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2024-07-30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12篇)

1.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一

大班额下如何组织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学习

——教学设计预案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理解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和结果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是设计师,是导演,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人物。由于班额过大,人数过多,学生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就更大,存在的问题就更多,这就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如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活动的落实等都难以到位,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弄不好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学困生人数增多的倾向。要克服这些困难而实施新课改,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此,如何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我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迫切现实问题。那么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引导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充分备课”为前提,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大,情况会较之普通班更多,问题会更复杂,学困生人数相对更多,甚至会有相对更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克服“一刀切”的思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更仔细地分析,如班上有多少学生计算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多少学生不会解决问题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情况,能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情况该作怎样的处理。比如:我在本学期开学初,考虑到插班生多和部分学困生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所以每教学一个新内容,我都放慢节奏,多和家长沟通帮扶,多作一些细化处理,多作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规范的引导,让这部分学生慢慢适应过来;同时,又考虑到一些优生可能学不够的情况,于是在练习设计时,专门准备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不错,学困生能学好,优生能学够。只有这种在备课时有如此充分的预设和准备,才可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二、以“关注学困生”为重点,切实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尤其包括较多的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发展。简言之,如果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好了,在数学上能得到发展,那么整个教学班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就算提高了。因此,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应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这里指出:教师千万要注意,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太多,学困生也多,而让某个学困生从你的视野中“跑掉”了。那么,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困生”呢?

首先,教师应心中先有“学困生”,后有优生,只有教师心中有“学困生”,才会真正“关注学困生”。

其次,在学困生的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学困生能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再次,教师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成功之处,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让学困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最后,教师要尽量关注学困生的每一次数学学习活动,要让学困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要多设计一些适合学困生的数学问题,多给一些机会让学困生回答。另外,教师更多地关注学困生不光是为了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而且教师通过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更多的课堂教学信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教学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处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未来是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和具有分工,协调,合作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源于今天的学校培养。而今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一种有效恰当的方式。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指导,检查等都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把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分为多个细小的学习小组,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学习小组不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要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合作,互助学习,管理有效的学习小单位。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学期初就应做到六个方面的到位:一是摸清学生的学情底子要到位,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建互补型的学习小组要到位,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小团体;三是严格小组长学习管理制度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四是建立学习小组竞争激励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五是学习小组内建立“一帮一”,“优生带学困生”的互助学习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六是评价奖励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的竞争性。

四、以“表扬小组”为激励办法,大大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过多,而小学生的自制力又差,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这样会让教师无法集中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将全体学生统一到你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去,甚至还会有少部学生反而影响课堂秩序,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有效性降低。如果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成为常规方式,所以每次表扬时教师要做到:都应该从正面表扬做得好的学习小组,再加经常性这样激励做得好的学习小组,不但很好地提示了那些做得差的同学,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培养了不要因为我个人影响整个学习小组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强大力量,达到小组内人人都想做好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全班的大集中,大统一,进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追求,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有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我认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结合实际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就目前我镇现状看,这种大班额教学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何提高大班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进一步去探索,思对策,寻措施,更大地提高大班额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数学课堂;大班额教学;同步分层学习方式;有效性

近些年来,许多小学都采用了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每名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取得更多的自信,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这种尝试几乎让每个学校都拍手称快,得到家长与学生的一致认可,也确实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便利。然而小学能达到每个班都是小班吗?小班制教学能真正惠利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吗?事实却并非如此。以我现在所教的一个班为例:一年级的时候,全班人数已达到了57人之多,而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超过45人的班就属于大班,甚至超大班了。产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学校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它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学校刚开始规划的时候,只是一个大型小区的配套设施,容纳的学生量只有这个小区的规模。然而,随着附近的地段不断开发,住户不断增加,许多适龄儿童源源不断进入学校,而学校又没有条件扩班,只好一个班塞进这么多名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群体,作为一线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该何去何从?是想办法积极应对,还是坐以待毙,静观其变呢?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课堂内容能完整地实施,我只能按以前的老套路方式教学,采用“满堂灌”或“一个人说了算”的单边活动进行教学,尽快完成教学内容,中途还要不断组织教学。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就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变得很差,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举手发言,参与探讨,而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他们“坐享其成”,老师也根本无法关注到他们,全班作业质量不理想,订正人数较多,老师疲惫不堪,学生们也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整个班级成了优等生难找,中等生还是中等生,后进生得不到进步的态势,这样持续下去,无疑给自己今后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还有办法改变当前状况吗?出于一名老师的责任,我下决心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既能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老师也能事半功倍。于是我尝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同步分层”的学习方式,以此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一、“同步分层”学习方式的意义。

同步分层是要求全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课堂内容、学习进度、活动参与中实现基本教学环节的同步推进,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接受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后,在各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老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指导后,由小组长根据目标达成度对本组组员进行个别指导,并做好记录,以期掌握与高层次学生同等的基础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一个老师面对全班学生的管理状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被重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育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力能力欠缺,而是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就是要给予学生必须学习的时间、个别指导和学习机会等。“同步分层”学习就是要在同步学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本应由老师“包干”所有学生的学习,现在利用学生中层次较高的学生代替老师完成对低层次学生的指导与评价,一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情感,二来有助于低层次学生改变失败者心态,形成自信心,激发他们的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从而不懈努力学习。同时解放了老师的精力,可以专心针对个别层次较低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我相信,随着实验的一步一步进行,学生的发展情况与之前一定会有所区别,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在活动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一定会有所提高。

二、“同步分层”学习方式的实验。

基于以上想法,在这个大班中,我开始了自己的实验研究。

(一)分析学生情况,做好分层分组。

学情分析是实施同步分层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性格特点,平时表现与测试成绩才能确定其分组状况,更好地达到同步分层学习目标。首先,哪些学生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乐于合作还是有所抵触,教师要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其次是针对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可通过测验、抽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再次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风格,了解尖子生与学习困难学生,这样在分组时尽量综合搭配。根据班级人数与学生情况,我把每4人分成一组,共14组。(其中一组有5人)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低、中、高。基本由一个高层次学生搭配2个中层和1个低层次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总体把握,学生分层管理,互相帮助,自我提高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高层学生管好和带动其他各层学生,而低层学生就处在老师和高层学生两级管理之下,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他们也多了一条学习的途径。高层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去管好和带动低层学生,并为小组取得更佳成绩打下基础,也为全班学生成绩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规划。

分好小组后,我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座位可按前后左右的形式,便于课堂讨论和平时监督检查。高层次学生的管理内容有:

1.新课预习。

高层学生检查低层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解答并探讨有关问题,力求上新课前得出共识。

2.注意上课答题情况。

低层学生上课答不出或不完整时,高层学生及时举手帮助解答,并一一记录,课后帮他们及时消化。

3.监督完成作业。

主要是当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老师会首先检查高层学生作业情况,然后由他们去检查组内其它成员的作业,帮助讲解,也可互相督促。家庭作业会有高层学生提醒组内学生及时订正交老师检查过关,还可以讲解不会的习题。

4.每周填写记录单并上交。

我设计了一个记录单,由组长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要求,想以此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有了实际的努力目标。

注意要求:

1.记录单由学习小组长负责记录。

2.每周内每人发言至少3次。

3.当堂练习、课堂本、家庭作业要打“√”表示完成。

4.一周后全部合格每人换一面红旗,并上交记录单。

5.各小组进行评比。

评比结果在班级开辟的专栏上定期公布。以此展开各组间的竞赛,对有进步的小组给予表扬,并适当加分,可请他们在全班介绍经验,以这种激励方式推动学习竞争气氛,以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提供课堂学习机会,推进实验过程。

明确提出要求后,我又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努力创造一些可讨论,可实施这种学习方式的课例,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感受到学习的和谐、有趣,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延伸。例如:四年级中的一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课例中,我特意将“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进行分层指导,老师先批改高层次学生,再由高层学生批改本组其他学生作业,还展示了一本高层学生和中、低层次学生作业。

学生通过互相学习,迅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也很快融入进来,老师也能放手对极个别低层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了。

在后来的课堂学习中,老师的尝试由刚开始的一点点到逐步放手,当然这种尝试还是只限于课内的当堂练习,比如做一做和书上完成的一些即时练习。而课堂本和家庭作业还是由老师来批阅,只是高层学生督促错误学生进行订正及时上交,并且对不懂的学生进行讲解,如果无法讲解,可申请由老师来对他们一起讲解、指导。

三、实验初步结果的有效性。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得更轻松,能抽出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了。例如学生填写的记录单,就记录了他们的学习过程:

我还将本班学生的自身发展进行了一个对比。无论是低层还是高层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远比没有实施同步分层时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气氛很活跃,班上学生整体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与其它班级相比,(全年级6个班)我们在同年级中已经由倒数第1名取得顺数第2名的好成绩。不仅在学业上,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高层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中低层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得到提高。他们有了乐于助人,相互合作的学习精神,每个学生的人格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这种实验研究确实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也取得了一点成果,但我觉得还是存在着不足的。因为实施的时间较短,实施范围较小,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而这个学习方式是否对学生学习占了主导作用,它的科学性、严谨性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是否值得推广还要看接下来的研究。

我想接下来的研究中能否考虑在这14个小组中成立一个中心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形成更为科学的阶梯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互助也不仅仅限于组内,而要让组与组之间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最终我想实现由学生“主动发展”上升到“生命自觉”,要让追求“生命自觉”成为教育的姿态和生命的状态,让每一名学生知道做尽可能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陈自卫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9

3.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三

[日期:2009-09-23]

来源: 作者:郭华

[字体:大 中 小]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一年有余,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许多问题集中在如何在大班额条件下进行有效教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与大家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正视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实验区的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好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似乎新课程的理念难以落实。教师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如何在大班额的背景下,照顾到所有学生;如何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尤其是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才出现的,而是与班级授课制相伴产生的。也就是说,当班级授课制产生之时,这些问题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大家。只要是班级授课,就存在这些问题。因为班级授课制的前提预设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同样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就变得异常困难,因为班级授课制这样一种组织教学的方式,决定了它难以实现教学的多样功能。

是不是就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呢是不是就听由这种状况存在下去而视而不见呢历史上许多教学论专家都做过努力,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设计教学法活动教学,比如斯金纳提出的意在实现学生个别学习的程序教学等等。但是,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却在教学实践中又遇到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尤其不可取。因此,如何正视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就非常必要。新时期以来,许多学校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新课程从理念及操作层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学习,主张探究学习等等,正是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有的老师可能会说,班额这么大,怎么能合作,怎么去探究也许,对于较小容量的班级而言,问题稍易解决。但从根本上说,大班额与小班额在问题的出现与解决方面,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而且,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许多地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想实现小班额教学也许还不是容易的事。但不能因为大班额不能变小,我们就坐等不动。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不去认真面对的话,即使班额少到20人,问题依然难以解决。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探讨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式。

二、改变课堂的时空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班级授课的情形是,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多少年来,教师们一直是这么做的,因而这样的教学形式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这种“理所当然”是不合理的,是要被破除的。要破除教师一人独占课堂教学四十分钟的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也如教师一样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摆脱有学生被排除在教学之外的情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有人会说,所有的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不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吗学生学习不好是他自己不努力,同样一个教师讲,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他就学不好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这只是班级教学的表面现象,真实的情况是,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不在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够四十分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浪费时间。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对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改造。改变课堂时空结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即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变为“T”字型或马蹄型,甚至其他形式。这种空间构成,与“秧田型”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二是,学生从座位上走出来的困难减少了,使学生更有利于与教师交流,这从下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来;三是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个体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可能降为听众的地位,使他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构成上改变了班级授课情况下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的状况,从而将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当然,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相应的变化。它要求教师授课尽量以大单元教学内容为主,并只作精讲,而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既然是合作,每个人就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基础,即分工。而既然有分工,每个人就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经由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的活动结果与他人合作。这样一来,就在客观上使得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活动,并在独立活动的基础上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样,学生就必须参与教学而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其中之一,就与大班额有关。有的教师提出,在六、七十人的大班额的情况下,难以改变现有的课桌椅摆放形式,也就是空间结构难以变化。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在四五十人的班额下,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如果是六、七十人的班额,可在现有的形式下做微调,如前后桌同学可随时组成合作小组。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结构的变化在其次,而主要是时间结构上要做调整。就目前我们在实验区所看到的情形来看,最严重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被形式化。这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合作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价值,因此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成为教师讲授的点缀,而没有实质意义;由此也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即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不可能使学生有真正的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想,从教师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中跳脱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际上,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希望教师们能很好地去理解、利用课程标准在教学时间上的弹性安排带来的好处。

三、课堂活动多样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如果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授,那么,学生所能从事的活动就只能是静听。虽然我们可以说静听未必被动,学生也还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的活动毕竟是单调的、不丰富的,而且不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动手操作、批判质疑、有效沟通、积极参与等等。因此,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便是要从单纯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实际上,如果课堂的时间结构能够得到变化,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那么,课堂上的活动就丰富了。学生活动丰富化的表现之一便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活动。为什么呢探究活动既要有内部的思维操作,也要有外显的动手操作,更需要师生间、同学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合作。当然,探究活动同样要处理好与大班额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因素如时间等的关系。

实验区的教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还要不要讲授了让学生探究,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控制局面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讲授与探究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弄清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价值。课堂上学生的探究,与课外的探究不同,也与科学家的探究不同。这里蕴含着几层意思:一,课堂上的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下进行的;二,学生探究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未知的,但对人类总体知识而言是已知的;三,课堂上的探究为学生理解教学过程服务;为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总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有了这样三个前提,就为理解讲授与探究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首先,教师当然要讲授,但讲授不等于“告诉”,而是要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其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点化”,使之不断深化;其三,学生的探究还需通过教师的讲授上升到凭学生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高度。因此,学生探究,并不是教师无所作为了,而是对教师乃至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有效进行探究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些完全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另当别论。这就需要教师转化思维定势,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认为“只要教师讲了学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问题。

其次,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维操作的中介性工具。思维操作工具既包括有价值的问题,也包括教师的语言工具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体工具。在课堂教学的中下,尤其是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要结构化,实体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设计,使之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探究与合作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展开服务。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圆的周长”时,为引发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提供的中介性工具有:为学生思维操作和动手操作而准备的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以及学生进行测量所需的直尺、缎带等。这些思维操作工具和测量操作工具,为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及相互间的合作提供了中介。它们使学生个体的思维外化并引向深入,也为学生间相互交流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提供了前提,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间有效的教学交往。

教师所提供的几个圆,为学生合作探索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前提,同时也做了适当的典型规范。例如,如何测量一个材质较硬的、面积较小的圆的周长呢学生探究的测量方法是:1用缎带绕圆一周后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缎带的此段长度,就能得到圆的周长。2在圆上标一个点,将这个点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然后旋转滚动这个圆,旋转滚动一周后,当这个点再次到达直尺的刻度时,这个刻度所标示的就是圆的周长。通过这些操作,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或两种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测量,学生还形成了关于圆的周长的直观映象:围成圆周长的曲线,实际上是一条直线。

一个由软布做成的、面积较大的圆,学生通过操作所形成的测量方法是:1软布做成的圆,无法用带子绕,我们把这个圆对折,成了二分之一圆;再用缎带绕一周,这一段的缎带乘以2,便是圆的周长。2我们还可以再折一次,可测量四分之一的圆,乘以4,则是圆的周长。学生采用这种测量方法的根据,可能源于直觉、生活经验,也可能源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具体运用。这一操作是对“圆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具体运用。

此外,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学生提出“在纸上画的圆和在黑板上画的圆,就不能用刚才这些方法了。”虽然也有同学想出:“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圆,与纸上画的圆一样大然后再用我们刚才那些方法去量。”但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但是,如果圆很大的话,怎么办呢”,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学生间的合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说:老师想让你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寻找答案。下面,小组合作。提一个要求: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用老师提供的圆也可以,用你自己带的圆也可以,两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个表格,先量周长、再量直径,将数据填入表格,有能力的小组可以多测几个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用先前讨论过的方法,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直径与周长。测量结果向全班汇报,并展示在黑板上。(板书) 在这些数字面前,学生们能发现什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每一个”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依靠合作的力量来发现:

师:以小组为单位,很快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多少;小组合作,能不能发现它们的商有什么规律

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探究,第一个知识点才出现,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是三倍多一点。这个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己”得出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依然有教师的引导,而且教师的引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弥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发着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但这种引导落在引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及学生间的交往合作。这样,课堂上的活动就多样了,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避免学生分层

实验区的教师们提出,在大班额教学的情况下,难以避免两极分化,甚至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严重了。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想,首先要分析提问题的角度。虽然在理论上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看其全面发展的情况,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学习成绩,因而,所谓的两极分化,也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分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也主要着重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获得和发展,而相对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实验区老师们现在所谈的两极分化,主要的也是指知识发展方面的分化。

其次,学生的两极分化,主要是由标准化的教学“制造”的。学生之间本无大的差异,但由于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使得那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从“正常”学生中分离出去,成为“差生”,从而使学生群体分化为“好”、“中”、“差”等不同部分。而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关注,如给“尖子生”出更具挑战性的作业,让“差生”做较容易的题目,把他们留下来进行个别辅导等,又无形中给学生贴上了类别“标签”。这种类别标签不仅使“差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而且使得处于较低层的学生,无力改变自己的“身份”。

4.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四

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基础教学设施相对固定,大班额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班额过大,教学活动很难有效落实到每个学生,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很难得到落实,最基本的讨论受到限制,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教师切实有效的学习指导。师生交流明显减少,师生之间由于缺乏深度理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落不到实处。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外训练不能得到指导,教师有限的精力被大大分散,从而抓不住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大班额下学生学习状况差异比较大,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需求差异也大。相对于教学进度,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探索新的问题,寻求知识拓展和加深,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因基本的教学要求困惑,甚至还没有进入相应学习内容,思想长期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学生在班级所占比例较高。对新课程改革是个挑战,现有空间受到严重限制,资源紧缺,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新课改对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新课改要求学生对教学活动全程和深度的参与,强调学生之间协作与交流,这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和单向从老师接受知识的死学和苦学的局面。但拥挤的教室和散乱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制约着新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大的班额造成师资紧缺,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繁重,教师的工作量空前增加,管理难度大,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增大。

如何在大班额下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把功夫下在课前

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

二、把力量放在课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大班额背景下,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就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竞争调控,分组学习。

大班额由于学生众多,加上学生自制力较差,因此组织教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心理特点,将学生按优中差搭配,每4人、6人或8人一组,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的竞赛作为催化剂,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既能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又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长期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

在每个小组中,组织学生定期竞选组长,主要负责全组学习各个方面的工作,如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

2、建立评价机制、掌控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

协助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每个组中成员的各方面能力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注意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同时结合班级公约制定相应的评价机

制,在这个机制中,在班长和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能完成班级的自我管理,老师要做好监控。

这样老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互动、互补、互进,提高整体教学。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

(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三、把补困加在课后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后进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进生的转换方面再作具体安排。

第一、建立档案。根据考试分数和任课教师平时观察,确定后进生名单,建立档案。

第二、抓两头保中间。第三、分层转化。

第四、教师操作。教师要耐心细致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后进生树立信心,坚持日常转化。任课教师每周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进行谈话、补习,在课堂上教师对差生要多启发诱导,多提问差生,多检查他们的作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动力。最后一名差生进步了,整体质量就自然会水涨船高。

第五、自我提升。开展“一帮

一、齐进步”结对子活动,后进生主动找“先进生”,取得他们的帮助,提高自身的成绩。

对待差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坚持再坚持,发现一点点成绩就要及时鼓励,增强自信心,让他们认为自己能行,同时正确引导学习方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笨鸟先飞,慢车先行,不言放弃,不贬低,不歧视,经常沟通帮助。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存在,同学的关爱,集体的温暖时时存在;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做主动学习。要经常锻炼他们的课堂发言能力,讲演能力,认为别人能做好的事情,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够做好,而且会做的更好。

提高中等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他们属于一拉就上来,一放松就下去的一部分,鼓励、盯住、不放松是关键,多创造一

些机会让他们在集体中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自己与优秀学生只差几分的感觉,只要个人努力,学习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进入优胜者行列。

四、把教师的总结反馈做收尾

1、作业的批改和反馈。现在的学生课堂时间多,课下时间少。相比来说,上大科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的作业多。所以老师布置作业时要精,批改反馈要及时。

2、小组之间评比的制度要落到实处。教师要督促鼓励,及时为班级搞好服务。

5.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五

课堂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内部的实践探讨

赵瑞峰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四小学)

摘 要: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现代社会青年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培养综合性人才,保证学生自身对学习知识的真正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贯彻落实。学习是学生有效成长和进步的良好途径,参与学习会让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实现质变性的飞跃,小学作为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对其教育教学真正给予重视和关注。以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基础,积极探讨在其内部课堂教学的高效,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实现现代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现代教学不断完善需要积极落实到学校教学课堂内部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质,如何真正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和讨论学习,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受益,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真正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小学数学作为现代小学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其教学课程旨在激发学生自身思维和逻辑能力,培养学生自身应用能力,实现现代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内部的教育实践中,需要真正认识其参与学习课堂的重要性,明确实践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学。

一、活跃课堂气氛,实现高效教学

要知道,学习数学需要有较高的思维和逻辑能力,然而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却解不出来时,会觉得烦躁和不耐烦,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沉闷和没有生气。在小学内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教育气氛对于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学习课堂自身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其学习中不断交流思想,不断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紧抓学习课堂自身优势,不断发挥课堂自身教学的作用,试着活跃课堂氛围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和课堂讨论,真正实现现代课堂教学和现代学习的高效。

二、利用课堂环境进行班级分组,实现现代教学的高效

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参与学习需要不断参与合作进行不断讨论保证现代教学的真正完善。小学教育内部学习需要自身有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利用课堂环境形成的学习气氛,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简单分组,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不断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参与讨论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从而真正实现和保证学生学习课堂的高效,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真正汲取,真正实现学生自身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不过,老师在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时,务必要在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能够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因小失大”.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适应现代学校内部的教学实践,其作为现代小学教学内部的参与教育内容之一,其内部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不断落实现代学生的培养和教学上,课堂教学在其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要求教师不断学会应用和运用课堂内部教学,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利用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自身能力的真正落实和进步,真正实现对现代学生自身能力的进步和晋升。相信在以后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晋升下,现代小学教学将不断完善,其内部数学课堂教学也将趋于完善和更新,现代小学生要真正灵活地应用自身学习能力参与学习和实践,不断更好地成长和成才,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和对学生自身的综合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宋乃庆。数学课程中的算法知识“集中显性教学”与“分散隐性渗透”相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02)。

6.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六

关键词:大班额环境;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不再是以往简单的记忆或者是模仿,合作学习是提高学习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逐渐开展到大范围使用,低效和无效等实际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缺少合作学习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合作学习,这些原因都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意识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以前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导致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体性意识,形成一种“你说我听”或者是“你提问我回答”的固定课堂模式,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课堂学习,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沟通,都是自己学自己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就会出现学生之间被动交流,按照教师课前设计,墨守成规地进行合作学习,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缺少思想上更深层次的沟通,最终就会出现合作学习只是表象,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二)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小组间成员分工混乱。由于小组讨论时常会出现不是特别友好的讨论,学生之间没有互相倾听,不会分享的情况。通常是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就开始激烈的讨论,而实际上学生之间的讨论可能都没有听明白,在讨论结束以后,小组就要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由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倾向,回答的答案依然只是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致使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次数,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参与问题上出现很大的不平衡现象,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度较高,一般都起到主导作用,成绩中下的学生一般都会忽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某些情况下剥夺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权利。时间一长,这部分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处在角落位置,成为旁观者,这就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小组模式,增强合作意识

大量实践数据显示,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不光是要教师增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意识教育,还要建立以科学为依据的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小组合作的人数要保持五到六个人,人数过多会阻碍学生展示和交流;其次,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水平要分布均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这样对学生间的沟通和互补有帮助;最后,小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进行定期调整,根据活动主题不同,进行自由或者是重新组合。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二)构建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提升合作技能

学生只有真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践、体会,才能学会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就要构建科学、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首先,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因为倾听是合作的基石,小组讨论也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而教师就要通过适时的评价来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倾听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因为良好的语言表达是顺利开展合作的基础。最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因为良好的协作能力是合作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让其进行互补,通过启发,建立学生信息,通过良好的协作配合,共同学习进步。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培养主动性

合作学习的高效率离不开良好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方式有很多,例如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学习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适当、适时的情况下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互补,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并且对其还要进行完善、优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适当地进行评价,确保在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牛永斌.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7):4.

[2]任俐萍.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为抓手全面提高大班额课堂教学质量:关于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思考[J].才智,2015(07):246.

7.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七

大两间房学校

尹志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歩,我们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生本教育理念已逐步深入课堂,怎样才能让这种理念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才是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这一方面本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教师对课的设计准备、前置性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生本教育

有效教学策略

前置性学习

自主探究

交流展示 正文:生本教育课堂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无非也是离不开两个字“有效”。那么生本教育课堂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又该如何进行呢?下面我结合近期的学习和自身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1、合理安排、备课充分。

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是实施生本课堂下有效教学的基础。好的设计要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将数学的思想、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安排来迎合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备教材:要充分解读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逻辑推理、信息层次。第二,备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形成特点及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给他们留下发挥主体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第四,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有序。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逐层深入,还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巧妙的赋予学生实际的问题之中。第五,教学流程要精心设计、合理操作。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还要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要时教师要辅以点拨、讲解、演示、表演等手段。第六,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本教育为本”的教学思想,营造积极、和谐、欢愉的课堂气氛。力求使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行为。

2、前置得当,针对性强。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若能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精心的设计前置性学习,通过提出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独立前置学习创造资源。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研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接收。下面展示两种前置性学习的设计类型。

(1)创设悬念性前置,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乘法”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前置性问题:“请你任意想一个数,再把这个数连续加上8次,你能一秒钟内说出答案吗?”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做了不能的回答,但我告诉他们能。学生这时很惊奇,迫切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当我把算式a+a+a+a+a+a+a+a变成得到8a,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则发出阵阵感叹,原来奥妙就在于此。同时学生也知道了乘法使计算简便,就会认识到乘法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型问题前置,展现数学魅力。

对于任何知识,学生若感到有用,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很浓。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3、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探究活动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学习中,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展示,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比如教授“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出示小松树、蝴蝶、囍字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共同特性。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线两侧正好能够完全相等„„”学生自己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物体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反思、合作交流和应用等,亲自发现和验证数学性质,有助于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学生验证推理的能力。

(3)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展现自己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课堂展示,把组内交流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形成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共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成长的舞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本教育课堂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它更加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准课标、吃透教材、备好学情,问题精心设计符合逻辑、符合实际,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能更轻松、更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版《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主编:余文森

8.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八

有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师耍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觉得以下几点犹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说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 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 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 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 个零件。这时把5000 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便引发了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9.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九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针对教学的效率而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质量即有效,量对应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即指教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概括地讲,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

二、大班额背景下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组织教学的能力,有效地克服大班额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相对不足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是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思想道德、专业水平、业务技能、管理能力、个性特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及行动规范的“催化剂”。教师必须发展自身的智能水平,提高组织教学管理能力,充分发展自身的非权利自然影响因素,把教学任务及教师的意图贯注于全体学生,有效的影响或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满足,从内心钦佩、尊重、信赖教师,从而形成师生间良好的心理定势。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投情入境,兴趣倍增。要针对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不足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科学性,还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从而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以活泼为主、兼顾严肃、避免长时间的单一练习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缺失。

(二)探索“大班额”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注重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上进心,有着争取自己成功的高度愿望。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和培养。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性格不同,接受掌握技能的能力有差异,因而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注重一般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创造条件,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并分别指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培养体育骨干学生,充实体育课教学中骨干学生人力资源。解决班级人数过多易使教师故此失彼的现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大班额的教学中仅靠教师对学生的统一指导是不够的,时间上也做不到这一点,必须发动学生互教互学,特别是安排技术较好的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体育骨干的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增强技术指导,鼓励差生积极练习,在教学中体育骨干多了,就能够对练习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指导,特别是有的教材安排骨干陪练,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都有良好作用。二是有利于提高体育骨干本身的技术水平,体育骨干在指导和陪练时,必须注意自己动作的正确性,这本身对小教师就是一个良好的强化作用。三是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提倡学生互相帮助,为学生创造了互教互学的学习环境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品德。四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小教师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动作,找出错误所在,其次要分析形成错误动作的原因,然后要想办法纠正其错误,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与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体育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是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需要,是提高大班额体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10.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十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七:大班额:咋合作学习?作者:李建平发布时间:2003-11-14 在实验区采访,记者走进一所初中的初一(2)班,一间正常只能容纳四五十名学生的教室,却挤坐着78名学生。教室里横没有缝隙,纵没有距离,学生一个挨一个,坐在长条板凳上,最前边的学生都快贴近黑板了,讲台两侧也坐着学生,教室中几乎没有通道,门也打不开。校长一边陪记者采访,一边抱怨:“地方太小,高个子学生都坐不进去。”

应当看到,大班额给新课程实验带来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初中校长诉苦,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操场不够用,学生只好轮流做课间操;有的音乐、美术、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被占用,即使有的没被占用,七八十人一个班,实验也无法进行;一节课学生发言不过十五六个,不足班级人数的1/4,小组活动更难以开展。记者发现,校长反映的这种情况在实验区较为普遍。

大班额背景下,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当前亟须探讨解决的问题。有专家认为,班级人数多,确实给合作学习带来困难,然而不能因为班额大就降低要求,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不是班级人数的多少。专家进一步分析,只要有班级授课,就很容易出现统一规格教育,哪怕只有3个学生,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状态,对学习投入的情感与态度。不提倡大班额,并不是说班级越小越好。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小班化已开始进行反思,他们认为一个班级20人是不合适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减弱,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还是主张班级有适当规模。

新课程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但有的合作学习追求形式,走过场,学生凑在一起,几分钟就结束了。究竟怎样合作?专家认为,前提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自主、合作、探究,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是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眼下,大班额问题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黑龙江宁安市是国家级实验区,为了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他们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大班额问题,严格控制班额人数。他们提出限制大班额的三条措施:严格控制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镇学校;控制学生跨学区就读;保持各校生源的相对均衡。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执行转学制度。规定中小学班额不得超过56人,此项规定纳入考核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指标。

在现有条件下,对于大班额问题,一方面要实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尽量想办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每班学生70多人。在落实体育课程标准方面,他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增添体育器材,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用资源优势弥补大班额的不足。其次,增加教学分组,比如,教学生跨越式跳高时,正常情况下一般分为4组,由于班额过大,教师将学生分为8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以此来保证学生训练强度达标。改变教学设计,一般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由两个内容构成,如果同时、平行增加若干项目会收到较好效果,如:一节课中,同时给学生提供跳短绳、跳皮筋、踢毽子、仰卧起坐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独自练习或合作练习,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改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节奏,大小活动穿插,大小项目结合,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11.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十一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让学生听你的课,对你心存敬畏很重要,特别是人数众多的班级。你的高声呵斥,威逼利诱,学生的眼神会告诉你:眼前不得不听你的,背后我才不理你那一套呢。想一想,课堂上你不可能总盯着那几个人,你即使能看住他的人,你也看不住他的思想,盯着一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赏识、关爱学生,微笑面对学生,眼神关注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取课堂的前进方向,于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眼神的交流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是否听懂告诉你。一个微笑,看似很简单,但在课堂上的效果一定不同凡响。虽然已是老师,但我们还要多读书,必须不断地学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拓宽知识渠道,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专业权威。我班刘××同学数学成绩比较优异,在我刚接班时,他上课不怎么爱听讲,但成绩并没下滑。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一步可以解决的问题,他却用了三步,在和他交流过程中,他被我的态度、思维方式所打动,之后我们之间真可谓教学相长。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课堂上老师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绪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怀着愉悦的心情来上每一节课,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要积极地处理可能给师生带来坏情绪的事情。前几天的一次单元测试卷发下去后,我看到丁××同学笑不出来,我真担心她听不进去课,我就对她说:怎么了,你表现挺不错的,虽然出现了30+20=600这样的失误,但你解决问题部分做得很好,难点都攻破了,相信你这样的小失误下次能避免。老师的鼓励、悦纳挺管用的,就连其他几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很快精神起来,课堂上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节课在同学们的笑声、抢答声中很快过去了。

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我班80多人,优等生多,学困生也很多。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我常在课堂上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花独开不是春,你们是一个集体,要互帮互助。”现在,共同进步已在我班形成风气,课堂练习时,优等生会主动地帮助学困生分析问题,同龄人的语言有时不太恰当但容易理解,问题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就连家庭作业,同学之间也会互相检查,指出对方问题出在哪,为什么那样做是错的,怎么做才对,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四、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小学生展示自己、得到同伴认可的愿望很强烈,大班额的教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的机会,胆怯、表达能力差的同学也不适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这样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如果表现不如他们所愿,可能提起上数学这门课,他们就会紧张、害怕,为此,小组合作就很必要。小组内人员少,时间上允许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即使失误,不良影响也是小范围的,有了这样的历练,他们很快就能集小组同学的智慧于一身,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王××同学,是我班的学困生之一,虽然成绩进步不大,但自信心满满的,最近有困难时,不再低头不语了,而是声音洪亮地说:老师,我这道题还不会。对于一个敢正视困难的孩子来说,还能有什么样的困难不会被他攻克呢?

五、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潜能

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追根问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可以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学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与师生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實践、独立思考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探究新知,不断进取,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大班额情况下的教学,让我重新审视惯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课堂效果,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我还需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德华.浅谈小学数学“良化”课堂的构建策略[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12.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十二

课 题 主 持 人:聂子红

主持人所在单位:魏庄镇明德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并试图从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出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与发展;重点强调“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1)通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3)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全新的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将成果推广运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者个性特点、基础、学习目标的区别,还有各种学习内容,方法、要求的不同,也由于学校与教师的不同,所以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应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它是建立于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核心,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上细化、深化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专业成长,使有效教学成为教师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也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七、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本校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我校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参与的教师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有一定的教科研经和能力,我们还将发动学校所有数学教师参与探索与实践。

2、领导保证:学校领导对教科研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指导课题研究,为研究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资源保证: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课题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有标准的微机房、实验室、图书室等。校领导为教师进行教科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4.经费保证:学校确保该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

九、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成果形式

1、开题起步阶段。(2012.11~2012.12)成立课题组,确定详细的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分块确定子课题,召集子课题研究成员,审批子课题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2013.1~2014.6)各子课题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组织相关子课题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一些案例成果。

3、深化、总结阶段。(2014.7~2015.5)分块总结形成规律性的策略、方法,形成总结报告和相关论文,推出优秀课堂案例。4.结题阶段。(2015.6~2015.10)阶段性成果形式:(1)各研究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十、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结题报告

2、教学反思

3、课堂教学设计(含案例)、课件、录像课(即随堂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考文献: 1.何兰支等编.《有效数学 和谐课堂》(小学数学)[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2.赵国防编.《有效数学 和谐课堂》(总论)[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3.文学荣编.《做智慧的老师》[M]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4.詹明道编.《名师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5.网上资料

上一篇:此情可待成追忆优秀作文900字下一篇:春季学期幼儿园中班班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