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共14篇)
1.司马迁史记 篇一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典籍,20岁那年开始漫游生活,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还多次侍从汉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临终前把自己著作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迁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材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公元前104年正式写作《史记》。这年司马迁42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想法说了。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被下狱并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写完,于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秋失明,厥有《国语》”等先贤那里受到启
发,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经过大概十年的辛勤写作,司马迁终于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宏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54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绩;“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纪。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史记》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没有摆脱英雄史观。但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富有求实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如肯定陈胜、吴广反秦起义的正义性;对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国家的伟大作用,但也没有对他虚伪、狡诈、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酷吏列传》中还揭露了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史记》对爱国英雄的描写则是极尽赞颂的口吻,如蔺相如、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李广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手法、文章风格等方面,后世的作家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许多戏剧也取材于《史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史记 篇二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价值
历史本是一段灰飞烟灭的过往, 假如我们缺乏任何可资追溯的凭借, 历史也仅是一些选择和沉淀后的后世想象, 只因我们永远无法回到现场。《史记》, 纵横捭阖的三千载春秋, 从司马迁笔端磅礴而出 (司马迁, 字子长, 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夏阳 (今陕西韩城) 人, 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家、文学家) 。这并非不期而遇, 而是一场瓜熟蒂落的必然事件。
一、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一) 历史契机
汉武帝时, 经济发展、政权稳固、文化学术空前繁荣, 封建地主阶级要求整理一部“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的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 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惠帝废除禁止私人藏书的法令, 汉武帝建立国家图书馆 (石室金匮) , 并派专人广泛收集和抄写书籍, 使得书库丰富, 这些都为司马迁写《史记》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二) 家学渊源
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 其父司马谈对其影响极大 (司马谈, 汉初为五大夫,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通阴阳、儒、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短) 。司马迁自幼聪慧、童年无忧, 后随著名经学家董仲舒、孔安国研习《春秋公羊传》和《古文尚书》。他博览群书, 学术渊博, 成为他写《史记》的重要条件。
(三) 交游广博
司马迁20岁举足漫游江山史迹, 形态各异的民俗民情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新鲜材料, 加深了他对历史记载的理解和自我斟析;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 加深了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 从而使见诸笔端的人物惟妙惟肖, 富有生活气息。
(四) 飞来横祸
天汉二年 (公元前99年) , 当司马迁潜心撰写《史记》之际, 却遇上了飞来横祸, 因李陵事件蒙冤入狱, 含辱接受宫刑。至此司马迁修史动机有所调整, 由“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的初衷, 转以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 对盛世的赞颂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 人物传记更多抒发着他的含冤肺腑。
二、天人之际, 古今之变
(一) 残缺之《史》
司马迁虽为朝廷史官, 却并未完全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朝廷曾下诏删补《史记》, 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 在汉以后即失传, 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可知今见之《史记》并非当日司马迁所著之完整版, 《史记》的残缺确凿无疑, 这注定是一个遗憾。
(二) 磅礴之《史》
《史记》是一部通史, 全书有一百三十篇, 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约五十二万字。“本纪”是全书总纲, 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是用表格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是各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也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补充。“书”则记述制度发展, 囊括礼乐兵律、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主要记载诸侯国之事。“列传”主要记载除帝王诸侯外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重要人物传记, 少数列传则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主统治的历史。《史记》由这五种不同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 是对古代历史的宏阔总结。
三、史无前例, 传唱不衰
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卷牍中, 《史记》何以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它的价值, 也许可用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一语要之, 以见其历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性”与“先锋性”。
(一) 史学价值
1. 历史编纂的独创性。
(1) 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继承前人著述体例的基础上“勒成一书, 分为五体”, 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学方法。 (2) 百科全书史。在历史研究领域方面, 囊括古今中外、汇总百科, 无论深度广度都是史无前例。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内, 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2. 史学思想的先锋性。
(1) 秉笔直录。《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 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主张实录。 (2) 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 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 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 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 (3) 进步的历史观。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所体现的是对法律、道德的阶级本质的反思;在《货殖列传》里, 看到“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并强调总结历史经验, 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
(二) 文学价值
1. 文学地位。
(1) 世界意义传记文学的确立。《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 要比“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的《列传》几乎早产生两个世纪。 (2) 人物传记文学传统的开创。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此外, 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 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 《史记》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多种写作可能性。
2. 叙事艺术。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贯古通今,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1) 合情合理原则。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 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此等安排, 可谓苦心孤诣, 既充分尊重史实, 又合乎逻辑。 (2) 兼顾相从原则。《史记》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 但又兼顾各传记间的内在联系, 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3) 详略得当原则。在处理材料时, 司马迁是略古详今的。这并非他薄古厚今, 而因越相近的史料越完备, 也越易辨真伪、驾轻就熟。 (4) 两相呼应原则。“互见法”的运用, 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 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 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 以突出其基本特点, 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5) 论断于叙原则。《史记》结合具体史实, 吸收当事人的评论或反映, 以“寓论断于序事”的手法间接勾画出了人物性格, 表达了作者的立场。
3. 人物刻画。
(1) 人物丰富多样。司马迁以传神之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人物画像, 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原型宝库, 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创作等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 个性丰满鲜明。在司马迁的《史记》里, 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懦弱的一面。这种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让复杂的人物性格因多维透视而旁见侧出。
4. 风格特征。
(1) 宏阔深邃。《史记》中“囊血射天、破釜沉舟”等恢宏,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等洞见,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等豪情, 俱被司马迁以一支如椽巨笔凛然而出。 (2) 悲壮雄浑。司马迁羞愤著书、韩信鸟尽弓藏、屈原忠而被谤、项羽四面楚歌……全书包括一百二十多个悲剧人物, 令人唏嘘, 发人深省。 (3) 跌宕传奇。司马迁爱猎奇, 曾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写汉高祖发迹, 用刘媼“感蛟龙而生子、刘邦斩巨蛇”等传说显示灵异;张良的出现“恍若神仙”……为文疏荡多变, 忽起忽落, 可谓精彩妙绝。
5. 不足之处。
受时代的限制, 《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 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 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 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 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 仍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等。
四、道德文章, 山高水长
3.浅析司马迁《史记》的隐含读者 篇三
关键词:《史记》 隐含读者 帝王 大臣 士层
“隐含读者”这一概念是伊瑟尔提出来的。“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1]一个文本被创作出来后,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然而在作者创作作品之前,往往会思考这个问题——谁会读我的作品呢?这就是预想读者,而这个预想读者就被称为“隐含读者”。
《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倾注了毕生精力的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和文学意义。从史学意义上说,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体例;而在文学上,它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小说、戏剧等提供了丰富素材,并一直影响至今。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然而,司马迁作这一部伟大作品时,是否有他预想的读者,谁才是他的隐含读者呢?
一、封建统治者——封建帝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是为了“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为了探索社会历史发展,国家治乱盛衰的变化及规律。之所以要探索这些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帝王提供借鉴,从而使天下大治。因此可以说封建帝王是其重要的隐含读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上大夫壶遂与太史公的对话指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为了“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指出《春秋》的作用有“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而作《春秋》是为了天下王道,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司马迁写《史记》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春秋》精神。在上文的对话中,表面上是说《春秋》的作用,而实际上是暗指《史记》。司马迁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指出自已将是继孔子之人,而《史记》将是继《春秋》之作。清姚苧田在《史记菁华录》中评曰:“数语赞《春秋》,实是自道其作史张本。”[3]因此,《史记》也毫不例外地是为了最高终治者服务的。
司马迁写《史记》记录历史兴衰,为帝王提供借鉴。然而历史往往好捉弄人,他因李陵之事而获腐刑,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的人生悲剧给《史记》带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却是他呕心沥血的服务对象——封建帝王。一方面,他要直视天子,让他们以史为鉴,成为圣君。另一方面,成书后,又害怕帝王毁书,将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样“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为帝王作书,又为帝王藏书,这是司马迁的悲哀,也是中国古代史官的悲哀,而造成这种悲哀的原因就是古代史官制度本身。司马迁即使是生活在汉武帝那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时代,但仍逃不出悲剧的命运。然而正是这种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增添了《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一般统治者——在朝大臣
在司马迁看来,《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君臣父子的行为规范,是要求人们要遵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除国君之外,臣子也要遵守人臣之道。因此,在朝大臣也是《史记》重要的隐含读者。如司马迁借《春秋》指出史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规范君臣的行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总之不可一日无史笔以维持于三纲五常之际也。”[3]而维护三纲五常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朝臣,因而他们不可不读《史记》。
《史记》还有一个目的是歌颂“明圣”和“贤臣”们的丰功伟业。“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作《史记》的一个职责。《史记》中如孟尝君、平原君、廉颇、蔺相如等是司马迁歌颂的对象,但是作《史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他们的言行,而是想让后世的君臣通过读《史记》识礼义,懂得忠、孝、仁、义,激励着他们建立丰功伟业,做一代贤臣。因此《史记》中除天子外,臣子们也是其重要的隐含读者群体。
三、在逆境中的士层
司马迁的命运有其悲剧色彩。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但是司马迁面对自身的悲剧不是沉浸其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在接受宫刑之后,他不是没有想到死,但为了完成自已的使命,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我国古代士大夫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以立功、立德、立言为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却屡受打击。于是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如屈原、吕不韦、孙膑、韩非、韩信等。人生总有不如意处,面对自身的悲剧,人们要做出积极的选择,要使人生有意义。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逆境,都要使自已光彩照人,即便是死都要“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因此可以说《史记》是一部激励广大逆境中人们的著作,是指引他们在逆境中前行的一盏明灯。因而《史记》又一个隐含的读者是广大在逆境中有抱负的士大夫们。
总之,《史记》一方面是为了为上流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为实现自己立言的儒家价值观。因而其隐含的读者离不开他的直接服务对象——掌握当时社会话语权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封建统治者,包含封建帝王及他的臣子们。由于司马迁独特的生命历程,他要把他的生命体验通过《史记》向世人展现出来,因而文人尤其是失意的文人,就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并且他们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清]姚苧田:《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板社,2007年版。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 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介绍。
2.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史记》的句子。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发愤的意思吗?(痛下决心,积极努力)
再读句子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为什么要发愤?为什么是用生命写成的?怎么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正音
3. 课文中写的和你猜的一样吗?多种形式来读课文。
(1)为什么要写?分别读一、二小节,归纳小节意。
你觉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
(2)怎样发愤写的?第三小节。
要来概括这小节的内容,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的句子?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 《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你能整合这三句话说说这小节写了什么吗?提炼忍辱负重。
一场飞来横祸让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到了死,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一部辉煌巨著的诞生要靠一辈子的准备,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就在很小的时候,写史记的这颗种子就在司马迁的心田里播下了,读读课文第一节,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让日后的司马迁能著成《史记》?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英雄的故事,他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司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会听到哪些英雄的故事?尧舜禹的故事,(复习朝代歌,了解有名的人物)每每听到这些故事,司马迁会有怎样的想法?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英雄,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给后人。
2.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从小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十岁起诵读「古文」,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十九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后又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3.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博闻强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完成编写史书在作知识的准备。让司马迁独自担当起写《史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父亲的临终遗言。父亲是怎么说的?父亲还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说这段话?
这是一位临终的老人,他泪流满面地说――
这是一位父亲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
一生满怀抱负,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谆谆嘱托,司马迁会怎么想怎么说?
为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为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正当司马迁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作时,发生了怎样的事让司马迁会更加发愤地写《史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看着黄河水、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爱上了历史,当父亲去世后更是牢记父亲的嘱托,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理解什么叫“飞来横祸”,文中指什么?划出有关句子。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学生谈,有困难出示历史事件)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又是错误的。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又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同学们知道司马迁所受的是一种怎样的酷刑吗?教师介绍腐刑,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成了太监,变得男不男,女不女,你能体会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的心情么?(这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摧残,更是对人格极大的侮辱。)读读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感情读。
看看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此时觉得活着是没有尊严的活,简直就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几次想――
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司马迁怎么想的,竟让他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了?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⑴自由地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有的人的死的价值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⑵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不被命运屈服,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着的时候能造福于人类;不让一生虚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⑶来看看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⒊出示《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可是当初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选择,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却是多么的艰难啊!
透过监狱的铁窗,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仿佛听到了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那里有自己的理想啊;凝视那昏黄的油灯,他仿佛看到父亲正盯着自己,对自己诉说着什么„„他心中的念头逐渐清晰起来!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司马迁啊,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读司马迁想的话。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他写下的仅仅是一行行字吗?写下的是――写下的是――(不屈的精神,自己的信念,生命的感悟)
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学习第四节
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理解“前无古人”,意思就是在这之前,从来没有。
这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限跨度达三千年之久,由于司马迁敢于写事实,同时又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文笔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从文学价值来看都堪称典范。难怪鲁迅先生看了《史记》之后,也高度评价。说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出示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和司马迁有关的词语,读:
家学渊源 耳濡目染 博览群书 名山大川
牢记嘱托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悲愤交加 轻于鸿毛 重如泰山
忍辱负重 奋笔疾书 毕生心血 辉煌巨著
请你用上一些词,写一写你眼中的司马迁。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
记住他写的这部辉煌巨著—— 《史记》。
5.司马迁史记名言警句 篇五
1、苟富贵,无相忘。
2、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5、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6、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7、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8、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9、名不虚立,土不虚附。
1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12、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1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7、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18、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1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0、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21、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22、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23、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24、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25、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26、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27、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9、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0、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1、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32、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33、骐骥之局e,不如驽马之安步。
34、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3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7、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3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9、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40、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4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4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4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4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5、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46、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47、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8、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9、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50、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5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5、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5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8、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6.司马迁发愤写史记08 篇六
224200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于煦芝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司马迁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
3、同学们有没有回头再想过:什么叫发愤?(①发愤就是很坚决②就是很努力③决心做好每一件事)
4、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内容,用一句话说一说。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快速浏览
2、交流。①受古代英雄的影响②黄河精神的影响③从小受父亲的影响④父亲的临终嘱托
3、这就是父亲的临终嘱托(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量掂量临终嘱托的份量。
学生自由读文。
4、师: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幅幅画面,这就是把文字读“活”。仅从“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很多很多……父亲躺在病榻上,似快要燃尽的油灯,他老人家已经……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①已经快奄奄一息②快不行了③父亲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话。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生相机读文)
5、“泪流满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哇,更何况是一个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的老人。你看到过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人如此流泪的吗?父亲为什么流泪?这是怎样的泪?
①遗憾:没能够完成平生最想要完成的史书 ②无奈:生命将要结束,再也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③难过:史书没能完成
④痛心:在他心中,史书是他的生命 ⑤期望:希望儿子……
6、师:父亲司马谈为史书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之时(相机读父亲的话:你千万千万……!)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他心系一生的史书。如今,他把这未竟的事业交给了儿子,父亲流泪的嘱托如山般重。他想告诉我们:记住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齐读父亲的话)
7、师:听着父亲殷殷嘱托,看着老泪纵横的父亲,紧握着父亲无力的双手,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
交流:①爸爸,我一定会完成您遗愿的 ②爸爸,我一定记录下民族的历史 ③爸爸,我一定记录下英雄的故事 ④爸爸,我一定记录下灿烂的中华文化
8、师(引读):司马迁时刻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齐读)……
9、师(追问)此时的司迁会轻易放弃写《史记》吗?此时有谁能阻止得了司马迁写《史记》吗?此时,还有什么能动摇司马迁写《史记》的信念吗?
师:不会,他的耳畔时时响起一个声音,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一心要完成父亲嘱托,立志为国编史。(板书:牢记嘱托)
三、学习第三小节
1、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出示第三段)
2、自由轻声读,司马迁惹上了什么祸事?
3、“飞来横祸”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什么? ①突然降临的大祸 ②莫名其妙的灾祸 指名读一、二句
4、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仗义直言,说了几句公道话,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就是——飞来横祸。
5、同学们从电影、电视、书本里了解到什么样的刑罚是酷刑?
(夹指、痛打、烙铁、拶手指)
6、能让一个心系父亲的嘱托,一刻不敢懈怠,一心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贱墙头,了些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刚才想到的要残酷。
7、师:知道司马迁受的什么刑罚?(宫刑)这是最残酷的刑罚,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活在人世间了,只能与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监为伍了。这 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他:(出示)
齐读: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些残生。
8、用你们的心、用你们的情去读这三个词,你能理解此时司马迁的感受吗?用你的心去与司马迁对话,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你一定听得到司马迁心中的呼喊。此刻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可以先说再读,也可先读再说)
①此时,司马迁一定很痛苦。(引读:我听出了你痛苦的呻吟)
②此时,司马迁生不如死。(引读:我听出了你的悲伤的哭泣)
③此时,司马迁没有脸面去见父亲。(引读:我听出了你的悲愤的控诉)
④此时,司马迁想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啊。(引读:我听出了你的心灵在滴血的声音)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一、二组齐读)
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祖宗坟前尽孝,我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引齐读:想到这些,司马迁……他想……他要……
10、司马迁精神上的巨痛远远超过了肉体,想想原本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他。(风流萧洒、风度翩翩、气宇轩昂……),完全是一个顶天立地伟男儿的形象。可受了宫刑后,从此将要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目光里,生活在无尽的嘲笑声中。狱中的司马迁的耳边总响起一个声音:士可杀,而不可辱。与其这样屈辱地活着,还不如痛快地——(读)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此时选择死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人。(舍生而取义,当时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然而他的心中有另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他必须选择“活”,这“活”可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啊!
轻声读这段文字,司马迁想到了什么? 出示:指读:“人总是……”
11、司马迁想到什么?(我一定要活下去,要写成《史记》要活得有价值。)
司马迁选择了生,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总是……(齐读)
12、“人总是……”这句话司马迁原本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齐读。
对照书上的句子,想想“固”“或”什么意思?
13、司马迁认为怎样的死轻于鸿毛?怎样的死重于泰山? ①我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反问句,改陈述句。这样的死就是保证了自己个人的名声,但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是没有价值的。这只是个人的小义,与成就大业比起来是毫无价值的,我要舍小义保大义。
②写成史书,造福后人,让人记住民族历史,做出贡献,活出个人的价值,活得有意义。
14、正因为牢记父亲的嘱托,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设身处地地想想司马迁在身陷牢笼,有口难辩时,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
指名读:我一定要……,我一定……(女生读)
15、正因为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司马迁在酷刑加身,悲愤交加时,他只能坚定地对自己说:一组读:我一定要……(男生读)
16、正因为要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司马迁在饱受别人的嘲笑和讥讽时,我们听到了他倔强的呐喊:齐读(我一定要……)全班齐读
17、此时司马迁的脸上,已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因此他忍辱负重,尽力——(出示文字:他尽力——)齐读。(板书:忍辱负重)
18、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出示图片)——(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看,夜深人静,摇曳的灯光下;司马迁正在发愤写《史记》呢!
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任选一个开头说一段话。
19、交流。
①风沙满天清晨,……
师:司马迁就是这样写《史记》的,读:(出示:就这样……)②风雨交加的夜晚,……
师: 13年寒来暑往,13个冬去春来,司马迁近5000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读:(出示:就这样……)
③寒风凛冽的严冬、酷热难当的炎夏,…… 师: 52万字的《史记》,司马迁就这样…… 20、13年,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身影,那就是“发愤”,齐读课题
21、屈辱和痛苦,化作了司马迁发愤写作的不竭动力,终于写成了这部辉煌著——《史记》,它是司马迁用心血写成的。
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22、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人物把困难和挫折化作他们奋勇前行的动力,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们的人生经历,凝炼成了一句经典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人奋进。
齐读名言。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牢记嘱托
忍辱负重
前无古人
7.司马迁史记 篇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叙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宫刑之后, 不忘父亲嘱托,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学生课堂的生存状态, 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基于这样的理念,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顺疑导学, 以疑促悟, 以学定教”。先让学生围绕题眼“愤”质疑提问, 然后教师重构教材,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探究“愤之因、愤之由、愤之行、愤之果、愤之理”, 学生一路在品味着“愤”歌的意蕴, 领略着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在提升着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补充有效资料, 实现超文本阅读,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质疑, 明确目标
1. 出示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 从课题中的“发愤”一词, 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司马迁的“愤”从哪儿来?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 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评价和调整。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文本, 知晓“愤”之因
1. 司马迁的“愤”是从哪儿来的?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一说。
2. 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后谈谈对“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
资料:公元前99年, 汉武帝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 不幸的是李陵的士兵遭遇匈奴八万骑兵的围攻。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李陵率步卒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 但由于得不到后援, 弹尽粮绝, 李陵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 后听说他投降了, 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 趋炎附势, 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 现在却附和汉武帝, 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 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对朋友讲信义, 对人谦虚礼让, 对士兵有恩德,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 有国士的风范。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 深入匈奴, 孤军奋战, 杀伤了许多敌人, 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 投降匈奴, 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 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并施以酷刑。
(设计意图:把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有机结合, 目的是让学生深度了解司马迁悲愤的原因:一是飞来横祸给自己带来的灭顶之灾;二是宫刑给自己身体和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由此引发学生与司马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与之命运共悲悯。)
三、生本对话, 探究“愤”之由
1. 司马迁最终并没有血溅墙头, 而是发愤写《史记》。他为什么能这样呢?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请你仔细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找出理由, 完成填空。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他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_, 于是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2. 组织学生交流。
(1) 想到了从小听到的故事。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 (从滔滔的黄河水和古代英雄的故事上汲取了力量。)
(2) 想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如果轻生, 父亲一生的愿望将无法实现, 愧对父亲在天之灵。)
(3) 想到了自己的努力。 (1)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刻苦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如果轻生, 自己为完成《史记》所作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3. 司马迁想到这些, 他突然明白了——— (引读)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生接读)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依据这一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潜心会文, 含英咀华, 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字。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学生通过和文本深度对话, 知道了司马迁发愤的理由, 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坚贞不屈, 深化了对司马迁形象的认识。)
四、想象描述, 感受“愤”之行
1. 司马迁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呢?引导学生想象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 (填空) :
夜深人静, 司马迁_____;天色微明, 司马迁______;三伏酷暑, 司马迁_______;数九寒冬, 司马迁_______。
2. 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中叙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容很少, 需要想象拓展, 想象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司马迁是如何化悲愤为动力, 发愤写《史记》的, 从中感受他顽强拼搏、忍辱负重的人格魅力。)
五、填写数字, 感悟“愤”之果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完成填空。
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 () 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 () 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 从所填的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畅谈收获, 分享“愤”之理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呢?
8.司马迁史记 篇八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
3在品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生齐读课题),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会了生字词,知道了司马迁不仅能博闻强记,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下面老师给你们一组词语(课件出示:飞来横祸临终嘱托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请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生: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父亲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完成他未完成的史书。后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受了酷刑。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他终于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写完《史记》。
生:课文写了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对历史很感兴趣,长大后受父亲临终嘱托,要完成父亲未能完成的史书。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受了酷刑,但他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非常准确,可见你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有的放矢。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者从整体入手,组织学生根据特定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初读课文,理解“飞来横祸”
师: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那么这里的“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
(读后交流)
生:是飞来的祸害的意思。
生:这里的“飞来横祸”是没想到的灾祸的意思。
生:是突然发生的意外灾祸。
师:是什么样的灾祸呢?(课件出示:据史料记载:大将军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军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他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投降定是出于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这时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汉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辩护,司马迁因此获罪,入狱受了酷刑,蒙上不白之冤。)
师: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司马迁非常愤恨。
生:司马迁悲愤欲绝。
生:由于受汉武帝的误解,司马迁蒙受了不白之冤,因此他非常绝望。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司马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吗?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学生读完后课件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谁来试一试,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朗读课文)
师:他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他读出了司马迁痛不欲生的样子。
生:他读出了司马迁悲愤到极点的心情。
师:从“了此残生”的“残”字中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呢?(课件出示红色“残”)
生:从“残”字中我体会到司马迁受到了酷刑,身体残缺了。
生:我体会到了司马迁受了不白之冤,惨遭酷刑,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生:我体会到一个男子受了宫刑的耻辱、内心的悲痛。
师:士可杀,不可辱。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对于胸怀大志的司马迁来说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是最大伤害。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司马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生:(一起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评析:语言文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土壤。教者抓住“飞来横祸”“了此残生”等词语,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这个教学片段看似平常,却是教者的精心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主人公”的对话跟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感悟融为一体。学生既理解了“飞来横祸”,又为解读“发愤著书”作了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读第三节,体会“发愤”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在痛苦中“发愤”写作的呢?
(学生自主读书。读后交流)
生:他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生:他想到了自己的使命。
师:父亲临终前是怎么嘱托他的?谁来读读那句话?
(生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这是一个老人临终的重托,是他未能完成的事业,是遗憾,更是语重心长,谁再来读?
(生读)
师:是啊,司马迁时刻不忘父命,(板书:不忠父命)他想到了父亲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他还想到什么?(课件出示四幅圣人图)。
师:(指着圣人图介绍)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国语》,孙子被挖去膝盖而编写出《兵法》。他从先圣先贤的遭遇与成功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人活着要有意义。
生:人活着要有所作为。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课件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把你的理解以及想到的在旁边用简短的话写下来。尽量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评析:以“圣人图”为栽体,启发学生想象,将图画与重点词句融为一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语言、汲取语言。教者还教给学生运用“批注”的阅读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感悟,还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师:请把你的理解与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生: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比如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而献身的解放军战士;有人的死比鸿毛还轻,比如那些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
生:人终有一死,为国家、为集体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一己私利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这就是他发愤的原因,这就是他写作的动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你能将他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司马迁想的一段话:“人总是……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师:想到这里,他——(生接着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呢?
生:忍受屈辱。
生:我想到了忍辱含垢。
生:我想到了忍辱负重。(师板书:忍辱负重)
评析:教者紧扣住“发愤”这个关键词语和“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加强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训练,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活着的意义,由此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步高大起来。
(二)利用插图,再悟“发愤”
师:司马迁是在屈辱和痛苦中发愤写作的,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你能从图中体会出他的发愤吗?
生:我看到了他是在条件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写作的,你看那清冷的灯光,潮湿的地面上铺着薄薄的草,简陋的案几,再看他穿着多么单薄,可以想象他是夜以继日,不顾一切地写作。
生:我从他那坚毅的表情中感受到他的发愤。
师:这“发愤”包含的是他不忘父命、忍辱负重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他写作《史记》的艰辛。
(课件出示: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
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如何写《史记》,你能想到什么词语呢?
生:我想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
生:我想到了跋山涉水。
生:我想到了矢志不渝。
生:我想到了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评析:插图也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利用插图进一步理解“发愤”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深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感受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教者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期达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升华情感的教学效果。
(三)了解巨著,体会情感
师:读一读第四小节,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生:我从他用了13年的时间写书中读出来的。
师:你从数字13年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
生:52万字。
师:是啊,这52万字的作品可真称得上——
生:(一起说)辉煌巨著。
生:我从“耗尽了毕生心血”中读出了司马迁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从“前无古人”一词中读出了《史记》这部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师:通过讨论,我们对《史记》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为写作《史记》付出的心血。
(课件出示:司马迁在
情况下,为了——,坚持——,历时一年,写成了《史记》。)
(生自由练说,再集体交流。)
评析:抓住数据和感人肺腑的词句来感受司马迁的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从数据中理解《史记》“是他用生命完成的”这句话内含,教者又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学生不仅被司马迁的精神所感染,而且对《史记》这部著作的巨大历史价值也有所了解。
四、总结课文。品悟导行
师:读一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复述。
(生读书、复述)
师:同学们,一部伟大著作的完成绝非偶然,从上节课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幼承父训。饱读史书,四处游历,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充实知识,这就是他知识积淀的过程;本节课中我们体会到他牢记父亲嘱托,专心著书,这是他立志的表现;而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是他的行动。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呢?请大家写一写。
(写后交流)
评析: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总结课文,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其情感升华。由“理解”转移到“表达”上来。让他们感悟人生,树立志向,获得更多的生活信念和人文价值,带着思考和感悟走出课堂,达到积累、感悟、运用的完美结合。
五、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
2课后阅读《史记故事》(儿童版)。
附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9.描写司马迁史记读书笔记 篇九
《史记》不仅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而且积极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意境中,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有《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记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地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促使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10.司马迁史记 篇十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11.司马迁史记读书笔记600字 篇十一
开头讲的是,五帝的故事,所谓的的五帝,讲的是,炎帝,黄帝,唐饶等五个帝,每一个帝不管是炎帝还是黄帝,都是爱国爱民的国君,第二个讲的是,大禹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这里所谓的大禹也就是前面提到得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忠臣,后边则将的是不好的事情,比如纣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而我读到了楚庄王的故事,这里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很吸引人的,我们都知道现在正在在影院热播的《赵氏孤儿》,也是根据《史记》这本书编演的,光是这些,就足以吸引我们90后了。
读完这些故事,我震撼了,原来,我们人来是那么的残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的让我不可思议,当面对死的可怕的时候,我们人类体现的是那么的勇敢,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带给我们的是勇敢面对。读《史记》就像是在回顾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道德品质。读《史记》就像是在看一场盛大的电影。司马迁的《史记》,描写的生动,把人物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把古代的故事描写的就像是那个镜头就摆在你面前。
《史记》告诉我,人生就像是一个旗杆一样,当我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不一定成功,当两者有一定的默契的时候,才会成功。学习也是一样,只有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未来的收获。《史记》里的人物,当我们把悲伤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自己只会被人嫌弃。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篇十二
这一课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查找资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根本没有查找到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开始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学生交流的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等等,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背景资料,这一教学环节是失效的。如果课前我用心查找些资料,给学生印发资料,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等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会更加容易些,内容也会更加饱满些。
第二,研读教材不够深。
1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 篇十三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故事,现在的语文书又有了这样的一篇课文,因为喜欢司马迁,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翻开课本再读这篇故事。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当我读《史记》这本书时,根本不知道作者司马迁受过宫刑。因为他的心血结晶《史记》已经把他的耻辱洗刷得一干二净了。
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是一个“历史学家”,大量吸收历史知识。他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泪流满面地立下的嘱托,开始着手写《史记》。一场飞来横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原本想要自尽,但想到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便继续发愤写《史记》。他用了整整13年才完成,耗尽了他毕生心血。
司马迁受了宫刑,代表着他的司马家要断子绝孙了。他一定不甘心自己害了司马家族,他要为家族争光。《史记》这部辉煌巨著是他顶着泰山般的压力写成的。13年呀!整整13年呀!他是怎样度过的呀!一定是熬过来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分甚至每一秒他都在煎熬中度过!!真的不可想象!这13年,一定是受朋友、邻居甚至亲人歧视与非议的13年;这13年,一定是走南闯北东奔西跑寻找史料的13年;这13年,一定是历尽艰辛的13年„„不,全都不是,司马迁用毛笔写出了这13年,这4700多个日日夜夜是他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每一滴都是那样的宝贵,那样的完美,那样的精彩,那样的无可替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一部伟大的史书——《史记》。
中国历史上从此留下了关于《史记》,关于司马迁,关于整个司马家族辉煌的一页。每一个字仿佛都是司马迁在告诫人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十四
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优秀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适当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环境,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探究。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介绍。(出示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资料)
2、交流: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相机理解“发愤”。)
二、检查预习,引读课文。
1、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中的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入狱 酷刑 泰山 耻辱 摊开 隶字 耗尽 嘱托 飞来横祸 了此残生
①开火车读词语,及时正音。②要正确地读这些词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你能给同学们作示范吗?(“载、横”是多音字;“刑”是后鼻音。)
③齐读词语,老师相机指导狱、泰、耗的写法。
三、品读语句,读顺课文:
1、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吗?指名说。谁能找出文中指“飞来横祸”的那句话呢?
2、出示:“原来„„入狱受了酷刑。”
3、“酷刑”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4、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李陵之祸”相关材料。)读了这些,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把你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5、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呢?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是啊,司马迁这样的精神,让我们敬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第三小节)
过渡: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发愤写《史记》的。是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在遭受到飞来横祸后还能振作起来,发愤写《史记》呢?
7、交流:(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板书:牢记嘱托)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语重心长。谁来读一读父亲的临终之托?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还有怎样的原因?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下节课让我们再来一起探讨把。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课下搜集《史记》中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五、板书设计:
【司马迁史记】推荐阅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定稿08-09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1-05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08-21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读书笔记11-22
司马迁的人生故事12-02
司马文正公挽词,司马文正公挽词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的意思,司马文正公挽08-10
司马迁报任安书07-30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11-28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案09-18
作文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