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2024-07-04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精选13篇)

1.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一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简介 赵宗华

我校“课堂教学最优化实验研究”从 2004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年。五年来, 全校教师在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华罗庚教授的 优选法理论的指导下, 开展了全校性的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学 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年年创三中历史新高。实验中, 每个教师都 能够根据自身实际,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最优化模式。随着实验的深入 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2009年,每个教师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重新整 合了自己的实验模式。不少学科也由个人实验模式转向了集体实验模式。从目前 已定型的实验模式看, 其实验的主体内容, 基本都是在新课改理念主导下的自主 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为了促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在整合全校课堂教学最 优化实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望认真研究 实施。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天清理遗留问题” 等四个基本环节。而实现这四个基本 教学环节的载体是探究学习学案, 现将探究学习学案编写过程以及 “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作如下说明。

一、编写探究学习学案

探究学习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载体, 其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探 究指导作用。它有别于一般的预习提纲和导学稿,是由教材解析(教学目标、重 点难点、易混易错点、高考解读等 ——知识点探究学习提纲——知识网络图表 ——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规律总结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教学时应与 课本及学生资料等结合使用。

(一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分配并及时完成探究学习学案编写任务

1、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开学初,备课组长应根据上级教学安排,结合学校 实际,带领本组教师弄清本学期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教学安排、教学奋斗目标 等,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有序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通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大纲、学生所用资料等,科学划分学时,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备课组组长应在开学初带领本组教师通读教材、教参、课程 标准(大纲及学生所用资料等,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科学 划分教学学时。

3、分配探究学习学案编写任务。分配编写任务时,应根据本组教师实际情 况而定, 教师教学水平相当时, 可以平均分摊编写任务。有新毕业教师或没有教 过本年级教材的教师时, 老教师和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多承担或完全承担编写任 务。新教师可以负责打印、分发等任务。另外,也可以根据本组教师对某部分知 识教学的特长分担编写任务等。对于每个教师承担的任务, 一是要明确具体内容;二是要明确编写时间;三是要明确编写要求,严禁放羊式编写。在此基础上,教 师应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稿。为保证编写质量, 探究学习学案上必须注 明编写人,以备核查和师生共同监督。

4、制订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主笔,全 组教师共同研究, 制订出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并报教导主任批准和教导处备案。

这里强调全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 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每个教师明白本学期计划 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照计划教学,既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又可 以把集体计划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而由组长一人起草的教学计划是不可 能达此目的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相对较弱。

5、集体研究定稿。教师个人学案编写完后,由备课组长组织全组教师进行 集体讨论研究, 提出修改意见, 编写人根据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最后 由备课组长审稿签字(也可以相互审稿、印刷。严禁不经过集体研究的、谁编 写谁印刷分发的现象发生。探究学习学案原则上应在开学前编写完成, 印刷成书, 否则, 不仅保证不了编写质量, 还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编写任务或不能按时印刷 而影响教学进度,造

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一次编写时,也可分段编写,但必须 有时间提前量, 以确保不误教学。第二年可以在此基础上修编成书, 以后年年完 善使用。

6、准备学案答案,原则上谁编写谁准备,可以文字印刷,也可以制成课件。(二探究学习学案的编写具体要求及其作用

探究性学习学案分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两种。复习课学案编写已在高三 毕业班复习备考方案中作了详细阐述, 这里只对新授课学案编写加以说明。新授 课学案分课时学案、单元复习学案和对应性训练学案三种。

1、课时学案

课时学案即供平时每节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使用的学案。编写时 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具有时限性,必须保证在每节课 40分钟之内师生共 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具有针对性, 针对每节课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编 写。三是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能够根据课时学案自主探究学习。若学案编写过于 简单, 则学生通过学习无法弄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无法在学懂知识的基础上延 伸、迁移和升华;若学案编写不能直观明了,则学生无法自主学习;若学案编写 内容过多, 则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些都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一 定的负面影响。

课时学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②本节课重点、难点及易 混易错点。③本节课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提纲。④例题及训练题学习提示。⑤应 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题时的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骤、规律性总结等。⑥本节学习内容在本学科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高考解析。⑦课堂小结。其中①②④⑤⑥ 应由教师直接总结完成, 学生在上课时学习思考即可, ③⑦由学生在上课时自主 完成(⑦应为空白,学生学习后自己总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总结。上课时, 学生通过阅读①很快就知道本节课学习时应达到什么要求, 以做到心中有数, 明 白自己学习是否达标。通过阅读②很快就知道本节课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 是难点、哪些地方易混易错, 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自主学习。通过③和④的提示作 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阅读⑤知道怎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题。通过 阅读⑥很快就能明白本节内容重要与否(即是否是主干知识及高考时考什么、怎样考等。通过自主

完成⑦理清并弄明白本节课都学习了什么,有什么启发等。编写学案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边要求的项目进行取舍, 也可以根据需要 另增加项目。各项目内容应遵循前边提到的编写学案三原则(限时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不说,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否则, 学生光看学案就用去了很多时间, 则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连锁的恶性作用。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特对③作如 下说明。

编写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提纲时,可用填空的形式,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 让学生在学习时边读书(或相关资料边填写。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对每个知识 点应从各个角度进行分割解剖, 让学生既学习该知识点, 又同时弄清楚其内涵和 外延。

对理科而言,原则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编写:(1该知识点的文字表述是 什么。(2该知识点的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结论和关键词是什么。(3 该知识点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限制这样的使用范围。(4该知识点有 无公式表述,若有,其表述公式是什么。公式中每个量怎样用公式变形来表述, 公式中每个量的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是什么, 公式中的量有无限制范围或附加 条件等。(5该知识点有无推论,若有,其文字表述、公式表述是什么;若无, 为什么?(6该知识点有无逆定理,若有,怎样表述;若无,为什么?(7该 知识点易混易错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8该知识点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 活中都用于哪些方面,怎样用。(9该知识点怎样与本科其他知识联合应用或 跨学科联合应用。(10该知识点在教材和高考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否属于主干 知识,大纲要求学习到什么程度等。

对于文科而言,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编写:(1该知识点的文字表 述是什么,有几个要点。(2该知识点关键点或关键词是什么。(3该知识点 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为什么?(4该知识点易混易错点是什么,为什么?(5 该知识点与哪些政治观点、法律法规、政策等有怎样的关联。(6该知识点在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都用于哪些方面。(7该知识点怎样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 知识联合应用。(8该知识点在教材和高考中的位置是什么,是否是主干知识, 大纲要求学习到什么程度等。

上面是对每个知识点提出的原则上的解剖点, 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科学, 各 学科在编写时可以取舍, 也可以改正和添加某些项目。另外, 有些方面学生不一 定能通过自主学习回答出来, 此时, 教师可以直接加以说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读读记记即可。

2、单元复习学案

单元复习学案是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时使用的一种自主探究学习学案。复习方 法不同,编写学案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若教学时间较紧, 则可以采取教师一步编写到位的方法。学生自主 学习,理解记忆,并通过训练进行巩固升华。此方法原则上编写 1+2三个学案。一个学案是本单元知识的归纳总结。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本单元教材说明(又分为本单元教材知识点目录;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总结说明;知识点 学习层次分类、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高考解读四个部分;(2本单 元知识网络图表;(3本单元知识点解题时的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骤、通 式通法及规律性总结等。另外两个学案是和本单元知识点对应的两套专题训练学 案, 也即专题训练题。第一套为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骤、通式通法、基本规律的基础性训练题。第二套为升华性的模拟学校期 中期末考试或高考的训练题。

学生通过阅读知识学案中的单元教材说明, 在原来零碎学习的基础上, 对本 单元知识点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掌握。通过阅读知识点网络图, 能快速形成局部知 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阅读本单元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 骤、通式通法及规律性总结等, 能在过去零碎运用知识解题的基础上, 升华解题

能力。通过训练一能够进一步巩固知识和解题能力。通过训练二能升华知识和解 题能力。

方法二。若教学时间允许, 教师可以编写成提高性提纲, 让学生在自我重新 阅读所有课时学案基础上,自行完成知识复习学案中的三项内容(见方法一。另外, 为

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教师可事先将正确答案制成课件, 或者 学生学习讨论后即发放,让学生完善。编制的两套训练题同上。

3、编制对应性训练学案

对应性训练分为平时课时对应性训练、单元复习对应性训练及考前对应性训 练三种。单元复习对应性训练前边已经讲过, 这里不再说明。考前对应模拟训练 则应根据考试范围、命题难易度等进行编写, 这里也不再说明。现就课时对应训 练进行详细说明。

(1根据课时划分情况对对应性训练习题进行划分。开学初,备课组长应 带领本组教师, 根据课时划分情况, 对对应性训练习题进行课时划分, 并做好文 字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2对每课时习题进行筛选。在划分课时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应 根据学校要求, 要求并检查督导本组每个教师熟悉课本上每课时对应性训练题和 学生所用资料上的每课时对应训练题。至少在讲课前一周全部做一遍, 然后在此 基础上带领本组教师对每课时对应训练内容进行研究筛选。训练内容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课堂训练题;二是当天书面作业题;三是资料上必做题目。对于课本和 学生所用资料上的题目, 经过讨论, 该删去的一定要下决心删去, 该补充的要补 充, 筛选习题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每节课安排了多少课堂训练时间;二 是学生每做一道题需要多少时间(可根据教师做题时间推算;三是当天有课的 学科会不会布置书面作业, 若布置有作业, 学生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学校规定每 科原则上应为 10—— 15分钟;四是考虑每天学生自主支配的课外时间有多少, 这些时间里除去学生日清占用 40分钟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做书面作业和 当天对应的资料(学校规定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和资料作业;五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六是要考虑课本和资料上题目的质量情况。然后在 此基础上, 确定出学生完成课堂训练、当天有课学科的书面作业和本课时对应的 资料试题分别所需要的时间和合适的题目数量。只有这样做才会保证把最好的题 目选出来, 才会保证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 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 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很难。

一是我们的不少教师还没有 这样的习惯和尝到这样做的甜头;二是个别教师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三是不少教师认为课本和资料上的题目既然编上去了, 就有其道理, 学生就应该 全做, 否则是一种浪费(忽略了资料具有的商业价值和课本要面对全国不同地区 和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四是一些教师害怕如果这些题我不让学生做, 同学 科其他教师让做了, 我就有可能考不出好成绩;五是害怕课下时间我若是不占别 人就会占用, 我就吃亏。鉴于上述种种原因, 对于课本和资料上的习题照单全做, 学生全做已经成了多年难以纠正的弊端, 其结果是学生没时间做, 要么不做, 要 么抄袭, 而教师们却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滔滔不绝地讲评, 既浪 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又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 了,呼吁教师们一定要科学筛选,高效做 10道试题远比没有效率的做 100道题 不知道要强多少!(3筛选出的对应性课堂练习题、当天书面作业题及学生资料上的必做题 目的处理方法。

为了确保训练效果, 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可以把这些题目和例题一起编辑到 学案中去, 最好是开学前成书。二是对这些题目全批全改;三是这些题目必须进 入日清和单元双过关的范畴, 让学生做到满分题,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要组织验收, 教导处要组织检查,并列入教师考评。

到此,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这里需要强调 的是, 要保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学案编写质量和习题筛选的质量至 为重要。希望教师们充分认清这一点,否则,实验就可能失败。至于教师是否再 书写文字教案, 我认为还是应该书写的, 只不过写成简案就可以了。简案中有两 点必须详细:一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设想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补救办 法;二是教学后记。

2.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二

关键词:小组,自主管理,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走到课堂改进的拐点, 前进的号角催生着智慧;回顾课堂改进的历程, 成长的收获激发着热情。课堂改进, 让自主管理的档次拾级而上, 让合作学习的实效水涨船高。登高必自卑, 只有历经凝神聚力的筹划、扎扎实实的推进, 才能收获“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在此, 我结合班级管理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一谈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

一、自主管理是合作学习的基石

小组自主管理既要抛弃“各扫门前雪”式的意识, 又要树立“我很重要”的思想。这样,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为团队增砖添瓦的责任, 每一个民主推选的纪律组长都肩负着矫正方向、激发动力的使命。

为了凝聚团队的力量, 就必须做好纪律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是选拔纪律组长的参考标准。此时, 学生鉴识组长的能力非同一般, 超出预想。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组员的选择, 给予组长真诚的信任和指导。毕竟, 每一个组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船长”的带领下劈波斩浪, 一往无前。实际上, 我们的学生颇具慧眼, 总能让出类拔萃的班干部脱颖而出。正是这些纪律组长的恪尽职守, 用心服务, 才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 才成就了优秀的团队。

二、课堂反馈是合作学习的抓手

课堂, 永远是学习的主阵地;着眼有效课堂, 永远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课堂反馈, 无疑是课堂改进的有效抓手。之于老师, 有助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课堂设计的创新。像语文课《唐诗宋词选读》的诵读进行小组的捆绑式评价, 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 每个组员都跃跃欲试;像英语课的课前演讲, 进行个人与小组相挂钩的星级评价体系, 或读或背, 等级量化。这些新思路变被动为主动, 既激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

然而, 课堂反馈是一项繁琐、持久的工程, 需要每一位同学的苦心经营, 尤其需要学习组长的运筹帷幄、课代表的准确记录和学习委员的及时反馈。学习组长在课堂负责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 在课后负责作业的认真检查和反馈;课代表及时和学科老师协调、沟通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动向、新思路;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个人反馈和整体评价。如此, 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催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才能成就班级综合实力的的扶摇直上, 也才能打造出鲜亮光彩的班级品牌。

三、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适合学生特点和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没有科学评价方案的保驾护航, 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 评价方案的制定需要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声音, 需要真正地传达学生的期待。在方案制定之前, 我和班委、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值日组长以及舍长进行座谈调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 把握规则的制定走向。第一步, 在主题班会课上, 我将评价方案制定的原则和范围进行定位, 然后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达成自主管理的共识, 制定《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细则》;第二步, 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制定《班级常规活动责任分工表》;第三步, 试行稿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完善, 小组定期修改、调整, 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注入学生的新期待, 也不断为小组的评价体系注入新活力。如此, 方案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畅通无阻。

四、及时落实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班级无小事, 事事要挂心。生活和学习常规的反馈, 事关每一个小组、每一个组员的定位, 需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毕竟, 反馈就是督促, 评价就是导向。一日一反馈, 一周一汇总, 一月一检阅, 形成常态的课堂改进的有效助推力。

每天的小班会时段, 组织委员反馈一天的生活常规量化情况, 班长点评一天的纪律、卫生状况, 学习委员反馈一天的学习常规量化情况, 副班长点评一天的学习、生活状况。有反馈, 有点评, 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及时地进行班级定位。得失寸心知, 学生自然会有所心动, 有所行动。

每周五自习课,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作为班级的三驾马车组织班委进行一周班级事务的梳理和总结。在班委例会上,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聆听其他班委的意见和建议, 群策群力, 或激励, 或鞭策, 形成班级的一周行动指南。

一月一检阅, 既要检阅每个小组的收获, 也要检阅每个同学的成长。小组的收获将作为小组座次定位的参考, 而个人的收获将会走进每个同学的成长档案, 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这样, 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在每一天都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目标“今天我要做得更好”。

3.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组 自主管理 合作学习 评价机制

走到课堂改进的拐点,前进的号角催生着智慧;回顾课堂改进的历程,成长的收获激发着热情。课堂改进,让自主管理的档次拾级而上,让合作学习的实效水涨船高。登高必自卑,只有历经凝神聚力的筹划、扎扎实实的推进,才能收获“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在此,我结合班级管理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一谈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

一、自主管理是合作学习的基石

小组自主管理既要抛弃“各扫门前雪”式的意识,又要树立“我很重要”的思想。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为团队增砖添瓦的责任,每一个民主推选的纪律组长都肩负着矫正方向、激发动力的使命。

为了凝聚团队的力量,就必须做好纪律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是选拔纪律组长的参考标准。此时,学生鉴识组长的能力非同一般,超出预想。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组员的选择,给予组长真诚的信任和指导。毕竟,每一个组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船长”的带领下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实际上,我们的学生颇具慧眼,总能让出类拔萃的班干部脱颖而出。正是这些纪律组长的恪尽职守,用心服务,才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才成就了优秀的团队。

二、课堂反馈是合作学习的抓手

课堂,永远是学习的主阵地;着眼有效课堂,永远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课堂反馈,无疑是课堂改进的有效抓手。之于老师,有助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课堂设计的创新。像语文课《唐诗宋词选读》的诵读进行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每个组员都跃跃欲试;像英语课的课前演讲,进行个人与小组相挂钩的星级评价体系,或读或背,等级量化。这些新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既激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

然而,课堂反馈是一项繁琐、持久的工程,需要每一位同学的苦心经营,尤其需要学习组长的运筹帷幄、课代表的准确记录和学习委员的及时反馈。学习组长在课堂负责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在课后负责作业的认真检查和反馈;课代表及时和学科老师协调、沟通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动向、新思路;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个人反馈和整体评价。如此,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催生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成就班级综合实力的的扶摇直上,也才能打造出鲜亮光彩的班级品牌。

三、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适合学生特点和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没有科学评价方案的保驾护航,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评价方案的制定需要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声音,需要真正地传达学生的期待。在方案制定之前,我和班委、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值日组长以及舍长进行座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把握规则的制定走向。第一步,在主题班会课上,我将评价方案制定的原则和范围进行定位,然后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达成自主管理的共识,制定《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细则》;第二步,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制定《班级常规活动责任分工表》;第三步,试行稿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完善,小组定期修改、调整,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注入学生的新期待,也不断为小组的评价体系注入新活力。如此,方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畅通无阻。

四、及时落实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班级无小事,事事要挂心。生活和学习常规的反馈,事关每一个小组、每一个组员的定位,需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毕竟,反馈就是督促,评价就是导向。一日一反馈,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检阅,形成常态的课堂改进的有效助推力。

每天的小班会时段,组织委员反馈一天的生活常规量化情况,班长点评一天的纪律、卫生状况,学习委员反馈一天的学习常规量化情况,副班长点评一天的学习、生活状况。有反馈,有点评,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及时地进行班级定位。得失寸心知,学生自然会有所心动,有所行动。

每周五自习课,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作为班级的三驾马车组织班委进行一周班级事务的梳理和总结。在班委例会上,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聆听其他班委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或激励,或鞭策,形成班级的一周行动指南。

一月一检阅,既要检阅每个小组的收获,也要检阅每个同学的成长。小组的收获将作为小组座次定位的参考,而个人的收获将会走进每个同学的成长档案,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这样,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在每一天都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目标“今天我要做得更好”。

班级的课堂改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以自主管理为基石,以课堂反馈为抓手,以课堂评价为保障,以及时落实为动力,开足马力,全力推进。我想,唯有借着课堂改进的东风扬帆远航,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将班级建设得更出类拔萃!

4.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四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稿

在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最有效学习方式,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有些合作小组只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2、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没有中心;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

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挤占当堂训练的时间,现就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说一些设想: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然后均衡地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要做到:

(1)组内所有成员搭配要合理。

(2)班级中各任课老师要合作,要统一要求,从而促进小组的合作能力的提高。

(3)每个小组要选定一个组长,组内讨论,都不想说时,由组长先说;都想说时,由组员先说。

(4)对小组的合作能力教师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做到多表扬,少批评。

二、教师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教师设计合作的问题非常关键。因为问题太难,学生解决不了;问题太容易,学生一学便会,就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根据学情,设计要适度,以小组成员通过努力,能够解决为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使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参加合作。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规则

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开始学生不会分工,就要教给他们怎样分工;开始学生不会交流记录,就要教给他们怎样交流记录;开始学生不善于控制,就要提醒他们学会控制。学生经过几次的反复训练,就会发现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就形成了。

四、教师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督导

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意识是有限度的,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开展教学,特别在需要小组合作时才进行合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多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及尝试成功的快乐。

五、教师要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教师应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激励学生再接再励。评价可分层次进行。①学生的自我评价。②小组成员相互评价。

③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评价。④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⑤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另外什么时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必须选准合作学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教师必须及时、恰当地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1、在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时组织合作学习。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学生热情高涨,个别的回答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时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2、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个问题问出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懵了,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想出来。这时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就需要小组合作交流。

3、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让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当然在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二、必须保证合作学习时间

小学生年幼,进行操作、思考问题的时间一般要比成年人长,且合作之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汇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充分预设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所需的时间,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相互补充的机会。

5.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篇五

汉南区育才小学

张晓英

一、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往往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授——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的学生。

三、模式程序及操作程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引领提升——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部分是传统的理解课文内容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期间注意内容与形式兼顾,不相脱节。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边读边感悟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掌握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尤其关注中差生的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各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明确下一步汇报交流的重点。

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把一般的、浅显的学习内容在组内解决。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当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时,在全班讨论交流时提出来。

3、全班交流,引领提升。

在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究重点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认真倾听,起到学生帮学生的作用。

此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围绕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所有自学中的问题都展现出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全班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读悟结合,共同品析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最后在有感情朗读中升华文章主题。这样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强化语感训练,学会读写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一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紧扣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练习内容当堂进行检查。因为班级教学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检测内容应有层次性形式要多样,以基础练习为主,注意习题的层次和梯度。题型的设计以句式训练、语段仿写、拓展性阅读等等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6.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总结 篇六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从2003年9月开始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课题的研究,努力探索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构建旨在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研究,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1、小组合作学习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在数学中尝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习,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对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的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度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习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④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⑤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要在教学中合理实施合作学习,首先应明确合作的意义,如果只是把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或是把引进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象征呈现给听课者,显然失去它的意义。

2、自主、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老师在课前就能基本安排好课堂教学的程序、节奏,预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疑惑;课堂是在老师的控制下有秩序地进行的,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是“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的提问。

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捕捉这样的问题,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相互交流想法和意见。并且要求学生用规范和科学的语言,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由于探究学习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资料。

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探求精神。探究学习是一个严谨、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踏实、认真的态度,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来审视和处理问题。

7.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七

1 免疫检验技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难度大

免疫学是医学中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 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检验技术, 又增加了检验学科中大量新名词和逻辑推理过程, 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

1.2 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学习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特别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和提高。例如:引入有趣的故事, 学生情绪思维虽有一定程度的活跃, 但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到故事中, 难以回到学习中, 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如:多媒体大容量的声光画面信息刺激, 易使学生疲劳。特别对于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课程, 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不是很理想。

1.3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全班讨论的群体作用, 在合作中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免疫检验技术的内容容量大, 参加反应的物质多, 学习难度大。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降低免疫检验技术课的学习难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免疫检验技术教学高效有序。

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具体应用

2.1 课前分组准备, 课中分组讨论

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组合搭配, 可按座位分组, 如前后两排学生为一个讨论组, 也可4人一组, 或8人一组。

在正常上课过程中, 当需要进行讨论时, 以小组形式讨论。教师进行具体问题的指导工作, 学生可进行多次讨论, 教师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 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时应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序分解, 教给学生学习免疫检验分析方法的3个基本步骤, 即免疫检验技术学习所特有的专业逻辑思维。

第1个步骤, 明确某个检验方法的检验目的, 即要检测什么, 是检测某抗体还是检测某抗原。

第2个步骤, 确定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 哪种物质是试剂、是已知的, 哪种物质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 即待检物, 熟悉每种物质的生物特性。

第3个步骤, 明确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个操作步骤完毕后, 反应体系中的成分及存在状态, 将阳性反应与阴性反应各自分析透彻。

如果学生能全部或基本掌握以上基本过程, 则表明某实验理论教学学习过程已基本完成和掌握。

2.3 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组织过程可分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再次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讲解引导4个环节。在每一环节, 学习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每一环节都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 随着以上4个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 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引启发, 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才会逐层提高、逐步深入, 最终达到使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技能, 提升专业逻辑思维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

2.3.1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 反馈评估小组讨论

课前教师督促学生熟悉教材、尝试独立分析实验基本原理。

课中学生小组讨论实验原理, 教师提问与评估学生独立分析实验原理的进展和程度。此环节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在独立分析实验的基本过程中, 通过教师培训引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教师提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随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培训学习, 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本环节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已能够逐步分析和掌握实验原理及程序步骤。

2.3.2 教师指导启发

把学法指导中学习免疫检验分析方法的3个基本步骤落实到具体的实验原理学习中去。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为例[1]。

第一, 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检测待检样本中有没有某种抗原。

第二, 指导学生明确参加反应物质的生物特性。如:抗原 (阴性时没有, 阳性时有) 、包被抗体、酶标抗体、酶底物等。抗原和抗体的特性是能互相特异性结合;包被抗体的特性是被牢固吸附于固体材料上, 洗涤不下来;酶标抗体的特性是酶与抗体结合牢固, 有抗体特性即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又具有酶的特性催化底物显色。

第三, 明确每个操作步骤完毕后, 反应体系中的成分及存在状态, 将阳性反应与阴性反应各自分析透彻。

阳性情况: (1) 包被, 在做试剂盒时已完成。 (2) 加标本, 温育, 抗原与抗体结合。 (3) 洗涤, 洗掉其他物质, 抗原结合在包被抗体上, 洗涤不下来, 反应体系中可能有抗原与包被抗体复合物。 (4) 加酶标抗体, 温育, 酶标抗体与抗原结合, 通过抗原与包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5) 洗涤, 洗掉多余酶标抗体, 反应系统中有酶标抗体—抗原—包被抗体免疫复合物。 (6) 加酶底物, 因为有酶的存在, 底物现色。

阴性情况: (1) 包被。 (2) 加标本, 温育, 没有抗原。 (3) 洗涤。反应体系中只有包被抗体。 (4) 加酶标抗体, 温育, 因为没有抗原, 酶标抗体不能与包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处于游离状态。 (5) 洗涤, 酶标抗体被洗掉, 反应体系中只有包被抗体的存在, 没有酶。 (6) 加酶底物, 因为没有酶的存在, 底物不现色。

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意控制讲解速度、实验程序、具体步骤等程序性过程。

2.3.3 学生再次分组讨论

本环节小组讨论经过学生之间互相讲解, 其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系统理解。

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参加发言讨论, 大胆质疑解疑,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与重点辅导。

经过第二次分组讨论, 学生已基本掌握实验原理。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细心提问, 以评估反馈各小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2.3.4 教师进一步讲解启发

在此环节中, 通过教师进一步讲解启发, 使学生不仅掌握某实验的理论, 而且能够融会贯通, 能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某实验。

设问仍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为例, 可以拟定以下问题:酶标抗体与包被抗体是什么关系?如果在某个环节不洗涤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包被抗体和待检抗原是什么关系?酶标抗体和待检抗原是什么关系?此实验为什么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教师设问源于实验的各个关键环节, 学生无法在教材中找到明确的具体答案, 但可以从所学理论知识中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出设问答案。教师所设问题的教学目的是从多个不同角度、侧面和细节考查评价学生对某一实验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教师除设问外, 也可督促学生画图示意, 教科书上实验插图一般为阳性示意图, 提示学生画出相应的阴性示意图,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通过设问答疑、画图示意等环节, 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2.3.5 时间分配

学生自学环节5~10分钟为宜, 第一次分组讨论环节10~15分钟为宜, 集体讨论环节10~15分钟为宜;第二次分组讨论环节5~10分钟为宜, 教师每一次的启发讲解环节5~10分钟为宜。

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不同表现, 教师应灵活把握每个环节时间。初期, 学生讨论和教师启发讲解均需较长时间, 可用两个学时80分钟完成1个实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学生讨论和教师启发讲解环节时间大幅度缩短, 在教学过程顺利的情况下, 1个学时进行1个以上实验都是可能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调动了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教师为主导, 适时灵活地对学生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积极配合引导启发, 学习气氛热烈, 教师教得轻松高效,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8.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八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科技在进步,人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几年后就会落伍、过时,这就需要人们去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终身学习,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人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人们学会自学,有所思,有所悟。怎样才能使“中国制造”变成为“中国创造”?这就需要有自己核心的技术,有自己民族的“智力成果”,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产品,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就拿日本来说,日本资源缺乏,依靠进口原材料,创造出精品出口,从中赚取高额利润。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事实说明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无数事例也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其知识“内化”的程度才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才会真正有所成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快乐。

其次是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再次是循序渐进。通过一步步的尝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我能、我行,然后才能感受到我能成功。

二、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这段歌词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团结协作,互相前行,团结力量大,离开集体真可怕,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5·12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从神七发射到出舱漫步,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残奥会,这些事例,无一不是人们共同合作的结果。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它的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有效地体现。合作学习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组内成员在合作中能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学习关系,促进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质疑,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可贵品质,这样就可以构筑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有了合理的分工。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教学中如何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紧密结合

例如学习《欣赏与赞美》:

首先是情境导入:将准备好的组影联放。“桂林山水,万里长城,洛阳牡丹,黄山云海,碧绿草原……”展现学生眼帘是我们祖国山川无限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然后,自主学习课文,找出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进一步合作探究:(1)对“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认识;(2)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欣赏他人;(3)为什么说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4)欣赏和赞美别人就等于否定自己吗。

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对欣赏与赞美达到了深层次的理解。心态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同时也影响你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欣赏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让阳光洒向心灵,使眼中的平凡事物泛起层层涟漪。

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同学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那份尊严感,体验到被他人欣赏的那份幸福感,体验到了被老师赞成的那份成就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加增进对学习的兴趣,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了路,向前走,没尽头。

参考文献

9.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九

2003-10-17 13:51:36 袁香勇 阅读1012次

浅 谈 自 主、合 作、探 究 的 学习方 式 袁香勇

自主指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种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否则要偏离教学方向或目标。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与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即放弃教师以自我校威为中心的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在教学中,倡导相互合作,放弃手把手式的教育方式;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善于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提出有创新的设想方案等等。即要求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它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所在。重视学生的相互交流研讨,深化学生认识,发展学生思维现代化心理学认为:多向信息交流较之单向信息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传统的课堂相互作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实质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同伴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情景之中“许多现代教育理论都非常重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三种学习情景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学习的情景。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对结构材料进行探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研讨,其作用是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首先,学生在研讨中将观察实验中对各种现象的精确感觉表述出来,会对学生的观察效果产生积极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发展观察能力。第二,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使学生发现更多的事实,找出更多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丰富,更减化和优化探究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甚至能够弥补教师知识的不足。

第三,学生在研讨中表述自己经过分析和综合的思想,并在此过程中将一些零散的、前意识的或随机的感觉加以概括和总结,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性,深化认识。

第四,在交流研讨中,还常常会暴露出一些矛盾事件,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重要经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形式,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例如,在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不仅应要求学生搞好观察和操作,还应提醒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围绕活动前提出的问题,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及产生的想法跟本组同学说一说,使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成为由思维和语言参与的完整的探究过程。再如,针对一些学生的抽象、归纳、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活动过程和结果。不要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鼓励、引导的方法。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探求意识,又能保证探究知识的航船继续向预定目标前进。适时提供科学名词,共同总结结论。在师生研讨中,学生的成果发现不一定都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将想法表述清楚。只要这种说法能反映出科学概念的内涵,我们就可以及时提供科学名词,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重新加以表述,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应注意的是,科学名词的提供必须适时,因为在不适当的时候将科学名词介绍出来,学生不懂,难以同化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中去。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科学家的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探究教学也是从指导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开始的,科学家在发现问题后进行研究是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探究教学也是根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的程序,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程序是相同的,只是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对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研究过程。总之,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的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来。

10.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十

韩立福教授在辅导中告诉我们: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新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这种新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今天的教育审视的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在研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此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嵌入问题训练模式。该阶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将问题嵌入导入新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此阶段的教学流程是复习旧课,巩固知识;自主导学,合作指导;小组展示,规范指导;问题训练,科学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第三阶段是问题发现生成模式。包括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导入,评价学习;问题生成,合作解决;问题训练,科学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第四阶段是问题展示解决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呈现目标;小组合作,呈现问题;展示解决,合作评价;解决训练,科学评价;总结概括,提升意义五部分组成。

最后一个阶段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11.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6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37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意识得以培养。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必须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审视、定位我们的教育教学,树立“人本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思想政治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树立“人本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这特殊的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效率低下”的现状。为此,笔者以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增强了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二、高中政治课实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善于把握随机课堂

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开放随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不在教师准备范围之内的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应对和处理这样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便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知识积淀。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虽然会尽可能完善教学设计,但是这个框架却很可能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所“破坏”,而教师的应变能力便是处理这种状况的关键。对于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改变原来的探究设想;对于没有什么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能妥善处理,一方面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能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当然,这种应变能力是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自信心作支撑的。

(三)以练促学归纳提高

当堂练习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训练来发现和总结各知识点相互间的规律,积累方法和技巧,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努力改变思维定势,加强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古代的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合理评价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趣技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融洽师生关系。比如讲解《因果联系》时,可选用酒驾致人死亡的漫画,引导学生讨论:

1.酒后驾车与去火葬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样既可以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打开智慧大门,引起学生质疑,又可以让学生把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求异创新能力。

1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篇十二

1. 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1.1 歌曲、游戏激趣

轻松愉快的歌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净化人的心灵, 提高人的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引进歌曲, 以歌促学, 以歌带学, 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天地, 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 在歌声中交流, 在歌声中吸收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可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并有利于初学者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对于英语中的对话, 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真实的环境, 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如在教学购物的对话时, 老师可让学生把教室设计成超市模样,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角色可担, 或为售货员, 或为顾客。在自然的环境下, 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 都有收获, 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 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1.2 利用成功体验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仅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而且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 同时渴望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尤其是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随时捕捉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 帮助学生形成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把理论、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易于巩固。

在教学中, 除了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外, 也可利用直观教具和简笔画等教学媒介, 把教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2. 开展小组活动, 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以及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所运用与掌握的知识。活动中, 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 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营造积极氛围, 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并积极投入状态, 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 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 以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 使学生如沐春风, 不知不觉地亲近教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 就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4. 加强师生交往, 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 既有师生的交往, 又有生生的交往, 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13.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十三

最近几年学校开展并鼓励教师多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疑惑所以查阅资料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并摘抄下面文字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探究能力”。但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仍存在着对科学探究理解的偏差,使“探究教学”进入似是而非的误区,“探究”在本人也存在很多的疑惑,所以查阅资料进行了相关的学习

一、关于探究的几个重要概念

1、探究的含义:中文“探究”一词源于英文inquiry,其本意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相似之处,但学生的探究学习绝不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2、探究的特征(要素):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本专著,对科学探究式教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比较有说服力的阐述,其中,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⑵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⑶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⑷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⑸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我们通常把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归为探究的七大要素,原因就在于此。

二、课堂教学应该走出探究的三个误区

1、不要将探究理想化。如果理想化地理解探究,很可能会认为只有包含上述全部五个基本特征、且每一类学生的活动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才能称得上是探究学习。导致有些老师在组织物理教学的时候,总是试图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

2、不要将探究形式化。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现象都可称之为形式化的探究: ⑴教师热衷于分组实验,言必称探究,不管有没有必要,可行不可行,或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还会因无谓地浪费时间,而导致后面的知识来不及学习。总之,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学生原有的基础,对过分容易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强求学生探究,这也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一。“课堂内发生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或露出兴奋的表情时等等。这些地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的地方。”

⑵教师以问代讲,一问到底。虽然课堂教学从来都离不开问题,新课程也特别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但关键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大量问题要么思维含量极其低下,学生能脱口而出,要么空洞无边,让学生不知朝哪个方向思考,一脸茫然。显然,这样低劣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与探究“精神”背道而驰,这样的问题问得越多,只能使学生在课堂探究的歧途上越走越远。前面也提到,“问题”往往被视作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所以好的问题,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根据同行和专家们的研究,好的问题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要有启发性,通过层层递进关系的体提问,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②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重点,别引导学生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周旋;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尽量接近学生的“思维区”,即“跳一跳,够的着”的问题,否则,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③开放求异性,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达到“殊途归一”的效果。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他方法?”“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3、不要将探究“神”化。这里所说的把探究“神”化,指的是有些老师把探究的地位看得过高,认为学习物理就是学习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万能和“至高无上”的“神”,有了探究就有了一切,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一些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把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设计的近乎“完美”,但探究得到的结论,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或者由于课堂时间的制约,导致探究只有过程没有结果,探究到哪里就停在哪里,更没有组织学生进行与探究结论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这种把传统教学的“重结论,轻过程”推向另一极端——“重过程,轻结论”,尤其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中更是屡见不鲜。

其实,任何探究活动都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在一定的概念原理指导下,观察现象,形成问题,进行思考推理,使科学理论(探究结果)在探究中步步逼近真理。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力的图示都不会画,怎么能够去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学生连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哪些特征都不知道,又怎么去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呢?在物理学习中,每一次的探究结果往往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学生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以上摘抄的文字本人也有同感,1不要将探究理想化 2不要将探究形式化 3不要将探究“神”化

本文作者说的特别好,探究教学也是基础教学,以人为本是教学的真谛,学生本

上一篇:初中作文题目集合一下一篇:英语句子基本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