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范文重点

2024-09-03

讲话稿范文重点(精选6篇)

1.讲话稿范文重点 篇一

1、什么是商务沟通?

商务组织为了顺利的经营并取得经营的成功,为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组织大量的商务活动,凭借一定得渠道,将有关商务经营的各种信息发送给商务组织内外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求的上午组织内外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2、商务沟通的过程:

发送者的某种意图 ——发送者对信息进行编码—信息在渠道中传递——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译码——反馈传递至发送者—可能向接受者提供的再反馈

3、简要描述商务组织的沟通功能

1)传递组织信息2)推动组织创新3)改善人际关系4)提升组织形象5)稳定员工队伍6)化解组织危机

4、列举影响组织沟通的因素,分析他们的影响

1)沟通个体因素(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沟通者的心理障碍,沟通能力的因素。沟通的对象,时机与渠道的选择有误)2)组织本身的因素(组织的结构形式,参与的群体,组织文化因素)3)环境的因素

5、上级的下行沟通的原则是什么?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沟通技巧? A合理授权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理解宽容原则,客观公正原则,自我批评原则 B多赞美给属下自信,沟通应该具有针对性,尽可能多聆听下属,注意克制情绪,保持冷静。

6、下属的上行沟通原则是什么?帮助沟通的有效技巧有哪些? A知己知彼原则,理性对待原则,权利不对等原则,注意细节原则,建设高于对抗原则 B沟通方式的采取(开诚布公式,先斩后奏,含情脉脉,指桑骂槐)沟通时机的选择

7、同事之间的沟通需要按照什么原则,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沟通技巧? A和谐沟通的原则,轻松的原则,谨慎原则,礼貌原则

B多换位思考,多互相帮助,多赞美同事,多花时间与同事交往,多微笑、8、头脑风暴法的原则是什么?

1)庭外判决原则2)思路尽可能的自由3)只追求观点的数量4)建立和完善所提出的思想。

9、一般头脑风暴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技巧?

数量要求,思维线索,信件交流链,随意涂写,点民进行,便条风暴法

10、什么是自我坦露?他对维持相互关系有什么重要性? 传递自身的信息。

11、提升人际交流一般有哪些策略? 1)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关系。(表达要直截了当

碰到问题马上行动 正确评价自己)2)善于与人相处,掌握沟通时机(不要在激愤的状态下沟通,不要对沟通有抵触情绪,勇敢而不是与鲁莽,豪爽而不落于粗俗,热情而不去与虚伪)3)重视感情投资,加强人际亲和力(真诚求实地肯定人,热情真挚的关怀人,)4)牺牲自我利益,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

12、你将要面对公司老总进行应聘演说,你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将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1)预先汇集整理自己的想法2)到朋友面前预讲 3)巧用形体语言,(正确呼吸,逐步放松)4)演说前好好休息,保持清醒思路

13、商务谈判的开局阶段为什么很重要?在开局的时候可以采用哪些技巧?

1)从谈判人员的经历及精神状态来看,大家精力充沛,精神高度集中,是准确捕捉信息,为整个谈判鉴定良好基础的最佳时刻。2)开局阶段形成的谈判气氛融影响双方的态度,从心理上左右整个谈判阶段双方的谈判情绪3)开局阶段确定谈判的基本内容,谈判的日程安排及谈判方式,为后面的实质性谈判铺平了道路4)通过开具的接触,可以直接了解到对方的谈判思路,谈判目标,同时让对方了解到我方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双方调整下一阶段的谈判目标

14、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该如何进行让步?

1)让步之前要有精心的准备2)要分清缓急3)严格控制让步的次数和幅度4)应该有明确的目标5)把握交换让步的尺度

15、在商务谈判中如果出现了僵局怎么办?

1)从思想上,打破传统观念,正式谈判中的僵局2)比重就轻3)分析造成僵局的原因并度量彼此差异的距离,凸显双方已达成的成果,强调僵局会造成的严重后果4)倘若在谈判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不定期的休会,同时召集己方人员集思广益,共商对策

16、从哪些方面可以谈判商务谈判已经接近尾声?

1)谈论问题的转化2)对方静静地听讲,转为认真的观看产品甚至动手操作产品,并多次翻看说明书3)对方成员的面部表情由紧张转为松弛,眼睛由慢向快转动,眼睛发亮,这也是你要求成交的好时机,可以将谈判的话题向成交上引,至少可以加速成交进程。

17、要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心理学上,人的性格和气质分别是指什么? 1)了解自身性格2)了解自身气质3)了解自身能力4)了解自己的兴趣 人的性格—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得行为方式中所表示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人们的内心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18、选择国内外任意一家你喜欢的公司,申请一个特别的职位,这个职位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假设你的老师就是你的主考官,写求职信和简历

19、在商务沟通过程中TOP原则的含义什么?

TOP是世界上公认的服饰穿戴原则,时间,目的,地点的首字母缩写 T;服饰打扮应该考虑时代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及一天各时段的变化 O;服饰打扮要考虑此行的目的

P;服饰打扮要与场所,地点,环境相适应。

20、请对比跨文化沟通中的美国和日本文化,总结他们的差异

日本 ——关系第一,地位意识,保守风格,语言与称呼,谈判风格(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美国——生意第一,平等意识和个人主义,语言和习俗,谈判风格(不兜圈子,干脆利落)。

21、简述跨文化沟通的策略,并为每种技巧举一个例子

A把握共性,小心差异(所有人都想得到友善礼貌的待遇,而不要粗俗无礼的对待)B提高文化敏感度(日本人要仔细看名片,美国人不会)C消除文化偏见(穆斯林为啥不吃猪肉)

D增加灵活性和耐心(与美国人一起可以放开一贯的集体主义)

2.讲话稿范文重点 篇二

沈宁吾介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表现为:汽车产销量连续数年高速增长;百万辆级的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增多;我国汽车产业产销量已经雄踞世界首位;近两年来我国汽车企业的效益明显增高,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比例在增加, 出口明显回升。

2009年,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我国汽车行业中整车生产企业有76家, 改装车企业有800多家, 发动机生产企业55家, 规模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10 000家 (所谓规模生产企业指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2009年, 全球汽车总产量6100万辆, 我国汽车产量是1379万辆, 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排在了第一位, 后面依次是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我国汽车销量是1364万辆, 汽车保有量超过6000万辆, 私人汽车保有量超过5000万辆;汽车行业的总资产24 000多亿元, 实现了31 000亿元的销售收入, 实现利润2360亿元。我国汽车产业占全球汽车产业的比例大幅提升, 由2008年的13.9%提升到2009年的24%左右。

《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纲要) 》中介绍我国汽车工业的增长带动了包括钢铁工业、机床工业、电子工业以及化学工业等产业链的发展。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 拉动了石油工业的增长和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 汽车工业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规模, 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生产规模的2.5~3倍 (约5万亿~6万亿元) 。这一点得到了沈宁吾的肯定, 他说:“我国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接近320万人, 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实现就业人数3000多万人;汽车工业是拉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在介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 沈宁吾也做了其他方面的比较, 比如2009年海外品牌占中国轿车市场70%的份额, 也就是中国70%的汽车是中外合资汽车生产的外资品牌, 自主品牌占30%。2009年, 地区汽车产业产值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上海、山东、吉林和江苏, 沈宁吾特别指出, 2008年以前排在前三位的浙江省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下滑比较明显, 令人惋惜。不过, 2010年以来, 浙江省加大了整车产业发展力度, 除了吉利集团外, 东风裕隆项目也在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落地。

相比整车生产企业, 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差强人意。沈宁吾介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汽车整车企业一样保持整体增长, 实现了同步发展, 规模零部件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占汽车行业企业总数量的82%, 总资产占41%, 销售收入占40%, 利润占41%。2005年汽车零部件企业4000多家, 2009年超过10 000家, 2010年达到11 000家, 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 总资产不断扩大, 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 应该看到,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表面风光之下, 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附加值低的尴尬局面。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以原材料消耗型产品为主, 以售后市场为主, 以个体去寻找订单为主的出口格局。我国汽车零部件大型企业比例仍然不到1%, 大中型企业的比例也不到15%, 和国际零部件巨头相差还很远。国际零部件巨头掌控着汽车零部件关键总成的核心技术, 占据总机车配件的垄断地位, 导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边缘化的危险。随着世界汽车制造业进入中国及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 外资竞争对手必将强势进入中国市场, 内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的形势下, 零部件产业一定会面临新一轮的变革和调整。

另一方面, 沈宁吾指出能源安全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实现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

《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纲要) 》中指出我国汽车工业重点是发展满足节能、环保和安全要求的汽车设计制造技术、高效洁净内燃机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是开展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及汽车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和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技术的开发。

“新能源汽车来势凶猛,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开始涌现。”沈宁吾在讲话中提醒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注意。另外沈宁吾介绍了2010年11月5日在深圳刚刚举办的世界电动车大会的动向:中国政府承诺对各国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享受补贴“一视同仁”;认识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与世界存在差距, 仍处在“电池厂造汽车, 汽车厂造电池”的初级阶段;我国应该从单一纯电动汽车向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多种驱动齐头并进的研发方向发展;我国要和全球跨国公司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策略保持同步, 及时调整技术路线, 跟上实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

根据汽车产业未来发展, 沈宁吾介绍在调研的基础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重点。“有五个方面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必须要重视的。”沈宁吾强调。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五个重点方向是:第一, 全面提升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力依然是发展要点;第二, 要重点关注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和企业规模;第三, 按照市场原则, 在零部件企业分散的情况下, 政府应该有序推动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 培育和发展零部件产业基地, 形成综合开发实力;第四, 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合力布局, 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 形成能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体系;第五, 加强出口规划和管理, 提高出口零部件产品的技术水平, 提升出口效益。

《机械工业“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中指出, 产业升级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推动企业做大作强, 突出产业集群效应。目前,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真正具有规模的企业数量少, 真正在关键零部件上能为整车配套的少, 真正掌握了零部件核心技术的不多。产业集群在扩大市场份额、资源优势和营销渠道, 增强客户与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 实现知识共享方面拥有很多有利条件, 并有助于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为提升集群内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各种基础准备, 因为如果要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区域性企业集群化战略是可选择的路径。

3.行政法重点(范文) 篇三

二、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1、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2、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3、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出

(二)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

1、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信息的投入

2、行政系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

总之,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系统,而行政系统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

三、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静态)

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指政治职能(维护和巩固国家政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职能(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职能、社会职能(政府对社会领域中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四、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一)职能重心的转变: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转变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职能关系理顺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三)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五、我国的行政组织结构

我国基本上采用直线职能式结构。从纵向看,我国行政组织划分为中央(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内再作划分。从横向看,每级政府内按业务性质平行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不同,但管辖范围大体相同,地位平等。他们主要对同级政府和首长负责,同时也接受对口的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

六、08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三权分立”: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

2、部门大量合并:将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应该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3、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七、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主体)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内容)的总称。

八、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制与集中制结合的制度。民主制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当家作主,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集中制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现合理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务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的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志统一、行动一致的基本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我国宪法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

内容:

1、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守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九、行政首长负责制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具体形式——行政领导负责制。它是相对于委员会制而言的,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共同负责 个人分工负责制:领导集团内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保证集体领导实现的重要措施。

十、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2.职位分类(我国分为27级)我国公务员法规定,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行政执法类。

3.公务员录用,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4.考核、奖励、纪律与惩戒制度 5.职务升降、任免制度 6.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7.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8.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 9.职位聘任

十一、公共预算的基本功能

公共预算包括三种基本功能:控制、计划、管理。

控制功能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所以,它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详细分类的基础上。

管理是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非常关注管理绩效。

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目标、测算为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十二、公共预算的目标

在宏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对政策制定构成财政总额约束;在中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影响以战略重点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在微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影响资金使用,进而影响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的效率。公共预算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吸取和使用履行对公民的责任,实现财政问责。

1、总额控制:对收支总额的控制,确保日常财政能平稳运行

2、配置效率: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

3、运作效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率地组织和管理财政交易,防止资金被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立法机构通过的预算能严格而有效地执行,提高收入和支出管理的效率。

4、财政问责:公共预算应承担的受托责任,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履行其对公民和社会的承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财政问责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关键,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负责的政府度。财政问题是国家最大的政治,是关乎国家治理的大问题。

十三、我国预算的编制、审批程序

部门预算改革以来,我国预算审批程序主要是被称为“两上两下”预算程序。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通知后,对部门下一收支进行预测,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部门预算后,有职能处室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

二上:各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部门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再次修改预算,报同级党委审批。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

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1999年预算改革标志现代公共预算开始在我国建立,其主要目标是建立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十四、行政信息公开的含义

行政信息公开指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申请公开行政信息,并方便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总称。

我国行政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十五、政策过程的五个阶段

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十六、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

政府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的管理活动。

十七、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举要(方法、途径)

1、民意测验

2、信访工作 :办理来信的工作程序;接待来访的注意事项

3、信息公开与办事公开

4、新闻发布: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内容

5、拓宽社会沟通渠道:社会协商对话、公众议政活动、公众投票公决

6、公共危机事件处理

7、政府形象管理

十八、行政协调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十九、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系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十、我国行政人员伦理的行为规范

1、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的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和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2、忠于祖国,一心为民,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

3、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发扬我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崇高品德,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4、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国家和人民夙兴夜寐的勤奋工作。二

十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为执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公共行政事务或与公共行政活动有关的事务的、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二

十二、行政监督体制指具有法定监督权力的多元监督主体在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时的任务和权限划分体制。二

十三、中国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基于组织层次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

2、专门监督:在行政管理主体内部设专门监督机关

3、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4、特种监督:行政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

二十四、中国行政管理外部监督体系

1、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有法律效力的最高层次的异体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构作为监督主体对机构及活动实施的强制监督活动

3、政党监督

4、社会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公民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 二

十五、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明确监督责任

2、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3、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5、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二

十六、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与善后机制。二

十七、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健全预案体系

3、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

4、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

5、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二十八、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二

十九、中国行政改革的展望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1.建设服务型政府

(1)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服务意识。(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建设责任政府

(1)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2)建立绩效评估制度。3.建设效能政府

(1)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2)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4.建设法治政府

(1)加强政府立法。

4.早教师考试重点[范文模版] 篇四

《早期教育指导师》

第一章 绪论

1.儿童心理学家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单选)2.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8岁(或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儿童的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促进儿童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单选)

3.1800年,德国有一位叫卡尔~威特的牧师提出一个观念:“教育的威力远比普通人想象的强大。如果从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零岁)起就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那么就能把他们培养成智力优秀、才能卓越的孩子。”

4.近代实验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发现,从出生到3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判断)

5.良好的早期刺激对大脑及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通过早期教育和训练促进大脑发育,从而更有利于儿童心理、行为和智能的发展。(判断)6.若以17岁时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为100%,其50%的智力是在4岁前获得的,30%是在4-8岁时获得的,其余则是在8-17岁时获得的。7.2006年,《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单选填空)

8.我国早期教育与国外早期教育的差异:1)教育观念的差异2)教育内容的差异3)教育方式的差异4)教育评价的差异。

第二章 儿童心理

1.婴幼儿运动的发展规律:1)从泛化到集中2)从上到下3)从近到远4)先正后反。(多选)

第三章 婴幼儿生理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

2.生长和发育密不可分,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判断)3.学龄前期:3周岁至未满6周岁。(选择)

4.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总体来说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判断)5.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单选)

6.脊柱是躯体的主要支架,其增长代表脊椎骨的发育。(单选判断)7.牙齿发育是发育成熟的一个指标。(判断)

8.能量是维持生命和一起活动的基础,一般,年龄越小代谢越旺盛,需要的能量越多。(判断)

9.蛋白质是婴幼儿维持各种组织新陈代谢,各种新组织的生长,以及各种组织的成熟必不可少的元素。(选择填空)蛋白质缺乏易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不良、免疫能力下降,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单选)

10.碳水化合物的功能:1)贮存和提供能量2)节约蛋白质作用3)构成细胞和组织成分4)抗生酮作用,使脂肪代谢彻底5)保肝解毒作用6)脑细胞能量的唯一来源7)增加食品风味。(单选)11.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单选,必考)12.足够的钙、磷能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坚硬。(单选)

13.铁摄入不足,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影响生长发育。(单选判断)

14.膳食中维生素A缺乏时,将出现生长迟缓,甚至停滞,并易患各种皮肤病和粘膜炎症,易导致暗视适应能力降低,从而易患夜盲症。

第四章 早期教育基本理论

1.早期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灌溉和掌握,而是个体多方面潜能的开发和塑造。2.探究早期教育的实质,很多家长自发的教育缺少了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单选多选)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规定3-6岁的早期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单选)

4.早期教育方法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多选)

5.对于有规则类游戏,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婴幼儿选择适合其身心水平的游戏材料,以游戏任务来引起幼儿的游戏情绪。游戏的主题和规则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简答)

6.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单选)

7.运动既能增强婴幼儿体质,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又能促进智能发展,使婴幼儿健康成长。

8.婴幼儿的发育成长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单选)9.科学的早期教育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包括情绪情感、个性、性格、兴趣、价值观、动机、自信等。(多选)

10.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注意:1)早期教育的形式不应固定2)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纯粹的智力开发。3)不要错过或超越“关键期”4)不应误用儿童发展水平评价。

第五章 亲子教育 第六章 蒙台梭利教育法

1.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意大利人(判断)

2.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并通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3.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教育内容和区域教育活动内容两大方面。(选择)

4.蒙台梭利的区域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类1)日常生活训练2)感官教育3)数学教育4)语言教育/语文教育5)文化教育,等。(文化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艺术表现几个方面。)

5.蒙台梭利的教学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2)“不教的教育”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5)完全人格的培养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7)混龄教育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9)摒除单一奖惩制度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简答)

第七章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1.“为孩子们的隐喻”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单选填空)

2.奥尔夫教学法中,“过程”这个词是至高无上的,而全部过程的关键则在于“探察”和“体验”.3.奥尔夫的教学过程:1)对空间的探察2)对声音的探察3)对曲式的探察4)模仿与创造5)个体与群体6)识谱。(多选简答)

4.奥尔夫体系中最重要的乐器是身体,第二重要的是嗓子。(单选)5.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意义:1)面向全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让幼儿在快乐、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主动学习音乐3)开发幼儿的潜能4)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5)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第八章 婴幼儿感觉统合

1.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1)前庭平衡失调2)视觉感不良3)听觉感不良4)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5)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6)本体感失调7)动作协调不良。(简答)、2.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等。总结起来主要有:1)孩子活动空间狭小,造成爬行不足2)老人领养或者保姆代养,造成和母亲接触时间减少3)生产方式的转变——剖腹产4)孕期孕母休息不充分导致胎位不正5)孕期有过感染或者不顺利生产。(简答)

3.感觉统合训练方法:1)平衡感的训练2)触觉的..3)前庭觉的..4)本体感的..。(多选)

4.感觉统合训练是纠正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最佳方法。(单选)5.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判断)

第九章 多元智能

1.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单选)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八个范畴: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简答)

第十章 早教师的基本素质及专业标准

1.早教师的角色: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规范执行者、沟通者。(多选)2.早教师的特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热情。

3.“儿童观”是指“由成年人组成的社会”对“儿童所生活的世界”的观点与看法。(判断)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制订了一套全面的国际法律准则,确保了儿童权益。(单选填空)

5.早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内容:1)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2)职业道德的重要性。6.早教师职业道德大纲主要表现为:对职业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同事的责任;对管理者的责任;对家长的责任。(简答)

7.早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尊重、公正、教师促进、团结协作。(简答)8.早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由早教师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生命旅程。(单选判断)

9.早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1)开展早期教育教与学活动的相关能力①早教内容选择能力②早教方法的选择能力③早教课堂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②书面语言表达能力3)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①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②对美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如绘画能力、造型能力、折纸能力等。(大题)

10.沟通的形式主要包括了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判断)

11.早教师与婴幼儿的互动活动沟通中主要存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

12.在早教过程中,早教师作为家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对于早期教育产生了间接影响。(判断)

13.早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1)科学早教知识的分享2)婴幼儿发展信息的交流3)个别性支持与家长间沟通。

14.早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应注重以下工作:1)了解家长。——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是有效沟通的前提2)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早教师的衣着、体势要适宜,使家长能够信任,这是有限沟通的前提。早教师的着装、言行举止要符合家长们的角色期待。

15.多种沟通渠道(关键是直观、生动、有效):面对面的沟通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另外早教师也要充分重视与家长之间的非言语形式的沟通,如书面通知、家长反馈表等沟通形式。

16.早教师的观察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就表现为科学研究中的 观察法。

17.行动研究是勒温1923年提出的,其宗旨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18.在积累丰富学科、庞杂知识的基础上,早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19.早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整体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原则。(多选)

第十一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及组织指导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要求:1)活动内容及名称2)活动准备3)活动目标4)活动过程5)活动延伸。

第十二章 早教管理

1.早教机构服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人、财、物。

2.目前影响我国早教机构运作管理的不利因素是:不确定性;区域性;生源不稳定;优质师资力量不足。

3.早教机构的环境管理设计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生活环境。(判断)4.运营管理工作是早教管理的基础工作,体现出服务性、先行性、全面性、和政策性。(选择)

5.早教基地的地面有两个原则:一是安全,二是清洁。

6.在指导家长、服务家长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深入社区知识讲座2)亲子共游、经验交流3)专题讲座、技能培训4)入户指导、随时解答5)知识答卷、家长反馈6)“妈妈沙龙”、成长报告书7)图书借阅,家长聊天。(完)

PS:考试题的话虽然大部分从这些重点里出的,但是一些还是没有的,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这些,不过我没有找答案了,大家如果去考的话,一定提前找到以下题目的答案哦!

附加题:

1在人体器官中,发育成熟所需时间最长的是()。2奥尔夫音乐教育,旨在以音乐唤起()之根。

3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空间智能和()空间智能。

4培养婴儿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等直观方法)。5构成一日教学活动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五部分。6在前庭觉的训练中,最重要的动作是(爬行)。

7新生儿平均睡眠为22小时,三岁时平均为()小时。8婴儿断乳的最佳时机是()多大。

9新生儿一开始就具有指向人类社会的()能力/倾向。10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是()。

11婴儿的思维属于皮亚杰理论的()期。

12早期教育活动主题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准备。13人的平衡能力在6-8岁发展最快。判断,正确。14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改善儿童厌学情绪。判断,正确。

15人类获得外界信息80%来自视觉,但新生儿开始并不具备视感应功能。判断,错误。

16感觉统合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临床心理专家埃尔斯博士于1983年提出的。判断,错误,1972年。

17简答: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哪几个问题? 18简答:编写亲子活动教案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1)把握丰富的婴幼儿心理、生理知识;2)内容要有针对性;3)语言的专业化和儿童化;4)设计每节课的时间和每个活动的时间;5)形式多样化、名称充满童趣。

19大题:试述4-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常考。20大题:观察评价法。

21大题:论述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训练方法。

22大题:试述如何为幼儿园、亲子园的家长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5.政治学重点记忆[范文模版] 篇五

政治关系: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利益要求,围绕国家政治权利而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政治参与: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突进参加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和控制。政治管理:指国家权力主体根据一定的政治需要,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约束和调控以及愧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政治行为过程。

政治心理:政治主体对一定社会政治现象自发产生的感性的、非系统的、非定型的主观反应形式。

政治冷漠:消极的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利益要求基本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目标,而有组织的参与或者影响公共政策和政治过程的社会团体。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制度,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可靠保障,它指某一政治体系存在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政治价值观:是一定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受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决定或影响所形成的对政治生活进行政治价值判断和决定政治价值去向的观点和看法。三权分立:指的是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三权分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联邦制:由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员国(邦、洲、共和国)组成的统一国家。

代议制: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情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单一制: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两党制:资本主义 国家中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通过控制议会多个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制度。

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谋取政权和掌握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投票 :选举人使用自己选举权的一种方式。

二、辨析

1、.政治就是不择手段夺取和保持权力

答:不全面。①这是权力政治观的观点,是对政治活动的一种理解、一种认识。②这种观点看到了政治与权力有关系,有一定道理。但它过分强调了政治与权力的关系,特别是一些人片面地把政治解释为不择手段地夺取和保持个人权力的阴谋活动,而没有看到和说明为谁夺取和保持权力,没有看到政治的阶级性,也没有看到政治所具有的规律性,是片面的。③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政治活动的表面现象,没有抓住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④与伦理政治观相比,它更接近于政治的实际,但把政治与道德绝对分离,认为政治完全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也是片面的。

2、选举是民主的充分条件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选举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① 选举只是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并不一定能充分地表达大多数成员的意愿,只有自由、公正、平等、有竞争性、定期举行的选举才能充分反映民意。

② 但即使是这样的选举也需要除选举之外的包括权力制约及监督等制度以及法律的共同保障才能实现民主。

③ 因此选举不能成为民主的充分条件,而仅仅只能成为民主的必要条件。民主政治须要通过选举的方式才能使政权合法化,从而为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实现奠定基础。

3、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不是)答:该观点是不全面的。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少数人掌握着国家政权,国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但是它也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4、成年男女的普选权在近代发达国家已经实现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法律形式对普遍选举加以肯定,使其成为一项选举原则。但是,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火至今对公民的选举权规定了一系列资格上的限制。①财产资格的限制②性别资格的限制③居住资格的限制④教育资格的限制⑤职业资格的限制。由于这些限制,使普遍选举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难以真正实现。

5、政治统治合法化是指政治统治进行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答:此观点是片面的。

人们常说的合法化,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也包括这方面的内容,但它又不限于这些内容,因为它还有“社会普遍承认”的内容。政治统治合法化就是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过程,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国家政权为了获得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就要对政治权力进行充分论证和渲染,以塑造自己的权威形象。这种使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就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6、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7、政治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

答:该观点是片面的。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特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全社会来讲,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在阶级社会,它只代表少数人的意志,是不来自人民的委托。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它代表多数人的意志是正确的。

8、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力

答:此观点是片面的。管理政治观看到了政治的一个重要职能即对社会的管理职能,但忽略了另一个直接体现政治本质的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的管理职能要受到政治统治的影响。另外,把把政治等同于管理,没有界定政治的管理主体和对象,也就不能把政治领域的管理含义与其他社会领域的管理活动 区分开来,从而不能揭示政治领域的管理活动 的特殊性即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人民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 和 形成各种关系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作为 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当这种关系借助于国家权力加以维护、实现和协调时就变成了一种政治关系,人们从事政治的目的,就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活动来维系、改变或调整现有利益关系格局看,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利益要求。

三、简答

1.概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答:①利益表达,即政治社团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机关和社会其他成员提出与宣传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从而使自己的各种利益要求得到充分表达的功能。②政治社会化,即政治社团通过各种形式向本社团成员灌输政治价值观念、传播政治技能、影响政治态度的功能。③政治参与,即政治社团通过派出代表或组织成员等有组织地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功能。④利益调节和平衡,即政治社团之间通过利益 竞争,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相对平衡的功能。⑤社会和政治安全阀,即政治社会有着适当缓和过激情绪和控制过激行为的功能。

2.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物质基础,一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社会经济水平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是绝对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全面看待二者的关系。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人民的政治影响力相关。3。政治制度,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等。4。政治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利益的估量②对政治选择的判断③政治效能感④对结局的满意感;5。社会机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3.简述当代共和制政体的主要类型

答: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共和制,委员会制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4.简述国家元首一般职权

答:各不相同,一般来说,①签署和公布法律,发布命令②召集议会,宣布解散议会③人面政府首脑及其他高级官员④统率武装力量⑤作为国家的最高代表进行外交活动,包括宣战、与外国缔结条约、对外排遣使节、接见外国使节等⑥宣布戒严、紧急状态⑦宣布大赦、特赦,颁布和授予国家荣誉勋章。

5.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途径

答:个体:是指社会成员在于社会政治互动中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人格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过程;社会: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社会成员逐步具有合乎其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的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途径:①家庭,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③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④大众传媒。重要途径。⑤政治组织。政党、政治社团等各种各样的其他政治组织,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 途径。⑥政治实践。

6.政治文化的种类

答:①根据主体分:精英型、大众型②人们对政治过程的基本态度:地域型、依附型、参与型③特定政治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冲突、协调、混合型④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传统、现代型⑤一国政治文化所处地位: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

⑥政治文化功能: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7.三权分立原则

答: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三种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2。各国根据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美国,总统制分权模式②英国,议会内阁制分权模式③法国混合型分权模式3。总的来说,这是资产阶级通过总结以往的政治统治经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政治组织模式,具有进步性与合理性:①用分权代替专制,由专制走向民主,推进了政治的历史发展②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腐败起着重要的防范左右③对推行法治反人治起着推动作用④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经验。同时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④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服务的有效工具,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4。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没有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与之配套,三权分立原则不可能实现。

8.国家政体的主要类型

答:①君主制:君主专制、有限君主制;②共和制,资本主义制度下: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共和制,委员会制共和制,我国人们代表大会制。

9.影响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答:①政治腐败②财富分配不均③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④现代化引发的期望革命与社会满足之间的落差⑤重大政策决策失误。

10.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答:1。直接行为主体不同,客体有所不同,主要任务不同,作用方式不同;2。二者统一与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二者统一于国家职能体系之中,二者还统一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

四、论述

1、什么是国家,怎样看待国家

答:国家是阶级社会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本质,阶级统治。

职能,分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2、什么是政治发展,试问你怎样看待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答:广义:人类政治进化的过程和状况,既涵盖政治形态的飞跃,也包括政治体系向合理化方面的变迁和调整;狭义:特指农业文明——传统政治体系向工业文明——现代政治体系的演进,即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问题。

目标: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秩序化、政治高效化。

途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但并不意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都是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每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毕竟是在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中进行的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为指导,坚持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总体道路。就中国政治发展而言,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要经历社会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的质变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新的时代特点又可观决定了中国社会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也就是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既定历史前提和逻辑框架。

3、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需要强大的政权来保持政治稳定,否则政治发展就要失败,你如何看待这一发展(结合实际,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七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4、中国怎样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政治学原理

6.大学地理教学论复习重点[范文] 篇六

1.地理教学论发展历史:6个阶段。①地理教授法阶段(1904-1921)②地理教学法阶段(1922-1960)③地理教材教法阶段(1960-1982)④地理教学法阶段(1982-1992)⑤地理教育学阶段(1992-1999)⑥地理教学论阶段(1999-今)2.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7要素)。地理教学现象一般说来包含以下七个主要因素: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现象中的以上七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下页的“地理教学主要因素关系示意图”粗略地表示了这七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所以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地理教学活动的最终任务是要达到预期的地理教学目的,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根本结果;为达到地理教学目的,必须由起关键主导作用的地理教师来组织,并且只有通过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中介才能完成此任务;地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还必须从学生身上来体现,通过教学反馈的信息来判定;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反馈以及教学目的的确定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反之以上因素也可以对教学环境产生反作用。3.地理教学论研究内容:8论。(一)地理教学论总论

(二)为什么教(学):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中学地理教学历史(目的论)

(三)教(学)什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课程论)

(四)怎样教(学):(方法论、形式论、媒体论)

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心理,中学地理教学原则,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教学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五)教(学)得怎样:中学地理教学评估(评价论)

(六)如何教(学)得更好:中学地理教学科研(科研论)

(七)谁来教、谁来学 :地理教师、学生(主体论)4.地理教学论学科属性:教育科学。

5.地理教学论主要特点:教育性、综合性、理论性、应用性。思考题:上述五个问题之间关系如何?

1、地理教学论是如何产生的? 我国的“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育学—地理教学论”这样一个地理教学论学科名称的演变轨迹,反映了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它体现了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已由单纯的研究“教法”转变为“教法”和“学法”并重,由单一的研究“方法”发展为研究地理教学的“法则”、“规律”,由“具体的、操作性的功能”过渡到“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这样一种进化,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谁最早提出来建立地理教学论学科的?

4、地理教学论揭示了哪些地理教学规律?

5、地理教学论在国内外的影响、已产生的效益、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何?

6、支持地理教学论学科的核心思想(决定思想)是什么? 地理教学论主张地理教学是有规律的,地理教学论就是要揭示这些地理教学规律,为地理教学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7、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地理教学论具备这些条件吗?

8、地理教学要素之间关系有哪些?(21种)

9、地理教学论发展趋势如何? 10.地理教学论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第二章 1.问题: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关系?

(1)教育目的是社会培养人的总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是不同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指“反映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行为表现” 的预期教学效果。(2)课程目标处于“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课程目标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4)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5)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

结论:地理教学目的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简言之,就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2.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释: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以能促知,知能合。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对“过程”的参与,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2、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终极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目标。

3.地理教学目的的功能

地理教学目的的整合功能;地理教学目的的动机功能;地理教学目的的选择功能;地理教学目的的评价功能

地理教学中的一切要素,学生、地理教师、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目的、教学反馈、教学环境七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是6大要素与地理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决定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其它一切因素;在地理教学中有制定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安排、编写地理教材、进行地理教学设计、进行地理教学活动等各种地理教学环节,这些地理教学环节也是通过地理教学目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地理教学目的决定着地理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教学环节,明确了地理教学目的,就从总体上把握了地理教学的客观规律,这也有利于对地理教学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中具体规律的认识。

结论:

(一)整合功能:要素;环节;

(二)动机功能:目标-兴趣-动机;

(三)选择功能:内容、方法、手段、形式;

(四)评价功能:对象;标准;目的;形式。4.依据社会需要,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制定地理课程目标 5.黄河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并在地图上找到黄河流经的省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及主要支流名称及位置。能解释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2、能说出黄河在水力发电、灌溉等方面对人类的贡献。

3、能分析黄河水患形成的原因和根治黄河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力目标)

1、通过地形、气候对黄河水文特征影响的分析,初步形成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2、通过对黄河的治理,能根据有关地理原理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对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治理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6.地理教学目标四要素

(1)行为主体:指学生,一般可省略。

(2)行为: 通过学习,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3)行为条件:说明产生行为的具体条件。(4)行为标准: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7.知识:是系统化了的人类经验,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的描述或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结果。

地理知识:是人类在适应、认识和改造地理环境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认识。

地理基础知识:是地理科学知识最基础部分,按着人类的认识阶段划分,它可分为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通过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

地理 感性 知识

地理名称 北京、阴山、亚洲 地图法、地名学 直观方法

地理分布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 地图法 地理景观 温带草原景观、城市景观 多媒体、观察法 地理演变 昼夜更替、人口变化 多媒体、比较法 地理数据 内蒙古118万km2、图表法

地理 理性 知识

地理特征 气候特征、中国地理特征 比较法、地理科学方法 逻辑法

地理概念 地理环境、天气、温带草原 归纳法、定义法

地理规律 内蒙古草原分布规律、水循环规律 地图法、版图版画法、归纳法 地理成因 气候的成因、气旋的成因 分析综合法

一、地理感性知识

(一)地理名称——它是个体地域的指称。

1、种类:点状、线状、面状分布的地域

2、教学方法:点、线、面相对性;地名学;地图法;准确书写

(二)地理分布——反映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知识。

1、种类:纬度、经度、相对位置 点、线、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2、教学方法:地图法(读图习惯、心理地图)、略图运用、文字描述、逻辑方法;

(三)地理景观——反映地理事物综合景象的知识。

1、种类:自然景观知识、文化景观知识

2、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法 描述性语言的运用

(四)地理演变——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知识。

1、种类:自然地理演变知识、人文地理演变知识

2、教学方法:媒体的运用;变化趋势;变化阶段;变化特征;文字描述。

(五)地理数据——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量化知识。

1、种类:定量数据、比率数据

2、教学方法:图表法

地理感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直观方法

二、地理理性知识

(一)地理特征——是对一定地区内地理事物和现象及性质的概括。(是地域差异性的本质反映)

1、种类:地理要素特征、地理区域特征

2、教学方法:比较法、地理科学方法 小结:地理特征知识结构模式(1)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时间演变(2)类型特征:类型多少;主要类型(3)分布特征:具体分布;分布规律

(二)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1、种类:地理个别概念(地理名词术语)、地理区域概念(集合地理概念)

2、教学方法:逻辑方法

(三)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中的必然联系的知识。

1、种类: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2、教学方法:归纳概括法,地图法、版图、版画法、与感性知识关系;

(四)地理成因——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地理特征和规律产生原因的知识。

1、种类: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

2、教学方法:逻辑法 例:拉丁美洲湿热气候的成因

(1)分析南美洲的范围及地理位置(2)影响南美洲气候成因的主要因素(3)影响南美洲气候成因各因素的特点(4)影响南美洲气候成因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小结:地理成因教学方法(1)果 因(初中)(2)因 果(高中)(3)综合分析法 地理理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逻辑方法 9.地理基本技能

一、地理动作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一)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1、填绘地图技能

2、绘制图表技能

(二)地理仪器使用技能

1、地球仪的使用技能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2、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技能

(三)制作地理模型技能 制作地球模型、地形模型、等高线模型等技能。

二、地理智力技能(地理心智技能)

(一)地理观察、调查技能

1、对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的观察技能

2、乡土地理调查技能

(二)地理分析技能

1、识别地区特征,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2、对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的技能

(三)阅读、分析地图、图表的技能

1、阅读、分析地图的技能

2、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的教学方法:示范法、练习法、实习法

(四)地理统计、计算技能

1、区域地理数据统计技能

2、有关比例尺、高度、气温、时间、日期、距离、面积、产量等的计算技能

(五)地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识别、获取、分析、使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体系表 种类 类 型

举 例

教学方法设计 地理 动作 技能 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填绘大洲轮廓图、绘制气温变化图 示范法、练习法 示范 法练习法 实习法

地理仪器使用技能 地球仪使用、高度表使用 示范法、练习法 制作地理模型技能

制作褶皱模型、制作地球形状模型 实习法

地理统计、计算技能 某地气温、降水统计、计算 示范法、练习法 地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下载地图、网上收集资料、资料处理 示范法、练习法

地理智力技能 地理观察、调查技能 观察大青山地形、调查呼市道路建设情况 实习法 实习法、地理科学 法

地理分析技能 分析呼市邮局分布发展原因 逻辑方法、地理科学法 阅读、分析地图、图表的技能 阅读中国地形图、分析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图 示范法、练习法 10.

对地理方法掌握的要

一、掌握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

1:地理逻辑方法: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比较法;地理归纳与演绎法。

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二、地理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学术为中心)

(二)综合课程(知识体系的客观存在与内在联系)

(三)问题课程(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活动课程(学生发展为中心)

三、课 程 改 革 目 标

1、课程目标改变

2、课程结构改变

3、课程内容改变

4、课程实施方式改变5课程评价方式改变6课程管理改变

四、地理课程标准的含义

1、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地理课程标准的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地理课程标准的功能(1)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基本素质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2)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

(3)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4)地理课程标准是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依据。

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综合性: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二)基本理念(6点)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六、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核心理念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因材施教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七、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地理能力; 地理方法与地理思想(意识、情感)。

八、袁书琪关于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的四体系说(1)认知层次体系

A.地理感性知识: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 B.地理理性知识: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2)学科要素体系A.自然地理知识;B.人文地理知识;C.人地关系知识。(3)学科分支体系A.系统地理知识; B.区域地理知识;C.地理技术知识

(4)要求层次体系A.要求知道的地理知识B.要求记住的地理知识C.要求理解的地理知识D.要求应用的地理知 2.刁传芳的关于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的三体系说

(1)地理知识的科学体系A.地理基础知识; B.世界地理; C.中国地理;D.系统地理。(2)地理知识的认知体系

A.地理感性知识: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 B.地理理性知识: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地理知识的表述体系 A.文字形式;B.图象形式;C.实践练习。

九、地理教材分析含义

一是要弄懂地理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地理教材的科学体系;

二是要弄清地理教材的教育功能:从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价地理教材的教育作用。

科学体系 地理科学 教材的科学体系及其价值 明确教材内容的范围、确定最佳进度和教学目标 认知体系 教育心理学 教材内容的知识属性及各种知识在认知过程中的关系 明确学生在地理认知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及教材在这种过程中的作用,设计认识方法 表述体系 地理教育学 各种知识表述方法的特点、作用和关系 协调各种表述关系,使之形成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最佳结合,设计活动方式(读、看、练等)

十一、初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强调地理思想,使教材有“魂”; 注重问题探究,使教材有“理”; 联系身边实际,使教材有“用”。尝试多种表达,使教材有“趣”。

十二、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方法

(一)背景分析(前提)

1、背景分析的内容:背景环境;背景环境对教材的影响。

2、背景分析的目的:教材功能、特点。

(二)结构分析(核心)

1、结构分析的内容:教材组成及其关系。

2、结构分析的目的:教材各部分的地位、作用。

3、结构分析的步骤:划分组成、确定关系、建立模型。

(三)外部联系分析(补充)

1、外部联系分析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补充、完善。

2、外部联系分析的目的:提高教材的功能。

3、外部联系分析的方法:确定联系对象、分析其关系。

十三、土地资源的微观分析

一、划分知识组成

1、土地资源的利用

(1)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2)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人均占有量少、类型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1)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的丘陵;(2)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山区;

(3)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属于可再生资源;

(2)利用中的问题:耕地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3)采取法律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二、分析内部联系

1、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是基础、分布是重点、利用和保护是目的。

(2)四种类型是并列关系,三种类型分布是并列关系,作用、问题和保护是因果关系。

2、分析教材表述系统内部的联系

该教材主要内容由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表述,二者作用并重,活动系统起着辅助学习指导作用。

三、分析外部联系

1、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分析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的特征;

2、可联系乡土地理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四、分析“过程与方法”的功能

1、通过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的分析,学习地理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的阅读,培养读图分析方法。

3、通过调查家乡土地利用状况,体会地理问题探究过程,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方法。

五、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功能 通过“土地资源”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

(一)划分教学因子

1、划分教学因子的内容

(1)教学因子:基本的知识单元(2)教学因子划分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的实际需要

2、划分教学因子的目的——了解教材的基本组成

(二)分析内部联系

1、分析内部联系的内容

(1)分析因子内部或因子之间的知识联系(2)分析教材表述系统内部的联系

2、分析内部联系的目的

(1)分析教材内部的知识结构及认识活动的方式(2)为教学设计作准备

(三)分析外部联系

1、分析外部联系的内容

(1)根据教学需要,分析本教材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补充内容(2)外部联系类型

A.比较外联 :常用于相近概念或易混概念的比较 B.加深外联:常用于对教学内容的解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应用外联:常将所学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分析外部联系的目的——完善教材认知体系,提高教材知识教育功能

(四)分析过程与方法的功能——确定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

(五)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功能—— 确定教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途径和方法

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方法(1)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2)根据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A.显露式:教材明显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B.隐蔽式:教材表面不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需揭示其内涵的思想内容 C.互补式:几种内容相互联系,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四章

一、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体系

二、1、地理直观教学方法是运用各种地理直观教具、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

2、地理直观教学方法主要功能——传授地理感性知识、培养地理形象思维能力

3、地理直观教学方法的特性——形象性、直接性、真实性、多样性

三、地理直观教学方法体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三级类型 象征图示直观方法 教学挂图

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形图 地图册 初中地图册、高中地图册 填充图册 初中、高中填充图册 立体地图

政区、地形、经纬网地球仪 图解直观方法 地理略图

几何图形法 曲线图形法 折线图形法 模拟形象法 地理版画 自然景观画 人文景观画 地理图表法

统计图表法 联系图表法 表格法

形象直观方法平面静态直观方法 地理画片、地理幻灯 立体静态直观方法 标本、模型、仪器

动态形象直观方法 电视、录像、电影、VCD、计算机 直感直观方法 地理观察法

短期与长期观察,室内与室外观察,单一与综合观察,准备性、现场教学、总结性观察 地理参观法 参观工厂、博物馆、资源观、名胜古迹 地理实验法

地球运动演示实验、大气演示实验、水的演示实验、地壳变动演示实验

1、地球仪的作用(1)作一般地图使用(2)作地球模型使用(3)作仪器使用 2、地球仪的运用注意事项

(1)地球仪的旋转方向要正确(2)演示时,要让学生都能看清楚(3)让学生多动手使用地球仪

四、地理逻辑方法含义、类型、作用、特点如何?

一、地理综合分析法 地理综合分析法的步骤

1、分析地理事物的范围及地理位置

2、将地理事物的整体划分为若干部分

3、分析各组成部分的本质特征

4、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5、综合分析结果,形成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

二、地理比较法

(一)地理比较法的作用

(1)突出本质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加深知识联系,便于掌握新的知识;(3)促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利于发展思维能力;(4)深化对地理事物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观点。

(二)地理比较法的类型 类 型

1、划分教学因子的内容

(1)教学因子:基本的知识单元(2)教学因子划分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的实际需要

2、划分教学因子的目的——了解教材的基本组成

(二)分析内部联系

1、分析内部联系的内容

(1)分析因子内部或因子之间的知识联系(2)分析教材表述系统内部的联系

2、分析内部联系的目的

(1)分析教材内部的知识结构及认识活动的方式(2)为教学设计作准备

(三)分析外部联系

1、分析外部联系的内容

(1)根据教学需要,分析本教材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补充内容(2)外部联系类型

A.比较外联 :常用于相近概念或易混概念的比较 B.加深外联:常用于对教学内容的解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应用外联:常将所学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分析外部联系的目的——完善教材认知体系,提高教材知识教育功能

(四)分析过程与方法的功能——确定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

(五)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功能—— 确定教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途径和方法

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方法(1)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2)根据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A.显露式:教材明显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B.隐蔽式:教材表面不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需揭示其内涵的思想内容 C.互补式:几种内容相互联系,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四章

一、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体系

二、1、地理直观教学方法是运用各种地理直观教具、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

2、地理直观教学方法主要功能——传授地理感性知识、培养地理形象思维能力

3、地理直观教学方法的特性——形象性、直接性、真实性、多样性

三、地理直观教学方法体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三级类型 象征图示直观方法 教学挂图

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形图 地图册 初中地图册、高中地图册 填充图册 初中、高中填充图册 立体地图

政区、地形、经纬网地球仪 图解直观方法 地理略图

几何图形法 曲线图形法 折线图形法 模拟形象法 地理版画 自然景观画 人文景观画 地理图表法

统计图表法 联系图表法 表格法 形象直观方法平面静态直观方法 地理画片、地理幻灯 立体静态直观方法 标本、模型、仪器

动态形象直观方法 电视、录像、电影、VCD、计算机 直感直观方法 地理观察法

短期与长期观察,室内与室外观察,单一与综合观察,准备性、现场教学、总结性观察 地理参观法 参观工厂、博物馆、资源观、名胜古迹 地理实验法

地球运动演示实验、大气演示实验、水的演示实验、地壳变动演示实验

1、地球仪的作用(1)作一般地图使用(2)作地球模型使用(3)作仪器使用 2、地球仪的运用注意事项

(1)地球仪的旋转方向要正确(2)演示时,要让学生都能看清楚(3)让学生多动手使用地球仪

四、地理逻辑方法含义、类型、作用、特点如何?

一、地理综合分析法 地理综合分析法的步骤

1、分析地理事物的范围及地理位置

2、将地理事物的整体划分为若干部分

3、分析各组成部分的本质特征

4、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5、综合分析结果,形成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

二、地理比较法

(一)地理比较法的作用

(1)突出本质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加深知识联系,便于掌握新的知识;(3)促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利于发展思维能力;(4)深化对地理事物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观点。

(二)地理比较法的类型 类 型 举 例 含 义 应 用 类

比 法 同类同型 事物比较 鄱阳湖与洞庭湖比较 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其相同或相似性 同类同型的地理事物 同类异型 事物比较 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

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其相异或相反性 同类异型的地理事物 异类共性 事物比较 煤、石油、天然气比较 不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其某一方面特点 异类共性的地理事物

借比法 一碗沙子和一碗水比喻陆地和海洋 把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借助一般事物进行比较 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

事物 纵比法 世界政区的演变 对单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上进行比较 单一地理事物发展阶段

横比法 五种基本地形比较 将几个同类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并列比较 几个同类地理事物 中心内容 比较法 欧洲气候与各大洲气候的比较 一个比较对象和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 突出一个地理事物 综合比较法

将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西藏地区比较

比较对象、比较内容都很多的比较 多个地理事物

(三)运用地理比较法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比较目的;

2、根据已知可比事物选择比较对象;

3、根据综合归纳列出比较项目;

4、根据分析概括找出比较内容;

5、运用不同的比较方式进行比较。

三、地理归纳与演绎法

(一)归纳演绎法的作用——

1、学习原理,掌握规律;

2、运用规律(理论),解决问题。

(二)归纳法是从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事物特征中,概括出该类地理事物一般特征的思维方法。

1、确定被归纳的地理事物的范围;

2、概括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

3、根据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推理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或规律。

(三)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地理规律或理论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思维方法。(1)明确被认识地理事物特点的性质或准备解决问题的要求;(2)选择必要的地理规律或原理;(3)运用规律(原理)推理出地理事物的特征或作出判断的结论。

五、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的主要类型

部门地理知识教学方法设计(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 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区域地理知识教学方法设计 邓致中将地理知识模式划分为三个类型

1、基本地理知识模式(只含一个知识点)

2、成因、原理知识模式(含多个知识点)

3、综合地理知识模式(国家、地区地理知识)

六、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特点

1、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是针对中学地理专题而言的,按不同标准可将中学地理划分为不同的地理专题(针对性)

2、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学科性)。

3、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动态性)。

4、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功能的多样性。

七、所设计的系列作业要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 1.学科信息的准确性:精选学科信息,强调科学性。

2.学科信息的思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3.学科信息的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方法性。4.学科信息的逻辑性:系列作业严密的逻辑顺序性。5.学科信息的多样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兴趣。

6.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作业差异性。

八、“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特点

1、活动性:学习与教学过程

2、设计性:设计学法,设计教法

3、开放性:适度的弹性、开放、兼容

4、多功能性:生与师、课程资源

5、学科性:学科的思想与方法 第五章

1、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4.教学方法5.教学语言6.教学效果

2、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3、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1)表格式(列表式);(2)纲目式(叙述式、提纲式、标题式)。

4、为什么要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目的在于使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即有效教学。教学方法名称 层次 教学方法体系 学科教学方法 1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方法 2 认识方法 使用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方法

具体教学方法 3 观察法、逻辑法、记忆法、学习技能方法、解决问题方法等 教科书、地图、地球仪、直观形象教具、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电化教学手段、微机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指导自学法、练习法等比 法 同类同型 事物比较 鄱阳湖与洞庭湖比较 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其相同或相似性 同类同型的地理事物 同类异型 事物比较 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

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其相异或相反性 同类异型的地理事物 异类共性 事物比较 煤、石油、天然气比较 不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其某一方面特点 异类共性的地理事物

借比法 一碗沙子和一碗水比喻陆地和海洋 把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借助一般事物进行比较 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

事物 纵比法 世界政区的演变 对单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上进行比较 单一地理事物发展阶段

横比法 五种基本地形比较 将几个同类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并列比较 几个同类地理事物 中心内容 比较法 欧洲气候与各大洲气候的比较 一个比较对象和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 突出一个地理事物 综合比较法

将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西藏地区比较

比较对象、比较内容都很多的比较 多个地理事物

(三)运用地理比较法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比较目的;

2、根据已知可比事物选择比较对象;

3、根据综合归纳列出比较项目;

4、根据分析概括找出比较内容;

5、运用不同的比较方式进行比较。

三、地理归纳与演绎法

(一)归纳演绎法的作用——

1、学习原理,掌握规律;

2、运用规律(理论),解决问题。

(二)归纳法是从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事物特征中,概括出该类地理事物一般特征的思维方法。

1、确定被归纳的地理事物的范围;

2、概括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

3、根据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推理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或规律。

(三)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地理规律或理论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思维方法。(1)明确被认识地理事物特点的性质或准备解决问题的要求;(2)选择必要的地理规律或原理;(3)运用规律(原理)推理出地理事物的特征或作出判断的结论。

五、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的主要类型

部门地理知识教学方法设计(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 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区域地理知识教学方法设计 邓致中将地理知识模式划分为三个类型

1、基本地理知识模式(只含一个知识点)

2、成因、原理知识模式(含多个知识点)

3、综合地理知识模式(国家、地区地理知识)

六、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特点

1、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是针对中学地理专题而言的,按不同标准可将中学地理划分为不同的地理专题(针对性)

2、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学科性)。

3、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动态性)。

4、中学地理专题教学方法功能的多样性。

七、所设计的系列作业要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 1.学科信息的准确性:精选学科信息,强调科学性。

2.学科信息的思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3.学科信息的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方法性。4.学科信息的逻辑性:系列作业严密的逻辑顺序性。5.学科信息的多样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兴趣。

6.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作业差异性。

八、“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特点

1、活动性:学习与教学过程

2、设计性:设计学法,设计教法

3、开放性:适度的弹性、开放、兼容

4、多功能性:生与师、课程资源

5、学科性:学科的思想与方法 第五章

1、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4.教学方法5.教学语言6.教学效果

2、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3、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1)表格式(列表式);(2)纲目式(叙述式、提纲式、标题式)。

4、为什么要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目的在于使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即有效教学。教学方法名称 层次 教学方法体系 学科教学方法 1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方法 2 认识方法 使用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方法

上一篇:建设新农村先建新金融下一篇:房屋搬迁合同范本