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2024-09-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精选13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现代化建设

1.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在今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总结, 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是我们党和人民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还没有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没有照搬照抄苏联的“城市道路”, 而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现状和中国革命的特点, 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社会的现状也是积贫积弱的, 生产力水平很低, 对于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很大的难题。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实际状况, 首先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这也确定了我国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向世界宣布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次,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把我国向社会主义推进。最后, 提出了两类矛盾说, 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正确加以区分,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证明。

2.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出发点, 形成了一系列的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走上时代的舞台, 在总结以前的经验基础上, 并吸取了一些教训, 结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四大理论和九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这四个理论。九个方面是指:在发展道路上, 我们始终坚持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动力上, 是要坚持改革开放;领导和依靠力量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发展阶段上,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任务上,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形态上,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国际环境上,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主题;在国家统一上, 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邓小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 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进一步解答了人们的困扰和迷惑, 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引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应对国家发展的所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而提出来的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统一又有所创新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这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更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就长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世界发展的进程, 对此我国政府积极主张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外交纷争和国际矛盾, 同时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尊严, 保证了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和领土的完整,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扬。

“三个代表”思想是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所以在必须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才能从容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难题, 才能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好的发展。

4.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着重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新阶段, 从党和国家事业更好发展的全局出发, 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提出的关于发展的理论。

进入到21世纪, 既是一个必须仅仅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在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但是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我党所肩负的使命和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出发, 结合国内发展的新要求,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向度 篇二

东南大学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以下简称张著)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张著以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唯物史观进入中国为起点,系统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内在张力,并以此为依据,从理论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历史走向进行分析与概括,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向度,从而为我们从理论的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脉搏开辟了崭新的视界。

就我国学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实践层面,着力于体现中国革命和建设成果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d这当然是重要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除了从实践层面展开以外,我们还应该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化。客观地说,我国当代哲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相关的研究工作还略显薄弱,尚未出现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社会认可度的理论观点,系统性、规律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祥浩教授的这部专著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张著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立论的维度上,而且渗透于其谋篇布局之中。根据笔者的理解,在理论框架上,整部书稿所包含的六章、四十万言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属于知识性的描述。著者在这里阐述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不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认识误区,并对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流派进行简要介绍,意在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与“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涵盖第二至第五章,属于历史性的梳理。这是全书的主体。在这一部分,著者将从1919年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唯物主义传播期;1928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完整哲学体系建构期;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期以及1978年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期。对于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情状,著者尽量引用原始资料,分专人和专题进行评述,在保证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前提下,力求全面、翔实而又深入地进行透视,表现出一位学者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严谨作风。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属于逻辑性的分析。在前两部分奠基性的工作完成后,著者开始从理论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走向进行演绎。张著认为,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日益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方式上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流派发展;其次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思路上由哲学政治一体化走向哲学的独立发展;再次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开放程度上由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味批判发展到强调吸收;最后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走向上由照搬苏俄模式到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值得提出的是,著者在这部分结合自己在长期研究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中的感悟,从主题、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七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趋同问题。“趋同论”的提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周密,颇有说服力,可谓全书的“点睛”之笔!其可贵之处在于使我们找到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整合研究的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先达先生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中国化……”我们知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哲学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趋同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获得不竭的理论源泉和持久的思想动力,从而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要之,这三大板块以“述”启其端,以“史”贯其中,以“析”立其论,通篇体系完备,条分缕析。其叙议相映、史论结合的运思方式和缮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彰显出著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另外,运用平实而凝练的语言抒写深刻的思想也是张著的显著特色。如“在思想史上,任何一种有影响的学术思想在发展中都是要分化的。以中国的学术而言,儒学在孔子之后,就一分为八;墨学在墨子之后,也一分为三,……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弦之音不好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正常情况下学术界应有的气象。”又如,“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构建精神家园的功能,而不认为它只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这是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再如,“与建国以后所有的学术论争最后都要走向政治批判一样,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最后也变成了对俞平伯的政治批判”等等。如此体悟之语在书中可谓俯拾皆是,著者或概括,或引申,言简意赅,游刃有余。

总之,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热潮中,张著能够摆脱常规研究理路的束缚,择取独特的视角,以丰富而厚重的史料、精致的逻辑架构和质朴而精准的语言为基础来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理论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工作中,张著确属一部能给我们以重要启迪的力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

1.1941年,毛泽东在()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明确界定。A.《反对本本主义》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论新阶段》

2.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是()A.刘少奇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3.邓小平在领导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特别强调()A.独立自主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4.胡锦涛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5.“实事求是”的“是”,指的是()A.客观事物 B.研究探索 C.客观实际 D.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9.实践基础上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B.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在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的贡献有()A.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B.特别强调解放思想

C.领导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D.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解放思想是()A.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B.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C.实事求是的目的和归宿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4.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的历史上曾存在的错误倾向有()A.教条主义 B.本本主义 C.经验主义 D.主观主义

5.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 B.克服片面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6.1978年以来,被誉为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有()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四大报告

7.江泽民提出:创新是()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阶级团结战斗的精神支柱 D.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8.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2.党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四

一、单项选择(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

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A)

A.实践 B.客观事物 C.党的文件 D.马克思主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除姓“资”姓“社”抽象理论争论的干扰

5.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B)

A.1978年的全军工作会议 B.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82年党的十二大

6.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A)A.《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口号的提出

D.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7.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C.《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最先发表在(C)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理论动态 D.红旗杂志 9.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B)A.刘少奇 B.毛泽东 C.邓小平D.江泽民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A)

A.思想路线 B.组织路线 C.工作路线 D.政治路线 10.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D)A.《整顿党的作风》 B.《反对党八股》 C.《反对本本主义》 D.《改造我们的学习》

11.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核心是(C)

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创新精神 D.坚持执政为民

13.坚持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是(B)A.科技创新 B.理论创新 C.体制创新 D.观念创新

14.江泽民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是在(A)A.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

B.2002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 C.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

D.199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A)

A.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B.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正理论 C.不断根据实际的变化改变理论 D.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换理论指导 1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C)A.基本纲领 B.组织原则 C.思想路线 D.基本路线 18.“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D)A.《论语》 B.《孟子》 C.《史记》 D.《汉书》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B)

A.提倡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 D.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2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理论联系实际

C.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D.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1.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概念的时间是(A)A.1930 B.1938 C.1941 D.1945 2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独立自主 2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B)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24.研究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最早的文章是毛泽东的(C)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对本本主义》 D.《新民主主义论》 25.江泽民第一次使用“与时俱进”概念的时间是(A)A.1992年 B.1997年 C.2001年 D.2002年 2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B)

A.综合国力标准 B.生产力标准 C.人民生活标准 D.社会主义标准 27.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D)A.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 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C.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28.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处于领先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9.(C)是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30.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C)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1.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C)

A.解放思想 B.求真务实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32.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文章是(D)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整顿党的作风》 D.《改造我们的学习》 33.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是(A)

A.1978年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讲话 B.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

C.1987年十三大 D.1992年南方谈话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A)A.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B.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5.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36.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B)。

A.制度创新 B.理论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改革开放 D.为人民服务 38.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9.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D)

A.马克思主义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取代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已经过时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 D.它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A)。

A.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

41.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是(D)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4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是在(B)

A.“文化大革命”过程中 B.“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D.新民主义革命过程中

43.党内教条主义的突出表现是(C)

A.从实际出发 B.经验主义 C.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D.理论联系实际 44.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A)

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胜利 C.城市到农村战略的胜利 D.新时期总路线的胜利 45.率先批判“两个凡是”的是(C)

A.毛泽东 B.华国锋 C.邓小平D.周恩来 46.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实践的基础上(C)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C.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不断解放思想 47.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C)

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B.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 C.实事求是 D.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48.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首先必需坚持(C)

A.实践标准 B.真理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生活水平标准 49.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真理标准争论的实质是(C)

A.哲学原理问题 B.具体问题

C.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具体认识问题 50.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要(C)

A.先分清姓“社”姓“资”问题 B.先反复论证澄清是非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先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二、多项选择(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BCD)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3.坚持与时俱进意味着(ABC)

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BCD)A.尊重历史性 B.体现时代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ABCD)

A.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BC)

A.停止批判“四人帮” B.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

C.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D.实行市场经济

7.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体现在: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地位(ABC)

A.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丰富了和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 B.科学揭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指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

C.注重从制度上建设,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D.阐述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8.党的思想路线就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哲学基础的两篇文章是毛泽东著的(AB)

A.《实践论》 B.《矛盾论》 C.《反对自由主义》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0.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BCD)

A.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 B.冲破思想禁烟,拨乱反正 C.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

11.下面属于表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在统一关系的选项是(ABCD)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D.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的内在统一

1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因为(ABC)。A.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C.它主张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

D.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1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

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ABCD)

A.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D.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15.1978年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D)。

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的讲话《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同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l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1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因为(BCD)。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线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

17.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工人只要有一个壮实的身体,大多的文化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在世纪初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却由一名普通的吊车司机成长为桥吊专家,他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并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时代工人的新风貌,反映了工人阶级自身素质建设由单纯体力型转变为人脑体结合型。许振超的事迹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变化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哪些核心内容?(BCD)

A.独立自主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不断创新 18.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C.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D.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型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 20.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ABCD)。

A.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B.看到《共产党员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C.看到广大党员十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更大变化 D.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三、判断题(要求判断正误,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A.正确 B.错误(B)

2.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A.正确 B.错误(B)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A.正确 B.错误(A)4.“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列主义。

A.正确 B.错误(A)

5.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

A.正确 B.错误(B)6.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A.正确 B.错误(A)

7.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这是从毛泽东开始的。

A.正确 B.错误(B)

8.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A.正确 B.错误(B)9.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A.正确 B.错误(A)

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工作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A.正确 B.错误(B)

四、分析论述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五

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个历史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方面,正是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内容的各个方面。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凝聚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理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以及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理论,等等,也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创建时间:2007-3-28 9时45分

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依据这种精神,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对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大理论成果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创建时间:2007-3-28 9时45分

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一脉相承性。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六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分析

城乡一体化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 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问题, 我们必须弄清城乡关系的一般理论。

关于城乡关系理论, 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城”, 什么是“乡”。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原始农业的发展, 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了剩余。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并逐渐形成了交换剩余产品的场所——市。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及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城市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正是乡村孕育着城市的发展。乡村本身从定义上讲, 主要是作为从事农业的人口的集聚地, 分布比较分散。根据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乡村是指城市和镇以外的其他地区, 包括集镇和农村。集镇不同于城镇, 它是指非建制镇, 我国区别其他国家, 建制镇是属于城镇, 即城市范围。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两大类的学术观点: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 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逐步消灭城乡差别,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理论, 主要阐述的是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变化与规划等, 其中含有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城乡社会发展方式理论等。其代表性学者及观点有以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为主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 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 并对其做了经典的评注。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 吸引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 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这个二元经济理论后来得到另外两个学者 (拉尼斯、费景汉) 的发展与补充, 并成为了影响全世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经济学理论。还有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 (Garden﹒City) 的设想,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论述了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缺点, 提出了“城乡磁体” (Towncountry Magnet) 概念。他认为“城乡磁体”可以避免二者的缺点, 兼具两者的优点, 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个城乡结合体被称之为田园城市。这个理论曾经掀起了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波新城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理论中, 对于城乡融合理论作了丰富的阐述, 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城乡融合, 即“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包含丰富的城乡关系与发展的内容, 以下概括重要几点:

1.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马克思曾就城市和乡村, 从各自功能角度给出过定义,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市与乡村正如马克思所言, 最大的区别就是城市代表着较大的社会经济规模与较高的人口密度, 以及城市中的人与乡村中的职业上的不同。一般生活在乡村的人, 以个体为主体, 较多的从事农业生产, 而城市则是非农生产的集聚地, 并参与较多的是工商业等社会事业。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导致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分离。

2.城乡分离的产生。马克思认为, “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 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 社会的全部经济史, 都概括为这种分离运动。”他们同时指出了城乡分离、对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 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 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 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恩格斯则是最早系统地阐述“城乡融合”理论的人, 他在著作中阐述了关于实现城乡融合的标志, 一个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 另一个是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3.城乡分离与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 城乡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 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城乡对立进行了深刻地剖析。马克思、恩格斯说过,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城乡差别和分离, 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城乡分离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的过渡、地方局限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乡村由于生产力工具等的局限, 村民生产力的发展必定受到限制。甚至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使得乡村居民更加的闭关自守, 与世隔绝, 缺少了一定的精神生活与创造力。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联系

我国第四代领导集体总结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创新与中国化的过程。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自然成为我国建设城乡一体化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中国化的时代体现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加快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历史证明的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在上个世纪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施差别化对待, “重城轻农”的历史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破除二元结构, 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我们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体现, 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 城乡发展上产生的差别是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中城乡融合的出现是在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阶段。根据已有的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 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时, 城市经济中心开始向郊区转移, 才出现城乡融合。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乡融合的黄金期, 是这个时代给予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机遇。

2.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更好地开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 无论是城市居民或者乡村居民都将成为政策惠及的对象。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仍然无法消除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 导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着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农村居民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基础社会等水平远远不足城市的一般要求。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 城乡比例3.33:1, 这一比例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由城乡分割的政策区别走向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从而消除城乡差距, 惠及全民。

3.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更是顺应当前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国际大环境。国家经济增长所进行的竞争以及社会综合实力的竞争, 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与国的竞争, 而是渗透到城市、区域的层面。换言之, 以城市为中心所构成的区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加强区域竞争力, 从而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二)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新阶段和未来城乡关系的健康发展, 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在城乡关系的建设上, 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并将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 统筹兼顾的理念落实到我国城乡建设的具体实施中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了人际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城乡的和谐共生共荣以及人在更高程度上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更高发展和彼此融合的过程和状态。我国发展城乡一体化最终是要使城乡经济相互支援, 共同发展, 城乡社会相互协调, 共同繁荣, 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因此,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不以人为本, 企图用城市代替农村, 违反科学, 无端扩展城市版图的方式都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城市与乡村各司其职, 各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 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总之,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城乡关系建设中, 我们必然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旗帜, 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但这并不代表要闭塞, 所以要将其他科学的理论思想作为参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下, 我国必能以一个新的和谐城乡关系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发展奇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2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8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547页.

[6]埃比尼泽.霍华德 (著) , 金经元 (译) .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 2000年.

[7]刘易斯.芒福德 (著) , 倪文彦, 宋峻岭 (译) .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年.

[8]顾朝林, 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新华文摘, 2009 (6) .

[9]杨铃.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经济问题研究, 2006 (9) .

[10]陈锐, 牛文元.城乡一体化和谐城市的战略构想[J].战略与决策研究, 2007 (5) .

[11]王德忠.吴晓曦.高小青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化;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我国共产党在民主管理政治道路之上,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已经找出一条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符合中国国情需求的发展道路,并且通过大量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体系中国化发展的目标。下文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当前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之中,所构成的一种治理国体,同时也是确保最终人民能够对制度加以影响和掌握的有效政权领导措施。这不仅仅是我国各项政治制度建立期间的基础所在,同样也是我国政治体系中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采取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协商的执政制度,这是我国在进行相应制度建设期间所应用的制度,同时,也是党在针对相应的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之后,所研发出的新型党政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共产党的政党理论、制度等方面所得到的大幅度发展以及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

西方国家在针对相应的民主政权建设期间,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三权分立原则,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中所存在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之中,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就是民主政治,那么该项政治活动实际上就是利用对于基础之上的集中以及对于指导之下的所存在的集中民主制度进行紧密的结合,党和国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对于人们自主所具备的民主权利加以保障,在民主的核心基础上,来进行了各方面意见集中,从而针对多方面利益进行协调,促使集体能够良好的行驶自身权利,科学合理的做出相应的决策,最大限度的为人们利益、意志提供保障,并且加以实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将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共产党领导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所呈现出的本质特性,同样是也我国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理想。

首先,党的领导是保证。在我国这类型的大型人口国家中,其民主政治工作的建设,不是一个完全自发性的事件,如此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在这期间就促使人们自身的利益呈现出了广泛性、多样性。但是要真正的促使人们自身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从操作以及制度上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艰巨性,那么要使得人民利益得以实现,就要找出一个能够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且这个利益本身,必须要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人民群众自身的意愿,以及整个党政治体系的核心内容。如此一来,便能够在政治体系核心的影响、带动下、组织下,来完成各个方面的协商,针对共识、成功经验等方面的基础加以利用,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确保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并且在该政策的引导之下,还能够促使党内的民主政治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影响。就目前来说,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并且也只有在我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带领下,才得以促使人民当家做主,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在社会主义国家之中,人民就是国家发展、管理的主人,党政体系仅仅只是在接受了来自人民对于国家发展所呈现出的期望之后,来代表人民执行管理权力的一种工具形式。这类型的管理措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所存在的特殊性质。那么有此可以看出,党所存在的执政本质或者说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真正的当家做主。

最后,严格执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这几个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说离开了党的领导,那么依法治国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目的就完全无法实现,中国就会转变成一盘散沙的境地;但如果说离开了人民当家做主,那么所有的一切不受到人民监督,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也就同样山丘了任何意义;如果说脱离了依法治国的政策,那么党领导以及人民当家做主这两个方面的实现途径以及保障就会完全消失。仅仅只是从基本的结构体系上来看,无论是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还是依法治国的统一等方面,实际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人民所具有的权利、自由,促使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能够得到提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战略

在共产党体制中,党内民主措施是其中的生命力,但是对于社会主体制度来说,人民民主才是其中的生命力所在。但就本质方面来说,这两个方面的生命实际上极为深刻的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是体系之中各方面的精神本质以及内涵所在。只有采取党内民主的措施,才能够真正的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朝着人們民主的方向进行发展,而从这方面来说,实际上能够有效的揭示出这两个部分之中所存在的联系。

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工作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那么就需要对于党内民主加以贯彻,以此来促使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所起到的示范、带动效果,这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在进行构建期间的一个和新途径。现目前,党内部通过对于党代表任期制度、党代会常任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试行,这方面的措施使得党代表打回所发挥出的作用越发的重要;党员干部体系中所存在干部任免票选决策制度、县级下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多个方面选举制度,都有效的强化了党内制度选举期间的公开性、民主性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不间进行大力度改革的过程中,促使党的代表打回作用不断强化、加强了党选举的公开性、民主性。而大量的改革思路,对于人民民主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带动、示范作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自身也逐渐在民主实践之中进行了大量创造,对于党内民主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发展,马克思民主政治理论必然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抒望.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中国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03)

[2]夏春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J].北京社会科学,2007(06)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八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市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依据。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九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十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实践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从历史高度阐述了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发展实际,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8-02

群众路线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而诞生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也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贡献。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入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自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党因热衷和盲从共产国际教条,照抄照搬俄国治国理政的建设经验,不顾中国革命发展实际,一度使中国革命陷入被动、萧条、迷茫的低潮。为此,我们党开始审视和反思在革命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闪耀着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新思想、新学说,便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这一历程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道路不仅得到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此中国革命便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群众路线具有先天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相互依存关系。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生动的、鲜活的理论来阐述和诠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中国历史,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表现出的雄心壮志和无限热情。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针,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的有些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按规定动作进行自我整改和修正,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从而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生活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目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带动工作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陷入事务主义怪圈当中无法自拔,认为“工作第一,学习第二”,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意识不强,导致学习口号震天响,就是干打雷不下雨。下基层调研主动性不够,针对性还不强,有时流于形式,往往走马观花的看一下,没有对基层整体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指导基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思路和办法不多。有的是问题式干部,大手一挥,指指点点,角角落落都是问题,但整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对策不够,结果问题还是问题,并未因问题查摆而消除。官僚主义盛行,有的服务意识不强,总认为“我是领导,你是下属”,“我讲你听着,我坐你站着”,对基层调研不深入,光调不研,指导力度不够,光指不导。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欠考虑,正激励不多,负激励不少,办法不多,脾气不小,导致下面做事“领导来了一阵风,领导一走不再动”,消极应付。享乐主义阴魂不散,有的一上班就犯困,一下班就振奋,工作多了躲着走,酒场来了躺着走,曾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已忘记,在他们眼里,吃吃喝喝是常事,玩玩乐乐是美事,铺张浪费是小事,生活极度腐化。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主观方面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跟不上趟,业务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升;不仅是外界环境变化了,有些干部的内心也钙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退化了。要解决问题,根治“四风”,就要知“耻”不懈怠,时刻用三面镜子对照检查。查找自身问题要用放大镜,俗话说:“勿以悉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微。”“放大”就是从“小”处看“大”,充分认识小问题的大危害,防范小隐患的大危险。用“放大镜”就是见微知著,堵住蚁穴,防微杜渐;深挖问题根源要用显微镜,认真追溯问题成因,仔细剖析成因背后的源头,让“隐问题”明朗化,在自律和他律监督的“阳光”下,杀杀菌、消消毒;自我整改要用整容镜,时刻站在规章制度和人民群众的整容镜面前,恪守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各种日常管理事物,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知“责”不懈怠,认真做好“四种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理论上深化对作风问题的认识,真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切实做到“民忧其忧,民乐其乐”,为人民站好岗、值好班,服好务;做廉政上的“清白人”,逢事为群众着想,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上级要求的内植于心,制度规定的外践于行,群众期盼的立说立行,切实做到规定动作清清楚楚,自选动作明明白白,既要工作守本色,也要呈现新特色。做作风上的“规矩人”,强力治“庸”,认真查摆是不是每天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强力治“懒”,认真查摆是不是懒于学习、疏于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甚至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强力治“浮”,认真查摆是不是下去调研有头无终、虎头蛇尾,是不是学习上级文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强力治“散”,认真查摆是不是纪律涣散,消极懈怠,自由主义严重,明哲保身、八面玲珑。做事业上的“带头人”,谋事以身作则,创业身先士卒,做人扎扎实实,说出的承诺要践行,定下的事情要执行,切实处处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自身能力,科学进行决策,把工作纳入长远化、规律化发展的轨道,创造出让人信服、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知“难”不懈怠,努力做到“四净”,头脑要“净”,抗拒四风,宁静致远;心地要“净”,公道正派,心境纯正,毫无私心。嘴巴要“净”,不乱吃乱喝;手脚要“净”,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训言,要走廉洁的正路,不走奢靡的邪路。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检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试金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有了深层次的领悟和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责任自觉和理论自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是在广大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也必须从群众实践中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群众中去,以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固国兴业的传家宝,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树立优良作风,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问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盼,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求福祉,这不仅是群众路线精神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1).

〔2〕谷正.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J].理论导刊,2015,(01).

〔3〕陈足元.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J].南华大学学报,2007,(01).

〔4〕张立辉,徐学初.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

〔5〕刘艳霞,王桂云.群众路线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张西山.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朱进有,曹富雄.科学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论坛,2009,(10).

〔8〕王西亚.基于民生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十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大学和谐德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大学和谐德育奠定了更为丰富、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和谐德育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能够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直接理论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绝对孤立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 联系概括了事物或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一切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方面的总特征;而事物、现象的普遍的互联系、相互作用, 同事物、现象的运动、发展、变化是不可分割、互为表里的, 即任何事物、现象都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着的联系。和谐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之间所呈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和处于理想状态的联系着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运行机制和良性运行状态。

大学和谐德育, 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相互联系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的理想状态;大学和谐德育实施的过程, 就是使这些要素协调配合, 形成具有活力、能产生整体效应的一种运行机制, 从而使大学德育呈现出良性而和谐的发展状态。具体地说, 实施大学和谐德育, 就是要使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双主体”之间融洽互动, 高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 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德育“四环节”之间良性对接, 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自身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教育内容之间相互渗透和协调一致, 使这些大学德育要素综合起来, 相互协调配合,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无论对大学和谐德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大学和谐德育的具体实践均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本能, 而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 融入了人的社会性, 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因此,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认为, 人也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要根据人的多种需要, “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还指出,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不仅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根据, 也是大学和谐德育理念提出的重要理论根据。

既然人是社会性的人, 大学生又处于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这就要求能够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起重要重要的大学德育必须适应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使大学生在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 确保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承担的角色自然和谐, 并且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和谐一致,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合格公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和提出大学和谐德育新理念基本依据。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个体素质划分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后,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也日益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领域, 大学德育就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 而是包含着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教育活动。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 实施全面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同时, 要把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德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 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互配合, 协同开展, 共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 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一方面, 大学和谐德育就是要承认每个大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 发展的人, 有自主创造潜能的人,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人性, 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需要, 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完善人, 把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去。另一方面, 大学和谐德育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调动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和德育内化的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享有和运用权利的主体和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学和谐德育观符合现代社会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 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真正体现大学德育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大学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 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出发, 着眼于他们自身实际, 增进个体发展, 摈弃传统德育那种对人的漠视和仅仅把人作为手段的工具理性取向转向“以人为本”, 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 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和发展大学生自身和谐的主体关系, 形成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相互协调, 这样就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进步, 最终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够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确保大学和谐德育的性质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和谐德育,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70.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十二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4、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5、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7、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兰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8、1935年,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确立是在遵义会议。

9、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0、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国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

1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13、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线是群众路线。

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15、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6、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实事求是。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

19、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4、1998年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5、1931年,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苏联经验神圣化。

6、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

8、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哪里?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

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为三个“新”: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

⑴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⑵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⑷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论述题

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它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第二,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第三,它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第二,它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体现在: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6、“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篇十三

教学理念与目的: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及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主要内容、主题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本章难点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8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依照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两重镜像。

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1)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

(1)剖析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任务。

(2)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2、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2)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4)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5)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谈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论十大关系》(1956)等著作,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概括为 6个基本方面和 3个活的灵魂:

1、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的理论。

2、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世情的发展: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2)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还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第三,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第二,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问答)

第一,第二,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及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才有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要确立的基本认识就是:

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呢?我们可以从纵向的也就是实践的方面和横向的也就是空间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或者说从历史的发展和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我们先看纵向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纵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诞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横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先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包涵着许多独创性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性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例如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又强调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农民,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主资产阶级又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中国革命的统一形式是斗争,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又强调,我们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要建立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五项斗争,是我们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等。这些思想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成果,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的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了一个重大成果,凝聚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 8

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我们再看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很多重要内容比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

同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飞跃,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个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面,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比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解释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的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的安全观,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既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 26 主义问题的问题,同时又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地回答,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同样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效果分析: „„„„„„

课后思考: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上一篇: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下一篇:新三板挂牌条件及主要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