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2024-10-14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共10篇)

1.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2018年春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我带的七年级两个班成绩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就上学期期末考试来看有比较高的分的也有几分的而且高分少而低分多。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待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对于优等生,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甚至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本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补差补缺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内容分析

第六章实数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基础,它的学习对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

第八章是整式的乘法和因与分解,其中幂的乘除是我们后面学习的基础。而因式分解则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通过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将分式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代数式或者是一般方程。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其中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垂直,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以及对平行的理解是本章的重难点。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并经历和体会解不等式中转化的过程和思想,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步骤,并能灵活应用。了解整式运算法则及因式分解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观察,类比,猜想等方法,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解有关分式方程。知道平行线概念,性质和判断方法。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中,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会合情推理的数学思想,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初步学会说理领会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对通法的掌握,避免过分强调技巧;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五、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数学作业检查工作,学困生辅导工作。

3、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练习,留足够的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堂堂清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从基础学起,稳打稳扎,从而觉得数学学起来并不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班班通等现代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具体教学进度表

2月28~3月1日

期末试卷分析总结

3月2~8日

6.1平方根、立方根

3月9~15日

6.2实数

复习小结

3月16~22日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一元一次不等式

3月23~28日

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月29~30日

第一次月考

3月31~4月4日

7.4 综合与实践 排队问题

复习小结

4月5~7

清明休假

4月8~12日

8.1幂的运算 4月13~20日

8.2整式乘法

4月23~25日

8.3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4月26~27日

期中考试

4月28日~5月5日 8.4因式分解

5月6~10日

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5月11~17日

9.2分式的运算

5月18~24日

9.3分式方程

复习小结

5月25~28日

10.1相交线

5月29~30 日

第二次月考

6月1日~6月7日 10.2平行线的判定

6月8~14日

10.3平行线的性质

10.4平移

复习小结

6月15~27日

进入复习6月28~29日

期末考试

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课件 篇二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有理数的意义。

2.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说出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并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感受数学对称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2.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3.疑点:明确有理数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分类,讲解时要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有理数?

(1)找区别:

结合教科书P9思考1提出问题1:

随着正负数的引入,我们学习的数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让学生分组讨论“现在你学习了哪些类型的数?每种类型各举一例.”看哪个组找的最全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说出各类数的名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种不同类型的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学生讨论分析教科书P9思考2: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小数实际上是正分数.(2)找联系:

让学生根据数的特征,找出不同“数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归纳出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正整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0

负整数 负分数统称分数.我们规定,把上面两种数 正分数 合在一起,就成了有理数,既整数和分数统

负分数

分数 称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强调零的特殊性.(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是整数)

(2)按正负性分类

问题:有理数可以分成正数和负数两类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要让学生明确:

①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有理数,是整数.② 还存在一些正数和负数是我们没有学习的,但它们不是有理数.(如圆周率π)

③ 我们把有理数中的正数部分叫做正有理数,负数部分叫做负有理数.④ 我们把有理数中的正数部分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数部分包括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 0

负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分类要明确标准,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对象属于其中的一类,而且也只能属于这一类(即要不重不漏).三、例题讲解

补充例1: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13.55 8.5,6,5,0,200,2,0.1,20%2.35,0.01,86,45810

2(1)正整数集合{}(2)负正数集合{}

(3)正分数集合{}(4)负分数集合{}

(5)整数集合 {}(6)分数集合 {}

(7)正有理数集合{ }(8)负有理数集合{ }

本题关键是要按有理数的分类方法将各数对号入座,填入时要做到不重不漏,最后要加上省略号.解本题关键是掌握有理数的分类.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2.分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3.有理数:正数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根据实际情况还可渗透以下几个数集,强化对0的理解.4.非负数: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5.非正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6.非负整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整数.7.非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同时要注意:有些数需要化简后,再判断.如-200%

在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对学生作简单的说明: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所有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分数集,所有正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正数集,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填上所给的数后,最后要加上省略号.补充例2: 判断对错

(1)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2)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3)0是最小的有理数.(4)0,1/4,2004,1.25是非负数.(5)正整数、负整数统称为整数.(6)自然数一定是正数.(7)有理数包括正数、0、负数.分析:⑴对 ⑵错⑶错 ⑷对 ⑸错(注意零)⑹错(零是自然数)⑺错(正数负数不都是有理数)

补充例3 :选择题

1.负整数是指()

A是整数,但不是正数.B是整数,而且是非负数.C是整数,而且是负数.D是整数,但不包括0.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 自然数是正整数.② 不存在最小的正数,也不存在最大的正数.③ 0是最小的整数.④ 整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A 1B 2 C 3D4

3.下面两个集合有公共部分的是()

A正数集合与负数集合B整数集合与分数集合C整数集合与负数集合 D非负数数集合与负分数集合答案:1.C;2.C(自然数是正整数和0,负整数还要比零小,整数还有0);

3.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崔恒

一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共包含以下5章 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第四章直线与角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章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法则掌握得越牢固,算理分析的越透彻,运算才能更准确,更迅速。随后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熟练的掌握整式的运算,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把数与代数式用等式表示,则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而要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册的难点部分。其次了解简单的几何知识,并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要讲透,运算要准确,在字母表示数理解要深刻。同时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代数转换思想,方程模型思维。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章有理数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二是有理数的运算。概念中的难点是绝对值,教学中应从主观到抽象逐次推进。运算中的难点是三级混合运算,也应逐次推进且应多练,学好本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奠基作用。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本章内容是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整式有关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以后数学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中不少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注意逐步推进。

第三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方程组,教科书按照“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数学模型的解-回到实际问题解决”。这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载体。

第四章 直线和角本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章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经历从事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动,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普查与抽象调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9、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做好知识的衔接及章元过关工作。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4.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24.2圆的基本性质(3)

【教学内容】 弧、弦、圆心角、弦心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心角的概念,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弦、弧、弦心距中有一个量的两个相等就可以推出其它两个量的相对应的两个量就相等,及其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弧、弦、圆心角、弦心距关系的性质

难点:弧、弦、圆心角、弦心距关系的性质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题.

已知△OAB,如图所示,作出绕O点旋转30°、45°、60°的图形.

ABO

【新知探究】 探究

一、自学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圆心角?

2、教材P82探究中,通过旋转∠AOB,试写出你发现的哪些等量关系?为什么?

在圆心角的性质中定理中,为什么要说“同圆或等圆”?能不能去掉?

4、由探究得到的定理及结论是什么?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对的弦,所对的弦的弦心距___________。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 相等,•所对的 也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___________.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 相等,•所对的 也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___________,.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的弦心距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 相等,•所对的 相等,所对的___________也相等。.

【知识梳理】

弧、弦、圆心角、弦心距关系的性质。【随堂练习】

如图,在⊙O中,AB、CD是两条弦,OE⊥AB,OF⊥CD,垂足分别为EF.

(1)如果∠AOB=∠COD,那么OE与O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果OE=OF,那么弧AB与弧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AB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什么?∠AOB与∠COD呢?

ACFEODB

5.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沪科版 篇五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组教研工作将围绕我区开展的赛马场比活动,以课程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优秀率、合格率为重点,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特结合本组的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按教务处统一部署,开学初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数学教学的新课程标准。组织学科教师围绕新教材认真讨论,将学习所得用以指导教学工作。

2.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业务学习,组织全组教师根据各年级教材特点,讨论教材教法,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加强教研组的常规管理。

教研组长经常深入备课组,了解、检查本组的教学工作情况。开学初,期中以及期末对各教师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高教研质量, 切实开展校本教研。

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切实组织好常规教研,理论学习,说、讲、评要有实效,各备课组要发挥备课组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让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融汇到教案和教学中。在常规教学中使全组达到统一进度,集体备课,根据各班不同情况编写教案,布置练习,统一考试。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教研,重点研究教材,教法,备课,练习,考试和评点。按学校要求,每次教研会,须有主讲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存资料,以备检查。提倡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以老带新,以能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听课节数按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上一堂公开课,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提出反思。

(四)加强资料建设.各备课组要编写或选用符合我校实际,课堂适应,学生欢迎的上课资料和训练检测资料。初三年级要完成初三全年大部份教学任务以及第一轮、第二轮复习资料的准备工作。各年级单元考试、综合考试要求既针对

中考,又符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考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前提,以适应中考变化为目的。要摸索出适应学生实际的小单元检测资料,电脑备份,以便选用,资源共享。

(五)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学习态度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主动,是否刻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学习方法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有成效,教师既要向学生教方法,又要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积累方法。要把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习”中来。要注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教改方向上,初三年级主要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试能力上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初一年级要做好小学、初中教学的衔接,重点是把学生尽快地引上正轨,同时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初二年级要以培养优生和缩小后进面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用鼓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赞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各位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确立自己的教改课题。

(六)继续开展培优辅差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较好的年段三分之一的学生,组织每周一次的提高辅导,定员、定时、定内容。对于学困生,各班根据每次小单元考情况,及时对学困生进行补缺漏,细水长流。各年段组织一次竟赛活动,以激发优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我们教研组要多进行合作交流,发挥整体效能。教师间要建立积极互助的伙伴关系,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分享教学资源,形成教研合力,以尽快提高教研组整体教学水平。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二

一、工作的重点和特色

1、努力建设一支勤奋好学的优秀备课组。

2、努力探索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集体备课,力争每一节都成为集体智慧结晶。

4、积极推进教育技术运用,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5、积极开展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自主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中。,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2.以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为宗旨,着力提升课堂效能,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数学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好的成绩。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5.努力使备课组活动常规化、制度化,认真落实 “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反思”常态化,争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具体的工作措施

1.在教师方面:

(1)积极开展备课制度

①时间:每周三上午第一节课的时间。

②地点: 八年级晚修课室(东楼一楼)。

③要求:每位发言人要认真钻研新材,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习题;注意进行教材的单元分析,拟定周课教学计划。全体组员要认真参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各种情况,分析学情,探讨教法。同层次班级统一进度,统一习题,统一检测。

④“随时集体备课战略”:要多到办公室钻研教材,发挥集体优势、集体的智慧。加强对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考的研究,开展组内“说课、上课、评课”。

⑤备课组具体活动安排:

(2)教学基本功和艺术

① 从教学常规入手,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②“内强外引”措施,努力用好我校的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一宝贵的资源。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借鉴外地名师资源,努力提升本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③大兴学习之风,增强集体实力,整个备课组要多学习本校其它备课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同时尽量多互相听课,特别是本校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

(3)认真学习新理论,全面提升教师基本功。

2.在学生方面

(1)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课下抓紧订正,课余适量练习”,任课老师在本学期要反复习强调这四点。要做到落实到位不放松。

②课堂做笔记,课外做错题集。鼓励学生巩固发扬这一良好的习惯。

③“量变到质变”:训练量的积累以求实现质的飞跃。小题训练,分层作业要常抓不懈。

(2)认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薄弱生辅导。老师要多关心薄弱生,通过分层作业,让薄弱生激发兴趣,多投入时间到学习中。

总之,我们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将全力以赴,不断探索。八年级是关键的一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八年级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施新课改。学习新课程新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的数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并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索。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169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培养,绝大不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机会,适当编排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坚持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以满足高程度学生的需要,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适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资源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作为认知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能准确熟练地把一些多项式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分解;

3、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

4、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5.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6、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行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7、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掌握梯形及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并会灵活运用;

9、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解决一些计算及实际问题;

10、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1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

12、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13、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14、初步认识概率的概念及用概率分析简单的事件;

15、体会数学里充满着观察、实践、猜想和探索的过程,掌握求概率的数学方法。

六、教学措施

1、认真作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六认真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主要途径,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3、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进行分层教育的探讨,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组织学生“结对学习”。

七.课时安排

第一章:因式分解 课时

第二章:分式 课时

第三章:四边形 课时

第四章:二次根式 课时

第五章:概率的概念 课时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五班总人数为33人,均为男生。其中彝族学生32人,占总人数的98%。从上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还有所倒退。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由于缺少三角形全等与勾股定理的相应知识,学生在推理上的思维训练有所缺陷,学生对四边形中的相应的数量关系缺少更深入的认识。对很多孩子来说,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代数上现行的教材降低了孩子们在计算上的难度,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计算题,讲解新课时,能又快又好的进行计算,但时间一长,学生又忘得快,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广泛的深入的理解基础上使知识在各个方面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但现在的要求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所缺失的。

在知识上学生对不等式、整式的乘法、公式、机会、平移与旋转、四边形的学习,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会这一学期孩子们在代数中无理数与实数的学习,对数的认识上一个台阶,函数的学习,比例与相似,也会使孩子们在数学的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前面的学习为这一期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最令人担心的是班级中的差生的学习,无论如何要尽可能的使他们跟上班级体整体前进的步伐。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所进步,也要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孩子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孩子们在这个初中阶段这个最重要的一年中还剩下一期的时间里能更上一层楼。

本学期中,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用面积来证题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认真完成,另一半的学生需要教师督促,成为老师的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大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学习风气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德育因素,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结合分式的运算将指数的讨论范围扩大到全体整数,学会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掌握这种方程的解法。教学中要学生充分去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过程中的坎坎坷坷,做到对概念的深刻掌握与运算的熟练进行,对一些要经常运用到的化简要在课堂让就要让孩子们掌握,不要寄希望于课外,否则会增加差生的人数。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本章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其难点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代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直角坐标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对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愈往后,愈显出其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为数形结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章的学习对中等与中等偏下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困难,对知识间的相互转换感到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学生多画图、多思考,适当的放慢教学进度。对知识要达到熟练的转换的程度,并且要求在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概念。本章要使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同时注重介绍数学文化。本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难点是运用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及其合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九章 四边形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各种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证明和计算。本章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章的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类似,推理论证的难度也不大,教学中要注意用“集合”的思想,分清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梳理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数据的描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并能运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教学中要合理使用计算器,发挥计算器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重点集中在理解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和体会统计思想上来。

三、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上,学习分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判定,学会描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能分清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会计算极差和方差。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上应该要上一个台阶。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3、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5、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十六章分式  13 第一周~第三周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8 第四周~第五周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7 第六周~第七周半期考试

6.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六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器材准备

天平、量筒、烧杯、水、铁块、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

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

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把同种物质的物块增加至3块,部分小组测量水和

酒精等液体。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

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

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小结

1. 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 密度单位的换算

3. 实验过程反思

练习设计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

度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体积是0.5dm3的蜡块,质量是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将蜡块切去3/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

填在了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松木1 10 20 0.5

4 松木2 108 216 0.5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A.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1、2(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⑵比较1、3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⑶比较2、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松木块做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请你在图提供的方格纸上,用图像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

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7.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七

一、基本要求

1.通过一些事例展现自然界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神奇。

3.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就是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解释的。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觉,以神秘感最为奇妙。”因此,借助这些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段标“在自然中---”。按照从天空到大地,从山峰到江河的思路设置自然中的神奇。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自然界的神奇无处不在。这些现象涉及力、热、声、光、电、能量等物理分支学科,并且与天文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交融。

在讲解彗星时,可讲哈雷的故事。他的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对“哈雷”慧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而且是在其死后的17年才准确应验:分别于1759年、1835年、1910年、1986年如期出现,周期约75年。因为他的贡献,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颗彗星。还可以向学生说明,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的单位是用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宇宙和人》的片断。

“夕阳西下”时有了壮美的血色黄昏,可向学生补充问: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蓝蓝的天,这又是为什么呢?老师不必详细回答,可只说这与光有关。

“咆哮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因此在奔腾时会冲跨堤岸,摧毁房屋。而声音也具有能量,因此甚至是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厚厚的常年积雪由于自身的重力,已经是危如累卵了!

“龙卷风”又叫旋风,是极具破坏力的天然风暴。由于高速流动的旋转气流造成某一区域空气压力的变化,这个压力会很大,甚至卷起一千米的水柱!可以向学生们讲下雨会“下鱼”的事情,就是龙卷风作怪。

第二段标“在生活中---”。按照衣、食、住、行的思路设置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中的神奇。

这些现象似乎很平常,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仔细探究,却能发现这些神奇中蕴藏了人类非凡的智慧。它们与物理学、技术发明关系密切。

“倒饮料的诀窍”是与大气压强有关。看起来被水“折断”的筷子,其实并没有断。建议不必向学生详细讲,通过日后的学习到时自会明白。

“拉链”是方便好用的东西,现在拉链的品种层出不穷,材料不仅是金属,还发展到了塑料。人们不仅将其应用于衣服、提包,其他行业也使用。可以说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因此,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是1893年,美国人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发明的。

“圆珠笔”是美国人首先发明的。后经过近50年的改进,才有了今天我们使用的圆珠笔。圆珠笔的油是由重力的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

“冲浪运动”的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降低了重心,稳定性提高,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穿行。

“撑竿跳高”所用的撑竿要有很好的弹性,运动员就是利用撑竿恢复原来形状时弹力将自己“弹”向高处。

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建议老师们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当然材料不要多,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同原理的不同现象,显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精彩。

三、教学建议

1.将有关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用多媒体讲授。条件允许,可以配上音乐、电视片《宇宙与人》《神秘的自然》等。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讲解。

2.在讲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时,可以演示或探究的方式进行,以便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如探究拉链的开启、闭合原因等。

3.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全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点讲一些内容。讲解中可以简单的解答一些问题,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但不要把所有问题都留给学生。

用心

爱心

8.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篇八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9.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九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1、引入新课DD奇妙的水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其实,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今天,让我们开始对水进行科学探究吧。

2、开始新课

(1)水之旅

实验探究DD人造雨

将冰放入水壶,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戴上手套,用勺子靠近壶嘴。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水;如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可以结冻为冰。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和学生一起学分析云、雨、雪等形成的知识。太阳照射使地面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小水滴结冻,水便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像冰变水那样,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melting),固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meltingpoint)。当温度生到冰的熔点(也叫冰点)时,水便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

春天到了,冰雪会熔化加热了,水会变为水蒸汽。

水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vaporization)。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其一为沸腾(boiling),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boilingpoint);其二为蒸发(vaporation),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过程。

(2)科学探究DD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那么如何知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呢?下面我们首先来探究水的熔点与沸点。

冰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熔化?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在熔化和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呢?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

要学生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将碎冰和温度计放入使管,按图10-9装置加热碎冰,观察冰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按图10-10装置加热水,观察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请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点。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10.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十

霍山县诸佛庵中学

谷旭

一、教材分析

相交线是几何学习的基础,而且还大量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中。教学时刻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观察,了解概念的本质,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亲身感悟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际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

2.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对比。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师多媒体出示图片感知相交线和平行线-------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

(二)学生展示,点评补充

1.学生说说生活中给人以相交线形象的实例。2.学生画相交线(学生展示板演)。3.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个角?

4.将这些角两两配对,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见导学案)

小组汇报填写结果,师生补充、归纳,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师多媒体出示习题判断对顶角(见课件)学生说明理由,师生点评总结。

强调: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产生的。

(三)合作探究

观察下图∠1和∠3,∠2和∠4,猜想一下数量上有何关系,你能几种方式去验证你的结论?如何用几何说理的方法进行推理说明?

1.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可以从度量、折叠等方法去探究对顶角相等。(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折叠法演示对顶角相等)

2.每位同学所画的图形不同(师旋转相交成模型)那么同类的角关系是不是不变化呢?

3.学生会作学习运用几何推理的方法证明性质。

学生先尝试推理说明,师展示过程,强调步步有理有据,规范证明。

(四)当堂检测

学生尝试完成练习(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

师多媒体出示表格总结知识点,强调研究方法及对顶角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

上一篇:三毛流浪记五年级读书笔记下一篇:五年级上下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