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英语(精选14篇)
1.姓氏英语 篇一
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Ⅱ. 姓氏传递的稳定性与地域人群的亲缘关系
分析和比较了宋朝、明朝和当代姓氏的分布曲线、同姓率(isonymy)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3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2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连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Y染色体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平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的姓氏存在2种状态,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人群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和地域人群间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隔离的现象。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研究中国人父系遗传和Y染色体进化的一条新途径,为探索与遗传病有关的高发易感人群的分布规律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作 者:袁义达 张诚 杨焕明 YUAN Yi-Da ZHANG Cheng YANG Huan-m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100101刊 名:遗传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ACTA GENETICA SINICA年,卷(期):27(7)分类号:Q347关键词:姓氏频率 群体遗传学 Y染色体 the frequency of surname the population of genetics Y chromosome
2.姓氏英语 篇二
姓氏变迁的背后,是一部人口迁徙、发展的大史书。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江苏苏州阊门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乐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湖北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元至正十七年(193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四年(1317),明將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壁,也名石碧,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明朝从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圴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由于年久日深,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的集散之地视作先人故籍祖地。因而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现存的众多族谱家乘中,追溯家世渊源时,多称其“先世自小兴州,徙至XX地”。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关外的小兴州,南至广东的珠玑巷,东起山东枣林庄,西至湖北孝感乡,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汉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反映了姓氏迁徙的大致脉络,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谒祖的人文景点。
3.姓氏学 简介 篇三
当代中国姓氏学是以研究汉族为主的姓氏学,涉及与汉族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姓氏的起源、意义、历史发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点,还未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姓氏学研究对象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门科学。姓氏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姓氏现象。而中国人的姓氏是姓氏学最好的研究对象。中国人的姓氏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的痕迹与传递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种一脉相传的文明,是最为符合遗传学规律的。此外,由于中国人历来宗族观念比较强,所以同一个姓、有着同样血缘关系的人往往会聚居在一起。姓氏学著作
我国历代姓氏学著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瑰宝。现从历代姓氏学著述中,选取学术性较高,影响较大的九种作简要介绍。
1.《世本》 《世本》为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著作。《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有《世本》十五篇,内容有帝系、传谱、氏姓等,记录了黄帝以来迄于战国时期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谱号等。可惜《世本》原书在宋代散佚,清代有八种辑本,其中以雷学琪、茆泮林两种辑本较佳。关于《世本》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战国时期史官所作,托名为左丘明所撰。另一说成书于汉代初年。唐代刘知几在其《史通·正史篇》中称:“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世系,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因当时《世本》原书尚存,刘知几又为著名史学家,可能得见全书原貌。而该书中所记姓氏“终于秦末”,其成书年代当在汉初。2.《姓氏急就篇》 《姓氏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原本为三十二章,后两章《齐国》、《山阳》为后汉人所加,故今本为三十四章。汉代为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姓氏学研究已初具规模,如《史记》一书就曾记有大量关于姓氏的资料。史游作为汉元帝时黄门令,为适应朝野姓氏文化的需求,撰写了该书。书中所列姓氏130姓,共2016字,除开头六句开场白外,以下就是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的汉代百家姓。
“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袁)展世,高辟兵。邓万岁,秦眇房。郝利亲,冯汉疆。戴护君,景君明。董奉德,桓贤良。任逢时,郝仲郎,田广由,荣惠常。乌承禄,令狐横。程忠信,吴仲皇。许终古,贾支仓。陈元始,韩魏唐。掖容调,柏杜阳。曹富贵,李尹聚。萧彭祖,屈宗谈。„„”
从上述引文,可看出该书的几大特点: 一是除少数几个双音复姓(如令孤)外大多采用了单音姓、双音名的形式,反映了汉代民间开始流行的姓名形式。
二是在三字姓名中,第二、三个字往往也是当时的姓氏,如方、常、魏、唐、杜、阳、尹、桑等。这样《急就篇》实际所收姓氏不仅130个,而是200多个姓氏。三是《急就篇》中的姓氏大都收入了宋代编撰的《百家姓》中,是我国第一部“姓名三字经”,对宋代《百家姓》有很大影响。3.《元和姓纂》
唐代林宝撰。林宝为唐宪宗时济南人,官居朝议郎、太常博士。该书因成于宪宗元和七年,故名《元和姓纂》。其内容先列皇族李氏,余者依唐韵206部,分别排列,每韵之内以大姓为首,记载姓氏来历及各家谱系,对唐人姓氏尤为详尽,共计收录姓氏1232个。
书中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于《世本》、《风俗通》,并引证《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旁征博引,宏富翔实。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多取材于该书,足见此书对后世姓氏学研究影响甚大。但林宝编写该书时,历时仅200余天,其考辨、援引尚有谬误、缺漏之处。且当时矜尚门第之风盛行,取材多据各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故宋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 《元和姓纂》原书在宋代已佚,今存本系清代孙星衍和洪莹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以《古今姓氏书辨证》所引各条补其缺失,分为18卷。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四校记》,对该书大有纠谬、补缺之功效。4.《百家姓》
家喻户晓的《百家姓》,是自北宋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百家姓》为何人所作、成书于何时,未有定论。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书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的某位老儒生编辑加工而成。同时分析该书开篇首句“赵钱孙李”,是因为“赵”为宋朝国姓,“钱”则是吴越王钱镠姓氏,“孙”为吴越王钱妃的姓氏,“李”则是取自南唐李氏的姓氏。该书收录姓氏486个,编为四言韵文,但无文理可循,旧时作为启蒙读物。一千年来,《百家姓》翻印多次,版本众多,并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先后问世。明、清两代学者曾对《百家姓》进行讨论考证,其中以康熙初年山东琅琊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影响较大。《考略》对《百家姓》所列姓氏先注五音、郡望,而后考其姓源所自出,并列举各姓著名人物,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存最早的《百家姓》版本有元代至元刊本和泰定刊本。而现代较为通行的则是清代的《增广百家姓》,其中共收录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大体上包括了日常通用的姓氏,有很大实用价值。5.《古今姓氏书辩证》
宋代邓名世撰,其子椿哀补成。本书共四十卷。作者对《元和姓纂》一书采录、考辨尤为详博,同时又以《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往往足以补史传之不足,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故名《古今姓氏书辨证》。
该书从北宋政和年间即开始着手编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所以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洋细、精确。原书久已散失,今存本系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仍为四十卷,保留了原书的内容、风貌,是研究姓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6.《通志·氏族略》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7.《古今万姓统谱》
本书简称《万姓统谱》,俗称《万家姓》,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共计140卷,共收录姓氏3700多个,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氏族博考》14卷。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因其收罗广博,既可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所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千家姓文》
俗称《千家姓》,是流传民间较为广泛的姓氏学通俗著作之一,清代崔冕撰。崔冕,字贡收,巢县人,因鉴于民间流传之《百家姓》文义不详,搜罗不广,所以博采史书、谱传,收录单姓972个,复姓34个,共计1006姓,撰成此书。该书依照汉代史游《急就篇》及宋代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二书体例,以姓氏诸字编排成章,以便记诵,文词也较为典雅,此书后由冒国柱加以注释,并于姓氏下注明某代有某人,但未注明出处。9.《史姓韵编》
4.《姓氏歌》教学反思 篇四
高阳宏利佳学校 屠梦超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积极的将各位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其中,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5.季姓氏起源、来历 篇五
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姓氏郡望:
鲁 国: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寿春县:战国时属于楚国。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命名为郢。秦代时置寿春县。相当于现在安徽省寿县一带地区。
姓氏堂号:
“三思堂”:春秋时季文子聪明又好学,遇到问题肯向人求教,即使学问不如他的人,也不觉得丢面子。遇事再三考虑成熟才去做 。
姓氏迁徙分布:
6.趣说中国姓氏 篇六
三大姓与三小姓
除了李、王、张为三大姓外,鲜为人知的是,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也出现了三小姓:分别为倒数第一的“难”姓,倒数第二的“死”姓,以及倒数第三的“山”姓,他们的人数一般在千人左右。
在这次姓氏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生僻的怪姓。这些怪姓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人们的笔误所造成、所产生。以三小姓倒数第一的“难”姓为例,在河南,研究组发现有四个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调查组人员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然而,有趣的是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中国的“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族根。来访的韩国人士表示,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详细记载了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这个官员的名字就叫“难楼”。因为历史中,曾有“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到后来,这些姓“难”的鲜卑族,几经迁移,就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对这些历史,韩国人特别清楚。
倒数第二的“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三的“山”姓是调查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有意思的是,同为“山”姓的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期间,把原本的岳姓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调查组帮助“山”姓人士互相之间取得了联系,同时,也详细考证了他们姓氏的来源,确实如他们所说的非常一致。
台湾人姓氏与大陆渊源
台湾人姓陈的最多。据台湾“户政司”统计,在岛内目前2300万人口中,共有1989个姓,其中姓陈的最多,有250多万人,排在第二位的是林姓,有188万人,以下依次为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前20个大姓占了总人口的近70%。因此,台湾很早就有“陈林满天下”的说法。但是,陈姓在大陆却没有排进前三名,而林姓甚至连前十名都进不去。
如果对两岸的姓氏排行进行交叉对比,可以发现王、陈、李、张和黄,不管在大陆、台湾或全球华人世界,所占的比例都相当高。而像林、蔡等,在台湾的比例很高,但在整个华人社会却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来,大陆人口有十多亿,是台湾的几十倍;二来,这也和台湾的移民结构有关。明清两朝大量移居到台湾的大陆居民,几乎都集中在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两地,而在这两地,姓陈、林、蔡的人相对较多。
台湾的姓氏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复姓比较多。据“户政司”统计,全岛共有500多个复姓,但人口只有70万,其中姓张简的人最多,有9107人,其次为欧阳、陈黄、范姜和张陈。据统计,许多复姓是因冠夫姓而来。因为婚姻关系,这些姓大多是由几个大姓组合而成,最多的分别是陈黄、张陈和李陈。也有不少复姓来自岛外,最多的是日本,共有130多个。
平日大家相当熟悉的日本姓氏,包括樱木、木村、本田、佐佐木、本多和中村等,台湾都有人姓,通常是因为日本人入籍台湾后,不愿放弃原来姓氏而衍生出来的复姓。有日本姓当然也有西洋姓。“户政司”的调查发现,台湾有不少人姓所罗门、加西亚、玛迪林和古德曼等,不过人数极少。另外,复姓还有一大来源,就是原住民。自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原住民回归传统姓氏条例以来,共有905人提出申请。由于原住民姓氏多为多音节,因此登记后便出现两字、三字甚至四字以上的姓。“原住民主委”瓦历斯·贝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与大陆一样,台湾也有很多稀有姓氏。据统计,在1989个姓氏中,有1400多个姓人数不足100人,其中438个姓只有一人。一些姓氏很具有传奇色彩,像复姓第五,传说是荆轲刺秦失败后,跟随他的5名勇士分散逃命,并放弃原来的姓名,分别改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台湾目前只有8人姓第五,住在内湖一带。当然,稀有姓氏也给一些人带来不小的困扰。在外资公司担任会计工作的酒小姐称,她最不喜欢别人叫她酒小姐,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在酒店上班的小姐。当别人告诉她台湾还有人姓舞时,她就释怀了。另一位在电子产业工作的母先生则表示,这个姓带给他最大的困扰,是客户常常对他雌雄莫辨。他希望能找到一位姓公的女子结婚,这样家里公的母的就全有了。
那么,在这么多的姓氏中,哪些最有钱呢?台湾媒体对岛内500大富豪的统计显示,姓林的最会赚钱,约占富豪总数的7%:其次为黄姓,为6.5%,然后是吴姓和王姓,均为6%。台湾最大的陈姓,则排在第四位。
三大玄机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姓氏中暗藏着三个玄机。
一是姓氏暗藏遗传密码。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调查中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是同姓不一定同家。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备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李姓,有些是来自赢姓,有些是来自赵姓。
三是中国姓氏最有内涵。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已经有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在世界其他地区,姓氏的产生不过是近1000年的事情。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并不深入,一般平民的姓大约在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之前,姓只有贵族才能拥有,贵族以下只能有名,而没有姓。1875年政府颁布法令,实施户籍登记,日本人才急匆匆为自己找姓,多以所居住地名为姓,因此多为两字姓,当时日本人一下子涌现出30000多个姓来。
7.《姓氏歌》教学反思 篇七
《姓氏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每个人都有,都不陌生,所以一开始介绍百家姓,孩子不陌生,但是说出大量的姓,对孩子来说可能一时说不完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百家姓的认识,对姓氏歌的学习,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产生了热爱之情。
本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就被激起,有了兴趣后孩子们会跟着你走,迫不及待想学习后面的。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了,这是教学中最最基础的。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此,你要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可是这一点我还欠缺着呢!
8.姓氏:庙姓 篇八
说起庙姓,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庙宇、庙堂”,古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庙姓由来的确与“庙堂”有着密切联系。
庙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王朝的国姓——姬姓。西周时期,汉水上游居住有一支巴族人,他们是周人的“同宗之后”,史称“姬姓巴国”。殷末周初,巴族参与武王伐纣,英勇善战,胜利后受到周王室分封,成为周王室控制西南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巴族中的一些长者还担任了西周庙堂(宗庙)掌管一职,地位极其显赫。后世子孙中以此为荣,便以“宗”、“庙”为姓,改称宗氏、庙氏。
除了上面这个说法,很多专家认为庙姓的起源不仅与巴国、姬姓有关,还源于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城隍庙。
城隍,是我国民众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其中“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城隍”即泛指城池。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灵, 于是城和隍便被神化为城市的守护神。相传,我国第一座城隍庙建于春秋时期巴蜀之地的丰都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后来,随着城隍庙在民间的影响日益显著,凡有城池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城隍庙的影子。人们把建造和维护城隍庙的人称为庙主,其后裔子孙往往就以庙为姓。
由于历朝封建统治者对宗教的推崇和管制,庙主的身份颇高。早在魏晋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有机构“太庙署”,到了明朝初年,庙主的地位空前显赫,甚至已进入地方官员行列。在流传至今的《河南偃师王氏笠、筒、篱王文家谱》中,记载有这样一段话:“王氏家族的始祖母庙氏老夫人,庙尚书之妹,世传曰八老夫人,携二子自山西潞安府长子县马村迁偃,居治西十里大槐树村。”据考证,这里所记载的“庙尚书”,就是元朝时期山西某地的城隍庙主,官位从七品。其后裔以先祖的职守为姓,称为庙姓,并世代相传至今。
9.姓氏的作文 篇九
来到时,已经是傍晚了。哇塞。这里好热闹啊!门前围了一群人们,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看来,这就是主人家了。
我感到很奇怪,十月一日已经过完了,中秋还没到,今天又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为什么要这样大张旗鼓地欢庆?而且,听说还有免费的晚餐呢!我不禁感到奇怪,好好儿的,怎么会有免费的晚餐呢?
向周围的大人一打听,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个奇特的节日――――――姓氏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姓的节日。说到姓氏节,还要提一下主人的姓――汪。汪的谐音是旺,看来这家的确是很“旺”啊。但是,为什么要过姓氏节呢?
我再次向大人打听。原来,这姓氏节可是别有风俗。姓氏节,主人家主要是挑吉祥如意的时刻举行,如国庆、过年时等。今天我们就碰巧赶上了一位。哦,那可得好好地庆祝一下了!
等等,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过姓氏节呢!原来,过姓氏节大半是为了“光宗耀祖”,让大家看看,咱汪家多么强势!而且,这个姓氏节还兴来的人多。他们认为,人越多,这家就越旺,越红火,将来定会越来越壮大。但是,如果没有什么人来的话,那就是家里的香火不旺,或是做了什么坏事和犯下弥天大错。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家里兴旺,那么也就希望人越多越好。
本来在这种节日里大家是可以不必带礼物的,但是大家觉得这样“白吃”不好,所以还是给了汪家的几个小孩子一人一份礼物。然后,我们就开始宴会了。晚餐也很讲究,不管怎样,都必须有鸡肉、鸭肉和猪肉。大概这几样东西就是象征着富裕吧!晚餐很丰盛,除了鸡、鸭、猪肉之外,还有其它许多好吃的菜。
这顿宴会,大家都吃得很满意,回去时人人都挺着“大肚子”。
10.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篇十
【教学目标】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为主线,形成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
3、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难点: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过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伦敦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戏谑:中国奥运有三宝,跳水,体操,乒乓好;韩国奥运有三宝,射箭,姓朴,眼睛小;美国奥运有三宝,篮球,田径,家世好;非洲奥运有三宝,人黑,牙白,巨能跑。说起金姓和朴姓,我们大多会想到他是朝鲜或者韩国人,我们也可以由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猜中他们是什么族。可见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符号,不同姓氏表示不同的民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中国姓氏文化
二、分析姓氏源流
1、张、王、李、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明确:我们书上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三、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
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3、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四、文化寻根
1、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
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2、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3、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骄人的业绩照亮了历史的长空。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百家姓》,掌握各姓氏的正确读音并了解其渊源。
七、板书设计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竹、牛
2、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物:姜、姚、姬
3、其他
二、文化寻根
1、文化
11.姓氏的尴尬 篇十一
其一,生僻姓氏让人吃不准该念什么。想必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结识新朋友,拿着名片,却不知该如何称呼对方,万一念错,既不礼貌,又显得自个没学问。譬如蒯姓、仉姓,这两字分别音“快”(三声)和“掌”,不查下字典想念对还真不容易。有的字当姓氏时读音会发生变异,像仇姓、尉迟姓就分别读qiu和yu迟。还有的姓氏有多种发音,如盖姓有丐、葛两种发音,而覃姓有秦、谭、荀三种读法。
其二,稀有姓氏让人浮想联翩。中国有许多稀有姓氏,可称五花八门,往往令人瞠目结舌。有以器官为姓的,如头、骨、心、肾等,有以动物为姓的,如鸡,猴、狗、蛇等,有以日常用品为姓的,如油、盐、酱、醋等,有以色彩为姓的,如赤、橙、绿、紫等,有以动作为姓的,如笑、揉、猜、拣等。最尴尬的是遭遇听起来不那么雅的姓氏,如耍、老、死、邪等。笔者就曾邂逅过胎先生和操小姐,胎姓还罢了,操姓就古怪了,许多方言里此字就是脏字。据说魏晋时司马氏专权,捕杀曹操后裔,许多曹姓人就改为了操姓。
其三,姓氏同某些词汇联用遭遇尴尬。或许您会说前两条发生概率不是很高,常用姓氏其实也会时不时遭遇尴尬。古人爱将帅小伙称为郎,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周郎、孙策孙郎,还有唐代的刘禹锡爱在诗中自称刘郎,如“尽是刘郎去后栽”、“前度刘郎今又来”,跟他大约同时代的诗人张籍、唐彦谦怕就不敢这样自称。不然他们就成了张郎(蟑螂)和唐郎(螳螂)啦。笔者曾有位司机朋友姓刘,同事好跟他开玩笑说“老刘忙啊”,语速快些就成了“老流氓啊”。还有位王姓朋友坚决不让大伙儿把他的姓同吧联用,为啥?“王八”这词让人不爽啊。笔者还见过有位女老板被人称“姚姐”,后来谁叫她跟谁急,原来“姚姐”谐音“窑姐”。
不单中国人有这种姓氏尴尬,外国人也有同样遭遇。稍稍知道点日语的人都知道,在日语里洗手间称为御手洗。其实,御手洗还是个姓氏,《火影忍者》里就有位女忍者名叫御手洗红豆。所以在日本古城游览时,如果看到挂有此牌的房屋,请先问清楚了再进去。
(摘自《潮州日报》)
12.《姓氏歌》教学设计 篇十二
1.认识儿歌第一小节中的6个生字,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了解常见的姓氏,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一小节并练习背诵。
3.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韵文,结合句子认识姓氏,并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认识姓氏。
教学准备:
了解周围人的姓氏。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四、课堂小结
13.姓氏的句子摘抄 篇十三
【易】我姓易却发现爱你不易
【梁】我姓梁却能温暖你所有不安
【陈】我姓陈却沉不下爱你的心。
【熊】我姓熊而爱你的心波涛汹涌。
【汤】我姓汤却不会让你尝到苦的滋味
【张】我姓张却长不出你爱的模样
【钟】我姓钟却不能把爱你的时光调慢
【黄】我姓黄却恍惚认为今天依旧你的模样
【蔡】我姓蔡却看不透我们才说好的将来。
【秦】我姓秦却擒不住你的真心
【宋】我姓宋却送不走爱你的真心
【杨】我姓杨却扬不起爱你的风帆
【苏】我姓苏却从爱你的梦中苏醒
【董】我姓董却永远不懂你的心
【安】我姓安却不能护你一世安详
【赵】我姓赵却只照耀出你的光芒
【曹】我姓曹却不能面朝你说爱你
【颜】我姓颜却猜不透你的心言
【沈】我姓沈却审视不清我们的未来
【徐】我姓徐所以许下爱你的诺言
【杨】我姓杨却洋溢不出他最爱的微笑
【任】我姓任却任你在我心中狂奔。
【陆】我姓陆却路不过你的心间。
【向】我姓向却找不到来时的方向。
【丁】我姓丁却定不住你爱我的那瞬间
【侯】我姓候却侯不到你爱的`那天
【朱】我姓朱却住不进你的心脏
14.古今姓氏知多少 篇十四
姓与氏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姓与氏是分开的。比如说《芈月传》中,楚王、芈月和屈原其实都姓芈,但是称呼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姓氏分开的缘故。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一书中介绍说:夏商周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是一个大家族最初的统一名称,而随着这个大家族逐渐开枝散叶,大家族产生的不同分支就有了不同的氏。就拿楚国的先祖来说,起初大家都姓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有了不同的氏,以示区别。比如楚王这一支,本来姓芈,在周文王之后这一支有个人叫熊丽,他这一支后来就都以熊为氏。楚国的芈这个姓后来演化出了伍、屈、项、蓝、麻、钟、左、靳、景、鄂、卓、能、庄、慎、敖、荆、红以及上官十八姓,即荆楚十八姓。荆楚十八姓后来又衍生出单姓143个,复姓112个。
为什么同一个姓会衍生出这么多氏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屈原,他姓芈同时身为屈氏子弟,是因为他的先祖被封在了屈这个地方,从此这一支芈氏族人就以地名为氏,与其他芈姓人相区别,后来姓氏合一,就成了屈姓。又比如芈氏有一支分支叫左氏,这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当过楚王的左史,所以他们就以官职为氏。严格意义上说,姓与氏的分裂本身就是大家族开枝散叶后逐渐疏远血缘关系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姓与氏的重新合二为一,只是将这种同源发展到远亲进而发展到陌路的关系固定化而已。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昭公娶吴国女子,吴国与鲁国都是源自姬姓,虽然说同姓不婚,不过到鲁昭公这一代,姬姓一族经过了几百年的分流,即便鲁国吴国同为姬姓的男女结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鲁昭公为了避嫌干脆给女子另外起了个氏叫孟,以表示两人不是同姓可以结婚。而到西汉之后,随着姓和氏合二为一,以氏为姓的人就更多了。
尊与卑
在源自芈姓的熊氏屈氏大行其道的战国时代,“芈月”为什么还能继续姓“芈”呢?主要是因为姓氏的演进过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尊卑烙印。春秋战国时期,男子能够以氏称呼,而女子则只能沿用统一的家族姓氏,这也就是“芈月”的由来,当然正史中芈月到底叫什么名字并无记载,史书中只是说她号芈八子,被称为秦国宣太后。这也是大部分先秦女性缺乏地位的证据之一。
其实不止男女,姓名分尊卑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比如西汉以刘为皇帝姓,姓刘的人都可以免除官府徭役。即使同为统治阶级,贵族们一样能用姓氏玩尊卑之分玩出各种花样——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吏部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著《氏族志》,按照累世官爵和名望将天下姓氏从上上到下下共分为9等,而名列天下第一等第一名的是山东崔姓,皇帝李世民的姓只能排到第二名,把李世民气坏了。而李世民受的气只是一个开始,有唐一代,曾有一些李唐皇帝想把自己的公主嫁进这些所谓的名门姓氏,一样折戟沉沙。这种陈腐的观念影响中国历史时间很长,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其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之所以遭受家族反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崔莺莺家自诩是唐代大姓崔氏之后,张姓不是名门,门不当户不对。
消失与捏造
虽然芈姓犹在,但是在数千年的中国典籍中曾出现过的约24000个姓氏,如今还在使用的也不过3500个左右。其余的,都因为各种原因消逝于历史长河中了。
这其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因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而逐步消失了。比如说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鲜卑拓跋氏,以开创北魏而称雄一时,这个姓氏后来被拓跋氏北魏皇帝自己改为姓“元”,后来又有诸多衍化,而“拓跋”这个姓氏则彻底消失了。又比如唐朝的不少著名武将姓阿史那,这本是突厥贵姓,后来也逐渐汉化了。
还有一些是因为各种特殊或者具体的原因而消失或者逐步减少。比如“丘”,这个姓曾经在历史长河里消失过很多年,近代之后才起死回生。因为汉代、金代以及清代,有三次统治者大搞尊孔,为了尊敬孔丘就要避讳,所有姓丘的人都要改姓邱。还有一些姓氏,则可能跟生活习俗有冲突而逐渐发生异变,因而逐渐减少,比如姓“死”的(这一姓氏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专家考证是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演变而来),姓“难”的(去声,分布于河南地区),还有姓“老”的、姓“毒”的以及姓“歹”的。
尽管已经消失了很多姓氏,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演进的一部分活证据,姓氏至今仍保存了很多有趣的信息。比如“东南西北”都是姓氏,“上下左右”也是姓氏,“柴米油盐酱醋茶”均是姓氏。“爨”姓(读作cuàn)号称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共30画,这个姓氏虽然难辨但是大有来头,这可是《周礼》中源流出来的,爨官是西周宫廷里为王室成员服务的灶官,后世以官职为姓。最少的笔画姓氏则是“一”,在我国约千余人姓一。
近些年,随着有关部门对姓名权的重新司法解释,对于姓氏的选取在司法规定的范围内较为自由了,但是一些奇怪的姓氏又被捏造出来,比如2009年济南市民吕某给自己女儿改姓氏为“北雁”,结果办户口被拒。这种与历史和现实割裂的做法,并不足取。
【姓氏英语】推荐阅读:
中华姓氏源流09-02
姓氏起源作业09-27
姓氏研究报告10-27
姓氏的定义、起源及分类12-07
百家姓对联 姓氏对联——钱姓06-21
中华姓氏论坛世界符氏宗亲总会06-23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09-11
中华姓氏论坛之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10-19
百家姓对联 姓氏对联——蒋姓及蒋姓来历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