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共9篇)
1.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 篇一
《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因《定**》篇幅短小,为加大课堂容量,除学习这首词外,教者还选取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老师选教篇目。另外设置“整体评价”环节,基于如下原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价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诗的精髓,赏析词中的意境。2.初步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3.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学习重点:把握诗的精髓,赏析词中的意境。
学习难点: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学习方法:讨论合作式
四、时间设置:1教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教学《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朗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再个别读)
2、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2)指名翻译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农历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4、赏析技法(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作品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胸臆”?词人又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是本篇的主要特色。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而深沉,言近而韵远。)
5、整体评价
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恰当与否?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三、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四、背诵
五、教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朗读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了解背景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有关史料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谢世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4、赏析评价
(1)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本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发抒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2)“不思量”(不去想的意思)与“自难忘”是否矛盾?
(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不经常想念,并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3)有人说“两茫茫”几个字特别有情味,请做分析。(“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茫茫”前着一“两”字,就不只是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4)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试作分析。(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六、背诵
七、课外拓展活动——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2.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及其旷达的人生态度;2.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内涵;3.把握苏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的特殊意义。
教学方式:研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文化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词在产生之初,只是作为一种诗的附属品。然而到了清代,王国维在评价“一代之文学”时却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一代之文学也”。从诗的附属品到“一代之文学”,这种地位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除了时代的推动,更离不开宋代的词人。提到宋代词人,你会想起谁呢?(生:李清照,辛弃疾,苏轼,欧阳修,范仲淹,柳永……)昨天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跟大家的想法也是大同小异。我们今天,就要看这众多词人当中的一位———苏轼。
2. 作者回顾:
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学习苏轼了,我相信大家对于这样一位大家的记忆还犹新,那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苏轼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点呢?(明确:字号、唐宋八大家、三苏、苏辛、仕途、乌台诗案)
3. 词句梳理:
请大家根据书下注释,尽快梳理词的内容,有困难的地方请标注,待会我们一起解决。
4. 初读,品味诗歌声律美:
(1)听读。有句话说的是三分诗七分读,读即是我们在品读诗词当中所强调的“吟咏”,为什么诗词总是需要我们反复吟咏呢?因为与其他题材的作品相比,诗词更具有一种特别的美———音乐美、声律美。而词相对于诗,在音律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长短句。因为有了长短,词的节奏也就更加鲜明而多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范读来感受这种声律美。听的时候,请大家用笔划分出节奏、停顿。(2)学生试读,老师检查大家的节奏与停顿划分是否正确。
5. 诗歌研读:
(1)苏轼的生活态度。通过课后习题二(在《定风波》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找出苏轼旷达的生活态度。(明确:旷达)旷达二字,似乎成了文学评论中苏轼的代言词,如同王国维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同为豪放派,但更多的评论家习惯地认同苏轼词风为旷达,甚至有人因他而设了旷达派。然而说出旷达容易,那这两个字究竟又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定风波》,来探究旷达之内涵。
(2)小序内容梳理。明确:小序一般为写作缘由(“故”字),本词途中遇雨这件小事为缘由。
(3)三分钟,分组探究《定风波》中苏轼旷达的具体内涵。 (1) 分配任务,每组一句(以句号为限)。具体要求:分组体味这一句中所包含的旷达的具体内涵,并尝试吟咏。 (2) 明确: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二字,对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写出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这一句写出任你风雨恣肆,我自从容不迫,处之若常的生活态度。这一句话就像是对同行之人的劝导,又像是对自己的低语,是一种淡定,一种潇洒。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任凭风吹雨打,也是种那样的从容与坚定,这是一种豁达的气度。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对比上片而言,上片是雨中之景,下片是雨后之景。在风雨之后,看到的是山头写照,对应小序中所说“已而遂晴”,“已而”“遂”,难道不正是表达出苏轼的达观吗?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这就是属于苏轼的辩证法,就是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其实真正地,是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坚守,才会有后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将一切得失荣辱都视为无物的超脱,而这时的旷达,不就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吗?
(4)朗读诗歌(齐读,生范读)。
6. 再看苏轼之旷达: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 (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4)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7. 课堂小结:
也许到现在,我们无法像评论家一样,给旷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旷达,是充实而饱满的,是苏轼词的风格,更是他的人生态度。我们不妨套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那段关于“成熟”的话:“旷达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难道苏轼的成熟,不正是走向旷达吗?我们一起回过头,看看我们心中所熟知的宋代词人们,苏轼仿佛再也不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的旷达,让他显得如此真实而饱满,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词人,而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他从这芸芸众生中跳脱出来,他的空漠,他的清澈,他的旷达。
8. 课堂背诵(学生基本达到课堂成诵的目的)。
3.《定风波》五段式教学法教学设计 篇三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目标:
1、结合苏轼生平,把握本词主旨。
2、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段(5分钟)
1、新课导入
我想先给同学们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风雨中的表现。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力争完成诵读三个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议段(5分钟或不限制时间)
1、通过讨论,完成对字词的梳理理解。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三、导段(15分钟)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重点:“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3、苏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归往何处?
多媒体展示苏轼在贬谪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例:
《定风波》:“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的江海是什么?)
明确:他想归哪儿?归于心。苏轼,他将人生看得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4、通过理解本词的思想感情后,同學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词。
明确:要读出从容,潇洒,豁达的味道。节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调子不扬不抑。
四、练段(10分钟)
1、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 诗中的“雨”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手法是比喻或双关。
2、“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3、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4、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测段(5分钟)
探讨交流: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归”?我想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4.定风波 苏轼年谱 篇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2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写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一岁。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七岁。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八岁。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十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1078)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庚申(1080)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1081)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四十七岁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
元丰六年癸亥(1083)四十八岁 在黄州。参寥来访。
元丰七年甲子(1084)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五十二岁
在京师。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元佑三年戊辰(1088)五十三岁
在京师。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元佑四年己已(1089)五十四岁
在京师。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元佑五年庚午(1090)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作《赠刘景文》等诗。
元佑六年辛未(1091)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五十七岁
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癸酉(1093)五十八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绍圣元年甲戌(1094)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六十岁 在惠州。作《荔支叹》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六十一岁
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诗。
绍圣四年丁丑(1097)六十二岁
在惠州。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五月遇弟辙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六十三岁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1099)六十四岁
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六十五岁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年底越南岭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六十六岁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5.定风波 苏轼拼音版 篇五
bō
定
风
波
-苏轼
sān yuè qī rì,shā hú dào zhōng yù yǔ。yǔ jù xiān qù,tóng xíng jiē láng bèi,yú dú bù jué。yǐ ér suì qíng,gù zuò cǐ c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mò tīng chuān lín dǎ yè shēng,hé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ú xíng。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zhú zhàng máng xié qīng shèng mǎ,shuí pà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yī suō yān yǔ rèn píng shēng。
一蓑烟雨任平生。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wēi lěng,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āng yíng。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sè chǔ,guī qù,yě wú fēng yǔ yě wú qíng。
6.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 篇六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是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作。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
定**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谱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中)林语堂
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西班牙)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7.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 篇七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二字, 已有逃避之意。急雨突降, 穿林打叶、声响骤起, 其声怎能不闻?而身遭淋漓、脚下泥泞, 其状又怎可无视?以豁达爽朗之精神, 将逆境困难置之度外是可以的;但置之度外并不是“闭目塞听”, 企图躲开实际上并不能躲开的逆境困难。最可取也是最洒脱的做法, 是“既来之, 则安之”。既然躲不开, 就坦然面对、接受现实, 乃至欣赏现实。像余光中那样, “听听那冷雨”, 聆听欣赏“穿林打叶声”, 不是更有诗意更为洒脱吗?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即不妨, 联系前句中“莫听”二字, 可知“吟啸”“徐行”不会是因为春雨, 更不可能是欣赏、享受春雨;而是在雨来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 只不过春雨的到来并没有能够影响到“我”的心静和兴致。为什么会没影响呢?因为作者前面说了, “莫听”, 想象性地把本来客观存在的雨当做不存在。实际上, 上文就已经分析过, 不听、无视是不大可能的, 对传入耳鼓的雨声, 还可以“心远地自偏”, 但对打在身上、淋湿衣服的雨滴, 不可能当它不存在吧?怎么可能“不妨”呢?之所以说“何妨”, 与“莫听”一样, 是强词夺理, 是“闭目塞听”。而且词前小序就说了, “同行皆狼狈”, 只是“余独不觉”, 同行皆埋怨奔逃, 自己不觉狼狈倒也正常, 可是独自“吟啸”“徐行”, 颇有些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嫌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与行为呢?细细玩味, 真觉得这儿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说竹杖芒鞋十分轻便, 也是实情。但在下雨之前更轻便还是下过雨之后更轻便, 不言自明。因而此句同样是在主观上忽略、逃避了雨的存在。而持竹杖穿芒鞋, “轻”则轻巧, “便”却未必, 此时本在下雨泥泞之中, 骑马行路便利还是穿草鞋拄竹杖在泥泞中一步一拖地走路便利, 这不也是同样不言而自明吗?而作者却硬要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不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谁怕”二字, 与“莫听”“何妨”一致, 都是在说这雨不会影响我的心态、情致和生活, 我压根就当它不存在。而“不怕”与“接受”, “莫听”与“聆听”“欣赏”, 是存在着心理、境界上的差距的, 真正的豁达不会是逃离现实, 而是承认现实, 欣赏现实。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对上阙的小结, 实际上它是应该与“谁怕”连辍, 而让“竹杖”句独立成句。既然不怕, 那就平生一任烟环雨淋, 我有一件蓑衣就已经足够了。而实际上, 真正失意的生活可能是连一件蓑衣都不会让人有的。此时的作者不就因为“雨具先去”, 而被淋成了落汤鸡吗?既然需“一蓑”方能“任平生” (这是作者的最低要求了) , 乃如庄子所言:“犹有所待也!”, 离真正的洒脱显然还差着好一段距离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吹酒醒”句, 一语道破天机, 为何能在开始时做到“莫听”“何妨”“谁怕”?原来那是喝醉了, 所谓“酒壮怂人胆”, 更何况是满腹锦绣文章满脑子哲学思想早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苏轼苏东坡呢?现在被冷风一吹, 醒了, 才发现自己衣服头发早已经湿透, (这是“余独不觉”“吟啸徐行”的后果) 感觉到丝丝寒意了。还好, 雨过天晴, 太阳出来啦。如果此时“雨一直下”, 东坡先生还会不会依前一样, “吟啸且徐行”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 醒酒之后, 回首前事, 以“萧瑟”二字对过往所历情景作简要概括。可见, 这些给作者留下的记忆还是不快多于洒脱, 而没有多少留恋牵挂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然这样, 那就回家吧, 在家里不会被雨淋, 也没有太阳晒。因为害怕风吹雨打而连明媚的阳光也不要了,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所以归隐, 是因为回首平生经历, 意识到了江湖险恶, 宦海风多, 怕再遭受折腾而选择躲起来, 你能说这是豁达、洒脱吗?
其实, 苏轼到黄州本来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而是被迫甚至是被押送前往的, 既然是迫不得已, 再强调自己如何淡泊名利、归隐之志如何强烈, 都有些宣言和抗争的味道, 豁达和洒脱都是显得勉强而牵强的。
摘要: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历来备受推崇, 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它就途中偶遇春雨之事, 即景抒情、以小见大, 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 显露了苏东坡在逆境打击之下, 依旧淡定从容、洒脱豪放的胸襟气度。然而, 笔者仔细品读后, 发现其中其实不无消极成分, 洒脱之意未见多少。
8.《定**》教学反思 篇八
对这首词,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反复诵读,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
2、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一些诗歌,全面了解苏轼。
3、了解苏轼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
教学重点是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先要对苏轼有一个到位的了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苏轼的生平,接下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轼的其他诗词,我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群文式阅读的探索,让学生从苏轼的诗词中,揣摩品味苏轼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取向。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然而到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来理解词句,进而去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下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上这节课时,还是准备不充分。作为教师,上课之前要备课。备什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我还是在备学生这一块没有做到位。我带的学生是农村高中理科班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学习状况参差不齐,而且每个学生的思想、心态、情绪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这些都是上课前要考虑到的。还有想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不是分析一两首诗词就可以做到的,还要帮助学生在课下多做准备,
9.定**教学反思 篇九
元气淋漓而又富有生机的人总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像东坡这样的高士,林语堂说他是人世间不可无一又难能有二的,其实林先生说出了民众的心声,东坡是那样令万人倾倒却又无法企及,能让他在宦海浮沉中如清风般度过一生的是在他混合的人生观中脱颖的旷达情怀。而《定**》又集中的体现了他这个人物形象。那么让学生认识他的旷达情怀就是重点了。
在这节课上介绍苏轼,时间又及其有限,所以我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讲《念奴娇》之前,结合苏轼作品(有些是初中学习过的),认识那个时代那个伟大而又丰富的人。如果他不是生在北宋,那个有大场景大风云的既出英雄又扼杀英雄的大时代,就不可能有现在我们心中的苏轼,他渴望仕途有作为,又一生在政治旋涡中浮沉,可用他自嘲诗概括: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总说“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如梦”,可是他始终以出仕的心态做着入仕的事业,即使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能绝处逢生,别在洞天,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再多的风雨经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晴空了。
第二步是结合《定**》文本,鉴赏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品味涵咏语言时认识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而本词情景交融的方面就必须淡化,因为本词是借遇风雨的小事衬托人物的胸襟。所以问题引领就设置了“苏轼是如何对待风雨的?”这个问题。既放手让学生找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又紧扣苏轼对待风雨的态度,也就是在理解他的旷达胸怀,而这环节又落实了高考“炼字”知识目标。
毕竟这是一堂课的功夫,毕竟宋朝离我们太远,毕竟仕途坎坷学生还没有经历过,旷达又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我想有一个课题将贯穿教育始终,那就是如何教会学生笑对风雨,这也是我一直不放弃的目标,那么就让这节课,让苏轼,让《定**》成为一个起点。
以上都是关于这节课想说的话,不知算不算反思,我想,只要一节课让你有所想,有所感悟,那就是收获。
在开这堂课之前,我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收集大量的关于苏轼的材料,执教苏轼《定**》,让我感慨良多。课程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我才发现其实自己还存在着不少应该继续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下面,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作教学反思。
首先,在阅读朗诵部分,自己的朗诵缺少气势,比如在读到“业务风雨也无晴”的时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缺乏力度,这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出现很大的问题,在朗诵和知道朗诵部分是今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最初的设计总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备学生”总是难以到位的,只好在“备教材”方面尽量做到位。作为新教师我发现临场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讲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提问同学:“归去哪里?”学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时候,很难去引导他们回归到正确的思路来。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推荐阅读:
定风波课堂实录10-31
苏轼`定风波教案12-12
《定风波·红梅》原文及鉴赏01-04
风波。鲁迅07-16
《定**》教学反思08-19
三顾茅庐 教学反思定11-04
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定07-21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