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方案

2024-07-25

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方案(共3篇)(共3篇)

1.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方案 篇一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是促进年轻一代医疗质量上台阶的力量源泉,其总结继承工作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必须做好这项工作,因此作如下计划及实施措施。

1.元月份开始,医院协助科室筛选明确各科学术继承人。

2.采用跟师带徒的办法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及学术思想。

3.每半年进行一次学术思想经验交流,总结并作出一份经验总结。

4.医院对名老中医每报销一次学术会费用,及发表的论文各方面费用全部报销,科研成果费用全部报销,在择优评选晋升中优先考虑名老中医。

5.保证发放继承的70℅的工资部分在评发晋升中优先考虑,继承嗯每总结一篇经验给予300元的奖励。

6.名老中医整理发掘出的非药物特色疗法的一次性奖励500元。

7.对于继承人不作为,没有良好继承老中医经验,未总结出经验的下停发70℅的工资。

8.名老中医不能及时传授经验及学术思想者,下停止命名名老中医称号,停报学术会费用。

医务科

2010年1月

2.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方案 篇二

关键词:管遵信,慢性肾衰,中医药疗法,学术思想

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名老中医管遵信教授临证五十余载,潜心研究肾病的治疗15年,创立“管氏肾病五联疗法”,针、灸、药并举,心身同治,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取得了突出的疗效。笔者有幸随管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慢性肾衰的学术思想述要如下,以飨读者。

1 立足整体,注重调衡,以平为期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管教授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与神,身与心,阴与阳,气与血,脏腑与经络,各体系内部及各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联系贯穿并体现于临床的各个方面,诸如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的产生则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人体气机紊乱、阴阳平衡失调造成的,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功能,使之达到协调、平衡、稳定的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管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变化极为复杂,病程中常常呈现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兼证繁多等特点。慢性肾衰病程演变的一般规律,起始为脾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或减退,升清降浊之功紊乱,浊阴郁滞,日久化热酿毒,进一步使气血阻滞,正气亏耗,从脾肾气虚发展为脾肾阳虚,阳损及阴,阴损初期便是气阴两虚,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肾阴虚,阴阳互根,最后阴阳俱虚,精气耗竭,气血离守,脏腑功能全面衰败,病情危笃。

本病虽定位于脾肾两脏,但疾病后期由于水毒潴留,或上犯脾胃,或扰动肝风,或蒙蔽清窍,或入营动血,或水毒凌心射肺,从而出现种种五脏六腑受累危象[1]。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有纵览全局的眼光。管教授临床立足整体,从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入手,察其不衡以调之,以平为期。“管氏肾病五联疗法”就是管教授“立足整体,注重调衡,以平为期”思想的主要体现。

1.1 取法———针、灸、药并举,重用灸法,身心同治

鉴于本病气血阴阳俱伤,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兼证繁多等病机特点,治疗过程中其病理变化非常微妙,温补则燥,则助邪热,重竭气阴,滋腻柔润,则碍脾胃,更长湿浊,如临证中常见温补之后出现口干舌燥、牙龈出血、出血等症,也有滋阴之后出现脘闷纳呆、呕恶加重等证候。管教授有机综合应用针、灸、药,三种疗法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取长补短。治身与疗心同施,身心同治。管教授“五联疗法”中有一联为灸、两联为针、一联为药,一联为心理调摄。

针与灸本来是两种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所长。《灵枢·官能》篇中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然而针灸向来并称,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共同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针灸作用均具有整体性、良性、双相性的特点。其作用机制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复杂中枢整合,机体多水平、多途径的复杂调节[2,3,4]。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刺可以疏通经脉、调和血气、平衡阴阳,早已是几千年医家的共识。灸法的主要功效,在古代的有关文献中,曾不止一家与不止一书多次地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火就燥之义也。”表明灸法同样具有温通与温补的调衡作用。可见针灸作用的最大优点在于双向调节,即阳虚者其效可以扶阳,阴亏者其效可以救阴,且扶阳而不伤阴,救阴而不伤阳。这在汤液来说,就不能与之相比。然而针灸是以激发人体所固有的生理功能为主,在人体功能衰竭至一定程度时,针灸这种激发方式已不足唤起机体反应[5],不能发挥补充支援的积极作用,此时则恰恰是汤液的优势所在。因此,管教授主张针、灸、药并举,用针灸以通经络、调平衡、促功能;用药以补不足、泻有余、调物质。正所谓“知针知药,固是良医”[6]。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能形与神俱,而尽修其天年。”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灵枢·天年》说:“五脏安定,血脉利和,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出了生命活动(生理)和精神﹙心理﹚活动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生理和心理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当疾病过程中出现脏腑失调等病理时,就会表现出异常的情志活动。例如《灵枢·本神》指出:“血气有余、肝实者善怒,血气不足、肝气虚者善恐;神有余、心气实者善喜,神不足、心气虚者善悲。”《理虚元鉴》指出:“虚劳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处,每不能槽节其精神,故须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疾病,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或者带来诸多痛苦的病症,本身就是一类刺激因素,可引起患者剧烈的心理反应,使之处于强烈持久的恐惧、忧郁、焦虑、颓废等消极的情感状态,并产生失落感、不安全感等。这种精神情感状态又进一步干扰了患者的内环境平衡,削弱机体的防御机制,以致在心身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7]。那么打破这个恶性身心循环建立良性心身循环是治疗取效的重要一环。现代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较少的疼痛、症状和更高水平的健康有关[5,6,7,8]。积极情绪对减少身体疼痛和恢复身体功能有重要作用。拥有积极情绪是远离各种疾病和尽快恢复的有效途径[12,13]。

管教授在十余年诊治肾病的临床中,深切体会到这些肾病患者,都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压力大,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绝望,非常影响针药疗效的发挥。于是立足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生命观,心身同治。将“乐疗”引入了肾病的治疗,培养“乐、善”的心态,以此打破消极情绪与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建立以“乐、善”为主导的积极情绪与健康之间的良性循环。

1.2 用穴———调衡脏腑,重用俞募

“管氏肾病五联疗法”中有隔药饼灸和穴位注射两联都用到了体穴。本病的病位非常广泛,虽以脾肾为主,但晚期五脏六腑均可受累,在疾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忘记中医的整体观,管教授在用穴方面更具特色,治疗重用命门、关元,以激发人体原动力,同时重用五脏背俞穴,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并配以相应募穴,《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说明了脏腑之气可以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俞募相配,更有利于发挥其协同作用,调衡一身脏腑阴阳。

隔药饼灸的处方基本固定[14],一组脾俞(或肝俞)、肾俞、命门,一组中脘、关元、足三里,两组隔日交替使用,或都用。穴位注射常用穴位有肝俞、肾俞、脾俞、肺俞、心俞、三焦俞、气海俞、膏肓、京门、期门、中府、章门、中脘、气海、关元、曲池、内关、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每次取背俞穴2~4个,四肢穴每次各取1~2个。其他穴根据临床症状临证加减。主阴之穴与主阳之穴同用,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调理脏腑,注重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多脏同治,脏腑互调。

1.3 遣药———用药中和,顾护脾胃,善调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云:“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者,五脏之本也”,所以百病皆可以因脾胃虚而生。脾胃受损,五脏六腑难以荣养,而诸病从生,百药亦难以施用。管教授临证非常注重顾护脾胃,在方剂中经常有炒谷芽、炒莱菔子、砂仁、鸡内金、麦冬、玉竹、大枣、甘草等和中养阴益气之品。尤其本病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服药,他强调用药务必中和,不温不燥,不滞不腻,且少用峻烈,若遇紧急情况,如患者水肿严重,危及心肺的时候,必须用逐水峻药,如甘遂、芫花等,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使用时间过长,以防伤正[15]。

管教授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元阴元阳寄居之所,也是脏腑气化功能的原动力,对于慢性肾衰而言,虽然病机复杂,但总以肾阴阳失衡为根本[16]。对于一些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肾阴、肾阳的变化更加微妙,管教授在减停激素的过程中,辨证精确,用药灵活,堪称经典。糖皮质激素属于免疫抑制剂,中医认为是属于强阳之物,纯阳燥热之品极易耗阴,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会造成阴虚阳亢之象,管教授治疗时先以清热为主,选方为五味消毒饮加减。在激素减量过程中时配伍补肾阳中药,如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等,在补肾阳的同时,注意配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通淋的药物,如天葵子,才能有助于减少机体对激素的依赖,以防止激素减停过程中的症状反弹。将激素造成的阳亢假象消除后就转入第二个阶段,以滋阴扶阳、渗湿利尿为主,各方面情况开始好转后,进入第三个阶段,此时以滋阴为主,选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达到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从而使机体“阴气和平,阳气闭秘”。

2 辨治重视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

管教授学贯中西,一向重视中西医结合,临证注重“病证结合”,认为辨病有助于从整体、宏观把握疾病的病位、病势及发展变化规律,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抓住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可为辨病提供分析、认识疾病生理、病理演变规律的方法和导向,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能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又可照顾到其特殊性。同时将西医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纳入到中医的辨证之中,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也有利于判断病情进展和分析疗效,还能在一些疾病无证可辨的情况下(如早期患者虽有血肌酐增高,伴大量蛋白尿,但常无任何症状,有些患者是通过体检才得以发现)为中医论治提供依据。在慢性肾衰的诊治过程中,管教授“重视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分期辨治

管教授临床对慢性肾衰常常按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不同分期进行辨治,这也是病证结合的一种模式。

管教授师根据血肌酐浓度来分期用药,管教授发现肌酐浓度低于443μmol/L时,即西医分期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临床多见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初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治疗是补脾肾之气为主,以参芪地黄汤加味[黄芪、党参(太子参)、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白术]为主治疗。脾肾阳虚证是脾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治疗以补脾肾阳气为主,以真武汤加味(茯苓、白术、白芍、生姜、附子、肉桂、仙茅、巴戟天、肉苁蓉等)为主。血肌酐浓度高于443μmol/L时,即西医分期的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这一阶段往往出现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此时气血阴阳都要补,治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味(白术、茯苓、党参、白芍、当归、黄芪、熟地、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为主。继续发展出现肝肾阴虚证,治疗以杞菊地黄丸加味(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菊花、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最后发展到阴阳两虚证(多见于尿毒症期),治法就是阴阳双补,方用地黄饮子加味(熟地、山萸、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五味子、茯苓、白术、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旱莲草)。管教授强调,不论病属何期,都要注意湿浊和血瘀等实邪的处理,“久病必瘀”,可用解毒活血汤,湿浊可用五苓散或温胆汤斟酌灵活使用。

2.2 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分病辨治

慢性肾衰是由多种肾脏疾患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肾衰原发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病、Ig 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损伤、药物性肾损伤等。原发病不同,其病理机制不同,进入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和进展预后亦有所不同,管教授认为临床针对慢性肾衰原发疾病辨病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如针对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因其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方面相对较重[17],治疗时活血化瘀药力量就加重,如加用水蛭、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管教授师还自制降糖茶辅助降糖。对于以Ig A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免疫相关性肾病为原发病的慢性肾衰,均有发病年龄小、先天禀赋不足的共性特征,此类患者脏腑功能尚有幼稚之嫌,病情易反复[18,19,20],管教授治疗时重培补后天以滋养先天,强调此类疾病贵在缓图,切忌贪功冒进。同时注重调节其机体免疫力,重用免疫调节作用较强的灸法。另外,还要兼顾不同病种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如Ig A肾病多属脾肾气阴两虚,湿浊内蕴化热;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肾阴亏虚为本,热、瘀阻络为标。治以滋肾养阴,兼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狼疮性肾炎也以肾阴亏虚为本,但热毒更盛。治疗上以滋阴清热解毒为主。

管教授重视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善于吸纳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但始终坚持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方式,衷中参西,做到诊断与治疗上的病证结合。

3.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方案 篇三

北京市(76人)

安海英 戴 梅 侯林毅 黄 莉 黄玉华 李 东 李 敏 李 明 李晓林 王东红 徐旭英 朱培一 安俊英 范圣凯 冯勇伟 姜 敏 林 海 邢兆宏 张立新 陈 红 丁 毅 梁晋普 刘晓红 王 彤 王亚红 张秋云 赵岩松

天津市(35人)

田晓芳 杜宇征 马鸿杰 林 燕 王德惠 周 祺 张朝晖 任 明 王 欣 田立军 河北省(38人)

李 峥 于 洁 白 杰 韩 谨 刘 清 张其慧 冯淬灵 路广林 王伊光 戚团结 王 涛 闫 颍 刘长玉 王 权 韩金凤 刘慧林张 琳陈爱萍韩义红潘 芳张 秦郭玉红马一兵杨华升王伏声王 元朱 颖关 靖徐 英王 鹏刘雁峰赵文景陈朝晖侯雅军彭 伟赵宇昊胡凯文孟 嫣杨效华刘新桥王耀光汪 涛王春来张文柱刘洪玲倪 诚 甄小芳 陈嘉兴 胡凤山 孙明霞 周继朴 焦 扬 王 超 张立山 曹 锐 赵菁莉 张 莉 孟庆安 李树茂 刘 茹 史成和 周冬梅 段昱方 胡锦丽 夏淑文 周旭升 李志红 王朝阳 张秋霞 王遵来 杜瑞斌 马 静 邓 红 哈永琴

唐晓亮 韩红伟 魏勇军 蔡春江 杜艳茹 魏慧利 佘延芬 唐 静 吴中秋 齐建兴 曹丽静 杨晓黎 张学林 张占玲 谷占卿 刑舒恒 扈有芹 刘士梅 徐胜珍 孙增为 董绍英 李利军 梁凤兰 刑筱华 王根民 樊建平吕淑静 安国辉 王强徐 江 红 王雪红 郭 媛 康日新 曹清慧 杨洁文 于文涛 张建强 王月华

山西省(26人)

王 健 李聚林 李 晶 张海生 王步青 陈筱云 李宝玲 李宜放 苗建英 王世荣 贾 颖 张淑芬 王 红 孙小红 郭 霞 郝重耀 文 雅 李小军 刘爱军 王家仁 吕玉娥 魏峰明 安志强 崔宇宏 李廷荃 贺振中

内蒙古自治区(20人)

旭 日 特木其乐 宝音仓 包海金 毕力格 郭增元 黄

雷清怡 刘萨仁 青巴图 苏 和 孙 萍 周铁宝 白玉兰 包占宏 朝 鲁 陈平董秋梅 黄震洲 乌云斯日古楞

辽宁省(55人)

廉治军 刘英军 陈晓云 郭 瑀 张丝微 张 欣 王 永 薛丽辉 于 睿 李东书 孙 晔 邢玉庆 焦富英 丛 羽 汲 泓 李享辉 王 辉 王长淼 尚 东 王 镁 于雪峰 张雅凤 刘 彤 安照华 徐 楠 乔文军 李文杰 柳越冬 吕 静 远 方 宫丽鸿 鞠庆波 海 英 曹 魏 陈 民 韩 煜 侯 斌 赵 钧 沈兴城 陈帔霞 张虹玺 战丽彬 都 弘 怀晓红 刘丽微 吴 晖 于艳秋 张 磊 谢兆华 张宝文 王天罡 郭旭恒 张霄峰 周 毅 李更佐

吉林省(31人)

陈宇光 郝 毅 黄丹奇 李向欣 刘丽敏 刘新瑞 杨 戈 张为民 李佳明 沙里泉 齐 伟 陈 颖 刘舒音 田 洋 王 慧

黑龙江省(43人)

姜家康 李 岩 吕焱红 姚 靖 于慧敏 张 淼 满玉晶 任凤梧 王韶兵 滕雨虹 吕瑞民 范景海 高 山 耿乃志 郭秀芝 梁 群 刘 彬 刘 丹 江柏华

上海市(42人)

米秀华 李 佶 韩天雄 回 春宋智冰庄玲伶丁大愚孙伟毅张铁林郑佳新陈 东韩凤娟尚艳杰胡升芳李 静 王 檀 朱东平高洪波王东岩张 健杨素清陈宝忠李春涛王翠微潘 新李 霞王孝成于红霞黄 晶王和平安玉芳徐京育白玉宾李晓宁王德军陈 敏李绍军 徐亚文 闫德英 黎明全 王晓东 刘东方 佟 颖 符 强 李 义 王 顺 张 雯

高凌卉 郑 军 陈 倚 周 敏 张殷建 丁惠玲 翁雪松 叶秀兰 俞而慨 蒉 纲 奚小冰 李 华 杜 炯 高 翔 石 瑛 石 琤 崔 松 孙建明 葛茂军 沈 杰 吴树华 杨 弘 钟 薏 要全保 张婷婷 马淑颖 张 焱 何东仪 崔花顺 赵长青 李 红 王见义 窦丹波 沈 琳 孙建立

江苏省(62人)唐 虹 黄晨昕 陆 斌 易 岚 何雯玉 李 鸣 张建明 李 靖 高 军 钱祥夕 钱小雷 章 蓓 吴崑岚 郑雪平钱海华 孙志兴 张小琴 魏学东

浙江省(46人)陈茂盛 李 涛 刘云霞 李夏玉 莫晓枫 代建峰 周 奕 钱 琪 季卫锋 项晓骏 王身菊 周 云 李红卫 刘 钧 朱 俊 金黑鹰 李 瑾 陈四清 沈计荣 石亚杰 袁国荣 范军芬 蔡宇萍 智屹惠 魏兰福吴艳明黄美华沈蓉蓉丁育忠朱成英刘福明徐 艺夏 晨毛俐婵裘 涛陈 珺潘光强胡 岗陆 敏张永春张志刚严志林黄 健吴同启刘春玲商洪涛艾炳蔚王素霞许 超汤 军刘飞霞陈 钦徐长松周 江章一凡王冠华罗 军赵 敏赵 惠郭立中曹仕兵陈秀芳李 岚陈 华余龙龙茹清静王和生 池 雷 孙宏文 林 伟 花红兵 魏慧渊 周恩超 钱玉良 毛军民 夏永良 毛丹丹 毛志远 张全爱

汪慧敏 喻剑华 俞东容 赵宏利 张敏鸥 孟 春 毛 权 童舜华 王赛飞 李云伟 钟晓蓉

安徽省(21人)

李崇慧 黄传兵 王 胜 唐 伟 杨永晖 王 颖 程 红 刘春丽 牛云飞 李学军 朱慧志

福建省(33人)

李翠云 叶彬华 严 炜 施进宝 陈 娟 王文荣 沈双宏 魏开建 赵 蕾 刘雪娜

江西省(30人)

解平芬 高 生 伍建光 张元兵 廖朝青 郭国栋 廖为民 邱丽瑛 黄 勇 郭义然

山东省(48人)

徐高文 张建华 胡光宏 程 坚 郑文彬 陈水金 郭进财 喻闽凤 王丽华 汪 波 王 力 周明林周玉新陈 祺陈琦辉聂达荣梁瑞文林金妹梁瑞宁罗娟珍邓棋卫宋卫国张文东余惠平李 红庄垂加蓝健姿林菊珊叶 凡王茂泓付春梅余 炅项豪华苏国宏卓思源胡天赤郑玉金叶长寿杨 芳褚小刚彭 建高晓静林家坤俞红五 韩 为 阮传亮 邓大鹏 邱 健 潘鸿贞 何兴伟 肖 鹏 曾建斌 唐晓玲

徐文刚 赵丽萍 袁 泉 薛书奎 聂伟志 牟淑敏 马祖彬 李泉红 蔡余力 陈 鲁 崔云竹 郭闫葵 华 愫 蒋明芹 冯树军 李 宏 李莉莎 李 玲 彭思存 司廷林 杨 磊 杨永军 于秀梅 张晓斌 周明爱 庄步辉 庄 欣 卢正海 崔新成 陈德强 樊 冰 孔祥英 李秀荣 刘春梅 刘 英 刘 政 卢笑晖 王绍辉 王志学

河南省(46人)宋纯东 翟凤霞 周艳阳 张相安 王育勤 张中旭 赵 敏 李祥昀 续海卿 李 广 王 停 王 臻 翟 磊 张书亮

湖北省(33人)曾 浩 石君华 周仲瑜 吴 斌 华 川 陈大伟 曾祥法 程方平余 芳 周文祥 施丽洁 张世亮 刘蔚霞 邢海燕 刘明照 刘秋艳 叶险峰 刘静生 徐 蕾 黄 缨 刘义梅 李万斌 陈 刚 聂祥智 孙建光张 永赵 璐郑 宏孙维旭张明利田中伟周 涛范红玲谢沛琳曹继刚陆定波叶丛进王志刚田丽莉周延锋宋桂华郑 攀王 晶刘 明赵继红郭会军范江勇王 非石新华杨 帆程良斌王朝霞孟庆蕾闫永彬周 萍马国辉韩 莉都修波张玉镇杨功旭丁德光艾伟霞郝建军王 强 武继涛 郑志广 杨 敏 刘建平宋群先 王志甫 徐阳平闵晓俊 周中元 付 雷

湖南省(25人)

袁梦石 刘 翔 李小莎 李 旭 李 点 姚欣艳 杨正望 乔 江 林 洁 谈珍瑜 刘建和 游柏稳 刘红宇 廖建萍 李 志 赵瑞成 潘 博 杜小艳 李 勇 彭筱平段雄义 文绍鹤 罗红云 李淑君

广东省(50人)

彭旭明 林国华 胡 玲 关 彤 刘展华 王雄文 陈 颐 向东方 尹克春 李 钊 张志海 乔荣勤 喻清和 叶振宇 周东梅 张 伦 靳利利 李典鸿 邓 斌 邢 洁 罗汉文 成永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10人)陈国忠 邓 鑫 窦维华 覃洁梅 谢 冰 张以昆

海南省(10人)

陈越琼 黄健琳 林道强 沈智理陈冠林王建春李新梅李恩庆麦志广黄年斌李逸群韩景波牛向馨罗 琦何军明林嬿钊孙升云莫孙炼秦 敏张志峰黄选华邱晓堂杨洪涌钟少文韩 云钟志国赵云燕嵇玉峰卢国樑梁 雪王 勉陈 鹏 李东梅 柴生颋 刘 强 李桂明 吴江平李云燕 刘建航 谢 芸

袁 勇 钟军华 钟 山

四川省(31人)

张 琼 张志华 谢 俐 刁灿阳 刘 艺 王万杰 彭卫东 姜玉良 钟红卫 杨 静 曾 浩 潘 洪 杨粤峰 苏 凯 张晓华 毛 红 谢 慧 郑燕林 秦旭华 严铸云

重庆市(26人)

周德奇 赵颜俐 李群堂 郭 强 文洪宇 王顺德 刘渝松 李福兵

贵州省(13人)

李 可 刘华蓉 吴泽湘 谢 甦

云南省(22人)

赵志勇 邱智兴 唐 彬 张 磊 田春洪 董 玉 刘 斌 高培阳 刘友平张文涛 公孙婷 谭传喜 雷 虹 罗 雄 许 滔 吕 琳 杨小洁 王 鹏 胡文健卢 云张宗勤邓福忠彭支莲胡 涛罗 茵杨 硕台海川翟毓红吕云华米雄飞俄 尖向光全杨晓东欧德明程 俊马卫东姚嵋方玉波罕郭利华张建梅严晓萍张明伟万 鹏修奇志马善治王利民周素芳马 磊李 艺姜丽娟张勤修 唐 怡 刘 驯 熊慧生 路 瑜 卫 蓉 梁 清 王 莉 赵文芳

卜德艳

西藏自治区(15人)

德庆白珍 普穷次仁 达 娃 巴桑旺堆 拉巴次仁 白 央 卓 玛 次仁卓玛 扎西尼玛 向巴多吉 格桑旺久 次 仁(女)丹 达 次 仁(男)白 玛

陕西省(33人)

王捷虹 任晓芳 杨志宏 李引刚 吕富荣 郝阳泉 白小林 马战平衣 蕾 屈小元 雷瑗琳 杨明丽 武雪萍 杨璞叶 刘 敏 任媛媛 于小勇 刘 岗 杨晓媛 黄小正 楚向东 吴文平杨改琴 刘艳巧 吕正茂 李晓阳 张若平杨耀峰 何山雾 司东波 刘筱茂 范先枝 张少瑜

甘肃省(19人)

姜劲挺 杨 涛 金 华 吕晓武 杜小正 秦晓光 鲁维德 张竹君 马喜凤 王艳琴 杨永生 脱承德 杨瑞龙 王兰娣 宋鹏程 刘 凯 王 煜 尕藏久美 旦增

青海省(13人)

昂青才旦 万玛拉旦 南拉卡 安尔建 万玛太 喇登海 格桑扎西 杨本扎西 李梅琴 郭永忠 李平艾军毅 李福善

宁夏回族自治区(10人)

刘 瑛 齐玉珍 温 霞 梁 岩 张 敏 于晓宁 黄 华 曹维宏 李寅如 杜小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人)

虞 梅 王冬云 赵明芬 李 鹏 袁 忠 马 丽 李永凯 玛依努尔·斯拉买洪 买尼沙·买买提 阿斯亚·吾甫尔 买合木提·阿不力孜 阿依努尔·阿布都热依木 阿卜力孜·萨塔尔 米日阿卜杜拉·麦麦提

中国中医科学院(39人)

刘燊仡 杨 薇 张 励 张 红 卢建新 章 波 魏军平刘文军 胡东鹏 刘 静 刘 方 潘 璐 高 蕊 张 晋 余仁欢 李秋艳 李 柳 张 东 张广德 柏燕军 姜 泉 尹伊艰 徐 超 陈建华 何夏秀 高景华 徐 述 李 蕾 武晓冬 张 跃 王 逊 马晓晶 刘绍能 刘 震 陈思兰 宋剑涛 范 东 唐先平王祝举

卫生部直属单位(12人)

上一篇:《浅谈人员素质测评》下一篇:管理服务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