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材料在手工活动中绽放异彩

2024-11-28

让乡土材料在手工活动中绽放异彩(精选4篇)

1.让乡土材料在手工活动中绽放异彩 篇一

让朗读之美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摘 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审美情趣 想象力 激发兴趣 理解情感内蕴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声音清楚响亮;读,看着文字,发出声。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现在,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则是中小学校园里最美的晨曲。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不善于朗读,精采的内容被读得吭吭哧哧、支离破碎,哪里还有什么享受可言?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字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字作品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因此,听者和朗读者的语言造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说明语言与人的精神世界血肉相连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结、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

育(即育人)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二、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需要朗读者披文入情、析文入理,准确地把握古诗文文本的情感基调与变化脉络。古诗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可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学生自然就会设想,一代文豪苏轼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朗读此文,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朗读来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呢?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可以多种朗读方式。读有大声朗读,有小声轻读,也有默读。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通过音节的变化领略文本的音律美,特别是诗歌里富含的音律美是老师任凭口若悬河都无法分析得出来的。例如李白的诗,慷慨激昂,豪迈洒脱,让人沉浸在潇洒的情思中。大声的朗读还可以通过平平仄仄间声调的变化很好地把握作者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小声轻读更能让你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例如读李清照的词,浅吟低唱,婉转动人,带给人美的感染。默读则是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品味的余地,让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朗读训练可用的方法很多,如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读、将文章分段来读等等。事实证明,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朗读,学生兴趣大,读得也比较认真,效果很不错。学生在准备朗读时,也会认真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对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因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

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四 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蕴

朗读是将文字的视觉形象转换语音的听觉形象的一种阅读活动。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用韵等等,是提高朗读效果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理清脉理,分析句读,揣摩炼字炼句的技巧,体会作品的风格,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才不会盲目、机械。例如教读《琵琶行》一文,对课文第二段中琵琶音乐描写的十四句诗的朗读,要表现出与琵琶曲旋律相应的高低起伏抑扬不定的节奏、语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赏玩、领会这十四句诗所表现的琵琶乐声的声音、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提示朗读的重音处理、停顿节奏等技巧。再如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学生通过激情朗读后,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气韵,这首词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磅礴的气势?词人借描绘的形象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中的词句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研读,赏析词的具体内容,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准确的把握词的意境。然后选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设疑讨论,这样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作者写景写人的精妙,旷达的情怀,豪放的风格就在学生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读,你会发现眼前霍然开朗,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中阅读理解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而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文感和情感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多朗读。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切实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把本应该属于学生的朗读时间还给学生,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上美妙动听的曲子!

2.让乡土材料在手工活动中绽放异彩 篇二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的不同,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 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1. 应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已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 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 则味同嚼蜡, 苦不堪言。为此,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应用生动、形象, 直观、具有感染力多媒体课件,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注意。例如, 在上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 我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首先, 出示可爱的松鼠图片, 媒体播放松鼠与小朋友热情的打招呼:“小朋友们好!”小朋友听到这只活泼的松鼠与自己打招呼, 也情不自禁的举起小手向松鼠回礼了。通过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自然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之中, 他们对这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产生了兴趣, 迫切的想进一步走进它的世界里。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每篇课文都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 它是完整的, 不可分割的, 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 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应关注课文的整体, 而不是局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 使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例如: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整体感知课文的, 首先提出两问题:一是小壁虎都向谁借过尾巴;二是小壁虎每次借尾巴时的情况如何。然后, 我借助媒体, 播放形象生动的课文动画, 学生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带着问题津津有味的欣赏着, 以此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目的。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扩展教学空间, 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 节约课堂时间, 比如,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地球爷爷的手这一课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多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我课前通过互联网收集、筛选了一些资料, 如地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地球引力的种种表现等, 并将这些资料做成教学课件, 在课堂上花少量的时间向学生展示, 拓展他们的视野, 力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信息技术的应用, 有助于攻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不能亲眼目睹, 又因为他们的个人经验有限, 导致了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理解和接受。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 思维受阻”的情况。此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形象化, 直观化, 具体化, 以及化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的特点, 或创设情景, 或理清条目, 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 激活他们思维, 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例如,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 学生对文中的句子理解上有点困难, 我借助媒体播放了春景Flash动画:春雨中的小草更绿了。柔软的柳枝抽出了碧绿的新叶, 一阵微风吹过, 柳枝迎风摇摆。春雨中的桃花、杜鹃花更红了……当动画结束时, 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 有几个学生还喊出来了:“老师, 我明白了:春雨是无色的, 它落到什么颜色的东西上, 就成了什么颜色。”看到这样的情景, 我知道他们感悟出了课文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呢!

4. 信息技术的应用, 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 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应用中发现, 在应用中思考, 在应用中创新, 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新教材在每篇课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节都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 旨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并加以迁移和应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讲就是说话训练。要使学生思维开阔, 有效地进行说话训练, 光靠老师言语的引导是不够的, 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的拓展训练是, 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 他们又会怎样说呢?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几个情景:第一个情景是小壁虎去向小猴借尾巴, 小猴正用尾巴倒挂在树上荡秋千。第二个情景是小壁虎去向小松鼠借尾巴, 小松鼠正枕着尾巴睡觉呢……这几个场景不仅有生动的动画, 还有配音, 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还提高了学生说话兴趣, 在小组交流中他们表现的特别活跃。情景的创设, 使得学生乐于说, 有的说, 说得精彩。

二、信息技术在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网络,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自由选择的阅读材料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我们为他们创造出一种氛围, 一种环境, 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受到感染, 受到熏陶, 得到鼓舞和激励, 从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 在我们的古诗教学过程中, 学生就可以以作家或诗名为关键词, 通过网上查询, 找到关于他们的各种文章, 然后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和需要, 自由的选择阅读材料, 然后通过互相交流和补充, 就会对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具体的了解, 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通过网络, 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

文字不等同于语文, 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 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

实际上“听”和“看”也是一种阅读, 但这是传统的阅读材料所难以提供的。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 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 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3. 通过网络, 建立展示才华、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台, 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作品, 如一篇习作、一幅绘画、一篇配乐朗读, 提供到展示台上。同时我们还利用校园网搞写作比赛、讲故事比赛、好作品评比, 这都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总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可以扬二者之长, 补二者之短。融二者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 更容易、更简洁地突出教学重点,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摘要:根据小学生认知、理解、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不同,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来源、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和手段, 充分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 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3.让“体验”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篇三

无意间,我读到一篇《妈妈回来了》的文章,文章写到“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是一个名叫郦思哲的一年级小学生写的。假如让你来评判。你会判多少分?如果我告诉你,就是这样一篇仅107个字的短文,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你信吗?这一篇获奖作文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从内容看。这区区107个字的一年级小同学的作文,也许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文,而只是一种“说话”。这一段话之所以让我们眼前一亮,并且有一种隐隐的感动,就是因为作者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了”这一生活片段所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有过的是伤感和思念。这个时候,作者用由己的纯真的感受,带领我们重温了“母爱”的温馨及其无所不在的美丽。这样一篇小文获奖其实是一个启迪,它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二)从形式看。这篇获奖作文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小学习作,尤其是中低年级,不在于形式,不在于长短,只要能写出童真童趣,能再现学生精神和生活的原生态。就是好文章。

想起于永正老师在一节四年级作文课上的做法。他不论篇幅长短,形式的优劣,只抓习作的亮点,不停的加分。最多的一个竟然得了150分。这样的引导下去,何愁学生不喜欢作文,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在尝试着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

记得那是上午的第三课,也是我的语文课,我的课还没上到一半,突然天黑压压的,快要塌下来一样,这时,教室里开始有人蠢蠢欲动,看着越来越沉下去的天空,有更多的人,开始东张西望,正愁这个星期没写作素材的我灵机一动,放下课本,对大家说:“这一课不上了,索性给你们到外面看看去吧。”我的话刚一落,有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坐在第一排的孙锋就拍着大腿哈哈大笑,笑那些人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出去的人被他这么一笑,就涨红着脸不知所措的走进教室,我又补了一句:“去看吧。”他们又出去了,刚一走出去又被孙锋笑了回来。这一次,我很认真很诚恳地对大家说:“放心吧,大家出去吧,仔细地观察今天的天气。”这时。大家哄的一声笑起了孙锋,这一次红脸的就是孙锋了。针对这一事件,我让学生写了三篇作文,《下雨了》《难忘的一堂课》《我的语文老师》,这三篇文章其实一篇写景,一篇写事,一篇写人,因为有了体验学生把要下雨前自己的担心害怕,老师叫出去玩时的不知所措,以及孙锋被哄笑时害羞得像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写作的情绪很高。

经过这次偶然的尝试,我感受颇深:

一、真切体验是作文的诱因

这一次习作之所以成功,原因是真切地体验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动机。很多时候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真切地体验,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前,首要的是设法让学生形成真切地体验,当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时,作文便成为一种倾吐的需要,一种自然的表达。

二、真切的体验是指导的“抓手”

教学生写作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事情的前因后果。下雨前的环境以及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老师叫出去时,同学们所表现出的不同反映,然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这样,抓住重点的细节,最终让作文更生动具体。更好的表达了思想内容。

三、“共同交流”是作文指导的法宝

很多时候,学生面对单一的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些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完成作文后,我采用了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先让学生互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以增强作文的兴趣。这样,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吸取教训,每互学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

4.让生命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篇四

在高官厚禄中看不到你的名字,在名人大宛儿里见不到你的身影。年复一年,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学生,你仿佛落入了一种轮回;岁月又固执地为你刻上道道年轮,一不小心,抬头戴上老花眼镜一看,已是两鬓斑白,身体微驼,是不是该光荣退休了呢?想想都可怕。

你的生命色彩就是这样苍白吗?

我想决不是的。

当你走进那熟悉而又神圣的课堂,当你上迈上那简陋而又庄严的三尺讲台,你的青春将在这里挥洒,热血将在这里沸腾。在这里,你成就了你的学生,又陶冶了自己,所以课堂就是教师最快乐幸福的殿堂。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生命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当满怀喜悦与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萦的事业——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刚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说,少不了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但是马上我就遇上了难题,学生上我课时不能认真听讲,纪律性不强,我感到对他们很头疼。这是我带的第一界学生呀,我非常想努力教育好他们,让他们成材,可是我的方法好象不对路,上课时同学们不怎么听我的,有时一道题讲好几遍。我当时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我们办公室的其他几位老师很热心,给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和我结成师徒对子的范淑莲老师,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她教给我许多实用方法,我吸收了许多教学方法,并且大刀阔斧地屏弃了“满堂灌”的传统上课方法,尽可能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动起来,把舞台让给他们,让他们充分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自己就是一个好导演的角色。

可是,就是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在跃跃欲试时候,有一个安静的角落从来不举手,从来不发言,难道他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吗?看到那暗淡的眼神,瘦削的身影,我不能在沉默,我要帮他把本属于他这个年龄孩子的活泼快乐找回来。通过一系列的了解,我知道了他原来的性格很好,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就是因为爸爸妈妈突然离婚,本来和谐美满的家突然成为了泡影,他一时难以接受,不肯原谅爸爸妈妈,也不和身边的人接触了,以不说话、不学习这种极端方式来报复他的爸爸妈妈。面对那冷漠、敌视的目光,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我要挽救这个孩子。我不厌其烦地细心开导他,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用我微弱的爱,唤醒了他那颗因为缺失父母的爱而干涸的心灵。现在,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身边的朋友多了,成绩也稳步地上升。看到他的改变,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的爱是微弱的,是平凡的,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与责任做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只有那些在最危难时期,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甚至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的人,才是新时代最伟大最崇高的师德师魂。

你听说过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吗?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

你听说过绍兴那个叫祝香云的老师吗?她热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在大货车疾驰而来冲向学生的瞬间,她张开双臂推开孩子,用生命铸就了辉煌的绝唱。

还有那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却远赴边疆支教的徐本禹,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农村的教育,为了许多单纯的感动,他在孤独中坚守着一个承诺,一个关于热爱的承诺。

上一篇:找春天小学写景作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试卷命题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