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写作手法

2024-10-02

香菱学诗写作手法(精选14篇)

1.香菱学诗写作手法 篇一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2010年12月05日

星期日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 艺术

音画

美女

笑话

小游戏

壁纸

风景

健康·养生

| 健身

食疗

治病

中医

减肥

经穴

亚健康 生活·情感

| 哲理

情感

家居

母婴

美食

美容

百宝箱

文教·社会

| 读书

人文

历史

社会

教育

职场

电脑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转载)dachouchou

收录于2010-12-04 阅读数:查看

收藏数:34

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欢迎浏览 dachouchou 个人图书馆中收藏的文章,想收藏这篇好文章吗,赶快吧,1分钟拥有自己的个人图书馆!我也要收藏

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填写以下表格联系我们:

以文找文

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会员辑录

点击数:411

更新时间:2008-6-13

点此查找香菱学诗精品资料

阅读消费:0点

280元包发国家级论文|QQ:26311727|点此查看

1元就可观看《优秀教师说课录像》点此进入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写。

如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就是侧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特别是黛玉,循循善诱。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通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六<联系生活,畅谈体会。

师:学习了本文,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提供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黛玉论诗与语文学习。七<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刻苦用心

讴歌同情惋惜多读悟学高手敢创作善想象

本文来自:牧野语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条款 设360doc为首页 留言交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客服QQ:524562434

Watsonxu Ut...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话...一个老兵油子教你怎么在...写在脸上的健康密码

知识管理的八种实施方法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1101051118

2.香菱学诗写作手法 篇二

一.香菱的身世

香菱是小说《红楼梦》中第一个登场的“薄命女”。本名叫甄英莲 (谐音“真应怜”) , 她本是姑苏闾门外有名的乡宦甄士隐的亲生女儿, 被癞僧指为“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三四岁时, 因元宵佳节观灯之际失踪, 被人贩子连续拐买了两次, 后来被呆霸王薛蟠强行买来做内妾, 并易名香菱。小说第五回的判词第三首“根并荷花一茎香”, 隐约概括香菱的遭际命运。后来她随薛家来到贾府。论起她的身份地位, 在姑娘小姐之下、丫头奴仆之上。由于她生性聪敏贤惠, 惹人喜爱, 又伶俐好学, 十分羡慕小姐们风雅吟咏的文化生活, 于是便拜饱读诗书的林黛玉为师, 下苦功夫学习做诗, 终得佳句。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为妻, 夏金桂生于种养几十顷桂花的巨富之家, 娇养纵溺惯了, 外具花柳之姿, 内秉风雷之性情, 为此贾宝玉替香菱忧心重重。从小说第八十、八十三回往后, 夏金桂嫁到了薛家, 分外霸道, 她无视婆婆和小姑子, 挟制薛蟠, 常常闹得鸡犬不宁。她又是个醋坛子, 十分嫉恨香菱, 擅自把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 恣意笼络并纵佣宝蟾, 挑逗薛蟠, 千方百计折磨香菱, 使香菱身心受尽凌辱与摧残, 天长日久, 酿成干血之症, 最后, 不幸夭折, 结束了她那短暂而苦难的一生。

二.关于香菱学写诗

香菱矢志学诗, 她的老师林黛玉精心给她挑选教材、耐心讲述诗歌理论、指导写作门径, 然后布置作业, 要求她以“月”为题, 用十四行韵写一首咏月诗, 算是学诗以来的第一首习作。香菱遵照老师的命题去写, 从开始到修改、到成功, 共写了三遍。

诗是这样写的:“月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1]香菱的这第一首诗是她初学写诗的试手习作, 难免幼稚, 但在内容上却还比较切题。诗歌的毛病在于, 内容虽然也是依题写“月”, 但立意肤浅。她头脑里总是被月亮本身的表面现象所束缚, 打不开思路, 翻来覆去写月亮的“圆”与光线的“亮”, 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直白描写上, 虽然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但也只能算是牵强附会地堆砌辞藻, 诗句没有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更谈不上情景交融。再加上遣词造句生硬呆板, 使诗歌缺乏含蓄的韵味, 更无诱人的意境可言。关于这方面, 还是她的老师林黛玉一段评价说得妥当有理:“意思却有, 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 被它缚住了。把这首丢开, 只管放开胆子去写。”

接着香菱又在老师指导、鼓励的基础上写了第二首咏月诗。“非银非水映窗寒, 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棉花香欲染, 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 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 余容犹可隔帘看。”[2]这第二首诗在做诗技巧上有所进步, 但在内容上却有些跑题。说她进步, 首先是她写作的胆量较前放开了许多, 思路也随之拓宽了不少。具体表现在她能够用花香、夜露、“残粉”、“轻霜”之类的事物烘托夜幕下月色之美。她之所以这样, 是想克服写前一首时思想老被月亮本身束缚的毛病。但是, 殊不知, 这首诗歌中虽然修正了第一首一味直白写月的毛病, 却又变得不像吟月, 而是成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一味地描写月色了, 仍然是一首单纯描摹物象, 没有情景交融的诗作。

律诗创作最要紧的是讲究切题, 要求以“月”为题与以“月色”为题的诗在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香菱第二首诗, 几乎句句都是写月色, 未免显得单调。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 所犯错误也不少, 本体与喻体有生拉硬扯之嫌, 结果导致用词造语过于穿凿附会, 曲为比附, 因文害意, 缺乏韵致。所以她的老师林黛玉看了批评说:“自然算难为她了, 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还得另作。”[3]于是香菱又写了第三首吟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4]聪明的香菱在尝试吟月诗的实践过程中, 从几次挫折中逐渐悟出了门径, 在第三首诗里, 她一改前两首的毛病, 紧贴题意, 放开胆子写开去, 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诗作之中, 从“月有阴晴圆缺”立意, 寄情寓兴, 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深闺怨女望月兴叹、思乡念家、盼望亲人团聚的感伤之情, 同时也寄寓她自己对多年来不幸身世的抑郁伤怀, 诗作水平呈现出一种质的飞跃。

首联点题, 落笔确实不同凡响。起句势如破竹, 抒发了对美好月光的赞叹之情。意思是说, 一轮皓月破云而出, 它所放射出来的纯净光华是什么东西也遮盖不了的。这一句像是警策之语, 既写出她对美好事物终难埋没的警呼, 又含蓄地流露出她不甘于人下、对自己才华充满信心、对学诗必定能够成功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寓情于景, 一个“寒”字, 吐露出她对自身处境的凄凉寂寞之感。颔联运用修辞上的互文手法, 化用李白诗句, 借以抒发闺中怨女内心深处隐藏的幽怨心情。上句“一片砧敲千里白”, 是香菱化用唐朝诗人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的意境, 借用妇女月夜的砧声, 来抒发闺中怨女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下句“半轮鸡唱五更寒”, 是化用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抒发她们在寂静的月夜里, 等待、期盼与亲人团聚的情景。其笔法的娴熟劲健, 令人佩服。颈联也是情景相生, 分别写出游子与思妇月下的思绪。上句“绿蓑”, 代指漂泊江上的游子;下句“红袖”, 代指独倚红楼思念远方亲人归来的少妇。这一联既承接与延续上一联内容, 也是开拓了境界, 更是为尾联借景抒情, 感喟自身, 抒发无限思念故土亲人之情作了坚实的铺垫。更耐人寻味的是, 香菱在律诗的尾联发出意味深长的喟叹之语。她目的是感喟自己遭遇的凄苦孤独, 却偏偏不直接说自己, 而是借问与自己处境同样寂寞孤独的月宫嫦娥, 这一下子不但使诗意变得曲折有味, 同时又巧妙地照应了“吟月”的诗题。特别是“团圆”二字用得很是奇巧, 它有机地将月与人合咏为一体, 使月中有物, 物中有情, 为诗歌创造出一种伤感而又悠远的美妙意境, 余味缭绕, 百品不厌!所以不但老师林黛玉满意, 连众人也都称赞说:“这诗不但好, 而且新巧有意趣。”[5]大观园诗社的妙龄才女、大家闺秀们都对她投以羡慕的眼光。

曹雪芹在小说中模拟香菱创作诗歌的同时, 成功地塑造了香菱坚强而好学的性格、诚挚而善良的人品、敏捷而出众的才智, 使这个人物形象牢牢地站立在读者心中。《香菱学诗》的诗歌创作也凸显《红楼梦》不愧是一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作品, 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的作者曹雪芹无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旷世天才。

参考文献

3.《香菱学诗》的启发 篇三

香菱到潇湘馆向黛玉求教作诗,黛玉先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林黛玉说写诗的基本要求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不也应该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文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吗?虽说“文无定法”,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各类文章的特点,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等。这些写作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要教给学生的。在作文教学中,写作的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体现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中好多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研习,化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找到了枴棍和依靠。例如:在学《济南的冬天》后,学生学会了篇末点题的方法;在《春》这篇文章中学生学会了巧用修辞的技巧,在《背影》中学生又懂得了刻画细节突现主题的重要。

黛玉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这种积累方法启发了我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都要进行摘抄。

当香菱写出几首不成熟的诗作之后,黛玉一面指出诗作的不足,一面鼓励道:“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话说得多好!也只有放开胆子,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冰心说过:“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这是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的困惑,所以,作文教学不能缺少实际的练习,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练习,并归纳出几种方法:①日记法。鲁迅先生写文章的三大秘诀之一就是勤练笔,而勤练笔的最好方式就是写日记。很多新闻工作者、作家、诗人的写作实践证明,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基于以上认识,每学期我都大力倡导学生写日记。②模仿法,比葫芦画瓢仿写文章。仿写具体地讲,就是学生借鉴范文中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及范文中作者观察,认识,表达生活的方法,然后依据自己的选材进行半独立写作。一般来说,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过程是:积累——模仿——创造。学生积累了写作知识并不能立即进入自能作文,之间还有个过渡,这就是模仿借鉴。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总是也积累,也模仿借鉴,也创造性作文的。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模仿的成份逐渐减少,而创造的成份逐渐增多。在指导学生仿写时我特别注重仿写中引导学生访中有创,仿创结合。

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终于学会了作诗,也写出了几首好诗,深为黛玉、薛宝钗等人称赞,这虽说与黛玉的指导有方分不开,但先决条件是香菱善学、苦学、乐学。无论读别人写的,还是自己学写诗,她都“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甚至于在梦中都在读诗、作诗,被别人笑做“疯了 ”“痴了”。联系到作文教学,就不能不考虑解决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对作文抱着“老师要我写”,为完成作业写的态度,老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甚至于厌倦反感,必然难以写好。

4.我读香菱学诗 篇四

《红楼梦》第48回,作者曹雪芹通过薄命丫香菱拜林黛玉苦学诗的故事,不仅表现了香菱的兰质蕙心冰雪聪明,同时通过物的对话,也传达出作者曹雪芹对学写诗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首先,作者通过香菱拜访林黛玉请求学诗的对话,阐明了学习写诗(律诗)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讲“起承转合,中间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关于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俗说法,但是“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奇句新奇为。”(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曹雪芹实际在这里通过林黛玉之,阐明了写诗以立意为要,要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为形式而讲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

其次,作者还通过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指导,道出了学写诗的应遵循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先把王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的一看。不用一年,不愁不是诗了。在曹雪芹看来,学诗就要先学王维、杜甫、李白,这打基础,一开始就进入正道。这三无疑是唐代最有就的诗和大家,有这三垫底,再学陶渊明、谢灵运等才能学出,即再一个新台阶。香菱一开始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林黛玉以她的个体会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林黛玉断然否定陆游,也没提白居易,大概在曹雪芹看来,陆、白二的诗太浅显,诗味不浓,学诗断不可从这二学起,从这二学起,可能走入歧途,或者就学不好。

另外,香菱学诗的刻苦,由最写诗写不好,到最后写出好诗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说明“世无难事,只怕有心”,诗并不难学的道理。

关于诗的好,曹雪芹通过香菱之说:“诗的好,有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的。”这话简直是论诗的名句了。涉世事的年轻,一般都喜欢诗歌,喜欢诗里优美的意境,喜欢那说不出的意思。若有喜欢古典诗歌,并想尝试写作,那么就应从香菱学诗得到启示。

而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如果要把本课设计成了解红楼梦的窗口,恐怕不合适。如果在配本课中加上“香菱前传”及“香菱后传”,那整篇文章就应该更名为《香菱传》了!而本文名为《香菱学诗》,我们必须抓住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样,让学生学得看似少,但小有收获;如果走另一条路,看似多,但多而散乱,学生在未读懂红楼梦以前,其实不可能有太多收获的。

5.《香菱学诗》同步训练 篇五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腻烦( ) 颦儿( ) 缚住( )

抠土( ) 画缯( ) 沁芳亭(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起承转合: 。

⑵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地灵人杰: 。

⑶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兴兴头头: 。

3、你能说出下列诗人的名字吗?

⑴ 陆放翁( )

⑵ 李青莲( )

⑶ 老杜( )

⑷ 小杜( )

⑸ 王摩诘( )

⑹ 陶潜(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竞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4、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一些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能指出文中香菱的两首诗的一些不足吗?

6、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香菱的痴迷。

7、选文主要写了香菱苦心写诗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你觉得香菱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8、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具有复杂性。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她性格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②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③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9、第①段中贾雨村说的第一段话主要包含哪两层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为什么?

10、第①段中门子听了冷笑道,这里的冷笑表达了门子怎样的态度?从门子冷笑后的话中可见人物怎样的性格?

11、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贾雨村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12、概括第①段文字的段意。(不超过20个字)

13、第②段中写道: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在这里雨村向门子讨主意,雨村果真没有主意吗?他为什么向门子讨主意?

14、第③段中,雨村为什么对一干有名人犯详加审问?

15、各用不超过8个字分别概括出第③段中贾雨村办的三件事,并分别说出这三件事突出地表现了贾雨村什么性格特征?

16、第③段文字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它是从哪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

三、写作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感人至深,文中人物栩栩如生,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结合人物或事件,要写出真情实感;适当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手法;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nì pín fù kōu zēng qìn

2、⑴ 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⑵ 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⑶ 兴冲冲的样子。

3、⑴ 陆游

⑵ 李白

⑶ 杜甫

⑷ 杜牧

⑸ 王维

⑹ 陶渊明

4、第一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第二首是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5、香菱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的词语堆砌起来,凑成一首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第二首诗有所进步,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全诗是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只要写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即可)

6、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7、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启发:①做有心人,提高兴趣;②多学习,多效仿,不耻下问;③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8、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使香菱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她热情,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9、一层意思是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不是偶然事件,是应得的报应;另一层意思是雨村问门子如何剖断目今这官司。表现人物忘恩负义的性格。英莲的父母是贾雨村的恩人,而面对英莲的不幸遭遇,贾雨村竟用封建迷信的鬼话,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对遭遇悲惨、重入火坑的英莲,贾雨村全然不顾,由此可见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10、这里的冷笑是门子对贾雨村在自己面前卖关子表示不满,既是嘲笑,又含有警告的意味。表现门子精通吏道,诡计多端。

11、门子的话正中下怀,但要故作姿态。

12、贾雨村与门子就薛蟠人命案秘密谋划。

13、贾雨村早有主意。他向门子讨主意是因为:他既想枉法,又要不露破绽,要诱导门子拿出主意。

14、为了虚张声势,掩人耳目。

15、枉法断案,修书表功,充发门子。老奸巨猾,善于谄媚奉迎,手辣心狠。

16、故事的结局。人物的行动和心理。

6.《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篇六

余俊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过程与方法目标:研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研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善学、苦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设计:

回忆红楼梦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出示课件:简介香菱其人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概述三要素 ①配乐朗读欣赏:要求边听边画出有关生字词;

1、听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写出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起承转合 ②以词害意 ③地灵人杰 ④诲人不倦 ⑤挖心搜胆 ⑥精血诚聚 ⑦穿 凿 ⑧揣 摩 ⑨腻 烦 ⑩鳏 鳏

3、再速读课文,探究:(1)、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 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第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 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2)、小说的三要素

A、指名说说小说的三要素

B、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可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3)环境:清代、贾府

三、香菱能写出第三首成功诗,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你能从文章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她苦志学诗的吗?

描写人物用的是什么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生共同交流。指名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做了什么?试作概括。(可以引用文章语句)

四.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五、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六、布置作业

1、多读几遍课文,最好能找到《红楼梦》,读读相关的回目;

2、完成本课的《同步作业》练习;

3、积累词语、精彩语句,尝试做小诗。

七、作业练习:

1、完成本课的《同步作业》练习;

2、积累词语、精彩语句,尝试做小诗。

7.香菱学诗写作手法 篇七

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设置问题, 开展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 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 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 没有思考价值, 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二是提问难度过大, 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 启不得法;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 而不顾及后进生。

下面以两位老师教学《香菱学诗》时采用不同的教学问题设计而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为例, 给予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借鉴。

二、案例比较

课例一:

1.问:香菱怎么学诗? 学生用词语评价香菱状态。

2.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用文中哪些成语概括? 学生在立即过渡到用成语概括上面有难色, 老师此时试图通过降低问题难度, 香菱学诗有几个步骤引导成语概括, 但对于学诗有几个步骤, 学生在概括时还是存在问题, 成语概括也不了了之。

3.展示: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作过三首咏月诗 , 通过三首诗的对比, 让学生认识到香菱学诗的进步, 老师便提问后一首好于前一首好在哪? 学生无从入手, 老师只好自己讲解后一首的好在何处。

4.问:我们从香菱身上得到哪些学习语文的启示?

5.我们也为香菱写首诗。

课例二:

1.屏幕上展示老师对于香菱一生的概括语段 :香菱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 三岁被拐, 另走他乡, 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 后薛蟠娶正室夏金桂, 夏为了争宠在精神和肉体上折磨香菱。

2.问:根据上面介绍, 香菱, 是一个_________的女子?

生:可怜、悲惨、应怜 (英莲)

3.结合文中细节评说, 香菱学诗很_________ (填一个字)

学生结合细节评读, 说出了勤、苦、谦、醉、魔、乐, 当学生点到“乐”时, 老师追问文中的14次笑。

4.从香菱学诗中, 你认为香菱是一个_________的女子

学生认识又进一步全面、深了一层, 如:好学、幸福、追求高雅……

5.问 :虽 然志洁高远 , 但是陷于苦难之中 , 这么悲惨的一 个女子, 有学诗的必要吗?

学生议论纷纷, 谈见解。

6.问:那么曹雪芹是如何看待的呢? 引《脂砚斋》对香菱学 诗的评语, 再说香菱, 是一个_______的女子?

7.你认为香菱应该有怎样的生活?

8.展示现实的香菱的结局 , 师评说香菱的个人命运 , 评讲 《红楼梦》主旨。

三、案例分析

(一) 剖析案例

听了这两堂《香菱学诗》后, 我明显感觉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大差距, 而且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质量亦有较大差距。反思其缘由, 与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有较大关系。

1.在教学主问题设计上 , 课例一和二均有一个主问题。案例一似乎有意识地把香菱学诗的学诗作为主问题, 所以延伸部分让学生学做诗, 案例二以香菱, 是一个___________的女子贯穿始终。

2.在教学问题设计的序列上 , 课例一明显没有案例二在设计上精妙。案例二虽然以香菱是一个_________的女子的问题贯穿始终, 但是, 前一个香菱是怎样的女子和后一个香菱是怎样的女子是在层层剖析下递进, 下一个问题在前一个问题的撞击下产生、衍生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递进式的, 到最后香菱的命运已经可以带出红楼梦写作的深沉主题。

3.在突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性上 , 课例二优于课例一。如 , 课例二在香菱作为一个这么悲惨的女子, 有学诗的必要吗? 此问题一抛出激起千层浪, 抓住香菱人物生存的矛盾性, 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外知识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 明白香菱人生的悲剧性, 从而为达成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做了铺垫。

4.在问题设计的对象、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 这俩案例又有较大不同。案例一在处理上有两个环节, 其实是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 如第2部分, 用成语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在学生对于香菱学诗课文内容还处于表层理解的时候, 用成语概括, 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使概括出也是比较浅显的成语, 不能建立在深沉理解上。而案例二在处理时就有技巧一些, 比如第3个环节, 香菱学诗很________, 用一个词概括,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驾驭的, 而且学生所填词的质量相当高。

(二) 说策略

在对以上两案例的分析中, 我们意识到教学问题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高低, 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设计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设计时, 要紧扣大纲和教材, 从教学目的出发。任何有悖于大纲, 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 都不宜于作为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和讨论。同时, 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不能分割的紧密联系, 其联系的纽带就是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和主旨的揭示与把握。因而, 问题设计就不能是孤立、杂乱的问题材料。

2.小巧性。小巧性和整体性相辅相成, 二者缺一不可。所谓“小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从一个既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联系, 又易于进入答题状态的切入口入手进行设计。这个切入口绝不是信手拈来的片言只语, 而是经过教者精心挑选, 充分考虑能勾连教材阅读指导与学生学习思维的文字材料, 是沟通教材、教师和学生的通道。

3.难易适度。 拟题难易适度, 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 出发, 考虑年级、年龄、智力水准、生活面等多种因素。

8.《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八

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著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

nlc202309040557

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

“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盖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说这些,无非想表达,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掌握分寸地分析人物形象,并不容易。千万别为了分析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动辄将某句话、某个词“上纲”到对立面去任意发挥。至于我这个对中学语文教学外行的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否妥当,实不敢自信。如果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看过作罢就是。

9.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篇九

三堆中学

姚静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在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

本课从内容上看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学生要更深入学习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把对香菱学诗的过程、学诗成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作变教学的重点,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所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对于部分难点,比如文中涉及到的三首诗的理解,没有能很好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强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有些少,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应该学生说,应该学生查的没有让学生说,让学生查,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还做得很不够。还有在语言赏析,讲得太多,让学生读得太少,有时候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往往要比多讲一些效果更好。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选用了一首《红楼梦》的主题曲,学生对这首歌非常喜欢,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让本文的学习有了一种韵味;另外还有一些人物的相关图片,虽然对于学生想象力有影响,但毕竟让学生对于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关于文学常识和字词的文字性的内容,则很好地起到了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作用;其它的一些文字性的内容则以问题为主,通过问题来实现让学生的再读,使学生的读更有指向性,更有效。但整体看来媒体的运用还是有些单一,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课文朗读的一些音频或其中的视频片段就更好了。

从教学策略上来说,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一定程度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学生读、说、写的时间更多了,但还不够彻底,没能让学生的自主性完全发挥出来。我觉得应该增加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与学生交流,相信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10.《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十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11.《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篇十一

体会一:应调控教学内容,内容适中。

一篇课文,教学要点较多,往往在有限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全部掌握,老师若想面面俱到,弄不好,讲的知识零星而又杂乱,学生不知所云,甚至一无所获,为此,老师在一堂课里,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如《香菱学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古典小说《红楼梦》节选。众所周知,一篇小说具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三个要素。而教学中,一堂课想面面俱到是较难的。为此,学习《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第一堂课要求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1、概括出香菱学诗各过程的内容,找出多种划分课文层次的方法。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体会二:调控教学时间,速度音量相宜。

教学心理学认为:讲课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声音过高易使学生疲劳,声音过低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用十分钟时间,再快速朗读课文用5分钟,然后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可分几部分?(讨论出“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每部分用简要语言概括用十分种,让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然后总结用5分钟。教师总结时,速度音量要适中,讲课要抑扬顿挫。

英国经济学家——巴特莱、曾提出一个“巴特莱法则”。主要内容是说:“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此法则对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要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有取舍,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45分钟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程度较高的课堂中段10分钟,(如刚才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正好安排在此段时间)将重点、难点、关键的总结性的内容安排在此段“黄金时间”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做到教学速度音量相宜,错落有致。

体会三:调控课堂气氛。张弛结合。

课堂教学中应有张有弛。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如:上课开始时,出示媒体,使学生兴趣提高,此后让学生讨论时又可轻松一会儿,接着让各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归纳,这个最高点就出现在最佳的“黄金时间里”。学生便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过程中气氛活跃,张弛有度。同时,教师运用目光、表情、手势等姿态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安排,可使学生在非兴趣高峰期取得同等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体会四:调控思维流量,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堂课,在媒体播放与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出了调控思维的流量,媒体播放这一环节,以形象思维为重,知识密度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大;讨论这一环节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互相讨论提高思维密度,增加容量,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拉长。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扩大思维流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体会五:调控学生思维的迁移,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抓住机遇及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是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同学有何启示?当学生讨论后得知:①环境造就人,香菱学诗时精神得到解放;②、有循循善诱的林黛玉老师指导;③、香菱有良好的资质,领误能力强;④、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到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前三点是外界条件或先天条件的作用,而第④点更为重要的是香菱后天的努力。正因为她如醉如痴地学诗、读诗、品诗、写诗,才使她写出越来越成功的诗来,那我们同学自己在学习上将有何启示呢?同学们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人认为:学习要产生兴趣;有的人认为:要有精血诚聚的精神等。通过学生思维的迁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强烈要求自己今后在学习中去苦志读书。

12.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篇十二

执教者:长岭中学李玉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探究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引出《红楼梦》,并引入本课课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感知,梳理主要情节

填动词,在初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悟情,把握人物形象

1、比较两个题目,明确香菱学诗的态度。

2、找出具体描写香菱学诗很“苦”的语句。

3、分析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明确她乐在其中的学诗态度。

4、归纳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了解身世,触摸作品主题

1、了解香菱身世,初步体味香菱的“悲”。

2、通过香菱在作品中的判词来看香菱命运,进一步体会香菱的“悲”。

3、由香菱推及作品中其他悲惨结局的女子,体会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4、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五、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将香菱学诗的精神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课外阅读《红楼梦》,推荐章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探春结社》《晴雯撕扇》。

板书:

香菱学诗

曹雪芹

苦志学诗 乐在其中

13.《香菱学诗》的读后感 篇十三

读《香菱学诗》,我不仅在学习小说和文学方面感到有收获,有感触,在精神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弱小的香菱遭遇了命运的不幸,三岁就被人从父母的怀抱里夺走,从故乡的土地上分离,从此是再也不知道归根何处,他人问香菱:你可知父母是谁?家乡何处?”,香菱默然,少顷,又如梦醒般,只能低着头,迷惘地轻声答道:“不记得了。”除此之外,再无别言可诉。可是,即便如此,香菱却有着许多生命宝贵的品质,譬如好学,譬如自尊。

说香菱好学,是因为当她得以在大观园中安定地生活一段时,生命中少有平静到来了,她却没有选择物欲的享乐或是令人沉迷的安逸,她选择了刻苦的学习。对于香菱这样小得像是世间的尘埃连命运都把握不住的女孩子而言,学习有什么意义呢?她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学习是义务,是使命,是竞争,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对香菱而言,学习没有任何的功力可言。她不是那个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迂腐的范进,她也不为了通过学习写诗蜚声文坛或是一跃成为才子佳人受人众星捧月,她只是单纯地渴望写诗,渴望学习罢了。香菱学习写诗的行为,提升了她自身的价值,增多了她生活的意义。这样的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是现代的就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说香菱自尊,是因为当香菱面对命运的不幸,无法凭她弱小的身躯反抗的时候,她并没有绝望,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力去追求自己可以追求到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香菱更珍贵的品质——自尊。我认为人只有拥有自尊,才能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奋斗的坚强与提升自我价值的渴望,这既是使人不断向前的原始动力,也是人能够维持自身原则,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我也想拥有像香菱一样的那份平凡却不普通的自尊,这样我便感觉是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令自我不断成长、强大的动力。

14.《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篇十四

③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精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感受红楼。

1、播放红楼梦主题曲

2、作家谈红楼梦。

著名的作家王蒙说“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

二、品味文章题目

三、诗意红楼。

一部红楼,千古流传。前面同学们初步感受了课文,了解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先后写了三首诗歌,下面我们来看看香菱所作三首诗(多媒体展示)

请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几方面对诗歌进行逐一赏析,师逐一点评。四,走进红楼。A、正面描写

1、香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歌,进步这么快的原因在哪?

2、请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认真、执着学诗的语句(多媒体展示)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请读出认真执着的感觉来(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方法)

引出原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曹雪芹“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得来不寻常”而香菱也是几易其稿,终得佳句,真可谓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啊

4、那你觉得香菱学诗苦吗?

请找出相关语句(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香菱笑的语句来)请依次找出并读出(找一生读出可爱来,师指导朗读)

由此可以看出香菱学诗是乐在其中,真可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啊 香菱总是笑吟吟的,真是可爱的女子

多媒体显示(香菱说自己学诗只是玩玩,带着这种心态写出了好诗,其实是不玩之玩,我知道北大清华好多学子都是以这种不玩之玩的学习态度把学玩到最高境界的,如果同学们能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治学心态,相信明年的中考你们一定会金榜题名

5、香菱论诗尤其可爱(视频播放)

(诗味诗境)诗歌是无理而妙,妙不可言,诗歌也说不出话,诗歌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诗在象外,诗在笔墨之外,诗在诗外。我们找出了对香菱的正面描写 它的作用是:表现她学诗的专注投入,乃至痴迷的境界

B、侧面描写

※视频播放香菱刻苦学诗

1、找出宝钗的语言播放幻灯片

侧面描写

(一)“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宝钗)

“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宝钗)“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宝钗)侧面描写

(二)“„„越发成个呆子了。”(宝钗)“这个人定要疯了!”(宝钗)“可真是个诗魔了。”(宝钗)“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钗)

.宝钗的话烘托了香菱的专注,执着,但更多的是流露出她对香菱学诗的漠然,对追求心灵充实与自由的有意压制,很显然,他不是香菱的知音,更不是宝玉的知音。

2、觅知音(宝玉又是怎么说的呢?学生找出并评论?宝玉为什么要说天地至公?)播放香菱身世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借宝玉之口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

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他同情香菱,对香菱所作之诗大为赞赏,所以说宝玉才是香菱的知音,也是黛玉的知音。)

六,玩转红楼

电视剧《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正在热播,你们试想一下,当古典遇上现代,经典撞上流行,可能会怎样?《荷塘月色》,《传奇》等歌曲都是你们的最爱,当然也是老师的最爱,其歌词有古典韵味,其旋律有婉约动听,就像方文山的《青花瓷》,他们都是取自我们的古典诗词,我们也来效仿香菱玩玩诗歌吧,诗歌可以唱,可以画,可以跳,可以改写等等。上课之前,我侦查了一下,知道你们班藏龙卧虎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玩香菱的成功之作吧(多媒体显示歌词)

七,寄语红楼:美丽的大观园让香菱身心自由温暖,这也是她最终作出好诗的原因之一,让我们来看看大观园里的才子佳人吧(多媒体展示金陵十二钗你愿走进红楼梦,和那群精华灵秀的青年男女畅游大观园,与他们为伴,做香菱的知音吗?请同学课后阅读《红楼梦》吧

上一篇: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