“点唱”的。因此, 在作者看来,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不是歌女, 而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 不顾国家安危的“点唱人”, 他们才是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对象, 这里采用了曲笔的写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
在理清了每一句意思的基础上, 再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诗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在月色朦胧、寒雾迷蒙的秦淮河边的酒楼上, 一群官僚豪绅们正在听《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这是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的形象, 他要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从后面两句的议论中可以看出, 作者在这里批判了那些醉生梦死, 不以国事为念的官僚豪绅, 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诗是只有描绘的形象, 而没有直接抒发情感思想的语句,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 只是作者的情感思想表现得比较间接, 需要我们从形象中去分析概括出来, 这一点也是应该领会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运用前面所讲的分析方法, 可以知道作者用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庐山瀑布图。它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呢?诗中并没有直说, 但通过这幅画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蕴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小处讲, 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从大处讲,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由衷赞叹。
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来赏析诗歌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有的古诗中用了旧章典故, 在遇到这类诗时一定要小心。即使在划分表意单位时划对了, 也不要望文生义, 要去查相关资料以正视听, 否则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如上面《泊秦淮》中出现的《后庭花》, 如果对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而后亡国这一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 就不会把它认为是亡国之音, 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因此, 我们在赏析诗歌时, 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而且要多读书, 读好书, 勤查资料,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来赏析诗歌, 是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一方法, 我们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再从其他角度来进一步赏析诗歌就比较容易了。
二、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 诗歌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语言锤炼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炼字, 好的诗歌常常是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因此,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并品味诗中的关键字。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情感艺术中去, 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1], 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 是描写大漠风光不可多得的经典, 这与其中“孤”、“直”、“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分不开的。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落日, 本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 不仅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 而且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可谓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手段。在古诗赏析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修辞, 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诗歌丰富的意蕴, 感悟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水平。例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春风”喻“北风”, 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千树万树”言数量多。这里的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的雪来得急, 下得大, 千万棵树上已经积满了, 像盛开的簇簇梨花, 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 对这两句可以这样赏析:一夜北风呼啸, 清晨开门见大地银装素裹, 玉树琼枝,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到来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洁白梨花, 这是一幅多么壮丽奇特的边塞雪景图啊。
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角度当然不只上面介绍的三种, 比如还可以从意境、艺术构思、写法等其他许多角度来进行赏析。文中介绍的三种方法通俗易懂, 与初中诗歌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 是在教学中可以频繁使用的赏析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就弃而不用, 在条件许可时另外的方法还是要向学生介绍并在赏析中进行学习的, 只是它们或许不占据主要地位, 只起补充和配角的作用。总之, 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 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 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 有利于学生提高水平, 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描绘的诗歌教学愿景才能实现, 初中诗歌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习它, 既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又是自身的需要。教师应在兼顾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 学生实际, 以及诗歌自身特点的前提下,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 从关键词的角度,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 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赏析诗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代诗歌赏析教学,三个角度
参考文献
9.姐姐,想你的夜诗歌 篇九
就在今夜,
喜欢干净的你
裹着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柔发
你去了!
去一个我再也找不到的地方!
任凭我的泪水洗涤着四季
你还是在视线中消失
找不到了,
怎么也找不到了。
多么渴望回到当时
呼一声姐姐,你马上将我拥抱
姐姐啊,你那里冷吧?
你把温暖留给了我!
你那里孤独吧?
你把爱留给了我!
你那里凄苦吧?
你把一生的所有
都留给了我
两年了!就在今夜,
握紧的.手撒开了!
任凭我百般挣扎
你还是撒开了。
越走越远!远得听不到我的呼唤了。
我买了一把你专用的剪刀
不为做什么,只为看到你
看到你挑灯剪缝的身影
回忆你精美的剪纸,
回忆你无穷无尽的谜语和故事
回忆你恒久灿烂的笑容
回忆你的聪明,你的涵养,你对人人的善良!
两年了!两载个今夜!
终于鼓足了勇气
问候你天堂可好?
问候你可有病痛?
问候你是否还是那样不会把爱留给自己?
问候你是否还是依旧处处谦恭?
两年了!姐姐,想你啊!
10.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训练,诗歌意境
学生学习诗歌有诸多益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综合语文素养等。因此,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声画结合等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导入诗歌新课,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样可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更好的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多媒体,根据诗歌内容插入配乐诗朗诵或视频,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有感情的朗诵之中,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升华学生情感,还能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事前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雪、优美风景及古今人物等的视频和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欣赏,相信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传授的意境,这远比教师反复地用语言进行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读诗歌,具体建议可从几方面着手展开:一是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含义,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融入个人情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此来加深理解和体会。比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重点字、词、句着重品味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和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如在读杜牧的诗歌《赤壁》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分别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这样无形中就帮助学生明确了诗歌结构层次,从而更容易把握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三是教师可组织开展朗读竞赛,中学阶段的孩子们一般好胜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烈,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教师在教授诗歌《归园田居》时,可用十分钟时间组织朗诵竞赛,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语调等,能准确快速背诵下全诗,相信此举定可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进而用心投入诗歌学习情境之中。
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会诗歌意境
要想真正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之中,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比如,在学习伟大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时,由于这首词主要描绘了词人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因此,教师可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在美丽的夕阳余晖之中,一个妙龄女子沉醉在藕花丛中恋恋不舍,似乎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一切,在女子的旁边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幽深湛蓝的湖水,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人景结合,动景静景交相辉映的画面,可谓美妙至极。又或者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无题》时,教师可以其中的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请同学们融入切身生活体验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诗人月夜无眠的画面及诗人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他们深刻感受作者所传达出的刻苦铭心的哀婉情感和氛围。
四、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请同学们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及创作等,实践证明,这种练笔尝试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之一。首先,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所谓仿写具体来讲就是在立足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进行模仿写作,如可模仿范本的结构安排、用词、句式、情感表达方式等,学生尝试进行仿写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了学生学写诗歌的难度,根据范本进行模仿,可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帮扶和指导作用,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仿写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及自由发挥的余地,在给学生指明诗歌写作方向的同时又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我才华;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如在学完诗歌《石壕吏》之后,教师可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所传达出的妇人被抓走,门被踢开等内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这样不但可有效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总之,益处良多。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争取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成效,提高学生综合诗歌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坚.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新作文,2011,(04).
[2]杨小华.在诗歌教学中凸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J].阅读与鉴赏,2009,(11).
11.浅议初中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一、目前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诗歌教学存在肢解诗文、固化诗意的误区
从学生的笔记本或书本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些端倪:在一首轻灵跃动的诗歌上填满了注释, 写满了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分析、摘抄。这些是教师或教参直接给学生的, 严重抑制了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受。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了接受, 对诗歌欣赏便失去自我。教师没有自我, 跟着教参走, 学生没有自我, 顺着教师走, 诗歌教学完全走进了僵化的死胡同。最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诗歌变成了失去灵性的干瘪的用来考试背诵的句子。学诗歌, 原是语文兴趣培养的最好介入点, 现在却被学生视作“畏途”:被教师逼着背诵、默写, 错一个字就会被罚抄个十遍八遍, 学生学诗的兴趣全然消失, 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最大误区。
2.诗歌教学实践中过分运用课件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渐普及, 教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上用多媒体课件解读诗歌很是很流行, 目不暇接的电、光、声、画面让学生感到新奇, 但同时也冲淡了诗歌作品的韵味。诗歌的审美体验是感性的, 不能简单地用教师制作的课件这种单一的视觉形式统一学生对诗歌意境及所表达感情的认识, 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多媒体来演绎。过多的依靠多媒体, 容易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在诗歌分析中偏重情感和内容分析, 对意境分析把握不足
教师总是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过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 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这固然重要, 但这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象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诗歌教学的策略
1.加强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侧重的是理解, 而新课标注重的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因此, 应把诗歌欣赏、体验、积累、运用四方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欣赏。欣赏要从读开始, 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鼓励学生朗读、课堂集体指导、课外个别指导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课文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 课外要多积累。读在诗歌教学中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读的基础上进入美境界:诗歌的美, 美在形式、美在韵律、美在色彩、美在语言、美在意境。
2.体验。在初步欣赏诗歌的基础上, 放飞想象的翅膀, 感悟、升华内心的情感。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没有丰富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 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读诗最重要的一点是点燃内心的火花, 产生共鸣。诗歌所反映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诗人发人所想发而未发、想发而不能发之情感, 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3.积累。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一切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没有足够的吸收、积累, 学生的语文能力, 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地揣摩, 开展能不能换字的讨论。在分析和评议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这对今后的作文大有裨益。
4.运用。在诗歌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将古诗词中的名句灵活地运用到作文实践和口语中去。古典诗歌由于要讲究押韵、格式, 对初中学生来说模仿训练还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积累诗歌中的名言警句, 通过多读、多模仿, 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强调思想素养教育
诗歌教学应以积极的人生观、理想、信念和爱的教育, 引导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诗歌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介入点之一。
【想你-初中诗歌】推荐阅读:
爱情诗歌:真的想你07-06
因为思念所以想你诗歌10-18
望初中诗歌10-28
想你的时候的现代诗歌07-12
初中成长的诗歌06-24
初中青春礼赞诗歌08-30
初中毕业诗歌朗诵11-11
初中自创诗歌大全11-16
魔幻天堂初中优秀诗歌06-23
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