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2024-06-13

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18篇)

1.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一

预防医学专业现场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历经了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形成特色.文章从办学模式、基地遴选、教师遴选、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基地的建设模式与实践情况.

作 者:郭秀花 王嵬 郭爱民 苏建辉 吴爱南 谢德云  作者单位:郭秀花,王嵬,郭爱民,吴爱南,谢德云(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100069)

苏建辉(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北京,100013)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G420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   现场实习  教学基地  

2.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需要, 以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为载体, 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入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结合自身的特点, 探索和实施了“双主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先后与“人人乐”、“中百”、“乡村基”、“永辉”、“娇兰佳人”等连锁品牌公司建立了订单人才培养协议, 合作组建了4届“人人乐班”, 2届“中百主管班”、1届“乡村基储干班”、3届“永辉课长班”、3届“娇兰店长班”。校企双方以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为载体, 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室、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双讲师、双导师”制等措施, 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近3年来, 共计合作育人280人次,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 订单班运行的主要机制

(1) 严格把关订单企业质量, 形成订单企业选拔机制。企业质量主要表现在订单企业规模、发展规划、岗位设置、人才战略、培养体系、对大学生培养的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在实践中, 我们严格按照优质订单企业质量标准引进合作企业, 主要指标为: (1) 企业在所属行业中必须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2) 企业在重庆及周边区域处于高速或稳定发展阶段; (3) 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必须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且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广; (4) 订单企业培训体系完善且重视大学生的培养工作。近年来,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严格按优质企业标准引进订单企业, 使参加订单班的人数与专业总人数之比从09届的34.6%上升到12届的98.2%、连续2年组建订单班的企业达到四家、学生在企业的晋升率都超过50%, 这种订单企业的选拔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参加订单班的积极性以及合作育人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2) 构建学生的选拔和淘汰机制, 保障订单班学生的“稳定性”。订单班组建过程中校企双方、企业与学生之间缺乏充分深入了解, 导致学生在“订婚”之后又“悔婚”现象较多, 订单班学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稳定性较差, 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育人成效。鉴于此, 在订单班组建过程中对于培养对象的确定, 一方面必须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严格的面试和选拔, 做到宁缺毋滥;另一方面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婆家”。实际操作过程中, 让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参加3家左右的订单企业宣讲面试会, 然后根据面试结果进行针对性选择。在培养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过程表现及时淘汰“不适应型”和“摇摆型”学员, 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 有效提升订单班学生的稳定性。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稳定性逐年提高, 上岗率保持在90%以上, 一年实习期流失率保持在35%以下。

(3) 建立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培养机制, 有效提升订单班学生的“成活率”和“成材率”。由于学校在顶岗实习系列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较为欠缺的背景下, 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后, 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培养机制, 加上初入职场, 学生在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处理、心态调整、抗压等方面容易出现较强不适应感, 当这些不适应感得不到有效的舒解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用“跳槽”、“辞职”等方式逃避, 一段时期之后, 离职现象开始增多, “成活率”不足2成, 更谈不上晋升率和成材率, 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近年来, 我们加强订单班在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建设, 探索和实践了“双导师制”、“月会制”、“定期考核和晋升制”, 学校把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学生成长相结合、企业把干部绩效与培养学生成效相结合, 订单班学生半年成活率保持在80%以上, 一年晋升率及成材率保持在50%以上, 人才培养效果十分显著。

(4) 形成了“订单班”系统性的运行机制, 提高订单班的延续性。由于绝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因此, 不可能寻找一劳永逸的订单企业, 只有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永葆活力。实践中, 专业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 探索出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班”运作模式, 如按学制长短开设长期、中期和短期订单班, 面对同类连锁企业的同一岗位开设岗位订单班以及多家企业共同组建针对某一行业的“定制班”, 针对企业员工再培训的“回炉式”订单班。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订单班的良性运行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如: (1) 由于订单班是学校在已有的建制班基础上针对不同订单企业从新组建的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 突出订单班特色的班级管理还需不断探索; (2) 不同订单企业针对订单班学员开设的企业课程与专业常规课程的有效衔接有待解决; (3) 校企双方对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培训、考核与晋升等全过程管理需迈向精细化和标准化。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与企业共同努力, 探索制定更为科学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订单班运行机制,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7)

3.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三农

目前农经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农业其他领域信息化相比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1 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农经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速发育,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农民群众诉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农经信息化,是改善农经服务,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经管理,维护集体和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是创新农经工作方式,提高农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2 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1)认真搞好建设规划。紧紧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农经重点工作和农民群众紧迫需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全国农经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对本地区农经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注重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抓紧构建综合业务平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经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金农工程”二期,充分利用综合性平台,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在业务经费和项目资金安排上向农经信息化倾斜,补充和更新农经信息技术装备。加强农经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农经业务数据库开发,促进数据集成与共享。依托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推进农经综合服务网站、网页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经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加快形成农经信息网络群。

(3)重视信息开发应用。加強县乡信息数据采集和初加工整理工作,抓紧健全农经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实现农经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基础数据和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加强与网络运营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一站式”、“一网式”服务,充分利用“12316”、手机短信、网络对话和视频交流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经信息公开。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试点,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积极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4)加强农经业务规范化建设。农经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农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要认真梳理农经各项业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抓紧制定并推广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法,规范土地承包管理业务流程。抓紧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完善财政奖补制度,健全农民负担审核制度,把延伸监管领域各项工作制度化。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合作社社务管理、成员账户管理、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程序,规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业务流程。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技术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农经信息化。尚未开发或者应用农经业务系统的地方,要以县乡两级为重点抓紧试点试验,逐步推开。已经搞了试点的地方,要总结经验,尽快铺开;已经全面开展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升级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围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政务财务公开,进一步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快开发建立农经综合业务平台,探索农经信息网上公开、在线服务。

3 切实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经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摆上重要议程。各地农业部门主要领导要重视,分管领导要支持,积极谋划农经信息化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依法运行、依法监管。

(2)积极争取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农经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实绩,赢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积极争取纪检、监察、组织和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支持,形成推进合力。充分发挥农经干部队伍深入农村、熟悉农情、贴近农民的优势,借助社会资金和力量,积极引入金融、保险等机构,参与农经信息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IT企业合作,加快农经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4.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四

目前,我国重视素质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部分,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性较差,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人才,很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匮乏,很多教师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很难胜任实践教学任务;第二,高校人才招聘工作存在弊端,很多高校人才招聘注重学历,入编标准较高,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均缺乏实操经历,在具体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第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很多应用型高校意识企业经验丰富老师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与企业取得联系,聘用其中经验丰富的`员工来高校任教,但是员工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融合企业经验和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5.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五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划时代的学科,其发展趋势必须要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就目前来看,该学科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在北京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信息存储及检索、计算机概论、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安全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虽然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不过却并没有开设ERP、CRM、SCM等课程,更没有配套的实践课程,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3.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结合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教学结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很少会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缺乏互动。此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新型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致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使该专业的教与学之间出现严重分离。

3.3实践教学环节与产、学、研相脱节

6.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六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老年服务工作是以解决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操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要求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如何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管理

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该专业着力培养系统掌握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机构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技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等相关领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管理、护理、保健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前言的新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养老专业人才,学校积极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养老机构共同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应该重点加强实用性建设,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理论课安排实践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组成部分,两者各具特色,不分主辅。应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系统的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校本教材、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一个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要求,努力开拓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众多因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难担当起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引进医务护理专业管理一线人才;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老年服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物质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应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养老服务行业全面合作设立校内实训中心,建成老年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老年养护基地、老年产业基地4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老年医护实训基地可满足本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病学基础》等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所需;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护理和老年常见疾病康复》、《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养护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概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老年产品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等课程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在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树立培育新型养老人才理念,建立协同、协作,培育养老人才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养老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实施养老人才培养工程、养老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协同联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水平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与优秀养老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完善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05).

[2]张余华.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7.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七

会展经济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2013年, 会展行业带动就业人数比年增长30.7%, 按2012年2125万人次基数测算, 目前会展行业带动社会就业人数可达2777万人次。发展会展教育, 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会展实践教学体系是会展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1 沈阳地区会展行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1 会展行业发展迅速, 经济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010-2014年, 沈阳市会展业直接收入150亿元, 拉动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购物、广告等相关行业消费收入约1350亿元, 参展企业在沈纳税约25.7亿元。会展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10%。在“十三五”期间, 沈阳会展业发展将出现三大趋势: (1) 政府以每年1亿元的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展览场馆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会展业”的发展。 (2) 会展产业纳入“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会展业信息化平台。通过集中整合展馆、展会、参展商、合作贸易等大数据信息, 逐步实现会展业发展的数据化。 (3) 沈阳市正积极打造“东北区域会展中心城市”。

1.2 会展专业教育迅猛发展, 行业对口人才需求不断攀升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 全国会展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国共有220所大专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相应研究方向, 其中本科院校57所, 专科院校163所, 在校学生达到1.3万人;十年来累计出版各类会展专业教材近500种, 已经毕业的会展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近5万人。沈阳拥有会展教育的学校有四所:即沈阳师范大学展示与设计专业本科、沈阳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科、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科、辽宁广告职业技术学院会展商务专业。这四个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在300人以内。未来五年会展行业将会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 这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2 关于建立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的思考

2.1 会展行业理论积淀的缺乏呼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从1973年到目前, 中国会展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变化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仅有30年的历史, 会展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立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期, 会展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初期。这决定了当前会展行业发展不规范和会展教育的理论积淀比较薄弱的现状。另外, 会展专业从不同的专业发展起来, 每个院校按照自身条件发展会展专业, 各自的侧重和特点不尽相同, 差异性较大, 对比性和可参照性较弱。专业教师的学历背景多样化, 专业知识的积淀欠缺。行业发展的不健全和专业理论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实践引导会展教育, 突出实践性, 构建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弥补当前会展教育不足的有效地途径。

2.2 会展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呼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方面, 会展专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现象。据2015年教育部高考信息网站公布的会展专业招生数据显示:各地区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有:北京11所、上海11所、广东26所、浙江11所、四川11所, 黑吉辽三省共计12所, 其中辽宁地区3所。另一方面, 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究其原因:一是需求量大的会展岗位为营销岗位。大部分学生感觉岗位单调, 层次不高, 过程枯燥重复, 专业转岗率高;二是会展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不规范, 发展前景不确定, 未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三是学生难以符合高层次的会展岗位如会展策划要求。因此, 会展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增强内涵建设, 提升人才竞争力依赖会展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

3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行业实践性强和人才综合能力素质高是会展行业的显著特征。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因因地制宜, 突出实践特色。辽宁交专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项目为驱动, 以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合作为依托, 试图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培养方向进行建设:横向上构建课程、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纵向上进行一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2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

3.2.1 项目设计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驱动力。

首先, 任何会展公司的业务都是一个个项目的完成。以项目驱动教学, 符合会展行业的工作流程。其次, 90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正在变化的教学需求, 翻转课堂, 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变身为教练与裁判, 学生变身为策划者与操作者,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教学考核, 达成教学目标。其次, 项目驱动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项目活动的实操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2.2 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合作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合作分别是从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建设、顶岗就业建设三个方面来思考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三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是依照专业实践环节由浅及深地实践原则设计。第一, 理实一体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以案例提出———问题思考———寻求答案方式进行;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教学任务, 并以分组方式由学生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 根据完成情况形成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 保证每门课程形成一定成果。以我专业《会展策划》课程为例, 教师在培养学生策划能力这一阶段, 通过“婚礼策划案”任务引导学生实现阶段性教学目标;第二, 赛训结合针对会展专业实训环节进行设计。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全国性的大赛相结合, 以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最终实训项目成果转化为技能大赛奖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会展专业通过会展策划实训与全国会展策划技能大赛的结合, 已经取得连续2年3个一等奖的佳绩, 还曾经代表大陆地区赴台湾参加大赛。赛训结合开拓学生视野, 策划水平和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第三, 校企合作针对顶岗实习和就业进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有效就业。校企合作能有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无缝对接, 企业能够为专业提供师资支持和岗位支持。

3.2.3 四位一体的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地建设。

第一、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学生主导、任务设计、讲练结合、成果考核五个方面。转变教学方式, 增加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参与度, 推出教学成果。

课程改革方式如表1所示。

重点改革《参展商实务》《会展场馆管理》《会展市场营销》《节事活动策划》四门课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明确教学活动任务, 增加实践内容, 如《参展商实务》一课, 让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展会、深入企业, 实地拜访参展商, 并形成某个展会的参展商问卷调查报告。《会展场馆管理》以沈阳会展场馆的参观、调研活动为依托形成沈阳会展场馆调研报告。《会展市场营销》课程增加营销技巧内容设计, 《节事活动策划》可通过与校团委的合作, 策划设计校内活动, 锻炼学生能力。

第二、实训建设。实训建设突出目标性、有效性、系统性地专业技能培养。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了策划技能、服务技能、设计技能三个实训任务。策划技能实训是对会展策划课程的延伸, 通过4周80学时完成了11组策划案制作, 并在“第四届会展实训汇报会”上进行汇报展示, 通过教师组测评和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形成实训结果评选出一等奖2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3名, 一、二等奖获得者将晋级决赛并最终争取进入全国会展策划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大二开设了会展服务技能实训。会展专业每年9月份参与沈阳制造业博览会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2015年第14届制博会中专业55名同学参加了从布展到撤展为期10天的志愿服务, 有问题和目的地实训内容让学生更加充分有效地了解展会, 展会结束后专业学生以“图解制博会”PPT展示方式进行归纳心得体会。

第三、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建设。专业实习为期4个月, 80%的实习生集中在沈阳, 20%学生分布在青岛、北京、上海等地。实习企业90%为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岗位以营销岗位为主。企业和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双线管理, 专业实施专业导师制, 每名教师指导10名学生, 并要求企业为每3-5名学生配备一名企业指导人员。实习期间同时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项考评制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对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和会展岗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顶岗实习期为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 是对专业实习的延续, 通过前期的岗位认知和能力培养, 学生科针对自身兴趣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选择、岗位选择, 确保就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2.4 三级递进的会展实践技能培养。

会展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始终。职业院校会展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分为三个层级:一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如图2所示) 三项能力依次提升:大一学生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通过会展企业、会展场馆、展会参观活动, 配合会展相关课程, 借助于会展社团开展项目活动。

第二学生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专业依托课程课程开展了四项核心技能培养:会展策划技能、会展服务技能、会展设计技能、会展营销技能, 依托专业实习的设置深化巩固专业技能。大三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系统提升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地构建应根据各自专业的情况因地制宜, 根据每个院校的现有的师资、学苗、实训、企业资源形成特色。既要满足当前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更应注重内涵建设, 具有先导性, 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辽宁交专会展专业进过不断发展, 连续三年实现就业率100%, 2015年协议就业率74%, 对口就业率达到60%以上, 92%的学生认同会展专业实训实习对就业的积极效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稳定实践学时的同时加强体系的质量建设, 确保专业长足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产业机构和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 会展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旨在通过完善会展教育, 探讨行业发展与人才建设之间的关系, 思考当前会展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并试图构建符合行业需求, 促进行业长效发展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会展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会展专业,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蒋永业, 王英哲.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成功:教育, 2009 (6) .

[2]杨铭德, 刘松萍.基于需求导向的会展实践教学设计[J].学理论, 2012 (9) .

[3]黎春红, 邓飞虎.对旅游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0 (4) .

8.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八

关键词:空调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教学

1.空调专业应用连锁经营与管理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根据空调专业课程的特征,利用连锁经营与管理的方法,要求培养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素质的技术性与服务管理性人才,关于教学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基本素质要求。空调专业应用连锁经营与管理教学,要求从价值观、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基础理论认知能力、基本分析能力、开拓能力、专业理论认知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几个方面,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素质的专业人才。

2)职业技能要求。由于空调专业有关的职业,要求相应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具备严谨创新、控制技术流程、沟通交往、基础信息应用、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能力。其相关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实践能力,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与空调专业技能相结合,达到理论和实践全然融合的效果。

3)其他教学要求。除了基础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教学要求,在创新型教学体系形成期间,教学工作者应该秉着科学和慎重的态度,认真研究如何实现新旧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控制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权重,譬如每门课程都需要有相对应的实践活动环节,这样才能够同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空调专业应用连锁经营与管理教学方法的建议

按照以上提到的连锁经营与管理教学应用要求,为实现该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除了要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还需要采用分项式的教学模式和建設校内外实训基地,方可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借鉴依据。

2.1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的理念中,教师将学生视为知识传授的对象,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毫无主动性可言,而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学理念,让师生成为互动的双边主体。新型教学理念,首先需要纠正在师生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被动”与“主动”思想,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避免认知的无序性,从以上的基础素质和职业能力课程安排中,我们可看出空调专业教学的“按部就班”,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这种“脚踏实地”的课程安排模式,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超前教学”,以免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学习热情被削弱;最后是强调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将其置于应试教育的前沿地位,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科学借助校内外实训地基的平台,方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善教学的效果。

2.2采用分享式教学模式

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上科学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等,在合作的基础上,充分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为提高合作分享的效率水平,应基于空调专业的教学特点,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共享平台,将教学和学习中有关的经验、疑问等,第一时间共享在平台上,由参与分享的各方主体,进行借鉴和解答。关于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空调专业的理论教学,其核心思路是“合作—讨论—参与—分享”,这种思想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任务,方可行之有效地分组合作,并依次完成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分析点评。

2.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立足于空调相关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在校内提供岗位训练的多样化实训环境,旨在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其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不同的实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进行空调专业的技能训练,同时按照不同的实训目标,标准化测评每个岗位的实训效果。校内实训有9个测评的岗位,其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可轮流完成9个岗位的实训,而成绩稍逊者,至少要完成6个岗位的实训。譬如空调开发部的部长助理,其训练内容为技能创新和产品开发;再如空调销售门店的店长,其训练内容为制定销售计划和促销计划。至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邀请富有空调专业丰富经验的企业员工,协同校内的专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此丰富顶岗学习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空调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模式、业务流程、商品策略等,成为专业实践学生的有助补充。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够视为独立的两个实训主体,两者互相交融和影响,在时间安排上,没有先后之分,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课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空调专业应用连锁经营与管理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征,要要求培养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素质的技术性与服务管理性人才,关于教学的要求,可概括为“基本素质要求”、“职业技能要求”、“其他教学要求”,按照这些教学要求,为实现该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除了要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还需要采用分项式的教学模式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空调专业应用连锁经营域管理的教学方法,但考虑到不同中职学校教学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扣具体的教学主客观情况,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88-90.

[2]李俊鹏.制冷与空调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5-98.

[3]魏龙,孙见君,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6,(4):127-130.

[4]张蕾,魏龙,张国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中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9,(4):121-123.

9.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九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是贵州航天管理局所属大型骨干军工企业。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队伍,风华公司于4月建立了经营管理人才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入库”人员进行培养、考察和任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对同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干部选拔等工作有着较为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1990年以前,风华公司的干部任用工作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任命制,由党委会在公司范围内提名、讨论、考察、任命。当时,由于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经济收入相差无几,政治地位也不悬殊,当干部除了能显示自身才能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实惠,所以普通职工当干部的愿望也不强烈。

1992年7月,风华公司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之后,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经济收入在岗位工资上突然出现了明显差别。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职工,特别是拥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始把眼睛盯上了干部岗位。

为了有针对性地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风华公司于1993年8月仿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模式,建立起了部门级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并有意识地对这支队伍里的职工进行强化培养与考察。由于当时后备干部人选被定位为“绝密级”工作,所以只有公司领导、组织部门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知晓哪些职工在这支队伍中,导致很多想当干部的职工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向组织部门和公司领导表达自己的诉求。

由于组织人事纪律的限制,培养者与被培养者之间没有公开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有的职工已被列为培养对象很长时间了,却还在不停地向上级表达自己的诉求;有的职工已被排除在培养对象之外,但仍在不停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能”。最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总体条件比较优秀的培养对象,由于个别小缺点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最后膨胀成为致命性的大问题,所以不得不被清理出后备干部队伍。

二、经营管理人才库的建立与调整

为了克服传统人才培养的缺陷,更好地将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结合起来,尽快地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人才,204月,风华公司党委决定公开建立经营管理人才库,并印发《关于建立经营管理人才库的通知》,鼓励有意愿当干部的职工提出“入库”申请。

根据当时的规定,加入经营管理人才库的基本条件共有五项:一是政治素质好;二是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三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

四是年龄在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五是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加入经营管理人才库的程序分为四步:一是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二是党支部进行推荐;三是党委组织部进行资格与资料审查;

四是党委会研究决定是否吸纳。

个人在提出申请时,除了要填写个人基本情况及主要经历之外,还需要提供成果及论文情况、奖惩情况、特长与优势、主要不足、任职意向等信息。

年6月,有36名职工被列为公司第一期经营管理人才库成员。由于人才库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毕业于理工科和文史类专业,对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技能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党委组织部门高强度地举办了培训班,通过学习有关资料、组织论文发布等形式对人才库成员进行培训。

通过近1年的强化培训,不少人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为了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才库育人、选人的作用,3月,风华公司党委又调整组建了第二期经营管理人才库,有56名职工被确定为人才库成员。8月,公司调整组建第三期经营管理人才库时,有71名职工被列为培养与考察对象。

三、人才库的建设成效

10余年来,在风华公司提拔的`中层干部中,经营管理人才库成员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经营管理人才库已成为了公司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阵地,见表1。

通过表1不难看出,建库培养人才的做法是有效的。

经营管理人才成长情况统t}一,见表2表2中所不,人才库中有7人在第一期当期就得到了提拔。

第二期人才培养所提拔的13名人中有8人是由一期转入二期的人才,5人是第二期新“入库”的人才并在当期得到了提拔。第三期人才培养前期所提拔的18名库内人才,有3人是一期转二期再转入三期的人才,有1人是一期转入二期期满“出库”后在第三期前期才被提拔的;有7人是二期新入库后转入三期的人才;有7人是三期新“入库”人才。

第一期的人才在第二期或第三期才得到提拔任用,除了没有相应的岗位空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刘一象不够成熟。通过表2也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结合表1、表2,建库培养人才的模式不仅得到了培养者的认同,也得到了被培养者的认可。

前一人才培养期的人才,在后一人才培养期得到了提拔任用,充分说明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有效性。大量未被提拔任用的人才库成员在相隔4年之后再次提出“入库”申请,也表明了被培养者认识到这样的培养模式对自己而言也是有益的。

通过分析其它背景资料还能 发现,期满“出库”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不再具备40周岁以下的年龄条件。这些人虽然不再被列为培养对象,但依然可以作为考察和任用的对象。即使有朝一日,他们突破了45周岁的干部任用年龄界限,但依然可在其它管理岗位上为公司作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维系自身的有序发展,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拔任用干部。如果光选拔不培养,可选拔的对象势必会减少。而要想让培养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发挥被培养者的主观能动性。

10.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学科,实践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学条件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削弱,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基础理论学习,轻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为了更有效地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我们构建了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1。1实验教学

(1)缺乏创新意识。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而且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很少有创新型、综合型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不少实验是以演示为主,同时实验分组后,每组学生人数较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出现了实验课上只听不看、只看不做的现象。

(3)考核方法不完善。由于基础医学实验没有独立设课,不计学分,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一个较准确的量化考核。

1。2临床见习和实习

(1)临床教学的资源不足。由于招生人数的増加,人均临床见习和实习的病床数减少,造成学生动手机会、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同时,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理论教学中的部分病种很难在临床中见到,造成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能。

(2)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问题,导致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不严格和不规范。

(3)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考研、就业的冲击,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临床见习和实习认识不足。临床基本功不扎实、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组织纪律松懈是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再缺乏严格和规范的考核机制,这种问题更加严重。

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与内容

2。1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2。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増强能力、强化技能、面向临床、协调发展”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増强能力”就是要増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强化技能”就是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适应社会需要;“面向临床”就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突出临床技能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协调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内容221改革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基础课程实验分为3个层次,即基本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①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和一般验证型实验为重点,并増加实用性实验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方法和科研能力打下基础。②综合设计型实验以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1341。我们打破了原来以课程为主独立设置的单纯验证性实验的格局,设置了人体机能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人体显微结构学(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5大实验模块。③研究创新型实验则以学科前沿课题为重点,训练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自行设计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基本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基本验证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相互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

(2)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在整合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15,压缩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验证型实验,増加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内容。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按照功能相近、相关学科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及时淘汰陈旧的内容,删除重复的内容,増设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为主的实验项目,建立了涵盖基本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充分体现实验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仿真实验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实验教学的多媒体化、模拟化和网络化,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解决某些常规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解决的问题。

改变以教师示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究式”实验,将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临床技能和适应能力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1)改革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技能训练主要分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

①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主要以诊断学、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技术为重点,并増加了腔镜手术、各种穿刺技术等临床实用性技术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打下基础。我们打破了原来以课程独立设置的技能训练,设置了临床技能学,将诊断学病史采集、基本查体手法、病历书写等)心肺复苏、外科手术学等技能融合,强化临床技能训练。

②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主要在临床主干课程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期间进行,以系统的病史采集和书写病历的能力、实施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运用各种检查手段的能力、对常见疾病初步诊断的能力和对常见疾病进行初步处置的能力为主。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理论学习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形成了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2)重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将分散在各专业的临床技能重新组合,重组后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等临床技能。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指南,我们编写了《临床技能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问诊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等。以问诊方法与技巧、常见症状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病例分析为重点,要求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深刻理解、强化发展所学理论,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与进步。

(3)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法。运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计算机模拟病人、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使临床技能教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

①体格检查采用“一对一”、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行训练;

②病史采集采用在医院见习、实习训练问诊,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的.训练;

③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模拟技术进行训练;

④症状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心电图学、影像诊断学采用讨论式教学;

⑤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及腹腔镜虚拟装置进行训练;

⑥通过晨间查房、晚间查房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行病例分析和临床思维训练。

3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与监控评价体系

3。1学科研办公室是三级管理体制中的指挥控制中心,各部系(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堤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的中转站,教研室(科室)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3。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地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61。实践教学考核的方式有:

①水平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

②能力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考核中重视水平测试,増加实验课程的考试比重,严格考核制度。在临床技能训练考核中重视能力测试,严格临床实习的出科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三站式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

3。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检查不仅要注意最终的教学效果,更要了解实验教学过程,是各种影响因素处于受控状态17。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督学督导、建立质量标准和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①依靠学院督学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②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如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管理规范,以及教学查房、临床基本操作技术、各种穿刺术的操作规范和质量考核标准等;③坚持期初、期中、期末实践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以实践教学评价为突破口坚持评价与经常性教学工作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周期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程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的效果

11.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一

【摘 要】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組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術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作者简介】黄湘寒(1982— ),女,瑶族,广西蒙山人,梧州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何善能(1981— ),男,广西兴业人,梧州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12.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二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 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展了各种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笔者所在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产学研结合, 分别组建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同组成的焊接、特种设备制造重点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化工新材料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及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 并以此为桥梁, 双方开展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深化合作与交流, 为建立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为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融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智力和科技支撑, 真正实现了互惠双赢。

1 探索建立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为管理联合体的“双向平行”管理模式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群探索实践专业建设理事会合作管理经验为例, 首先建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与常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为一级管理单位, 从系部、师生、企业、员工四个方面或层次分析学院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归属。

1.1 院系下设专业建设理事会作为行政机构, 专业建设理事会下设

校企联合教研室作为执行机构, 校企联合教研室又下设专业教研室及专业工作室、事业发展部作为教学研究及项目执行的合作交流平台。

1.2 协会下设各企业理事会 (董事会) 作为行政机构, 下设工程技术

中心作为执行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又下设项目部及企业培训中心、教师工作站作为项目执行及专业培训教育的合作交流平台。

1.3 双方进行组织管理体系设置时, 按级别高低逐级管理, 同时同级

别的机构 (部门) 又呼应关联、合作管理, 如最基本的设置在学院的专业工作室、事业发展部与设置在企业的教师工作站、职工培训中心关联, 实现“校中厂”与“厂中校”的实际对接, 同时与企业的项目部平行联系, 探索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五个对接”, 以此类推, 逐步形成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见图1) 。

2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促进专业建设理事会管理运行的源动力

专业建设理事会不同于原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很重要的方面是理事会经费来源广泛且有相对独立的经费支配权利, 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激发了专业建设理事会的管理效能, 促进了合作双方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专业建设理事会主要经费来源一般包括专业建设经费、协会、企业捐赠、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经济实体的经营创收、通过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社会培训、教材编写、实训基地有偿使用等多种方式筹集的资金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在经费使用方面, 由于有双方共同参与监管,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金的有效整合、保障了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及双方资源的优化, 有利于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就业链, 促进理事会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 在另一方面也扩大、深化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3 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互惠双赢”工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专业建设理事会管理制度, 加强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职能, 逐步完善、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工作体系:

3.1 专业发展与招生合作:

沟通学校和企业关于专业人才的供求信息, 研究专业发展规划, 审议学院关于专业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计划。

3.2 专业建设与就业合作:

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 探索教学改革, 组织对专业培养方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 在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3.3 专业实训与培训合作:

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的共享, 为学院学生实训及专业课教师锻炼培训提供支持, 为行业协会提供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条件,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实训与培训基地。

3.4 专业技术与科研合作: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技术资源的相互共享, 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合作进行科研技术开发, 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等方式, 设立“专业工作室” (校中厂) 、“企业工作站” (厂中校) 。

13.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篇十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证融合”模式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课证融合”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实质是通过两类证书及其教育与培训的相互对应、相互承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最终达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1]随着科学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体育行业如何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培养高质量的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指导大众科学锻炼,已成为普通高职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方向。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教育模式,既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体育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路径,同时又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1.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课证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1.1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精神,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实施“课证融合”模式,能够有效宣传和落实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倡导师生积极参与,进而推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它不仅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需要。

1.2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进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灵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更吻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职业能力,促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进而深化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3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岗前训练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提前认知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同时,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与沟通中通过它大大缩短了培训与评价成本,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效率。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和鉴定,培养出一批掌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体现了我国体育部门“人才兴体”、“人才强体”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2.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建设

我院体育系从2013年底开始着手基地申报准备工作,历经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逐级审核、批准,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资格,将面向社会、行业、学校等开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和准备从事特有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的一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技能水平、规范人员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活动,对鉴定考核合格人员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培训基地作为载体,将职业考证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更吻合,使学生毕业前获取“双证”,实现优质就业目标。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东莞市体育局授予“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校专任教师15名,分别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其中,国家级裁判2名,一级裁判员13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国家一级指导员教练”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高达93%,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专任教师高度重视下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各项比赛的教练、裁判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在社会体育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范畴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8名)、健身健美(1名)、高尔夫(2名)、网球(5名)、体育场地管理员(3名)、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培训师(4名)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了相应职业资质。这些都为“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实力。

2.3参照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体育系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我院2015级和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证融合”的课程有: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拓展培训师等。

2.4毕业生双证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以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获取职业资格的平台,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思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双证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例如,我院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时双证率高达100%。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如愿进入游泳会所、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或公司的高度认可。总之,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后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推动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和谐转换,增强了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促进供需平衡。

3.“课证融合”模式适度推行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唯证论观念凸显,考证功利性较强;考证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学生想考但由于负担过重而弃考(例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费用将近三千元左右);考证难度大、通过率较低(例如,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校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践效果不明显。

3.2建议

14.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四

摘要: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一环,是能否培养高技能型连锁经营类人才的关键。本文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实训体系现状入手,分析不足,并提出今后结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实训体系建设思路。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体系;高职人才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发展现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大部分已经构建起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外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的顶岗实习。在这种体系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整体教学思路主要是在校内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理论,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室模拟连锁企业信息化系统,商业策划营销,客户服务等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连锁企业经营技能,最后在校外连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际经营经验,巩固并提升各项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一定连锁企业经营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整个实训体系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设中,通过不断实践、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中逐步构建起来。在最初的运用时期,相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融入了模拟经营、软件操作,实体企业实践的实训体系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使了各项专业技能掌握度的提高,但随着商业零售发展的变革,学生专业学习需求的变化,现有的实训体系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一)校内实训室结构单一

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主要有两个基本大类。第一类是机房,通过软件模拟连锁经营整个流程,或者细化某一环节,比如仓储物流,门店开发。大部分学校现阶段多使用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来进行实训,能很好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但这种软件系统与真实企业所用内部系统存在一定差距,最大的不足表现在数据都是虚构,不能反映现实经济运行现状。第二类是仿真经营环境,通过教室内部设计布置,构建一个仿真经营环境,大部分以超市货架,收银机为主。这类实训室能让学生动手实操,掌握收银机,门店布局,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技能,但如果仅限于模拟超市就显得过于单一。

(二)实训体系缺乏对综合经营能力的培养

连锁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各类经营管理知识,如金融、会计、营销、物流、英语等,目前现有的连锁专业实训体系更注重“专”,突出连锁经营特色,而在“广”上面就略显薄弱了。连锁企业融资,门店财务报表制作,营销方案设计,物流路线规划,商业接待口语等技能的.培养大部分只能依托课堂理论教学,无法通过现有实训室去开展。因此造成学生岗位基础技能十分扎实,但一旦面对管理岗位中需处理的各类问题时缺乏方法、技能和经验。

(三)校园商业环境利用度不高

校园是一个小型商业环境,大部分学校习惯于交给社会商业机构去满足师生对商品、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今后从事零售业,服务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在努力寻找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能利用校园商业环境鼓励连锁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校园师生,对提高学生就业力、创新力都具有极大积极效应。现阶段,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大胆创业,也积极提供一系列支持,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设计和完善。

(四)校外顶岗实习不够多样性

校外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学生双方反映,校外顶岗实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大量可塑的人才。不过在实践过程中,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业态单一性,多为超市或大型物流企业;岗位单一,多为基层岗位,轮岗机会少;工作内容单一,多为重复性工作,操作简单。这些单一性往往会影响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对专业发展前景产生负面印象。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结合自身教学需求开发实训软件

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软件使用上,要以直接购买转变为结合自我需求的软件开发,当然这里首先要选择一个软件公司进行合作。至于实训内容开发则可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连锁企业合作,运用真实数据开发软件,突出与现实经济的融合;二是结合今后学生就业区域,开发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软件;三是与其他相关专业互融互通,如连锁企业财务软件,连锁企业营销软件等。无论何种方式,关键是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开发实用性软件。

(二)贴合本专业特色的校园零售环境构建

校园零售环境构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校园商业向学生开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开店,营销,策划等工作,获得商业零售活动经验,提升商业经营管理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商业活动竞赛,培训学生商业经营技能。其实,很多学校都开展过创业大赛,但只局限在构思阶段。今后应开展更多具体的商业活动竞赛,如门店布局设计大赛,节假日促销方案大赛等,将具体经营活动也融入到大赛中,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实践自己所学。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多业态、全方位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一直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未来应更加深入,全面的进行。在顶岗实习上,校企合作要实现几个方向的改革。首先,合作企业要实现多业态,多类型,不再局限于超市、物流企业,多与便利店、专业店等创新型业态合作。其次,岗位多样性,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多岗位轮岗实习;再次,内容丰富性,不再局限于基础操作,鼓励学生参与促销方案设计类策划性工作内容;最后,专业教师与企业实习指导人员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

[2]牛玉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13).

[3]钟苹.分层联通、岗位轮替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5(9).

15.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五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作为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其教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具有规范性、实用性、服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基于实践教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指的是教学和学生围绕“实践”任务的实施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着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凸显了知识学习服务于专业技能的建构。结合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实践教学要求:1由于酒店行业特别强调规范化管理,酒店各部门的工作都设立有相应的操作标准和操作流程,由此得出,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和流程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2由于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学生需要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并能够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凸显实用性和服务性;3酒店管理专业并不是单一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各种应变能力和处理客人投诉能力、酒店策划能力等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

二、新时期下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深化实践教学认识

高职院校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束缚性太强,对学生而言有太多的约束,不利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脱离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基础,以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为主线,设计一套适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培养方案。此外,学校还需要把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结合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校内实训室作为学生进行仿真实践教学的场所,其是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它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青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学校应根据酒店行业的发展态势,增设相应的设施、设备,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功能,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应重新规划校内实训室,从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出发,立足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训室数量,扩大实训室规模,让学生真正从这里得到实践锻炼,为品牌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三)多元化探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特点就是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要适宜地增加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之中。如:增强专业实训课学时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酒店管理知识的用法,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后期的实习中真正参与酒店服务,让学生在实习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在经验中获得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此,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应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出发,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革新教学理念,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

摘要:时代在进步,经济也开始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从高学历到经验和学历并重的转型。酒店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更应开启实践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文章就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实践教学建设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昉.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王彬华.职业学院培养酒店服务实用型人才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16.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独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3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已发展为包含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储存和控制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教育部在1998年版《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原来十一个仪器仪表类专业整合而形成一个新的综合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该专业是一个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测控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培养目标和侧重方向却差别很大。有的侧重于精密仪器,有的侧重于光学仪器,有的侧重于电子信息。做为独立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采取以电子信息方向为侧重的宽口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3+1”的培养模式,学生理论学习为三年,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锻炼学生实践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专业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是测控系统,二是仪器仪表。“测”指测试技术,“控”指控制技术,“仪器”是指仪器仪表技术,如图1所示。将这三方面技术有机结合,培养能在传感技术、工业检测、过程控制、信息处理、仪器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开发、设计、制造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测控专业涉及到包括光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信息与控制等多种学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建立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检测技术、控制五方面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为一个课程组,后续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都以课程模块为单位。

具体来说,电子技术模块的课程有三电(电路、模电、数电)、测控电路、EDA技术及应用等。计算机模块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测控技术与系统、DSP原理与应用、虚拟仪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信息处理模块的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等。检测技术模块的课程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控制电机、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等。控制技术模块的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与仪表等。

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而不是针对某门课程单独建设,有利于课程内容本身的衔接与完善,也有利于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其他各项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活动的进行。

三、实践环节建设

测控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经过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三方面改进实践性教学环节:①课程实验,对于长实验学时课程,如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压缩验证性实验量,加大综合型、设计型的长学时实验。目前很多实验设备都是“黑箱”式的实验箱,学生只需按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并不利于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造精神的培养。②专业综合实验,应该分别设置检测技术类、控制技术类和仪器仪表类等全面包含专业技术要求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综合能力。③毕业设计,如果说课程综合性实验是一门课程内容的综合,专业综合实验是课程模块内容的综合的话,那么毕业设计应该是整个测控专业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大综合。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体现“测试技术、控制技术、仪器仪表技术”的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硬件支持、教师指导等方面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原则。

四、新生专业入学教育

高校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再科学、再完善的教学计划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都将是一纸空文。而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充分利用大学宝贵的学习时间,首先应该尽早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因此,专业入学教育对于经过十年苦读、刚进校门的新生来说十分重要。据报道,国外入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国内,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入学教育需要两周时间,哈佛大学等名校更是安排了四周时间,教育内容也很广泛,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包括什么是大学,在大学学什么等常识问题。

在专业入学教育时,请学科带头人为新生做一场详实的新生专业教育报告会,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应用现状及前景、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已毕业学生的一些经验等等,以期使新生对所学专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兴趣。同时每学期定期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专业建设是一项涵盖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又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指导委员会.仪器仪表学科战略发展研究报告[Z],2004

[3]潘盛辉,陈政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

17.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七

结合实际,谈谈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

结合德州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本文旨在说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

作 者:尹淑娟 作者单位: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德州,2512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实训基地 建设 实践

18.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十八

但是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阻力,这就需要用法律来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保驾护航。这篇文章就从电力企业的经营目前状况当中,分析和探索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指出其相应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经营目前状况;经营管理

一、引言

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日趋完善,对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的电力企业必须增强依法治企能力,加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

二、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目前状况

在国家基础产业链中,电力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关系到社会的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力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一次次的创新改革下,我国的电力企业终于实现了全国统一价格,新的电价机制也相应的在各地逐步推出。

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完善,输送和配电两环节逐渐分开,促使了新的竞争机制在销售电量的环节中产生了。

三、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目前状况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除了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法律风险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律风险。

(一)电力企业面对的独特法律风险

根据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产品的不同,现代的电力企业具有广泛性、转化性、隐蔽性、动态性以及相对客观性等特征。总的来说,我国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1.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队伍的落后,已有的规章制度混乱和不够完善,合同管理不规范,法律纠纷处理不得当,劳动用工方面有失规范。

2.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则主要表现为现有电力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理由。这些法律风险一旦发生,电力企业将会面对巨大的、无法估量的损失,企业相关负责人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二)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产生法律风险的根源

法律风险的根源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电力企业的内部因素

由于电力企业转型比较晚,大部分电力企业还没有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思维转变过来,直接导致了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充分,自身缺乏自主经营的想法和实践。

并且由于电力企业转型较晚,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同时,缺乏科学性的成本制约,也使得很多工程在设计上与生产上存在很多的理由;还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监管的不到位,也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电力企业外部因素

电力企业的很多法律风险是由其外部环境引起的。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要求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色,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健全。

四、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防范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电力企业必须要不断地增强和完善企业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具体的防范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完善的防范法律风险的体系

想要科学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电力企业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资源配置情况、与同行业的竞争情况、与其它企业的战略合作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根据上述方面的内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战略计划,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怎样防范法律风险、怎样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进行有效的应对等等。

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培养相关的法务人员,聘请法律顾问,并且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之中。

(二)确保在经营管理制度之中企业决策的合法性

我国的电力企业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制定出行之有效、合理的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制度的引导下,要求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科学管理,同时对于这些规章制度要一边履行,一边修改,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是漏洞,要给予及时的增补和修改。

尤其是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更加要谨小慎微,例如合同管理、诉讼管理、招标管理等工作,一定要确保其工作流程的合法性。

(三)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及时完善与更新

电力企业在建立起防范法律风险的系统体系之后,该体系将会不断地发展创新,要将它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培训制度合理地结合起来,真正将其融入到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中去,弥补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缺陷和漏洞,使企业做到了规避法律风险。

与此同时,实行领导责任制是平时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把领导的日常工作、法律事务部门的工作以及法律顾问的工作要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有效的监督和完善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想要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明确和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地应用法律知识,加强风险防范观念和意识,进而凸显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施工企业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06).

[2]张觅.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3]冯水城,布天文,潘晓斌.供电企业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电力,2010(06).

[4]曹晋彰,王扬,朱承治,张扬,郭创新,曹一家.基于公共信息模型的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信息模型及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02).

上一篇:二年级写人作文:感谢师恩下一篇:弘扬长征精神演讲稿优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