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10-01

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1.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巴西的人种构成特征及巴西的特色文化。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及其气候分布、气候特征。能表述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情感目标:

通过殖民时期和战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对比,体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就。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巴西人口最显著的特征。

2、了解巴西特色文化代表。难点:理解人口构成比重计算。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通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宣传动画视频,引入巴西国家的地理位置。第一部分:巴西地理位置

1、突出要点巴西属于南半球、西半球国家。

2、海陆位置,引出拉丁美洲一词,做简要介绍;并复习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3、由纬度位置而展开,进一步分析巴西为什么被称为“热带大国”。第二部分:巴西的人口特征

1、从巴西的人种构成内容中,分析巴西特色文化的代表项目。通过视频和图片,直观的理解巴西的特色文化项目。

2、通过微练习巩固巴西人口和文化特征的知识要点。第三部分:巴西的自然特征 讲授和提问复习相结合。

学习巴西北部亚马孙平原和南部巴西高原两大地形区,及其各自的气候分布和特征。

对教材内容进行微调整,先把85页的巴西地形图进行地形和气候的教学,为热带作物种植发展铺垫。第四部分:巴西的工农业发展

1、根据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开发历史整理出工农业发展的简介。

2、战后巴西工业化发展。

3、分析巴西工业、城市、人口分布特点。

4、进行课堂微练习。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1、2、3+导学案

2.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相应的正、负数的位置。

3、能按要求画数轴。

2.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照要求画出需要的数轴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P12数射线。

1.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射线,说说数射线由什么组成?在这条数射线上最小的数是几?

2.在数射线上找出下列正数。

3.5、7。

小结:像这条从0出发沿正方向延长的射线,我们可以称它为数射线。正数都可以用数射线上“0”点右边的点表示出来。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 1.揭示课题。师: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轴》。

相同:箭头、数、单位长度。

不同:数射线上只有正数、数轴上有负数,它们以0作分界点。数射线是一条射线,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都能延长。

小结:数轴上的箭头表示方向;相邻两数之间的距离称为1个单位长度,任何两相邻数之间的单位长度都相等;0作为正数与负数的点的分界点,0点也就是原点。向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二)探究二 学习数轴的画法。

(1)画一条直线(一边画水平位置的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原点。(2)规定一个方向(一般取从左往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那么相反方向就是负方向。

(3)再选取适合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

1、-

2、-

3、„„。

学生看书自学数轴的画法,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学习画数轴。(4)说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一个不能少,注意每个单位长度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三)探究三:正负数离原点的距离 +

1、+

2、-

1、-

2、„离原点的距离

(1)+1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在图中表示那一段? +2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在图中表示那一段?-

1、-

2、这两个点分别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2)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与-1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离原点的距离相等,都是一个单位长度,„

(3)跟进练习: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他们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

3、-

4、+

5、-3.5、+3.5 小结: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4)在这条数轴上找得到-10吗?怎样找到这个点?(延长数轴)在数轴上,还有哪个点的距离与它相等?

(5)任何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3.5和+3.5分别在原点的两边,它们离开原点都是3.5个单位长度,原点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三、课内练习: 1.试一试/1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6.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1.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2.试一试/2 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6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师:说说-1.5在哪里?-3.5在哪里?分别用字母F、G表示。

小结:在找这些数的时候,先确定它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然后再确定它离开原点有多少个单位长度。3.试一试/3 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4.判断题:

(1)所有的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点。

()(2)原点左边的数都是正数,右边的数都是负数。

()(3)离开原点5个单位长度的数就是+5。

()(4)一个数离开原点的单位长度越多,这个数就越大。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数轴有哪几部分组成?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画出一条数轴

2、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2、-

3.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2、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了解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4、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能区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学习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2、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蛇与庄稼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2)“与”这个字的笔顺常有同学写颠倒了,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师范写“与”字。

(3)“与”在这里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蛇”和“庄稼”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它俩之间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就是第17课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进入, 了解内容。

1、预习成果反馈:事物之间存在着哪两种联系?指读所划句子并交流。出示: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以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

板书:简单联系

复杂联系

2、事物之间存在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课文分别举了哪些相关例子呢?老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分别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找出能体现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

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3、交流能体现简单联系的例子。(1)读句交流,板书示意图:

下雨 如:天————地湿

(2)不看书,根据示意图介绍这些事物间的简单联系。

(3)小结:这些联系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这就叫——(显而易见)。板书:显而易见

读好词语。

4、交流能体现复杂联系的事例,分别请三位同学读有关事例,其余同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课文分别写了蛇和庄稼, 猫和苜蓿, 吐痰和肺结核病之间的复杂联系。)板书:蛇——庄稼

猫——苜蓿

吐痰—— 肺结核病

5、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联系呢?我们细读课文, 进行学习。

三、抓住事例, 细读课文。

(一)学习事例一。

1、事例一,可以分为两层,上一层写事情,下一层讲道理。默读第1节并用“/”给事例一分层。

(第1到第6句为第一层, 第7到11句为第二层。)预设:第7句话到底该归为哪一层?要联系上下文, 看看这句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读第7句, 这一节剩下的内容, 男生读上文, 女生读下文。

(这句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分在下面一层里。)

2、第一层主要写了这件事情。其中,有这么两句句子,出示: 大家觉得很奇怪。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

这两句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词语, 是——(奇怪)。这两个“奇怪”所指的对象各不相同, 所以它们的含义也不同。

(1)课文中究竟是指什么奇怪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引读事例一第一层:大家觉得什么很奇怪呢?——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什么奇怪的办法?——

(2)为什么说它们很奇怪呢?再读刚才所读的内容, 试用“按理说„„可是„„所以„„”这么说一说, 可以四人一组进行准备。集体交流:

l 按理说风调雨顺, 庄稼就能长得好,应该可以得到大丰收, 可是事实上庄稼收成仍旧不好,所以人们觉得奇怪。)穿插学习:这里“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出示:风调雨顺——调:①配合得均匀合适

②调解

③挑拨。顺:①顺从

②适合③沿着

“ 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顺”:适合;“ 风调雨顺”就是指风和雨适合庄稼的生长。知道了这两个“ 奇怪”所指的对象及原因各不相同后, 老师给出五个词语, 你能根据两个“ 奇怪”的不同含义给句子换个词吗? 出示:纳闷

惊奇

疑惑

古怪

特别(第一个“奇怪”可以换成“纳闷”和“ 疑惑”。第二个“奇怪”可以换成“ 特别”。)3“把蛇放入田里”, 老农想出的这个办法虽奇怪, 却很有成效。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再请你读读课文, 就能明白这个科学道理了。默读第二层, 找出蕴含的科学道理, 然后按下面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自己小声说一说。出示:

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

,所以 庄稼歉收了

。因为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所以

。(3)通过交流,师随机完成示意图:

小结:看,蛇与庄稼之间通过田鼠的作用发生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搞明白的,蛇与庄稼之间联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难怪大家会对洪水过后出现的这种现象感到不理解,对老农所采用的方法感到很奇怪。(4)刚才, 我们说直接联系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间接联系是怎样的?与“显”相反是——(隐);与“易”相反是——(难)。所以间接联系是——(隐而难见)的联系。随机板书:隐而难见

(5)用因果句式说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现在, 谁能看着示意图, 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说!出示句式:

小结:总之,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 因而能保护庄稼。

课堂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例:发生(海嘨)淹没()

获得(糟蹋()

掌握(例:粮食(丰收)()猖獗

(()倒灌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正确抄、默下列词语:

海啸

倒灌

风调雨顺

起色

显而易见

复杂

规律)))歉收)密切 糟蹋

4.第二节_《细菌》教学设计 篇四

及反思

九台市三台中心学校

张清梅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蛀牙图片、红楼梦中林黛玉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

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

㈡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展示列文虎克的图片及他发明的显微镜,并介绍列文虎克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老师动画介绍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

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拓展创新

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课件展示)

Ø 细菌的个体_______。Ø 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Ø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四)自我检测:

1、关于细菌生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生殖产生新的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B.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与细菌的生殖有直接的关系; C.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环境适宜时生殖速度很快; D.细菌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2.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④有鞭毛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你认为芽孢是()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一种生殖细胞(学生读题并回答问题)(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1、P39 基础训练闯关

2、P40 强化能力提升

(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生殖(七)教学反思

上完《细菌》这节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予的教学反馈,我觉得受益非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东亚概述)第二课时_地理教案 篇五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各民族的节日。

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6.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六

离子反应

一、教学分析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2实质是SO4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演示初中已做过的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解质的概念。[板书]

一、电解质 推进新课

师: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师: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

生:思考,讨论。

结论: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师:什么叫电解质?

[板书]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师:电解质包括哪些类型的物质呢? 学生作答,教师板书。2.类型:酸、碱、盐 [例题剖析]

(例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

4④H2O 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 ⑧Ca(OH)生:①②③;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⑤;

⑥⑦;

⑥⑦⑧;……

教师精讲:电解质属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答案:①②③④⑥⑧

师:请一位同学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师:那么什么叫电离方程式呢?

生: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板书]3.电离方程式

师:请同学们写出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师:查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正。[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P31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生: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也可以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师:请同学讨论给出碱和盐的定义。[板书]4.酸、碱、盐的定义 [知识拓展]

电解质

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

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酒精等。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 ℃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从结构看,对其他难溶盐,只要是离子型化合物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尽管难溶,也是电解质。

氢氧化铁的情况则比较复杂,Fe3+与OH-之间的化学键带有共价性质,它的溶解度比硫酸钡还要小(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9.8×10-5 g);而溶于水的部分,其中少部分又有可能形成胶体,其余亦能电离成离子。氢氧化铁也是电解质。

判断氧化物是否为电解质,也要作具体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们是共价型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所以不是电解质。有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即便能导电,但也不是电解质。因为这些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能导电的物质,溶液中导电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电离,而它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电解质。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是离子化合物,它们在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可见,电解质包括离子型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非电解质包括弱极性或非极性共价型化合物。电解质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可以离解成离子。至于物质在水中能否电离,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由物质结构识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问题的本质。另外,有些能导电的物质,如铜、铝等不是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能导电的化合物,而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2.类型:酸、碱、盐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练习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7.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七

【设计理念】

带领学生从写的角度读懂本文用语言描写写贝多芬富有爱心,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写乐曲变幻美妙的特色,达到“识人赏曲,得意知言”的目的。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

2.核心性目标:在读文中识人(富有爱心的乐圣贝多芬),赏曲(美妙的名曲《月光曲》),得意(内容),知言(语言描写、联想的写法)。

3.拓展性目标: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听到的乐曲内容、推荐阅读《贝多芬传》。

【教学重难点】

核心性目标。

【教学方法】读中思,读中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贝多芬

(一)(提前板书“月光曲”)

同学们,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月光曲》一起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齐读课题:一起读课题。

(三)了解贝多芬:《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支钢琴曲。(板书“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41页下的“资料袋”。贝多芬被人们称为什么?(乐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出示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音乐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个传说,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音乐家?

谁来领着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莱茵河

幽静

蜡烛

清幽

失明

盲姑娘

陶醉

苏醒

纯熟

琴键

微波粼粼

霎时间

陌生人

飞奔

谱写

记录

(交流:读了这个传说,你初步感受到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音乐家?)

三、精读课文,得意知言

(一)从语言描写中感悟乐圣品格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与两个人紧密相关,这两个人是盲姑娘兄妹。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盲姑娘兄妹的对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一次对话,边读边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读的时候注意“啊”字的不同读法。出示: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ɑ)!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uɑ)!

是啊(iɑ),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谁来说一说。

(1)(预设:因为她家太穷。)你从哪句话听出了太穷?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这里有一个表示程度的词出现了两次,它是?(“太”字变红),“太”就是?(很、非常、十分)这说明听音乐会对他们来说有可能吗?(不可能),这句话是哥哥对妹妹说的,哥哥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愧疚),带着这种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2)除了因为穷还因为什么?读来读读盲姑娘的话?从这句话中,你读出这是一个对音乐有着一种怎样情感的姑娘?(热爱)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来读姑娘第一次说的话。

(3)当哥哥对她表示愧疚时,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真是随便说说吗?她这样说其实是在?(安慰哥哥)看来这对兄妹虽然家境贫寒,但兄妹之间的情谊怎么样?

(4)带着这种体会,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盲姑娘的话。

读完后,你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吗?

(5)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姑娘激动地赞叹道,出示: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6)从这两句赞叹中你们感受到了姑娘此时正沉浸在一种什么感觉之中?(幸福)这种幸福也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幸福,出示:

我的音乐应当为贫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7)贝多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一起读——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你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吗?(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贫苦人造福的)可见,贝多芬对穷苦人富有?(爱心或同情心)(板书“爱心”)

(8)小结:没有用词直接点明贝多芬富有爱心,而是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的爱心?(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二)从联想语句感受艺术魅力

.“未成曲调查先有情”,贝多芬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描写《月光曲》的段落是哪一段?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九自然段,用括号括出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2.写他们好像看到什么的句子是哪些?

(1)(加下划线)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这些好像看到的部分不是现实中的景物,而是兄妹俩的?(联想)(板书“联想”)

3.现在让我们在月光的照耀下,轻轻地走进这间清幽的茅屋,一起来聆听,一起来感受。

(1)出示第一二句:

——谁来读读这两句?读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注意评价联想到了具体的什么内容,是根据哪些词句联想到的)这时乐曲的声音是高还是低?节奏是快还是慢?带着刚才的体会,你再读读。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联想想象一起来闭上眼睛聆听这段乐曲(出示图片配乐听)

——听了这段乐曲之后,谁还想读一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2)出示第三句: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注意评价联想到了具体的什么内容,是根据哪些词句联想到的)你耳边的乐曲声音比前一段是高了还是低了?节奏比前一段是快了还是慢了?(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读。

——谁再来读(2人)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段乐曲,展开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出示图片,配乐听)

——听过乐曲之后,这组同学来读

——另一组的同学也来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第四五句:

——谁来读读这两句?在读之前,老师问问你,你想在读的时候声音比前两段是更高还是更低?节奏比前两段是更快还是更慢?为什么?(注意评价是根据哪些词句联想到的)请你读一读,我们来听一听他的读是不是能把我们带到那样的情境中。

——全体女生来读

——全体男生来读

——就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听一听这段乐曲(出示图片,配乐听)

——谁来读读(两三人)

——来,带着我们刚才所有的联想想象来读读这部分。

(4)出示五句:

——多么美的画面呀!现在让我们把三个画面连起来读。

4.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让盲姑娘兄妹联想想象到变幻的月亮和大海,其实是希望他们感受到什么呢?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起读——(出示名言)

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它们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目标一样。

——贝多芬

这变幻的月亮和大海就象征着什么?其实他想要通过音乐通过变幻的月亮和大海让盲姑娘兄妹俩感受到自由和进步的力量。

5.隐去写联想的语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如果去掉这写联想的语句,大家再读读。

你感觉怎么样?(不美了)为什么?

可见联想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很好的方法,生动的联想语句也能让读者从无声的文字中欣赏到有声的乐曲。

6.于是课文写到(出示句子)——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板书“美妙”)

多么美妙的琴声!

这份美妙的感觉就来自乐曲让人感受到的自由和进步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欣赏乐曲,练笔运用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联想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巨大作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森林狂想曲》,想不想听听?出示《森林狂想曲》——

下面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一)学生听曲子,请两个学生谈听了乐曲,联想到了什么。

(二)把丰富的联想化作生动的语句和大家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拿起你们手中的练习纸,写下你刚才的联想吧!

(三)展示交流若干个作品(视时间而定),提示注意倾听,重点评价联想的丰富生动。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富有爱心的乐圣贝多芬,一起感受了美妙的《月光曲》,欣赏艺术,用联想表现艺术的魅力其乐无穷,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出示作业)——

作业:

.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一首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读《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联想

月光曲

←——→

语言

贝多芬

←——→

8.第二节 东南亚的教学案例设计3 篇八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章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位置的重要性、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及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热带经济作物;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及东南亚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东南亚人口构成及华人、华侨所作的贡献;东南亚的旅游资源。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上查找信息,认识到东南亚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及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对农业影响和居民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2)掌握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重要运输通道。

(3)了解东南亚人口构成;华人、华侨所作的贡献。(4)知道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

(5)会用地图查找相关信息,分析有关问题;会用网络学习、查找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推理出马六甲海家的重要性。(2)运用地图分析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运用网络了解华人、华侨及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3.情感与态度:通过搜集华人、华侨资料,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板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板书]: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板书]:东南亚的国家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 ”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课后练习]:

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教学反思】

总之优点在于:在展示多媒体图片的基础上,使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在地图上自己找出答案,再板书出来加以小结与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

1.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过于单调,展示完之后就闲置,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特别是课堂中间的核心环节例如:找国家及具体位置,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学生只能远观多媒体地图和航线图,具体操作只能在自己地图上完成。

第二节 东南亚(第二课时)

[导入]: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活动]: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

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教学反思】 优点在于:在展示多媒体图片的基础上,使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在地图上自己找出答案,再板书出来加以小结与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1.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过于单调,展示完之后就闲置,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特别是课堂中间的核心环节例如:找国家及具体位置,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学生只能远观多媒体地图和航线图,具体操作只能在自己地图上完成。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

纬度

海陆

二、气候

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

共同特征:湿热

三、农业

水稻 气候

人口集中,耕地少

热带经济作物

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

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五、河流

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 ――― 丰富水能资源

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有利农业生产

六、城市分布 ―― 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

七、华人、华侨集中

9.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九

第二节 农业(第三、四目)

赵修雪 东营市实验中学

2016.11.24

农业教学设计(第三、四目)

东营市实验中学 赵修雪 ※教学目标:

1.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通过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中运用感性、比较、分析、观察、合作、交流、表述、汇报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3.通过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走科技强农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的科学发展观。

4.通过对我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5.通过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了解,树立和谐人地关系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我国科技发展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教学方法:

观察、对比、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农业动画和背景音乐----《庆丰收》,以便创设情境。

一、导入新课

用“新疆内蒙古沙漠地带能种水稻”是真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如果有学生知道是真,则同时引出第二目科技强农),调动学生的表达欲与求知欲。

二、探究新课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分析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学生分析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总结出大多数农作物生长都受到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要分析每个地区的优势和不足,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种植在适宜他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条件优势,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请你判断,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3)群策群力,ABCD四地(东部地区)该发展何种农业生产部门。

2、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1)群策群力,近年来C地部分农民逐步转向种植蔬菜生产获得成功。请分析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并讨论成因,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并领会C地转型成功是由于距离消费市场近、需求量大、便于运输等因素,由此引出因地制宜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继续探究,分析案例,领会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及辩证的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体会农业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总结,师生共同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1、导入:我国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有许多沙漠,戈壁难以利用,这些区域我们能靠我们的智慧开发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我们能更好的改造利用自然,我们一开始的问题现在有了答案,请同学们欣赏。

2、请你欣赏:沙漠种植水稻的美景,看沙漠种植水稻技术的录像。领会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3、分析我国人口、人均耕地与粮食增长图,引导学生体会科技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4、生活地理,请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科技强农的例子,通过对现代农业几幅图片的观察,讨论总结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5、知识拓展:补充现代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子,使学生领会我国农业正在向农业强国迈进。

6、未来展望,我国向现代农业发展。

10.万以内数的认识__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

备课:

上课:

序号:2 教学内容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录音机、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标

1.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数的组成.

504

310

999

876

2.写出下面各数.

(1)五百二十三.

(2)6个十,5个一.

(3)百位上是3,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0.

3.填空.

(1)“369”百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个位上是(),表示()个().

(2)“999”百位上的“9”表示()个(),十位上的“9”表示()个(),个位上的“9”表示()个().

二、自学质疑;认真完成课前小研究、1、请比较下列两数的大小 53

2、比一比100和1 000谁大谁小?再比一比210和120谁大谁小?怎样比?

3、试着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小组互助:

小组长起到带头作用,小组内同学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

四、交流提升

比一比100和1 000谁大谁小?再比一比210和120谁大谁小?怎样比?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对于100和1 000比较大小,我这样比较:100是一个百,1 000是一个千,10个百,一个百比10个百少,所以100<1 000;我想还可以这样比较;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因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那么三位数肯定比四位数小,100是一个三位数,1 000是一个四位数,所以100<1 000;210和120的大小,我这样比较:它们都是三位数,我就从百位上比起,百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210百位上是2,是2个百,120百位上是1,是1个百,2个百比1个百多,所以210>120.]

小组汇报,合作交流.

教师小结:数位不同的两个数进行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看它的下一位,一直比下去.

五、达标检测

1.在()里填上“>”、“<”或“=”.(1)350○360(2)780○870(3)203○230(4)563○562(5)444○444(6)98○101

2.画珠子,比一比.

3.用7、3、5这三个数组成六个大小不同的三位数,再把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中间用“<”号连接.

4.在□里填数.

(1)245>24□

(2)453<4□3

六、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

[学法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还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如:不同数位的数相比较,位数多的数大,四位数大于三位数,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相同数位的数相比较,首先看最高位上的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它们下一位的数的大小,一直比下去.]

上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下一篇:陌生人的真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