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年级学生作文

2024-08-27

冬至二年级学生作文(精选6篇)

1.冬至二年级学生作文 篇一

寒风呼啸,大雪翻飞,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是一番番温馨的话语,二十四个节气纷纷迎来,天上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诶,又错过了,我无奈的起了床,洗漱过后,期待成了冬日里的一缕温暖,雨非是雨,雪非是雪,时而是个期盼的神情,时而是一场短暂的皑皑白雪……阳光照耀使朵朵鲜花绽放,片片飘雪成了冬至前的约定。

白白的在大地中娇养,冰冰的在润雨中转变,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期约,让皑皑白雪呈现我的笑脸。

阵阵硝烟飘然而起,农家的冬至即将开始全新的旅程。

2.冬至二年级学生作文 篇二

为应对儿童性虐待问题,预防策略其中一项是在教育系统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13,14,15,16,17]。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了解性侵犯的概念,提高学生应对性侵犯的技能,预防性侵犯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教育研究,探讨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为在我国小学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方便样本,选取荆州市3所学校二年级6个班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有213名小学生参加了3次问卷调查,获得合格问卷205份,占96.2%。学生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6.76±0.49)岁,49.8%为女生。将每所学校2个班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χ2检验结果显示,教育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构成比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教育内容和方法

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和我国一些儿童性侵犯案例报道以及对医生、教师、家长等的访谈结果,编写小学预防性侵犯教育教案研究。本教案曾用于小学三年级学生预防性侵犯教育。该教案包括6个部分:(1)我们的身体;(2)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3)说“不”的技巧;(4)保护你自己;(5)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6)儿童的权利。上述教育内容在7个课时内完成。其中(4)保护你自己用2个课时。本教案在学校开展教育前经过教师培训和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由经过培训的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讨论、填图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预防性侵犯基本概念,练习相关技能。

1.2.2 问卷调查

问卷的编写,主要参照了Tutty[18]、Dake等[19]以及Telljohann等[20]的研究。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预防性侵犯知识和预防性侵犯技能。

预防性侵犯知识共11个问题,其中有3个问题是基于某个假设情景而设问。其中,条目1为只要是你不认识的人,即使他说认识你,他也是陌生人;条目2为喜欢的人,也可能以一种让你感觉不好的方式接触你的身体;条目3为不知道一种接触是好还是不好时,应该告诉信任的成年人;条目4为如果有人触摸你的身体,让你感觉不好,如果告诉的人不相信,应告诉其他成年人,直到有人相信为止;条目5为有时医生或父母需要看你的隐私部位(如隐私部位生病时);条目6为男孩不必担心别人会触摸他们的隐私部位;条目7为邻居叔叔让小红(9岁)摸他的隐私部位。小红应该拒绝、离开、告诉一个大人;条目8~10为在公园里一个男人故意向儿童暴露隐私部位,儿童应该离开,并告诉一个成年人(条目8),这种情况是性侵犯(条目9),发生这件事是这个男人的错(条目10);条目11为小强(8岁)告诉妈妈邻居叔叔要摸他的隐私部位,妈妈不相信时,应该告诉其他成年人,直到有人相信为止。每个问题,回答正确记1分,答错、不知道、不确定或没有回答记0分。

预防性侵犯技能共6个条目:条目1为当有成年人接触或触摸你身体时,无论你喜不喜欢,并不都会服从;条目2为如果一个朋友的爸爸让你帮他找走失的猫,不会跟他走;条目3为如果有人要求触摸你的隐私部位,并说这是个秘密,会对别人说;条目4为如果一个你喜爱的成年人试图触摸你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让他触摸;条目5为如果一个你喜爱的成年人触摸了你身体的隐私部位,能把这件事情告诉另一个信任的成年人;条目6为如果某人试图触摸你身体的隐私部位,除了家人之外,有可以告诉的其他成年人。在假设的性侵犯情景或潜在有性侵犯可能的情景中,表示能采取适当行动的记1分,反之或不确定或没有回答记0分。

分别于教育前1周、教育后2周和教育后4个月对教育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培训的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数,描述学生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回答正确和技能拥有的人数及比例。分别用教育后2周和教育后4个月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得分减去教育前的知识技能得分,得知识和技能得分增长值。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两组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分的变化是否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分比较

分别对教育组和对照组进行教育前后知识技能得分自身比较。结果显示,教育后2周及教育后4个月,教育组与对照组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分都有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教育组学生教育后2周和教育后4个月知识和技能得分增长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2 教育前后学生各条目正确回答情况比较

教育前与教育后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各条目回答正确的比例见表3,学生预防性侵犯技能各条目回答能采取适当行动的比例见表4。为进一步探讨哪些知识有提高,对知识各题目,用教育后的得分减去教育前的得分,得分范围为-1,0和1。并将“-1”和“0”归为一类,为知识回答由教育前正确变为不正确或教育前后没有变化;“1”为由教育前的不正确变为正确。本文重点考察各知识条目回答由教育前不正确变为教育后正确的情况。两独立样本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教育后2周,教育组学生有4个条目知识有改进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知识主要是关于:有性侵犯发生要告诉父母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遇到性侵犯要离开;当不知道一种接触是好还是不好时,应该告诉信任的成年人;如果有性侵犯发生,告诉的第1个人不相信,要告诉其他成年人,直到有人相信为止。教育后4个月,教育组学生上述4个条目知识中的3个条目知识有改进的比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注:t1值为教育后2周与教育前比较,t2值为教育后4个月与教育前比较;**P<0.01。

同理,技能方面,与教育前比较,教育后2周和教育后4个月,教育组学生有3个条目有改进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3个条目是关于不保守“性侵犯”这样的秘密,如果受到性侵犯,会对别人说;即使侵害者是自己喜爱的成年人,也能将这件事告诉另一个成年人;如果发生被他人试图触摸隐私部位,除了家人之外,有可以告诉的其他成年人。教育后4个月,教育组学生这3个条目技能有改进的比例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Davis等[21]指出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儿童性侵犯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学生比较,参与预防性侵犯教育的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有明显的提高,与国外一些研究结果相似[15,19,20,21,22]。且在教育后4个月,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仍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对照组学生比较,参与教育活动的学生显示出能采取正确行为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本教育课程的活动设计有关。本课程不仅仅只是教给儿童基本的预防性侵犯的概念,有大部分活动内容是行为技能训练,有较多的时间让儿童实际练习拒绝技能。并通过角色扮演、填图、讨论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儿童练习安全行为技能,告诉儿童如若有性侵犯发生,或有人试图要进行性侵犯,要拒绝、离开并告诉父母和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

本研究中,尽管参与教育活动的学生,在遇到性侵犯情况下认为能够在家庭外找到可以告诉的成年人的比例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有约60%的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他们可以得到家庭外成年人的帮助。提示干预方法还有待改进。

对照组学生教育后与教育前比较也显示出知识和技能的明显增长,显示出一定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教育效果评价。

3.如何指导二年级学生写话 篇三

关键词:二年级;写话;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0-01

二年级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是一个难点,有的对写话来说无从下笔。有的学生为了应付,随便写几行字;有的学生写的话咋一看还不错,书写工整且有一定篇幅,但只要仔细一看,问题就出来了,文不成句,前言不搭后语。关于写话教学,我在教学中认真摸索,总结出一些粗浅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写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对学生写话的评价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品。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大力鼓励,把写得好的大力表扬。对学生的评语一般不用A、B、C或优、良、中、差这些字眼。在对日记的评价我是这样做的:先是学生自评,再是同桌互评,找出错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找出写得好的地方,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再交给老师评。为了鼓励学生,采用了积分制,完成一篇记多少分,写得好的再加多少分,一周公布一次,对积分高的进行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日记或写话作业后经常用到这样的评语:“从你写的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老师很欣赏你写花的颜色的这一段,如果在最后写出你的看法,你的感受,这将将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我发现你进步非常快,再努点力,老师相信你会更好!”“老师非常高兴看到你写的这段话,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成功!”……

二、看图写话

低年级的教材大多数都是图文并茂,进行写话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1、用上词串看图写话。如《识字5》(二上),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用上其中的一行词串写一、两句话:“冬天,小朋友真不怕冷,他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积极锻炼身体。”也可以用上几行词串写一段话:“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季里,腊梅花正迎着风雪开放,松树和竹子也不怕寒冷,依然苍翠挺立,充满生机。蟒蛇、蚂蚁和刺猬躲进了洞里生活,但小朋友却不怕冷,他们迎着风雪、滑雪、溜冰、跳绳,积极锻炼身体。”(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三、给图配文

“读读背背”中的插图、口语交际的情境图、课文的插图等都可以给它们配上一句(一段)优美的文字,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练习。如一年级下册练习二中“读读背背”的插图,可让学生观察春天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结合插图,用“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等词语写话。难度可视学生而定,也可采用比赛形式,看谁用得多、用得好;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练习中口语交际的情境图,以“春天来啦”为题写一段话。为了使学生有更浓厚的写话兴趣,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插图复印出来,给它描上花边等,让它更美一些。最后再把这些图文并茂的插图装订成册,让小朋友给自己的“书”安上一个好听的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好一段话大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作为写话教学,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去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我,从而不断丰富学生写话的素材储备。

四、活动为辅,情境中写

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参与活动,必定有所感悟,下笔也就不再难。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笔者所在班级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到校园里找春天、画春天、写春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在校园里收集而来的落花花瓣、落叶、小草等物,用胶水粘成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图画。活动结束回到课室,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的画,争先恐后想要介绍自己的得意作品。笔者便让孩子们先在四人小组里分享,接着请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一番七嘴八舌的介绍之后,笔者便布置任务:赶快当堂写个小练笔。由于有了刚刚的“说”做铺垫帮忙孩子们理清楚了思路,孩子们个个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第五单元是探索小实验,科学制作,笔者先让孩子制作小作品,根据制作写一篇文章,“先做,后写”,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困难。然后笔者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读出孩子们的《科学小制作》,对号入座猜一猜写的是哪个科学小制作,再说说猜中的理由,猜对的有奖。“学会听”,从中进行作文的讲评,孩子们评价中懂得写话中如何把话表达清楚,掌握自主写作的体验和方法:做―写―听―评―改。

五、写话从最简单入手,循序渐进

1、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书包”造句,有的学生写:我有一个书包。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我有一个什么样的书包,这个书包怎么样。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2、坚持写日记。我要求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天天反思,一定能提高。例如:今天受到了批评,要写出为什么受到批评,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老师冤枉了你,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来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如看了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后,将你心目中的英雄写出来,写出你为什么敬佩他。

3、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规定写某一方面的主题。如给出一幅画,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写话(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春天你有什么发现(你发现天气有什么变化,动植物有什么变化,人们的穿着、活动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把句子恰当地联系起来,表现一个主题。

4.冬至三年级作文 篇四

傍晚爸妈都在烧香包,饺子。只有我纳闷。我问妈妈我有事干吗。妈妈说你去买东西吧。我走啊走啊商店都关门了。我回来说妈妈商店关门了。妈妈说傻孩子冬至当然关门啦。然后我们就烧香。到了精彩的时候了就是吃饭了。就连楼上的叔叔都来我家吃饭我家可有奖了。吃完许多人说;我家的冬至可幸福了。我们就上楼上聊天。我看见一颗星星很亮很亮就像我们一家人一样幸福,安康。回去睡觉了我在梦里有无数个冬至,都是美好的。

夏至已逝,冬至不寒作文800字

感觉你就在身边,可每天都与陌生人撞见,檫肩。我犹如永久的站台,在放弃相守的当初漫长等待。想见来不及期待,记忆潮湿成了海。自你悄然走开,回忆填充没有你的空白。昨曰已离开,多少个明曰反复袭来。

初次读到这段话,已是寒秋,那枯黄了的树叶在秋风中打着旋儿飘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像那个生机盈盈的夏天告别。脚踩在落叶上,传来树叶折碎成几瓣的声音,夏天便在这个清脆的声音中破碎了。我方才懂得夏日已逝,冬天将至,等待自己的,是憨了凄切了无生趣的隆冬。

那个夏天,真的离我远去了吧,留给我的是一串串被雨水打湿了的回忆在弥漫着幽幽荷香的阳光中飘散。这个肃杀的秋天,连,回忆,也溃不成军。

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遗憾始终在心底,我可以绝口不提。

晴天便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我们有太多共同点,我们太像,晴天。

该怎么评论他呢?他像是一阵微风。我曾说过很多次,我的天空很蓝,偶尔有几朵乌云导致心情郁闷,也很快会有风儿将它们吹散。晴天,便是一阵风,每一次都赶走乌云。太阳那个大大的笑哟,晴天,晴天!

晴天他应该是把我当一个孩子的吧!对我的每次调皮捣蛋都只是淡淡一笑。这对我很是受用。我老说:“晴天啊,这样会吧我惯坏的!”之后却依旧我行我素。晴天很是细心的,我每一次不开心,每一次遇到麻烦,每一次生病,他那真切的关怀或是略带责备的语气,都像被人捧在手心里一样。

而我的脑袋却似少根筋,晴天总是成为被我欺负的对象,每次无中生有,鸡蛋里挑骨头后带给他的是一脸无奈,偶尔也会让晴天成为阴天。而我的无理取闹只是怕被忽视,真的,我发誓。

虽然他也喜欢坏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敲打我的头,坏坏地把我当个冤家打击,但他应该算是个善良的坏家伙吧!球场上陪我打球,默默地为我这个球技差到家的笨蛋一次次地捡球;有好书能想到我这个小书虫,有好吃的能分给我这只小馋猫。晴天真不愧是晴天呢!

晴天,我的很多心事都可以和他一起分享。他的出现使我想起很久以前读到的一句让我眼睛有液体滑落的话语:“或许这个世上真的存在这样一种人,遇见的活即将遇见的,在遇上他的那一刻起便会发现,原来苦与乐并不都是要一个人自己承担的。”答应我,晴天,我们就这样一直笑这走下去好么?

今天冬至,寒冬的一半已逝,我也早在初冬戴上了暖暖的毛绒帽,天蓝色的手套一直放在包里随身携带,那条天蓝色的围巾——也不再压在衣柜底层。可是这个冬天,不冷,真的不冷,因为这个冬天一直是晴天吧!

5.冬至二年级学生作文 篇五

一一、集合思想——“1010以内数的认识”

在学过“10以内的数”后, 有的学生在家里数虾时问:死了的虾要不要算?在数铅笔时问:还剩一小截, 不能写的铅笔要不要算?

从这两问可见学生不知道“集合中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 没有从集合的观点去认识数, 这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师的教学偏颇有关。教材在编排这一内容时大多是按“情境图—集合图—点子图—数”来逐渐抽象的。但是, 为了美观, 一般给学生计数的都是大小、方向、形状完全一样的物体, 这容易给学生“外表完全一样才能计数”的错觉。而教学方面, 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难点都放在自然数的两种属性上, 即基数属性和序数属性, 而忽视了集合思想的渗透。现代数学从集合的观点解释自然数的产生。自然数概念的产生是先有“有”、“无”的概念, 然后“有”的概念进一步分化为“多”、“少”, 在比较多少时就产生了“同样多”的物体集合 (即等价集合) , 用具体的集合来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性质, 脱离具体集合, 出现专门名词, 最后抽象出自然数。这些语言不必告诉小学生, 但要借助直观图向学生渗透。

认识自然数需要一个抽象的过程。集合思想的主要特征包括概括原则、外延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实无穷思想。针对上面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现状,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一一对应原则”。

1. 一一对应原则。

多数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渗透“一一对应原则”, 但是只用在“数的大小比较”上, 更为重要的一点“自然数的产生是从

一一对应引出基数的”却被忽视。其实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数的产生和抽象过程, 如“6和7”一课的抽象过程 (如图1) , 按人物头像图、点子图、数的顺序编排。不仅体现数的抽象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意图, 就是6个头像的集合与6个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都用数“6”表示。因此教学中, 教师可以再添实例, 如6列火车 (图完全一样) 、6只大象 (有大有小、姿势各异) 、6只蚂蚁 (有黑有白、爬行的方向各异) 的集合图, 再总结:这些圈圈内的物体不管是什么和什么样子的, 只要它与6个点子图一一对应, 都可以用6来表示。

2.数的抽象过程。

其实“集合中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如图2:“8和9的认识”。

图中宣传栏前的9盆花完全一样, 9个人的性别、服装、发型、职业不一样, 9只蝴蝶颜色、形态、品种都不一样, 排列也不整齐。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图3, 让学生数数后比较这两个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总结:数数时不管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品种。

二二、计数策略——“11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数一串珠子 (16颗颜色、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珠子串起来的) 有几颗, 很多学生反复数, 问:怎么数不清呀?

计数策略的形成, 是在解决生活中复杂多样的数数中形成的, 它是针对某些具体的情境而总结出来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注重数学性的计数策略, 如单数、双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 对于非数学性计数策略, 如固定起点、分类整理等不重视, 只强调不重复不遗漏。而且教材中让学生数的也多数是分类好、排列整齐的物体, 大多是从左往右数, 一行数完再数下一行, 学生缺乏分类整理的意识。因此, 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设计固定起点、分类整理的例子, 让学生有分类、固定的意识。

1. 固定起点——圈中数。

“11~20各数的认识”, 为了引入“十”这个计数单位, 教材和教师一般选上能捆的教具, 因此常忽视封闭排列的计数方法的引入。再者“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大多也是耳熟能详, 因此提供给学生计数的,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才有兴趣。课堂上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封闭式的排列, 如一串珠子、让学生知道起点的重要性。

2.分类整理——乱中数。

教材中出现的数数大多是整齐有序的物体, 而生活中大多数物体都是有待学生排列整齐后再数的, 有的是无法重新排列的。如数停放无序的自行车、汽车, 学生常不知所措, 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或作个记号数, 或观察特征数。

三三、计数单位——“1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题图是百羊图, 教材中出示10只羊一堆, 正好10个十。学生问:小羊怎么会数数?它们怎么知道每10只一堆?

教材出示百羊图, 意在引出计数单位“十”和“10个十是一百”, 但是100只羊在草地上吃草, 可正好分成10个十。其实, 百羊图暗示的是面对一群羊时, 可以十只数一次, 看看有几个十。结果学生误以为, 羊群自觉分成10个十, 所以才觉得奇怪, 不可思议。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开始的, 往往是模糊的。10以内或11~20各数的认识, 由于数量小, 学生感受不到计数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要注重计数单位的教学。而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常把数的组成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忽视了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生活原型——凑十数。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 教师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面对众多物品时, 不能想到10个捆成一捆。其原因不在学生, 而在于教材的编排和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问题在教具的准备上, 为了简便, 大多教师让学生带牙签、小棒、花生、黄豆等, 而这些物品在生活中都没有10根 (个) 捆成一捆的, 缺乏生活原型的启发。其实, 生活中“10”个一包装的物体原型不少, 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经验启发学生。如先用盘子装20个跳棋珠子, 让学生数;第二次出示一盘全新的跳棋, 学生一下子就能数出60个。引导学生说出6种颜色, 每种颜色10个放一格, 所以是60个。

2. 单位必要——比较数。

虽然学生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过计数单位“一”和“十”, 但刚上小学的他们很难理解计数单位和为什么要学计数单位。因此, 教师要强调“一”、“十”、“百”都是计算单位, 适当选择这些计数单位, 能迅速地进行计数, 渗透学习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跳棋的暗示, 可给每学习小组100根小棒, 让学生小组合作数数, 看哪一组数得快。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怎样数更快, 然后同时开始数。有的小组可能每人随便数出一堆再相加, 结果100以内的计算学生还没有学, 相加后算不出结果或计算时间很长。最后, 10根10根数的小组速度快一些。有了这一启示, 再让学生比一比, 哪一些能迅速摆出35根小棒, 学生就能直接摆3捆又5根。这样, 通过比较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以十为单位的方便与快捷。

四四、估数策略——“1000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主题图是让学生估计体育馆的人数, 大多数学生盲目乱估, 最后问:到底这个体育馆坐多少人?老师也答不上来。

这张主题图根本没有估数的策略可用, 因为图的呈现不完整, 而且实在是太远了。因此, 不仅学生无法估计体育馆的人数, 就连教师也不知道。其实, 教材对估数或者估算的编排不合理。估数在一年级下册就有所体现, 但因为数量小, 学生感受不到估数的快捷, 常因为100以内的数及计算简单易数、易算而真算假估、先算后估, 把精确答案算出来后, 再看答案估成整十数。到了大数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感受估数的策略与便捷时, 主题却无策略可用, 不知道到底能容多少人。因此, 笔者建议到大数的认识时再学习估数和估算, 这样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估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课要让学生估数, 体会估算的优势。

1.参照估。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大多学生会说成千上万, 甚至说上亿。这时, 学生还不知道估数的策略。因为天上的星星或隐或现, 学生上课时都在课堂上, 很难现场看星星估, 因此, 也不可能用估数的策略, 教师让学生随便估只是为了了解学生心中的大数感。这也为下面的借助参照物估更准确作反衬。估算的必要性来源于生活需要,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须要用到估算的情境, 并能产生细估的需要。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 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大摞纸, 让学生估一估, 大约有多少张。学生刚开始估时比较盲目, 没有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应用策略。如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60页, 观察数学书的厚度后, 再用这个厚度去度量这一大摞纸大约有多少个这么高, 从而估出这一大摞纸有多少张。

2. 调整估。

6.冬至二年级学生作文 篇六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个敏感的特殊时期,被心理专家称为“初二现象”。有专家认为,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

正文: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个敏感的特殊时期,被心理专家称为“初二现象”。有专家认为,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他们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是非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方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一方面不愿脱离同伴,从众心理明显。

这些特点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

二、调查内容

我们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设置了31个问题,问卷请见附录

三、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以我校全体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座谈法和问卷法,调查问卷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20个客观题目,问卷为自编问卷《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是十道单选题,主要调查学生在学习方法是否存在困扰。

第三部分是一个主观题目,请同学们写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这两部分又同时作为对第一部分的印证和具体化。

我们统一时间组织全体学生施测。在测试前宣读指导语,要求认真填写出自己的想法,字迹要工整,回答时不要乱猜,更不要和别人讨论!要求学生把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唯一一个选项,填在括号里面。调查结果不计成绩,不填写姓名,也不作个案分析,因此,本调查问卷真实可信。

四、调查结果

我们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

学习动机太弱

1—5题(>=3)学习动机太强

6—10题(>=3)学习兴趣困扰

11—15(>=3)学习目标困扰

16—20题(>=3)

20.25%45.57%11.39%22.78%

上表是统计学生中每一组大于或等于3分而做的,从表中总体看来,学习动机过弱的同学占总体的20.25%,他们在没有人督促时极少主动地学习;在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甚至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多看书;有不懂的问题,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学习动机过强的同学占总体的44.12%,他们常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且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存在兴趣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11.39%,他们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有的同学只在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或是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存在目标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22.78%,他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如图十一所示在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的表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1.65%的同学表示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尽快提高成绩;46.84%的同学表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13.92%的同学怎么还没有考好,对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了自信;有7.59%的同学表示反正是考不好,可我努力了就随它去吧,车到山前必有路。

以上调查显示出,在初二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学习动机过强与过弱反差明显

(二)存在兴趣困扰的同学所占比例在三个年级中最高

从初中三个年级的比较来看,初一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大约占8.82%;初三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占8.11%;而初二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占11.39%;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

(三)存在目标困扰的学生比例超过1/5

存在目标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22.78%,他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有大目标,但是没有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四)总分在6——13分的比例大

虽然没有存在严重问题和困扰的学生,但是存在一定问题和困扰的学生占60.76%,必须做恰当的调整;

(五)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对于“课前预习”,有41.77 %的同学认为看一看就行;有16.46%的同学认为预习没有必要。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记下来再请教老师或问同学仅占49.37%;;17.72%的同学不大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有1.27%的同学从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对于老师的提问表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仅占22.78%;做作业之前,能坚持复习课堂笔记和课本的同学仅占17.72%。

五、讨论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低层次和高层次两种。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希望取得好成绩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同学的赞誉。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目标紧密相连,如“完善自我”“成为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等。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四方面的影响:1、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2、家庭的环境及家长的教育。3、社会风气。4、教师的教育引导。我们应从以下三点入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成就/抱负水平。即成就越大,学生的自尊心越强:抱负水平越低,学生的自尊心越强。学生的失败体验越多,习得性无助感越强,所以抱负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有能力低、成绩差,自尊心比—般学生强的特点,其自尊心往往不以常态表现出来。虽然如此,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承认,因此我们要多提供成功机会给他们:同时调节社会评价标准:“就事论事”,以进步与否为评判标准,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并与家长配合,共同给学生创设一种促其改变自我的外部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内在动机,使学生从失败的体验中崛起。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例如学习竞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将暂时不稳定的成功体验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

3、通过举行班会和团活动,读书活动,讲中外名人故事,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转化为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动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激励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才能学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智商较高,但他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因而成绩偏低。而学生一旦对某种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这一学科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其他学科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应当把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辅导工作。

1、和谐师生关系。学生之所以喜欢—门学科,和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如果觉得任课教师知识丰富,待人和蔼可亲,尊重每—名学生,那么学生对这位教师的喜爱自然就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而,教师必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具备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帮助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创设出一种和谐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2、引导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感受学科魅力。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学生感到这门学科比较难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没有用处,没有意思。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消减其习得性无助感,克服畏难心理,教给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给学生设立可达到阶段目标,不断让学生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和乐趣,从一点一滴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社会的竞争的认识模糊,家长的过低要求或对孩子失去信心,学习的压力,一些学生的学习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为紧张,焦虑和无聊,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不进、记不住,有较深的自卑心,产生了畏学、厌学心理。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群体心理发展规律,以活动,讲座的形式解决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观察、调查、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正确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四)进行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

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加强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 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上一篇:城管副中队长职责下一篇:感恩教育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